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23:42:41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今社会各领域发展最具指导意义的思想观念。学习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和战略方针。长期以来,我分公司在总公司党委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努力,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竭力结合工作实际加以落实。

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是最富有意义的飞跃,也是最难实现的。理论得不到落实,便是空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理论得以落实的关键,是能在具体工作当中找出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理论不协调一致的问题,并能够结合实际,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我分公司在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总结工作经验利弊,重点选择在运营服务和节能降耗两个关系公交生存和发展的方面着手,找出不足点,结合公司管理特点,出台一揽子的方针措施旨在改变这些状况。

服务质量是一种标准,一种形象,一种实效,一种系统,一种特色,一种创新。作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分子,不讲服务,便失去了生存之权,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是公交人实现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在树立公交形象,提升公交在水城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促进公司效益增加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无疑将是同时实现社会和个体价值的双赢性举措。在全市上下竭力改造水城面貌,迎接全运会的大背景下,公交窗口必将成为展示水城文化的有效媒介。城市公交服务质量问题依然是焦点。当前,由于员工队伍来源的多元化,各自素质程度参差不齐,员工服务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热情度不高;服务方式方法不合理,创新程度不够;车内卫生不合格;越站甩客,早晚点,不文明驾驶等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公司先后出台了下列措施。

第一,积极构建企业文化,净化企业内环境。利用各种形式逐步铸造企业之魂,制定指派文秘人员每月办四期板报、印发一次宣传单的工作目标。通过精神的引导,使员工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全新的认识度。第二,不断整改员工的服务标准。制定每年组织一次员工交流大会的目标。通过大会对各项旧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对不符合现行企业规范要求的标准进行删改,用高标准引导实际服务工作。第三,积极关注公交事业发达城市的服务理念。学习先进的服务方式,联系总公司每年组织一次线路长以上人员到外地学习的活动,通过学习为公司的服务工作注入新鲜血液。第四,完善理论知识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一次服务理论知识考核,扎实司机、乘务人员的基本功,规范司机、乘务人员在进行服务工作时的标准,避免服务时原则性的错误出现。第五,加大对被投诉员工的惩治力度。在经济惩罚的同时,给予停岗学习处理,并要求作出书面形式检讨,写好保证书。卡好司机、乘务人员服务行为的标尺,在投诉的反馈中,了解员工落实服务工作的情况,认识工作中的不足。第六,在公司范围内开展服务竞赛活动。对每月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和一定的资金奖励,充分调动司机、乘务人员服务的工作积极性。第七,实行公司领导责任承包制。公司领导班子分包14条线路,达到哪条线路出现问题,直接找责任人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责任制的刺激作用,提升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第八,每两月组织一次员工交流活动,由各线路承包经理连同线路长主动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的人员谈心,积极寻找出现问题原因。

节约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能耗大户来说,节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由于受到油、原材料等涨价的影响,而票价问题却始终未得到解决,原始的粗放型发展框架下,单讲收入,不讲成效的发展模式造成公司成本连年增加,效益却日益下降,常年入不敷出,以致达到难以实现正常运转的地步。节能降耗口号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怎样实现公司效益增长”这个问题。目前,公司在油和原材料的管理使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调配机制不健全;油和原材料的使用缺乏定量标准;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能源浪费严重,不良攀比心理盛行等现象甚为明显,结合这些情况,公司决定采取了下列办法。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定“三个自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统筹对内对外、网上网下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重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大力宣传中央、省委、及我市市委关于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学习教育的进展情况、先进典型,及时反映学习教育的成效成果和积极反响,抓住宣传时机、把握宣传节奏、讲究宣传策略,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营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学习教育、切实践行“两学一做”的浓厚舆论氛围,汇聚我市实现“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目标的强大动力。

二、宣传重点

1、宣传中央、省委、及我市市委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宣传关于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宣传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邓向阳调研指导我市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市委关于学习教育的重要部署和王普书记讲话精神;宣传市委常委等领导以上率下,带头开展学习教育情况。

2、宣传总体要求和工作安排。宣传学习教育要牢牢把握: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重点在改这条主线,面向全体党员,坚持分类推进,强化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进一步深化“”整治、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方面的部署;报道市委学习教育的重要安排以及进展情况;围绕各项具体任务开展宣传,突出工作重点和中心任务;宣传市本级、乡镇、街道、村、社区、市直单位及窗口单位、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不同层次党员,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工作举措。

3、宣传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报道党员干部上讲台、普通党员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的情况;报道学习教育在深化“”整治、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现实问题、规范党的组织生活的常见问题等方面有效举措;报道各级各地各单位在学习研讨、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召开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报道各级各地各单位在“学”、“做”、“改”等方面的进展;报道开展“四学四找四争四提”主题实践活动的进展;反映广大干部群众对学习教育的积极评价和意见建议。

4、宣传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宣传各级各地各单位在突出工作主题、坚持聚焦重点、着力解决问题、贯彻从严要求、实行以上率下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经验;宣传各行各业、不同层次党员干部践行“两学一做”的典型。

三、宣传安排

1、开设专栏专题。市新闻传媒中心、广电台、新闻网、传媒网要结合实际,开设以学习教育为主题的专栏,及时报道学习教育的工作部署、进展动态,报道各级各地各单位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教育管理的举措成效;报道学习教育的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

2、做好正面引导。市新闻传媒中心、广电台、新闻网、传媒网要围绕目标要求,结合进展情况,组织刊播有指导性的言论评论。针对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刊播重点文章、专题采访,解疑释惑、回应关切。各级各地各单位要通过召开会议、开展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做好学习教育动态反映、措施提炼、经验总结等工作,并借助编发简报、会议传达等渠道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市新闻传媒中心要围绕学习教育重大活动、关键节点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刊播评论言论,准确传递中央、省委、及我市市委要求,及时纠偏指正,指导推动学习教育健康深入开展。广电台同步跟进。

3、善用新兴媒体,加强网上宣传。在先锋网建立学习教育专题网站,并指导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先锋网站(网页)开辟相应专栏,在新闻网、传媒网等同步开设学习教育专网链接,及时相关信息,集纳中央、省、市及本市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言论评论、工作综述、重点文章,并运用网页互动窗口与网民互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评价与反响,全方位开展宣传报道。结合共产党员、先锋网、先锋等党建微信的订阅使用工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朋友圈转发、集中学习优秀文章等方式,及时领会有关会议文件和讲话精神。利用市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开辟学习教育专题,反映各级各地各单位工作动态;利用先锋网智慧党建平台,组织各级各地各单位全面启用各个功能模块,完善基本信息,开展教育管理。开通学习教育手机短信平台,每周编发3条以上学习教育短信。市新闻传媒中心、广电台、新闻网、传媒网要利用移动电视、微信、微博、QQ工作群、APP等新媒体新平台动态推送消息,吸引更多关注。市网宣办要积极引导和指导论坛等民间论坛,刊发全市学习教育的相关报道和图文信息,并注重收集和整理民间论坛上部分网民对学习教育的评价和建议,加强对论坛等民间论坛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市直各部门利用挂靠在市人民政府网站上的本单位网站“党的建设”专栏上传学习教育工作信息。各级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及微博、QQ工作群、APP等开展学习教育工作交流。

4、组织社会宣传。各乡镇、街道要在省道沿线,两省、两县交界处,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交通要道口悬挂学习教育横幅和树立宣传标牌。各级各地各单位要在所属主流媒体上设置专题、专栏和网页,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公益广告、有线广播和电视、电子显示屏及智能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教育的社会宣传。建立市乡两级信息员队伍,完善信息报送网络,定期编印《情况专报》、《工作简报》,动态展示学习教育成效。各级各地各单位都要明确1—2名专职信息员,负责与市学习教育协调小组办公室宣传组保持日常联系,做好学习教育的信息报送工作。

5、抓好典型宣传。各级各地各单位要注重发掘、宣传一批践行“两学一做”、保持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率先垂范的先进典型和在开展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工作经验、创新做法、代表人物,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6、加强成果宣传。围绕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本市开展学习教育新情况新经验,加强教育成果的宣传,在今日刊发一批质量高、有影响的心得体会或理论研究方面文章,总结宣传学习教育创新成果。

7、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针对党员干部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局观念不强、精神状态不佳、服务氛围不浓、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态度不正、工作作风不实等突出问题,通过以案说法、典型曝光、事件述评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为学习教育有序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8、加大供稿力度。市外宣办精心策划重大报道选题,同时会同市直各媒体,全力、及时向中央、省和市新闻媒体推荐学习教育新闻线索和报道素材,积极做好供稿工作,争取多上稿、上重头稿件。各级各地各单位要加大向市级及以上媒体供稿力度,各乡镇、街道每周至少报送2条以上新闻信息。市直有关单位、服务行业、窗口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每周至少报送1条以上新闻信息。

四、工作要求

学习教育宣传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各级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领导班子要有专人负责,工作落实要有专门机构、专项经费,认真谋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要紧扣学习教育要求,围绕学习教育主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报道的社会效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始终掌握新闻宣传主动权、主导权,迅速形成学习教育声势,营造浓郁氛围。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减少中药调剂的差错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增加患者对中药调剂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08年1月到2010年5月本院发生的24例中药调剂差错,对这些调剂差错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对中药调剂差错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探讨。结果:这24例中药调配差错中,有6例是由于审方发生错误,5例是由于调配差错,5例是由于4例没有交代清楚出现患者之间拿错药,4例由于医生处方错误。结论:预防中药调剂差错的发生可以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关键词】中药调剂;差错分析;预防措施

中药调剂工作是医院的药剂调剂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进行中药调剂过程中发生差错就将直接导致患者用药发生危险和影响中药制剂的临床治疗疗效,也会影响到患者对该医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1]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强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一定要避免在中药调剂过程中而发生的调剂差错,并采取一切措施来预防发生中药调剂差错工作。本文通过对本院中药调剂工作中容易发生调剂差错的环节经进行分析探讨,探讨总结了预防发生中药调剂差错发生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到2010年5月本院发生的24例中药调剂差错。

1.2 方法 对这38例中药调配差错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这24例中药调配差错中,有6例是由于审方发生错误,5例是由于调配差错,5例是由于4例没有交代清楚出现患者之间拿错药,4例由于医生处方错误。

3 讨论

3.1 中药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

3.1.1 审方发生差错 审方是当中药调剂人员拿到医生开具的处方时进行审核的过程,要认真的审核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是否存差错,例如:有无配伍的禁忌,[2]有无字迹不清或者其他不规范的情况,如果忽视了审方过程,没有及时和医生沟通所出现的问题,就会出现调剂差错发生的情况。还有调剂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在处方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没有看好应取药味、剂量、何种炮制饮片等,造成中医调剂差错。

3.1.2 调配发生差错 中药的调剂工作比较枯燥,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如果在进行中药调配的过程中,中药调剂人员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就会导致中药调配差错事件的发生。例如:将中药药味配漏、配重、配错,[3]和炮制品种没有分清楚,要炮制品的配成生品,需要另配的如烊化、包煎等情况没有注意到,调配到了一起。

3.1.3 交代差错 中药调剂好后,因为中药没有具有明显标记的包装,当调配后所用的包装材料都比较相,在付药的时候,没有核对好患者的姓名等基础信息,造成患者之间的药拿错;还有在发药的同时,没有和患者交代好重要的煎煮方法、服用和煎煮的注意事项等,不但会影响患者的服药效果,还可能发生由于没有将有毒的药物进行正确煎煮造成患者的中毒等调剂差错。

3.2 预防中药调剂差错的措施

3.2.1 要通过建立标准的中药调剂操作流程和中药调剂制度来预防中药调剂差错的发生。中药调剂操作流程要涵盖整个调配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加以重点的强调,让中药调剂人员在工作中熟悉标准流程,严格按规范操作,在进行调配后的服药交代等工作也要完善。并配合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应一些具体事项,分清责任,提高中药调配人员的责任心,一旦出现中药调剂差错一律严惩,对表现好的人员也加以奖励,并让他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同事分享,加强学习。在一些贵重药物、有毒药物的中药调剂工作中要更加准确。

3.2.2 要注意提高、加强调剂人员的素质和学习。中药调剂是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的技术工作,不但包含剂型的储存、中药调配、中药药味的熟悉,并且需要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的专业学习,[4]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在实际中药调剂工作中,所以就要求中药调剂人员只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素质,掌握和中药调集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经验总结,才能更好的做到中药调剂工作,跟上临床实际工作的变化。也要做好也医生的沟通、学习,对在进行调剂中发生的问题进行交流,更好的互相配合。

3.2.3 提高本院中药调剂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服务行业,中药调剂人员要知道和认识到自己的工作重要性,要以患者为中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次操作,加强服务意识,更细心的做好调剂交代工作,对患者所提出的疑问认真回答,减少自己在工作中的调剂差错,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提高患者对本院的满意度。

本文通过对本院中药的调剂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调剂差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对中药调剂差错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探讨。总结出本院在中药调剂工作中易发生的差错有审方差错、调配差错、交代差错等问题,为预防这些调剂差错采取的发生,应采取的措施有建完善中药调剂制度、奖惩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职业道德等。得出预防中药调剂差错的发生可以更好的保障患者的临床用药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芳绒,药店中药调剂差错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7):96―99

[2] 黄文琴,中药调剂差错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5(8):228―229

[3] 乔德兰,李玉芬,中药调剂差错分析及预防措施[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4):61―62

[4] 张小平,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分析及预防[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1):3113―3114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先争优,重要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0年4月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委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统一部署要求,秦安县以“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富民强县”为主题,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精心研究、周密部署、广泛发动,创新载体、丰富内容、突出实践,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队伍素质好、制度建设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标准和要求,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和全县发展大局,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是统筹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伸和深化,对于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有助于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创先争优活动的质量,不断巩固和深化创先争优的实效。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扎实推进,对于“十二五”开局也有重要意义。

两年来,围绕发展大局,落实目标要求,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形成了创先争优的思想共识。通过持续不断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教育引导,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加自觉地把创先争优作为理念融入思想、作为动力融入工作、作为追求融入人生。使创先争优成为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外化于形的生动实践,创先争优不断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二是凝聚了推动科学发展合力。以跨越式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目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争创一流,奋力开创秦安跨越式科学发展新局面。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各部门各单位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创先争优的重点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抓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有组织地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大力开展廉租房建设、教育布局调整、产业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等,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上学、行路、吃水、就医等民生难事。五是夯实了基层党建基础。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龙头、基础、先锋、样板、民心、保障“六大工程”,在“五个基本”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党员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党建覆盖面不断扩大、基层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六是激发了创先争优活力。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生动实践,催生了一大批“五个好”、“五带头”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涌现出了带动林果产业发展的优秀代表、农民党员靳志强,多年扎根教学一线、忘我教学、情系学子的优秀教师党员张杰、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蔡晓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集中活动有节点,创先争优无止境。两年多的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显著成效,是中央和省、市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活动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在巩固扩大成果,强化制度落实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完成中心任务和各项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动力和保证;坚持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把正在干的事情干得更好,今天比昨天干得更好,在干事创业中成长成才;坚持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从群众最期待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努力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坚持典型示范、宣传推动,让先进优秀成为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坚持党群共建、社会参与,通过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行动;坚持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结合业务抓党建的优势,构建党委高度重视、行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使创先争优活动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巩固创先争优活动成果,让创先争优成为工作的内在动力。一要深入开展学习先进、争作贡献活动。继续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全国和省、市、县创先争优表彰大会精神,以迎接党的十为主题,以受到表彰的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为榜样,立足本职学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通过媒体宣传、举办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大力营造学先进、见行动、作贡献活动。继续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深入推进“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认真做好总结经验、建章立制工作。着眼于巩固扩大创先争优成果,加强经验总结,按照一个支部一项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对于已建成的六个方面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加强制度落实和工作创新,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一线落实,在基层一线见效。

三要持续开展破解难题、落实整改活动。重点抓好群众评议创先争优提出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已经承诺的难题认真排摸,分类排队,对于已经破解的难题,组织开展“回头看”,做好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工作;对正在破解的抓好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工作,确保破解质量和效果;对于还没有解决的难题,通过在组织领导上加力、工作措施上加力、资源整合上加力、强化督查上加力“四加力”办法,全面落实破解工作。对破解成效请广大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让广大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四要深入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认真总结分析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强化措施,抓好整改提升晋位升级工作。特别是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年“百日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围绕八项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分类定级查漏补缺、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党员培养纳新、党务人员集中培训、活动场所建设整推、党组织创新扩面、先进典型培养选树、规章制度规范完善、党建难题集中破解等“十大活动”,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得到新提高,普遍实现晋位升级,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五要积极开展在“双联”行动中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党组织和党员把“双联”行动作为创先争优的具体实践,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在联村联户中创先进、争优秀。有效借鉴“一诺三评三公开”工作方法,围绕为民富民公开承诺。紧紧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把解决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作为创先争优的重点,推动“双联”行动取得最大实效。同时,结合“双联”行动,推进城乡组织结对共建,帮助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专业合作组织和党组织覆盖面,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提升活动场所多重功能,扩大创先争优成果,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十。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经济报道要善于讲故事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认为,传递信息的新闻报道只完成了记者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在这篇报道里讲一个能深入读者或听者灵魂的好故事。深入读者的灵魂,也就是打开读者的心灵之窗,需要记者把新闻写作当成艺术,用艺术家那种苦心孤诣的精神钻研写作艺术。一个精彩的故事,拥有曲折、复杂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等诸多元素,自然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可是,通常见于报端的百姓故事、情感故事、城市故事等,往往归属于社会新闻。其实,借鉴故事中调动读者阅读欲望的因素,应用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撰写许昌市第一家民营图书馆成立的报道时,开篇写道:“民营图书馆,你听说过吗?”接着提出图书馆作为政府扶植的公益事业,为什么会有民营资本介入、靠什么赚钱的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找到答案。这是借鉴了故事中设置悬念的技巧。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笔者撰写了“规范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物业管理方面,业主与业委会、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冲突与矛盾。因此,笔者在行文中,以这些矛盾为主线,用平和的叙述语气,将导致矛盾的新闻事件与当事人双方的看法一一道来,使这篇解读国家政策法规的报道生动、形象,读之有味。这,又是借鉴了矛盾冲突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技巧。2003年6月,全国知名的三联书店、席殊书屋等设在许昌的连锁店相继关门大吉,退出图书市场,笔者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报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通过对图书界业内人士、相关行政部门、“铁杆书迷”的访谈,令读者自然得出执法部门管理上的疏漏、盗版书猖獗、市场无序竞争以及三联书店等在经营策略上的失误,是导致此种局面的根源。众所周知,讲故事的人从不会将结论强加于人,而是将自己的立场蕴涵在故事中,虽然不讲大道理,却用事实本身说服人,令道理不言自明。《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一文,借鉴的就是这种方法。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民营图书馆的成立,说明在许昌这样的内陆城市,也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物业管理面面观”系列报道,以《物业管理条例》颁布为背景,对各方矛盾的产生作了分析和叙述,从而为物业管理这一新兴的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参照意见。《三联书店缘何退出许昌》只是个引子,笔者真正要报道的是许昌图书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三篇经济报道,之所以不枯燥乏味,关键就在于它们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人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

什么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呢?它不可能是任何物质,或是股市上红绿变幻虚拟的数字与曲线,它只能是这些物质与虚拟数字的创造者――人。同时,日益活跃的经济生活,层出不穷的新的经济现象,正在改变着人的思想情感模式,改变着人的生活乃至命运。因此,从一个个体生命的角度,透视各类经济现象,以他的感同身受,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例如,2004年,记者无意中发现,许昌的小企业与私营企业,比国有大型企业更重视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可是,把这方面的原因与企业网站发展的脉络平铺直叙地讲出来,和一份工作经验总结有什么两样呢?笔者在采访过程中,认识了几个网络科技服务公司的年轻人。他们最初在许昌信息港打工,完成了许昌第一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的上网工程。随后,各类企业纷纷建立网站,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成立了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维护服务的公司,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也圆了自己的创业梦。而且,企业对网站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公司的发展空间。因此,笔者选择以这群年轻人的生活、工作经历为主线,以小见大,反映了这几年许昌企业网站建设从盲目赶时髦到趋于冷静、实用的过程。

的确,某一新兴的经济现象,足以改变一类人的生活。通过这一类众生相的描写,能使读者具体、形象地感受到经济生活的活跃与无孔不入。农民工现象,是媒体关注的话题,笔者撰写过一组反映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稿件,通过对每一个民工进城后生活的个体关注,叙述他们摆脱小农意识、融入现代城市的喜悦,也不回避他们被城市壁垒拒之门外的尴尬。国企改革的阵痛,产生了大量下岗职工,这其中的一部分人,不等不靠,自谋出路。同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铁饭碗打破了,从前的“单位人”被推向社会,笔者为他们推出了一组报道“打工一族”,着重刻画他们在旧的生活模式发生变化时,克服心理障碍,抛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尝试新生活的勇气。说起这两类人群的产生,应该有国家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笔者的笔墨大多落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如何克服困难上,以此展示人物复杂的性格与丰富的心灵。同时,采用编者按、编后评点的形式,引导读者思索人物背后的经济现象。不过,更多体现的是记者在处理新闻素材时的人本主义精神。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平台烟囱式

建设又高又多,政企网络隔离形成信息孤岛,以及维护人员多、管理成本高、运行效率低、能耗矛盾等等,传统IT产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云计算面前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云计算能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以统一平台、协议和标准连接信息孤岛,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实现IT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以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和全球化市场为支撑,渗透于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各个环节。

但是,云计算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五大软肋制约发展

云计算的本质核心是以虚拟化的硬件体系为基础,以高效服务管理为核心,具有高度可伸缩性、虚拟化、标准化的硬、软件资源服务。目前,我国在发展云计算方面虽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迫切需要解决安全问题、网络带宽瓶颈、行业监管难题、信息产业转型等问题。

一是安全问题。云计算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存储保密性以及提取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云计算发展需要考虑随着技术演进、行业市场变化以及用户个人需求变化而导致的数据迁移问题。

二是网络带宽瓶颈。由于互联网络的复杂性、网络流量的动态变化和网络路由的动态选择,如在没有规划好带宽容量需求的情况下,推广云计算,网络带宽瓶颈可能带给云计算障碍。

三是行业监管难题。云计算虚拟运营将给主管部门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业务运营商的管理带来监管困难,比如对于云计算资源跨地域存储和本地化监管之间矛盾,以及行业垄断问题。

四是信息产业转型问题。由于大型企业已经有自己的IT设施,如果采用云计算,将对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存储系统进行重新布置,需要的投入非常巨大,可能给传统IT产业带来冲击。

五是标准化问题。如何推动云计算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以顺利解决多个云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一个可让数据彼此互通的行业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六大战略有效应对

云计算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云计算发展应有超前意识,建议按照“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社会”总体要求,依据本土优势,先行先试,突出特色以点带面,将发展规划变成工作实绩,推动云计算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最终让广大市民共享改革成果。

第一,科学发展,确保发展落到实处。为确保云计算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应坚持四项原则。要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加大成熟的云计算技术与企业的对外引进力度,积极支持我国骨干企业发展。要坚持点的突破与面的扩张相结合,云计算发展应坚持重点突出与整体协调原则,依靠重点领域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突出产业集聚和辐射,逐步提升全市云计算规模和实力。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云计算战略规划、综合协调和支持服务方面的作用,提高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云计算发展体系。要坚持近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相结合,遵循云计算发展的内在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着眼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政府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云计算一盘棋工作格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广、技术研发、产业化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联系与定时走访云计算重点企业的制度,组建地区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云计算项目建设的阶段性考核制度与办法,适时开展云计算示范区工作经验总结与推广。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围绕云计算发展目标、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我国云计算产业目录,细分产业类别,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在国家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柜架下,开展云计算产业的定性、分类和统计研究,尽快建立与完善云计算统计和评价体系,健全相关数据库,为云计算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基础资料。健全法律制度体系,针对制约云计算发展的关键问题,包括商业秘密、敏感信息、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诚信、信息安全、价格公平、服务迁移等,出台云计算发展配套的制度法规,加强云计算服务企业监管和行业自律,营造良性竞争、诚信规范、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尽快完善鼓励云计算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在税收、投融资、政府采购、人才培养、招商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对于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大专项的云计算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给予市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等重大专项支持。实施产业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云计算技术二级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采购制度改革,探索云计算模式下政府信息化采购模式,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优先采购云计算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推广云计算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市场调节,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以云计算发展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若干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加强广告媒体的宣传推广,开展由政府名义承办一年一度的中国云计算发展论坛或者是博览会;制作天云计划形象片或广告,进行播放,扩大影响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建立华南地区云计算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建设云计算开放实验室,建立科技联络员制度;推动形成云计算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一批战略性云计算产业聚群和产业支撑服务平台,引进和支持企业投资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形成支撑产业链整合的微观基础;运用云计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嫁接”和改造,加速技术更新、产品更新、生产工艺更新;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引导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与行业合作,为云计算平台提供丰富、低廉的网络带宽,疏通云计算通道,提供多功能商务设施并降低商务成本,全面推进示范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推进风投发展,完善投资机制。制定促进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云计算的相关规定,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探索专门针对云计算产业链整合的可转债的发行,强化中小企业融资网络,降低非经济因素所形成的市场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

第四,中介协调,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集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公共服务链,营造区域创新氛围,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技术专家的交流合作;建立信用评级制度,鼓励建立云计算行业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研究会等,切实加强协会的团结、凝聚作用与约束作用,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建设,规范执业行为,发挥中介服务在完善创业环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针对目前云计算领域缺乏一个权威的标准,建议由行业协会组织,与国家标准委积极沟通,通过专家的共同参与,制定出云计算的相关标准,通过“大云”标准为云计算研究和商业发展提供一个有效平台,实现跨平台发展、互联互通,取得云计算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云计算发展要突出比较优势,互补共赢,发挥综合经济实力强、市场空间大的优势,合理定位,有重点地选择和发展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云产业,发挥各区总体功能定位的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关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较强辐射力的云计算竞争优势。

第五,企业创新,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加大产学研结合,促进云计算产业化,完善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发投入体系。抓好重点企业发展辅导,在云计算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做专做精,建立与产权制度和治理制度相适应的体系,引导云计算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社会激励机制,使技术成果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和参与企业经营和分配的资本,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健全人才开发制度。建立云计算专项人才联系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为企业提供人才信息服务的云计算人才信息库,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大落实对云计算发展有突出贡献企业的高级科技与管理人员的子女入学优惠政策。推动人才培养发展,探索在重点企业设立云计算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建多元化人才梯队。

第六,公众参与,奠定社会基础。建议加大云计算发展的宣传,成立市民咨询组织,使云计算概念走进广大市民和企业中,增强全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云计算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内在动力,形成人人体验云生活、人人支持云产业发展的环境。

综上所述,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我国的云计算一定能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创新城市和智慧社会。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资料链接

政务云的国外应用现状及趋势

美国联邦政府把云计算、虚拟化和开源列为节约电子政务支出的三大手段之一。2009年,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美国联邦政府在电子政务领域节约了66亿美元。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综合服务管理局的电子邮件系统向云计算平台迁移,减少了17个冗余数据中心,节省了150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空军个人信息中心进行信息系统基于云计算的改造,将信息查询时间从20分钟缩短到2分钟,每年还可节省400万美元。美国复苏和再投资委员会使用Amazon的IaaS建立了网站,2010年就节省了33.4万美元、2011年预计节省42万美元。截至2011年10月,已经完成并提交了应用云计算计划和预算的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达到27个。美国计划消除800个政府机构的数据中心,以重新整合政府数据中心,建设一批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

美国许多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应用或计划应用云计算技术。例如,洛杉矶市政府利用云计算整合了办公系统及业务系统。新墨西哥州利用云计算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迈阿密通过使用 Windows Azure平台,实现了311非紧急业务的高效响应。克拉马斯县利用云计算成功解决了远程办公的问题。2011年4月,美国公共技术研究所对830名州县CIO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5%的地方政府正在使用云计算技术,19%的地方政府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使用云计算技术。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一、成因及分析

医疗纠纷成因应当说多数是综合因素所致,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大致可分为背景因素、医方因素、患方因素。现就这三方面因素浅析如下。

1.1背景因素

背景因素也可称社会环境因素或深层次原因。医疗纠纷不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背景因素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说它对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都起着作用。

首先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旧的医疗保障不复存在,新的医疗保障确实存在保障不够;二是受保障人群对新的医疗保障(包括商业保险)需要自己出钱构筑认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足。这两个问题都会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基础原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保-患”矛盾(基本医疗保险与参保职工的矛盾)转嫁成医-患矛盾,或曰社会机制问题。

其次医疗机构一方面是“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受到严重低于成本的价格管制,另一方面又完全“断奶”,同时“被推向市场,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救死扶伤”的不同理解;患者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源自商业经营中“顾客就是上帝”翻版“病人就是上帝”等等所引起的医务人员、病患及家属在思想认识上的不知所从必然在日常的医疗服务活动中有所反应。有些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是医疗纠纷的直接起因。

第三部分新闻媒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负责任的炒作,误导造成人们在此问题出现的认识误区也是医疗纠纷增多的重要原因。以致在医疗纠纷中患方将“不如何如何我就找媒体给你们曝光”成为威胁医院的口头禅。

再有由于社会变革造成人们心理承受发生问题及部分人对社会不满,转而把医院及医务人员当做“出气筒”和“唐僧肉”的不在少数。“要致富做手术,做了手术扯事故”并非空穴来风。甚至有些病患明说“你们哪么大个医院,给一点算什么吗?”。在一些人心目中只要是国家的就是不吃白不吃的肥肉。

1.2医方因素

医务人员中付出太多、不被人理解是较普遍的情绪,医生反对自己的子女学医做医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医疗纠纷中按患方不满医方因素可分为服务态度问题、价格问题、和医疗效果及管理的问题几方面。细分下来有服务水平低、医务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拖拉、对就诊患者漫不经心、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的某些问题指正其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够妥当、病情解释或交代不清、违反医疗常规和制度、后勤保障措施不到位、病案缺陷、医院管理水平不高、记错账、技术水平不高及缺乏经验等。医方因素归结到一条就是未完全遵守国家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常规。

1.3患方因素

患方因素导致医疗纠纷的有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患方对此没有相应认识、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甚至有病人进医院等于进“保险箱”认识误区对医院规章制度理解不准确、有个别医疗纠纷因患者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提出特别要求引起的、家庭经济或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转移、患者及其家属持有不同心理等因素等。患方因素中不排除少数在其他地方(包括非医疗服务行业)“闹事”尝到甜头故意行为。

二、体会与对策

关于背景因素在引发医疗纠纷所起的作用我们很难有所作为。能做的只有在合适的场合进行微弱呼吁。本来“非典”的发生给了全社会对卫生事业发展道路一个反思的机会,至少对卫生队伍整体的评价能更接近其真实情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多少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变化出现。因此估计在短时间内医疗纠纷仍会保持上升的趋势。至少不会明显下降。

引发医疗纠纷的患方因素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为预防和处理好医疗纠纷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体会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处理好与医院发展建设的关系。医院软、硬件建设上去了,技术水平提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有成效了,医院发展壮大了能很大程度抵消引发医疗纠纷的背景因素对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的不利影响。

我院在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一些具体作法简介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1学习运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全面促进医院管理水平提高

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条例中关于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的原则对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起到“底线”的刚性作用。医院在条例实施前用2个月时间组织各级种类医务人员对条例逐字逐句学习、讨论。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知道医疗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对照条例中对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病案管理部门要求;对病历书写具体要求;对医务人员应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的具体要求;对医疗活动中发生了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制度等要求,医院对规章制度全面清理。对医疗活动中与条例规定要求不相适应的工作程序进行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条例立法精神与民法衔接较好,医院在学习条例时特别加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内容的学习,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养成保存证据的意识,提高了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素养。对部颁的条例配套规章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质量监控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条例要求,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制度化。

2.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重要控制环节管理

我院长期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放在一些重要环节上。首先对接病人最频繁又最容易忽视的挂号室、出入院处、收费处门诊药房、护士站等“窗口部门”加强管理。同时对手术三关、急诊急救病例、以及医院根据工作经验总结的年纪较大、有心肺合并症等八类特殊病人进行重点要求。保证医疗确保质量不出大问题是对医疗纠纷最有效的预防。

2.3每月定期召开临床科主任联席会

会议内容为布置近阶段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工作;反馈上一阶段对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检查的结果和医疗事故隐患;各科室交流新开展的工作及需要配合的事项;其它需要“关着门”讲的事情。

2.4落实医患沟通制

按卫生部、重庆市卫生局要求将长期以来化解医疗纠纷行之有效的医患有沟通作法制度化。制定了医生、护士接诊新收病人制度,术前谈话制度、重要治疗前谈话签字制度、麻醉医师谈话制度等。在制定上述制度时将多年总结出的能有效减少纠纷的要点作为谈话内容制度化。

2.5抓好病历书写和操作常规培训

重点在低年资医师中反复训练对某项疾病诊断处理的常规工作,使其形成条件反射。强化病历书写中对疾病诊断标准(诊断依据)的撑握在病历中有明确的反应。强化对治疗中用药和治疗方法的依据的病历书写,使年轻医师养成医疗活动是有充分依据并在病历中有反应的习惯。在出院医嘱中强化向病人交待复查、随访并有记录。病情观察要及时记录。这些要求能很大程度的防范医疗纠纷或便于医疗纠纷的处理。

2.6认真处理已发生的医疗纠纷及时总结

对于已发生的医疗纠纷应认真对待妥善处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协商、行政调解、诉讼三个途径处理。其中要克服怕打官司的想法,因为通过鉴定和/或诉讼能够很好地让患方解除许多误会,对于内部医务人员的处理也更有说服力。当然不管哪种处理都要注意总结避免犯同样的的错误。

三、讨论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一、实施“12345”举措,进一步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

(一)健全一个机制。充分发挥普法办的协调指导作用,建立健全“大普法”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普法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法制宣传教育考核制度,力争将“五五”普法列入全区考核内容,并研究制定“五五”普法考核实施细则。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投入,切实加大普法工作保障力度。

(二)发挥两项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法治宣传引导。在继续办好《领导学法》、《普法简报》的同时,采取改版法治xx网、在《今日xx》和社区报上建立法治栏目等措施,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二是注重结合“一社区一顾问”平台,依托法律援助站点建设,将普法工作触角向基层、向社区延伸,实现法律服务与法律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推进三大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学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进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依托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示范点,把握春节、元旦等重点时期,通过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活动周”活动、印发普法扑克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工作。二是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协调落实党委(组)中心组学法、区长学法日、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公务员学法年度考试考核、向领导干部发送普法短消息等工作,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用法。三是努力推进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新一轮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适时召开普法依法治理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加大对新建社区指导力度,全面提升全区社区普法依法治理水平。

(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工程。通过组织开展普法征文、诚信守法企业创建、青少年法律教育基地建设、组建社区青少年法律维权岗、“百场普法讲座社区行”等活动,积极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进楼宇”,大力探索楼宇法律教育新形式。二是实施“普法服务大发展”工程。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劳动就业等关系社会和谐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保障法》、《行政强制法》等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三是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创建工程。在全区开展创建企业、机关、学校、社区、楼宇等法制教育示范单位活动,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及经验总结推广力度,着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四是探索实施法治文化培育工程。举办xx区首届法治文化节,开展法律文化“五个一”活动(开辟法律文化一条街,扶持建立一些法制文艺小分队,创作一批法制文艺节目,开展一次普法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举办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成果展评),努力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五)健全五支队伍。一是强化职能,努力增强司法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专职队伍的协调指导能力。二是加强联系,及时调整充实各单位普法联络员队伍,建立普法联络员变动工作交接制度,最大程度保持工作连续性。三是注重推选,不断调整充实各级普法讲师团队伍,开展普法课堂观摩会活动。四是立足学校,开展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培训交流活动,建立法制副校长法律服务评价制度。五是广泛发动,吸收各个层次热心普法的人士加入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全区性普法协会。

二、规范运作机制,进一步筑牢维稳工作基础。

(一)以推进派驻司法所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司法所“四化”建设。一是通过召开司法所长例会、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使业务学习经常化。二是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派驻司法所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使制度规范化。三是通过开展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观摩、监督检查等活动,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使队伍专业化。四是以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整合司法所各项职能,使司法所功能扩大化。

(二)紧紧围绕“大调解格局建设年”主线,推进“平安xx”、“和谐xx”的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不断扩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进法院人民调解室规范化建设,加强交通事故调委会、劳动争议调委会、治安纠纷调委会、行业化和企业调委会建设,在全区进一步构建“大调解”格局。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人民调解“以奖代补”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四是深入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的宣传活动,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三)以开展“安心工程”为助推器,遏制归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一是加强归正人员安置基地的深层次建设,提高安置基地的利用率和影响力。二是建立归正人员分类别帮教谈心模式,重点对象实行多帮一,一般对象实行一帮一。三是把握重要时期,加大工作力度,适时开展排查活动,防止帮教对象脱管、漏管。四是深化人文帮教举措,对有困难的归正人员实行帮教管理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提高帮教工作实效。五是在各街道和社区建立维护归正人员权益点,加强对归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归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年”为载体,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案卷对口检查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二是加强指导,深入调研,通过组织联合执法活动,促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队伍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学习考察活动,全面提高社区矫正队伍专业素质。四是以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与街道和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影响力和社会认同感,真正形成专门机关为主、其他部门配合、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抓住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实效。

(一)加强指导管理,深化“一社区一顾问”工作。一是强化工作指导。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规律,不断完善“一社区一顾问”工作机制,落实“四个服务”要求。二是强化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台帐资料、问卷跟踪调查、座谈征求意见、工作情况通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对法律顾问履行职责情况的日常监督。三是强化考核评比。逐步完善符合“一社区一顾问”工作发展要求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体系,切实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并对工作中成绩突出、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落实“三个加强”举措,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一是加强工作宣传。继续深化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军营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大型公益宣传牌、深入社区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制讲座、组织法律援助宣传图板展、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网络建设的同时,通过集中培训、工作交流、调研研讨等多种形式,狠抓业务技能学习,切实提高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重点对象的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点制度,充分发挥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点作用,畅通、优化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确保外来务工人员能便捷、及时地寻求法律援助。

(三)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确保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坚持严格监管,加大对法律服务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整肃行业执业纪律,优化行业竞争环境,确保法律服务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坚持科学引导,以律师事务所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加强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法律服务队伍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做出积极贡献。

四、强化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执政能力。要继续坚持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为主要形式,抓好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班子成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把握全局、协调服务、开拓创新的能力。二是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坚持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与民主生活会制度相结合,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营造良好的竞争激励氛围。

(二)以教育管理为手段,切实抓好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打造‘三大中心’、促进和谐发展”的工作大局,将深化“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及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认真履行司法行政职能,为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深入开展以依法行政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三)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抓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为目标,结合深化“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要以局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党员服务岗为阵地,组织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努力打响局党员服务中心及党员结对服务社区特色品牌。

(四)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健全、落实廉政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用制度来规范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和机关内部运转。加大执行“四条禁令”督查力度,严格自查自纠机制,不断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坚决杜绝违反机关效能建设的行为。

二OO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xx区司法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

2008年,我区司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区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构建“大普法”格局,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为打造“三大中心”、促进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平安xx”、“法治xx”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迎接“五五”普法督查为契机,坚持普治并举,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今年是“五五”普法的中期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小结深化的重要一年。我局根据“五五”普法规划要求,积极构建“大普法”格局,切实增强公民法律素质,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顺利通过了市委中期督查组对我区“五五”普法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得到了督查组高度评价,认为我区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各方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区工作机制,做到组织人员到位、规划制定到位、经费保障到位和督查考核到位等“四个到位”。

(一)统筹协调,强化责任,努力构建“大普法”格局。一是完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和工作运行机制。起草并由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下发了《xx区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xx区“五五”普法规划任务责任分解》两个文件,明确定位政府各部门在组织实施普法规划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二是完善工作督查制度。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对全区的“五五”普法工作进行督查。配合区人大开展“五五”普法重点课题调研,并专门向区人大常委主任会议作了关于“五五”普法工作履职情况的汇报。三是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普法网络,调整充实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法制副校长、法制宣传员和社区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普法队伍,将资深律师、政法干部、相关部门骨干吸纳到区普法讲师团队伍,指导组织街道、社区以共建共享形式,邀请法律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开座谈会、外出学习、互相观摩等方式,切实提高普法队伍法律素养。四是拓展法律宣传阵地。克服局里经费困难,出资为社区新建了3个法制宣传窗,定期对全区12个法律宣传窗进行维护及内容更新;针对普法对象的不同需求,每月印发一期《领导学法》、《普法简报》和《法制宣传资料》;同时,注重依托网络开展网上法制宣传教育,利用全区85个远程教育点播放法律宣传课件,强化“法治xx网”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法治xx网”被评为省十大优秀普法网站之一。

(二)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大普法”作用。一是创新载体,认真抓好重点对象普法教育。通过督促健全落实“区长学法日”、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中心组学法、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领导学法用法制度,并指导全区各单位建立学法制度,组织机关干部进行《公务员法》、《行政法学》测试,有效推进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通过集中开展暑期青少年法制教育、举办“百场法律讲座”进“四点钟学校”活动、在外来民工子弟小学中建立青少年法律教育基地、对特定青少年群体开展有针对性普法等举措,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通过强化“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指导、深入开展“送法上门,服务企业”实践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工作。通过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阵地、推广仇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示范点经验、启动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志愿者培训计划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教育成效。二是组织协调,广泛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活动。会同区政法委、公安、劳动、工商、安监、妇联、科技、侨联等部门,以宪法、物权法、拆迁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9个专题法制讲座和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三是普治并举,努力提升基层民主法治水平。积极开展基层普法依法治理优秀案例及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加大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今年我区又有曙光、安居、潜龙、明东等四个社区被评为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社区”,划船社区被评为省五星级“民主法治社区”。

二、以加强派驻所建设为抓手,夯实基层基础,全力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一)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司法所建设。一是以福明街道派驻所为样板,进一步完善区司法局和所在街道双重管理的xx派驻所建设模式,并在全区推广、实施,现我区七个街道均已建立了派驻司法所。二是以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加强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在加大硬件设施配备力度同时,着力加强司法所内部规范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预警预情机制、请示报告机制等长效工作机制。同时,以司法所长和新上岗的司法所工作人员为重点,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采取工作调研、召开司法所长例会等方式,全面掌握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广泛进行研究,探讨有效工作举措,确保司法所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网络,创新机制,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一是创新载体,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在仇毕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地成立了全区首个外来人口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索实行外来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新模式。指导福明街道新成立社区全部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区200名职工以上的企业开展建立调委会的活动。同时,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室、每个派出所配备两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工作。二是完善机制,加大人民调解激励保障力度。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两个文件精神,出台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在全区全面推行人民调解“以奖代补”的激励保障机制。三是加强指导,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出台了《关于xx区实施“人民调解质量工程”的意见》,在全区组织开展人民调解优秀案例评选和人民调解协议书大检查活动,切实促进基层人民调解质量的提高。四是强化排调,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大力开展矛盾纠纷的预警、预防、预案和排查调处工作,全区1—11月共排查出矛盾纠纷2693起,调解2693起,调处成功2677起,调处成功率达到99.4%,其中由街道调委会调处解决重大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纠纷共47起,为维护全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人文帮教,强化安置,深化安置帮教工作。一是精心部署,组织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对象和有特殊困难归正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走访帮教,落实帮困解难措施。春节期间,全区共走访归正人员困难家庭91户,慰问钱物87200元,化解邻里纠纷1起。二是注重实效,实行分级管理帮教。针对归正人员情况复杂、帮教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将归正人员划分为A、B、C三类对象,进行分级管理帮教,实行重点对象重点管理,一般对象一般管理,切实提高了帮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奥运会期间深入开展归正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排查维稳活动,由于工作到位,全区无一名归正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在奥运期间上访或闹事。三是加强探索,形成社会化帮教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对安置基地进行调整,指导其充分发挥作用,现已帮助解决落实工作2人。组织开展业务软件管理培训,在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上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全区共有归正人员221名,其中刑满释放人员200名,劳动教养人员21名,帮教率为99.5%,安置率为94.1%,全区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为零。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开展“社区矫正规范管理年”活动。一是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先后建立并落实了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制度、检察监督联系卡制度、月通报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规范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档案。结合工作实际,及时调整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档案要求,并统一印制档案封面,使全区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三是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人性化管理模式。采取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社区轮流组织教育和劳动制度、组织进行赈灾捐款等举措,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截止11月,全区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96名,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116名,其中管制1名,缓刑74名,假释26名,暂予监外执行6名,剥夺政治权利9名,无一人再犯新罪或脱管、漏管。

三、以服务民生为宗旨,指导管理并重,努力树立法律服务队伍良好形象。

(一)创新载体,注重实效,扎实开展“一社区一顾问”活动。根据区域发展、群众需求及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实际,我局改变往年在法律服务队伍中单纯集中开展学习教育的做法,以开展“一社区一顾问”活动为载体,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司法行政干部为主体,与全区72个社区结对开展法律服务,组织和引导广大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在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一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服务服从于全区中心工作。如积极参与东部新城建设,提前介入拆迁维稳工作,依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并针对政府部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法律意见,有力推进了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选派精兵强将做好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的法律服务工作,先后参与新舟宾馆租赁纠纷、甬江工业公司群体性纠纷等事件的法律论证和调处,切实保障了区域稳定和经济发展。二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践行服务为民宗旨。广大社区法律顾问认真落实“每月一次联系、每季度一次上门、每年一次法律咨询、每年上一堂法制课”要求,协助社区做好各项规章制度、合同协议的法律审查和重大决策事项的法律咨询工作,积极参与社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开展便民、优质的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为社区群众讲授法制课15次,开展免费法律咨询33次,免费写作法律文书203份,审查社区规章制度及合同协议7件,提出法律建议4条,参与调处社区矛盾纠纷200余件,较好地满足了社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二)突出重点,多方联动,有效提升法律援助工作水平。一是结合我区实际,将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主要服务群体,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在全区所有社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点,聘请了法援联络员,就近为外来务工人员代为申请法律援助。同时,开通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依法简化审批程序、降低申请资格条件。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法律咨询宣传活动,现场发放了500张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卡,扩大法律援助受惠面。二是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与区有关部门协作,积极开展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老年人、军人、职工的特色服务,把法律援助延伸到社区、学校、企业和军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区军人军属法律维权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一套、七套新闻节目报道。今年,区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3件,“148”法律咨询热线接待咨询来访130余人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5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以创建“五型”机关活动为载体,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服务司法行政工作大局。

(一)丰富载体,强化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和政法系统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一是组织全局干部在学习理论、坚定信念的同时,通过开展大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就如何立足本职,解放思想,推进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并先后获得了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七大征文比赛一等奖、全区机关“学习贯彻十七大,服务东部大会战”清风讲坛讲课比赛三等奖。二是以民主恳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对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研究制定了改进措施,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三是以新成立的局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设立党员服务岗,不断拓宽党组织及广大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先后6次开展了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服务活动。

(二)围绕大局,学以致用,全面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局领导班子建设。通过狠抓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坚持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营造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局面,进一步提高了局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深化拓展领导干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局领导深入社区蹲点调研,提出创业创新建议,并广泛征求社区干部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活动。二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先后提拔任用干部2名、轮岗交流干部1名、引进科级优秀年轻干部1名。三是扎实推进干部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专题培训、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等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技能。

(三)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研究制定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真正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保廉。同时,通过加强廉政勤政教育,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落实严肃整顿“”、严格执行“四条禁令”等监督检查措施,确保队伍不出问题。

回顾一年来我区司法行政工作,从总体上讲,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司法行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民生能做到思想重视、工作落实,但在工作载体的开拓创新上还不够;二是虽然我区“大普法”格局已基本建立,但在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大普法”作用的长效机制建设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三是社区矫正这项全新工作虽能全面有序推进,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具体衔接配合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抓好重点、夯实基础、寻求突破、创造亮点”为目标,充分发挥法律宣传、法律保障、法律服务职能,为我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实施“12345”举措,进一步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

(一)健全一个机制。充分发挥普法办的协调指导作用,建立健全“大普法”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普法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法制宣传教育考核制度,力争将“五五”普法列入全区考核内容,并研究制定“五五”普法考核实施细则。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投入,切实加大普法工作保障力度。

(二)发挥两项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法治宣传引导。在继续办好《领导学法》、《普法简报》的同时,采取改版法治xx网、在《今日xx》和社区报上建立法治栏目等措施,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二是注重结合“一社区一顾问”平台,依托法律援助站点建设,将普法工作触角向基层、向社区延伸,实现法律服务与法律教育的良性互动。

(三)推进三大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学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进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依托外来务工人员法制教育示范点,把握春节、元旦等重点时期,通过组织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学法用法活动周”活动、印发普法扑克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工作。二是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协调落实党委(组)中心组学法、区长学法日、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公务员学法年度考试考核、向领导干部发送普法短消息等工作,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学法用法。三是努力推进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新一轮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工作,适时召开普法依法治理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验。加大对新建社区指导力度,全面提升全区社区普法依法治理水平。

(四)实施四大工程。一是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工程。通过组织开展普法征文、诚信守法企业创建、青少年法律教育基地建设、组建社区青少年法律维权岗、“百场普法讲座社区行”等活动,积极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进楼宇”,大力探索楼宇法律教育新形式。二是实施“普法服务大发展”工程。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开展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劳动就业等关系社会和谐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保障法》、《行政强制法》等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三是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创建工程。在全区开展创建企业、机关、学校、社区、楼宇等法制教育示范单位活动,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及经验总结推广力度,着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四是探索实施法治文化培育工程。举办xx区首届法治文化节,开展法律文化“五个一”活动(开辟法律文化一条街,扶持建立一些法制文艺小分队,创作一批法制文艺节目,开展一次普法艺术作品征集活动,举办一次法制宣传教育成果展评),努力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氛围。

(五)健全五支队伍。一是强化职能,努力增强司法行政机关职能部门专职队伍的协调指导能力。二是加强联系,及时调整充实各单位普法联络员队伍,建立普法联络员变动工作交接制度,最大程度保持工作连续性。三是注重推选,不断调整充实各级普法讲师团队伍,开展普法课堂观摩会活动。四是立足学校,开展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培训交流活动,建立法制副校长法律服务评价制度。五是广泛发动,吸收各个层次热心普法的人士加入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全区性普法协会。

二、规范运作机制,进一步筑牢维稳工作基础。

(一)以推进派驻司法所建设为切入点,强化司法所“四化”建设。一是通过召开司法所长例会、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使业务学习经常化。二是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派驻司法所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使制度规范化。三是通过开展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观摩、监督检查等活动,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使队伍专业化。四是以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整合司法所各项职能,使司法所功能扩大化。

(二)紧紧围绕“大调解格局建设年”主线,推进“平安xx”、“和谐xx”的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不断扩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推进法院人民调解室规范化建设,加强交通事故调委会、劳动争议调委会、治安纠纷调委会、行业化和企业调委会建设,在全区进一步构建“大调解”格局。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人民调解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强化人民调解“以奖代补”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四是深入开展“人民调解进万家”的宣传活动,提高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三)以开展“安心工程”为助推器,遏制归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一是加强归正人员安置基地的深层次建设,提高安置基地的利用率和影响力。二是建立归正人员分类别帮教谈心模式,重点对象实行多帮一,一般对象实行一帮一。三是把握重要时期,加大工作力度,适时开展排查活动,防止帮教对象脱管、漏管。四是深化人文帮教举措,对有困难的归正人员实行帮教管理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提高帮教工作实效。五是在各街道和社区建立维护归正人员权益点,加强对归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归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年”为载体,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案卷对口检查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二是加强指导,深入调研,通过组织联合执法活动,促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社区矫正队伍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学习考察活动,全面提高社区矫正队伍专业素质。四是以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与街道和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影响力和社会认同感,真正形成专门机关为主、其他部门配合、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抓住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法律服务实效。

(一)加强指导管理,深化“一社区一顾问”工作。一是强化工作指导。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规律,不断完善“一社区一顾问”工作机制,落实“四个服务”要求。二是强化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台帐资料、问卷跟踪调查、座谈征求意见、工作情况通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强对法律顾问履行职责情况的日常监督。三是强化考核评比。逐步完善符合“一社区一顾问”工作发展要求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体系,切实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并对工作中成绩突出、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落实“三个加强”举措,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一是加强工作宣传。继续深化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军营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大型公益宣传牌、深入社区开展法律咨询、举办法制讲座、组织法律援助宣传图板展、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网络建设的同时,通过集中培训、工作交流、调研研讨等多种形式,狠抓业务技能学习,切实提高广大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业水平。三是加强重点对象的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点制度,充分发挥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点作用,畅通、优化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确保外来务工人员能便捷、及时地寻求法律援助。

(三)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确保法律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坚持严格监管,加大对法律服务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整肃行业执业纪律,优化行业竞争环境,确保法律服务行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二是坚持科学引导,以律师事务所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加强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法律服务队伍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做出积极贡献。

四、强化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和执政能力。要继续坚持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为主要形式,抓好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班子成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高把握全局、协调服务、开拓创新的能力。二是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坚持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与民主生活会制度相结合,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营造良好的竞争激励氛围。

(二)以教育管理为手段,切实抓好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打造‘三大中心’、促进和谐发展”的工作大局,将深化“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及各项业务工作相结合,通过学习教育,使全体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开

拓创新、扎实工作,认真履行司法行政职能,为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深入开展以依法行政为核心的多种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三)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抓一流党建、促一流发展”为目标,结合深化“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要以局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党员服务岗为阵地,组织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努力打响局党员服务中心及党员结对服务社区特色品牌。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农村支付系统、惠农综合服务系统、农村金融教育体系”,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普及农村金融知识,促进广大农民运用现代化金融工具加快增收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原则;二是坚持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三是坚持适度竞争原则;四是坚持政策扶持原则;五是坚持整体布局原则。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2年底,实现金融IC卡在社保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13年底,构建“农村支付绿色通道”,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覆盖到各县(区)的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到2016年,市农村地区支付系统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非现金支付交易量年增长率达20%以上;农村地区人均持有银行卡1张;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12%;受理银行卡商户增长20%;农民工银行卡业务量增长率达5%以上;ATM、POS机具布放数量分别达到300台和500台;在全市所有乡镇实现ATM、POS机具布放零突破;实现财政、国税、银联公司的横联,开通横联系统所有缴税功能,电子化缴税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国家各项补贴全部依托支付清算系统,通过集中代收付系统发放;所有公共领域应用金融IC卡,促进惠民便民;为全部农户建立信用档案,电子建档面达到95%以上,评级面达到75%以上,信用村(镇)年增长率达5%以上,农村企业信用建档率达到100%,初步实现农村地区的信用信息共享。

二、工作任务

(一)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保障“三农”健康发展

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细则”,围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村(镇)创建、信用奖惩、信息共享”五项重点,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构建可持续的政策扶持机制,发挥好信用的保障作用,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

1.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制定印发《市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采集标准》,鼓励涉农金融机构依托自身的信贷管理系统,为每一个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一套信用档案,力争三年内完成所有电子档案的建档工作。研究开发金融机构系统对接程序,与全国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有效对接,构建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为防范信贷风险、发展各项金融业务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支持。

2.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机制。鼓励涉农金融机构依托自身信用档案信息,建立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做好信用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公布在企业(个人)征信系统上。同时,加大农村企业外部信用评级业务推广,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参考外部信用评级,修正自身评级结果,建立内外部评级结合的信用评价机制,并在授信、贷款等金融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3.建立信用村(镇)联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市信用村(镇)联评实施办法》,组建“政府机构+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代表”的联评模式,细化信用村(镇)评定条件,公示评定结果,实施政府表彰命名制度。同时,对信用村(镇)进行动态化管理,严格考核程序,实行有升有降的浮动制度。把信用村(镇)创建与“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扶贫开发整体推进重点村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加大“三村”的信用评级与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信用实践活动,促进农村地区整体信用环境改善,形成以信用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4.建立农村信用奖惩机制。制定鼓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推动信用产品在农村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应用,使守信者得到实惠,失信者受到制裁。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大力宣扬守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法律责任,从制度上防止各类失信行为的发生,促进诚实守信风尚的形成。

5.建立农村信用服务体系。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大力促进“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种形式农村信用共同体的发展,拓宽农村地区融资渠道,继续推动和完善“农户联保”等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新型担保方式。

(二)构建农村支付系统,提高“三农”发展水平

大(小)额支付系统是做好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推广支付工具的基础平台,各县(区)要把支付系统的延伸作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核心工程来抓,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支付系统覆盖范围,畅通结算渠道,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效率。

1.着力扩大农村地区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面。加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电子化、网络化的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力争2012年内,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到所有乡镇以上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

2.加强涉农金融机构内部清算网络系统建设。对于新设立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要把与上级机构清算网络连接作为营业的必要条件,在实现上下机构系统连接的基础上,再与大(小)额支付系统相连,形成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农村支付系统。

3.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积极探索合理的接入模式,简化接入手续,鼓励和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新型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三农”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4.切实推进银行卡联网通用。各县(区)应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合理确定ATM、POS机具的市场需求,建立ATM、POS机具布放目标考核制度,以扩大农村地区的银行卡联网通用覆盖面。

(三)构建综合扶持体系,促进政策普惠于农

各县(区)要结合辖内农村地区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组织、指导、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指导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解决融资需求,运用金融理财产品,拓展增收渠道,促进“三农”经济加快发展。

1.促进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使用。积极开展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需求调研,会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探索出台便利措施,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开户手续,为农村经济组织种养殖户等开立结算账户,帮助涉农企业、农户通过银行结算账户办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结算,加快农村地区资金周转速度。同时,要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实现对该机构的银行结算账户非现场监管。

2.着力推广金融IC卡的应用。紧紧抓住市被人总行确定为全国金融IC卡应用试点城市的契机,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借助政府信息平台,配合“一卡通”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社保、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行业相结合,逐步实现集社保领取、惠民补助、银联消费、水电缴费、公交刷卡等功能于一卡,确保各项惠民政策与群众的快捷对接。

3.大力推广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

(1)加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推广力度。鼓励农村地区的批发市场、农资交易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扩展银行卡应用范围。完善银行卡服务功能,推广有特色的借记卡,在农村养殖户、种粮大户、个体私营企业等范围内推行惠农卡、富秦家乐卡、邮政绿卡,并给予不同授信额度,解决农民小额资金短期周转困难。

(2)继续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加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业务指导、安全管理和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工切实享受到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便利。扩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辐射面,引导更多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丰富农民工汇款渠道。

(3)积极发展农村票据业务。针对农村企业的资金结算需要,提高农村地区银行机构营业网点票据业务受理能力,满足农村企业的票据结算需求。支持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签发银行汇票,提高涉农企业资金结算效率。

4.着力构建“支付绿色通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充分利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工具,发展新兴支付清算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在农村偏远地区或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不足的乡村,建立惠农金融服务站,指定合作商户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向广大农户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服务,方便广大农户存取现金,消灭金融服务空白区。

5.全面推广集中代收付业务。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网络化平台,以“一折(卡)通”模式,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各类财政补贴款,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账和安全使用。

6.大力推进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加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建设工作,在实现国库部门与地税、银行开通“实时扣税、批量扣税”两种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国税、财政、银联公司加入系统的可能性,开通“银行端申报缴税、银行端查询缴款”功能,实现农村地区税款征收的无纸化和电子化。

(四)构建金融教育体系,提高农民金融知识水平

1.建立农村金融教育新模式。依托中国农村教育基金会,建立金融志愿者教育培训机制,总结陇县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推广金融志愿者教育方法;依托“支付通”、ATM(POS)机具布放点,建立农村金融知识辅导站,摆置宣传资料,专人辅导讲解,便于农户急需急用;依托政府部门“大课堂”,增设金融知识课程,为不同层次人员(如返乡创业、劳务输出等)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农民运用金融工具实现增收的能力。

2.建立农村金融宣传长效机制。建立农村金融宣传联动机制,将金融知识宣传与金融机构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联合联动,提高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综合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科技之春三下乡”、珍爱信用记录日、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支付、征信、“两反”等金融知识的综合宣传活动,向群众介绍ATM机操作、安全刷卡消费、安全网上支付、个人信用信息保护、警惕银行卡欺诈等安全用卡常识。组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村学校、农户家中、个体户门店、企业产品推介会、专业合作社等上门宣传。捐赠金融知识书籍,宣讲金融业务,营造农村金融文化氛围。建立信息报送机制,编发工作简报,反映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特别要运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典型,扩大工作影响力。

3.建立农村金融环境维护机制。各县(区)应成立农村金融债务案件“执行难”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厉打击农村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积极开展清理党政干部拖欠贷款活动。农村各金融机构对已曝光的逃赖债典型企业联合实施“不提现、不开户、不贷款、不结算”的金融制裁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地区银行卡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预防和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力度,创建安全的银行卡使用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各县(区)要充分认识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构下,建立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统一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并把此项工作列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工作早日见效,农户早日收益。

(二)创新有效工作机制办法。各县(区)要科学规划、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全面铺开农村金融服务改进工作。在摸清辖区内所有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底数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3个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的设计、培育和可持续推广工作,不贪大求洋,重在做出成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广经验做法。凤县留凤关新区要开展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机制和方法。

(三)建立专项监测报告制度。各县(区)要加快建立专项检测报告制度,主要包括:各县(区)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主要举措;推出的主要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动态情况;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总体进展和实际成效;促进当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动态进展情况;农村金融创新需要反映报告的其他情况,包括典型经验总结、理论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等。报告报送至市金融生态办。

(四)建立激励制度。对于有突出特色、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市金融生态办将以《金融生态简报》等方式,重点向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人大和市“新农办”等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在全国、全省主要媒体上进行宣传,并适时汇编成册,集中宣介推广。对在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民银行和涉农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将分别向其上级行进行推荐表彰。

(五)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各县(区)要积极宣传引导,加大城市金融机构与涉农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和政策,鼓励各类型银行机构参与涉农业务,互利互惠,合作竞争,逐步建立以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导,多层次、多类型机构参与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服务行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基于职业生涯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SCG4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会计教育过程中侧重以工业企业为例子讲述会计账务处理,然而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可能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及服务行业等,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经济业务不同,账务处理也不尽相同,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崛起,就业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很多人在一生中要经历几次转岗,而且可能从事跨行业、跨专业的岗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也会随之不断更新、变化,会计环境、工作环境的复杂程度加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高职会计教育不能只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强调账务处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环境,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一)高职会计学生就业岗位群。通过对我院近五年约1,200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发现,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主要的岗位群是出纳、会计助理、会计人员等岗位,涉及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机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公司等。

(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针对学生就业的岗位群,通过对近两年来浙江省的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要求进行的调查,归纳总结见表1。(表1)

从总体上看,各个招聘单位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较强责任心;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与学习能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员又不断涌现新的要求,主要包括:对会计专业资格证书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单位的招聘底线都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则会要求至少具有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师职称,并且强调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环境、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来应对。

二、构建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结合我国会计岗位需求的现状和社会环境变化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具有适用性、通用性,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及是非辨别能力等。

(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高职会计学生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

1、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会计专业学科知识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具体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知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对业务进行分析及熟练完成会计业务处理。

2、组织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所以会计人员对经济学、管理学、风险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都应有所涉及和了解,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团队合作能力。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会计人员要具有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十分关注的。

4、职业判断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会计人员时常面临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根据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作出最公允的判断,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出合理的、公允的处理。

(三)发展能力。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会学习,尽快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据有关统计,一个人所需要的知识5%~10%来自于学校学习,而另外的90%~95%是要通过在以后工作过程和继续教育获得的。因而,学会如何学习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理论、会计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经济业务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账务处理时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掌握会计的方法,学会能够用现有的知识推敲出相似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才是终身受用的。

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会计教育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案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立足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岗位能力紧密相接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要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会计是为经济服务的,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许多课程设置体现的是专才教育的模式,过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科严重分离,致使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跳出会计的框架,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会计,对未来职业发展不利;课程体系设计应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梳理,实施典型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邀请企业财务专家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并召开研讨会,按照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图1),对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性重构,开发设计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由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职业考证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组成的“五层次”递进式的职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实践以“岗位”、“能力”为主。

(三)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组织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针对岗位技能,以工作岗位核心技能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以实践性知识和经过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主,理论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做”,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使学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审视理解实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注意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注意当地的需求及当地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兼顾前后续课程。

高职会计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要系统考虑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人才的培养要求,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课程教学的组织要以工作项目和任务来引领,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运用。教学过程中,应贴近企业实际,用企业实际业务解释会计理论,便于学生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多启发、多引导,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按照财务岗位设置,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一角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分工合作能力,如会计实训课程中分别设置出纳、会计和财务主管岗位,进行分组实验。

3、情境式教学法。模拟企业实际业务,有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

4、比较分析法。将相关知识比较分析,对照学习,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5、讨论教学法。突出学生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在课件中体现。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尽可能增大信息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系统性。

(五)完善现有考评机制,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是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凭一张期末试卷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主的评价体系,既无法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需要。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越来越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而我们可以将证书模式纳入考核体系,部分课程实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实行考核方式多样化。比如,将平时测试、学习情况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改变考试题型与题目、突出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等,突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加大过程性评价成绩的比重,注重学习的过程考核,而不是仅用一张期末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完善现有的考评机制,形成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以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参照标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并重的考评体系。通过考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12.

[2]杨晓华.基于就业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构建――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财会通讯,2009.9.

上一篇:高中物理教育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式烹调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