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18:22:02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现就2009年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通知如下:

一、出国培训

今年计划安排高校教师出国培训250人,具体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200人,其中数控35人、机电43人、电子39人、软件(动漫)40人、商贸(财经)43人;管理干部50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院(校)长30人、高校人事处处长20人。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创新意识较强,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动手能力;(3)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能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青年教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管理干部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强,工作踏实;(2)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3)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有关高校出国培训名额以及各培训团组派往国家和派出时间见附件1。为确保出国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学员所在学校应与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签订培训协议,培训学员按协议要求参加培训。因今年出国培训全部要求办理因公护照,请各校务必于4月15日前将《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学员推荐表》、《2009年高校教师出国培训推荐人选汇总表》和《*省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协议书》报我厅师资处,联系电话:025-83335527,电子邮箱:fuzhy@。

其他未尽事宜按《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10年教师国际合作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3号)执行。

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训

1.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组建由院士领衔、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培训团队,举办6个左右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研修班,计划培训400人。培训对象以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为主,培训内容侧重拓宽专业领域知识,和专家面对面研讨。

2.青年教师培训。通过进修班、单科培训等形式,计划培训50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内容侧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兼顾学术研究。继续做好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访问学者工作,组织并资助部分教师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培训。

3.“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计划培训200人。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苏教师〔20*〕15号)要求,继续开展访问工程师培训,组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以上项目由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三、五年制高师教师和管理者培训

1.骨干教师研修。在高等师范学校中遴选一批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采取高校访学、专家指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管理者研修。培训对象为高等师范学校校级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研修、实践考察、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等。

以上项目由*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四、培训工作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认真落实省级培训任务,用足我厅下达的培训指标,并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年度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2.各培训承办单位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的培训工作,调研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认真制订培训方案,精选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选聘高水平师资授课,确保培训质量。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统一安排学员的食宿,确保培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各培训承办单位的培训方案须经我厅审核合格后方可实施。培训结束后要及时将培训工作总结和学员名册报送我厅师资处。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学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外语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但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按照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区别对待、逐步提高的原则,在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工作的基础上,现就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持严格要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建设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外语越来越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按照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继续坚持对职称外语的严格要求,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外语能力,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加强对外学术技术交流。

人事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改革完善外语测试办法,改进测试方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客观、便捷的外语应用能力评价服务,为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服务。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防止职称外语考试“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一)对经证明具有较高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具有国家认定的相应留学经历的;

2、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

3、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或以其他方式证明具备较高外语水平,并经一定程序确认的。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或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经审核确认,能力业绩突出、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的;

2、在乡镇以下基层单位(经省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放宽至县级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3、在地市以下单位,长期在野外从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测绘、勘探、铁路施工、公路施工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4、年龄较大并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1、从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传统的临床中医药、民族医药、工艺美术、古籍整理、历史时期考古等专业技术工作的;

2、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

3、申报各系列初级职称的。

三、分级确定全国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

根据当年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命题和考试情况,人事部确定各语种、级别、类别的全国通用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和中央管理的企业人事部门结合全国通用标准,按照管理权限确定本地区、本部门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使用办法和有效期。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根据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43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批准,现就**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基本养老金的人员范围和执行时间

凡**年12月31日前按规定已办理退休(退职,下同)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列入本次调整基本养老金范围,调整基本养老金从**年1月1日起执行。

企业离休人员和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退休老工人,参照机关同类人员的办法调整基本养老金。

二、调整基本养老金的标准

1、**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55元。

2、按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含特殊工种折算工龄,下同)每满一年另增加1.5元,累计缴费年限尾数不足一年的按一年发给。

3、**年12月31日前已经办理退休手续,且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退休人员,再另行增加养老金:

(1)退休前获得副高专业技术职称或国家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每人每月另增加基本养老金60元;退休前获得正高专业技术职称或按照《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退休问题的补充规定》(国发[1986]26号)享受全薪退休的人员,每人每月另增加基本养老金70元。

(2)1953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企业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另增加基本养老金40元。

(3)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原工商业者,每人每月另增加基本养老金30元。

(4)**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间,退休人员到达70周岁的,每人每月另增加基本养老金30元,到达80周岁的每人每月另增加基本养老金20元。但在2006年、**年调整养老金时,已经享受过另增加30元至50元养老金的女性退休人员,不再按本条规定另增加基本养老金。

三、资金列支

已参保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中央财政对本次调整基本养老金的专项补助资金,省财政按规定拨付各地。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区)本次调整养老金除中央财政补助外的其余资金,由省全额补助;各市本级所需资金由同级政府统筹解决,省里根据各市具体情况适当补助。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由原渠道解决。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

一、问题提出

关于职业发展的定义,百度百科把它定义为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有关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不多,衡量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维度主要包括:女教师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女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女教师中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等等。

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态。高耀明以上海市为例,从女教师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女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五个维度研究了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1]宋媛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分析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挖掘了女性高层次人才在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2]秦桂秀围绕“广西高校女教师发展障碍”问题,以广西部分高校869名在职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了对女教师发展障碍的认识和感受,探究了女教师发展受阻的原因。[3]杨扬对河南省高校的学术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低于男教师,但差距逐渐缩小。[4]程芳等以在十种管理类期刊上的2824名作者为样本对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 相对于男教师,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管理类学术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别增大。[5]张建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女教师人数占高校教师总体人数的比例较低。[6]

这些研究初步总结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揭示了近年来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取得的进步。这些研究样本的选择多集中在某个地区或城市,多采取单变量分析的形式,通过对变量的描述分析,理论推导出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特征,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多变量交叉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还比较少。省属高校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层次稍低,省属高校的女教师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省属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有何不同的特征?研究省属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还非常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如何?她们的职业发展状况如何?在高校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以位于广州市的6所省属高校为例,通过对6所高校男女教师所占人数比例、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纳入高层次人才数量、出国进修情况等数据的分析比较,概括出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广州市6所公立高校的专任教师作为研究样本。所谓专任教师,即专职教学研究人员,不含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这6所高校分为3类,每一类2所。第一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选取了两所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重点大学;第二类为教学型大学;第三类为高职高专院校,即以专科教学为主的广州市地方高职院校。在各兄弟院校人事处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收集了这6所高校2013年度专任教师(不含行政和教辅人员)的人事统计数据。样本总体共计6053人,其中男教师2965人,女教师3088人。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数据处理

我们选取了6所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原始人事数据中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担任领导岗位和纳入高层次人才数量、出国进修情况7个变量,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7个变量进行了多维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的性别分布

如表2所示,2013年广州市6所高校教师总体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48.98%和51.02%,男教师总体人数比例稍低于女教师2个百分点。不同类型高校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有所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高职高专的女教师人数比例最低,为46.35%;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男女教师人数比例分别为48.23∶51.77和47.28∶52.72,女教师的人数比例已经明显超过男教师,达到了52%。这与以前的研究不同,以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人数比例总体上明显低于男教师,说明从整体上看,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女教师人数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度提高(见图1)。

(二)高校教师性别与年龄分析

由表3可见,广州市6所高校男女教师的年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总体上看,女教师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下降不断上升,从56岁-60岁年龄段的29.29%一直提高到了30岁以下年龄段的61.48%。41岁-45岁年龄段是一个由男教师占多数转为由女教师占多数的过渡阶段(见图2)。可推断,未来5年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人数比例有可能达到或超过60%。

(三)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性别学历分析

男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于女教师,在博士后出站人员中,男教师人数占84.38%,女教师人数占15.63%;在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的教师中,男教师人数占62.54%,女教师人数占37.46%;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层次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稍为接近一些。与男教师相比,高校女教师的学历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不同类型的高校男女教师学历差异不显著。无论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男性教师人数比例都超过女性 (见表4和图3)。

(四)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性别与专业技术职称分析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主要是通过专业技术职称层次这一指标来衡量的。根据表5所示,2013年广州市6所高校女教师中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31.35%,与男教师差异显著,女教师呈现出较明显的劣势地位。拥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比例接近1∶1,差异不显著。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中,女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教师。不同类型高校的情况有也有显著的差别: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女教师人数明显低于男教师,教学研究型大学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2.15%和27.85%,教学型大学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0.55%和29.45%。但在高职高专院校,拥有正高及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差异不显著(见表5和图4)。

(五)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分析

现代大学是一个大规模的、复杂的、多维度的组织,不仅承担着传统的教学科研任务,还同时承担如经济开发、专业咨询、卫生保健等社会服务性工作。维持高校的运行发展离不开学术权力,同样也离不开行政权力。学术地位和行政地位是衡量高校教师在高校地位作用的重要指标。女教师在高校决策层中的地位和参与度控制度等是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表6显示,总体上校级女性领导人数仅占16.28%,二级学院领导中女性稍多,占28.32%。相比男性,目前女性参与高校决策和管理的程度还相当低。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三种不同类型高校女教师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教学研究型大学女教师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最小,校级领导占5.88%,院系级领导占23.53%,而高职高专女教师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最大,校级领导占36.36%,院系级领导占34.78%(见表6)。

(六)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的情况分析

高校高层次人才是指知识层次较高、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创新能力强、在学科发展及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高层次脑力劳动者。他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其所在院校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地位,因而也是各个高校人才引进的重点。从表7可看出,2013年广州高校男性和女性纳入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分别为69.69%和30.31%,可见男性还是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核心力量。不同类型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的差异显著。教学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5.29%和14.71%,差异非常显著。教学型大学高层次人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接近1∶1,差异不明显。高职高专高层次人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5.22%和34.78%,差异也比较显著。

(七)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出国进修的情况分析

出国进修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出国进修时的体验对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对教师自我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出国进修和访学或将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表8可以看出,女教师参与出国进修访学的积极性很高,从主观上也渴望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并提高自己。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七个维度的数据分析,可见在总体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人数的比例与男教师已经完全达到了平衡。未来5年内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人数比例有可能达到或超过60%。前些年,高校还是男性的天下,男性教师占绝对优势。目前,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高校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与高耀明以上海市为例,从女教师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女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五个维度研究的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所得出的结论相似,广东省属高校女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明显低于男教师,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明显低于男教师,担任高校重要领导岗位的女性教师人数也少于男教师。[7]可见,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与改善,但是男教师在纳入高精尖人才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等方面仍然占绝对优势地位,男教师仍然占据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关于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1.从数量上来看,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平等程度相当理想,但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女教师与男教师的差距悬殊,如何鼓励女性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如何提高女性高精尖人才队伍的数量?

2.高校女教师的总体学历层次低于男教师,主要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女教师人数。可见目前工作岗位上的女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热情和动力均低于男教师,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教师在各种类型的高校中比例都占有绝对优势。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中女教师人数少的原因是什么?阻碍女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女教师在教学科研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该如何为女教师的教学科研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从担任高校重要领导岗位这一点看,目前我国高校仍然是男教师为中心的社会组织。随着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女教师在高校管理和决策中的地位是否会不断提高?

5.广东省属高校女教师队伍的数量与层次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差距越来越小,差异越来越不显著。省属高校层次相对较低,是否省属高校有更有利于女教师发展的平台?研究型大学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状况又将如何?省属高校有哪些更有利于女教师发展的条件?

6.与教学科研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的女教师在数量、学历层次、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纳入高层次人才的情况等方面都更胜一筹。这是否说明,教学型大学更适合女教师的职业发展?

总之,广东省属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随着女教师人数的增长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但高校女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路途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成为阻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参考文献:

[1][7]高耀明.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75-80.

[2]宋媛.高校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以北京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4):5-8.

[3]秦桂秀等.关于广西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障碍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20.

[4]杨扬.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状况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4):110.

[5]程芳等.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2):55.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对象;学分达标;分析

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为了解咸宁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经验,正确评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成绩,找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更好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和调整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思路及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我们对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02年度至2012年度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所获得的学分进行了汇总统计,现分析如下:

1 材料来源:以《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情况登记表》(2002年度至2012年度)、《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技术档案》和《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政绩奖统计表》(2002年度至2012年度)为基本素材,以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部名册》和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资年报表》为佐据资料。

2 合格判断方法:合格标准采用湖北省2007年开始执行的标准[1]:市(州)级医疗卫生单位(不含三级医院)中级以上人每年至少完成省级以上Ⅰ类学分6学分,Ⅱ类学分中10~11项(两项合计)不超过10学分。副高级以上人员五年内完成部级Ⅰ类学分最低5学分。初级人员五年至少完成省级以上Ⅰ类学分5学分,Ⅱ类学分中10~11(两项合计)不超过15学分。判定合格原则:按各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学分不能相互替代和相互折算的原则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表1结果说明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2002年开始逐年展开,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合格率较低[2](要求≥90%),平均为21.50%;好的2006年达35.19%;差的2008年,只有7.81%。

2.2 表2结果表明从事不同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率不等(N’=3,X2=71.33,P卫生检验>卫生监测和社区服务,卫生监测与社区服务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无显著性意义(X2=0.055,P>O.050)。

2.3 表2结果表明不同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率不等(N’=2,X2=13.08,P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无显著性意义(X2=2.35;P>O.050)。

2.4 表2结果表明担任不同级别行政职务的领导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均等(N’=2,X2=48.97,PO.050)。

3 结论:

3.1 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2002年开始逐年展开,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合格率较低,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90%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3.2 不同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率不等,依次为急性传染病控制>卫生检验>卫生监测和社区服务。

3.3 不同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率不等,依次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

3.4 担任不同行政职务的领导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均等,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机率比一般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机率高。

3.5 在审核学分证原件时,未发现一张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取得的学分证,一是说明继续医学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同时也说明了疾控人员待遇低,让自己掏腰包拿学分不舍得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卫生厅,人事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和学分登记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鄂卫发[2007]25号)[R].2007.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S].[EB/OL]. http///2012-01-30.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繁荣种畜场;干部;调研;

中图分类号:D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繁荣种畜场归属垦区时,管理人员超过300人,干部队伍老龄化趋势严重,工作激情衰退、缺乏创造性,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与农场的快速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农场发展的速度。所以,引进大学生,改变人才结构,既是打造农场人才高地的捷径,也是农场尽快跟上垦区步伐,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场深入实施“人才强场、科教兴场”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整体层次、水平逐渐提高,在全场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比较充足、门类齐全、结构趋于合理的干部人才队伍。

(一)人才总量情况。到目前,拥有各类人才365人,占全场人口总数的 3.6 %,高级人才6 名,占人才总量的2 %;其中党政人才45 人,专业技术人才 188人,企业管理人才85 人。

(二)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党政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渐年轻化,全场 3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中,35岁以下的有15人,45岁以下的有12人,分别占副科级以上干部总数的46%和37%;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12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66%。

(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类人才的专业学历在岗位上利用有了明显变化,到目前,全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135人,本科学历的52人,专科学历的 83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全场具有高级职称人数6人,中级职称79人,初级职称103人。

(四)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的环境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智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各项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场经济稳步发展。

二、引进和使用人才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场党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经济强场、打造中心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场战略,较好地发挥了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为发挥人才作用提供方便

场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总结党政人才工作新经验、新做法,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党政干部公开选拔机制,用好的制度选人。本着群众公认的原则,拓宽群众参与的范围,实行干部工作公示制度、差额推荐、考察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了科学、民主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几年来,面向场内外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6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5名。二是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在场机关、管理区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全场有5名年轻干部通过竞争走上机关中层领导岗位。三是实行机关进人考录制度。坚持公开、竞争、择优的进人原则,扩大选人视野,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层层选拔,有4名本科毕业,35岁以下的干部进场机关工作。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努力改进人才培训方法、渠道和机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一是多渠道培养和锻炼党政人才。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基地作用,每年坚持有计划地组织党政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和短期轮训;注重培训层次和档次的提高,2012年以来,邀请各类专家为全场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农业、畜牧专业知识讲座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授课;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先后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到先进农牧场参观学习,促进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取得较好效果。农场从2009年以来,党委开始探索选派年轻干部到管理区、基层任职的做法,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先后选派了8名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任职,使一大批年轻干部在基层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二是以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不断创造条件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培训。20011年以来,先后选送了6名同志到各种院校进修,有3人参加了研究生班学习,有10人通过进修取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现在全场共有6人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79人评定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三是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通过参观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管理人才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企业管理人才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尽快与市场经济接轨,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健全人才管理体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本着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实地考核与综合评议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通过群众测评、考核目标量化、考核项目审计的形式,每年对全场党政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全面了解掌握党政人才队伍的工作实绩,依据工作实绩奖惩和使用干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实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干部工作的意见;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审计结果监督领导干部。三是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制度改革。加速推进职称改革工作进程,在全场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实行“科学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任,聘约管理”的管理办法,保证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有效地改变了“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用人制度,建立了合同聘用、竞争上岗、科学评价、严格考核的用人机制。

(四)优化人才使用环境

近几年来,场党委按照“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不断探索人才使用机制,努力为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突出抓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的发挥。把一批拔尖专业人才,通过制定和落实优惠的政策吸引进来。二是靠创建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通过大力宣传我场近年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我场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吸引了大批人才参与我场的经济建设。人事部门打开“通道”,完善了人才引进管理、交纳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服务。经统计,近五年来,我场先后吸收引进农业、畜牧、农机方面人才6人。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我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才机制逐步健全,人才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为全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按照我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要不断扩大。从学历上看,我场目前本科以上学历的52人,仅占人才总量的15%,从专业水平看,具有正高级职称的6人,副高级职称的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8%;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缺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外向型人才,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不足。

(二)要提供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我场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的制约,我场吸引人才的综合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劳动密集型工作量大,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少,缺少吸引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

(三)人才有客观流失现象。受社会环境、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人才外流。人才流失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干部人才中也有这种现象,主要是受编制限制,没有岗位,就得走出去。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7篇

基本现状

(一)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止20*年7月30日统计,全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党组织关系在我市的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3169名,其中市直13532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6.3%;县区50856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1%;党组织关系在我市的部、省属企事业单位15638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8.8%;民营企业3143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8%;女性29740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8%;少数民族530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6%;中共党员21680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6.1%;派539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6%;全市现有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47名(不含部省属企事业单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7名(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20名),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名(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5名),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9名,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115名,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60名,市“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50名。

1、学历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38名,占总数的0.3%,其士15名(民营企业7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6名),硕士96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84名);大学学历的12291名,占总数的14.8%,其中第一学历的8145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4192名);大专学历的29026名,占总数的34.9%;中专学历的30275名,占总数的36.4%。

2、职称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12名,占总数的0.3%,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95名,市直60名,县区28名,民营企业29名;副高职称的2953名,占总数的3.6%,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1083名,市直606名,县区1177名,民营企业87名;中级职称的19320名,占总数的23.2%,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4572名,市直2710名,县区10829名,民营企业1209名;初级职称的46349名,占总数的55.7%,其中部省属企事业单位6271名,市直5863名,县区32661名,民营企业1554名。

3、年龄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以下的36876名,36岁至45岁的23783名,46岁至55岁的17046名,55岁以上的5464名,分别占总数的44.3%、28.6%、20.5%和6.6%。

4、行业结构: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

(1)教育系统35949名,占总数的43.2%,其中女性1357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1名,大学学历的5411名(第一学历的2935名),大专学历的14936名,中专学历的14166名;正高级职称的60名,副高级职称的1352名,中级职称的8405名,初级职称的21197名;35岁以下的16389名,36岁至45岁的88*名,46岁至55岁的7690名,55岁以上的3067名;

(2)卫生系统10255名,占总数的12.3%,其中女性5807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6名,大学学历的901名(第一学历的746名),大专学历的2632名,中专学历的5362名;正高级职称的68名,副高级职称的454名,中级职称的2361名,初级职称的6845名;35岁以下的5111名,36岁至45岁的2891名,46岁至55岁的1923名,55岁以上的330名;

(3)农林水系统4674名,占总数的5.6%,其中女性118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名,大学学历的672名(第一学历的458名),大专学历的1101名,中专学历的2615名;正高级职称的10名,副高级职称的183名,中级职称的1229名,初级职称的2764名;35岁以下的2211名,36岁至45岁的1306名,46岁至55岁的815名,55岁以上的342名;

(4)工商企业系统153*名,占总数的18.4%,其中女性485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7名,大学学历的2816名(第一学历的2213名),大专学历的5272名,中专学历的4137名;正高级职称的13名,副高级职称的593名,中级职称的3480名,初级职称的8073名;35岁以下的6878名,36岁至45岁的5110名,46岁至55岁的2836名,55岁以上的479名;

(5)其它系统16988名,占总数的20.4%,其中女性396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3名,大学学历的3908名(第一学历的2650名),大专学历的6676名,中专学历的5422名;正高级职称的62名,副高级职称的714名,中级职称的5487名,初级职称的8132名;35岁以下的6298名,36岁至45岁的5285名,46岁至55岁的4000名,55岁以上的1405名。

(二)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各系统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集中在30—40岁之间,男性需求居多,学历要求大学本科以上,中级以上职称,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教育系统:

全市应编制中小学教师38495名,其中高、职中教师6262名,初中教师13963名,小学教师18270名。目前,全市中小学教师实际缺编4179名,其中高、职中教师缺编1534名,初中教师缺编1569名,小学教师缺编1076名。高中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农村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教师比较紧缺。

2、林业系统:

主要缺乏林业工程勘察设计、林业工程监理、生物技术营销、旅游策划、园林花卉和林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缺口25人,经营管理人员5人;学历要求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16人,大专学历10人,年龄在25—40岁之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5人,中级以下职称的15人。

3、卫生系统:

需要懂业务、懂管理、有一定法律知识和企业营销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有专业特长和较高技术水平、在业务上富有创新的学科带头人。要求大学本科以上,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律、精神卫生等学科。

4、农业系统:

需要农业信息管理、植保、畜牧、农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

5、县区需求情况:

(1)、岐山县:熟悉林业技术规划、农业信息管理、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大学以上,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2)、陇县:英语3名、物理、化学、数学各2名,要求大学本科学历;外科2名、骨科、眼科、麻醉等需要6名,要求副高级职称或大学本科学历;市场营销10名,财务与金融10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3)、麟游县:需要城镇绿化、规划、临床医学、数理化、英语教师,要求大学以上学历,果树、蔬菜、植保、农产品加工、水利工程等专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4)、眉县:需求林业设计、水利工程、水泥专业、西医临床、英语、生物、数理化教师等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5)、扶风县:需求植物保护、园艺、临床医学、英语、中文、数理化教师等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20—45岁之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6)、太白县:需求种植、临床医学、英语、数理化教师、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35岁左右,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7)、金台区:需求园林工程、建设规划、环卫工程、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大学本科学历,25—50岁之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8)、陈仓区:需要历史、物理、化学、地理、英语等专业教师,畜牧、农林、水电、医疗卫生和统计、会计、经济管理等领域中高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

1、切实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管理工作。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行了分级分类管理。1999年以来,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参训人员达6000多人。市教育系统以造就“名师”为目标,实施跨世纪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从1992年起,在全市教师中推行了“教育质量工程”,开展了“评教赛教、评优树模”活动,树立了一批学科骨干教师。目前,全市有在职特级教师25名,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560名,省、市级教学能手1211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136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75名。结合全市“三五人才工程”的实施,先后选派100多名专家赴港、澳和出国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以及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根据《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确定市级部门干部培训中心和15个专业技术学校为继续教育基地,设立了3个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考试点,为搞好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一是在用人制度上,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为目标,以职称聘约管理为切入点,按照因事设岗、按岗聘任、签订聘约的步骤,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对全市4.68万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按岗位评聘了职称。认真落实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及省政府《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市的《实施意见》及六个配套政策,在全市卫生系统实行了全员聘任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指导意见》,在全市21个单位进行了试点。目前重点在扩大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范围上下功夫,计划年内力争市属事业单位扩大到80%,县(区)属事业单位扩大到50%。三是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开放了*市人才市场,形成了以中国西安人才市场为依托,市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为中心,12个县区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13个人才市场为分支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设立*人事人才网站,点击网站、收集信息15万条,在今年“非典”时期举办了为期一月的*市网上招聘会,100多个单位参加,7000多人求职,招聘人才500多人。每年举办两期大型人才交流大会,每月逢“6”举办中小型人才交流会,近两年交流人才3万多人,人事3000多人,人才测评4000多人,这些工作打造了各类人才自主择业、合理流动的平台,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凸现。

2、抓好有突出贡献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一是有计划地加大了有突出贡献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力度。99年,制订了《*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将评选周期由不定期改为两年评选一次;将评选范围扩大到驻宝部、省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将评选种类由只评选拔尖人才,变为既评选拔尖人才,又评选中青年拔尖人才,从而使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明显增强。先后命名表彰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90名。二是对专家和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命名的省管专家和市管拔尖人才,分别实行五年期和四年期的动态管理,每年都给他们定目标任务,签订责任合同,年终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组织他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决策,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咨询论证,引导他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建功立业。三是建立并落实了市委常委及县区领导联系专家拔尖人才制度、专家拔尖人才体检、疗养、津贴发放等制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专家和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抓专家和拔尖人才这支骨干力量,带动和加强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力度。制订了全市《实施“县、乡、村乡土人才工程”的规则》,提出从2000年开始,在五年内全市培养800名县级乡土人才,8000名乡级乡土人才,8000名村级乡土人才的总体奋斗目标。12个县(区)均建立了乡土人才服务站。下发了《关于做好乡土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乡土人才的选拔标准。目前已建立了由33300名农村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先后两次对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90名优秀乡土人才进行了表彰。

4、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先后引进了具有硕士学位、双学位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1680名。围绕引进国(境)外专家、引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和国内外培训四个重点,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引智项目57项,从德、法、美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专家44人(次)。分别开展了机床设计与工艺、航空仪表设计、农产品残留物鉴定、辣椒抗病毒育种、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组培、柳树组培、布尔羊胚胎移植、肉牛奶牛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交流。2001年12月,国家外专局授予我市麟游县布尔羊繁育中心为全国引智示范基地,省外专局授予我市辣椒中心和苗木培育中心全省引智示范推广基地。

问题原因

近年来,全市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挑战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仍有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观念需要创新,人才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市在选人用人上表现得观念比较陈旧,发现人才的视野不够开阔,尚未形成人才发现、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互相配套的用人机制,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的人并不多,当前发展经济的重点是吸引外来投资,大多只是把资金、项目放在第一位,引进人才和技术往往被忽视。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观念滞后,思想不解放,对人才的认识不够”的占76%;认为“缺乏有力的政策倾斜,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占100%;认为“轻人才的培养,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占32%;有的单位把人才当“花瓶”,引进人才是为了单位上等级、评资质,引进前是人才,引进后就成为“虚”才,束之高阁,埋没人才;有的单位在改善人才的工作、生活、居住等环境方面投资少,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人才便往其他条件好、环境优越、待遇高的地区流走。在调查中发现,某县去年给一单位引进3名大学生,用人单位仅给予引进的大学生本单位职工子弟的待遇,3名大学生工作不到半年,就都走了;某医院从西安交大引进一名本地医科本科生,每月只发给600元工资,到医院只两星期,就被河南一家医院以每月2000元聘走了;人才观念、政策、机制的相对滞后,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

(二)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十分紧缺。从区域分布看,市区及县城地区人才比较集中,山区、基层人才严重不足。非公有单位人才拥有量与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规模不相称。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中,一般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大,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以及科技带头人、专利发明人比重偏低,全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有287名(部省属企事业单位121名),大学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仅占11%,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3.7%;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4.4%,初级职称的占68.8%;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教育和卫生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59.3%,而直接从事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人才相对不足。能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领域,经营管理、科研创新、市场营销等高级专家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制约*新型工业化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近三年,我市考入各类高等院校的本科生高达19678人,但回*工作的本科生仅863人,且多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大学本科生来宝工作人数呈下降趋势,急需的本科生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引进十分困难,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人才使用效益不高,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在使用方面,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突出,重资历,轻能力,照顾平衡的多,而破格提拔优秀人才少;考核机制不完善,年终考核缺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成份多,“优秀”轮流当,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才调配、流动机制不完善,有的企业停产、倒闭后,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只是重视有形资产的盘算,而不重视包括人才在内的无形资产的重新配置,任其自生自灭,大量流失。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才流失给我市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单位对流失人才培养的投入无法收回;另一方面,流失的人才可能成为新的竞争对手。特别是掌握着单位关键技术、主要客户或商业机密人员的流失对单位的损失和打击是无法估量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我市仅拔尖人才就有9名调往外省或外地,还有2名自行离职出走;97年以来,全市骨干教师共流失409名;某部、省属企业,近五年外流的专业技术人才达140多人。在人才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的情况下,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法规缺乏研究。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市在吸引人才、重视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停留在口号层面的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虽然政策的制订也不比一些地区迟,但真正的实施却阻碍重重。一是人才引进还存在领导人说了算的现状,领导不表态,人才就引不进,既使引进了,政策也兑现不了,结果造成人才再度流失,增加了人才引进成本;二是就业政策缺少透明度,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分配制度不灵活,大锅饭现象依然严重,想留的留不住,想进的进不来;四是人才的有效流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大材小用、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长、闲置和半闲置等现象比较普遍;我市人才开发建设意识和人才观念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智力引进和流动渠道不畅,人才政策上,大多也是停留在农转非、工资升级等方面的内容多,而市场化配置效能不高;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存在着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择业观念、用人机制、收入分配、人才环境等因素对人才总量扩张、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形成制约;同时,*地处西北内陆,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与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各级政府用于高级人才的开发、引进、奖励、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财力有限,这是我市对高级人才缺乏吸引力的最直接的根本性原因。

对策建议

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结合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升人才素质为主题,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以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在稳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培养适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创建“四市”目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1、领导重视,广泛宣传、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1)强化措施,建立联系专业技术人才长效机制。一是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制度,在县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联系一名科技专家,每人联系一个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密集的单位,每人抓一个科研项目;二是每年定期召开两次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不断收集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建议,归口办理,及时解决;三是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检查总结,每年组织人力对全市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导已有的政策全面落实,对政策落实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差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2)加强制度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健全现有人才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首先,完善专家和拔尖人才体检、疗养、津贴发放等制度;其次,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5部门《关于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尽快拿出我市贯彻意见。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成果转化的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功臣奖励政策、住房和子女就业等优惠政策,努力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第三,建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凡市府实施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前召集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准确性。

(3)加强宣传,不断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一是组建科技人才宣讲团,充分利用每年开展的科技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继续在市属各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常年开展科技人才典型宣传,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

(4)营造公开规范的执法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增强服务意识,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切实为人才排忧解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年有计划的为人才办一两件实事,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聚才、爱才、惜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2、提高待遇,稳定队伍,切实转变用人机制。

(1)优化配置,调整结构。围绕总量优化、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目标,改革现有学历、职称待遇政策,提高事业单位、企业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鼓励大专以上毕业生到科研单位、企业去工作,改变非生产性单位占有人才比例高的局面;对于使用不当,用非所长或专业不对口的科技人员打破工人、干部身份,在个人提出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到新的适合其特长的岗位,对优化组合下来的富余人员,按照用其所学的原则,进行对口调整,达到人事相称,职才相称。

(2)进一步加强引人机制。一是出台《*市高级人才管理办法》,认真研究区域优势及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课题、重点行业的紧缺人才,在引进各类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等高级人才时,允许突破编制限额、学历限制、户籍、地域和所有制身份限制,迅速改变目前我市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二是加强引智力度,坚持“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所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条件,从部、省属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国家科研机构“借脑引智”,在项目引进、嫁接、合作等过程中吸引“候鸟式”人才,形成人才共享,让人才以兼职、短期职务、承担委托项目、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本地经济建设。

(3)改进措施,稳定人才队伍。要做到引得进、留的住、用得好,一是对引进的高级人才,要解放思想,唯才是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把他们放在关键岗位去锻炼、去使用,对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展,对政治素质好、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才要大胆提选拔使用,在重大决策的咨询和论证中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要避免束之高阁、埋没人才,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二是以情聚心。领导要关心和信任人才,采取定期探访,主动沟通的方式,增强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在科技人才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热爱*,奉献*的主人翁意识。

(4)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实行市场化、多样化的分配激励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分档次提高科技人才的工资水平,对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拉开档次,实行一定的补贴;企业和自收自支单位,实行谈判工资制、合同工资制、年薪制,允许科技干部以技术和专利入股,参与分配,政府给政策,单位具体落实。其次改革我市职称评审办法,适当放宽中级以上的评审条件,实行地方评审证书,在人才具备国家、省评审条件后,再予换证。同时提高企业、事业单位中青年科技人才破格评审比例,在科研单位,企业推行评(审)聘(任)分离的办法。第三由政府牵头,将在技术岗位上的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及拔尖人才,纳入市级经济实用住房系列,享受优惠政策,同时提高拔尖人才的津贴,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我市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评选出3名给予重奖,如配专车、奖住房、给荣誉等。

3、强化培训,狠抓落实,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

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竞争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德才兼备原则,不断加大科技人员和专业技术再培训力度,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好全市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1)建立公益性政府培训指导中心。挂靠在市委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宏观调控与管理协调作用,具体负责人才教育的机构落实,平衡生源、培训师资、各部门职能发挥作用等问题。同时,以市级部门干部培训中心和15个专业技术学校为继续教育基地,发挥市级以上专家和拔尖人才优势,组建培训讲师团,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详尽的人才培养规划,切实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2)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修制度。在已进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培训和教师系列教育质量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三年内力争对全市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分学科、有计划的进行一次全面培训,重点是向我市目前急需紧缺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科技创新人才倾斜,弥补人才结构缺陷;结合全市“三五人才工程”的实施,每年组织安排一批素质好、有能力、有成果的科技人才到高等院校或国外学习深造;鼓励和提倡专业技术人才对口自学或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高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

(3)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考核和择优奖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进行登记,完成教育任务的统一发给教育证书,作为职称晋升、评聘和今后择优奖励和提拔的重要依据,激活内因,不断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

(4)建立用于人才培养开发的专项教育基金。经费来源:一是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列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于人力资源的培训;二是每年收取培训对象一小部分继续教育经费,专款专用;三是社会筹集,用课题或项目带动培训,使受益单位出资赞助培训。资金也可用于科研启动、出版学术著作、扶植企业骨干人才等。

4、加强领导,改革体制,保障人才资源的健康运行。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尽快成立市委知识分子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知识分子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和精神;负责做好市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和推选省管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工作;组织市管拔尖人才外出考察学习、疗养及身体检查,做好发放津贴、接待知识分子来信来访、落实各项待遇等工作;引进外地人才质量的审查工作;解决专业人才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为人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目标管理,使之有较饱满的科研项目,并把目标责任与工资挂钩。二是继续对科技骨干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对已选拔命名的省管专家及市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年都要确定目标任务,签订责任合同,年终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加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力度,对在农村经济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进行表彰和重奖。三是改革专业技术人才人事管理制度,认真贯彻《陕西省人才条例》,加快*市人才市场软、硬件建设,所有非国有单位的人事管理交各级人才交流机构管理,国有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实行人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行为,放活单位人事自,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进入人才市场,通过有偿使用、平等协商、利益驱动、市场定位、政府引导,使人才的流动合理化、有序化。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推动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加强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把我省信息通信行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我省信息通信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规定,结合我省通信行业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全省(含地、州、市)从事信息通信技术岗位工作,符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人员均可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组织审查,推荐参加评审。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经信息产业部人事司批准,云南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组建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高评委),负责评审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工程系列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四条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由云南省通信管理局统一领导。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办公室设在省通信学会,负责处理评审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信息产业部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评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安排部署日常工作。

第三章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第五条本暂行办法中规定的任职资格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是对从事信息通信生产建设、勘察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设置的专业技术职务。在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内设立的信息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定为:高级工程师。

第四章评审组织

第六条信息通信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是负责我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机构。

第七条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由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其中,中青年专家占二分之一以上。评委会由25人组成,所有成员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正高职不少于1人。评委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评委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三年,任期届满,应适当调整成员,每次调整人数不应少于三分之一,同时为保证评审工作的连续性,调整人数不应多于三分之二。

第五章评审条件

第八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身体状况良好,能坚持正常工作;

三、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副高)任职资格的条件:

1、获博士学位,并担任工程师职务二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2、获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并担任工程师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3、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担任工程师五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第九条推荐评审通信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应具备以下学历专业之一:

1、通信类;

2、信息与电子科学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信息科学、无线电波传播)

3、计算机科学技术类;

4、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

5、电子类(无线电技术、电子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

6、非以上专业者,必须有五年以上相关信息通信专业的工作经历。

第十条在职取得学历(学位)的人员,任职资历从取得学历(学位)起计算。

第十一条根据人事部规定,凡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应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并取得《人事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云南省人事厅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方可推荐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六章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云南省通信学会秘书处对参加评审人员的参评资格进行审查,对评审材料进行审核和整理,提交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

一、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首先由工作人员向评委介绍参评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单位推荐意见,其次由专家阐述对论文的评价情况,然后评委对参评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评议,最后评委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经出席会议委员的三分之二(17人)以上,投票通过方能有效。评审后,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填写评审结论,经评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签字。任职资格证书由国家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印制,并加盖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公章后,由云南省通信管理局发文公布,各单位人事部门存入本人档案。

二、为保持评审委员会结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评审工作不搞复议。

三、召开评审会议,到会的评审委员人数不得少于评委总数的三份之二,未出席会议的委员不得委托投票或补充投票。

第十三条凡国家已统一组织开考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系列,本高评委不再进行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第十四条对因工作需要岗位变动需跨系列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在相关信息通信岗位工作满一年,经所在单位确认,并通过参评资格认定后,方可参加评审。

第七章破格评审

第十五条对不具备规定学历或任职资格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经组织推荐,可破格参加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六条破格推荐参加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大专毕业学历并在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累计工作20年(含20年)以上,具备中专毕业学历,并在本专业和相近专业工作累计25年(含25年)以上,职称外语考试合格。

二、已取得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履行工程师技术职务5年以上的优秀技术骨干,职称外语考试合格。

三、在任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中主要专业技术骨干或主要业务骨干;

2、有突出的发明创造或专业技术方面的重大建议,在实践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国家或部、省组织的科学技术及其专业领域的获奖者或荣誉称号获得者;

4、具有特殊技艺、技能,被省内同行公认的专业技术带头人;

5、担任大、中型企业技术主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拟写过系统技术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企业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水平的提高,经业界专家或上级主管部门认定取得显著成效;

6、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或部、省级专业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具有较高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两篇以上。

第十七条破格推荐参加评审高级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需报省通信学会秘书处审核,方可推荐到评委会参加评审

第九章申报及申报材料

第十八条评审委员会只接受单位推荐材料,不接受个人申报材料。单位推荐材料前,其人事部门应按照推荐评审规定条件对申报人员进行参评资格认定,要求进行认真核实,严格审定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力、确保真实可靠,复印件须加盖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参评资格条件审查表》。要求进行认真核实,写明推荐评审意见,连同相关材料交云南省通信学会秘书处。

第十八条申报材料及要求: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三份;

2、任职期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式三份;

1、与现从事专业相关的论文,一式三份;

2、本人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一式三份;

3、有效的外语考试合格证(复印件),一式三份;

4、本人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一式三份;

5、推荐单位审核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参评资格条件审查表》,一式三份;

6、破格评审人员《破格评审人员审批表》一式三份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各一份。

第八章附则

第十九条参加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所需的评审费以及考试报名费等项费用,原则上由申报个人承担。评审委员会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收取评审费,评审费应全部用于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不得挪做他用。

第二十条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一般每年开展一次。

第二十一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参加云南省信息通信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一、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品质上犯有严重错误,受记大过及以上行政处分或党(团)内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不满一年或处分期未满者;

二、犯有严重错误,正在接受审查者;

三、工作中严重失误,或因责任事故造成政治影响、经济损失者;

四、无故不接受组织决定,严重违纪或多次违反规章制度者;

五、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在评审工作中搞不正之风者;

六、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者;

七、脱产学习、进修、出国一年以上,评审前不能返回复职者;

八、已办理离退休(退养)手续者。

第二十二条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统一步调,要树立全局观念,不得各行其是,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各评委必须坚持"公正、合理、准确、保密"的原则,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和标准条件,坚持标准,严肃纪律,突出水平、能力、业绩、贡献,不得随意降低条件。在评审本人亲属的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应实行回避制度。对私自泄露评审情况和内容,说情拉关系,投人情票等重大违反规定的评委,取消其评委资格。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由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云南省通信学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继续医学教育 医务人员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in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ZHANG Chunli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Shahe Hospital,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Good managemen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own medical personnel important way, our view is that good management of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establish and improve variou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ill continue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department assessment and to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system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supervision, take a variety of forms of education, advocating going out, please come 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and gradually into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rack.

Key word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personnel; management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院自2006年以来,依据北京市卫生局、昌平区卫生局继续医学教育的法律法规及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几年来我院建立健全了科学、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不断完善与持续改进,认真组织申报区县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开展院内自管项目继续教育活动,建立检查评估制度,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科发展和医院建设。

1 继续医学教育对医学发展的作用

1.1 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利院、利己”的长期性、全院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继续医学教育是指继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的一种终身的医学教育,以学习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继续医学教育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科要发展,首先要有好的学科带头人,而对学科带头人的继续医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要注重“四新”教育。通过“四新”教育,使他们具备精湛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多种边缘科学知识,运用其知识和技术水平开展医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也是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者,通过他们的再学习、再教育,引导中、青年医务人员参与到继续医学教育中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2 我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这样做的

为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医院成立了科教科,由院长牵头、业务副院长直接负责,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主任及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直接参加的“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派专人负责全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以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实施。

2.1 首先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每年年底都要对当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度的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该项计划不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按部就班地认真完成。在继续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聘请好医生网站的老师对我院卫生技术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2 完善各项考核配套措施,是确保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的关键

将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工作纳入绩效工资及科室、个人考核中,与落实其它各项规章制度一样,必须严肃认真,按考核标准办事,对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出勤率高的科室及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要求标准的人员,应及时授予相关继续教育学分,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年终绩效考核等的依据,培养和选拔出真正的医学人才。

3 举办多种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3.1 鼓励职工进修学习

副高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0篇

一、适用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卫生院等卫生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卫生事业单位,都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卫生行业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卫生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卫生事业单位和卫生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卫生单位,不适用本指导意见。

二、岗位类别设置

5.卫生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以下简称三类岗位)。

6.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7.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卫生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卫生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根据卫生行业特点,专业技术岗位分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和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以医、药、护、技等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体,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设置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

8.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卫生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根据卫生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按照国家确定的卫生行业特殊工种、通用工种和普通工种设置。

9.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lO.卫生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0%。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中医、药、护、技各职种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应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鼓励卫生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三、岗位等级设置

(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1.全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最高等级为三级职员岗位,共8个等级。卫生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2.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13.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卫生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4.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士级岗位。

15.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地区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卫生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全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的要求,按照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现状,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和“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

三级医院、省级及以上公共卫生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等卫生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当高于二级医院、地市级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机构;二级医院、地市级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等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当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医学教学、科研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可适当提高。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5:5。

对规模小、人员少、较分散的基层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结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研究制定。

1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总结卫生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化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制定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结构比例控制的标准和办法。

17.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严格控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总量,卫生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18.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19.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0.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技术工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21.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控制目标为25%左右,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为5%左右。

22.卫生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一级、二级岗位,主要应在卫生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要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四)特设岗位设置

23.卫生事业单位中的特设岗位是根据卫生事业单位职能,以及因业务发展急需聘用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经批准设置的非常设岗位。特设岗位的等级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

特设岗位不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在完成工作任务后,应按照管理权限予以核销。

24.卫生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具体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四、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及岗位等级

25.卫生事业单位中,正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特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一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副主任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三级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名称为一级医(药、护、技)师岗位、二级医(药、护、技)师岗位和医(药、护、技)士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26.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对应等级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原则上沿用现专业技术名称。

27.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属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

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岗位任职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的基本条件

28.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卫生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

(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9.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30.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卫生事业单位在上述基本任职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职员的具体条件。

(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32.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33.卫生事业单位中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及卫生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岗位的知识、技能、责任、风险等因素,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以及本单位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具体条件。

35.卫生事业单位中,卫生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条件,由主管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根据综合考虑各岗位的知识、技能、责任、风险等因素综合确定。

36.卫生事业单位中非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条件,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和其相应的行业指导意见执行。

(四)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

37.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38.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39.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六、岗位设置的审核

40.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

41.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42.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人事部备案。

43.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44.地(市)政府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5.县(县级市、区)政府部门所属卫生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46.卫生事业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应保持相对稳定,并实行动态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第42条、第43条、第44条、第45条的权限申请变更:

(1)卫生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

(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的;

(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设置的。’

47.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是聘用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七、岗位聘用

48.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以及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49.卫生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用。

卫生事业单位应分别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核定的结构比例内聘用人员,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

50.对设置的岗位结构比例实行集中调控、集中管理的卫生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员集中聘用。

51.根据卫生人才的特点,对确属技术拔尖、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特殊人才,经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52.卫生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岗位条件要求确定岗位等级;工勤技能人员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53.尚未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卫生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行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精神,抓紧进行岗位设置,实行聘用制度,组织岗位聘用。

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签订聘用合同的卫生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本单位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等级的岗位,并变更合同的相应内容。

54.各级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使卫生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各地区、各部门和卫生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把握政策,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聘用职务。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中的高等级岗位的设置。

55.卫生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56.卫生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逐步到位。

八、组织实施

57.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及时研究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卫生事业单位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58.岗位设置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各级卫生事业单位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真细致地做好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59.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原则,走群众路线,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打击报复、的,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对未按《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和本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卫生事业单位,政府人事、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上一篇:通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园林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