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材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05:27:51

复材实训总结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62-03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xtbook//WU Haixia, WANG Yiming, WANG Xuexiang, TANG Rongping, GENG Huamei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textbook shoul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sist on appropriate theory, application of systematic, practice guidance, nature of the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aterial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teaching, the editing thoughts and practice effect, has th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xtbook compilation.

Key words fine chemic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textbook;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前言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1]。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深远意义[2]。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快速,而高职体系的教材建设却没能及时跟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3]。

同样,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也面临教材与高职教育理念不切合,没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问题。此类专业高职教材的编写是一个亟待加强的工作。本课程已经开设十年以上,原来课程全部是理论讲授;随着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理实一体化的推进,急需一本教材与课程配套,支撑教学体系的改革。

2 精细化工的特点

精细化学品与通用化学品相比,不仅有量上的基本特性,即小批量、多品种(如原来的化学工业部在1986年把精细化工产品分为农药、染料、涂料、颜料、信息用化学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黏合剂、试剂和高纯物、化学药品和日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共11大类[4]),而且具有质上的特殊性能,即特定功能和专用性。另外,还增加了复配增效、剂型加工、商品化三部分。

基于以上特点,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多采用间歇操作,而且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推出,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因此,《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品种的系列产品,但是如何体现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性和典型工艺过程,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3 高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内容与高职精细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高职精细化工专业培养的是在化工企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必须围绕精细化工实际岗位(如配料岗位、反应合成岗位、分析岗位、包装岗位等)来设计教材内容,即应该依据实际的生产过程来选取教材内容,体现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多数是对本科教材的删减、重组,没有体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比如在介绍染料合成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少深厚的有机合成的知识基础,偏难、偏深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另外,教材缺乏实践性。高职教育的特色即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多数以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内容多数单独设置课程,或教材中选用的实践项目与课本讲解的理论内容不配套,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继而无法实现同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精细化工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行业,其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更新换代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现行的高职类《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部分编写者缺乏实际生产的经验,不了解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的岗位技能要求等。

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教材形式单一,多数局限于书面教材,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取证要求衔接不够等问题。

4 教材编写的思路

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的编写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体现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从精细化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出发,使教材内容有效地对接精细化工就业岗位的中、高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备料、反应原理、工艺过程、产品检测、复配应用等各个环节涉及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提炼,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从学校毕业到企业的“零距离”上岗。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教材的内容 精细化工行业属于高技术密集行业,行业发展迅速。如何体现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地、适时地更新教材的内容,既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体现教材机动、灵活的特点。本教材编写者在教学过程中每年都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产品的变化和需求,同企业多方合作,共同进行产品研发、解决企业工艺改造等问题,并经常查阅精细化工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做到不断吸收先进经验来确保教材编写的先进性、发展性。

校企合作联合编写教材,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深度发展的必由之路。教材编写团队应该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高职教师了解教学规律、教材编写规范要求和企业一线人员熟知新技术、新工艺、岗位要求的优势,确保编写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也满足企业岗位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人员除自身具有多年的企业经验外,还邀请兰州脂厂、兰州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公司等人员参与,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实践题材,突出了高职教材为产业服务的特点。

教材编写体现“理论够用+典型实训”原则,并配套开发网络资源 本教材由理论和实训部分共同构成,理论部分的编写以“理论够用”为原则,实训部分选取与理论部分配套的典型产品生产作为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符合高职院校开设的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要求。另外,本教材团队围绕教材编写,同期开发了相应的教学素材,包括网络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考试系统等,并建成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为教材的使用提供支撑。

5 教材编写大纲

基于精细化工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精细化工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就业方向,选取表面活性剂、助剂、胶黏剂、涂料、食品添加剂、染料与颜料、农药、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香精和香料共计11个模块。各模块内容自成体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分类选取授课内容。每一模块均涉及产品基本概念、分类、用途及性质,将各类精细化学品中的典型产品由原料性质、反应原理、一般生产流程到操作工艺、产品检测及复配应用进行介绍,并给各模块配套安排典型实训项目,便于教师实施“理实一体化”。每个模块设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后也有对应的复习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自学并检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情况[6]。

以第一模块“表面活性剂”为例,表面活性剂模块具体分为六个项目,前四个项目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四个项目中分别对每一类型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实际生产过程选取一种典型产品按照图1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就选取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典型产品进行重点详细介绍,最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类产品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进行介绍。特殊表面活性剂中对氟碳、含硅、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介绍,每一模块的最后一个项目都是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内容就是前几个项目中的典型产品的生产,让学生通过实训操作,能更加扎实地了解产品从备料到生产到商品化的过程。每一模块都有小结便于学生复结,并配有相应数量的习题。

6 教材的实践与评价

本教材通过大量文献、教材、专著的查阅,是一部基于生产过程编写的精细化工专业教材,教材编写体现理实一体化,实际教学中可实现一体化;教材理论内容“必需、够用”,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教材引入最新产品发展和应用,满足学生对最新的科技成果了解的迫切愿望;教材模块之间变换的是产品,重复的是生产过程,学生在多次实训中增长的是技能。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教材涉及的产品品种有十多类。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知识点组成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经过教学一线两年的实践应用,采用《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师生反映,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基本理论实用够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适合于职业教育中精细化工及相关化工工艺类专业教材”。

参考文献

[1]周琦,肖瑛.高校教材建设的目标与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50-52.

[2]周晓健,章文清.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20):34-35.

[3]刘志鹏.从战略高度谋划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9-11.

[4]宋启煌.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

[5]王建国,代军,付小兰,等.《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东化工,2008(3):98-100.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省、市、区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培训对象,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强化监督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2014年,全区计划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40人,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700人。

二、实施内容

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突出培训植保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机手、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等农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农产品贮藏加工、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等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为重点,同时辅助开展以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性培训。

培训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分类培训规范执行。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培训时间一般累计约4天。补助标准为人均约6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人均约600元(按2012年中央补助资金测算,具体额度待2014年中央补助资金下达后确定),市、县(区)配套每人50元。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与部署(2014年1-2月)

1.摸清培训需求。通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申报年度培训需求计划。

2.组织申报项目。根据省下达培训任务,组织开展项目申报工作。

3.认定培训机构。区农委和财政局根据培训需要,严格按照培训机构认定条件,公开招标、择优认定培训机构,经公示后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4.制定实施方案。区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二)实施与验收(2014年3-10月)

1.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合同和分类培训内容,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方案,经区农委批复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计划,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2.确定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进行招生,充分发挥乡镇和村“两委”的力量组织生源,引导和鼓励农民参训。

3.落实培训教师和教材。择优选聘培训教师,确保培训师资质量。根据培训需要,科学选用培训教材,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

4.集中授课与实训实践。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办班,组织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在开展理论培训的同时,安排学员到实训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操作,给予现场指导。

5.督查与验收。开展项目检查,加强培训全过程监管,及时研究解决培训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班次培训任务后,适时向区农委提出验收申请,区农委会同财政局组织进行验收,对验收中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后再验收。验收结束后,对验收合格及时拨付培训补助资金。

健全培训档案,每期培训班要建立培训台账(台账后附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学员签到簿、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学员签到簿、项目验收表和档案目录等继续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训台账、验收表格和档案目录的通知》执行。

(三)总结与评价(2014年11-12月)

区农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接受省农委年度评价。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培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完善议事协调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培训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多部门协作、多方面参与、上下联动培训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合同、管培分离等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实施。

(二注重能力建设。严格培训机构认定和管理,确保培训机构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条件。健全区级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增强师资力量。实行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讲义、明白纸)相结合,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机构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协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适应农民学习技术技能需要。

(三)创新培训工作。一是围绕需求培训。紧密围绕粮油棉高产创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实行培训与农时农事相结合、培训与指导服务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跟踪服务。采取培训教师入户指导、建立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和QQ群服务平台、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开展培训后跟踪服务,提高培训效果。

(四)强化项目监管。坚持实行第一堂课制度,上好每期培训班第一堂课,宣讲培训政策,督查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学员到课情况和参训要求等。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结业时,现场调查每位参训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培训机构开展检查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项目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实施到位。完善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创新评价机制,实行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根据省统一安排,全市重点组织开展中期和年终两次评价活动。改进培训效果回访制度,原则上采取随机走访方式回访学员,市级在中期和年终评价时采取按适当比例电话抽查的方式了解学员参训情况及效果。

(五)严格资金使用管理。及时下拨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按要求预拨项目资金,保障培训工作及时开展。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抓好项目资金进行审计,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培训。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08-03

药物制剂技术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具有工艺学性质。本课程对学生药物制剂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是高等职业学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

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校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把课程教学功能从传统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向培养具有必备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药学专业基本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经营、使用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生产、药品检验、药品调剂和药品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完成了药物制剂技术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及申报,并顺利通过验收。现把本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深刻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在同类课程中,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对领先,质量属于优秀的课程,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①精品课程建设就是将课程建设成精品,是使课程精益求精的过程。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教材或教学内容的建设,还涉及到诸多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③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高校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又是行业一线的专家能手。其双重身份和角色决定了他们在精品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应该是主力军。④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明确课程开发思路,优化课程设计

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开发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进行校企合作。

在具体操作中表现为课程组密切与制药企业合作,从分析药物制剂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和索质要求人手,将药物制剂制备技术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若干学习情境。以此来开发、改造本课程。

具体步骤为:在课程开发时,针对专业主要岗位进行企业调研。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人文素质领域、职业能力领域、职业拓展领域;引入企业生产项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学习情境,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情境具体实施环节,融合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学习过程。见表1。

3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的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建设是核心。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材教辅编制和实践环节建设。

3.1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由科研水平、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主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专兼结合的教师梯队,最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较高,具有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3,2教学内容改革要不断适应制剂技术发展的需要

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既定目标和建设目的,主要是通过传授教学内容来实现的。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授课内容及时更新、整合,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成果,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

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在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增加药品生产程序中生产前检查、生产中质量控制、生产结束后清场等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药品实际生产相对接,增加教学有效性。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

将教学内容高效率地传授给学生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药物制剂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一套教师教授有效、学生乐于接受,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教学模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有:

第一,项目教学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项目教学的思路不是很清晰,主要是先进行理论内容(即制备必备理论知识)讲解,然后在下次课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连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被动性。本学期部分剂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如在颗粒剂制备项目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内容转移至实验室,先给出实验项目,即颗粒剂的生产指令,学生接受生产指令后。先听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时结合实验设备及现场的原辅料进行摇摆湿法制粒的现场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制软材、如何制粒、干燥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如何进行整粒、对所制备的颗粒应该做哪些常规检查、如何检查等。学生看到制备出的颗粒半成品后,实验兴趣大增。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对容易出现的问题,如辅料的选用、软材的湿润程度、制粒的原理、烘箱烘干的缺陷等能给学生启发,提出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自行操作时注意这些环节。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实验感受,从而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颗粒剂制备必备理论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项目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这是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中各个项目的难易度不同,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对操作技巧要求较高而制备程序又不很复杂的实验项目,如颗粒剂、乳膏剂、栓剂等。

第二,教学中全程采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和动态视频使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在相应剂型制备内容的讲解时采用流程教学法,即首先给出制备流程,该流程为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标有相应的洁净度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药品生产意识。按照流程图的顺序详细介绍每一生产工序的操作方法和要点,最后用典型的案例进行归纳和

总结,这样教学逻辑性强,在流程中强化知识点,避免了药剂学知识点过于零散而造成的学生学习难度大这一常见现象,同时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3.4教材教辅的编制是精品课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集中体现

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或反映专业优势的特色优秀教材。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根据自编校本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3.5实践教学是突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通过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通过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社会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通过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特色的根本体现,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平时的实验实训、见习、实验室开放和综合实训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平时的实验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药厂见习主要让学生了解药品生产的实际环境;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宽口径入学的药学专业更为适合,在实验室开放中可以满足制剂方向的同学工作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综合实训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教师选择药典具体品种,给学生提出任务,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原辅料、制剂的制备工艺,形成书面文字交给教师,教师批准后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领取制剂用原辅料,要求学生注意查看原辅料的检验报告单,确定其是否符合投料要求。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不仅注意学生所制订的工艺规程的可行性,还要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生产设备,采取不同制备工艺的思维,这样以很少的实验项目就能达到全面训练学生工艺设计能力的目的。制剂制备完成后,由学生按照教师批复的方法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得出综合实训结论。综合实训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合理安排生产工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在综合实训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药厂批生产记录的规定填写生产记录,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批生产记录。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团队的集体合作、合理分工,是很难完成实训任务的。因此,采用分组的团队作战方式,集集体的智慧与能力来完成综合实训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非常有意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仿真实训 实践教学 高职学生 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教育部教思政[2012]1号《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

在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形势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积极探索 “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践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结合本专学特点,模拟企业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模式,在大三毕业离校前开展综合仿真实训实践教学,将前三年所学的绝大部分知识通过综合实践予以巩固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岗位任职的要求。

1 综合仿真实训教材的编制和整体框架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能力的前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财会系仿真综合实训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会计岗位专业技能;创新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岗位综合能力训练。选用一家上市公司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模拟对象,为提高实训真实效果,从温州部分制造企业收集了典型经济业务并复制了相应票据,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在选择经济业务时涵盖了基础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等课程,并考虑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对相关经济业务的影响,如设计了货币资金的核算、企业产供销环节的设计,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设计、工资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和投资筹资理财的经济业务等等。通过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成本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核算、结账、编制财务报告及财务报告的分析这一实训过程的操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并能胜任企业财务部门各岗位任职要求。

2合理设计模拟企业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2.1“上下班打卡”模拟模式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在“仿真实训”实践教学管理上,通过设立上下班指文打卡,使学生体会在企业真实工作的感受,增强组织纪律意识,在自学遵守制度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达到自身素质发展的目的。

2.2“组成小型财务部门”模拟模式

在仿真实训实践教学中,设置四人为一个小组,模拟企业的财会部门的设置,组内分岗原则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又要符合多数企业实际情况,按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标准规范操作,并采用轮岗操作,使学生全面体会中小型企业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职业道德,学会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操作过程及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团队合作等能力。

2.3“设立实训银行”模拟模式

专业互动,会计专业实训与金融专业实训同步进行,出纳银行提现,转账付款,电汇等,通过模拟银行使学生身临其境,以达到在真实银行办理业务的效果。

3多种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观察者,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介绍相关资料和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指导、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了师生互动,积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训练,在讲授中综合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协作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以及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并制订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

3.1“考核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考核占40%。包括(1)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可以从纪律、参与情况、组内成员协调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2)教师评价:采用绩效考核,在学生自评基础上,然后再由教师评价。

结果考核占60%。包括(1)会计档案资料:实训结束要求每个小组提交全部实训资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实训资料评分参考标准为: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占15%;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占45%;账簿登记、报表编制占30%;会计档案整理装订占10%。(2)小组汇报:小组汇报实际上是各个实训小组对本小组实训情况及成果进行总结、汇报和展示。小组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小组实训的组织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和步骤、工作成果与收获、取得的经验与教训等。

3.2“因材施教”

由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别很大,包含了智力水平、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加上生源性质及地域性差异,学生的群体结构更加多元化。在仿真实训实践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学生完成十天经济业务处理任务后,指导教师对每个小组完成的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记账凭证填制等进行检查,采用一对一的复导,完成了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使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3.3“师生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实质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激励学生学习积积性和自信心为出发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经过自己探究,发现、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如在成本核算实训环节,指导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仿真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特点来设计成本核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操练。在此基础让,教师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成本核算过程,让学生自已评判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学生情绪激昂,课堂气氛活跃,人人都能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演示中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更具实效。“师生互动”式教学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研讨归纳总结”

在实训指导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及学生的提问,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检查,对学生周记中反映的问题等等,对“仿真实训”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由指导教师结合项目案例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评价解决方案,通过构建教学与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工作的迁移能力。

3.5“学生成果互审”

在实训过程及实训业务完成后,不同班级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整套账务进行互相审计。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运用审计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审计还能发现自己账务处理的不足和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同时也能使不同的指导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专业能力。

3.6“工作周记”

在仿真实训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篇工作周记,与老师畅谈工作感受,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自己工作的总结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加强师生的交流和情感,同时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4实践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

通过综合仿真实训实践,学生学握了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学到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实现了从理论转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使学生达到能独立从事小型企业财务部门各会计岗位的任职要求;通过综合仿真实训实践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迁移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团队合作能力。正如学生在周记中写道的“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我收获颇丰,处理业务能力越来越熟练。本周轮到的岗位是出纳,也熟悉了出纳岗位的具体工作。关于支票的填写规范,跑了银行,操办了具体的整个流程。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的登记方式,填错后如何更正等等”、“经过这30天业务的变化,我们也逐渐知道了一个公司业务的变化,知道怎么去处理”、“大家各忙各的,互相合作,每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处得也很融洽”。通过综合仿真实训实践教学,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学科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于万成,王桂莲,刘潇敏.基于模拟工厂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

[3] 丁金昌.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4] 冉如波.高职院校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建设的方法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是中职文秘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影响了课程教学效益。文章在分析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策略,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践导向性教学;策略;反思

《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信息采集、文书草拟、文书办理、档案管理等方面,主要培养学生信息采集、文书处理以及档案管理的系列职业技术能力,为其今后从事文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虽然当前经过课程改革以后,《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主导教学模式有所改变,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忽视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教育、教学功能达成度较低。

一、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现状

《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变性和开放性,但目前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基本上局限于教室,教学空间狭隘逼仄,处于教师为主、学生紧跟的状态。虽然增设有情景环节,但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环境还有一定差距,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是有所偏差。由于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故教材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滞后于鲜活的现实。如穿插身边的案例将更利于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实践技能。

现在《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情境创设完成任务,这比以往的教材有所进步。但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打破原有的教学手段,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到实际工作中不能学以致用,无从下手,彻底变成了门外汉。

二、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践导向性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心整合教材内容,做好项目编制

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内容繁杂,头绪多。以目前我校采用的《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材为例,该教材是浙江省中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之一。全书系统介绍了采集信息、草拟文书、办理文书、管理档案等内容。全书108教学课时,教学任务重,实践性强。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情、校情的基础上,站在学科高度,以“实践”这根准绳引航课堂教学,深刻解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主干知识整合为相应的实践项目单。如“拟写传播与事务文书”内容可以整合为备忘录、传真稿、新闻稿、总结四个实践项目。

(二)虚实结合,优化实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一线劳动者的重任,因此课程教学十分强调教学与岗位、专业与就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零距离,从而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适销对路,受到企业的认可。

1.在虚拟职场情境中领悟

(1)文字案例情境

受到安全、资金、人力、课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要常态性组织一线企业岗位实践可能性不大。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合适的文字案例情境,不仅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还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逼真的职业实践情境。如在教学“整理和装订纸质文件”时,笔者利用我校毕业学生的职业经历,创设、描绘了如下一则情境:“王伟丽是学校13届商务助理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担任办公室文员。2016年年末,她要对公司里的很多文件进行归档,她的桌子上摆放着诸如《关于要求追加20周年庆典活动经费拨款的请示》《关于同意追加拨付庆典活动经费的批复》《20周年庆典活动经费使用具体方案》《关于授予×××等同志“十佳优秀员工”称号的通报》《关于新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的函》《关于同意温岭市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新建厂房征地的复函》等文件。面对这些纸质文件,该如何整理呢?王伟丽苦闷不已。”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替她想想办法,出出主意?面对真实的职场实践情境,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主动站在职业人岗位实践角度,展开讨论。

(2)多媒体信息情境

中职学生往往不喜欢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对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视频、图片等喜爱有加。因此,中职《信息、文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功能日益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职场实践情境。如在教学“做好会议记录”内容时,笔者在校办主任的支持下,事先将当月召开的校务会议进行了全程拍摄,并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剪辑。课堂教学时,在切入新课后,笔者播放了这段会议视频。熟悉的环境、教师及严谨有序的会议议程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教师及时提出实操任务:设计会议记录表,对会议的整个过程详细记录。学生兴趣盎然,立马着手完成,在实践动手中对会议记录的特点、写作方法自然而然地了解,感悟,内化。

(3)活动表演情境

教学中的活动表演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性的实践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方法的过程,是锻炼各种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因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而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调动兴趣、体验价值判断等丰富心理世界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并形成健康人格的过程。实践表明,在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活动,能把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俗化。如在教学“签收文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企业相关部门签收文件的程序排练相关小品。

2.在岗位实境中体验

虚拟职场实践情境虽然有其优越性,但毕竟与一线真实职场有着一定差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在工作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掌握职业技能。

(1)校内实训

以往,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受条件限制,教学往往是按照教科书从理论到理论,全然没有让学生亲眼看看,亲手摸摸,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中职校文秘专业校内实训设备设施有了极大改善。以我校为例,学校先后投巨资建成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模拟办公室、会议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文书与档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所。此外,学校还购置了各种秘书实训视频影像等素材库。这些实训设备设施高度仿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营造了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逼真的企业环境。《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安排在这些场所进行。如“档案管理”章节内容重要知识点多,动手能力要求高,历来是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头疼的内容,如果放在文书与档案实训室组织教学,则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学生在这个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亲自动手整理,装订,分类,排列,编号及装盒,扎实掌握了档案管理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严谨细致、合作创新等职业素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职业道德教育。

(2)校外实习

校外定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一线职业人的工作,真正地体验职业人的滋味,提高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标。鉴于《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学生校外实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二是要围绕某个教学活动或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三是要做好监督与汇报,以企业评价、学分量化等形式优化考核。

(三)科学布局,打造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中职学校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重要训练载体,是学生走向企业的预备岗位。中职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目前,我校文秘专业先后与温岭市办证中心、浙江华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温岭营业部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这些单位成为我校文秘专业实践基地,为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师组织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也促使文秘专业教师不断地学习掌握信息、文书和档案管理的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带动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科学组织,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目前我校文秘专业所使用的《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教材是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相较于老版教材,该书采用了大量的一线企业案例,安排了系列实践内容,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会使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感受更深,对知识和技能的领悟也更加到位。为此,我们可以结合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特征编写相关的实践校本教材。

(五)鼓励参与,创新教学评价

在实践导向性教学环境下,教学时空、教学模式、教W资源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那种唯考试成绩定高低、判优劣的评价方式显然行不通了。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探索实践导向性教学环境下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的有效评价模式。

1.引入行业企业评价

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发展是关键。因此,教学评价中应充分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即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这样,评价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训实习的真实状况。当然,企业评价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德(主要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服从意识、全局观念等)、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等)、勤(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劳动纪律观念)、绩(工作业绩)。

2.实施多元动态评价,过程与结果同频共振

实践导向性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元性。因此,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应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从而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但《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又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会考、高考科目,结果评价也不能忽视。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评价量表,实施多元动态评价,把过程与结果性评价融通为一体,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核与考证、学历与证书的融合。以“总结拟写”这一实践项目为例,可制定如下评价量表:

三、中职《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一)成效

1.学生职业定位更加准确

在实践导向性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更加明确,对于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更加明白,从而明确了学习任务,学习效果也更好。

2.学生技能得到极大提升

在实践导向性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比传统教学的成倍增加,实操技能和应变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养得到逐步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期明显缩短。

3.专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信息、文书与档案管理》实施实践导向性教学,带动了文秘专业的实训设备设施、校企合作基地及师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内涵的提升。

(二)问题反思

1.学生监控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在实践导向性教学模式下,教学时空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增加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违纪现象有所增加。

2.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实践导向性教学对传统师生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尚缺乏完备的配套评价体系。

3.增加了办学成本,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巧燕.四个关注,用活教材[J].新教师,2013(09):33-34.

[2]刘金生,霍克林,魏定敏.课堂教学素养五项[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

[3]孙爱萍.加强档案学专业实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J].档案学通讯,2006(02):68-70.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汽车涂装专业 《车身涂装》课程 一体化教学 改进探索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6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两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过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

二、《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改进探索

1.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

《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有其独特性,该课程对环境要求极高,要处理好的噪音、废水、废气等问题,所以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区是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教学场地。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最好是独立教学空间,布局合理,面积足够,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在一大空间内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教研、课内外辅导、专业活动等活动。考虑到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影响,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操作区应隔离,保证理论教学的空气清新,为了能对实训区进行有效的观摩,建议两区域间用透明玻璃隔开。理论教学区内配全理论教学所用设施,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以便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查找维修资料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训操作区采光良好,有足够的电源、供气岗位,良好的排气、排水系统,针对涂装工艺的流程设置表面预处理、刮涂、打磨、喷涂、调漆、修整等实训区,各实训工作区独立划分,互不干涉。

(2)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学生的人数、设备的使用频率添置各种设备和实施,避免贪大求全,合理配备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用5S统一管理。所拥有的工具和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当地品牌汽车维修店的内部配备或与中职汽车专业技能大赛所要求的设备相匹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最先进的喷涂工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当前车身涂装新领域主要使用无尘干磨系统,水磨工艺使用日渐减少,故在打磨实训区,应以配置干磨设备和气动设施为主,其他的水磨设施为辅。

(3)教学耗材。涂装教学所需要的耗材品种繁多,而且多为易燃易爆物品,规范保存、使用与回收是实训教学的重点问题,针对实训内容发放适量的材料,树立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合理使用防护用品,避免资源浪费。

2.建设完整的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的教材体系。

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由学校专业教师制订企业调研方案,从生产一线获取资料,分析维修企业对汽车涂装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职业能力,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置以半天或全天为一个教学单元,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工作页,评价表等,简明扼要,配有大量插图,浅显易懂,使教材突出实训,体现直观、够用。

例如:以“基于工作过程”制定《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训内容。

3.合理组织《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注重讲练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组织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上好该课程的关键。

(1)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结合实际生产,设计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手工打磨旧漆膜(腻子)时,其重难点在于掌握打磨技巧,讲解时教师必须讲练结合,逐步讲解。介绍手工打磨的姿势与打磨手法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掌握打磨的力度,待学生对打磨的认知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时,教师及时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归纳总结,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避免随意打磨、乱用砂纸,节约耗材,达到教学目的。

(2)对于教学人数较多的班级,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如在喷涂教学时,考虑到学校烤漆房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不能同时满足多人的操作,在有限时间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利用教学组资源采用小班化教学,可由3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组,主讲教师1人,进行集体讲解,介绍喷涂教学的全过程,其余2名教师为辅助教学,负责操作训练指导。将教学班拆成3个小班(喷涂、调漆、喷涂前处理),3名教师在不同实训区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教师固定,学生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工艺化、规范化操作,并引入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3)合理编排教学过程,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案例等,明确了“队伍集合―安全教育―任务描述―知识讲解―演示观摩―布置任务―工装整备―计划制定实施―紧急处置―完工检查―评议反馈”的规定流程,营造情景化教学的氛围,用企业运行的模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实践为起点,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师生互动,真正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4)《车身涂装》课程的实操训练是以整个工艺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分项目教学,每个分项目的实操训练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分为项目考核和成果考核两部分,教学效果评价应更注重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各项目考核的平均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而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占总考核成绩的60%,考核方式有笔试、技能测试。

4.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的合作,是对《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完善,学校应争取与各品牌汽车服务厂商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项目,组建车身涂装班,要求合作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施和耗材,选派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三年级时到合作企业进行就业实习,就业实习完毕后参加企业组织的资格考试和专业认证。校企合作可使校企之间的交流达到真正的双赢,企业可以在众多学生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学校能节约教学经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合作维修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了解最新的技术工艺,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总之,《车身涂装》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勤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与改进,丰富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真正的内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车身涂装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刘国军.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3]徐少华.理实一体化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吴复宇.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5]方明.论汽车车身的维修和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绝非一蹴而就,甚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有鉴于此,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慧玲教授的成长经历可能提供一定的启示。常慧玲,1986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2007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冶金企业第一线工作了8年,1994年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这8年的实践经历成了常慧玲老师的宝贵财富,加之从教后在钻研教学的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晋升为教授,成为山西省高职高专教育领域的佼佼者。

一、刻苦钻研,严格要求,注重提升教学能力

常慧玲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企业技术工作,在冶金企业摸爬滚打多年,有相当的一线实践阅历。从事教学工作后,她意识到与其他同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差距,一度思想压力很大。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并提高教学水准,她经常随堂听课,学习别人的经验,主动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指出讲课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注重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和提高,在各个教学环节严格要求自己,从教案撰写、板书设计到教学课件制作等一丝不苟。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撰写的教案连续3年被学院评为优秀教案和示范教案;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上成绩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2001年山西省第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她精心准备,克服压力,在众多本、专科院校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案评比最高奖项优秀奖,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同年被山西省教育厅、人事厅授予“山西省先进教师”荣誉称号。

二、发挥优势,注重实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近年来,她率领本专业教师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改革思路,主持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她多次深入冶金企业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与兼职教师共同重构了基于冶金生产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整合序化课程内容,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工学结合”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她注重加强教育理念、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更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与社会的融合能力、与同事的合作能力、与对手的竞争能力以及独立生存能力;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重视和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常慧玲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能把理论讲深讲透,在实训场所更能给学生做示范操作,手把手教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深受学生欢迎。为适应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如项目导向教学法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个项目的实施来完成技能模块的教学过程;演示教学法中,通过教师操作演示真实系统来讲解其功能;问题探究教学法中,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小组合作教学法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技术讨论、实际操作等手段,合作完成一个测试内容;现场教学法中,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结合生产运行情况,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弥补了课堂讲授枯燥而单一的缺点。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体现,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职业技能提高。在集散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中,一改过去只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做法,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对照具体型号的集散控制系统进行实物分析讲解,通过学生对系统硬件设置、软件组态、构建过程控制系统等环节的训练,实现了整个控制系统在预定目标下运行和系统参数实时监测与在线调整。通过增大实训教学课时的比重和模拟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做、训、考”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了真正有用的自动控制操作技能,成功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

三、勤奋工作,勇挑重担,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为了贯彻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更好地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和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近700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和充实了校内7个实训基地和45个实训室。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常慧玲老师发挥了多年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担了实训室建设和开发任务。电气工程系的过程控制实训室共投入1700余万元,具有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真实的现场环境。其中,浙大中控的集散控制系统和西门子的现场总线系统,设备选型和运行方式完全与企业运行环境相一致,可以完成过程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系统(FCS)课程的实训教学。由于设备性能先进、操作要求高,这就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实训室尽早投入正常教学,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常慧玲放弃了很多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了解设备性能,研究开发实训项目。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掌握了实训室全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并开发了一批新的实训项目。她还和课程组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一道,以冶金行业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炼铁高炉、热风炉等冶金行业通用性和典型性工作过程为例,制定了突出集散控制系统应用能力培养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以技能测试为手段,加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她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开发项目、教学资料和操作经验与年轻教师共享,使他们很快熟悉和掌握了实训设备的使用,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攀登,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护理实训;资源共享;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a)-0140-05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nursing training base of resource sharing model

DONG Xiaohong JIA Peihua PENG Yubo

Department of Nursing, Jiamusi Colleg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7,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nursing education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 the cultivating base is an important place where cultivates high 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which makes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training bas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 of resource sharing model can remedy teaching resource lacking,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medical college,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ospitals and enterprises,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adjust to practical working environments, fulfill various nursing training and assessments, strengthen social servi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resource sharing model training construction state and achieved results,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posal of the mutual-benefit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 implement of enterprise-style management; the build of informational platform;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y of each other advantages, to provide supplement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bas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ursing training; Resource sharing; Base construction

S着现代医学模式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加强对护理学生教育的同时,还要对临床已参加工作的护士甚至是从事护理教育的专业教师进行技术及理论的培训。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是指医疗机构、学校共享现有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使培训基地不仅为学校护理学生提供护理技能培训场所,而且还全面照顾社会各层次技术培训的任务,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从而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 建设高职护理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1 建设“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弥补校内教学资源不足

护士在促进和保障人们健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医疗救护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内容也已经从单一的打针、喂药等简单工作拓展到减轻病痛、心理疏导、保护生命安全、预防和促进健康等多方面。这些任务内容的变化要求护理服务质量继续改进。但是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医学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医学职业院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足,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员的需要[1]。因此,引入资源共享的基地建设思路有利于借助其他兄弟院校及周边教学医院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开展全面、系统的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2]。建设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可以弥补实训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保证医学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开出率和满意率。

1.2 促进“工学结合、医校合作”,提高护生就业竞争力

护理学是一门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而共享实训基地能够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护生在实训基地得到的是一种在真实工作环境的职业训练,这种训练对于护生熟练掌握行业先进的操作技术和设备、掌握岗位职责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3]。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医院、学校间的合作,使护生能够较早地与社会工作环境相衔接,能够提高护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及方向,及时调节角色转换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快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建设资源共享型的实训基地,可以提高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

1.3 建设区域性护理实训中心,为“民生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资源共享护理培训基地建设不仅为学校护理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场所,还能完成各类护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对于那些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工作并且缺乏先进医疗设备的人员,护理培训基地在不影响学校培训的前提下,可以将一些较先进的医疗设备与他们分享,最大化发挥护理实训基地的社会效应,为提高我国基层社区医院、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做出贡献[5]。还有一些护理职业院校和护理本科院校,因为招生较少,资金不足,在建设规模更大、实训设备更完整的培训基地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实训基地可以为他们开放,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变消费为经营的培训基地,既能避免浪费,增加收益,又能帮助兄弟院校携手共同发展[6]。

2 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2.1 遵循多方合作基本原则,科学规划资源共享基地建设方案

护理技能培训、相关职业资格鉴定及社会医疗服务是共享型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培训功能不仅体现在对高职护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还包括更广泛的领域,如护士岗前培训、师资培训、养老护理员培训及母婴护理师培训等。职业资格鉴定是指配合各级卫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构建公开、严格统一的考核平台,为医疗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化做出贡献。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力倡导“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理念,保证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体系”顺利开展,保障“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做同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7]。基地的建设采取政府、企业、W院三方共建,行业学会及协会参与,双方共用,校企共管,使基地高效运转并资源共享。将基地建设成学生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成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领导、规划、协调和管理,从宏观上保证基地建设全面、有序、协调进行。成立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制订基地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建设中的先进经验,统筹、协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护理行业工作人员和医疗机构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由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对政策法规的全面分析基础上最终形成资源共享型基地建设的总体方案[8]。

2.2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创建仿真性护理实训基地

仿真训练是一种高度模拟真实情况的训练,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来形成满足患者需要的护理行为的活动,即在个人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共享培训基地打造真正的医疗护理环境,使护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全面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形成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及技能,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应用能力[9]。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型仿真性护理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利用现有资源在已有基础上,优化设计,扩大规模,购置一些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实验设备,提高基地的实用性,为护生参加技能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依托医院,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践锻炼,为学生走向护理工业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再次,仿真的工作环境不仅指真实场所的模拟,还包括电脑模拟环境。购置高科技医疗教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设置各种症状及体征,如心率增快、血压上升、心律失常等,引导学生在仿真的场情中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在结束演练后给予评分与点评。

2.3 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实施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所以,培养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既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始终紧跟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进步、发展最根本的保证。一方面,学校从医院招聘兼职教师完成一部分的授课任务,还邀请临床上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高资历的护师担任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10]。另一方面,定期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医院学习、培训和进修。努力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进而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既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统一,又能使教、科、研等多方面、立体化地发展[11]。在资源共享、医校合作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需要,鼓励学生和教师组建科研团队,参与到临床科学研究中去,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实施医校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

2.4 资源共享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

医疗机构与职业院校资源共享,共同建设护理实训基地,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疗机构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高职护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加丰富,从而推动护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医校合作”教学模式中,使学校与医院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问题,对提高教师的临床护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2]。资源共享推进了医教结合,打造了各成员单位之间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将理论、实验教学、临床实习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护理技能与理论知识共同提高。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加重了专业实践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用“工学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替代原来的两段式教学,换言之,就是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临床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真正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技能培养方案[13]。资源共享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护理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 高职护理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及l展策略

3.1 内部实施企业化管理,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目前,高职实训基地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管理思路及理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没有采用内部企业化管理的手段,严重制约实训基地向更高水平发展。从实训基地的长远发展来看,引入市场竞争手段是实训基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引入企业化管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具体方法包括:鼓励和引导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以土地、设备、技术、人才、资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14]。开展岗位目标管理,实行绩效考核,打破一岗定终身的教师管理体制,采取聘任制等多种方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整章建制完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及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确保实训基地平稳、有效运行,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实现医院与学校对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管”的理想状态[15],提高基地管理质量和水平。

3.2 遵循互赢互利运行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开放共享力度

现阶段多数实训基地建设都处于固步自封的状态,甚至有些院校还存在独享、独赢的狭隘思想,各自为政,互相攀比,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根据领导的好恶、政绩的大小来建设实训基地。在同一区域内学校重复投资,先进设备利用率较低,实训设备的兼容性较差,导致资金浪费与重复建设[16]。虽然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临床护理的技能学习,也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护理实训基地,但是真正开放实训基地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应与医疗机构、学校的要求规划相统一,找准双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达到互利互赢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为医院进行订单式培养,为医院解决医疗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服务,为医院职业培训提供校内实训场地及资源。医院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及技术、真实的医疗工作环境,提供医学护理兼职教师,从实习护生中择优录入,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有益指导[17]。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与医院的双向合作交流,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共谋发展,才能加快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

3.3 发挥现代计算机技术优势,构建实训基地数字化共享平台

护理实训基地共享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问题是成员内部较为复杂,各单位行政隶属关系各不相同,这就妨碍了护理实训基地的协调发展,相互沟通合作较为困难,使基地建设的相关信息不能共同分享,加之成员之间信息化建设实力也不统一,参差不齐,也造成基地资源与运行状况等信息不能及时共享。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优势院校带头引领,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构建基地建设新体系,实现医教研协调发展,为培养技能紧缺型人才提供服务。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新手段、新技术促进了各行业数字资源共享的新发展。伴随着网络融合的大力推进,云计算已经成为数字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趋势,基于数字资源共享的云服务平台,也将为护理实训基地的数字资源管理和共享提供有力的保障[18]。

3.4 创新培训方式与方法,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共享型实训基地为社会各级各类技能培训提供场地及技术服务是其重要功能之一,目前这一类培训目标大都明确但培训内容、方法与培训形式则较为单一,所以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完善培训管理与约束机制十分必要。在培训形式上可以探索在不同的地区、企业、院校、基地之间协调合作的训练方式。在培训模式上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能力、素质、层次的不同设置相应的培养方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增设实战演练、菜单式选学等特色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丰富培训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体验、情景模拟、研究讨论、互动教学,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平台功能[19]。强化实训考核的约束机制,按照实训计划对培训人员进行全程管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记录训练过程与考核结果,制订培训前测试、教考分离、不合格者复考等考核制度,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馈考试结果。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突出多方互助与合作,保障共享资源与共同发展。

3.5 以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训课程内容与特色教材的开发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现今护理学科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现有的课程内容与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但不能提供相关工作过程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很难满足市场的要求。因此,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实训课程及教材是职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之处。要调整好课程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与工作能力的教学课程模块,而且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应用型的护理人才,不仅课程内容要不断改进,作为其载体的教材也要不断地更新,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学的要求,结合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选择教材或翻译、编写教材,还可以建设数字化教材供学生查阅与使用[20]。教材要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丰富护理实践与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与工作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3.6 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共享基地人文环境建设

护理教育的实质是一种职业技能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教育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护理教育已不适应当今的社会。传统的护理教育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轻视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知识的培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21],增强对职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能够引导学生为社会和企业发展而努力工作。职业共享实训基地同样需要重视企业人文环境建设,按照实训基地的布局,精心设计,如悬挂名人字画、警句誓言、校规校训、人物事迹等,彰显护理行业的文化精神。宣传“大医至诚”的职业道德要求,结合“5・12国际护士节”举办主题活动,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使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得到提升。在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内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提炼行业精神理念对于加强实训基地自身的发展、提高护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2]。

总之,共享基地资源搭建校企合作与交流平台,引导和组织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积极开展工作研讨、交流和培训,实现人才共享,是高职护理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但基地建设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还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理念及经验,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之路,不断集聚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搭建学校、医院、社会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护理教育的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正梅,杨晓娟.共享型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267-268.

[2] 徐国辉.卫生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山西经大学学报,2012,34(1):243-244.

[3] 王婷,刘海英,王波.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与共享[J].吉林医学,2011,32(19):4006-4007.

[4] 李灿辉.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5):12-15.

[5] 马如娅,董美蓉,李惠玲,等.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2):150-152.

[6] 姜德才,张展,曾建平,等.护理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93-96.

[7] 张荣芳,朱秀敏,李杏杏,等.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6, 34(4):70-71.

[8] 刘淑霞,陈月琴,王君华.中央财政支持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12-13.

[9] 吴涛,刘蕾,吴波.护理仿真实训基地实验教学对护生创造力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7):518-519.

[10] 谭严,张显碧.建设高标准护理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37-1739.

[11] 王淑玲.中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280-281.

[12] 左凤林,刘奉,谭严,等.高职护理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探索及其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54-55.

[13] 孙海燕,潘红宁,肖佩华.院校合作共建“院中校”护理实训基地及运行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4,29(10):69-71.

[14] 熊杰平,周俊杰,朱庆欣,等.“七位一体”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8):841-844.

[15] 李灿辉.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5):12-15.

[16] 侯,刘耀辉,江文艺.创建省级护理示范实训中心的经验与特色[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3):128-129.

[17] 丁彩华,许婷,吕广梅.高职护理实训基地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99-100.

[18] 苏芳静,范真.护理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86-87.

[19] 刘瑞凤.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工作质量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20):31-33.

[20] 卞龙艳,夏立平.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高职护理专业教材开发建设[J].护理研究,2014,28(2):755-756.

[21] 刘淑霞,陈月琴,王君华.中央财政支持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12-13.

[22] 周玉琴,张梅英,朱青芝,等.加强护理实训基地人文环境建设的几点设想 [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85-86.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课堂教学 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董红艳(1963-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陈瑞领(1957-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护理。(河南 商丘 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校级课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KY2009-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13-03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除掌握护理的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医院对新毕业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不满意,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护理教学发展、影响护理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护理专业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找出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了相应对策。通过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能力,使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应用接轨,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探索一条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提高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常见原因

我们对两所二级医院来自27所不同院校的近五年毕业的268名护士,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进行调查,并分别与从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临床带教的78名老师以及16所学校的83名实习学生代表,召开了座谈会,针对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临床实习等环节与临床脱节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各院校存在的主要原因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临床实习三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各院校均存在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少;学历层次高,临床经验少;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弱等问题。新教师在各高校毕业后,沿袭着自己上学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不少老师认为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应在临床实习的时候由带教老师完成;老教师因脱离临床时间较长,观念陈旧,不能跟上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护理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学科建设不很成熟,没有形成以临床护理为核心的特色,没有摆脱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较乱,没有统一规范的高质量教材;在选用上,与参加编写的教师和学校有很大关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的比例过大,实训课所占学时较少;在课程设置上,各课程之间缺乏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遗漏,未能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课程培养目标在产生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课程有时不能按计划进行,造成某些课程前后衔接困难。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实训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首先,上实训课前由实训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老师示范,然后学生“照方抓药”进行练习。老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操作动作要规范,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厌倦心理。其次,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在上课时死记操作流程,练习时拼命模仿老师的动作,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许多应急情况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应变能力。再次,实训课大部分情况下只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动手,怕损坏设备;有的练习器材,早已过时被临床淘汰,也有些部分教师自己甚至不会使用。最后,个别领导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实训老师处在“教辅”位置。这种片面认识导致学校对实训教师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方面的原因。实训内容上,特别是临床护理课程的实训项目几乎不能开展,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的现象。实训方法上,缺少开放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遇到紧急问题时应变能力较差。实训设备上,临床上的医疗设备更新较快,而学校的实训设备陈旧,一些实训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多数不能满足高水平的实训教学, 学生接触不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大规模扩招上,不少院校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仪器,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练习的需要。实训室管理上,护理实训室不同于其他医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用物多、零散繁杂、消耗更新快,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措施,实验室不能高效利用,仅在上课时开放,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训考核上,长期以来实训课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少,有的甚至不考核,大部分实训考核均以技术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地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

(三)临床实习方面

1.由于学校老师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参加临床实践,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飞速发展了解较少,知识更新速度不能与临床同步。实习学生及带教老师反映所学知识部分已滞后于临床发展,有些知识与临床工作脱节,实习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指导护理实践工作。

2.实习学生人数多,又无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开展病历讨论、操作训练和临床见习、实习等都有一定困难。学生质量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影响也非常大。

3.带教老师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老师临床经验较丰富,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亟待提高。

4.临床护理教学的师资不足,缺少相对固定的临床带教老师。目前多数临床带教老师为护士长或护师,有的甚至是高年资的护士。护士长作为身兼多职的管理者,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临床教学工作又给她们增加了新的压力;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做好病区日常的护理工作,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临床带教任务,所以临床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也有所增多。附属医院每年要承担教学院校近千人的见习、实习任务,带教老师紧缺,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很重,特别是对于课间见习,医院的态度不是十分积极,使课间见习减少甚至取消。

5.实习医院对于临床实习带教的管理没有积极的政策支持。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一般不与带教护士的奖励、晋升挂钩,常与法律责任联系密切,而实习护士又是出现护理差错较多的群体,患者对实习护士也不信任,从而增加了带教的难度,使护士带教的积极性受损。座谈时部分学生反映在临床实习中学到的东西不多,带教老师不能实行一对一的带教,老师仅让学生换换吊瓶,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只是干杂活的机器。

二、解决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对策

(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明确改革方向

1.突出应用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即依据岗位需求,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工作任务需求,整合序化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根据工作过程,制定能力标准,注重技能操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构建与之适应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校—院合作”“教—学—做”一体,面向市场、面向岗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仿真临床环境为依托,实现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满足现代化医院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需求。这是对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当前医护教育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坚持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整体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教学,以“加强人文、突出技能、注重整体、体现社区”为原则,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知识技能与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同步化,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应用零距离接轨。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为使学生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与临床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方法主要以设计案例—模拟场景—仿真教学等综合教学为主,将教、学、做、练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营造实践环境,开展实境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改革评价方法,增加综合技能考核,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局面,实行教、学、做、练一体化;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即“工作场景”和“学习场景”一体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使重视理论教学转向重视能力培养。

4.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将临床实践中理念上和技术上的最新进展不断地、及时地充实于实践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任务为核心,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即“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通过见习、实习提前与医院接触、提前与岗位接触,达到学校与医院零距离接触的目的。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1.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工作。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扩招,所需的教师较多,护理专业的新教师特点是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这使得护理专业教师很少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思考。因此应选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承担新教师的带教和培训工作,利用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通过讲座、听课后指导、教学方法讨论等形式,让新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理论、实践课堂教学工作了解和熟悉,尽快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也可利用进修或去医院短期培训的方式派新教师去医院从事一线护理工作,可以起到弥补临床知识不足和了解护理前沿信息的作用。

2.更新在职教师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职业是年复—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职业,由于习惯了重复的行为方式,很少有教师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时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予认同,甚至反对。一些临床上早已淘汰的实训用物,老师还在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毕业去临床工作后发现老师在学校讲的在医院里很少用到,而临床上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在学校里没有接触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随着医学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在职的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深入临床一线学习新的护理理念和理论、技能操作知识,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成为实用护理人才。在职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料和调查的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可采取去医院阶段性进修、寒暑假培训或短期参观等形式去实现。

3.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教师之间可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跨学科听课、评课、经验交流、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以探究与合作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文化。护理专业教师相对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临床经验和护理实例;如果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能和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合作和交流,可以使得理论、实践和科研在临床实践中得以统一,如在临床中开展护理查房、讨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方法,还可以开展循证护理,不仅解决了护理教师同临床相结合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重视实训教学,增加实训课时

在各课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各课程间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没有缺失和遗漏。课时安排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的实用性科学的特点,多安排医院见习和实训课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实训设施方面。学校应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模拟病房的设施,并对教师做好更新实训设施和实训项目的培训。

2.实训课堂教学方面。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调整为1∶1,小班教学(最好控制在30人以下),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延长练习时间,老师可以随时指导和讨论。改变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师总结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多设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讲解示教操作的时,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把整体化护理渗入到实训教学中,既增加了技能操作的趣味性,又融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临床见习、实习带教的管理

1.医院应做好带教老师的遴选。医院应选择思想素质高,临床带教经验丰富,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对工作谨慎的护理人员作为带教老师,既可以圆满完成带教任务又可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的发生。但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比例不足、护理工作繁忙、带教学生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得临床护士的带教积极性并不高,医院方面可以从职称晋升和工资津贴方面给予优秀带教老师一些偏向政策,以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理论教师应及时接受临床带教老师和见习、实习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联系,可通过电话和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接收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有关问题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改进和指导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五)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双师素质”教师来源结构。在附属医院或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两年以上的优秀高护毕业生,将其调入学校任专职教师或聘为兼职教师。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培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对来自附属医院及社会的青年教师,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对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的青年教师,重点是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开展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3.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学校可在进修培训、项目经费、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争做“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对在校及实习学生、护理理论教师、临床护理带教师及有关护理专家进行访谈,发现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脱节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和实习三个环节,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及时更新实训器械、改进实训教学、加强带教管理等。并通过护理课堂教学实践验证了对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为医学院校以后的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师带教、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尽快接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定位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层次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前提

培养技术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院校教育的目标。高职护理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较强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二)建立适应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重要手段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特点,形成突出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对接。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教案设计以护理程序为知识构架,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早期接触临床,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人数,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必要条件

专业教师与教学医院的兼职教师合作,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与实习医院一体化,充分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学校与医院建立稳定的、有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护生临床实习和培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泽楷.对入世后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

复材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以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培训人员750人,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职业农民培训550人。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0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5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并经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2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对培训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三)奖补标准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奖补资金实行直补培训机构的办法,具体奖补标准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人均3000元、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均按人均1000元,电商人才培训按人均2000元。奖补资金的具体拨付、使用和管理要求,按照省财政厅、省农委制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四)实施范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各乡镇实施,重点培训范围是美丽乡村中心村、贫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各乡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解情况见附件1。

二、重点工作

(一)确定培训对象

1、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生产经营型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涉及茶叶、猕猴桃、中药材、高山米、蔬菜、笋用林、畜牧等七个产业;专业技能型主要培训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工人和雇员;专业服务型主要培训统防统治植保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有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其中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见附件3)。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农发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发委确定的程序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培训对象遴选由县农发委按照职业农民遴选程序择优确定。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不得重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择优确定县农广校作为全县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见附件2),同时将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理论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培训。县农广校负责学员整个培训期间教学实践管理,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职业学校负责制定学员理论教学期间管理办法,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三)明确培训内容

按照农业部推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课程,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点单式”培训。培训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部分。

1、职业农民培训。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养、涉农政策法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生态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市场营销、“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配套、农信农机农艺融合、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技术技能。

2、电商人才培训。公共基础课参照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安排。专业课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

(四)创新培训方式

1、职业农民培训。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为提高培训效果,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农时季节和农民对技术需求等,分时段培训,每段培训时间不超过2天;注重实践技能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做到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

2、电商人才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五)做好考试考核和认定发证工作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农发委审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对培训合格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照省农委皖农科[2015]125号文件要求,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对培训合格的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进行统计造册。

三、进度安排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按照以下步骤有序推进实施。

(一)精心制定方案(3月中旬前)。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市2016年新型农民培训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及时分解落实培训任务,认真制定整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实施方案报省农委、省财政厅及市农委、市财政局备案。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围绕创建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由县农发委牵头组织县农广校和产业专家等共同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方案要按规定时间(15天或7天)和分阶段(7次或3次)培训要求制定,主要明确每期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及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以便培训机构实施。分专业培训方案及培训机构承担任务情况报省市农委备案。三是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县农广校、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期培训班教学管理方案。方案主要反映组织领导、学员名单、教学计划、培训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报经县农发委批复后实施,做到“一班一案”。

(二)认真开展培训(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管理方案开展培训,严格培训时间进度和质量。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一名省级专家。电商人才培训师资主要聘请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讲师团成员,并根据需要扩大聘请师资范围。认真选择教材,并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公共课教材10种以上和专业技能课教材3-5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每期培训班县农委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每期培训班最后一堂课,县农委安排人员组织学员开展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实施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下旬-12月底)。抓好验收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县农发委提出验收申请,县农发委会同县财政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对存在问题的待整改后再验收,直至合格;抓好认定工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档案,落实跟踪联系服务和扶持政策;抓好总结工作。县农发委在项目验收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对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农业、财政、人社、教育、职业学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组(见附件4),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发委,统筹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落实解决培训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二)注重培训质量。依托与安农大的校县合作平台,聘请安农大、省农科院、合师院、合工大等相关专业教师为外请专家,职业学校、县农发委中级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为培训骨干老师,县内乡土人才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作为培训辅导员,共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以部、省统编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编印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保障教材质量。支持培训机构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等结合,确保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增强实践实训能力。

(三)强化监管督查。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的考评内容,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加大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课堂培训、实训、参观交流、聘请师资、信息化手段利用和后续跟踪服务等相关支出。同时,建立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挤、占、腾、挪”项目资金现象,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

(四)建立政策机制。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职业农民制度,将职业农民培训对象遴选为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的科技示范户,实行农技人员与其对接服务,跟踪服务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3年,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电商人才均为1年。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重点在土地流转、农业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补贴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各类经营实体。

上一篇:音乐实训周总结范文 下一篇:梯段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