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期间折现率的选取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的折现率通常会选择目标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先找到可比公司的β值,然后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出目标公司股本的预期收益率Re。Re=Rf+β×(Rm-Rf)然后再根据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债务成本Rd计算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E/V)×Re+(D/V)×Rd×(1-Tc)用WACC做折现率不太适合风险投资。(1)计算WACC需要先找到可比公司的β值,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项目很难以在二级市场上找到严格的可比公司。(2)由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公式可知,WACC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风险投资的目标公司通常处于发展期,需要进行多轮融资,资本结构并不稳定,因此用统一的WACC进行折现不合适。由于很难以预测每次融资后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如果要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折现率操作上也有难度。(3)投资中收益率与风险正相关,风险越高要求的收益率也越高。风险投资基金是一个投资组合,基金的投资者希望的收益率是组合的收益率。投资组合可以分散风险。目标公司的WACC仅代表与单个项目风险相匹配的收益率,并不能代表组合的收益率。综上所述,认为用WACC做折现率不太适合风险投资,我们可以选择用内含报酬率(即基金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做为折现率。内含报酬率即代表了与组合风险相匹配的报酬率。当然,如果基金的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是20%,基金的管理人就以20%对所有项目进行折现估值来判断及选择项目的话,由于风险投资中会有部分项目失败,这样加总起来,基金可能达不到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些调整。在DavidGladstone&LauraGadstone的VentureCapitalInvesting一书中曾经用到概率来计算内含报酬率。我们这里也可以采用这个概率的方法,但是做一些小小的变形,得出一个怎样根据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来计算对项目估值使用的折现率。我们假设基金管理者对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即折现率为R。由于风险投资不确定性较大,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结果不一样,我们这里假设结果符合预期的概率是50%,超预期(获得3R的收益)的概率是10%等等。具体如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概率和收益率来后,根据自己的内含收益率来推算一个合适的平均要求的项目收益率,并以这个内含收益率来折现。如上例,如果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是20%的话,那么他们做项目时要求的内含收益率应该是30%。2.稳定增长期间折现率的选取在现金流贴现模型中,通常会预测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如5—7年,然后利用永续增长模型计算一个在预测期末的终值TV。这样做的依据是认为一般企业在发展一段时间后会进入稳定增长期,直接用永续增长模型计算出当时的终值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操作简便。永续增长模型:TV=FCFFN+1/(R-g),即第N+1年的现金流量除以折现率与增长率的差。这里也用到折现率,这个折现率我认为应该用WACC比较合适。因为一般风险投资基金在这个时候已将股份出售,而出售的价格是根据市场上的价格确定的。市场上给股份定价的依据应该是使用与该企业的风险相匹配的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的结果。
(二)现金流量的预测
风险投资中的现金流量预测与一般的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现金流量预测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其做法及要注意的因素也与一般情况一样。本文要对风险投资中出现较多的一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做一个探讨。风险投资的特点是投资一个企业,一段时间后通过上市或其他途径实现退出获得收益。风险投资的目标企业通常处于高速发展期,通常需要经过多轮融资,这是风险投资中较多也较特殊的情况,怎样在现金流量预测中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我们在这里假设一个例子。为了简化情况,我们这里假设目标公司没有有息负债;风险投资基金在年初投资,2年后目标公司上市再融资,增发25%的股份,发行市盈率20倍;风险投资3年后退出。在风险投资持有期间不分红,之后全部分配。退出后企业以年3%的速度稳定增长。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0%,假设融到的资金马上能产生收益。投资前目标公司净资产1亿元。欲融资5000万元。问这个企业的POST-MONNYValuation是多少,风险投资应占多少股份。假设使用上文计算的30%做为折现率,TV的折现率假设为12%。由表2计算可知,这家企业POST-MONNYValuation可评估为6.95亿元,相当于40倍PE。风险投资基金投资5000万元可占比7.19%。以这个价格投资,在5年以后卖出的话,卖价可达约1.86亿元,卖出价格相当于PE为12.44倍,收益率年均30%。这里在预测现金流量时考虑到了在IPO以后股份被摊薄了,所以现金流量要乘以被摊薄后的权益比例75%(本轮投资后的所以股东的股东权益,包括原股东和风险投资基金)。另外在折现时用到了2个折现率,一个是现金流量贴现的折现率为内含报酬率30%,另一个是计算TV时用到的WACC12%。
(三)总结
【关键词】现金流量贴现 估值 风险投资 直接投资
风险投资已逐渐成为我国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投资工作与投资当地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很多东西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下更好地开展风险投资工作,广大的从业人员都还是在摸索尝试之中。估值是风险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估值的方法较多,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比较估值法,通常是采用市盈率估值,同时也会采用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进行估值。本文主要交流一些在工作中对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在风险投资中的应用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的风险投资应该更多采用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
投资估值的方法主要有现金流量贴现法、市盈率法、实物期权法等。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蔚辉和冯科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一文中有较详细比较。在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环境下,我认为应该更多地采用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主要投资创新企业。我国的风险投资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国的风险投资除了投资于创新的企业之外,由于我国还比较缺乏创新,我们还大量地投资于传统产业中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比较早期的企业,而我国的风险投资大部分投资于PRE-IPO企业,即处于发展期已有一定规模正准备上市的企业。这两个不同点意味着在我国很多的风险投资项目中,其现金流量相对比较容易预测,确定性较高,更适合于采用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而且使用现金流贴现估值法可以帮助投资人更好的理解目标公司,是一个帮助作出投资决策的好工具。
二、风险投资中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的应用
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主要有两个关键步骤,一个是折现率的选取,一个是现金流量预测。风险投资估值也是企业估值,大部分的情况与一般的企业估值是一样的。这里对一般的情况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探讨一下风险投资中经常会碰到的较特殊情况的处理。
(一)折现率的选取
1.投资期间折现率的选取
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的折现率通常会选择目标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先找到可比公司的β值,然后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出目标公司股本的预期收益率Re。
Re=Rf+β×(Rm - Rf)
然后再根据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债务成本Rd计算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E/V)×Re+(D/V)×Rd×(1-Tc)
用WACC做折现率不太适合风险投资。
(1)计算WACC需要先找到可比公司的β值,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项目很难以在二级市场上找到严格的可比公司。
(2)由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公式可知,WACC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风险投资的目标公司通常处于发展期,需要进行多轮融资,资本结构并不稳定,因此用统一的WACC进行折现不合适。由于很难以预测每次融资后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如果要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折现率操作上也有难度。
(3)投资中收益率与风险正相关,风险越高要求的收益率也越高。风险投资基金是一个投资组合,基金的投资者希望的收益率是组合的收益率。投资组合可以分散风险。目标公司的WACC仅代表与单个项目风险相匹配的收益率,并不能代表组合的收益率。
综上所述,认为用WACC做折现率不太适合风险投资,我们可以选择用内含报酬率(即基金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做为折现率。内含报酬率即代表了与组合风险相匹配的报酬率。
当然,如果基金的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是20%,基金的管理人就以20%对所有项目进行折现估值来判断及选择项目的话,由于风险投资中会有部分项目失败,这样加总起来,基金可能达不到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我们需要对它做一些调整。
在David Gladstone&Laura Gadstone的Venture Capital Investing一书中曾经用到概率来计算内含报酬率。我们这里也可以采用这个概率的方法,但是做一些小小的变形,得出一个怎样根据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来计算对项目估值使用的折现率。我们假设基金管理者对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即折现率为R。由于风险投资不确定性较大,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结果不一样,我们这里假设结果符合预期的概率是50%,超预期(获得3R的收益)的概率是10%等等。具体如
表 1
概率 收益率 计算结果
超预期 10% 3R 9%
符合预期 50% 0.5R 15%
一半预期 20% 0.5R 3%
保本 10% 0 0
亏50% 5% -50% -2.500%
全亏 5% -100% -5.00%
R 30% 合计 20%
如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概率和收益率来后,根据自己的内含收益率来推算一个合适的平均要求的项目收益率,并以这个内含收益率来折现。
如上例,如果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是20%的话,那么他们做项目时要求的内含收益率应该是30%。
2.稳定增长期间折现率的选取
在现金流贴现模型中,通常会预测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如5—7年,然后利用永续增长模型计算一个在预测期末的终值TV。这样做的依据是认为一般企业在发展一段时间后会进入稳定增长期,直接用永续增长模型计算出当时的终值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操作简便。
永续增长模型:TV=FCFFN+1/(R-g),即第N+1年的现金流量除以折现率与增长率的差。
这里也用到折现率,这个折现率我认为应该用WACC比较合适。因为一般风险投资基金在这个时候已将股份出售,而出售的价格是根据市场上的价格确定的。市场上给股份定价的依据应该是使用与该企业的风险相匹配的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的结果。
(二)现金流量的预测
风险投资中的现金流量预测与一般的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现金流量预测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其做法及要注意的因素也与一般情况一样。本文要对风险投资中出现较多的一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做一个探讨。
风险投资的特点是投资一个企业,一段时间后通过上市或其他途径实现退出获得收益。风险投资的目标企业通常处于高速发展期,通常需要经过多轮融资,这是风险投资中较多也较特殊的情况,怎样在现金流量预测中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我们在这里假设一个例子。
为了简化情况,我们这里假设目标公司没有有息负债;风险投资基金在年初投资,2年后目标公司上市再融资,增发25%的股份,发行市盈率20倍;风险投资3年后退出。在风险投资持有期间不分红,之后全部分配。退出后企业以年3%的速度稳定增长。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0%,假设融到的资金马上能产生收益。投资前目标公司净资产1亿元。欲融资5000万元。问这个企业的POST-MONNY Valuation是多少,风险投资应占多少股份。假设使用上文计算的30%做为折现率,TV的折现率假设为12%。
FCFF=EBIT(1-T)+D-CAPEX-NWC
NI=CAPEX+NWC-D,
E=EBIT*(1-T)
FCFF=E-NI
NI=IR*E
注:FCFF:自由现金流量,EBIT:息税前利润、T所得税率、D折旧、CAPEX资本开支、NWC新增运营资本、NI净投资、E净利润、IR投资率(净利润用于再投资的投资率)。
表 2 (单位:百万元)
T0 T1 T2 T3 T4 T5 T6 TV
期初净资产 100.00 150.00 195.00 546.00 709.80 922.74
净利润再投资 45.00 58.50 163.80 212.94 276.82
融资 50.00 292.50
期末净资产 150.00 195.00 546.00 709.80 922.74 1,199.56
E 23.08 45.00 58.50 163.80 212.94 276.82 359.87
减:NI 45.00 58.50 163.80 212.94 276.82 -
FCFF - - - - - 359.87 4,118.50
权益比例 75% 75% 75% 75% 75%
*FCFF 0 0 0 0 0 269.90 3,088.87
npv 695.858
share 7.19%
由表2计算可知,这家企业POST-MONNY Valuation可评估为6.95亿元,相当于40倍PE。风险投资基金投资5000万元可占比7.19%。以这个价格投资,在5年以后卖出的话,卖价可达约1.86亿元,卖出价格相当于PE为12.44倍,收益率年均30%。
这里在预测现金流量时考虑到了在IPO以后股份被摊薄了,所以现金流量要乘以被摊薄后的权益比例75%(本轮投资后的所以股东的股东权益,包括原股东和风险投资基金)。
另外在折现时用到了2个折现率,一个是现金流量贴现的折现率为内含报酬率30%,另一个是计算TV时用到的WACC12%。
三、总结
总的来讲,我国的风险投资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工作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需要摸索出一套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和方法,提高风险投资的工作质量。本人认为现金流量贴现估值法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可以针对风险投资的具体特征和问题做更多地探讨,使之在实践中能有更好地应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成思危论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蔚辉,冯科.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J].新经济,2010(06).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家们的评估结果表示电子文件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家个人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评估者皆为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故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子文件风险的一般认识。中外专家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风险因素评估值的平均分为4,这说明课题组挑选的风险因素切实存在于电子文件管理之中,它们带给电子文件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确系关键风险因素。
2.相对而言,国外专家的风险意识要高于国内专家。国外专家评定的危险等级超过4.5的极严重风险因素有4个,其中有2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为4.83,另外2个为4.6。国内专家评定的极严重风险因素只有2个,且评估值仅为4.5。这也许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长,电子文件管理不当的惨痛教训较多的缘故。
3.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系统功能缺陷(3.13)、未迁移(3.18)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危险程度很高的风险因素。国外专家评估结果表示,“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排名第一,评估值为4.83,系最严重的风险因素;“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排名第二,评估值为4.6,是极严重风险因素;“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评估值为4.3,属严重风险因素。
国内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为4.38,并列排名第二,属于严重风险因素。
双方专家给这三个因素的评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这三个因素都和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关。其中,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远离风险指明了关键的管理步骤和管理方法;而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是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终极手段,①电子文件管理最终要依赖以软件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统的频繁变迁给具有系统依赖性的电子文件的阅读输出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电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迁移是应对该难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中外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危险程度的共同认定,反映了对科学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国外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内专家。除了给3.18打了高分之外,国外专家对另外两个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因素的评估值也明显高于国内专家。这两个因素分别是“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
表1关键电子文件风险因素及其评估值
编号关键风险因素国外专家国内专家国内专家
评估值第一次评估值第二次评估值
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3.004.134.38
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4.834.384.75
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504.004.13
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4.004.254.50
3.2资金严重不到位3.504.133.88
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3.834.254.38
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4.603.383.75
3.5文档人员素质不高,技术、管理能力差(如错误操作等)3.503.883.88
3.6机构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件操作程序4.174.134.00
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673.883.63
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834.003.75
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304.003.88
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4.334.384.38
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3.673.003.25
3.15没有对文件生成、管理、利用过程进行监控、审计4.174.004.13
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4.004.504.63
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3.834.504.25
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4.604.384.50
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4.173.383.25
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4.834.134.38
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4.403.884.00
5.国内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外专家。“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是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国内专家将最高评估值??4.5给了这两个因素。而国外专家的评估值并不高,分别为4和3.83。这种差别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对文件质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国更重视电子文件的完整,而国外更重视可读和可用。
6.国外专家对自然因素的评估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家。在21个风险因素中,有两个风险因素是与自然因素直接相关,分别是“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和“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国外专家对这两个风险因素危险等级的评估值分别为4.83和4.4,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三;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险等级排名为第五和第七。
出现这种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位于这座大楼中的许多公司,因为其所有业务数据被毁,无法继续业务活动,只得申请破产。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总部及其数据也毁于这次事件中,但是该银行采用了数据备份系统,在数英里外的新泽西州的蒂内克保留着备份数据,在重新安装好硬件系统后,第三天就恢复了营业。③
国内专家给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虽然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环境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但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而且风险应对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防范。根据以往历史记录,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是很突出。
7.国内专家对法律、体制和资金因素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国外专家。在所有风险因素中,中外专家对“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评估值差别最大。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排名最后;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高达4.13。对电子文件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认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电子文件是电子的真实记录,是政府行使职能合法、有效的凭证,是政府记忆得以延续的手段。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电子签名法》颁布,但是现实世界中电子文件的凭证效力仍然备受怀疑,绝大多数单位采用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方案,忽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与长久保存。而没有单轨制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电子政务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之道,所有的研究与探索都以电子证据的长久保存与资源共享为目标。国内外评估值的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尚不够深入。
与体制相关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和“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为3.5、4、3.83,危险程度不高;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则为4、4.24和4.25,都属于严重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文档管理的宏观体制以及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不过,从评估值来看,国外专家也较为认同领导重视的重要性。
无论是开发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配置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施、购买存储载体,还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外专家对资金因素(3.2)危险等级的判断也截然不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为4.13,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5。
可见法律、体制、资金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因素。
8.国外专家对业务人员责任心缺失这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高于国内专家。中外专家在“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评估值差异也极为明显,分别为3.38和4.6,分别被判断为“中度风险因素”和“极严重风险因素”,仅次于法律风险的评估差异。也许在法制传统比较悠久、制度规范相对健全的环境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便会凸现。
二、第二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分析
第一轮调查之后,课题组仔细研究了专家们的评估结果和研究建议,调整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将风险因素按照发生的层面不同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新增了5个分布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个别问题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动。
为使本文主题集中,我们仍然以原始的21风险因素作为比较对象。在本轮评估中,大多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有变化,不过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现颠覆性的意见,上一轮评估结果中显示的中外差异仍然存在。由此可见,由于管理体制、信息化水平、观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的电子文件风险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纵向比较,国内专家第二轮评估结果显示:
1.就总体而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增高。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第二轮专家评估值都高于第一轮。这说明专家们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认同度增加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变化肯定了电子文件风险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2.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的评估值升至第一。“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由第一轮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评估值增加了0.37,是评估值增幅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之一(另一个是3.4),这再次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随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纷纷出台和推广应用,相比而言,我国在标准制定与贯彻方面的缺陷愈发令人心焦。
3.法律、体制等软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继续走高。法律风险因素1.1,体制风险因素2.1、3.1、3.3在本轮调查中的评估值高于第一轮。其中“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更是以4.5的得分由“严重风险因素”晋升为“极严重风险因素”。
4.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普遍降低。在整体评估值增长的前提下,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除了“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这两个技术因素之外,资金因素3.2及技术因素“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的评估值均低于第一轮的评估结果,3.3、3.10、3.12更是由“严重风险因素”降级为“较严重风险因素”。
5.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的评估值有所增长。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直接针对的是文件的物质实体,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第二轮调查结果显示风险因素3.20和3.21的评估值都有所增长。
6.“人本”意识有所增强。“3.4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在法律风险因素2.3之外评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风险因素,由“中度风险因素”跻身于“较严重风险因素”,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轮调查中有所提升。
三、对评估结果的综合分析
中外专家评估结果的异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电子文件风险认识上的异同,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通过本次专家的评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组成。专家评估的结果表明,电子文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被评估的风险因素中,超过一半的风险因素的危险级别都高于4,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当今社会,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常态性工作。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内容。
2.电子文件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为中外专家所承认的关键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无论是极严重、严重、较严重还是中度风险因素,都有来自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关系到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研究团体、软件提供商等多种机构,文件生成、处理、管理、利用的各类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保管场所、信息基础设施、文件管理业务、系统设计、规范体系、人员素质和观念等多个方面。
3.克服法律、体制、标准方面的障碍,是我国应对电子文件风险之路上的当务之急。电子管理标准是中外专家公认的极严重风险因素。但同时,中外专家对于体制、法律风险因素的评估却截然不同,中方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国外专家评价结果的情况下,在第二轮评估非但没有降低评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会条件。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并凭借着其坚实的法治传统,通过软件的标准认证、标准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样的路径在我国未见得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基础较为单薄,而法律、体制的障碍不除,即便标准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必定充满艰辛。因此,法律、体制、标准的完善必须齐头并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健全、体制的完善更为重要。
注释:
①赵屹,陈晓晖.电子文件管理的终极解决之道.档案学通讯,2002(2)
②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评价标准??DOD5015.2-STD.档案学通讯,2002(3)
一、第一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家们的评估结果表示电子文件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家个人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评估者皆为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故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子文件风险的一般认识。中外专家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风险因素评估值的平均分为4,这说明课题组挑选的风险因素切实存在于电子文件管理之中,它们带给电子文件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确系关键风险因素。
2.相对而言,国外专家的风险意识要高于国内专家。国外专家评定的危险等级超过4.5的极严重风险因素有4个,其中有2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为4.83,另外2个为4.6。国内专家评定的极严重风险因素只有2个,且评估值仅为4.5。这也许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长,电子文件管理不当的惨痛教训较多的缘故。
3.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系统功能缺陷(3.13)、未迁移(3.18)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危险程度很高的风险因素。国外专家评估结果表示,“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排名第一,评估值为4.83,系最严重的风险因素;“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排名第二,评估值为4.6,是极严重风险因素;“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评估值为4.3,属严重风险因素。
国内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为4.38,并列排名第二,属于严重风险因素。
双方专家给这三个因素的评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这三个因素都和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关。其中,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远离风险指明了关键的管理步骤和管理方法;而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是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终极手段,①电子文件管理最终要依赖以软件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统的频繁变迁给具有系统依赖性的电子文件的阅读输出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电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迁移是应对该难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中外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危险程度的共同认定,反映了对科学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国外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内专家。除了给3.18打了高分之外,国外专家对另外两个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因素的评估值也明显高于国内专家。这两个因素分别是“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
表1关键电子文件风险因素及其评估值
编号关键风险因素国外专家国内专家国内专家
评估值第一次评估值第二次评估值
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3.004.134.38
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4.834.384.75
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504.004.13
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4.004.254.50
3.2资金严重不到位3.504.133.88
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3.834.254.38
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4.603.383.75
3.5文档人员素质不高,技术、管理能力差(如错误操作等)3.503.883.88
3.6机构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件操作程序4.174.134.00
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673.883.63
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834.003.75
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304.003.88
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4.334.384.38
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3.673.003.25
3.15没有对文件生成、管理、利用过程进行监控、审计4.174.004.13
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4.004.504.63
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3.834.504.25
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4.604.384.50
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4.173.383.25
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4.834.134.38
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4.403.884.00
.国内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外专家。“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是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国内专家将最高评估值??4.5给了这两个因素。而国外专家的评估值并不高,分别为4和3.83。这种差别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对文件质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国更重视电子文件的完整,而国外更重视可读和可用。
6.国外专家对自然因素的评估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家。在21个风险因素中,有两个风险因素是与自然因素直接相关,分别是“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和“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国外专家对这两个风险因素危险等级的评估值分别为4.83和4.4,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三;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险等级排名为第五和第七。
出现这种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位于这座大楼中的许多公司,因为其所有业务数据被毁,无法继续业务活动,只得申请破产。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总部及其数据也毁于这次事件中,但是该银行采用了数据备份系统,在数英里外的新泽西州的蒂内克保留着备份数据,在重新安装好硬件系统后,第三天就恢复了营业。③
国内专家给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虽然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环境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但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而且风险应对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防范。根据以往历史记录,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是很突出。
7.国内专家对法律、体制和资金因素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国外专家。在所有风险因素中,中外专家对“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评估值差别最大。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排名最后;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高达4.13。对电子文件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认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电子文件是电子的真实记录,是政府行使职能合法、有效的凭证,是政府记忆得以延续的手段。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电子签名法》颁布,但是现实世界中电子文件的凭证效力仍然备受怀疑,绝大多数单位采用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方案,忽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与长久保存。而没有单轨制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电子政务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之道,所有的研究与探索都以电子证据的长久保存与资源共享为目标。国内外评估值的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尚不够深入。
与体制相关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和“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为3.5、4、3.83,危险程度不高;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则为4、4.24和4.25,都属于严重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文档管理的宏观体制以及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不过,从评估值来看,国外专家也较为认同领导重视的重要性。
无论是开发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配置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施、购买存储载体,还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外专家对资金因素(3.2)危险等级的判断也截然不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为4.13,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5。
可见法律、体制、资金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因素。
8.国外专家对业务人员责任心缺失这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高于国内专家。中外专家在“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评估值差异也极为明显,分别为3.38和4.6,分别被判断为“中度风险因素”和“极严重风险因素”,仅次于法律风险的评估差异。也许在法制传统比较悠久、制度规范相对健全的环境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便会凸现。
二、第二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分析
第一轮调查之后,课题组仔细研究了专家们的评估结果和研究建议,调整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将风险因素按照发生的层面不同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新增了5个分布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个别问题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动。
为使本文主题集中,我们仍然以原始的21风险因素作为比较对象。在本轮评估中,大多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有变化,不过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现颠覆性的意见,上一轮评估结果中显示的中外差异仍然存在。由此可见,由于管理体制、信息化水平、观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的电子文件风险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纵向比较,国内专家第二轮评估结果显示:
1.就总体而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增高。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第二轮专家评估值都高于第一轮。这说明专家们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认同度增加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变化肯定了电子文件风险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2.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的评估值升至第一。“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由第一轮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评估值增加了0.37,是评估值增幅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之一(另一个是3.4),这再次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随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纷纷出台和推广应用,相比而言,我国在标准制定与贯彻方面的缺陷愈发令人心焦。
3.法律、体制等软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继续走高。法律风险因素1.1,体制风险因素2.1、3.1、3.3在本轮调查中的评估值高于第一轮。其中“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更是以4.5的得分由“严重风险因素”晋升为“极严重风险因素”。
4.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普遍降低。在整体评估值增长的前提下,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除了“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这两个技术因素之外,资金因素3.2及技术因素“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的评估值均低于第一轮的评估结果,3.3、3.10、3.12更是由“严重风险因素”降级为“较严重风险因素”。
5.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的评估值有所增长。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直接针对的是文件的物质实体,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第二轮调查结果显示风险因素3.20和3.21的评估值都有所增长。
6.“人本”意识有所增强。“3.4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在法律风险因素2.3之外评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风险因素,由“中度风险因素”跻身于“较严重风险因素”,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轮调查中有所提升。
三、对评估结果的综合分析
中外专家评估结果的异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电子文件风险认识上的异同,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通过本次专家的评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组成。专家评估的结果表明,电子文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被评估的风险因素中,超过一半的风险因素的危险级别都高于4,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当今社会,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常态性工作。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内容。
2.电子文件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为中外专家所承认的关键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无论是极严重、严重、较严重还是中度风险因素,都有来自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关系到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研究团体、软件提供商等多种机构,文件生成、处理、管理、利用的各类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保管场所、信息基础设施、文件管理业务、系统设计、规范体系、人员素质和观念等多个方面。
3.克服法律、体制、标准方面的障碍,是我国应对电子文件风险之路上的当务之急。电子管理标准是中外专家公认的极严重风险因素。但同时,中外专家对于体制、法律风险因素的评估却截然不同,中方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国外专家评价结果的情况下,在第二轮评估非但没有降低评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会条件。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并凭借着其坚实的法治传统,通过软件的标准认证、标准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样的路径在我国未见得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基础较为单薄,而法律、体制的障碍不除,即便标准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必定充满艰辛。因此,法律、体制、标准的完善必须齐头并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健全、体制的完善更为重要。
注释:
①赵屹,陈晓晖.电子文件管理的终极解决之道.档案学通讯,2002(2)
②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评价标准??DOD5015.2-STD.档案学通讯,2002(3)
【关键词】企业投资;风险投资;基本价值估值;成长价值估值;投资策略
现代企业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初创、成长、成熟、衰退4个时期,而作为投资者在企业的生命周期里也会存在天使(Angle)、风险(VC)、私募(PE)、投行(BI)、上市(IPO)、并购(MA)这些投资阶段和方式。风险投资是指企业在没有稳定的收入,产品处于研发阶段,可获利客户群尚未成形,倒闭风险随时存在时投资人给予的投资。风险投资一般包括了Angle、VC、PE的投资,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规避风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收回本金和获得最大的收益,1976年,瓦尔丁向苹果计算机公司投入2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1980年收回了1.34亿美元,超额收益670倍。2000年日本软银孙正义以2000万美元投资了阿里巴巴,2014年变成了500多亿美元,超额收益2499倍,彼得蒂尔2004年投资FACEBOOK公司50万美元,6年后获利10亿美元,超额收益1999倍,可以这么说风险投资的回报率是无上限的,但是也会存在投资失败无法收回投资本金的风险,据美国硅谷投资协会的项目失败统计,风险投资者平均项目失败率为85%,如软银、伯克希尔哈撒韦、长江实业等最有名的风险投资机构能保证每年投资收益扣除损失能达到25%的收益率就算相当不错的投资回报了。
一、对投资企业的基础价值估值
投资企业的基础价值是由企业的创始人和团队对可变现有价资源的创造、控制、增值能力所决定的,这些能力的来源离不开企业创始人和团队对行业、技术、管理、法律、营销等知识的深刻理解,对这些认识的了解可以通过与被投资企业的会谈、尽职性调查的方式取得。
投资企业的基础价值=a×b×(c+d+e+f),a为创始人道德和三观水平因素(若发现有不诚实的言行,沟通存在障碍,过度自我评价,缺乏行动能力等负面情形为零分,否则为1),b为从事业务带来的不可克服因素(若发现有技术根本无法达到,法律造成损失很大,可控资源无法取等负面情形为零分,否则为1),c为企业发展创意因素(若属开创性给予100万元的估值,若属改革性给予80万元估值,若属竞争优先性给予50万元的估值),d为良好商业模式因素(若能很快的发展稳定客户群具有可持续获益能力的商业架框给予100万元估值,否则为0),e为产品和服务的未来适用性因素(若产品和服务颠覆和独创性并能广泛得到市场运用给予100万元估值,否则为0),f为企业团队运营水平因素(若企业团队有良好的凝聚力、应变能力、管理水平、高效执行力给予100万元估值,否则为0),对c、d、e、f的估值可以根据投资人对被投资对象实际情况进行赋值,但每项上限不宜超过150万元。
二、对投资企业的成长价值估值
投资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的投入,企业进入VC或PE阶段融资后,将会产生收入、利润、现金流等历史指标,基础价值估值的方法将不太适用,按著名的投行摩根斯坦利的统计数据50%以上的投行选择乘数估值法(市价率法P/S、市盈率法P/E、市增率法P/EG、市净率法P/B等),30%以上采用剩余收入估值法(EVA),不到20%采用现金流量现值法(DCF),乘数估值法公式简单,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指标容易计算,相应乘数也可以由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取得,而EVA和DCF不仅计算复杂,而且涉及很多不可控指标取得,所以对于企业估值适用性较差。所以在成长价值估值中首选P/E法(企业市值/利润)、P/S法(企业市值/销售额)。首先要挑选与非上市公司同行业可比或可参照的上市公司,以同类公司的股价与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主要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市场价格乘数来推断目标公司的价值,比如目前在国内的风险投资(VC)市场,P/E法是比较常见的估值方法,上市公司市盈率公式有两种:
历史市盈率(Trailing P/E)-即当前市值/公司上一个财务年度的利润(或前12个月的利润).
预测市盈率(Forward P/E)-即当前市值/公司当前财务年度的利润(或未来12个月的利润)。
投资人是投资一个公司的未来,是对公司未来的经营能力给出目前的价格,所以他们用P/E法估值就是:
公司价值=预测市盈率×公司未来12个月利润
公司未来12个月的利润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预测进行估算,那么估值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确定预测市盈率了。一般说来,预测市盈率是历史市盈率的一个折扣,比如说A股或创业版某个行业的平均历史市盈率是40,那预测市盈率大概是30左右,对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非上市公司,参考的预测市盈率需要再打个折扣,15-20左右,对于同行业且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参考的预测市盈率需要在再打个折扣,就成了7-10了。这也就目前国内主流的外资VC投资是对企业估值的大致P/E倍数。比如,如果某公司预测融资后下一年度的利润是100万美元,公司的估值大致就是700-1000万美元,如果投资人投资200万美元,公司出让的股份大约是20%~35%。
对于有收入但是没有利润的公司,P/E就没有意义,比如很多初创公司很多年也不能实现正的预测利润,那么可以用P/S法来进行估值,大致方法跟P/E法一样。 投资企业的成长价值=a×b×乘数估值数,a和b的赋值与基础价值估值a和b相同。
三、投资策略的要点
[关键词]估值风险影响因素 融资风险影响因素 支付风险影响因素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估值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企业并购后整合方面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处理的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成功并购的概率。同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的全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企业在并购中财务风险的产生主要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并购初期,由于对目标企业调查不够细致,或者目标企业故意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等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并购方对目标企业估值过高。
2.并购中期,企业主要面对的是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由于不同企业的资金规模不同,因此,需要合理搭配并购资金与企业经营资金的比例,如果经营资金太少,就会导致并购后资金链出现问题,新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因为目标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同,因此,企业需对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金和债务资金投入比例做出不同的调整,来进行投资回收期和融资期的资金匹配,否则,一旦资金链条发生问题,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并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产生经营风险。
3.并购后期,企业主要面对的是财务整合风险。企业完成并购行为后,如何通过及时、有效的财务整合,使并购双方在财务方面从“两本账”实现“一本帐”,提升整体企业的财务结合,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是摆在并购企业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许多著名的并购案例中,几近一半的案例就是因为并购后未能实现有效、迅速的财务整合而以失败告终。对于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欠佳的公司,并购后首先应处置不必要的资产,迅速停止获利能力低的生产线,从各种可能的方面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然后在进行财务合并;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应迅速将其财务方面的资料和自己企业结合起来,以免造成并购后的财务混乱。
财务风险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主要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所谓有利影响即是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并购会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1.财务风险可能产生的财务后果迫使企业提高对目标企业的了解,提前做好防范,降低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2.迫使企业做好各项并购准备工作,力图在风险发生时能掌握主动权,减少财务损失。
3.为预防财务风险,企业在并购前,优化本企业的财务结构,确保在并购后能短时间内实现财务一体化,避免财务混乱。
4.风险压力促使企业领导人提高警惕,优化并购策略,完善并购方案,以保证企业并购能有序进行。
不利影响即是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导致企业并购成功率的降低,包括估值风险影响因素,融资风险影响因素,支付风险影响因素等。
1.估值风险影响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对目标企业的估值不准确。有些企业是非上市型企业,缺乏信息披露机制,因此在对其进行资产评估时,缺乏以往年度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方面的信息,对其负债,资产的真实情况估计不准确。如果估值过高,导致企业资金使用浪费,加重企业负担。如果估值过低,首先就会导致目标企业抵制收购。另外,对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估值过低会降低目标企业出售企业的积极性,可能让竞争对手抢的先机,从而导致战略上的失误。
企业降低并购估值风险的方法:
1)加强估值前的财务资料收集,目标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是对目标企业估值的基本根据,因此周全可靠的资料对估值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聘请有经验的会计机构参与资产评估。会计机构的选择也很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去找有专长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并建立长期的合作。
3)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状况的企业所选用的估值方法不同,合适的估值方法才能最精确的估出目标企业的价值,否则,误差太大,对企业并购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企业融资风险影响因素,指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包括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动机、债务负担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等。
作为企业融资的一部分,并购融资必须遵循资本结构最优化的原则。并购融资与一般融资最大的区别是所融得资金用于企业并购,以资金换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因此,融资方式,融资规模,融资结构等因素都会对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权益价值产生一些特殊影响。任何企业在并购时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多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最低、融资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
企业降低并购融资风险的方法:
1)制定科学的融资政策,选择合理的融资工具
2)优化融资结构,在并购融资中,企业需合理搭配各种融资的资金比例,一般是风险越小的融资金额所占比例越大,风险最大的融资方式所筹金额最小,这样的结构安排,对于整个并购融资项目而言是比较稳健的,可以使融资风险得到合理的控制。
3)加强融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融资多元化是降低融资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用传统融资工具融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融资创新,从多渠道多角度融资,从而把融资风险降到最低。
3.支付风险影响因素。并购支付是企业完成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宗并购案例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的支付工具显示出不同的并购信息价值,企业能否找到最合适的支付工具,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并购成本和价格问题,甚至影响到并购后企业的整合。所以,企业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支付方式,以力求把支付风险对企业并购的影响降至最低。
综上,财务风险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是一个系统的影响,从并购初期到最后的并购整合,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并购活动时都需小心谨慎,力求把每个环节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样,才能在整体上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并购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Jensen, M.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323-329
[2]王莉丽.试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企业活力-管理实务,2006(12):92-93
[3]毋立化.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财务与审计,2008(5):76-78
[4]石红明,李柏春.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6(2):61-62
[5]沙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金融经济,2008(8):170-171
【关键词】OTC市场;股权估值;中小企业;做市商
THE DISCUSSION ON STOCK VALUATION IN OTC MARKETS
Abstract: A healthy equity valuation system will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OTC market, and will provide more national and transparent financing channels for tho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stock valu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OTC market of North America are based on those methods used in the main board markets. In practice, some adjustments ar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tho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stock valuation methods are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The stock value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the trend of earnings.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valuation methods is necessary. It’s better to avoid too many assumptions and complex process. Discount or premium on valuation is the result of risk-return trade-off.
Key words: The OTC market, stock valu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arket-maker
1、股权估值体系是OTC市场长期发展的基石
OTC市场,即柜台交易市场。在国外,OTC市场的上市公司通常OTC市场上柜公司通常分为四类:寻求低成本挂牌的外国发行方;因缺乏规模、资本或其他条件而无法在主要的证交所上市的新兴高成长公司;从主要交易所摘牌的公司;不愿受主板交易制度和披露规则等严格约束的公司。
一个好的OTC市场,需要有如下功能:需要及时披露交易价格等信息;需要满足买卖双方的流动性;上市公司能够被估值;能够满足上市公司或产品融资需求;能够提供保持诚信的机制。
OTC股票从性质上讲比主板股票风险更高、波动性更强。只有具有价值发现功能的OTC市场才吸引企业前来融资,才能吸引投资者进行交易。
只有建立起健康的股权估值体系,才会促进OTC市场的长期发展,才能为中小微型与创新企业提供全国性、富有透明度的融资渠道,在合理保护投资者的前提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OTC市场股权估值方法研究现状
2.1北美OTC市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股权估值体系
表1:北美常用的估值方法
2.1.1 EBITDA:一个重要的指标和可比基数
EBITDA在北美的股权估值体系里是个重要的指标。它被用来代表现金流量,让投资者对不同公司进行比较,甚至还被应用在跨行业比较上。
最初是做杠杆收购的投资银行家们推广了EBITDA的应用。EBITDA利息覆盖率(EBITDA除以财务费用)可以用来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
通过去除折旧摊销、利息和税收等项目,EBITDA使投资者能更为容易地比较各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拥有不同资本结构、税率和折旧政策的公司可以在EBITDA的统一口径下对比盈利能力。
尤其是初创阶段的公司,前期投入会导致较大的折旧摊销,EBITDA可用来做为估值的重要参照指标。
例如,EV/EBITDA经常被应用于:比较那些利润度很低的公司;比较资本结构不同、债务层次较多的公司;进行杠杆收购时常用的估值方法;消除公司不同的资本化模式带来的盈利主观调整。
2.1.2 PEG或PEGY:成长股估值的重要方法
如果公司是盈利的,收入也可通过查看市盈率与增长比率或PEG率正常化。对于低增长可比分析而言,有时也用PEGY率,即市盈率/(盈利增长率+股息收益)。
其优点包括:考虑到行业趋势和成长前景,可对不同增速的公司进行估值调整;按照目前市场条件计算估值倍数;可提供估值可比标准。因此,PEG或PEGY更多地被应用到成长股的估值。
2.1.3 北美OTC市场股权估值的特点:重要而又艺术的估值调整项
在美国OTC市场,私营公司估值以主板上市公司估值方法为基础,但是又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包括:
风险折让,如流动性风险折让、收入模式单一风险的折让等;
根据行业和公司经营特点,用不同的估值基准来替代更常见的收入和现金流倍数等;
管理团队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产业整合、内在增长、现金流等其他因素。
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资本市场对某些特定行业的资金流入情况等,也都会影响到OTC市场上柜公司的估值。
例如,Facebook发行上市是经典案例。投资人当时过于乐观导致估值溢价幅度过高。投资者以google公司的单位客户价值为参照标准,并按照google公司25%的净利率对facebook进行盈利预测。当时google等公司的PE大约在15倍左右,市场在假设facebook更快增长的前提下,给出基于5年后EPS的20倍PE估值水平。假设股权投资必要回报率为9%,38美元的发行价意味着公司5年收入复合增长60%才会给投资者合理回报。2012年上半年facebook营收增长38%,低于市场预期,同时IPO股票供给量过大,市场流动性难以承担,上市后投资者随了巨大的市场波动。
2.2我国OTC市场股权估值体系还在探索阶段
与国外上百年的OTC市场历史相比,我国的OTC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11月18日,在新三板挂牌的345家。国内对OTC市场的研究多在市场建设方面,对OTC市场股权估值的研究较少。
目前我国新三板市场也未建立做市商制度,转板过程也比较复杂,必须走IPO程序。因此,新三板公司股权的流动性较差,估值更多是借鉴PE公司的股权估值水平。
根据目前新三板市场扩容方案,做市商系统可能于2014年中期上线。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机制也有望建立,新三板公司存在直接绕过IPO转板上市的可能。上述政策将改变新三板公司股权交易的流动性,进而会引发股权估值方法的变革。我国OTC市场股权估值体系也将日益完善。
3、做市商:OTC市场股权估值的引导者
3.1做市商的盈利模式决定了股权估值的重要性
OTC市场交易制度一般采取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的交易商。
做市商通过这种不断的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做市商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的利润。
做市商主要有以下两种盈利模式:
以赚取交易佣金为主。以此为目的的做市商每日最大可能的进行点选成交,尽量创造交易量,即使报买与报卖的价格相差无几,也可以赚取交易佣金。该种方式的优点是风险低、盈利稳定,对资本金占用小;缺点是由于整体交易量有限,收益总额相对不高。但是如果交易量份额占比较高,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收入。例如,台湾兴柜市场做市券佣金率上限为5‰,按照07年最高成交金额3100亿新台币计算,去掉做市部分,其佣金上限可接近16亿新台币。
以赚取资本利得为主。以此为目的的做市商首先选取优质股票,再争取做市商资格,每日仅尽最基本的做市义务。在预期的时间内买入股份,如果未来股价上涨,再将股票抛出,从价差中受益。该种方式的优点是收益率和金额均相对较高;缺点是风险大、盈利波动性大,对资本金耗用大。
OTC股票从性质上讲比主板股票风险更高、波动性更强,无论做市商采取哪种盈利模式,估值错误均会对自营业务带来更大的风险。
3.2做市商需要承担价值发现的作用
在柜台市场上柜的公司一般规模比较小、业务较为单一,且多来自新兴产业,业绩波动大,投资风险也较高。一般投资者难以直接根据公司披露信息进行估值,需要做市商发挥其专业优势,引导投资者,发现公司价值,保证了柜台市场交易的持续性。
在交易过程中,做市商所报的价格是在综合分析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以衡量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投资者在报价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反过来影响做市商的报价,从而促使证券价格逐步靠拢其实际价值。
上柜公司的股权交易能否连续,在于其定价能否合理。过高的定价会带来摒弃价值的炒作,最终会损害投资者利益,也不利于上柜公司的市值管理和持续融资;过低的定价会损伤上柜公司的积极性,不利于上柜公司的价值发现,也损害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其资金向能合理定价的市场流动。
此外,柜台市场要求做市商必须持续交易,这对做市商在资本定价、流动性判断、经济预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关于我国OTC市场股权估值方法的思考
4.1根据上柜公司盈利特点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
OTC市场是投融资双方提供流动性的平台,上柜公司既可能来自于新兴产业,也可能来自于传统产业。
对于分红稳定的上柜公司,可采取DDM绝对估值方法;对于新兴行业的上柜公司,可采取PEG估值方法;对于盈利较少或尚未实现盈利的发展初期的上柜企业,P/S、EV/EBITDA等估值方法;对于经营稳定的行业,可采取DCF、P/E等估值方法;对于资本消耗型上柜公司,可采取P/B等估值方法;对于房地产类上柜公司,可以采取重估净资产法;对于资源品上柜公司,可以采取市值/储量法。
4.2多种估值方法互为补充
估值方法并不是排他性的,事实上,北美私募股权公司经常会使用多种估值方法对投资标的进行估值,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估值区间。
例如,新兴行业上柜公司适用于PEG估值方法,同时并不排斥DCF等绝对估值方法。因为在运用DCF估值方法时,可以对上柜公司的未来发展阶段进行更为清晰的划分,同时通过对其自由现金流的预测,更为清晰地把握其盈利模式和成长性。
4.3对折价和溢价的设定最具挑战
OTC上柜公司收入单一、盈利波动大;有很多公司处于非常细分的小行业,找不到可比公司。在找到合适的估值方法后,根据上柜公司特点对估值结果进行修正,是OTC上柜公司估值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也是影响估值合理性的关键步骤。
在确定OTC上柜公司估值折价或溢价水平时,下面几个因素应该被重点考虑:股权交易的流动性;盈利的稳定性;管理团队的能力;产业的发展趋势;公司的竞争优势;信息的真实性;OTC市场股权资金供求的趋势和格局;是否有风险对冲工具;股权是否有被稀释的可能性。
表2:OTC上柜公司估值折价和溢价的确定
4.4避免过于复杂的过程及过多的主观假设
OTC上柜公司普遍具有规模小、业务单一的特征,其盈利的波动性也相应加大,投资风险高于主板投资。但是,过于复杂的估值过程或过多的主观假设均会造成较大偏差,进而引发定价失败。
4.5盈利趋势的判断仍是最关键的部分
无论是主板上市公司,还是OTC上柜公司,未来盈利和股东回报的判断,仍然是整个估值体系的基础。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现金流情况等财务数据进行验证,既可发现上柜公司的经营风险,又可发现上柜公司的经营拐点。
参考文献
[1]Rainer Jankowitsch, Amrut Nashikkar, Marti G. Subrahmanyam, 2011, Price dispersion in OTC markets: A new measure of liquidity,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5(2):343-357
[2]Mondher Bellalah, 2006, On derivatives and information cos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5(1):30-51
[3]Ping-Chen Lin, Jiah-Shing Chen, 2007, FuzzyTree crossover for multi-valued stock valuation, Information Sciences, 177(5):1193-1203
[4]Gajic, N., Budinski-Petkovic, L., 2013, Ups and downs of economics and econophysics - Facebook forecast,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92(1):208-214
[5] Dar-Hsin Chen, Chun-Da Chen, Chih-Min Lai, 2007, The Impacts of Opening Margin Trading on Stock Return, Volatility and Turnover Rate in Taiw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3(1):97-124
[6]Susan Belden, 2005, Discussion: Moving Beyond the St. Petersburg Paradox to Understand Growth Stock Valuation, 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59(3):233-234
[7]Marco Taboga, 2011, Under- and Over-Valuation of the Stock Market and Cyclically Adjusted Earnings, International finance, 14(1):135-164
[8]Bradfield, James, 1979, A Formal Dynamic Model of Market Mak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4(2):275-291
[9](美)杰拉尔德E.平托 托马斯R.罗宾逊 伊莱恩・亨利 约翰D.斯托,2012,《股权资产估值》,机械工业出版社
郑重声明:
本栏目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直接依据、责任和法律上的依据或者凭证。其所列股票盈利预测及估值均来自券商研报,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振华科技(000733)
综合得分 99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公司2014-2016年的EPS分别为0.36/0.46/0.59元,公司的业务升级和转型具有可持续性。公司在芯片国产化领域有广阔空间,加之锂电池行业的大爆发,首次覆盖公司并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芯片国产化进程低于预期;公司清退非核心业务的进度低于预期;应收账款风险。
浪潮信息(000977)
综合得分 96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公司14-16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66元、1.00元和1.47元,对应14-16年的PE分别为57.4倍、38.1倍和25.9倍。维持公司“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导致中低端服务器毛利率快速下降的风险。
深圳华强(000062)
综合得分 97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2014-2016年EPS为0.8、0.81、0.65元,给予2014年22倍PE,对应目标价17.6元,首次覆盖给予“谨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低迷;电商冲击加剧;交易所运营效果低于市场预期。
阳普医疗(300030)
综合得分 98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2014-2016年EPS为0.21/0.31/0.45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65x/44x/30x。公司将进入业绩持续高增长期,后期新产品线丰富。
风险提示
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风险;注册项目审批速度低于预期、新产品上市进度延后风险。
机器人(300024)
综合得分 98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公司2014-2016年EPS分别为0.54元、0.75元、1.01元,对应PE分别为67x、49x、36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军用机器人业务拓展低于预期。
维尔利(300190)
综合得分 99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公司2014-2016年EPS分别为0.69元、0.90元、1.11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40倍、31倍和25倍。看好公司长期的发展前景,认为公司战略定位清晰,在传统渗滤液业务的基础上,多领域布局固废处理业务且优先顺序明确,给予公司“买入”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致毛利率下滑;项目进展低于预期;并购引起的业绩波动。
盛屯矿业 (600711)
综合得分 99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测算公司2014至2016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12元、0.17元、0.22元,对应PE分别为32.8倍、24.2倍和18.1倍。我们判断随金属价格稳步回升公司业绩拐点已经出现,公司未来有望享受估值和业绩的双升,提高评级至买入。
风险提示
矿山经营存在较多的风险,如地质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其中很多风险无法回避。
宁波华翔(002048)
综合得分 97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维持2014-2016年EPS:1.15元、1.58元、2.04元,对应的PE分别为:14倍、10倍、8倍。公司不断巩固原有内饰件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扩大配套范围,提升市场占有率,海外跟随主机厂建厂,走向国际化道路。
风险提示
海外两家企业亏损,国内汽车行业下滑。
四维图新(002405)
综合得分 96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公司2014、2015年实现营收11.1亿元、14.1亿元,净利润1.29、1.52亿元,EPS0.19元、0.22元的盈利预测。公司与腾讯公司共同推出了车载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趣驾WeDrive”。将有利于推动公司从原来的地图数据提供商向车联网服务商转型,公司的业务也将从更多关注汽车出行服务扩展到基于位置的大数据服务。
风险提示
WeDrive实施过程遭遇的挑战和风险。
国睿科技(600562)
综合得分 97
价值评估
成长评估
安全边际
盈利预测及估值
预计公司14年、15年和16年EPS分别为0.56、0.76和0.87元,参照可比军工电子类上市公司14年估值53.78X,考虑到大股东潜在的注入预期,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关键词: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并购财务风险的概念
并购财务风险,就是指在特定前提和条件下,企业因进行并购活动而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政治、法律、经济、科技、金融、企业自身状况等; 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是综合性的,影响最深远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并购决策、并购执行(包括估价、筹资、支付等)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并购实现价值与并购预期价值之间可能产生重大差异,从而引起企业资金供应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
国内外学者各持有不同的观点,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Jeffery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进行收购引发的债务危机和企业经营危机,并购财务风险由企业承担的债务多少决定。
Mark认为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并购对资金的需求而造成的融资、支付和资本结构的风险。并购所进行的融资会产生财务危机,进而引发破产的可能。
二、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
(一)目标企业估值风险
目标企业估值是指在通过对目标企业进行综合价值估算,在深入分析目标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环境,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并购估值。由于目标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在结果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目标企业的估值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互联网行业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研发、客户资源、品牌文化、供应和销售渠道等“轻资产”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特别重视非财务资源在企业价值和利润创造中的作用。然而这些轻资产大多数都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难以在财务报表中以准确的数据进行列示,这样就影响了并购方对于被并购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购双方最在意的就是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如果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估价过高,有可能使并购方无法得到预期的收益;估值过低又可能使目标企业实施反并购或拒绝交易。
(二)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指企业在筹集并购资金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由于并购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量,如果企业的储备资金不足,企业可以借助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但当融资处置不妥时,就会产生融资风险。融资风险包括: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资金在时间或数量上未满足并购需求、融资成本过高超出企业承受等。互联网行业投资大,失败率较高,使得互联网行业呈现出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点。而现实中大部分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企业又都是中小型企业,传统融资渠道无法满足其现实资金需求。另外,国内企业往往在融资时渠道狭窄、融资工具落后,企业无法确定最合适和有效的融资方式,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目标企业估值风险的防范
互联网行业并购的资金数额都较为巨大,对目标企业进行准确的财务估值就显得相当重要。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估值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在确定目标企业后,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技术实力、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等,对于目标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进行合理的预估。同时,并购方企业应当密切关注目标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某些细节及表外资源,而这些内容极有可能对目标企业的估值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并购方企业应从并购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针对互联网行业的价值评估,较为常用且得到研究实证的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法与相对估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模型(DCF)与微学观经济、概率加权相结合的方法。关于相对估值法乘数的选择,市销率(P/S)与价格毛利比(P/GM)被广泛采用。这些方法大多利用传统估值模型,并且结合互联网行业特点进行了改良,经过实证研究后,价值评估结果也较为令人满意。
(二)融资风险的防范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必然需要借助融资获取资金。并购方企业完成并购所需要的资金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并购价款,并购价款包括并购价格和并购费用;二是维持资金,是指维持目标企业的正常运营所需的资金;三是并购整合资金,即并购完成后对目标企业进行业务、机构、人员和文化整合所需的资金。并购方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拥有的实际资金量,同时考虑融资成本的高低和融资风险的大小,合理选择融资方式。
并购方企业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内部融资,即从企业内部筹措所需资金,包括自有资金、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资金等。但内部融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并购所需资金量,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外部融资包括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和混合性融资。在互联网行业并购中,并购活动所需资金数额相对巨大,互联网企业仅通过内部融资筹集并购所需资金不太现实,也会影响自身资本结构。所以,互联网并购方企业应当采用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在并购中尽量减少现金的支付,更多地利用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相结合的方式,降低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瑞娟,英艳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管理科学,2010(01):73-75.
[2]张庆平,黄辰.互联网行业并购的风险与防范[J].质量与安全,2015(08):156-158.
[3]马雪婧.互联网企业并购风险控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李琦,男,江苏省扬中市人,汉族,在读研究生,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展望股票市场,整体处于牛市的格局中,但是2季度多空因素交织、在目前结构性高估的背景下尤其不可忽视潜在风险因素;即牛市亢奋情绪下,尤其需要防范回撤风险。
估值膨胀中后期须防范回撤风险
目前牛市已经完成了估值的修复、并已经进入了估值的膨胀阶段。从量化指标看,根据估值、换手率、开户数以及证券化率等指标,目前A股市场已经处于估值膨胀的中后期;类似于2009年7月或者2007年5月的状态。
A股市场以估值驱动为主,中期内资金价格难以有进一步的大回落、“动物精神”驱动下的风险偏好成了市场的主动能。
“动物精神”认为投资行为不能用理论或理性选择去解释,因为经济前景根本难以捉摸,投资冲动要靠“动物精神”,即靠自然本能的驱动,这种本能来自于对财富的追求。家庭财富的保值增值需求正在增强,正在催化着投资者的“动物精神”,提高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展望股票市场,股市涅磐重生,整体处于牛市的格局中,但是2季度多空因素交织、在目前结构性高估的背景下尤其不可忽视潜在风险因素;即牛市亢奋情绪下,尤其需要防范回撤风险。
目前全部A股估值提升至20倍上方,2季度初期市场在增量资金的推动在有延续趋势的可能,但伴随着财报的披露、监管层的压力等,市场存在回撤风险。即,指数在过度亢奋的情绪推动下,存在进一步上行10%左右的可能,然而市场回撤的风险也存在,牛市回撤幅度一般在10-20%。
回撤风险源起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为什么会存在市场回撤风险呢?首先,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来自美联储政策及其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美联储中后期加息预期下,外汇占款流出的格局正在深化,热钱流出、资金价格居高不下、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根据1987年以来美国每轮加息周期中首次加息的股票表现,首次加息前后3个月对股市逐步产生作用,尤其在加息前后10天,市场的波动性加大。由于本轮全球多数股市的估值均处于历史高位附近,美联储加息对市场的波动料加大。
其次,A股估值结构分化严重,扣除银行、多数板块估值上行空间较小;而资金价格的居高不下以及业绩的缓慢,对市场的拖累,总体将制约着市场的发挥。
同时,政策风险也尤须关注。政策的微调、外部环境的变化,极易催化牛市中的调整。政策面虽然无意采用骤然降温的方式来对应如此亢奋的市场,但也正在对股票的二级市场亢奋做出一些预防,以分流缓释资金的方式来演进;例如进一步加强监管两融、新股发行节奏加快等。
此外,二季度市场潜在风险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2月份,希腊债务问题得到喘息机会,欧元集团宣布对希腊特别援助延期4个月,以避免债务违约,但希腊债务违约乃至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仍然存在,可能引发新的危机;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变化;第二,证监会加强监管,加大力度打击操纵股价、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都可能资产股市的大幅调整;第三,注册制推进,对市场供求的影响。
创业板持续占优模式存压力
从市场风格来看,目前市场过度偏向创业板的风格不具有持续性、2季度创业板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2014年4季度创业板盈利的高成长不具有持续性,4月份披露的季报或催化创业板的调整;创业板本身接近100倍的市盈率中长期看将形成压力;创业板投机活跃、日成交额超过千亿、交易成本远超创业板全年利润,零和博弈氛围较重。
此外目前驱动创业板的高成长性逻辑在2季度存在阶段性退潮压力。1-3月份年报业绩结构性惊喜下的创业板行情将有所衰退,整体看内生性增长依然疲弱、创业板高成长性或有压力,创业板2014年4季度单季度EPS为0.12元(68家已披露年报数据)、远大于3季度的0.079元,环比增速超过50%,好于2012-2013年的4季度业绩情况,这是2015年初以来创业板强势回归的重要催化剂。由于1季度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以及盈利季节性环比回落的压力,预计1季报的业绩成长低于2014年四季度的可能性较大。
关注补涨概念股
可关注估值膨胀中后期的补涨风格,即低价、低市净率、涨幅较少等传统的补涨概念股。行业板块选择关注估值较低的金融股,主要为年报分红行情驱动下的高股息银行、保险;关注业绩与估值匹配相对较为合理的医药食品、纺织零售等。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