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10:32:44

风险管治论文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参照美国伞形监管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建立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较为现实的选择。

1 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自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资产价格泡沫依次破灭,众多持有次级房贷的银行和与之相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金融产品风险及流动性短缺进一步扩散,从而引发了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房地产业持续低迷、房价暴跌、抛售银行股、银行提挤现象加剧,使得短短数月内,华尔街五大投行三家倒闭两家改制,正式宣告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时至今日,本次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已扩至全球,并严重和持续地摧残了实体 经济 ,有学者将目前的状况描述为经济危机。

2 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 总结 与检讨

金融监管体系是一个国家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美国金融业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从另一侧面表明它的监管体系基本适应了市场 发展 ,并具一定优势。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也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体制,是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混合体。在这个监管体系中,存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金融监管机构,换言之,美国实行的是一种介于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之间的金融监管模式。其中,金融持股公司实行伞式监管制度,美联储为其伞式监管人,负责对公司的综合监管;同时,金融持股公司又要按所经营业务的种类接受不同行业监管人的监督。伞式监管人和功能监管人的共同作用,促进了美国金融业的繁荣。

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和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加速、交叉出售、风险传递加快,原先的监管体系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笔者认为美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以下不足:

(1)“双重多头”的监管模式容易出现监管重叠与真空。监管重叠是由于监管机构众多,对某一行为均具有监管权力而发生的现象。监管重叠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在监管过程中会产生不必要的内耗和监管资源浪费,但理论上可通过合理权力划分的方式得到解决。而监管真空是指所有监管机构的职权都无法触及某些金融风险。由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并不存在一个法定的统一最高监管组织,因此在类似于分业监管模式下“各管其一”的机构设置,极易使得各监管部门在金融混业经营的环境下,出现对某些金融市场行为,尤其是对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出现空白。因此,貌似全面监管的“双重多头”机构设置事实上是存在监管重叠和盲区的。

(2)金融监管制度落后于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的全面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对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遗憾的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并未适时地进行调整,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在没有足够金融风险管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断开拓市场和开展新兴业务实质上变成了积累危机的行为。美国分散的监管体制决定了在风险蔓延的过程中,并没有机构对此负责,现有的监管体系与各类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并不适应,加之监管者面对市场新的变化和发展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明确授权,使原本具有优势的分散监管体制反而成为一种缺陷。

(3)监管机构本身职责并未履行到位,次贷源头贷款质量监督缺乏。在次级贷款发放时,特殊客户层没有抵押资产、没有连带保证,监管部门只是事后对贷款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并未职履行事前监管的相应职责。由于这类贷款机构都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进程,因此财务状况很难及时反映其贷款质量,因此直到最后资金链断裂时,监管当局才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4)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乏力。次贷产品属于复杂的结构性融资产品,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其内在价值与风险,因此信用评级成了投资者决策重要甚至是惟一的依据。但美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在将信用评级制度纳邦证券监管 法律 体系之后,并未建立相应的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监管与问责机制。正由于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乏力和这种权重责轻的制度错位助长了信用评级业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全面蔓延和爆发埋下了隐患。

3 对我国 金融 监管体系的再思考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业兴起并 发展 于上世纪90年代,在金融改革后,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制度。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不断追梦与圆梦的征程中,栖霞国土人跨过了改革与梦想齐飞的2013年。

这一年,他们挥洒汗水、艰辛前行,斗转星移的日日夜夜,刻录了他们上下同心干事业、携手并肩著新篇的每一个脚印。

这一年,他们乘势而上、勇于创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土资源管理所必须应对的现实命题,在没有现成规律可循、没有成熟经验可参照的情形下,通过积极谋划、不断探索,毅然承担起国土资源开拓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并以超常胆识和前瞻理念,使得全区国土管理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在2013年渐行渐远之际,让我们精心遴选出一串数据,从“0”开始,为人们呈现栖霞国土人所度过的务实奋进的一年。

地灾环境治理,全年扬尘防控“0”投诉。

矿山资源管控,全年偷盗采事件“0”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并举,全年汛期“0”伤亡。

国土资源管控,2012年土地卫片问责比首次为“0”,连续五年实现卫片“双零”目标。

涉土维稳,全年实现到省到京“0”上访。全年实现土地“0”督办。

廉政队伍建设,全年新增违法乱纪事件“0”发生。

4

全年成功避让地质灾害险情多起,完成全区4处 0.85 万地质灾害整治任务。全年多方筹措,争取省市地质环境治理补助资金1300万元。

4

深化全人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理论研究和政策应用水平。全年先后在《国土资源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及新闻稿件二十余篇,4个项目获奖并立项。壹篇获省土地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壹篇获法治南京建设优秀论文二等奖,壹篇获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首次成功申报壹个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项目。

4

在全省率先完成京沪高铁沿线废弃露采矿山孟北4个宕口 36.1840万环境治理工程, 被评为优良工程,完成市目标任务,同时被列为全省推广典型。

13

全面开展辖区13宗遗留存量闲置土地处置工作,通过收回、调整盘活方式处置存量闲置土地827.4亩,处置完成率达91.58%。在全市存量闲置土地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

27

全年完成十三个批次27个项目,共计3000亩土地的征地风险评估工作,未有一起因征地风险评估而延误项目报批事件的发生。

36

全力跟踪服务市重大投资项目36个,项目用地得到全线保障,完成市目标任务。

53

全年完成53个市区用地项目批后实施,面积5432.2425亩,批后实施率达94%,超额完成市目标任务。

70

全年完成项目供地70宗,供应土地面积8424亩,超额完成市下达和追加计划量目标任务。

124

全年办结用地预审建设项目124宗,面积909.4公顷,涉及农用地299.4公顷。

130

全年实现辖区土地合同出让金达130亿。

133

积极呼应市局转型创新战略,推进跨地区“拆旧建新”项目试点报批,落实了辖区133亩建新区用地规划编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促进了全市土地指标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353

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353亩项目拆旧区进展顺利,完成市局年初确定的目标,获得市领导好评。

546

推动辖区园区、平台企业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梳理掌握全区546宗,面积22551亩城镇低效用地情况,打好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基础。

2534

全年依法征转用地,全力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全年2534名被征地农民已全部纳入社会保障。

3715

全年通过年初计划争取、年内单独选址与点供返还(预借)、协调省市重点支持,以及争创模范奖励等多途径,解决农地转用指标3715亩,满足了市区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

5951

全年办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5951本,赋予了农民合法有据权利保障。

11150

全年整理农用地11150亩,项目工程已通过市局年终初步验收,完成市目标任务。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集约化 电网企业 管理影响

为了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对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各电网企业纷纷进行了财务集约化工作的具体部署,以实现财务与业务集成高度协同,这也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 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效益。推行集约化管理已成为现代电网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取向。

集约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集约化的“约”是指在统一配置生产要素的过程中,以节俭、高效为价值取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进而使企业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力的优势。

国家电网公司明确提出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四化”工作要求,是推进公司实现“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重要战略措施。以集团化为核心的“四化”体系中,集约化是促进集团化的重要机制保障,也是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措施落实的关键目标。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公司整体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价值链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围绕价值纽带,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实现关联业务集约管理的紧密结合,将有效促进公司集团化运作水平的提升。财务集约化管理创新措施的落实,本质上是通过财务管控机制的优化和管控效率的提升,寻求从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公司内涵式发展。因此,正确认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

(1)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集中,集中是手段,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

(2)集中不是全面集中,而是重点集中,是对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动作等重点领域的集中,通过集中显著提升效率和效益。

(3)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必须依托财务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监管部门、服务部门的关系,整体规划、稳步推进。

二、 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优点

1、有利于实施公司发展战略、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司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运作,实现财务资源集约化管理,是公司深化“四化”工作、推进“两个转变”的重要方面。公司将通过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重点推行会计核算、资金、预算、产权的集中管理,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有效配置各项财务资源,充分发挥公司的整体合力,从财务管理角度推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标准成本、统一组织体系)为基础,强化风险在线监控,使会计信息口径统一、更加准确、透明、规范,使关键控制点得到实时监控,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将通过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变资金分散存储为集中存储、变分级使用为统一调配、变分散审核为重点集中审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防范资金风险,确保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货币资金存量和贷款余额都有一定的下降,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3、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各电网企业要以“六统一”为基础,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实现内部财务处理协同、改进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和业务动态集成,构建以网省公司为主体,涵盖各级分公司、子公司的“一本账”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的集中统一。这些标准的实施和财务与其他业务纵向集约、横向整合、重点集中,将有力地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三流”合一,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

三、 实施财务集约化对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的总体部署,各电网企业要在ERP成功试点上线基础上,加快推进成熟套装软件的推广应用和财务管控系统建设,将财务信息化建设与流程优化、职能调整和机构扁平化工作同步设计、同步推行。并要求在已经实现的省公司所属二级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设计会计管理层级和职责划分,建设省公司范围会计核算“一本账”财务管理体系,改进会计报告模式,实现财务信息的及时有效利用,为财务决策提供服务。

因此,按照国家通用规范和行业特性规范要求,以及对财务会计基础规范提出细化的标准指引,可以实现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并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强化。

2、提高资金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电网企业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通过与中电财实现网上银行的对接,充分发挥了其在公司财务管理结构中的结算平台与专业服务功能,同时,通过结合物资集中采购、集中付款等业务,完善了资金收付流程,提高了资金信息质量,提高了资金管理效率,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优化了资源配置。

3、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集约管控能力

目前,预算管理已成为电网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电网公司对未来经营目标进行规划控制的有效手段。在电网企业财务集约化的具体实施中,通过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并按照“事权与财权分离、集权与分权合理”的原则,完善了预算管理机制。此外,还通过以业务预算为基础加强预算考核,从而完善了资本性预算与运营预算紧密协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电网企业还通过投资风险管理委员会、项目审查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一系列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有效发挥了预算管理机制作用。

总之,电网企业通过静态预算和动态调控,强化了过程管理,取得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效果显著,预算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强化风险在线监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电网企业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通过结合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和预算管控机制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和财务管控流程的优化,完善了风险在线监控体系,扩大了财务监管的覆盖面,落实了风险监控职责,加强了全面风险管理。同时,电网企业还制定了严格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财务管理考评制度、财务基础工作规范标准化指引等管理制约机制,并有效发挥财务稽核、审计监督、效能监察、绩效考核的协同作用,结合业务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监控与评价,促进了依法治企出时也有效地防范了经营风险。

5、深化资本集中管理,强化投资约束

在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电网企业充分发挥了预算管控机制和投资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作用,集中资本管理、集中投资决策、强化投资约束、科学论证谨慎投资、着力优化公司投资结构并正确地处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从而确保了公司的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同时也剥离了无效低效资产,引导和推动了资本向电网主业和优质产业的集中,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电网企业还加大资产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坚持“清理老问题,不留新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清理不良资产,从而达到了强化投资约束、提高资产运营效益的目的。

四、 结语

电网企业实施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以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平台,以重点资源集中为手段的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对电网企业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和深化资本集中管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守信,《电网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应关注的问题探讨》,专题论坛,2007

[2]潘培立,《全面深化财务集约管理提升集团化运作效率――甘肃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纪实》,名企理财,2008

[3]尹晓玲、朱晓丽,《试论小水电的集约化发展》,水利经济,2004.1

[4]张扬,《电网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探索》,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郑敬,《电网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县公司全部产权无偿划转,成

>> 完善审判管理机制 浅谈农电工队伍创新管理机制 浅析农电管理机制的建立及研究 农电优质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初探 完善企业安全管理机制探讨 适应“三集五大”要求的农电管理机制探索 浅谈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加强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如何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中小种子企业应如何完善管理机制 呼唤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高校收费管理机制的缺陷及完善措施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企业稳步快速发展 完善企业招标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 完善新疆城市社区调解人管理机制 论完善土地征购储备的管理机制 浅议如何完善小学教务管理机制 论完善高校基建管理机制 关于完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完善农电管理机制 拓展精益管理程度 完善农电管理机制 拓展精益管理程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保发 杜娟")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当前县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县公司全部产权无偿划转,成为省公司全资子公司,尤其是今年1月15日,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同步完成市县公司机构、业务调整,为市县公司一体化管理、同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县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省市公司各项工作的执行主体、服务社会和广大客户的基层组织和县域电网的管理主体,是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各项政策在县域的最终落实和体现主体。但个别县公司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情况理解不够透彻,对个别职责界面认知不是很清晰。 构建“农电综合协调、专业分工负责”的专业管理模式

在横向协同、专业延伸方面,按照专业化工作方向,坚持“主网谁负责、农网谁负责”的原则,重点解决公司农电综合管理与规划、建设、运行、运维检修、营销、安全管理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明确主管部门和配合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界面,全面贯彻公司决策部署及农电管理要求。

在纵向贯通、分级管理方面,坚持“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统筹省、市、县公司集权与分权关系,避免越级管理,突出市公司对县公司的管理主体责任,推进市、县公司一体化运作。市公司负责计划指标分解并组织贯彻落实,县公司负责执行落实、改进提升。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障核心能力充分发挥

1.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按照公司《加强县公司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将“需由省公司审批、需有市公司审批后报备省公司和需由市公司直接管理”的三大类286项事项,落实职责到每个部门,实现管理无缝对接、工作整体同步。明确了部门管理职责,保证管理要求传递到位、执行到位。审计部积极履行职责,针对县公司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现象,建立了定期审计机制,打破了以往只有离任、专项审计的传统模式,每季或半年对县公司进行一次常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减少习惯性违章的发生,推进依法治企。

2.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市公司建立了县公司管理综合协调机制,每月召开县公司综合管理协调评价工作会议。同时,充分发挥周一早调会平台作用,以及市县公司月度、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等制度,及时安排部署重点工作,通报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督促工作落实到位。各专业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及时分析、点评工作完成情况,布置下月重点工作,推动工作进度。在智能表安装等重点工作落实上实行了每周通报制度,晒进度,比贡献,效果明显。

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修订完善县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将重点工作、主要指标与负责人年度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为增强考核时效性,每月进行业绩考核,并将县公司专业工作考核情况与专业部门相挂钩。建立纵向管理“说清楚”制度。根据每周专业工作排名,后三名县公司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要向市公司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说清楚”。根据每月专业工作评价,处于末位的县公司主要负责人、市公司部门负责人要向市公司主要负责人“说清楚”。

4.完善提升保障机制。落实专业管理延伸制度保障,及时修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办法,出台了加强线损管理办法,完善了包括低维费计划在内的综合计划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了各部门和县公司专业管理职能和流程。注重改革前后制度梳理衔接,运检专业根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有关文件,推进了农村“三级”保护建设。建立专业分析评价体系,以指标评价业绩,强化专业执行到位情况监督,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控。以县公司、供电所同业对标为抓手,紧紧围绕“两个提升”工程,控指标、促管理,形成衡量县公司管理提升成效统一标准和办法,促进县公司争先进位。充分发挥优秀统一企业文化推动作用。开展“道德之星”评选、“中国梦、国网情”系列活动,实施“五统一”企业文化落地工程,加强员工思想教育,以文化凝聚人心,实现市县公司发展理念融合,上下同心,同质、同步发展。

5.强化过程管控。加强工作过程管控,建立县公司工作常态分析制度,制定并实施市、县公司两级安全生产、经济运行、优质服务等系列分析模版,规范县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活动。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作用,组织对“八项规定”、依法治企、优质服务等情况开展专项检查或明察暗访,严肃处理触碰红线的问题,注重从检查暗访中发现专业管理深层次问题,强化风险防控。

6.建立素质提升常态机制。开展市公司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县公司、市公司部门联系供电所帮扶活动,通过驻点体验、指导、解决问题,推进专业管理。开展县公司之间结对子帮扶,每月根据专业指标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明确前三名与后三名县公司结成对子,在市公司专业指导下,对口帮扶,缩短县公司间管理差距。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5篇

1 工程概述

塔下水轮泵站位于义乌市钓鱼矶公园旁的义乌江上,属市区范围,是义乌市城市防洪工程中一部分,为Ⅲ等工程。是以义乌城区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为1325km2,正常蓄水位58.3m,库容为335万方。本工程主要建筑物有堰坝、电站及厂房、工作桥、库区防洪与护岸等。右岸布置电站,电站装机容量为(320KW3台+160KWl台)1120kw。左侧布置泄流段,共14孔8m宽,4.6m高升卧式钢闸门。

2 塔下水轮泵站防洪设计标准

塔下水轮泵站的防洪风险指的是水轮泵站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之中发生洪水漫越泵站坝顶, 从而导致失事破坏事件的可能性。根据相关文献的统计资料可知, 目前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水轮泵站大坝失事是洪水漫坝造成的。

我国从50 年代至90 年代,洪水漫顶风险失事的大坝共有1147 座, 约占同期失事总数的47%。那么这说明, 洪水漫坝是影响水轮泵站大坝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防洪风险率, 规划、设计和建造水轮泵站防洪大坝时必须考虑两个标准: 一是设计洪水标准,它决定着大坝允许通过的最大洪水或对大坝设计起控制作用的洪水。任何水库的防洪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大坝只能防御比较合理的设计洪水, 不可能防御超标准的稀遇洪水。因此, 设计洪水又是大坝所需防御的洪水, 决定着大坝的防洪安全程度。二是工程设计标准, 它决定着设计洪水条件下大坝所留有的防洪安全富余。大坝的防洪安全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如水文、水力等随机不确定性作用, 导致设计者在调洪演算过程和泄洪建筑物设计规模、坝顶高程的决策中,常取偏保守的设计; 而工程、管理等模糊不确定性作用, 导致大坝对洪水位超越坝顶事故常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因此, 工程设计标准的选择, 决定着大坝自身承受各级洪水的安全可靠程度。

这两个标准的概念和作用不同。它们共同制约着大坝的防洪安全性,可以统称“防洪设计标准”。传统的大坝防洪安全分析, 仅从设计洪水标准出发, 认为漫坝风险主要来自超标准洪水, 从而给出如下公式:

PF1=1/Tr;

PFN=1-(1-1/Tr)N。

上式中:

Tr——设计洪水重现期;

N——运行年限;

PF1、PFN——分别为1年与N年的漫坝风险率。

第一个式子忽略了泵站大坝通常所具备的抗洪潜力,也就是工程设计标准之争所留有的安全余地,按照多年来我国所执行的泵站大坝设计洪水标准,由第一个式子计算所得的各级各类大坝的防洪风险率要远远大于实际统计的漫坝率。那么,这就说仅仅从设计洪水标准的角度,对大坝的防洪安全进行考察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存在其片面性的。因此, 对大坝设计洪水选择的技术经济合理性论证,不能离开工程设计标准. 只有将这两个标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考虑, 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大坝防洪风险率。

3 塔下水轮泵站防洪调度原则分析

在防洪调度上,泵站本着贯有的调度原则:

3.1 必须在保证工程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 当兴利与防洪矛盾时,兴利服从防洪。

3.3 当发电与灌溉矛盾时,发电服从灌溉。

在洪水调度的过程中,泵站在坚持调度原则的同时,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天气预报进行适时适量的调洪。虽然在洪水来临时预先腾空了防洪库容,但是容易造成预泄过多水量,造成水资源浪费,利益得不到最大化。

因而,在兴利与防洪调度上,为保证安全防洪调度,又使利益最大化,我就兴利调度谈谈几点想法:

1)、与防办建立本流域降雨情报与汛情通报系统,利用泵站上、下游水位变送器密切监测水位。

2)、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根据气象部门的强降雨预报,对雨情、水情进行分析,分析上游预计来多少洪峰流量,汇流时间,从而根据初设报告计算闸门的开启度及开启时间。

3)、应与上游、下游建立水文观测联网系统。将上游河道测得的流量和流速及时通报给本站,使得本站及时了解上游来水情况。下游测得的流量也应及时通报给本站,使得使得本站及时了解下游河道断面流量,从而合理确定闸门的开启度。

4)、在全市普降大雨时,容易使市内内河水位抬高,从而导致市区发生水涝。泵站汛限水位应结合城市防洪的相关要求,结合内河水位来确定。在一般情况下(指没有发生内河水位抬高,市区没有发生水涝),汛限水位控制在正常水位58.3m。

5)、当汛限水位为58.3m时,当水位高于58.3米时,实行来多少泄多少的原则,根据洪水流量逐步隔孔开启升卧闸。(发电流量3×11.8m3/s。)

(1)、当水位高于58.3米,低于5年一遇时,可根据上游流量并密切关注本站水位的变化及天气情况,确定开闸孔数、高度及关闸时间。

如:单宽流量小于6.4 m3/s.m,采用自由出流公式计算Q=Ube√2gH式中:

Q――泄洪闸下泄总流量(m3/s);

U――流量系数=0.60-0.18e/H,适用于0.1<e/H<0.65

b――闸孔净宽(m);

e――闸门开启高度(m)。

H――堰顶水头

如:单宽流量大于6.4 m3/s.m,采用淹没出流公式计算

Q= σUbe√2gH:

式中:

Q――泄洪闸下泄总流量(m3/s);

σ ----淹没系数,可根据e/H及z/H查得

U――流量系数=0.60-0.18e/H,适用于0.1<e/H<0.65

b――闸孔净宽(m);

e――闸门开启高度(m)。

H――堰顶水头

(2)、当水位高于58.3米而达5年一遇洪水位时,洪峰洪量达1270 m3/s,开闸泄洪,逐步隔开14孔,开启高度2.2米。密切关注水位的变化及天气情况,确定关闸时间。

(3)当水位高于58.3米,高于5年一遇而低于10年一遇水位时,洪峰流量达1770 m3/s,开闸泄洪,逐步隔开14孔,开启高度3.0米。密切关注水位的变化及天气情况,确定关闸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秀玲, 文明宣. 我国水库失事的统计分析及安全对策探讨. 水利管理论文集, 水利部水管司, 1992.

[2] 姜树海. 大坝防洪安全的评估和校核, 水利学报, 1998, ( 1) .

[3] 夏迈定等.从水库失事论我国北方水库安全运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国第三届大坝安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6篇

>> 地名,谁说了算 谁说了算 “杀人”,谁说了算? 房价谁说了算 美不美,谁说了算? 肥胖谁说了算? 美,谁说了算? 到底谁说了算 打胎谁说了算 国内油价该谁说了算 低碳经济:谁说了算 儿童消费 究竟谁说了算 高管薪酬谁说了算? 房价涨幅,谁说了算 涨工资谁说了算 企业涨价谁说了算 透明度谁说了算 房价定多高谁说了算? 公民幸福谁说了算 “老字号”生死,谁说了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地名,谁说了算 地名,谁说了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玮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3年5月15日,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永兴岛上的路牌

2014年1月,国务院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2016年2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

“结合地名普查,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不仅是为了充分调查、挖掘、整理地名文化资源,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也是为了集中整治地名‘刻意夸大、崇洋、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等不规范现象。”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陈德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要改善这些地名不规范现象,关键在于完善地名政策法规,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法规的渐进

1986年,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

“30年来,地名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由于《地名管理条例》没有及时修订,地名管理法律依据不足,致使地名乱象缺乏有效制约。”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王胜三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由356个增长到65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到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6万平方公里,这客观上增加了地名管理工作的难度。

1996年,民政部印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补充了地名标志设置和奖励惩罚等内容,对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化处理和档案管理等内容都作了规定。但受到上位法滞后的影响,该“细则”同样出现了不符合地名管理工作实际的问题。

“比如,没有对审批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王胜三说。

近日,《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被列入2016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

从“九龙治水”到归口管理

197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这个机构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国家测绘总局、公安部等13个部门委派代表组成,负责全国地名管理工作。

1988年初,在国务院非常设机构的清理调整中,中国地名委员会被正式划归民政部。同年7月,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民政部成立了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机构。之前归属不统一的地方各级地名机构也逐步转入民政部门。

在北京、上海、天津,地名由当地规划部门管理。但在其他地区,情况则千差万别。比如,门楼牌的命名管理,有的归属民政部门,有的归属公安部门;住宅区、建筑物名称多是由立项审批单位确定,而这些单位批的是楼盘,实际上并没有严格审核过地名;台、站、港、场等专门设施的命名,则由相应的主管部门管理,比如,铁路站点归铁道部门管、航空港归民航总局管。

“如果不实现地名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地名管理混乱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陈德说。

实际上,201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民政部牵头的地名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程序很重要

理顺体制机制是地名工作的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地名整治和保护并不简单,不能一蹴而就。

比如,在整治小区地名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冬虎认为:“民政部门不放弃责任,但对开发商也不能太过强求,两边通过协商总能解决问题。”

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时,“如果能通过调研考证把千年古县、古镇、村落的地名以名录固定并,对于那些爱胡乱改名的地方会有所限制。”王胜三说。

他认为,在处理重名问题时,因为习惯问题,也不能一换了之。“是不是可以在前面加上限定词、保留原有地名?辽宁有个朝阳市,北京有个朝阳区,在朝阳前限定这是哪里的朝阳就行了。”

据陈德透露,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主要程序是:县级以上地方,由地名普查办公室邀请专家,成立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专家组,对普查摸底提出的初步名单进行审核论证,提出处理意见;然后,由本级地名普查办公室邀请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进行法律评估和相关风险评估,必要时应举行社会听证。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7篇

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3位学者西明•达武迪(SiminDavoudi)博士、珍妮•克劳福德(JennyCrawford)教授以及阿比德•马穆德(AbidMeh-mood)博士共同编撰了论文集《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空间规划师的减缓和适应策略》,旨在探讨空间规划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空间规划自身的范式转变。“空间规划”在欧洲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提法。霍尔(Hall,2002)和希利(Healey,1997)都认为,传统的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就是空间规划。论文集中,编者援引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协会(RoyalTownPlanningInstitute,RTPI)的提法,指出空间规划以“关于空间和场所的批判性思考”为基础,不仅包括关于土地发展使用的法律规章与框架,还包括这些框架实施、改变相关的制度和社会资源。编者将政治、价值观、管治、法规和制度建设都整合到空间规划的范畴,认为空间规划是以场所(土地)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包括从政策、监管以及投资条款等方面对场所(土地)进行预测、评估、谈判,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并成文的过程。编者认为空间规划是管治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提升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的关键。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减缓、适应与影响”主要讨论了目前城市形态以及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诸多争议。美国学者霍华德(JeffHoward)强调针对规划师,气候变化减缓优先于气候变化适应;丹麦学者海尔斯(KirstenHalsnaes)、经济学家劳森(NetheVejeLaursen)以及爱琴海大学的崎三(ThanasisKizos)等学者则认为由于气候变化的对脆弱地区的影响往往更大,这类地区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比减缓更紧迫。城市形态与气候变化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领域,紧凑城市、混合利用、高密度开发被众多学者认为能够有效减少交通能耗。澳大利亚学者纽曼(PeterNewman)长期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与能源消耗的关系,他认为步行导向和绿色交通导向的发展模式是城市转型的关键。但悉尼大学的皮萨罗(RafaelE.Pizarro)认为尽管蔓延、小汽车主导的城市形态不利于气候变化的减缓,但在某些地区却有利于气候变化适应(如湿热地区低密度、建筑物蔓延排布在自然景观中的形态有利于应对高温和高湿),他建议在不同的气候地区采取不同的城市形态应对气候变化。另外,英国学者巴尼斯特(DavidBanister)、阿纳布尔(JillianAnable)、格林(NickGreen)和汉德利(JohnHandley)的研究都显示,城市空间形态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不是孤立的,与个人行为模式密切相关。论文集的

第二部分“战略规划应对”描述了战略框架和规划过程如何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将导致空间规划“范式改变”成为这一部分的主要观点,选编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一问题:英国学者赛克斯(OlivierSykes)和费舍尔(ThomasFischer)认为“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uropeanSpatialDevelopmentPerspective,ESDP)通过“领土议程”推动社会、经济以及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环境目标的整合,体现了空间规划的重要转变;格里菲斯大学的伯恩(JasonByrne)等学者从“生态民主”的角度描述气候变化应对对空间规划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惠勒(StephenWheeler)认为,相对从前的“愿景塑造”,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偏重目标制定,这将导致规划过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弗里斯(JochemdeVries)和沃森克(MaartenWolsink)认为气候变化使空间规划更多聚焦于风险管理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伦敦巴特利特规划学院的莱丁(YvonneRydin)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使得新技术广泛应用对规划师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将推动英国规划体系的改变;加拿大的罗宾森(PamelaRobinson)认为目前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聚焦于新技术应用(她称之为“第一代温室气体减排方法”),空间规划师应当介入省和地方政府的增长管理政策并做出改变。

第三部分针对前文关于整合减缓和适应策略以及空间规划的范式的争议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且对新的政策工具进行了介绍。英国学者威尔逊(ElizabethWilson)、霍尔(JimHall)、吉尔(Susan-nashGill)等介绍了情景分析、可视化和气候模型以及空间模型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此外,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了城市管治的改变。芬兰学者兰格拉(RichardLanglais)提出“有远见的个体”在地方层面政策推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伦敦气候变化应对机构负责人琼斯(AllanJones)描述了伦敦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层次的管治政策;杜伦大学的巴克利(HarrietBulkeley)指出空间规划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具,更是一项管理过程,气候变化对管治结构产生了影响;爱丁堡大学的哈格特(ClaireHaggett)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过程需要更加重视公众参与,发挥公众的作用。

尽管编者没有直接指出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范围、目标和方法,但从所选文章的内容来看,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应对。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包括倡导相对紧凑、混合使用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减少能源消耗;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形态;通过空间规划促进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新技术的使用;增加风险管理与评估,等等。②空间规划编制方法的应对。气候变化扩大了模型、情景分析等手段在空间规划的应用范围,使得空间规划的评估有了新的标准。③空间规划的管理应用的变化。一方面,政府的管治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沟通规划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公众参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意义;同时,“公平民主”的观念将渗透空间规划的方方面面。总的来看本论文集的特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所选论文的背景来源广泛而丰富。案例既包括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也包括贫穷地区以及小岛等气候变化脆弱地区;作者中既有研究学者,也有政府官员,其背景也包含了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公共管理、经济等多方面。论文集充分反映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多学科的协作,也反映了空间规划的多学科融合性。论文集的另一个特点是越过了对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层面的研究与讨论,重点偏向相关的空间管治、政策治理、区域协调以及空间规划工具、方法的革新等方面,与空间规划发展趋势相吻合。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相关的技术方法、制度建设、决策机制、实施与评估、政策治理都有待进一步研究(顾朝林等,2010)。论文集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内容涉及范围过广,导致许多观点停留在讨论的层面,未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特别是“气候变化将改变空间规划的范式”的观点贯穿了论文集,但是呈现片段化的特征。当然,作为一本论文集,这是难以避免的。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提到,“本书主要的目的是提出气候变化对空间规划带来的主要挑战,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规划研究和实践者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的讨论”。对于空间规划范式的讨论,编者在别的文章中进行了专项讨论。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化债转股;财务风险;杠杆率

一、引言

市场化债转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一种方式,财务风险是债转股中市场主体必须重点防范的风险,防范财务风险是坚持债转股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防范财务风险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宗旨,坚持债转股市场化方式。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要注意防范降杠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财务风险是其中主要风险。由于市场化债转股与企业兼并重组、发展股权融资等都是降杠杆的可用方式,而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等市场主体在实施债转股的操作中,如何面对和识别财务风险、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防范财务风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理论上深化研究。市场主体防范财务风险是坚持债转股市场化方式的基础,既尊重市场规律,又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和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的行为,为债转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防范财务风险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遵循债转股的法制化原则。防范财务风险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由于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相关制度尚不完善,以虚假财务资料套取或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防止此类行为影响市场化债转股的顺利实施很有必要。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消除财务欺诈或舞弊的土壤,还要遵循债转股的法制化原则,通过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方面发生进而加大财务风险的问题。

二、在市场化债转股中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

(一)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行为或将加大财务风险

市场化债转股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则,商业银行通过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机构转让债权,由实施机构将债权转为对象企业的股权。市场化债转股既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又是对象企业减轻偿债压力,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机遇,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均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指财务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未能达到预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既是客观存在且必须面对的,又是可以识别和防范的。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对象企业和实施机构在财务风险识别及其防范上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中道德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市场主体如果在债转股中对财务风险管控缺失或低效,操作中依法行事不严格,履行程序不规范,执行制度不到位等,将会导致其财务风险加剧,还可能将应由其自身承担的责任或损失,转嫁给政府、社会或其他相关主体,或由政府承担损失的兜底责任,即发生相关市场主体财务风险增大,或以不合法、不合规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国家、社会或其他相关主体利益等行为。

(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风险管控

实施债转股的主要范围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债转股将导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盈利模式等发生变化,加大其全面风险管理的压力;对象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及经营能力较弱等问题,尚需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加以扭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对企业的股权置换,并有效管控其财务风险,还面临诸多困难。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市场主体风险管控并提高其管控能力,规范债转股中市场主体的行为,通过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强化监测和预警,有效预防和化解在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使债转股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则有序开展,切实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效应。

三、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多样化与综合化

(1)商业银行资产盈利不确定性的风险。相对于银行发放贷款获得利息收入而言,股权投资收益具有回收期长、不确定性大的特点。债转股的实施机构主要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商业银行设立的下属资产管理机构等。实施机构如果是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对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后,对债务人偿还贷款本息的刚性约束弱化,如果债转股后企业没有实现预期的扭亏为盈的目标,企业既然不能按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更不能给予股权投资者以股息或分红等投资收益回报。债转股的实施机构如果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公司,银行不良资产还将面临折价问题。

(2)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性风险。由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实施债转股,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好转,由于股权退出困难,将导致银行下属资产管理机构被动地长期持有企业股权,如果企业持续亏损并进入破产清算阶段,银行不仅丧失了原有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和抵押担保追索权,而且由于企业资不抵债,银行下属资产管理机构长期持有的企业股权将失去价值。

(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难度增大。市场化债转股具有对企业“去杠杆”而对银行“降不良”而的双重作用。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看,纳入债转股的银行贷款除关注类贷款外,主要是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已将其作为不良信贷资产纳入风险管理。通过债转股实现资产形态的转化而降低不良资产率,本是银行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而由此导致的银行盈利模式、资产流动性等变化,或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因素交织,例如,从操作层面看,如果授信管理人员对债转股产生预期,为追求当前收益而放松授信条件、降低授信准入标准,再利用债转股“一转了之”而规避责任追究,将导致银行滋生更多的不良资产。这些因素都将增加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压力,加大了银行风险管控的难度。

(二)对象企业财务风险具有自发性与传导性

(1)对象企业再度扩张举债而升高杠杆率的风险。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是其财务杠杆系数,其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则其财务风险越大。而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多样的,银行借款、吸收投资、发行债券等都是其筹资渠道,企业通过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获得经营利润,其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收益并控制风险、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实施债转股降低了企业杠杆率,但决定其财务风险水平的仍是其资本结构,如果其资本结构不合理则其财务风险较大,甚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在债转股后的企业财务报表中,从形式上看,其负债减少而资本金增加,利息支出减少而利润增加,资产负债率下降,股权结构更为多元,治理结构优化,具备进一步向银行借款并扩大借款规模的条件,但是如果企业财务状况没有实质性好转,经营性现金流仍然无法覆盖其偿还贷款的本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没有改变,势必造成企业举借的新债形成新的偿债压力。因此,如果企业债转股后不能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没有有效控制融资的规模和成本,盲目举债并进一步升高杠杆率,这样不仅没有去杠杆,而且导致加杠杆,违背债转股的初衷。

(2)对象企业债转股引发负面示范效应的风险。在市场化债转股中,存在多方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需要企业在债转股后财务状况好转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还需要原股东付出一定的代价给予原债权人以更高的回报或预期收益。然而,由于债转股后,企业的偿债压力得以缓解,融资能力得以提高,财务状况表面上好转,或将保障投资者的利益,这对其他企业或将引发负面的示范效应,减弱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更好发展的动力。还可能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不仅将会加大其自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将为其他企业产生负面示范效应。

(3)企业产生大规模债转股的冲动或将诱发金融风险。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规模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债务违约事件频繁发生,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这些产能过剩企业潜在不良信贷资产的规模较大。这些企业杠杆率过高,亟需通过债转股缓解偿债压力或实现债务减免,或将产生大规模债转股的冲动。但是,由于其实际资产质量不良,股权价值不高,不符合市场化债转股应具备的产品有市场、信用状况好等优质企业的条件,并非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实施债转股的目标企业,大规模推进其债转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企业杠杆率过高的问题。债转股的供需不匹配,或将成为其不规范操作的动因。还要关注通过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造假的方式,故意掩盖或隐藏信贷风险等问题,如“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源,依靠银行采取债务重组、贷新还旧等方式输血,其贷款风险分类揭示其风险程度不到位,即形式上为“正常类”或“关注类”,而实质上为“不良类”等现象。由银行设立的下属机构对此类企业实施债转股,将使银行潜在的不良信贷资产演变为潜在的不良股权资产。对象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将更为复杂,防范和化解风险将更加困难,还将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

(三)实施机构财务风险具有外部性与复杂化

(1)债转股的银行账面债权的完整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的债权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主要有贷款本息(含表内利息和表外利息),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银行表外资产,以及在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反映的投行业务资产和运用理财资金投资形成的表外资产等,这些资产构成银行对企业的账面资产,是银行对企业的整体债权。商业银行对对象企业的账面债权无论是包含上述信贷资产中的一类还是多类表内和表外资产,都是纳入商业银行统一授信和用信,以及跟踪管理的信贷资产,债转股中忽略或遗漏其中任何一类资产,以及发生债权时效及抵押、质押和保证等担保时效问题,都将导致确认商业银行账面债权的完整性的风险。

(2)债转股的企业账面债务的价值失真风险。对象企业财务报表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应付票据等相关科目反映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如果对象企业实际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其对商业银行的账面债务的实际价值将低于商业银行的账面债权,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将会折价收购债权。如果对象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虚增或隐匿资产、人为调节利润等,存在财务欺诈或舞弊的行为,则将导致对象企业账面债务的价值失真。(3)债转股的企业遴选中不当干预的风险。实施主体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实施债转股,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权,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规范和监管。有必要预防有的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对“高负债成长性企业”、“债务不明晰企业”、“僵尸企业”等判断不准确,对债务企业的遴选不科学,甚至发生从地方利益出发而行政干预过度等行为。

四、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审慎应对债转股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市场化债转股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审慎识别,强化预警,及时化解,将财务风险作为作为债转股中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防范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要以协调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为目标,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隐患,切实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或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商业银行债权的完整性,如实揭示和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状况,杜绝为实现债转股而以贷款重组等方式掩盖不良信贷资产,或人为调节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等行为。对于债转股的实施机构是商业银行设立的下属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则应防止其潜在不良债权演变为潜在不良股权,而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措施失效等问题。

(二)强化对象企业负债规模的控制,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以发挥去杠杆的政策效应

对象企业必须控制适度的财务杠杆水平,寻求最优资本结构,科学地制定其筹资方案,保持适当的资产和负债比例,控制融资的规模和成本,按期偿还债务本息,以实现预期的财务目标,避免债转股后通过再次扩大融资规模进一步升高杠杆率并加大财务风险。实施债转股缓解企业还债压力,其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如果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资金使用效率及流动资金周转率得到提高,对银行借款的需求量将会降低,企业负债规模随之减少,其资本结构逐步得以改善,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会得到缓释。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抑制产能过剩企业可能产生的对债转股的过度依赖,加强对企业的不规范行为或不理的控制和约束,防止引发企业负面示范效应并形成新的不良债务,科学分析并客观评价对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欺诈或舞弊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社会信用基础和社会道德观念。

(三)有效发挥实施机构的作用,强化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以有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尽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及实施债转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在参与并强化对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消除不良债务产生的根源并实现企业扭亏为盈等方面,仍需积极探索。市场化债转股的对象企业主要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发展前景较好、无不良记录但暂时性遇到困难的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些企业实施债债转股,既要维护商业银行等债权人合法利益,帮助对象企业克服暂时性困难,实现企业良性发展,还要将盘活商业银行和对象企业的资产存量、提升资产价值作为防范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准确评估对象企业其资产价值并开展清产核资是资产管理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重点,还要防止某些实施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自身利益,而向商业银行或对象企业转嫁风险,防止中介机构对资产的评估不真实使债权或股权受损,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对债转股实施机构的不当干预,必须明确有关地方政府部门的参与边界,提高对遴选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及进行科学评判的能力,有关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及信息资源的优势,依据政策面向市场提供债转股企业的正面清单或负面清单,有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提高和改进其监管能力,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监测、预警、防范和化解工作,提高市场主体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债转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建忠:《把握不良资产演化趋势,审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新金融评论》2016年第4期。

[2]曾刚:《市场化债转股:国际脚步及国内路径》,《当代金融家》2016年第7期。

[3]李金波:《关于推进市场化债转股若干问题的思考》,《银行家》2016年第8期。

[4]李剑阁:《债转股的历史经验和政策要点》,《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第5期。

[5]王华萍:《我国银行债转股发展培育机制研究》,《西南金融》2016年第8期。

[6]孙丽、孙玉兰:《债转股重启:历史镜鉴、现实问题与对策》,《南方金融》2016年第11期。

[7]左登洪:《我国债转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8]张晓丽:《我国国有企业债转股的风险分析及其规避》,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9]马岚:《市场化债转股: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金融理论探索》2017年第2期。

[10]梁伟亮、钟颖:《经济新常态下债转股的困境及其破解机制研究》,《海南金融》2016年第7期。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20-03

企业管理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以它综合性极强的价值管理方式,涉及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个要素,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发展,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加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笔者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性以及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剖析,对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作进一步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而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平衡,企业经营形势仍不乐观,经营压力尚未明显缓解,且经济复苏背后隐藏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一方面,国有企业高成长、高风险、高投入、快发展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的任务仍然相当重;近年国资委也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资产经营业绩责任的考核,对企业经营风险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控,保证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实现发展和提升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对象,审计署、国资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对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管理、考核、监督及风险管控;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等机构对政策执行和成本水平日益关注,社会公众作为社会监督的力量,也对企业的行风、政风及国家政策执行开展广泛、持续性的监督,开展依法从严治企任务依然沉重。

在当前经济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基础仍比较薄弱,投资、融资、资金、预算等管理以及专业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因此,如何结合现状,抓住机遇,科学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财务管理基础较弱,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内部人控制、政企不分等现状制约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匹配程度不高,财务管理职责、权责配比、目标定位等尚不够清晰;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专业人员配置以及专业管理工作开展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上尚存在一定差距;财务管理重心尚未全面从狭义的核算管理到广义的投资、融资、运营全过程财务管理转移,财务管理体制难以有机运转并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规范财务管理意识不强,依法经营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随着国有企业依法治企工作的深入推进,规范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但由于国有企业独特的发展环境及历史背景,大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经营决策、重大财务活动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薄弱,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加之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监管虽逐年得到加强但在过程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意识薄弱,使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无形中被削弱。

(三)财务风险管理局限于财务层面,未实现向前端业务延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在会计基础规范建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其管理的目标主要停留在规范财务核算管理、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等方面,内部控制的重心更多是居于财务层面的控制管理,未将财务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点向前端业务部门延伸,未实现风险控制重点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事中转移,在规范经营行为、强化业务流程风险控制、驱动财务业务过程一体化、提高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四)预算管控力度和空间有限,有待进一步拓展

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围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采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式,对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进行整合,通过事前规划、资源分配、责任落实、监控执行和评价考核等方式服务于公司战略目标。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建立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实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大部分企业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受制于国有经济管理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体制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预算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业务部门预算控制意识不够强,预算控制往往流于形式,制定了预算但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激励机制未建立健全,难以实现事前规划预测、事中执行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管理制度流程不匹配

当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已较为广泛普及,财务信息化应用也得到较广推广,少数企业开始尝试建设能够覆盖企业全部业务的信息化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经历了重会计电算化、财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阶段,但受企业内外因素的约束,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要求不相匹配的情况,缺乏既懂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容易导致信息化系统使用效率低下,制约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甚至阻碍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一)科学定位管理目标,着力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国有企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中流砥柱,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始终坚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既要以价值为理念突出经济效益,也要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效应。因此,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使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仅仅满足于企业最优化决策,还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战略化管理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成效开展的基础,也是持续提升财务管理价值创造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一个企业缺少了文化就会缺少凝聚力, 就难以在市场谋发展。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形成了重过程、重人情、多变通的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理念没有在全体员工思想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影响财务管理秩序的规范运行。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将依法治企、规范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逐步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的传播、制度的宣贯以及思想的落地,让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落实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国有企业经营风险与日俱增,国有企业风险案件频发。如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因缺乏对投资的风险管理,导致公司出现5.5亿元巨额亏损,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2006年,国储局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未将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最终造成国储局巨亏3.7亿元。由于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决策权与经营权未有效分离、权利制衡机制未真正形成、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现状,因此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应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求及自身管理特色,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夯实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确保管理体制有机运转。

1.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结合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特色,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在人员结构及管理职能上结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完善。

2.构筑三道风险管理防线

建立业务部、财务部、审计部联动的三级财务风险防线,一方面,在业务方面从规范制度、流程入手,强化源头的预控;另一方面,在财务方面加强审核把关、风险预警,强化过程管控。另外,在审计方面加大监督力度,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上,应强化关键环节、关键流程监控。

3.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坚持“抓基础、控风险、创效益”的管理理念,通过细化财务日常管理工作,规范业务核算行为,细化内控管理流程,强化财务闭环管理,有效落实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将财务风险管理与经济业务核算管理相融合,将各环节财务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长效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四)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促进财务风险控制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内部控制是强化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依法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国有企业要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建设,通过规范、优化财务业务内部控制流程,主动查找和收集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落实关键控制,定期开展监督评价,持续改进风险控制流程等措施;建立起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控、事中监控及事后评价改进的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的管理,持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五)全面实施大计划、大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控水平

预算管理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管理活动,它是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健全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大计划、大预算管理,落实预算编制流程,实施标准成本管控;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管理范围从重要资金到所有资金、从费用性项目到资本性项目的拓展。同时,强化预算集约调控,通过对预算各明细指标的节点控制,有效地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适时化解风险,实现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健全预算的绩效激励机制,实现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投融资、资金、预算、担保等重点环节、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控能力,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管理创新与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并举,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控制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梳理和优化财务制度流程,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对当前财务制度流程进行科学改进,以更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创新与应用高度融合。对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实质上也是财务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将财务制度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相融合。应结合企业管理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信息系统的相关流程,特别是关键控制进行设置、调整与优化,进一步强化业务流程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促进财务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七)推进财会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努力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为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从增强管理意识入手,全面提高管理人员大局意识、风险意识,促进财务管理从核算到管理的转变,将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从队伍建设入手,将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的财会队伍,为企业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理的需要。另外,除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和培训外,还应该制定人才引入规划,面向社会甚至是国外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既能充实力量,又能带动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萌.集团财务管理研究[D/ 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2] 张映.集团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D/ 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风险管治论文范文第10篇

>> “8号文”触痛银行 “8号文”监管之下 银行理财业务如何消化非标资产 8号文整治影子银行 “8号文”空袭 银监会2013年“8号文”释义 “8号文”的前世今生 “8号文”冲击波:与时间赛跑 8号文考验机构风控能力 8号文推动资产证券化进程 8月银行理财产品月评 8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度报告 8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概览 银监会8号文拉开 2.78万亿非标债资产挤水 商业银行大众理财指数8月排行榜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报——2012年8月 8月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走低 交通银行“得利宝・浓青3号”理财产品面市 光大银行推出同升2号理财产品 8月32号 8号龙爪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8号文划界银行理财 8号文划界银行理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岳彩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理财产品背靠政府做事,国家信用被滥用。

新春伊始,乍暖还寒。通胀探头,经济回升基础尚未牢固之时,一场对影子银行的整肃开始了,而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的人民币理财业务。

3月27日,被称为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最强监管政策出台,这份银监会第8号文件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8号文”),其对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总量限制和规范要求,8号文还重申了一贯强调的“坚持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即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应做到一一对应。

就在8号文的第二天,银行股遭遇到了年初以来的最大冲击,平均跌幅达到了6%。受银行股影响,当日整个金融板都受到重创,六成金融股跌幅超过5%,金融板块A股流通市值整体蒸发2134.54亿元。

但市场好似误解了8号文的意思,看似要打击银行理财业务的8号文明确表示,鼓励跨行业金融创新。记者采访的大部分人士均对这个最强的监管政策表示了赞同:这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调控政策,有堵有疏,有保有压。 整治影子银行 大幕刚刚拉开

8号文出台的宏观经济背景不容忽视。

之前连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抑制通胀是央行的最重要目标,所以,现在众多政策都指向了这一点。

但与此同时,“目前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所以政府可能正通过严格监管而不是调整利率和准备金率来放缓信贷扩张的步伐。”业内人士表示。

而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就是其中之一。“据我所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都已经组织团队研究影子银行的问题,现在大幕只是刚刚拉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隽对《南风窗》记者表示。

2003年以前,国内企业融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但是201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58%,即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比重快速下降,而银行之外的委托贷款及信贷贷款等则快速增长。除此之外,银行也在利用信托、券商等通道发展通道业务,变相放贷。

“1月新增信贷规模达1.07万亿元,大大超出此前业内预期。而比信贷投放更彪悍的则是非信贷融资规模的膨胀,单月社会融资规模高达2.54万亿元,再创新高,信贷规模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差额也非常惹眼。这次的8号文首先强调控制银行理财业务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总量规模一个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可控部分,减少跑冒滴漏,以配合宏观调控。”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说。

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限制非标业务是把双刃剑。非标业务在理财和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很多上市公司也是非标业务的受益者,限制非标业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宏观上限制了社会融资的增长,增加了宏观下行的风险,微观上短期看,利多债市利空股市。 中国的银行,无论是五大行,还是城商行,都是背靠政府信用做事,现在理财产品规模越来越大,政府信用已经被透支。所以,必须控制系统性风险。 掐断风险传递链条

“我不认可基于收紧货币政策的分析,这次出台的8号文主要是为了保证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的风险可控,掐断风险传递的链条。”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王勇对《南风窗》记者表示。

跌跌撞撞,左冲右突中,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实现了飞跃式成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从2007年年底的5000多亿元增至目前的7.1万亿元。与之相伴随的隐忧开始凸显。

“中国的银行,无论是五大行,还是城商行,都是背靠政府信用做事,现在理财产品规模越来越大,政府信用已经被透支。所以,必须控制系统性风险。”王勇表示,谁家的孩子谁抱,不能滥用国家的信用来背书理财业务是这次监管的思路之一,比如8号文中规定,银行不得为理财产品提供担保或承诺回购。

“这主要是针对银行间的理财产品所言,中国很多股份制银行或者五大行一般也会通过小银行发售理财产品,而且提供回购承诺。这样就很容易使风险传递和扩散,造成系统性风险。”

黄隽则认为,“现在一些银行代售某个公司或非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银行代售就相当于给这个产品增信了,这就有很大的风险。银行代售理财产品,但理财产品的供应方却可能卷款而逃或投资失败,这就把烂摊子留给了银行,华夏银行出的事就是一个典型,已经闹了很长时间了。”

这次对理财产品的整顿也和经济周期相关。

“顺周期之时,矛盾都被掩盖了,但一旦到了逆周期,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这其中的关键导火索是房地产。”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对《南风窗》记者表示。“现在房地产的风险比较大。”黄隽也如此说。

“除了房地产,还有就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都不容乐观。”王勇表示。

而这两块都是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最终流向的两大领域。

早在去年11月份,原中国银行董事长,现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就已发表文章直指资金池模式的旁氏骗局,并强调到了必须清理的时候了。

但在本刊记者采访的诸多人士看来,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期限错配,而是监管层鞭长莫及的表外业务带来的风险,所以这次政策的第一条就是强调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规模限制。

“银行间债券或者交易所的债券,这种标准化的债券都是AA级以上的,不能说一点风险没有,但还本付息一般没什么问题,而且这种债券流动性较好。所以这次的8号文,主要是鼓励募集资金投向这种债券。与之相比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比如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委托贷款等在逆周期时就存在很大的偿付风险,而且这些资产流动性差。这也是8号文限制的对象。”黄隽表示。

由于在表外,再加上市场上存在很多的套利资产,所以银行可以借此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也有很多的资金被投到了高风险项目。

存贷比的限制或者不符合产业政策,但银行还是想维护好客户,就会和信托或券商合作,开展通道业务。“今年,很多银行大举借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开展类似信托的通道业务,通过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认购银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帮助银行将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移到表外。这是一种监管套利。”

“这之中,主要是贷不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居多,所以银行在赚取最大化利润的同时也在酝酿风险。”交通银行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但也有业内人士对上述说法表示不赞同。宗良表示,大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所募资金最终投向房地产的肯定非常少,因为赚的可能还不够赔的呢,但代售的理财产品是存在这种现象。 有堵有疏的8号文

“金融创新堵是堵不住的,你堵住这个就会出现另一个变通产品。”易宪容对这次的8号文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的确是这样,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技术脱媒加速的背景下,现在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比如互联网金融中的阿里小贷,以及行走在灰色地带的P2P模式,而银行业的传统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银行业有着强烈的金融创新危机感。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技术脱媒加速的背景下,现在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而银行业的传统业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银行业有着强烈的金融创新危机感。 连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表示,抑制通胀是央行的最重要目标。

记者注意到,监管层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也正从原来的简单粗暴,到了目前的有堵有疏,有保有压,精确监管。

与此前对银信合作业“叫停”的粗暴做法有所不同,此次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中“类信贷”资产并未禁止,而是进行总量比例限制。

8号文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不超过商业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执行按孰低原则。

“从35%和4%这两个数字来看,银监会这次制定的政策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了非常精确的测算的,它要保证既不打击理财产品的存量,又要保证增量带来的风险不会危及到整个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黄隽表示,理财产品中的很多金融创新值得鼓励,但对于银行来说关键是整体上风险可控。

宗良也表示,大部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都没有超过这一比例,而且还尚有发展空间,但主要是监管更严格了,一一对应之后,理财产品投资组合统筹难度更大了。

“同一个投资组合中,有的项目回报率高,也有的项目回报率低,但都对应着一个理财产品,怎么摘开,同一个理财产品,给不一样的收益率,低点的会干吗?”宗良表示。

“但我相信银监会肯定做过调查和测试了,肯定可以一一对应而又不影响理财业务的发展。”黄隽对此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对于银行来说,短期理财会受到一定影响,难度肯定会变大,理财产品的增长速度也肯定会变慢。

“原来是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产品设计好了,市场机会一来,或老产品到期了,立刻发售,现在则要慎重选好资产,做好一一对应,测算好预期收益率,做好风险管控,肯定要走很多程序,慢很多,也会丧失很多市场机会。尤其是一些IT系统比较落后的小银行,之前这些小银行大多都是资金池模式。”

记者还了解到,就通道业务而言,代售的理财产品审批权也将被提到总行,而且理财产品的供应方也要去证监会备案。这样一来,可代售的理财产品将大大减少,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公司或机构浑水摸鱼。

“8号文之后,如果是某个公司或不出名的私募的理财产品,可能大部分银行都不敢代销了,因为监管要求严格了。”黄隽表示。 规模控制下的挤出效应

这次的8号文对非标理财产品的规模控制正在银行间产生挤出效应。

8号文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肯定会下滑,这对靠高预期收益率吸引客户的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肯定会有冲击。

此外,规模控制这个硬杠杆对资产规模相对弱势的中小银行冲击更大。

记者采访的众多人士均表示,8号文对大银行的影响不大,因为大银行资产规模比较大,而且有人才优势,IT系统健全,风险控制较好,而且像工商银行已经在做一一对应的理财产品。但8号文对资产规模较小,IT系统不健全,又无人才优势,靠高预期收益率存活的中小银行影响较大。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在4家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相对较小,预计非标准债权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低于监管标准;相比之下,工商银行的非标债权资产压力较大。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直言,2012年年末,工行理财产品余额超过了1万亿元,累计发行61850亿元,目前投资于非标债权的理财产品占比略高于银监会要求。

与之相对股份制银行面临更大的压力。上述业内人士透露,比如兴业银行目前的理财产品体量在4000亿~5000亿元,如果按照银监会的新规,理财产品规模可能压缩至1000亿~2000亿元。同时,中金公司最新报告称,“兴业银行已公布的2012年三季报理财产品4200亿元,‘非标产品’占比50%,兴业银行去年末数字和比例与三季度大致相当。按此计算存量2100亿元,超额800亿元。”

同时,中信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信银行非标准化债权类产品规模为1515亿元,占整个理财产品总规模的64%。这表示中信银行要压缩一半以上的非标类产品规模。此外,招商银行副行长李浩在日前的业绩会上表示,截至2012年底该行理财产品总量3700亿元,主要在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限制方面略有超标,预计未来3~5个月能完成整改。

记者了解到,中小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往往会结成联盟开拓理财市场,8号文中的规模约束对二者的冲击都比较大。

上一篇:抗浮设计范文 下一篇:物资采购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