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2 17:03:50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据IBM 最近对1200 名CFO 和其他高级财务负责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3年收入超过50 亿美元的公司中,有62%的企业曾遭遇过重大的风险事件,其中42%的公司并没有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相比之下,规模小一些的企业情况稍好:46%的企业经历过重大的风险事件,其中有39%的企业准备不足。

风险管理现状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五年中,实施全球财务一体化的企业,无论在收入增长还是股票价格增长上,都要优于同类企业。所谓全球财务一体化,指整个公司内部实行标准的财务制度、标准的会计科目、统一的数据定义和统一的流程。只有不到15%的公司做到了这些。

对财务总监和运营总监来说,完备的分析、业绩管理流程以及数据管理在整个业绩管理和风险管理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全球财务一体化的四条基本原则:标准的财务制度、标准的会计科目、统一的数据定义和统一的流程,正好符合上述要求。只有这些原则实施到位,财务才能体现出真实价值。

一些成功的企业正在考虑以更广泛的视角看待风险管理,并且将之纳入业绩管理中,以便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IBM 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相互关系,风险管理成熟的企业在考核监督公司业绩方面的效率是普通企业的4 倍左右。

尽管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最终都会体现在公司价值之中,然而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对风险毫无准备。在这次调查中,只有50% 左右的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45% 的企业认为自身有风险管理能力,25% 的企业表示会根据风险情况调整经营预测和计划。

财务的独特作用

风险管理,尤其是广义上的风险管理包括了很多要素,超出了融资、治理、会计的范畴――看起来好像超出了财务领域。但是调查发现,61% 的企业正逐步确立财务在风险管理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么做的原因主要在于,在公开上市的公司中,CFO 是惟一需要定期向大众提供公司经营状况的高层管理者。随着权限的扩大,CFO 必须签署审核一系列财务报表,那么CFO 自然非常清楚公司面临哪些风险,以及是否妥善处理等情况。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财务人员有机会通过结合风险管理来提升他们在决策支持中的角色。

那么,财务人员在提高风险管理方面有哪些作为呢?研究表明,以下措施可以协助企业更好地权衡收入、利润与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项措施是形成全面风险观,即要识别所有潜在的重大风险,包括财务的和非财务的。研究表明,有87% 的风险是非财务的,如战略方面、运营方面、地缘政治、环境及法律因素等。其中,最常提起的恐怕是战略风险,涉及市场定位、产品以及企业并购等方面的决策。该调查也强调了财务职能在管理这些风险方面的重要性。调查表明,风险管理体系效率较高的企业让财务人员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比例3 倍于普通企业。

虽然扩大风险的界定益处颇多,但是管理者们也应该避免陷入无止境地探究风险的泥沼。这样,财务才能运用业绩管理的技术,协助管理者有效地聚焦于最能影响企业价值战略的相关风险上。财务人员在判断企业整体风险上,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财务人员在制定战略战术中颇具影响力的地位、专业技能以及对股东(以及监管者)的终极义务。财务人员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把战略风险和战术风险结合到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考量中,如通过识别风险间的相互关系和潜在的复杂影响来考虑企业整体风险。

第二项措施是将风险纳入到计划、预算、报告、预测中去,如将风险体现于业绩表现中。风险管理和业绩管理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面是处理确定的、已知的事物;另一面是衡量界定不确定性,两者都有相同的目标。

实践操作步骤

财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风险管理与业绩管理相结合:在计划过程中,进行结合各种风险假设的分析;将缓解风险的相关成本计入预算;报告关键业绩指标的同时还报告关键风险指标;在预测过程中,综合考虑风险的上行区间和下行区间。

理想状态是,财务人员被任命于协助将风险管理纳入业绩管理的工作,但是该从哪入手?的确,很多企业对如何管理风险感到无从下手。在决策前,需要对企业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或许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确定如何入手:

威胁企业基石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如何确定什么程度的风险是可接受的?如果风险超出可接受程度,如何减小风险?如何将偶然事件的计划以及风险管理措施同主要风险的根本原因相关联?在运营单位、职能部门和地区之间,内外风险的影响各是什么?如何将风险排序?如何将各种风险联系起来?风险潜在的综合影响是什么?公司制定应对潜在风险的预案是什么?如何使预算反映出潜在的风险?哪些风险职责应该提升到公司层面而非停留在事业部层面?

一旦企业已经开始改进风险管理体系,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检测预测的准确性,以及意外事件是不是降到最低。

将风险纳入业绩考核对公司的益处良多。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公司会发现自己可以从容应对今天的挑战,并且能对不可避免的风险迅速做出反应。

(本栏目文章由董左卉子翻译)

相关链接

风险管理藏风险

Mike Brooks/ 文

风险管理时代已经来临。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聘请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企业主要的董事会成员甚至是CEO,直接负责风险管理的具体事务。这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或许不少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因此得到明显改进,但有些却可能由于缺少战略上的清晰定位,变得更糟。

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往往是确定企业经营面临的所有风险,并一一记录。尽管阻碍机构目标实现的风险都应考虑,但是如果缺乏明确的界定,这第一步有时甚至会产生负效应。即使有的企业能够理清这些风险间的关系,也可能执迷于探究更多的风险,就好像发现风险的过程本身也会创造新的风险。根据经验,很少有问题会毫无征兆地突然出现,更多的情况是已经明确风险的存在,但是对它进行了错误的评估。这就需要建立制度来规范风险的确认和评估。

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使当时正在迅速崛起的亚洲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许多亚洲国家苦心积累数十年的财富遭受重创。此后不断发生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风暴、巴西金融危机等,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这些国家的政府神经骤然绷紧,将金融风险视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第一大敌。金融风险防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我国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关注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

信息技术主动出击

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必须使我国金融业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风险管理要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三方面。此外,在BaseII中,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的估值引用了大量复杂的数学工具和严格的流程控制手段,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在风险控制方面的重要地位。

目前,国内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依靠信息技术,而是靠制度作为保障,或是靠监管的手段。这些制度和手段固然重要,但却不适应现代金融业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最有效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信息技术。

采用规章制度管理风险是侧重于对风险被动地防范和回避,而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风险管理则是侧重于对风险主动地利用,并在利用中加以控制。因为任何金融业务必然会伴随着风险,而只有主动地利用风险,才能有效地、从总体上实现将风险控制在最佳风险收益的范畴之中。

对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风险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自主开发;二是由国内IT公司开发;三是引进国外已成熟系统。自主开发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而最终效果很可能差强人意;国内IT公司尚缺乏风险理论研究,而引进国外系统价格昂贵且具有严重的水土不服。

笔者认为,这一领域一定要发展本地企业,前台的交易系统可以请国外厂商来做,而和业务与管理相关的后台支持系统会经常改变,尤其我国金融正处于开放过程中,管理、市场、品种、监管、组织方面的变化频繁。可以想象,如果后期服务都由国际厂商来做,负担不起。

走出象牙塔

目前,国内金融界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层面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实现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完备的风险理论,还需要成熟的风险模型。将风险理论进行量化,是进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不是虚无飘渺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风险“看得见,摸得到”。实现各种金融业务风险的量化测算和量化控制,这是当前摆在我国金融业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高校的科研院所,其研究成果长期停留在纸面上,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以中国科学院数学和系统研究院为例,中科院数学所、系统所、应用数学所作金融工程的研究人员有70多人,国内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金融工程论文,包括定价和风险管理内容的文章有一半来自于此,但长期深藏“象牙塔”,不为金融机构和IT服务商所知晓。

风险管理必须本地化

国内能够从事风险管理服务的以路透、标准普尔等国际金融服务机构为主。金融机构引进的系统大多使用在国际期货、外汇交易等参与国际市场部分,而国内业务部分由于产品和规则差异难以适应。据笔者了解,国内证券公司使用的风险控制系统多为自主开发,银行在市场估值(事中)方面使用国外系统较多,审计(事后)系统多使用国内公司产品。

虽然中国金融业正在逐渐参与到全球市场,但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异巨大,国外金融服务商的国际经验难以在中国直接落地。因此,需要一个平台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建立路透实验室和金融科技中心的初衷。

2004年10月,中科院与路透集团联合设立了金融风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要研究现有或即将投入应用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成果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方式,以及这些应用对金融行业的产品、管理、效率等产生的影响。核心职能是成为研究所技术转化的桥梁,成为厂商产品与应用结合的基地。

用户在说

寿险公司如何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中国人寿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 刘代春

人寿保险公司在经营上具有负债多为长期负债、产品多为固定收益的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决定了寿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大多数寿险公司倾向于使用久期和凸性等资产负债匹配方法管理风险,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品种缺乏增加了国内寿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难度。

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建设以业务、财务、投资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分为三步:一是构建完整科学的风险管理报表体系。主要是针对风险管理对相关数据信息的需要,立足于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模式,实现对经营风险的揭示、计量和预警;二是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基础研究。依据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念,按照监管部门的行政规章要求,建设资产负债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建立完整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覆盖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全过程,反映风险管理全貌。

总之,通过创建包含信息系统、评价系统和预警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与风险管理流程,最终形成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健康的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新加坡OCBC银行市场风险部总监 蒋庆丰

近十年对于风险管理,既是革命的十年,又是进化的十年。为什么风险管理失误而导致的巨大损失一次次发生?在我看来,症结在于“利润主导着企业”这样一个事实,尤其是对金融机构而言,它们不断追求两个天生就冲突的目标――在不承担过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不断增加的利润。此外,由于全球化、技术进步、放松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承担风险的商业环境已经变得更加复杂。

以金融衍生品为例,金融市场上可以找到的非标准型和结构性产品的新品种在复杂性和交易量方面都在不断地增加。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在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复杂工具导致的未知前景下就简单利用这些工具。

举例来说,比如中航油的崩溃就造成了持有新加坡一家地方银行发行的股票连结型存款的损失。这些本金保证型存款曾被认为非常安全,但由于与中航油的股票进行了组合连结―由这些股票支付最低回报而发生了损失。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没有理解其投资产品内在的复杂风险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

银行销售这些产品有错吗?我认为没错。那么,风险管理在所有这些事件中都失败了吗?这些事件完全是风险经理的过错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是”,第二个就不完全是了。风险管理必须从一个健康的风险文化基础和高级管理层的接受开始,对于企业经营而言,风险管理的意义可能成为公司持续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真正的竞争优势,这在许多历史上幸免于多次损失事件并仍然很强大的大银行里得到验证。

新《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BaseII)提出了对风险计量更敏感,并与当前市场状况相一致的新资本标准,明确将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并要求银行对风险资料进行更多的公开披露。

记者手记

哪种风险最可怕?

本刊记者 布丁

为进一步防范银行业大案、要案的发生,被银监会高层多次提及的“十三条内控意见”终于出台――《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其中的最后一条规定:迅速改进科技信息系统,提高通过技术手段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支持各类管理信息的适时、准确生成,为业务操作复核和稽核部门的稽查提供坚实基础。

这是银监会第一次将“通过技术手段防范操作风险”的提法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也说明国内金融监管层已经将科技手段作为制度防范的有力工具。但系统肯定不是无所不能的,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控制人工的操作失误,同时能把这种操作失误的概率降到最低,比如可以防止多次重复录入而产生错误等。

然而机器终究是机器,面对高级管理人员故意隐藏债务、做假账等人为、故意的行为,信息系统对此很难发现。在2001年的安然巨案中,安然的高级财务人员通过虚假手段隐瞒公司在天然气期货市场上的巨额亏损,也骗过了公司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市场的波动,也非客户信用的丧失,而是来自人心,来自对金融法规制度的漠视与蔑视。郎咸平教授说:“纽约中银没有严重的坏账问题,不是纽约中银的领导人比国内中银领导人英明, 而是因为当地的经济体系和法制系统可以保证银行的债权。”

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债券收益率曲线综合因子分析法VaR

一、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9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两次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太大,但加息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仅从债券投资的角度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将对作为债券重要投资主体之一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自身作为债券投资主体,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融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会降低银行融资的竞争力。

其次,保险公司也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目的,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债券。由于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央行历次降息,使保险公司降息前承保的高息保单成为历史包袱,而目前的加息无疑会给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公司的债券投资也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类金融公司对债券也有较高的投资需求,而且往往具有增强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的作用,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波及到整个市场,从而加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目前,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分析方法--VaR方法中得到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二、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

1、因子分析实证

考虑到我国债券发行的历史不长,而国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因此,本文使用了2003年1月2日到2003年12月26日230个交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交易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在该时间段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挂牌流通的附息国债由17只增加到22只,剔除0100112,010210两个浮动利率国债品种后,用于拟合收益率曲线的固定利率国债包括:000696、009704、000905、000896、009908、010004、0100010、010103、010107、010110、101112、010115、010213、010214、010215、010301、010303、010307、010308、010311。由于我国交易所的国债品种较少,因而本文使用Nelson-Siegel方法来估算。本文分别计算了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

首先,本文使用了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testof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的统计检验方法对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这10个原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说明这10个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而适合作因子分析。

其次,本文利用ADF检验了数据的平稳性。从ADF检验结果看(见表1),各种期限的收益率水平时间序列均未通过90%置信度,显示出较明显的非平稳特征,;而所有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均明显呈现良好的稳定状态。综合相关分析和平稳性检验结果,在下文主成分分析中采用一阶差分(即收益率日变化量)作为分析对象。

最后,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国债即期收益率日变化量(一阶差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前三个主要因子对收益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72%、29.07%、5.16%,对总体方差累计解释能力达到99.95%,因此,前三个主要因子基本上已解释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这三个因子分别是水平、倾斜和曲率。由于水平和倾斜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根据确定共性变量的数量的原则,本文提取了这两个因子对这两个因子的综合形式进行建模。

2、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概述

由于水平和倾斜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够解释债券价值变化的绝大部分,而且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因子的线性组合,因此,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三、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在我国债券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及建议

本文分别运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了2003年4月份由债券000696、000896、0009908、010010、10103、010215这六种债券构成的9个债券组合的VaR值,结果见表3。

从表3两种方法对债券VaR测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和方差-协方差方法比较,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组合VaR的估计值偏低,只有对债券组合3两综合因子法的估计值要高于方差-协方差方法。另外,方差-协方差方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比较大,而综合因子分析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则较小。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信誉度是最高的,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2003年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的风险基本上是买卖价差的风险,纵观近几年我国国债的开盘与收盘价差,也不存在很剧烈的波动。而且,保险机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主要是为了资产匹配的需要,投机动机较少。因而,相对而言,国债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有很大的波动性。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更为合理。

2、随着到期日的临近,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值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风险是逐渐变小的。从债券组合1到债券组合5,债券组合6到债券组合7,债券组合8到债券组合9,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逐渐增加,此时,它们的VaR值也是逐渐增加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VaR值是与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成正比的。例如,债券组合6的剩余到期时间介于债券组合2和3之间,而它的VaR值也是介于债券组合2和3的VaR之间。这是符合债券风险的“逼近面值和价格波动性降低现象”的。而应用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债券的VaR值则没有这一特点,并且还出现了很多与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例如,债券000896是一只快要到期的债券,剩余到期时间只有半年多,而债券000696还有3年多的剩余到期时间,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来说,这两只债券构成的组合的风险应当高于单个债券000696的风险,但是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VaR值却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因而,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测量值更准确一些,也更符合理论和现实。

【参考文献】

[1]JPMorgan.RiskMetircs-technicaldocument.NewYork:MorganGuarantyTrustCompany,1996

[2]JorionP.Valueatrisk:Thenewbenchmarkforcontrollingmarketrisk.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7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杨大楷、杨勇,“关于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研究”,财经研究,1997年第7期14-19

[5]唐革榕、朱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及组合投资策略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11期64-72

[6]张继强,“债券利率风险管理的三因素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62-67

[7]CindyI.Niffikeer,RobinD.Hewins,RichardB.Flavell,“ASyntheticFactorApproachtotheEstimationofValue-at-riskofAPortfolioofInterestRateSwaps”,2000,(24),1903-1932

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信用保险;国际保理[abstract]Complicatesdaybydayalongwiththeinternationaltradeenvironment,thecircumventionriskandstrengthenstheriskmanagementtobecometheimportandexportenterprise''''simportanttopic.Thearticletheimportandexportbusinessriskwhichoftenfacedintheinternationaltradeactivitydoesonthepresentimportandexportenterpriseintroducedthatandaimedattheriskwhichpossiblyfacedtoproposethemanagementmethod.

[keyword]Importandexportbusiness;Riskmanagement;Fidelityinsurance;Internationalguaranteestheprinciple

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化,规避风险和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进出口企业的重要课题。因为风险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进出口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搞好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

一、进出口业务常见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企业常面临的进出口业务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进出易结算风险

是指企业在进出口时,从签订合同到最终结算,由于进出口产品计价货币或本币突然发生大幅度变动所造成收入减少、费用增加的风险。在早期的国际贸易中,由于自然因素的限制,促使结算信用快速发展,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日趋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此相关的制度也得到不断完善。但国际贸易确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地方,因而结算周期仍需很长时间,由此为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时空条件。

进出易结算风险主要有:

1.汇率风险。外汇市场所反映的既有正常的外汇价格,也有不正常的汇率波动,既是发现价格、为进出口商人提供规避市场风险的场所,也是外汇投机者创造投机机会的地方。如果在结算前出口合同所定的收汇货币贬值而出口企业生产时所付的币种不贬值或贬值幅度小于前者的幅度,则出口企业将受到损失。损失的大小与两幅度的差距成正比。

2.结算风险的另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如果说汇率风险主要来自宏观方面的话,那么,结算风险主要来自微观方面。撇开出口方的因素,它表现为进口商因种种原因所导致的不按时付款或不付款。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的欺诈;二是进口商的实力和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各国对企业的进出口资格认定管理差别是十分大的,在一些国家,企业无论大小都可经营进出口业务,企业的赢亏是完全自负的。于是,一些资金实力很小又无销售渠道或货源的企业亦无顾虑地签定大额进出口经济合同。

(二)贸易欺诈的风险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大中型企业获得了进出口权。但不少企业缺乏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专业人才和经验,容易被不法外商所欺骗。外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诈骗:

1.信用证方式下的欺诈。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古老的结算方式,但由于信用证结算强调信用证与合同分离,所以容易被不法奸商所利用。常见的诈骗形式有:假冒信用证,利用假单据行骗,骗取预付货款或抵押贷款等。

2.有意签定无效或部分无效合同的诈骗。一些境外不法商人设置圈套,与我进出口企业签订进口贸易合同,骗取我方货物后,便以种种理由,包括其国内的法律法规甚至民俗习惯等来挑剔货物,迫使我方降价甚至反向我方索赔。而我国亦出现过某些进出口企业法定代表人为外商所收买,违反法律规定,用倒签合同日期、重复使用执行完毕的合同等办法,逃避我国进出口管理。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有意签订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的合同,使企业丧失依法减少损失的机会。

二、企业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方法

(一)注意选择有利的计价货币

企业选择交易计价货币应遵循如下原则:选择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如欧元、英镑、美元、港币、日元等主要货币,这有利于转移汇率风险;坚持付汇用软币、收汇用硬货币。一般来说,硬货币汇率上浮的可能性大,下跌的可能性小,因此,收硬付软已是国际贸易的通常作法。

(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进出口企业要加强经常性的风险分析、研究各种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提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1.进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工作。企业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制订自己的信用政策,推行全面管理。如对新老客户,对目标国的法律、习俗等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随时掌握客户的最新动向,为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业务管理的质量,对不熟悉的业务,要积极主动向有关机构咨询,避免工作失误,减少经济与信誉损失。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长期生活在严格的行政等级制度下,往往不知道如何获得国外企业的资料,他们也知道驻外使领馆有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但不知如何才能请动这方“神仙”。事实上,企业只需通过银行,再由银行与驻外使领馆联系,或者由银行通过各国银行间的合作关系即可了解到外国企业的有关情况。

2.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来促进进出口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要建立健全集体领导和群众监督机制。长江机械、株洲冶炼等等,这些沉痛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许监督的权力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怎样的损失。因此,今天的上级主管部门、明天的企业理事会、监事会,都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认真执行《公司法》,绝不许以保守商业机密为由搞个人决策,对重大问题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签署,否则一律无效。当然,经营管理者的自觉学习提(下转第29页)(上接第22页)高是制度得以长期完整准确执行,特别是得到不断健全完善的关键,否则,一人订制度众人挑毛病,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制度的修订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三)积极主动利用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从国际趋势看,各国正纷纷设立政策性出口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出口业务提供保险和担保,加大信用支持力度。企业在货物出口后,因进口商的商业信用风险或因进口国的政治风险等,造成出口人收不回货款或不能按时收回货款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对出口人的损失予以补偿。这是一种政策性金融服务,费用低廉,只要是国家扶持的出口对象,经申请即可获得政府的这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对我国进出口企业而言,要善于运用对外担保以获得银行支持,保证资金安全。

(四)在出口业务结算中,要善于运用国际保理这一新兴结算方式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在以商业信用(D/A、O/A)方式出售商品的情况下,由保理组织向出口企业提供的包括收汇风险担保、资信调查、货款催收、资金融通、代办会计处理等内容的综合。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若以信用方式出售产品,必然面临收不回货款的风险。为了使风险尽可能降到最小,要积极主动运用保理这一新兴结算方式,这样一方面既能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同时也能达到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运用保理时要注意,须事先征得银行的同意,即必须是与银行经过资信调查认为符合条件的进口企业签定的贸易合同,银行才会提供保理服务。

因此,出口企业若选择保理结算方式,就应当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提出这一要求,并让银行早日介入谈判。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从国外理论界的发展状况来看,整合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不少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Kent D. Miller是较早提出整合风险管理概念的学者,早在1992年,Miller就针对公司的国际业务领域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思想。Doherty对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发展,特别是保险证券化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为风险的整合提供了较好的知识基础。Meulbroek则明确提出,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选择三种方式:第一,改变公司经营模式;第二,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第三,运用某些金融工具(包括保险合同)。在Meulbroek看来,按照一个统一的管理战略框架或者说是价值模型对以上三种方式进行整合,就构成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优势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使企业股本代表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正是整合风险管理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约束下,企业具有减少风险的能力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一定应当减少它面临的风险,因为有可能减少风险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整合风险管理的根本优势在于能够提高企业价值。具体说来,整合风险管理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显著降低公司面临的总体风险,减少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通过实施整合风险管理,企业将可以对自身面临的风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充分利用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性,使得企业的总体风险程度显著降低,从而减少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第二,可以大幅度节约风险管理成本。从理论上讲,如果将企业由于对风险的无知或者有意识的风险自留而产生的“拟保险成本”考虑在内,那么,整合风险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程度,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特别是企业在实施整合风险管理中一般都要利用多重保险计划,它所承保的是由多种不同类型风险组成的风险组合,保险免赔额则根据各单个风险的免赔额的总和而确定。显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为过度而不必要的保险活动支付费用。

第三,可以通过为企业减少税收负担而增加企业价值。具有累进性质的税负结构使得企业有动机去平滑各年度的收益水平,以便尽可能地合理避税,而有效的风险管理则能够帮助企业平滑各年度的收益。整合风险管理还可以通过增强企业的举债能力而减少税收负担。

二、建立整合风险管理系统的步骤

按照整合风险管理战略的要求,建立整合风险管理系统的步骤如下:

1.风险识别与可能性预测。要全面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和内外部特点,列出公司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即列出风险清单。

2.评估各种风险如何影响公司的价值:风险成本。在实施整合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估计出每一种风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且还必须了解每一种风险是如何作用于整个公司的风险组合,以及减少每一种风险所需要的成本。由于风险管理产生的效益(以及成本)在每个企业之间有所不同,风险管理策略必须量体裁衣,适应每个公司的具体情况。

3.分析风险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对已经列明的风险以何种方式进行管理,特别是要从转变经营方式、调整资本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等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分析清楚不同风险管理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4.建立公司价值模型。在掌握了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组合、管理风险的不同方式及其成本之后,管理人员就可以着手分析计算能够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风险管理策略。为实现这一目标,管理人员必须构建一个公司价值模型,将其掌握的有关公司风险的各种信息和知识――包括这些风险如何影响公司价值――都纳入到这个模型中。通过改变模型的输入变量,就可以发现不同风险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

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字: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概念及在工作中的初浅应用

笔者面对更多的审计任务为施工建设项目的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审计思路与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宽,施工任务在逐年上升,这样被审项目就增加了。由于人力不足,每年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进行审计。首先,将所有项目按业务板块分类,根据不同板块的行业特点、产业政策和单位在该板块的施工技术难度系数及管理经验,以板块为单位按重要性排序。其次,在每个板块中按照项目的投资性质和施工产值及利润空间大小进行排序,并结合企业所确定的战略规划,处于施工中前期的品牌项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比重系数。最后,在重点系数排在前15位的项目中再按照项目经理的管理经验、能力、责任感及项目的人员配备并结合基层各方职工所反映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

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一些情况,通过职业判断设计有针对性、技巧性的调查问卷,在进驻工作点开见面布置会时,按照职工花名册按业务性质随机抽取一部分职工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问卷。后来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获取职工个人邮箱名单后以邮件的形式发出,反馈的问卷真实性、全面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为风险的确定及测评获得第一手证据提高了效率及准确度。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及风险规避

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工作标准2100—工作性质中规定,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内部审计要监督、评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师在开发和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在“风险归属”问题上起的作用。为了避免参与“风险归属”问题,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及决定风险“归属”方面的责任。

总之,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不应该“拥有”已确认的风险或负责对这些风险的管理。

随着总公司的整体上市,对全系统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内部审计也面临风险审计的挑战。由于我们所在的企业为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将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风险。下面就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将面临的风险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1.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现阶段尽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规范治理,特别是对经营者的有效制衡,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1)所有权“虚置”(2)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3)内部人控制(4)监事会监督不力(5)公司接管市场的形成环境不理想(6)信息披露存在严重漏洞(7)经理人市场不健全(8)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足(9)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2.基于以上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企业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当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就增加了。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上市后除了具有如上所说的既有风险外,其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

(1)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地域广、人员多的特点,管理难度大,往往存在上面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基层的雨点小,信息传递的结果不断弱化。这种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的后果就存在有令不行管理空缺的风险。

(2)从集团的角度即要遵循总公司一定的战略规划,从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中要走总公司做大做强跨国大企业的路线,这样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风险的弹性相对就小了。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竞争规则便是“弱肉强食”,使资源向“强者”中云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有些集团在总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就有被“强食”的风险。

(3)从整个总公司系统的角度以纵向来看,即使要求实现扁平化管理,但现在至少还有四级管理,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五级管理,尤其是四五级管理层认为大利益难以裨益于其自家的“小利益”,从而强调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不执行上层的指令,并且有些制度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从而“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这势必会出现管理执行的弱化,管理失控的风险。

(4)对风险理念的认识程度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长期形成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着那也是国家的,不会让我们饿死。“春风”不渡“玉门关”,鞭长莫及,再大的风险有上层顶着呢。

(5)管理职责与权限不明晰,责任追究不到位。出了问题造成项目亏损资产流失后给点罚款、来个降职,转随其后换个地方或换个职位仍然大行其道或安然无事。

四、企业风险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审计计划时以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导向

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长期审计规划、年度审计计划时,首先应该识别企业在长期、短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主要、次要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此基础上来实行未来审计的规划以及年度计划。

2.审计人员要从更高层次关注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纵观全局,有的放矢。不仅要仔细审视企业经营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的前瞻性。

3.风险审计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高级管理层和决策机构

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组织,现代企业都是风险自担的实体,风险管理水平将是关系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我国企业今后要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更多的是那些管理科学、机制相对健全的跨国公司,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事项一般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必须考虑的。

4.企业风险审计要与内审职责匹配

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专家,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展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扎实专业技能外,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5.风险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发挥咨询职能

风险管理是一项事前性的预防工作,风险审计要真正发挥作用也必须走在前面,在监督、评价、咨询职能中,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在风险审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发挥好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就需置身于风险管理之中,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内部审计要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协调者、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要真正置身于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之中。

6.及时沟通至关重要

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更新沟通的手段,加快沟通的进程。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层之间,应积极沟通彼此意见,充分体现参与式内部审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8.分清组织可接受风险和个人可接受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审计中必须关注一个问题是企业所能够接受的风险是否与职员个人风险喜好程度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高的个人而言,当其可以控制的资产不是个人资产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约束,就很有可能其自身的风险投资行为导致企业的毁灭。如中航油巨亏陈久霖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内审人员对此应该密切关注,对可疑或相关审计发现要及时向更高机构报告或者披露。

经过以上论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论述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

[5]《审计文摘》2007年第八期、2008年第二期.

风险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肿瘤化疗;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2(c)-119-02

肿瘤化疗中护理风险因素是指不恰当的护理或护理工作中的疏漏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的可能性,具有风险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严重性、风险复杂性等特点。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风险或隐藏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对策,来提高护理水平减小风险发生的方法叫风险管理。本院肿瘤科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分析本科护理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管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肿瘤科2008年5月-2009年5月全部住院患者。

1.2 肿瘤化疗中护理风险因素

1.2.1 化疗过程据报道,外周静脉穿刺渗漏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翻。肿瘤患者化疗时间长,出现渗漏的概率加大,加上化疗药物的毒性和患者血管长期化疗耐受性差,当出现化疗药物渗漏时,常发生静脉炎,甚至组织坏死。所以说化疗过程中渗漏是一个高风险的护理因素。

1.2.2 医护因素实习生或低年资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化疗药物的掌握不够全面,对化疗药物引发的副作用不了解,当出现化疗副反应时,不能及时发现。一些相似名称化疗药物使用时混淆,出现用错药现象;一些药品往往计算到克或毫克,在配药时需换算成毫升,存在计算错误的风险;长期化疗医嘱停止不及时造成多输注。

1.2.3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增加穿刺次数;化疗药物的毒性大,患者抵抗力差;化疗引起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长期化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生活质量低下,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易产生自杀行为。

1.3 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1.3.1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对肿瘤科护理人员定期培训,学习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强调风险无处不在,只有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提高认识、加强风险防范才能降低护理风险。

1.3.2 强化专业知识教育加强对化疗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闭,包括①应急能力培训,重点讲解应急事件发生、发展和应急处理措施、步骤。②常用药物的药理、毒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③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方法。④层流柜配置化疗药物的使用流程等。

1.4 改进护理管理模式,强化制度落实

1.4.1 把工作流程和指引细化到每个环节。①制定加床、换床流程指引,护士严格按操作指引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操作流程。②制定每周检查病房设施的制度,每周检查2次病房设施,包括吸氧、吸痰装置是否完好,抢救物品是否齐全、及时更换近效期药品。③对特殊体质患者,床头挂警示牌,要求陪护人员加强防范,交班时要对接班护士交代清楚,加强对重点患者的护理。

1.4.2 加强交接班的管理,提高护理效率。合理分配轮岗工作人员,将有经验护士和新护士进行配对帮扶,起到传、帮、带作用。遇到节假日等病号多时要增加排班人数,分担工作负荷,减轻工作压力,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必须有一人在岗。

1.5 静脉穿刺方法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静脉穿刺途经。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选静脉留置穿刺术嗍。静脉留置穿刺术具有穿刺次数少,输液渗漏率低特点,而且保证了静脉用药的持续性,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1.6 严密观察化疗过程,加强健康宣教

化疗时责任护士每半小时巡视1次患者,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反应,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现情况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及时处理。指导患者进食,吃清淡少盐高营养食物,不食用反季蔬菜,指导患者进行皮肤和口腔的清洗,配合完成化疗过程。

1.7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风险管理范文第8篇

2006年3月尝试引入风险管理理论,针对预见性提出的护理风险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

护理管理方面的风险: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位,急诊科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制度、预案,但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的力度。往往急诊科护士长因现状而受困于眼前事物,认为简捷处置病人然后转送到病房即可,一切“简化操作流程”而重业务轻“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是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重中之重。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部分低年资工作中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甚至简化操作程序。如“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去查对,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或未严格履行告知程序等,更是护患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服务环境的风险:医院在尽力改善急诊科环境和配置,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因急诊病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某个时段(夜间急诊、节假日)病人过多,会让人感到环境嘈杂。急诊护士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急诊医疗任务,还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

护理文书中的风险:护理文件内容是走向法律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在记录内容、时间客观体征的描述上,存在着差异不足,护理记录缺乏动态变化,专科性、及时性不够;错记、漏记等均可能造成日后争议的法律问题,也是造成护理纠纷的潜在因素。

护士风险、法律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年资低的护士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风险观念,而急诊科经常遇到凶杀、严重事故等恶性场面,护士易产生体力和心里上的疲劳,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和注意力的不集中,成为产生风险的潜在因素。

仪器设备方面的风险:抢救仪器没有处于备用状态众多仪器的应用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果抢救仪器保养维修不及时、摆放位置不当等都是护理差错、纠纷的导火线。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注重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提高业务素质,结合国内外急诊专业护理培养的发展方向,制定急诊专科护士培养的标准,采取参加护理学继续教育、每周业务查房、每月理论、技术考核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护士。为其营造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使得全体护士迅速掌握前沿的急救新知识、新技能,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对急诊患者的紧急度、重症度能作出确切判断,针对病情的复杂多变给予相应的处置,提高了急诊护士的素质。

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认真交接班,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遵守急诊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护士的职业功能范围,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不擅自盲目处理。科室内成立质控小组,针对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进行环节质控,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杜绝不规范行为发生。

加强护理文书的管理: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从法律角度严肃对待,真实、客观书写各种护理表格,对记录的内容、格式、表述均要达到规范要求,做到护理记录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特别是危重病人抢救时,要在事后及时补写,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有限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应用:科学合理排班,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根据科室护士在岗人员以及工作能力合理搭配,职责明确、互相配合。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风险管理范文第9篇

在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成功在港上市的同时,交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施了全面的战略转型,在理念、制度和技术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明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本刊专访授信部总经理之后(参见本刊2005年第11期《加强授信业务管理,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本期专访人物为总行风险监控部林加群总经理,他就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全面风险监控、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阐述他的观点。(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1-0024-03))

1. 现在国内很多银行都在提战略转型,您认为就风险管理而言,战略转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当前,外部环境的错综变幻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交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转型遵循独立性、统一性、控制性和服务性四项基本原则,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测量系统,对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等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将与上述风险相关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各个业务单位都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最终构建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全行在合理的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具体来讲,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交行推进风险管理战略转型主要是去积极落实"九个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为主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未来的风险管理不仅要突出信用风险,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流动性、法律合规性、声誉等各类风险的综合管理。

第二,管理方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相结合转变。以往我们都重视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各类事后管理和处罚措施,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在确保风险管理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推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第三,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单一行业、单纯的风险监测向企业整体风险、资产组合管理和风险收益的整体监测转变。

第四,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全球范围内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对风险在国别、地域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进行评估和风险预警。

第五,管理重点由强调风险防范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

第六,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以内部评级体系为核心的定量分析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也使得风险管理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工作。

第七,管理架构由条线分割向垂直化管理转变,这也是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八,管理文化由风险与发展的对立向风险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转变。风险管理需要与业务发展相协调,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

第九,风险管理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独立的发展或资产质量指标为主向经济利润体系考核转变。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2. 您认为银行应当如何看待风险?

答:首先,风险对银行而言是不可避免的。风险是伴随金融而存在的,金融不可能脱离风险而存在,银行只要开门营业就会有风险。除非不做任何业务,不发放任何贷款。银行要维持生存、获得利润就必须承担风险,而且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获益和生存,而不可能脱离风险。

其次,风险既是损失的可能,也是盈利的来源。一般而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导致的最终结果将会呈现出何种状态是难以准确预知的,因此风险具有“双侧”性质,无论正反两面都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传统的风险定义往往更加关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突出“下侧风险”;现代银行的风险观开始重视风险积极的一面,将风险视为机遇,视为盈利的来源,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这就是“上侧风险”。

再次,风险是需要管理的,并通过管理实现盈利。风险被承担下来后究竟给银行带来的是损失还是盈利,主要取决于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只承担而不管理风险只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消极回避也消除不了风险,风险的盈利性需要积极的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盈利。这种积极管理具体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主动并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从而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第四,风险是复杂的,其来源是多方面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所以银行要以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和管理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第五,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需要资源的。银行要承担风险就必须有足量的资本金,因为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造成损失,而损失需要有资本金来冲销,所以银行在承担风险时,要有足够的资本金作为吸收损失的资源,这也构成了银行承担和管理风险的资金方面的要求。此外,银行管理风险还必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懂得这些技术的人才,这些都要银行花大力气去实现。因此,要把风险看成是一种管理成本,对风险的承担和管理需要财务、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支持,在经营中要充分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基本投资规律。

3. 交行近期在风险管理方面有何创新之举?

答:创新是进步的动力。2005年以来,借助上市中介力量和战略投资者,交行大胆引入和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的新工具、新制度、新方法,广泛运用于实践,对提升全行风险监控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按照国际准则要求,运用减值贷款的理念实行逐笔现金流贴现拨备。由于引资工作的需要,交行从2001年度起正式开始进行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在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上,最初采用抽样推广法,后来引入现金流贴现法来验证样本,到2004年6月起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所有不良贷款采取现金流贴现法逐笔进行拨备,以后又推广到减值贷款。交行的拨备工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采取现金流贴现模型;二是对所有减值贷款逐笔拨备;三是全部在电子化系统平台上操作;四是兼容了国内外会计准则,比较科学合理;五是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并纳入信贷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可见,交行在贷款损失拨备工作方面已经很早就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走在了国内同业的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之先河。

第二,参照瑞银信贷、汇丰等国际领先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从2004年起对于风险较大、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能滑入不良的正常类贷款户实行监察名单(WATCH LIST)管理。一方面要求客户经理敦促企业采取加固担保或减持退出的措施,另一方面通过重点监控防止上述贷款突然降入不良。全行依托新开发的信贷风险监控系统实现了"风险排查常规化、监察名单制度化、跟踪管理电子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先于同业进行贷款动态迁徙分析,在分行自动按月生成、逐笔分析,并已推广到监察名单、关注类贷款等。为全面动态地监控和掌握信贷资产的逐笔变动轨迹,加强对信贷资产持续、有效的风险监控管理,根据国际会计审计的要求,从去年起交行就制定了不良贷款迁徙制度,实现了逐笔、全面、动态、真实地反映、分析和记录正常贷款与不良贷款迁徙变化轨迹,监控信贷资产质量变化,并通过电子系统实现了对贷款余额和状态变化进行风险预报。

第四,对所有非信贷资产实施逐笔风险分类。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的管理倾注了大量精力,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较规范,但是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是相当薄弱的,可以说大多数行长都不能真正摸清这部分资产的家底。为此,交行在自行设计开发了相关专用系统的基础上,在2005年初对所有非信贷资产进行了首次风险分类,获得了全行完整的非信贷不良资产电子化明细数据、损失评估信息和五级分类结果,全面摸清了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为加强非信贷资产监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信息基础。

第五,大力推行风险经理制改革。交行的风险经理是专为贯彻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按照岗位职责和授权权限,对全行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监测和报告设置的岗位。风险经理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行风险与内控体制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风险经理主要采用三层过滤模式实施对全行正常类授信业务的风险监控,通过强化监察名单的管理协助、配合客户经理对潜在风险的贷款制定、落实减持退出措施,从而真正起到预先发现风险、提前处置风险、防止扩大风险的作用。

4.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在风险管理上提倡怎样的经营理念?

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束缚,仍然存在很大缺失。首先,体现在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风险管理上的实用主义,规模至上、忽视风险成本约束的经营行为仍是经营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重营销、轻管理;重放款、轻监控;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导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风险控制时抓时放,时紧时松。

其次,一些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一些高级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业务、市场、风险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割裂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和依存关系,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风险,有效地管理风险。要么认为抓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致使前台和后台无法达成对风险管理的共识;要么片面地认为放慢业务发展速度就是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还有一些管理部门一遇到风险就推卸责任,该管的不管,或者只知道埋怨不懂得指导,而对许多该要追究风险责任的违规人员和行为不追究。

再次,迷信大型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基层行对上市公司、大型集团性企业放松贷前调查要求,降低授信门槛,贷后监控时走过场,不能及时发现贷款挪用、资本金抽逃、项目停工等问题,甚至一些新发放贷款首笔就出现了逾期。

作为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交行一直在全行努力培养和树立先进、科学、健康的、与战略转型相协调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以股东的风险偏好调整我行的风险偏好。作为上市公司,交行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提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和收益期望必须与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相一致,最终实现把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交通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极限,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国家、股东、银行和客户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推广树立稳健的风险偏好,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宏观角度讲,要平和、理性地对待市场、客户、业务和宏观形势的变化,既不能过于逆经济周期,也不能过于亲经济周期,在风险、质量、收益、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等多个方面达到平衡,在不同地区(包括海内外)、不同行业合理分配风险资本;从中观角度讲,风险管理的流程和内部组织框架要平稳、健康,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要把主要资源集中在总行、省分行和直属行,克服那种要么控制得很死,要么实行粗放式管理的现象;从微观角度讲,对具体的业务品种、风险业务等作审慎的处理,不出现大起大落,让收益能覆盖风险,把风险、收益和成本账算清些,把各类客户的风险控制好。

第三,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是发展,但其发展的质量不仅要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而且要特别注重发展的效益。要正确理解加强风险管理与加快发展之间的关系,要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以规范求发展,统筹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真正实现四者的长期、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要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

第四,建立风险可承受范围内的发展目标。要防止片面追求高速的发展数字或不切实际的发展水平,要最终使业务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特征。

第五,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来确定业务经营方向。要实施受资本约束的风险管理,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依据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决定经营产品的种类、范围和总量。防止由于规模盲目扩张导致风险资产急剧增加以及非预期损失没有相应资本覆盖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甚至资不抵债的局面出现。要严格按照监管当局和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在确保资本充足率的前提下,转变经营思想,从以往只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实际效益的衡量上来,加大对资本回报率等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考核力度,把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业务和效益好的业务倾斜。

第六,所有的风险损失在经营中都能得到有效覆盖。要严格控制和消化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面临的潜在损失,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非预期损失必须由经济资本来覆盖。

5. 交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交行已制定了未来三年全面风险管理纲要,各项措施正在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全行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资产水平优质。确保全行的不良资产率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资产质量长期、持续向好,并在国内银行业保持领先,在国际银行业处于良好水平。

二是风险要素可控。确保各个业务层次的各种风险处于有效的可控状态,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通过充足的准备和资本得到有效覆盖。

三是风险管理转型。要在全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极推进前面提到的九个转变,推动风险管理转型,在风险管理上实现"五全":即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四是资源配置合理。要注意把握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确保全行的各项资源能根据风险状况得到合理配置,业务发展要与资本的补充速度、可能性及成本相匹配。

风险管理范文第10篇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护理工作所具有的并由护士承担的风险,通常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及人身风险等,医院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程序,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护理人员、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差错或事故,就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损失。在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不仅可以规范护理程序,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如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预见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能力,护士在工作中还有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或不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情况;在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面,有些护士记录不及时、明确、完整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护理纠纷,极有可能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的诱因;还有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下, 对病情不能正确评估,缺乏正确的预见性,对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不良征兆不能捕捉和认识,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相互配合不协调等;有些管理者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欠缺也会带来直接或间接医疗护理风险;加之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发展,新的诊疗仪器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技能跟不上医疗事业的发展。还有患者所患疾病的危险、复杂性,或患者期望值过高而现行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物质因素、社会环境都是医疗风险的潜在诱发因素。护理风险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法制观念的普及,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就医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行为举止都有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从这个方面讲,风险管理也是保护护理从业者的有效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首先,护理管理者应增强安全意识,查找、评估安全管理的误区和盲点,根据安全的需要,依法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实行等级管理责任制,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理骨干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各级组织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定期分析,防患于未然。同时严格护士执业注册资格,杜绝无证上岗。合理配备护理人员,避免其超负荷工作。

其次,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结合医院现状,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明白接受服务就要接受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患者同意是医疗、护理侵权行为的必要免责条件,是医疗、护理行为合法的前提[2]。

第三,要求护理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用过硬的护理本领规避医疗风险。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者提供体现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或某些过激言行,应给予必要解释与疏导,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要熟悉业务,严密观察病情,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严格执行医嘱,及时准确记录护理文书,提高服务质量。

讨 论

实施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全面更新。做好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风险意识,注重预防为主,就可最大限度地回避风险事件。

参考文献

1 苗青.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领域中的运用.兵团医学,2005(2):63-63.

上一篇:企业人才管理范文 下一篇:公司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