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点管控范文

时间:2023-06-08 17:14:35

风险点管控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监管处罚;财务公司;风险管理

从1987年我国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成立至今,财务公司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分业调整和规范发展的阶段。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金融机构,承担局部资金归集、结算、监控、提高金融服务的职能。但近几年,部分财务公司功能定位偏离主业、公司治理机制缺失、“三道防线”履职不足、合规风险意识薄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影响整个行业、集团的形象和声誉。文章整理了2015—2021年财务公司行业监管处罚案例,期望从中分析风险管控要点,推动财务公司合规管控风险。

1监管机构及监管范围

从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暂行管理办法》到2006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修订版出台,财务公司的性质、业务范围和基本功能逐步得到调整和明确,同时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有机结合。财务公司的监管主要由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其中银保监会对财务公司的机构设立、业务范围、公司治理、风险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对财务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缴存、同业拆借、MPA评估、反洗钱、利率、征信管理等内容进行监管。

22015—2021年财务公司监管处罚情况

2.1银保监会处罚情况

银保监会处罚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金额/万元图1银保监会处罚情况2015年原银监会《中国银监会行政处罚办法》(2020年被《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取代),明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均可作为违法、违规行为的认定依据,实行双罚制,加大对违法责任人的惩戒力度,开始建立行政处罚信息公开制度,要求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行政处罚的相关信息[1]。2015—2021年共公开了58份对财务公司的行政处罚信息,累计对46家机构罚款及没收违法所得2149.65万元,单笔100万元及以上罚款5笔,最大罚款金额为200万元。对2名个人取消任职资格两年,各罚款5万元,对12名个人提出警告。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地区由于机构多,受处罚的机构及金额多。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财务公司256家,其中北京74家,2015—2021年,北京银保监局共对7家机构进行监管处罚,占比9.46%。2020年北京银保监局对中建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履职、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向监管部门提供虚假资料、阻碍现场检查开出了200万元金额的最大罚单。

2.2其他机构处罚情况

其他机构处罚情况具体如表1(见下页)所示。2015—2021年其他机构共处罚52笔,涉及金额704.66万元,其中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存款准备金、反洗钱处罚25笔,涉及金额660.66万元,实行双罚制管理,处罚相关责任人10人,涉及金额29万元。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印花税、增值税等纳税事项处罚5笔,涉及金额8万元;各省财政厅针对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要素等问题处罚3笔,涉及金额6万元;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国际收支申报、外汇账户管理等问题处罚9笔,涉及金额1万元。

3银保监会对财务公司的监管处罚要点

3.1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共涉及11家机构,排名第一,贷款业务违规主要包括贷款“三查”不严、贷款被挪用、贷款用途不合规、超比例发放并购贷款、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承接委托贷款、以自有资金为委托人垫资发放委托贷款、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提前收取借款人利息等方面[2]。主要体现在对借款人贷前调查不充分、贷后监控不力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用途改变。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股权投资、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承接委托贷款、以自有资金为委托人垫资发放委托贷款等。

3.2行政许可事项

行政许可事项共涉及10家机构,行政许可事项违规主要包括未经任职资格审查任命高级管理人员、报送虚假任职资格申请材料、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的业务活动、阻碍现场检查等。要清晰相关平台功能定位,严格在监管部门批准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有效履职[3]。

3.3票据业务

票据业务共涉及9家机构,票据业务违规主要体现在贸易背景不真实、合同发票未严格审核、信贷资金作为保证金签发银承、贴现企业重复使用合同发票等。2019年银保监会下发了票据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包含《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133号)和《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监管意见》(京银保监发〔2019〕248号),监管部门加大票据检查力度,规范了财务公司票据市场,财务公司应根据监管法规要求、自身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水平和内控能力,合理确定票据承兑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将票据承兑纳入统一授信管理。

3.4投资业务

投资业务共涉及4家机构,投资业务违规主要体现在数据管理不善、业务不审慎、违规购买资管计划等方面。财务公司开展投资业务以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品种为主,其主要目的不是收益,而是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手段,投资应以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品种为主。

3.5结算业务

结算业务共涉及3家机构,结算业务违规主要体现在向非成员单位提供结算服务、财企对账未达到规定频率、对新成员单位开展业务未向监管部门备案。结算业务是财务公司的基础,应严格防范操作风险。

3.6金融统计

金融统计共涉及3家机构,金融统计违规主要体现在未按规定报送统计报表、担保比例超出监管指标、流动性比例多次未达到监控指标要求等。向监管机构及时准确报送信息是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要按日进行监管指标监测、设置预警阈值,做好资金备付管理,提前做好风险预判,制定应急措施,严格遵守监管指标红线。

3.7同业业务

同业业务共涉及3家机构,同业业务违规主要体现在未严格执行交易对手名单制管理制度,未对同业投资业务进行严格调查审查,开展同业业务未按监管要求进行授信管理[4]。2019年,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接管,打破了刚性兑付,财务公司要加强对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健全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实施交易对手名单制管理,严格进行同业业务审查.

3.8资产分类

资产分类业务共涉及2家机构,资产分类业务违规主要体现在重组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贷款风险分类频度与流程违规等。至少要按季度开展资产风险分类,以资产价值的安全性为核心,合理评估表内外资产风险和价值。

3.9案防管理

案防管理共涉及1家机构,案防管理违规主要体现在未按监管规定报送案件(风险)信息。案防工作是财务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公司的生命线,要加强案件风险排查、案防信息报送,落实主体责任。

3.10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共涉及1家机构,财务管理违规主要体现在财务记账科目不准确。财务人员要加强业务交流、学习。

3.11内控管理

内控管理共涉及1家机构,内控管理违规主要体现在未执行统一的开户流程,公章和财务章被调换,致使公司存款被盗划,造成损失。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内控管理和合规建设,在制度中形成约束,定期开展专项排查,银行印鉴、网银密钥等支付介质要由不同人员分别保管,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4财务公司加强风险管控的建议

4.1坚持功能定位

坚守“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功能定位,加强平台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了解成员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紧密围绕集团主业提供金融服务,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支持集团产业发展。

4.2加强内控管理

2021年银保监会开展“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将常态化的强内控、促合规与阶段性的补短板、除顽疾相结合,聚焦金融机构内控合规管理的薄弱领域精准发力,巩固乱象整治成果,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厚植稳健审慎经营文化。可以看出,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将进入常态化全面监管阶段,金融机构的内控合规管理将步入精细规范化时代。2021年12月3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召开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强化年”工作部署会,各级监管部门都将合规风险管理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司审慎经营的前提,是实现持续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基础。要及时将监管规定转化为内部规章制度,以识别评估为基础,以持续监督为手段,借助内控评价、审计监督加强内控管理。

4.3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全面、全员、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格局,构建自上而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及职能体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平衡安全性、流行性、效益性,重点加强“三道防线”管理。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职能部门要负责本职能范围内的风险控制;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要运用风险管理手段组织、协调全面风险控制工作,有效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第三道防线,审计部门要对风险管理工作及成果进行稽核、审计和监察。“三道防线”是财务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架构的重要措施,加强“三道防线”的沟通联系,形成合力,才能建成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经营管理水平[5]。

4.4加强重点业务风险管控

历年来,自查、监察、审计暴露的风险事件,反映出财务公司内控合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加强对重点业务的风险管控,特别是信贷业务、同业业务、投资业务,根据不同业务类型进行管控,提出风险管控要点、风险管控措施和风险管理策略,制定应急措施。

4.5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动

要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动,守住风险管理防线,将廉政建设作为员工行为考核的重点,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规范从业人员行为,定期开展员工行为排查,编制员工守则,对员工行为进行日常管理约束。

5结束语

财务公司面对多重监管和多方面的法律法规约束,必须强化合规风险管理,以“不能碰法律红线、不能踩合规底线”为基本要求,培育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的合规文化,各级治理主体、各部门、各岗位都是“风险管理人”,要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合规风险防控,提升合规风险管理能力,做到主动合规。

参考文献

[1]邓祎璐,陈运森,戴馨.非处罚性监管与公司税收规避:基于财务报告问询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22(1):153-166.

[2]王明吉.基于央行监管罚单看财务公司合规经营重点[J].交通财会,2020(12):45-48.

[3]包兴安.年内10家会计师事务所“吃罚单”强监管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提升[N].证券日报,2022-03-21(A2).

[4]邱健熙.从监管罚单看财务公司合规重点[J].中国银行业,2019(2):52-54.

[5]郑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控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8.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产保险;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对公司的运营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我们称之为风险。财产保险公司作为一种经营财产及其相关风险的特殊经济实体,其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能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控就会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特征

1.资金来源广泛

资本金及保费是财产保险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的高速发展,其资金来源更显得多样性。从投保主体来看,其资金来源除了包涵企业外还涉及到个人投保。

2.资产分布集中

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实行集中管理,对资金实行集中收付,各分支机构的保费收入都能通过网银、资金平台或集中收入户等形式实时上划总部,总部作为金融业的一种形式,集中管理金融资产及对实物资产进行投资。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如何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性资产进行管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并对其安全性和盈利性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3.会计负债不确定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4.投资须易于变现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和风险分摊,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必须及时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支付赔款,这就要求保险公司随时要有足够的用于及时支付的现金资产,其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资产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易于变现,以确保能够及时将赔款支付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帮助其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更好地发挥财产保险公司的社会稳定器作用。

二、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

1.偿付能力不足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保险公司能否履行财务责任。偿付能力既包括通常情况下发生事故时承担赔偿的能力,也包括特殊情况下对损失的偿付能力。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一定影响的因素为:资本金、公积金、业务规模及保险费率等等。此外,如何对保险资金进行运用也会对偿付能力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有些保险公司不注重经营方式,没有合理的业务结构使得公司不断出现亏损现象,从而未能建立资本增长的机制,最终使偿付能力不断下降,导致严重的财务风险。

2.负债管理失去平衡

保险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行业,投保人的保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保险公司为保障投保人的利益而承担的保险责任则构成其主要负债。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期较短,流动性强,所以我们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资产支付能力。但受国际金融环境恶化、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变化、市场利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财产保险公司的短期资产流动性大,从而导致其业务经营不太稳定,目前我国对负债管理的研究仅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对负债进行有效地管控,从而防范或避免失衡风险,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失真加剧了管理风险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业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违规承包,有些保险公司为扩大业务规模,放宽承保条件或是违反协议进行承保;二是对农业保险进行虚假投保;三是违规降低保险费用进行打折销售;四是虚假理赔;五是扩大保险的责任范围,违规提取手续费;六是通过虚假保险业务套取投保人的手续费、向一些没有资格的企业单位支付手续费等。

4.销售系统过于强势而忽视财务管理系统

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扩大,各大保险企业在传统的店面直销、机构、兼业、个人等销售模式的基础上,纷纷推广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新型销售模式,在销售系统上不断壮大,但却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停滞不前,尤其是财务功效管控不断弱化。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一)建设偿付能力

一是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对经营理念进行更新,以效益第一,稳健经营为主要原则进行管理,并对其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压缩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资本的增长机制。二是筹集更多的资本金,从而缓解因业务不断增长而形成的资金压力。三是实行次级债。

(二)对分支机构进行财务授权控制

授权控制主要是上级公司利用授权书使分支机构明确自身的职责,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同时通过授权控制也能够限制对资金的使用。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所以一些筹资、投资等决策都是通过公司总部规划的,总部应使用授权书或管理规定对分支机构进行约束,规范分支机构的财务行为,明确分支机构的运营方式及权责,完善其财务管控体系,实现对分支机构的动态管控,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支机构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资产价值链管理

1.科学配置资产。

2.实施资产负债匹配管控。

3.对投资运行进行控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财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加强风险管控力度,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财产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秀,昝欣.外资保险公司发展现状研究及其经验借鉴[J].现代企业教育,2011(11).

[2]王青.财产保险公司如何完善内部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6).

[3]叶琳.财产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J].现代商业,2011(23).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3篇

作为中国领先的管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慧点科技将率先引入的国际先进的GRC管理理念与中国客户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造了以“管控·风险·监管”为核心的管理软件与服务体系。主营业务为向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部门提供GRC(Governance、Risk and Compliance,即管控、风险与合规遵从)企业管控软件的开发、实施及服务。

慧点科技以GRC理念统领各业务,打造形成了包含IT应用规划及专业咨询服务、集团管控型OA产品与服务、风险管控产品与服务、移动应用产品与服务和IT系统运营保障与服务在内的完整业务架构,在此基础上形成集团管控型OA、风险管控两大类软件产品,增强了IT应用规划及专业咨询、IT系统运营保障等信息服务能力。

通过这些,慧点科技真正将企业管理和软件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把无形价值通过有形产品和服务向客户进行诠释。目前,GRC管控体系被认为是企业在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方法,对其的应用也逐渐被中国用户所接受和认可。截至现今,慧点科技已成功服务了以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神华集团等近40家央企和接近半数的中国百强企业为代表的近500家大型客户,并连续八年被评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很多企业在沟通过程中,会面临及时性缺乏、沟通形式庞杂、业务融合度低等问题,企业对能够与业务系统高集成,与组织规则相匹配,快捷、安全、可管理的沟通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慧点科技秉承一直以来集团型企业定位特性,凭借在管理软件领域15年的经验积累与资源优势,打造了“集团型企业融合通信产品——慧信”。慧信在即时通信的基础上,互联互通PC、手机、平板电脑等通信终端,融合文本、语音、视频、文件、短信等多种信息媒介,集中推送企业沟通消息和业务消息,为企业提供统一、安全、可靠的内部沟通平台。同时独具集团化(为集团型大企业量身定做)、集成化(与企业业务系统高度融合)、移动化(移动支持,让企业时时在线)等特色,作为企业员工的第一工作门户,能够快速提升企业沟通价值。目前,慧信产品已服务了中国五矿、神华集团、华能国际、中国人保财险等近百家集团型、大型企业客户及政府客户,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横向科研;科研合同;风险管控;知识产权

高校横向科研项目一般是指高校接受企、事业等单位委托开展的科研活动或者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类型的科研活动[1]。随着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日益重视,高校作为前沿科技成果的聚集地,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日益增速。高校与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横向合同数量日益增长,在不断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开花落地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但是在上述转型过程中,科研合同从订立到履行,从过程管理到经费使用都存在风险点,要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需对上述关键风险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本文以某医学院的横向科研合同为例,分析横向科研的发展趋势,找出风险因素,并就相应的风险提出管控对策,以期提升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更好的引导高校横向科研的发展。

一、某医学院横向科研现状

(一)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不断增长。某医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在利用自身医学方面的优势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产学研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度横向科研合同签约经费9892万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19%,而2019年度横向科研合同签约经费达3.02亿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33%。这一趋势表明在科研成果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横向科研日益受到重视,在学校整体科研活动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二)合作内容更加多样化。既往横向科研合同以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类为主要形式,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推进,高校与社会各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增加的同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多,合作内容更加多样化,合同审核和过程管理也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三)合作单位类型趋于复杂。某医学院横向科研合作单位的类别趋于复杂化,特别是与企业单位的合作逐年递增。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越来越注重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研究经费的投入。而高校作为前沿技术的聚集地,企业把与高校的合作看作经济效益稳定发展的捷径和技术进步的可靠依托[3]。2009年度,某医学院的横向科研合作单位共229家,合作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政府机构(125家),且大部分为国内机构或单位,企业仅77家;2019年度,合作单位增至383家,除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外,合作企业的数量增加至189家,还扩大到社团组织、国外非政府机构、自然人等。(四)科研合同单项签约金额日益增加。近年来,高校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外,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的能力的提高,单项横向科研合同的金额也屡次创下新高。如2009年度,某医学院单项横向科研签约合同最高为700万元,2015年增至1100万,2018年增至7800万,不断创历史新高。

二、横向科研合同风险要点

横向科研活动的确立以及执行,一般以签署科研合同的方式对参与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约束。从前述数据分析来看,随着横向科研合同数量的增加、合作内容的丰富化、合作单位类型的复杂化以及合同签约金额的日益增长,加上不同项目的成果产出和结题要求不同,所涉及的合同内容和条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势必会增加合同管控的风险点。因此,在横向科研合同的全流程管理过程中,风险点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一)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管理风险。科研合同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订立和履行两个方面,而隐藏在此过程中的风险点首先是对合作方资质的审查风险。在合同签署前,容易忽视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的调查,与不具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或不具备特定资质的主体签订合同[4-5]。其次是合同制定过程风险。科研合同的签署流程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根据相应模板起草科研合同,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法律专业知识不足,很难意识、了解、防范条款背后的潜在风险[6],或者存在片面追求合同经费的现象,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合同风险。再次是合同履行风险。横向科研的管理较纵向科研而言,往往存在重签署轻结题的现象,合同签署后缺乏对合同履行过程的跟进和管控,容易因履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的纠纷隐患。(二)知识产权条款风险。鉴于科研合同在智慧成果方面区别于其他性质合同的独特性,在科研合同履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专利权、著作权以及技术成果等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因此,在科研合同条款订立时,如果对项目履行过程中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分配未作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极易造成职务成果的流失。另外,随着对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近年来科研合同中出现了关于“背景知识产权”的约定。背景知识产权一般是指合同签约各方在合同生效日之前由合同一方产生或持有的,或者一方在技术开发合同有效期内产生或持有但是超出合同范围或与合同无关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著作权、未公开的技术报告和数据等,有时也被称为背景成果、背景发明或背景专利[7]。在企业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单位的合同中,经常出现要求高校一方授予其对高校背景知识产权的免费使用权,由此容易导致高校背景知识产权流失。(三)学校名称使用条款风险。作为国内医学领域的知名高校,某医学院在国内外的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界具有高的影响力,经常有社会机构慕名寻求合作,以解决其在该领域的技术难题或者寻求技术突破;但同时不排除某些机构意图借用学校或者学校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的名义,通过对其产品进行夸大或不实宣传,甚至从未合作过的单位或机构都会假借高校的名义进行不法宣传。如近5年来,通过某医学院官方“维权打假”专栏通报的、未经许可而使用学校名誉进行宣传的案例就有10余项之多[8]。如果在双方的科研合同中不加以约束,极易造成学校名誉权被恶意侵犯。(四)医学伦理管理风险。随着研究者伦理意识的不断增强,伦理审查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及重视,特别是临床医学科研项目,伦理审查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临床科研项目中保护受试者权益的重要防线之一[9]。尽管2016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监管机构,相关法律中对于临床科研项目的监管规定较为缺乏,加上部分研究者的伦理意识淡漠或者为达成签约目的而刻意隐瞒等原因,容易造成涉及伦理审查的项目在履行时未取得伦理审查批准,进而造成侵犯受试者权益的风险。(五)人类遗传资源管理风险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人类遗传资源包括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人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用人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生的数据等信息资料”。由于人类遗传资源的遗传材料中包含了丰富的基因遗传信息,相关研究在飞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其的充分利用和法律保护已经上升为世界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10]。近年来,我国对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凡从事涉及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收集、研究、开发、买卖、出口、出境等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未获得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授予批件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对外提供。近几年,非法进行我国遗传资源采集或出境的事例频频发生,科技部官网公布的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案例就有6项[11]。作为医学类院校,科研合同中经常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相关研究,人类遗传资源成为需要重点把控的风险点之一。

三、风险管控措施

(一)完善审核制度,加强信息化全流程管理。针对科研合同订立及履行过程的风险,某医学院对合同审查实行“院系审核-科研业务审核-法律事务审核-校级领导审核”的四级审核制度,从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审核,有效降低了合同风险。此外,除了规范合同模板,同时要求提供合作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并在国家企业信用系统中核实相关企业信息,进行签约主体及行为能力的审查。某医学院还建立了横向科研合同信息化管理系统,替代了传统的办公软件的管理模式,使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加强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根据《合同法》规定,除另有约定以外,委托开发合同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合作开发合同申请专利的权利归合作开发的各方共有;技术转让合同一方后续改进的技术成果,其他各方无权分享,而仅由后续改进方享有;履行技术服务合同和技术咨询合同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则遵从“谁完成谁拥有”的原则[12]。某医学院根据各类不同的合作模式,制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条款模板,在保证学校知识产权不流失的前提下,极力争取应得的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背景知识产权条款的审核,明确未经我方书面许可,合作方不得在合作项目之外使用或者授权任意第三方使用学校的背景知识产权,有效防止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通过对知识产权条款严格把控,确保连续14年未出现任何横向科研合同知识产权纠纷。(三)规范学校名誉使用条款。为有效保护学校的名誉权,某医学院在订立横向科研合同时,明确要求添加关于学校名称使用的约束性条款。未经学校的书面授权,合作方在市场推广或向消费者宣传该技术(含技术产品)过程中,不得利用学校或者下属单位(机构)、专家、学者、医师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如果合作方违反上述约定,应赔偿学校相应经济损失,按照合同标的额支付违约金,并将该规定写进了相应的合同签订管理办法,有效防止了横向科研合作单位对学校名誉权的侵犯。(四)建立医学伦理审查模块。为提高对涉及人的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科学性、尊重受试者及公正性等重要伦理要素,某医学院建立了横向科研医学伦理审查机制,在合同四级审核环节同步启动伦理审查模块,将取得伦理审查批件作为合同签署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了《关于涉及的人类受试者技术转让合同文本语言的补充通知》,明确了关于研究相关伤害赔偿事项、申办方监查报告数据分享、数据安全监管计划以及研究结果发表等各方面可接受的样本语言,进一步完善了横向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五)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控。某医学院将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机构设立在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框架下,进行有机统一的管理。在横向科研项目中,若是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或数据的相关研究,将取得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的批件作为签署合同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有效防止了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风险。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某医学院在应对横向科研合同中风险管控的实践,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防止了各类风险的发生,肯定了相关工作的成效,其实践经验是值得推广的。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合同信息安全的风险也在上升,有必要加强对信息化系统保密性管理,建立智能化风险预警模式,从而进一步增强对横向科研合同风险的管控和预防。

参考文献

[1]温雪馨,黄玛莉.试论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与服务[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26-27.

[2]蒋艳萍,吕建秋,田兴国,等.从制度建设谈广东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5):104-108.

[3]王婷,于滨,李电东.科研院校横向项目技术合同的签订与管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0):275.

[4]陈胜.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及其应对措施[J].西部财会,2012(8):61-63.

[5]孙逊.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管理和监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8):30-31.

[6]李梦,单艳华.基于合同管控医院横向科研课题风险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6,29(6):409-411,415.

[7]人民网.技术开发合同中“背景知识产权”如何约定[EB/OL].(2018-08-23)[2020-08-10].

[8]北京大学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维权打假专栏”[EB/OL].

[9]刘丹,曾圣雅,邓璠,等.我国临床科研项目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7):829-832.

[10]何荣山,张才琴.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知情权之法律保护[J].广东社会科学,2018(3):238-24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审批“行政处罚”[EB/OL].

[12]金鑫.关于加强高校技术合同签订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福建质量管理,2018(1):162.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采购流程;风险管控;成本控制

[DOI] 10.13939/ki.zgsc.2016.28.049

采购处于企业经营运作的前端,在供应链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成为维系整个供应链安全、可靠和及时的重要部分。有效地对采购进行管理成为企业成本控制、提高利润率以及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和保障。全流程的采购涉及采购计划制订、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和执行、货物检验、货款支付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点,从采购流程着手,识别存在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以规避防范,能够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

1 采购风险的定义和识别

采购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从市场获取资源,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经营活动。采购风险则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不能实现预期采购目标。

随着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流程不断优化,采购风险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几乎贯穿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因此在分析时应当综合考虑采购流程的系统性,从供应链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的管控措施。

2 采购流程中的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2.1 采购计划管理

采购计划指企业按照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物资需求和消耗规律,对计划期内物资采购活动所做的预见性安排。完善的采购计划管理能够提高采购计划的可靠性,降低物料库存,提升物资的及时供应能力。

采购计划管理风险主要有:一是未编制采办计划,盲目采购,造成库存短缺或积压;二是采办计划未能建立在准确判断市场环境或是货币汇率变化的前提下,没有科学囤货,导致采购价格上涨;三是采购计划编制不合理,与生产计划不匹配;四是在制订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库存情况,导致积压库存产生。针对这些风险,采购部门要根据物资需求情况制订采办计划及预算并在逐级审批后严格执行;采购人员对常用物资的市场行情和汇率市场要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对于常用材料可在价格较低或交易货币汇率较高时与用户部门核对,酌情多储备一些;采办部门接到需求计划后,要与使用部门充分沟通,核实采购关键信息的准确性;定时盘库,掌握库存结构,积极利用库存物资,在了解库存情况的基础上制订采办计划。

2.2 供应商选择

供应商是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是决定采购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采购需求确定后,采购部门应根据物资的质量、价格、交货期等要求,科学全面评估供应商,建立合适的供应商短名单,在此基础上选定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供应商选择风险主要体现为:一是未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全面评估,导致供应商选择不适当;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未能识别出不合要求的供应商,导致所选的供应商不能持续满足企业的要求;三是由于需求的特殊性,出现单一货源,缺乏有效竞争;四是签订合同时,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不全面,给企业带来损失。针对供应商选择风险,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企业对物资的要求,从生产、质量、财务、售后、业绩等多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估体系,对不同供应商建立差异化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培育主力供应商,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最后,在签订采购合同时,要对合同主体、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责任、验收标准等作出尽可能详尽的规定。要建立合同审批流程,合理设置合同签署权限;根据物资不同属性,编制不同合同标准文本,并根据所在地法律法规和内部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在签订合同时尽量使用标准合同文本。

2.3 采购执行过程

在采购执行过程中,即采购合同执行中,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己动机,采购方面临着供应商的不合作行为。例如,供应商生产不能按照合同约定供货等,影响企业供应链正常运行。对于合同执行中的风险,主要通过有关供应商风险的关键信息,加强对供应商行为的监控。对于关键或是长周期物资,要组织包括用户部门和供应商参加的开工会,会上明确生产进度、质量控制、文件提交、联系人等要求和信息。在合同执行中,要确保厂家生产所使用的技术资料是通过审核的最终版,并通过厂家提交的生产进度报告及时掌握生产进度,采购方可以根据需要聘用合格的第三方机构,对厂家的生产进行监造,并按照审核通过的ITP,在约定的时间参与或进行对应的检测,确保生产按进度进行,符合质量要求。

2.4 出厂检验

按照生产进度和ITP,在收到供应商的检验通知后,采购方应当严格执行检验程序,根据合同中规定的标准进行检验。检验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都要在检验报告上显示,并要求厂家进行整改,直至验收合格,由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无不符合要求的检验报告并开具放行单后,物资方才可以出厂。

检验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一是采购单位缺乏专业人才和设备,不能进行有效检验,影响物资质量;二是缺乏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参与,由非独立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可能导致检验不能有效。对于这些风险,首先,采购方应当成立专门的质量部门负责检验,明确检验责任,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其次,对于一些关键的物资,可以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参与;最后,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检验结果要按相应的审核程序确认。

2.5 审核

对采购开展的审核是企业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审核、评价,以确定采购的合理和合法性。主要是审核采购过程中包括请购单、发票、合同等的各种文件。审核要对各种文件之间所反映的信息一致性进行审核。同时,采购计划、时间、方式、供应商、招投标过程等也要进行审核。

在审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是:一是审核不及时,起不到预防的作用;二是审核不全面,没有对各类文件的一致性进行细致审核。针对审核中的风险,审核部门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审核制度和程序,明确各种审核的时间,对采购文件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等进行严格审核,防止审核不及时导致的采购失误。对于因审核不全面导致的采购问题,要追究审核人员的相关责任;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审核工作的有效性。企业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办法,定期对采购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2.6 支付

支付是采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支付文件核对无误后,经授权人审批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支付环节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一是重复付款、付款金额有误、支付延迟或提前等;二是支付方式和工具选择不当,导致资金利用率降低。针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支付流程,支付申请需要相应的部门审核并由授权人审批;其次,要综合考虑采购物资的性质、价格以及企业的资金状况确定合适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提高资金利用率。

综上所述,从采购流程中各环节的角度看能够较为系统地对采购风险进行识别。相对应的管控措施虽然增加了业务环节,但能相对减少或规避风险。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这种基于采办流程的风险分析与防控体系还会进一步完善,采办流程风险识别和管控,对于提高企业采购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志毅.采购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6篇

关键词: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软件企业的独特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财务状况上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或者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主要的财务风险由以下几种类型:即投资风险、融资风险以及应收账款回收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是与企业规模息息相关的,当企业规模较大时相对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更大。软件企业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较大,比其他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变化也就更大。

首先,是投资风险。软件企业由于竞争大、更新换代快、投入较大等特点,投资风险就显得十分巨大,由于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较长,且开发期间的不确定性较强,对于投资的收回的风险较大。同时由于软件人才的要求技术较高,流动性大,且需要的成本较高,对于投资的回报率来说也增添了不确定性。

其次,为融资风险。软件企业的产品为无形的软件,其开发周期长、适用范围较窄,一旦开发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导致企业无力偿债。加之软件公司的主要资源为人力资源,一旦出现融资无法偿还时难以进行偿债。

再次,为回收账款的风险。随着软件企业的业务的日益增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也就逐渐增多,而如果企业片面的追求业务量而忽视应收账款的收回则会产生很大的回收账款的风险。加之软件企业的开发周期本来就长,开发效率地下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带来资金折现率风险。如果难以及时收回资金,会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阻碍软件企业的发展。

二、软件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作为软件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防范风险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视和执行力,以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

其次,可以聘请专业的风险防控人员对于公司重大业务执行之前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做出可行性报告,并通过开会的讨论予以研究,如在进行重大融资和投资的决策时,要聘请相关财务分析师对项目失败的风险和债务缺口风险进行综合评定,设立几套方案,最终结合软件公司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进行。

再次,还应充分加强软件公司全体员工对于风险防控的认识。要求其重视风险防控,使得软件开发人员时刻注意风险的防控,在日常软件开发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开发的效率,不断提升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软件开发周期长、成功率低等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第四,应建立风险防控的监督与激励体系。在工作中时刻注意风险的防控,并充分调动其参与风险防控的积极性,将风险防控的效果与员工的工资考评相挂钩,激励其积极参与配合整个企业的风险防控。并结合公司的实力有效提升优秀软件开发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在平时也应多关注其发展的需要,真正的留住优秀人才,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率,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力资源招聘和培养的成本,有效降低软件公司的相关风险。

(二)做好事前评估

软件企业在进行软件开发、投资、融资时要处理好事前的问题,要对评估的全过程加以规范,不断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可行性评估人员的水平和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不断改进可行性评估的方法,更加全面的进行可行性评估。

除了做好可行性评估外,还应该做好风险的正确识别与评估。软件企业要不断的认识和识别风险,软件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要对企业的经济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也应关注在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软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冲击的事情,并据此去评估风险的大小,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的预案,有效为之后风险的防控、风险的决策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三)做好事中风险控制问题

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工作中应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只有良好的控制风险才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首先是投资风险。要降低此风险就需要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风险控制来加强对于企业风险的预测和预警,有效防范风险。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对对方公司做具体而深入的全方位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考查与合作企业的诚信度,以及本公司的实力来承接软件开发的工作,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企业的效率提升。

其次是融资风险。经过对近年来我国软件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软件企业开发资金来自于企业自筹资金,其次来自于银行的贷款。相比其他企业而言,软件企业的贷款难度相对较大,融资相对较难,融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在控制融资风险时应主要注意做好相关的融资预算,首先应考虑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大小和资金的来源,根据此来设定整体融资的方案和预算,并根据预算来展开融资活动。应对各个环节所用资金进行需求测算并对其相应的融资风险进行考量和评估,进而结合企业财务的状况和资金的实力进行融资计划的制度。其二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方式,优先选择企业内部融资,保证融资成本的相对较低和风险偏小,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软件企业时再考虑外部融资,应在外部融资中重点注意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方式,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融资,相对成本较低速度较快。其三,要做好融资结构的设计,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比例制作出相对合理比例,做到整个融资成本与风险的最小化。

再次,做好回收资金的工作。软件企业也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对财务的核心指标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于财务的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管控,关注企业的现金比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以及净利润、成本等多个指标,而回收资金的快慢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的健康状况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因此,软件企业在重视软件的开发与创新的同时,也应设立相关的部门进行资金的回收,有效方法软件企业的财务风险。

总之,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防控就显得十分重要。软件企业应充分重视企业内部外部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做好重组过程中的事前、事中风险控制,使软件企业的风险控制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孙金钰.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监控.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4).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7篇

Abstract: In the postal enterprise, Stamp Stock makes up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inventory of post. It seems vital that how to collect stamps inventor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o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 This paper, will aim at the philatelic inventory management existence risk and deeply analyzing its reason. It will also propos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setting up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collection inventory risk management system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inventory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o control stamp inventorie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to realiz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inventory, and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 集邮存货;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与防范;内部控制制度

Key words: Stamp Stock;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internal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F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173-03

0 引言

存货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邮政企业,存货主要包括:材料、低值易耗品、集邮票品、库存商品、出租商品、受托代销商品等。集邮票品是指邮政企业的集邮邮票、集邮品、集邮用品等,是邮政存货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会计核算的意义上来讲,集邮票品存货(以下简称“集邮存货”)属于邮政企业的重要存货。如果经营不善,可能造成积压或短缺,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因此,如何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范,对邮政企业来讲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1 当前邮政企业存在的集邮存货管理风险

存货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存货管理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以及企业自身等各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或可能发生的损失。[1]当前大多邮政企业集邮存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1 购置风险――盲目进货、盲目开发,导致集邮商品贬值 当邮票进入二级销售市场即集邮市场之后,邮票就成为有价值、可以交换的特殊商品。邮票从邮资凭证到集邮收藏,从通信领域进入流通交换领域,形成集邮市场的主要载体。集邮市场与集邮者队伍、社会消费水平、集邮者消费需求心理等因素有关。邮市的“冷暖”变化,容易产生决策和经营的盲目性。许多邮品由于开发时市场预测不准,用户不感兴趣,邮政企业却盲目要数、盲目进货、盲目开发,导致邮品滞销、贬值,邮品的大量积压给邮政企业带来不利。

1.2 储备风险――受惜售思想制约,导致集邮存货占用大量邮政企业流动资金 近年,在纪特邮票发行量稳中有降的情况下,邮市逐渐向好。邮政公司广选题材,开发了大量邮品,应该说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业务。但从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市场的热销,造成了销售决策的错误,误认为将来商品会更紧俏,人为压库。随着市场热点的消退,造成商品的积压,占用了邮政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同时,使邮政企业的现金流也受到严重影响。

1.3 短缺风险――准备不足,丧失销售商机 集邮存货短缺风险主要来自库存商品的短缺,造成延迟供货而向客户赔偿的损失而形成的风险。或是邮政企业未能按合同供货形成的生意的损失,或丧失销售机会从而丧失获利机会引起的机会损失所形成的风险。

1.4 流通风险――缺乏信息共享,导致生产中断 由于邮品生产和销售环节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沟通不畅,上级开发生产部门不调查基层需求,使得邮品到达基层后没有销路,营销部门销售的积极性也减弱,造成基层库存积压,滞销邮品增加,而上级的开发生产也造成停滞。

1.5 盗失风险――保管不善,意外损失 集邮盗失风险是指集邮存货被盗窃、挪用或因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1]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邮政企业管理不善,导致存货在采购、储备、发放使用等各环节被盗窃、挪用造成损失而形成的风险;二是由于发生灾害,以及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存货价值减损而形成的风险。

2 集邮存货管理风险的原因分析

以下是邮政企业集邮存货管理风险形成的主要内部因素。

2.1 集邮存货管理思想落后 由于邮政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对集邮存货的认识不够深入本质,造成大量票品积压。虽然集邮存货是邮政企业拥有的财富,但是企业还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以维持对集邮存货的拥有。[2]大多企业经营管理层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单纯的认为集邮存货就是邮政企业的财富,一味追求增加集邮存货,忽略外部环境对邮政企业的影响,最终导致集邮存货的大量积压。

2.2 集邮存货内控管理不合理

2.2.1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不合理 邮政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集邮存货控制的合理化不利。在建立考核体系时未考虑库存资金占用费,而是以按时完成合同订单为核心,这就使得邮政企业在制定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等物流的决策过程中,违背了控制邮政企业集邮存货的思想,即当企业的资金大量被存货占用且不能及时变现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邮政企业的考核体系,它在集邮存货量的高低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采购人员习惯性一次采购过量的票品,还不影响工作业绩。

2.2.2 邮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邮政企业内部关于集邮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存货的监管不能有效地运行。同时部门之间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从而导致采购、入库、保管、领用、发货等工作没有章法,在集邮存货流转过程中加大了的可能性,同时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

2.3 邮政企业集邮存货控制方法不合理,缺乏经济订购量的概念 邮政企业的采购员基本还处于经验采购的方式上,缺乏系统的集邮存货控制知识,在订货经济批量方面概念比较模糊,意识不到库存持有成本的存在,更考虑不到其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大小。[2]

以上是邮政企业存货管理风险的内部主要成因,除此之外,企业存货管理还受外部的经济的波动、市场的季节性变化、市场竞争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会加剧存货管理的风险。

3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改进集邮存货风险管控

3.1 管理层应充分重视集邮存货管理,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完善的存货风险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那一切都是白费心思。企业的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定期深入到集邮存货管理部门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在集邮采购制度的落实方面,应重点检查有无未经批准的采购,有无质次价高、吃回扣的现象。在集邮存货管理制度落实方面,重点检查入库的验收手续、存货是否实行ABC分类管理;有无积压、霉烂及不安全的情况,账物是否相符;出库是否有严格的批准手续等。在销售管理制度落实方面,重点检查是否存在积压、滞销品是否及时处理等。邮政企业应注重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执行制度好的要给予奖励,执行制度不好的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

成功的库存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领导层对库存风险管理的价值透彻理解,不能急于求成。邮政企业高层必须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战略发展规划上给予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并明确项目管理机构和职能。“一把手”必须亲自“挂帅”,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全程参与,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由于采用信息化手段而发生变化,则应对内部机构和岗位进行调整或增加。

3.2 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实现库存管理信息化 如果集邮存货控制简单化,库存的分类就不能清晰反映出供需之间的平衡。同时,如果各部门之间对库存信息缺乏必要的沟通,必然导致库存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影响邮政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邮政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验收无误方可入库。

通过信息化控制建立一套集邮存货风险预警系统,来对存货的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和控制,从而降低库存直至达到企业的最高目标――实现零库存。要达到零存货,就必须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实行的关键是降低存货水平,又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均衡进行。它要求邮政企业必须以销定产,在销售环节上要广开销售渠道,建立完备的销售体系,做到在最后一个生产程序保质保量地加工出产成品后,就能够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降低库存,既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也全面提高了邮政企业资金收益率,使集邮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邮政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集邮专业信息化发展技术,即是管理信息化系统,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像钟表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进行运转,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管理信息化系统改进企业管理模式,加强对集邮存货的管理,细化管理环节,明确管理责任,从而实现对邮政企业存货资金的有效管理。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集邮存货风险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有 “度”可依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邮政企业应制定规范的集邮存货管理办法,明确集邮存货管理原则和要求以及库存品的处理方式等。根据集邮存货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采购、仓储、领用、盘存管理制度。

3.3.1 加强存货采购风险管理,合理确定集邮存货采购日期及数量 严格“四统一”策略。即统一进货渠道,统一邮品名称,统一邮品价格,统一宣传方案。有了“四统一”,才能避免出现因进货渠道不统一,造成的集邮品价格和名称不同的状况,避免在产品宣传上发生夸大、虚假等不良现象。

针对集邮品开发存货控制管理实行三原则,包括:①集中统一原则。总公司对区域内邮品开发项目实施集中审批,对票源实施统一配置,由总公司统一开发全系列集邮产品供应全区域。集邮品市场采购由总部统一管理,严格采购成本控制,规范市场采购管理流程,制定市场采购及代销审批制度,凭供货商资质、信誉度、产品质量和价格来确定供货商,实行精细化管理。②以销定产原则。总公司集中开发的产品应以基层征订数量为依据,按照以销定产原则确定集邮品的制作数量。③库存最优化原则。通过对产品数量、价格、成本、品种实施总部管理,达到票源合理使用、减少重复开发、盲目开发,努力降低库存,实现集邮存货的最优化。

邮政企业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

3.3.2 完善存货的验收储存及保管的风险管理机制

邮政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存货,通过加强集邮存货保管,保证库房规范、高效、有序运作,保障邮资票品安全,减少不良损失,降低库存占用资金,来不断完善邮资票品保管制度。

①高效有序地进行邮资票品的收发作业。按照先入库、后出库的原则做好集邮票品的接收、入库保管和发放工作。工作中注意保护集邮票品的品相,要求绝对完好,防止因管理不善、操行不慎造成损失。②定期和循环盘点,及时与业务部门及时对帐查处差异,保证帐、物、卡一致。③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库存情况不得向外泄漏。库管人员因故离岗时应按有关规定严格办理移交手续。④做好防火、防水、防盗等安全防护工作,保障邮资票品的安全。

3.3.3 完善存货销售风险管理,明确集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 严把“双定”关。在产品开发上严格把握定向邮品和非定向邮品的开发,在源头上防止集邮品的积压。定向邮品一般不会造成新增库存,但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也会造成邮品的积压。因此,在邮品的开发中,应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注重长远效益,把客户的库存纳入集邮品存货管理之中,实行动态管控;而非定向邮品的新增库存,大多是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及营销乏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为了避免邮品的新增库存,应主动了解市场,把非定向邮品存货率控制在有效库存范围内,以更好地保证邮政企业的正常运转。

邮政企业在销售发出存货应时,应由销售部门根据商品销售计划填制提货单,手续齐备后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同时销售批量集邮存货要同购货单位签订合同,来加强双方责任,保证按期供货,及时收回款项。严格集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大批量和贵重邮品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出库通知单来发出货物。

3.3.4 完善邮品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确保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 邮政企业应当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存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利用集邮业务信息系统,规范集邮商品的出入库管理,建立按月监控、按年考核机制。集邮业务信息系统需向财务人员开放权限,业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财务部门资金资产、核算及统计岗位相关人员配合,定期分别重点对预订、零售、贵金属、常规集邮品存货业务及财务数据进行核对,确保两账相符。

针对盘查后发现的滞销票品,应认真做好汇总分析工作,针对不同阶段集邮存货形成库存积压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减库增收措施和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清理工作方案。首先应加强市场分析,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进行促销,有效降低整体库存。其次,应根据区域需求差异,对库存邮品进行区域间调剂,进一步削减库存。对于通过盘活和调剂手段不能消减的滞销集邮品,必要时可根据市场及库存情况进行调价销售。

3.3.5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与奖励制度 邮政企业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集邮存货管理考核指标,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各级邮政企业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中,引导员工树立起“库存最小化就是利润最大化”的观念。同时,完善各项管理奖励措施,调动员工的聪明才智来加强存货管理。

通过对存货相关指标的分析和监测,能够辅助公司加强抗风险能力,同时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邮政公司应当依据相关财务数据,制定相关风险预警值来控制集邮存货入库,科学、合理控制集邮品存货量。

①控制集邮存货周转天数。集邮商品周转天数是越少,越节约流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总公司比较全区域内历年数据并结合行业特点,对基层集邮商品周转天数进行考核。如指标未合格,总公司将酌情核减集邮品下发量,同时相应减少总部采购量。②设立警戒集邮存货量,进行日常存货购销管理预警。总公司根据各基层公司收入规模、库存情况等,按年度下发各基层公司日常月份集邮品分项库存量控制指标。各基层公司除当年十二月末外,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库存成本金额不得超过该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年度库存总量增长,不得突破目标控制数。

3.3.6 完善邮政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 邮政企业应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内部控制,实现对业务和过程的实时控制。[3]按照内部控制设计原则,考虑信息技术业务处理过程的特点,对各个业务处理环节设置相应的控制,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信息系统中的业务处理控制,关注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业务和过程的实时控制,实现从机制到具体业务内容的效益性控制。同时,以明确的控制标准,针对控制标准进行比较、评判,及时剔除不合法、不经济的行为因素,及时修正。

3.4 发动全员,加强集邮存货风险控制与防范 加强邮政企业的集邮存货风险管理,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职能明确、分工协作、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使企业由一人管理的企业转变为管理团队运行的企业,以增强企业存货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水平。其次,要注重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企业中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理。人才是企业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宝贵资源,邮政企业职工应当牢固树立先进的存货管理理念,完备各项科学知识,提升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邮政企业集邮存货风险管理不应仅仅停留在制定和实行整套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存货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从源头上和规章制度上有效控制和堵塞存货采购的种种弊端和各种漏洞。充分利用企业网络信息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依据相关财务数据,制定相关风险预警值来控制集邮存货入库,科学、合理控制集邮品存货量,提高存货管理的执行效率和工作质量以及各种应急控制的措施,对集邮存货进行合理分类,制定严格的存货周转流程,通过对邮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使集邮采购物资的质量控制、验收、保管保养、发放,使用、总结分析等一系列存货管理环节,形成闭环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管理水平,实现全员、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推行适时生产系统,切实落实集邮存货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最终实现零存货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蕾.如何做好存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统计与管理,2012,(01).

[2]唐雪清.浅谈企业的存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J].当代经济,2010,(14).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风险管控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类型

(一)信用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银监会设定了16个指标,其中包括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拨备覆盖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关联度,以及很少听到的正常贷款的迁徙率、关注贷的迁徙率、可以贷款的迁徙率、次级贷款的迁徙率等。从管控信用风险的角度来看,银监会所监控的指标是非常多的。

(二)市场风险:这主要是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的波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中国正在实行汇改,而且中国的利率相对波动比较大,所以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三)操作风险:在银监会的报表系统中,还没有非常具体完善的操作风险的监控指标。目前只有相关案件分析的操作风险,案件主要是外部员工和外部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来盗窃银行的资金,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行资本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偏低

2006年底即将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最低资本要求作为三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而从2005年末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对长期次级债务等附属资本的依赖过大,长效资本补充机制尚未建立,反映出较高的风险水平。

(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新增不良贷款增长过快

长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呈现“双低”状态,然而近几年在国内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趋好的同时,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表现却令人堪忧。

(三)贷款集中于个别行业和大客户,风险突出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对资产业务的定位确定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但从多年的发展状况看,其主要业务的营运对象并未体现出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异,尤其是在授信业务中,过于追逐地方垄断行业、集团客户等,造成信贷对象雷同,贷款集中风险突出。

三、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信贷风险管控措施

1.企业层面。首先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努力克服一些短期心态和近视心里,不断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化,加强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我国企业无论是从自身的经营特点还是从外部的体制约束来看,外源融资的成本都是很大的,短时期内这种情况是难以得到改变。

2.银行层面。(1)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放款难现象较为突出,这说明银行与企业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中小企业和银行这种非正常的关系不但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也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的效益。(2)多方面收集客户资料,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贷款风险识别的关键,在于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之外,尽可能收集能够反映客户资信的相关信息。香港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3)优化信用评级技术,实现信贷审批的高质高效。一是持续优化完善小企业客户评级技术。二是探索引人评分卡等新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小额信贷,可借鉴香港商业银行的做法,借助评分系统审核贷款申请,实现自动审批。

(4)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对于银行来讲,要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有效方法就是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可保值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增值的抵押品,如土地。但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的现实状况,使得银行降低了对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量和发放率。

3.政府方面。首先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其次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确保担保公司得到协作银行、再担保机构的支持。

(二)操作风险管控措施

1.确立风险防范理念,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文化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文化是无形的约束, 确立风险防范理念, 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广大员工日常的工作态度, 并形成习惯, 久而久之凝聚为风险控制文化。文化一旦形成, 就变成一种力量, 直接指导、激励和约束着员工的行为。

2.构建并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制筹建统一的管理体制, 明确职责分工。该体制不仅要强化操作风险的管理文化,,而且要提高银行各操作部门的整合度, 明确界定各产品线业务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法律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责分工, 只有这些职能部门有效地合作, 才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

3.借助科技手段, 建立健全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 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系统和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 使各项决策和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 消除信息传导失真, 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

(三)市场风险管控措施

1.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建立是健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实施。如前面提到的巴林银行和“中航油”事件,这两个机构在出现风险事件前相应的制度皆存在而且也相当“完备”,然而它们均未能做到政策和程序的严格执行,导致了重大损失。

2.改普我国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环境。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模型需要有很多市场基础条件。如上所言,利率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风险。要准确度量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曲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 应收账款管理 风险因素 管控要点

化工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都会出现应收账款,作为制造业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应收账款与增值税票据直接挂钩,直接影响化工企业运行成本与财务管理风险。化工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能够推进销售、盘活库存、转移存货风险、降低管理成本,但随着化工企业常年生产运营,盲目抢占市场等行为,导致应收账款逐年增加,再加上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存在漏洞,导致很多应收账款拖着不还的现象,严重阻碍化工企业长期发展。因此,必须要充分分析化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管控要点,从而降低化工企业财务风险。

一、造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近年来化工行业产能过剩,上游主要原料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一些优惠税收政策取消,环境保护政策对化工企业要求趋严,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使得产品成本和库存压力加重。在目前市场疲软的条件下,化工企业要稳定发展持续增长,必须要立足于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外部沟通,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化工企业产品差异化小,行业去产能压力大,使得化工企业间的整体竞争加剧,为了能够抢占市场份额,降低库存,企业信用赊销成为了非常常见的现象,从而造成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二)市场信用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并且政府也没有针对市场信用构建专门的标准,而是将信用管理工作分散给政府相关的机构。该种方法无法规范市场信用体系,导致市场中出现很多赊销矛盾。化工企业的经济活动非常频繁,其中赊销问题更为严重,最终导致账目不清、赊销不清,严重影响应收账款管理质量,提高了企业财务风险。

(三)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管控机制不全

随着我国市场济不断发展,当今的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快餐”形式的资本流通,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各个环节中提高运作质量。市场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促使化工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虽然能够提高企业账面利润与经济效益。但由于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很多应收账款都变成了死账,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被占用,极大的提高了应收账款收回风险。虽然近些年我国账款披露制度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管控制度问题,制度作为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如果制度出现问题或不完善,会严重影响应收账款管理质量,进而提高应收账款管理风险。

二、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要点

(一)完善信用管理机构

加强信用管理机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构建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统筹相关职能建设信用管理平台,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保障。在整个信用管理机构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并融入社会中介机构实现行业监督,重点规范化工企业相关企业的信用销售行为,例如企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材料供应商”、“客户企业”,降低赊销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管理质量,从而保障化工企业平稳发展。对于化工企业信用管理而言,企业需要借鉴行业龙头或发达国家化工企业相关的制度特点,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与人员,合理制定信用管控制度,从而实现内部信用控制。

(二)完善信用相关政策

想要提高化工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质量,必须要有大环境下的政策支持。可以说,由于化工企业经济活动相对频繁,出现应收账款是必然的,化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质量与信用政策有着直接关系。信用期间长短设置会直接影响化工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经济状况,如果时间过长,不但会抵消生产利润,并且无法弥补应收账款费用;如果时间过短,则无法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降低销售额度。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化工企业信用政策,采用授信的方法实现信用风险控制,将客户信用等级作为授信依据,并在制定好授信审批制度下,严格按照信用审批流程开展工作。或者采用现金折扣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从而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度,让客户能够提前付款,缩短了化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跟踪分析

应收账款管理体制需要覆盖赊销授权授信、收款预期风险预警、赊销发生预警等各个环节中。当化工企业接受订单时,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标准衡量,只有满足相关标准的才给予赊销。同时,销售部分需要根据信用部门客户动态管理系统提供相应的信息,加强对客户活动的关注程度,从而实现应收账款动态管理。信用管理部门在在接受到销售订单后,需要将赊销信用额度与应收账款进行比较,并构建应收账款网络管理平台,实现赊销客户的统一管理,并且能够加强与赊销客户的联系。当记录销售与资金回收中,财务部门需要将销售数据和资金数据反馈给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及时更新客户动态资源系统,明确客户信用标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工行业内竞争激烈,商品赊销现象也较为普遍。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管理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从而根据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信用制度,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账单跟踪,加强对客户的关注力度,进而提高应收账款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浅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09(4):103-105.

[2]吴亮.基于5Cs信用评估模板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1(4):34-37.

风险点管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模式 管理 风险管控

一、风险管控模式的作用

风险管控模式从管理内容、要求及方法方面提出了规范管理要求,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管理框架,解决风险管控“管什么、怎么管,控什么、怎么控”的问题。

二、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原则

1.基于风险的原则

“基于风险”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一切从现场实际出发的原则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因此,管控模式中的任何一个管理标准都必须针对特定要素的风险而设计,识别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指明管理方向,控制损失。

2.预先控制的原则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管理,指导企业、员工如何规避风险,实现风险预先控制,预防风险发生。

3.系统性的原则

风险管理体系系统性的原则表现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横向与纵向形成一系列链条式的闭环控制。

4.全员参与的原则

风险管理的实施不是哪个领导或哪个部门的事,它强调企业的全员参与,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每一个基层员工,全员参与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5.持续改进的原则

风险管控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持续改进是强化风险管理,实现整体绩效改进,使其符合企业方针政策的过程。

三、企业风险管控模式的构建思路

1.提高干部员工素质和风险意识,扎实风险管控基础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提高干部员工素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员工能动性,是确保风险管控的基础。

提高企业全体干部员工对风险管控的认识,风险管控不仅仅涉及企业风险管理,它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安全管理、内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提升干部员工素质是风险管控的基础,把风险意识根植于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增强搞好生产的自觉性。

企业风险管控是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风险管理才能更有实效。使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再小都应在风险管理控制制度的约束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观念;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风险控制概念和意识,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风险管控制度的牵制和约束。

2.明确重点管控节点,规范管理标准

管控节点是风险管控中的风险防控点,按照风险控制原则,结合企业现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内容和方法进行确定,解决业务活动中具体风险控制关键点。

管理标准规范化,主要是结合业务流程内容与自身管理实际,按照流程控制原则,提出具体管控内容与方法,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的问题。

3.构建模块化管理功能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控制风险要由哪些环节入手是我们构建风险管控模式的基础。根据油田公司内控手册业务流程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确定风险管控七个基本管理单元(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管理、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与审核)。七个单元覆盖了企业传统生产管理的管理范围,并向相关联的范围进行了延伸管理。

4.构建风险决策管理和技术保障系统

构建风险决策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将评估与分析结果进行决策指挥。根据评估与分析结果,得出风险管理政策、目标与指标、责任制度、培训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确保决策与投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构建技术保障系统,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协调处理设计与变化管理、控制环境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

通过保障系统抓好风险过程控制,以业务关键控制点为重点,建立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突出人员、设备和管理三大要素,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确定风险点,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控制。

5.构建规章制度和管理保障系统

以落实管理规范化和职工作业标准化为重点,完善规章制度和各岗位的作业标准,建立规范、可行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管理手册,确保制度、标准的可操作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确保其安全运行,实现对现场作业风险的有效控制。

进一步完善非正常情况下各项控制措施,分系统、分层次、分岗位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处置措施和职责分工,做到简明实用、便于操作。

3.6构建企业风险管控监督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管控实行有效的监督,进行定期评审考核,对风险防控不力的,及时进行纠正;对触及风险“红线”的,尤其是可能引发严重事故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提高风险管控的效能。

四、结论

构建风险管控模式,使生产经营管理从现有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中解脱出来,利用科学的评估手段,得出符合企业实际现状的风险管理新模式,通过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来管理企业,以期强化企业风险管控意识,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真正自主管理。总之,实行企业风险管控,紧盯消除风险的目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把风险管控落实到生产经营工作中去,是我们构建风险管控模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严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李中斌.风险管理解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寇日明等译著.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上一篇:审美经济范文 下一篇:原创网络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