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05 04:04:22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1篇

早在几十年前,朱智贤教授(1979,1982)在其《儿童心理学》这部经典教材及其他著作中就指出:“我国儿童心理学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的总任务是:在儿童实际工作者和儿童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建立一个既能吸收、融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又能有效地为我国各项儿童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儿童心理学。”在这段关于学科任务的纲领性论断中,突出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强调了儿童心理学为中国社会现实服务的应用性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的儿童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事业不断繁荣,然而,离真正完成朱老所确定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特别忧心的是,当今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一些不妥的观念和做法,可能会让这个学科偏离正确的道路。比如,学术研究日益“书斋化”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研究问题日益“书本化”而少有生活气息;一些学者以“国际化”或“与国际接轨”的名义而无视中国的实际和本土轨道;在研究方法上过分追求“量化”而使研究近似数字游戏;很多研究貌似“精细化”而实则是“碎片化”。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朱老所确立的学科任务或目标,我们认为当前尤其应该强调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必须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2发展心理学现实转向的国际学科背景

儿童心理学自诞生至今已经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间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了由单纯的儿童研究向毕生发展研究的转换,从而演变成为今天的发展心理学。当前国际上发展心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二是应用发展心理学的崛起。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趋势日益明显。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基本上囿于各个心理学流派的框架从各自方向分别向着学术高峰攀登,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皮亚杰学派等等,都曾各领几十年。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研究者才开始意识到并试图整合不同学派的范式,这一时期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各个“新”学派的出现,如新精神分析、新皮亚杰学派等,然而,这种整合基本上还是心理学内部的整合。

最近这二三十年,整合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心理学本身,开始了真正的跨学科整合,比如结合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将最早在物理学和生态学领域使用的动态系统方法整合到对儿童动作的研究中。对心理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了“发展科学”的形成,这是以心理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由诸多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可以这样说,在一百多年的学科历史中,心理的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心理学时期(1882年到20世纪中期)、发展心理学时期(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发展科学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毫无疑问,发展心理学是发展科学的核心学科,但只把发展研究定义为“(发展)心理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学术发展趋势。所以,强调“发展科学”是当前的潮流。目前,各种以“发展科学”为题的刊物和大部头著作纷纷出现。

例如,国际上已经有多种著名的“发展科学”刊物,如1998年在美国创办的《发展科学》(DevelopmentalScience),2007年创办的《欧洲发展科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alScience),还有1978年由“国际行为发展学会”创办的《国际行为发展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BehavioralDevelopment)也是发展科学方面的权威期刊。此外,以“发展科学”为题的著作更是不计其数。“发展科学”的研究特别强调跨学科整合,这种整合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整合: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研究问题,不同范式、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被整合使用;或者,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以各自的方法和方法论就共同关心的心理发展问题协同攻关。随着跨学科整合的深入,发展心理学已经从纯粹的心理学分支,演变成了庞大的“发展科学”,但无论方法上如何整合,都始终围绕着心理发展有关的问题开展研究,强调以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是方法整合的目的,决定着整合的方向。出于整合的需要,当前很多发展心理学研究机构都突出强调了“跨学科性质”,或者重新组建跨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机构。如在美国,以北卡莱罗那大学为核心,集中杜克大学、北卡莱罗那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学者,组建了强大的“发展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有100余名来自各种学科背景的发展科学家,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的学术影响。

再如英国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发展科学系,是一个独特的跨学科组织,由来自如下领域的发展科学家和临床学家组成:发展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病理心理学,其学科目标是推进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解,并将发展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由此可见,国际范围内本学科的基本趋势是:以发展心理学为核心,集中各相关学科专家开展“跨学科”的发展研究,强调研究为应用服务。这种跨学科的研究通常是“问题导向的”,这里的问题既包括比较纯粹的学术问题,比如如何刻画动作、认知演变的动态过程(如非线性演化、自组织临界性),也包括解决共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在美国集中了心理学、教育学、数学、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探讨美国儿童数学能力发展和教育问题(因为美国在这方面落后于很多国家)。总之,在发展科学领域,真正能推动跨学科整合研究的问题,必然是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或者是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现实的强大需求,推动了应用发展心理学,乃至应用发展科学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Lerner,Fisher,&Weinberg,1997;Shwalb,Na-kazawa,&Shwalb,2005)。在美国,对“应用发展科学”(applieddevelopmentalscience)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所谓“应用”是指为个体、家庭、行动者和政策制定者直接提供有效建议;“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系统性连续性的变化;“科学”是指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收集可靠、客观的信息,这些收集的信息能够用来验证理论和应用的效度(张文新,陈光辉,林崇德,2009)。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peer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chil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diffuse psychological state, if in this state for long-term, child will have maladjustment. There is more loneliness studies abroad; in our county, the study has developed faster in the past ten years. Combined with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 data, we found: Subjects age span is imbalance, there are more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and less on young people and children relatively. This research study is to expand from the children.

关键词:同伴关系;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孤独感

Key words: peer relations;friendship quality;social self-perception;loneliness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04-02

1研究目的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的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适应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在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间的相关关系,最终为缓解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增加在孤独感研究领域中对儿童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设计

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个水平:个体特征水平、人际交互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群体水平。

本研究选择了同伴关系水平中的双向关系水平和个体特征水平作为考察同伴关系的指标。友谊质量处于双向关系水平,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社交自我知觉处于个体水平,是对自己社交状况的主观评价。

3研究过程

3.1 被试在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各平行班级中分别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在每个班级中按照同学成绩的上、中、下水平,在各水平中随机选取11人,即每个班级抽取33人,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级,共99人。发放问卷99份,施测后得到有效问卷97份。其中四年级33人,五年级33人,六年级31人;男生48人,女生49人(见表1)。

3.2 研究工具

3.2.1 儿童孤独量表

Asher等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3.2.2 儿童自我知觉量表

PCSC量表(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是Harter 1982年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

3.2.3 友谊质量问卷

采用《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的简表,共l8个项目,原量表有40个项目 。

3.3 施测程序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老师做主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主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必要时给予个人指导以确保被试正确理解问卷。

3.4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4研究结果

4.1 儿童孤独感的整体分布儿童孤独感问卷每个项目按照五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从1-5分,这样16个题目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为16分,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孤独感越强烈。本次调查结果见表2和图1。

由图1可见,较多的儿童集中在分数低的一端,即体验到较低孤独感的儿童比较多。按照Asher的分类方法,现将所得孤独分数标准化,据Z分数将儿童分为三类:高孤独型(Z>1),一般孤独型(-1≤Z≤1),低孤独型(Z2,表明儿童具有严重的孤独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体验到低孤独感型儿童占13.4%;一般孤独型儿童占73.2%;高孤独型儿童占13.4%;3%的小学儿童体验到严重的孤独感。此结果与Asher和我国学者邹泓调查结果相近。

4.2 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见表3)表明: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t=0.66,p=0.511>0.05),也就是说,男女生之间孤独感体验差异不大。

研究结果(表4)显示,儿童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F=1.403,P=0.251>0.05)。

4.3 友谊质量的整体分布《友谊质量问卷》共18个项目,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这6个友谊维度,该量表为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将冲突与背叛的项目反向记分后,再将l8个项目相加得到友谊质量总分,分数越高则友谊质量越好。本次调查结果见表5:

4.4 儿童友谊质量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见表6):在友谊质量的亲密与袒露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亲密与袒露程度要高于男生。男女生的友谊质量总分也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的友谊质量要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

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7),儿童友谊质量及其六个维度在不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5 儿童自我知觉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社交自我知觉是选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中的一个维度,该量表为4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4分,计算该维度所有项目的总分,得到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分。社交自我知觉分越高则社交自我知觉水平越高。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8)男女生社交自我知觉差异不显著(T=1.580,p=0.117>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9)社交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不显著(F=2.209,p=0.116>0.05)。

5结论

①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交自我知觉较高的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较低。②积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儿童的友谊质量越高则其体验到的孤独感越低。③儿童社交自我知觉这一主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比友谊质量这一客观指标与孤独感的相关更显著。④社交自我知觉除了与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背叛)不存在显著相关外,与其他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则为显著负相关。⑤友谊质量的亲密袒露维度得分以及友谊质量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亲密袒露程度和友谊质量显著高于男生。⑥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处于稳定状态。

参考文献:

[1]潘玉进,金笑笑,杨青影,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08-120.

[2]“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8,10:39-44.

[3]Asher S.R,Hynel S.&Renshaw PD,Loneliness in children[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44-0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践训练(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1).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2005(2).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

一、课程采用“纵―横”的教学体系

纵,即先介绍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横,即介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主要论述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够较好地反映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发展趋势,便于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

二、广纳各方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们在儿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坚持课前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15分钟进行演讲,给学生独立学习、大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自主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学生的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课程特点,我们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课,二是年龄特征与教育课。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基本理论课

基本理论课主要讲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流派。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游戏理论的发展等都属于基本理论课。针对这种类型的课,我们采用教师全面讲授―介绍参考文献―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年龄特征与教育课

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规律与教育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内容广、数量多,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教师做理论讲授,然后举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学生实践活动环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大量文献,观看录像,利用实习机会,到幼儿园一线进行现场观察,最终形成观察报告,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改变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逐渐形成学生主动发言,共同讨论的气氛。

四、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评价结构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还大胆改革了考核的评价结构,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80%,包括平时成绩(占10%)和考试成绩(占90%),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包括独立作业、实验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前演讲)两部分构成,各占5%。实践成绩占20%,由教育见习和教育观察(完成幼儿观察报告)构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论考试内容

一般理论课考试的内容比较呆板,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单纯掌握,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的短时记忆来完成考试,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更加不符合高职学生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因而,在理论考试的试卷上力争题型多样,即选择题、概念题、知识题、理论题和应用题等五种以上,由“死”题向“活”题转移,即死记硬背的题分值减少,活学活用的题分值增加,着重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以往对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的形式,而老师最终只是了解了评价的结果,这样做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在改革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进而及时调整。

总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可以为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科学以及早期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符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杨丽珠,邹晓燕,刘文.儿童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研究[J].心理科学.

[4]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简论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5篇

但目前,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教学体系结构庞杂。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教材版本偏少,教学内容枯操、滞后、零碎、缺少系统性,缺乏内在整合。第二,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发展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实际应用性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无法针对具体的内容,也无法针对具体的学生,学生学起来抽象、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由于教学内容的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在以往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尽管教师也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讲授,使得课堂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师讲授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理论上,对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应用重视不够;对如何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上,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鉴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度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我们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性知识,兼顾辅内容。发展心理学的课时只有54学时,而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教材中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解决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我们采取了提炼基础性知识和兼顾辅内容的方法。即一方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结构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把大量繁琐的、细节性的知识放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并批阅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经过两轮的教学,我们发现,这一做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2.注重吸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发展心理学的教材知识较陈旧,我们通过读研究生、外出进修、大量阅读研究性论文、自己做研究性课题等方式,不断吸取新知识,吸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理论上我们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依恋理论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引进课堂;在实际应用方面,把科学的育儿方法、早期智力开发、儿童个性培养、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亲社会行为养成、现代大众传媒对个体发展提出的挑战等内容带入课堂讨论。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含金量。

3.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过去的发展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儿童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种现象使得有些学生发现:学了发展心理学,连自己的心理特点都不了解;一些家长提出的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自己没法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自己生了小孩,搜遍自己所学到的发展心理学知识,竟然无法解释婴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死板、陈旧。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第三,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四,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未来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去。在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在某些内容上,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除常规的讲授法以外,还增加了读写故事、自我白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让学生读写故事,自我白描学生的心态,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以确定讲课的重点及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进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发展心理学课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单纯的理论传授为参与式教学,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幼儿园、儿童心理干预中心(如早教中心、学习障碍指导中心、注意力培训中心、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心)、小学、中学等场所,让学生深入实际,观察幼儿或中小学生在活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分析、总结出个性特点或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写出观察报告,并组织一次报告会,进行全班交流,以巩固观察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作业、考试外,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调查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占60分。教学实践采取开卷方式,占40分,主要包括:

1.观察报告:学习了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两章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撰写观察计划或访谈计划,明确到幼儿园、小学的观察目的,选择具体的观察或访谈内容和工具,然后进行实地观察或个别访谈,最后撰写观察报告。该项考核占20分。

2.研究论文:学习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后,通过在中学的教育见习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从选题到查资料,从撰写再到修改文稿。这种考核方式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该项考核占20分。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学 农村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农村幼儿教育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治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西方很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在幼儿期间父母必须在一个星期内接送孩子至少三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父母将会得到。我国农村很多幼儿的家长“抛弃”孩子外出打工,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出现了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在他们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幼儿;钢琴学习

一、绪论

钢琴是一门优雅的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抒感。要想学生学好钢琴,让钢琴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一门学科,钢琴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学习钢琴。这就涉及到儿童的心理了,需要老师在正常教学课程的同时,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通过孩子的不同表现来探测儿童的心理,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融合来研究一套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儿童钢琴教学法。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启发和正确的引导来教授钢琴。让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幼儿园3~7岁幼儿。通过借鉴和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书籍,通过互联网的查找资料以及去图书馆翻阅图书,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整理并分析,对文献资料进行提炼与总结。通过调查研究儿童钢琴教学的实践,以及对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对儿童钢琴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与总结,对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应对儿童钢琴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三、现代幼儿的心理简析

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着眼点在理解儿童的发展。因此研究要分析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制定适应儿童特点的、最大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教学手段,如抓住儿童的关键期与敏感期。

(一)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是指3岁至7岁的儿童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新鲜、有具体形象的事物上,比较擅长于具体形象记忆,对事物的外观特征有着更为直观的记忆,但大部分的记忆还是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要想记忆服从一定的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且不擅长逻辑记忆,记忆的持久性及精准性相对较差。幼儿在此时的思维模式还主要是具体的形式思维,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幼儿在幼儿期词汇量会发生明显增加,是一生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时期,幼儿在进行言语表达的同时会伴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二)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因素

从幼儿音乐心理特点的角度来看幼儿音乐心理发展,影响幼儿音乐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

就一般而言,父母从事音乐艺术方面工作的,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子女的音乐素质也大都相对较好,例如,在大音乐家巴赫的家族中,300多年时间竟然出现了360名音乐家纵观音乐史我们不难发现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音乐心理的发展,但是也要与后天的培养相结合。

2.家庭环境

幼儿从出生开始最先接触最常接触的人就是家长。在钢琴教育中,家长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因此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钢琴学习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在学习钢琴时,会非常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而家长的鼓励和陪伴也会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动力的学习环境。

3.教育

幼儿时期幼儿的音乐心理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样就为之后的音乐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幼儿时期是音乐学习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教育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有的幼儿有良好的音高、节奏感和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学习中常常体现在视唱音高准,练耳能力强,音乐表现与理解佳等。这类幼儿通过专业的训练,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音乐能力。

四、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幼儿园3~7岁幼儿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匮乏等,针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影响幼儿音乐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教育观念的落后

现代幼儿家长对于钢琴学习往往存在趋利观念,考级思想严重,要引导幼儿家长正确认识和看待钢琴的考级问题。在幼儿钢琴学习问题上,很多的家长都是希望孩子能过钢琴几级,试图通过这个来证明自己的决策的正确性和孩子的优秀。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有一定的弊端的,是教育观念落后的一种思想。

(二)教学方法匮乏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钢琴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看老师讲课,听老师演奏,并不知道其中包含的意义,一味的在模仿老师弹琴。只是这样一直重复上课,幼儿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就是渐渐被磨灭,越来越不感兴趣,慢慢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不愿意练琴,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再上课学习钢琴。

五、提高幼儿钢琴学习的方法对策

(一)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还要按照学习计划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幼儿在学习钢琴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会容易被外部的新鲜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对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色彩鲜艳的、有图画的教材,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学习上,同时也要选择曲调旋律欢快、幼儿喜欢的钢琴曲进行演奏和教学,使幼儿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后可以对幼儿进行鼓励,设置鼓励卡片,从而增加幼儿学习钢琴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钢琴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其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到钢琴带来的快乐。

(二)注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音乐教育中,钢琴的演奏技术是教学的重中之中,但同时培养儿童的音乐鉴赏和音乐理解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培养能力也成为现代钢琴教育的主流趋势。

心理学上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充分调动一个人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音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将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音乐作品的演绎需要演奏者充分的了解感受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即使是相同的旋律,经过每个人的了解感受,也会演奏出不同的效果。

(三)家长在幼儿学习钢琴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学习钢琴的初始启蒙阶段,幼儿的年纪还尚小,理解能力和意志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十分需要家长的陪同。钢琴教师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钢琴教师却不可能天天陪着幼儿进行钢琴的学习,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家长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这样家长的陪伴就对孩子的学习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惰性很强,如果家长不勤快的话,很少有儿童愿意自己去练琴的。所以在日常的练习中家长要起到协助和提醒的作用,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引领儿童练琴。

参考文献:

[1]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5):8-16.

[2]廖家骅.儿童音乐心理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84,(09):49-52.

[3]玄兆东.钢琴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18):69.

[4]田耀农.论少儿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与钢琴教材的使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心理发展 依恋 儿童心理学 电影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72-02

电影《I am Sam》的大概剧情:弱智的山姆在一间咖啡店工作。偶然的机会,他收留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女子,并和她生下一个女儿。女儿一出世,母亲就不告而别,在一群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朋友的帮助下,山姆独自抚养着女儿。虽然生活中总不免出些小差错,日子倒也过得快乐,露西顺利长大了,生得漂亮且聪明伶俐,虽然只有7岁,她的智力已经超过了山姆,山姆已经无法应付女儿提出的许多问题。乖巧的露西为了不让父亲伤心,故意迁就父亲的智力水平,而这显然不利于露西的智力和情感发育。这对特别的父女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注意,他们认为山姆不适合再抚养露西,把露西从他身边带走,但山姆努力争取与女儿在一起……

笔者仅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露西的心理发展。

一 胎儿时期

胎儿的发展主要是受遗传和生物学因素控制,但胎内外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状况也会对胎儿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露西的母亲是个无家可归的流,父亲山姆是个智商仅有7岁的男子,如果从遗传角度分析,聪明伶俐的露西就有点说不通了,而且露西出生后的环境因素也不是很好,即便有山姆无私的爱。这有效地质疑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和霍尔的遗传决定论。霍尔的名言是:“一脸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华生的著名论断:“请给我一打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可以担保,在这一打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智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和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一个高尚的领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二 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社会性连接,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露西的母亲在她刚出生时就离他们父女而去,露西没有机会跟母亲接触,而父亲山姆是露西接触最多、交流最广泛的对象,因此山姆就是露西的依恋对象。当她微笑、牙牙学语、哭叫、注视、依偎时,山姆都及时关注她。此时婴儿的依恋是无差别的,不管是谁,只要在她哭闹或需要时给予关注,她都会对照看者产生依恋。渐渐地,露西就喜欢与山姆在一起,和山姆在一起会让她感到舒适、安全,与山姆分离会使她感到极大的痛苦。婴儿的依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小露西同他的父亲山姆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有利于露西情绪、情感、社会、性格特征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学家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发现:依恋是在母婴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建立的,可分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情感建立阶段(6个月~3岁)。在露西成长的这些阶段里,山姆都在精心呵护着露西。弗洛伊德也指出儿童在3岁时,男孩开始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开始出现恋父情结。虽然山姆不同于常人,但是小露西还是很依恋这位在她看来高大威武的父亲,她也丝毫觉察不到父亲的与众不同,此时她的认知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规则标准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无人照看小露西,山姆只好带着小露西上班,这也扩大了小露西的视野。研究表明:婴儿最喜欢看人的面部,因为人的面部表情丰富多彩。在咖啡馆里,她看到不同的人和物,这也间接促进了小露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当小露西长大,山姆不能带她上班时,她也能很好地适应,因为此时她已和父亲山姆形成了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

三 早期智力、早期经验和教育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追踪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的50%是在4岁前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另外20%是在8~17岁完成的。儿童最初的四年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露西在7岁前都和山姆在一起,虽然山姆的智力也只有7岁,但对于引导教育小露西来说已经够了。在这段时间内,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认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可分为六个阶段:直接的情绪往活动(0~1岁);摆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笔者仅据此分析露西和山姆在一起7年的心理发展。1岁之前是山姆在照看她,山姆犹如孩童,有数不尽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看到她也很快乐。露西的情绪发展良好。在1~3岁左右,山姆有时将她放在邻居家,邻居会给她玩具玩,陪她玩耍,这又促进了她的社会性发展。3~7岁时,父亲山姆会有足够的时间陪她去公园,跟她做游戏,两个“孩子”一起玩,更有助于孩子的同伴交往,乐在其中。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冲突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工作中能取得的工作、经济上的成就都与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四 同伴关系

研究表明:以大人为伙伴会对孩子造成过重刺激,至少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早熟,一是神经质。以大人为伙伴,孩子会无形中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使孩子过早地变成“小大人”。超越孩子发展阶段的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自然健康发展。露西生活的周围都是形体大但内心单纯的“孩童”——山姆和山姆的朋友们。山姆和露西既是父女又

是游戏的伙伴。山姆没有剥夺露西的活动,让她自己活动,自己参与其中,让她体会到她这个年龄段的快乐。因此良好的玩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五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强调了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个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7岁的露西,智力已经超过了山姆,很多时候山姆都不能教她读书。她也在拒绝长大,因为山姆都不能指导她了。人的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现有水平,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的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山姆和露西都差不多在一个水平上,山姆是由于自身条件,已无很大的发展潜力,而露西聪明伶俐,如果有人指导,她一定是要进入第二种水平的。社会工作者将露西带走也是为了她的长远发展考虑,在美国注重人权的社会意识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故事的结局是父女又回到了一起,但是有个疼爱露西的正常妈妈协助山姆教育露西,这样露西既没有与父亲分离的焦虑,也有新妈妈全心指导教育露西,真是皆大欢喜。

六 启示

第一,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过分干涉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如山姆和朋友陪露西买鞋时,山姆很尊重露西的选择。第二,与孩子平等对话,给孩子讲道理。第三,赏识孩子。第四,加强亲子互动,用心倾听孩子的诉求。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日〕山下俊朗.独生子女心理与教育(骆为龙、陈耐轩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9篇

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适应与发展,学习与创新”为主题,共收到论文600多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从事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研究生等共8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据悉,这是两个专业委员会第一次联合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盛会。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心理学的变迁与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发生、发展和未来走向,理清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的科学前沿――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强调要重视脑科学研究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华裔学者严文蕃教授作了题为“HLM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HLM方法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技术;华东师范大学李其维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某些宏观思考”的专题报告,深刻剖析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心理学家与神经科学家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应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共分20余个场次举办了140余场特邀专题报告和分组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学习心理、教育创新、教师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介绍了由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儿童人格发展与促进的基本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桑标教授系统论述了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相关概念,强调要多角度、多变量研究儿童心理弹性;北京师范大学姚梅林教授提议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采用更整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迁移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重新定位迁移理论。

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分别代表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作了大会总结,介绍了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繁荣盛况。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朱智贤心理学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数位专家学者获此殊荣。(本刊记者)

发展心理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阶段,婴儿时期、青少年时期、老年时期等等,不同的时期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点,而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各个时期心里特征的一门科学。讲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一、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以儿童早期和小学阶段为例,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注意力在稳定的增长,记忆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将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更好的衔接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及好的学习方法。此外近年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有提前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时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多动症、学校恐惧症、以及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等等。教师掌握了学生在儿童早期和小学教育中的特点和问题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二、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龄前教育是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开始接触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也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密切相关。[1]但是在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幼儿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只是向儿童灌输了大量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导致在上小学的时候无法快速的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更好的培养和发掘,规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和小学一年级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简单的拼音字母和日常常用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数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锻炼学生注意里的集中等等。让学生在学龄前就能够尽可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2.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开始逐渐形成,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是非的判断能力还很薄弱,一旦没有接受好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2]而且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小学和幼儿园的差距非常大,对于环境的忽然改变很容易感觉到不适应,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导致学生出现上学恐惧,害怕老师,对学习产生厌倦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发展心理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制造宽松的课堂环境,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课堂形式,例如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为学生多展示一些动画和图片,在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包容,让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的课堂教学形式,尽早的将小学与幼儿园衔接起来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也使得他们经常会觉得有一些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应用发展心理学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的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减少对教育改革的误解和抵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发展心理W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现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德育科目,但是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发展心理学,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到很多学科中去,根据学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心里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德育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此外发展心理学还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推动,让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和发掘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将发展心理学应用在教育中,有助于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更适宜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心理学解释了人在各个时期发展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的调整相关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的学生很多方面发展都尚未成熟,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心,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需要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总之,发展心理学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重.《浅析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健康教育,2011(12).

上一篇:发展规划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展战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