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01:36:24

繁殖管理论文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用材树种,它生长迅速、树杆通直高大,可以在短时期内长成大材。桐材材色浅、结构均匀、纹理美观、隔潮性、声学性好、油漆染色良好、密度低,广泛用于家具、乐器制造、航空、人造板生产、造纸、包装等许多领域,也是重要的出口木材。泡桐树体高大,形态美观,也是常用的四旁绿化树种。

二、生态学特性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垂直分布,河南达1400米,云南达3000米。全国有9种4变种4类型,我县自然分布的有白花泡桐、红花泡桐。白花泡桐,乔木,高达40米,胸径达2米以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到西南分布越高,最高可达2000米。极喜光,为强阳性树种;喜湿怕淹,特别在迅速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地下水位过高,土壤透气性差,地下水位过低,易造成表土干旱,均不利于泡桐生长。白花泡桐只有在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特性,在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土壤pH6~7.5左右为好,pH8.5以上,白花泡桐生长受到抑制。

白花泡桐最适立地条件

因子最适条件概述

海拔分布高在240m,多选作四旁绿化及丘陵地区造林树种

温度最适生长日均温在24~29℃之间,此期持续时间越长,对生长越有利。能耐-10~(-15)℃的低温

坡向阳坡最适宜

坡位坡度<30°时,全坡可造林,坡度在30~45°之间时,中坡以下造林,坡度>45°时,山坡下部、山脚造林

土壤肥力喜肥沃土壤

表土层厚表土层大于15cm

全土层厚活土层厚度>50cm

土壤pHpH适宜范围4.5~6.5最适pH5.5左右

石砾含量<30%

土壤松紧度喜疏松土壤,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其它地下水位高于1.5m时,一般不宜栽植泡桐

三、育苗

1、播种育苗

采种10月中旬前后,当蒴果呈黄褐色,个别开始开裂时,为适宜采种期。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无丛枝病、树龄在8年生以上的优良单株做采种母树。蒴果采集后,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除去杂质、再晾五天左右,装入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泡桐种子千粒重0.2~0.4克,每公斤有种子250~500万粒。成熟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在50~60%,最高达80%左右。

整地作床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做圃地。圃地选好后,冬季深翻,施足基肥,春季浅耕细耙,作床。整地要求做到床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便于排水。苗床采用高床为好,结合作床,每亩施硫酸亚铁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苗床作好后,床面要适当镇压,刮平,灌水一次,防止以后浇水时床面下陷,凹凸不平。

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是为了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具体方法是:用40℃的温水浸种,并不停搅动至自然冷却,再继续浸泡24小时,取出放入盆内,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催芽。在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并不断翻动。4~5天后,当有5%左右的种子开始发芽,露出白尖时,即可播种。种子发芽不可过长,否则会因播后温度下降发生“回芽”而失败。为减少病害发生,可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冷水冲洗,以消灭种子上的杂菌,减轻丛枝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泡桐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浸种一天后晒1天,可有效促进发芽,提高发芽率。

播种泡桐播种育苗有大田直播、温床育苗移栽及营养钵育苗移栽3种,大田直播因出苗晚、出苗率低、苗木参差不齐、用工多、成本高已不为生产所用,后两种方法效果好,而被广泛采用。播种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好,采用塑料薄膜复盖育苗,播种期可提早1个月左右。

温床育苗移栽的具体作法是:作成宽1米,高30厘米,长10米的苗床,苗床间隔40~50厘米作步道。播种前灌跑马水,使水份渗透床面,并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可采用散播或条播,播后覆盖细土或焦泥灰,也可1亩用1kg种子拌200kg焦泥灰,然后播种,播后不再覆土。播后即在床面用竹片等作成弓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床面周围用土压紧,保持床面温度和湿度。要经常观测床内温度变化,发芽后,床内温度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要及时打开两头塑料薄膜、通风降温。随着气温的升高,白天可适当揭开薄膜,使幼苗得到锻炼。移栽前全部去掉薄膜,进行锻炼,使幼苗适应露地条件。遇到干旱时,要勤灌跑马水,保持床面表土湿润。当苗木长到三对真叶时,如过密应分次间苗,待长到4~5对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最好选在阴天,将3~4株苗同时带土起苗栽入一个穴内,栽后及时浇定根水。栽后5~7天桐苗恢复生长,成活率可达90%以上。

营养钵阳畦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的优点是可提前育苗、便于管理,还可解决因移栽断根所造成的幼苗死亡和蹲苗等问题,具体方法是:用营养土加水湿润后制成直径7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营养钵(也可将营养土装入纸袋或塑料容器内作成营养袋),将营养钵整齐地排列于阳畦内,使钵顶水平,喷水湿透钵体,然后在每个钵内播下催好芽的种子4粒左右,然后用细土覆盖,厚2~4毫米,最后覆盖塑料薄膜。播种后要保持床内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低时可加盖草。随着苗木的生长和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苗木长到3~4对真叶时,白天全部揭去塑料薄膜,进行炼苗,同时要及时间苗,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大部分幼苗长到4~5对真叶、苗高10~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营养钵放入定植穴内,覆土与钵顶平。一般10米2左右的苗床,可移栽1亩大田,幼苗长到5~6对真叶时,即可定苗。

移栽后的密度是否适宜十分关键,密度过大,苗木细弱,木质化程度差,冬季易大量干梢,降低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生产实践证明,以每亩留苗666~1000株为宜。

苗期管理:幼苗生长期,容易遭受立枯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危害,应及时开展病虫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150~200倍的波尔多液,及时拔除病株。对害虫可用药物进行诱杀,必要时应结合人工捕杀。必需及时间苗除草,从2~3对真叶开始,每10天间苗除草一次,使移栽前床内密度保持5~6厘米。移栽后,为使苗木提早进入旺盛生长期,要加施追肥,追肥应本着早施、勤施的原则,尤其在旺盛生长期多施追肥,促使旺长。一般从6月中旬起每隔20天左右追施速效氮肥一次,还可结合病虫防治加0.3~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霉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和病害蔓延,干旱时要及时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深锄培土,保持土壤蔬松湿润,促进苗木生长。9月份,停止浇水施肥,防止苗木徒长,提高木质化程度。

2、埋根育苗

苗圃地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地下水位过高或土质粘重的粘土地不宜选作苗圃地。圃地还应向阳背风,以免造成风折、风倒、苗干弯曲。不能选择重茬地育苗,应选择没有严重地下害虫的地方,并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播病害。圃地选好后,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不耙,第二年春季解冻后再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结合浅耕,每亩施农家肥5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加施饼肥25~50公斤。农家肥和饼肥应充分腐熟后施入。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然后作成高垄苗床,垄底宽40~50厘米,高20~30厘米,垄距依行距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

种根选择:种根最好选择1~2年生苗根,生产上一般不用大树根育苗。根穗长度15~18厘米,径粗1~3厘米。种根采集时间从落叶后到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都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挖出的桐根按长15~18厘米、粗1厘米以上,剪成上平下斜的根穗。剪口要平滑、无损伤。剪好的根按粗细分级,50根一捆,并及时凉晒1~3天至切口不粘土,以防烂根,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

催根催芽处理:催根的目的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促使种根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达到宿短幼苗的出土时间、出苗齐。试验证明:种根通过催芽处理,埋根后幼苗可提前半个月左右出土,出苗率可提高10%以上,苗高和地径分别可提高40%和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数量和质量,达到1年出圃壮苗的目的。泡桐的催根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有阳畦催芽和温床催芽。

阳畦催芽: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挖一个宽1.5米,深30厘米,东西方向的阳畦,畦底铺5厘米的湿沙,将种根大头向上,单根直立于坑内,种根间填充湿沙,上盖塑料薄膜,10~15天即可发芽,芽长1厘米左右,即可育苗。

温床催芽:3月中、下旬,在向阳背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东西方向的坑,坑宽1米,深60厘米,长度依种根多少而定。床北筑高30厘米的矮墙,南筑10厘米高的矮墙,东西墙与南北墙顺接,呈斜坡形,南墙外挖一排水沟。在坑内填20~30厘米厚的由40%麦秸和60%牛粪等组成的酿垫物,加水拌匀,摊平踏实,然后覆盖3厘米厚细湿沙土层。将种根大头向上、散开均匀排于坑内,种根间用湿沙或湿土充填,种根上覆盖细砂土3~5厘米,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床温应保持20~30℃之间,超过35℃时应掀开薄膜降温。桐根7~10天即可愈合萌动,15天左右当芽长至1厘米时,即可育苗。坑内覆盖的湿土,含水量应在15%左右,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所盖塑料薄膜不能漏气,否则保温作用下降。夜间加草,保温效果更好。

埋根时间与方法:泡桐埋根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在垄上按株距挖好穴,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穴内,顶端埋入土中1厘米,两边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催过芽的种根,如芽长到5厘米以上,埋根时应将芽露出地面。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如要培养苗高4米左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或1×1.2米为宜,每亩埋根667~556株。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杆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

为使苗木提前出苗,延长生长期,提高苗木质量,在埋根后进行地膜覆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覆膜一般在埋根后随即进行,用厚0.0015毫米透明地膜,顺垄铺于垄面,拉紧、铺平、封严、压实、严防漏气。地膜育苗埋根时间可稍早于一般埋根,在管理方面应注意:①育苗前土壤要有充足的底墒;②在幼苗出土阶段必须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发现幼苗开始出土,应立即破膜,并用湿土将口封好,否则幼苗易烧死;③增施基肥,提前追肥。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长至10~20厘米时定苗,每个根穗上保留一个健壮的幼芽,其余除去。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为埋根苗的旺盛生长期。因此,这一时期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应及时施追肥,第一次在5月底前,每株施稀释人粪尿1.5公斤左右,或硫酸铵每亩30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硫酸氨40~50公斤,一般离苗木20~30厘米外开穴或挖沟施入,施后封土,土壤干燥时要浇水。此外还可用0.1~0.2%的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施肥。7月中旬追施尿素或硫酸氨一次,施肥量可大些,8月上旬可施一次磷钾追肥,促进苗木木质化,9月上旬以后,苗木高生长逐渐结束,各部组织不断充实,不必再浇水施肥,以免引起苗木后期徒长。花泡桐及其杂种后代,容易从叶腋萌发副稍,应及时抹掉。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应作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金龟子、地老虎、炭疸病等病虫害,注意排水防涝,及时中耕除草。

四、造林

1、造林地选择:泡桐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同时又怕盐碱、怕水淹、极喜光,造林时选择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造林地较为适合,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壤土至砂壤土的山地、坡地上造林,但应避免在风口造林。

2、整地方式

①穴状整地:穴状整地时,穴的规格因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不同而异。深度一般是0.5~1.0米,在土壤比较粘重板结的情况下,整地深度要大些,通常是0.8~1.0米,在土质疏松的情况下,深度可小些,通常是0.5~0.8米。方形穴的宽度一般在0.8~1.0米,圆形穴的直径一般是0.6~0.8米。穴状整地的规格不同,泡桐幼树生长量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山区,穴状整地越深,泡桐幼树生长量也越大。据四川农学院调查,整地深度达1米时,造林当年的泡桐幼树,比整地深度50厘米时,胸径生长量大56.1%,主干高增加68.9%。在平原地区,穴状整地分3个步骤:

第一是挖穴。挖穴时间因土壤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土壤可在造林前一个月挖为宜,特别粘重或板结的土壤在冬前挖穴效果更好。挖穴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别堆放。

第二是填土。填土深度根据苗木根系大小而定,生产中一般填至离穴沿30~50厘米左右。填土时应先将表层土填入,再依次中层土和底层土,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并将其上表面作成馒头形。

第三是灌底水。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踏实,还应灌一次底水,使穴内虚土充分踏实,避免造林后苗木断根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凉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②鱼鳞坑整地:山地一般可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将坑面挖成水平,破土圆面直径约1.0米左右;第二步:在坑的作一高约10厘米的土埂;第三步:在坑内挖穴松土,深度一般0.5~1.0米;第四步:在坑内靠山坡上部的一面作一月牙形蓄水沟,蓄水沟的大小因土壤水分情况而异,严重干旱地区蓄水沟可大些,深度0.5米、宽0.2米、长0.7米左右。

③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缓波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整地深度一般30~50厘米,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因造林行距而定,一般是3~7米。

④撩壕整地:撩壕整地比水平带整地在改善土壤条件、保持水土、促进泡桐生长方面有更大的优越性。据河南省石曼滩林场试验,撩壕整地与水平带整地相比较,3年生泡桐幼树树高生长量大22.4%,胸径生长量大42.9%,冠幅大37.5%。

撩壕整地的带面宽度和带间距与水平带整地相似,整地分3步:

第一步:先挖水平带;第二步:在水平带的外侧作高度和宽度分别约15cm的土埂;第三步:在土埂内挖壕,深度0.5~1.0米。

3、造林密度

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种类、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3~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距可采用3×3米或3×5米三角形配置。

在村旁、宅旁进行带状或块状栽植时,初植株行距3×3米或4×4米,及时进行间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山地人工纯林,可采用3-6×3-6米,多采用5×5米,每亩26株。

泡桐可以和毛竹进行混交,在桐竹混交林中,泡桐造林密度以每亩13株左右为宜。

4、造林季节

植苗造林从落叶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有一种带叶栽泡桐的方法,试验证明,其幼树生长比春季造林的好。它一般是在10月中下旬泡桐开始落叶但又未全部落叶时进行栽植。

5、造林方法

泡桐的造林方法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埋根造林、插干造林等,而植苗造林是一种主要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所用苗木,一般为一年生或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在4米以上,地径在5厘米以上。山地造林,大苗易招风摇摆,采用“栽小苗平茬培育高干”的办法,效果很好。小苗高度1米左右,平茬后,1年主干高达3.2米。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可采用埋根造林。

栽植时,泡桐不能栽得太深,栽得太深幼树生长不旺,一般栽植深度是以苗木根颈处低于地表10厘米左右为宜,要进行高培土,以防苗木倒伏。苗木根系要理顺,让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直,另一人把细土轻轻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灌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成活率。

六、抚育管理

1、修枝间伐泡桐定植5~6年后,树冠扩大,为促进泡桐生长,要及时进行修枝。修枝在早春萌动前进行最好,修枝要适当、修枝切口一定要平滑以利伤口愈合,保证泡桐的正常生长。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林木分化还没有表现出来以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3×3米,4×4米,4×5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间伐或隔株间伐。

2、高干培育高干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泡桐高干培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平茬法、抹芽法、目伤接干法和平头法。

平茬法一般进行一次,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连续二次平茬较一次或三次平茬效果好。平茬方法是:对出圃的苗木,由于苗木小,或干形不良,或由于病虫害生长不良的苗木,可在造林后连续进行二次平茬,平茬时间以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较好。选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利刃截断、截面尽可能平,防止劈裂。平茬以后要扒土凉茬3~4天,以后用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留一株生长最好的,其余全部除去。连续二次平茬的泡桐主干高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1.0~1.5倍,胸径生长也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平茬的泡桐,树干通直圆满,提高了桐材的等级和经济价值。

3、施肥

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或混合肥,于穴状整地时,和表土混合均匀后填入穴内,每株15~25公斤,或用饼肥1~2.5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土杂肥和人粪尿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50~70厘米挖26~30厘米深的圆形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桐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5~7年生每株0.5公斤,8~10年生每株1.5~2公斤,11~15年生每株2~2.5公斤。

4、加强保护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公路护坡绿化植物小冠花的形态特征、生物特性、护坡特点以及除公路护坡绿化外的其他用途,介绍了其繁殖技术,如种子直播法、育苗移栽法、分株繁殖、截根繁殖和枝条繁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公路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冠花因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作为公路护坡栽植,我国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进之后,在南京、山西、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栽培生长良好,近几年经过在东北地区试种后发现,小冠花在不需任何防护处理的情况下,可露地越冬并且生长正常、健壮,是东北地区新兴护坡地被植物。

1形态特征

小冠花(CornillaVariaL.)别名多变小冠花,属豆科小冠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侧根发达,呈放射状,横向走串,在地表下10cm处纵横交错分布,并生长出许多根糵芽,由此可形成新株,故可以用根进行无性繁殖。其主根和侧根上部长有形状不规则的根瘤;茎匍匐生长而枝端斜向上,有棱中空,质软而柔嫩,长90~150cm,草丛高度仅60~70cm;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9~25枚,全缘,长椭圆形或倒卵形;伞形花序,腋生,每花序由8~22朵小花呈环状紧密排列于花梗顶端,花冠蝶形,花初开时粉红色,以后渐变紫红色,开花期长;荚果细棒状,长2~4cm,每荚有3~12节,每节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呈红褐色,种皮坚硬,腊质层厚,硬实率高,千粒重4.1kg。

2生物学特性

小冠花抗逆性强,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但不耐湿。该种根系发达,有很强的再生力和生活力,抗旱性强,在没有灌溉的条件下也能生长;但生长较慢。一旦雨季来临水分充足,生长立即加快,在适当灌溉条件下,生长繁茂。小冠花不耐湿,如受水淹,根部易腐烂死亡。小冠花萌发早,抗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上生长发育较好,在瘠薄土壤也能生长。其1年有2次明显的营养生长现象,第1次生长为头年潜伏在地下的越冬芽在早春萌发出土;第2次生长为第1次生长苗进入盛花期后,侧根上的不定芽再次萌发出土。多变小冠花发枝力很强,地上枝叶繁茂,单株覆盖度达4~6m2。

3护坡特点

公路边坡植被的主要目的是固土护坡,防止公路边坡被水冲毁,稳定公路路基,附带美化公路沿线景观环境。小冠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根茎型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干旱、贫瘠能力尤其显著,是坡地防护、绿化美化难得的优良品种。种植当年,地上部分即可形成致密的草层植被,当年实生苗单株草丛覆盖面积可达0.8~1.7m2,丛与丛之间茎蔓交织,枝叶繁茂,使整个地面全部覆盖,能阻止暴雨直接冲击地面,延续雨水渗透时间,阻滞地表径流形成,防止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使地表层土壤形成不同深度的、牢固的稳定层,从而有效稳定土层,固定沟坡,阻挡冲刷和塌陷,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小冠花根系发达,串根性极强,在地下易形成庞大的根群网络,有利于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冲防蚀性能,从而有效保护路肩、边坡。特别是在陡坡和高填方路段栽植,对减少水土流失有明显的效果。

4其他用途

小冠花除了能进行公路护坡绿化外,还有很多用途。小冠花根系有很多根瘤,固氮能力很强,同时枝叶含氮3.1%、磷0.2%、钾3%,是很好的绿肥作物;种植小冠花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含氮量都显著增加,土壤理化形状也得到改善,能抑制杂草生长,也是果园、林地、沙荒等地的良好覆盖绿肥;小冠花茎叶柔嫩,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草;另外,小冠花花期长,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5繁殖技术

5.1种子直播法

5.1.1场地整理。由于小冠花种子细小,苗期生长较慢,因此应精心整地,去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然后施入有机肥进行耕翻、细耙、整平。耕层深以25~30cm为宜,经整理后的地块应达到细致平坦、上松下实。

5.1.2种子处理。春夏秋均可播种。由于小冠花种子硬实率高达70%~80%,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可擦破种皮,也可用15%的硫酸浸种20~30min,然后用清水洗净再进行播种。

5.1.3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和条播法。将种子混入一定比例的细沙土进行播种,通常撒播用种量为22.5~30.0kg/hm2;条播行距30cm,用种量为15kg/hm2,覆土厚度皆为1~2cm,播后适当镇压。为保持床面湿润,利于出苗,可在床面上覆盖草帘,待出苗后陆续撤除。

5.2育苗移栽法

春天建好苗床浇足水,事先也要进行上述的种子处理,

然后播于苗床覆以粗砂或肥土,用塑料薄膜盖床保温保湿,待苗高15cm时移栽大地。阴雨天进行移栽缓苗效果好。

5.3分株繁殖

将生长多年的过密母株挖出,分成单株移栽,栽后压实土壤浇足水,成活率达90%以上。

5.4截根繁殖

4~5月或雨季把粗壮的根系挖出,截成15~20cm长的小段,每段带3~5芽埋入土中,覆土4~6cm,保持土壤一定湿度,15d左右即可发芽。

5.5枝条扦插

生长季节截取枝条中部20cm左右长的枝条,斜插于土中,浇透水,注意不能太湿,约20d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孙吉雄.草坪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本刊讯】(记者 许竞)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

>> 科技前沿:展望2010年科技热点等五则 揭秘2010年五大最新科技前沿产品 科技前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科技前沿 2013年22期 科技前沿 2013年22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警惕H7N9今秋再现

【本刊讯】(记者 许竞)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或在秋季重现。自2013年4月中旬,H7N9在多省市蔓延,截至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有132例确诊病例,死亡43人。

目前,多个研究团队仍在坚持追踪H7N9病毒。香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7月25日发表在《柳叶刀·呼吸内科》(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文章指出,H7N9病毒容易感染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复制能力较H5N1病毒强,更易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H7N9的潜伏期3.1日,也与H5N1的3.3日潜伏期非常接近。借鉴H5N1的经验和季节性流行特点,研究报告认为H7N9可能会在今年秋季再次出现。目前将是一个对疾病防控的公共卫生措施加以准备,并对疾病流行的反应能力进行加强的机会。

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亦肯定地向《财经》记者表示,H7N9会在秋季卷土重来。由于H7N9可以潜伏在禽类体内复制繁殖,且不使其发病,因此尚未有更有效的防控手段,且“不排除H7N9通过基因变异获得更强的传播能力的可能”。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团队5月的研究就发现,个别患者在使用达菲抗病毒治疗19天后,仍可以从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到H7N9,这表明该病毒已出现基因突变和耐药趋势。此外,最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人群是首次接触到H7N9病毒,当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无法提供保护。

H7N9之所以能在短时期感染人类,正是因为该病毒能有效在人类呼吸道感染和复制。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证明,H7N9可以像SARS病毒那样通过飞沫传播。研究人员将三只感染H7N9的雪貂置于一个笼子,三只健康的雪貂置于另一个笼子,发现健康的雪貂被感染上了H7N9,重复试验结果亦成立。

由于雪貂的呼吸系统与人类的非常相似,因此常被用于评估病毒的传播能力。

“动物试验只是一个指示作用。”舒跃龙表示,若想证明H7N9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能通过飞沫传播,还需要实际监测。

好消息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013年初中国人群感染H7N9病毒的临床严重度进行了评估,并比较了中国H7N9和N5N1人类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在7月13日出版的《柳叶刀》上。

评估结果显示,在123名实验室确证感染H7N9而入院的患者中,在2013年5月28日前有37人(30%)死亡,69人(56%)康复。在对17名仍住院患者的不完整数据进行评估后,研究人员推测所有年龄的入院患者死亡风险为36%。

研究人员认为,人感染H7N9似乎没有最初报道的那么严重。研究人员也指出,需要继续保持警惕,并采取持续集中的控制措施,以减少人类感染的风险。

不过,中国疾控系统的防控策略不会根据最近发表的这些研究结果作出调整。舒跃龙称,“我们会根据监测情况,若疫情没有发生变化,还会继续沿用目前的防控策略。” 进展 光被“拘留”了一分钟

最近,德国科学家创下一项纪录:让光在一个晶体中静止了整整60秒。以往研究中,可以让光停下来,但从未停留长达一分钟。

科学家用一种不透明的晶体,在激光照射下可暂时变得透明,而光就被拦截于这种晶体中静止了60秒。光线是目前已知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只在发生折射时会有难以察觉的减速,科学家正是通过此类效应来拦截、捕获并重新释放光。60秒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其是研制量子中继器的重要步骤,也是未来打造强大的量子计算机以及构建长距离量子通信的基础。 废弃海藻制造化妆品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从废弃的海藻中提炼出一种名为依克多因的成分用于制造化妆品,从而变废为宝。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华润集团的宁高宁先生在谈到团队建设时,提出一个问题:“华润的文化越来越成为向心力很强的文化,凝聚力强但流动性不强,企业要吐故纳新怎么办?”

向心力和凝聚力很强,表明企业文化已经形成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企业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主要体现为文化的内涵,强调系统、统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随着企业资本和管理的输出(表现为并购和扩张),相应地需要文化的跟进,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具有流动性,可复制、可移植、可再造,文化的流动性更多体现为文化的外延空间到底有多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文化一致性的彰显,而流动性则是文化的拓展和繁殖能力。

成熟的企业文化都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特性,并且达到二者的协调和融合。凝聚力和流动性的强与不强,其实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二者的适配程度,不同时间、地域的侧重,以及企业所处的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

2002年初,在探讨华润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时,宁高宁先生表现出一种清醒和深刻:“怎么找出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个多元化的企业,多元化最容易产生这个问题,最容易产生大而不强,最容易产生越大越散,越大越容易出问题。”华润是个多元化企业,华润的目标是“做行业做行业领导者”,这就要求必须用文化的一致性,去引领产业的多样性。让华润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和企业,都有一种统一的、文化意义上的“视觉识别系统”。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行业、企业是“岛屿”,而文化则是“水”,是流动的“水”,正是这流动的“水”,把这些分散的“岛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协调的系统。

文化的自成系统和自我生长

任何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他的文化都是“教派般的文化”,这是《基业长青》的两位作者研究后的发现。“教派般的文化”是不允许个人挑战、也是个人挑战不了的。这表明这种文化是自成系统的,是不会为个体所改变或者调整的。进入诺世全公司,对于他的文化,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要么离开;作为宝洁公司的一名员工,如果你被派往国外,公司会明确告诉你:“最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公司的文化,其次才是符合所在国的文化。”

这种“教派般的文化”具有封闭性、排他性,并且是远远强于个体、种族和国家的。而恰恰是这种特性,才成就了一家公司。公司就像一个人,文化就是他的品格和个性。一个人必须保持品格和个性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才会赢得尊重,才会在社会上立足。公司也不例外。

但是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的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僵化,自成系统的文化,往往都有自我生长、自我修复和完善的机制和功能。郭士纳废除IBM的不解雇员工的做法,不是对IBM文化的颠覆,反而是对IBM文化的完善;沃尔玛中国店不要求店员对顾客“三米微笑”,并不损害沃尔玛文化的内核。企业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每时每刻都处在自我调试的过程之中,如果文化沦为一种纯形式的刻板,恰恰是对文化生机和活力的扼杀。

企业文化的自成系统和自我生长,是产生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深厚土壤和基础。而只有具备以上特性的企业文化,才有复制、移植、再造的可能、空间和价值。

文化复制是制度与人的双重博弈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文化复制并不直接从“文化”切入。文化复制最容易从口号宣导开始,也最容易仅仅停留于口号宣导。宁高宁先生指出:“企业文化有许多正式的推广方法,会议、标语、企业刊物、职工联谊活动等大多数企业都搞,也容易让人感受到,可困难在于并不是企业在形式上推广什么,什么就真成了企业的核心文化,形式上的企业文化往往成了骗人也骗己的东西。”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文化复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制度的建立。制度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把文化的内核植于制度之中,并使制度得到强力推行,为人们所接受,文化的复制和移植才能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制度和人的双重博弈。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也是需要人遵守的,但是制定制度的人和遵守制度的人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而这正是博弈的关键所在,制度的制定者,必须制定出一个能够为大多数遵守这个制度的人所接受的制度,同时又要在制度中体现企业文化的一致性。这是一个挑战。

这个挑战是必须要应对的。《基业长青》写道:“高瞻远瞩公司把他们的理念转化成有形的机制,同时发出持续一贯、加强理念的信号,他们对员工灌输理念,规定必须严密契合公司,并且利用一系列实用、具体的事项创造出一种身属特殊团体的意识。”只有在“有形的机制”之下,灌输理念、强化意识才会有效。

经由制度复制文化,既有制度的刚性,又有文化的弹性。“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从优秀到卓越》)。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原有制度的全部移植,看似截然相反的制度,有时却是一枚硬币互补的正反两面。比如海尔在国内批评员工,在美国则变为表扬员工,其实只是海尔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表现方式。

当华润啤酒并购和扩张时,有分析人士提出,华润啤酒面临的文化融合问题,是其重要的危机之一。而当时宁高宁先生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在资本的光辉之外,华润具有着一个强势企业的战略设计和管理技术。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计划经济的影响、对民营经济认识上的偏颇、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内部原因包括:管理方面的“家长制”决策、信息不畅、“人治”以及组织机构混乱;激励方面的保障不够、重罚轻赏、忽视再培训;企业文化方面的“圈子文化”、“强人文化,’;领导方面的家族式领导和“领袖”式领导风格。

关键词: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

一、外部原因

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不仅有自身问题还存在着社会环境问题,即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支持和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立法、执法等法律法规是否健全,社会道德和信誉是否健全等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用计划去指挥一切,人才从招聘任用、选拔、流动均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指挥。而市场经济要求由市场来决定一切资源的流动,包括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当社会人力资源被统一调拨、配置,缺乏自由流动时,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2.人们在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上、观念上一直存在偏颇,政府对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尚待提升,以及人们在观念上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与认识层面的偏颇。

3.法制环境尚不够完善,民营企业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内市场准入及融资方面,体制是比较明显的,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市场活力和竞争力,企业显得“没有前途”,因此在人力资源竞争方面没有优势可言。

4.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健全,“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供求机制没有系统地形成,供需矛盾突出。以福建省为例,27.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因对当前所处的企业环境和机制不满而要流动,其中不乏有国有企业培养多年的管理者和“三资”企业磨炼过的高级经理人才。民营企业中小要提升档次、提高竞争能力,人才、特别是出色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最为关键。民营中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双方都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完善的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相应准确的信息、社会保障措施。

5.人力资源流动市场壁垒过高,难以优化配置。时下人力资源流动的“非价值性”问题始终未能从理论上得以真正的解决,人才素质的科学测评,任职资格的确定、价值评价、薪水高低以及是否合理等社会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理论研究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实践中的可行性。竞争中缺少明显优势的民营中小企业自然难以逾越这些壁垒。

6.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加大。近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而相应的社会信用和法律制度却未能同步发展。一些人的金钱欲望导致民营中小企业的“聚财性”被人利用,不讲信用的现象屡屡发生;另一方面,民营中小企业倚重的人才队伍中也存在拉回扣、故意泄露商业秘密等行为。类似社会信用体系危机与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价值的发挥,加大了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并反过来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内部原因

所谓“中小企业”主要指的是,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不如大企业。一般来讲,民营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抗风险能力差,甚至寿命也不长,人才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高于大企业。探讨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我们既要关注外部环境因素,也应探究其内容制约因素。

1.管理现状

第一,“家长制”决策使民营中小企业决策机制不规范。大多数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均由企业主一人做出,企业主决策权力过大。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内部一些重大决策55.3%由企业主决定,30.8%由企业主与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决定,13.9%由董事会决定。日常一般管理决定中,50.7%的企业由企业主定夺,36.0%由企业主与主要管理人员共同商定,12.7%由董事会拍板,企业主不予闻问的仅占0.6%。由此可见,决策方面的“家长制”淹没了民主制,势必影响到人才和人力资源的获得。

第二,信息不畅。和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对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往往力不从心。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创新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搜集和处理信息技术的劣势,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也直接影响到员工才智的发挥,故此,对中小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极为不利。

第三,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人治”在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并表现为完善规章制度的缺乏。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奉行“拿来主义”,把他人成熟的规章制度搬来套用,但实施过程中又常常存在“双重标准”、“以势压人”、“反复无常”、“缺乏公平性”等问题。“人治”不仅与现代社会背道而驰,也导致管理实践中矛盾重重,员工与管理者、企业主之间往往产生不可调和的抵触。以家族关系为基础“任人唯亲”对现象在民营中刁途业比较普遍。“任人唯亲”非家族的“职业经理人”无疑是沉重打击。在抽样调查的样本中,50.5%已婚企业主的配偶在本企业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被调查的所有管理者中,26.7%由投资者但任,16.8%由企业主或主要投资者的亲戚担任,5%是邻居或同乡。“任人唯亲”必然造成人才、人力资源开发使用上的排他性,排斥竞争,造成用人上的“近亲繁殖”,因而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人才、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组织机构混乱,权力界限、工作职能模糊。民营中小企业创建过程中往往基于家庭、亲朋好友的合作。创业时,亲情、友谊的纽带可以使企业内部紧密合作,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但企业发展起来后,由于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在企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权利不清、多头领导、家族特征明显等使外来专业人员很难开展工作,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实践中,外来或后来人才经常遭遇被排挤的挫折感,从而加深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对立。

2.保障与激励层面的欠缺

民营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各方面待遇稳定,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一,保障成本投人少。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本来按照《劳动法》规定的应为员工缴纳各种保险金,却成了企业老板“开源节流”的途径之一,被毫无理由地克扣。结果使员工安全感、保障感逐步缺失。在企业工作的员工逐渐失去信心,选择离开;而未进企业的人才、人员也心存疑虑。企业自然在人力资源选择上没有更多余地。

第二,重罚轻赏。赏与罚本来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相当多的企业主偏好独裁方式,急功近利,一旦员工有所失误,往往毫不留情地给予精神和物质处罚。而对员工的成绩,却视为自己指导有方的结果,很少给予正面的激励。

第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对称。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缺乏,企业缺乏精神激励机制,一切向“钱”看,钱成为单一的激励手段。缺少人文关怀,精神鼓励匾乏,导致员工积极性逐渐丧失,凝聚力降低,更谈不上主动发挥才智与才干。

第四,缺少必要、必需的培训,忽视人力资源的增值。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知识生产的速度加快,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必须是,不断改善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就要求企业在各种成本理应包括员工的各种培训成本,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民营中小企业不能提供完备的培训机制,缺少远见,甚至没有培训支出(也不愿意保留这种成本支出)。一方面,人力资源无法再增值;另一方面,一些追求上进的员工只得选择离开。因此,培训不仅是中小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也是在竞争中立足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

3.企业文化现状

当代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并不长,存活十几年者比较少见。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缺乏良好企业文化的民营中小企业,无法将企业的员工形成一股合力,而且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少有对企业的认同感,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这成为难以留住人才的一个比较重要原因。民营中小企业内的“圈子文化”、“强人文化”盛行,致使根本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1)“圈子文化”。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发展过程中雇佣本地人为员工,导致企业人员内部形成非正式团体,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圈内人又因在企业内做的时间长而占据重要位置,结果企业信息沟通产生障碍,企业制度表面化等等,外来的企业人员无法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他们的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

(2)“强人文化”。民营企业的创立者胆识和能力非一般人所能比拟,这种“强人”在企业的发展初期是必要的。但随着企业各种环境的变化,管理者经没有过多精力和能力亲自应付各种问题,而习惯于集权控制的“强人”却凡事都要自己拍板。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级员工乐于被动地、无个性地听命于企业主,他们恰恰希望能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长期受制于“强人”,自然产生更多的压抑感,各种潜能无法有效释放。压抑员工个性的发挥,既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使企业在这种“强人文化”中逐步陷人困境因此,民营中小企业的“强人文化”对企业发展没有丝毫益处,更会使本来增加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走向反面。

4.领导现状关

于企业领导现状,在管理机制上比较充分地显现出来,已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利用、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问题。

(1)家族式领导—弊端重重。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家族管理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的反对人才引进,使企业陷人“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陷阱,没有新鲜的“血液”引人。即使有引人,也处于“边缘”地位。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管理的约占80%,企业中管理人员40%为家族成员或亲友,90%的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这种家族式领导不仅有悖于时代,而且造成了企业发展的人为排外性、封闭性,也等于捆绑自己发展的手脚。

(2)“领袖”式领导风格。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是“独裁”型领导—企业这个独立王国的“国王”,听不得任何逆耳之言,动辄大发“领袖”的威风,甚至对员工进行人身侮辱,使员工惶惶不可终日。不是用自己的最大热情和精力去完成任务,而是想方设法去迎合老板的欢心,或故意说一些违心的话。“独裁”式的领导作风严重压抑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永远走不出人力资源匾乏的困境。

(3)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家族企业在创业之初并不需要授权,但是随着企业发展,需要由其他人担任企业的部分职位,可是老板又对现在的管理者不信任,导致表面上是给予了权利,但实际还是由老板做决策,所有的事情都是老板“一枝笔”。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温州民营企业拿20万年薪的经理人,却不能做200乖的预算批示。也许这个事例不是普遍现象,但民营中小企业的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是非普遍的。集权必然压制民主,降低凝聚力,进而加大了人员的不稳定性。

5,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和发展后劲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食品经济管理教学方法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消费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加强食品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工作、正确理解食品安全概念,提高全社会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食品加工过程、食品质量、品牌营销、食品营养等概念模糊,渴求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有效监管的背景下,我校申报开设了食品经济管理专业,该专业的开设为全社会培养食品安全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培养食品经济管理人才,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理念和食品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知识,树立正确的食品经济管理观念。我们要在教学上做了如下几个方向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的,从教学方法上保证教学目的的实施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了解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掌握食品安全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最终保证我国的食品生产、流通的有序进行,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教学目的。

食品经济管理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环境与食品安全、生物污染与食品安全、营养缺乏导致的安全问题、动物食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植物食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食品加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食品经济学、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企业经营管理、食品产业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与食品经营管理专业相关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与监管知识。比如,转基因食品的概念,转基因食品的培育过程,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种类及加工品种,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营养评价,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研究机构、研究进展及目前的结论等内容。虽然学生不了解转基因的科学技术,但是对转基因食品有很高的关注,因此学生反响强烈,专业热情很高。

由于学生生源文理差别很大,过多地专业名词、术语、化学式及反应过程等内容,会使学生不知所云,怎样才能培养每个学生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有浓厚兴趣,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与监管,同时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每周质量报告”相关的内容,在教育中,要向学生教授有关口蹄疫、禽流感、日本大肠杆菌O157∶H7污染事件的相关知识,介绍细菌、病毒、霉菌如何污染食品,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日常生活中哪些环节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何避免等相关内容。尽量避免和减少学生对本专业造成的不理解。

二、多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由于这个专业与当前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许多学生在课后提问或者发邮件给我们,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对我们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到一些产品的内容提问,希望给予讲解。这首先是对我们任课教师的一种极大的鼓励,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学习,我们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了解足够多的日常行为,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或学习的中心,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根据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专们的指定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特别是当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以最快的速度向学生讲解相关问题。比如,当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再次强调了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强调了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当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正在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介绍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业的贡献,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添加量的计算方法及安全评价方法,最重要的是说明三聚氰胺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添加到食品中。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能够从这些食品经济管理的专业课中得到很多正确的知识,不盲从于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了对食品加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三、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保证食品安全必须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事情,不是个人能够保证的了的。在食品经济管理的课程中要向学生教授关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内容,要介绍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要给同学介绍了水俣病的由来,介绍了目前我国灌溉用水70%受到污染,随意丢弃一节废旧电池将使10亩土地重金属超标,种植在被污染土地上的水稻、小麦将受到污染,而我们人类将受到最终的伤害。使同学们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食品经济管理的理念。

四、灵活的考核方式

考试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正确理解食品经济管理与食品安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食品监管与保护每一个消费者。因此,在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有关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方式,而是给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空间,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相互讨论完成一篇自己感兴趣的食品安全经济管理因素方面的综述。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吃“麻辣烫”,要求学生就评价了一下吃街边“麻辣烫”有哪些风险,通过课上介绍的知识并结合网上搜索的资料,从原料安全、操作人员卫生、长时间加热要产生亚硝酸盐、街边环境污染、非食品用塑料袋等多方面分析,使学生能够将课上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还为以后撰写科研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中柱.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9-32.

[2]伍立玲.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3).

[3]刘汉霞.食品及食品安全概念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22.

[4]王兰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食品科学,2004,25(7):187-192.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批评;学科融合;共栖思想;局限;适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122-07

[作者简介]格雷格・杰拉德(Greg Garrard),英国著名生态批评家,巴斯思帕大学高级研究员,现任“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英国分会会长。

[译者简介]朱利华(1973―),女,湖北天门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化研究。(北京 100070)

Title: Ecocriticism and Consilience: The Idea of Symbiosis

Author: Greg Garrard

Abstract: Biological science bears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two ways: ecocriticism draws upon ecological ideas and metaphors in its politically-motivated analysis of culture, and the sciences of human nature can throw light upon the origins, possible functions and generic qualities of narrative and poetry. So far, the two approaches have had little truck with one another, despite the promise of a role in the unifying projec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ubbed“consilience” by E.O .Wilson.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of Darwinian literary criticism alongside a critique of the scientific limitations of ecocriticism, and calls for a more modest, open and knowledgeable relationship to biological science in future.

Key words: ecrocriticism; consilience; symbiosis; limitation; modest

诗歌何为?也许正如查尔斯・哈珀・韦伯(Charles Harper Webb)所言,诗歌类似孔雀尾巴的进化状态,“象一只嘲鸫引吭高歌一样,一首诗即是一次夺人眼球的自我炫耀”。①要么诗歌的水平取决于诗人的自我调节本能(这也许是人们为什么选择诗人作为的原因);要么诗歌创作能力在祖传背景中取代了其他可取的思维和情感特征。诗歌的读者在展示他们可以成功欣赏优美诗歌的时候显示他们的魅力,文学评论家也是如此。在韦伯看来,达尔文的概念中,完美的诗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好的诗歌在展示作者魅力的同时也避免了令读者难堪。意志软弱、小题大做、平庸普通的诗歌达不到显示魅力或真正诗歌水准;滑头滑脑、玩世不恭、太过时髦、过分自我的诗歌可能是成功的社交展示,但又不是艺术。很明显,进化是要使自己尽量迎合“金发美女”的诗歌品位――既不是太聪明、费劲或自我,也不是大众化的打油诗或者明信片之类的风格,这些恰好符合了韦伯自己的偏爱。

也许,正如艾赛多尔・那比(Isadore Nabi)在《科学与自然》(Science and Nature)中说,即便是英国的十四行诗也带有达尔文思想的痕迹。既然十四行诗不太可能在生存的竞争中具有优势――物竞天择,那么似乎可以用性的选择和竞争来解释。和韦伯相同的是,那比提出:“我们的假定是……英语十四行诗是一个性器官,像其他更多的肉体性器官一样,有一个被青睐的最佳尺寸。”①似乎十四行代表进化中达到的平衡,这种平衡居于“和高潮,求爱和安全,激情和谨慎之间,允许一个人以最小的险情和最大的收获来繁殖自身”。②鉴于十四行诗写作当中的文化差异,那比认为:“一首英语十四行诗大约7%的内容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这7%必然包括制约诗歌篇幅的第14行诗。”

这两个论点中一个带有恶作剧的色彩,另外一个是严肃认真的。但谁又能识别出来呢?那比“对英语十四行诗的进化论解读”的本质被其副标题“E.O.威尔逊还原主义的戏谑评述”以及据说是编辑加在结尾的一些“哲理性的评论”所揭示。然而,查尔斯・哈珀・韦伯并没有从讥讽中受到启发。“诗歌是魅力的炫耀”只是新文学批评运动中一个最不显眼的例子――达尔文主义批评或生态诗学。他的文章总结了其中最糊涂的因素:浅薄的因果推理,欢欣鼓舞地从所谓的事实推演到自以为是的价值观,鲁莽地使用多少有些投机色彩的生物学术语,等等。最刺眼的是,他从把文学看做作者特有的自我调适的产物的有趣想法,跳跃到一个大异其趣且更为站不住脚的说法,即诗歌是“魅力的展示”,之后,又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20世纪美国诗人之间的争论有着宏大的进化意义。

韦伯令人尴尬的大胆之举并不一定会戳穿威尔逊(E. O. Wilson)夸大其词的结论:“人类思维最伟大的事业一直是,也将永远是企图将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③真正辉煌的事业将可能遭到那些拙劣或无能的人们俗丽的模仿。借用达尔文的著名术语“进化”,威尔逊的生命观确实有其伟大之处,那就是,毫不含糊地献身科学进步的启蒙事业,联合所有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知识。来自学理上的挑战是,如威尔逊所言:“我们知道,几乎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有文化传播的。问题是,生物学和文化之间如何互动的,尤其是他们之间如何跨越所有社会群体进行互动来建立人类的共同性。”④对于真正因社会生物学的著作⑤以及推广和维护物种多样性的工作而出名的学者威尔逊来说,环保的任务要求人们在与历史上偶然存在的文化的复杂互动中理解人性。

既然韦伯的推论证明目前许多已经发表的达尔文主义文学批评案例存在错误(尽管不是很明显的错误),因此,在文学研究中,我们还远不了解什么样的融合是可以包含进来的。目前唯一一部相关的重要论文集《文学动物》(Literary Animal),是拼凑杂混的:有对于一般叙事从进化的、适者生存意义角度进行论证的;有为“人性”观进行辩护的(其中有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一篇出色的文章);有对注入了色情的作品、悲剧和罗曼史小说进行达尔文主义解读的;以及对于一个经典作品的详尽的、一气呵成的解析,如约瑟夫・卡罗尔(Joseph Carroll)对《傲慢与偏见》的解析,他尝试摆脱用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穿靴戴帽式的解析,阐释该文学作品作为对于“女人择偶”叙述的根本意义。在一个详尽的、勉励的但又带有批判性的评述中,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质疑了达尔文主义促进文学批评的潜力:“支持用达尔文主义解读文学的人们……应该做好准备来详细解释进化论给文学研究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性论的复苏。”平克建议说:“一个学科融合式的文学研究应该不光要利用进化心理学,而且还要利用人性的其他的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语言学……,行为遗传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如威尔逊所示,生态学似乎证明了学科融合研究可以用来分析人性――通过文学或者任何其他文化形式,但是,似乎生态学无法直接和文化产生联系,而认知心理学等却可以。卡罗尔认为:“文学是由心灵而不是生态系统产生,心灵则是由‘自然选择’产生的,”①当然,‘自然选择’是否有制造文学的功能或者仅仅制造了一个大脑,是否该大脑制造了文学等这样的重大问题还没有定论。与此同时,格林・洛夫(Glen Love)认为:“生态思维――目前因为它涉及用一个扩大了的思维框架来回答有关自然和人类的位置这类问题时候需要考虑什么――必须包括一个更广阔的、更谨慎的对关于人类行为学科的考量,这些学科包括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生态文化进化学、进化心理学、神经学以及其他以达尔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科学。”②尽管这一观点中暗含开头提出的两个多少有点戏谑的例子所显示的危险,我还是同意洛夫的观点。

那么,学科融合对生态批评意味着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会带来隐藏在华兹华斯的名句“解剖就是谋杀”中的还原主义的威胁,威尔逊承认:“这个词本身……有着灭菌的、侵略性的意味,就像是手术刀或者医疗导管。”③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薇尔・普鲁姆德(Val Plumwood)就是典型的把还原主义和机械主义看成是破坏环境和残害动物的战争同僚:“还原的机械主义框架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距离,这距离使得权力、控制、谋杀和战争成为可能,使得笛卡儿的追随者把动物用于科学试验。”④“还原的机械主义”(reductive mechanism)――或者其他的什么称呼,促成被特雷莎・布伦南(Teresa Brennan)出色地定义为“施虐式冷静”(sado-dispassionate)视角的形成。尽管他们在人类历史上很流行,然而,谴责笛卡儿导致“权力、控制、谋杀和战争”合法化,似乎不可信。事实上,“还原主义”(reductionism)至少有三个容易被混淆的含义⑤:无法避免的方法论的还原主义(无人可以同时学习所有的东西,所以范围必须被限定,参数也需要被控制);理论还原的目的是以一个层面的现实(如葡萄糖的生化氧化过程)来解释另一个层面的现实(如为肌肉提供能量)的方式来理解现象;哲学上的或形而上的还原,大概是一个无益的理论还原形式,它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家和环境保护哲学家树立的一个靶子。关键是人们都公认,尽管理论上的还原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随着复杂性沿着原子、分子、基因、细胞、组织、有机体和人类级系的逐步上升,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也上升到了新的水平,新的特征就出现了”。①生态系统和人类文化都是具有新特征的复杂系统。在威尔逊幻想出来的“完全融合”的一个“极端例子”中,“自然界是由统领所有其他法则和规律的简单的、普遍的物理法则组织运行的”,这有接近形而上还原主义的危险。之后,威尔逊也承认说:“也许这样笼统地预测最复杂的系统是不可能的。”②然而,目的不在于“还原”,“复杂性才是最终令科学家感兴趣的,而不是简单性。还原主义是理解它的途径”。③事实上,正如不可能找到任何信奉“宿命论”(determinism)的生物学家一样,似乎也没有最新的证据证明:因为极端还原的科学家信奉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机器的科学哲学,人们就把他们视为将世界当做仅仅是一个机器的人。在威尔逊看来,学科融合是人类知识相对于自然界那难以穷尽的、令人惊异的复杂性的对应物,这个复杂的自然界概念普及之后被称为世界上生命的“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用生态系统来解释文化产物,有可能陷入幻觉,尽管这已经成为生态批评的习惯性修辞。比如,威廉姆・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一文中,“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研究”④时,时而谨慎,时而随意――有时他承认说,诗歌和生态系统里面的“能量问题不尽相同”;但是,之后他又忘乎所以地说:“如果理解得当,诗歌可以被当做对能量流动、社区建设以及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典范。”⑤鲁克特伦理式的和教诲人的热忱以及实验的热情应该控制把诗歌作为典范的冲动,尽管很大程度上应该看什么是“典范”。在科学中,典范往往指的是电脑对一个现象的模拟,这种模拟通过程序或算术指令不断精细化,直到它最后令人满意地跟踪给定变量中的被观察的波动对象(如在全球平均气温中应该与过去和将来变量吻合的气候模型)。尽管地图永远不会和真实的地貌吻合,模型永远不会和现实同一;但是,如果成功被看成是和真实的系统一致的话,地图或模型和现实状态可以完全同一――他们变化模式持续的一致表明模型设计者选择了正确的初始条件、变量和指令。而在诗歌里面,没有什么使得它可以和任何非语言的东西完全一致,遑论任何生物上的东西。换一个做法,诗歌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类比物,此种情况下两者肯定有差异,但是,惊人的相似性将很具有启发性。然而,这样又太生硬,诗歌和“绿色植物”毕竟不同,而且,诗歌是否具备“帮助创造一个永久自动的、不断进化的系统”的功能并不清楚。⑥最好的情况下,诗歌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可以是隐喻性的,或者说隐喻的程度到了生态系统是一个叙事行为或者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因此,它也是寓言性的。说“诗歌是一个生态系统”,就好比说一个老人是“挂在棍子上的一件破外套”――有极强的暗示性且令人记忆深刻,但是绝对经不起推敲。

安格斯・弗莱彻(Angus Fletcher)的《美国诗歌的新理论》(A New Theory for American Poetry),一部最近的、更全面的关于生态和诗歌关系的理论著作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神秘化。书中说:“诗歌和自然界事件之间几乎有着基因关系。”①“环境诗歌”(environment-poem)这一流行词本身显然就是这种诗歌与自然界之间紧密关系的缩影。这在惠特曼身上尤其明显:“他的诗歌不是关于环境的……他的诗歌就是环境本身。”②一些诗人(如惠特曼、阿士贝里、克莱尔)聚合的、善观察的、仪式主义的特性显示出他们的诗歌是“可以自我调节的系统”,其特征是内部的多样化、自我组织以及非线性等。③弗莱彻热情的论证具有极强的、令人难以抗拒的力量,也极具惠特曼演说的激昂。但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系统果真是“自动诗意化”的,还是他们或多或少是一些有机体的偶然聚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以极为玩世不恭的口吻在他的著作《延伸的表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中指责“波谱生态学”(pop ecology)的“相互依存”以及自我调节的概念“可能是有一个关系网络存在,但是它可能是由小的、利己的成分构成。那些利用有着公益心的同伙们进行繁殖的实体,比起那些为生态系统整体的利益付出的实体,往往更能成功地自我繁殖”。④即使生态系统是自动诗意化(autopoietic)的,它是否和诗歌具有一致性?数字化的非线性(或者是“混乱”)特征取决于恒定复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公式的结果被看做会再次出现的变量。这种数字的非线性特征看起来最多在隐喻的层面存在,且主要是和主观解读一首诗产生的非线性感觉相关,尽管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复现式的。

此处有某种尖锐的讽刺意味,因为,就算大家都懂得如何处理比喻性的语言,往往也是文学专家,我们的评论家看起来忽视了同一性、类比和隐喻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科学家承认说,在他们的话语中,隐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需要谨慎处理。道金斯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采用拟人手法的时候,心里有着清醒的意识,但是,来自人文科学的一些批评家却难以理解这种拟人手法的含义。道金斯是样写到:“将基因拟人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没有哪个头脑清醒的人认为DNA分子有自觉的人格特征,也没有哪个理智的读者会把这种幻觉归咎于作者。”⑤尽管道金斯的隐喻手法在进化生物学、胚胎学和人口遗传学(还有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大量使用,其隐喻手法还是被安德鲁・罗斯(Andrew Ross)中所排斥,因为这种手法“对人类的尊严或社会的变革都不是一个有用的贡献”,尽管自私和利他主义明显是“对行为方式进行文化的特殊描绘”,此描绘在“西方”之外几乎没有意义。⑥这种隐喻描述在罗斯看来不可思议。事实上,把基因当作“自私”的做法会产生一系列的至关重要的假设和预想,如怀孕期间的矛盾特点,孕期胚胎和母亲在一系列的领域争夺资源,类似于主人和寄生虫的关系。把诗歌当作生态系统的做法可能会给生态批评带来累累硕果,但是至今这种做法缺乏解决问题应有的严肃和谨慎;诗歌――隐喻的其中一方,几乎没有努力获得另一方――生态系统的道德色彩。

从表面看,生态概念比起进化观念更不可能被直接运用到文学上来。诗歌既不是形体展示,也不是生态系统,尽管诗歌和这两者都有暗示性的平行关系。诗歌所能做的可能是,充当一个责任心强且教学方法得当的老师手中的教学工具,并与其他方法一起,通过鲜明的隐喻手法,引起伦理变革和政治变革。但是,教训之一是这个工具本身――在这里是被挪用的生态术语――事关重大。举例来说,“共生”(symbiosis)一词是生态批评家们的最爱――人们对之赞不绝口。我不希望我举的例子会让人指责我以怨报德――在《印度生态批评报》(IJE)的第一版中,斯旺那拉沙・兰嘎加兰(Swarnalatha Rangajaran)在编辑评论中认为,生态批评“清楚地表明了土地和风景、文本和地貌之间的共生关系,同时意识到了语言和自然界不可分割的关系”。①在同一期中,艾伦・德雷森(Alan Drengson)捍卫阿恩.奈斯(Arne Naess)的“生态哲学”(ecosophies),说它是“尊重如多样性、共生等生态价值观念的个人生命哲学”。②而与此同时,大卫・巴恩希尔(David Barhill)把社会生态学的理想状态描绘成“自然和社会区域的共生合作”。③拉马皮里亚(R. Ramapriya)用花和它们的授精花粉的共生关系来表明“任何环境、社会和个人的区别都是人为的”。④可以这样说,生态观念的形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德雷森不无道理地指出:“我们应该尤其尊重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我们不应该认为他们幼稚或愚蠢。”⑤显然,他的目的是敦促读者努力和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关系,这是一个包括本人在内的任何生态批评家都不会反对的道德目标。况且,IJE的撰稿人总的来说都是典型的生态批评家。然而,正如我在《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中所表明的,“平衡”这个比喻已经和现代生态学中复杂的自然系统里那难以预测的动力机制所能提供的证据失去关联。⑥“共生”在生态批评语境中被用做“提喻”,表达一个更大的、不受干搅、自然和谐的理想状态,该理想状态在条件最好的情况下都是罕见的,如果条件不好就是一种虚构。这事实上是通过20世纪早期的生态学折射出来的伊甸园版本。如达纳・菲利普斯(Dana Phillips)所警告的那样:“对于生态批评来说,如果想要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领域,它需要意识到生态学不是一个融事实、价值观和隐喻为一体的行贿基金,而是一个很难说具有一致性,有着成败相随的过去和相当不确定的未来的领域。”⑦当我们忘记了我们的隐喻不过是隐喻,并把它们当做是实际的真实的时候,就如我们想象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竟然可以亲密交融到像是果园和黄蜂两者之间必然共生的状态一样。简言之,我们一定是心甘情愿地找出已经没有生命力的隐喻并使之复活成为明喻。这样,经不住推敲的比较和对比则更加显而易见。

生态批评的“共生”主要是对抗达尔文令人不快的“自然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场所”的观点,人文学者坚持保守派的立场。尽管自然界有着明显的猖狂掠杀,我们还是希望,如果我们把共生想象成比竞争更普遍的现象,我们将充满热情建设更加合作的社区。有时候,正如欧内斯特・卡伦巴赫(Ernest Callenbach)的《生态学:袖珍指南》(Ecology: A Pocket Guide)中“相互依存”这个条目所显示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struggle for survival)被一个童子军的义卖行为所代替。“我们每呼吸一下,就会为植物提供重要的二氧化碳,为生命的延续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任何其他的生物也有着自己的贡献。”①似乎哺乳动物呼吸系统的生化进化是为了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材料。地衣中的海藻和真菌,或者人体细胞的线粒体、细胞质和平、互惠型的共存都无疑是我们的范例。然而,真正的共生系统应该包括“奴役”其他蚂蚁的蚂蚁(是同种关系、类比关系还是隐喻关系?)、动物和体弱的人类体内的寄生虫、倾占其他鸟类鸟巢的考伯德鸟和杜鹃鸟。奴役和寄生显然不是克鲁泡特金(Kropotkin)所指的互助,但是这是生物学家“共生”概念所应该包含的一部分内容。

在生物学中鲜有强有力的归纳,更别提什么规律了。即便如此,共生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所有有机体中,至少有一个机体的分化程度要少一些。事实上,与将进化看成是朝着更复杂的形式发展的大众观念相反的是,共生可能有时候要求持续简化,比如在肠道寄生虫发生的情况。抛开将“共生”和“合作”进行简单而不确切的等同不谈,对于竞争和合作的适当的平衡关系也没有一个共识。对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动物学家看到了更多的竞争,而微生物学家看到了更多的合作。等位基因与遗传基因作竞争,从而超越有机体,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给道金斯的基因选择论(gene selectionism)以启迪,这就是海狸坝、白蚁堆,甚至可能是人类的城市所体现出来的延伸表型(extended phenotype),而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共生基因论”(symbiogenesis)在生化协同作用中发现了真核状态的细胞起源。道金斯的方法成功地预示了试图吸收复制机制的“非法”或“极端自私”DNA 的存在,而细菌质粒交换理论(bacterial plasmid exchange)则致命地打击了达尔文―门德尔(Darwinian-Mendelian)式的“生命树”意象,代之以用DNA作为流通手段的合作交流系统。这样,如何看待竞争和合作,关键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

无论如何,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看法会带来一种有益的道德影响,但都是幼稚的。这不会给李尔王带来任何好处,比起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来说,他和女儿们的关系更为直接和感情用事。人们在应对相互依存的关系时方式各异,甚至可以猜测,人们的关系越亲密,他们的反应就越有可能趋于强烈的不理性。在正义和情感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平衡关系。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 航空、机场业:寻找确定性增长 铭远投资: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 寻找确定性投资 煤的供给侧 寻找确定性投资 糖的甜蜜时光 寻找确定性经济趋势 寻找“确定性”的未来 困局博奕 寻找确定性 寻找市场中的“确定性” 投资确定性高的公司 如何进行确定性投资 在不确定的年代寻找确定性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在不确定行情中寻找确定性 寻找盈利确定性增长高成长股 寻找银行股的确定性 养殖业滥用抗菌药物之殇 不确定性视角的凯恩斯投资理论 政策不确定性加大投资难度 经济周期新拐点 投资把握确定性 研发投资项目不确定性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寻找确定性投资之养殖业春天 寻找确定性投资之养殖业春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现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供给收缩的幅度和祖代引种闭关的时间周斯看,一旦拐点出现,鸡价向上的弹性和周期将远超市场预期。受猪价与鸡价关系的拉动,鸡价将表现更大的价格弹性。

在经历了几年难熬的日子之后,“剩者为王”的养殖户们终于盼来了好日子,新一轮的“猪周期”真的来了。

业绩是最好的说明。牧原股份(002714.SZ)最高预增超过6倍。雏鹰农牧(002477.SZ)和新五丰(600975.SH)即将扭亏为盈,避免了带上“ST”帽子的命运。

与猪价息息相关的养鸡企业虽然2015年三季报时对业绩预期并不乐观。但就单季度来讲,2015年四季度的情况已经大为好转,在猪价已经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养鸡企业迎来盈利的时间已经不需要等待太久。

如果说2015年猪价上涨之前的时间是养殖企业的最惨周期,那么重新迎来本轮上涨行情的养殖户们能否重现2011年的高景气度呢,这一轮的猪周期带给养殖企业的是长长的甜蜜期还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呢? 这一轮猪周期带给养殖企业的是长长的甜蜜期还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呢?

业绩回暖

虽然2015年年报还未披露,但养猪企业已经早早对全年业绩做出了乐观的预期,早在2015年三季报时,以牧原股份为首的“养殖大户”们纷纷对全年业绩给出了喜报。

牧原股份预计2015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为5.6亿元至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8.27%至648.15%。雏鹰农牧2014年亏损近两亿元,2015年盈利则是至少两亿元。

2014年亏损近5000万元的新五丰预计2015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3500万元至5250万元,同样实现扭亏为盈。而业绩预喜的直接原因,就是不断上涨的猪价。

“2015年一季度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自3月下旬以来开始出现回升,8月份上涨至最高点。虽然9-10月份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较好的盈利水平。伴随‘双节’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四季度生猪及白条将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全年公司业绩扭亏并实现较大幅度的盈利。”雏鹰农牧的业绩变动的原因说明可以代表相关上市公司的心声。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养猪企业全年业绩的表现,主要来自四季度的业绩爆发,牧原股份预计2015年全年盈利5.6亿元至6亿元,而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才2.79亿元,也就是说,四季度一个季度的盈利数额就将占到公司全年总数的一半以上。

要知道,年均利润超3亿元的牧原股份2014年年初刚刚完成上市后,随手就披露了一份亏损逾8000万元的半年报。上市前后的业绩变脸让公司陷入了业绩造假的漩涡,质疑公司包装上市,如今的业绩回暖或多或少可以洗刷公司的声誉。

雏鹰农牧的情况同样如此。公司2015年前三个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过1.06亿元,全年的预期是2亿元至2.5亿元,四季度的盈利占比大概率事件是有望过半。

新五丰的情况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公司预计,2015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3500万元至5250万元,而公司前三个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仅只有0.09亿元,单季度的四季度几乎贡献了公司的全部盈利。

四季度贡献过半利润甚至是全部利润,只能说明的一个事实是,2015年一季度或者上半年还在亏损的他们,到了下半年才迎来业绩翻身仗。猪价上涨给相关公司带来的业绩红利才刚刚显现。

从价格传导机制看,猪价上涨将引发鸡价上涨。在上涨的猪价带给养猪企业不菲的利润之后,养鸡企业的春天似乎也不远了。从业绩预期来看,养猪企业的业绩集中在2015年四季度爆发,因此,养鸡企业2015年的业绩虽然不会好转,但2016年的情况有望逆转。

实际上,同样从单季度的四季度来看,养鸡企业在该季度的亏损已经大幅收窄。养鸡上游的益生股份预计,由于价格低迷,2015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在3.15亿元至3.35亿元。

益生股份2015年前三季度已经亏损2.78亿元,因此即便按照亏损上限的3.35亿元来看,益生股份四季度的亏损都将是全年的最低点,正是因为对于即将到来的业绩反转预期,在股市一片低迷中,益生股份股价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上市以来的新高。

民和股份(002234.SZ)2015年四季度也有望是年内最低亏损。另一家肉鸡养殖企业圣农发展(002299.SZ)预期甚至好于前两者。公司预计2015年度净利润将亏损3.19亿元至3.49亿元,而公司2015年的前三个季度已经亏损了4.31亿元。因此,不出意外的话,圣农发展有望在2015年四季度实现五个季度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

与上述企业单纯的从事生猪养殖或者肉鸡养殖不同,合并吸收上市的温氏股份(300498.SZ)横跨肉鸡和肉猪两个行当,公司预计2015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58.28亿元至65.21亿元之间,同比至少翻番。

但是猪价的积极影响反馈到股市要早于真正的业绩出炉时,且随着春节销售旺季过后,猪价可能的回落,许多投资者担心节前猪价季节性上涨告一段落,或出现调整。申万宏源分析师赵金厚对此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他认为,本轮猪价季节性调整幅度不会很大,由于养殖户资金和环保政策的原因,农户补栏积极性仍未恢复,生猪养殖规模必将持续缩减。目前,生猪养殖行业公司具有安全边际,居于历史估值水平偏低值。

正如赵金厚所言,由于养殖行业的特性使然,在下游猪肉价格上涨之时,上游的种猪是无法及时补充大量仔猪以供饲养的。正是这个天然存在的“猪周期”,才使得每到隔三四年就会有一个这样的轮回。

就在猪价上涨已成定局之时,养猪主要成本之一的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跌跌不休,这成为养殖企业又一个盈利法宝。正如同航空公司对于油价下跌的敏感,饲料价格的变动对于养殖行业同样如此。

飞涨的猪价

持续多年的猪价终见上涨是养殖企业盈利爆发的直接原因。

牧原股份1月份公布的公司2015年12月销售简报显示,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16.28元/公斤,比2015年11月份上涨了1.6%。商品猪销售均价在9、10、11三个月连续下降后,出现回升。

从牧原股份公布的公司2015年2月至12月商品猪销售均价情况,可以清晰的看出猪价上涨的明显变化。2015年一季度时,牧原股份商品猪的销售均价仅为12元/公斤上下,甚至跌至11元/公斤附近,销售毛利率还不到3%。

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公司商品猪地价格开始呈现明显的上涨之势。商品猪的价格从4月份的12.68元/公斤上涨至15.14元/公斤,涨幅接近两成。在产品售价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二季度的牧原股份从上一季度逾2000万元的亏损一举盈利近7000万元。

整个2015年下半年,牧原股份所售商品猪的销售均价都在16元/公斤之上,最高的8月份曾一度达到18.1元/公斤。因此,产品售价从年初的12元/公斤到下半年的16元/公斤,在单价逾30%的涨幅下,牧原股份在四季度迎来了业绩的爆发。

牧原股份所售生猪价格的变化可以反映了整个行业的变化。从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生猪价格的变化同样如此,农业部报告显示,2014年生猪价格高开低走,整体呈上升态势,处于历史中位水平,总体走势与2013年相似,但同比大幅下跌。

2013年底时生猪价格还曾维持16元/公斤上下的水平,从2014年开始却是高开低走,二季度初时一度不足11元/公斤,随后虽有反弹但年底时终归低迷,2014年生猪平均价格为13.58元/公斤,比2013年下降了一成以上。

2015年第一季度受2014年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的影响,商品肉猪价格出现下滑,价格一度跌破12元/公斤。第二季度随着母猪整体存栏下降以及供需失调等因素影响,商品肉猪出现了持续上涨,6月底上涨至16元/公斤左右并全年一直维持在这一高位水平。

从猪粮比判断养殖企业的盈亏状况来看,2014年猪粮比在绝大部分时间在低位运行,鲜有在盈亏点6:1之上的时刻。猪粮比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是生猪预警数据的核心指标。按照中国之前规定,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6: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

2015年11月,发改委等部门最新修订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从过去的6:1盈亏平衡点调整为5.5:1―5.8:1的合理区间。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2014年全年猪粮比平均值为5.51,这意味着大多养殖企业在盈亏平衡线以下徘徊,亏损在所难免。到了2015年,猪粮比从年初的6:1之下的亏损水平直接蹿升至年底的8:1之上,养殖企业盈利顺理成章。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四季度猪价较三季度略有下降的情况下,猪粮比反而创下了新高。饲料成本的同步大幅下跌是诱发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2016年刚刚开年,猪粮比逼近9:1的调控警戒线,较2014年同期上涨超过60%。

下行的粮价

2015年9月,国家下调玉米收储价格,各产区下调幅度在220―260元/吨。主要饲料成本的下降对养殖业大有裨益。根据兴业证券的测算,养殖成本中饲料占60%-70%,玉米占饲料的60%,是最主要成本。玉米每跌100元/吨,养猪利润增厚18元/头,白鸡则是0.27元/羽。

受需求疲软和美元走强的双重压力下,全球大宗商品已进入熊市周期。以原油为代表的资源类大宗商品均呈现跳水的走势。在这种局面下,农产品也未能幸免,大宗农产品价格跌幅同样惊人。

仅以养殖业所需的最主要饲料-玉米为例,2011年以来,玉米从最高515.5美分/蒲式耳跌至最低320美分/蒲式耳,跌幅为37.9%,另一个原材料豆粕的跌幅则超过了40%。

但在国内,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通过临时收储、限制农产品进口等措施,将国内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了一个较高水平上。尽管国际玉米价格暴跌,但国家通过大量收储使得国内玉米价格维持在了一个较高水平。

荷兰合作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玉米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1/4,估计2015/2016年度中国玉米储备占到全球库存总量的一半左右。兴业证券报告显示,国内玉米库销比已突破50%,为2000年以来最高,远高于国际平均20%的水平。

玉米收储要追溯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发的农产品价格骤降使得农民利益受损,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启动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等收储政策。

但到了2014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棉花、大豆将不再收储,改为直补。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一年后的2015年,玉米收储价格首次降低,幅度在220元-260元/吨。但价格仍是高于国际市场。

收储政策取消后,棉花、大豆降格寻租下降,2014年棉花价格更是暴跌30%。而2015年玉米收储价格下调后,玉米现货价格也立即从2400元/吨上方下跌至2000元/吨附近,跌幅也接近两成。

不仅如此,2015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会上,农业部官员表示,近年来中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计划在五年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

长江证券表示,2015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54480万亩,总产量2.1亿吨,总消费量1.6 亿吨,期末库存量2.08亿吨,库销比高达131%,库存压力显著,而当前价格手段是实现调减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2014年国家取消棉花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随后其种植面积分别下降12.7%和13.2%。

现阶段,玉米的实际供需格局表现为过剩。因此,后期玉米临储价格继续下调将不可避免,从而达到减产量、去库存的目的。

由于此次玉米价格的下调是在2015年的四季度才得以实施,因此,原本一直稳定的粮价对于猪粮比的影响也才是在这个季度才得以体现。也正是这个原因,在猪价略有回落的情况下,猪粮比反而创出了新高。

兴业证券的报告指出,国内约3/4的玉米需求均来自于饲料。过去两年内由于养殖利润减少,养殖行业去产能令国内玉米需求大幅减少。政府为了维持玉米价格稳定而大量收储,导致国内目前玉米库销比高达50%以上。

尽管目前生猪行业景气回升,但生猪存栏量反弹尚需一年左右时间,况且肉鸡行业去产能才刚刚开始。预计至少未来一年内玉米的饲用消费量还将继续减少,而玉米过高的库存仍需慢慢消化,在此期间玉米价格仍有较大下行压力。

在猪价上涨成定局,主要饲料价格下跌又“火上加油”的双重利好助推下,如果是一般产品,开足马力加大生产或许很快就可以满足下游的需求。然而养殖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生产的特定周期性决定了即使价格上涨,产能也无法迅速增加。因此养殖行业去产能后的产能缺失才是养殖企业能够“坐享其成”的根本原因。

供给不足引发价格上涨

生猪存栏反映当前猪市,能繁母猪存栏反映一年后的猪市情况。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了73510万头,较2013年全年同比增加2.7%;年末生猪存栏46583万头,减少1.7%。

而农业部公布的最新存栏数据,2015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798万头,同比下降11.4%。生猪存栏量降至38379万头,较上月减少427万头,绝对数跌至1992年水平。

而农业部规定的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4800万头是其警戒线。从2014年3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跌至4791万头,首次跌破该预警线,能繁母猪存栏量降低直接影响未来10-13个月后生猪存栏量及市场供应量。

2015年12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3798万头,已经是该数值连续第28个月持续下滑了。受限于生猪饲养周期(通常从开始增加后备母猪到其所生产仔猪育肥完成出栏大约要经历12个月)影响,这意味着后期的生猪存栏将一直处于下降中,这种趋势至少要延续一年的时间。

与之类似,商品鸡同样需要自然的生长过程。根据益生股份的招股书说明,种鸡饲养所需的祖代种鸡要从一日龄开始进行饲养管理,到25周龄才收集种蛋进行孵化生产,到32周龄才能达到正常生产高峰。而到产蛋达到50周以后,种鸡的自然受精率下降较快。

父母代鸡苗也需要24周成为在产父母代种鸡繁育商品代鸡苗,商品代肉鸡饲养周期约为41-44天,从价格传导机制看,猪价上涨引发了鸡价上涨。在供给段仍呈现下降趋势下,养鸡企业也将迎来盈利时刻。

商品鸡不同于商品猪的是,商品鸡要经过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鸡的三代繁殖,第三代的鸡蛋和鸡肉才可以供人食用。祖代肉种鸡繁育处于最高的层次。祖代肉种鸡繁育养殖作为起始环节,其主要产品是父母代肉种鸡,父母代肉种鸡产蛋孵化出商品雏鸡销售给养殖户,商品肉鸡经屠宰加工后成为鸡肉产品。

益生股份的招股书介绍,按照肉鸡生产的一般标准,每1套祖代肉种鸡可生产50套父母代肉种鸡,每套父母代肉种鸡可生产130只商品肉鸡,每只商品肉鸡在45天内可长成重达2.8千克的成品肉鸡,成品肉鸡的屠宰率约为85%,据此计算,一套祖代肉种鸡最终可以提供约15.5吨的鸡肉产品。

兴业证券的报告指出,祖代引种量已经下降至历史高点的50%不到,并且2016年很可能持续下降;在产祖代存栏已经到达历史低点,推测未来6个月还要再下降20%-30%;在产父母代存栏已经开始下降,推测未来6个月也要下降至历史最低点附近,年底再下降20%以上。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供给变化,才造成了“猪周期”的不可避免。商品猪价格高时,养殖户积极性提高,开始选留母猪补栏,增加商品猪饲养量。但由于母猪从出生选留为后备母猪到其能繁殖商品猪,并最终育肥出栏,这中间大约需要1年半的时间,因此,当1年半之后新一轮商品猪大量出栏,造成供过于求,商品猪市场价格开始下跌。

当商品猪市场价格跌至行业平均养殖成本以下时,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损,开始杀掉种猪、退出商品猪饲养行业,在1年半后,商品猪供给大量减少,价格从低位开始上涨。行业特点和生猪固有生长周期共同作用,形成了商品猪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实际上,龙头企业对于行业的变化早已经嗅到了苗头。雏鹰农牧2015年半年报中就曾介绍,据农业部数据推算,至2015年6月底能繁母猪存栏下跌至3899万头,远低于4800万头的警戒线,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跌22个月,生猪养殖业去产能情况明显。市场猪源趋紧,从3月份开始,商品肉猪及商品仔猪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整理不难发现,2014年全年全国平均存栏繁殖母猪接近4600万头,统计的全国出栏商品猪为7.35亿头。这意味着每头母猪全年提供16头商品猪,而2015年全年平均存栏繁殖母猪不到4000万头,全年出栏最高将减少1亿头左右。

在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跌局面还没有逆转,出栏商品猪的继续下降不可避免。与能繁母猪存栏量不同的是,商品鸡供给端难以迅速提高则受制于国内祖代鸡的进口原因。

由于技术水平限制等原因,中国白羽肉鸡祖代育种技术尚不成熟,目前中国所有祖代白羽肉鸡均从国外进口。之前主要从美国引进,但随着美国发生大面积禽流感,农业部自2015年1月起暂停从美国进口包括祖代种鸡在内的禽类产品,并将祖代鸡进口转向法国。

2013年祖代种鸡年进口量创纪录地达到154万套,为了控制祖代种鸡引种量,2014年祖代鸡引进实行配额制,2014年国内白羽肉鸡祖代鸡企业共同签署2014年度祖代鸡引种配额协定,2014年祖代鸡行业引种配额共109.7万套,2015年基本维持这一水平。

在配额制的限制下,源头供给逐渐稳定,随着发过禽流感的出现,申万宏源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也于2015年年底暂停了从法国进口祖代鸡。猪价的传导,粮价的下跌和供给端的减少,使得养鸡企业的景气度也随之而来。

好戏未结束

2015年四季度的猪价稳定在16元/公斤之上,2015年1月份,随着春节临近,猪价又小幅攀升至17元/公斤以上,与2011年最高时接近20元/公斤的价格相比,在没有强大需求情况下,猪价并不便宜,尤其是南方的腊肉季并没有大幅推高猪肉需求,使得需求相对平淡。

在没有强大需求推动下,猪价要想复制2011年的历史景气显然不切实际,但生猪存栏和繁育母猪的供给端不足又限制其下跌空间,因此猪价维持在这一价位有着供给量不足的有力支撑。

影响生猪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生猪数量不足绝对是提振猪价最有力的主要因素。能繁母猪存栏量远低于政府警戒线这说明供给端有望继续保持目前偏紧的态势,且短期内不易改变,因此猪价出现大跌的走势几乎不可能。

正因为如此,在养猪企业四季度业绩确定性增长之后,2015年上半年极低的业绩基点,使得养猪企业下半场的好戏才刚刚开始。中信证券的分析报告就指出,猪价波动加剧,养殖户试错成本高,对未来前景不确定性预期加剧,能繁母猪存栏对猪价向上弹性变低,本轮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有望呈现L型,产能去化基础夯实。

所以,周期牛市的高点和时间都可高看一线,2016年猪价均价基本维持在17.5元-18元/公斤,从最高价格的时点来看,2016年三季度的猪肉缺口将达到最大。

东兴证券还指出,受一号文供给侧改革中玉米去库存预期的影响,玉米价格或将面临市场化跳水,2016年猪粮比大概率维持在8:1左右运行,是养猪头均盈利达400元的好时机。

与猪价相比,养鸡企业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猪价传导鸡价在2015年四季度还未完全得以体现,但时间已经不远了。祖代鸡引进量连年减少对各层级产能的影响正逐季释放反应。

根据白羽肉鸡生长周期,从祖代鸡苗引进到生长成有繁育能力的种鸡需要24周成为在产祖代种鸡,其繁育父母代种鸡苗后,父母代鸡种也需要24周成为在产父母代种鸡繁育商品代鸡苗。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量和商品代鸡苗价格是行业核心驱动因素。由于祖代种鸡引种量下降,存栏势必趋势性下滑。

长江证券的研报指出,中国祖代鸡引种量已连续两年大幅下行,2015年引种量仅70万套,相比2013年大幅下降55%,且近期法国禽流感事件或将导致国内祖代鸡引种继续大幅下滑;在产方面,目前在产祖代种鸡已跌至78万套,接近2009年历史低点,去产能化的影响将在2016年开始显现。

玉米等饲料成本价格的下降无疑也会增厚养殖企业的业绩,饲料成本主要由玉米和豆粕构成,玉米收储价格在下调后其长期价格下行趋势明确。

中信证券报告指出,从供给收缩的幅度和祖代引种闭关的时间周期看,一旦拐点出现,鸡价向上的弹性和周期将远超市场预期。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来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

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

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

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内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

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热、供能的锅炉烟囱、煤灶的排气、旅游地域小吃摊排放的废气等,释放出来的主要是燃烧煤、煤气和液化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等,总量虽较工业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点近,且多无除尘设施,对旅游地大气质量影响大。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的岩壁上,本可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却常可见到“××到此一游”,或“×爱×”的心型图案,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再如,我国黄山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练上,可怜的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坏了。

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风景区的基础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适应旅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现今的很多的旅游开发,只考虑迎合其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及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山东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其次,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文物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机闪光灯及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已受到严重损害;北京的故宫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害得很厉害,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颐和园蜿蜒700余米的彩饰长廊,路面的砖,几年就要更换一次。

2.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具体表现在:有些人通过对来访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向往来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此外,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受到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离婚率的上升等。

3.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压缩,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如傣族的泼水节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园”作旅游文化活动项目开发时,却成了“倒水节”:游客各自拿着水桶、水盆,将水从对方的头上浇到脚底,或是将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围着“泼”,完全失去了“柳枝洒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诱发主客矛盾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不适和矛盾会更明显。如当一个旅游区出现游客过度拥挤现象时,或者游客行为太过粗鲁以致于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时,居民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常会听到的抱怨有:个人隐私曝光、停车场不足、塞车、拥挤、噪音、环境变脏、垃圾增多、当地物价上涨、小偷变多等

四、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五、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又具旅游观赏价值,

(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2.旅游社会环境的保护对策

(1)安定团结,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旅游社会的首要因素就是旅游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是否和平,在和平的环境条件中,游客才有人身安全感,才谈得上旅游。因此,任何国家或地区,若想发展旅游业,必须安定,才能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

(2)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在旅游区,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若管理不当,均会成为当地恶性社会事故爆发的潜在因素。因此,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

(3)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

3.旅游经济环境的保护对策

(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经济环境的衡量指标的主要是旅游接待设施,而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又是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设施超出旅游经济环境容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反之则对旅游设施造成危害和破坏,进而造成旅游社会环境问题。故旅游设施的规模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经济环境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服务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档次不够,致使旅游经济环境中硬件和软件不相配套,造成旅游设施的浪费和使设施水平得不到发挥,故目前对中国旅游业而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的迫切问题。

4.旅游气氛环境的保护对策

(1)建立旅游开发和管理智囊团,保护旅游气氛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因为对当地特有旅游气氛的无知或认识不全面所导致的,才会有如将古城的石板路改为柏油路的愚蠢之举。在旅游管理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对旅游气氛环境容量的无知,导致对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要建立专家智慧囊,科学地开发和管理旅游业,以达到保护旅游气氛环境的目的。

(2)无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保护旅游气氛环境。旅游区的旅游气氛环境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反映当地历史、地方或民族气息的环境烘托出来的,这其中,当地人的外形特征和文化素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想象在民族地区,汉族人身着民族服饰,讲者标准普通话给游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云南民族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除了移置当地的建筑,还吸引了大地居民的参与。故要充分保持旅游气氛环境,应尽量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环境的深刻变化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资源结构改变、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调、文化冲突加剧、传统文化湮灭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业在经历了最近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后,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人们试图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重新审视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可持续型旅游发展是目前解决旅游业的现实问题并走向光明未来的惟一正确的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型旅游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尽管理论上已经超前于实际,但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和旅游经济效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第一目标。旅游业的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始终是第二位的,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实施持续发展型旅游在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会受到严峻的挑战,仍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影响

论文摘要:本文由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引入到旅游业与目的地环境的关系;阐述发展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有利影响,而重点突出它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针对这些现实性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措施即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资料:

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湘.旅游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经济地理,1996,(1):106-112.

5.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6.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54-57.

7.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地理研究,vo.18(2):179-184.

8.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旅游管理,2003,3:46-51.

繁殖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1.大面积移除

这是人类旅游活动对植物的最直接伤害。比如,为兴建宾馆、停车场或其他旅游设施,大面积的地表植被剔除,甚至还从外地搬来其他土壤进行客土,以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这无疑是对植物族群抄家灭族的行为。

2.游客践踏

旅游活动对植物的影响中,游客践踏是最普遍的形式。只要游客一踏上公园或绿地,他的双脚就可能施压于植物身上。游客观赏自然风景区后,势必产生植物种群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使用,有时也会造成重大的变化。游客对植物践踏行为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如会影响到植物种子发芽,因土壤被踩实而导致幼苗无法顺利成长;对于已成长的植物,则可能因踩踏而导致其生理、形态等发生改变;步行道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可能影响到濒危植物物种生长;游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常会留下车痕,造成植物组成的改变。

3.采集

采集也是对植物的一种伤害行为。游客最常见的采集动机是想摘下某朵漂亮的花,或想尝尝果实的滋味,或是想带一部分植物回家种植。此外,许多游客迷恋植物的神奇疗效,一到野外看见药用植物就摘,使许多药用植物的天然族群愈来愈少。此外,由于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的森林火灾,致使植被覆盖率下降;任意砍伐树、竹作木屋、竹屋和烧柴等,毁坏了一些幼木,改变了森林树龄结构;大量垃圾堆积,导致土壤营养状态改变,还会造成空气和光线堵塞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等。

(三)对动物的影响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1.干扰

游客从事户外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生存其中的动物尤其是较为敏感的鸟类和哺乳动物造成干扰。如西双版纳的象谷,由于大规模游客的进入,影响了野象的生活规律,使经常出没于原始森林溪水旁的野象,现在只是偶尔有一两头到此活动;游客从事水上活动也可能对水鸟族群造成威胁,使水鸟不能好好孵蛋、导致失温,天鹅或水禽还可能对被钓客的钓钩挫伤,或食入钓鱼用的小铅块而丧命。游客使用各种旅游设施时所产生的噪音也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如手提音响、水上摩托车、汽艇均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动物的影响相当大;同时,水上各种船舶还可能产生油污污染,从而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此外,游客在沙滩上的活动也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如影响海龟产卵行为等。

2.对野生动物的消费

旅游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其中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最为严重。我国的游客不仅吃海鲜,更爱吃山珍,各种珍禽异兽只要没有毒,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猎食的目标,造成这些族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绝迹。除了吃之外,游客还喜欢购买野生动物的相关制品,如动物毛皮、象牙等;许多海域原本有各式各类的贝类,但大量供人食用以及被制成各式纪念品后,贝类的数量锐减。

(四)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体环境在旅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当广泛而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油污、垃圾污染

旅游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旅游船只所排放的垃圾、油污的污染。如桂林漓江,每逢旅游高峰季节,旅游船只几乎是首尾相接,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不仅破坏了游江意境,而且船舶排放的污物大大超过漓江的自净能力,造成江水污染。很多水边地区,如海滨、泉点、河边等地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度假村、休闲中心,其餐厅、宾馆等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是水体的污染源。

2.水上运动

随着度假旅游活动的日益兴盛,湖畔、河边、泉点等地水上运动项目,如水上摩托艇、划船、踩水、游泳、垂钓、跳水、潜水、驾驶帆船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度假生活内容,同时也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水上摩托车活动不仅对沙滩及海岸线产生侵蚀作用,而且其产生的涡流也会影响海域生态如珊瑚礁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漏出的油污还会污染水体,甚至会散布化学物质威胁水体生物的健康。

(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随着游客进入旅游区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汽车排放的大量有毒尾气、扬起尘埃和众多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旅游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会对旅游区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交通工具污染

数以万计的游客使用的私人交通工具,是最没有效率的运输方式,它不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也会排放出更多的大气污染物。这种车辆所引起的大气污染以光化学烟雾污染最具伤害性,光化学烟雾中存在许多高反应性的光化学物质,不但会影响植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光化学烟雾严重时会影响视线,降低能见度,造成游客困顿;它所含的某些物质可能会刺激眼睛,造成流泪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气还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威胁地球生态的健康。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废气排放可能导致酸雨,也可能排放使地球增温的温室气体,或是排放诱发臭氧层空洞的物质。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有机含量高,如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和病毒,特别是堆放在底层的有机物,因严重缺氧,厌氧菌迅速繁殖,病原菌滋生,并产生恶臭;旅游公厕如管理不善也会产生恶臭,增加大气含菌数。

3.封闭环境中的大气污染

如溶洞、餐厅、娱乐场所等,除受外界大气影响外,还受内部污染物排放影响,如旅游者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水汽并携带病毒和细菌、吸烟增加的二氧化碳和烟雾、使用电子设备释放出的大量正离子、装修释放的有害物质、取暖散发出来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由于空气流动差,空气污浊,令人头痛、气闷、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甚至导致某些疾病传播和发生。

4.旅游设施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旅游宾馆饭店是任何一类旅游形式都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供水、供热、供能的锅炉烟囱、煤灶的排气、旅游地域小吃摊排放的废气等,释放出来的主要是燃烧煤、煤气和液化气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烟尘等,总量虽较工业小,但排放源分散、高度低、距景点近,且多无除尘设施,对旅游地大气质量影响大。

(六)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染。在很多风景名胜区,人们随处都可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垃圾。垃圾污染现已成为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地区的一大祸害,是一个十分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

我国游客总喜欢将各种食品,如点心、糖果、饮料等带到户外,或是到旅游区附近的土产店、海鲜店里大吃大喝,为当地环境制造出了许多垃圾。南岳衡山每年约有6000吨的经营垃圾、2000吨的旅游垃圾倒入旅游区内的溪流和水体中。某些山地的谷地几乎成为登山游人丢弃杂物的垃圾桶。山谷垃圾难处理,日积月累,臭气熏天。此外,这些垃圾的处理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没有一种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是全然安全的”,如处理设备要耗电、耗能,而且部分污染防治设备会产生二次公害(如焚化炉可能排出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气),再次威胁环境,甚至损害大众健康。

(七)对环境美学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环境美学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1.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除了眼看、耳闻、鼻嗅之外,还有在古树、碑刻、石头等上刻字画画的不良习惯。刻字留念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游客恶习,不仅破坏景观,而且会影响一些植物的生长,降低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比如,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的岩壁上,本可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却常可见到“××到此一游”,或“×爱×”的心型图案,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再如,我国黄山风景区非常盛行同心锁,情侣买来同心锁挂在树木旁的铁练上,可怜的巨树身上围绕成串的金属,古木参天的天然意境也全然被破坏了。

2.旅游业的不合理开发建设

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不当或开发过度,会使当地原有的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即所谓的“开发污染”。旅游开发的实质是在自然山水或原有风景区的基础上添加人工建筑,使之适应旅游活动开展的需要。但现今的很多的旅游开发,只考虑迎合其主观上认定的旅游者的兴趣所在的审美特点,忽视或根本不顾及该项目建设同周围景观环境的协调,从而造成对该地景观环境的侵害。如山东泰山、北京西山、中岳嵩山森林公园等,索道悬空,电线杆插天,严重破坏了山岳风景区的原有神态;浙江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现在山上山下,摊店林立,现代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山,流行音乐已淹没了寺院传来的梵音,洋楼与寺殿争高,摇滚与梵音共鸣,此情景,与佛教圣地相去甚远;黄果树瀑布下游7公里处的天星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琉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的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美,违反了自然法则

(八)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首先,由于部分游客的文化修养不高,认识不到文物古迹的珍贵和不可替代性,盲目地在文物上刻画或坐卧在文物古迹上拍照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文物古迹不同程度的损耗和破坏。

其次,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一些古老洞穴、佛教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等文物古迹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洞穴和石窟中原本湿度就高,再加上众多游客呼吸作用所带来的大量水分,加快了珍贵的壁画和雕像的腐蚀速度。另外,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指印,也会使得壁画和雕像受到腐蚀。如著名的敦煌石窟,因受照相机闪光灯及数以百万计游客的汗水、呼吸(二氧化碳)和指印的破坏和腐蚀,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变得暗淡模糊,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

再次,众多游客的脚踏也会损害文物古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游人的攀登,造成挤踏破坏,很多地方已受到严重损害;北京的故宫由于游人川流不息,碰肩抵足,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害得很厉害,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颐和园蜿蜒700余米的彩饰长廊,路面的砖,几年就要更换一次。

2.对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的影响

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旅游目的地。具体表现在:有些人通过对来访旅游者行为的观察,逐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消极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向往来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先是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模仿,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投机诈骗、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等犯罪和不良社会现象增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全。此外,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受到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婚姻破裂的增多和离婚率的上升等。

3.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

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传统特定的地点,按照传统规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开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活动的内容也往往被压缩,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如傣族的泼水节被搬到昆明“郊野公园”作旅游文化活动项目开发时,却成了“倒水节”:游客各自拿着水桶、水盆,将水从对方的头上浇到脚底,或是将人推到水池中,一圈人围着“泼”,完全失去了“柳枝洒水”,以示祝福的文化意境。

4.诱发主客矛盾

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日益频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尤其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种不适和矛盾会更明显。如当一个旅游区出现游客过度拥挤现象时,或者游客行为太过粗鲁以致于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时,居民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常会听到的抱怨有:个人隐私曝光、停车场不足、塞车、拥挤、噪音、环境变脏、垃圾增多、当地物价上涨、小偷变多等

四、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五、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又具旅游观赏价值,

(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

2.旅游社会环境的保护对策

(1)安定团结,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旅游社会的首要因素就是旅游区的社会政治局势是否和平,在和平的环境条件中,游客才有人身安全感,才谈得上旅游。因此,任何国家或地区,若想发展旅游业,必须安定,才能提高旅游社会环境质量。

(2)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在旅游区,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与旅游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若管理不当,均会成为当地恶性社会事故爆发的潜在因素。因此,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

(3)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

3.旅游经济环境的保护对策

(1)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增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旅游经济环境的衡量指标的主要是旅游接待设施,而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又是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设施超出旅游经济环境容量,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反之则对旅游设施造成危害和破坏,进而造成旅游社会环境问题。故旅游设施的规模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2)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旅游经济环境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旅游服务人员水平不高,服务质量档次不够,致使旅游经济环境中硬件和软件不相配套,造成旅游设施的浪费和使设施水平得不到发挥,故目前对中国旅游业而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是提高旅游经济环境的迫切问题。

4.旅游气氛环境的保护对策

(1)建立旅游开发和管理智囊团,保护旅游气氛环境。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因为对当地特有旅游气氛的无知或认识不全面所导致的,才会有如将古城的石板路改为柏油路的愚蠢之举。在旅游管理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对旅游气氛环境容量的无知,导致对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中要建立专家智慧囊,科学地开发和管理旅游业,以达到保护旅游气氛环境的目的。

(2)无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保护旅游气氛环境。旅游区的旅游气氛环境是由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反映当地历史、地方或民族气息的环境烘托出来的,这其中,当地人的外形特征和文化素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可想象在民族地区,汉族人身着民族服饰,讲者标准普通话给游客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云南民族村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它除了移置当地的建筑,还吸引了大地居民的参与。故要充分保持旅游气氛环境,应尽量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环境的深刻变化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资源结构改变、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调、文化冲突加剧、传统文化湮灭等一系列问题。旅游业在经历了最近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后,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人们试图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重新审视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可持续型旅游发展是目前解决旅游业的现实问题并走向光明未来的惟一正确的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型旅游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尽管理论上已经超前于实际,但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发展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和旅游经济效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第一目标。旅游业的社会目标、生态目标始终是第二位的,对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实施持续发展型旅游在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会受到严峻的挑战,仍然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参考资料:

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湘.旅游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经济地理,1996,(1):106-112.

5.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6.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54-57.

7.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地理研究,vo.18(2):179-184.

8.杨丽.我国博物馆特色旅游开发刍议.旅游管理,2003,3:46-51.

9.李华明.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旅游管理,2004,4:4-9.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影响

上一篇:地质档案论文范文 下一篇:规划管理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