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2 04:48:35

纺织实训总结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5]张娟.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顶岗实习经过岗位师傅的现场指导及学生工作过程的切身领悟,使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鉴于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纺织工程学科各专业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见表1。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二)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

1.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第7题你认为___专业课对你们未来工作比较重要,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技能课;再次是与之职业生涯有关的其他学科。这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都有设置,只是课程内容、课时比例有主次之分。通过学生的问卷回答说明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长。2.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第8题你希望开设___技能鉴定,第9题根据顶岗实习的感受你认为___专业课程需要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我院已实施实训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或只开设实训课程而未实施技能鉴定且学生希望实施技能鉴定的专业课程,如纺织品检测(与纺织纤维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面料分析(与针纺织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研发及小样设计与制作(与纺织品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面料设计(与面料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服装制版、羊毛衫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等技能课程;其次是计算机程序、专业英语、销售、机械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我们只开设了课程,未单独进行实训,但有些课程可和专业课结合,如计算机程序在纺织品设计、针织服装面料设计中都有应用;机械操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我们专业课程相结合,如纺织工艺中的细纱工,技能鉴定中要求的职能之一就是能清洁保养机器,处理故障。说明顶岗实习中学生胜任的岗位职责已不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技术越来越多学科交叉,对人才需求越来越突显多元化。3.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第10题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最想给本专业的建议___。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专业课程应与实践巧妙结合,实践教学先与理论教学,即实践-理论-实践;实训的时间过短,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积累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加课时,讲解透彻;将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会实践;三是加强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与纺织贸易的联系;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四是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实训内容太过简单,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与合作企业做更深入细致地专业交流,有针对性学习;多去工厂实习;多组织些校外参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增加实训硬件设施。

二、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略见成效

针对上述学生的问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纺织专业应认真审视当前课程教育教学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绩

由表2题1、题2可知,顶岗实习工作性质与专业对口率达到66%,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人数(36%)和一般人数(55%)共占91%,说明其他问题的回答具有说服力。由表2题4可知,认为用人单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72%,重视学历证书的人数占63%,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重视学历证书,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或公司希望高职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具备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由表2题5可知,认为企业或公司最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数占35%、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数占40%、社会协同能力的人数占25%,说明同学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上述三种关键能力,学校必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的岗位技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团队合作。由表2题3可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喜欢实践实训技能操练的人数占92%,充分说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由表2题6可知,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忧心冲冲的人数占14%,有点担心占(39%)和问题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说明学生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技能鉴定以及顶岗实习,具备职业生涯的素养,对就业充满自信。

(二)存在问题

由10题学生问卷答案可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表2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为主,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效能。因为目前我们多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是独立的,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甚至会不同学期完成,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理论时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等到理论教学结束后再集中实训时,理论知识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家及教学专家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指导,但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指导大部分专业还未落实,以至于我们有些专业课选用的教材还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且陈旧的知识技能比例比较大,而现代化知识技能只是一带而过,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四是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终身学习的培育和适应社会群体能力的锻炼。五是忽视利用社会资源装备实训、实验基地。因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及设备有限,比较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导教师演示为主。尽管每年学校都在添置实训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很难形成配套的生产线和现代化技术,毕竟学校的装备是只折旧没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资配套齐全,这就需要探究如何发挥社会资源的功效,能够借鸡生蛋,突破制约专业课实训实验的瓶颈。

三、深化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上述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需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课程教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本着对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能力。树立纺织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应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培养的从业者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排序应遵循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为辅。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开发路径应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以行动导向完成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娴熟地掌握一门技能往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教师的经验可以在学校教学中积累,技能的积累却不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形成,必须经过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依托行业和实训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各大类专业教师的培训;二是积极输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学习,如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国核心阶梯式(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等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及模式。国内培训不可忽视,学习部级示范职业院校的先进课程模式。三是持续开展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活动。如依据国家纺织行业职业标准对各工种职业资格规范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旨在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实时了解自己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同时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中的课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和技能部分。实施“模块整合化”[1],将一个课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组合在一个单元内,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在相关领域范围内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材对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灵活组合的模块编排。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企业向学校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资料,学校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合,编写出更适用的高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实训,力求更贴近就业岗位群与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富于创新

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一体化”教学[1],是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放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全盘考虑、融为一体,以避免二者相脱节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要将关注职业教育的外在目标转向注重学习行为,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内在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2]。由于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团队合作、求知欲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套的工艺设备、财力优势,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演练,不断完善教学、培训、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培训条件。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调整

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不仅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更要重视职业技能和总结职业本领考核,将行为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以强化学生规范行为的养成。纺织专业课程评价通过“应知”、“应会”和“创新”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高职纺织专业课程评价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过程表现,对于理论知识的考试,既要贯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要贯彻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对于专业技能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实践技能的考核过程中,实践技能的考核也要以就业为导向,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结语毋庸讳言,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们职业生涯因经济发展存在的可变适应性,意味着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任务持续而艰巨。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现代纺织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

浙江是中国的纺织大省,绍兴则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市。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产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本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我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课程建设一直是本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基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启示下,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化”改革和实践。

一、“教学工厂”模式的内涵

“教学工厂” (Teaching Factory)职业教育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发现大专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界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而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企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他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华人特有的人文环境相融合,逐渐沉淀出“教学工厂”、“项目教学”、“专能开发”“无界管理”和“经验共享”的独特办学理念,形成了特有的办学优势。认真总结这种教学工厂的主要特色,探寻其形成独特教学模式的关键原因,那就是——“项目化教学”。

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时我校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现实的情况确是本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不得不使我们进行反思和探索,在课程教学中要进行真刀实枪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通过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以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全面的实际工作锻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按照企业真实设计生产流程展开项目教学,从而实现“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密切了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也达到双赢效果,公司获得了学生无限的创意作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学校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较全面掌握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素质。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课程设置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的要求,使学生在课程中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又提高了职业素质。

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一)“校企合作”,全方位修订课程标准

在原来主要由学校主讲教师单方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老的教学大纲(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订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制,没有参照相关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生学、企业用”相脱节,从而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经过此次改革,将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由原先章节式改为模块下的学习单元项目,此种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二)“1+1”共同开发“项目化”实训教材

由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实训方面还没有规划教材,为了更好的进行项目化教学,本专业的所有的实训课程都已经开发“项目化”实训教材,立项为校本教材,并全面投入使用。教材的编写过程主要由“1+1”(学校一方+企业一方)的形式,共同制定教材大纲,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过程。

(三)“三方互动”,共同创建真实情境

在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由校内主讲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并由此工作岗位的企业专家指导设计实践。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共同创建学习情境、统筹规划学习单位任务的完整性、小组合作、模拟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学习的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教学评价,即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来衡量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搭建良好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地点扩展到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结合实例进行项目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项目实践环节课时,提高学生项目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能力。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法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思想为指导来确定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课程要真正实现项目化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打破原有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1+1”课程开发小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了健全的适宜的教学环境,项目教学法才能真正得到应用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韩鹤进.基于“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42-143.

[2]衣长存.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2,(17):144.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目前纺织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急需能够直接上机操作,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而长期以来,纺织高职教育基本上沿袭了本科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教师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而在“专业理论知识够用”的高职理论教学内容的总体指导思想下,纺织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目前纺织类高职高专教材基本上是对相关本科教材的机械式删减,并没有浅显而系统的论述相关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长期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使得学习成为老师强加给学生的任务。

双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是纺织高职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目前纺织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而这些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基本上是注重理论深度的高等教育,缺乏纺织行业岗位实践经验,对纺织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近几年,教育部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考核成为纺织高职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而这种考核标准在目前的高职教师身上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由企业技术人员来承担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成为纺织高职院校解决师资问题的主要方法。但是企业技术人员在学校的薪酬不高,并且在生产旺季,技术人员是企业生产的保障,因此很难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校企合作制度不健全

纺织专业的日常教学需要大量的专业检测仪器,尤其是纺织工艺相关知识的实践训练必须配有整套的纺织操作设备,但是这些纺织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尤其是符合行业标准的检测设备。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很少具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去购买这些成套的生产设备,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来解决实践教学需要的场所和设备。然而,目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岗位基地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建立在企业赢利的基础上,能无条件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越来越少,作为企业而言也有很多难处。正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尚缺乏企业与学校间的责、权、利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就停留在以人情和互赢关系的基础上,使得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对纺织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操作能力直接影响纺织企业的效益,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学生和纺织企业用人单位。但是,目前纺织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会从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等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的引导作用,以及实验实训设备在培养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从而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较高,但是教学质量不高,实验实训设备齐全,但是大部分却成了学校的摆设。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频繁换工作,导致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难度加大,较难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并且企业在学生短暂的工作时间内,也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和重要条件。

现代纺织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途径

(1)完善课程体系与加大教学方法改革

如何让学生看到学习内容与就业工作岗位和薪资报酬的关联性,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同时拓宽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是目前纺织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纺织高职院校应根据纺织行业典型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应当注重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处理好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专业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数。实践教学应当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做到工学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理论知识,从而既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驱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行探索,培养学生自行设计整体学习方案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做的过程中,主动查阅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系统性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激疑式、启发式等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还应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存,而不是仅仅在一个教师身上同时实现“双师素质”,因为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纺织高职理论教师应能根据纺织行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偏重于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对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加以解决,攻克技术难关,能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则应能够掌握纺织生产和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能够解决日常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设备维护。对于专业理论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或工作)一段时间,以增进对实际生产的了解,能够捕捉到纺织行业的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对于实训实践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使他们从理论学习中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的原理,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实践。

(3)健全校企合作体制

纺织生产工艺和纺织品质量检验都需要大量的设备器械,而这类仪器数量多、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因此没有任何一所纺织高职院校能够让全体学生在校内完成所有的实践实训活动。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仿效德国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既能保证实践教学的需求,也能满足岗位调研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制度,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要从国家立法的高度保障校企合作,强调企业在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者职业能力方面,具有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同时,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给予合作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国家三方共赢互利。

(4)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纺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具备实用就业能力,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因此纺织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应当突出能力和素质目标,突出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应当评价课程设置是否明确了纺织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类课程的具体目标,并设置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紧密结合纺织企业的生产实际,是否直接与岗位工作内容对接;评价分布在纺织行业各个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让纺织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工作室培训任务及效果

(一)培训任务

1.岗位模拟训练

让学生亲临模拟实训环境中参加实训。模仿员工与顾客的关系,完成迎宾、服务、送客的整个服务过程,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为培养后继人才做多方面的预演。

2.岗位体验

由学生自主参与,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暂时设计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适应期为2-4个月,从中发觉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能力表现,最终调整岗位,确定其适合于管理层还是基层。

3.定位指导

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资深人士和公司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分经营管理方法培训和服务技能培训。店长、领班岗位必须保证技术服务能力过硬,并且具有一定的敬岗爱业意识。要求管理人员完成月计划与月总结,总结分析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理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直至能较好地胜任。

(二)培训效果

经过半学期的适应观察,笔者发现学生能较出色地、独立地完成本职工作。通过顾客意见反馈及经营的业绩证明,学生的技术服务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在暑期校外实践中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好评。因此,在该阶段,学生承担了另一项职责,就是在离岗之前辅助指导教师去辅导下一届参与到工作室来的形象设计专业学生。

二、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

如今,国内有很多高校申报与行业相关的形象设计专业、美容专业等,纷纷探寻人才培养的规格、就业的出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这一专业至今已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模拟式”实训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实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只学理论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现状。通过实训,大学生可以掌握一些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增强对工厂、企业、公司等环境的深入了解,并对对口公司的基本设备能熟练操作,以利于以后求职。学生到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所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学生的就业就有较强的竞争力。通过实训,大学生还能培养自己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主要成效

1.为学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学生以校内美容工作室为优越的平台,利用岗位职能,凭借自身的技术水平、服务特点、沟通交流能力,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取了一定的报酬,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岗位能力。

2.提高专业学习热情

当初有学生怀疑,并抱着好奇的心进入艺术分院来学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但如今通过个人的切身工作体验,很多学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观念,深层地认识到了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有效地增强了学习与工作的热情,提高了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3.增进企业合作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室引进上海雨田公司的一些产品,成为加盟商,在内部环境建设上按照正规美容院的要求,包括设备引进、卫生消毒、管理、促销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岗定位,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挖掘其内在的潜质,培养技术服务型及管理型人才。

在建立初期,邀请雨田公司美导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技术指导,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潜在能力,特别是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得到了院教师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4.增强岗位竞争力

对学生的培养,笔者认为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工业实训,很多大学生都需要补上技术、技能实训这一课。从美容工作室的成立可以看出,我们是可以解决大学生只学理论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的。通过实训,大学生可以掌握一些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增强对公司等环境的深入了解,并对对口公司的基本设备能熟练操作,以利于今后求职。通过实训,使得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会贯通。

5.创收结果

经共同努力协作,分院获得了一定的创收,学生也得到了一定的酬劳。学生的技术、服务能力转化为物质财富,培养了学生较强的价值实现能力。

6.教学成果

在分院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在学院首届教学成果评比中,工作室获得了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也作为学院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宁波市教学成果的报送和评选。

四、特色与努力方向

笔者相信,我们以“学之实、实之用、用之技”专业特色为依托,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培养出很多协调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需进一步深入行业,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创造更为真实的工作环境;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拓展发展渠道,使学校再上台阶,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6]宗亚宁,徐淑萍.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 348-349.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人文素质高职专业课程印花大型实训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主要表现为通过后天的人文科学教育,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纺织印花技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这两年纺织业的不景气,使得印花专业学生思想普遍不稳定,这对纺织企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带来很大困难,对于整个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及“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都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英国1987年《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

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只有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

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讨越来越多,对于某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印花大型实训课程为例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立志于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力促培养适应于纺织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印花大型实训课程为例,探索融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实践。

1、关于高职纺织印花专业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

现行素质观中一般都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但针对印花技术这一特定产业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界定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2、高职纺织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组织多种形式的调研,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等,从中寻找高职纺织专业从事印花技术的学生在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历史和哲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等。

3、融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措施研究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育人,这样才可以做个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2)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在专业课程的标准设置及授课计划里增加与专业知识相适应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印花纺织面料时在课程导入时可通过介绍中国神六宇航服,一方面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国家自豪感;在介绍印花材料知识时,可引入孟郊的《游子吟》来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介绍印花染料时,甚至可以播放一小段《大染坊》中面料变色的场景来使学生感知历史责任的使命感等。

(3)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将人文素质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教学、高仿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虚拟教学等。在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

(4)建立融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建立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的融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注重“知识与技能”、“实际与应用”、“态度与习惯”、“关爱和沟通”等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评价。

4、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

研究建立从事印花技术专业包括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在内的跟踪调查长期有效的机制,对本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对完善课题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四、总结

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两次人文专业课程教育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并逐渐形成,所以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革英.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4):50-52.

[2]吴绍芬.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与出路探讨[J].高教探索,2011,(6):22-26.

[3]杨方,余红梅,贾淑红,等.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J].素质教育,2011,(33):73-76.

[4]张广德.提高高职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20):44-46.

[5]高宝立.提高教师人文素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1,(6):132-134.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运行与管理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承担了南通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任。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在参观国内众多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加强了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随着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完善,运行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种高效运转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前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我们在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协调生产与教学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建立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

聘请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领导小组领导人、海门滨海新区管委会领导、南通建筑业协会等协会领导,建筑行业龙头企业南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南通苏中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与南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南通建筑职业技术学校等有建筑相关专业的高、中职院校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南通纺院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搭建区域开放共享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平台。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作用如下:

1.1 政府扶持

通过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项目实施,政府部门从宏观协调来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理念创新;整合、协调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对企业高职教育办学投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行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2 行业指导

南通市建筑业协会对专业建设进行协调、业务指导,发挥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方面的指导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行业企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参与、实训课程开发;提出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咨询建议;构建行业职业标准建设平台;指导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构建校企合作服务体系,推进实训基地相关专业群服务行业。

1.3 企业参与

与南通建筑施工行业的龙头企业紧密合作,聘请企业负责人协调合作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吸引南通建工集团、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南通苏中建设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对实训基地进行资金投入;切实推进 “校企师资互聘互培,轮岗共用”改革,将龙头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共同制定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和实训资源库;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并共同进行管理。

1.4 学院主体

我院作为实训基地建设主体,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承担实训基地规划、建设任务,在政府、行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凭借行业平台,紧密联系区域内高、中职院校和企业,建设资源和成果应用于行业培训、企业员工教育、学院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为企业研发、成果孵化、社会服务发挥功能;建成行业、企业、区域高、中职院校共享的实训基地。

2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建设

探索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体制,建立以南通纺院为核心,行业企业参与、区域高中职院校参加的南通纺院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委员会各方职责。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实现多方共同议事、决策和管理。

通过建筑工程实训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确定实训基地费用使用标准和学院学生、职业鉴定、培训学员住宿、餐饮保障条件,明确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任务、内容、要求,实习地点的确定、实训的安排、实训的组织和指导方式,校企指导教师的职责,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要求,实训成绩的评定,安全注意事项等。明确学生实训期间学院和企业为学生交纳保险,减少实习风险,责任共担,出现意外伤亡事故时双方的职责划分等。

通过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学生守则、实训基地材料管理制度、实践教师教学考核制度等系列制度建设,推进实训基地规范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基地使用经费和管理制度,实现委员会共同决议和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探索成本分摊机制。

3 建立实训室管理考核机制

为加强各个实训室的管理工作,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制定了实训室管理考核标准,从实训室安全卫生、教学秩序、建设与管理态度、设备完好率、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设备使用台帐、兴趣小组活动情况、学生参赛及获奖情况、技术培训开展情况、横向项目签订与完成情况十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其基本要求及量化指标如表1所示。

通过近几年的执行情况来看,这项实训室管理考核机制还是行之有效的,保证了做事人的积极性,鞭策了不认真的人,对于优秀实训室管理工作量上调一定比例。对于考核差的实验实训室,其管理工作量下调一定比例,明确其改进的方向。用激励机制促进实训室工作上台阶。在实验实训室建设经费投入上根据实训室及设备使用情况,优效优投,提高利用率。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我们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运行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规划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在运行与管理上上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按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要求,我们将在增强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将基地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2006-11-1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目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职能岗位,从而使企业把毕业生挡在门外;二是学生自身的期望值与实际能力不相符,间接造成学生就业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设计不合理,使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脱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发展战略眼光,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还有一些教师虽有“双师”资格但无实践经验,对现任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在知识、技能的输出上形成误区,从而贻误了人才培养的良机。教学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中,一些教职员工没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师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移,教学质量提高不快。

要扭转这种现状,首先要从转变培养模式入手。中央16号文件[1]对高职教育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办学模式要求,明确提出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实现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学科整合,各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2],对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探讨。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学做合一”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最早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应加强校企合作,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紧紧围绕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分析与产业相关联的各专业能力要素,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专业特长的比较优势。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能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企业“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3],即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方式,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可到该企业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量身定做,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对学生来说则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三得,利学校、利企业、利学生。“订单式”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才模式,为企业所认同。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与纺织设备生产企业联合办学,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相应的技术指导。通过企业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学生具备新型纺织机电设备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维护和管理能力,对纺织机电设备生产及下游纺织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为企业产品的推销和市场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应用性项目研究,支持企业实施技术革新和推广,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办学目标。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共同培育学生。同时利用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有利机遇,把工厂的问题带回学校,教师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培养技能精英提供有力的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直接接触企业的高新技术,使他们的知识能量得到释放和发挥,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同时也让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

培养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过去普通三年制高职教育一般采用2∶1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两年半在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和部分实践环节,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际毕业实习时间只有12周。在这阶段,部分学生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真正实践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计划,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1∶1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着手研究和推广“2+1”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两年时间在校学习,一年时间实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比例有所增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但有部分学生和家长不能完全接受,他们认为第三年就“打工”,相当于提前毕业,既然如此,就应该改为二年制。但这样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与三年制的高职高专教学目标也不相符。“2+1”教育模式不利于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学校也较难找到能同时接收大量学生实习的单位,弄不好就会变成“走过场”。

1∶1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1∶1,第一年以基础理论课教学为主,其余二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让部分专业课的教学搬到企业去,增设课堂现场教学。如纺织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纺织机械装备等,这样可解决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钩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定专业名词,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分批、分次、分阶段、分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具有很多优点:实习目的明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实习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在实习现场学习理论知识,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企业安排学生,一般企业不愿意同时接纳太多的学生,主要怕影响正常生产,但如果是少量学生,一般企业都能接受;学生家长满意,这样的安排虽然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但学生能真真实实学到知识和本领,家长对此也感到满意。

1∶1培养模式的新思维就是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建立基准课程框架,对每门课程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教学,在原则上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以“够用”为准。学校应积极寻找合作单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效益,让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要建立相应的考勤制度,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不能随便离开实习岗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学校提供相应的报酬。通过改革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实验,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操作,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因材施教,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特色人才[4]。“文凭+证书+能力”的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既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又获得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实际操作能力。“文凭+证书+能力”培养模式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劳动制度。我国的劳动制度规定:一些特殊的工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这样既能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保证了设备的安全。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的培养,采取“文凭+证书+能力”的教育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深受学生和企业界的欢迎。当然证书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考证的盲目性。应根据未来的职业岗位需要有选择性地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与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相适应的等级证书有:电工等级证书、AutoCAD等级证书、电子CAD等级证书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使学生拥有相应的上岗证书和技能证书,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需求。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做到训练系统性,时间有保证,措施得力有效。各项技能培训应有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准确定出阶段训练内容、要求和目标。在决定是否要考证的问题上,要抓住两个关键词———“能力”、“知识体系”。证书是对学生取得相应技能的肯定,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的培养,对获取证书的学生应进行跟踪,为他们提供培训信息方面的帮助。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定期培训和进修,提高证书的含金量。

纺织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求灵感来源

首先查找资料,向学生介绍并了解古今中外有关面料创新设计的服装,分析其造型手法和工艺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阐明面料创意设计的概念,使学生对面料创意设计有一个初步印象。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对事物新奇感的追求,乃是创作上所能提供的灵感源泉”。灵感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学会多观察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图片,展开联想,开拓学生的创作思维,加深对面料创意设计的认识与了解,寻找、激发创作灵感。布置市场调研内容,通过调查和研究当下服装的流行趋势及服装产品的特点,阐明面料创意设计的意义和发展趋势。

(二)充分利用服装教学实训场地

利用有利于实践操作的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如充分利用工艺制版教室和工艺实训教室,一方面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诠释面料质地、色彩及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搭配,服装面料、辅料及图片资料的交流与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平缝设备、不同的缝制工艺进行创作,丰富创新手法。所以充分利用实训场使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更加有的放矢。

(三)理论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手段,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图片、课件进行教学,从中掌握面料创意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造型手法的运用和搭配。直观地感受面料的无限创意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增加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面料创意的感官认识,提高课堂效率并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

(四)学生自评环节的设置

在实践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技法与手段,要求学生完成课程的相关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分组讨论各种方式的表现技法,从中摸索出新的工艺手法和效果。在这一阶段,设置课堂自我评定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这样不仅是完成作业,还可引起学生对作业完成效果的重视,使作品的效果更好;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在专业上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设计出较好的创意设计作品。

(五)构建新型的作业模式,形成产业化模式

以往的实践教学都以作业来评定课程的成绩,作业交上来,学生就万事大吉,这门课程就基本合格。作业中一些好的创意作品或留校作为下一届学生的案例作品被保留下来。通过面料创意设计课程改变原有的这种单一的作业模式,使这些作品产业化,即展示了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又可以为企业征集到好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并形成效益。如好的面料创意产品做成工艺品、成衣制品及纺织产品,为本校服装专业下的华德霓裳工作室店面提供原创产品,或通过网上直销的方式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让社会和市场对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进行全面检验,通过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对本课程产业化模式的探讨和实际操作,可以带动专业中其它课程作业的产业化模式发展,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及时掌握市场产品的流行动态,创作出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为市场认可的作业产品,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创业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束语

面料创意设计在现代成衣和家纺设计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它使服装纺织产品更具特性,并增加原创性。因此面料创意设计教学应与市场接轨,教学的同时不仅能创造出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流行趋势的创意面料,为服装行业提供更具艺术气息的面料创意产品,同时也带动其它纺织衍生艺术品,繁荣艺术领域,也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发掘更多的面料设计人才,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业从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的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计价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线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