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1 19:10:21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不知不觉之间,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在这两年时间的工作里,在上级组织、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在自身不断加强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努力下,过去的两年是我工作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两年;也是自己团结同事、不断提升自身凝聚力和组织能力的两年,现将自己近两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 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自然能够意识到自身肩负使命与责任的重要性,始终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学习放在自己工作和学习上的首要地位来抓。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和思想,以此作为自己开展工作原则和依据;积极按时地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自己不断的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在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与进步,进一步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 在生活上,团结同事、严于律己,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

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深深的意识到良好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和周围的工作环境好坏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良好的工作、人际环境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服从上级领导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做好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也十分注意和周围同事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保持,在业务上虚心的向周围同事请教,在生活始终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严于律己,在自身的努力下,我也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三、 在业务学习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工作技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对于做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在这两年的时间内,我继续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义务素质作为自己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专心学习和自己业务工作相关的技能知识,同时和自身工作内容相关的其他技能知识也纳入到了自身的学习范围中去,不仅仅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业务人员请教,同时也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来学习自身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提高了自己的办事效率。

三、在工作上、踏踏实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我主要负责包括xx县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待业金征缴、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全县工人的档案管理、职称培训、全县退休人员的审批工作。业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也比较繁重,我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重担和责任性,在两年的工作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按时、按质的完成自己所负责的业务工作,服从上级领导的布置和安排,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20xx年10月份,按照xx县关于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精神要求,我作为工作组成员来到了年堆乡努玛村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驻村工作。踏入新的工作岗位,本着为联系点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工作原则,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通过走村入户调查、开会探讨等方式来了解努玛村经济、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订了驻村工作组的三年工作计划,并协助努玛村村委会制订了努玛村三年工作发展规划,为努玛村的经济发展理清了发展思路,前后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原材料加工项目、防洪灌溉项目等有利于村计民生的项目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困扰联系点群众的社会、生产问题;得知努玛村开展村集体活动资金不足这一情况后,我自筹资金800元为其解决了开展村集体活动的资金难题,与当地的党员、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联系,获得了当地群众、党员的肯定和称赞。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确保综治工作责任落实。

年初,我局根据责任书条款,把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今年赋予我局综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梳理为六个方面,即:1、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各项制度。3、认真落实我局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治建设责任书。4、大力开展“法治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活动。5、积极参加创建“法治县(市)”和市综治委组织的各项活动。6、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家渡管理。

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任务,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认真进行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1、调整领导班子,明确各级责任人和组织网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此外,还明确分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志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建立了由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综治工作领导组”,建立工作班子,落实工作联络员。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构建和谐新目标,制定了本年度全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计划》,把综治工作纳入全局年度总计划,将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

3、层层签订年度综治工作《责任书》,用责任书的形式来规范、指导和查究工作。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创一方平安”上狠下功夫。

4、按“一票否决”制层层把关,过细工作,严密组织,加强督查,对号入座,加强考核,确保综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落实专人抓好综治台帐和档案管理,确保此项工作规范运作,有序进行。

6、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活动,积极向报纸电台报送法制信息。

7、积极做好挂钩共建工作。

二、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力创水务系统“一方平安”。

我们体会到,综治工作虽然内容较多、涉及面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本局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我局的工作特点是与水为伍,与河为伴,常年在基层,人员分散,接触社会面广。就下属单位而言,从事闸管和工程作业的人员占80%以上,工作要求高,事故隐患多。根据这些特点,我局综治工作确定五个重点,即“五个坚持”:

1、坚持以人为本,狠抓思想教育,筑起综治工作的思想防线。这半年来,我们先后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省水文条例》,同时对《水法》《防洪法》《行政许可法》等重点法律常学常新,常敲警钟,有效地抵制和克服了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使全系统人员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优质的服务态度,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显示了综治工作对完成各项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2、坚持依法整治,消除不安定因素,在“创一方平安”上狠抓功夫。我们通过总结往年的经验教训,把今年综治工作的任务重点锁定在“创一方平安”、“构建和谐机关”上。“创安”、“构建和谐机关”工作,就工作重点而言,落实在机关“三防”建设、沿江闸站所的安全生产、下属单位职工思想教育、矛盾纠纷调处以及全系统常年狠抓的安全防事故工作上。措施是各级一把手负总责,局分管领导分头把关,全局力量综合调度,全方位综合整治。由于局领导重视,各级责任落实,综治工作的效果是显著的。

3、坚持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的考核责任制,从而使综治工作在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中有位置,在分项工作中有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工作责任中有体现,在年终考核奖惩中有“奖励权”和“否决权”。

4、坚持统一领导,综合治理,把整治的力量集中在刀口上。在力量安排上,局里也充分集聚了治理工作的整体效应,如在抓安全生产方面,全局半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责任事故。

5、坚持内外结合,从综治“挂钩单位”吸取有益的工作经验。本局综治挂钩镇——,在挂钩活动中,我们经常上下互通,及时传递信息,交流有意的经验,对我局综治工作促进也很大。今年上半年,主要在综治、河道疏浚、绿化、帮扶助困等方面,我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夯实基础,规范运作,促进综治工作常抓常新。

我们认识到,综治工作,不仅要强调“综合”治理的力度和效果,更要强调常抓常新的长期效应。为此,我们注重三点:

一是抓好综治工作的台帐和档案建设,使综治工作政策指导、运作系统、信息传输和实际效果系统化、规范化。我们认为,对一个单位而言,台帐资料是一份重要档案,对一项具体工作而言,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和经验总结;这些资料,给前人的工作以肯定,对后人的工作有借鉴,必须认真抓好。为此,我局专门分工一人具体负责此工作,使所建台帐及档案资料基本符合要求。

二是把综治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使综治工作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如安全生产、、矛盾调处工作,均涉及到综合治理的内容,我们就将这几项工作与综合治理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人、财物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体会到综治工作“防”重于“治”,预防工作须建立在“硬件”和“软件”基础上,即“思想防线”和“物质防线”,两者都很重要。要使综治工作常抓常新、常治有效,我们觉得说来说去还是要抓好教育,只有人人重视,大家动手,才能集聚综合力量,因此,我们在治理中坚持“预防为主”,在预防中坚持教育为先。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

半年来,我局在综合治理工作中虽然动了一些脑筋,尽了一些努力,也显现了一些成效。但是对照《责任书》的要求,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治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桥梁;施工;安全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桥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建设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关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作为一名桥梁施工设计工作者,每个人都应总结桥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制定解决措施,从而保证桥梁施工的安全性。本文对桥梁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的成因、安全控制措施及安全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桥梁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一、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因素

(1)施工环节

首先,在人工开挖基坑及工作清孔排水中,有可能发生由于护壁处理不及时造成基坑坍塌,排水内外压力差过大导致护筒破坏等事故。其次,在架桥过程中,由于支架不具备足够的安全宽度或是不具备足够强度的承载力,很容易引发墩柱塌陷并造成施工人员坠落等安全事故;第三,未设置安全网、防坠网及安全带等设备,导致人员、机械设备坠落等事故;第四,清口排水过程中周围没有放置安全警告标志,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第五,当向下打孔深度超过20 m时,施工人员未检测地下有毒气体含量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第六,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的选取不规范将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

(2)人为因素

在施工管理方面,由于很多员工职业道德缺乏有效约束,在施工中出现以次充好或者偷工减料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耐久性及安全性。此外,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按照规定穿着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等;对于人员落水、人员触电等未制订紧急事故处理措施;未设定明显防坠落、防触电等安全标志;未及时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等。此外,桥梁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监理环节较多,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监理单位及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也会导致出现安全问题。

(3)技术因素

在公路桥梁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控制的重要性是和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及进度控制有着同样的重要性。以笔者自身的经验来看,要想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控制,可以从人员、施工机械,以及施工过程这三个方面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顺利。技术方面安全系数不够。如支架等承载力、安全宽度不够等;技术措施不及时,如基坑处理不及时等;施工操作不规范,如清孔排水过快等。

(4)环境与时间因素

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洪水、大风等不可抗拒因素也会对施工安全造成影响。此外从时间因素上看,每年的7、8、9月施工高峰期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中午和夜间施工是每天事故的高发时段。

二、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措施

(1)安全控制保障系统

施工期间应建立上下贯通、控制有效的安全系统,力争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图1所示。

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确定领导负责制,制订安全操作施工手册并配套安全设备,确定施工期间管理方法;制订紧急事故处理对策,实行安全事故登记制度并配备齐全、醒目的标牌。

(2)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应结合基坑开挖、挖孔桩施工、架梁施工等环节认真开展,本次研究将其总结如表1所示。

此外,专职安全员要经常检查巡视,查找漏洞并及时采取措施;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严格审定,确保万无一失后方可动工。

(3)事故处理措施

事故发生后要有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事故责任人要依据安全合同进行处罚;及时上报业主、监理或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善后处理;依据保险合同条款,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保险公司,争取理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及时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检讨、总结,找出原因所在,加以处理、改进。

三、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内容

(1)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通过保证安全检查的周期性,来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在安全检查的过程中,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进行及时更换,并确保各种安保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

(2)掌握现场气象及水文资料

通过了解施工工程中的气象情况及水文情况,进而降低大风、洪水此类不可抗拒性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3)充分重视桥梁耐久性设计

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是导致桥梁出现短期损坏的一大因素。施工人员应对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有充分的重视,避免其出现短期损坏。另外还应采取一些安全控制方法,对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进行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交通事业的同步发展,各种公路工程及其规模都得到了飞速的扩展。公路桥梁不但要应对大型车辆行驶所带来的负荷压力,也要应对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自然环境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威胁。因此,对于公路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本次研究总结了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因素、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措施以及避免安全事故的方法,并对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事前预防,综合治理”的管理原则,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可以预见,未来公路桥梁的安全控制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立君.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与安全管理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6):229.

[2]田广明.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与安全管理探究[J],山西建筑,2013(03):184-185.

[3]王文兵.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探讨[J],科技向导,2011(02):218转233.

[4]胡聪健,潘金锋.浅谈公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J],技术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6):172-174.

作者简介: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安徽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安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安徽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安徽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安徽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安徽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安徽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开始到“”结束,安徽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 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安徽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安徽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xx年、20xx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安徽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安徽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安徽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安徽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xx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xx年—20xx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xx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xx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安徽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xx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xx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徽省实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安徽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安徽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xx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安徽难安;水利不兴、安徽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安徽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安徽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xx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开始到“”结束,××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01年—2004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05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省抗旱条例》、《××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难安;水利不兴、××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将全省分为皖南、江淮之间和淮北三大区域。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同时,**省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发展水利事业在**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淮河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长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淮河流域:1938年,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淮河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长江流域:1931年长江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淮河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同年,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联合了《治淮动员令》。1951年,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淮河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从1958年“”开始到“”结束,**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1958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66-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1969年实施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1971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1958-1960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1978~1990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淮河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长江治理中,1978年开始 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1985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巢湖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牛屯河、西河,改变巢湖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1991~1997年,1991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高邮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1998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水利工作。1998年,长江发生仅次于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xx年、20xx年淮河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全面完成1000公里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长江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1975年8月,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xx年,淮河流域发生1954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xx年—20xx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xx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xx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1998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1985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巢湖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1992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1997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xx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xx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大别山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1977年到1988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92年10月颁布实施的《**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1988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省抗旱条例》、《**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xx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淮河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难安;水利不兴、**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xx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巢湖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一、新中国建立前*水利情况

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水利工程废多兴少,水利事业步履艰难。*流域水系紊乱,河道淤塞,*和*堤防低矮单薄,丘陵和山区灌溉依赖塘坝,平原和圩区没有排涝设施。

*流域:*年,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水漫流南下入淮达9年之久,极大地破坏了*流域原有水系,使得原有水利工程几乎全部失去了效能。*流域:*年*大水后,*实施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堤防工程,培修两岸堤防总长达639公里。此后因战争、洪水等原因,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和涵闸工程陆续遭到破坏,效益衰减。

工程经费筹集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每次大灾后多采取募捐的办法筹措资金,举办工赈。虽有工程计划和实施步骤,但实施很少,或因经费、战事而中途停止。工程也因管理松弛、质量低劣而难以发挥设计效益。

水利职能逐步萎缩。民国初期,省财政厅内设水利局,后因经费原因而裁撤。其后省建设厅内设水利工程处,6年后撤销,由建设厅建设科办理。期间颁布的一些水法规、条约、办法,因缺少具有权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

二、新中国60年*水利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堤防总长2万公里;水库4836座,其中大型12座、中型100座;已建水闸1.09万座,其中蚌埠闸和临淮岗工程为*干流控制性枢纽工程;万亩以上灌区397处,有效灌溉面积2209万亩,其中淠史杭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97万亩,为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固定机电排灌站1.63万处,装机容量159.8万千瓦。全省初步建立了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灌溉工程体系和防汛抗旱指挥非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渔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阶段:大规模治淮时期(*-*年)

*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的决定》。同年,*行署和*军区联合了《治淮动员令》。*年,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修好”的伟大号召。*实施山区修水库、沿淮修筑淮北大堤和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涵闸工程建设,初步形成*淮北平原以及津浦铁路的防洪屏障;进行西淝河等支流疏浚工程以及芡河等截源改道、调整水系工程;兴建城西湖等4处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开辟18处行洪区;实施五河以下*干流和支流漴潼河水系的内外水分流工程;建成*4座大型山谷水库。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段也开展了治理。对年久失修的无为大堤、同马大堤等沿江堤防进行堵口复堤和加高培厚。建成董铺、官沟等大中型水库和299座小水库;新建、扩建柏山渠、响水坝、佟公坝、七门堰等中型引水灌区以及众多塘坝等小型灌溉工程。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实践提高了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水平,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第二阶段:艰难曲折的前期发展时期(*-*年)

从*年“”开始到“”结束,*水利建设在排除干扰中前进,建设了一批效益显著的大型水利工程。*年开工兴建的淠史杭灌区,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53.3万平方公里。*-1970年实施新汴河工程,被誉为豫、皖、苏三省团结治水的典范。建设龙河口、花凉亭、陈村、黄栗树和沙河集5座大型水库。*年实施*引江灌溉工程。*年起治淮形成新的高潮,先后开工建设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工程。建成中型水库70座,小型水库3738座,续建中型水库24座。机电排灌站也迅速发展。

但是,受政治和经济形势影响,也出现了短暂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一些地方缺少科学规划,工程摊子铺得过大,其后果是工程质量差,留下了后遗症。如*-*年实施的淮北河网化工程,因违背自然规律,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第三阶段: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年以后)

*~*年,全省水利建设清理在建项目,停缓建一批工程,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工程管理,开展综合经营。在*治理中,重视行蓄洪区建设,重点解决群众生活问题,把治水与致富结合起来。在*治理中,*年开始建设凤凰颈引江抽水站、女山湖引淮灌溉等大型工程。*年,从世界银行引进外资开展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治理,大大提高了淠史杭灌区的灌溉供水效益,兴建了凤凰颈排灌站,整治*、*,改变*流域防汛抗旱面貌。

*~*年,*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确定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涉及*省14项。全省迅速掀起了以治淮为中心的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进行淮干整治工程,续建怀洪新河工程,开展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黑茨河初步治理工程、淮干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及支流治理、*湖大堤加固等工程。

*年以来,特大自然灾害连续考验了*水利工作。*年,*发生仅次于*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20*年、20*年*两次发生特大洪水。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全面完成1000公里*干堤除险加固,完成土方量相当于历朝历代修堤土方量的总和。建成以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为代表的治淮14项骨干工程,完成治淮投资超过200亿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病险水库加固建设,相继被列入全省民生工程加快实施。

这一阶段,全省水利系统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从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水毁水利工程入手,多渠道、多层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和改革实现了重大跨越。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建设,完成以*干堤加固、治淮骨干工程为代表的基础性、控制性工程,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60年*水利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

6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历程,*水利工作战胜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发展能力日益增加。

60年来,水利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水利的定位,经历了从“农业的命脉”到“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对水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水利逐渐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兴修水利、根治水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总结6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经验,主要有: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治水思路

尊重自然规律和洪水规律,在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在防洪抗旱调度中,既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又要防止人对水、对自然的侵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年8月,*流域发生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包括*在内的1110万人民群众饱受灾害之苦。而20*年,*流域发生*年以来又一次大洪水,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抗洪过程呈现出从容应对、有序推进的新特点。在防汛抗洪调度中,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确保了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方向

水利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和支持水利工作的积极性。20*年—20*年,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12万人饮用水困难;20*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年底,已解决67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年以来,实施大规模水库除险加固,对龙河口等大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不断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和积累工后,实行“一事一议”,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必须坚持扩大投入、多元发展的投入机制

水利工作具有典型的公益性。60年来,水利行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通过积极探索水利投入的新体制,从过去依靠农民筹劳筹资建设水利,到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融资、受益农民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体制。*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实施淠史杭灌溉工程一*治理项目,是国内首次引进世行贷款进行水利建设,被誉为“改革的产物,开放的结果”。*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征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年又提标扩面,由每年1亿元增加到3亿多元,为重点水利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年以来,先后对治淮、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制定了配套投资政策,通过省财政、水利建设基金、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筹措资金,初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四)必须坚持实践探索、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60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水利工作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水利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促进水利建设和管理。在水管体制改革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普遍存在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工程老化失修、人员超编严重等问题。通过改革,全省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政府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2月,全省定性纯公益性水管单位281个、准公益性单位286个,落实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8.9亿元。改革达到了理顺管理体制,增加管理经费,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工程管理养护水平的目的,开创了水利工程管理的新局面。省直管的*、*河道管理体制改革后,改变了原来条块结合体制,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明、人员过度膨胀、内部管理粗放等问题。*区四座大型水库从电力部门整体移交给水利部门管理,解决了防洪、灌溉与发电调度的矛盾。

(五)必须建立依法治水、规范管理的保障机制

将水利工作方针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水利工作实践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建立完善水法规体系,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年到*年《水法》颁布实施前,我省制定水利规章、规范性文件10余件,对全省水利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以后水法规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年10月颁布实施的《*省实施<水法>办法》,,是我省依据*年《水法》制定的第一部管理水事活动的地方性水法规,为全省水法规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省实施<防洪法>办法》、《*省抗旱条例》、《*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省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水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80余件。在此基础上,各市县制定配套的规范性文件800余件,内容基本覆盖了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水法规相配套,符合*实际,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把各项水事活动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四、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履行新使命,我省水利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三农”工作为水利工作带来新机遇。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到中央1号文件,从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水利迎来了历史性大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助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年下半年,党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筹区域发展拓展了水利发展的空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实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水利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步伐,必将有力推动重点地区水利建设。

行业多年积淀夯实了水利发展的基础。成功战胜*洪水,超额完成近期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江河不安、*难安;水利不兴、*难兴”,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经过近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淀了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基础,积累了成功经验,锻炼了高素质队伍,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基本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水利事业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阶段性重要特征。

一是水资源管理不完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匹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因洪致涝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崩岸呈加剧趋势。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标准偏低。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困难。四是水利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利投资渠道单一,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农村水利投入缺口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

五、新时期*水利发展展望

立足新的起点,*水利迈入了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5年内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年内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等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2年,我省*、*干流能安全防御*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重点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努力解决*洪水出路问题,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实施安庆、铜陵等段干流河道整治及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江排涝泵站建设。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第二,积极推进资源水利。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行业、部门、单位的用水总量指标,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二是着力解决沿淮和淮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力争尽早实施引江济巢、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改善沿淮、沿*的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淮北、合肥试点工作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开节水型社会建设。

第三,倾心构筑民生水利。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使更多的群众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一是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是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三是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深入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建设。加大灌区改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实施水阳江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

第四,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推动水土保持工作从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持续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实施农村中小河流、淮北地区大中沟、沿江圩区沟港的清淤治理,修复河道水净化生态系统。四是开展农村村庄沟渠与排水系统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行蓄洪区、*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五是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一、流域水情及水库调度概况

截至2006年11月28日,古田溪流域平均降雨量2019.7mm,比常年多20.6%。径流总量17.86亿m3,比常年偏多30.1%,弃水量2.611亿m3,属于丰水年份。年度发生较大洪水四场,最大一场洪水洪峰流量超五年一遇,四天洪量超50年一遇(各月降雨及径流情况见附表1)。

一级水库年初水位362.43m,比多年平均同期水位低6.1m。第一季度流域平均降雨量和径流量与常年值相当;第二季度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44.5%,径流量多48.7%,其中6月份的径流量为常年的2倍略多;第三季度降雨量略低于常年,但径流量比常年同期值多20.8%。10~11月降雨量比常年多36.7%,径流量比常年同期值多29.4%。今年一级库水位最高水位蓄至381.78m。

二、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加强领导从组织与宣传上保证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今年年初古田溪溪水电厂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防汛领导小组以及防汛办公室,组建了抗洪抢险指挥中心和6个抗洪抢险分队,以保证遇有大洪水时的抗洪抢险工作能顺利进行。确实做到了防洪有组织,预防有措施,抢险有能力,责任层层落实,确保抗洪、抢险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强化宣传,树立“防汛工作、人人参与”的防汛意识2006年1月6日,召开了2006年厂安委会扩大会议,对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厂属各部门克服麻痹侥幸思想,认真落实防汛岗位责任制。同时利用厂刊、厂报、广播、厂MIS网等媒介进行防汛知识和防汛工作宣传,及时报道厂属各单位防汛开展落实情况。

根据防洪法和古田溪流域历年的防汛特点,汛前以古田县防汛办的名义印发了防汛知识宣传手册,并通过古田县防汛工作会议发放至全县各乡镇。以帮助职工和周边村民树立“防汛工作、人人参与”的防汛意识。

根据古田溪流域的特点和水工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结合往年防汛工作经验,年初印发了《关于下达2006年防汛工作安排的通知》,元月份完成了2004年大坝观测资料的整编和定性分析,提出了《古田溪水电厂水工建筑物评级成果》、《2006年梯级大坝拦洪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的设计文件、技术规范编制了《古田溪梯级水库2006年防洪调度方案》报省经贸委审批。

2、做好防汛检查及缺陷整改,确保防汛工作长态运作

-----制定计划加强检查落实整改年初制订了2006年汛前检查实施细则,并由生产副厂长带队对各梯级电站、芹山电站、周宁电站、双口渡电站的水库、大坝厂房等建筑物和防汛设施,各单位防汛工作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大坝溢洪闸门及其启闭系统、备用电源、各级电站的防洪门等进行了试验。此次自查共发现31条缺陷,在汛前全部整改完毕。今年3月2日至3日,由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省电网公司等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我厂防汛及二十五项反措进行检查。提出了11条整改意见,已全部整改完毕。为更有效地保障各级电站的通讯畅通,汛前还添置了4部卫星电话。

-----加强下游行洪通道和上游库区调查古田溪流域面积为1325平方千米,库边面积数十平方千米流域内经常有非法围垦等现象。为加强对水库的管理,维护本厂的利益,我厂坚持每季度对流域进行一次巡查,今年3月份会同古田县防汛办对一级库区流域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查,发现并制止了两处库内围垦行为。汛期每场降雨及台风前期及其期间,厂领导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气象趋势分析,落实防汛各项工作。洪水和降雨期间,各级电站均加派人员驻守现场。

古田溪一级大坝已有五年未泄洪过。为确保今年的洪水调度万无一失,今年洪水期间,洪水频率虽未达到要求厂领导进行洪水调度会商的量级,但在每次洪水期间,厂长都带头驻守水情调度中心值班,组织洪水调度会商,指挥洪水调度和全厂抗洪抢险工作。4月1日至10月7日,水情班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对重要气象信息在MIS网的气象信息网站上。在洪水期间,依靠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结合上游水文站人工测流和雨量站人工报讯等手段,根据洪水调度原则精心调度,在上级防汛部门的指导下合理拦蓄洪尾,并实现了洪水和弃水期间全厂机组的稳发满发。

-----认真执行报讯制度,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6月19日流域来水迅猛,水位上升较快,18:00告知古田县防汛办一级水库水位可能迅速上升,要求做好乡镇安全告知工作,并组织人员到一级大坝下游巡视检查,将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告知附近村民。6月20日20:00左右针对一级大坝下游有村民不顾劝阻冒险捕鱼的情况,通知公安局驻厂派出所、库区派出所和泮洋乡派出所派人,制止了村民的冒险行为。

------加强水工建筑物及其辅助设施的检查和消缺自6月20日一级大坝首次开闸泄洪以来,我厂多次组织人员对全厂各级水工建筑物进行泄洪期间的现场检查,并对各级大坝进行全面加测,对观测资料认真分析,保证了各级水工建筑物安全渡汛。今年完成了二级大坝补强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和第二次定检工作、三级大坝升压站护坡加固、四级大坝坝顶整治、三个水文站测流改造等工程项目。

-----认真组织防汛演习提高抗洪抢险应急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全厂职工防汛意识和抗洪抢险的应急能力、检验我厂防汛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全厂整体防汛应急能力。2006年5月9日,举行了一次全厂防汛演习。演习内容包含了抢险队伍、车辆以及防汛物资调度、水库洪水调度、通讯故障应急处理、防汛设施故障应变处理、防水淹厂房措施预演等,现场演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达到预期效果。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三、所取得成效

1、积极开展经济调度节水增发电量

今年,我厂大力开展水库经济优化调度,年初制订了节水增发电年度计划。日常调度中加强与省调的沟通联系与协调,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水能利用率。如:抬高三、四级水库发电运行水头;洪水期间梯级电站利用发电预腾库拦蓄梯级区间洪水,增发电量1480多万kwh;合理拦畜洪尾以增加一级水库蓄水量;根据来水和气象趋势一级高水位时小流量泄水补偿下游发电流量,多发电量1210万kWh;正常条件下,按满足梯级电站电力平衡和水量平衡条件下的全梯级日负荷最优分配,减少机组空载水量损失;合理安排检修项目,统一安排同一单元系统机、变、配项目,同一线路的检修和预试项目,避免重复停电检修等。使我厂今年的节水增发电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截至11月29日,完成发电量5.64亿kW.h,提前完成全年发电任务,1~10月,全厂节水增发电量9030.76万kWh,节水增发电率达20.58%。并创下日负荷历史最高记录。

2、加强联系、积极争取得地方支持,创造良好的防汛工作氛围。

今年我厂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交通、气象防汛部门的联系,多渠道地开展防汛工作。及时将我厂的防汛组织机构、防汛措施等抄送地方政府,与地方防汛办就防汛工作方面互相交流,听取地方政府部门对我厂防汛工作的要求,对我厂防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争取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地方政府、防汛部门的协助下,解决了高头岭土坝排水凌体长期被附近居民破坏、一级库内新建围垦等问题。同时古田、屏南两县气象局签订气象服务合同,为水库防洪、经济调度提供气象服务。

四、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情况

2006年一级水库洪峰在600m3/s以上的洪水有4场,达到考核要求的洪水(洪峰流量≥800m3/s)有2场,一级大坝闸门操作34次,一级水库总泄洪量2.611亿m3。统计情况见(附表2)。

1、20060614#洪水调度情况:降雨主要是受低空切变线和冷空气天气的共同影响,流域以间歇性的阵雨和雷阵雨为主,过程雨量121mm。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中南部,一级库实际入库洪峰出现在14日11时,流量达907m3/s,此时一级库水位较低,洪水全部拦蓄,库水位从367.65m升至371.61m。

2、20060619#洪水调度情况:本场洪水主要受西南较强暖湿气流和低层风速切变影响,流域从17日18时开始出现明显的连续降雨,至6月23日16时,流域平均过程降雨量达428mm,最大降雨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北部。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6月19日18:00古田溪流域发生今年最大洪峰2350m3/s(超五年一遇洪峰流量,四天洪量超50年一遇),6月20日18:10一级水库水位380.67m。开启示警流量。本常洪水级水库最大下泄流量为1326m3/s,错峰1024m3/s。

五、汛期灾害和修复

1、5月14日凌晨,二级大坝距坝址约600m处上坝公路被冲毁,长约15m混凝土路面断裂坍塌。已修复。

2、5月14日凌晨,一级生活区退管办大楼下山坡发生滑坡,造成山坡下浆砌块石挡墙中部被冲跨约110m长。正在进行工程修复设计

3、5月14日晚,一级电站#1大门至三叉岗进厂公路山体发生滑坡,阻断交通。已修复

4、一级电站至四米蝶阀道路塌方,造成坝区II回路一根电杆倾斜、全厂生活用水管路损坏。已修复。

5、6月21日,二级大坝下游右岸约300m2的边坡被冲塌。正在修复。

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六、经验总结

1、地方政府的态度是理顺周边防汛的关键。

水电厂防汛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水电厂的防汛涉及到整个流域。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协助和理解,2006年我厂在古田防汛办的配合下,成功的制止了两处库内围垦行为,解决了高头岭土坝排水凌体屡着破坏问题。但由于当地政府对一级库内的梅洋电站态度模棱两可,使该事件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2、防汛工作动态跟踪检查方式卓有成效

水电厂防汛是一项长年累月、周而复始、不能怕麻烦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厂按照部门自查—厂部复查——部门整改——厂部动态跟踪检查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汛前在各部门自查汇报后安排全厂性防汛复查,根据检查情况下达整改通知书,汛期厂防汛办和监督部多次联手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并及时查出部分单位防汛材料不足、措施落实不到位现象,责令马上整改。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1、一级电站发电流量卡脖子且预埋管道锈蚀严重

古田一级电站现有装机6台,装机容量66兆瓦,最大发电下泄流量为67.2m3/s,正常情况下一级电站满负荷时的发电流量仅够下游电站一半的发电用水,造成了一级电站日常发电用水偏小而洪水期又大量弃水的不正常现象。同时根据检测一级电站地下厂房预埋高压管道锈蚀相当严重,已无安全裕度,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尽快实施一级电站的扩建工程项目。

2、一级水库库区非法围垦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正常洪水调度。特别是一级水库内的梅洋电站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希望省公司先政府有关部门呼吁,制止在水库中的各类围垦、修建等违法行为,责令拆除已建建筑物,并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3、在6月19日的洪水中,一级水库上游河道内小水库溃决三座。暴露出库区上游河道内小水库设计防洪标准及施工质量偏低,在大洪水小水库接连溃决时会形成更大的洪水,将使下游水库大坝出现更大的险情。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5802

水利施工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的沉淀,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真正得到落实。本文中笔者从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展开讨论,简要论述了施工管理的内容,之后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性与内容

1.1水利施工管理的主要特性

整个水利工程过程中,施工管理的内容较多,且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经常变化;因此,只有找准到施工管理特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科学有效的规划,才能更快速有效地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最终才能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总结笔者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将其主要特性归纳如下:

(1)较强的不确定性。水利施工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自然与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了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直接影响了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工程施工的质量;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了社会不安定、经济金融危机、战争等人为灾害,上述因素都会导致水利施工管理的工作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2)较大的地区差异性。由于工程本身特性,决定了其施工管理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广泛,另外施工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季节性防洪防涝、农业灌溉、发电等的要求,故要求在水利施工管理过程中确保施工的安全,要兼顾该项目对水流上下游的潜在影响,最终使工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3)较广的学科综合性。水利施工管理需要涉及到众多学科,例如地质、气象、经济、法律等学科,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要与多个部门紧密协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参与进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及时了解施工进度,必要时根据施工的现状进行临时的管理方法调整。

(4)较强的政策性。一般情况下水利施工管理中,会涉及到合同法、经济法、水利法以及其他与交通、土地等有关的性法律法规;所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依靠施工工人进行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

1.2水利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经验管理与技术管理。经验管理又可以分为两类:生产运行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及经营管理)和外部经验管理(包括劳力调配、资源利用、设备资金的筹集);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工程控制运用、抢险防汛、检测维修等方面。依照施工管理流程,且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经验,可以在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工程完成等三个阶段进行不同的管理:

(1)施工的前期。开工前组建起以监理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项目法人和承包方都要参与其相互协作。该阶段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合同,同时在合同控制中要明确投资者、工期要求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

(2)施工的过程。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施工人员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检查施工地现场的防范措施;监督每阶段工程量完成的情况;要整理清楚相关文件,以备后续使用。

(3)工程完成后。工程施工结束之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就转移成协助各监督部门,做好项目的竣工验收,以确证工程的质量。

2水利施工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2.1水利施工管理的体制性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项目法人行为还不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企业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权利与利益无法分割,管理的责任制存在不完整现象,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再者是施工管理与理想的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也造成了水利施工管理不能顺利实施。

主要体现为:项目法人行政干预较多、违反了建筑程序、压缩了合理工期,招投标的工作不规范,涉及部分的违规操作,涉及虚假招标、施工和监理队伍参与了工程的建设。

2.2水利施工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素质不高是影响工程施工管理进度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缺乏了专业的技术,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缺少现场控制经验与技术,也会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施工。

(2)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对于一个施工工程来讲,工程质量是第一位的,如果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其它的再美好也没有了意义;要想提高工程质量,首要方法就是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可是目前阶段我国多数水利单位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导致了不断出现豆腐渣工作,甚至严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2.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来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必须的程序。一旦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做好,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施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现在很多工程项目,在其前期调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为了赶工期或者为了完成阶段性任务,会一定程度上忽略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带着问题进入施工阶段,这样就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严重影响施工的管理水平。

2.4目标管理粗略

如果想要让工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项目目标;可是这个简单的要求对很多施工单位来说很难完成;存在部分的施工单位目标管理是非常模糊,成本管理得不到实际落地,也存在控制也不到位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

2.5现场管理十分混乱

水利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对于整个施工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场管理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是否顺利进行;通过资料查询发现,目前我国多数水利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缺乏科学现场管理经验,缺乏有效监督,会一定程度上导致现场混乱。

3水利施工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性创新方式

(1)科技为先。水利施工的工程管理现代化是目前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可能的使用现代科技成果和装备出现代化的工程;还要不断加强水利施工管理的科技含量;整个施工过程中制定唯一性且科学的管理方法,尽最大可能全面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极大限度的发挥施工工程效益。

(2)效益优先。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要不断地完善政府职能,使其职能逐渐转变,同时在深化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强化效益意识,形成“效益就是生命”共识;另外也要围绕着公司效益,做好内部的挖潜和市场的开拓,向管理要效益、要产出;同时也要切实有效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上,最终建立起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发展的新观念。

(3)有法必依。要加强水利施工的工程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施工工程的效益,必须建立、健全起水法律法规体系,一如既往地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法制道路,将每一项工程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需要通过强化、加强水利施工工程的依法管理职能,进一步为深化管理、推进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3.2加大水利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1)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在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知识上定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的同时,其管理工作的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可以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项目经理应尽可能地做到一专多能,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法律层面上看,管理人员更需要具备法律、经济、工程建设管理及行政管理的知识与经验。

(2)加强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特别是水利工程的负责经理首先必须要忠于职守、做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一身正气;项目负责人要会合理搭配人员,具备有进度、有计划的安排相关人员的工作;管理者还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工资准确、及时发放,保持人员的高激情工作;因为施工现场物资多,不容易管理与统计,会经常出现物资丢失现象,也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所以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避免事故发生。

3.3完善水利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水利施工行业内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能够规范施工的标准,以便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一旦在施工中遇到质量问题,相关人员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循;同时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以笔者单位为例,在今后工作中,会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我们会从措施、制度、组织等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健全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监控。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工程质量才能有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2)重视材料的管理。很多水利工程的工地现场环境十分复杂,但是需要的材料品种多,且更新速度较快,所以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就要重视起材料的管理,一定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进场验收、储存和保管;同时也要做好材料的使用与监督、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

(3)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要做好人员和机械一定要相对固定,实现操作证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可以进行安全作业。

3.4提高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故要在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单位建立起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有为的氛围;同时建立起相关制度,对于那些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员工,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与鞭策同在,将会大大的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创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2)竞争的机制。水利工程中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搞好水利单位的内部改革;需要积极推行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坚决杜绝“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适当拉开分配档次,重点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要大胆提拔大胆有为、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3)建立起良好的市场机制。施工工程管理单位要想得到长期发展,就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就要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进入市场;施工单位要灵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人才、资金等一切有利的要素。

4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能够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相关部门需要深化改革、加快自身体制改革,最终形成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开创出具有特色的水利施工管理新局面,使得我国的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在新的要求下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义红君.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农业,2012,(6).

[2]张志伟.浅析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6).

[3]韦应伦.水利工程安全施工存在的隐患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

[4]王寒芳,李静霞等.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河南科技,2012,(11).

防洪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水电;电压;电网系统;运行影响对电网进行无功平衡分析,还针对电网运行时电压情况,确定其对系统电压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电网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通过对电网运行时的电压进行分析计算,然后接入下水电之后系统电压的变化情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小水电网在丰水期低谷负荷时,相关人员认真分析功率过剩的问题,以保证电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不断深入研究,查清楚小水电接入电网之后对电网会产生什么影响,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充分利用好小水电的优势,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确保为用户输送电力的过程更加安全、高效。

1 小水电接入电网运行特点

小水电是指单机容量在5兆瓦以下的输电站运用发电。其改变了电网的负荷情况,在季节变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经过有关人员长时间的研究表明,丰水期大负荷、枯水期小负荷都能够正常运行,其电网系统的电压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整个电网系统运行十分稳定。坝式水电站的水头取决于坝高。目前坝式水电站的最大水头不超过300米。坝式水电站的引用流量较大,电站的规模也大,水能利用较充分。(由于筑坝,上游形成的水库,可以用来调节流量)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超过2000兆瓦的巨型水电站大都是坝式水电站。此外坝式水电站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高,可同时满足防洪、发电、供水等兴利要求。坝式水电站的投资大,工期长。由于工程规模大,水库造成的淹没范围大,迁移人口多。适用于河道坡降较缓,流量较大,并有筑坝建库的条件。

根据本人工作经验总结,故高坝大库的坝后式水电站仅适于建造在高山峡谷、淹没较小的地区。坝后式水电站的坝上游有较大容量的蓄坝式水电站水库可以调节流量,有利于加大电站的装机容量,能适应电力系统的调峰要求,水能的利用较充分,综合利用的效益也高,常可既发挥防洪作用,又满足其他兴利要求。

2 小水电接入运行对电压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电网在丰水期低谷负荷时,会造成部分节点出现电压过高的问题,通过人员的研究分析,通过各种手段对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针对电压和无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无功潮流与电压、电网的相关理论,结合网络选择合适的无功控制方式,利用无功补偿设备的特点和性能,确定了小水电接入电网运行造成的影响。坝式电站是以水体为储能介质,起调节作用。主要解决电力系统的调峰问题。系统负荷低时,利用系统多余的电能带动泵站机组将下库的水抽到上库(电动机+水泵),以水的势能形式贮存起来。系统负荷高时,将上库的水放下来推动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发电机)发电,以补充系统中电能的不足。随着电力行业的改革,实行负荷高峰高电价、负荷低峰低电价后,抽水蓄能电站的经济效益将是显著的。

3 小水电网的无功平衡与电压稳定

3.1 水轮大电机的安全极限

中国已建成有多种坝型、各种布置形式的坝式水电站。日常电厂运行的时候,为了确保机组能够安全运行,需要了解发电机的安全运行极限,保证其运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针对每台机组不同的极限值进行维护。在分析的时候有固定的数学模型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为工作人员更好的掌握极限值研究。

E0/Xd=Iscd

其中Xd为电抗常数,空载电压为额定电压时,此时电路成短路状态,与电流Ifo成正比。所以当电流额定值一定时,相应的励磁电流应该跟随电压变化。为了控制电压稳定必须了解定子发热运行极限、转子发热运行极限、原动机输出功率极限、静态稳定运行极限。其实,在实际生活当中会经常出现突然的加载使之达到极限,因此发电机应该留出余量,以便在不改变励磁的情况下,坝后式针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

3.2 额功率与电压控制

3.2.1 无功率平衡。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情况主要是看系统无功率供需平衡情况,由于系统频率和系统有功率供需平衡关系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需要认真研究无功电源发出的无功率损耗情况。更具统计的数据情况分析,从而判断系统中无功功率是否能够达到平衡状态。坝式水电站系统中各节点电压调节很容易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或者其他方面影响,无功率传输就很难实现平衡,需要不同的节点之间相互支援和调节,减少节点之间相互影响[1]。

3.2.2 改变变压器变比调试。要想调节变压器两端电压,可以通过切换变压器的分接头,从而改变变比,以达到改变电压的效果,但是只有在系统无功功率电源充满状态时才会满足改变变比调试。如若不然,电压的改变不大而且会引起上一级电压下降,这样会严重影响电网系统运行,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电网崩溃。所以在改变电压之前,首先应该确定其无功功率电源状态是否正常,装设无功功率补偿装置,严重影响坝式水电站的性能发挥[3]。

3.2.3 改变发电机的极端电压。该方法不用额外投入成本,只需要通过发电机断电压励磁调节控制,从而改变调节器的电压。发电机的电压与发电机的无功功率输出成正比,大电机断电压升高也就意味着无功功率输出也增加,反之亦然。因此发电机的端电压的调节受发电机端电压的硬性影响,每当发电机输出功率改变到极限值的时候,发电机的调试工作并不能正常进行。经过有关人员研究,表示发电机无功输出极限与发电机的有功出力成反比。发电机具有进相运行的能力,但由于进相运行十分容易受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影响,受到限制。该进相运行造成两个主要问题,首先使发电机静态稳定极限降低,不能正常保护用电安全。另外使发电机端部发热情况更加严重,这样不利于电网系统的运行。所以经过降低发电机的动能,从而使发电机吸收电网的无功功率提高[4]。

3.3 无功补偿设备和电压

根据本人长期的工作经验,和相关人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设备需要有足够的调节能力,在整个送电系统中分布各个节点进行无功补偿,其容量一定要适应各个区域的负荷需要,才能适应系统中各种运行状态下的调节要求,并且保证系统各部分的电压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当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坝后式水电站当属中国的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其次是每一区域都应该有足够的无功补偿调节能力,才能最佳有效的适应个区域负荷。不应该超过电网传输阻抗输送功率,保证电力系统能够负荷的分区平衡[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实验研究,电网系统的电压调整方式,针对小水电网在丰水期低谷负荷时,电网内电压的变化及电网升高的原因有了全面了解。电网无功率平衡对电网系统的电压稳定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稳定小水电网在丰水期低谷负荷时电网的电压。只要控制电压在规定范围内,就要对电网的无功率进行控制,进而将电网的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刘志坚,梁宁,宋琪,等.含小水电群的风-水-火地区电网旋转备用协调优化策略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2(10):21-29.

[2]刘阳.分布式小水电对电网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湖南大学,2012,22(14):56.

[3]蹇超.恩施小水电接入电网的运行控制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2012,12(5):52.

[4]张力,刘俊勇,刘友波,等.清洁能源发电集群对电网的影响分析与市场机制探索[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5):32-35,44.

上一篇:超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信息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