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岗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7:20:41

返岗研修总结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责;置换培训;送教下乡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1.实现培训教研电教部门的整合。 2.承担过省以上培训项目,效果好,社会誉高。3.教师培训团队数量足,机构合理,水平高。4.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质量高。5.注重模式创新,有特色。

参考文献: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数学国培返岗实践总结范文一

20XX年10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陕西省青年优秀教师浸入式培训学习。在为期两周的培训里,有教授的高深理论,还有特级教师的核心理念,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每天都能给心灵带来一片清爽。在培训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新课标理念,反思了自己以往在教学中的不足,真可谓受益匪浅。在返岗研修中,结合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及培训结束时所拷贝的内容,在教学中不断尝试运用、反思总结。下面我就对返岗研实践做如下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当好组织者同时参与到学生的团队里,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思维比我们教师要开阔得多,只有天高才能任鸟飞,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和创造一片能够展翅高飞的天空。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飞得更高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教育改革从课标从教材入手,作为一线的老师只有熟悉课标的有关理念、读懂教材,才能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学习指导。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经验是原有的,社会在发展,需求在改变,如果仅靠那点旧的教学经验,自然无法读懂现有的教材,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接轨。如果给孩子的是围墙里的天空,而失去到墙外天空的视野,那么孩子的视野一定是狭窄的、落后的。所以只有更新知识,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才能建立起全新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学生好奇之心远远超出教师想象。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原有教学手段,同时再加入一些新的教育技术。把身边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也像进入到社会大学堂,从身边发现数学,从身边疏理数学,让学生从情理之中预料之外体会学习的乐趣。短暂的培训结束了,但是在培训中接受到的新思想新理念,一直在伴随着我。自我参加培训回到教学岗后,我一直在学习学校为我们准备的各种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积极向有见解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学习的本性在于探究。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问题或项目出发,通过观察与实验,猜想与论证,表述与评价等探索研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增强研究体验的学习过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用以上的各种理念来武装自己,同时自我感觉有很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更顺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不少,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我工作的有益指导。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数学国培返岗实践总结范文二

参加此次浸入式国培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参加的历时最长、形势最正规的脱产培训学习,说它历时长是因为它有半个月的培训时间,说它正规是因为它有正规的教学课程,有组织、有领导,学习的内容涉及面广。授课的有各大名校的教授、学术权威等。可见市一小对此次国培计划的重视。此次培训结束已一个多月了,我已经返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经历了脱产培训,我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收获。现将自己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思想境界的转变

本次培训首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改变,在培训以前总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思虑,在教学上没有更多更好的突破。整天只是忙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和其他事物。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当下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数学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农村的孩子也能够学好数学,提高综合的数学素养,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将自己在国培期间所学到的各种新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及时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首先将国培学习心得给领导作了汇报;学习的资料与同行进行了分享;学习体会在例会上进行了交流总结,让大家得到共同提高。在交流中,汇报了学习收获:上好课的要领是抓住一个点,拎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措施。让大家明白了作为一位教师该教什么、怎么教。团队协作、扎实教研,用一个教师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教研组带动一个学校,课堂上要让教师退下去,学生亮起来。

三、专业素养的转变原本以为经过国培,自己满载而归,历经实践,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生成。要想一辈子做老师,只有一辈子学做老师。返岗实践阶段,在我做课、讲课、研课的过程中和其他教师的听课、评课的支持、帮助下,我领略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专注的敬业精神、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有效活跃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体会到了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自己也要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四、对教材理解的转变关于教材,我发觉自己以前还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研究透。通过学习,我受到了启发,今后教学时必会真正研究透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挖掘,敢于挑战常规,并且教学中会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挑战,不盲从,不迷信。以前对此了解甚少,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往往无从下手,如今我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和诊断了,这将更有助于我的教研能力的提高。而关于专业化的学习,更是让我了解到了当前国际国内对教师专业化的迫切要求,了解到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让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极大的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返岗实践研讨活动让我尝到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量。平时,我和同事们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相互听课评课,互相讨论交流,尤其在存有争议的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方面,积极交换意见,勇于付诸实践,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更是相互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力求完善。返岗实践研讨活动让我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使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总之,国培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弥补了我以前认识上的不足,让我有一次和专家老师及广大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教育教学,对我的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引作用。

五、学习做研究型教师

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因此,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标在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肩负起培养人的重任。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宰,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团体,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

2、重视学生参与式教学。

听了教授的讲座,我更进一步体会到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谈不上是发展的课堂、有生命的课堂。尤其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增强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为只有在一个开放的、活跃的师生间的活动内容中,教师才能开展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促进教学内容的达成。而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对于课堂参与式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多创造互动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终身学习,不断充电。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而且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我一直相信:只有坚持学习的人,才能拥有美丽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点点滴滴地积累,细细地品味,就会从学习中收获精彩。其实,教育就是生活,做为教师能做好教育,也就能拥有一份美丽的生活。

数学国培返岗实践总结范文三

20XX年11月3日返岗以来,我积极参与发帖回贴以及互动交流活动,而且在线下还和同事们进行交流研讨,研修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岗位实践。国培促进了我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我更加认识到新时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爱岗位、爱学生、爱教育,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下面我对返岗研修阶段作如下总结:

一、锤炼教学底功,打造高效课堂

1、认真研读课标作为一线的老师只有认识课标读懂教材,才能像教材那样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比如在教学整数除法时,有几位教师读懂了算理让孩子在动手中认识算理,在总结中学到算法。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经验是原有的,社会在发展需求也在改变,如果仅靠那点旧的教学经验,自然无法读懂现有的教材,无法与新的教学理念接轨,那么给孩子的是围墙里的天空,而失去到墙外天空的视野,所以只有更新知识,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建立起全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孩子的思维比我们教师要开阔得多,只有天高才能任鸟飞,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和创造很大的一片蓝天。那么怎样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让他们飞呢?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而又不能让孩子看着蓝天想着大海,就像某专家老师讲的一个案例,让孩子认识单位不应该从孩子的父母的工作单位入手,虽同是单位但是不同概念,应该和一位教学三角形的老师一样从角入手,给角加一笔会变成什么样子,变成A,变成三角形,看多好!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孩子放开说。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点燃课堂生成之火。

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学生好奇之心远远超出教师,如果我们要利用好原有教学手段,再加入新的教育核技术把课本中没有的,而身边常有的出现在课堂,让学生能在课堂中就入社会大学堂,发现身边教学,疏理身边数学,让学生觉得情理之中,预料之外,从而激起好奇心去探研身边的数学,学生乐于学数学,发现数学最后才能超越数学。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写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可是写三年的反思一定可以成为名师,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一节失败的课堂。很多的课堂不是没有生成,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去捕捉好,利用好,有时教学生成是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一个错误,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反思那么这些动作、这些错误就会像一点火星一样很快熄灭,如果我们去反思去捕捉,多点的火星就可以点燃教师经验与新理念之火,才能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点火星,点燃课堂生成之火,照亮这个课堂。

4、注重探究式学习。

过去那种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方式应彻底转变,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问题或项目出发,通过观察与实验,猜想与论证,表述与评价等探索研究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增强研究体验的学习过程。我们小孩子是擅变的,在运用转化思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我们就变得更加聪明智慧!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5、数学教学重在动手操作。

动手实践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把触觉、视觉结合起来,促进智力活动的内化,形成概念、规律与方法。在动手实践中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帮助学生学会重要的学习方法,并内化为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的难点处开展动手操作,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关系简单化。让操作成为学生思疑解疑的桥梁,利於学生理解和寻求正确的解答方法。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动手实践操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问题,它有利於把全体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

二、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

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人,都是受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育者,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使他们得到发展。但在实际的知识竞赛中,我们往往会更多的倾向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少考虑到中等生或者是差生,很少考虑过他们的内心感受,其实,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造成了学生受教育的不平等,孩子心中的天平倾斜,这难道不值得为人师者的认真反思考吗?每一个学生都有它的闪光点,我们为什么不多制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关注所有的学生,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让所有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使命。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眷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多方联动;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29-03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推动着语文教师职业培训形态发生演变,由此激发基础教育区域共同体内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活力。区域共同体指向的是一个地域范围内的语文教师培训团队。这个团队组建的前提是“多方联动”,而“多方联动”借助的平台是“互联网+”。“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语文教师培训各领域之中,提升参训语文教师素养。

一、互联网+“多方联动”的特点简析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创新驱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重塑结构,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尊重人性,互联网的力量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开放生态,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培训者在互联网上教,参训者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二、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的依据

互联网+“多方联动”指向的是:在语文教师培训中,借助互联网平台,联动多方机构,多个单位、多个群体形成一个整合化的培训网络,以此提高培训效率。这样的培训理念带来了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操作方式。

这是“操作”的小篆字体。“操”是形声字。从手,(sà0)声。本义是拿着,握在手里。《说文解字》:“操,把持也。”由此,“操”是人用手活动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技能,一般是指劳动、劳作,或者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作”是会意字。从人,从乍。本义是人起身。《说文解字》:“作,起也。”“操作”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 这是“方式”的小篆字形。“方”是象形字。本义是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说文解字》:“方,愦也。象两舟总头形。”“式”是形声字。从工,弋声。本义是法度,规矩。《说文解字》:“式,法也。”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的“操作方式”指向的是: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原理、具体的方法和样式,按照特定的培训程序和培训要求进行活动。

(一)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的理论依据

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受到“大语文教育观”和西方关联主义的影响。

1.“大语文教育观”的影响。“大语文教育观”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提出的。概括起来: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大语文教育观”既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高师院校培养从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整体型的语文教师奠定了理论基础。[2]

2.西方关联主义的影响。加拿大著名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了关联主义。他认为关联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学习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将核心成分置于个人的控制之下。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这种连接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大语文教育观”和西方关联主义理论为“互联网+‘多方联动’”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模式的现实基础

“互联网+‘多方联动’”的培训方式是综合性、开放性和混合性的培训方式。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优质培训师资,优质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市县培训机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范例、“互联网+”中巨大的知识容储量和网络平台的便捷都为“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三、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方式呈现的具体形态

语文教师培训方式呈现的具体形态指向的是具体的操作步骤

(一)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模式呈现出的状态

时间节点、联动单位、内容整合是这个培训方式的状态。这些时空的布局被统整与“阶段相连、环节递进”和“多方联动、内容整合”之中。以笔者所在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开展的“国培计划(2015年)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为例说明。用逻辑图呈现■(见图1)。

逻辑图呈示出一个巨大的区域学习共同体。高等院校、优质中小学、市县培训机构、网络培训平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方联动”形式,把学习内容进行高度整合,融汇贯穿。据此,基于“互联网+”下的“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平台搭建起来了。

(二)互联网+“多方联动”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的实施

第一个时间节点是院校集中。参训语文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影子教师’跟岗实践”(30天、18学时)。第三个时间节点是返岗实践(4个月)。第四个时间节点是总结提升环节(3个月)。

项目在实施中的每一项具体任务都有相应的绩效任务:专家的每一个专题讲座后,都有相关的专题交流讨论,参训学员要有一份专题讲座心得体会,讨论小组有讨论稿,采用等级评价;在影子实训基地研修期间,“影子教师”完成《语文课例研修报告》。课堂观察中,参训教师要有听课记录,评课稿。上课活动中,参训教师要有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稿,以等级评价;返岗实践与反思阶段:个体设计整合的课堂教学课件至少一个。指导顶岗置换师范生上一节汇报课(需录制),采用百分制评价;再回院校集中时,参训教师要完成一份体现问题解决成果的规范教学设计和一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以百分制进行评价;最后返岗以后,指导教师跟踪指导,参训学员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自己设计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文案教学设计一份,课件一个(通过网络上传给专家团队),以等级评价为主。项目对参训教师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考核,最后的总评价采用百分制评价。

四、采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深刻影响着基础教育语文学科。

(一)互联网+“多方联动”的培训操作方式能够让语文教师们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借助网络平台,打通了培训单位和中小学之间的通道。高等院校、教师培训单位、优质中小学借助网络平台“多方联动”地把各个小的学习共同体聚合成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3]这个共同体中,信息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

(二)互联网+“多方联动”的培训操作方式使得语文教师们自主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网络将线下的教研活动进行延伸和拓展。真正实现了混合式研修培训目的。网络教研活动,同样支持专家讲座、教材分析、课例点评,各种会议、专题研讨等各种形式。资源分享。区域教研中心资源库为区域教研中心提供资源上传、资源分类管理、资源检索、资源推荐等功能。

互联网+“多方联动”的语文教师培训操作方式以解决当前语文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借助网络平台形成多元的培训方式。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现场观摩、跟班研修、返岗提升相结合,强化实践性环节。[4]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注重培训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把参训教师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源加以开发,以期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化。

注释:

(1)张芹.“国培计划(2015年)”――中西部项目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申报书[Z].昆明: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内部资料,2015.7:6.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2015-07-19).

.

[2]张芹.纵向整体―分段连接:师范生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体系[J].教育与教学究,2012,(6):36.

[3]王竹立.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3-39.

[4][加]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Internet+"Many linka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ZHANG Qin

(College of Humanities,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14,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 training dominated by one side or both sides to "Many linkage",in the form of training mode transformation."Many Linkage" pointing to the language teacher's school,arrangement of training task of national or provincial units,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ities and counties level training units,network platform and remote education counselling organization,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etc."many linkage" group of units in a certain time node to build into a collaborative training team.The team aims to promote reg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ctivities.In the Internet+"many linkage" training mode,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ers with the help of a network platform to accept more sources of information,the training of the fast conversion for teaching need,and can drive the regional community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work.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加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总结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经验,分析其存在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培训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思考;江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1],这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根据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分析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2015年)[2]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仅就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和校长的未来培训发展情况进行了思考,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和师资培训实践工作有所启发。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有经验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无论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是教师工作,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加强。2012年开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4]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5],有力地加快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和项目内容得到拓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得到大力拓展。一方面,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师培中心)为基地,负责贯彻落实了由教育厅牵头制定的覆盖全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例如,在“十二五”期间,省师培中心先后举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44期、2404人次,对全省10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进行了两轮培训。另一方面,省师培中心积极参与和承担了国家师资培训计划,如参与实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服务,为内蒙、新疆、甘肃等西部各省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培训,又如争取到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近三年已举办9期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班,培训校长450余名。这些师资培训项目的推广与落实,提升了大量特殊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和有针对性。例如,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情况,省师培中心牵头开展了设备使用的专项培训。通过举办数期特教设备使用培训班和蒙台梭利教育班等,及时帮助基层特校的老师学会使用设备及技术。针对江苏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学前融合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针对教师对融合教育观念的了解不足,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网络远程培训《融合教育》教材,拍摄教学视频,并通过网络远程培训体系进行远程培训和网上知识竞赛,全省“十二五”期间有35万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融合教育》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普及了特殊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这些项目的开展体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也更好地促进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6]的落实和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可能性。

2.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和监督等工作。江苏省师资培训工作首先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复进行专家论证,认真做好培训方案。比如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实施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校长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是所有校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新入职校长亟待提高的专业能力,以此确定了以学校发展诊断、学校规划能力为主线、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和校长专业素质提升为副线的培训内容,按照“理论学习(了解诊断和规划发展的知识和方法)———影子培训(在先进学校跟岗、调研学习)与沙龙研讨、案例分析———返岗实践并制定所在学校发展规划”三个基本阶段依次展开校长培训。实践表明,基于实践调查的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实操性好,不仅帮助校长学到了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认识,拓宽了视野,而且还学习了先进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和校长领导艺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返岗培训制定发展规划这一综合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校长谋划和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另外,还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接地气”、针对性强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例如,在聋校、盲校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重视学科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将学科知识教学与特殊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培训学员通过上课、评课、研课等方式,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和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再如,在校长培训方面,探索并建立了以提升校长谋划学校发展能力为主线的培训方式,实行“学”(理论学习)“研”(案例研讨会)“察”(考察学校)“跟”(跟岗影子培训)“导”(返岗培训指导)一体化培训,特别是在返岗培训时,由相关专家集中对每个校长的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现场点评和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以此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教师队伍等方面。首先,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不能满足未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逐年扩大,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都参与了各类培训,一些专业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也参加了相关专业培训,但总体而言,还有大量特殊教育教师没有机会参加高级别、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特别是随着随班就读的开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承担起随班就读工作,但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的普通教师数量相对不多。其次,培训内容和方式还比较陈旧和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内容还未完全跟上最新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或思想,培训内容较多是根据传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组织和传授,还不能做到有效地适应特殊教育实践工作的一些新政策思想、新实施模式。在培训方式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虽然已经尝试增加了大量实践内容,创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培训模式,但仍处于摸索中。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指导随班就读、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等工作,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但目前的培训内容还不足以让参训教师有效地开展实践工作。第三,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培训教师队伍人员短缺,缺乏高素养的培训教师队伍。有些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自身缺乏实践能力或理论厚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特殊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融合教育的普遍实施、送教上门等工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授课专家自身更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也需要一段过渡期,这也会造成培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无法完全满足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需求。另外,还存在授课专家库资源建设不够充分,专家库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可选择空间较小等问题,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根据培训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授课专家。此外,培训管理机制不够优化;培训设施和硬件条件(如住宿、餐饮和培训场所等)较差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发展需求

今后,我国的特殊教育将进一步呈现转型发展新态势:一是随着特殊教育发展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二是随着大力发展随班就读,我国特殊教育将更加走向融合;三是随着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实施,特殊教育将进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过程。这一转型发展过程必将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师资培训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特殊教育发展的“两头延伸”,在职教师培训的重心亦将随之向两头延伸,大批新入职的学前教育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都面临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其次,在“十三五”期间,随班就读的新发展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门做好对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随班就读知识与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随班就读的能力。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师资培训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转向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上。要按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要求,提升在职“熟手”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羊”———专家型校长和教师,即名校长、名师和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师。还要配合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开展相关课程研修培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深化改革。当然,还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和辅助技术运用的培训,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征的体现。第四,随着国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需要建立与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机制。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建议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分类培训

充分发挥省级师资培训中心的骨干作用,根据特殊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注重能力,按需施培,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首先,根据特殊教育“两头延伸”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以“三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其次,根据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配合全国特殊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采取远程网络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等方面的培训。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重点做好“熟手”教师和名师、教学骨干等方面培训。这几类教师培训要以新课标学习研修和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能力和个别化教育能力提升、必要的康复方法、辅具技术应用、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等为重要内容全面展开。在“熟手”教师培训方面,对工作至少五年以上、熟悉教学工作的“熟手”教师开展提高培训。这个层次是在职教师的主体,和新入职教师层次共同构成教师队伍“金字塔”型的基础。在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对教育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教学骨干分层开展培训。教育家型教师是塔尖;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教师是第二层次;一大批的教学骨干是第三层次。通过分层培训,培养出一批特殊儿童教育家、专家型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从整体上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

校长是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灵魂和关键。所以,要继续高度重视校长的培训。校长培训需按照校长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发展阶段校长专业化的要求,突出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谋划力和领导力、文化建设能力、校内治理能力和领导者素养的提高等。针对新上岗和转岗校长,需帮助他们了解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新课标的解读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的特殊性等,初步胜任校长之职责。针对任职五年以上的校长培训,需通过问题导向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升领导力和专业素质。培训的重点是提升他们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课程领导力、校内治理能力以及以理论思维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针对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校长的研修培训,要注重把研修与系统总结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特色发展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力图通过校长培训和相关研究,培养出一批眼光超前、理念先进、能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此外,还可以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按需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譬如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内部治理改革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积极开展与内涵建设密切相关的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主要包括课标研修、科技辅具使用、康复技术、医教结合和送教上门,继续做好手语、盲文推广服务等培训工作等。总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按需施培,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地规划和推进。

(三)加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创新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全国、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师、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的要求,积极开展在职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真正搞清楚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和校长的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并从时展、事业发展、地区特点和个人专业提升的不同需要,设计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如新手—熟手—教学骨干—名师)、校长成长需要的培训方案。每种培训方案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能力训练主线,形成按需施培、长短结合、主次分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且具有弹性的课程模块结构。另一方面,要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培训方式改革,如加强跟岗培训、返岗培训的专家点评和指导,注重教师上“下水课”和校长跟岗学习等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培训”双向互动的现代化培训方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和效应。

(四)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保障体系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因此,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如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2.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管理体制

要围绕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严格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高校与特校“联姻”、校内(系统理论学习、工作坊研修、个案分析、专家点评和交流、课题研究等)校外(跟岗实习、跟岗研修、教师结对、合作研修、共同成长)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建设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需要依赖于较好的资源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建成依托互联网双向互动的、无障碍的学校信息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还要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加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开放的、校内校外一体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高标准建设师资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逐步使住宿、餐饮和会议条件能够满足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的要求。

作者:陈蓓琴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教育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

[4]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5]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EB/OL].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国培返岗实践总结一

十五天的安康国培学习结束之后,我又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归来之初的不适应,到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继续投入到正常有序的教学工作中,两个多星期的反思和实践,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转变思想,重树认知。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善于学习和钻研的,但我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自己最初的坚持。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农村中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农村的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继续加强学习和探索。归来后,我首先找到了没有阅读完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开始阅读,想要刺激自己快速地转变思想,重新树立对教育的良好认知。

二、认真学习,坚定信念。

我首先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交流总结:教师要想不断进步,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学,就要读。读经典,读理论,多读,多思。学,还要助。团队协作、扎实教研,用一个教师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教研组带动一个学校,让老师在互助中不断成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从几次的培训学习中,我坚定了自己语文教学的追求:朴素语文。朴素的课堂要对学段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朴素的课堂要有精炼的教师语言,不花哨,不折腾,无价值的问题不提,可有可无的不讲;朴素的课堂要有精当的评价,无痕的语言,要对学生有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

三、勇于探索、积极实践。

虽然已经工作了五年,虽然获得了诸多荣誉,但是,面对工作,我仍内心忐忑;面对教材,我仍时常汗颜。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有很多尚未真正认真钻研的内容,譬如作文教学、诗词教学、综合性学习等等。而在我自认为比较擅长的阅读教学方面,我发觉自己还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研究透。通过学习,我受到了启发,今后教学时必会真正研究透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挖掘,敢于挑战常规,并且教学中会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挑战,不盲从,不迷信。

返岗实践活动中,我认真参与了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尤其在教研会研讨中,我认真聆听了各位教师对罗光林老师执教的《破阵子》一词的点评,也积极对罗老师的课发表了我的一点浅鄙之见。同时,我也将这样的研讨渗入日常的教学中,在平时的备课和反思环节积极和同年级的老师交流,从中收获甚多。我想,只有不断的探索,勇敢地实践,我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拨开乌云见月明。

四、路漫漫,促发展

安康学习让我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让我明白了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要做一个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我必须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课本上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探究。

我一直相信:只有坚持学习的人,才能拥有美丽的一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点点滴滴地积累,细细地品味,就会从学习中收获精彩。其实,教育就是生活,做为教师能做好教育,也就能拥有一份美丽的生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国培返岗实践总结二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远程培训,真是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如一缕春风吹进我的心田,对我的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同时能在国培计划中有幸聆听众多专家的精彩讲解,通过网络参与了网上听课、网上答题、网上浏览、网上评论、网上推荐和网上交流等活动。

在这次学习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碰撞R22;R22;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克服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在专家认真详细的视频讲解下,我受益良多,随着国培学习逐渐进入尾声,我不免有些感慨,并对这次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感悟如下:

一、开阔视野,学习新思路

几个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她)们对计算机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组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二、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以前我们的教学虽然有可借鉴的方法、经验,但是与他人的切磋交流较少,因而教学方法也是较传统,保守。通过新课程培训我们认识到了新教学教法和设计的新理念。

首先,要创新。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对知识点,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做到有效的创新,才能赋予教学充实而富有个性的生命力。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其次、要清晰。教学思路、目标、过程清晰。这首先取决于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了,教学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要在备课时进行大量充分的准备,理清教学脉络。

第三、要灵活。教学内容、过程、教学评价灵活。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是课堂教学也不能够花哨过头。新课程里讲的分层教学,主题教学,自主探究式、分组协作的等的方式以及多种教学评价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学习之后感到获益良多。最终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要贴近生活、社会、学生。枯燥乏味,难于理解的教学是课堂大忌,以致学生对课堂失望,老师对学生失望,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当我们俯下身来,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从中取材,与自己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这将大大有益于教学。

第五、学会评价学生。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言谈、举止、学习等方面所做的客观性判断。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做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学生要全面而不偏颇。只有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才能给学生注入积极的动力,使他们力求进步,这样就会全面增进师生关系。我以为,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并摩擦出情感火花;要熟悉、贴近学生的生活,知道他们的喜怒乐,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使师生间才会呈现出更为和谐的局面。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远程研修的网线链接着我们的耕耘,也链接着彼此的理想和追求。其中没有矫情的造作,没有精深的思索。通过此次学习,我顿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增大,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我觉得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和新老师一样,不能因为自己新而原谅自己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因为对学生来说教育也只有一次。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自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当自己真正在本职工作以及专业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时,也就真正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我会沿着新课改的道路走下去,我会一直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及时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多交流沟通。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国培返岗实践总结三

有幸参加商丘师范学院20XX年10月19日12月4日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国陪,它给了我太多的感悟与启迪。培训过程中使我充分认识了学员的参与和体验。无论是学员与学员、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是学员对课堂教学实录的观摩与评析,都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的积极性,让学员在亲身体验、深入思考中得到提升。专家们敬业的精神、深邃的思考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带着这些宝贵的财富自12月4日返回学校后,激励着指导着我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一、参加多种研修模式,提升自我素质

返岗后积极跟进网上研修,并参与有关信息技术国培,在网络研修中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及时与各位学员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自我素质。

1、新课程理念研修。

回校后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结合培训中漯河小学李蕴华老师的报告,以及从商丘市实小分校优秀教师在观摩课中领悟到的课程理念,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认真研读教材,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让数学课真正成为孩子思维的体操!

2、重视自我反思,心存做研究型教师的理念。

谨记培训期间驻马店市实验小学的一线教师郝秀丽老师的话: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反思=成长。因此,在返校后尽管工作任务繁重,我也力争把反思落到实处: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反思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方法,反思主题活动。身为教师,教学管理者,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规律做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虚心的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用爱与责任践行师德,做魅力教师。

程印学教授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座,针对怎样才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了充分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并不那么容易。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爱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1.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进行教育科研的愿望,但缺乏相应的能力和习惯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愿望,但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也没有养成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渴望得到帮助和指导。调查显示,76.1%的被试非常愿意或愿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但只有5.4%的被试认为自己达到了可以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67.7%的被试认为自己还处于边干边学的阶段,还有26.8%被试认为自己对于教育科研是一窍不通,无从下手。所以,他们之中有88.8%的被试希望培训部门帮助、指导论文撰写和课题立项,不希望或无所谓的仅占11.2%。另外,调查发现,每个教学工作日都写教学日记的仅占被试总数的3.2%,经常写的占18.2%,偶尔写的占68.9%,还有12.3%的被试从来没写过教学日记;书写教学日记的40.6%的是学校要求的,59.4%的是自己主动写的。所以说,相当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没有教育教学反思和总结的习惯,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研究的习惯了。

2.农村中小学教师取得了部分科研成果,但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部分教师也尝试性地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相对较低。调查显示,62.8%的被试发表过论文,但大部分都是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能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相对较少,能在省级、部级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发表的文章56%属于经验总结的范畴,9.8%属于教育叙事。独立申请过课题的占被试总数的23.9%(不管是否立项),主持过课题研究的占17.9%,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占60.4%,其中23.5%的是校级课题,28.5%的是县级课题,28.8%的是地市级课题,厅局级的仅占19.2%,省部级没有,这就充分显示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水平的低下。

二、培训对策建议

鉴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现状,结合培训实践,特提出以下培训对策和建议和同行分享:

(一)明确方向,找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定位

教育科研有助于教师形成教育愿景;有助于教师学习和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助于丰富教师工作的动机,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去完成。他们直面农村教育问题,对农村教育问题有真情实感,有切身体会,也最有话语权。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就是发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生成实践智慧,实现实践创新。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讲求方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习惯,提高科研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国培计划”为期半年的置换研修,2个月的集中培训,完全有可能帮助参训教师养成科研习惯,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就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严格落实。第一,培训前搞好调研,因需设课;第二,让参训教师搜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带着研究问题来培训;第三,培训中以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为载体,层层深入展开培训;第四,任务驱动,为每位参训教师提出明确的任务、作业,让其在学中做、做中学,逐步掌握有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第五,集中培训后要加强跟踪指导,落实研修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突出以下做法:

1.以研修日志为突破口培养学员的总结反思习惯

有实践证明,书写教学日记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受益的中小学教师不计其数,尤其对没有科研基础的教师更是如此。但调查发现,河北的农村初中教师坚持每个教学工作日都写教学日志或经常写的只占被调查对象的21.4%,还有12.3%的被调查对象从来没写过教学日志,为此,在培训期间,我们通过要求学员每天写研修日志的形式培养学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坚持动笔、坚持动脑的习惯和能力,并力争将这一习惯和能力迁移到返岗后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养成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分析教育现象和书写教育日志的习惯,把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训开始前我们就为每位学员准备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研修日志本,要求学员每天坚持书写研修日志,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不定期抽查,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比和点评,评比成绩作为考评成绩。一般十天下来,学员们就习惯了每天书写一篇研修日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培训学习的深入,有的学员甚至每天写两篇到三篇研修日志,反思一天的所学、所获已成为学员们的一种习惯,有学员在座谈交流时曾这样说到“一天不写研修日志就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2.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

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记录下这些教育现象、教育感受、教育思考,再加以整理、提升,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也是教育科研成功的起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些研究》中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在培训中,宜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训练其课例研究、叙事研究的能力,以学员搜集的教育教学问题和日常教学工作案例为载体,结合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文章对其进行解剖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给出成果呈现的框架结构,以此来说明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只要平时留心,做好课后反思,人人都可为之,并非高不可攀。再通过强化训练,专家指导,就能确保每位参训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技巧。

3.分层教学,因需设课

对所有参训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研究习惯的培养和确保熟练掌握教学叙事、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对于有一定科研经历和研究能力的参训教师要进行提高培训,使他们达到从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搞科研的状态转变成心中有数,眼中有物的有章可循的程度。结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的实例就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等研究过程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讲解和训练,通过实际应用练习和个性化的指导,使其基本掌握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逐渐具备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并能起到带领周围同事一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作用。

4.任务驱动,加强落实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切实达到培养参训教师的科研习惯,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目的,集中培训期间,要结合参训教师自带的研究问题,针对不同层次提供一批小而实用的研究课题或论文选题,进行操作练习,并作为作业上交。参训教师也可以结合工作实践自选课题或论文题目进行练习,为后期研究做准备。集中培训结束后,学员要带着选定的研究选题返岗,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三个月后返回培训院校进行成果验收答辩。期间培训院校应指派教师跟踪指导,除通过通讯、网络等平台进行沟通指导外,还要根据学员的需求和研究需要给予现场指导,以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研究成果的真实有效,避免学员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各种抄袭和应付现象的发生。

(三)政策扶持,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上台阶

为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研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积极性,培养科研骨干,提高科研质量,培训单位应以培训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如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办、教师教育学会等,为参训教师专门设立研究项目,单独立项,政策扶植。培训单位主要负责跟踪指导,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优秀的研究成果给予经费资助,结集出版或推荐发表;课题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成果验收和评优、评奖,并将这一做法进行推广,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通过这一举措发现培养一批乐于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实践问题、能够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实践问题的种子教师和专家,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增添能量,激活存量,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一、目标任务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部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部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部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部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二)加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支持教师培养培训资源匮乏省份与资源丰富省份联合组织实施计划,建立承担单位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组建专业化培训专家团队,建成一批教师教育优势特色专业和优质课程资源,推进有条件的基地试点探索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衔接和学分互认,构建完备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三)严格经费管理。各省(区、市)要参照国家关于培训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及《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使用管理中央补助经费,严格界定经费开支范围,控制培训费定额标准,对应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事项实行政府采购。实行经费审计和预决算制度,严禁将中央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其他资金缺口,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克扣、虚列、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确保专款专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相关要求,厉行勤俭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

二、短期集中培训。要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的有效合作机制,组建名师讲学团,采用名师示范课、听课评课、参与式培训等方式,实施“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开展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培训,扩大项目覆盖范围。要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农村新建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农村中小学专兼职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校教师培训力度。边疆民族地区要对双语教师培训给予倾斜。要建立教师训后跟踪指导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当下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中存在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以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项目为例,从新任园长自身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一套适合西安市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培训经验,最终实现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关键词:

新任园长;园长培训;对策

自《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出台以来,幼儿园园长专业化问题成为幼教领域讨论的热点。该标准对制订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全面推进《标准》的落实,认真审视新任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对西安市2015年连续两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进行调查,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全面了解园长参加培训的意愿及需求,获取较为可靠的数据,本研究依托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平台,对2015年7月参训的西安市某区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102名园长和2015年12月参训的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62名园长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实际回收162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接受调查的园长中,男女园长比例是1:16;在任职年限上,1-2年的占参训人数的59%;3-4年的占参训人数的23%;有近20%的在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时是拟任园长。大专及以下学历园长占总数的35.7%;本科学历园长占总数的62.2%;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4%;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具有幼儿园二级职称的园长占总数的8%;具有幼儿园一级园长的占31.6%;具有幼儿园高级园长的占12.2%;无职称的占47.9%。所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占72.4%,19.3%园长所学专业为非学前教育专业;8.2%的园长所学专业是非师范类。说明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学历水平中等,近半数园长没有评定职称。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是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五项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业导向及《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体系》根据项目分析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包括幼儿园园长基本情况、培训评价、培训需求调查等内容。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局限,研究者还访谈了10位参训园长。最终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作为国家指令性的政策规定,已经成为新任或拟任园长必备的“持证上岗”培训项目。根据本次调查的西安市两期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培训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降次排序为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83.9%)、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82.3%)、研修方式方法(72.6%)、培训课程体系建设(70.9%)。说明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研修方式方法、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

(一)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

1.新园长处于角色冲突阶段

新任园长在任职初期,必然要面临从普通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冲突问题。“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学习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即通过观念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等提高角色技能[1]。”因此,以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形式进行的角色学习是帮助新任园长解决角色冲突、缓解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的任职资格培训在目标设置上,仍以满足园长们短期内“持证上岗”需求为主,忽视了这一阶段园长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即最大限度的降低角色冲突,实现角色转换。

2.新园长职业认同感较低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管理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或是自己从事的职业或研究领域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不稳定、不安全感觉。在一项关于新任园长职业认同情况的调查中,80%的新任园长承认自己在成为园长后,面临了更多困难;64.7%的新任园长认为园长的实际工作与任职前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42.4%的新任园长认为自己现在工作的幼儿园并不理想;63.5%的新任园长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认为工作难度日益增大。以上调查显示,新任园长整体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3.新园长缺少教育管理经验

在调查担任园长方式问题上,48.9%是通过授权方式担任;28.5%通过竞聘方式产生;民主选举产生仅占6%;其他方式产生占16%。说明多数园长不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75%的新园长在任园长职位以前没有担任过副园长、保教主任等领导职务,也没有教育管理学习的相关经历,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任园长职业困惑,一旦走上管理岗位,其管理能力往往力不从心。这也暴露出目前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和资格准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陕西省规定:“对所有新任和拟任校长(园长)进行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采用“学前教育科学模块、学前教育领导与管理科学模块、文化学模块”综合的培训模式。”[2]目前,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幼儿园园长都对参加任职资格培训的热情颇高。但是,在培训师资、培训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管理

师资队伍是培训的核心,建设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库以来,一些“国培计划”、“省市”优秀专家成为培训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培训师资队伍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方面,优秀专家为了完成不同层次项目的讲授任务,疲于应对而无暇顾及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差异,造成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没有邀请到优秀专家的培训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培训计划,只能降低标准聘请一般的培训教师,在培训中临时更换培训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培训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统筹培训专家资源,进一步规范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培训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培训模式缺乏融合

目前,任职资格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研讨、返岗实践研修、汇报交流三类培训模式。在一项“根据需求程度选择培训形式”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按照降次依次排序为幼儿园现场观摩(3.35)、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3.28)、专家讲座课程进修学习(2.92)、返岗实践研修(3.09)。这说明,类似“幼儿园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返岗实践研修”一类的实践培训模式,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把学习放到具体的、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使新任园长形成较为积极的职业形象认知,成为更受参训园长们欢迎的培训形式。但是,任何培训模式都不能称之为最好的培训模式,每一种培训模式都既有优势,又有其局限性,上述各种模式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支撑。

3.培训课程设置缺少标准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对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主要是参照《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及《陕西省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有关任职培训提出的专业要求设置的。西安市某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集中培训与研讨的课程安排情况。从培训内容涉及的领域看,主要包括教育领域、管理领域、领导领域课程共19个专题。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培训课程标准,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整合。

(三)培训制度不完善

1.园长资格制度不完善完整的园长资格制度应该包括园长资格考试制度、园长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是园长专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园长专业化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就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园长不是都在考取了园长资格证后才能上岗,特别是在一些民办幼儿园,园长“无证上岗”或者明知需要考证而不去参加培训考试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研究制度滞后

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园长培训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随着《标准》的贯彻与落实,大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先后实施。但是,与园长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培训研究、培训课程的资源开发明显不足。笔者以“园长任职培训”为主题,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学位论文库,发现有关园长培训的研究论文不足20篇。尽管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可以为园长培训研究提供借鉴,但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之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本身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供园长培训借鉴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

3.实践实训基地缺少遴选办法

陕西省要求“园长培训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文化拓展课程不少于20%[2]。”这说明实践性课程已经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那么,实践实训基地的遴选工作必然对最终的培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园长多数是新任或拟任园长,主要缺少的是实践管理经验,所选的实践实训基地要以能够提供交流、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校管理现场诊断的优秀幼儿园为基本条件,使园长们能够在类似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启发。目前,陕西省只出台了《中小学教师部级、省级培训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还没有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的实践实训基地出台相关的遴选或管理办法,也没有明确已经授予实践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培训机构都是根据培训课程设置情况自行确定的,存在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三、建议与策略

基于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问题,对调查结果从新任园长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此梳理出改进培训效果的措施。

(一)新任园长专业发展方面

1.实现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1]”《标准》对园长的60项专业要求主要是针对园长的不同职业角色提出的。虽然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但幼儿园园长与中小学校长一样应该集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新任园长必须明确这三重基本的角色定位,在掌握园长职业的地位、性质及其职能基础上,完成角色转换。如果将所选样本的培训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即领导力课程、管理课程、教育课程,对应非常、比较、基本、不四个层次,以4、3、2、1进行计分。根据重要性程度,降序排列为“领导课程”(3.68)、“管理课程”(3.29)、“教育课程”(3.13)。根据平均分,三类课程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说明园长们认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2.明确专业自我

借鉴美国学者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1994年提出的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六个方面在内的教师专业自我概念[3],以明确幼儿园园长的专业自我,实现角色转换。园长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对“作为一个园长我是谁”的认识,即园长对自我在领导过程中形象的认识;自我尊重———园长对自我在工作中的专业行为被接纳和自我价值被认可;工作动机———园长进行职业选择并长期坚守岗位的动力;工作满意度———园长对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园长对自身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园长对幼儿职业生涯工作境况和未来发展的期望。诚然,新任园长不可能仅仅通过短时间内的任职资格培训,完成上述的专业自我过程,但是,这提示我们,在帮助园长学习专业标准中模式化、程序化的专业要求的同时,更应关注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心理成长以及专业精神的发展,这对于新任园长明确专业自我,实现职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教育管理课程

对于很多幼儿园园长来说,能够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证明了园长在担任教师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新任园长在教师阶段积累的专业能力仅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担任园长后急需的“管理知识”和“领导知识”却知之甚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强烈的知识重构意识,才能实现从“教学专业”向“管理专业”、“领导专业”的转换。针对这一现状,在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开设一个无门槛的任职资格培训,让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幼儿园管理的教师提前学习部分教育管理课程,不是为拟任园长提供“上岗证”,而是让他们明白园长的岗位职责,帮助他们在“教育者”与“管理者”和“领导者”身份上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培训组织管理方面

1.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来组建复合型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师资主要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兼职师资主要负责课程讲授。目前,培训师资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方高校或教科所中对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二是熟悉国家教育政策及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行政官员;三是具备先进办学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幼儿园园长。最后,在培训市场上还活跃着一批已经从专业技术岗位上退休,但仍然有能力从事培训服务的专家教授,他们以个人身份进入培训市场,作为培训师资的有益补充,为培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师资队伍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别课程的讲授任务,又可以有计划地对培训专家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有效调控。

2.多元融合培训模式

目前,园长培训已经形成的几种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其中,安排专题讲座课程,可以使培训机构根据参训学员的共性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是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全员培训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培训形式;现场观摩则是以优质幼儿园为基地,为参训园长提供生动的管理实践教学;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可以就幼儿园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工作坊是一种专业引领和专业分享平台,一般是以一名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为核心,引导参训园长共同探讨某个话题,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形式,立体化地实现了对新任园长的专业发展路径导引;在影子培训中,把参培园长放到真实的幼儿园管理场域中,通过细心观察专家园长的日常领导和管理行为,使新任园长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办园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的间接经验。因此,采用以专题讲座为主,以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工作坊、影子培训等实践模式融合为辅助的方式开展培训,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培训的针对为辅和实效性。

3.制定培训课程指导方案

任职资格培训的培训对象是幼儿园新任园长或拟任园长,培训目标是为帮助园长树立正确、科学的办园思想,培养履行职责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民办幼儿园急剧增长,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需求逐渐加大。尽快制定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指导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培训机构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力图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化的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使参训园长达到:形成正确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具备相应的幼儿园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幼儿园管理方法;具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相应的管理策略;具备反思教育与管理实践能力,认真总结办园思想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三)培训制度建设方面

1.出台规范性培训制度

《标准》的实施意见部分指出:“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要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4]”。目前,结合西安市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实际现状,应从培训课时、培训师资、考核评价等方面明确有关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规范性要求,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三级三类培训体系,实现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园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园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形成新任园长资格培训的规范市场。

2.建立培训研究制度

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要做好训前的培训需求分析和训后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工作,与参训园长共同确定培训方案,在当下的培训格局中,应尽快成立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研究机构,以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为基础,就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各阶段的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园长的培训需求,实现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化。

3.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库

尽快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共同遴选实训实践基地库。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拓展培训实践基地;培训机构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实训实践基地[5]。”基地遴选时要注意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实训基地。首先,所选企事业单位必须特色鲜明,在管理模式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所选学校在文化建设、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具有展示、借鉴和示范性。再次,所选园长自身参与过中小学、幼儿园园长返岗实践研修或影子培训等实践培训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熟悉实践培训流程。最后,教育管理部门对所选实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基地开展实训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给予表彰或批评。

作者:杨帆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洁,李爱华.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转换———对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的再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8):31.

[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67.

[4]教育部.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EB/OL].

返岗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近几年来,围绕“资源优化、城乡均衡、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我县认真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多措并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连年推行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校网点过多,分布过散,办学效益差,教育资源浪费。“普九”达标时,全县共有学校579所,经过几轮布局调整,至2010年,全县中小学490所,学校总量仍居全市前列,“小而散、零而乱”的学校布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布点过多,规模过小,不利于形成教育教学的规模效应,严重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此,我们实行了如下措施。

一是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促进教育均衡。按照教育及区域人口发展规律,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批,调整一批。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优先进行有危房改造任务、项目建设任务的学校及县城、集镇所在地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至2020年,全县达到“村办教学点、联村办完小、乡镇办初中、县城办高中”、“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补充”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实现全县中小学布局合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学生接受教育公平化的“五化”目标。

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均衡。着力解决我县中小学教师在区域、学科、年龄等方面不够合理的问题,力求达到各中小学师资力量均衡配备。根据学校布局调整与发展规划、人口与生源变化情况,结合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核定学校教师编制,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学点分散地区的师资需求。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限期返岗或解除聘用。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统筹掌握2%的编制和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根据需要直接调配使用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积极争取省编计划,实现完小及以上学校教师公办化。积极引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

三是大力实施“素质提高工程”,促进教育均衡。以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为龙头,形成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构建覆盖全员的教师培训新体系。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每个层次按学科分类组织,将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形成义务教育学校全员岗位培训的有序体系。加大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和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多途径开展学历提高教育。以开展远程培训计划为抓手,形成团队共进的研修机制,开拓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新渠道。以“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依托,搭建“蕲春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网络平台,推进网络团队研修模式,以“名师工作室”、“教师博客”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科骨干和全体教师参与名师主持的网络研修活动,开展主题研讨,逐步形成由名师引领、骨干指导、全员参与的网络研修团队,实现名师骨干和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以校长培训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提升校长治校办学能力的新途径。通过选派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到外地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挂职锻炼,组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校长到县内城区学校开展挂职培训,适时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异地培训,提升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治校办学能力。

二、实施“南师北调”,创建“克隆模式”,

为山区学校提供“示范窗口”

县教育局实施“南师北调”计划,创建扶贫支教“克隆模式”,即由城区“窗口学校”派出校长、教师和后勤人员,到山区代办学校。

为了确保“克隆”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秋季开学前夕,县教育局政工、师训和教研等部门,对各支教学校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山区学校实际,制定了以教学教研和学校评估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学校“克隆”计划,成立了有教科研业务骨干参加的创建工作指导专班,协助“代办学校”对支教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强化全新的育人理念,规范学校管理章法,明确支教学校和支教人员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

支教期间,山区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由城区支教人员使用和管理;支教人员的工资关系不变,但年度考核在任教学校进行;同等条件下,支教人员评职晋级优先;两校统一使用新课程标准,统一使用教学计划,同步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学期中,两校教师相互听课评课,适时交流经验;支教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必需品,由原校提供。

为了加大指导力度,城区学校领导每周进山到校,与派出的向桥乡小领导一起,总结上周支教工作经验,寻找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新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并按派出学校内部管理贯例,每月对各科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成绩突出者进行奖励,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同时举行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统一制作,监考教师统一安排,阅卷评卷教师统一调配,对教师的激励考核统一实施。

近两年来,为实现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在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上的基本均衡,我们建立教师定向交流机制。加大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支教”力度,定期选派城镇学校、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建立学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指导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师互动交流机制。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互派教师交流任教,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手拉手”关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的均衡化。建立优秀教师访问交流机制。骨干教师和省、市、县名师对边远薄弱学校进行兼职指导,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乡镇内联校走教交流机制。对乡镇内小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教师进行联校走教,解决少数学科师资紧缺的问题。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完善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三、实施“资教计划”,优化教师结构,

为山区学校“输血增氧”

自2004年我省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至今,蕲春引进资教生和“三支一扶”特岗教师497名,招录新机制教师696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倾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结对帮扶,使其尽快进入角色。针对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知识前卫、满腔热血,但教学经验缺乏等特点,教育局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帮扶,让老教师为他们介绍班级情况和学生情况,提醒他们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别对待,注意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公开课”、“优质课”等教研活动,为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提供示范,让他们通过对比照镜子,使其较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起跳”。

二是提供舞台,成就青想。我们对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高看一格,厚爱三分,在提干、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至目前,全县有637名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担任班主任,100多人在教学一线光荣入党,63人担任学校中层干部,15人被提拔为学校正副校长。还有许多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作为纳新对象,正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各乡镇党委、政府关心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拿出了很多办法和措施。张榜、大同、檀林等乡镇党委、政府在重大节日时,都到受援学校看望和慰问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还针对山区闭塞的实际情况,每年为资教生主办春季相亲会和元旦联欢会,搭建交流、交友平台,巧妙地解决了他们的婚恋之忧。

三是真情关爱,解决后顾之忧。我们多方筹资,先后在詹大悲中学、孙冲中学等6所学校建起了资教生公寓,通水、通电、通网络。前年底竣工的497套教师周转房,我们优先安排资教生居住。此外,我们还为所有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买保险,解决交通费,发放考核奖励,落实经济待遇。教育局规定,机关干部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必须要与资教生和新机制教师见见面、谈谈工作,了解其学习、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资教期满后向何处去,是所有资教生都关心的问题。为从根本为其解决后顾之忧,我们特事特办,解决编制。凡服务期满、愿意在农村学校任教的资教生,直接转为公办教师。

上一篇:跟岗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数学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