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询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5:56:19

法律咨询论文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1篇

法律咨询室的建立,恰恰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达到延伸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可成为学生获得法律教育的有效渠道,搭建起开展法律教育的平台,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进而改善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现状。搭建培养高职学生法治意识的平台培养高职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当代高职学生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法治意识,可以提高其守法自觉性,有利于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咨询室可以更好地整合法律资源,为大学生搭建起提升法治意识的平台。并且法律咨询室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其教育和宣传法律知识的功能也得到了良好实现。搭建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平台“依法治校”作为广大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在某些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现象,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同时,高校管理部门也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强化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并在工作中落到实处。通过建设法律咨询室,可以为高职院校有关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服务,包括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行使管理职权、执行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据和决策咨询,保证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因此,高职院校也是建设法律咨询室的受益者之一。此外,法律是关于权利义务规范的总和,法律观念的核心是权利义务对等观,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学校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同样享有权利和义务,在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学生群体时,校方的合法权益同样存在着遭受侵害的现象。法律咨询室可以通过加强校规、校纪方面的宣传,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广大学生在明确自身权利的同时,更加了解自身应当履行的义务。法律咨询室的这些做法有利于推动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良性发展,缓解各种校内矛盾,也必然会推进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进程。

影响高职院校法律咨询室建设的因素

1.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忽视学生的法律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大发展,目前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其他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注重应用性技能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性,它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在生产、服务、管理和建设方面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任务,所以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广大高职院校在配置教育资源过程中,更多的是向专业课方面进行倾斜。在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投入大笔资金,而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法律教育等方面投入比较薄弱,这势必给法律咨询室的建设带来可以想见的困难。2.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法律意识淡薄,参与意识不强高职院校的法律咨询室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投入,更需要广大高职学生的共同参与,但当前高职学生更注重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具体来看,高职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尚未形成,没有正确的权利义务对等观。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缺乏义务本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守法的自觉性不够,导致校园案件频发。此外,高职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实践,而对于非专业之外的领域明显兴趣不足。法律咨询室在建设过程中,其法律咨询、法律教育和宣传等方面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如果学生参与度不高,仅凭校方单方面的努力,势必会制约着高职院校法律咨询室的建设与发展。3.高职院校法律咨询室自身的特点:建设起步时间短,需不断总结经验高职院校的法律咨询室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师资人员的配备上存在不足,负责提供法律服务的咨询员资质参差不齐;法律咨询室的功能定位单一,仅仅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的功能上,忽视其教育、宣传等其他功能;组织机构不规范,缺乏具体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不科学,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模式;广大师生对法律咨询室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理论研究不够,虽然各高校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室建设的探索,但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有关法律咨询室的实践研讨论文却寥寥无几。因此,若想使高职院校的法律咨询室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还需要不断地总结规律,借鉴高校法律咨询室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形成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法律咨询室建设的实践探索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2篇

所内主要成员有

李晓斌律师,李晓斌律师事务所主任,法学博士,人民大学民商事研究中心地产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业务委员会秘书长,国土资源报常年法律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北京市律师协会土地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库专家;2005年度中国十大律师名人。先后担任了多家法人单位的法律顾问,业务范围涉及土地、建筑工程、金融、公司合同纠纷、房地产纠纷及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领域。李晓斌律师作为资深的法律专业人士,不仅业务娴熟,而且也十分关心地产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其先后出资10万元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优秀地产法律政策论文奖学金――“佟柔一曾宪义奖学金”,奖励那些为地产政策法律研究做出贡献的优秀法学人才,作为对社会的反馈与回报。

柴荣,李晓斌律师事务所所长助理,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具有深厚的法律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主要业务领域为公司、合同法律事务。其从事教育和法律实务多年,发表多篇法学论文,办案风格别具特色,在所里的重大诉讼案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晓斌律师事务所根据专业分工和协作要求,设置了地产部、公司部、综合事务部三个专业法律部门;有效地实行一般案件主协办制度,疑难案件联合攻关制度、重大案件协调合作制度,以保证委托人面临的法律问题能获得满意的解决。李晓斌律师事务所律师既有精细的专业分工,又讲究严谨的专业配合,始终追求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佳效果解决纠纷;最大限度发现、发掘资源,用最佳方式整合、利用资源以服务于当事人。

地产部是李晓斌律师事务所特色部门,该部在宋志红博士和资深土地律师申清海的主持下,自成立一年以来,共办理咨询案件200余起,涉地产诉讼案件40起,涉地产非诉讼案件30起,在房地产、地产融资、土地开发与储备、土地矿产出让转让、征地补偿纠纷、农地承包和整理、土地产权登记、土地行政裁决、土地权属争议、土地行政诉讼与非诉讼业务方面都具有成功案例,如邯郸联合挖土有限公司诉华北一冶拖欠工程价款纠纷案,涉及金额2600万元,该案最后调解结案,该部所办案件均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受到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公司部是所里另外一个重要部门,在闫周秦博士、陈浩硕士、盛利律师的参与下,负责所里的公司业务。自成立之初,公司部就设定了“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在诉讼业务上,提供的服务涉及建筑工程、知识产权、股权转让、房屋拆迁、借款等合同纠纷。这其中包括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建筑施工、租赁及房屋拆迁纠纷、中央某部属单位六千万元的借款纠纷、哈尔滨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等等。在非诉业务上,提供的服务涉及公司设立、企业重组与改制、项目融资、股票与债券的发行、公司收购与兼并、公司常年法律顾问等业务。这其中包括受聘为十几家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为浙江省某市十几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法律服务、为多家公司股权转让提供法律服务等等。

综合业务部在宋文律师、董涛律师的参与下,主要处理民商事各类侵权、劳动纠纷、婚姻.继承以及仲裁纠纷、刑事辩护等诉讼和非诉案件。不久前该所律师受相关国家部委委托办理媒体广泛关注的一系列案件,取得较大社会反响。在最近的一起刑事辩护中(法律援助项目),我所律师在证据对被告人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抽丝拨茧,依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多年的从业经验,积极争取,最终法院对被告人作出法定刑以下(从轻)的刑事判决。

一年来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2006年9月刘女士委托该所办理遗嘱公证手续,由于刘女士行动不变,该所宋文律师经常下班后到刘女士家里了解情况,宋律师的敬业精神使刘女士深受感动,为了表示其感谢之情特在2006年10月送给宋律师一面锦旗以示谢意。

宋文律师在办理的另一起离婚诉讼案件中,始终勤恳的工作,为委托人争取最大地利益,委托人为宋律师的敬业精神及谙熟法律的程度深感敬佩,为了表达其心意,特在2006年11月送给宋律师一面锦旗。

除了做好业务工作,该所律师还积极参加居民社区义务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事务。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创建和谐社会,自去年10月份,该所连同宣武区椿树园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共同创建法律服务基地,12月1日正式同椿树园社区居民委员会签订“法律服务协议”,承诺义务为居委会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参加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每季度为社区居民进行一次针对性的普法讲座,应邀参与重大纠纷调解提出法律事务解决方案,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节假日里,所里分派经验丰富的律师到宣武区富卓花园小区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耐心解答居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法律问题,为居民出谋划策,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进入12月份-法律服务月中,所里每天有律师到宣武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值班,为市民进行免费法律咨询活动。该所律师深入浅出的解答,将本来繁琐复杂的法律事件分析的明了透彻。

为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律师队伍,今年4月12日下午,北京李晓斌律师事务所、北京晓斌兄弟法律咨询有限公司、筹备投资北京晓斌法律咨询公司顾问单位,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招聘现场李晓斌主任将关于当前地产的走势及相关情况作了讲解,招聘事宜做了详尽介绍,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应聘者报名踊跃,为本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问,也为北京晓斌律师事务所、北京晓斌兄弟法律咨询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渊博的法学知识、丰富的执业经验、对政策的准确把握以及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各类媒体的良好工作关系,为李晓斌律师事务所律师维护委托人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全省执业律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推进律师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律师人才队伍,更好发挥律师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全省律师工作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一级律师、二级律师。

第三条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在律师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律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律师执业机构签订聘用合同从事律师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外省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非律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守律师执业纪律;身体健康,能正常从事律师执业活动。

第八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在律师工作中取得较好成绩,并认真完成规定的法律援助任务;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

第九条获得国家司法部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或律师资格证书,并取得省司法厅核发的律师执业证书。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十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一级律师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二级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二)二级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三级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律师工作满20年,取得三级律师资格满5年。

第十一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专业知识考试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者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三)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律师专业知识水平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第五章工作能力条件和业绩条件

第十二条一级律师申报条件

申报一级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十一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工作能力条件

具有系统、广博的法律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制建设与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外律师业务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律师实务经验,能够承办律师工作中重大、疑难以及新类型的案件和业务项目;具有组织、领导律师业务领域课题研究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能够独立指导律师开展业务,能够承担律师业务培训任务。

(二)工作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二等奖1项以上(以获奖证书为准,下同),或三等奖2项,或市(厅)级一等奖2项。

2、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律师实务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成果鉴定书为准,下同)。

3、符合下列两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3件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特大型企业或市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2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为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的谈判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或办理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新兴法律服务业务3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为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10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4件以上;

(5)年均办理刑事、民事、行政、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案件20件以上;

(6)法律援助中心的专职律师,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件以上;

(7)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省级以上政府、司法部综合表彰或相当级别的表彰。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500字,下同),其中部级1篇;或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或译著1部以上(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十三条一级律师的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一级律师资格,除应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条和第十二条第(一)项工作能力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工作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一等奖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

2、主持完成1项部级或2项省(部)级律师实务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符合下列两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5件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特大型企业、市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3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为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15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5件以上;

(4)参加2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部级表彰。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部级2篇;或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或译著1部以上(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10万字)。

第十四条二级律师申报条件

申报二级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十一条外,还应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工作能力条件

具有坚实的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律师业务知识和丰富的律师实务经验;能够解决律师工作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承办律师工作中的新型业务;能够独立指导三级、四级律师开展业务,承担律师业务培训任务。

(二)工作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三等奖1项以上,或四等奖2项以上;或获市(厅)级该奖项二等奖2项以上。

2、参加完成1项省级以上律师实务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有重大影响的疑难案件2件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大型企业或县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2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为所在地区重点项目谈判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或办理资产重组、改制、上市等新兴法律服务业务2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为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5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2件以上;

(5)年均办理刑事、民事、行政、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案件15件以上。

(6)法律援助中心的专职律师,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件以上。

(7)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得省辖市以上政府、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表彰或相当级别的表彰。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或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3万字)。

第十五条二级律师的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二级律师资格,除应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条和第十四条第(一)项工作能力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或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二等奖1项以上,或三等奖2项。

2、参加完成1项省(部)级律师专业或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经同行专家和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符合下列二项条件:

(1)主持办理省内有较大影响的复杂案件3件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担任大型企业、县级以上政府的常年法律顾问,提出3项以上决策性法律咨询意见、建议被采纳,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在诉讼、仲裁或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意见被采纳,给委托人挽回重大损失的案件6件以上;办理刑事案件改变定性成功或获得减轻处罚的2件以上;

(4)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并颁布实施。

4、律师工作业绩突出,获省级以上政府、司法部综合表彰或相当级别的表彰。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部级1篇;或在部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或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标准条件的工作业绩和著作时间,从取得现任职资格后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依据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与原件比对认可的复印件、复制件等),其中工作业绩(论文论著除外)需经省司法厅确认。

第十七条先取得律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律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

第十八条取得非律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转岗到律师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1年后应转评或参加律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取得律师系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评审高一级律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时,其转岗前后任职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九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单位的律师,在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单位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条破格申报评审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由省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律师系列高评会评审。

第二十一条破格申报评审律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考试和面试答辩,合格后方可提交高评委会评审。

第二十二条未解除党纪、政纪、行业处分以及任期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申报;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人当年的申报资格且此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三条本标准条件涉及的专有名词含义:

(一)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历。本专业是指法律专业,相关专业是指与法律专业有关联的专业。

(二)所称“市”是指:设区的省辖市。

(三)所称“公开发行的刊物”是指: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期刊(不包括副刊、增刊、论文集),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发表在报纸上的学术论文仅限省级以上报纸理论版。论文、著作须为本人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对在县域执业的律师,在论文、论著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四)所称“部级表彰”是指: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或“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或奖励获得者。所称“省(部)级表彰”是指: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省政府“特殊贡献专家”或“学术带头人”等称号或奖励获得者。

(五)“相当级别的表彰”是指:受同级别司法行政机关授权委托的律师协会所举办的表彰。

(六)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第二十四条本评审标准条件由安徽省人事厅、安徽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4篇

《法制导刊》(CN:34-1010/D)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法制导刊》发行量遍及全国各地,是一本知名的全国性法学杂志。其主要刊登法学研究论文、理论文章、案例研究、法制工作新闻和实践经验等内容,深度挖掘法学关键点、前沿课题,关注社会及时性热点,推动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该杂志的读者群体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法学专家、学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律师、法律咨询师、裁判员、检察员、公安机关人员以及法学教师和学生等。该杂志刊发的内容涉及法律、经济、文化、传媒、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

《法制导刊》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权威的法律资讯和深入的法学研究,推动法学知识的普及和扩展,促进法学研究的前沿推进,增进读者对法律问题和法律体系的深刻认识,提高读者的法学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5篇

《法律与监督》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法律与监督》杂志是中国法律出版社主办的综合性法学刊物,创刊于1993年。该杂志主要关注法律、监督、反腐倡廉等领域,旨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和监督体制建设,提高读者对法制和监察工作的认知和理解。该杂志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刊登学术论文、案例分析、学者专访、实践探讨等内容,侧重于报道反腐倡廉工作、法律制度改革、法律实践案例、监督工作技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

该杂志的读者群体包括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律师、法律咨询师、裁判员、检察员、公安机关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干部、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普通法律爱好者等。通过《法律与监督》杂志,读者可以了解到法律和监督领域的最新政策动态,深入掌握法律和监督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法治和监督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6篇

过去的一年中,法律中心注意理论学习,努力研究业务,共同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众志成城,积极主动,当好领导的法律参谋,积极为集团的建设献计献策;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集团交给的各项法律业务,全力维护报社合法权益,减少报社的损失。较好地完成了当年的预定目标,尽到了部门的应有职责。版权所有

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法律中心在诉讼案件、非诉业务、合同审查、纠纷防范以及制度建设和业务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年月日共办理各类案件件,其中诉讼案件件,非诉案件件;共审查起草各类法律文书件;共清回欠款余万元;根据集团实际需要依法出具各类法律建议书和法律意见书份;根据集团内部“立法”要求代为起草规章制度份;完成三项集团科研课题,发表业务研究类文章二十余篇;受理集团内外法律咨询数百起。

一、案件总数,基本与去年持平(去年),诉讼案件件(去年件),略有上升,其中新闻官司件,经济纠纷增幅较大达到件,占诉讼案件总数的%,其中劳动争议案件起,同比有所增加。非诉案件起,与去年持平。

案件特点:

案件总数及案件分布情况与去年大体一样,以新闻诉讼和经济纠纷和劳动争议为主总体情况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标志着法律工作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

经济纠纷数量增加,表明集团多样化经营的深入发展急需市场准则的介入,但是版权所有今年件经济纠纷案件多为经济欠款引发,类型单一且多为历史性纠纷,因为周期长的原因我方胜诉后往往执行困难,而我方被诉则情况相反。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反弹,这说明劳动人事制度仍然存在深层问题需要解决,仅仅通过个案的处理不能全面解决问题。起案件中起是物业管理公司所属人员产生的纠纷,起为新闻大厦所属人员产生的纠纷,其他均为老报业发行公司产生的纠纷,这说明老报业发行公司前期的用工存在较大问题。上述案件除新闻大厦的案件正在处理外,其余的均作了妥善处理。

非诉案件成为法律中心工作的半壁江山,非诉业务成倍增长,非诉纠纷和公司改制、注册等业务增多,个案的复杂程度明显上升,很多已经超过诉讼案件。法律咨询成为日常性工作的重要部分,受理集团内外各类法律咨询数百起。表明法律中心的职能已经由简单的处理纠纷转变为纠纷防范和全面服务。

二、合同审查

截止年月日,共起草、审查合同等各类法律文书份,比去年同期(件)增长%,涉及标的额,(仅限于有标的额的和较易统计的法律文书);涉及分社(记者站)、子报刊、物业管理公司、发行公司、信息产业公司、新闻大厦、办公室、物品采购部、基建处、计财处、审计处等我方送审主体。

特点:

在起草、审查法律文书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相关的招投标活动以及合同纠纷的和解谈判活动,体现了全面参与的原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报社(集团)的权益。

继去年公布第一批合同示范文本后,今年又公布了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十余份合同示范文本,对集团各部门、单位规范签订有关合同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提高了签约效率。

为强化监审力度,我们制定了《收查已审查合同一览表》,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着重对重要部门、重要事项的重要合同进行了跟踪收查。该项工作的开展,保证了《若干规定》的全面实施,开始逐步体现合同审查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清债工作

今年清债办的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欠款的移交数量低、债权质量差,费用特别紧张。但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回款额达到了万元,基本完成预定工作任务,减少了报社的损失,对报社相关部门的规范经营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法律建议和内部立法

为了实现中心对内法律监控、法律服务的职能,今年的工作加强了法律建议书的范围和作用,针对各种实际问题和形势发展,先后法律建议书份,根据集团内部“立法”要求代为起草规章制度件。强化法律把关和监督职能,加强对案件的预防和法制宣传教育,对集团发展中一些重大情况及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强调法律工作提前介入,避免和减少了纠纷的发生。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7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同时迎来了法制建设的春天,军队法制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我军法制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军事立法工作步入快车道

“凡兵,制必先定”。然而经过“”一场浩劫,军事立法工作基本停顿,已经制定的条令条例也大都被废弃,军队法制建设受到重创。“”之后,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全面恢复和建立军事法规制度的重大决策,把军事立法工作提到了军委的议事日程。军队立法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是军事法律数量快速增长。70年代末以来,国家和军队军事立法进展迅速,先后制定和公布、了大量的军事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国人民保密条例》、《中国人民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文职人员条例》、《中国人民军事训练条例》、《国防计量监督管理条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国人民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规定》、《关于军队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等。目前已颁布的军事法律有十多部,军事法规、军事行政法规100多件,军事规章1000多件,我国的军事立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二是军事法律体系初步形成。3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修订了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预备役军官法、香港驻军法等多部专门规范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法律以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了国防交通条例、征兵工作条例、民兵工作条例等四十多件军事行政法规。中央军委制定了中国人民司令部条例、政治工作条例、后勤条例、内务条令、纪律条令等七十多件军事法规。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也分别制定了大量的军事规章。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龙头,全面涵盖国防组织体制、国防科技生产、国防动员、战备训练、军事勤务、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军事法律体系框架。我国政府曾在“白皮书”中自豪地向世人宣布:中国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体系。

二、执法司法工作卓有成效

立法是依据,执法司法是根本。严格的执法监督工作,健全的军事司法体制,是落实依法治军方针的强有力保证。30年来,军事执法监督工作和军事司法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军事执法监督力度加大。随着一大批军事法规的颁布和施行,我军执法监督工作日益受到军队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军各级领导机关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先后对《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预备役军官法》和《军事训练条例》、《房地产管理条例》、《警备条令》等几十个军事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有力地保证了这些军事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同时,全国各大、中城市驻军成立的警备司令部,依据《警备条令》对违纪军人和假冒军人、军车等进行执法监督检查,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军突击路检多次,出动检查人员上万人次,对几十万辆悬挂军车牌照的车辆进行了检查,对假冒军车牌照、假冒军车运行凭证、印章以及伪造军车号牌的模具进行了收缴,并打掉了几十个伪造军车号牌的犯罪团伙。

二是军事司法工作焕发活力。改革开放后,国家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军事司法工作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军事法院改变了过去只审理军内刑事案件的状况,不仅有权审理军内经济纠纷案件,而且已经开始审理军内民事案件。军事司法机关管辖领域的拓宽,使军检机关更能够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全军检察机关在狠抓自身建设的同时,严格执法,秉公办案,查处了一批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大要案,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各级军事检察院在抓打击犯罪的同时,还积极参加预防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结合办案,为基层制定预防犯罪的措施,受到了部队的欢迎。过去,军队保卫部门行使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职权长期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自从1993年国家立法机关确认军队依法享有地方公安机关的职权后,军队各级保卫部门行使刑事侦查权有了法律依据,预防犯罪、打击犯罪,保证依法治军方针的落实更加得心应手。

三、法律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随着依法治军方略的展开,军队司法行政部门大力开展法律服务工作,为部队和官兵解决了大量涉法问题,切实维护了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军队法律服务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着军队法制建设的可喜进步。

一是健全法律服务工作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总政治部司法局正式设立。这标志着军队有了管理军队律师、法律顾问、法律咨询和公证等工作的办事机构和职能部门,标志着军队司法行政工作和法律服务工作向正规化、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从此,司法行政工作和法律服务工作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一个由军队法律顾问处、部队基层法律咨询站(组)、连队法律咨询员构成的法律服务网络已经覆盖全军。此外,各军分区、人民武装部还设有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受理军人军属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2007年5月,中国人民总政治部下发了《关于依托省军区法律服务组织,建立健全解决基层涉法问题协作机制的通知》,从当年8月份开始,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法律顾问处正式受理协作案件,在全军建立起法律服务机构之间协同处理官兵涉法问题的工作机制。各省军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其他部队官兵解决发生在本省范围内的涉法问题。这一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全军法律服务资源,有效地维护了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军队专职律师队伍。当1985年全军第一个法律顾问处――海军直属机关法律顾问处问世时,人们对军队律师还非常陌生,然而,在不长的时间里,军队律师的队伍迅速壮大,并以良好的法律服务,赢得了官兵的信赖和国家的承认。1996年5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军队律师的法律地位、资格权限、行为准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军队律师开展法律服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2000年5月26日,中央军委和总部作出决定,我军正式在军、师、旅三级部队政治机关编制军队律师,标志着我军军队律师的正规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军律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时至今日,全军包括海事、知识产权等专业性律师机构在内的法律顾问处已有450多个,有1700多名军队律师活跃在军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法律服务骨干力量。

四、军事法学研究日益深入

建国后的前30多年,我国的军事法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曾发出感叹:“在现有的法学词典中,连‘军事法’、‘军事法学’的条目都没有。”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军事法学研究很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研究硕果累累。从1982年起,涉及军事刑法、军事行政法等部门军事法方面的论文、文章开始出现在报纸杂志上。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出版,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潘念之提出了军事法和军事法学这两个概念。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军事法学研究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87年出版了《中国军事法学》等一批理论专著;《报》、《法学研究》、《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法学》、《中国军法》等军内外报刊相继开辟了军法研究园地,一大批有质量的军法论文得以发表;国内、国际军事法学学术研讨会不断召开……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军事法学教程》、《军事法概论》、《军事法学》、《国防法立法理论研究》、《军事法制建设研究》等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军事法学专著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军事法学研究领域的许多空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军事法学著作已近百部,论文有数千篇。

二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987年,国家教委将军事法学正式列为我国法学类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把军事法学增设为该书的分支学科之一,军事法和军事法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科学中的一个独立门类已经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随后,西安政治学院、南京政治学院相继开设军事法学课程,设立培养军事法学专门人才的军事法学系。同期,北京市军事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相继成立。此后,中国政法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也开展军事法学研究。目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都在积极地申请军事法学博士点,我国军事法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除了军队专门的教学科研部门,如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西安政治学院、武警学院等;军队的实务部门,如军委法制局、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和保卫部门等以外,还包括地方一些教学科研单位,比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中国政法大学等,就有一大批热衷于研究军事法学的学者们。形成了总部与军兵种、机关与院校、军队与地方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的军事法学研究队伍。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法学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法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美国法学家霍尔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法学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保障及评价等环节。目前,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我国,长期以来,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影响,偏重于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中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所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对此,教育部、高教司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7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赋于大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司法部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中明确指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重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法律人才和职业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改革,法学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在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法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法学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严重脱节。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院校法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学时数明显高于实践教学。目前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十六门法学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未能得到真正重视,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定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适应实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即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2 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

首先,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前提和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影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和有序运作。其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模式运行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各种实践教学模式应如何具体运作,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等都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国家教育部门对法学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也仅有极其简单的方式列举,对于各种方式如何开展则缺乏刚性规定,也没有提供相关的标本模式供各院校参考。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和规范,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3 实践教学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截至2010年4月,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已达620多所,在校法学本科生将近30万人。与急速增长的学生数量相比,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成为影响法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首先,缺乏必备的师资。法学实践教学对法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实践中,我国法学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其次,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此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基地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于双方交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仍非常有限,实效性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4 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模式

完善的评估监督体系是促进法学实践教学规范开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评估指标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和细化。现阶段,实践教学在教学成果的评价模式上,一般比较注重对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考核,而忽略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标准的职称评定等制度,导致教师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科研,不重视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这样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 重构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3.1 明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确立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重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该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3.1.1 总体目标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应该围绕着法学本科教学的目标而确立。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应该是: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提高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

3.1.2 具体目标

设定具体目标是科学地为实践教学定性、定位、定量,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目标,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可分为:基础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培训;创新技能培养。

3.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学课程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创新技能模块。

3.2.1 基础技能模块

基础技能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社会调查能力训练、写作技能训练、案例评析能力训练等课程来完成。(1)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职业属性决定了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课程在本科较低年级开设为宜。(2)社会调查能力训练。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养成从法律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本课程可安排在低年级的寒暑假为宜。(3)写作技能训练。该课程可采取学年论文和专业习题论文的方式进行。(4)案例评析能力训练。通过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可以课堂教学和专题讨论为载体。

3.2.2 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旨在深化基础技能的平台上检验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处理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模块一般应包括庭审观摩、模拟庭审、法律咨询和专业见习等。(1)庭审观摩。通过该课程使学生了解案件审理的程序和过程,了解诉讼参与人的角色特点和功能作用。该课程安排在低年级为宜。(2)模拟庭审。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模拟具体法律案件的处理,检验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3)法律咨询。法律咨询是指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社会大众提供无偿法律咨询帮助的实践教学形式。此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4)专业见习。该课程通过安排学生跟随法律工作者进行具体案件的处理,使其熟悉规范流程,掌握实用技能。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的假期为宜。

3.2.3 创新技能模块

创新技能模块是在上述两个模块基础上,对学生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通常运用的方式包括该诊所法律教育、法律援助、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1)诊所法律教育。该课程以具体的真实案例为对象,让学生在真实案件中理解法律原理,提高职业技能。该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为宜。(2)法律援助。该课程的实施要求在专业教师参与下,学生以义务法律援助者的身份为家境贫困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一般可安排在大三、大四学期进行。(3)毕业实习。该课程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处理法律事务的流程的熟悉程度,学习和掌握办案的方法和技巧。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时间为2至3个月为宜。(4)毕业论文。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3.3 加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本文主要就师资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谈几点建议。

3.3.1 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进的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专业教师与法律工作者之间的职业互换制度。通过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可以使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到法学院系担任一些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同时,专业教师通过从事一定时期的法律实务工作,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2)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制度。专业教师在完成学校核定的教学工作量后,可以申请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3)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引进海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3.2 建构专业实习基地“双赢”模式

当前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不顺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法学实践基地建立在单向性基础之上,实务部门对实践基地的运行积极性不高。在“双赢”模式下,普通高校为实务部门获取有关专业信息、进行职业培训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发挥高校法律人才的资源优势,实务部门则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双方可以在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与资源优势方面等展开全面合作,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3.4 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评价原则;评价依据和标准;成绩评价等。

3.4.1 实践教学的评价原则

实践教学的评价原则主要包括统筹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1)统筹性原则。首先,坚持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相结合。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分别采取统一考核与独立考核。其次,坚持对学生的考核与对教师的评价相结合。(2)差异性原则。由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实践教学评价必须考虑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定位等因素,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考核方式也可灵活多样,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内容不同,丰富多样,可采用活动记录、总结报告、论文等书面方等综合考核方式。

3.4.2 评价依据和标准

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和依据主要有:(1)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是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依据。(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基地数量是否充足、学生人数与基地数比例以及实践基地年均接受学生实习实践人数是否适当,实习基地类别是否多样及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3)实践内容与实施情况。主要评价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法律实务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参与学生的实践记录是否详细,指导教师评阅是否认真,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4)对教师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形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5)对学生实践学习收获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总体评价。(6)实践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具体包括实践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满意度、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一般职业能力满意度,以此来评价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7)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程度。实践教学经费是否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是否按照教学进程拨付,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等。

3.4.3 成绩评价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9篇

在目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已逾700所,在校学生超过30多万人,发展规模太快,法学专业也成为毕业生最难找工作的专业之一的情况下,农林院校开办的法学专业与综合类、政法类高校举办的法学专业相比,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法律氛围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距离,其面临着求生存、谋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毕竟从事法学研究的人员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应参加实际工作[1]。本文就以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专业的改革实践为例,来探讨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农林院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确立“交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式”的办学组织形式和“实务型”的教研模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并逐步提高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1 “交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对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需求旺盛,迫切要求理工类、行业类强势高校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理工科专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法学与科技相结合的“交叉性”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有部分理工类、行业类院校已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依托学校的理科实力并针对该校科学技术专利与产权等领域问题较多的特点,即以发展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等为定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依托强大的理工科及自然科学技术文化优势,以发展航空法为特点,以培养掌握一定的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

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林业院校,现在也致力于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法学教育一方面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兴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另一方面为林业行业培养其所需的法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充分体现林业的特色,在讲授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环境法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林业生态保护法、林业法、林业环境管理法等选修课程。此外还设置了刑事侦查技术、房地产法等体现跨学科特色的专业方向,同时专门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特色研究机构——环境资源法重点研究基地。以后还要逐步设置法经济学、法社会学、交通法学、科技法学和电子商务法等有特色的课程,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学生进行知识交叉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实务型人才的需求。

关于“交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体现在“精神的交融”和“知识的交叉”等多个方面。现行比较好的交叉性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双专业叠加模式,有的称之为“3+2”模式,即理工科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习3年的本专业知识之后,经考试转入法学专业修读2年法学专业知识。如东北林业大学目前实行的是法学双学位制,非法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习2年的本专业知识后,如成绩优秀即可选择攻读法学第二学位,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2年的法学课程,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即可获得法学学位。法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外语、计算机、会计等第二学位。事实上,这样的培养模式既符合理工类、行业类院校法学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也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现代大学里学业的竞争正逐步转向基于多元智力的复合能力竞争。学习已经并正在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框架而成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方式,能力建构的理念已经上升到与传统的学问修养并驾齐驱甚至更高的地位。所以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筑与时展趋势和特点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知识交叉的特色培养还可通过优化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交叉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来实现。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在院校理工科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通识基础课程平台,拓宽学生对理工类课程的必修或选修面,从而加强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及其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注重设置交叉性的专业课程。当然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应当让学生陷入无止境的课程学习,所以各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法学专业课程。

2 “团队式”的办学组织形式

农林高校要确立“交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团队式”的办学组织形式。如果仅靠单个人的孤军奋战就无法适应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复合知识的人才培养。在此,东北林业大学优势专业如林学、野生动物保护、材料学等专业有着成熟的团队式教学组织形式可供借鉴,如按照学科专业组建一批有学术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教学改革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作用和团队整体协作的力量,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的法学专业,这样的团队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团队,按照法理学、刑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环境法学和国际法学等传统学科建立若干教学团队;另一类是在新兴的法学边缘学科和法学交叉学科等领域,建立有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的几个有特色的创新团队,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团队就吸纳了林学院和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分别由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领衔建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讲教师——教学助理(研究生)”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此,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走入本科教学第一线,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改项目申报、研究等工作,形成配置合理的教学梯队。如行政法学教学团队就在2008年成功申报上黑龙江省精品课程。学术团队则通过组成课题组共同申报、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学术水平的提升与学科的发展。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团队就申报上多项国家林业局、省部级课题,为我国林业法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2010年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申报上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众所周知,法学与理工科有很大不同,在采取“团队式”的办学组织形式时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团队式”可能更主要适应于教学和课题申报这两大块。教师队伍因为存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团队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各专业领域的教师之间扬长避短,互促学习,而且学生也能从不同教师的教学教法中掌握知识及学习方法;不利之处是有时课程衔接不是很好,连贯性较差,这就需要团队里的教师多交流、多切磋。至于课题申报,“团队式”也非常适宜国家各类法学课题的申报,不宜采取“单打独斗”式申请及研究,这样会在申请的数量和完成的质量上受到很大影响。当然“团队式”的研究模式同时鼓励出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研究专长,真正做出有影响的课题成果。

3 “实务型”的教研模式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耶鲁大学校长雷文曾经特别指出: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3]。大学教学最根本的方法应该带给学生心灵自由的飞翔,才能唤起学生创造的冲动,才能激起学生分享的内在需要。为了培养应用型、实务型法律人才,需要借鉴理工科“重实验、重实训、重实效”的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构建包括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诊所式教育、实训实习等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学生法律操作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更迭频繁,各类法律纠纷层出不穷。基本上,目前农林院校,特别是东北林业大学的法学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的实务经验,这些教师将法律实践融合在教学和科研中,形成“实务型”的教研模式。“实务型”教研模式有利于培养和训练法学学生的法律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最终促进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发展。采取“实务型”教研模式,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职业经验,并将法律实务与科研、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甚至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工作者共同承担教学。这些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因为教师会将实践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带到课堂,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大大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设想,讲解创新思维的全过程,将教师研究性的教学与学生研究性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也可以是对法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分析与思考。

“实务型”教学方式的关键是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尤其是强化模拟法庭功能,甚至引进真实法庭审判活动,丰富诊所式法律教育内容。实际上,模拟法庭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法学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教学方式,采用实战式演练,选取实际案件和案卷材料,在不同教师的指导下分别承担原告、被告和审判人员的角色,在庭审前各组互不交流,不进行“彩排”,直接进行庭审对抗,以加强对学生进行会见当事人、审查证据、法律文书写作、口头表达、辩论技巧、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训练。

东北林业大学的模拟法庭设备比较优良、完备,经常邀请法院将真实的庭审活动设在模拟法庭进行,既有利于学生就近观摩实际的法院审判活动,又能解决部分法院审判活动场地紧张的困难,更能促进学生与审判实务人员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可谓一举三得。东北林业大学还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这是一种在行动中学习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它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应用的过程,缩小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4]。该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师承办的案件,从而锻炼各种能力。

此外,东北林业大学多年来一直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优化实习实训的效果,使学生通过在检察院、法院等法律实务部门的实际视察和操作,将课堂上所学的法

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和掌握。法律咨询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无偿回报社会,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法律咨询一般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一些重要时段在社区、公园等地举行。法学专业坚持每年组织一次法律咨询活动,通过法律咨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距,明确学习的方向,找到学习的动力。对教师而言,通过法律咨询也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促使不断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在保持一定课时的校外集中实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措施或机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律师事务所或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实习,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法律咨询论文范文第10篇

“国无法不立”,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像铁轨对于火车一样,脱离了这条轨,必将导致国家的混乱甚至国家的存亡。法律对于国家是如此之重要。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我国公民在法律知识方面仍然很欠缺。特别是位于西部边陲的人们。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宣传法律知识,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法学专业者的责任。同时,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力普法宣传,还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机会。本着“学法用法,服务社会”的宗旨,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一、法律援助的产生

据相关材料调查显示,我国最早出现的从事法律援助方面的组织是武汉大学的“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它是一家民间的法律援助组织。由此可见,法律援助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近几年才产生的,还是个新生儿。7月16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9月1日颁布施行《法律援助条例》后,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进入了法律化的阶段。那么怎样来给法律援助定义呢?

广义上的法律援助是指为经济困难的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减收或者完全免费的法律帮助的一种制度。服务的形式可以是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刑事、民事、行政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和公正。狭义上的法律援助是指符合资格的申请人,在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中提供代表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服务,目的是确保任何具备充分理由提出诉讼或答辩的人,不会因为缺乏经济能力或出于弱势群体地为而无法打官司,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法律援助市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61546;由此可见,社会各界法律援助组织的成立是有法律依据的。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就是依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依靠法学专业的法律知识资源优势,经院团委同意,报校团委批准成立的。

二、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成长历程

(一)、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及内部组织结构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无偿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它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对于培养法律后备人才和解决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1547;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正是本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而成立的。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前身为石河子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1月,它是一个以在校法律系本科生为主要成员,并聘请校内外教师,律师为指导老师和顾问,面向社会经济困难的公民依法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社团。

该中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工作原则,以义务法律咨询、宣传法律法规为其基本的工作内容;以论坛、讲座等方式学习法律法规,总结实践经验;组织其成员深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活动,并且积极开展同国内各法律院校同类社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成立之初,中心下设团支部,主任,秘书处,事务部一部,事务部二部,事务部三部。秘书处(下设网络组、刊物组、外联组)的主要工作是办公室日常事务,值班、负责接待来访等。事务一部的主要工作为行政复议,劳动纠纷,妇女,儿童权益来案件的咨询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事务二部的主要工作为一部以外的民

事类案件的咨询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事务三部的主要工作为刑事案件的咨询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有其自己完整的章程,法律援助服务范围,法律援助审核程序,法律援助中心工作制度和值班守则,以确保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切工作能顺利开展。

事物总在不断发展中壮大,作为石河子大学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的法律援助的专业性公益性社团,该中心自它成立起的第一天就谨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学法、用法、普法、援助”这一核心大胆尝试,尽其所学积极为在校师生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石河子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发展到今天的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由于工作的需要,精简了一些部门,其内部组织结构为委员会,团支部,主任,副主任,事务部,档案部,外联部和宣传部部门。

(二)、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活动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以接待咨询为日常工作。同时举办自成立以来的每年的重大法制宣传日活动。例如,举办每年的“3&61590;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每年的“五&61590;一”、“六&61590;一”、“十&61590;一”校园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每年的“12&61590;4宪法宣传日”普法宣传活 动;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十&61590;一物权法宣传”活动,承办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送法下乡活动,以及协办每年的“西域法学高峰论坛”。

在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邀请指导老师带队,接受相关的新闻媒的采访报道。我们发放各种法制宣传单,接待来访咨询,现场为他们解决疑难问答,提供解决办法,若遇有重大案件,则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并给予满意答复。在三下乡中,我们送出了法律咨询,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不仅发放法律法规传单,接待咨询,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群众,知群众之所难,给群众之所需,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服务群众,并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咨询上万次,接待案例上千个,并案件近十余起,真正地帮助了经济困难的公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9月2日,我校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我国著名法学家,刑法学泰斗,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深法学教授马克昌来我校作专题讲座,并高兴地给法律援助中心题词:“维护弱者权利,保护公平正义”。马克昌教授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享誉学界,与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合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马老对法律援助中心给予厚望,他希望我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弱势群体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大普法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保护弱者权益,维护公平正义,我们将继续努力,不辜负马老厚望。

10月13日,我校再次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西域法学高峰论坛”。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室主任姜明安,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室副主任兼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院长王磊,刑法学研究室主任陈兴良一行四人来到我校,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并分别高兴地给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题词,对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给予了厚望。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存在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大学生法律援助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以上论述来具体分析大学生法律援助存在的意义。

(一)、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存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个以在校法律系本科生为主要成员,并聘请校内外教师,律师为指导老师和顾问,面向社会经济困难的公民依法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社团。该中心自它成立起的第一天就谨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学法、用法、普法、援助”这一核心大胆尝试,尽其所学积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根据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成立的宗旨,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日常事务及开展的活动,(这些已在上文中论述过了,这里不在赘述)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讨论,论坛及模拟法庭等内部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坚实,还为对外援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首先为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实践平台,有利于自身理论的提高,真正体现了“法律援助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61548;

其次,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法律需求的窗口,促进学生良好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法援通过对外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案件等,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们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地做到了边学习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能够为贫困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创造一种很好的法律援助模式。“法援所承办的每一件案件都是贫困者的案件,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最普通民众的法律需求,使学生在承办具体的案件中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司法公正。在这样的案件中进行律师职业道德教育所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达到的。这有利于培养承办案件的学生对于全社会特别是当事人的责任心,培养学生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目标的奋斗、献身精神。学生在办案中能够培养社会正义感和职业道德,从而使法律援助案件有质量上的保证。”&61549;

总之,大学生法律援助的存在不仅可以使法援的成员学到法律方面的知识,更能学到社会实践的本领。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不仅把我们所学的理论得到了应用,还锻炼的我们的沟通交际等综合能力。

(二)、大学法律援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个面向社会经济困难的公民依法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的志愿者社团。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自它成立起的第一天就谨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学法、用法、普法、援助”这一核心大胆尝试,尽其所学积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从该中心的性质就能看出它的成立对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河子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利用节假日和法制宣传日开展的法律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一方面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法律知识,增强了他们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广大群众受益。另一放方面也为国家普法,进行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年来,法援通过定期的普法宣传,法律知识讲座和举办法律咨询等多种活动方式,使法援在学校师生和观大市民及周边团场连队里有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近两年来,该中心立足于团场,扎根团场,在团场司法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实践基地,为团场职工全心全意服务。另外,法援以节假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市内街头的法律咨询活动,接触到诸如劳动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离婚财产等各种常见的法律问题,为不少的人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法律援助中心安排由人员值班,接受来访、来电咨询。一旦遇到无法一次性给予答复的疑难纠纷,我们会向我们强大的依靠力量——法律系精通各部门法的老师请教,集体协商争取找到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案,以解决当事人的困难。

我们中心每年举办的各种法制宣传活动,有利于进行普法宣传,分担了国家的职责,为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今年,我中心又成功的联合乌鲁木齐一所高校的法学会共同开展“12&61590;4宪法宣传日”活动,得到了兵团电视台的特别采访,受到了乌鲁木齐市民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中心提供的无偿的法律援助,帮助了那些真正经济上困难,又需要法律援助的公民,为我国司法部门减轻了工作负担。

上一篇:旅游保险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基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