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9:30:10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实际上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论文论述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合适的论文选题。

第二、电大学员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是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对学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全面考察。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既要考虑论文涉及的层面,又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达不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我们学得是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大范畴,而且在限定的小范围内,也不能脱离工商管理、企业经营去谈公共事业管理或金融问题。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现成的学说,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选题的突破口,由此入手,是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价值性原则

论文要有科学价值。那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抄袭、东拼西凑的材料汇集以及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既然是论文,选题就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管理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或是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普遍意义的议题,还可以是新管理方法的使用。毕业论文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恶创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整理和归纳书本上或前人的见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来丰富专业学科的某些内容,或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可能性原则

选题要充分考虑到论题的宽度和广度以及你所能占有的论文资料。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无力完成,不行;选题太小、太易,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主要应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是否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接近。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时限,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可以预期成功的课题。一般来说,题目的大小要由作者实际情况而定,很难作硬性规定要求。有的同学如确有水平和能力,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是很好的。但从成人高校学生的总体来看,选题还是小点为宜。小题目论述一两个观点,口子虽小,却能小题大做,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样,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发挥,文章本身也会写得丰满而充实。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小论题,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容易搜集资料,同时对问题也看得准,论述也会更透彻,结论也就可能下得更准确。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第一、 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论文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论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之后,就会有所发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论题。

第二、 追溯验证法。这种方法要求学员先有一种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学员应该先有自己的主观论点,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这种选题方法应注意:看自己的“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千万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 知识迁移法。电大学员通过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对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济或者法律或者其它)有一个系统的新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有效的更新。在此基础之上,学员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来感应世界,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往往会激发学员思维的创造力和开拓性,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四、 关注热点法。热点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能够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关系国计民生,或涉及时代潮流,而且总能吸引人们注意,引发人们思考和争论。电大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大部分也都会关注国际形势、时事新闻、经济变革。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论题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引起指导老师的关注,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而且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的论题对于学员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完成论文也提供了许多便利。

第五,调研选题法。调研选题法类同于关注社会热点这样的选题方法,但所涉及的有一部分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社会热点问题。社会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调研所涉问题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问题的现实认识将更为清晰,并可就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电大学员将社会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论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而且可为解决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路径。笔者认为这是电大学员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

四、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同学们可依据以下几个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进行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1、企业管理理论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和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如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等问题为论文选题的参考,进行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

2、企业战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展开写作论述。比如竞争优势的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战略态势的选择、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企业技术战略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论文的选题的核心展开。

3、人力资源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展开论述。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价值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的激励模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绩效与薪酬管理(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薪酬模式)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论文选择的主题。

4、市场营销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顾客主导”的市场营销理念,以实现顾客价值为主导思想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顾客主导型企业营销战略选择、顾客价值管理、市场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选择与创新、品牌的管理与建设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

5、运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运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可以以6西格玛(6sigma)管理方法、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系统的布局、生产流程再造、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周期性生产类型的作业计划和总体计划等等问题作为论文的主题进行论述。

6、决策与信息管理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积极改进中小学的思品课和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说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为国家所关注,因此,初中政治课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承担起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显著特征,我们要使学生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机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体现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一、改进教学方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所谓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入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近年来,我指导初三学生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学生增强了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总能给学生以新鲜感的有活力的老师。我始终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政治课,老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常规教学手段外,能歌善舞、表演才能、绘画才能、幽默感等素质也必不可少,这些素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品位,而且可以使教师具有吸引力和活力。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一些好的板书,在课堂上使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穿插一些时政故事,采用歌曲导入,等等。这样,每一节课学生们都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用好新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教师必须使实际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中少用洋,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使农村学生不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对原理、概念、观点的理解产生困难,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使学生感到从思想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新修订后的初中政治课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讲道理浅显明白,每一课都有一些动人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事例,有较完整的“阅读与思考”资料,有形如“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比一比”、“试一试”、“做一做”等小栏目,还有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去读,并且大体上都能读懂。在让学生阅读时,我们可先根据课文内容、教学要求,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限定学生阅读时间、阅读方式。有的课文需要细读的,学生要勾画重点,思考问题,给的时间就长一点,有的只要学生大概了解一下内容的,学生跳读一下即可。一般情况下两者要结合起来,跳读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整体框架内容,细读部分章节有利于深挖内容的本质东西,拓展知识点。阅读以默读为主,但对一些需要强记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一些小故事,可让个别同学朗读或讲解,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以情感人,以理明人,以事励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可以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培养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知识架构,价值取向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能得到升华,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三、倡导合作精神,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要转变角色,即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上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倡导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鼓励同桌合作求答案,同桌之间时有争议,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鼓励同桌经常互查学习笔记,互查作业情况,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以自主或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教师要恰当地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初一政治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不限,时间为一个星期。初一学生还没写过论文,我就适当指导学生论文格式,给一定的参考题目,平时关注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与他们探讨。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去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查寻资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为了进一步掌握写论文的技巧,便去书店查资料,或问家长。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论题,学生关注电视报纸上的新闻,平时谈的话题也经常是问其他同学论文的进展情况。从学生的论文题便可看出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是广泛的,如《如何把握学习的新节奏》、《文明行为也是投资环境》、《如何让家乡更美》、《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拓展了知识面,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四、知行相统一,开好活动这一课

初中政治教材中均安排了活动训练这项内容,并且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初中政治课活动内容丰富,设计的许多活动有较好的操作性。有些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便能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育效果。课后的活动,不是要学生重复书本上的名词、概念,去机械地重复那些知识,而是紧扣每课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让他们通过认真思考,去回答一些问题,去活动和实践一下,获得自己的体验,以达到巩固和提高认识、启发思想的目的。

如我在讲授初三政治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表格,把他们认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列出来,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发言踊跃。通过此活动,学生明确了什么是责任、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强化了“要做一个道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的体验。

五、加强热点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热点问题教学应有“趁热吃”的时间观念,教师要“目锐”“手快”,既要及时把握热点大事,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首先,在热点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及时把握它。其意义在于借助热点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拉近,“趁热”深化教学。其次,在热点问题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一时间敏锐地把握它。这样以“特写”的方式,让学生更“现实”地透过热点问题的最新反映,深入运用知识揭示其本质,深化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认识。一句话,热点问题发生时“注视”它,热点问题有重大变化时“抓住”它,热点问题教学就能始终与社会发展趋同,教学活动不但凸显时效性,而且具有吸引力。

政治开卷考试,强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点、原理,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社会热点为主线,开展“校园话题、学生论坛、教师观点、身边事、大家谈”等活动,或于教学中直接渗透社会热点、典型材料教学方法等,这样,既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讲“为人民服务”,用投影机打出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并展开讨论。

我还把现代化教学方法运用到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运用图片、电视、录像、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生动形象的“图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意见要求,更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课程标准”,2006.

[2]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M].教育出版社,2005.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本刊主要发表下列领域有创新高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资本论》研究、理论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新进展、经济学批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学术争鸣、产业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研究、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企业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等。本刊面向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征稿,来稿务请注意以下要求:

1. 本刊一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来稿基本观点不能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有悖于国家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能有悖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有悖于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2. 本刊严格遵守学术第一、科学至上的原则。追求原创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关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文稿应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述清晰、体例规范。文稿一般控制在10 000字左右。

3. 选题要求。理论研究能科学地解释现实问题,能有效地指导现实问题;应用研究必须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方法研究必须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 学术要求。来稿必须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必须具有新的研究视角。文章结构要完整,要有文献综述,有的论题应具有必要的定量分析,论题必须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结论,有充足的能够反映最新学术信息的参考文献,近三年内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有必要的外文参考文献。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务必注明出处;图、表注明资料来源,不得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否则,因抄袭等原因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作者要负全责,编辑部保留追究作者责任的权利,且一经发现此类情况,本刊三年内不予刊登该作者的文章。

5.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因此,来稿必须符合匿名审稿制度的要求。来稿的正文不要出现作者信息。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主要研究方向、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必备内容请另页打印,并附于正文前。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本刊不予接收。

6.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来稿请务必写明:(1)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论文摘要必须客观、准确、简明地表述论文主题内容和观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含性,并可直接进入文摘期刊。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并请译出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名词性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2)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7.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请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相关规定。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清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思路,根据横荷街中心学校《2009――2010学年度教学教研工作意见》的文件精神和结合我校工作安排,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三政治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工作思路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主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时效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研课题,促进自己作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以提高政治科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工作目标

1、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良好心理品质和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

2、帮助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各个社会形态又是怎么样依次更替的?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还必须明确: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基本是国情?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能初步运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树立崇高的理想,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伟

大历史使命。

四、工作措施及方向

1、教师备好每一节课,并强调学生要根据学习指导书进行课前预习。

2、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互助合作中探索学习课文的知识,多提问、多练习学生。政治课教学不能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学生在热点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常常带有社会性;二是因为许多热点问题都和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关,尤其是和初三政治常识内容联系密切。如果回避热点问题照本宣科,虽然省时省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我这门课讲的道理没错,可是学它没用,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在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总复习中,每位教师坚持每学期侧重研究一个热点或重点问题(有的热点问题也是课本的重点),上一、两节公开课、研究课,写一篇总结或论文。两年中,先后研究了“一国两制”、“民主问题”、“反和平演变”、“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专题,对热点问题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有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

3、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前一节

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帮助学生补充知识。

4、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测验,作好评讲,做好培优扶差工作;积极辅导学生。

五、教材重点难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工人受剥削的根子在于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几个关键问题

浅析约翰·罗尔斯的“新契约论”

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18地市综合实力问题研究

论社区矫正中被害人的参与和权利保护

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

从美国ESC经理报酬信息披露制度改革——谈我国国企高管薪酬的公司法规制

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及立法指导

醉驾入罪的过敏性反应分析

加息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影响研究

关于加快推进黄冈大别山旅游经济带建设的若干建议

调解书确定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转移财产的反规避执行分析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两大反差”

六条对策治理当前通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10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何屹立不倒

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论消费者协会的职能

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研究与展望

浅议不动产登记制度

打折商品概不退换的民法学思考

我国工伤保险体系下的矿难治理——基于产权的视角

瑙鲁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后果及其启示

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民族、国家和全球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四届论坛综述

会计谨慎性经济后果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政府采购效率研究的文献述评

“小产权房”的法律规制

法学本科教育:保留还是废止

构建中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教师及学生论文2008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4)

中外期刊学术信息重要索引产品的特点与运用

新时期农地抛荒问题探析

中国财税包干体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诱因及法律治理路径阐析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分析——基于政府职能、现实财政收支和代际公平的视角

论旅店等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兼评相关案例

日本会计法规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

司法审查:对行政自由裁量的正义控制

发展经济理论的实践与发展——对《2008年湖北发展蓝皮书——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评析

我思故我在——写作点滴经验谈:为校庆六十周年而写

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研究生办学质量的机理研究

国内外关于政府采购基本理论研究的文献述评

科学发展观成为新发展哲学的缘由所在

《社会保险法》与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明确经济改革的价值取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及学生论文2008年被转摘篇目一览表(3)

转型经济学的四个问题——兼与几种流行观点商榷

中国的政党政治及其走向

《就业促进法》的立法意义及原则探析——在和谐社会视野下

典权习惯与民族精神

医生道德风险与“三改联动”

货币犯罪司法适用若干疑难问题及立法建议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讨综述

盘点2007年关系民生的法律热点

中国城市社会将来临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路径

中国医改20年的五阶段

2007年知识产权研究专题资料索引(上)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毕业论文选题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真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作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作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如果平时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早有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就会“水到渠成”。但现实表明,大部分学生论文设计并不是自己考虑成熟或准备充分的。据调查,大约80%的学生是在选定指导教师后才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笔者在对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近5年879份毕业论文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由于各方面原因,毕业论文选题出现的“分化选择”如后表所示。由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二本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在学科研究领域出现以下分化特点:

1.毕业论文设计上,学生倾向于文学研究。三大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学)在5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不低于60%(2006年69%;2007年73%;2008年69%;2009年73%;2010年60%),而语言类研究比例最高9%(2006年),最低3%(2008年)。在语言类论文的选题中,古代汉语研究的论文可谓少之又少,2008、2009年没有学生以古代汉语研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向。

2.传统学科研究的比例有所调整。如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较佳选择,但我们亦不难看出,从2006年的40%到2008年的20%,2009年的25%和2010年的26%,比例变化比较大。古代文学研究论文比例则从2006年的22%上升到2008年的46%。

3.毕业论文设计出现不同学科的融会贯通。许多学生选择跨学科研究,出现文学与民俗学(如丧葬习俗、婚俗、巫术、禁忌、宗教)、旅游学(《古镇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旅游开发》)、政治学(《特定文本的历史价值———从〈施公案〉看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哲学(《博弈视角下的〈战国策〉解读》)、经济学(《论范蠡的政治智慧与商业头脑》)等学科整合研究。

此外,据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调查,在研究内容和价值诉求上,也出现了明显的群体分化特征:

1.研究内容上,毕业论文由过去的纯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学生比较关注当前热门的文化现象,文艺学、文化学研究从2006年的8%上升到2010年的25%。2006年的《大众语境下的当代相声艺术》、《〈手机〉背后的深厚思考》,2007年的《新科技带来的新文化———电子游戏的文化价值》、《无可比拟的心灵风景———从民族文化分析〈康定情歌〉中的跑马山》、《现象背后的文化述微———论“超女”与同类型平民选秀节目比较》、《迷失在十字路口的流行音乐》、《涛声依旧,滚滚西流———当今尊孔读经现象的反思》、《四川色达藏区天葬习俗考略》、《论〈增广贤文〉的人文价值》、《天籁之音———论刘小平诗集〈鄂西倒影〉土家族民族文化之关联》,2009年的《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浅论汪曾祺作品中的文化意蕴》、《全梁诗中酒诗考》、《〈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解析》、《浅析加尔多斯现代小说的宗教思想》,2010年的《博弈视角下的〈战国策〉解读》、《特定文本的历史价值———从〈施公案〉看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论范蠡的政治智慧与商业头脑》等论文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2.价值诉求上,毕业论文从传统纯理论诉求到实践应用诉求转向。除了写作学、现代汉语、语文教学等关注生活实践外,其他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关注社会现实的创新论文。2006年的《浅析四川省郫县地区的春节习俗与禁忌》、《“掀起你的盖头来”———解析新中国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走向》、2007年的《是荒原还是在路上———当前在校大学生生存现状及思考》、《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人格建构》、2008年的《现实中的生存压力———看前中国校园DV文化自现象浅析》、2009年的《宜宾市旧城街道名的语言文化分析》、《西双版纳傣文化的日渐荒漠调查》、《论大学生人际勾通中的隐性冲突与控制》、《浅论80后———从成长经历看文化现象》、2010年的《当代都市人生存困境阐释———〈蜗居〉隐喻试论》、《浅析女权主义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尴尬境地》、《从社会心理语言结构现象透视演讲学中的“势”的造就》、《从“蜗居”看当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解析“偷菜”背后隐藏的现实人生》、《灾难意识的心理解码》等论文都不同程度地关注现实诉求。

二、群体分化现象原因初探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群体分化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内部各学科特点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学科角度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可归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学、写作学、语文教学。各学科的差异必然在内容选择和人数多寡上造成学生毕业论文群体分化。如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专业的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其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时间较近,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仍在不断地创作着新的作品。从这一点而言,以现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难度较低,比较好写,因而学生比较青睐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事实亦表明,历年现代文学研究的毕业论文所占比例很大,最高达到40%,最低也超过20%。①同样,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作为以具体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选题较为丰富,可以论作家、论作品,一方面既可以挖掘出作家作品本来具有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能表现出自己的深入体察和思考。其中外国文学可以进行共时的、横向比较研究,不少同学就将外国作家和中国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古代文学则可以进行历时、纵向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阐释同样是非常好的选题思路。与文学研究迥异的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研究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其中以具体语言运用为对象,揭示现代汉语的结构体系、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比例占总比例的3-7%,古代汉语的研究对象为用文字固定下来的古人对于语言文字的形成规律、造字法、语汇意义等的看法,一方面与现代实际运用存在距离,另一方面难于创新,所以学生一般不敢涉猎该领域,以至于某些年份无人涉足古代汉语。文艺学、文化学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呈现比例上升趋势,这与“文化热”息息相关。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鲜有进行古代文论研究的,这毫无疑问与古代文论的学科特点有关。古代文论作为古人的看法和评论,包括文学本原论(文与道)、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观等方面。这些文字材料极端丰富又极端芜杂,除了《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原诗》等少数著作,古文论的材料大多零散、片断:或见之于友朋书信、随感零札;或见之于史传碑志、序跋笔记;或二三好友茶余饭后,围炉夜话,论文论诗;或为哲人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因其暗合艺术心理、审美规律,为后世所重;或为阅读时偶有所感,随文批点,看似零散,实存系统观念。这就使古代文论的资料几乎涉及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收集、整理、考证原始资料,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别繁难的工作[2]。因而要想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出新成果,研究者必须基础扎实,领悟能力强,这对于一位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二)论文难易程度和前人研究成果

论文难易程度和前人研究成果亦是学生论文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二本院校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大,很多学生习惯于选择资料丰富、写作较为简单的话题作为研究对象。如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雷雨》、《家》和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的作品以及《活着》、《兄弟》等文本为研究对象的甚众。古代文学研究者多以《西游记》、《红楼梦》和曹植、陶渊明、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为话题。外国文学则多谈论《呼啸山庄》、《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造成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前人研究成果多,资料丰富,可以节省时间。

(三)个人喜好和考研需要

语言学研究是一个比较难写,但能创新的选题方向。因为难度大,仅有不到10%的人选择这一研究方向。据调查得知,他们选语言研究作为自己毕业论文设计方向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认为语言学论文关注社会实际语言的应用。自己对此感兴趣,希望在写作过程中能根据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语言现象,联系与现代汉语相关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最大限度地把学术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2009届一名毕业生的《宜宾市旧城街道名的语言文化分析》就是语言实践运用研究的典范。此外,还有不少人选择写作以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是出于考研的需要。因为他们打算报考语言类的研究生,并且在复习考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四)指导教师的研究

2007届毕业生中某一教师指导的6篇论文②都是以东晋文学为研究对象。无独有偶,同年另一位老师指导的14篇论文①均与陶渊明研究有关。而2008、2009年出现古代汉语研究类论文为0的状况,一方面与古代汉语学科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相关专业的老师在外学习有关。文艺学、文化学研究比例增加,一方面归因于文学“文化热”,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中有多位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老师,也促成学生进行文学的文化研究。

(五)高科技时代及文学特点

高科技时代文学具有市场化、技术化、文化化的特点。受高科技时代文学特点影响,一些应用性强、当前流行的热点话题成为毕业论文的新选择,出现了《论商业文化在文学中的映射》、《灾难悲剧下的人性思考》、《灾难意识的心理解码》、《官场语言的类型分析》、《中国现代女性遭遇的职业婚恋尴尬》、《解析“偷菜”背后隐藏的现实人生》、《新科技带来的新文化———电子游戏的文化价值》、《现象背后的文化述微———论“超女”与同类型平民选秀节目比较》等研究当前焦点话题的毕业论文。此外,当下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网络作家成为学生论文的关注点,以六六作品为例,2010届198篇论文中,以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5篇②,它们多以六六作品为切入点,引发对当代人的生存状况、婚姻状况、心理状况的思考。与此同时,随着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短信文学闪亮登场,对传统文学的现代阐释和影像化比较研究也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一大选择。《从小说到电影———电影〈长恨歌〉改编之不足》、《经典与大众接受———探寻聊斋题材影视作品受大众欢迎的原因》、《从文学到影像———〈活着〉的小说和电影之比较》、《孟姜女神话的改写与重构———论苏童小说〈碧奴〉》、《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秀———分析比较文学文本与电影〈生活秀〉》就是此类论文。

三、启示和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知:由于各方面原因二本院校学生论文产生群体分化。这样的选择分化对学生和老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具有挑战:

1.对学生而言,选择资料丰富、相对容易写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很难创新。从这一点而言,建议学生先了解前人研究现状,对前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从而全面地掌握前人对某个研究对象既有的研究观点,继而推陈出新。同时用现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从研究对象中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落脚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便如此,作此类论文也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问功底和查阅资料的基本条件,以便熟知文学史、文化史的知识。而要挑战自己,创新论文,就要求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甚至要摆脱文学纯理论研究的藩篱,在实践应用研究中创新论文。此外选择当代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要对当代热点问题敏感,另一方面要在当代热点问题中找到传统文化基因,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让自己论文的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论文框架的构建,内容逻辑性的完整等问题,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论文。

2.对老师而言,犹如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学生的论文写得再好,在阅历和文笔上还是有所欠缺,这就要求老师有较高的素质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修改。在修改之前,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有新意、值得写的论题,这才是基础。同时,还需要老师不断地在知识和能力上提升自己,与时俱进,要有更加深远的眼光、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同时也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量,阅读大量书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7篇

一、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最大特点,当学生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理论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有所收获的时候,就立刻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如,在讲授“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让学生调查本地未成年人的辍学情况。并针对我国未成年人的辍学情况的严重性,提出控制的措施。对此,有的学生提出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对学生家长进行说服教育,使其认识到在当今的21世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辍学学生本身厌学的原因,提出应进行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有的提出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

总之,学生提出的措施五花八门、各具特色,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对政治课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不良印象,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让学生开展时政演讲,进行热点问题评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内容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时政知识,而一些敏感的学生就会对这些时政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这种状况,就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每周一节的时政课上进行新闻和热点问题评析。当学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对政治课的喜爱油然而生。

如,在讲到“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这一经济学原理时,有的学生便在演讲中举例说明近些年电脑的价格下降了,是因为生产电脑的厂家增多了,而且由于先进技术的采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供过于求的结果。再如,在学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知识点时,根据教材知识并结合时政,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1998年7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罪依法判处原北京市市委书记有期徒刑16年,并将其赃物没收上缴国库”。就这则材料所说明的问题开展时政演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相发表自己的论点。甲同学说,它说明所有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乙同学则说,它说明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依法追究,不论其职位高低和权力大小;丙同学又说,它说明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都是不容侵犯的。这样就概括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含义的三个方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同时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言而喻,这种形似简单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

三、让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这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如,1999年8月党中央命令“坚决取缔”,通过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同学们对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通过小论文的形式批判的歪理邪说。题目各异,内容精彩:“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取我叔叔的命”等等。这样不仅从理论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一次很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四、举办专题辩论会。培养主体兴趣

针对教材所学内容,在课程的某一重点章节结束时,举办专题辩论会,内容是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形式以教科书中重点讲述的某一问题为辩论核心,分正反两方进行。如,讲“共产主义理想”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识,列出一道辨析题: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月亮圆吗?让正反两方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辩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中国尽管目前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但它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我们应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辩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并与书本知识相联系,开动脑筋,想法辩倒对方。既开发了智力,又调动了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学到了应学到的知识。

五、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社会的时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讲“社会保障”这一章节时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社会救助的画面及相关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观看,从中感受社会保障给社会成员所带来的温暖和关怀,并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激发了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愿望。很多识记的内容在教材中是静止状态,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化静为动,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动感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8篇

一模拟立法及其特点

模拟立法是指在法学本科教育过程中,由老师组织、指导,由学生按照立法程序就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和地方立法规划制定相应法律草案的一种实践性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模拟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模拟立法的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制定法律,而不是学习运用法律。这是模拟立法与其他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最重要区别。在目前的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中,除了毕业论文可能会涉及到对法律的评价和建议以外,其他的环节,如模拟法庭、诊所教育、案例教育、法律援助、专业见习和实习都仅仅强调学生如何去运用法律,而不涉及到法律从何而来、为什么要这么规定的问题。

第二,模拟立法是通过让学生理解法律来提高其运用法律的能力。尽管模拟立法是制定法律,不是应用法律,看似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标不一致,但问题是要想熟练运用法律,首先得理解法律,而理解法律往往需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去揣摩立法者的意图和分析立法之时的社会背景。这些是传统的实践性教育环节所做不到的。而通过模拟立法,让学生自己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去决断,促使学生养成从立法者的高度去理解法律的思维,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领会法律的制定目的和法律背后隐藏的精神。而若真正地理解了法律,那正确的运用法律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模拟立法的参与主体是学生。模拟立法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环节,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其活动主体自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仅起到选题、主持和指导的作用。第四,模拟立法的形式多样。根据模拟立法的规模以及适用对象,可以将其分为课堂讨论式、会议听证式和全程模仿式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模拟对象,共同构成一个有层次、体系化的实践性教育模式。

二模拟立法的形式

(一)课堂讨论式

课堂讨论式是指在部门法教学中,由任课老师事先布置某一议题,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立法层面讨论的一种模拟立法形式。具体而言,任课老师首先要事先布置讨论议题,这个议题一般要结合某一社会热点问题,也可选择某一现行法律条文,然后在课堂上由任课老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对该问题的现行法律评价以及现行法律本身的合理性等问题。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讨论课,但其与传统的讨论课有着本质区别。在部门法教学中,传统的讨论基本是案例讨论,即由老师引入一个疑难案例,然后由学生运用法律去分析、解决,老师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这种案例讨论强调的是对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培养。而课堂讨论式模拟立法讨论的不是如何运用法律去解决案例,而是讨论在某一问题上是否要有法律、法律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如何深刻地理解法律、领会法律背后的精神。总之,这是关于法律应该是什么的讨论,而不是如何运用法律的讨论;这是一个应然问题的讨论,而不是一个实然问题的讨论。具体来说,课堂讨论式模拟立法有以几个特点。第一,讨论对象单一、规模较小。这种形式一般是针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来进行,往往仅涉及到个别条文的模拟,规模较小。如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在媒体上引发了见死不救入罪的争议,那么刑法学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见死不救入罪与否的讨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部门法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课堂讨论式的模拟立法。如在宪法学课上,可以结合孙志刚案件来讨论违宪审查的构建问题;在刑事诉讼法学课上,可以结合赵作海案件来讨论沉默权是否可以写进我国刑诉法的问题;在民事诉讼法学课上,可以结合“农民工拍卖判决书”新闻来讨论执行难的解决机制问题等等。第二,实施简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形式的特点在于其随机性较强,涉及条文较少,具体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上课过程中即可进行,且不用占用很多时间。另外,由于课堂讨论本身属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的环节之一,任课老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实践中,对于任课老师而言,只要转换思维,将本来可能由自己评价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讨论即可。而对于学生,拿到议题后只要事先适当查找资料,一般即可在课堂上发表意见。第三,适用范围广泛。这种课堂讨论式模拟立法可以在所有的部门法教学中予以适用,而且可以直接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并且由于其实施简便,可以在同一门课中反复适用。另外,学生只要愿意,能够普遍参与。应该说,这是一种运用范围最广的模拟立法形式。

(二)会议听证式

会议听证式是由老师组织学生以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对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立法征求意见稿或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立法听证并提出立法建议的一种模拟立法形式。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模拟立法活动基本都是这种形式。如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于2008年3月22日举行的控烟模拟立法和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于2009年5月5日举行的五一黄金周调整方案模拟立法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从选题来看,各高校普遍选择的是某一社会热点问题。但笔者设计的这种形式的选题不仅包括社会热点问题,还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征求意见稿。当然,对于立法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无疑难度较大,因为涉及的条文众多,而且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本科生难以把握的。但其优点在于学生通过听证将会深刻地理解这部将生效的法律,另外,通过提出立法建议,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模拟立法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组织会议听证式模拟立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参与主体主要是大三学生。这种听证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功底和花费较多的准备时间,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专业课知识还不够全面,而对于大四学生而言,由于面临各种考试、毕业论文写作和找工作等压力,一般也没有时间去准备,所以,为了活动效果,以大三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比较合适。第二,议题选择要切合学生兴趣或者与所学课程有关。尤其是立法征求意见稿一定要与主干课程有关,比如,可以在刑诉法学习过程中选择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进行听证,可以在婚姻家庭法课程中选择婚姻法解释三草案举进行听证。这样能够一举两得,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是一种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三,对于征求意见稿的听证,考虑到条文众多,可以选择其中争议较大的个别条款来听证,也可以分组对全文进行听证。如老师在组织学生对刑诉法修正草案进行听证的时候,可以选择争议较大的指定监视居住、技术侦查措施等条款进行听证,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全部条文进行听证。第四,负责组织的老师应当是议题所涉领域相关的任课老师,会后由老师组织学生提出立法建议稿,并向发出征求意见的机关提交。#p#分页标题#e#

(三)全程模仿式

全程模仿式是指由老师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议题组织学生严格按照提案、起草、审议、表决和公布等立法程序所进行的一种模拟立法形式。与上述两种模拟立法不同的是,全程模仿式模拟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程模仿式是对整个立法程序的模拟,而不局限于某一环节。而课堂讨论式和会议听证式仅仅模拟的是立法程序中的单个环节。第二,全程模仿式模拟的不仅是立法实体,还包括立法程序。上述两种形式仅关注的是立法实体问题,即法律应该如何规定的问题,而全程模仿式不仅关注法律应该如何规定的实体问题,还关注如何规定法律的程序问题。第三,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甚高。因为没有现成的草案可供讨论或听证,需要学生自己提出草案,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第四,模拟对象要是学生熟悉的领域。老师在选择模拟对象的时候,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否则在缺乏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提出高质量的草案。如行政程序法、违法行为矫治法等尚在规划中的法律就不适合学生全程模拟,因为学生对这些领域几乎完全没有认识。根据笔者的试验,比较可行的是选择班级管理办法为对象组织学生予以制定。因为对于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有较多的体会,制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另外,参与主体应为大一新生,因为如果制定班级管理办法的话,这个就不仅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的一个成果,还可以通过让其生效的方式来形成班规,而班规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无疑更为紧迫和现实。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由宪法学老师和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可以先组织部分同学熟悉宪法条文结构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然后由学生参照宪法、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和班情起草草案,接着通过班会由全班同学对草案进行审议,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决定,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的即通过,生效以后班级管理即以此为依据。那么,这个班级管理办法就不仅是一个模拟成果了,而且还是班级的“宪法”,可以直接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予以适用。

三模拟立法的作用

模拟立法作为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的创新,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模拟立法尽管与传统的法学实践性教育环节不一样,但其仍然是一种实践性教育,仍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很多活动,如搜集资料、社会调查、论证、讨论、辩论、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法律、正确地运用法律。在模拟立法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收获了所立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找到了理解法律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自觉地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去思考法律的制定背景。当学生在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把钥匙去探究立法背景的话,那无疑将会加深其对法律的理解。另外,传统的法学教育,基本都是从法律到社会的模式,即由老师教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案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自然很难正确地运用法律。而模拟立法正好与此相反,其通过从社会到法律再到社会的模式,让学生先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因素,然后再去理解法律,最后再去运用法律。这无疑将会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一般倾向于保守,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的运用法律的训练使他们形成了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行为模式。事实上,这种保守正是法律人的优良品质,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2]。如果连法律人都不遵守规则的话,“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无论如何也无法在社会中形成,那么法治理想无异于痴人说梦、法治建设只能是空中阁楼。但从法学自身发展和法律发展的角度而言,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应用型的法律工匠,还需要培养创新型的法学研究人才。模拟立法事实上也是一项培养创造力的活动,因为立法就是改变现有规则、进行制度创新的一项活动。

第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学生在通过全程模仿式模拟立法活动制定并通过班级管理办法以后,由于其对规则制定原因的了解,加之其本身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其遵守规则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另外,通过论证、表决等立法程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这都是法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9篇

9月在我国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将围绕“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对反腐败的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法、法律、法治与法院等22个专题进行研讨。日前,22个专题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参会代表踊跃提交论文,目前已收到中方论文70多篇,外方论文30余篇。

此次大会研讨的专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充分考虑与会代表对专题的关注度。本届法律大会共有国内外1500余位代表参与,他们分别来自于法学理论界、法律教育界、法院、检察院、律师行业等法律实务界,以及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政协、社会团体、大众传媒、金融投资、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等社会各界,为了体现专题研讨的高质量和保证本届大会取得成效,这些专题有的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的是有关学科的热点问题;二是选题的广泛性。研讨内容涵盖了法律领域的众多学科以及与法律有关的交叉学科,如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环境法、网络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人权及WTO规则等;三是研讨会主席和发言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2个专题的发言人大约有110多位,他们当中既有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著名法学专家,又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官员、政府官员、新闻记者、经贸专家和非政府组织人士。届时,中国首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将在法律、法治与法院的专题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有关国家的首法官或院长,也将对有关专题发表见解。

据悉,本届世界法律大会将要讨论的22个专题具体为:1、法律、法治与法院;2、程序公正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3、司法与传媒;4、反腐败的国际合作;5、国际刑法;6、国际恐怖主义;7、知识产权法;8、不动产与财产法;9、家庭法;10、公共健康危机:以市政手段管理突发事件;11、证券法:股票交易的违法行为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12、市政府与市民参与:其在法治中作用;13、联合国的地位、作用与改革;14、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发展与完善;15、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法;16、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服务、保险和银行业;17、海事海商法;18、国际环境法、资源法和能源法;19、人权:世界和平与发展;20、新世纪的法学教育与续职法律教育;21、非诉讼争议解决:商事仲裁和调解;22、法律与技术:网络安全和医药技术对法律的挑战。

法律热点问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研究;研究方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05-01

1 版块

《会计研究》分为十个版块,每年分类略有不同。具体版块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表明随着企业所处环境与有关政策的不断更新,传统会计范畴中的理论研究与方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演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故传统会计研究在我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 作者

在977篇论文中,平均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与国内其他会计刊物相比要稍高,与国外会计研究刊物相仿,显示出合作研究是国内外学术活动的主流,也说明高水平论文通常需要大家共同合作努力完成。如表2所示:

3 理论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1992年~2001年的1130篇文章,规范性研究的有1040篇;实证研究的有90篇,对比2001-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份量在逐渐加大,且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在近两年有显著发展,其在2001-2006年各年度的情况如表3所示:

总体来看规范研究仍处绝对优势,人们在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仍偏好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的相对不足,一方面因为实证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数据资源相对不足,会计学者的会计应用数学知识匮乏等因素也限制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4 理论研究对象

从5年来《会计研究》目录看我国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4.1 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

2004-2006年可谓中国会计准则讨论的高峰期,其中2004-2005年主要讨论国际会计准则,因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国际化的进程,加入WTO以及越来越多企业跨国经营目标的确立,急需我们学习国际会计准则,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此阶段关于会计准则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分析及国际趋同;会计准则法律定位问题。具体会计准则研究包括我国中期财务报告会计准则问题、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研究、无形资产准则研究、特殊行业特殊业务会计及其准则研究,其中又包括金融机构会计及其准则研究、农业会计准则研究、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及其准则研究等。这些文章中大都介绍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但对具体会计准则研究方面尚有欠缺。

4.2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高峰期出现在2001年(10篇)、2004年(10篇)和2005年(10篇),这些内部控制研究热都伴随一些重大内控失败事件的发生。国内有“郑百文”、“银广厦”、“中航油事件”,国外有“安然事件”、“世通”公司舞弊案、巴林银行倒闭案等。这些事件促使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同时这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兴趣,于是大量研究力量进入到内部控制研究领域,导致研究文献在这几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2001年前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内部控制概念及框架的研究,其中关于概念的论文有3篇,关于框架的论文有3篇。研究的内容有:内部控制的概念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等。2004-2005这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研究(3篇)、内部控制环境研究(3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3篇)、内部控制新视野研究(3篇)等。这些研究为我国内控理论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成果,为我国制定内部控制准则做了较好的理论铺垫。

4.3 关于会计新领域与新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渐趋关注新事物。会计新领域及新问题的研究成为会计学家们研究的重点,2001-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上的关于会计新领域的文章主要有:环境会计(16篇)、人力资源会计(6篇)、衍生金融工具会计(2篇)、通货膨胀会计(0篇)、无形资产会计(6篇)与知识产权会计(2 篇)等。其中,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以2002年最多(9篇)。从数量上看,会计学家对这些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还尚待加强,还应该不断完善新理论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会计支持。从发展来看,会计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正处于新兴发展之中,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致力从事这些问题的研究,在2006年9月《会计研究》上中国会计学会对“会计新领域与新问题”的研究征稿,足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同样在2007年上半年的《会计研究》论文中也可以得以印证。

从《会计研究》中透视出的热点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及其监督的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股权改革研究等等,对这些热点问题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我国相关会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政策建议,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会计支持。

参考文献

[1]Sarah E. Bonner James W. HesfordWim A. Van der StedeS. Mark YoungThe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s in academic accounting Sciencedirect.

上一篇:法律事务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发表经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