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12 03:47:03

法律翻译

法律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律英语 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法系差异 心理思维差异

法律英语,是以英语为基础,用以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它是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特点鲜明,在词汇使用上庄重规范,书面语多,句法结构纷繁复杂,大量使用祈使句、被动语态、综合复杂句以及虚拟语气等。法律英语目前已经成为法律与英语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社会上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对法律英语翻译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够对法律英语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一、法律英语的特征

法律英语就其文体来说属于职业专用英语,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是应用语的一个分支,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语种。其行文庄重、结构严谨、表达准确。作为一种专用英语,法律英语在词汇的使用、句法的安排、文体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具体来说:

1.句法特征

句法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包括惯用长句,分词短语使用普遍(为了清晰地表达句意,法律英语往往更多地使用分词短语来代替从句做定语、状语或宾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使用频率高,条件从句使用率高。法律英语句法的这些特征是我们研究和对其进行翻译时所必须深入考虑和分析的。

2.词汇特征

词汇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分为使用法律专门术语(法律英语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法律语言);拉丁语频繁被使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拉丁语在英美法律实践中频繁被使用);相对词义的词语大量涌现;普通词语被赋予法律含义,如Party在法律英语中被理解为“当事人”等。

3.文体特征

法律英语属于书面英语。在起草法律文件时,严密准确是法律英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只有严密准确的法律英语才能保障法律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立法意图并体现立法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便于对法律进行解读和执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水平。

二、法律英语翻译

1.法律英语翻译的一般原则

法律英语是一种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类型,法律英语翻译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①词语使用的庄严性。法律英语由于其直接鉴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对用词的准确性要求相当高。这一点是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牢记的。②准确性原则。在对法律英语进行翻译时应当表达清楚具体,并尽量摆脱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注意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使用错误的词语而使翻译失去准确性。③精炼性原则。翻译法律英语除了准确外,还应遵循精炼的原则,即用少量的词语传达大量的信息。精炼性原则要求应尽量做到舍繁求简,避免逐词翻译、行文拖沓。④术语一致性原则。为了维护同一概念、内涵或事物在法律上始终同一,以免引起歧义,即使同一词语多次重复,一经选定就必须前后统一等。法律英语的这些翻译原则是我们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法律英语翻译是国家间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律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克服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民族差异性的障碍,促进国家之间的法律交流。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观察,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选择内涵最接近的法律词汇进行翻译。在中西法律文化之间,有些词的含义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在这两种文化之间会存在内涵最为接近的词汇,这时可以采用而不会导致太大的误读。②创造新的法律词汇。很多的情况之下,译者们在面临一种文化中有而另一种文化中无的事物时,会采用音译的办法,翻译法律英语时也需要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加工和想象,如罗马法系中的“legal person”最初被译成“法人”,“due procedure”译成“正当程序”等都是一种建设性的创新。③必要的解释。由于中西方诸多法律理念的基本差异,法律英语中有许多的词汇如果直接翻译,就会使它的意义非常不明确,此时,在忠实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做一些人为的增减就非常必要。法律英语以上的一些基本翻译方法是我们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中可以采取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

1.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在行文结构、遣词习惯及句法层面上相去甚远。英语句子重分析,故造句多形合。而汉语句子则重意合,是靠逻辑事理的顺序来实现意合、流动、气韵三位一体的横向铺排的。由于两种语言特征各异,再加之法律语言的措辞要求严谨,故在翻译时往往不能正确遵循各自的语法要求,从而不利于表达。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2.包括法系在内的法律文化差异

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之词,面对的却是两大文化。”法律英语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译,恰恰相反,由于法律英语涉猎范围甚广,包括各部门法以及诸多法律边缘学科,故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人士须熟悉中英有关的法律知识,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法制史方面知识的了解,稍有不慎就会谬以千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错误。法律文化的差异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3.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同样存在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一方面将影响到其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其理解、翻译语言的方式。因而,可以说,思维方式的差异同样是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律英语是法律与英语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应用非常强的学科。法律英语翻译之难就在于翻译的过程要实现法律与英语的双重要求。区别于其他的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由于其准确性要求高,法律知识面要求广,因而法律英语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这既对他们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希望本文对法律英语翻译的有关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能够对我们认识和把握法律英语翻译,并进而提高法律英语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邱贵溪.论法律文件翻译的若干原则.载.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5月.

[2]苏珊.法律英语及其语言特征.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陈水池,罗孝智.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特征.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4]谢燕鸿.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载.双语学习.2007年9月.

[5]李慧.文化差异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1期.

[6]沈春华.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载.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9月.

法律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律英语;长句;翻译策略

一、引言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同时兼具英语和法律语言的特点。法律英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量使用长句。法律文件的目的和性质使得长句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正式文体。这些长句不仅体现了英语法律体系的特征,而且使法律英语更具有正式性、庄严性及权威性。因此,法律英语长句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法律英语翻译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对于法律英语长句翻译也需要更多地研究,作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提出翻译法律英语长句的一些策略

二、法律英语长句的种类

法律英语长句一般指20个单词以上的句子。除了主干外,长句还携带各种修饰成分,如从句、短语或独立主格结构等,其中定语或状语可以一环套一环,修饰中另有修饰和限定,形成峰回路转,错综复杂的长句结构。常见的法律英文长句包括以下几种:

1.状语从句

在法律英语文件中,状语从句尤其是条件状语从句是最常见的。法律规范通常由3个部分组成,即假定、处理、制裁。“假定”指适用规范的必要条件,每一个法律规范都是在一定条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而这种条件必须由法律明确下来。因此条件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在法律文本必不可少广泛使用。

2.定语从句

法律规范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调整应当清晰具体,有关的概念和定义明确的限制在一个严格的范围内。。定语从句能清晰准确的划出条款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排除歧义。因此法律英语文本中定语从句使用频率也很高。

3.并列结构

法律英语的内容往往是全面而系统的。句子结构的安排通常是许多并列成分纳入一个句子中。这种并列结构可以使法律规范全面、细致、准确。

4.复合从句

在法律英语文件中,通常一个法律条款,会同时含有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并列结构,这些成分使句意更加详尽甚至嗦,句式更加复杂,同时增加了译者理解和翻译的难度。

三、翻译策略

1.顺译法

顺译法指按照原句的顺序,把整个句子分割成若干个意义单位逐一译出,再用增补,删减等手段把这些单位自然衔接,形成完整的意思。当法律文本都是符合汉语的略记表达关系时,通常采用顺译法。

2.变序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各自的语法规则,翻译法律英语长句时,运用顺译法有时显得牵强别扭,这时则宜采用变序法。变序法就是抓住原语中的信息点,根据目标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和安排信息顺序。英语法律条文中,从句一般放在主句之后。而在汉语法律文件中,通常把法律规范的时间、条件、目的、让步等修饰限定成行放在主题之前。比如:

All Liberian citizens shall have equal opportunity for work and employment regardless of sex, creed, religion, ethnic background, place of origin or political affiliation, and all shall be entitled to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Article 18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IBERIA)

不论性别、信仰、宗教、种族背景、出身地或政治立场,所有利比里亚公民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并且同工同酬。

(利比里亚共和国宪法 第十八条)

3.插入法

插入法就是利用破折号或括号把难以处置的句子成分插入到译句中。破折号用于表示语流的中断、转折或跃进,也可以用于对文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注释说明.。括号一般用于解释语意、补充说明,以及交代某一事实或引语的出处等。比如:

Any citizen, political party, organization, or association, being resident in Liberia, of Liberian nationality or origin and not otherwise disqualified under the provisions?of this Constitution and laws of the land,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canvass for the votes for any political party or candidate at any election, provided that corporate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s and labor unions are excluded from so canvass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whatsoever form.

(Article 81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IBERIA

任何公民、政党、组织或协会,条件是居住在利比里亚,拥有利比里亚国籍或出生于此――否则根据本宪法和其他国法的规定没有资格――有权为任何政党或候选人在任何选举中拉票。但是企业、商业组织和工会无论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形式,都被排除在这种拉票行为外。

(利比里亚共和国宪法 第八十一条)

原文为 “subject +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的句式,这种句式在法律英语条文中很常见,通常翻译为“主语+有权……”,这种翻译并不困难。但是此例中主语后面增加了“and not otherwise disqualified under the provisions?of this Constitution and laws of the land” (否则根据本宪法和其他国法的规定没有资格),此分句与前后内容并不矛盾,但是其卡在中间使前后内容不协调不连贯。译者试图调整词序,将其置于句首或句末,结果显得突兀而且使读者困惑。细分析,此句紧跟在主语之后,是对主语的情况的一种反面的补充说明,因此不能与主语分离,当以插入的方式置于主语之后,前后使用破折号,表示句意上的中断与转折。这样使整个译文内容协调,表达清楚,避免嗦又不会产生歧义。

4.综合法

有些法律英语长句包含太多的修饰限定成分和平行结构,单独使用某种翻译技巧无法译出,这时,译者可着眼篇章,仔细推敲,按照逻辑关系,有顺有倒、有主有次地对全句进行综合处理。比如:

No person shall be held in slavery or forced labor within the Republic, nor shall any citizen of Liberia, nor any person resident therein deal in slaves or subject any other person to forced labor, debt bondage or peonage; but labor reasonably required in consequence of a court sentence or order conforming to acceptable labor standards, service in the military, work or service which form-part of normal?civil obligations or service exacted in cases of emergency or calamity threatening the life or well-being of the community shall not be deemed forced labor.

(Article 12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IBERIA)

任何人不得在共和国境内被奴役或被强迫劳动,任何利比里亚公民和居住在利比里亚的人也不能从事奴隶交易或强迫他人沦为债奴或劳役偿债;但是,以下情况不能视为强迫劳动:(1)根据法院判决或命令,符合可接受的劳动力标准的合理劳动要求;(2)在部队中服役;(3)属于公民义务的工作或服务;(4)在发生的紧急情况或灾难,已经威胁公众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情况下的服务。

(利比里亚共和国宪法 第十二条)

原文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复合句,包括两个意群。分号前为一个意群。此意群由 一个“no”和两个 “nor” 引导的三个并列的否定句组成。分号后 “but”引导了第二个意群,从原文来看,此意群的主语部分包括 “labor”, “service”, “work or service”, “service” 四个并列的词语引导的定语从句或短语组成,而在定语从句中又包含条件状语和结果状语,其中也包含 “or” 引导的并列成分,过去分词,一环套一环,非常繁琐。单独的使用某些翻译技巧无法准确清楚地表达原文意义。译者从整体出发,根据意群,把原文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原文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采取顺译法翻译。第二部分,主语部分较长,成分较多,若按照顺译法翻译会增加读者理解的难度而且容易产生歧义,因此,此部分采用了倒译和拆分法,先将主句译出,在把法律规定的各种情况依次列举出来,这样即忠实又通顺,清楚明了,增加了可读性。

四、结束语

法律英语长句的结构一般比较复杂,逻辑层次繁杂,并列成分多,修饰语及连接词较多,且后置定语很长,而且法律英语长句中的代词常需根据上下出判断。因此,译者在翻译法律英语长句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准确理解,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表达。本文所提的方法和策略仅是一些常用的策略,每位译者都应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探寻新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以不断完善对法律英文文本翻译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永强.法律英语解构[A].陆文慧.法律翻译:从实践出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01.

[2]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

[3]李克兴.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

[4]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0.

[5]陆文慧.中译法律文件须注意的地方[A].陆文慧.法律翻译:从实践出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2-33.

法律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律术语;翻译原则;功能对应词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1-021.引言

法律术语翻译是法律翻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术语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篇法律文件翻译质量的高低。如果法律术语翻译错了,很可能会造成误解,甚至酿成纠纷。因此,对法律术语的翻译一定要慎之又慎。

2.法律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中的困难

法律术语是具有法学专门涵义的词语,其作用在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一项被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工作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它是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法律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色。若非法律专业人士,或者没有相关法律背景知识,我们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很难做到完整、准确。法律术语作为一种更精练的法律用语,理解起来更是颇费周折。很多情况下,法律术语虽然用的是日常语言,但却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例如:"power of attorney",有人直译为“律师的权利”或“律师的力量”,这是错误的,应译为“授权委托书”。又如"necessity",在一般的日常英语中,人们将它翻译成“必要性,需要或必需品”,但作为法律术语,它则表示一种可以免除或减轻责任的违法阻却事由,即“紧急避险”。像这样的法律术语在法律语言中大量存在。这无疑给法律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此外,法律术语还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比如:"negligence",它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表“疏忽”、“大意”,一种是指“过失侵权行为”。如何才能确定这些词的具体含义,的确又是法律翻译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以上谈的是由法律术语自身的特点所导致的其理解上的一些困难。其实,在具体的法律翻译实践中,法律翻译工作者们即便是对法律术语的含义做到了准确理解,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那便是法律体系(或体制)间术语的不对应性。

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主要是借鉴和参照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而英美国家则是属于普通法系。大陆法和普通法之间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两种法系所使用的术语和概念之间缺乏对应词上。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法律规定都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息息相关,是其自身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每一条法律术语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它自己特定法律体系和民族背景下的独特的法律概念相对应。有些术语在翻译中根本找不到对应词。比如法律汉语中的“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等,它们在法律英语中就缺少对应的术语,因为它们在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中根本就不存在。法律英语中的许多术语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汉语术语,比如alibi、equity、solicitor等。有些术语即便在目的语中能够找到其功能对应词,即目的法中与之表达的内容大致相同的术语,但二者的主要含义却可能相去甚远,对应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功能对应词到底能不能作为原术语的译文采用,这都是译者需要仔细衡量的问题。这就给法律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法律术语翻译的原则和对策

尽管有以上种种困难,法律翻译(法律术语翻译)的实践却从未中断过。只不过这种翻译对翻译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并掌握了相应的技巧,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就一定能够逐步提高法律翻译水平。

与所有的翻译一样,法律术语的翻译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准确理解原术语的含义,这也是法律术语翻译的总原则。要做到这一点,译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同时应加大对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有些人英语语言非常好,但翻译起法律文件来却错误百出,究其原因是对法律知识不熟悉,所以对一些句子和词汇没有深入的理解,再加之翻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所以往往就会闹出很多笑话,如将action翻译为行动,而其在法律语言中的含义是诉讼,demise(原义是死亡),然而在法律中的含义是遗赠,present(原义是礼物),然而在法律中的含义是此法律文件等等。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些专业术语,而只是用一般的常用语去翻译,必定会发生误译,所以翻译人员既要精通英语语言知识,又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其次,由于词的内在意义往往比其外在形式复杂得多,所以在理解时切忌望文生义、仅从字面去猜测词义。对法律翻译工作者而言,手头备一本好的法律词典是非常必要的。遇到可疑之处就一定要勤查词典,找术语的词源,联系上下文,再结合背景知识对术语含义作出准确的理解。很多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意思差别很大,甚至在同一部门法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dominion"在民法中指完全所有权,在国际公法中则表示;"estoppel"在合同法中指不得反悔,在刑事诉讼法中则表示禁止翻供。又如"impeach"这个词,在宪法中它的含义是"弹劾"之意,在证据法中他指对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出反驳,而在国际私法中它又指当事人对申请在国内执行的外国判决和仲裁提出异议。所以,译员一定要十分谨慎、多下苦功,确保准确理解法律术语在上下文中的确切含义。

在准确理解了原术语的含义之后,接下来就涉及到具体的翻译了。笔者根据自己的法律翻译经验,将法律术语的翻译划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无法找对应词的情况;第二种是可以找对应词的情况:

对第一种情况而言,我们之前也已经提到过,由于法律渊源、法律体制、法律结构、法律概念等方面的差异,法律术语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它自己特定法律体系和民族背景下的独特的法律概念相对应。所以,有些术语在翻译中根本找不到对应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直译、释义或创造新词语的办法。比如:adversary system(对抗制)、strict liability(严格责任),国家法(Anti-Secession Law),这是一种直译的方法。但我们会发现,直译有时还是不太能让译入语读者明白原术语的意思,所以我们常常采用另一种方法--释义法。释义是指舍弃源语中的具体形象,直接用译入语将其意图内涵表达出来。在翻译一些具有鲜明国家或民族特色的法律术语时,如果直译不能使译入语读者明白,加注又使译文冗长繁琐时,就可采用释义法。它既可使法律译本简练,又不损害对源语信息的表达,是解决缺少确切对等词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在翻译"quiet possession"时,如果按字面理解译为"安静占有",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实际上,在法律文本中,该术语表示"不受干扰的占有使用"。又如"Power of Attorney"一词,看起来似乎意为“律师的权力”,其实指“授权委托书”。在采用释义法时,译者必须准确把握源语的实质含义,以免造成误译。同样,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带有明显时代烙印并颇具中国特色的术语,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2条中出现的"劳动教养"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有相同内涵的对等词,目前较通用的做法是译为"reform through labour"。在相关行政规章中频繁出现的"挂职干部"一词也只能采取释义的方法,即"cadre serving in a lower level unit for a period while retaining his position in the previous unit"。 又如,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采用双层管理制度的欧陆公司中的两个管理机构,即管理委员会(Vorstand /consiglio d 'amministrazione /uprava)和监督委员会(Aufsichtsrat/ col-legio sindacale /nadzornisvet)这两个术语在采用单层管理制度的英美法律语言中并不存在,就可以通过创造新词语(management board、supervisory board)来处理。

在谈论第二种情况时,我们的前提条件是在目的语中有与原文法律相对应的平行法。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往往需要同时进行比较法的实践。具体而言,译者需要先对原术语进行定位、分析,找准其在原语法律体系中的位置,结合相关法律知识准确理解原术语的含义,接着译者就需要读目标语言中与原文法律相关的法律,并从中找出与原法律术语相对应的术语,即其功能对应词。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功能对应词就是指在目的法中与原法律术语表达的内容或所起的作用相同的术语/词语。然而,找到原术语的功能对应词其实还只是整个复杂过程中的第一步。虽然是功能对应词,但这个功能对应词能不能最终作为原术语的译文采用还需要译者认真比较、仔细衡量之后再做定夺。因为我们知道,法律术语表达的是法律概念,而法律概念是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是某种特定法律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所以说,即便目的法中的某个词可以称为原术语的功能对应词,二者在其概念意义上有相似、相同、相通之处,但二者在概念上绝不是完全一致的,它们的不一致性是内在的,是必然的,是无法抹杀的。例如,英美法系国家财产法上关于共有财产的表达-"Joint tenancy"联权共有,是指双方共同拥有物业的全部,当其中一方逝世后,剩余的一方便独自拥有该物业。"tenancy in common"分权共有,是物业业权拥有的其中一种形式,有别于联权拥有的长命契形式,各人所拥有的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会因其中一方逝世而令物业归于另一方。所以若找到买家,分权共有人可以随时卖出自己拥有物业的部份。初看起来联权共有与分权共有与我国的共同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对全部共有财产平等的,不分份额的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按份共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按照预先确定的财产份额,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概念相对应,但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联权共有规定当其中一方逝世后,剩余的一方便独自拥有该物业,即生存者对共有财产中死者权利部分享有全部所有权,而我国的共同共有却没有类似规定。在这个例子中,英美法系中的"Joint tenancy" 和"tenancy in common"应该可以说是我国法律中“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功能对应词,

但由于其概念意义上内在的不一致性,这组英文术语到底能不能作为译文采用仍然值得商榷。这可能也正是为什么国内对“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的英译会有几种不同版本的原因。有的直接采用"Joint tenancy" 和"tenancy in common"作为其译文,有的则译为"common co-ownership" 和" co-ownership by shares"。而这两种译法到底孰优孰劣,其实很难下定论。采用前一种译法的译者可能是考虑到了英美读者的期待,所以想尽可能地用他们熟知的术语来表达我国的法律概念,以期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但这样做又使得英美读者在理解我国的法律时可能会受到英美法系所赋予的这些术语的含义的影响,这似乎又掩盖了我国法律概念和英美国家法律概念的区别。后一种译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理解了术语含义之后的一种自创,这样做的确可以凸显出不同法律体系、法律概念在其表达上的差异,保留民族特色。但这样任意创造新词又会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呢,这也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翻译,要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完全对等都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要达到翻译的目的,我们就得实事求是。笔者认为,在根本无法找对应词,也就是法律文化空缺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译、释义和自创新词的方法;在目的语中有平行法的情况下,我们大可直接从中寻找与原法律术语最接近、最对等的术语作为其译文,再加上一些注释指出二者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供译文读者自己比较,这样也算是很好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4.结束语

法律术语的翻译的确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笔者虽然从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角度给出了其翻译中的一些具体对策,但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比如,虽说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与原术语最贴近、最对等的功能对应词作为其译文,但这种功能对应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术语的概念意义相对应才能真正作为译文被接受,二者之间的对等度怎样衡量,由谁来衡量,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立法者与法律翻译工作者之间可否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见解,以更好地指导法律术语的翻译,这都是我们还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

[1]Susan Sarcevic. 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何主宇. 最新法律专业英语[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建平. 法律文体翻译探索[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法律翻译范文第4篇

作者:卢立程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法律文本经常使用正式词汇、抽象名词、拉丁语、常用词汇不常用的含义、古语和术语行话;而且采用大量的复杂句,且遵循一套系统的标准结构。因此,在法律翻译中,译者往往采用直译的策略。但正如上文所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可通约性,这就要求译者必须进行创造性翻译。以往对法律翻译创造性叛逆的研究虽然指出了创造性叛逆的必要性,但其译文例子均选自不同法律法规的译文,零散拼凑,难以让读者获得对法律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整体认识。[6]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作为语料,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法律翻译中的客观存在和表现形式。1.词汇上的创造性叛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中,词汇上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为词语增减、词性转换以及肯否定转换。例1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4条)Wherethedebtorwaiveditscreditor’srightagainstathirdpartythatwasdueorassigneditspropertywithoutreward,therebyharmingthecreditor,thecreditormaypetitionthePeople’sCourtforcancellationofthedebtor’sact.[8]12翻译中增加词语能够把原文字里行间或上下文语境中隐含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有助于实现译文文本的目的[7]。在法律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译者在保证原文信息准确传达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因此,为了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准确传达信息,译者在翻译中有时也可以增加一些词语。在例1中,原文的上下文语境中隐含着“除债务人和债权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意思,所以在译文中,译者有意增加了”againstathirdparty”,使英语读者对该法律条文的理解更加准确。例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条)Acontractshallbeinwritingifarelevantlaworadministrativeregulationsorequires.Acontractshallbeinwritingifthepartieshavesoagreed.[8]3有时候,原文的某些词语无须翻译出来。理由是,省略的内容在上下文语境中已有体现,或省略后译文更加精炼,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例2中,译者用两个“so”代替了原文的两个“采用书面形式”,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避免了在同一个句子中多次出现“inwriting”。例3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且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0条)Whereaftereffectingcombination,division,orchangeofdomicile,thecreditorfailedtonotifythedebtor,therebymakingitdifficulttorenderperformance,thedebtormaysuspenditsperformanceorplacethetargetedmatterinescrow.[8]12如果说词语增减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叛逆相对有限的话,那么法律翻译中词性转换所体现的创造性叛逆则明显得多。例如,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性分类上大体相同,但在词类上未必对应。汉语中的一个名词在英语中也许找不到同为名词的对应词。因此,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转换成另一词性。[2]74动词和名词的转换是最常见的一种词性转换。由于汉语倾向于使用动词,而英语倾向于使用名词,所以在法律翻译中,汉语的动词结构,往往会翻译成英语的名词结构。在例3中,原文的“分立”“合并”和“变更”等三个动词被分别译成了名词combination,division和change,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6条)Whereacontractistobeconcludedinwritingasrequiredbytherelevantlaworadministrativeregulationorasagreedbytheparties,ifthepartiesfailedtoconcludethecontractinwritingbutonepartyhasperformeditsmainobligationandtheotherpartyhasacceptedtheperformance,thecontractisformed.[8]6对于汉语法律条文中经常出现的“不……”或“未……”等表达(如上例),很多人可能会直接译为英语的否定表达“donot”,但现实中英语法律条文多采用肯定形式的failtodo来表达否定功能。因此,翻译汉语法律条文中的“不……”或“未……”等表达时,译者常常会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转换,以符合英语法律文本的表达习惯。2.句法上的创造性叛逆翻译界的学者们一直在为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争论不休,但在法律领域却基本一致,那就是法律翻译应提倡直译。直译,体现在句法上,就是必须忠实于原文的句子结构。Coode将法律条文分成四个构成部分:情形、条件、法律主体和法律行为,并且认为法律条件句中各个成分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译文只需完全复制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顺序即可。[9]。

Coode总结出来的法律条文的句子结构和顺序可以表示如下:情形条件法律主体法律行为[10]例5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0条)Whereapartysplitsaftertheexecutionofthecontract,unlessthecreditorandthedebtorstipulateotherwise,thelegalpersonsortheorganizationsarisingfromthesplitshallenjoyjointandseveralcreditor’srightsunderthecontractandassumejointandseveralliabilitiesunderthecontract.[8]14根据Coode的分析模式,例5的句子结构可以划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情形:Whereapartysplitsaftertheexecutionofthecontract,条件:unlessthecreditorandthedebtorstipulateotherwise,法律主体:thelegalpersonsortheorganizationsarisingfromthesplit法律行为:shallenjoyjointandseveralcreditors’rightsunderthecontractandassumejointandseveralliabilitiesunderthecontract.然而,由于汉英语言上的差异,在一部法律法规的翻译中,始终遵循这个句子结构和顺序有时会出现困难。此外,不管汉语的定语有多长,其总是位于所修饰的中心名词前面。而在英语中,除了可以用单个的词语充当定语成分外,还可以用分词短语、后置定语或者定语从句来修饰中心名词。这些特征都要求译者在法律翻译中进行句法上的创造性叛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中,句法上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调整。例6标的物为数物,其中一物不符合约定的,受买人可以就该物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65条)Ifatargetedmatteriscomposedofseveralobjectsandoneofthemfailstomeetthecontractedrequirements,thebuyermaydissolvethepartofthecontractinconnectionwiththatobject.如果按照Coode的分析模式,例6的译文应该表达为:Whenatargetedmatteriscomposedofseveralobjects,ifoneofthemfailstomeetthecontractedrequirements,thebuyermaydissolvethepartofthecontractinconnectionwiththatobject.[8]26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英译本中,译者有意使用了一个不同于Coode分析模式的句子结构,避免了重复使用同一结构而造成的单调和乏味。例7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Anagreementconcerninganypersonalrelationshipsuchasmarriage,adoption,guardianship,etc.shallbegovernedbyotherapplicablelaws.[8]2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意,获得更好的接受效果,法律翻译中的译文句子结构和原文句子结构并不一致。在例7中,“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在原文中充当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协议”,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按照这个句子结构进行直译,那么译文中agreement前面就会出现一连串的修饰语,不仅不够精炼,还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所以译者选用了后置短语来修饰agreement,使句子结构和意思均清晰明了。

总而言之,在法律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翻译策略并不冲突,两者相辅相成。当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译者无法采取忠实的翻译策略,或者采用忠实的翻译策略效果不够理想时,创造性叛逆便为译者提供了另一条出路。虽然法律文本的权威性和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创造性发挥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就不重要。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应用翻译,都是译者创造性的劳动。既然是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创造性叛逆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当然,法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并不是随意的,没有限制的。译者不能为了创造性叛逆而进行创造性叛逆。说到底,创造性叛逆必须是为了更准确更精炼地表达法律文本的原意,使译文更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接受,从而更好地实现交流目的。

法律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律英语 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法系差异 心理思维差异

法律英语,是以英语为基础,用以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用的语种或某一语种的部分用语,它是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特点鲜明,在词汇使用上庄重规范,书面语多,句法结构纷繁复杂,大量使用祈使句、被动语态、综合复杂句以及虚拟语气等。法律英语目前已经成为法律与英语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社会上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对法律英语翻译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够对法律英语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一、法律英语的特征

法律英语就其文体来说属于职业专用英语,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是应用语的一个分支,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语种。其行文庄重、结构严谨、表达准确。作为一种专用英语,法律英语在词汇的使用、句法的安排、文体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具体来说:

1.句法特征

句法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包括惯用长句,分词短语使用普遍(为了清晰地表达句意,法律英语往往更多地使用分词短语来代替从句做定语、状语或宾语),介词和介词短语使用频率高,条件从句使用率高。法律英语句法的这些特征是我们研究和对其进行翻译时所必须深入考虑和分析的。

2.词汇特征

词汇特征是法律英语特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分为使用法律专门术语(法律英语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法律语言);拉丁语频繁被使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拉丁语在英美法律实践中频繁被使用);相对词义的词语大量涌现;普通词语被赋予法律含义,如Party在法律英语中被理解为“当事人”等。

3.文体特征

法律英语属于书面英语。在起草法律文件时,严密准确是法律英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只有严密准确的法律英语才能保障法律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立法意图并体现立法原则,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便于对法律进行解读和执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制水平。

二、法律英语翻译

1.法律英语翻译的一般原则

法律英语是一种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类型,法律英语翻译一般来说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①词语使用的庄严性。法律英语由于其直接鉴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对用词的准确性要求相当高。这一点是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牢记的。②准确性原则。在对法律英语进行翻译时应当表达清楚具体,并尽量摆脱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注意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使用错误的词语而使翻译失去准确性。③精炼性原则。翻译法律英语除了准确外,还应遵循精炼的原则,即用少量的词语传达大量的信息。精炼性原则要求应尽量做到舍繁求简,避免逐词翻译、行文拖沓。④术语一致性原则。为了维护同一概念、内涵或事物在法律上始终同一,以免引起歧义,即使同一词语多次重复,一经选定就必须前后统一等。法律英语的这些翻译原则是我们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法律英语翻译是国家间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律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克服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民族差异性的障碍,促进国家之间的法律交流。根据笔者多年的学习、观察,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选择内涵最接近的法律词汇进行翻译。在中西法律文化之间,有些词的含义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在这两种文化之间会存在内涵最为接近的词汇,这时可以采用而不会导致太大的误读。②创造新的法律词汇。很多的情况之下,译者们在面临一种文化中有而另一种文化中无的事物时,会采用音译的办法,翻译法律英语时也需要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加工和想象,如罗马法系中的“legal person”最初被译成“法人”,“due procedure”译成“正当程序”等都是一种建设性的创新。③必要的解释。由于中西方诸多法律理念的基本差异,法律英语中有许多的词汇如果直接翻译,就会使它的意义非常不明确,此时,在忠实原文内涵的基础上做一些人为的增减就非常必要。法律英语以上的一些基本翻译方法是我们在进行法律英语翻译中可以采取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

1.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在行文结构、遣词习惯及句法层面上相去甚远。英语句子重分析,故造句多形合。而汉语句子则重意合,是靠逻辑事理的顺序来实现意合、流动、气韵三位一体的横向铺排的。由于两种语言特征各异,再加之法律语言的措辞要求严谨,故在翻译时往往不能正确遵循各自的语法要求,从而不利于表达。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2.包括法系在内的法律文化差异

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之词,面对的却是两大文化。”法律英语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译,恰恰相反,由于法律英语涉猎范围甚广,包括各部门法以及诸多法律边缘学科,故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人士须熟悉中英有关的法律知识,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法制史方面知识的了解,稍有不慎就会谬以千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错误。法律文化的差异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3.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同样存在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一方面将影响到其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将影响到其理解、翻译语言的方式。因而,可以说,思维方式的差异同样是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法律英语是法律与英语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应用非常强的学科。法律英语翻译之难就在于翻译的过程要实现法律与英语的双重要求。区别于其他的英语翻译,法律英语由于其准确性要求高,法律知识面要求广,因而法律英语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这既对他们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希望本文对法律英语翻译的有关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能够对我们认识和把握法律英语翻译,并进而提高法律英语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邱贵溪.论法律文件翻译的若干原则.载.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5月.

[2]苏珊.法律英语及其语言特征.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陈水池,罗孝智.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特征.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4]谢燕鸿.法律英语翻 译的准确性与模糊性.载.双语学习.2007年9月.

[5]李慧.文化差异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1期.

[6]沈春华.法律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载.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9月.

法律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律文本;翻译研究;视角思路

引言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立法最多的国家之一。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其与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与日俱增。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成功的商业合作需要法律的保障,这大大推动了法律翻译的发展。

笔者以法律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高级检索,其中2009-2014六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约有457篇,核心期刊约有101篇;在维普上收录的2009-2014年间的相关论文约有430篇,核心期刊53篇。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笔者对这六年间法律翻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力求为读者认识近年来其研究视角和思路提供参考。

一、法律文本翻译概述

法律文本主要是由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法律语言构成的。法律是由国家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用于规范和约束全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具有无上的权威性和规定性。法律翻译是对法律思想观念、法律语言文化、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的跨法系交流行为和跨语系交际行为。因而法律文本的翻译既要关照法律文本的特征,又要讲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二、法律翻译研究视角与思路

目前,法律翻译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较为活跃,但是由于缺乏双语的语言、社会环境,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许多阻碍。翻译学者们正不断地探索法律翻译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1.法律翻译研究成果基本概况。2009―2014年间发表的450多篇论文中2009年77篇,2010年74篇,2011年63篇,2012年80篇,2013年78篇,2014年85篇。

《中国法律翻译研究十年综述及前瞻》收录的数据显示1997――2006年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约有96篇,其中1997年0篇,1998年6篇,1999年2篇,2000年5篇,2001年7篇,2002年10篇,2003年12篇,2004年17篇,2005年26篇,2006年11篇。

以上数据显示自1997―2006年间,法律翻译缓慢发展以来,至2009―2014年间,法律翻译的发展实现了质量的飞跃。

2.法律翻译研究视角思路。对检索出的在中国知网收录,发表于核心期刊约100篇与法律翻译相关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笔者发现近年来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其研究内容涉及法律翻译现状前景、理论、原则、方法、语言、翻译史梳理、法律翻译的文化视角、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其他诸如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探究、法律专有名词的翻译、法律翻译译者主体地位研究、法律翻译语料库等方面也有所成果。其中对法律翻译理论原则、语言、法律翻译教学以及法律翻译的文化视角研究则是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方向。

(1)法律翻译理论原则。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在我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中,既吸收了杰出翻译家如奈达、韦努蒂、纽马克、泰特勒等优秀的翻译理论,又有严复、傅雷,林纾,许渊冲等为我国翻译事业添砖加瓦。法律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翻译或是一般性的应用翻译文本,法律翻译文本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因而对翻译翻译的理论探究是必要而又艰辛的探索旅程。

(2)法律翻译的语言研究。法律语言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一种语言。因为法律的特殊性,它除了传达其固有的字面意义外,还旨在传达附着于该语言形式上的某种特殊口吻、气氛、以及法律约束力。法律文本在翻译时应注意语言的一致性与同一性,要避免冗杂,力求清晰简练,规范并且专业。对法律翻译语言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有助于规范我国法律行业的语言,能够促进中国法律体系与国际法律体系的接轨。

(3)法律翻译教学研究。根据2009-2014年间的文章显示,对法律翻译教学的研究正成快速增长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立法事业与法律实务与世界进一步融合,传统的单一型法律人才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既熟悉法律事务又具备外语表达能力的跨学科人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法律翻译教学不同于传统翻译教学,法律翻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法律翻译教学的特殊性。我国于2006年批准设置翻译专业本科学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批准在15所高等院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试点。翻译教学工作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翻译教学体制尚未完全确立,作为翻译教学分支的法律翻译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4)法律翻译文化视角。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重要。法律作为国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国家平等互利,互尊互敬的交往前提。

翻译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扩展了译者的研究领域与翻译思路。同时推动了翻译研究的发展,也为跨文化,跨语言交流提供了助力。

法律翻译的研究涵盖了语言研究,理论研究,法律体系的研究等,看似是对法律翻译的研究实则是对两种法律文化的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不同的法律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有助于彼此的法律体系完善发展。

三、法律翻译研究的意义

随着地球村的不断发展融合,中国乘风破浪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对法律文本的翻译研究既是学术要求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1)法律翻译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分支,对法律翻译的研究丰富了应用翻译的研究内容。(2)法律翻译的研究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不同法律文化的碰撞交流,对法律翻译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国际法律争端纠纷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寻找强有力的法律支撑。(3)法律翻译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各学术领域对其的重视,有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建立。

整体来看,我国法律翻译的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法律翻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还具有现实的意义。对法律翻译视角与思路的研究有助于开拓法律研究新领域,有助于法律翻译的发展。然而应认识到,由于社会背景、语言环境的局限性,法律翻译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完善法律翻译研究,任重道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法律翻译理论的研究仍应上下求索,法律语言研究须精益求精,法律翻译教学研究仍是核心内容,法律翻译文化研究意义深远。我国法律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还亟待探索。(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德凤,胡牧.法律翻译研究:现状与前瞻[J].中国科技翻译.2006.8

[2] 李克兴.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3] 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 屈文生.法律翻译研究的视角与思路――对法律翻译若干重要方面的梳理和理性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0.2

[5] 吴咏花,岑新.中国法律翻译研究十年综述及前瞻[J].咸宁学院学报.2009.4

[6] 张法连,叶盛楠.法律翻译教学刍议[J].中国翻译.2010(3)

[7] 张法连,法律问题翻译基本原则探究[J].中国翻译.2009(5)

法律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法律翻译 法律术语 翻译方法

一、引言

法律翻译重点在于对其术语的翻译。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法律体制、体系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法律术语不对等,法律概念不同,法律观念迥异等,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术语。如中国的“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 policy”,再比如,我国法院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而美国则分为Supreme Court, District Court和Courts of Appeals。针对这些差异,译者应尽其所能做到使其所翻译的法律术语与原语法律术语不仅含义相等,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其形式对应。

二、法律术语的特点

要准确地翻译法律术语,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法律术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同的法律术语表达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意义,这些术语常常出现在法律文本中,专指某一意义,区别于其在其他文本中的其他意义。例如: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拘传――summon by force,偷税――tax evasion。这些词汇与文学、新闻、科技等其他文本有着鲜明的差别。

2.时代性。英汉法律术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旧的法律术语可能因为废除而变得使用较少,新的法律术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中国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其中“劳动教养”即“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在制度废除以后便成为了旧的法律术语,不再频繁使用。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即“the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这样的法律术语便是应时展而产生的。

3.严谨性。法律术语有其特定的意义及概念,这决定了做法律翻译时,选词要做到词义正确,语境确凿。如例句:“我们都有责任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其中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的翻译为“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and children”,“权益”包含“权利与利益”,翻译时要做到选词严谨,将意义翻译全面,因此译作“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三、英汉法律术语的翻译方法

1.使用功能对等词。Sarcevic提出“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比如,中文“警察”含义广泛,作统称,而美国表达警察的单词众多,其中包含“sheriff”,“deputy”,“sergeant”, “state trooper”, “marshal”,这些词在美国所指为不同区域、不同职能的警察职位。若将它们全部译作警察,显得界限模糊,指代不明,所以,相对应地,将“sheriff”译作“治安官”,将“sergeant”译作“警长”,做到功能对等即可。

2.含混对模糊。法律术语虽有其专业性,独特性,再某些情况下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对这类情况应采取以含混对模糊的翻译策略,以《婚姻法》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二点情形为例,其原文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这里法律条文原文语言含混,留有余地,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疾病,因此译作“if the man or the woman is suffering from any disease, which is regarded by medical science as rendering a person unfit for marriage.”采用同样的模糊语义来处理,保留了原文当中留有余地的意义。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译者无权作任何解释,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相应的含混表达。

3.增减词。在术语翻译中,迥异的文化差异致使法律翻译中绝对的对等很少存在,为了使翻译更加准确,译者应避免生硬的逐字译,这时可采用增减词来达到平衡。例如对法律术语“不立案决定书”不译作“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而译作“written decision of no case-filing ”,这里添加了“written”一词强调了其为“书面文件”的含义。又如“撤销立案”不译作“revoke a case”而译作“revoke a case placed on file”,增译了“placed on file”也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婚姻法》中第十条婚姻无效情形中的第二点“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译作“if the man and the woman are relatives by blood up to the third degree of kinship”,在这里,译者根据《婚姻法》中第七条禁止结婚的第一点情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做了增译,使译文的意义传达得更加明了。

四、结语

英汉法律术语的差异来源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翻译时可能遇到无法轻易找到目标语中与原语绝对对等的术语的问题,这成为了译者做法律翻译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深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差异的法律制度与文化,熟悉掌握法律术语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原语法律文本的意义更加准确地用目标语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es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278

[2]陈文玲.试论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完全对等现象与翻译[J].法律英语.2002.

法律翻译范文第8篇

>> 立法文本中“shall”的法理意蕴及其翻译研究 汉语法律文本中“的”字短语的翻译 法律文本及其翻译中的逻辑连接 法律文本英汉翻译的差异 Shall Not与May Not的翻译之争 主位推进模式在汉英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词序调整法在海事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英语诉讼文本中介词的使用与翻译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法律文本中的言语行为 法律文本翻译―视角与思路 论法律文本中的法律救济条款设置 法律英语中的长句翻译 shall的主要用法 法律文本的误译分析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浅谈法律翻译原则指导下立法文本的英译 刑事法律文本的句法特征与汉英翻译策略选择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WTO法律文本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WTO法律文本的翻译 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语义丧失现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EB/OL]. .

[15]《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EB/OL]. http:///link?url=WNa7oOQEPDhAAI1PxrGy93clmUpoEOObOMBT5Hww3_Y-ckmT2Z_ojWRffMJgBgWhitkd7WHXCoeKG38YTcFZxsKgRL_1ykqdfHQTVER4t4_.

[16]《隐私法案》(Privacy Act of 1974)(第七章)[EB/OL]. http:///wiki/%E3%80%8A%E9%9A%90%E7%A7%81%E6%B3%95%E6%A1%88%E3%80%8B.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中英文对照)[EB/OL]. http:///link?url=aTq6cI7Gfe79ywVl2Va1c3L4F2X5P-nY5Es_Khp_MTsCT_PGOOENvq6wMEPloeQnrDkibtooVtwc0xyew-hjESR_fzIvnh5dwxqtridNxjq.

[18]陈小全, 刘劲松. 法律文本中 shall 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中国翻译, 2011, 32(3): 63-67.

[19]Asprey M M. Shall must go[J]. Scribes J. Leg. Writing, 1992, 3: 79.

[20]Garner, A. Bryan. 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 (2nd ed.) [M]. New York: Oxford UP, 1995/2003.

法律翻译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法律英语特点 解构主义

一、引言

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但译者个人的翻译理念和经验、能力和语言素养、主体行为的目的性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译者的行为。法律语言是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因此与其他文体的翻译相比,法律英语翻译则不仅要求g者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要受制于法律语言本身的特点。译者该如何把握自身的主体性,是彻底地“隐形”还是“显形”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法律英语特点

法律英语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到法律、法规、立法解释、规章、条例、判决、协议、合同、章程等。这类型文件不仅与人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密切相关,而且还明确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因此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法律英语会采用专有的词汇、句法、用语和表达方式。一些学者对法律英语特点概括出四类:1.词语的专业性; 2.句法结构的模式性;3.表达方式的特定性;4.语体风格的庄严性。笔者认为法律英语作为表述法律科学概念及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使用的专业性用语,它不仅具备行业用语的精确性、准确性、严密性、权威性特征,从翻译实践的角度上看,法律英语的突出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英语背景性。很多人抱怨法律英语晦涩难懂,在译文中经常出现望文生义、错译、漏译现象,其最重要原因是译者缺乏对法律专业背景知识的了解。比如在中文的“法”的概念在具体运用中也表述成: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办法、细则等内容。同样表达“法”的英语单词非常多,在阅读法律英语文件时会遇到law/ act/ bill/ statute/code/regulation等词汇,其功能用途各有不同,bill是尚未通过的法律草案;所有经过国会或议会通过的提案都称为“law”,地位仅次于宪法;statute,也就是制定法或称成文法;由国会内专业领域委员会审议制定的法律文件称为“act”,如Federal Tort Claims Act(联邦侵权法),有时联邦或州级的具体的法也称为act或code;下位法通称为regulation,译为“规章”如果没有了解法的制定主体和位阶效力,则无法区分一部法律的重要性和效力。

2.法律英语专业性。法律英语是建立在法律专业基础之上,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话语体系。因此,法律英语会采用有别于普通用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这种专业性体现在:(1)普通英语词汇在法律英语中有特殊的含义。如complaint(抱怨)指民事状或刑事控告书;damages(损

坏)指赔偿金。(2)大量使用外来词和短语,尤其是拉丁语和法语。如stare decisis (遵循先例),Contra bonos mores(违背公序良俗)。(3)使用古体词,使句子结构紧凑,语义明确,文体更为正式、庄重、严谨。在实践中主要以here、there、where为词根与介词构成复合词,如hereinafter、thereof、whereas等。

3.法律英语的模糊性。法律条文以文字为载体,在实践中也存在内涵无确指,外延不确定的语言模糊现象。究其原因分为两类:(1)立法意义模糊,是指法律条文或法律表述涉及法律事实的性质、范围、程度、数量、时间、应用等方面无法明确、在语义上不能确指的情况。especially cruel means

(手段特别残忍),flagrant(情节恶劣),serious consequences (严重后果),对于什么是“残忍”“恶劣”“严重”条文没有明确规定。(2)语义模糊,体现在词汇歧义、句子结构歧义、语境歧义等情况。如,minor offense 在法律英语中指“轻罪、小罪”还可指“未成年人犯罪”,如果上下文不注意术语的一致性,则可能产生歧义。

三、法律英语翻译译者的地位

法律英语作为专业性用语,语义精确、严密,句法结构复杂,语体庄重严肃。译者在法律英语翻译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自身的主体性因素呢?

1.传统视角下的译者的“隐形”。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处于“隐形”、“透明”状态,译者不能带有主观思想,更不能彰显个性,对原作和作者亦步亦趋,充当原作的“忠实的仆人”。按照德莱顿(John Dryden)的观点,翻译就是“带着脚镣起舞”,译者就是“奴隶”,认为译者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出的酒确是主人的。可以看出译者处于被动的、依附的、甚至是卑微的状态,而法律英语中语言的特点似乎给带着脚镣起舞的译者再套上一层“枷锁”。

2.解构理论下视角下译者的“显形”。对于译者主体性地位最大的肯定莫过于解构主义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以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为代表分别从哲学、语言、文化视角对传统翻译观进行彻底批判和颠覆。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认为译者和译文不一定低于原作和作者,翻译并不是服务原作。译者的任务就是发现原作者“轻轻附属于词语之上”的特殊意涵,并把这禁锢的意涵在目的语中释放出来。正是译者的存在使得原作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来世的生命”。他指出:“翻译的语言能够――事实上也必须――摆脱意义的束缚,从而与原作的意涵同生相应。这种同声相应不是复制,而是对原作的和谐补充,也就是译作与原作在意涵上的互补。”从这意义上看,译者自身的理解和阐释都可以看作是原作“共鸣”,是在另一语境下对原作的补充。这对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极大地肯定,改变了以往译者卑微的“隐形”状态,为译者“显形”提供理论的支持。

3.法律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显形”。在法律英语翻译实践也需要译者的“显形”,需要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挖掘法律文本词组、短语、句子、上下语境的专业含义,这是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的内在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找准术语的专业含义。从法律英语术语的专业性上看,需要译者在使用术语时排除与法律无关的涵义,使用单一固定的词义来指定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译者在实践中会排除、缩小、扩大词义,长此以往就形成法律行业的行话和套话。比如说 fine 基本含义包括“罚金、罚款”,但译成中文只能缩小,局限于“罚款”,而“罚金” 只能译成financial penalty,罚金是刑法范畴的附加刑,罚款属于行政惩罚手段之一。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领域”,译者不能望文生义将概念理解成“领土”,需扩大解释成within the territory or territorial waters or spa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灵活处理语言的模糊现象。法律英语始终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也存在语义不能确指的模糊情况。这一方面是立法机关给法官和行政机关留下一定的裁量空间。对于这种不确指的模糊,译者可采取以模糊应对模糊,如“对贸易的不合理限制”就直译成unreasonable restraints of trade。另一方面是语言本身不可规避的歧义。如any person who has been injured may bring an action to enjoin and to recover damages.(任何受到伤害的人均可提出寻求禁令 and 取得赔偿诉讼。)这里的and 是“分别的”还是“共同的”意思?从语言的角度看是“共同的”,但在法庭解释是“分别的”。理由是:立法机构的意图允许消费者选择他们的补偿办法,而且不是消费者同时选择了两种补偿办法才允许诉讼。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法律翻译不局限于字面的含义,需要译者深入地立法者的本意,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选择翻译的策略。对于模糊的语义,译者可以根据上下语境把模糊译成精确的表达。例如:The seller are allowed to load5% more or less and the prices shall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unit price.(卖方可溢短装5%,价格仍按上述单价计算)这里more or less 相反却译成精确的“溢短装”。反之,译者也可将精确语义模糊化。

(3)实现不同法律语言功能的对等。法律英语翻译实践中,常遇到的一大难题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存在许多不对等的概念和表达,为实现法律功能的对等,也就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此时这就需要译者追根溯源,深挖专业术语的概念,译者可以改变词义的范围、适当地给予注释,甚至是创造一个新术语。以美国法院名称为例,多数的最高法院一般称为Supreme Court,但纽约州法院的名称却相反,所谓的“纽约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其实纽约市基层法院,而非最高法院,此时译者应当适当地做注解以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错误。再如翻译barrister和solicitor时,统一都译成“律师”显然是扩大了词的本义。为作区分,有些译者缩小词义分别译成“大律师”和“初级律师”;有些译者为体现反映二者的分工译成“辩护律师”或“出庭律师”;更有译者以发音为基础,创造性地译成“巴律师” 和“沙律师”。

四、结语

传统翻译理论一味地强调译者“隐形”,不可在译文中留下痕迹,忽视译者的主体性。然而在实践中译者主体性在语际转换中不可规避。法律英语翻译实践更需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从理论上看,译者自身的理解和阐释都可以看作是在另一语境下对原作的补充,使得原作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获得了“来世的生命”。从实践上看,译者的“显形”无处不在,而且是有积极意义的,使得译者能找准术语的专业含义,灵活处理语言的模糊现象,实现语言功能的对等。

参考文献:

[1]孙懿华,周广然.法律语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58.

[2]法律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60.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22.

[4]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85.

[5]陶博.法律英语中英双语法律文书制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24.

[6]法律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36.

作者简介:

麦芷翎(198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法律翻译理论与实践。

法律翻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法律英语;翻译

一、法律英语特点

1.语相特点(Language -phase characteristics)

从语相上看法律文本的主要特点有字体、字号的设置具有层次性,段落一般使用顶格式的排列,以及尽量避免使用过多标点符号等。法律英语一般都采用顶格式的排列。这实际上是法律文本的一个传统,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纸张,又可以防止一些人做手机,再段、行空白处增加文字。传统的法律文本中句子中间是不允许使用标点的。

词汇、语义特点(Vocabulary,semantics characteristics)。法律英语中的词汇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中间甚至杂有很多古体词,而且为使表达准确,常常使用专业的法律用语,并且大量并列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以消除歧义。

2.古体词的使用(old English)

法律语言表述需要特别确切,所以一般都尊重以前的权威,在用词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惰性,因为一旦有些变化就有可能会出现多种误读,这就导致法律英语中保留了许多古英语和中古英语的痕迹:witness(证人),moot court(模拟法庭),bequeath(遗赠动产),deed(契据),deem(认定),doom(判决、定罪),oath(誓约,宣誓)。

(1)语言的正式性(Language Formality)。法律语言一般使用的场合比较严肃,所以用词也一般比较正式,往往使用来源于古法语或古拉丁语的词,如contain,repugnant,peril,discharge,depart,purchase,deliver,completed,request等都是法语或拉丁语源的词,给人以正式、庄重之感。

(2)专业词汇(legal terms)。法律专业术语,即法律行话(legalese),指在特定的法律语境中具有特殊、准确法律意义的词语。法律专门术语是法律语言的主题,它们的使用使得法律语言显得更为准确和严谨,如纯专业术语:

easements地役权lie-nor留置权denationalization取消国籍或剥夺公民权利Stakeholderism利益相关论shifting burden of proof举证责任倒置free evaluation of evidence自由心证court control职权主义institutionalism体制论communitarian社会论。

(3)模糊词语(Fuzzy words)。法律语言素以严谨、准确著称,尽量避免和消除容易引起歧义(confusion)的含混语言(ambiguous words),然而它却并不拒绝使用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事实上,法律人从不忌讳,且经常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来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表达上的模糊导致理解上的不确定性,因而会给法律文本适用者提供一定的理解和解释空间。一般说来,对于无法用具体语言确定的或故意想给法官留下自由裁量(discretion)余地的事项,立法者都可能会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述。

(4)同义词和近义词连用(Synonyms and synonyms used in conjunction)。在法学著述中,法律语言常常借助几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叠用来覆盖各种类似的意思,以免引起争议。这些词意义相近或者互相补充,放在一起使用以免有所遗漏,以致出了问题没有依据。

(5)词汇禁忌(word taboo)。法律文件涉及严肃事项,禁止或限制使用带主观色彩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他禁忌词汇,包括俗语,口头语等,如splendid,wise,disgusting,happy,very等。

3.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

法律语言在句法上的特征主要有:长句、复杂句、条件句比例较高;句子多为陈述句语气;名词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1)长句、复杂句、条件句使用广泛(Long sentences,complex sentences,conditional sentences are used widely)。法律语言中的句子一般都比较长,而且错综复杂。这在其他文体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是与法律语言的功能相联系的,法律语言中的句子要完整地把每一种可能、每一点可能引发争议的地方表达清晰,因此句子难免就会不断加长,法律长句多以从句、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等方式复合而成的。条件从句在法律语言中最常见:If any term of…,such terms shall be void…

If a printed version of…,the Author may sell and distribute…

(2)法律语言的句子的语气和句式(Tone and sentence of Legal language sentences)。陈述句在法律语言中占有主导地位,往往都是比较完整的句子,很少有省略句。法律语言要求准确,不能用带有疑问或者感彩的句式来表现,也不能够表达不完整,给人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如法律文本中常用的情态动词“shall”,“the Carrier ‘shall’not be liable in any capacity whatsoever for any delay.”“notice shall appear in said future publication that this work…”,“shall”在法律文本中不是表将来时,而是表示“应该、承诺,要求”,法律英语中多用这种语气来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强制和普遍的语气,给人以权威的感觉。

(3)名词化现象及后置修饰语(Nominalization and Post-modifiers)。法律英语的另一大特点是词语的名词化倾向,尤其是动词名词化。使用此种方法,除能有效地简化叙事的层次和结构,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使行文更直接、紧凑和简洁之外,更重要的是如在庭审中,律师能够略去一般陈述句中的动词的行为人,由此起到迷惑陪审员等的作用。如被告律师完全可能将The defendant injured the girl at 9:30 A.M.变成The girl’s in?jury happened at 9:30 a.m.律师甚至还可以将girl都省略,将句子改成The injury happened at 9:30 a.m.由于名词化可隐去行为人,由此可扩大法律所适用的范围。如killing by misadventure is not criminal(意外杀人不负刑事责任)所规定的对象便可扩大适用到任何在合法作为中已经尽了应有注意责任,但仍然因意外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人。

后置修饰语与前置的相比,具有容量大,数目多,可以多重嵌入等优势,特别适合在法律文本中应用。

二、法律英语的翻译

1.理解是前提

由于法律英语具有以上的特点,因而理解在法律文书中显得格外重要。按照乔治 斯坦纳(乔治 期坦纳(1929-)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翻译理论家和教育家,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观点,理解也即翻译,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翻译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基本因素,而翻译的基础是作为整体存在的语言。翻译理解,一词一句都得落实,对以精确为特点的法律来说更是如此。正如钱歌川先生(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1931年参与主编《新中华》杂志。1936年人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移居美国纽约。)所说,“首先要了解原文”。法律翻译者必须在准确把握,理解法律原文的基础上,方可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释。在理解与翻译法律文本时应遵循一下原则:

(1)语义原则(Semantics Principle)。法律语言以“精确著称”,以因循守旧为特点。译者应当优先从原文所运用的的词语本身去寻找文本的意蕴,严格按照字面进行理解和翻译,应当按照同一语言共同体中一般成员所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去理解原文,译者应追求一种共识,特别是法律人圈内之一种共识以及意义上的形式正当性,阻却“非法律人”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模式,杜绝曲解发条中词义之现象。如一些非法律人“缓刑”理解成“缓期执行”,将partnership at will误认为“自由合伙”(应为‘不定期合伙关系’,与‘定期合伙关系’,即partnership for a term相对),将legal reports错当成“法律报告”(应为“判例汇编”)。

(2)语法原则(grammatical principle)。该原则把语法视为原文本理解的基础。译者必须对文本的篇章、词语关联、句子结构以及标点符号等进行语法分析,从而了解原文的逻辑推理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对文本才能有精辟的理解。法律英语文本结构虽然复杂,但是几乎所有的词和句的关系界定都能通过语法分析得以了解。对原文的语法理解可分为三个步骤:

①区分主句,为理解全局奠定一个主要的框架结构。

②辨别从句,译者可根据相关的关系代词,从属连词或并列连词等逐一进行识别。

③找出其它语法关系,找出修饰成分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文本翻译中,译者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源语言文本的文字,透过文字了解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最后再通过目的语的文字表达出原文本的旨意与精神。

2.要遵循法律文本翻译的标准

法律文本追求简洁,由此,法律分以标准也就可以简洁到两个字“忠实”。在译者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向原文牢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忠实”到“愚蠢”的地步,即原文通顺便通顺,原文生涩便生涩,原文模糊便模糊,原文省略便省略,原文繁琐便繁琐。法律译者的目的永远不是也不能是“取悦于”读者。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追寻原文文本的真谛和意蕴。同时,在翻译内容上必须与法律的价值、精神和法律规定相一致,合法性是法律翻译的的首要要求,译者完成的译文应当具有法律或“准法律”效力。

鉴于法律和翻译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影响和作用,人们对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但做好法律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法律翻译不仅涉及不同语言,也涉及不同法律体系,多种法律文化甚至不同的法律观念。在这些复杂条件的限制下,很难寻求完全的统一或对应,这就需要译员发挥创新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灵活机动地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上一篇:法律学范文 下一篇:网站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