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06:37:39

法律调查报告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鉴于:因甲方受托对_________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拟在_________申请发行股票并上市所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相关前期调查工作,甲方现委托乙方办理前述事项的有关前期法律调查事务,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委托合同,合同如下:

第一条 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办理如下范围的法律调查事务:

1.对公司的主体、设立及存续是否合法合规进行法律调查;

2.对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内部组织机构是否合法合规进行法律调查;

3.对公司资产形成中的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之合法性,资产之有效性、合同状况等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调查;

4.对公司未了结的经济诉讼、仲裁、行政诉讼能否胜诉及其法律后果做出认真的预测分析,但该部分之法律意见仅作为一种参考意见,乙方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5.对公司的各种经营合同及合作协议月前的履行情况作法律调查,对还未完全履行的经营合同及合作协议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作及其后果作出详细的预测分析;

6.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对公司董事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法律调查;

7.对公司的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可控程度进行法律调查;

8.对公司的各种资质认证及奖励证书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作相关的法律调查及分析判断;

9.对公司股票发行上市前涉及发行上市的重大法律问题,如是否具备发行股票之条件、股权比例之合法性、是否存在明显的法律障碍等做出法律调查。

第二条 乙方完成上述法律调查事务后应在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前向甲方出具书面的专项法律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仅限于上述内容不包括其它方面。

第三条 甲方应督促公司真实地向乙方提供有关的全部材料并积极配合乙方的调查工作,如因公司未及时提供材料而拖延乙方出具调查报告的,乙方不负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应对公司提供的全部材料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认真负责的法律审核,但公司应保证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全面性、完整性。否则,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五条 乙方必须对公司提供的资料严格保密,如有泄密,造成损失,由乙方赔偿相关损失,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条 乙方人员办理本合同委托事项应做到勤勉尽责,否则甲方有权要求更换人员。

第七条 经双方协商同意,乙方提供本委托合同项下的法律服务应收取的调查费用为人民币_________元,甲方在签订合同后第_____日支付人民币_________元,其余部分在乙方向甲方提交专项法律调查报告当日付清。

第八条 乙方接受委托后,若发现甲方或公司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有权终止,所收费用不予退还。

第九条 如乙方未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甲方所需得专项法律调查报告,则双倍向甲方返还其收取的费用。

第十条 乙方出具的调查报告仅供甲方内部参考,不得对外披露、引用、如因甲方不恰当的使用该调查报告而引起的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乙方不负任何责任。

第十一条 乙方在进行法律调查时需要向相关部门缴交的调查费用,出外(_________除外)调查的差旅费等费用由甲方负责。具体费用由乙方出差前向甲方提出预算,甲方在乙方出差前审查批准并向乙方支付。甲方逾期提供的,乙方则有权相应措施顺延提交调查报告的时间。

第十二条 本合同有效期限,自签订之日起至甲方收到乙方出具的专项法律调查报告之日止。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2006年1月23日,世纪瑞尔(430001)和中科软(430002)登陆新三板,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篇章,新三板作为场外资本市场的典范,从此风生水起。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科技界、产业界和证券市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各地高新园区的关注和广大中小企业的翘首以盼。究其原委,不外乎新三板审批时间短、挂牌程序简便等特色,更确切的说是新三板吻合了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轨迹,以一种易于适用的方式而倍受青睐。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上市发行实行审核制,企业登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都要向证监会上报申请材料,业经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方可,这就意味着上市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费用成本均较为昂贵,而根据《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试点办法”)和《主办券商推荐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业务规则》(以下简称“挂牌业务规则”)等相关规定。新三板市场在协会的严格监管下,实行备案制,形成了以协会自律性管理为主导,政府及券商相配合的多层次监管体制。

备案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公司申请挂牌须取得地方政府出具的《试点资格确认函》并由具备推荐主办券商业务资格的券商(以下简称“主办券商”)向协会推荐;

挂牌条件中未设置规模、盈利指标等硬性要求,公司是否满足挂牌条件,主办券商享有较大的自主判断权;

主办券商需对拟挂牌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召开内核会议,并决定是否向协会推荐备案;

协会对备案文件进行严格的书面审查,承担主要的监管职责;

公司挂牌后,主办券商履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负有较大的推荐责任。

备案制的特点是挂牌过程中,主办券商享有主导权和判断权。主办券商的内核会议类似发行审核委员会,内核会议依据《公司法》、《试点办法》等法律法规核查拟挂牌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尽职调查报告》等备案文件的可靠性、完整性及合法合规性,并决定是否向协会推荐。拟挂牌公司自身的质地优良,行业发展前景、科技创新性、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利好是拟挂牌公司的制胜之处,主办券商的有力推荐则是助推剂,二者有效结合,对于公司顺利挂牌至关重要。

新三板业务的挂牌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 股份制改造

新三板市场主要以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尚处于有限公司阶段的拟挂牌公司首先需要启动股改程序。根据《试点办法》的要求,拟挂牌公司需成立满两年,为保证公司业绩的连续性,拟挂牌公司应以股改基准日经审计的净资产值整体折股即由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

2 主办券商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是指主办券商遵循勤勉尽责、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拟挂牌公司进行调查,有充分理由确信公司符合试点办法规定的挂牌条件以及推荐挂牌备案文件真实、准确、完整的过程。

主办券商针对拟挂牌公司设立专门的项目小组,至少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和行业分析师各一名,并确定项目小组负责人。项目小组制定项目方案,协调其他中介机构及拟挂牌公司之间的关系。跟进项目进度。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完成相应的审计和法律调查工作后,项目小组复核《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文件,根据《主办券商尽职调查工作指引》,以财务、法律和行业三个方面为中心,开展对拟挂牌公司内部控制、财务风险、会计政策稳健性、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和合法合规等事项的尽职调查,发现问题,梳理问题,理顺关系,与拟挂牌公司、中介机构通力合作,彻底解决拟挂牌公司历史上存在的诸如出资瑕疵、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问题,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协助公司制定可行的持续发展战略,帮助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上市和资本运作观念,把握企业的营利模式、市场定位、核心竞争力、可持续正常潜力等亮点并制作《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尽职调查报告》及工作底稿等申报材料。

3 证券公司内核

这是新三板挂牌的重要环节。主办券商内核委员会议审议拟挂牌公司的书面备案文件并决定是否向协会推荐挂牌。

主办券商新三板业务内核委员会对前述项目小组完成的《股份报价转让说明书》及《尽职调查报告》等相关备案文件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关注项目小组是否已按照《尽职调查工作指引》的要求对拟推荐公司进行了勤勉尽责的尽职调查;发现拟挂牌公司存在的仍需调查或整改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同意推荐目标公司挂牌的。向协会出具《推荐报告》。

4 报监管机构审核

这是新三板挂牌的决定性阶段,中国证券业协会审查备案文件并做出是否备案的决定。

通过内核后,主办券商将备案文件上报至协会,协会决定受理的,向其出具受理通知书。自受理之日起五十个工作日内,对备案文件进行审查,核查拟挂牌公司是否符合新三板试点办法和挂牌规则等规定,如有异议的可以向主办券商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反馈意见,由主办券商答复。无异议的,则向主办券商出具备案确认函。

协会要求主办券商对备案文件予以补充或修改的。受理文件时间自协会收到主办券商的补充或修改意见的下一个工作日起重新计算。

协会对备案文件经多次反馈仍有异议,决定不予备案的,应向主办券商出具书面通知并说明原因。

5 股份登记和托管

依据《试点办法》的要求,投资者持有的拟挂牌公司的股份应当托管在主办券商处,初始登记的股份应托管在主办券商处。推荐主办券商取得协会备案确认函后,辅助拟挂牌公司在挂牌前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证券登记服务协议,办理全部股份的集中登记。

综观来看,新三板的挂牌速度较快,通常意义上讲,如拟挂牌公司需进行股改的,大约需要2―3个月;主办券商进场尽职调查及内核大约1―2个月;协会审查(包括反馈时间)需要2个月;经协会核准后可以进行股份登记挂牌,全部流程预计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当然,如果企业自身存在法律或财务等某方面的障碍需要整改的,前述时间会随着整改进度而有所调整。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并购重组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路径之一,企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都需要并购重组。然而,愿望如此美好,现实却异常残酷。企业并购是个高风险的技术活儿。有资料显示,企业并购的失败率高达70%,还有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失败率为全球最高。比如说,曾被誉为“中国首起成功的海外敌意收购”的中钢集团公司收购澳大利亚铁矿项目,最近却遭遇搁浅窘境,损失巨大。其失败原因之一是铁矿石产地运输条件不佳,而原有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运输要求,故需中钢集团自己解决,但这笔投资之巨大已超出中钢的能力。如果在收购之前能掌握充分信息,这样的决策失误可完全避免。导致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并购方对并购过程中潜在的风险防范不够,究其根源则是不重视并购交易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尽职调查”。

二、尽职调查概述

尽职调查,也叫审慎调查,译自英文“due diligence”,其原意是“适当的或应有的勤勉”。对并购方而言,所谓尽职调查是指从目标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结构和合法合规事项角度对目标企业进行一系列深入的调查和核查,了解目标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潜在的风险,以对目标企业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并购方做出正确的收购决策。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俗话也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企业并购交易过程一开始就是在与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进行博弈的过程,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缺少充分信息的情况下,购买一个目标企业可能给并购方造成重大的损失,失败原因多数就是因为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财务、资产和经营情况知之甚少,以及对其复杂性预计不足。相当多的中资企业未能充分重视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许多中小型并购交易,或者善意的并购交易,往往轻视并购的尽职调查,更有甚者认为这仅仅是简单资料搜集。

尽职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核实信息、发现问题和发现价值。尽职调查不仅是验证并购方之前对并购目标的分析判断,也是通过调查发现潜在风险,查雷排雷的重要工作,可以帮助投资方避开目标企业潜存的各种陷阱,如注册资本不足、债务黑洞、担保黑洞、工资福利负担、违法违规历史、税务陷阱、环保陷阱等。同时,尽职调查也成为企业并购方案设计、交易谈判不可或缺的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好尽职调查,并购方才能在并购交易中掌握最大的主动权。

三、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一)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

尽职调查通常包括经营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和法律尽职调查三部分内容。一般而言,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主要包括目标企业的行业背景、运营、财务、契约、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的调查内容则取决于并购方对信息的需求、潜在的目标企业的规模和相对重要性、已审计的和内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内在风险的大小以及所允许的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并购方可视具体项目情况增加或删减尽职调查内容。

尽职调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一般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委托律师,而经营尽职调查、财务尽职调查则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目标企业的运营状况一般都会在其财务信息得到体现,而且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并购对价,财务尽职调查通常在整个尽职调查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财务尽职调查进行重点阐述。

(二)尽职调查的主要程序

尽职调查是由一系列持续的活动组成的,包括对目标企业资料的收集、检查、分析和核实等,与风险导向审计有一点相似性。尽职调查通常需经历以下程序:

1.并购方和目标企业在达成合作意向的基础上,签署保密协议,启动尽职调查。并购方组织会计师和律师等外部顾问和内部经理人共同组成项目组,来对目标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尽职调查。需要指出的是,必须要有内部经理人参与调查。内部经理人对并购意向的把握以及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各种信息综合作出的定性考虑,对做出并购决策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外部中介机构无法提供的。

2.准备尽职调查清单,目标企业参照清单提供相关资料。如目标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股东会议和董事会会议记录、财务报表、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图、子公司分公司分布图、各种权利的证明文件、主要资产目录、重要合同等等。上述文件在目标企业积极配合时容易得到。同时,应根据公开媒体或者目标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进一步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

3.调研分析。根据综合获取的目标企业信息,结合并购的总体设想,全方位调查。

4.评估风险基础上做出尽职调查报告。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并评价项目的预期财务效益,其中主要是测算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内含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规模经济性以及风险收益等财务指标。以此为基础作出翔实的尽职调查报告。

四、财务尽职调查

企业并购的财务调查是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财务调查的结果决定了整个尽职调查的质量,对企业的并购行动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一)财务尽职调查与经营尽职调查、法律尽职调查的关系

三者紧密结合,并不各自孤立。财务调查相当多工作是基于经营调查与法律调查才能更有效完成。经营调查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行业背景、投资环境、股权结构、组织架构、经营团队等等,类似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都应强于审计工作的风险评估程序。法律调查意义在于发现或理顺目标公司的产权关系,确保并购方取得的目标公司的财产完整,不存在法律上的后遗症,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房产权、主要机械设备的所有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应该是完整无瑕疵的,为目标公司合法拥有的。法律调查还包括合同、债务文件的审查,以及正在进行的诉讼及仲裁。这些调查信息某种程度都是为了给财务调查结果与分析提供进一步佐证。

(二)财务尽职调查的内容

财务尽职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会计核算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

调查会计核算是否规范、统一;关注会计记录的真实性、衔接性及核对事宜;关注报表合并事宜,要特别注意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差异及不规范之处;调查成本核算方式是否符合企业特点,资产管理是否到位,账实是否相符,营运资金管理如何、账务处理是否及时等;了解财务组织架构、职能是否清晰、财务管理的效率和作用如何、预算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建立、财务分析体系是否完善等。

2.资产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资产是否账实相符,了解无形资产、产权质押及是否有产权归属不明的问题。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则要注意所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对土地、建筑物、设备及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商誉等)的价值评估,应根据双方事先同意的评估方式进行调查。注意分析资产结构、主要资产项目变化趋势、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利息资本化待摊费用冲抵,减值及坏账准备等;关注期末存货中在产品是否存在余额巨大等异常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应转未转成本的情况。

特别关注项目企业的资产流动性,流动性越强的企业,财务弹性和盈利能力越好。计算各年度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结合市场发展、行业竞争状况、企业生产模式及物流管理、销售模式及赊销政策等情况,分析各年度营运能力及变动情况,判断经营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

3.负债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债权、债务和义务,特别是或有负债的情况。

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结合现金流量状况、授信额度、表内负债、表外负债及或有负债等情况,分析企业各年度偿债能力及变动情况,判断偿债能力和偿债风险;通过以上比率分析,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财务指标比较,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判断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持续经营问题。

重视纳税情况,应重点关注是否已经按照目前的税基缴纳了企业的所有税收,主要了解目标企业的纳税情况,有无拖欠税款的情形。

4.盈利状况调查

主要调查目标企业的经营成果、收支状况、或有损失、财务前景等。关注利润的来源结构,是否属于销售收入的增加还是属于成本控制;衡量经营成果、考察企业获利能力的趋势;了解实际核算中确认收入的具体标准,判断收入确认标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存在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或虚计收入的情况;核查目标企业在会计期末是否存在突击确认销售的情况,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是否与销售收入变化情况相符,关注关联交易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真正流入企业。

计算利润率指标,分析其变化并判断未来变动趋势,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产品毛利率、营业利润率等是否正常,存在重大异常的应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进行重点核查;计算调查单位的各年度毛利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分析其各年度盈利能力及变动情况,分析利润结构和来源,判断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关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相关费用情况。取得财务费用明细表,对存在较大银行借款或付息债务的,应对其利息支出情况进行测算,结合对固定资产的调查,确认大额利息资本化的合理性。

调查非经常性损益的来源,取得依据和相关凭证以及相关款项是否真实收到、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分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结合业务背景和业务资料,判断重大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的合理性和计价的公允性;计算非经常性损益占当期利润比重,分析由此产生的风险。

(三)财务尽职调查的技巧

我们要明确财务尽职调查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的简单审核分析,它要从财务表象中挖掘出目标企业的经营真相和潜在风险,通过失真乃至造假的会计信息吸引投资是一些企业惯用的手法。挤掉财务水分这需要一定的调查技巧。

1.通过纳税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完税证明是判断企业销售利润最直接的方法,良好的纳税记录意味着企业有着不错的现金流量。

2.通过银行借款判断企业的诚信度和财务弹性。如果银行给予信用借款,那对企业素质的评价就可以加分,一个从来没有产生逾期还款的企业是值得信任的。如果在企业有可抵押资产的情况下不选择银行融资是需要关注的。

3.通过水电费、运费单判断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对于制造型企业,水电费和运费是甄别其生产规模、产能、销售能力的试剂,漏税容易偷电难,这些水电费、运费等指标有时对判断企业的真实生产和销售情况比从营销入手更为有用和可靠。

4.通过工资表判断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将员工薪酬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作比较,可以看出其吸引人才的能力;通过员工的报酬也可以反映团队稳定性。

5.以经营逻辑分析财务数据。比如,企业一般不会库存过多的存货,除非该存货稀缺,因此,存货数量过大往往是高估利润的表现;对账期长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应收账款要特别予以关注,企业不会轻易让客户拖欠货款,长期收不到款的收入基本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双方有纠纷,或者是发生坏账,甚至当初确认收入时就是虚构的。

6.注重细节的财务穿行测试。围绕采购、生产、销售进行的业务循环调查,在访谈中针对不同岗位员工问及同一财务问题进行相互佐证,对过于一致的回答要留意,对数据差距过大的回答也要认真对待。

7.跳出财务数字,重视沟通细节。并购交易是一场双方博弈,目标企业处于一个微妙的地位,看似积极配合却未必提供真实信息。在尽职调查中,可以注意观察目标企业的接待方式,沟通时的语气、眼神,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提供有关敏感资料的坦率程度等,这些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的信息,有时会比对方同时递给你的财务数字更有助于判断。

五、尽职调查注意事项

(一)重视对目标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团队的考察

“投资就是投人”。一个管理糟糕、不讲诚信的管理团队,如何能指望从其那里获取真实可信的信息。再亮丽的财务数据,你敢相信吗?透过现象看本质,企业的信用说到底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用。因此,全面考察目标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团队的背景、品格、学识、经验、信用等非常之必要。

(二)应在信息基础上有目的深入分析

尽职调查不是简单地按照调查清单搜集资料再进行装订的简单工作。真正的尽职调查是通过对商业因素的分析,对公司的价值进行详细和明确的评估。在很多并购案例中,并购方并不是不进行尽职调查,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信息的质量,没有根据并购目标进行有效分析。对于财务信息,并购方应该注意财务报告中揭示的主要问题、变化趋势和非正常财务特征,而不仅仅是注意财务报表中的每一个科目。尽职调查不是财务审计,而是通过关注企业的过去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必须立足于投资目的分析并揭示风险。

(三)讲求灵活性

尽职调查从来都没有一套固定模板。一切视并购方不同、并购目的不同、被调查方情况不同而调查工作方式不同和调查报告结果不同。在进行尽职调查之前,需要认真研究并购方的真实需求,认真分析被调查方实际情况,确定出调查范围、重点和调查方式。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特定问题调查是监督法确定的人大常委会7种监督方式之一,被称为人大监督的“重磅武器”,一般不轻易使用。与人大审议报告、执法检查等不同的是,特定问题调查需要提请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门的特调委,作为调查实施主体并独立开展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尚未成立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议会对政府的调查起源于英国,有的研究者称之为“国政调查权”,有的称之为“议会调查权”,主要指议会所进行的有关国家重大事宜的调查,区别于行政或司法部门所进行的一般调查。国外许多国家的宪法都赋予议会调查权。如德国的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有权利、并在四分之一议员提议下有义务设置调查委员会。”在美国,对涉及总统和行政机构的重大事件,国会有权组成“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即使缺乏宪法的明示规定,该项权力也被认为是立法机关的一项隐含宪法权力。

特定问题调查权早在建国伊始就被引入我国宪法。1954年宪法第35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遗憾的是,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删除了这一规定,直至1982年宪法才恢复这一法定职权。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继续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特定问题调查权的基础上,1986年地方组织法,增加了一款条文:“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的陈斯喜,就曾撰文指出,特定问题调查不是一般的调查研究,而是对某些重大问题所进行的法律调查。陈斯喜认为,“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这一程序一旦启动,监督就必须要有结果”,“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一种有很大威力的、有效的监督手段,是深化人大监督的重要措施。遗憾的是,法律规定的这一易于取得成效的监督手段,目前在实践中却得不到重视,使用得很少”。

“使用得很少”的特定问题调查权,迟至20世纪90年代方才启用。据《人民之友》梳理的“地方人大常委会特定问题调查案例”显示,整个20世纪90年代,在湖南省范围内,有“1993年3月,湖南沅江市人大常委会就教育问题组织特定问题调查;1995年3月,沅江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棉花购销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8起特定问题调查。

特定问题调查一经“发力”,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

较早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特定问题调查,出现在1997年。是年,湖北省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杂交水稻种子经营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委员会的调查,该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杂交水稻种子违法经营过程中存在制止不力、执法不严的行政责任,因此责令相关部门分清责任后严肃查处。

2000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设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对“汪伦才案件”实施监督,查清了“汪伦才案件”的真相,还汪伦才以清白,使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涉案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得到查处,维护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的尊严,提高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社会反响强烈,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或转载,其中《合肥晚报》的“汪伦才案件系列报道”还被全国人大评为2001年度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一等奖。

2007年,湖南郴州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就“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的经营权转让问题”开展特定问题调查。2009年,市政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建议,收回了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的经营管理权。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法 WTO 贸易争端

我国加入WTO以来,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国际贸易摩擦的上升是当中很明显的一个趋势,以民营企业的反倾销申诉为例,从1997年以来基本呈上涨趋势(图一)。

WTO系统中的贸易争端已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新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正是由于此,基于国际经济法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就我国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对市场既要合法规制,又需确保民族利益、社会公正。所以,对国际经济法背景下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由DSU即《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英文缩写

建立的,是国际贸易领域中解决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的十分重要的多边裁决机制,他是在整合国际经济法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相比,有以下特点:

1.统一性。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所有的经济贸易争端都纳入到DSU的规则之中解决,而且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协议发生冲突时,按照具体协议规定执行。

2.效率性。在基于国际经济法的WTO框架内,采取“反相一致”或称“倒协商一致”的做法,只要不是各方一致反对,则有关决策就可以获得通过。

3.强制性。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违反协议的一方必须撤销不符合国际法规定的措施,同时受损害国得到争端解决机构的授权后,可以针对违反协议的成员实施贸易减让或履行义务。这样就有效增强了该机制的有效性、约束力和威慑力。

二、WTO争端解决机构的组成

由DSB即WTO争端解决机构英文缩写来负责监督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运行,是基于国际法的WTO争端解决机制有别于其他关贸协定的重大创新,目前学界普遍将其视为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石。DSB严格来说是WTO系统内部的司法系统,根据《关于建立WTO的协定》第四条第三款的规定,“DSB成员即为总理事会的成员,以处理根据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中的任何协议提起的争端”,由此可见DSB的重要地位。

DSB解决国际争端主要是通过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来实现的。

应争端一方的请求,DSB可以成立专家组,专家组协助DSB对争端当事各方提出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客观审查,并就案件的事实与法律问题提出调查报告,以便DSB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法的规定提出建议做出裁决。专家组一般由3到5名专家组成,在被授予的职权范围内形成专家组报告,交DSB会议批准。

上诉机构则是DSB的常设机构,也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创新所在。上诉机构有自己的工作人员,其秘书处在机构上不同于WTO秘书处。上诉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判例的和谐性,负责处理争端各方对专家组报告的上诉,但上诉仅限于专家组报告中的有关法律问题和专家组详述的关于国际法的法律解释。上诉机构可以维持、修改或撤销专家组的法律调查结果和结论,而且上诉机构的报告一经DSB通过,争端各方必须无条件接受。

三、WTO争端解决程序

基于国际法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在整合国际法规定的基础上,有一套完整而较为合理的解决流程,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磋商

DSU规定,争议各方首先要通过磋商解决争议,同时应向DSB和有关理事会或委员会通知磋商要求及理由和所有相互达成之解决办法的义务。这一程序给予了争端各方能够自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

2.斡旋、调节与调停

这一程序是争端当事方同意而非强制性的选择,斡旋、调节与调停不是国际公法上的三种程序,而是指争端各方自愿选择中立第三方(WTO总干事)通过协调各种冲突,帮助他们达成互相满意解决办法的非正式争端解决程序。

3.专家小组程序

如果磋商失败,控告国家可以请求指派专家小组进行调查,这是现代国际法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程序,更是是争端解决机制 的核心。从严格意义上说,专家小组的建立才真正开始了多边贸易体制争端解决程序。专家小组听取争端各方陈述和收受争端各方答辩,对其受理的事项做出客观的评价。专家组模式的建立,在世界性国际组织决策程序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较好地体现了WTO成员平等与WTO有效运转之间的平衡。

4.上诉审查程序

正如前文所言,常设机构――上诉机构是WTO的最大创新,有助于防止和缓解自动通过专家小组报告所产生的消极因素。上诉机构报告经DSB通过以后对争端各方产生终局法律效力,这就形成了WTO独特的两审终审制,增强了争端解决机构的权威性和灵活性。

随着各国经济的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为了确保贸易能够公平、公正地进行,需要一个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而基于国际法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在整合国际法的基础上创新改革,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国际贸易中深入了解和运用这一机制,保护我们的民族产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赵维田 《WTO的法律制度》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2] 王新奎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 法律出版社 2005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键词:酷刑合法化;禁止攻击无防御者;酷刑有效性;定时炸弹假设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4-0122-005

一、导 言

根据禁止酷刑公约第一条的定义,“酷刑”系指为了从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报或供状,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被怀疑所作的行为对他加以处罚,或为了恐吓或威胁他或第三者,或为了基于任何一种歧视的任何理由,蓄意使他在肉体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为,而这种疼痛或痛苦是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许下造成的。纯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随附的疼痛或痛苦则不包括在内。如今,禁止酷刑以及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人格的待遇或处罚是国际法的重要内容。对酷刑的绝对禁止业已成为国际社会无可争议的共识。然而,在实践中,酷刑并没有被完全消灭。2002年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在使用酷刑。(1)

在法学界,学者们在酷刑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酷刑的使用在原则上应当受到绝对的禁止。但是,部分学者认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对嫌疑人实施酷刑应当获得法律支持,并提出酷刑合法化是减少滥用酷刑的有效途径。(2)实际上,酷刑是否应当纳入法律规制的范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的问题。酷刑合法化难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找到充分的理论支持,而实践中的巨大阻碍也让这一法律构想难以实施。

二、支持酷刑合法化的三个主要观点

(一)法律理论视角:酷刑与合法谋杀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

支持酷刑者第一个比较有力的论证是将酷刑和合法情形下的谋杀相比较,认为两者在本质上相统一,从而得出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以合法使用酷刑的结论。该观点指出,在合法的军事行动中(比如行使自卫权的战争等),政府可以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实现军事目标而进行杀戮。因此政府也可以基于同样的理由将酷刑合法化。

问题的关键在于酷刑和其他极端情况下的强制措施是否具有本质区别。芝加哥大学的Posner教授和 Adrian Vermeule教授认为,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酷刑和其他强制措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果酷刑必须被禁止,那么很多现行法律所肯定的其他紧急措施(如枪击具有武装力量的犯罪嫌疑人等)也应当被禁止。酷刑当然是一种恶。然而,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恶都是一律禁止的,在特定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恶就具有了其免受法律追究的理由。该理论希望通过从现行法律框架中寻找到已有的酷刑合法化依据,从而顺利地将酷刑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中。

(二) 功能主义视角:酷刑能够有效获取情报

酷刑的实际效果是酷刑合法化的前提条件。酷刑支持者认为,酷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极佳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支持者们列举了实践中的案例以证明这一论点。以色列政府在提交给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以色列GSS调查员通过酷刑审讯成功阻止了九十余起恐怖主义袭击。以色列最高法院尽管最终认定了GSS的审讯手段违反了国际人权法,但也承认了这些审讯手段是有效的。(3)

(三)定时炸弹假设:酷刑在紧急状况下具有重要意义

定时炸弹假设是酷刑支持者的最重要理论支持。支持酷刑的学者认为,在迫切需要保护的更大的利益面前可以牺牲少数人的人权来拯救多数,酷刑在此时就应成为合法审讯手段。从实际的角度看, 所谓的“迫切而巨大的利益”最有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反恐斗争里,因此定时炸弹理论也主要被置于反恐话题下讨论。

Bagaric 和Clarke教授对定时炸弹理论做过经典表述:某一恐怖组织宣称其在一架正飞行的飞机上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炸弹即将在三十分钟内爆炸,但是警方没有任何线索寻找炸弹的位置。已被逮捕但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是否允许警方对恐怖主义分子使用酷刑从而拯救数百名乘客的生命?(4)

支持者称,在定时炸弹假设的情境下,炸弹危害程度越大,允许酷刑的破例使用就越有正当性。进一步强化假设,在一颗核弹即将爆炸、核辐射将扩散到周边数千平方公里并长期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危害人类健康时,即便是坚决反对酷刑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对一个人使用酷刑可以拯救世界,那么实施酷刑者应当被免除责任。

三、酷刑合法化的理论缺陷与实践困难

(一) 酷刑与合法谋杀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首先,将酷刑和战争中的杀戮或者合法的紧急措施相比较,认为两者不具有本质差异进而得出酷刑应当合法的观点看似十分缜密。确实,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赋予了警察在紧急情况下开枪射击的权利并免除其法律责任。再者,国际法虽然严格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但是依然保留了国家在特定情况下行使自卫的权利。开枪射击和战争往往剥夺生命,相比之下酷刑只是对人的肉体或精神造成痛苦。因此,既然剥夺生命的恶都被法律允许,较轻的恶就没有理由禁止。

然而,虽然这些合法杀戮对于人类所造成的伤害可能远大于酷刑,但将伤害结果的大小作为正当性的唯一判断标准并不全面。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仅以损害大小作为判断一个道德和战争行为是否合法的唯一标准,还要考虑过程中的其他因素。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除了婚介公司的“忽悠大法”,被父母逼婚“逼死”、网络“出租”男女朋友以及“试婚”试出纠纷屡见不鲜。对于与“脱单”有关的种种乱象,法律究竟有没有招儿?

婚介网站应采取多种手段交叉核实会员身份信息

转伊容(百合网市场副总裁)

2002年,我国取消了民政部门关于婚姻介绍机构的前置审批。2009年,国家婚庆婚介标准化委员会了婚姻介绍机构的国家标准,但是,网络婚姻介绍的行业标准却没有制定。庞大的单身人群造就了庞大的婚介市场,由于进入婚介市场基本没有门槛,近几年,婚介机构尤其是网络婚介机构数量猛增。虚假广告、乱收费、婚托等“黑婚介”甚嚣尘上,让不少单身人士伤心又伤财。

用户在婚介网站遭遇欺诈,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网站提供的身份信息不真实。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站本身审核不严格,二是我国民政系统的婚姻信息不对外开放,企业和个人都无法查询会员婚姻状态,婚介机构审核确有难度。一般来说,网站只能依照用户提供的相关证件进行核实,但全国居民的婚姻信息并不联网,不能做到有效及时地更新:“已经结婚,但户口本的婚姻状态显示未婚”、“法院已判决离婚,但民政部门的登记依然显示已婚”等种种情况,都给婚介网站的认证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为了最大限度防止用户遭遇欺诈,正规婚介网站应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诚信保障机制,除了线上实行实名制,还可引入芝麻信用、视频、财产、学历等多项联合认证方式,同时设立线下服务中心,采用面对面的方式验证身份证件、学历、单身声明或离婚证以及房产证、行驶本等,核实会员的真实信息。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防欺诈团队,通过分析骗子的行为特征,采取机器+人工的方法对用户的异常行为进行跟踪,及早发现欺诈行为。

实践证明,严格进行身份验证,虽然不能完全防止欺诈行为,但是通过以上多种措施的结合,可以避免八成的婚恋网络欺诈。

子女因被逼相亲而自杀,父母应被追责吗

常莎(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2016年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国内40岁以下人群中超过七成单身人士曾被父母“逼婚”,女性遭遇的压力更大。

此前有媒体报道,江苏一名女子因被母亲逼着相亲而跳河自杀,江西一男性则因相亲失败与家人争吵后跳楼身亡。子女因被逼相亲而自杀、患上抑郁症或受到其他形式的伤害,父母需要被追责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婚姻自由应理解为当事人双方既有结婚的自由也有不结婚的自由,父母逼子女相亲虽然并不等同于直接干涉双方的婚姻,但如果父母在逼子女相亲后,不顾子女的意愿继续主导并胁迫子女与特定对象结婚,则属于侵犯婚姻自由。

子女受父母胁迫而结婚的,受胁迫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受胁迫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如果父母在逼子女相亲的过程中使用了暴力手段或有非法拘禁行为,则构成故意伤害罪或非法拘禁罪。刑法第257条还规定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但相亲并不等同于结婚,只要父母的行为停留在逼子女相亲这一步,未构成故意伤害罪或非法拘禁罪的标准,就算子女因此自杀也无法追究父母的法律责任。

即使父母采取暴力逼婚,其行为已经达到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标准,也需要受害人发讼才处理,即所谓的亲告罪。

租男/女友回家,不构成雇佣服务关系

符向军(法律工作者、法治评论员)

单身人士为了哄住父母,在平台租一个男/女朋友回家,看似时尚有效的“反逼婚”行为,实则隐藏着重大安全隐患,可能引发财物纠纷、人身伤害、情感纠葛以及诈骗、色情交易、害等民事刑事法律纠纷。“男子租女友遭暴打并被抢劫15万元现金”、“男子租女友回家致其怀孕”、“女孩出租自己被劫财劫色”……因“租友”而发生的违法案件屡见报端。

必须明确,“租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有人将此行为定位于雇佣服务关系,这是错误的理解。把人作为交易主体进行租赁,不符合法律规定,也违反了道德伦理。“租友”的性质特殊,一方以另一方的男/女友的特定身份出现在另一方的家长亲人面前,进行“角色扮演”,涉及身份利益关系,其合同标的物是人本身而非劳务,不同于家政服务、暑期打工、建筑劳务等提供劳务的一般雇佣服务关系,也不同于付费陪玩乐、陪聊天等提供劳务的新型雇佣服务关系。

任何以人身为标的物的“租赁”“雇佣”协议都属无效,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在租赁期间如出现任何财产、人身损失,“租客”就会陷入维权难的困境。

另一方面,租友平台本身处于灰色地带,不具有合法经营的资质。一旦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行为,各方包括中介机构都将会受到治安管理罚,甚至民事、刑事法律的处罚。

“租友”现象是传统的婚恋家庭观念与“单身潮”相矛盾的特殊产物,这种现象不会长久存在,网络租友也不会成为长期发展的模式。

同居有风险,“试婚”需谨慎

张晓黎(北京京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据某婚恋网站近日的调查,在单身人群中,近90%的男性和70%的女性能接受“试婚”。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也曾对千余名“试婚”男女进行抽样调查。

为了避免结婚后的各类摩擦,许多情侣会在婚前选择同居“试婚”。尽管“试婚”被认为有不少好处,但也存在较大风险。

从法律上看,“试婚”与同居在现实中意义基本类同。“试婚”若不成功,则双方可能在分手时产生情感纠葛、财产纠纷甚至子女抚养的纠纷。

感情纠葛,不属于法律调整范畴。对于二人在“试婚”期间共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如果登记在双方名下,则以产权登记为准;如果登记在一方名下,双方共同还贷,则属于双方共有。双方共有的情形中,如果有证据证明按份共有,则按份共有;若没有证据证明,则各占50%份额。如果登记在一方名下,由一方单独付款并还贷,属于一方个人财产,另一方无权主张房屋权利。

有的“试婚者”会在“试婚”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在一起生活的权利、义务及财物归属等细则,这样的协议一般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但是,如果协议约定,一方在“试婚”期间,不得与他人交往,不得与他人领取结婚证,由于该约定违反了我国婚姻法关于婚姻自由的规定,该约定无效。

如果协议约定,一方因为有外遇或者造成另一方身体上的(如流产)伤害,该方自愿赔偿多少钱,则该约定有效。

和男性相比,女性在“试婚”关系中的利益更容易受损害。单身女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考察某个男性是否适合结婚,不要轻易“试婚”。比如两人一起去长途旅游,整个过程中也能对某个人的生活方式、处事态度有深度了解。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论关联犯罪杨子良(13)

论胁从犯的几个问题刘骁军 刘培峰(23)

专利侵权犯罪研究程宗璋(29)

量刑实践在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王玮(33)

也谈管制刑适用的法律调整王利荣(40)

论隐匿、销毁财会凭证罪王秀梅 杜澎(44)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研究陈明华 王政勋(49)

组织罪死刑存废之我见--对汪红英案改判几点法律思考陈有西(54)

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研究张凤艳(58)

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王庆民 徐莹(65)

刑事审判监督价值分析引论宋世杰 陈果(70)

刑事再审制度改革与完善探析陈永革 李志平(75)

单位证明的证据效力探析赵会平(86)

论刑事证据审查的程序和规则颜玉康(90)

刍议"金字塔"型刑事证据标准与公诉观念的转变陈辉 肖本贵(95)

论估价鉴定王道(97)

笔迹鉴定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军伟(101)

对一起用圆珠笔添写字迹的检验袁瑛 张远萍(104)

犯罪原因的主体分析张绍彦(106)

上海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魏小燕(113)

误劫并绑架行为如何定罪焦自连 苗玉杰(117)

以伪造存单的方法非法吸收存款如何定性张奎生 斐雯(119)

运输型犯罪初探姚慧祥(121)

公诉人如何适应新的庭审方式石欣 苏喜民(123)

论公诉讯问的特点、难点与对策肖辉(124)

刑事违法性:内涵、功能与价值之比较研究唐稷尧(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辩证关系姜伟 芦寄蓉(11)

关于刑法学中“排气孔”和“安全阀”观点的反思——对“犯罪有益论”和“相对主义犯罪观”的批判于志刚(20)

规范构成要件要素与明确性原则关系之辨正高锋志 王昭振(25)

利用事前状态型绑架罪及其延伸王志远  金福(33)

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立法的研析刘志伟  侯庆奇(40)

新型受贿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研究张铭训(45)

刑事程序法视野中的法庭科学DNA数据库陈学权(52)

证据的客观真实性质疑谌东华(62)

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韩旭(67)

论选择段明学(75)

量刑公正之程序进路仇晓敏(82)

冤案是如何发现的郭欣阳(90)

取保候审适用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未成年人案件实证研究的分析宋英辉(98)

日本对非法传销行为的刑事处罚郑泽善(106)

论美国犯人的法律权利吴宗宪(112)

《中国刑事法杂志》二00七年总目录(125)

重要启事(F0003)

论减刑、假释裁决权之归属陈永生(3)

论犯罪社会危害性评价机制的确立马荣春 韩丽欣(11)

法条竞合犯的类型及其法律适用黄京平 坚(20)

论主观罪过中的定量因素认识王强 胡娜(25)

论正当防卫中民众观念与法律解释的融合——由张德军案件引发的问题和思考陈璇(35)

对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理解与适用戴有举(43)

论袭警罪的信条学基础王世洲 栾莉(50)

审判对象变更机制述评谢进杰(56)

刑事上诉审之构造刘磊(63)

论刑事诉讼翻译制度的缺陷与重构薛培(72)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适用及构建孙宝民 吴春波(75)

我国刑事侦查管辖权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王德光(81)

论我国刑事案件并案诉讼制度的建构王飞跃(87)

广东省网络侵财犯罪的实证分析张晓薇(95)

高科技犯罪的全球化挑战与本土回应马进保(102)

非洲联盟预防和惩治腐败公约赵秉志 王水明(107)

美国的联邦保护令制度张栋(114)

重要启事(F0003)

中国古代严刑峻罚的历史分析与评价杨兴培 吕洁 陈国栋(3)

“人格不法”刍议张文(16)

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以法释[2007]5号为中心陈伟(24)

法规竞合的若干疑问及其重新解读——兼论法规竞合与想像竞合的本质区别赵丙贵(33)

结果加重犯争议问题探究周铭川(41)

论劳动刑法的建构及其法理姜涛(48)

论“网络”的司法认定——以罪刑法定原则为边界高巍(58)

论被告人承担客观证明责任张斌(65)

论刑事缺席审判的适用范围——比较法的视角张吉喜(72)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制度及完善周常志(79)

“刑事错案认定标准”研究龚佳禾(84)

守文与权断——清代量刑的制度与实践蒋铁初(88)

认真对待侦查讯问——基于实证的考察刘方权(96)

美国信息披露型证券犯罪的构成要素与抗辩事由——以联邦法院系统的判例为视角张懿睫(105)

法、意辩诉交易制度比较研究——兼论美国经验在欧陆的推行与阻碍施鹏鹏(110)

一部科学研究改造罪犯思想的理论专著——读辛国恩等同志的专著《改造罪犯理论研究》张全仁(121)

重要启事(F0003)

侵犯著作权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高铭暄 王俊平(3)

知识产权与网络犯罪立法完善需认真研究的几个问题黄太云(9)

关于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几个问题林 陈可倩(14)

网络犯罪新问题刑事法规制与适用研究刘守芬 申柳华(19)

关于网络与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的几个基本理念青锋(25)

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兼评人格刑法学胡学相 陈文滔(29)

论目的犯目的的地位欧阳本祺(38)

论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于佳佳(44)

我国现行刑事责任理论的结构性缺陷与改造思路肖世杰(51)

缓刑适用实证研究刘延和(56)

权利行使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叶良芳(64)

论商业贿赂罪赵廷光(7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若干操作问题研究万毅(77)

证人保护与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冲突与权衡何挺(83)

侦查监督视野中的刑事拘留黄海波(88)

论被害人的民事赔偿先行权段洪波(93)

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若干问题探讨肖志勇 瞿伟(98)

退回补充侦查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审查环节为视角的观察徐航(104)

改革治安警务模式的构想赵国玲 王海涛(113)

美国被害人权利宪法化运动及启示陈虎(119)

重要启事(F0003)

量刑基准论周长军 徐嘎(3)

论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刘艳红(13)

论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王良顺(19)

防卫过当罪过研究郭泽强(26)

竞合过失理论的再提催吴情树 颜良伟(32)

刑事和解的刑事政策价值王作富 但未丽(38)

数额犯基本问题研究王志祥(42)

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胡东飞(52)

论渎职罪构成中的损失结果王纪松(57)

刑事被害人知情权的程序保障蔡国芹(63)

证据结构研究袁宗评(71)

证据移送制度研究——兼驳书一本主义李国强 李荣楠(81)

刑事诉讼成本分担制度初探吴光升(89)

律师职业拒证特权的风险和界限——以刑诉法再修改专家意见稿为蓝本宏(97)

按自报认定被告人身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陈莫强 李红辉(102)

中国古代悯囚制度考略赵友新 张万军(108)

和谐世界的“国际刑事法治”——对国际刑法的价值思考宋健强(114)

论社区矫正与其他非拘禁措施——问题与解决思路约阿希姆·赫尔曼[德] 颜九红(译)(121)

重要启事(F0003)

论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赵秉志 杜邈(3)

解读客观归责理论倪培兴(10)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初探杨剑波(20)

刑事政策观之时代精神解析张远煌(25)

构建我国犯罪论体系之思考郑丽萍(30)

骗用贷款罪初探戴有举(35)

我国故意杀人罪立法完善的体系性思考陈世伟(42)

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争议问题研究丁友勤 胡月红(53)

商业贿赂犯罪“经济往来”系列条款研究谢杰 吕继东(58)

论侦查阶段鉴定的必要性与实施主体邹明理(65)

痕迹鉴定结论的性质和证明价值郑筱春(71)

合并审判研究杨杰辉(75)

刑事缺席审判:价值平衡中的制度建构谢小剑(82)

被告人刑事司法权利保障机制研究陈晓东(88)

功能、要素与格式:书制作检讨程捷(93)

我国犯罪黑数现象存续根据论胡选洪(99)

广东省惠州市犯罪状况的实证分析秦兰英 苏青梅 胡黎莉(105)

关于律师辩护的调查报告——以监狱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欧卫安(112)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内容摘要:中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存在“超国民待遇”、利用效率低下、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美国建立了专门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促进外资流入。美国外资开放战略对我国的重要启示在于提高与外资相关的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完善与外资有关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关键词:外资立法 外资监管 国家安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1979-2008年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526.13亿美元,吸收外资规模在全球的排名也已经从1980年的第60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但是,中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美国恰恰是全球外资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其外资制度设计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引入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资的认识偏差导致“超国民待遇”

受历史惯性的影响和中国地区竞争的现实压力,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不少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发展本地经济,纷纷出台各种特殊政策,甚至有些规定与国家外资法律规定不一致。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信贷优惠、进出口经营权、外汇管理优惠等方面一直享受比内资企业更为优惠的待遇。即使在设立程序上,对外资企业缴纳注册资本的要求也很低。如果外资对中国企业实施并购,外国投资者在合营企业注册资本中的首期实际出资只需达到7.65%即可取得对中方的绝对控股地位。此外,各地区相互间的法规和政策也不统一、不平衡,对外资优惠或限制的规定和政策差别很大,导致外资在地区投向上出现投机倾向。改革开放初期,因为缺乏资金,对于外资实行优惠政策可谓良方,但是,在引资规模已成几何级数扩张的情况下,是否仍然有必要提供如此优惠值得商榷。虽然自2010年12月1日起,我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但是外资企业在其他非税收政策领域仍然享受诸多优惠待遇。

(二)多种因素导致外资利用效率低下

外商投资存在产业结构不良、增值率低、环境污染、逃税避税、投机性并购等问题。近年来,甚至一些战略性企业也成为外商并购的对象。如果不对这种现象加以禁止或限制,势必造成国有经济“私有化”、“外资化”,危害我国经济安全。与此同时,“假外资”泛滥,对我国市场秩序、宏观经济稳定性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形成挑战,某些腐败分子和不良商人藉此侵吞国有资产和公众财产、进行欺诈、转嫁金融风险等自不待言,即使没有这类犯罪问题的“假外资”也会妨碍我国宏观调控效力、宏观经济稳定性和市场秩序。出现上述种种现象,“超国民待遇”是一个原因―“超国民待遇”使得原本无效率的企业在优惠制度下仍能取得一定利润,使得国内资本为获取优惠待遇变身“外资”。另外,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等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对于国家安全问题均没有相关表述。在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是当务之急。

(三)外资规范与监管制度存在漏洞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外资准入的限制不明确。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与外资直接相关的国有企业并购、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外资企业绩效考核等领域的专门法律。我国现行法律对外资准入的规定不明确,导致一些战略性或非战略性的产业和企业被外资并购。二是对外商出资的要求过于宽松。我国现行法律对外商出资规定过于简单,既没有规定外商出资的资本必须属于外商境外合法资本,也没有规定实行实缴制,相反规定的是认缴制,认缴时间期限较长,且弹性过大。只规定外商出资比例的下限而无上限规定,容易导致控股,甚至损害中方利益,并且对外商“增资扩股”的并购方式缺乏必要监管和约束。三是对外资企业造成的社会负效应控制不力。近年来,外资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劳工权益受损等问题层出不穷。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导致外资企业运营过程中无须承担或者只承担较低比例的社会成本。

美国引入外资的制度设计

(一)外资立法兼顾国家安全

美国与外资有关的立法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与FDI相关的立法先后有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1950年国防生产法案》、《1966年外国投资者税收法案》等。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立法体现了其对外资加强研究与监管的倾向。美国相继出台了1974年《外国投资研究法案》、1976年《国际投资调查法案》、《1977年改善国内外投资申报法》和《1978年农业外资申报法》等。《1975年税收减免法案》和《1976年税收改革法案》虽然对流入一般性行业的外资实行税收优惠,但是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收益不实行税收减免,体现了其产业安全及国家安全的理念。

1988年美国对《1950年国防生产法案》第721节进行了修订,出台《埃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授权总统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就外资对美国公司的收购、兼并、接管和投资进行调查。20世纪90年代,面对全球的FDI热潮,美国出台了以《国防授权法案》为基础的《伯德修正案》,将发起调查的条件变更为“在任何代表或受控于外国政府的实体试图参与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的兼并、收购或接管美国实体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下”。“外国政府”成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在外资流入过程中权衡国家安全风险、加强监管的关键影响因素。2007年7月26日,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旨在进一步加强美国对关系国家安全的外国投资行为的审查与限制;该法案对外资进入美国予以全方位的要求和管制,并对外资并购涉及的国家安全问题给予新的诠释。

(二)监管机制注重权力制衡

首先,外国投资委员会行使审查权。美国负责对FDI进行审查的基础部门是外国投资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估和监测外国投资对美国的影响,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由财政部长担任主席,包括职责完全不同的部门,一些部门负责法律实施、国防以及国家安全等,另一些部门则负责推动和实施对外开放与投资政策。根据2008年《关于外国人合并、收购和接管的规定》,如果外国投资委员会对外资的投资目的存在疑虑,不论其入股比例多少都可以对交易进行审查。换而言之,即任何外资并购从理论上都是可以被否决的。

其次,总统行使决策权。在外商投资方面,总统拥有如下权利:

一是在有充分证据表明外国实体的控制可能导致其采取威胁美国家安全的行动,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以外的其它法律规定无法为保护国家安全提供充分和适当的授权时,美国总统有权中止或禁止任何被认定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经济)的外国收购、并购或接管美国公司的行为。

二是总统在收到外资委员会提交的调查报告后应在15天内做出最终决定并宣布。在宣布决定后,总统可以直接命令司法部长寻求适当的方式执行总统的决定。

三是如果对一项交易的调查最终导致交易双方达成延迟协议(a mitigation agreement),在一交易一方实质性违背该延迟协议而无其他救济措施时,总统可以重新启动对该交易的审查程序。

最后,国会行使监督权。国会对外资委员会的监督权早已确立,而《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进一步强化了国会这一权力。国会主要通过两项制度行使其监督权:

第一,国会证明制度(A Certified Notice to Congress)。外资委员会完成审查程序后,外资委员会主席和相应成员应向国会提交书面报告。在完成调查程序后,外资委员会主席和相应成员也应尽快向国会提交书面报告,说明调查结果,除非该调查结果应提交总统裁决。

第二,年报制度(Annual Report)。《2007年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规定外资会员主席在每年7月31日前应向众议院、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提交年报,对过去12个月的外资委员会工作情况向国会报告,还对年报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规定。

(三)“招商引资”同时推进

过去半个多世纪,尽管美国一直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审查FDI流入,但是,总体而言,在提高经济驾驭能力、为内资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美国始终致力于扩大利用外资的深度和广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流入美国的外资增速较快,1977年到1984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速超过美国对外投资增速的3倍。1985年到2004年,美国流入FDI增速超过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速的8倍,FDI存量从1985年的1850亿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17000亿美元。美国陷入次贷危机以来,引入外资刺激经济增长更是一剂良药。2007年,美国商务部发起“投资美国”(Invest in America)项目,“向全世界表明美国是最理想的投资地,也是最安全的投资地”。该项目工作重点包括:主动与外国政府和投资者接触,对州政府的投资促进努力给予支持,解决国际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并提供政策指导。“投资美国”项目旨在通过促进和支持外国在美直接投资,从而在美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创新,提高竞争力。

美国FDI开放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一)权衡外资开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平衡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既要引入外国直接投资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又要严格审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在努力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对比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国家安全方面的立法甚至很少关注国家安全,美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走在前面。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美国必须制定相应经济战略以保证其他国家的崛起不会破坏美国的经济安全”。本文列举美国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审查的诸多规定,无意指责美国在对待外资方面存在“保护主义”,而是要说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尚且如此,如何维护与促进国家安全就更值得我们深思。

(二)完善与外资相关的法律体系

美国是一个以法制见长的国家,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各项法律规章都在不断的修订与完善的过程中。美国规范外资的立法,体现了美国在审查外国直接投资安全性的同时以税收制度调整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反映出美国对于外资与国家安全关系的密切关注,同时也反映出美国对于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寻求投资开放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所作的尝试。《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虽然不属于立法范畴,但是其作用不可小觑,美国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新立法或者法律调整的方向很大程度上会在该报告中有所反映。如此严密的法律体系,对于正处在大规模招商引资阶段的中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三)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随着美国对国家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职能不断加强,对外资的审核程序也在不断改进,仅从2007年7月到2008年12月外国投资委员会的一般审核程序就经历了四次调整。外资监管如此,外资引进也是如此。2007年启动的“投资美国”项目由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局负责,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组织参与专项招商引资活动超过70场(次)。综观美国的招商引资以及外资监管制度,“政府主导”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政府积极组织与推行,才能保证招商引资与外资监管的效率。寻求外资开放与国家安全的最佳契合点,应成为我国的政策取向。

参考文献:

1.陈业宏,夏芸芸.论我国管制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存在的法律问题―兼谈美国外资并购管制法制经验[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6)

2.梅新育.中国外资并购反垄断条款的缺陷及其弥补[J].国际贸易,2007(12)

3.邵沙平,王小承.美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探析―兼论中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构建[J].法学家,2008(3)

作者简介:

法律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公民的法律素养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顶着高层知识分子头衔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更是彰显民族文明与文化水平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高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具有绝对作用----帮助其拓宽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完善法律人格。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解决问题前应先有策划,而策划往往应对症下药,才能因势利导,通权达变。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做一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应对措施,为和谐大学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在整个20xx年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上一篇: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汽车市场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