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2:19:56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CSSCI;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赵丹(1987-),女,浙江建德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吴微(1980-),女,江西鄱阳人,江西鄱阳县教育局。(江西 鄱阳 3331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10-02

自2003年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2004年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2011年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2011年度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2003年9月至201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来源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10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2010年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总量的67.27%。博士29篇,硕士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二、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至2011年间发表民办高等教育类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作者单位为分析对象。

表2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阐述近十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超过50篇的25个高等院校的概况。根据学校属性划分,2003年9月至2011年民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1508篇,占检索总量2409篇的62.60%。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发表232篇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文章,位列25所院校榜首。2003年9月至2011年,公办高等院校共发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类文章901篇,占检索总量的37.40%,其中厦门大学研究发表169篇相关文献。公办院校中发表的类似文献数量主要集聚在50~80篇之间。以上数据主要说明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这个领域内,主要的研究群体出自民办高校本身。毋庸讳言,自身在民办高校工作的研究人员是获得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与动态的先行者,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可能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理论,更多的是对工作经验的归纳与感触,而无法驾驭理论,不能将宝贵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抽象概括的指导理论。另一方面,公办院校拥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与能力,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意识,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思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其研究缺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种现象的延伸只会导致理论研究者看似堂皇的理论被实践者所不齿,而实践者将长期处于理论的基层而阻碍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质的飞跃。

三、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心关键词分析

图1反映了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方向。在总共检索的中心关键词中,对策、管理、投资、体制、公益性、发展、模式等词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

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并非一支强壮的支流。民办高等教育在不断直接地引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而言,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弊端。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可以不断借鉴并引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充实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图1所示,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所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集中在经济领域、社会问题等方面,过多地依附于其他学科反而使其自身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特现象被掩盖。近几年,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甚至正在逐渐蜕化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

到目前为止,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作用越来越大。这表现在民办高等教育理论自身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表现在日益增多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逐渐渗透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中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与必要的。问题在于,多学科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研究人员是否把理论研究的着眼点汇总在民办高等教育身上。换句话说,可以给民办高等教育划分不同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研究者是否有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整合认识?是否有总体上的深层次把握?

结合图1分析,多数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并非真正的理论研究者,只是基于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单一的问题和观点,缺少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积累,更不能完全具备将相关知识整合的能力。这样一来,所产生的结果是使民办高等教育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就如一个依附品,经验性的概括比较多,而缺乏自立于学术领域的理论根基,让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成果显得稚嫩。

总之,通过对2003年9月至2011年间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情况的多维度数据考察和分析,可见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在总体上来说是不断朝着高水平和宽领域方向发展的。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一大批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活动规律的不同方面进行概括性认识的研究成果。由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并不是由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来推动的,而是由一批民办高校的一线实践者为适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而主动实施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必然产生于富有活力、充满探索精神的教育活动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广,民办高等教育日益社会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在不断革新,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民办高校办学人员,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对民办高等教育指导理论的迫切需求。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旨应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增强,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从自为阶段上升为自觉阶段,注重把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外域知识融合在民办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中,让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泽龙,苏新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与学术影响力评估——基于2001—2009年CSSCI论文数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

[2]郑金洲.教育理论研究的缺失——世纪末我国教育理论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3]李泽林.民办高校:现状、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5,(9).

[4]张剑波.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袁玉立.学术影响力与学术期刊的导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

[6]王长乐.试论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7).

[7]柳海民,赵兴明.应用型教育理论研究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8]黄藤,王冠.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及发展问题的宏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6).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抓好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细化过程管理

XX年是“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开始年,;回顾“十五”期间我镇小学有课题38个,其中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35个,课题内容设计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各项课题在上学期已顺利结题。XX年既是新一轮教育规划的开始,也是我镇小学新一轮课题研究的开始。本学期我镇从实际出发,重点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和市级课题《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1、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我镇小学于XX年2月申报并于XX年底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验收。本学期初,经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论证认为:信息技术已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反现农村小学现状,信息技术方面发展滞后,已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基于以是原因决定,抓住“十一五”教育规划开局之年,并以此为契机,申报现代教育技术省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该课题由李德强校长任课题负责人,亲自带领教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在审批期间。

2、市级课题《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一个学校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每个的班级的稳定与否,班级的安定与否、班风的正与歪,又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机制。现代的学生追求个性、民主、自由、平等,希望能与班主任和班干部平等对话,更希望有一个开放的民主的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愿有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传统的管理方法无疑是固步自封。同时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教育教学领域全新的探索,同时也必将使班级管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现行的小学班级管理已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学生的发展趋向、班级的建设都在实行新的蜕变,实现新的跨越,班级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团,学生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成为班级创新活动的协作者、班级文化氛围的变革者,并注重班级文化的建构、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基于以上等种种原因,经镇教科室和中心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研究与论证,认为必须研究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模式,已适应当行发展的形势。因此申报了《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目前这一课题已在连云港市教育学会立项,由单纪声校长负责研究。

3、县级“十一五”课题,由于县教科室还没有下发正式申报通知,所以县级课题尚未申报,但已收到22人报名申报县级课题,教科室正组织这部分教师进行针对所报课题进行研讨与论证。

二、指导教师撰写各级各类论文,做好评优推荐工作

本学期,继续根据省、市、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竞赛,在每次活动前,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县有关论文竞赛的文件精神,使之明确竞赛的具体要求及规定,及时撰写研究论文,积极向教育报刊投稿,使实践转化为经验,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本学期共参加论文赛事九项,共收到论文180篇,择优上报论文150篇(其中2篇发表)。

1、:李德强校长撰写的论文《有感于学生的流泪》和盛江发主任撰写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在XX年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训学会主办的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体验教育》第409期刊物上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提升了厉庄小学近两年来的教科研水平,同时也实现了数“0”的突破。

2、师陶杯论文:省级“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于XX年9月初上报,经评比择优上报20篇论文参加评比,共有7篇论文获省级奖(省级二等奖董自红、谢侠;三等奖韩重忻、盛江发、李春梅、熊玲、谢英),县级10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7篇)。获奖率85%。

3、“园丁杯”论文:为激发我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总结和推广新课改的初步成果,不断提高我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了全省第六届“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按照省、县文件精神,为配合省、县论文大赛活动,我镇小学举办了镇级论文评选活动,截止6月10日共收论文15篇,择优选出9篇论文报送县局秘书科,有7篇论文获县级奖(一等奖勤1人李敏荣,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获奖率达78%。

4、“五四杯”论文:教科室XX年3月12日下发关于参加第九由中小学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竞赛通知,XX年4月1日共收论文35篇,经过评选推荐上报17篇,获奖情况尚未公布。

5、“教海探航”论文:教科室XX年4月1日下发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XX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通知,2XX年6月5日共收论文12篇,经过评选推荐8篇论文参加县级评比,获奖情况尚未公布。

6、班主任艺术征文:时间截止到3月20日共收征文20篇(中心校11篇、河南4篇、山北2篇、顾赤涧3篇),由教科室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评审,选出5篇报送县局初教科,3人获奖,获奖率60%。

7、学科论文评选:上学期进行学科论文评选,共报36篇。本学期2月份公布结果共有36人获奖,获奖率100%。

8、“安全生产”征文:于6月20日上报县督导室8篇关于安全生产征文,结果尚未公布。

9、“我与课改共成长”征文:于6月30日上报论文30篇。下学期公布结果。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江苏油田高级技校(江苏石油学校、江苏油田技师学院)组织“向导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提倡“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向导”新教育指导思想,1992年教改实验报告呈江苏省劳动厅。

目睹我国八十年代后期出现贫困青少年失学严峻态势,1996年张俊杰建议国家教委王明达副主任创办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论文《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转基础教育司传阅。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8年张俊杰返江苏油田技校制定《向导教育实验方案》,力促扩大和深化学校整体教改实验。30余篇教改论文相继发表,其中《新世纪教育构想》在CIES网页展示,应邀请赴华盛顿出席“北美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第45届年会”并被安排发言;《向导教学法初探》也为WCCE采用,2001应邀请赴韩国教育大学出席“第11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与各国学者交流论文,并受到联合国亚太地区主任周南照教授接见,详阅其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文章。

张俊杰2001年7月返西安植物园同秦官属教授商议筹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2002年应邀出席北师大“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得到唐山朋友李良、刘炳星和北师大博导郭齐家教授帮助,向全国人大和政协提交《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议案,继在强国论坛、中华网论坛、虹桥论坛、(苏州)教育在线论坛、千乡万才论坛、中国教育在线论坛、人民教育杂志论坛等国内外数十家网站论坛,广泛宣传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并与学者和教师展开讨论。

这是一项惠及发展中国家广大民众功德无量的好事,不仅关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三农问题解决,而且是现代化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所以张俊杰建议李博士联络朋友领衔在欧洲组建“海外中华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宣传和募集华人捐款以促进我国西部进而援助亚非拉地区发展新型半工半读教育事业。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张俊杰退休后进一步探索研究西部开发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课题,为全民教育和向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开拓做出贡献。旨在宣传现代教育新观念,团结国内外志同道合的朋友,为救助西部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探索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致力科教扶贫和建设现代生态农业。

他2005年春江苏退休赴西部试点办学受阻,遂发起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开展科教扶贫活动,建立中国科教扶贫网(),立足秦巴山区面向国内外朋友,主张物质救助与智力扶持相结合,“东西连手、城乡互助、企校合作、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募捐图书衣物开展“1助1”结对助学,推动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发展,筹建千乡万村阅览室形成农村科技文化学习社区,通过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促成农村自主经济互助合作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加快生态农林资源开发走向繁荣家乡共同富裕道路。

现在南郑县协税镇科教扶贫基地发展情况:圆周图书馆一个、周边村阅览室7个,爱心超市1个,电脑教室1个。城管镇青年路春蕾图书室1个,碑坝镇、湘水镇、黄官镇朝阳村、青树镇冉家营村、勉县武侯镇先后独立或者合作筹建爱心超市,为协税镇6所学校8次联系捐赠图书,2010年12月与美网快乐帮合作助学,去年冬已经在南郑勉县宁强洋县等县区实现500结对助学,美网快乐帮企业家有意扩大10000以上结对助学。

2010年8月得到社会各界支持,他在南郑县协税镇中心小学开展“诵经典献爱心,学习好人李远洲”活动,进而向周边学校介绍和推动。2012年建议各县局将“学雷锋诵经典献爱心”列入议事日程,学校团队师生和义工携手结对助学扶贫济困,结合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团队活动开展为人民服务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建设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彻底消除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现象不懈努力!

(张俊杰先生近期接收邮件详细地址: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上街村科教扶贫基地薛连英收转;邮编:723100;手机:13488059458;信箱:)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规模发展迅猛,经过10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相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专业发展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政策研究等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

(1)高职教育教学理论还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很多仍然是舶来品,有的甚至与国情还不相符。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下设的分支学术研究机构,虽然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质量、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决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国际间学术交流与人员培训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虽然从宏观上把握各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向教育部提出建议,为广大高职院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咨询与服务,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为人诟病的地方仍然不少。

(4)教育部、各省市及高校创办了一批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如《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教探索》、《江苏高教》、《中国大学教学》、《复旦教育论坛》等14种期刊己成为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10刊物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类核心期刊,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刊发了一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成果,它对推动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则相对偏少,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更少,中国高教研究2013统计,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不到10%,发文院校数只占高职院校总数的13%,作者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地区,80%多的高职院校一篇文章也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清差距,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协同创新,才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之与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相适应。这是因为: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内容比较复杂

大家知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研究的对象也与人相关,由于人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理想信念千差万别,因此教育研究也就变得异常艰巨和复杂。同时教育研究不仅要研究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教育金融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方法学、教育政策理论等,而且还要研究办学模式、办学章程等,所有这些,无疑也增加了教育研究的长期性、复杂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的类型,在担负着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应用知识研究成果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如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学校、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机关、金融系统等有机融合,无缝对接,这样导致高职教育组织和高职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基础比较薄弱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必须以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规律为基础,研究者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形成高职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而形成公认的基本范畴、基本范式。教育大众化以来,尽管我们己经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的不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不够。例如,面对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变化,我们应该确定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面对经济结构转型、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变化,我们应该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处理,对专业知识的自我建构、内化途径感到比较茫然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同时由于专业与课程是学生和老师的结合点、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学生和社会的结合点,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讲是特别重要的,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通过笔者对二十多种教育类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这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并不多。第二,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高职教育必须与相应的分支学科的研究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成体系,才能日趋成熟。例如高职教育统计学,高职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方法论、高职教育社会学、高职教育经济学、高职教育管理学等。第三,高职院校的分层研究有待深入。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需要对高职院校进行分层研究(部级示范、省级示范、骨干院校、地方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等),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2005年以来,由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开展了办学质量评估及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分层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离预期还比较远,主要原因是反映学院基本数据的滞后、分散,有的甚至不真实等,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使开展研究,其成果的价值难以彰显。同时有的研究人员对高职院校研究缺乏兴趣,观念有待转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等。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逻辑体系的建构复杂而艰巨

众所周知,研究过程实际上是学者们通过交流、讨论、争论,然后进行知识重组、知识构建,形成知识体系、基本范畴的过程,进而形成学术话语和学术规范的过程。在知识体系和学术规范探讨中形成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标准,即“专业标准问题”、“课程标准问题”、“教学标准问题”等,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来讲:知识构建就是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类、提炼,然后按照某一条主线,把它结构化、模块化、体系化。方法构建就是对适用于该领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可行性分析、应用前景等进行整理、筛选、评价和规范,进而形成方法论。组织构建就是指该学科要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我认为费孝通先生关于社会组织构建的“五脏六腑”之说是可以借用的,“五脏”即指学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大学的学系社团、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物等方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知识构建、方法构建和社会组织构建需要研究者长期艰苦的劳动才能完成。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研究工作者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时,在问题选定、理论支撑、资料引用、方法运用、过程推进、文献引用和借鉴等方面缺乏推敲,随意性较强,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要求距离较大。

(一)问题选定把握不准

我们知道,研究的目的主要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研究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问题驱动意识。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步入内涵提升阶段,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己经注意到“问题驱动”的作用,但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方向当问题、把领域当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呢?研究者一般都会从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中去找,可是研究方向(领域)并不等于研究问题(课题)。例如“高职院校发展研究”、“高职院校学分制研究”、“中国现代职教体系研究”等标题。很显然存在问题偏大,把握不准的问题。第二,停留表面,只读不研、重读轻研、读研分割。正如郑板桥所说:“重‘形’不重‘意’,无法‘略其迹’而‘取其意’。”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确立研究对象时,一定要关注现象,但是绝不能停留在现象表面,把现象当问题,一定要透过现象,广泛深入调研,准确发现和把握现象的本质。例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时,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的情况比较多,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这是现象,不是问题,我们研究时一定要深入分析现象,聚焦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而抓住问题。第三,赶时髦、追热点。一些研究工作者,不顾自己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不顾自己的工作需要,哪里热就搞哪里,哪里时髦就奔向哪里。教育大众化以来,每当一个“热门话题”出现以后,大家的研究就涌向这个“热门话题”,随即就出现成百上千的似曾相识的文章。例如,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转型,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大众化条件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等。第四,核心概念不界定。例如高职院校弹性学分制研究,首要任务需要把弹性学分制界定清楚,否则的话,研究就失去了意义。第五,研究过程中罗列了很多问题,但究竟哪个是核心问题,显得比较模糊,论述的时候也不清楚。

(二)理论运用缺乏关联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就是运用已有知识、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规律。大家知道,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特别是撰写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时,是有理论方面的要求的,因此大家都比较重视罗列理论,但是罗列出来的理论,大部分停留在宏观层面,如管理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心理学理论、运筹学理论、协同学理论等等,但是对于具体的问题,有的理论对研究并没有支撑作用,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为什么大家喜欢罗列大量的理论呢,主要是为了避免给人“以无知去研究未知”的感觉。理论具有说服力、解释力,但一定要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恰当的、针对性较强的理论。

(三)引用资料偏虚,甚至失真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必须通过真实的数据、可靠的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们常说,有几分依据说几分话,做研究也是这样,“有多少资料做多少研究”。资料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图书期刊中收集资料,从互联网络中收集资料,从教育实践中收集资料,从高校的数据平台去寻找资料,从学者交流中获取资料,也可以通过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获取资料等等。总之,收集的资料一定要全面、翔实、客观、真实,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待进一步研究,有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争论各方的论点是什么,由此才能确立突破点。现在有一部分研究者,在引用资料方面,存在资料偏虚,甚至失真的问题。比如有的研究者喜欢引用上级领导的讲话、著名的专家学者的讲话材料、网上的材料以及其他学者发表的文章,可是这些资料都是第二手资料,有些讲话未必正确,未必与实际相符,如果把它们作为论证的主要资料来源,给人的感觉就是资料偏虚,甚至可能失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己去发现、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比如在定性研究中,最好是本人通过研究,以访谈、观察、查阅、查新等方法来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定量研究中,主要是依靠一些仪器设备,如测量、观测、数据分析等,来获取数据材料。

(四)定量分析偏少,程序意识不足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它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相对而言,定量分析使定性分析更加客观、严谨、严密、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信度更高。可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研究工作者,使用文字描述、理论思辨、经验总结等定性分析的方法较多。别敦荣等人对1997-2012年间《高等教育研究》发表的各类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文字描述、理论思辨法占76.5%,经验研究法占7.6%,与定量研究相关的调查研究法、数学分析法仅占8.2%。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规范化的途径

学术规范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行为规范,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保障学术共同体科学、高效、公正运行的条件,它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写作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等。学术规范的过程,伴随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教育大众化以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关注、探索这一问题,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己经进入与内涵发展相适应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一问题,促进高职教育研究规范化。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规范化问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立足实践,着眼前沿,抓住重点,共同探索,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使之与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相适应。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2016CBE年会;互联网+;未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78-05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互联网+”由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把握‘互联网+’潮流,通过开放共享教育、科技资源,为创客、众创等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自此,“互联网+教育”的号角正式吹响,整个教育领域进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阶段。“十三五”时期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前,“互联网+”对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拓展教育变革路径、促进教育新生态形成都将产生重要影响,2016年CBE第十七届年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特邀专家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领域不同专业的资深专家,专家们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给出解读,让我们对“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本届年会的专家报告包括特邀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特邀专家报告,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未来,从理念到实践,高屋建瓴,视角独特,给我们带来诸多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发。

1.“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到超越》的特邀专家报告,袁教授以一个教育学工作者的思维,从教育学的视角,对互联网与教育不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高屋建瓴地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深入,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可穿戴、智能学习、物联网技术等)的整体性突破,在不久的将来,虚拟世界将唱主角。

其次,互联网对教育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传统教育向泛在教育的方向发展。传统教育是典型的教师控制、以教定学的模式,而泛在教育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以学定教的模式。

最后,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程度是一个递进过程,即从辅助到融合再到超越。在辅助阶段,教育中的互联网可有可无,其对教育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融合阶段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阶段,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融合,我们现在正处于融合阶段的开端,主要表现在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的大规模应用。超越阶段是教育发展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这个阶段关于教育的所有概念和基本定义都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教育是以个性化、批判性、创造性、社会性和交往力为根本特征的。

2.继往开来――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历史回顾与展望》的特邀专家报告。他以一位资深教育研究者的思维,为我们清晰地介绍了在以技术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丁新研究员回顾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所历经的阶段:初创阶段(20世纪初期―40年代末期)、奠基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末期)、发展阶段(7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转型阶段(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深入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现在)。

其次,丁新研究员总结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带来的启示――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心态、进取的信念、独立的品格、奉献的精神。紧接着,他带领我们一起展望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①树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正确处理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②关注“文化之根”和“学术自觉”,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我国实践基础之上进行创新;③加强教育技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组织实践和应用领域不同专业专家组成学术共同体,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断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④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建设要关注实践,要能够为解决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⑤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当前的国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最后,他指出今后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运用技术创建新的教育环境,包括物理(人机交互)空间、活动(人际交互)空间和心理(社会文化)空间),进而引发教育的变革,由此形成“教育技术文化”。

3.未来教学创新主阵地――未来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CBE学会理事长张际平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未来课堂》的特邀专家报告。张教授从一个多年从事未来课堂设计与开发的实践应用者的视角,敏锐地指出,未来教与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的现代化才是教育真正现代化的体现。

首先,未来教育将会按照提出的,走向“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具体表现为突破时空、促进公平、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四大特征。未来学校则应具备三个要素,即集成的管理、教、学平台,舒适灵活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数字内容。未来的学习模式将是:移动学习、游戏化、边做边学、自适应。

其次,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课堂一定要实现现代化。因此,未来课堂是基于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教育公平、拓展空间、信息消费、教学创新等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它具备环境舒适、装备先进、操控便利、资源丰富、互动及时、教学灵活的特征。

接着,张教授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路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易理解、易记忆、易迁移。

最后,张教授展示了未来课堂最新案例及成果,充分地阐明未来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而以其领衔设计的未来课堂则是未来教育在课堂改革方面的发展重点。

大会主题报告

本届年会邀请了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作主题报告,他们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

1.现状与趋势――未来教育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专家报告。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概念辨析。黎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内涵并不清晰的概念,虽然出现频度很高,影响力很大,但似乎从未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甚至也没有说明哪些实践属于“互联网+教育”。其次,介绍了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案例――MOOC、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并利用UMU平台与现场观众进行了微信互动交流,充分调动现场参会者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接着,黎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的两大发展模式,即“互联网+A”模式――“互联网+”在效率、质量、规模方面增强原来行业;“互联网+B”模式――“互联网+”通过边沿进入、跨界进入、逐步蚕食、取而代之等方式颠覆原来行业。而在教育领域,既存在“互联网+A”模式,也存在“互联网+B”模式,甚至还有“互联网+AB”模式,但“互联网+B”模式很可能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最后,黎教授还分享了如何将PPT分享成在线HTML5格式的小技巧,让现场参会者感觉收获满满。

2.泛在学习――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利用远程方式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泛在学习的资源模型研究――学习元的理论与结构》的专家报告。首先,余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泛在学习的基本特征,泛在学习不仅仅意味着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也意味着情境感知、情境性、社会性和适应性。学习资源是泛在学习的核心要素,余教授随后介绍了学习资源技术从积件到SCORM学习对象,再从IMSLD学习活动到学习元的发展轨迹。其次,余教授对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的连接性进行了介绍。知识元与知识元构成知识群,知识群与知识群构成知识云,而隐藏在知识网络结构背后的则是基于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资源的交互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学习元”为中介点而自动生成的人际关系网。余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模型,即通过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两个层面,按照接受中学、做中学、练习中学、重构中学、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的次序从低到高进行。最后,余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基于学习元的学习内容情境适应性案例。

3.技术支持有效学习――教育大数据透视下的教与学

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报告。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点,其次介绍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简称TOCOP或COP),它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接着,她用三个案例展示了运用大数据分析而得到课堂教与学行为的结果。

第一个案例研究当前我们的教学短板在哪里。对北京市三个不同水平区域课堂提问的IRT分析,得出“分析型问题”在这三个地区整体缺失。因此,创造性问题与批判性问题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

第二个案例研究教师的师徒制应该怎样最优化。抽取4个省8所COP项目学校12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名新手教师,40名胜任教师和40名成熟型教师。分析得出,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胜任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与成熟教师无关。即在知识生产阶段,胜任教师是最好的师傅,而在知识进化阶段,成熟教师对新手教师的影响十分明显,即成熟教师是新手教师最好的师傅。

第三个案例研究教师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么学。分析得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与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实践性知识测量得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膨胀”的重要问题。

分组专题报告

本届年会除了专家报告和专家主题报告外,还围绕“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主题,根据大会议程需要,设置了四个分组专题报告,包括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热点与未来教育、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分组专题突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实践应用,互联网发展热点与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景象。

1.专题一: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

实践应用是教育技术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再热门的技术若无人使用,等于没用,再好的网络课程、微课,若无人观看,同样是无效的。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实践应用效果,因此,关注实践应用是CBE学会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从本届年会实践应用与未来教育的分组专题报告来看,云课堂、个人学习空间、教育游戏、计算机实验室、虚拟现实等是关注的重点。云课堂的出现及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成本的降低,这使得教育游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多,也标志着人们对技术促进教育观念的逐步变化,对新一代数字土著来说,这或许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最好的学习方式。

2.专题二:互联网与未来教育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已经从早期的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从本届年会互联网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在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资源环境共建框架设计及隐私保护将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影响分析、学习活动设计等也都将发生重要变化。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共享越来越容易,但在学习资源丰富的同时,如何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却成了难题,互联网技术在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3.专题三:热点与未来教育

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其对教育领域始终保持极大的吸引度,热点技术与现象也是反映实践中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本届年会热点与未来教育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当前教育技术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热点主要有创客、深度学习、有效学习、未来课堂、MOOC等。创客是实现教育变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学习科学发展的方向;未来课堂作为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空间,开始走向探索有效学习和教与学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应用研究;MOOC作为教育领域的热点已经开始慢慢降温,退去了初创时期的盲目跟风,留下对其实施方式及效果的深刻反思,逐渐进入了健康的螺旋式发展阶段。

4.专题四: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成长具有较强示范作用,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年会专门设置了一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题,也足见其重要性。从分组专题报告来看,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最热门的话题,以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正逐渐推广开来。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翻转实验课堂、交互式微课也开始成为实践应用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等也都面临新的挑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使用、主动适应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大会论文

本届年会共收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论文100余篇,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审,最终录用50篇,其中高等教育评选出40篇,基础教育部分共评选出10篇。与往届年会不同的是,此次年会以正刊形式发表,也正因如此,故评审较为严格,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录用论文数量也有所限制。高等教育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基础教育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最后,大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评奖活动,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1篇。

高等教育类论文主要涉及“互联网+”、未来课堂、MOOC、智慧校园、外语教学、微课与翻转课堂、创客与机器人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等。而基础教育部分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背景下具体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交互式微课设计与教学应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策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研究,以及新技术、新媒体的教学应用方面。

结语

本届年会还邀请部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企业参会,他们在展示最新技术与产品的同时,还搭建了教育与市场交流的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合作可能。同时,本届年会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方式,通过微信进行实时高清直播,流畅的画面、清晰的语音、便捷的操作,方便了那些不能亲临会场的热心观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技职院校;实务专题;高等职业教育;高职专升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1-0090-04

目前,台湾已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到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技术教育体系。在这类技职院校专科与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台湾各校普遍实施实务专题来代替毕业论文。大陆也有个别高等职业院校引入了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但大陆本科人才培养中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本文拟对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及可能面临的困难作一简要论述。

一、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教育的特点

台湾技职教育为适应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专题制作课程(special project courses)的推广与实施便是举措之一。专题制作课程是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以研究为主的必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需要或个人兴趣选取一个课题进行实务制作或撰写研究论文。实务制作一般以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面对的实际问题或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观念的运用与问题的解决,多应用于技职院校与应用性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则强调理论的建立或验证,具有学术研究性质,多应用于学术导向的普通大学。专题制作课程的实施流程大致包括如下环节:分组、确定指导教师与专题题目、专题分工及拟订计划、计划审核、专题制作、专题发表[1]。这里主要讨论在技职院校中应用的实务专题或实务制作,相当于大陆高校的毕业论文,但二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务实性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本科课程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实务专题”课程的目的与作用非常明确:满足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实务专题制作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使学生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务制作过程中掌握完成特定作业任务所需的工作方法与作业程序,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如作业流程的革新、产品营销策划等。由此可见,实务专题的主题“不是来源于书本,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硬性摊派,它来源于小组成员的生活和社会实践”[3]。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要注重体验生活和深入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而大陆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习惯做理论研究却创新不足,由于远离社会实践而影响学生就业。

(二)团队性

与大陆高校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模式不同,实务专题要求小组团队共同完成,每组通常是4~6人,视主题需要作适当调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实务专题制作是一个立体系统,每个学生都将面临多个交流与沟通对象:首先是小组间的成员,这是课题实现合作的基础,从课题的选择到最后完成报告和口试,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协调;其次是指导教师,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必然遇到问题,需要随时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最后是企业和社会,由于制作主题来源于行业和社会,还需要经常和企业、社会打交道。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建立良性的交流沟通平台,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过程性

台湾实务专题比大陆高校毕业论文的时间更长,约为1~1.5年,虽然时间长,但并不放任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和享受实务制作的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乐趣,领会研究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台湾建国大学为例,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每周都要集中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讨论后如实填写《专题制作每周讨论记录表》,指导教师将学生出席及讨论情形作为学期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且在每一学期的期末填写《专题制作期末评分表》。而大陆高校做毕业论文的时间往往也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找工作的时间,很容易出现“失控”情形。

(四)探究性

有人认为强调实务专题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可能会降低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要求,事实恰恰相反。首先,兴趣是探究的基础和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才愿意主动去探究。从实务专题主题的选定来看,主要依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相关,而不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其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开展研究的根本保障,学生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将受到严格、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如,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在第五学期开设“研究方法”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研究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研究技能,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为真正的“业界实务专题”制作提前演练和作好准备[4]。再次,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题制作。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出席情况、参与讨论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都将纳入最终的评分结果,保证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的必要性

目前,大陆个别高等职业学院引入了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的做法。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实务专题”教学的成功做法,各专业将“实务专题”纳入了必修课程,并在2009级学生中率先试点组织实施,每4~6位学生为一组,每2~3组安排一位专业导师指导。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专题组设计一系列实际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系部统一时间开放校内实训基地,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该系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5]。但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大陆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借鉴改革。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引入实务专题教育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引导高职专升本教育的职业性定位

高职专升本教育自1999年发展至今,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和高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分歧;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本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因此,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职专升本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实际上,“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层面和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看,还是从国内、国际教育实践来看,都应该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学术型本科教育。”[6]

因此,将实务专题课程引入高职专升本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该类教育向职业性方向发展,引发教育模式的相应改革。因为实务专题作为台湾技职教育本科与普通大学本科课程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其课程目标定位、选题来源、制作过程、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具有职业性、行业性与实证性导向。尤其是对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学生来说,从其入学开始便可开设“研究方法”课程并同时开展“校内专题制作”,第二、三学期开展“业界实务专题”制作,第四学期进行“业界实务专题”成果发表和口试汇报,这样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务专题,从而可以保证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职业定位。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实务专题注重学生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7]。关键能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或可迁移能力,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而实务专题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以小组方式提交专题成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从专题主题的确立、专题制作的组织到专题报告的撰写、专题成果的发表和汇报,都是由学生小组来自主完成,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关键能力外,实务专题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务专题学习过程中,专题任务以具体的项目开发为载体分解为一系列的实际工作任务,各专题任务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学生通过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和实战,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实务专题甚至可以看成是“职业化的提前演练”,当学生经历过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之后,必将对整个体系相当熟悉,特别是与企业市场相关联的课题,这将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即有利于毕业生快速适应工作的流程与状态。

(三)减轻教师负担,发挥学生优势

由于学生规模扩大,高校教师每年都需要指导大量毕业论文;更由于学生忙着赶招聘会、找工作,对毕业论文越来越轻视,东拼西凑,甚至出现抄袭现象,毕业论文尤如“鸡肋”,甚至一度引起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是否需要取消的激烈争论,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8]。而对于高职专升本的毕业论文来说,教师除了面临上述问题外,还进一步抱怨学生的理论功底太差,基础知识不牢,缺乏研究方法的训练等。

因此,在高职专升本中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一方面可减轻教师负担。与目前“一人一题”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相比,实务专题采取“分组指导,一组一题”的指导模式,减少了教师指导论文的数量,使得教师能够在每项专题的指导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指导效果。另一方面,可发挥高职专升本学生的优势。由于专升本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对实务性课程比较感兴趣,动手和操作能力比较强,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系统,用实务专题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扬长避短。

三、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实施实务专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中率先实施实务专题教育模式,将会面临一些困难,还需要从理念转变、实施技能培训、相关制度完善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教师的指导能力将受到挑战

大陆高校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在实务专题制作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是专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处于辅助位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恰恰相反,在专题制作过程中,对教师的宏观协调能力、与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所指导专题的实践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专题大多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可能不熟悉,必须通过再学习才能指导学生。

(二)要求学校与相关行业有充分的合作

由于实务专题的主题主要来源于企业界,因此台湾技职院校实施实务专题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产学合作较为成熟。技职院校为推展产学合作,往往设有产学合作单位,如育成中心或创新育成中心,以专责其事。2007年台湾技职校院产学合作项目达8509个,产学合作金额达新台币34亿多元,缩短了学校育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差距。同时,台湾从2005年开始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鼓励技职院校学生于毕业前与行业企业合作[9]。这些措施都为实务专题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而大陆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并不多,要实施实务专题教育,就必须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使专题真正有行业项目依托。

(三)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措施

实务专题的实施还需要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实务专题的制作流程、实务专题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的职责与激励机制等,只有这些制度措施都明确才能付诸操作。

(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2010年度委托课题《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主持人:王彤)

参考文献

[1]谷冠鹏,付鸿彦.专题制作:台湾高校的毕业设计与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9-02-23(5).

[2]陈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8):389-396.

[3]魏正珠.试论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学生专题研究与能力的提高[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4):9-11.

[4]刘素芳.高职实务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43-45.

[5]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13):21-24.

[6]吴栋淦.谈谈“实务专题”在我院软件工程系的实施情况[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1(2):37-39.

[7]汤寒锋.本科生论文成鸡肋 毕业论文是否该取消引热议[N].重庆晚报,2009-10-12.

[8][9]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与特色[R].2009中国(长沙)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演讲稿.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of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Bachelor Education Upgrading from Two or Three Year Higher Education in Mainland

ZHU Ke-rong, WANG Tong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mplement commonly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to replace graduation thesis in cultivating specialist an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China mainland, the model of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has been introduced by seve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is phenomenon doesn’t happen in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ly implement practical topic courses in bachelor education upgrading from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mainland so as to guide its vocational orientation, improve it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vocational qualities, and alleviate teachers’ burden and give play to students’ advantages.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综述

一、引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从此在国外掀起了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理论成果也慢慢被中国学者所接受。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在国内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模式推进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虽然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具有创业教育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科研论文逐渐增多,立项的课题数量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年度省部级重点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认为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回应。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十年(2001-2011)来高职中开展创业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文献分析、综述和评价。

二、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从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关于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成逐年增多趋势。在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了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按时间顺序(2001-2011)查找共有文章18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56篇,硕士论文44篇,重要会议论文26篇。每年具体的文章数量分布见表1及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年升温,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说明此项研究目前还在初级阶段,集中在于学术领域,另外,博士、硕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涉及较少,说明课题可研究潜力巨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创业教育相对落后,还未确立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1826篇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发现现在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业实践、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

胡伟等提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胡伟、池阿海、唐代清,2009)。

王中军提出实施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双赢模式(王中军,2005)。李刚等提出了创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模型“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学模型(李刚、朱璋龙,2008)。刘子明构建了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KAB创业课程教学,SYB讲座一创业规划一择优进创业园体验一创业孵化一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刘子明,2010)。

李昆益依据“创业素质——创业过程——课程类型”三维课程构建模型,构建了适合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李昆益,2011)。胡宝华等结合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经验和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实际,按照创业的流程设计了创业过程模式下的课程内容体系(胡宝华、唐绍祥,2010)。

朱建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编制创业训练的整体方案(朱建东,2010)。张静等结合常州纺院几年来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经验,从高职院校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思路来源、指导思想、建设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静、包忠明、李鑫,2010)。

谢一风等认为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重点抓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组建工作,要创造条件让现有教师体验创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谢一风、俞吉兴,2007)。高丽萍提出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水平:(1)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3)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高丽萍,2008)。朱伟方认为必须加强创业骨干教师的培养:(1)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成功人士担任创业教育课的教师;(2)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培养师资(朱伟方,2010)。

黄志纯等提出了把握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评价原则,构建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环境建设、社会声誉五个一级指价体系(黄志纯、刘必千,2007)。周永新认为高职创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创业计划书;三是创业项目讲演与答辩(周永新,2003)。高淑红的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高淑红,2010)。

四、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目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以定性的描述性研究为主,而采用调查研究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对1862篇高职创业教育的论文进行了第二次检索分析,输入关键词“调查”,共筛选出56篇论文,其中真正采用调查法进行定量研究只有37篇,仅占近十年高职创业教育论文总量的2%,如图2所示。

笔者对这37篇定量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逐一分析,发现其中36篇都是采用局部的、静态的调查研究,即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对在校学生进行定量的调查研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动态地跟踪调查。只有1篇对学生进行了动态跟踪调查,但是仅局限于大三顶岗实习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说明,当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缺少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集中在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对大学生这个创业教育的主体关注不够、研究不深,致使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笔者对检索到的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筛选,1826篇中有32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论述的,只占1.8%。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虽然也会关注到学生的基本现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从近10年所查找的相关学术论文,这些研究理论深度不够,重于表面分析,例如,对创业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的研究,有些知识照搬国外的模式,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分析,基本属于观点陈述型、经验总结型和借鉴型,定量模型分析和建立在广泛的调研和数据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很少,缺乏说服力。

2.研究视角不全面,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目前国内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政策”、“课程体系”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虽然在研究中也会关注学生的基本现状,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基本上都是局部地、静态地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

3.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紧扣专业的论文少。很多相关研究只是在普遍意义上的研究高职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致使创业教育和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实际成效。

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问题无可厚非,毕竟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研究还不太完善。针对以上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研究:

第一,将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进行研究,弥补传统创业教育对学生关注不多、研究不深的缺陷,可以充分体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化。分别对他们在连续几个年度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跨年级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接受创业教育的效果变化并进行分析成因。

第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创业教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采用案例分析、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的建构和普适性推广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按年级、分专业对在校高职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和跟踪调查,全面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当前不同年级、专业的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现状,发现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结束语

分析目前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开始了积极的探讨,由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对它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还有待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2] 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3] 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J].教育评论,1992,(1).

[4] 朱建东.高职学生创业训练时间活动的系统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10,(4).

[5] 谢一风,俞吉兴.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6] 高淑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潘林元,吴加权.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0,(3).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 关于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探究 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之“愉快教学”模式探究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措施探究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初探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学生能力素质的探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改革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浅说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尴尬 探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探究 探究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碰撞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 情境教学模式在幼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情境教学模式在幼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探究当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探究当下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谢彩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通过网络,给传统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综合人才的关键。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导入;兴趣;方法;体验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25-01

不容否认,新时期,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计算机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虽然我国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已经开设了很多年,但是由于高中教学的特点,计算机科学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所以教学效果上也受到了影响。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同样感觉到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作为一名泗洪县兴洪中学的一名高中计算机学科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教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名高中阶段的教师,在开展新课程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寻找优质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本身就会主动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要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设置问题或者是运用道具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 Word 文档中表格制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展示出一副已经制作好的表格,通过展示精美的表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随之把信息教学的内容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讲解,通常意义上学生对字体的颜色,底纹和对齐方式等很感兴趣,此时我们就可以重点讲解以上内容。计算机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把这门科目教学的艺术性同现实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出发实现有效教学。在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通过日常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正如,文字编辑是高中计算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学生都不重视,没兴趣,认为只是简单地打字。所以教学过程中,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使学生在体会计算机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一幅作好的“个人简介”作为本节课的引入,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因此,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来讲,作为教师的的我们要重视备课,认真备课,以优质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加速课堂的进程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又显得格外重要。在高中阶段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引导。比如,我经常使用的任务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所布置的任务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加有益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学习能力。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新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机课程要利用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学好计算机的,计算机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尝试,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地进行创作。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以信息为支点,实现有效构建 把握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从目标叙写开始 以“学案导学”实现有效教学 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以词为切入点 实现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现有效教学 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实现有效教学 发展学生能力 实现有效教学 实施问题导向,实现有效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有效教学 以有效预习为切入点实现有效教学 以“问题导学”来实现有效对话 以生为本,实现有效探究 以精读实现有效阅读 怎样实现有效教与学 追求朴实,实现有效 如何实现有效课堂 如何实现有效批评 怎样实现有效检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以学生实践成果为考核目标和导向实现有来实现有效教学 以学生实践成果为考核目标和导向实现有来实现有效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习者这种本质需要和特点呢?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之外,再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之类的活动,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活动比较单调。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笔者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制作他们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高中计算机课程涉及到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办公软件的使用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在这里教学目标中要非常明确的与学生实际能够应用到的计算机能力相匹配,不能仅仅因为教而教,而是教师因为用而教,学生因为用而学,否则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应用,造成知识与实践的脱节,何谈来教学的有效性。

没有考核的教学是无效的,考核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而衍生出来的,考核标准又是引导教学手段的一个风向标,在目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联系的更加紧密。基础知识由老师来讲解和示范,到这里教学还仅仅是个开始,学生能够真正的将吸收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出来才是检验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来更多更深的去体会,去创造,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结果。

发表技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

>>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谈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谈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析现代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化教育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 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师应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策略探讨 新课改化学教师信息与技术素养的培养 浅论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网络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探析管理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浅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现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现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广大教师的的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信息素养内涵,信息素养现状,信息素养方法与途径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重要性

就我们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现状来分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40岁以上偏多,虽然全体教师学历方面大多数是本科,但是在信息技术操作及运用,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能力方面极其欠缺,好多老师不会或不习惯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满堂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仅靠“一张嘴、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桌”就能支撑起我们课堂教学的日子即将成为历史,那种一切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一过程的教学模式,已与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和有创新意识的观念相违背。信息时代不仅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行为,即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观念改革:“教师为中心的教”改变为“学生为中心的学”;教法改革:“以教定学”改变为“以学定教”;教案改革:“教案(教学过程)”改变为“学案(学习过程)”;学法改革:“个体学习方式”改变为“小组学习方式”;评价改革:“抽象分数评价”改变为“学习包评价”等。

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目标

对于非信息学科的教师,他们需要能够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这里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应用软件工具组织教学活动及管理教学的能力。

比如,教师能够比较熟练通过网络获取资料信息、了解国内外学科教育发展动态和趋势;运用文字处理软件完成电子备课,设计课内外练习、习题;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各种教学管理事项、评价学生成绩等。

(2)应用课件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

这里包括选择自己适合的软件、安装和运行软件,在相应平台上测试是否运行流畅,在适当的时候终止与推出软件的运行等的能力。

(3)调整课件以改善教学活动的能力。

这里包括对于已经使用的课件的运行顺序与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整,进行某些补充与更换的能力。

(4)为开发课件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当有需要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理解,自己进行课件的教学设计工作,这里主要指教师比较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活动的特点,能够把自己对于什么是好的课件的设想用书面方式表达出来,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人员能很好的理解从而实现他的设计。

(5)利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课件开发的能力。

更进一步,教师能够使用某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工具,自己动手开发一部分自己设计的软件、课件。包括软件、课件的各种媒体信息准备与组合、信息存储管理的设计、信息传播流程的控制、人机界面的设计等。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通过学校行为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技能培训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如果学校利用空暇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这样的校本培训,那是再好不过的。但由于人数众多,涉及设备、师资等各方面问题,又多是在职培训形式,因此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只能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只能是一种入门引导。要真正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培训。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教师将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自已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专题培训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

通常的教师培训是专题培训形式,如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技术操练等。实践证明,这些作法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的方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使培训流于形式,也有可能把应试教育模式搬到师资培训中来。因此,必须把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与他们自身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用、研究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质,同时把自身的信息素质整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整合”课程的开发,例如在语文课程的开发时,把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内容结合到识字作文教学中去;利用电脑将美术课程中的审美能力培养与电脑绘画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组织完成某一项课题的研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

(三)通过合理机制,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1)建立、完善和加强校园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以惊人速度席卷全球,校园网不但成为计算机网络中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桥梁。我们建校园网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学校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而服务。它全面服务于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服务于教育办公自动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支持视频点播和广播,为基于校园网的远程教育打基础。

(2)激发教师应用校园网的兴趣和动机。可以组织讲座和经验交流,让教师亲身体会到奇妙的、丰富多彩的网络,引起对网络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

(3)确保应用校园网的机会和时间。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情况,尽可能配备足够的计算机,并通过合理的管理机制,使要求使用校园网的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应用网络。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障,教师良好信息素养是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技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也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文《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

[2]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章慧敏、傅德荣文《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3]《王吉庆教授谈信息素养》,《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上一篇:学前科学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生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