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02:41:03

excel教学

excel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Excel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效果对比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得分最低的就是Excel电子表格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Excel基本操作中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函数和公式

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函数和公式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在进行解题的时候也乐于使用函数或公式,所以在这一阶段基本不需要对学生做特别要求。可是在完成所有课程,进行综合练习的时候,问题出现了——有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想不到要用函数或公式。因此,教师在上机指导的过程中就只能反复地提示学生使用函数和公式来计算,以提高效率。

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一开始讲解公式、函数概念的时候,就让学生对公式和函数的用途有明确的认识,对公式、函数在何时何地用先提个醒,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使用公式和函数。否则在初期解题的时候,因为题目的针对性非常明确,所以学生不用多想就知道用相应的函数来解题。可之后在综合练习中,由于需要使用函数的地方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这时学生就不知道该用函数来计算了。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

例如给全班同学的期末成绩进行排序。有很多同学是先计算每个同学的总分,然后对总分进行排序,在总分后一列输入1,2,再使用自动填充的方法,产生出所有同学的名次。应该说这样的做法已经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了。有些同学甚至说自己看一看、算一算,把名次一个一个写上去。在笔者与学生讨论后,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如果是一个年级10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进行排名,能用“看一看,算一算”的方法给五六百名同学排名吗?学生们都说:“这种方法不行。如果数据量少,可以看一下得出名次,数据多了就不可能用这种方法。”他们还给这种方法一个名称:“小学生方法”。再分析另一种方法:如果有很多并列的情况,那么排序后自动填充的方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说这种情况没有考虑到,而且也得出结论:“用这种方法确实也存在问题。”此时,笔者向同学介绍了Excel中的RANK()函数,并对函数中的各个参数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之后在综合练习过程中,凡是遇到排名的相关操作时,学生们基本都会自主使用RANK()函数。

二、基本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

在学习使用Excel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因为Excel是一个效率较高的数据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一些简单、快速的操作使大量复杂的工作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有成就感。尤其是在学习数据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的过程中,当结果快速整齐地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发出的惊叹声,能让人感觉到他们对学习的强烈兴趣。

可是学生往往对学习的过程不是特别重视,有很多的细节问题被忽略了,并在之后的综合操作中反映出不少问题。在上机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就容易出现的重点问题,反复进行了讲解,可总有学生不能正确操作,总有些学生即使知道该使用哪个工具也不能做出正确的结果。比如分类汇总之前应该先做排序,可总有学生忘了做排序,直接选择了分类汇总菜单项,这样出来的结果一定是错的。还有些学生题目还没看清楚就开始做题,比如要对某个关键字段分类汇总,应该先对这个字段排序,可如果排序项选错了,那么分类汇总的结果也不会正确。当学生做了几次都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时候,他们多半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不愿再次尝试了。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思考后认为:必须在教学一开始就向反复强调理解题目的意思、选择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不仅仅要求操作上要会,也要让学生在笔头上加强练习,自己总结归纳各项操作的注意点,强化记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笔者在两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对比中。在第一个班级,笔者只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向学生介绍了各个数据工具的使用方法;在第二个班级,笔者按照读题、正确选用操作、正确操作的步骤引导学生。事实证明,后一个班的整体操作正确率要高于前一个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告诉他们,Excel的学习难度不大,只要肯用心,就能学好。有些操作只有反复练习并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掌握住其中的要义。而如果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在几次操作失败之后就不愿再动手操作,技能的掌握自然无从谈起。在平时的上课和上机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多给他们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知识和进行操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excel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Excel课程 案例教学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in Excel

LI Hang

(Zhuhai Vocational School of Polytechnic, Zhuhai, Guangdong 51910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tudies how to implement case teaching in "Excel"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case design and case implementation in Excel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 Excel course; case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

0 引言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学以系统的知识讲授为主,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理论教学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解决实践中的一些应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引入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如Word、Excel、Flash、Photoshop等课程中,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案例教学的含义与功能

案例最早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职业培训的基本教学模式。后来,案例教学被逐步应用于教育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具体实例的形式展现,并被作为剖析的对象,教师与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解决办法等工作。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对话让学生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即通过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提问,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实施以预先设计的典型案例做为主线索展开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以分组学习、集中讨论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际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对复杂的操作实践具有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是多元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并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它更注重学生的分析过程,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Excel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Excel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Excel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Excel进行财务管理、统计计算、报表制作等。本文对如何在Excel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课程教学改革做出了初步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Excel应用中的动手能力。

2 案例教学在Excel中的应用

2.1 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互相探讨、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实际工作能力。一个典型案例,通常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常用到的例子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是以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设计出恰当的案例。没有好的教学案例,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案例的有效收集、整理、设计就成了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钻研教材,挖掘案例素材,同时深入到教学实践,拓展案例资源,提高案例的科学性有实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点融合在所设计的案例当中,例如,利于Excel编辑报表或数据统计的时候,如果要面对大数据量的处理,而某列数据的处理会应用到相同的公式,则会用到公式复制的操作。通常的做法是先在顶端的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公式,然后用鼠标拖动右下角的填充柄,直到最末端的单元格。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单元格地址引用中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这两个概念,如果仅仅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理论知识讲解的层面,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利用案例教学,可以设计出如图1所示的薪资管理案例作为该内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结合动手操作从而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

图1 案例设计:薪资数据管理

2.2 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分为情景预设、教师介入和学生参与三个阶段。情景预设是指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要安排好进行教学的场景、分好学习讨论小组、准备好案例素材等;案例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介入的深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到到案例的关键问题,利用有效的分析策略进行案例分析。学生参与是指学生的理论预习、素材收集、案例认知和分析等活动。

图2 案例实施:成绩数据分析

Excel课程案例教学可以围绕知识点来设计的。教学中不一定要一尘不变的遵循教材内容原有顺序,而应该围绕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解决问题需要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围绕案例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例如,利用Excel做数据分析时,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管理的实际需要,要求求出每个学生的平均分、统计课程及格情况、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序等。在教学过程中,围绕Excel数据分析案例,将公式、函数、排序等知识点穿插在案例讲解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案例界面如图2所示。

2.3 案例教学的反思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反思,包括理论反思和实践过程反思。其中,理论反思是通过对案例的有效分析,引导学生对案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和生成新的理论知识点,实现理论的提升。实践反思是指引导学生把案例情景合理移植到教育实践中,分析案例的共性和个性,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Excel“建立一张工作表”的案例教学中,由于这一章节的特殊性,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上机操作时间。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之外,不要框定太多的任务要求和操作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会创新。

3 总结

本文对Excel教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论述了如何在Excel教学过程中设计出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并以典型案例为向导,在讲解Excel知识点的同时,利用案例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和操作。在Excel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案例教学对于Excel课程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理论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兼顾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为案例教学在计算机教学的其他课程中的推广普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仁杰,曹建英.案例教学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excel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任务设计;高效课堂;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113-01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任务的设计失去实际意义的情况。如何优化任务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认识Excel》一课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导入

用青少年近视情况越来越严重的视频导入,引起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巧设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原始设计: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班级中有多少学生近视,要求学生一起来统计班级近视的人数,然后告诉学生,要统计数据可以用Excel软件。随后学生打开Excel软件,开始认识软件。

优化设计: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问我们班近视情况如何?近视的学生举手,师生确认本班近视人数。教师分别打开Word制作的表格和Excel表格(内容为班级学生近视情况的初步统计,当然学生还不是很清楚Excel这个软件)。教师:“这是老师的初步统计,发现数据跟刚才的统计有出入。”然后分别修改两个表格的数据。学生发现Word表格数据修改之后,合计的数据没有改变,而Excel表格数据修改之后,合计数据自动改变了,学生感到好奇,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教师很自然引出Excel软件,并让学生对比熟悉的Word软件去认识Excel软件,学生饶有兴趣。

反思: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新软件――Excel,原始设计是教师下达任务,让学生去认识这个软件,效果只是让学生为了认识软件而学习,却不知道软件到底有什么优势。而优化设计,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发现Word的“缺憾”,又引导学生发现Excel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想要认识Excel的欲望。

二、小试牛刀

学生初步认识了Excel界面,此时让他们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对Excel的认识。

原始设计: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填空(如图1)。图片是默认启动Excel后的界面,与书本上一致。学生将图中数字标号指示的名称对应的英文字母填入即可,正_的话会自动给出结果“√”。

优化设计:将图片改成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近视情况调查表”的界面(如图2),要求学生将数字标号指示的界面名称填入对应单元格中,正确的话会自动给出结果“√”。

反思:虽然是一样的看图填空,但是图片内容不一样。原始设计只是将书本中介绍Excel界面的图片放上来,让学生在看书之后再次填空,对学生来说就是再一次重复认识界面,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边看书一边填空,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而优化设计使用了跟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近视情况调查表”的界面,学生不仅可以认识Excel界面,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Excel。比如通过优化任务,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工作簿名称是怎么一回事,工作表标签原来是可以修改的,单元格是可以调整大小的,等等。

三、一展身手

学生已经对Excel有了一定的认识,进入课堂的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调查自己小组成员的近视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填入工作表中。

原始设计:教师规定让小组长一个人去调查自己组员的情况,其他组员只要将自己的近视情况报告给组长即可,小组长统计结束后将数据分享给小组成员。

优化设计:教师出示该环节任务,如何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决定,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统计最快最准确,并请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的统计结果。结果出来之后每个学生谈谈在该环节中有何收获。

excel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Excel;教学要点;应用示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45-03

Excel in a Few Teaching Points

HU Xu-ying, HE Ming-rui

(College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cel in the Teaching of points, such as the fill handle, cell references, formulas and functions, data chart,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nd presented with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oints.

Key words: Excel; teaching points; application example

Excel是Microsoft公司的Office套件中优秀的组件之一,是电子办公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办公工具。Excel不仅能够方便地制作各种电子表格,还可以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制作图表等。由于Excel系统庞大、应用面广,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应向学生讲授哪些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Excel的使用,并以此为起点,深入应用Excel?

1 几个教学要点

1.1 工作表的管理

在默认情况下,新建的工作簿中只包含3个工作表。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在一个工作簿中建立多个工作表。为便于识别工作表中的数据,可能要对工作表重新命名。因此工作表的操作也是必备的操作技能。工作表的管理包含工作表的重命名,工作表的插入、删除、移动或复制以及打印等。

另外,当工作表中的数据比较多时,表中的数据在窗口中只能显示一部分,应使用工作表的拆分与冻结,便于浏览表中的数据。

1.2 填充柄的使用

在Excel中,填充柄是个重要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填充柄是位于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小黑方块。当鼠标指向填充柄,鼠标的形状变为黑十字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则可对其进行操作。

填充柄具有以下功能:复制文本与公式等内容、复制各种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填充序列数据。具体表现为:

1) 在同一行或列中复制数据或公式:选定包含要复制数据的单元格,然后拖动填充柄经过需要填充数据的单元格,再释放鼠标按键,则复制来的单元格数据将替换被填充单元格中原有的数据或公式。

2) 复制各种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对于数值(如1、2、3…)、数字串(如2009180501、2009180502、…)、日期(如2010-4-1、2010-4-3、…)、数字/文本组合(如师范1班、师范2班、…)等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利用填充柄可以方便地填充数据区域。

在待填充数据区域的起始的两个单元格中输入序列的初始值,两个单元格中数值的差额将决定该序列的增长步长。选定这两个单元格,再用鼠标拖动填充柄经过待填充区域即可。如果要按升序排列,则从上向下或从左到右填充;如果要按降序排列,则从下向上或从右到左填充。

3) 填充序列数据:序列数据包括系统内置的序列和自定义序列。系统内置的序列有Sun,Mon,Tue,Wed,Thu,Fri,Sat、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自定义序列通过执行“工具”菜单下的“选项”命令,在“选项”对话框中进行建立,如建立“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自定义序列。在一个单元格中输入某序列中的第一项值,拖动该单元格的填充柄,则循环产生该序列中的数据,从而达到自动填充。1.3 单元格(或区域)的引用

单元格所对应的列标号与行标号的组合称为该单元格的地址,单元格的引用是指单元格的地址。通过引用可以在公式中使用工作表中单元格的数据。因此,单元格的引用是一种告诉Excel如何计算地址,并从工作表中提取有关单元格数据的方法。

在Excel中,对单元格的引用分为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

相对引用:在公式中,基于包含公式的单元格与被引用的单元格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单元格地址。如果复制公式,相对引用将自动调整。相对引用采用的形式是:列标行号。例如,B6、C5:F8。相对引用在公式的移动和复制时非常地方便和实用。

绝对引用:公式中单元格的精确地址,与包含公式的单元格的位置无关。绝对引用采用的形式是:$列标$行号。例如,$B$6、$C$5:$F$8。

混合引用:是指在单元格地址的列标或行号前加上“$”符号,如B$6、$C20。当公式在工作表中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单元格的相对地址部分会随着改变,绝对地址部分不变。

1.4 公式和函数的使用

公式和函数是Excel中最具特色的地方,电子表格中的数值运算正是通过公式和函数来体现的,只有掌握了它们的使用,才能真正把Excel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

1.4.1 公式

公式是工作表中的数值进行计算的等式。公式以等号(=)开始,并常常和函数一起使用。例如“=A2+B2+C6”就是一个公式。

要正确列出公式,除了理解计算公式的应用含义,还要掌握运算数和运算符的正确书写。

1) 运算数:Excel公式中的运算数可以是常量(常数、字符常量、逻辑常量等)、单元格(区域)引用、函数。

2) 运算符:在Excel具有以下几类运算符:

算术运算符:^乘方、*乘、/除、+加、-减、%百分号。例如,2^3+A3*2/D5。

文本运算符:&。例如:B2&B3、"总计为:"&G6。

比较运算符:>大于、>=大于或等于、

引用运算符:联合运算符(,)、区域运算符(:)、交叉运算符(空格)。例如,SUM(B2:B8,D3)、SUM(B2:B8)、SUM(B2:D3 C1:C5)。

1.4.2 函数

函数是预先编写的公式,可以对一个或多个值执行运算,并返回一个或多个值。函数可以简化和缩短工作表中的公式,尤其在用公式执行很长或复杂的计算时。

函数的引用格式是:函数名(参数1,参数2,……)。

参数必须放在圆括号中(只能用圆括号),最多为30个参数;参数可以是数值、字符串、日期、单元格引用、函数等;在引用时要注意参数的个数、数据类型、书写顺序。

Excel中提供了240多个函数,很复杂,功能也强大。根据函数功能或运算数的特点,分成数据库函数、日期和时间函数、工程函数、财务函数、信息函数、逻辑函数、查找函数、数学函数、外部函数、统计函数、文本和数据函数等11大类。不同的专业可以重点掌握相关的函数,比如,工商类专业侧重介绍财务类函数、统计函数等函数,理工类专业则侧重介绍工程函数、数学函数等函数,但基本的常用函数,如SUM(SUMIF)、AVERAGE、IF、COUNT(COUNTIF)、MAM(MIN)、SIN、PMT、STDEV等,应是所有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和学习的。

1.5 数据图表化

图表是工作表数据的图形表示,它可以更加直观、明确地表征数据之间的关系,凸显数量的变化,昭示事物的变化趋势。用Excel可以制做一个独立的图表,也可以将图表嵌入到工作表内。无论是嵌入图表还是独立图表,当工作表中的数据变化时,图表也会自动进行更新。

1) 图表类型:Excel提供了标准类型和自定义类型,其中标准类型有14种,自定义类型有20种。表现不同事物的特征应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比如,柱型图用于比较相交于类别轴上的数值大小,饼图用于显示每一数值相对于总数值的大小,曲面图用于在连续曲面上跨两维显示数值的趋势线,等等。

2) 数据标志和数据系列:数据标志是图表中的条形、面积、圆点、扇面或其他符号,代表源于数据表单元格的单个数据点或值。图表中的相关数据标志构成了数据系列。每个数据标志都代表来自于工作表中的一个数字。具有相同样式的数据标志代表一个数据系列。

数据系列是在图表中绘制的相关数据点,这些数据源自数据表的行或列。图表中的每个数据系列具有惟一的颜色或图案,并且在图表的图例中表示。可以在图表中绘制一个或多个数据系列。

在生成的图表中,可以向其添加数据系列,也可以删除数据系列。

3) 嵌入图表和图表工作表:图表工作表是工作簿中具有特定工作表名称的独立工作表。当要独立于工作表数据查看或编辑大而复杂的图表,或希望节省工作表上的屏幕空间时,可以使用图表工作表。

嵌入图表是置于工作表中的图表,它作为工作表的一部分进行保存。当要与工作表数据一起显示或打印一个或多个图表时,可以使用嵌入图表。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图表都会链接到工作表上的源数据,这就意味着当更新工作表数据时,同时也会更新图表。

1.6 数据的筛选

筛选是查找和处理区域中数据子集的快捷方法。筛选区域仅显示满足条件的行,该条件由用户针对某列指定。Excel提供了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1.6.1 自动筛选

自动筛选是按选定内容筛选,它适用于简单条件。当使用“自动筛选”命令时,自动筛选箭头 显示于筛选区域中列标签的右侧。

对于每一列,自动筛选提供了“全部”、“前10个”、“自定义”等筛选方式,也可以显示列中的某一个值对应的数据。

1.6.2 高级筛选

高级筛选适用于复杂条件。要使用“高级筛选”功能,必须先建立一个条件区域,用来指定筛选的数据需要满足的条件。

条件区域的第一行是作为筛选条件的字段名,这些字段名必须与数据清单中的字段名完全相同,条件区域的其他行则用来输入筛选条件。同一行上的条件之间关系为“逻辑与”,不同行上的条件之间关系为“逻辑或”。

注意,条件区域与数据清单之间必须用一个空行或空列隔开。

1.7 数据的分类汇总与数据透视表

1.7.1 数据的分类汇总

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使用到分类汇总,像统计每个系学生的平均年龄、统计仓库里各类商品的库存量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首先进行分类,将同类数据放在一起,然后再进行求和之类的汇总计算。

Excel的分类汇总是对数据清单按照指定的字段(称为关键字段,或汇总字段)进行排序,然后对这些汇总在一起的同类数据进行数据汇总。

对Excel的分类汇总,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① 汇总方式有求和、计数、求平均值、求最大值、求最小值、乘积、数值计数、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方差、总体方差等;

② 在分类汇总前,必须对数据清单按汇总的字段进行排序。

1.7.2 数据透视表

分类汇总适合于按一个字段进行分类,对一个或多个字段进行汇总。如果要求按多个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如统计每个系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用分类汇总就有困难了。Excel为此提供了数据透视表来解决该问题。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交互的、交叉制表的Excel报表,可按多个字段进行分类并快速汇总,可以转换行和列以查看源数据的不同汇总结果,也可显示不同页面来筛选数据,数据透视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重新组织数据,提供多层面、多方位的信息。

1) 数据源:数据透视表的数据来源可以选择工作表列表和外部数据。外部数据是指存储在Excel之外的数据,例如,在Access、dBASE、SQL Server或Web服务器上创建的数据库。

2) 数据透视表的布局:在数据透视表的布局图上,有页区、行区、列区和数据区等四个区域,并在布局图的右侧列出数据清单的所有字段。

页区放置页字段,页字段用来指定页方向的字段。

行区放置行字段,行字段是数据透视表中按行显示的字段,并作为行标题。行字段决定按什么条件排列数据行。行字段一般是大的分类。

列区放置列字段,列字段是数据透视表中按列显示的字段,并作为列标题。列字段决定按什么条件排列数据列。列字段是大分类下的小分类。

数据区放置在数据透视表中要汇总的字段,一般是数值型类型。如果该字段是字符类型,只能采用计数汇总方式。

3) 汇总方式:数据区中的汇总方式与分类汇总中的汇总方式相同。

4) 数据透视表的位置:创建的数据透视表既可以放在包含数据清单的工作表中,也可以放在单独的工作表里。

2 简单应用示例

下面以表1中的数据简单介绍Excel的应用。

2.1 求总和、总评和优秀率

1) 求总和:在单元格G2中插入函数“=SUM(D2:F2)”,计算赵一的总成绩,然后拖动G2单元格的填充柄至G7单元格,计算出其他学生的总成绩。

2) 求总评:假设三门课程的总和成绩大于或等于270,则总评为“优秀”,否则什么都不显示。

在单元格H2中插入函数“=IF(G2>=270,"优秀","")”,计算赵一的总评,然后拖动H2单元格的填充柄至H7单元格,计算出其他学生的总评。

3) 求优秀率: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利用COUNTIF函数计算出优秀人数,COUNTA函数计算出总人数。因此,在单元格H8中插入函数“=COUNTIF(H2:H7,"优秀")/COUNTA(H2:H7)”,再通过“格式/单元格”命令,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在其“数字”选项卡的“分类”项目中选择“百分比”,并设小数位数为2。

最后操作的结果如图1所示。

2.2 高级筛选

筛选出英语成绩≥90的男生,条件区域设置在A9:B10区域中,同行条件的逻辑关系为“与”,筛选结果及条件区域如图2所示。

筛选出数学成绩在70~79之间(包含70、79)或性别是“女”的所有学生,条件区域设置在A9:C11区域中,异行条件的逻辑关系为“或”,筛选结果及条件区域如图3所示。

2.3 分类汇总

计算每个学院的数学平均分、英语平均分和计算机平均分。

先对数据清单按“学院”升序排列,然后执行“数据/分类汇总”命令,在“分类汇总”对话框中,“分类字段”选“学院”、“汇总方式”选“平均值”、“选定汇总项”中选“数学、英语、计算机”。设置如图4所示,分类汇总结果如图5所示。

2.4 数据图表化

用柱形图创建姓名、数学和英语的图表,如图6所示。

2.5 数据透视表

利用数据透视表统计每个学院的男、女生人数。在“布局”对话框中,将“学院”字段拖动到“行”区,将“性别”字段拖动到“列”区,再把“性别”字段拖动到“数据”区,由于“性别”字段是字符类型,仅对其计数。创建的数据透视表如图7所示。

3 结束语

Excel的教学并不是面面俱到,作为授课教师一定要抓住它的几个教学要点,并辅以适当的案例进行讲解,就能实现本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超成,赵勇,林蓉华,赵晴凌.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刘玉萍,亚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excel教学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迁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本文主要从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困难、卡壳”情境,激发懒人思维;创设“迁移学习”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创设“问题+网络”情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结合Excel教W进行了“懒人”思维养成的教学尝试。

【关键字】

信息技术 懒人思维 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1.13-4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1]

然而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普遍以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处处认标准答案。受此影响,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无论面对理论题还是操作题,学生也往往希望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而信息技术发展的多样化又使得信息技术问题的答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并提高学生的迁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呢?笔者进行了“懒人”思维养成的教学尝试。

二、成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尽快动手和多动手操作,但我们观察到有些信息技术课很少能做到这点,基本还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主要原因是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操作、轻思维。教学中,只引领学生按教材中的方法学会操作,没有把操作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掌握了操作的步骤,而没有掌握操作的要领,更不懂得如何去应用。

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模仿、轻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往往在课堂,一般没有课后作业,缺乏必要的巩固和提高。

这怎么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没有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又从何谈起。这正是中国教育的切肤之痛。

二、懒人思维的定义

懒人思维[2],就是运用懒人的思维方式更快速解决问题,即用寻找更简便的方法代替原有的方法,更高效的解决问题。本文中的懒人思维可理解为一种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它不拘泥于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尝试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目的是用更简便的方法、更快捷的速度、更卓越的效率解决问题。

懒人思维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提高技能;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灵活性、独创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和应用中,可化繁为简的技巧无处不在,“懒人思维”应用得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本文主要以操作类课型的案例来阐述“懒人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尝试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使用懒人方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懒人思维。

三、“懒人思维”养成的教学尝试

(一)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开放式教学课堂,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结构的束缚,突破教材束缚。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同学有成功的经验。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学案例:计算图1“高一新生入学成绩表”中10个学生的总分。教师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进行计算并将操作过程录屏上传至共享空间,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统计如下:用公式法,如“=E2+F2+G2”;用公式法,如“=145.5+135+148.5”;用函数法如“=SUM(E2:G2)”;用函数法如“=SUM(E2+F2+G2)”;用函数法,如“=SUM(E2,F2,G2)”;口算或笔算后填入;用“附件”中的“计算器”计算后填入 ……。教师接着请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评价同学的操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知道哪些方法是错的,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方法是优的。

多数操作课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懒人思维的目的。

(二)创设“困难、卡壳”情境,激发懒人思维

当学生在教师和同学帮助下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任务或讨论的结果己经有了基本结论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常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的情境。学生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去分析问题,会出现思路“卡壳”现象,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教师再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换个角度思考,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获得“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教学案例:计算图1“高一新生入学成绩表”中的总分。不少初学者会采用逐一计算的方法求10个人的总分。笔者通过以下步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给出包含100个学生的成绩表,要求计算每个人的总分给出包含5000个学生的成绩表,要求计算每个人的总分。在这个难度逐步递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填充”方法的妙用,更理解了软件设计者是如何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软件的。

诸如此类的操作很多,如Office软件中格式刷、查找替换的应用、PhotoShop软件中动作的应用、ACDSee软件中批量修改的应用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若遇到繁琐的、重复性的操作不能简单机械的重复,而要积极思考是否有更便捷、更优越的方法。

(三)创设“迁移学习”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是每堂信息技术课都努力实现的目标(0)。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学案例:在Excel中手动添加如图(一)的数据(共50条记录,后40条未显示)。在输入数据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发现“毕业学校”和“学校编码”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高频出现,笔者在此基A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快速输入数据。但笔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将数据存储于不同格式的文件中(如包含于其它Excel数据表中、纯文本文件形式、word表格数据形式、word文本形式、Access数据表形式、网页表格数据形式、网页文本形式等),让学生脑洞大开,达到迁移教学的目的。

同类软件的相识性、同系列软件的兼容性与发展性、软件之间的共通性使得迁移学习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四)创设“问题+网络”情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靠教材、教师、课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网络上有句流行语“有问题找百度”,用在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中再合适不过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想出“懒人”问题并通过网络寻求解决的办法,达到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目标。

五、懒人思维快速训练法

教师如何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争做“懒人”的办法:发现存在重复性的操作;不满足于繁琐的思路或操作步骤;不满足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反复引导,让懒人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六、小结

鼓励学生做不走寻常路的“懒人”,目的是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的能力和素养。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2月。

(2)“懒人思维”引导设计行为,孙月玲、纪超、张织璇,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年第22期(125)

(3)信息技术的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陈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0(33-35)

(4)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李慧桂,张剑平,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2005

(5)例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蔡永鸿,《中学教学参考》,2011(20):107-108

【作者信息】

excel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办公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教学是高校一切工作的重心,教学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心系岗位的教学管理人员,应时刻把握这样的服务宗旨: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院系、服务教学、服务学校,简称“五服”。“五服”管理理念[1],体现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繁杂性。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工作理念,教学秘书日常处理事务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有序正常开展。因此,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若能有效地巧学妙用应用办公软件(特别是Excel表格),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就会得心应手,许多工作的开展将会如期顺利执行,同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起作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材料的整理过程也将会更加的合理,从而,保证了教学管理人员在高效地办公[2]。

给出本文所有示例之前,需注意:因利用函数过程中,Excel表格中都会出现公式符号等各种格式。为了保证数据使用的准确性,特别是要将含格式的表引用到其它表格中,操作者必须事先将Excel表格中格式清除,清除格式过程可按如下进行(方法不唯一):

使用“CTRL+A”选中含有公式的Excel表格,复制表格内容,右击选择性粘贴“数值”选项,即可完成清除格式工作。

以上操作目的是为确保:数据复制其它Excel表格时,数据是为了确保数据引用准确性。本文针对批量使用Excel处理数据时,浅析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对办公软件的妙用,剖析使用Excel函数过程对教学教务管理中数据整理所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影响。以下简要介绍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使用EXCEL整理数据时常用到的操作:

做法:直接利用程序编辑D2按以下操作“=B2&C2”,然后再相应填充D列其它值。

分析:

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完成操作,同时减少错误率。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合并数据也是常有的事。只有教学教务管理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教学教务管理人员才能够在繁杂的事务中,有效地巧用、妙用Excel中的函数,避免傻瓜式、机械式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一、高级筛选,筛选出指导数师数操作步骤:

首先,选择B2列;

其次,在菜单栏中选择数据下拉菜单中的筛选(高级筛选)

再次,在高级筛选框中方式选择“将筛选结果复制到其它位置”,“复制到”选择一个空白列的其中一个单元格,“选择不重复的记录”选上即可

二、统计指导教师带的学生数,其函数操作步骤:

=COUNTIF($B$2:$B$7,C2) //得出结果是,张三指导学生数3,后面就用填充即可。

示例4中,教学管理人员在计算教师指导学生数、监考工作量等统计时会经常使用到这一方法可为教学管理人员节约大量的时间。

示例5:已知基础数据库各信息,现知如下图教师姓名及所处部门信息,其余数据假设要从已有基础数据库中调取,如何快速得到教务工号、性别、职称、电话信息?

以“统计文档”中的张三职称引用“基础数据”库为操作说明,使用函数如下:

=VLOOKUP(D3,基础数据!$A$2:$L$6,5,0)

上述函数使用说明:

1、“D3”表示“统计文档”中D列第3行是已知数据,在引用“基础数据”库文档所处列必须放置在第A列,且必须保证“基础数据库”中的第A列数据每个名称唯一性。

2“基础数据!”表示引用库的名称。

3、“$A$2:$L$6”表示引用Excel表选中A列2行到L列6行的所有数据供“统计文档”表进行调取,加“$$”目的是为了在后面填充数据时仍保证中“A列2行到L列6行”数据中调取出来。否则在填充过程中,“统计文档”会出现选中误差。

4、“5”表示引用的数据在“基础数据”库是在第5列,

5、“0”表示在“基础数据”库中的精确匹配数据。

作为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示例5在教学教务材料的整理与分析中会时时碰到。如专业分流时,现专业学生已安排完,若要加上原专业班级信息,便可以利用EXCEL表格中的”VLOOKUP”函数进行处理。快速领会这一技巧便可为整理数据带来减少大量的工作时间,当然,使用该示例之前,操作者必须备有一份已知的原始数据。当然,操作者必须对这一函数的使用要了若指掌,方才会运用自如,否则使用函数后的结论便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

设计有效性控件操作步骤如下(以上图F列作为示例说明):

选择F列,在菜单栏里选择“有效性”选项,然后选择“设置”,并在有效性条件“允许(A):”中选择“序列”选项,最后在“来源(S):”输入框中输入“公共必修,专业必修,教师教育必修,实践环节”(注意,词与词间需用英文状态的逗号),最后选择确定。这样Excel表格的“F列”有效性控件便制作完成。

上图中的校区,上课系别,年级等均可做成有效性控件形式。做控件的好处在于,无需重复录入,只需下拉选中要求的内容(如示例F列操作)。

设计有效性控件原则:一般只有几个选项是固定不变的,且不断地在数据列表中重复使用的,可以选择控件进行操作。如在教学教务管理中,教材的征订,每学期教学计划,公共课程的重修数据整理,毕业论文相关数据等整理都会用到有效性控件。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在使用控件的优势在于同一类信息可以不用重复录入,减少录入工作量,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以上给出了6个示例,每个示例都是本人从工作中提炼出来。可能还有其它妙用Excel部分未提到,如若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对上述6个示例能够运用自如的话,他(她)将在整理数据方面绝对不会再毫无头绪。事实上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对Excel操作能力要求相比于其它非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要高出很多,因此巧学妙用Excel,会为教学教务管理人员节约因机械式复制、查找、粘贴所耗费的时间。虽然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整个决策方面起不到决策作用,但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在高效的办公过程中,会留余更多的时间去总结每一段时间教学教务管理的成效与不足。当然,教学管理人员在总结成效与不足的同时,就有可更多的时间在其能力范围内整改教学管理中的缺陷,从而为后续基层的院系领导正确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最后,也会促使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将“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院系、服务教学、服务学校”的五服管理理念真正诠释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杜永光.浅谈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73-174.

excel教学范文第7篇

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教学体系中,Excel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高等医学专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教学环节。但由于现有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材普遍存在着针对性差、教材案例不够典型,尤其缺乏与医学领域应用相结合的实例分析等情况,并不完全适合高等医学专科院校的医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笔者做为一个在高等医学专科院校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计算机教师,在Excel课程教学中,采用由浅入门,直观教学,“实践导向”,通过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思路

1.由浅入门.重视基础

目前,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学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且与本科院校水平相差比较大。由于高等专科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若统一采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材对医学高等专科学生授课,有关Excel的相关内容涉及到很多数学方面的概念和公式,如果我们过于纠缠在数学理论的讲解,学生由于基础差,难以听懂,从而失去学习Excel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的Excel课程内容设计中,要由浅入门,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够不去“理会”复杂的数学运算公式而通过Excel直接得出结果,从而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教学生使用Excel工具时,能够使学生做到根据Excel自动计算出的统计数据判断结果就已足够。至于统计数据判断结果Excel是根据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比如在介绍T检验统计工具在医学领域的分析时,不需要向学生讲解T检验的数学原理与过程,只要教会学生会使用Excel的T检验统计分析工具,并能看懂结果就可以。

2.“实践导向”教学法

“实践导向”课程教学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能够动手完成任务为教学目的,“实践导向”课程教学即可以让学生将一些Excel课程教学难点轻松突破,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Excel的热情和兴趣,使Excel课程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高专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之一。“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彻底解决传统高等专科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学问化”倾向问题【1]。在当前高等专科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在Excel课程教学实施“实践导向”课程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很多教学内容可以用“实践导向”范式进行组织。例如,在Excel课程理论教学中,将Excel教学重点、难点和医学专业相关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个适当的“实践任务”为教学先导,以完成一个“实践任务”为主线,将Excel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完成“医学专业任务”的过程中轻松掌握Excel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Excel的产生兴趣。实践任务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实践导向”导向教学成功的关键。

3.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

Excel是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强的课程,注重操作者的动手能力,在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在Excel教学中,笔者认为对于高等专科医学院校的学生,可以和医学统计学案例相结合,将医学统计学案例引入计算机Excel理论课程和上机操作中,将计算机理论和医学统计学案例融合在一起,能够分散概念和难点,通过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领会Excel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提出了注重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结合Excel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新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Excel课程的兴趣,提高利用Exce1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excel教学范文第8篇

在Excel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TaskBasedLearn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自主设计任务,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相关的知识,将学习内容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强调学习的层次性,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能够使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时把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调动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学习者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热情;教师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3、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Excel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把Excel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阶段:一是Excel的入门教学。在入门教学阶段,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知识,合理安排知识授课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Excel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简单的实例模仿,掌握操作的熟练应用;二是Excel的动手实践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将实例与Excel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一般采用如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

3.1联系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在Exce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任务及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且要阐述实现这一任务的方法。在任务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务设计的要求,即设计任务时要注重任务的层次性;要分散任务的侧重点及难点;要综合考虑所有任务之间的联系,考查任务量是否合理等方面因素。例如,在教学任务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学生根据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结果,进行上机成绩录入,并计算学生总分排名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分别选出单科中成绩最高的同学,列出学生名单,计算班级的合格率情况,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学生对该任务较熟悉,可以轻松地融入其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及时做好任务教学的归纳总结及对学生学习及时做出评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分析设计后,教师要根据任务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安排,对于相对简单的任务要安排学生自行完成,如求和函数,求平均值,乘积等任务。同时要注重运用新的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比如制定利润分配图表,就需要采用Rank函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通过上机操作巩固理论学习,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上机作业,提高学生任务的完成质量。

3.3任务实施,同化旧知,建构新知。任务分析完成,相应的问题就明确了,就需要着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完成,比如基本的函数SUM()、AVERAGE()、COUNT()。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不解决的问题就需要用新的知识去解决,此时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比如要编制利润分配表,就要用到较难的函数ANK(),可让学生先查阅有关资料,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交流、协作,从中总结出规律,然后再在自己的问题上去应用;仍然解决不了,教师就需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之前,中职学校的发展一直没有受到社会和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学的改革收到了我们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中职EXCEL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成功引用,对于中职EXCEL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excel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实验 数学模型 Excel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利用Microsoft Excel(以下简称为Excel)为工具辅助教学,不仅能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兴趣,而且也是进行课程整合的很好的切入点。

一、Excel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教科书在编写时主要以Excel作为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数学的信息技术工具,鼓励学生进行发现规律、创造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可以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将Excel作为探索、发现的工具和手段。

二、Excel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模拟数学实验,做“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实验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探索真理、寻找规律的有效方法。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可以简单方便地模拟数学实验,实现通过大量反复实验来发现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的确定性内涵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Excel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实验一般不用事先做好课件,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实时操作,现场演示或探究,这也有利于营造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数学与技术的双重收获。

例如《数学・必修3》中的抛硬币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的实验怎样快速又有效的统计结果?设计一个Excel表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学生完成实验时在表格中输入得到的数据,Excel会自动累计实验的总次数,并计算得出频率,生成动态图表。通过这样的即时运算,学生能在具体而形象的操作中快速感知到概率与频率的联系与区别。

2.动态生成知识体系,与学生一起体会数学知识发展

能够体会知识发现或创造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至关重要。借助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就能与学生一起“发现”数学,能与学生一起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比如,在“函数的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让Excel帮助实现“通过改变函数参数值,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进而讨论函数的性质”的课堂教学效果。

3.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计算

在统计与概率中,学生必需处理大量数据。如果他们学会了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来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中值、频数等数据统计问题,将会解决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计算,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Excel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Excel可辅助代数教学、几何教学、建模教学、概率统计教学等。在实际操作中,Excel可用来验证算法和画动态、静态的函数图像、进行数学建模、用来辅助正态分布的学习、运用工作表随机数发生器进行随机模拟、用Excel建立函数模型等等。

1.利用Excel绘制函数图像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描点法”绘制函数的图像,过程十分繁琐。而借助Excel软件的图表功能,则可以快速准确地画出函数的图像,这即省了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在迅速、形象地获得图像的同时,加深了对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理解。

简单的函数图像自然可以通过图像的基本变换得到,而复杂的函数图像有时不可能通过图像变换得到,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软件的辅助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

案例1:方程x2-lgx+的解的个数是___。

这个函数的零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如果画图不准确,将难得到答案。此时用Excel做出图像就容易精确多了。只要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做出函数x2-lgx-=0和y=x2的图像,那么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实现步骤:

(1)在A1单元格中输入x,在B1中输入“y=x^2”,在C1单元格中输入“y=lgx+0.5”。

(2)在A2单元格中分别输入“0.05”,在A3单元格中分别输入“0.1”,然后选中这二个单元格向下拖动填充句柄至A25单元格。在B2单元格输入公式“=A2*A2”,选中单元格,向下拖动填充句柄复制公式至B25单元格;在C2单元格输入公式“=LOG10(A2)+0.5”。选中单元格,向下拖动填充句柄复制公式至C25单元格。

(3)选中A1:C25单元格区域后,后点击“功能区”的“插入”,再点击“图表”中的“散点图”,选择“带平滑线的散点图”,便同时得到两个函数的图像。找到交点,答案也出来了。

2.利用Excel模拟数学实验

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可以简单方便地模拟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实验过程的同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发散性思维。

案例2:抛一枚硬币,观察哪一面朝上,进而计算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大?

实验若是次数少,可以真实的抛置硬币,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参与性,可是只有次数非常多,最后计算的结果才更准确,所以开始可以让学生亲自手动抛置一二十次,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而得到结果。

操作步骤:

(1)新建一个工作簿,在A1单元格中输入“硬币”,在A2单元格中输入“=RANDBETWEEN(0,1)”,然后将A2单元格的公式填充到A3至A10001单元格,这就相当抛了10000次抛硬币实验。(这里用0表示反面朝上,1表示正面朝上)

(2)在C1单元格中输入“正面朝上的次数”,在C2单元格中,输入“=SUM(A2:A10001)”,统计在10000次抛置中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

(3)在El单元格中输入“正面朝上的频率”。在E2单元格中输入“=C2/10000”。

说明:假如公式数据都编辑好了,可以点击功能区“公式”中的“计算”中的“计算工作表”,在瞬间即可换一批新数据,也就相当于重新抛置了10000次硬币。

3.Excel软件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应用

Excel中的统计工作表函数可以用来统计样本的方差、数据区间的频率分布等, 其自有的函数处理功能可以对有关的样本数据进行我们所需要的常规处理及图形、图像的直观显,画出的统计图不但快捷方便,而且标准、美观。

Excel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做数学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作者简介:

excel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Excel 教学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46-01

清华大学的校长说:“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构建教学理论为基础核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力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Excel的教学中,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改善这一教学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Excel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几点改善方法。

1 Excel课程的介绍

Excel是一科对动手实践要求较高的科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层次性。Excel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录入、文字编辑,还包括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及计算功能。它是office软件中是一种相对困难的学习软件。由于它的课程特点,因此上机训练是Excel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上机实践锻炼,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适合Excel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Excel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利用上机操作进行任务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Excel的课程特点,我们可以把Excel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阶段:一是Excel的入门教学。在入门教学阶段,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知识,合理安排知识授课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Excel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通过简单的实例模仿,掌握操作的熟练应用。二是,Excel的动手实践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安排学生对旧知识点进行应用操作,将实例与Excel课程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一般采用如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

2.1 联系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在Exce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任务及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且要阐述实现这一任务的方法。在任务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务设计的要求,即设计任务时要注重任务的层次性;要分散任务的侧重点及难点;要综合考虑所有任务之间的联系,考查任务量地是否合理等方面因素。例如,在教学任务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学生根据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结果,进行上机成绩录入,并计算学生总分排名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分别选出单科中成绩最高的同学,列出学生名单,计算班级的合格率情况,并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学生对该任务较熟悉,可以轻松的融入其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建立良好的师生体,联系新旧知识点,实施任务教学

在Excel教学任务中,设计出总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形成任务讨论组,将总认为分为几个简单的小任务,但小任务中均要囊括新旧知识点,在学生接收到学习任务后就会考虑要如何完成该任务,但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循序渐进的渗透新知识点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强化学生旧知识的同时又引入新的知识点。任务分解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学生中对问题的分析、提出的过程。随着任务分解的深入化,学生对Excel功能的整体了解也逐渐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Excel的实际应用能力。

2.3 及时做好任务教学的归纳总结及对学生学习及时做出评价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分析设计后,教师要根据任务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安排,对于相对简单的任务要安排学生自行完成,如求和函数,求平均值,乘积等任务。同时要注重运用新的学习知识去解决问题,比如制定利润分配图表,就需要采用Rank函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通过上机操作巩固理论学习,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学生上机作业,提高学生任务的完成质量。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时,教师要注重进行课堂总结工作,定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利用实例教学的方法解决任务设计中的难点疑点问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教师要做好任务的点评工作,引导学生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学习创新。

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及时评价学生设计结果,进行现场评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注重“授之以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类教学应用的教学方法。为此,在Excel教学应用中,教师应加强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以严谨的态度分析解决设计任务,及时做好任务的评价总结工作,在任务设计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还应对该种教学方法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Excel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斌.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Excel2003》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200-201.

上一篇:教学设备范文 下一篇:暗示教学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