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22:18:30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问题不只是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问题,它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发现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陪伴、关爱和教育的缺失

我们总是在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由此可以知道,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他们的收入不能担负起孩子在城市的教育和成长需求,所以孩子只能留在家里交给老人照料,因而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生活状态。由于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和父母的沟通就不够顺畅,孩子只能长期处于心理孤独缺乏安全感的状态,负面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心理问题极易发生。同时,少年儿童的心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不利的负面作用。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研究表明,孩子在儿童期间的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可能使这些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2.儿童的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监护不力,更多的是溺爱或者放纵

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单亲来抚养,对于那些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来说,一方面,老人的年纪已高,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关注和照顾孩子,另一方面,隔辈的人对于孩子通常都是非常的溺爱和放纵的,对于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负面的情绪关注不够。孩子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造成老人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对于单亲照顾的孩子,多数是由母亲一方留守在家照顾孩子。母亲在家不但要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还要承担家庭的生活,双重的压力使母亲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照顾也不到位,为了补偿孩子,多数母亲会用物质条件来弥补对于孩子的心理关怀的缺失。

留守儿童对于内心关爱的需求其实是可以通过学校的力量来得到满足的,班集体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教学理念都有很大的限制,这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4.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管理不够

社会虽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不足的,很多的社会机构只关注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看上去每个学校都气气派派,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是看不到的,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社会的支持。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长期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缺乏亲情的关爱,使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遇事比较胆怯;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够,致使很多孩子行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约束;与人的交流沟通受阻,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极端心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音乐教育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专家研究认为音乐的力量可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让音乐的学习作为中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抒发内心的情绪,利用音乐的特殊力量来给予留守儿童内心积极的心理影响,从而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首先,学校教育应该加强音乐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音乐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创设一个适合交流,让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和发泄的教学环境,把音乐教育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次,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设计不同的音乐教育方案来解决相应问题。最后,社会各界加强对于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为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音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意识到音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把相关建议付诸于行动,才能取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般认为,社会音乐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国民音乐教育,另一种是专业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的普通孩子,专业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严格挑选的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少数孩子。笔者认为国民音乐教育应包含“学校音乐教育”和“业余—学余音乐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业余—学余音乐教育,就是利用孩子学余时间,学习音乐能力,即为社会培养业余唱—奏者。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很少考虑孩子的自然条件,只根据自己的喜好,让孩子参加像钢琴、小提琴这类专业化程度高的西洋乐器来学习,并对孩子的学习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从现代教育观点看,我们的一切教育都要以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对于钢琴、小提琴这种难度较大的乐器的确需要从4~5岁开始就打基础,而对于决大多数的普通孩子,过于正规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来讲都不是太成熟。我们认为学习音乐表演一定要因人而异、扬长避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其他表演艺术相比,音乐表演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先天素质,如学钢琴、小提琴要有良好的手指条件,学管乐则要有良好的唇齿条件,学习声乐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然后再经过后天的严格训练才能获得所需的技能。虽说生理条件并不决定一切,但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音乐学习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述问题。因为,乐器演奏所采用的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现成模仿对象的,即便是业余音乐爱好,要想熟练地操纵一件乐器,也必须在技术、技巧方面下一番功夫。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策略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儿童期音乐教育,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不同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方能取得有效的结果。

(一)兴趣第一,正确引导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却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儿童求知的动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可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好动、贪玩的儿童来说,很少有能自愿坐下了练琴的,因为,任何乐器起步的练习都是很枯燥的,单调旋律和不断重复动作与孩子的天性大不相符,绝大多数孩子会把学习乐器当作苦差事,甚至会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和家长们应努力和孩子一起共同创造一种能唤起孩子们音乐兴趣的环境和氛围,给孩子以表达的机会,使其情感得到刺激,使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在音乐训练中,引导和激励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还可以亲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孩子由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转移到对乐器的钟爱和信赖。如,唱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器乐学习中,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唱儿歌过渡到演奏,让儿童明白乐器“唱歌”的原理,即用手指触键所致。在演奏过程中,引导儿童学会倾听,再强调手形、巩固手指。由于儿童对事物的注意力短,所以一次性教的内容不易过多,一般在15-20分钟内,运用多种形式使他们获得即有趣又有用的音乐知识,而真正演奏时间也不用太长。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家长要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进行教育,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孩子在音乐学习时感到愉快而有趣。只有让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把孩子们的不同音乐才能和音乐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每个儿童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避免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也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方面。教师和家长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可接受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性练习。开始学习乐器时,练习速度要慢,逐步掌握基本技能后,可逐渐加快速度,学琴贵在持之以恒,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练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练习的次数与时间分配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儿童的年龄特征而定。如钢琴,儿童每天练琴的时间,应该以20分钟为一次,每天数次,这里的关键是每天都要练习。家长需要做的是掌控好练习时间,避免导致孩子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发生。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任何一项音乐学习都需要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由于儿童理解力弱,要特别强调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上,要先求正确,后求熟练,无论学习任何乐器,开始时,教师都要率先示范,当好榜样。一首新的乐曲,如果仅仅依赖儿童的读谱演奏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给儿童讲解乐曲内容外,示范演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较强的音乐水平和能力,在音乐表达上,要把作品的内涵用生动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以免儿童在模仿中走弯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美需要通过听觉来检验和调整的,教师要特别提醒儿童倾听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个别课老师能够及时掌握每个孩子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集体课可以使孩子们容易消除拘束感,增加勇气,激绪,同时,通过集体课孩子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能促进合奏、齐奏等演奏方面的能力。

总之,任何乐器的学习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的练习,自身条件再好的学生,也不能指望在一朝一夕就能掌握演奏的技巧。每个人都要经过认真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掌握。这个过程对于孩子的意志和韧性都是难得的锻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的音乐能力,只有在学习者处于自然的心理状态中才能被诱发出来。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必须符合“美育是诱发的,而非强制性的”基本原则。教师和家长都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并针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和指导,从而有效地培养起孩子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顺利、健康地成长。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胡绍正,民进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学会理事。创作歌曲300余首,并创作器乐曲、歌剧。歌曲《我们的校园》获全国歌曲优秀曲创作评比二等奖,个人获1999年全国“校园歌曲优秀曲作家”称号。辅导学生在全国第三、四、五、六届音乐知识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同时获4次(四连冠)一等园丁奖。

倾心教育 竭尽所能

胡绍正是个极其认真的人,每每撰写教案至深夜,课前定要对空讲习数遍,只为能够给学生上一堂生动活泼、快乐充实的音乐课。他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循循善诱、启之导之,在师生彼此互动中,既传授音乐知识,又培养学习兴趣。

除音乐外,胡绍正还学习舞蹈、曲艺、京剧、演讲、朗诵等,能演奏手风琴、钢琴、小提琴、京胡、二胡、竖笛等乐器。辅导学生参加市级、地区级声乐独唱比赛,多次获得一等奖,曲艺比赛获市第一名,市舞蹈比赛获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获全国中学生演讲比赛“特别奖”和“特等奖”,多次获得阜阳市中学生演讲比赛第一名。辅导并指挥本校合唱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歌咏比赛”获安徽省第一名及全国三等奖。

教学之余,胡绍正认真思索教学规律,梳理教学心得,撰写并30余篇,主要有《试论升学率和全面发展》、《试论德育、智育和美育》、《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怎样对待来自学生的意见》、《竖笛教学法点滴》等。其中《要确立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质》两篇论文获全国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音乐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的原则》两篇论文在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胡绍正必定自己先做到。他精心选择音乐教材,在音乐教育中,始终渗透德育,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将《接过雷锋的枪》、《跟着共产党走》、《美丽的心灵》等作为课堂教学教材。选出了独唱歌曲《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歌剧《刘胡兰》选曲)、《晋察冀的小姑娘》(大鼓书)等作为本校选手参加全市歌舞、曲艺大赛的曲目,皆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尤其是《晋察冀的小姑娘》,以动人的旋律叙述了一位小姑娘为掩护抗日游击队及众乡亲,将日本鬼子大队带入我们的地雷网而光荣牺牲的故事。那感人肺腑的演唱,使得台上台下的听众都流出了泪水,演员的演唱竟成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人生观教育课。

从教30多年来,胡绍正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坚持为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辅导音乐(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从未间断。不论是校内外的学生,还是社会青年,胡绍正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一视同仁对待所有求教者。每年的暑假期间,胡绍正经常带领本校高中毕业班的音乐考生,往来于阜阳、宿州、滁州、芜湖四地参加阜阳师院、宿州师专、滁州师专、安师大音乐系的音乐专业考试。

胡绍正对待学生总是怀着一片爱心,在学生的心目中,他平易近人、热情耐心、宽慈友善。有一次,一名本校的考生在宿州师专音乐专业考试视唱科目中抽到一曲难题,这名考生退却了,打算弃考,立即背起书包跑向大门口,准备乘车回家。胡绍正立刻追上,将这名考生从校门口劝了回来,并鼓励其继续考试,这名考生最终被顺利录取,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高级教师。

胡绍正在工作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生活上却是极其简单、朴素,从来不向学校提出过高要求。授业三十余载,胡绍正培养的学生难计其数,为高校音乐系及文艺团体输送人才近百名。辅导学生及本人获奖300余个(次)。然而,他现在的座椅已经足足坐了27年,用铁丝捆绑好,用钉子钉上,又可以坐下来写曲子了。他住的房子,不足20平方米,除了一桌一椅和一张木板床,就只有堆积的书籍、资料和乐器。窗户玻璃破了,他就用透明胶一粘,只要能挡住冷风就行。

潜心谱曲 追求不止

退休以后的胡绍正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主要作品有歌曲《忘不了您那一片深情》、《伊犁河啊伊犁河》、《火把节的夜晚》、《终于盼到月儿圆》、《快乐的星期天》、《手拉手》、《我抱在一棵小树上》、《山里的妞妞去上学》等。其中创作歌曲《风采》获全国“世纪新声”征歌评比一等奖,歌曲《我们的校园》三首获全国歌曲创作评比二等奖,歌曲《听,听那云雀》 等23首获“全国词曲创作”金奖。《塔里木河畔的姑娘》等20首获全国银奖。在国家、省级音乐刊物《歌曲》、《儿童音乐》、《广播歌选》、《音乐生活》等发表歌曲作品约60首,有《戈壁玫瑰》、《园丁舞曲》、《相约在彩云下》、《哈那斯湖》等。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阅读、评审、复读乃至精读论文,终审评委议论总结,一致认为:千余篇论文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课改以来的学校艺术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无论是高等教育组还是基础教育组总体来说较之前五届在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获奖的优秀论文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笔者在评审过程中仿佛听到了一首四季之歌,那些论文既让我欣赏到春华秋实、充满生机和收获希望的旋律,又让我感受到参赛者冬藏夏养、勤耕不辍、努力学习、积蓄力量的动人交响。概括起来,参与这届论文评审工作,留下了以下几点印象。

印象之一:折射出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进展

其一,与形势结合,音乐教育研究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教改实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翼。音乐教育研究正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纳入了正确发展的轨道。例如获奖论文《略论近三十年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目标研究》、《谈中国近代中小学音乐课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当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等都是紧紧围绕本届参评论文的主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可以说论文选题好,立意新,有独到见解,学术含量较高,正是获奖论文从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例如基础教育组获一等奖的论文《创设情境,以情带声――小学音乐课发声训练学习策略研究》,作者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应用传统成人化发声训练方法、形式单调、内容单一,只重视单纯封闭式的技术训练,忽视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及音乐审美需求,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流于形式等问题,结合作者扎实的声乐基础及多年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优化发声训练的教学策略”,“移植并总结了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等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开展音乐体验活动的策略”,进而又深入研究了创设“练声的情境”的策略。全文列举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方法,且每条每款都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与可行性。

其二,与实践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上说明问题。由于参评论文作者大部分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省市县音乐教研员、高校教师等密切接触音乐教学实践的群体,选取当前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有的获奖论文视角独特,不落俗套,别具一格,令人称赞。如《音乐唤醒了沉睡的意识――一个弱智女孩的成长》论文,作者系普通小学音乐教师。她应用个案研究方法,描述了音乐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她遇到了一个女生,是个特殊儿童,这个又高又胖的女孩多年“蹲班”(留级),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排斥。但是音乐老师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给予这位同学以特殊关注。从敲击一只铃鼓、参与音乐伴奏人手,逐步参与其他表演。当这位女生从音乐中获得鼓励、获取信心后,终于爆发出爱与智慧的火花。这个学生开始好好上音乐课,喊老师妈妈,要求亲亲老师,并主动认歌词上的字。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音乐教师要做人格之师”,“学会和你一起飞”,“享受教学的快乐,就要不断学习、研究、创新”等体会,无不令人感动。

其三,多元文化相结合,推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及本国各民族文化的结合。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多元文化的互相融合已成为21世纪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本届参评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如获奖论文《牵上“奥尔夫”的手,快乐地享受音乐――谈奥尔夫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之比较研究》,可见对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从学习引进,转而应用创新,进而进行比较研究了c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有些教师、教育工作者敏感地关注到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加以研究。如本届获奖论文《以中国打击乐教学为载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多元”视角下的音乐剧教学尝试》、《扬学生个性特长,创艺术教育特色――_/J、学民族器乐教学新探索》、《畲族山歌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等都在进行有益的探讨。

印象之二:透视出音乐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

这届参选论文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学对象看,有幼儿音乐教育、小学初中音乐教育、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艺术(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中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与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等。从教学领域看,几乎涉及音乐学习领域表演、欣赏、创作、音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诸方面。仅以涉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例,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些趋势。

一是教学目标的研究日趋全面化。仅从一些获奖论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研究者是怎样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如《论音乐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理清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别让“教学目标”与“课堂气氛”本末倒置》、《有效、实效、高效――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建立》等等。以《略论近三十年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目标研究》为例,该论文按“音乐课程目标的含义”、“30年我国音乐课程目标研究回顾”、“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划分为三大部分。论文不仅对已有研究成果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且尖锐地提出了现存“概念模糊”,使用存在“随意性”、“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可行性目标体系,的建议,是一篇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意义的论文。

二是教学内容的研究日趋综合化。如《浅析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的内容与方法――以“标题响曲的诞生”课前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大文化视野中的比较与综合――聆听中的音乐鉴赏》、《乡音乡韵几多情――开发本土音乐资源的做法与思考》等。这些获奖论文论述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而正是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教学内容研究应具有综合化特征。

三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日趋整体优化。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这就是教学方法研究整体优化的含义。本届参评论文在教学策略上无论是研究有效教学、合作学习,还是研究范例教学、探究性学习,在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考虑整体优化问题,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决定的。这方面获奖论文篇目不另赘述。

四是教学手段研究日益现代化。如《电脑音乐软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小学高年级音乐学科教学探索》、《网络环境下高中欣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浅谈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运用校园网络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等等参评论文,研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

五是教学评价研究日趋科学化。如《音乐课堂评价的导向型――小学音乐课堂评价的实践研究》、《小学音乐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策略研究》、《完善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等获奖论文,都把论述指向音乐教学评价要科学、完善上。

印象之三:音乐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加强音乐教育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以指导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促进并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在健康的轨道上深化发展,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全国性音乐教育论文评选始于1993年,当时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主持了“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这一活动一经展开,影响十分广泛,呈迅速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空前活跃。2009年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参评论文1288篇,是第一届参选论文(887篇)的1.45倍,而且参评论文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音乐教育研究,也是有起伏的,走向未来的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一,发展不平衡有待解决。就地区来说,基础教育组获奖论文,浙江地区有69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8.6%;上海地区获奖论文有40篇,占获奖论文10.8%。这两个地区获一等奖的论文加起来占获一等奖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也有少数省、市、自治区没有获奖论文。此外,城乡比重也是失调的,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探究的获奖论文总计17篇,只占获奖论文总数的4.6%。形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地有关部门领导重视音乐教育程度、重视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程度息息相关。

第二,学风、文风有待端正。任何一篇好的论文都是厚积薄发的科研成果,对参评中极个别论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以倡导健康的音乐教育研究风气,杜绝抄袭现象。

第三,文本规范性有待加强。一些论文对引文注释、参考书目等项要求多有忽略。文本不规范,应引起重视,予以改进。

总之,面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总目标尚有差距,音乐教育研究仍需努力。只有如此,才能扭转音乐教育科研相对滞后的局面。

记得2003年教师节,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曾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通过参与论文评选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轻有为、能文能武,既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又有较强科研能力,忠诚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正在茁壮成长。对于这些同行,我们敬礼,再敬礼!盼望优秀论文早日汇编成册,与更多同行分享之。

曹 理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5]蒋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J].中国音乐教育,2006,(3).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本届工作的回顾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11月在厦门集美大学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的关心、支持以及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团结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奋进,使学会成为活跃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积极力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努力,成绩是显著的。

(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会员架起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桥梁。是五年来学会工作突出的亮点之一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但是,直到2003年本会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作为覆盖全国各级各类音乐教育、拥有数千名会员的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同国际音乐教育界的联系却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活动范围比较狭窄,限制了学会的发展。为此,本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提出,要开阔视野,拓展学会工作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会员架起一座参与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的桥梁。

1 申请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成为该会的会员。2004年8月提出申请,2005年2月8日收到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复函,同意本会为该会的会员。复函中说,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学术团体能够代表自己的国家而获得国家会员的资格,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中国会员代表。鉴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系联合国教科文下属的组织机构,所以本会在申请加入该机构和申办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时,就先后两次向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阐明“一个中国”的观点,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006年下半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正式来函明确表示,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将严格按照中国政府对台湾所表明的态度,以“中国台湾”的称谓,来确认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出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召开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等有关会议代表的身份。如果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港、澳、台地区举办活动,也将恰当地使用上述称谓来确认会议主办方或承办方的身份。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此之前的任何涉及港、澳、台的称谓(包括网络和其他信息渠道),都将被更正为已经确认的正式称谓,以符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出的要求。

2 同中国音乐学院联手共同申办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2005年3月本会正式向我国有关方面提出申请,经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外交部审核,于2005年7月收到了国务院同意申办的正式批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本会大会筹备组的主要负责同志曾先后几次同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几位主席和秘书长进行商谈,在多个国家同时提出申办的激烈竞争中,最后中国赢得了举办权。今年7月中旬,在第28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开幕的前一周,承办北京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7个分会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电视大学等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分别赴意大利的罗马、博洛尼亚等7个分会所在地,参加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研究,专业音乐家教育,社区音乐活动等会议。当月下旬。第28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下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承办方,组成了由专家学术团和乐团成员参加的百余人代表团,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和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几位领导的亲自带领下,赴博洛尼亚参加此次盛会。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和教育参赞杨长春专程从罗马赶往博洛尼亚,会见了中国代表团的主要领导成员以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四位新老主席、秘书长,同时还出席了闭幕式,并在大会的交接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即席讲话。孙大使在讲话中,以朴实、流畅、生动的语言,给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举办以高度评价,称赞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是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孙大使还不无感慨地说,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为2010年在北京举办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深信中国政府和北京市的相关部门,会给大会以高度重视,北京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史上十分出色、非常成功的一次盛会。孙玉玺大使的讲话和金铁霖院长代表2010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承办方的讲话以及在会上播放的介绍中国音乐的宣传片,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在交接仪式之后我方举办的欢迎酒会上,北京2010年第29届“国际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余音缭绕,许多国家的代表以激动不已的心情表示,再会!2010北京!

3 主办“2006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2006年5月,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美国国际音乐制品协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06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主题为“音乐教育研究与政策对话”。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十余名专家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界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上,有十名中外知名学者就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音乐研究对儿童发展和认知的影响”、“中国学校教育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从研究视角看音乐师范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音乐与人脑的发展”等热点课题,阐述了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会风严谨,论坛使用同声传译收到极佳的效果。教育部有关司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委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教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等的一些领导,以及我国音乐界的一大批名家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参赞等,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的闭幕晚宴。这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率的国际学术会议,打开了中外音乐教育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新局面,同时又为在北京举办的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有十余家新闻媒体作了宣传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4 举办“世界童声合唱节”。2005年7月,同

“世界合唱联盟”和“香港童声合唱协会”,在香港联合主办了“世界童声合唱节”。此次活动是本专业委员会以主办者的名义第一次参与国际音乐实践活动。本会有关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周报》等几家媒体出席了合唱节并作了报道。

(二)组建学术委员会。理顺了本会内部运行机制,是五年来学会工作的又一突出亮点

本会会员来自基础音乐教育、中师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涵盖领域很宽,层次繁多,开展活动的组织工作有较大难度。为此,2003年11月,本会在厦门集美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做出了组建学术委员会的重要决定。学术委员会的建立,是本专业委员会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激发了学会的内部活力,充分调动了各学术委员会的积极性,将学会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4年学会遵照第四届代表大会的决定,把组建学术委员会作为该年度的中心工作提上了日程。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积极努力,截至2005年初,基础教育的童声合唱、舞蹈、器乐三个学术委员会,中师的音乐教材教法、声乐、指挥、钢琴四个学术委员会,高师的声乐、钢琴、理论作曲、音乐教育学、合唱指挥、手风琴电子琴六个学术委员会,分别在各地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各学术委员会在成立的同时,都举办了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迅速发展,2007年11月,以中央电大孙绿怡副校长为首的社区音乐教育学术委员会成立了,这是本会第14个学术委员会。五年来,以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名义主办,实际由各学术委员会自主策划、独立操办的各类学术活动接连不断,十分活跃。其中许多学术委员会几乎每年都有学术活动,有的已经形成传统。五年来,各学术委员会共开展学术活动近四十次,如举办优质课展示、教学观摩、教学课例评选、教学经验交流、专业课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教师和学生的合唱、钢琴、声乐、舞蹈等专业技能比赛,专家学术报告、教师培训、编写教材、论文征集评选等。上述活动受到广大会员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在音乐教育界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对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各学术委员会开展活动的共同特点:一是全部活动都纳入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安排,计划性强;二是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主题鲜明,学术性强;三是活动一般都比较严谨、规范,注重实效;四是参与者积极踊跃,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三)发挥学会优势。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承办有关学术活动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下属的群众性社会团体,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中心工作,是学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关注和支持下,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委托,共同承办由体卫艺司主办的如下一些学术活动:

1 承办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评比活动”。2004年12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现场评选活动”在昆明市举行,有36名录像评选出的一、二等奖部分获得者现场作课。来自全国的近千名教师与会观摩。2007年11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现场评选活动”在安徽黄山市举行,录像评选出的部分一、二等奖获得者现场作课,其中23节小学课,19节初、高中课。上述两届音乐课教学现场评选的共同特点是思路开阔,教学方法新颖,突出了以育人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教学创新为重点的新理念,展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取得的新成果。由此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先后有来自全国的近三千名教师与会观摩,对深化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承办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2005年11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中小学的近百名选手,进行了声乐、键盘、自弹自唱与伴奏、合唱指挥、舞蹈或器乐及音乐综合知识等五个项目的比赛,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音乐技能、提高音乐文化修养与综合素质的舞台。“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将于本月12日―14日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近百名选手和几百名观摩教师正以热切的心情期盼着此次赛事的来临。

3 承办“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此次论文评选,是本会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共同承办的,共收到论文一千余篇,获奖论文近百篇。此项论文的征集和评选活动,对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学会学术品位

1 主办“2006北京音乐教育国际论坛”。(见上文)

2 举办“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2007年9月,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在广州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全国有近四百名教师和专家、学者参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与会并作学术报告;同时邀请德国、俄罗斯、日本的三位知名学者作主题演讲;还邀请江西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的专家,作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如何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介绍。此外,会议还安排了论文宣读、分组主题对话、学术交流等环节。四天会议的每一个环节,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同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进行的。这是近年来音乐教育界又一次主题鲜明、学术气氛浓厚、规模较大、组织工作比较严密、收效显著的学术盛会。

3 举办高中新课程研讨会。2007年8月下旬,由本会和《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高中音乐新课程研讨会”在青岛市举行。三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音乐教师及省、市、地区的教研员,在为期4天的研讨会中,对已经走过三年改革之路的高中新课程进行了回顾、反思、探讨和总结,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音乐教育活动

2005年7月,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同中国合唱协会及珠海市人民政府,在珠海市联合举办了为期5天的“教师合唱节”;2007年10月和2008年9月,在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期间,同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组委会,先后联合主办了两届全国音乐院校的“院长论坛”活动;2007年、2008年,先后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华厦之星”和“七彩阳光”全国青少年舞蹈、音乐展评活动;2008年8月下旬,同中国音协电子琴学会和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吟飞双排键电子琴比赛”;同年10月上旬,同中国乐器协会和

深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全国大、中、小学校际管乐比赛”;当月中旬,同中国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校歌评选活动”。通过上述活动,加强了与有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对校外和社会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发挥学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1 2004年5月经审批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现已基本完成了俄罗斯、英国、匈牙利、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12个国家和地区有关音乐教师教育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的成员将分别撰写“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的调研文章、论文或专题报告等。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研究成果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呈现,并陆续交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第一季度将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提出结题申请。

2 2004年经审批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课题组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结题工作正在积极进行。

(七)切实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过去的五年,学会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1 组建学术委员会,理顺学会内部运行机制。2 修订了学会工作规章,建立并遵循有关规章制度,把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学会实行副秘书长以上领导成员工作责任制,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学会领导班子的作用。五年来,学会先后召开过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和若干次副秘书长以上理事长办公会议,或以通讯形式,研究、布置并决定学会的重要工作。如组建学术委员会的决定、申请加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同中国音乐学院合作共同投标承办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以及本次学会换届秘书长以上领导成员的提名、理事会的组成等,比较好的发挥了理事特别是常务理事以上领导成员的重要作用。3 比较重视学会秘书处建设。本会秘书处设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为了加强学会的工作,杂志社为秘书处配备了专职秘书,同时明确了职责,加强了财务、印章、档案等的管理,使学会秘书处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4 建立“中国音教网”,充分发挥网络这个窗口的巨大辐射作用,为广大会员搭建一个了解学会、沟通信息、进行交流、提供服务的平台。同时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开辟了“学会之页”,为学会会员提供有关信息、进行学术交流等提供服务。

第四届理事会经过五年的努力,比较圆满地完成和实现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任务和工作目标。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召开的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授予本会先进单位称号,并颁发了奖牌。2007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召开全国省、市、自治区教育学会和近五十个分支机构秘书长工作会议,特邀本会负责人向大会作了学会的工作经验介绍,引起与会同志的关注。

五年来,专业委员会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尤其是广大会员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一是围绕音乐课教学开展较有深度的特别是小范围的实验性研究不够,音乐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比较薄弱,总体学术水平有待提高;二是14个学术委员会之间发展尚不平衡,互相联系沟通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学会对组织发展工作重视不够,不能适应广大音乐工作者的要求;四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学会秘书处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热心为广大会员服务方面有待改进的空间较大。

五年来,专业委员会在工作中的主要体会是: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要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从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出发,研究和探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五年来,本专业委员会(包括各学术委员会)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学风,排除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各种诱惑,促使学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顺利地发展。

第二,开展学术研究是学会立会之本,组织群众性的学术研究和开展学术活动,是学会最基本的功能。我会的会员中有很多专家、学者,他们都来自教学、科研第一线,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会拥有这样一支队伍,是学会的宝贵财富,学会开展学术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是发展和繁荣音乐教育事业、推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力量。为此,学会坚持以会员为本,有义务更有责任通过多种形式,为会员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完善学会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副秘书长以上领导成员工作责任制,集体领导、民主决策、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包括14个学术委员会亦是如此,实行主任、副主任责任制。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学术委员会的各项工作由各学术委员会自主决策、独立操办、各负其责。实践证明,学会这样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有效和切实可行的。

第四,学会工作系公益性事业,学会的生命力,在于拥有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积极主动做学会工作、热心为广大会员服务的基本队伍,这是学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和中坚力量。五年来,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就是依靠这样一支不辞辛苦、不图回报、尽心尽力、默默无闻的骨干力量为学会工作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学会内部形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大环境,有力地推动着学会的发展。

二、对第五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周济部长最近在《教育大国的崛起》一书首发式座谈会上透露,国务院已经决定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他在讲话中提出。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大学习、大总结、大调研、大落实活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是群众性的民间学术团体,是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广大音乐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现在我代表第

四届理事会,对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将承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作为第五届理事会的一件头等大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同中国音乐学院紧密合作,殚精竭虑,决心实现我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同志的预言: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办成该会历史上参加国家最广、参会人数最多、学术氛围浓厚、音乐活动精彩、会议组织工作到位、引世人瞩目的国际音乐教育史上一次“奥林匹克盛会”!

第二,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学术委员会队伍。在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坚持实行自主决策、自行操办、自己负责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和音乐实践活动的水平,力争能够形成各自的传统或品牌。

第三,深刻理解开展学术研究是学会立会之本,组织群众性的学术活动是学会基本的功能这一理念,紧紧围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已经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努力寻找和总结有价值的改革经验,并积极推广。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学会学术研究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学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

第四,加强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做好发展会员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国音乐教育》为本会开辟的“学会之页”,在宣传学会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本会办的“中国音教网”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会员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信息、进行学术交流、组织网上音乐课教学观摩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努力提高学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专业委员会对广大会员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体现学会的良好形象,促使本会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审美心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儿童心理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