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5:16:19

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范文第1篇

我爱儿童散文,喜欢读儿童散文。从冰心、郭风,以及其他作家的多姿多彩的儿童散文中,我获得丰富的营养和教益,慢慢地,我也练习写了些儿童散文。

1986年,为感谢冰心老人给我执编的儿童副刊《小桔灯》题写刊名,我们送了一架不大的圆形大理石给她留念,同时送上我两年前出版的第一本儿童散文集《歌溪》向她请教。冰心老人给我写了封信(已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冰心书信全集》)鼓励我,同时也告诉我说:“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这是她老人家的经验之谈,也是儿童散文写作者应有的素质。不过,这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呢?你看,给儿童写散文的作家,大多都是远离童年的成年人了,要有童心,“保持天真”(冰心语),的确是很难了。但是作家们又自有办法。什么办法呢?其他作家我不知道,我的办法是“回到童年”,把遥远的童年记忆重新找回来,仔细端详,重新回味,重新想象,从而唤起自己的童心。于是,童年时代和小伙伴放牛、割草、爬树、玩泥巴、干“坏事”、游泳、打架……这些好玩的、快乐的甚至惊险的事,以及那些难过的痛苦的在一起伤心流泪的事,都涌到我的眼前,我把它们写成一篇篇散文,如《歌溪》、《一碗水》、《斑鸠》、《河滩》、《牛》、《珍珠泉》、《捉石蹦》、《村里的打铁铺》、《火柴》、《冰帽子》等等。这些散文都来自我的童年生活,都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把远去的童年时代拉回来,拉回到现在,并和现实融合融化在一起,让读者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感到“好像”就是自己的童年;也给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带去一缕山野的清风,让他们嗅到阳光和草香,听到虫鸣和溪水的歌唱。作为写作准备,我要学习用儿童的眼光观察当下儿童的生活,揣摩他们的心理,写作中则尽可能地把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口气,转化为我自己的文学表达,使自己的作品多少有一点儿童的天真与稚气。

当然,童年虽然是我写作的财富,但是我不能总依赖童年写作。包括儿童散文在内的儿童文学是幻想的文学。我在写儿童散文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幻化”为或者说想象成一个儿童,从而以这个儿童的身份去完成一篇作品。比如,我散文中的“我”,有时候是个纳西族或傣族小姑娘,有时候又成了布朗族或是白族小男孩,这种想象,我觉得并不损害散文的真实性,反而有助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儿童散文的写作扩开了空间。再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又有幸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走村串寨,接触认识了解了许多少数民族孩子,我的眼前总晃动着这些孩子的身影,以及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不息的风土人情,他们生活的环境,他们的梦想与期盼。写作这类散文,我总是怀着某种情意和感动,尽可能原生态地去抒写这些孩子的可爱,抒写他们大山里的梦。此外,儿童散文和其他散文一样,非常讲究语言。只是儿童散文是“浅语的艺术”(台湾儿童散文大家林良先生语),如鲁迅先生所说,“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我想,这是我终其一生都要修炼而难以企及的境界。

2013年4月26日,一个闷热的盼雨的下午于昆明。

注:吴然散文集《我们的民族小学》列为“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丛书,新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是作者为该书附录写的一篇文章摘录。

儿童散文范文第2篇

与儿童小说不同的是,儿童小说的作者往往能直接地以儿童的身份抒发儿童的感情,因为小说是虚构的;但儿童散文则不然,儿童散文中的“我”是成人,他只能忠实地抒发成人的情感,因为散文是纪实的,散文强调的是真情实感。

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作者叙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类散文中的“我”,就具有了孩子的身份,能以孩子的心灵直接地抒发儿童的感情。但这类散文难以成为儿童散文的主体,因为作品中的“我”实际上已是成人,他以回忆的口吻来叙述,既不能自由畅达地抒发成人的感情,又不能像小说中的“我”那样完全地“儿童化”,因而往往显得有点尴尬。这类文体常让人觉得有点像小说,或者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多数的儿童散文中,“我”是以成人的面目出现的,或者是以“隐性”的面目出现,即作品中有时会没有“我”。但即便是以“隐性”的面目出现,“我”依然是存在的,叙述主体和抒情主体(隐性的我)并不会消失。

儿童散文天生的难处在于,如何处理好作为成人的“我”和作品的儿童性之间的关系。因为成人情感和作品的儿童性之间往往是有矛盾的,有时是相互排斥的。

于是有的儿童散文采用了两代人对话的形式,来实现两者的沟通,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但这类作品的数量不多。

更多的儿童散文是采用了淡化叙述主体形象,强化叙述对象形象,同时使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和叙述风格更契合儿童审美趣味的方式,来体现散文作品的儿童性,化解作为成人的“我”和儿童读者之间的多种审美差异。

但由此带来的缺憾是,对于散文中“我”的形象的淡化,常常导致了儿童散文作品中个性的淡化、人性的淡化和生命感的淡化。

散文理应是最自由、最无拘束、最个性化的文体。因为散文最易触及最真实的性灵,最易表达最真切的感情。个性无疑是散文的生命。

相比成人读者而言,儿童的审美更为感性。儿童更喜欢能感觉到、触摸到,并且可亲可近的人物情感和人物活动。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悖论,儿童散文作者为了能让儿童读者接受而隐去自我,压抑成人情感的流露;而淡化了自我的散文却因失去个性而难以让儿童读者由衷地喜爱。

要让儿童散文打动孩子的心,需要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真情实感,需要有个性的魅力。而真情实感必然来自于真实的“我”,个性的“我”。

成人的“我”和儿童读者间其实并非是天然对立水火不容的。只要“我”的形象是可亲可近的,“我”的情感是孩子能理解可接受的,“我”的追求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儿童散文中的“我”就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而做到这些,应是儿童散文作家的天性使然。

可怕的是为了一己的痛快,不顾儿童读者的感受与兴趣,一味抒发只有成人才能理解、与儿童的经验相去甚远的情感与情趣,甚至阐发深奥而抽象的成人思维。这样的散文,写得再好也不是儿童散文。

既要有“我”,又不能由着性子让“我”随心所欲,而必须顾及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与审美特点,这是儿童散文写作的难点之所在。就这点而言,说儿童散文比成人散文更难写,一点也不矫情。

诚然,儿童散文的个性并不一定非靠可见的“我”的形象来体现。当“我”处于隐性状态时,只要处理得当,仍然可以借助作品的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和叙述风格,借助作品的内容与内在情感,来体现作品的个性。只要心里有孩子,不管作品中有没有可见的“我”,被孩子喜欢的“我”就会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儿童审美的感性特点,会使孩子对作品中的人物活动,往往给予特别的关注。

儿童散文范文第3篇

我们总是在找寻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字,渐渐地,我发现那些写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张笑脸、一条小路……朴实又优美的文字是非常值得儿童去阅读的,那就是散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选入一些优秀的散文,像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老舍的《草原》、季羡林的《夹竹桃》……语文试卷上,也有很多散文作为阅读题出现。我认为,向小学高年级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散文既是必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

学生阅读散文,可以滋润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情趣,丰富他们的语言,帮助他们学习写作的方法……散文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好品质也会深深影响孩子们。

二、 携手儿童漫步散文的桃花源

挑选短小易懂的散文。散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很难吸引小学生去阅读。抒情散文文字很美,可是让小学生们去体悟可就难了。因此语文老师应该自己阅读大量的散文,从中选择浅显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向学生推荐。我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后,就发现他的很多文章短小易懂,以小见大,于是就推荐学生阅读林清玄的散文《砖隙的番茄树》《不南飞的大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在《打开心内的窗》《鸳鸯炉》《走向光明的所在》这几个散文集中有很多这样耐人寻味的小文章,我就推荐给他们去阅读。再比如冰心的《小桔灯》、席慕容的《白色山茶花》、老舍的《猫》……都是文质兼美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古文中的《陋室铭》《爱莲说》也可以试着让他们去读一读。

三、 儿童式的散文阅读

我在教学散文的时候,觉得很累,学生也不爱听。因为散文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简短押韵。该怎么指导学生读散文呢?以一堂散文推荐课为例。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怎样推荐才能吸引学生来读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太难。因此,我首先选择了林清玄的两篇短小易懂又引人深思的文章。在引导学生读这两篇文章时,提的问题也很简单:“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读了以后想到了什么?”学生觉得读散文也没那么难呀。我又出示了林清玄的另外两篇散文,让学生们找一找四篇文章都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文章以小见大,语言朴实,却引人深思。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散文的距离,我又出示了学生习作中的也能以小见大、以事说理的小文章。我让学生找一找同学的文章和大师的文章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们发现不论是大师的文章还是同学的文章,作者都能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这时学生已经觉得散文不是那么遥远,自己也能写出散文来。最后,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经典散文的片段,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朗诵起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行动起来了,找来林清玄、老舍、冰心的散文读,而且觉得读起来很有乐趣。

我想儿童式的散文阅读一定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的基础上的,要求不宜过高,要有些趣味。大体上读懂内容,有一些思考,有点滴的收获即可。不求甚解的阅读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方式。

四、 “闲读”与诵读

闲适是一种心境。阅读散文要静下心来读,不急不慢地读。我对孩子们说,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散文不能像读“快餐”文章一般走马观花,不要像做阅读题一样忙着找答案。让我们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想,时而吟诵一段,时而闭目想象……让我们闲适地读一读这些美文,在安静的阅读中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澄净,更加充实。

闲读散文就不是为读而读,而是因兴趣而读。闲读也是适合学生的阅读方式,不求甚解地读。

有些文章适合静静地阅读,静静地品味,有些文章有感情地诵读就更能体会其中的妙处。我经常示范诵读《荷塘月色》《海燕》《济南的冬天》……学生也深受感染,他们也尝试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散文的美,感受读散文的乐趣。

引导学生读散文不能急于求成。首先,教师以身作则,自己静下来阅读散文,你闲适地阅读,学生就会闲适地阅读,亲师信道,熏陶感化。其次,让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一个带动一个、几个……在班级中慢慢地营造一种阅读散文的氛围。

五、 “闲读散文”与“趣写随笔”比翼双飞

读散文滋润我们的心灵,散文精美的语言、精湛的技巧都很值得我们欣赏。读和写结合起来事半功倍。例如学生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六单元)这一组托物言志的散文后,我先布置他们去找此类的文章(托物言志)来读,每人找一篇。经过小组同学的推选,选出最喜欢的一篇,小组全体同学诵读,小组间展开竞赛。孩子们兴致勃勃,他们热情诵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浅吟低唱张晓风的《柳》,细细玩味郭沫若的《石榴》……满满两节课,教室里动听的诵读声,和着音乐,伴着图片,吸引了所有的眼睛,拴住了所有的耳朵,更充溢了所有的心田……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朗诵会,这是一次走进经典的读书会,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大师们美妙的语言、娴熟的技巧,以及散文的含蓄之美……

诵读完经典,接下来是小小的尝试,孩子借小小的牵牛花抒发对童年的眷恋,描绘荷花来表达要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岁寒三友成了很多孩子笔下描写的对象。孩子们文笔稚嫩,可是,我分明在他们天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们咏物的情怀,他们模仿着大师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真的是有模有样,有情有意。

学生写日记总愁没有内容写,我建议他们学习林清玄那样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点点滴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学生们颇感兴趣,就这样轻松地写随笔,不但有话可写,而且写得很有乐趣。一个学生写从讨厌山药到爱上山药,体会到不要只看外表的美而忽略内在的美;另一个学生由一棵快要死去的大树居然长出新的嫩芽,感叹生命要像这棵树一样坚强;还有学生从看夕阳的老人,悟出了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慢一点的道理。

学生们读着散文,写着散文,将读写结合了起来。他们所习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字,还有作者的好品质,这将令学生终生受益。

让我们携手儿童,漫步在散文的园地。

儿童散文范文第4篇

一、语言活泼明朗不浮躁

冰心在《归来以后》中写道:“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

冰心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明朗清新的句子在冰心的儿童散文中处处可见。《拾穗小札》中有一段描写:“直到前几天一觉醒来,看见檐前光辉夺目,赶忙爬起凭窗一望,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屋上地上厚厚软软的一白无际,几只寒雀在蒙着一层雪片的枯枝上啁啾上下;几个上学的、穿着红色蓝色棉猴儿的孩子,手里握着雪球在新扫出来的一条小道上,嚷着笑着地奔走追逐。” 这些句子均被涂上了明朗的色彩,换上了清新的曲子,让读者在回味语言的同时,仿佛在享受一道“声、色、味”俱佳的烛光晚餐。

再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用明朗清新、清丽爽洁的语言,温婉细致地描写了在知春亭畔活动的孩子。首先是写了孩子们的多,多到了“座无隙地”,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挤满了孩子;其次是写了孩子们的欢,欢到了“叽叽呱呱、说着什么、笑着什么;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这是一幅动态的、有声响的活泼画面。在“多”与“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说些什么,笑些什么”等纯口语词汇,这些词汇没有淡化和俗化作品语言的典雅之美,也没有华丽浮躁之感,反而更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和自然流畅之美;也使散文语言句句铿锵、音像俱足,从而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让人觉得孩子就在你面前。她的创作保持了一贯的清新隽丽的艺术风格,但却没有了过去的迷茫和淡淡的惆怅,而是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情调。

二、儿童散文的用词精炼传神讲雕琢

如果说叶圣陶的儿童作品在用词上有一种没有雕琢、毫不造作的朴素美;那么冰心的儿童散文在用词上却有一种精于雕琢,又不堆砌的生动美。冰心十分强调作家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表现。她在《关于散文》中写道:“文章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抄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情感的独特的语言。”正如她所追求的一样,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里,没有追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写离奇的事物,她专心捕捉和描绘的是儿童生活的细节,通过精炼准确的用词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并给读者以无限遐想,使读者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首段中,写孩子的多,冰心没有用“成百上千”而改用了“成百盈千”,把“上”字改为了“盈”。为什么要说“盈”?汉语词典内,“盈”解释为“满、往外溢”,冰心在这里用“盈”,这个概写的数字就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盈”再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不正说明此时的冰心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吗?不正倾诉了冰心多么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再纵观整篇文章,作者是在赞颂春天里无限的生命力,“盈”的运用也是在为后文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作铺垫。本篇散文的第三段,她细致地捕捉到了孩子们鼻尖上“闪”着的汗珠,我想那汗珠一定是晶莹的,是活力的闪现;感受到了“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甚至她还嗅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巧妙地运用了动词“闪”与“喷发”。“闪”与“喷发”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锤词炼句的精炼,突显了文章活泼轻快的基调,还强调出了孩子们身上散发着的太阳的气息,更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是藏不住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活力是藏不住的,而且这活力旺盛得很,强劲得向外发散着,表现着。并且,这里的“喷发”更显出冰心用词上的匠心,“喷发”也隐含了一个“嗅”,“太阳的香气息”,冰心嗅到了吗?因为她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文中我们的“笑”“迎”“挤”等,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希望融入他们中间,他们是惹人喜爱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快乐。

在这些精炼而准确的用词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做作,也没有堆砌之感,而是充满了作者内在情感律动的再现,同时也充满了语言的音韵美,令读者获得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愉悦。

这些精心的雕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感受到了冰心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词语的精炼传神,看到了冰心的匠心独具。广大读者读完后不仅交口称赞,更学到了很多。

三、儿童散文的修辞文情并茂显灵活

“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心的文章,使读者受到爱和美的教育。作为女性作家的冰心温柔细腻的性格体现在文章上则是抒情委婉轻柔,风格清新明丽,想象深远而富有诗意。她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来熔炼优美的文学语言,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婉约、柔美隽丽,让作品充满明朗俊逸的色调。

1. 化用古代诗词进入自己的文字。冰心自己也在1963年的《谈点读书与写作的甘苦》中写道:“在手边和枕边,常常放几本古典的散文或诗词,为什么说古典的呢?因为今人的一些好的词汇有不少还是从古典书里来的。”正因为冰心精通古代文学,能非常熟练地背诵大量古代诗词,甚至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眼前的景物人事,或心中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引用古代诗词中的某些句子来表达她的感受,抒发她的情绪。

除了经常引用古代诗人的诗句外,冰心更多的是把古代诗句加以变化剪裁,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语汇,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色彩更加丰富。冰心的散文中经常用到的“浮云蔽日”“山雨欲来”“斜风细雨”“柳暗花明”“雨雪霏霏”等,都是把古诗句化作自己的用语。《寄小读者通讯十六》冰心写在冰雪中行走:“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些文字很明显是从坡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演化而来的。

又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道:“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很明显是引用了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中的诗句,并进行了巧妙而贴切地化用。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文采,也彰显了她散文明朗的艺术色调。

2. 在散文创作中运用了多处比喻,使文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形成了明快的节奏美。如《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开头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涵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冰心说孩子们是“从大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小天使”,把颐和园的大门一打开,变幻出了无数让作者挚爱的惊喜――漂亮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儿童!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用生花妙笔,把情景再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读者感受到儿童的多与欢快。又如“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冰心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冰心的作品注意选用形容词、排比等修辞方法,常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的表达效果,更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冰心的散文短小精悍,充分体现了她的语言活泼明朗、用词精炼传神;修辞的灵活使散文文情并茂,用最小的空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冰心抒情散文最宝贵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儿童散文范文第5篇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又过去了。儿子人生中第一个“三好学生”的奖状还在冰箱上招展着骄傲,天天吃饭的时候,孩子总是看着它开心的笑。六一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除了换新衣服、买礼物,各样表演和活动,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荣誉和奖励最吸引一个孩子的心了吧。

六一节那天,本来是应该代表单位去出席一所学校的六一庆典的。最后还是只去送上祝福就赶紧赶到儿子的学校,做他忠实的观众和摄像师。当儿子在主席台上代表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发言,镇定而沉着的样子让我感动得直想流泪。我曾经的六一儿童节一下子涌上心头。

由于工作关系,每一年的六一儿童节,都好象和我有着很多的关联。常常的,小时候过六一的情景有许多的细节还会在某些合适的时间回放。还记得自己领奖时那份欣喜,记得某一次活动,某一些欢喜,甚至还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在六一节讲的故事的台词,和当时台上自己的表情。那一年讲故事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个很别致的文具盒和一本书。文具盒早不见了。书却跟了我许多日子。书名一直记得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当时对未来的所有的向往和体验,都是从小虎子和小问号那里来的。

上学的时候,几乎年年过六一,都可以领到各种各样的奖。所以,那次唯一没有如愿作为“三好学生”去领奖的六一节就深刻的在心里沉淀着,很难忘记。

那是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当时妈妈去外地学习了,爸爸工作也很忙。我跟姥姥和姥爷在一起。六一前夕,老师把几个三好学生的名字公布在黑板上。说最后再请同学们表决一下,然后就报上去。记得那是一个不太晴朗的下午。我穿了一件粉红色绣着本色花的小衬衫,心里美滋滋的看着黑板上自己的名字,想象着妈妈回来时向她汇报的得意,不觉就想笑出来。

可是,忽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小米上课小声说话了。”赶紧有一位同学跟着就说:“小米上课还吃过零食。”那一刻,心里“轰”的一下,很难堪。记得坐在那里,很无助很懊丧地看着老师最后公正地把我的名字当众擦去,心里一片空白。那是我上学后唯一一次没有当上“三好学生”。虽然那一年的六一节,还是领了别的奖。但那次的丢失对我一生却有很大的影响。我一直记得那样的一天,那样的心情。还记得那天正好学校组织我们打了预防针。

第二天,爸爸说要回家来,要给我带六一节的礼物回来。平时爸爸回来,总是极兴奋的跑回家去的。可那天却是很无精打采。从学校回家的路,觉得太短了。虽然一直磨磨蹭蹭的,还是很快就看见了家门。

一路上,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是怀着怎样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准备着即将来到的直面啊!那样一种茫然和无助好象一直存在脑海里,稍不小心就会钻出来。那天爸爸给我带回来许多的礼物,我都没有欣喜。在爸爸的注视下,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问及原由,就说:“打预防针了,胳膊好疼。”然后为了这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尽情的哭泣着。我怎么可以告诉爸爸,因为自己的一些错误,我丢掉了三好学生,更丢掉了一种孩子式的尊严。奇怪的是,那一次的预防针真的开始疼,疼了好几天。胳膊的配合使我自己都以为我是因为疼痛而哭泣的,我多么想忘记那样的丢失。

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因为一点点过失和不检点丢掉过六一节的荣誉。从此,我开始很苛刻地对自己自律自严自警自醒,很苛刻地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很苛刻地规范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健康成长。

后来妈妈回家了,我们离开了那所学校和那些和我朝夕相处的耿直可爱的小伙伴。渐渐的,我越来越成了老师的宝贝,三好学生几乎年年会有。而三好学生也渐渐的不再需要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开始用排名次的方式决定谁是,开始由老师来选,开始因为学习成绩的好而忽略所有小小的毛病。似乎也不再有那样的机会,一个同学理直气壮的站起来说:“我不同意!因为小米(或大米)上课吃豆豆。”然后,渐渐的,当三好学生成了中考和高考降分或保送的砝码,三好学生不仅不用选,不用定,有时会被人要,被人送,象所有那些有用的东西,成了人情和礼物。渐渐的,即使不是砝码了,连孩子们的荣誉也开始带上了许多人情的色彩。那些小时候纯真的记忆,离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了稀奇的东西了。

儿童散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冰心 儿童散文 艺术风格

冰心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散文艺术大师。郁达夫对她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冰心女士散文的倩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柔和细腻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含蓄委婉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是冰心早期散文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

冰心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美妙的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独特性,也是她作品的内在旋律。冰心幼年受到祖父和父母亲的溺爱,刚懂事时,她随着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冰心爱海,为人所共知。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在她稚嫩的目光中,世界便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单调而孤寂的生活,使她的思想发展不同于常态的小女孩。她与大海为友,常对着大海沉思默想。那漫长的海岸,孤独的灯塔,萧索的村庄,以及如咽如诉的喇叭声,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地印进了童年冰心的脑海里,化作一种潜在的情感力量,一经触动,便会形成强烈的旋律,影响着作品的基调。

《寄小读者》等三组散文大部分是在客居美国时写的。她说:“去国以前,文字多于情绪。去国以后,情绪多于文字。”(《通讯・十六》)去国怀乡,思亲恋母,便是她这一时期作品里流露出来的主要情绪。冰心写道,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的诗句,而且“无意中看到同舟众人,当倚栏俯视着船飞溅的浪花的时候,眉宇间似乎都含着凄恻的意绪”。而到了威尔斯利,一天到湖上玩,忽然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觉得情景悉合,随手拾起一湖石,用小刀刻上:‘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两句,远远地抛入湖心里,自己便头不也回地走转来”。并且这样想:“只要湖水不枯,湖石不烂,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乡心,也永古不能磨灭的!”(《通讯・十六》)把思乡之情写得何等感人,何等淋漓尽致。这种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印在一起,表现为冰心作品中具有独特情感的“乡愁”。她在《往事(二)》的序诗里这样写道:“她是翩翩的乳燕,横海飘游,在她频频回顾的飞翔里,总带着乡愁!”这正是她这一时期生活和创作情感的写照。由于归思而漫涌起的无边乡愁,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变得格外凄恻感人。如在《往事(二)・六》中,她这样写着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把乡愁写成是实实在在的感觉,虽是作者的夸张,却形象、真切。应该看到,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情感。无论在日本抑或在美国,她总是在怀念故乡。她告诉小读者:“小朋友,我不是一个乐而忘返的人,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我却仍是‘在客’。”(《通讯・二十》)而山河破碎、贫穷落后的故国又不能不使客游他乡的冰心平添几分乡愁。

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之间的淡淡的乡愁,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使之更具艺术魅力。如果说,冰心是写母爱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那么,她也是写乡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

爱是《寄小读者》的主旋律,正如冰心自己说的:“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

1923年初,冰心赴美国求学,应《晨报副刊》之约,在国外为《儿童世界》专栏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通讯。这些通讯于1926年结集出版为《寄小读者》。在冰心看来,天地万物都会变,唯有母爱是不会变的,“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的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母爱不因万物的毁灭而变更”。有一次,幼小的冰心忽然走到母亲的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冰心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就是这么一句极普通的话,感动了冰心一辈子,也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过冰心作品的人。母爱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不少文学大师都写过母亲,写过母爱,然而冰心笔下的母爱却非同一般,除了情真意切之外,还有不少是她的发现和感悟。冰心是这样来感悟母爱的:“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为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睛模糊了。难怪与冰心同时代的文学大师巴金也发出这样的感言:“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冰心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表述的爱是细腻的,也是博大的;是深沉的,也是具有爆发力的。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都始终贯穿爱的主线。她曾为一只蟋蟀折足而流泪,也曾为一只黄雀受伤而呜咽。记得曾读过她的散文《一只小鸟》,写的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正和老鸟说着话,学着唱歌。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它,它从树上跌了下去。也就在那一瞬间,两只老鸟箭似的飞来,接住了它,把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上一滴一滴落到地上。从此鸟的歌声消歇了。那些仰头望着树上的孩子们,再也听不到那只小鸟的歌唱了。那篇散文虽然很短,只有寥寥数百字,写得有些凄楚,但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读到了爱的三重奏,一是冰心爱着小动物,二是动物之间也有爱,三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小动物。

冰心的《寄小读者》除了爱,还是爱。她爱祖国,爱母亲,爱同时住院的女伙伴,还以抱病之躯不断地给国内小读者写信,可见她更爱那些可爱的孩子。此外,她还酷爱着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甚至连一朵小小的蒲公英都赋予了爱的温馨。

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许多墨客文人对她的语言充满羡慕和独特的见解。引用王欣先生的话说:“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却旋起了数千年文学的伏雅柔美的乐感。”王欣先生还说:“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明确地褒扬了冰心白话文中注入古典汉语诗文的首创佳绩。”并声称:“这一语言高度至今未被超越。”她的散文作品里,不但清词丽句随处可摘,而且文字铿锵悦耳,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她善于把抽象的不可言状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因而能抓住儿童的心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魅力是和作者在语言上的磨炼分不开的。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就已经接触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冰心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在创作中合理地吸取和融化某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地推敲、锻炼,变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典雅的语言,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试举《通讯・七》中例子:“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这里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温柔多情、微带忧郁的色调,含蓄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隽丽的文学语言,共同成就了冰心在作品中所努力追求和精心创造的艺术风格。

解放后,冰心不但大力呼吁为儿童写作,而且身体力行,“只拣儿童多处行”,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散文。她尝试用“旧皮袋装新酒”,发扬自己原有的艺术风格,用以反映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在散文集《还乡杂记》、通讯集《再寄小读者》等作品中,依然洋溢着“冰心体”的迷人风采,而且结构更其严谨,笔墨更其精到。冰心称得上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超等画家,她绘景设色从不用重彩浓墨,往往极简约淡雅的几笔便能达到传神之妙。如《海恋》中,冰心描绘了童年时的那片海,是她“童年的游伴”。屏蔽似的连绵不断的南山,围抱过来的丘陵,一层一层的麦地,平坦无际的沙滩,横亘南北的大海,层次清晰,色彩分明,画面宽阔而又雅致。如《还乡杂记》中,写闽北公路:“是细细的红土铺成的,光滑如拭,纤尘不生。”写森林:“浓郁的森林,深绿的帐幕一般,把我们围盖起来。”至于描写国外风光的篇章,更是琳琅多姿,“声,色、味”俱佳。如《再寄小读者・通讯五》写西西里岛海边生活的风味:“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正如冰心自己所说的那样,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去掉了早期那种温柔的色彩和忧郁的调子,涂上了明丽的色彩,换上了明快的曲子”。那种微带忧愁的悱恻的情调再也不成为她乐曲中的旋律,这是因为她所要表现的生活和题材起了变化,她作品的调子自然也要跟着变化。

儿童散文范文第7篇

冰心的散文总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将其融汇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用温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美妙的境界。这种微愁的意绪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独特性,也是她作品的内在旋律。冰心幼年受到祖父和父母亲的溺爱,刚懂事时,她随着父母住在烟台海边。冰心爱海,为人所共知。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在她稚嫩的目光中,世界便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单调而孤寂的生活,使她的思想发展不同于常态的小女孩。她与大海为友,常对着大海沉思默想。那漫长的海岸,孤独的灯塔,萧索的村庄,以及如咽如诉的喇叭声,都以忧郁的色彩深深地印进了童年冰心的脑海里,化作一种潜在的情感力量,一经触动,便会形成强烈的旋律,影响着作品的基调。

《寄小读者》等三组散文大部分是在客居美国时写的。她说:“去国以前,文字多于情绪。去国以后,情绪多于文字。”(《通讯·十六》)去国怀乡,思亲恋母,便是她这一时期作品里流露出来的主要情绪。冰心写道,当客船一离开黄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的诗句,而且“无意中看到同舟众人,当倚栏俯视着船飞溅的浪花的时候,眉宇间似乎都含着凄恻的意绪”。而到了威尔斯利,一天到湖上玩,忽然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觉得情景悉合,随手拾起一湖石,用小刀刻上:‘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两句,远远地抛入湖心里,自己便头不也回地走转来”。并且这样想:“只要湖水不枯,湖石不烂,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乡心,也永古不能磨灭的!”(《通讯·十六》)把思乡之情写得何等感人,何等淋漓尽致。这种客居生活的愁绪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记叠印在一起,表现为冰心作品中具有独特情感的“乡愁”。她在《往事(二)》的序诗里这样写道:“她是翩翩的乳燕,横海飘游,在她频频回顾的飞翔里,总带着乡愁!”这正是她这一时期生活和创作情感的写照。由于归思而漫涌起的无边乡愁,经过冰心着意的渲染和诗意的处理,变得格外凄恻感人。如在《往事(二)·六》中,她这样写着乡愁:“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掠着头发,发上掠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了乡愁。是实实在在的躯壳上感着的苦痛,不是灵魂上浮泛流动的悲哀!”把乡愁写成是实实在在的感觉,虽是作者的夸张,却形象、真切。应该看到,冰心的乡愁里深蕴着爱国情感。无论在日本抑或在美国,她总是在怀念故乡。她告诉小读者:“小朋友,我不是一个乐而忘返的人,此间纵是地上的乐园,我却仍是‘在客’。”(《通讯·二十》)而山河破碎、贫穷落后的故国又不能不使客游他乡的冰心平添几分乡愁。

这种流贯于冰心作品之间的淡淡的乡愁,形成一种内在的旋律和笼罩整个作品的艺术气氛,使之更具艺术魅力。如果说,冰心是写母爱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那么,她也是写乡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

爱是《寄小读者》的主旋律,正如冰心自己说的:“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

1923年初,冰心赴美国求学,应《晨报副刊》之约,在国外为《儿童世界》专栏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通讯。这些通讯于1926年结集出版为《寄小读者》。在冰心看来,天地万物都会变,唯有母爱是不会变的,“她爱我的肉体,她爱我的灵魂,她爱我的前后左右,过去、将来、现在的一切,母爱不因万物的毁灭而变更”。有一次,幼小的冰心忽然走到母亲的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冰心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就是这么一句极普通的话,感动了冰心一辈子,也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过冰心作品的人。母爱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不少文学大师都写过母亲,写过母爱,然而冰心笔下的母爱却非同一般,除了情真意切之外,还有不少是她的发现和感悟。冰心是这样来感悟母爱的:“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为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显,而大人们以为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建造起来的。’”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睛模糊了。难怪与冰心同时代的文学大师巴金也发出这样的感言:“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冰心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表述的爱是细腻的,也是博大的;是深沉的,也是具有爆发力的。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都始终贯穿爱的主线。她曾为一只蟋蟀折足而流泪,也曾为一只黄雀受伤而呜咽。记得曾读过她的散文《一只小鸟》,写的是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正和老鸟说着话,学着唱歌。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它,它从树上跌了下去。也就在那一瞬间,两只老鸟箭似的飞来,接住了它,把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上一滴一滴落到地上。从此鸟的歌声消歇了。那些仰头望着树上的孩子们,再也听不到那只小鸟的歌唱了。那篇散文虽然很短,只有寥寥数百字,写得有些凄楚,但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读到了爱的三重奏,一是冰心爱着小动物,二是动物之间也有爱,三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小动物。

冰心的《寄小读者》除了爱,还是爱。她爱祖国,爱母亲,爱同时住院的女伙伴,还以抱病之躯不断地给国内小读者写信,可见她更爱那些可爱的孩子。此外,她还酷爱着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甚至连一朵小小的蒲公英都赋予了爱的温馨。

冰心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许多墨客文人对她的语言充满羡慕和独特的见解。引用王欣先生的话说:“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却旋起了数千年文学的伏雅柔美的乐感。”王欣先生还说:“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明确地褒扬了冰心白话文中注入古典汉语诗文的首创佳绩。”并声称:“这一语言高度至今未被超越。”她的散文作品里,不但清词丽句随处可摘,而且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字铿锵悦耳,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图画美。她善于把抽象的不可言状的情感表达得十分具体生动,因而能抓住儿童的心使孩子们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魅力是和作者在语言上的磨炼分不开的。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就已经接触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着,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冰心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比较深厚的修养,在创作中合理地吸取和融化某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精心地推敲、锻炼,变成自己独有的清新、典雅的语言,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试举《通讯·七》中例子:“痴绝的无数的送行者,……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这里便是活用了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温柔多情、微带忧郁的色调,含蓄不露的艺术表现,清新隽丽的文学语言,共同成就了冰心在作品中所努力追求和精心创造的艺术风格。

解放后,冰心不但大力呼吁为儿童写作,而且身体力行,“只拣儿童多处行”,写下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散文。她尝试用“旧皮袋装新酒”,发扬自己原有的艺术风格,用以反映崭新的生活和崭新的时代。在散文集《还乡杂记》、通讯集《再寄小读者》等作品中,依然洋溢着“冰心体”的迷人风采,而且结构更其严谨,笔墨更其精到。冰心称得上是一位用文字代替色彩的超等画家,她绘景设色从不用重彩浓墨,往往极简约淡雅的几笔便能达到传神之妙。如《海恋》中,冰心描绘了童年时的那片海,是她“童年的游伴”。屏蔽似的连绵不断的南山,围抱过来的丘陵,一层一层的麦地,平坦无际的沙滩,横亘南北的大海,层次清晰,色彩分明,画面宽阔而又雅致。如《还乡杂记》中,写闽北公路 :“是细细的红土铺成的,光滑如拭,纤尘不生。”写森林:“浓郁的森林,深绿的帐幕一般,把我们围盖起来。”至于描写国外风光的篇章,更是琳琅多姿,“声,色、味”俱佳。如《再寄小读者·通讯五》写西西里岛海边生活的风味:“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正如冰心自己所说的那样,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去掉了早期那种温柔的色彩和忧郁的调子,涂上了明丽的色彩,换上了明快的曲子”。那种微带忧愁的悱恻的情调再也不成为她乐曲中的旋律,这是因为她所要表现的生活和题材起了变化,她作品的调子自然也要跟着变化。

儿童散文范文第8篇

>> 冰心儿童散文的语言特色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用特色的研究 为著名作家王平华散文集《情满春江》序 试论冰心儿童散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我国几位著名作家笔名的由来 台湾著名作家无名氏的婚恋传奇 著名作家无名氏的一段爱情传奇 著名作家方方推荐:去年我在德累斯顿 著名作家流沙河养生之道 著名作家石钟山:幸福不用激情燃烧 道德失守,著名作家跌入粉红陷阱 沉痛悼念著名作家韩素音 著名作家叶永烈――跨界“飞行”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巍然天地苍生情――记著名作家、诗人魏巍与我的一段词话情缘 “著名作家写云南”活动举行妙笔书写彩云南 著名作家李杭育:另类教育也有方 著名作家霍达倾情讲述:我和儿子做搭档 11 著名作家 王宏甲——铸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打牢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著名作家二月河:现在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 一位著名作家,一个陌路少女,一场生死大营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冰心.《樱花赞》(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

[2]冰心.《冰心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

[3]冰心.《冰心散文选》.人文出版社.1953年出版

[4]吴宏聪、范佰群主编.《中国现代丈学史》.武汉大学出版杜.1991年2月出版

[5]卓如.《冰心全集》(1919-―1922年)第一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

[6]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艺评论》.1997年第五期

[7]茅盾.《冰心论》、《冰心论全集(上)》.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儿童散文范文第9篇

重读这篇散文,让我回味起那段生活。那时候,我在昆明供电局当线路检修工,长年在大山群中奔走。此前的十余年,我是云南火电建设公司宣威工程处的混凝土工,和水泥、砂石料打交道。不论是混凝土工,还是线路检修工,繁重的劳作,都和我瘦小薄弱的身体很不相称。但是生活本身的力量,总会给人以力量吧,比如繁重的体力活,让我付出了许多艰辛,淋暴雨走夜路扎荆棘,汗流过泪流过血流过;同时也就让我得到了体力上的锻炼。那期间,我曾写过一个题为《长长的银线》的“儿童小说”。这个失败的小说写一群架线工,把长长的银线(输电线)架到了边远的少数民族山村,架线工们和村里的孩子结下了长长的友情。想法是好的,遗憾的是没有写成一个好看的故事。我写了一些节外生枝的景物;写了树、草和花;写了飞鸟、蚂蚁、穿山甲;写了树篷下的溪涧、石头,以及云雾雷雨,还有月色星光……我对这一切总是那么依依不舍地流连赞叹。与其说我是写小说,还不如说我练习的是散文。

我永远记得读郭风先生散文的激动。郭风先生的散文在我心中产生了持久的共鸣。我似乎找到了与自己相和谐的文体。我似乎触摸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一些字、一些词、一些句子,它们就在我眼前跳跃。我终于学着写了些儿童散文和类似散文诗的儿童散文,试探着用孩子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美,用孩子的心灵感受生活中的美……1984年我出版了由郭风先生作序的儿童散文集《歌溪》。在序文中,郭风先生说我的散文“清新、朴素”,“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真正的儿童散文”。他还说:“在我国的儿童文学领域内,专门为孩子们写作散文的,写作短小的、感人的散文的,看来还不多。想到这一点,我的内心似乎有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1986年,为感谢冰心老人为《春城晚报・小桔灯》儿童副刊题写刊名,我们送了一架大理石画屏给她留念,我顺便送上《歌溪》向她请教。她来信说:“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你的散文小集,朴素自然,我很欣赏。”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我们这些成年人,并非生活在童心世界。生活中不如意事多了,童心安在!但是儿童文学作家自有办法。我的办法是,当我执笔之顷,脆回到童年去,在回想童年中唤起自己的童心。虽说我的童年并不快乐,不过也有许多美好与温柔让我久久回味,因此诗人徐鲁说我一直在“寻找回到童年的路”。是的,童年时代的一切,是那么深那么新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以至于烙印在我的肌肤里和气质上,浸润着我的散文写作。每当我铺开稿纸凝神结想,或者因了一支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件什么事的触发,眼前就会出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小树林,出现童年时代的小伙件。尽管我知道,故乡那条童年的小河已经干涸,村后的那片树林已经消失,我还是情倾笔端,写出了《一碗水》《走月亮》《学校旁边一条河》……童年的影子伴随着我,怀念的欢乐中有无言的忧伤。

可否说,写作主要靠记忆?当你坐下来写作的时候,向你涌来的,是你的记忆。这些记忆包括镌刻在心灵上的印痕以及曾经使心灵颤动的种种感受。它也许来自你的阅读、你的见闻,或者也许来自你的一个梦、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来自想像或幻想――已经成为记忆的想像或幻想,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记忆,这就是童年的记忆。这是再宝贵不过的记忆了。当然我又不是全靠回忆来写作。我只是把童年找回来细细端详,重新回味,重新想像,如前所说,意在唤起我的童心。这样的童年多少已经“艺术化”了,既遥远又现实,时间概念完全模糊了,我散文里的童年,仅仅是我“童年的影子”了。孙建江说我打了个“时间差”,把“过去时”提到了“现在时”。 不过,我写作时没这样想过,只是想让读者感到亲切,缩短和读者的距离。

也许我从小生活在滇东北山村,10岁左右又跟随父亲在外,在昆明和大理度过少年时代,受到滇池、苍山、洱海那样的云岭风光的熏染,而在当线路工的那些年,又用自己的手、脚和身心触摸了山石、土地和草木,我的心性似乎更接近于自然。近30年来,我几乎跑遍了云南,领略到如诗人徐迟所说的云南的“美丽、神奇、丰富”,体会到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与多彩。我总觉得“云南”这两个字弥漫着一种不可言喻的浪漫与芬芳。我的散文呢,也大多取材于云南。我意欲捕捉飘忽在云南大地上空的那种不可思议的、捉摸不定的、神秘的气息,在歌唱大自然、歌唱人类的爱与温情中,让孩子们领略云南的美,唤起他们对云南的惊喜与热爱。我写了一些短小的牧歌式的抒情之作,在儿童散文中作诗意的弹唱。这当中,有的是以云南少数民族儿童生活为题材的散文、散文诗,如《泼水节》《鲜花节》《闹春牛》《火把节之歌》《蓝色泸沽湖》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我想从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比如从他们传统节日中――在这些节日中,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参与者,而有的本身就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我想从中发现诗意,发现美,让这些不可复制的古老的民族文化遗存焕发新鲜的现实的美。当然我知道,云南边疆还有不少贫困山区。许多孩子还打着赤脚,衣服上有很多补丁,手上脸上有很多泥垢。一些小学校还是草顶竹笆房,毒蛇都会钻进四面通风的教室;课桌就是一长条木板,而凳子,不是一截树墩,就是一根粗粗的被孩子们的小屁股磨得光溜溜的竹筒。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打闹,掩盖了它的简陋,并让你对它贫穷中的美丽肃然起敬!是啊,在边远的靠近国境线的民族小学里,听到孩子们稚嫩的唱歌一样的读书声,你不能不感动。我在一种美丽的感动中,为孩子们写作,我把这种感动着的美丽写进我的散文。这些散文,有的选进了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祖国西南边疆旅行,偶尔听到小学校里孩子们诵读我的某篇散文,那些好听的声音,给我如在梦中的感动。

记得,在一次儿童散文讨论会上,我曾经说过散文和小说的不同,其中一点就是,小说讲的是“故事”,散文写的是“事情”。“故事”是想像,“事情”更多的是“事实”。在散文中编故事,就破坏了散文的“纯粹”。后来我觉得,这些看法虽然有点道理,但是给儿童写散文,也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我自己有时候就不遵守而是“说归说做归做”。的确,给儿童写散文,有时候还不能没有故事。我写过一本《小霞客西南游》,是游记。用了小说的手法,但又不是写小说。地图就是故事。行走就是情节。我不敢说这是一种探索。我只是在尝试。

几年前,我在《儿童文学》杂志的“文学佳作”专栏,读到毛尔云的一篇散文,题目叫《会飞的石头》,至今不忘。这篇散文从第一句“我常常想,一块石头应该有一对用来飞翔的翅膀”起,作者就沉浸在自己无边的想像中。随着作者的想像,我们也想像石头,像作者所想像的那样。这篇散文具有“想像的力量”。是的,散文需要真实。但是这个“真实”并不排斥“想像”。儿童散文也需要大胆的飞腾的想像,甚至添加某种或某些必要的“虚构的色彩”,使自己飞起来。事实上,我们在写儿童散文时,往往要把自己幻化成一个孩童,用孩童的口吻去写作,这本身恐怕就是最大的虚构吧。在这一点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我们的儿童散文还远远不够,自己限制了自己,自己限制自己“在夹缝中生长”。毛尔云的《会飞的石头》、彭懿亦真亦幻的《拾秋叶的仙女们》等散文,用“想像”的力,撑开了“夹缝”,这是对儿童散文这一文体本身的贡献。

儿童散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云南儿童文学;太阳鸟作家群;儿童散文;审美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9-0083-05

云南儿童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儿童文学作家异军突起,蔚为大观,汇聚成了很有影响的“太阳鸟作家群”。也就是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云南儿童文学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株幼苗,成长为今天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云南儿童文学所彰显的鲜明浓厚的高原情调、多样淳朴的民风民俗及其神秘莫测的山野之趣,也得到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肯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施荣华的《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群研究》[1]、官晋东的《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审美流向研究》[2]、王昆建的《云南儿童散文的当代走向》[3] 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对云南儿童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

本文拟以创作成绩颇为突出的云南儿童散文为例,专门探讨和研究云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事实上,不论是云南儿童散文的独特存在,还是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为本文的探索和写作留下了足够的拓展空间。

一、乡土气息淳厚浓郁,地域色彩独特鲜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儿童散文作家的名字,频繁在全国儿童文学的获奖名单中出现,他们的作品保持着较高的艺术品位,体现着不同于都市儿童文学的新颖风格,从不同角度彰显和传达着云南儿童文学独特别致的审美特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云南儿童散文在立足红土高原、展示民族特色的理念支撑之下,淋漓尽致地书写着童趣盎然、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蕴含着淳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独特的地域色彩。

云岭高原的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老一辈儿童散文作家的著名代表乔传藻先生,用他那在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儿童散文作品,以独特的森林情味和山野之气,将淳厚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情味独特的地域色彩,渲染成精美的儿童散文大餐,令读者深受感染。在《森林黑土》中,他借老歌手的口,说出了自我的创作追求:“你要写文章,我劝你还是写我们家乡的泥土,散文也像地里的庄稼,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没有这样的土地,哪会有流蜜的散文?” [4](P30)丝毫也不掩饰他对乡土气息的赞美和敬畏。再看他笔下在热带雨林露宿时呈现出的情景:“夜间,我们在高高的大青树上露宿。浓密的树叶为我们遮去了星光,也遮去了露水。我们在树窝里垫起厚厚的香茅草做的被褥。香茅草浓烈的清香,熏染着我们的梦境,我做的每一个梦都有香茅草的气味。”[5](P186)他还这样描写边疆原始森林的深沉与静谧:“树影山影铺在地上,黑得似乎能让人觉出影子的厚度。”“接近晌午时分,林子里静的听得见树叶落在蜘蛛网上的声音。”[5](P187)阅读这样的散文,读者似乎能闻到“香茅草浓烈的清香”,似乎能感受到热带雨林、水滩草地和边疆泥土的芬芳。

在乔传藻的儿童散文中,云岭高原独有的小动物们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给大象录音》《醉麂》《虎迹》《黑颈鹤》《黑雕》等儿童散文名篇,一方面刻画了小动物可爱的天性,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云南边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说,这些精美的儿童散文,着眼于地方特色鲜明的蝴蝶兰、野百合花、狼毒花、奶浆草、野把子花等云南特有的植物,着眼于野猴、麂子、云雀、黑雕等云南特有的动物资源,非常有代表地抒写了云南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略晚于乔传藻登上文坛的另外一位著名儿童散文作家吴然,钟情于云岭高原的奇山异水,以自己心细如发的独特观察,用细腻多情的感情笔调,尽情倾诉着对故乡故土和边地山水的浓烈深情。如《鲜花节》《阿细跳月》《蓝色泸沽湖》《河滩》《歌溪》《叶子花》《一碗水》《清碧溪》等儿童散文名篇,视角取向别致,对云岭高原的山山水水皆饱含深情,令人难忘。其中,《清碧溪》的描写尤其独到:“一路左旋右转,留下一路小水塘――啊,小酒窝的清碧溪,我童年的河。” [4](P93)再将目光转向别具风采神韵的《大理素描》:“清晨,苍山醒来了。晨光在它的峰巅闪耀,轻轻地痒酥酥地拨弄,它眨眨眼睛灿然而笑。那些最高的峰峦,总喜欢戴顶白雪的绒帽,显得雍容华贵。”吴然将读者的眼球引至云雾、花朵、溪流等自然风物之上,用细腻的笔触将一山一水一花一物描写得淋漓尽致。事实上,作者的笔触不仅局限于此,云南境内湍流不息的江河、碧绿青翠的草滩、平静清澈的湖水、五彩缤纷的鲜花,以及天空中柔情的月儿、山林中多情的小鸟、阳光雨露下熠熠发亮的岩石,都是他饱含深浓而动人的情愫为读者描绘的一幅又一幅云南乡土人情画,既体现着鲜明的边地特色,又飘洒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至于《我们在香格里拉》《瑞丽江畔》《沿着怒江的激流》《小路通向碧塔海》等广受好评的儿童散文,则浓墨重彩地将云南儿童散文那种独特新颖的地域色彩及带有某种异样情调的乡土气息,推上了真实性和现实性高度结合的表现极致。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环境沉重迷茫

云南当代儿童散文的另一个独特的审美特征是:表现的主题与“思考自然、关注自然、保护人类生存家园”这一世界性话题高度契合,对人与自然的传统母题进行了深入的书写,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切和谐以及生存环境的沉重迷茫。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也是云南儿童散文作家们描绘的美好愿景。作家们通过对云岭大地不同民族及其生活环境相依相存的生动描写,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景。其中,乔传藻和吴然的儿童散文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乔传藻笔下,那只喝醉了大自然酿造的杜鹃花酒的小麂子,跑进了边陲学校,不但没有被人们伤害,而且还受到了小学生的关爱和呵护,它甚至沉浸在这种和谐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小黄麂走过草坪,来到了透溢着松木清香的教室门口,教室就像没有风的洼地那么安静。女教师正在往黑板上写字,巴珍和她的同学,目光都只注视着老师。小黄麂知道,在这里是不能撒野的,它不觉放轻了脚步,站在教室门口,和小学生们一起静静地听着女教师讲课。” [4](P10)迷人的景物,调皮的小麂子,活泼可爱的小学生,种种描写使人与自然的融合如此契合美妙。那只被作者拟人化了的小麂子,有人的主观意志,在不经意中暗示和揭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再看吴然笔下的守林老人和森林中的小鸟们,老人向每棵树、每只鸟道完晚安永远“睡去”之后,成千上万只小鸟自动衔来无数花瓣,用树叶和花瓣盖住小屋,为老人举行童话般的葬礼。这样的描写不仅传达着人与自然相存相依的强烈诉求,更揭示和表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热爱万物的应得的回馈。与上述两位作家追求人与自然永恒和谐的儿童散文作品相比,陈约红的散文创作显示出了另一种表现风格。她将女性的万般柔情注入灵动的自然,在丰富的情感交织之中传达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厚爱和关怀。如《竹娃娃》将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念之情,而《白囡的龙潭》则用细腻入微的描写,充满活力地浓缩了自然美和人文美相互依存的美妙情怀。

其次,云南儿童散文还通过对物种生存环境的深刻反思,思考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沉重与迷茫。其中,严婷婷的《没有鸟的天空》,昭示着地处边陲的云南面临着与内地相同的环境问题。作品中小主人公毛毛对没有鸟飞翔的天空极度失望,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人造之“鸟”,引发了人类对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问题。杨美清的《捕鹿记》、张祖渠的《白象》、吴然的《哭泣的昆虫》等作品,一方面描写和感叹保护物种生存环境的艰难,另一方面在作品中融入人类的某些温情,以展示自然的美好,唤起人们对自然生命的怜悯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一步讲,云南儿童散文在反映环境问题的同时,还对当下的人类生存现状和某些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乔传藻的《丑狗》表面上描写的是狗遭受虐待时的感受,实则隐喻着人的残忍和贪欲。张祖渠的《白象》和辛勤的《替身演员》,则是通过对人与动物的生活场景和成长过程的生动描写,从社会管理制度的层面揭示和反思了现实社会的沉重。而吴天的《老人菁》,独辟蹊径,在赞扬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边地老人”的某些品格,揭示了云南人面对生存环境发展变革的无奈和迷茫。

三、民族风情多样多彩,民俗描写真实淳朴

云南不仅是动物和植物的王国,还是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25个少数民族,生生不息地保护和承传着祖先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古朴而又别具风情,其民风民俗极富文化内涵。云南儿童散文作家们别具慧眼,将多样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真实淳朴的民风民俗,理直气壮地收纳为自己创作的重要题材。神秘如画的碧海塔,阴森恐怖而又潮湿的原始森林,欢快清澈地流向远方的歌溪,以及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多彩的鲜花节,热闹有趣的杨梅会,宏伟壮观的长街宴等等,这些独具浓郁边地色彩的自然风物和人文风情,都成了儿童散文作家们笔下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艺术富矿。

毋庸置疑,乔传藻和吴然是这一作家群体中的佼佼者。乔传藻侧重赞美边疆少数民族淳朴多彩的民风民俗。在《云之南・口向雪》中,居住在山脚下的藏族群众民风淳朴,拥有宝贵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他们世世代代从山巅上背下冰块,专门供给路边口渴的赶马人尽情享用。《鸟道》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为了避免光亮干扰迁徙的夜鸟们的飞行,心甘情愿忍受着整个漫长冬季黑暗,这些对边疆少数民族民风民情的生动描写,强烈而持久地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超越了神秘的山水文化抒情的层面,直接震撼着我们脆弱的情感。

与乔传藻相比,吴然的儿童散文则更偏重于对民俗的刻画和描写,他将彩云之南的各个喜庆节日加以细致的描摹,在体现浓郁民俗色彩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在《抢春水》中,作者这样写道:“据说,抢到春水,这一年就会勤勤劳劳,逗人喜爱;据说,喝了春水,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万事如意。”[4](P86)这些抒情化的描写既体现了边疆民间文化有的民俗习惯,又表现了少数民族儿童在“抢春水”的欢快情趣。还有《赛马的三月街》《怒江边的鲜花节》《长街宴》[4](P99)等儿童散文描写的民族民俗文化景象,热闹壮观,魅力四射,令人神往。

四、审美意境别致独特,审美意象新颖生动

云南儿童散文作家的创作,不但内容上厚重充实,而且形式上也新颖独到。儿童散文作家们力求表现出边疆民族特色的时代气息,从而丰富和优化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他们在创作手法上不断超越和创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和牵引着小读者。吴然尤其善于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以其清雅的笔墨创造和谐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新颖生动的审美意象。在吴然的笔下,那个秋夜,阿妈牵着“我”走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月亮像是在脚下。“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溪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4](P83)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有时还给我讲故事,“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这一幅柔美温馨、意境深远的画面,是吴然的儿童散文名篇《走月亮》显现给读者的一种欢愉和谐的意境。还有在《我捧起了珍珠》一文中,作家借对自己孩提生活的回忆,既抒写了浓郁独特的母爱,又创设了一种温馨新颖的意境:“呵,骑在神牛头上,我们看五百里滇池倒映云彩天光,看睡美人在滇池里漂洗她的长发,看帆影追逐海鸥飞翔。呵,我们讲一个神牛的故事,浸透果园和稻花的清香,浸透炊烟升起的宁静,浸透滇池蓝莹莹的波光……”[4](P88),使读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场景,其纯美自然的意境独特生动、可亲可近。

乔传藻说吴然是一位用方块字作画的作家。在《云杉坪》中,有这么一段:“一大片绒绒草甸,亮亮的野花在风中乱摇。黄牛、黑牛、白羊和狗,阳光从它们满圆的背脊上泻下来。牧人的笛声,颤颤的,落在绿绒篙蓝色的花瓣上,成熟草莓的香味,因草甸周围都是高大的云杉而难以飘散,浓得醉人。”[5](P205)字字句句着色,艺术地显现了云杉坪的静穆,色彩对比既强烈又恰到好处。事实上,吴然的儿童散文不论是写山描水,还是叙事述人,都能婉转如画,为读者呈现一种和谐幽静的审美意境。

从儿童的视觉出发,用儿童的话语营造散文世界是云南儿童散文作家的共性。比如,普飞和吴然都习惯于在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创设唯美和谐的审美意境。普飞的儿童散文着眼于儿童奇异的幻想及其丰富的心灵,像《七弟的翅膀》和《蓝宝石少女》那样,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随着孩子们的游走移步换景,将一切美好的事物写得精致优美。吴然的儿童散文则多采用第一人称进行描写叙述,第一人称的介入完成了儿童和成人的双视角的结合,使作品更具儿童情趣,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意境。《一碗水》中这样写道:“我们村后是密密的树林”,……“树叶卷成的‘杯子’里盛满清清的泉水……鸟儿在草地上做游戏,或者跳舞!” [4](P76)“我”始终与小读者融为一体,从用儿童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纯美的童心世界。再看《斑鸠》中,第一人称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读者却明显感觉得到有这样一个“我”一直存在着,“你现在哈哈大笑也不要紧了,反正斑鸠飞不了啦,你就提着笼子来‘拾’斑鸠吧。” [6](P315)这里的叙述分明就是同辈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情境,亲切自然。《走月亮》开篇就写“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4](P83)首先把“我”置于“过去”的时间里,接下来每隔一个自然段都出现“呵,我和阿妈走月亮”这一反复句。[4](P83-84)让读者感觉整个情景就发生在自己眼前,那么贴近、那么清晰。“阿爸就要回来了。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4](P84)孩子被浓郁的母爱包围着,模糊了时间界限,一种纯洁和谐的意境美油然而生。“吴然的散文特色还在于不仅用将来完成时来把握将来,更用现在完成时来把握将来”。 [5](P219)在《杨梅会》中这一写道:“六月,请到我们景颇山来吧!下了一场雨,又下了一场雨。六月,我们景颇山的麻栎树长高了,我们景颇山的杨梅成熟了。”到了“这时候 ,我们上景颇山采杨梅去吧!” “乐多鸟,别怕,别乱飞;小猴子和小松鼠,你们也别惊慌,别乱跑。我们不会捕捉你们,也不会伤害你们。我们说着,笑着,吵闹着,是因为我们来采摘杨梅,来采摘又酸又甜的杨梅了!”[4](P91)作家用第一人称的将“现在”和“将来”交织在一起,有意模糊了界限,呈现一种和谐的审美意境。

在云南的儿童散文中,新颖的审美意象也同样牵引着读者的心。月亮是吴然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意象,《玩月亮》中柔美清纯的月,《滇池月色》中有饱含柔情的月,[1]《走月亮》中那轮“能走在脚下”的月,如此恬静、温馨,其意象充满童话般的气息和色彩。再看,吴然笔下的那只亮汪汪的硕大的耳朵――洱海,在人们心里唤起幸福和微笑的蝴蝶泉,以及深藏了傣家少女青春心跳与憧憬的孔雀泉等,都是无法替代的审美意象。还有,《白囡的龙潭》《竹娃娃》《叶子花》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意象注入了灵动的气息,使之更动人心弦。不论春夏秋冬,叶子花都愿意开放,人们司空见惯,也不觉得有何怪异,可是作家却独具慧眼,将这种发生在孩子们中间,但又不为人们注意的平凡物象,凝练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象,赋予其外在美和内在美某种精神力量,让小读者去感受、去品位。

五、表达充满诗性,语言雅致纯美

诗性话语是21世纪中国美学与诗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术语。[7]在云南儿童散文的创作中,诗性话语的使用也比较普遍。乔传藻的儿童散文作品就用充满诗性的表达,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张祖渠在《他从大森林走来》一文中说,“儿童文学作家乔传藻的创作舍得在语言上花工夫。他的作品,语言想象像极纯的美酒,更像热带雨林中的果实,甜美而又有余味。” [5](P193)在《醉麂》[4](P4-5)中,阳光像美酒一样,可以斟满攀枝花的酒杯,多醉人呐!在《森林黑土》中,我竟然能感觉出阳光的重量;在《岩峰村》中,微风在树梢上和阳光嬉戏;在《鬼箐》中,“箐洼里出奇的静,静得似乎听得见阳光落在绿叶上的声音。”诸如此类富有诗性情趣的表述,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边疆的风貌,而且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儿童散文世界的无穷魅力。

另外,陈约红的儿童散文,语体平和散淡,不加雕饰,自然天成。《喊月亮》中,“悠悠升起的明月,亮堂堂地同你脸对着脸,仿佛只要你一伸手臂,就可以将它抱入怀中呢!月光铺天盖地哗哗泻下来,很闹腾地在瞬间浸透了山峦、村寨、竹林和小河。”《白囡的龙潭》中,“浓浓的云雾铺天盖地,密集的雾露浸湿了我的面颊,我伸出手轻轻挠着,满掌心都是湿润的雾气。”这样的诗性表达和独特语言将景物描写得更独特更优美,令人心驰神往。

再进一步讲,除了用排比、反复等辞格来增强作品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美之外,云南的儿童散文还以馥郁的诗味语言,打破以情节和悬念吸引读者的惯例,采用诗味浓厚的语言来“勾引读者的魂魄”。[5](P10)追求质朴自然、生动纯净的语言之美。比如,“我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花架下……使得洒在花瓣上的阳光都笑了。” [6](P322)再看写溪水:“你欢笑,你快乐,你和我一样,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你是多么调皮的小河。” [6](P312)还有写茶叶,“随着一阵嫩嫩的茶香,它们蜷成细长条,青绿中泛着白霜,成了睡着的‘茶宝宝’,一直要等开水冲泡,它们才舒展叶片,睁眼醒来。” [8]这些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唯美与新奇表现得入木三分,格调清新,诗味芳香,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了儿童散文的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云南当代儿童散文顺应时代的气息而生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它以其丰富多彩的独特内容及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在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百花园里,云南儿童散文及其审美特征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诗意存在,不论其表现内容还是其艺术风格,都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荣华.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群研究[J].云南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2]官晋东.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审美流向研究[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5).

[3]王昆建.云南儿童散文的当代走向[J].滇池,2003,(11).

[4]辛勤.太阳鸟――云南十年儿童文学选[M].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5]刘鸿渝.云南儿童文学研究[M].昆明:晨光出版社,1996.

[6]浦漫汀.散文十家[M].郑州:海燕出版社,1989.

[7]余雷.云南儿童散文的诗性话语[J].滇池,2003,(11).

[8]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Children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Children’s Prose

ZHOU Jun-dong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655011, Yunnan, China)

Abstract:Since 1980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writers of children literature in Yunnan who form the influential “Sun Bird Writers”. The writers have written many children’s prose in prais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scinating national cultures of Yunnan in simple and pure language. They have formed their unique aesthetic style of literature and won much respect and status in contemporary children’s literature field.

上一篇:短篇散文范文 下一篇:适合朗诵的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