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19:32:58

儿童教案

儿童教案范文第1篇

空间关系障碍。空间关系的知觉是指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如果孩子小时侯没爬或爬得少、操作性游戏不足等,其视觉功能在对物体或符号(图片、字或数字等)的位置以及与他们周围一些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知觉时容易发生左右颠倒、上下混淆等困难,辨认“b”、“d”、“”p、“q”等困难是难免的。

视觉记忆问题。学习障碍儿童中的许多拼写困难与视觉记忆缺陷有关。这些儿童在记住单个字母以及字母在拼音中的次序时有困难。如果儿童有视觉再认字母困难,那么他们在拼写中会有全面的困难,因为他们能够记住与回忆的拼音很少。另外,儿童也常把词中字母的次序颠倒,如把“zou”拼成“zuo”,把“dou”拼成“duo”;这些儿童的困难主要在记忆字母的排列次序上,他们能够回忆单个字母,但要求按顺序回忆字母时却有困难。

动作技能不佳。由于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在动作技能上的缺陷,使他们缺乏用动觉来“感觉”拼音并记住它们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书写拼音时,手的运动会全部被遗忘,不知道该怎么用笔运作了。

语音能力缺陷。有的孩子在听觉记忆、听觉辨别以及不同语音的概括上的困难会干扰拼写过程。表现在:回忆与字母相应的音的困难、不能肯定所听到的词的发音次序、回忆发音规则错误、不能把看到的视觉符号变换成言语信息、不能把听到的信息转换成拼写形式等。

注意问题。无论儿童在与拼写有关的能力上是否正常,如果儿童有注意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拼写困难。如果让注意不良的儿童在词出现以前先进行思考——哪些字音是相似的、哪些在拼写方式上不同、哪些字拼写比较困难等,可以促进他们在拼写上的进步。

大部分学习障碍儿童在拼写方面需要特别的指导,因为他们往往不能自己发现拼音之间、音与字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拼写教学并不一定适合学习障碍儿童。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程序与方法不能进行个别化教育,不能适应不同性质拼写缺陷的学习障碍儿童的需要;另外,传统的拼写教学往往过分强调单音的学习或重复练习。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拼音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始教拼写时,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游戏(猜字谜、抽字的卡片、连词等)、字的想象(叫儿童想象这个字像什么,然后把字大声念出来,再把它写下来)、字的联想等。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抄写数遍的方法,如一个拼音抄10遍,对学习障碍学生来说并不很有效,因为这些学生经常是只抄不记,应付教师。例如,某一年级女孩,在抄写拼音xue时,先写10遍“x”,然后写10遍第二个拼音字母“u”,再写10遍“e”。这样的抄写方法好似工厂的流水作业,对拼音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因此,寒假家长帮孩子复习时,不仅要说明学习拼音的重要性与用途,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检查错误的方法。检查错误是一种自我发现的方法。首先,引导儿童把注意集中在不正确的拼写与正确的拼写之间有什么差异,如何发现这些差异,如儿童不能觉察自己的错误,可以把错误记下来或指出来,然后写出正确的拼写方法,但不要说明,让学生自己把错误的与正确的进行比较,这样有助学生提高拼写能力、然后学生通过教师奖励来获得正确的拼写并由此达至“学习拼写与自我指导”的目的。

3.语言学方法。语言学的方法是通过相似的字来达到教学目的。如教汉语拼音时将“ou”和“uo”、“an”和“ang”、“en”和“eng”、“b”和“d”、“p”和“q”、“f”和“t”等音、形相近的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儿童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视角度;个性差异;动态生成;课堂反馈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追求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师形成的共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不忘言”。但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来关照课堂教学为,从这一课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曲折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文本,适时将文章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或横向或纵向地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品读、把玩、咀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品出人物性格的同时,初步地悟出文章的写作特色。所以,我想说语文教学,应更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1 以儿童视角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甚至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不解读文本就没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如今对文本解读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追求文本深度,仿佛要在文本上钻一口井;有追求文本广度,仿佛要撒一片肥;还有人追求文本的细度,因为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等等。无论是角度,还是广度,还是细度,都应该是“儿童的”,应当建立“儿童的宽度”,“儿童的细度”,“儿童的深度”。儿童文学家,要善于从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作为老师,也不是这样吗?;因此当孩子写到:“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出来。”这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这就是典型的“儿童眼光,儿童的立场”。

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归根到底,要一切为了学生。需要教师对待文本要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并根据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站在孩子角度,走进童心,与孩子进行心与心与心的交流,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处理文本,运用文本,真正把教材文字系统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与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让文本为儿童的发展服务。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会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需要的教案来。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我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第一句: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不上,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第二句:雨来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这一题和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从不同的比喻句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给同伴起外号,我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时先问学生在生活中,同学说你像小泥鳅,像小鸭子一样你高兴吗?孩子几乎都不愿意这样的叫法,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然后我让孩子们反复读这两句话,反问孩子们,说雨来是小泥鳅,像小鸭子,是批评贬低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里的比喻更多是对小雨来的可爱,机智,游泳本领高的赞美之情。这一教学就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这也许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 依个性差异设计流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首先应关注儿童差异。这是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老师拿着别人的精彩“设计”来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使用的是同一篇教学设计,面对不同儿童,教学效果有时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差异,以此设计出符合儿童个体差异的教案来。

在预设性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资源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各尽其长,各有所得,最大程度地让每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教学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儿童差异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教学时教师要真正让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不同儿童获得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价值,从而产生循环。我们在教学时,预设几套学习方案,而不是整齐划一齐步走。《长江之歌》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儿童颂读诗歌,可以让儿童吟唱诗歌,还可以让儿童展示自己积累的关于长江诗句,预设多套学习方案。有和学生善于朗诵,就让孩子们反复诵读,读中悟情;有的学生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干脆就让他一展歌喉;有的学生课外积累丰富,就让他们展示他们所知道关于长江的诗句。这样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但最终都顺利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3 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

儿童教案范文第3篇

今天,就是想和大家聊聊,“女童保护”为什么要这么“麻烦”?

一切为了孩子

事实上,“女童保护”的儿童防教案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都是长期公开的,从2014年全国两会起,“女童保护”在中国网、人民网、网易等多个媒体平台公布过教案。

教案公开,主要是为了将更多常识传递给社会大众,普及防常识。但这不代表看两遍教案,就能把课讲好。

还有人会问:我是律师,我是记者,我是主持人,我是心理咨询师,我是大学教授,我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本来就是妈妈……难道还担心我讲不好吗?

我们特别欣喜,特别感恩,这么多领域的志愿者都愿意加入进来,这是孩子们的福音。但是确实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的“担心”。

不是不信任,而是要对孩子负责。

“女童保护”的儿童防教案,从2013年6月发起,到9月第一课试讲,经历了3个月的准备期。从小范围的试讲(试讲地区为云南漾濞、贵州习水、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广东珠海、福建福州、湖北鹤峰),以及各领域专家同步逐一修订,到第一个版本的教案最终成型,又经历了3个多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从拟定初稿,到儿童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教育学、法学等多个领域专家逐字逐句修订,同步一线试讲修改,一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了40多轮次的修订。

每一处细小的修订,都是有原因的。没有经过培训试讲的讲师,很可能漏掉或者错讲其中的小细节。

看起来很简单的儿童防课程,包含了很多安全常识,涉及儿童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教育学、法学等多个领域。数学教不好,孩子最多是不会算数,但不会危及生命,也不会影响今后的两性关系,不会影响到家庭生活。

为了对孩子们负责,我们确实很“麻烦”。志愿者报名当讲师至少要“过三关”(熟悉教案、培训、试讲考核等流程),才能成为“女童保护”备案的讲师。

为了对孩子们负责,我们确实很“麻烦”。我们重视每一堂课,我们不想因为课堂上的某一句话而影响孩子们,以至于给他们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理、生理方面留下阴影或隐患。

有善心还需做善事

做公益之人,一般都会被认为是善良之人。但是,做公益或者慈善,光有善心一定是不够的,行善的方式和方法,操作执行是否专业,都非常关键。

“女童保护”也是在不断摸索和滚爬中越发体会到“不怕麻烦”的重要性。

2013年9月,“女童保护”在云南漾濞试讲第一课。课堂上有一个女孩子忽然哭了。当时我手足无措,担心她是受到过侵害。下课后,把孩子拉到一边询问。她说:老师,你们一直在说,如果有人试图触碰隐私部位,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人约我出去玩,要告诉爸爸妈妈,可是我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几年不在家了,我该告诉谁呢?

当时,我真是眼泪都出来了,一方面是受到这个孩子的情感触动,另一方面是自责于讲课时不应该只提到“爸爸妈妈”。当天晚上,我们就把教案里的“爸爸妈妈”改成“家长或者你信赖的其他大人”。

在教案试讲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细节问题,所以才有40多次不断的修改完善。这些经验总结,以及根据不同课堂情况的应变技巧,也会进行一些汇总,写入“教师培训单元”。

我们遇到过的细节问题,在讲师试讲环节中多次重现。

例1:遭遇害要分两种场景,人多和人少的时候。

有的志愿者没有仔细看教案就来试讲了,讲到如果遭遇该怎么办时,她按照自我理解,讲的是要大喊大叫,奋力反抗。

所有场景遇到都是大喊大叫,管用吗?当然不是,当周围人少,只有受害人和施暴方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或周围无人的山野时,大喊大叫和盲目反抗可能会刺激施暴方。如果受害人不冷静,很可能激怒施暴方,也许会从发展到杀人灭口。如果讲师对这些细节吃不透,也许会有孩子因此受伤或丢命。

例2:者不宜具体化,被儿童并非只有女童。

一提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坏叔叔”。不少讲师在试讲时往往把施暴者具体化,教孩子们要提防“坏叔叔”。

其实,现在儿童者不仅仅有叔叔,也有爷爷奶奶和阿姨、哥哥等。不仅仅存在异性,也存在同性。只让孩子们认为叔叔才是坏人,可能埋下隐患。

诸如此类的细节,参与过培训试讲的讲师,应该体会较深。警察、法官、检察官群体的讲师,因为工作关系,比较容易讲案例,在听完我们的讲解之后,也非常认同。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决心:为了孩子,一定要讲师通过试讲才能去讲课。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则要求合作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把关。

做善事不要怕“麻烦”

做善事不要怕“麻烦”,有时欲速则不达。

“女童保护”目前所做的,是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长期缺失的一环,“防教育”。既然要做,一定要负责任地做。我们不希望某一天,有个人站出来,指责“女童保护”,理由是我们的讲座误导了他们,给他们带来了心理阴影。

与一下子能覆盖无数人,能够快速扩张获得一个很高的“数字政绩”相比,我们选择更稳健、更踏实地实施课程,至于大范围甚至全国性推广,只要我们做好了范本,终究会推动教育等部门去复制。

“女童保护”的一名志愿者讲师曾经写下这么一段话:我一直相信,做公益,不是单纯凭着一腔子助人为乐的热情和兼济天下的热忱就可以做好。慈悲之心加上专业的公益知识,才能真正地帮到受助人,从而避免志愿者满足了自己做善事的虚荣心而受助者却受益不大、甚至受害的尴尬情况发生。

“女童保护”也坚守一个信念:做公益,一定要经得起长久的考验,因为你是否真的从孩子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是否真的在努力专业地做公益,终究会有人看到,结果也终会显现。

儿童教案范文第4篇

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想来不会对“教案”这个词感到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近代中国各地闹得纷纷扬扬的“教案”问题,乃是了解那个时期中国政情民情的一个绝佳的窗口。

但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教案”问题在我们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上都被有意无意地“脸谱”化了。我上中学的历史教科书,是把 “教案”一律放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的高度来讲述的。顺着这个逻辑,按照国际惯例处理“教案”问题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清朝开明派官僚,也顺理成章地被定性为“奴颜婢膝的走狗”和“崇洋的汉奸”。因之,那些发动和参与过“教案”的中国人,在我的印象里长久以来都是以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形象出现的,他们成了正义的化身;而那些在“教案”中被焚毁的教堂、被砸烂的教会医院、学校以及被杀害的外国传教士与信教的中国民众,则一律是咎由自取。

其实,倘若超越“阶级斗争史观”,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各种“教案”,是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在相遇、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兼容”现象,也是中国这个古老的封闭社会在走向开放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阵痛。

根据现有的资料,西方传教士最早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可从唐朝算起。明朝末年,进入中国传教的外国传教士的数量开始增多,但是各个新教教派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各地传教则是在中英《南京条约》和此后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西方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各地传教,给封闭已久、铁板一块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封闭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对于外来的一切事物,在刚开始接触时,它往往采取的都是“对立”和“排斥”的应对方式。中国民间对于外国传教士和他们的信仰自然也不例外。

著名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李提摩太在他的回忆录里,就曾经对他在通商口岸烟台附近传教时被排斥的经历,有过极其生动的描写。当时,李提摩太刚刚转道上海来到烟台,对于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教事业充满了憧憬。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一再碰壁。他想趁着参加胶东地区最大的庙会时公开布道,结果却是没有旅馆肯接待他。后来,他曾经试图到烟台周围的宁海(今烟台市牟平区)定居,希望在那里建立传教的据点,但当地人不仅不肯租房子给他,甚至在他通过英国驻烟台的领事与当地官员交涉终于租到房子之后,他在当地仍然遭到了不间断的骚扰和攻击:“当我散步时,会有一大群孩子和一些成年的地痞恶棍跟在后面,高喊‘洋鬼子,洋鬼子!’,所有形容魔鬼的字眼都加到了我的身上。他们向我投掷石块和土块,晚上则借着夜色掩护,溜到我的大门口,在门上涂上各种污秽肮脏之物。”(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民情如此,李提摩太也只好打点行装,悄悄地回到了烟台的浸礼会大本营。

细数一下近代以来进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各教派传教士的传教模式,基本上存在一个固定的路数:他们先是结伴来到中国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买地或者租地建立起相对集中的据点,然后出资建筑教堂等宗教场所。为了吸引中国的民众接受并信奉他们的教义,他们还依托教会总部的雄厚实力,在传教地建立起了有别于中医治疗模式的西式医院和按照西方教育模式运做的西式学校,以及一些不带赢利色彩的社会公益机构,像专门收留病残、流浪儿童的育婴院,收治麻风病人的康复机构以及博物馆等等。

通常而言,外国传教士们所建造的教堂均样式奇特、高大且富丽堂皇,这就与周边低矮的中国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不少的中国人感到了一种压迫感。因此,各地不乏居民以洋人的教堂破坏了当地的风水为理由,对于传教士们建造教堂的行为进行集体抵制的案件发生。另一方面,由于一般的中国人很少走进教堂,更难以接触外国传教士,也就难免对于里面发生的事情充满了好奇与猜测。正如来中国游历的立德夫人转述当时的一些中国人的看法:“天主教堂围墙那么高,整天闭着门,不会是无缘无故的。”(阿绮波德立德:《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外国传教士们在中国举办的一些事业更是引起了汹涌的非议。其中尤以传教士们所建立的育婴堂、救济院和西式医院最为招惹是非。这些机构除了医院之外,大部分都是纯粹的公益机构,其建立的初衷一是为了借此拉近与中国普通民众的距离,吸引他们信教;二是纯然为了落实基督教“博爱”的教义。但对于那些信奉“无利不起早”等庸俗哲学观念的中国部分民众而言,实在难以相信有人(而且竟然是外国人)肯于出面出资做这样的一些毫无报酬可言的慈善事业!他们宁愿相信,这些洋鬼子背后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卑劣目的。

外国传教士们所举办的这些事业的性质,也似乎坐实了这些异想天开式的武断猜测。以一些天主教会所建立的育婴堂而论,这些机构所收留的儿童要么是无依无靠的贫弱孤儿,要么是流离失所的病残儿童,这就决定了其中的大部分人即使得到了修女们的良好的治疗和护理,也难以避免早夭的命运,因而使得这些机构的婴儿死亡率必然相应地提高。不断从育婴院里抬出的尸体,大大地助长了那些关于教堂残杀儿童的谣言的传播力度,为“教案”的发生准备下了火种。有不少中国人凭此相信,外国传教士们建立所谓慈善机构,只是为了收集中国儿童的器官,用以制造那些在中国所没有的新鲜器物。

这些如今看来荒诞不经的言论,当时却充斥了中国民间,让很多人深信不疑,并直接导致了包括1858年所发生的“天津教案”在内的许多重大的中外冲突事件。

当然,倘若只有民间对于外国传教士们的排斥,还不足以引发严重的中外冲突,晚清时期“教案”一再在各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外国传教士们侵入了属于中国士绅阶层和中国官员们所有的传统领地,抢了这些人的“奶酪”。

儿童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园教案 困惑 解决策略

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教育活动能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尽管实习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许多教育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设计出的教案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较强,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调查分析实习生在设计教案时遇到的困惑,思考及探究有效的策略,才能使实习生设计的教案具有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一、实习生在幼儿园教案设计中遇到的困惑

实习生缺乏教学经验,在设计活动教案时会遇到很多困惑,导致设计出的活动教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调查研究,实习生在设计活动教案时遇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和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存在的困惑

1.目标设计抽象笼统。

实习生缺乏经验,将工作计划要求当作具体某一教育活动的目标,混淆了各层次目标的要求,忽略了教育目标的特点。例如,实习生设计的体育活动《神奇冒险》中将目标定为:(1)学会弹跳;(2)感受乐趣。这一目标没有明确表明幼儿的弹跳能力应发展到何种程度,如何让幼儿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表述空洞、不具体,无法看出此次教育活动的达成度如何。因此,实习生此时的困惑在于如何将目标具体细化。

2.目标定位不准确。

实习生初设教案,总希望让幼儿多学点,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实习生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特点把握不准确,对幼儿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了解不够、缺乏认识,只注重教学的计划性,忽视了幼儿的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导致设计的活动目标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大班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已有了相关的经验,不需要努力也能够找到自己的空间,遵守游戏规则,不互相挤撞。实习生的困惑在于如何准确把握幼儿教育目标。

3.目标表述不一致,主体不统一。

实习生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将实践与理论结合灵活运用,导致表述角度不统一、主体不一致。例如,实习生设计中班数学活动《水果拼盘》的目标为:(1)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学会制作拼盘和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水果拼盘。(2)欣赏水果拼盘的艺术美,体验制作乐趣,感受与同伴分享的快乐。实习生的困惑在于无法将教育目标表述一致,因此,目标(1)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是培养目标。目标(2)是从幼儿角度表述,是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幼儿学习后获得的发展和变化。

(二)确定教育内容时存在的困惑

1.内容与目标不一致。

实习生写教案的时候,忽略了目标的导向性,割裂了目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选择的内容没有以实现目标为原则。

2.忽视幼儿学习的特点,重“知识”轻“经验”,脱离生活实际。

实习生不能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片面强调社会认知教育、忽视幼儿情感体验和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无法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在实习生的教育日记中看到,实习生设计的中班社会活动《我的家乡》内容为:(1)介绍家乡的文化。(2)了解家乡风光。(3)品尝家乡特产。实习生安排教学内容以“介绍家乡的文化”为重点来进行。这一内容是抽象的,是以“讲道理”为主的教育活动内容。

实习生设计活动内容时,容易脱离幼儿生活,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导致选择的教育内容出现偏差。实习生设计大班社会活动“感动我的人”,以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事迹为学习内容。而幼儿对闻一多并无相关经验,无法真正参与教育过程,更多表现为机械识记或随声附和。因此,脱离幼儿生活、远离幼儿经验,所选择的教育活动内容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目标。

二、实习生遇到困惑的解决策略

(一)解决活动目标设计困惑的策略

目标确定不准确,导致教育活动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幼儿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对待,确定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目标,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1.透彻分析教材和幼儿的学习能力,将目标具体细化。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目的和任务在活动中的具体化,也是幼儿园教育目标这一有机整体中最具操作性的目标,应该将其细化至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估。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透彻分析教材和幼儿的学习能力,依据某次活动的设计意图,将活动目标具体和细化,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平衡。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观察、研究和了解幼儿发展现状及内在需要。

教育理论对指导我们科学地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的学习与实战经验相结合,能更加了解幼儿发展需要。实习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尽快完成专业蜕变,对幼儿进行更加科学、系统、准确有效的教育。当然教育目标最终是要以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只有研究和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需要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使教学活动目标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促进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水平过渡。

3.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体现幼儿主体地位。

教育活动目标既可以从教师角度,又可以从幼儿角度出发来制定。通常来说,从教师角度出发制定的目标为培养目标,反映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行动的预期值。从幼儿角度提出活动目标即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幼儿学习后获得的发展和变化,反映教师心中对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的预期值,无论采取哪种表述方式,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必须前后统一。

(二)解决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困惑的策略

1.坚持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育活动目标规定了教学活动所需达到的效果,活动内容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目标确定之后,就成为内容选定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实习生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所选内容要适合目标,为目标的实现服务。如果目标增加,内容就需相应增加;如果目标删减,内容就相应删减。

2.坚持适应性、生活化原则。

适应性原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选择的内容要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兴趣、难度适宜;二是所选择的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社会所弘扬的价值与精神。生活化原则指,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时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为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而服务,即内容要从幼儿的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晓芬,钱慧.小议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教育导刊,2011,(3):52.

[2]唐翊宣.幼儿教师应如何选择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教育导刊,2011,(1):47.

[3]陈国强.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再思考.学前课程,2008,(12):25.

[4]张琼.对当前幼儿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反思和建议.教育导刊,2011,(11):36.

[5]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第一版):128.

[6]章群弟.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制定中的若干问题.教育导刊,2004,(6):14.

儿童教案范文第6篇

何谓教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後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将教案的内涵固定、模式化了,完全埋没了教案真正的要义――“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变得“食古不化”,具体模式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作业安排。这一套模式与新课标完全脱节,教案强调的是“教”,而淹没了“学”;大部分教师在多年以来在备课中只不过把他人教案抄上一遍,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备课的作用,反而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走教案”的现象;其次是在开放性课堂下,学生课前都要熟悉课文,查找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教案根本无法比较全面、详细地记录备课内容;况且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生成性,“样板教案”根本无法应付。这都期待变革。

近几年来,又兴起了一种叫“学案”的备课本形式。学案“课时卷”(以每课时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编成一份试题)为载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测试五个环节。它的弊端是完全应试化,被大多有识之士所诟。

从上可知,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它们都偏于一端。前者过分“主导”,后者过分“主体”都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贴切要求。要求因此我们需有一种新的“备案”,必须包括“教”与“学”,这就是“课案”,我们在备课中必须改“教案”为“课案”,并且具备以下这些内涵。

首先,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二,要破除“样板教案”的权威,要求课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设计。它不需面面俱到、而应准而精,找到学情与文本的最佳教学点;它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体现课程设计的一个案例。第三,体现教学的互动性,要注意生成性预设,内容上不须过于详尽,形式上不用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能过于封闭。第四,要能体现能力训练与习惯培养。

下面以鲁迅的《风筝》为例,试析如何进行课案设计,设计思路:一、破题式(先破后立)题:题目;二是中心突破式(抓住一点,全面开花)中:中心思想。

《风筝》课案(常态课,学生没有预习)

一、起课

自习:生先用10分钟粗读课文,理清新词成语

析作者:师或生简介鲁迅,或有有针对性详说

破题:看到题目,似乎是一篇描写风筝的说明文,但本文是吗?(不是)既然不是,那它肯定是借风筝表达着什么,那究竟在表达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要想知道文章表达什么,我们先得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像本文,就写了两件事情。(这一过渡,提示一种文章学习方法)

二、呈现

师对于写事的追问引出:学习体裁――记事散文

可选取文中“第一件事”来学习,掌握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利用表格填空形式)

师出示:

背景介绍旧中国(民国以前)的儿童受的教育,对我思想的影响

中年后看到的讲论儿童教育的书,因书中无具体书目,故引用一到两本书中文段

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师引:怎么写的?――表现手法

如:

景物描写―――开头、结尾(目的:体会对于文章的作用)

细节描写――对小兄弟的动作、神态描写(目的:体会观察的特点)

对比手法――从前及后来对“放风筝”的看法(目的:领会情感变化及原因)

修辞手法――(目的:体味用词的特点)

师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背景介绍鲁迅〈救救孩子〉的思想、中国一九二五年社会现实及教育现状

本文写作的目的

三、作业

回去读鲁迅全集第二卷的相关篇目(具体点明)

儿童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 智慧 课堂 探险 和谐

一、审视课堂

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儿童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的看护、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及其自由成长的智慧。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他们所获得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去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的智慧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一个学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数学课,是因为教师把课堂分配得极具条理,根本用不着我们去担心,顺畅得像高速公路。”这段话对各位老师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新课程标准中的“我能做、我能读、我能说……”统统被各位老师代替了。孩子在课堂就像倍受优待的婴儿。对于这一普遍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过一段十分精妙的评析: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是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这不禁使我想起这样的一则笑话:课堂上老师讲天花板一词,有一位学生问起什么是天花板,老师启发说:你头上面是什么?生:头发。师:头发上面是什么?生:帽子。师:帽子上面是什么?生:有一个窟窿。顿时闹得学生哄堂大笑。师气急败坏道:笨,头上的就是天花板。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普遍现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绕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由于教师长期的唱“独角戏”使学生在纯粹的、外在的知识面前逐渐丧失了个体意识、主置、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知识不仅没有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实践经验和力量,反而成了他们的精神负担。

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反倒觉得知识越多越被动、越痛苦。

在日常课堂里,由于学生们没有体验到做知识主人所特有的学习兴趣和快乐,只是被动的接受,因而成为以考试为唯一价值指向的知识的“容器”或“奴隶”。

在大力倡导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是需要深刻的检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约定成俗的课堂。

二、改革课堂

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出几个为什么;不在于讲授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了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由多少深刻的感受……

儿童来到世界上不只是作为空荡荡的“知识仓库”。他们走进学校不单是为了让教师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一系列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许多规定的课程内容。他们的头脑绝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转知成识 ”和“转识成智”,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呼吸和搏击。

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是知识充满活力,不能是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故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决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三、理解课堂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千古真理,细细思量做到的又有几人?课堂是宽容、善待和正确的引导人的地方。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身上充满着天真、幼稚、无知。面对儿童,教育者应该时常检视自己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永远保持一份敬畏、责任感、谦卑和宽容的情怀。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喜爱看古典武侠电影。在这些影片中时常有这样的场景:拜师学艺。师傅能够用极其简单的器材,再加之一句或几句提示都能使弟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绝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我认为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师傅的方法得当。其二,徒弟的专心好学。我们是否也从中有所感悟呢?

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该懂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道理,应该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而不是迫不及待、随时随地地去教育别人。

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儿童“犯错误”的地方。探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环境,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孩子们整天生活在批评、指责之中,无形中时常给他们以暗示――我不行,那么他们很快地就会自责和自闭。

课堂是一个活动、游戏的场所,是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需要解放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从做中学”。

理想的课堂活动犹如人生之探险,智慧之博弈。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先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当代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之“魅”在于用智慧的生命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以唤醒更多智慧的心灵。

【启示】

1.课堂不仅具有传达知识,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课堂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人格。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快乐的学习,愉快的成长。让知识增长他们的智慧。

3.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顺应课改或随波逐流,更不能对课改持悲观态度。要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着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观念;然后认真学习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积极与同行开展校本教研,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精神,切实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1年版.

儿童教案范文第8篇

一、爱。在美的语文课堂中

毫无疑问,她爱她的语文教学。她常谦虚地说:“我学历不高,当老师的根基不厚。所以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刻苦地学习,认真地教学。课堂上准备要讲的话我几乎是一字一句都写在教案里。反复琢磨:睡觉前背教案。早晨起来再回忆一遍,走在路上还想。”王老师干的是教学,并不是艺术工作。然而,见过她上语文课的人又不能不承认,那的确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只要王老师往讲台上一站。那整洁的服饰、庄重的姿态、和蔼的表情、真诚的目光,便传递出一种难以言传的魅力。

她常说:“语文本来是美的――美的词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语文课堂也应是美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好的语文课如画、如诗、如歌,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的语文课堂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是美妙的课堂,幸福的课堂。”

二、爱,在儿童的成长中

她爱学生,爱生胜子。她多次对学校教师说,教学不是作秀,不是展示教师才艺的,而是为儿童的、促进儿童发展的。

在王老师眼里,儿童就是思想家。她常提醒年轻教师不要小觑儿童。实际上,她眼中的语文教学就是小学语文课程与儿童的、天性合作。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她常说,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备课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一定要按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多年来,为了学生茁壮成长,更好发展,她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开发低年级学生的聪明才智,寻找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自学能力的途径。可以说,正是在这一点上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

记得王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后,在长江路小学召开的庆祝会上,一个名叫符群的四年级学生代表全校向她致贺词:“亲爱的王老师,是您把我们从无知的儿童教育成为有理想、爱祖国的少年。您把一颗赤诚的心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您就是打开知识大门、手持金钥匙的人。”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王兰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是对她辛勤劳动的最好评价和赞扬。

三、爱,在严格的薪火传承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江路小学就开始实施以王兰老师和刘军老师为主的师徒制。十余年来,一批批青年教师在师徒传承中不断成长,薪火传承的传统也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儿童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材;学生;课堂;自我

一、读懂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1、根据音乐作品的类型,把握好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音乐欣赏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以领会,写教案时可简单一些。器乐作品没有文字的参与,作品内容比较抽象,编写教案就要详细,注重“导课”。例如,低年级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从听《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接近模仿的自然音响作品,通过这样的过渡,再逐步引导学生欣赏纯音乐作品,他们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由近及远的扩展。由于学生的生活接触面相对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品往往不易理解。编写教案时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视野。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内容的器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展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民歌;使教案编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联想、创造意境,诱发美感与创造力。编写教案要精心设计,安排好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成就感,感到“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把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投身其中,启发学生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想。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进行曲,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玩具让学生模仿玩具士兵,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描写小主人的玩具们等主人睡着或不在家时,它们进行的游戏。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

4、注重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小学生年龄小,兴趣容易转变,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及“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融抽象于直观中,提高上课质量,使学生在生动、形象、逼真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提高鉴赏能力。

二、读懂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等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分年段多创造给每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实际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或“生成无效”的状态。例如,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窝、鸭子拌嘴、鸭妈妈劝架、友好回家。教学中老师可扮作鸭妈妈,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来进行游戏。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三、读懂课堂――科学施教

(一)教学态度“亲”。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师生关系。始终有一种“舞台意识”,这样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同时又会随时在站立姿势、形体语言、发声、吐字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不断提高,使自己从心理上适应音乐欣赏的环境,以自己高雅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亲的教学态度,提高自身的“亲和力”,使学生逐渐的乐学、愿学,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氛围“活”。就是要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开放的学习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合谐的气氛和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知识。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图象情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课中可自制一些展示图片、绘制图画、播放录像、展示模型等引导学生欣赏;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在欣赏课中让学生从故事情境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还可创设声音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达到以课堂传情,以情添趣,以课堂启智的效果。

2、把握好听、看、说、动的有机结合。音乐欣赏需要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以出示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挂图,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说。让学生跟着音乐边听、边说、边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在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模仿吹奏的声音及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准”。教师在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要敢于夸奖,更要敢于指出错误。若孩子唱歌出现错误,老师说:“同学们,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的勇敢。”学生们掌声后,老师再说:“唱前后两个乐句是跑调了,再来唱一唱好吗?”这样既表扬了又批评了,还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将教学评价更准。

四、读懂自我――苦练内功

音乐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要上好音乐欣赏课,教师要具备有关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的引导学生学习。

1、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掌握有关乐理、美学等相关知识,广泛的涉猎不同时期,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不断扩展音乐欣赏的范围,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全面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通过博采众长、吸收精华,潜移默化的提高专业素质,做到专博相长,相得益彰,并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教学积累和课后反思。平时尽量多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培养自身艺术修养,提高歌唱技能和表演能力。每次教案写完后要反复进行说课试讲,发现问题,及时写教学反思,在不断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和讲课艺术。

【参考文献】

[1]门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9

[2]张春雷,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赤峰学院学报,2005.4

[3]杨莹,浅谈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作用,学习月刊,2009.4

作者简介:

儿童教案范文第10篇

一、首先,我们要把握新课程的宗旨: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中要抓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永远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训,培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他们人生第一节作好奠基。

二、这十天的培训,实际上就是培训备教案的方法,在教案里面,体现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思想。设计的具有梯度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问题。教案中设计的各种故事、游戏、谜语、出示图画、以及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描一描各种实际操作,就是备方法。通过设计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实现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中,就不断地实现着三维目标里的其它两中目标。

三、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就是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实施新课程在思想方法上的精髓,因为童心本来是快乐的,快乐就体现了儿童的童真童趣,这就是转变观念。我们要抓住“乐”和“趣”二字,但不能一味地为乐而乐、为趣二趣,要使你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以及采取的游戏、故事、谜语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乐趣,这才是“乐中学和学中乐”的要义之所在。我们要还儿童美好的蓝天,通过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争得最大的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案设计得好不好,课前准备充分不充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设计教案时,要读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环节要大致保持齐全,如导读、新授、巩固练习、知识的拓展延伸、总结、作业等。这就是我们这次培训中学到的备教案的方法。

四、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是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

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儿童和家长的欢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教学中“懒”的问题———思想懒、行动懒。

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人人都能想问题、提问题、解决问题,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在做好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识字(学生做生字卡)以及词语的积累,数学课要时刻注意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考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现代设备,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课堂中随和的一些发明创造,各种直观教具身边的事物等等。

六、今后,我们还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刷新概念,改变方法,新旧结合,创出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为我乡教育事业服务。

上一篇:课件教案范文 下一篇:古诗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