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画范文

时间:2023-02-21 13:42:41

儿童动画

儿童动画范文第1篇

乐看就是一个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供适宜其观看的中英文双语动画片的视频网站。与一般的视频网站不同,在这家2011年正式上线的网站上面,家长可以自主地管理孩子能观看到的内容,并控制观看时间。“但这并不是一个为家长设计的视频网站,我们考虑的核心点还是儿童的体验。”这家公司的创始人Norbert Chan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对于任何视频网站而言,提供丰富的产品内容往往是网站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与国内好多采取先盗用版权,在网站影响力变大之后再慢慢引进正版内容的视频网站不同,乐看从一开始便将精力用在购买正版动画版权上。

这或许跟Norbert Chang的背景有关,在成立乐看之前,这个在美国德克萨斯州长大的美籍华裔掌管着迪士尼大中华区的互动媒体部门,负责迪士尼大中华区的网站、网络游戏以及手机等业务的运营,因而版权从一开始就是Norbert Chang所看重的。但是即使是拿着钱去买剧,Norbert Chang在最初的时候也并不轻松。“因为之前中国有很多盗版的情况,所以版权方会有很多的顾虑。”Norbert Chang表示。

通过动画展会和之前的联系,乐看签下了动画领域里最重要的几家内容提供商,其中包括以《海绵宝宝》闻名于世的尼克罗顿(Nickelodeon),拥有《变形金刚》的孩之宝(Hasbro),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此之后,便逐渐开始有更多的片商主动找到乐看,希望通过版权买断或者收益分成等不同的模式进行合作。如今在乐看的片库里,已经拥有了超过6500集不同类型的动画片。

Norbert Chang认为,拥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观看的动画内容是乐看最大的优势之一。“在国外,不同年龄阶段该看什么,不适合看什么,都分得很清楚。但是在国内,并没有很详细的划分。”Norbert Chan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对于一个连电影都还没有分级的市场而言,儿童动画的分级更是没有太多人关心,不过这也给了创业者机会。

在乐看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线宝宝》是更适合2至4岁儿童观看的内容,而《变形金刚》或许才是9到12岁儿童的最爱,这显然要比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坐在一起观看CCTV6播出的同一部动画片更能为儿童所接受。而受儿童喜欢的结果,就是家长更愿意为这样的服务持续埋单。

乐看采用包月收看的方式,网站公布的收看价格是18元1个月,50元3个月,88元6个月或者178元13个月。根据乐看提供的数据,在乐看的付费用户中,续费的比例达到了70%,这是一个远高于国内视频网站平均值的数据。

在Norbert Chang眼里,乐看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类似于优酷、爱奇艺这样的视频网站的儿童频道,而是其他能将儿童课余时间分流的游戏或者娱乐项目。“因为小孩不一定会只看动画片,他们也会换到别的游戏上,儿童领域的竞争就是不同娱乐活动之间的竞争。”Norbert Chang表示。为了让用户更多在乐看上停留,除了对已有的产品不断优化,推出适用于iPad等移动终端的App以外,乐看还增加了儿童电子书这一新的产品门类。

对于与乐看合作的动画片内容提供商而言,它们大多数手里都还握有大量优质电子书的版权,而乐看显然是它们最理想的分发渠道之一。而乐看也可以利用电子书的资源,将那些看腻了动画的用户更久地留在乐看上面。根据乐看透露的数据,每个用户每天花在乐看上的时间大约在40分钟左右。但是这并不表示乐看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无限消耗儿童时间的网站。为了方便家长控制自己孩子的娱乐时间,乐看专门为家长设立了控制平台,方便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设定每天观看时间的最高上 限。

对于诸如乐看这类专注于一个垂直领域里的创业公司而言,如何赶在巨头们重视之前做大规模是最终能否胜出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烧钱营销获取用户规模显然又是它不能承受的。“我们在最开始寻找用户的时候走了许多弯路。”Norbert Chang说。

最初,乐看将大部分市场推广资金都投到了传统的互联网广告上,却发现效果不佳,Norbert Chang解释说往往白天上班时父母刷到乐看的广告觉得不错,但是晚上回到家就忘掉了,这并不是一个实时的消费行为。而线下活动所能接触到的用户又相对较少,乐看能选择的推广方式并不多。

乐看的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是在苹果推出iOS7系统之后。在这之前,乐看在App Store里的应用和其他儿童应用一样,都放在教育这个大的门类里面,但是在iOS7推出的时候,苹果专门在App Store里开设了一个儿童频道,而乐看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排在儿童免费应用的前十名里。再加上与苹果的线下商店合作,在展示设备里预装乐看的App,这都让乐看的用户数量得以有了快速的增加。

在尝到与强势渠道商合作的甜头之后,乐看开始与更多的渠道合作进行推广。目前在小米推出的小米电视里,有一个专门的乐看儿童频道用于播放儿童动画节目。在这个频道上,小米的用户可以免费体验十部由乐看提供的儿童动画片,在此之后便需要付费观看。同样的合作模式也出现在SONY手机和海信即将推出的智能电视里。“这些硬件厂商需要有不同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点,我们提供的内容就是其中的不同点之一,”Norbert Chang这样认为。

与智能电视的合作也让乐看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Norbert Chang则雄心勃勃地表示,乐看还准备覆盖到更多的硬件设备上。这也正是新加坡电信、索尼以及高捷资本这三家乐看的投资商所希望看到的。现在乐看团队共有65个人,大部分都分布在BD、电子书、视频、后台和前端等部门。

从2000年第一次带着商业计划书来到中国创业到现在,Norbert Chang这个中文还不算特别地道的美籍华裔似乎已经明白了如何才能够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中生存。

乐看也并不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在加入迪士尼之前,Norbert Chang曾经是中国本土第一批手机游戏的创业者之一。“那个时候我们做短信游戏、Java游戏,应该是国内的第一代移动游戏商。”Norbert Chang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负责将日本的SAK、美国的THQ等当时一流的游戏开发商的游戏引进到中国,安装在移动和联通的手机上,在公司被迪士尼收购后,Norbert Chang进入了迪士尼担任高管。

儿童动画范文第2篇

“儿童思维”这一提法来源于英国发展心理学作家朱莉娅•贝里曼及戴维•哈格里夫的《发展心理学与你》一书第七章,本章在评论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进行的研究时采用了“儿童的思维”一词,它可以统一概括为“童心”、“内在儿童”、“心中的孩子”等诸多名词,也拥有更准确的内涵和更全面的外延。关于儿童思维的特点,文章参考了吕俊华先生在《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新版名为《艺术与癫狂》)一书中的观点,并对其做了归纳与总结。

(一)物我同一

他认为“在成人看来,儿童是生活在错觉和幻觉的宇宙中……对于儿童,可能假设的幻想世界并不次于实在世界”。[3]他会把桌子看成朋友,会和小草说话;他会认为月亮在对他微笑,会把爸爸的藤椅当成他的战马,并且他是真心真意这么想,成人理想与现实的界限在他们那里根本不存在,于是他们就更能够摆脱桎梏,天马行空地想象。

(二)随心所欲

“儿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一词。”[4]“他见到天上的月亮,会认真地要求父母给他捉下来;见了已死的小鸟,会认真地喊它活转过来……穿了爸爸的衣服立刻就会变成爸爸……眠床里应该有泥土,种花草,养着蝴蝶和青蛙……他以为人们的一切欲望应该都是可能的,所以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便那样愤慨地号哭”。[5]正因为如此,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广大,他们能感受到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不同。

(三)万物有灵

“儿童不仅把万物看成有生命的,而且还把自己的纯爱灌注于万物”。[6]他们用饱含情感的眼睛认识万事万物,看到的一切都是鲜活的,与众不同的。他们会担心洋娃娃睡觉感冒,会因为花朵的折断而伤心,相信自己的猫能听懂自己说的每句话……他们的情感如此充盈,周围的事物无不能引起他们特别的关注。

(四)服从天性

“儿童的冲动是先天的,对于外界的顾及是后天学来的……我们的第一天性是服从自然,服从欲望,儿童只有第一天性”。[7]儿童的一举一动都出于自然,不懂法律、自然、习俗,比处处受约束的成人多了自由,少了统一。他可以把“任何真实的东西转变成他所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

(五)独具慧眼

“儿童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的注意力分散、易变、跳跃,就使他对生疏事物永远保持着新鲜感。未知事物一方面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能尽力调动自己有限的感知去类比、去揣测,去猜测呈现在眼前的新事物。这样,他们往往对万物进行添加和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8]他们可以让太阳长出双腿,鱼在天上飞,把树栽到人的头上,这样的组合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充满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儿童的这种态度昭示我们:一切都明确了的地方,就不再有想象力施展身手的机会”。[9]以上五点与艺术创作者的特质不谋而合,正如法国画家柯罗所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他把我变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10]动画创作者,面对动画这样灵动与多彩的艺术形式,拥有这五点特质显得至关重要。

二、动画创作与儿童思维具有天然联系

(一)儿童思维是动画创作的灵魂

动画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受到某些物理限制,如绘画无法动、音乐无法观、文学无法听,动画有其独有的特征。重庆邮电大学李益教授提出了“虚拟性是动画艺术最本质的特征。”[11]他认为“动画再造了一种生活,一种迥异于现实的艺术生活”。它由虚拟的角色形象、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故事情节、虚拟的镜头、虚拟的场面调度、虚拟的声画关系、虚拟的剪辑等组成。动画片的生产流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策划与筹备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作品加工阶段。[12]其中前两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大部分创造性的活动都在这两个阶段完成。因此,儿童思维与动画创作的天然联系在这两个阶段表现得最为明显。1.策划与筹备阶段策划与筹备阶段包括创意的产生、故事脚本的编创、角色形象设计、画面分镜头设计等。在这一阶段最需要服从天性,找到最具有冲动的表现对象。因动画具有虚拟的角色、虚拟的环境、虚拟的故事情节的特性,因此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触发灵感的机关,需要随心所欲的想象,把目光投向万事万物,动画中的角色并非必定是人,可以是动物、植物、桌子等一切东西,同时它们可以无所不能,树可以唱歌,云也可以跳舞。故事的编创也要像儿童那般独具慧眼,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发生联系,都可以产生故事,猫可以成为狗的妻子;树叶是树妈妈的孩子……2.设计与制作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包括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镜头画面设计、原画与动画、背景绘制等。因动画具有虚拟的镜头、虚拟的场面调度、虚拟的声画关系、虚拟的剪辑等特性,所以它可以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虚拟的镜头和场面调度让故事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发生,汽车可以在彩虹上飞驰;蜂巢内其实是一个摩登的大都市;可以瞬间从云端跳到水中,又可瞬间从水中升到山巅。这些情景都是动画所特有的,并完全符合儿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的心理特点。

(二)动画创作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在动画作品完成后,作者的情感得到宣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为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而迷醉,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成就感。他用一颗真诚的心完成了整个过程,更加强化了自我鼓励的意念,当他的作品得到认可后,他会肯定自己的儿童思维,并鼓励它继续存在和发展。最终带来的是创作下一部作品的动力,它成为了一种良性循环,让动画作者与儿童思维永远地维系在一起。所以可以说,动画这种创作形式与儿童思维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媲美的天然联系,动画创作使创作者的儿童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在动画中找到了如鱼得水的,他们儿童时期的梦想和经验可以完全在这个领域实现,正如宫崎骏所说:“我看了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真、朴素,又可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它的力量不逊于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13]

三、结语

文章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动画大师们在成功地创作出第一部作品后,“是什么支持他们充满热情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动画奇迹?”现在或许可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儿童思维所具有的种种特性:物我同一、随心所欲、万物有灵、服从天性、独具慧眼,使他们对世间万物都充满情感和新鲜感,这种情感和新鲜感,恰恰是艺术永远不会枯竭的动力之源。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儿童动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 媒介素养 动画素养 重要性

“媒介素养”在亚洲地区又称“媒介识读”,这个概念是舶来品,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文表达是“media literacy”,当时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英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使其不致被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边缘化,因为当时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一位研究媒介素养的学者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媒介素养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一样,是一种对媒介的认知、了解和评价的能力,是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这也正是一种素养。”媒介素养的概念提出以后,逐渐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目前,如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正规教育体系中。亚洲的日本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也一直持续关注着媒介素养教育,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国大陆媒介素养课题的引入始于1997年。然而到现在为止,中国学者的研究大多还是局限在理论阐述和探讨上,并未付诸于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动画素养”是笔者由“媒介素养”引申而来的概念。《媒介素养》的作者詹姆斯・波特向我们描述,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由于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获得的经验和信息有限,所以人们总是不断进入媒体世界以获得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信息。人们游离于这两个世界之间,使得两个世界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成年人都难免会迷失方向,认知尚未形成的儿童就更不必说了。

之所以提出要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原因有三:

第一,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对视觉图形的认知早于其他认知,因此,以图形和色彩为主要元素的动画对儿童早期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时儿童只能协调感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时,只能形成某些低级的行为图式;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知逻辑关系的思维能力,即具体运算思维;

第四阶段,命题运算或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合取、析取、蕴涵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能够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和基本规律,此时,儿童思维结构已接近成人水平。

从上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出发,来解读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能够发现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媒介素养和动画素养教育时,也必须谨记并运用这个理论。一方面,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动画能够以鲜艳的色彩及超乎真人世界的虚拟影像,吸引儿童进入想象空间。随着科技进步,动画设计也较以往精致立体,且能结合真人或实物表演。由于儿童视觉从出生14天起就快速发展,动画对儿童视觉刺激和吸引均相当显著。因此,3-15岁儿童对动画天生具有依赖性。虽然这种依赖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但儿童心理发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对动画的依赖中度过,所以动画对儿童心理发育的显著作用力是不容小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加强对儿童,尤其是幼儿对动画认识的教育,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动画,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由于父母认为所有的动画片都是面向儿童制作的,这种对动画的松懈心理,致使对儿童心理成长影响重大的动画在家长的监管中缺失。其实,这种认识正是缺乏动画素养的表现,没有认清动画的类型。

为了了解家长对动画的真实态度,笔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受访者是四位3-7岁孩子的家长。

①周女士,3岁女孩的母亲,会计。

周女士支持并且陪同女儿观看动画片。她认为3岁的女儿对外界事物非常好奇,卡通书和动画片能够很好地帮助女儿认识更多的事物。但是她也不希望女儿看电视时间太长,觉得会影响视力。至于女儿看什么内容,她没有太多关注。

“我工作比较忙,大部分时间是爷爷奶奶照顾她。有时我在家也会陪她看动画片,这些动画片大多是小动物什么的,我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内容。即使有复杂的内容,我认为三岁的孩子只是看热闹,是看不懂内容的,所以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②丁先生,5岁男孩的父亲,商人。

丁先生工作很忙,又经常出差,所以儿子是母亲照顾的多。但是,有一天他发现,儿子沉迷于日本动画片《奥特曼》,并且让母亲给他买了全套DVD,每天在家反复看,“我都不明白那么无聊的内容他怎么能百看不厌呢?”而且,儿子和同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也是模仿奥特曼的内容,互相打杀,非常危险。他认为,儿子不可能在这部动画片中得到太多有益的信息。但是,现在已经无法限制儿子沉迷这样的动画片,因为5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上网,也会自己放DVD来看,“就算我没收DVD,他还是有办法看到。”丁先生无奈地表示。

③刘女士,6岁女孩的母亲,全职主妇。

刘女士6岁的女儿性格比较内向。刘女士对女儿平时看什么内容的动画片没有太多关注。

“我女儿比较乖,她看动画片我是不管的,小孩子就要看动画片的嘛!这有什么可管的?”

“她很喜欢动画片里那些公主,每次我们给她买玩具,她都要芭比娃娃之类的,你看她的房间很多娃娃,所以她平时都喜欢在家玩娃娃,不大出门的。”

④张女士,7岁男孩的母亲,中学教师。

张女士说,自从儿子上小学以后,她必须限制儿子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她觉得不管看什么,都会导致孩子无法专注于学习。“我儿子最爱看日本的《名侦探柯南》,我也和他一起看过,剧情确实挺吸引人。”张女士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一旦限制了儿子通过电视渠道观看动画片,他会不会通过网络收看,这样会更加影响学习。

第三,动画可能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如果放任不管,会产生严重后果。

当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了。当代儿童从出生就开始接触身边的大众媒介,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对各种媒介的接触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维亚康姆集团尼克隆登频道(Viacom's Nickeloden)于2005年11月发表了一份研究6-14岁的儿童使用媒体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同一时间内使用多种媒介,并且使用媒介的时间也比上世纪90年代有所增加。在电视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儿童从3岁起平均每天要看2-3小时电视。事实上,电视已经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信息渠道,并且,大众传媒会对未成年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因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显性效果,二是潜在效果。显性效果是从受众情绪、态度、行为中可以明显感觉并观察到的效果。而传播学借鉴心理学的模仿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媒介内容,然后产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通过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这就是潜在效果。我们看到丁先生的儿子就已经通过对动画片的模仿,产生了潜在效果。令人担心的是,这种不良的影响无法轻易纠正。

通过电视媒体,儿童接触到了大量动画片或以动画形式出现的广告等节目。因为儿童心理的特点,他们容易轻信外界信息,自我防御能力不强,尤其当这些信息源自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有研究表明,带有恐怖内容的动画,可能会使一些生性胆小内向的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激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儿童自闭症;带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会导致儿童产生暴力倾向,严重阻碍儿童的同伴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正常交流;灌输畸形价值观的动画片,还可能会引起孩子与父母在消费问题上的冲突。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任何不良后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培养当代儿童的动画素养迫在眉睫。

注:本论文是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动漫经济与广州城市文化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4410592XM26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新闻记者,2004(5).

儿童动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画片 积极 消极

随着国产和日本等国家动画片的大量制作,形形的动画片正在潜移默化得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行为习惯等。

一、动画片影响儿童成长的积极方面

(一)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首先,动画片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不仅语音很标准,而且词汇也非常丰富。儿童在观看动画片时,不仅能扩充丰富词汇量,为儿童提供形象化的语言,训练他们的倾听技能,而且通过与同伴讲述故事内容,能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动画片中的主人公遇到困难时,幼儿会伴随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去理解,并思考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路,并从中增长知识、丰富见识。其次,幼儿动画片具有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等特点,呈现的是一个现实与幻想相融的世界。动画片里的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幼儿想象力的开发非常自然,水到渠成,易为幼儿所接受,利于幼儿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儿童进行人格和人性的教育

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理想的、虚拟的、美好的。当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出现良好的行为表现,并获得称赞或奖励时,就会给幼儿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他们就会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知晓哪些是适宜的行为,哪些是不该做的事情。从而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长期坚持,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且,幼儿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出现了不良的行为表现,并获得批评或惩戒时,幼儿为了避免出现惩戒的后果,就会进行反面模仿,明确哪些是不适宜的行为,并克制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克服不良习惯的养成。所以选择正确的动画片可以利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真、善、美的经验教育儿童,让儿童对事物产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或诱发儿童心中善良、美好的天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得成长。

(三)塑造儿童正确的审美观,传承中国民族文化[1]

在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 将军的脸谱化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正确得运用民族音乐,在将军仿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另外,《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神笔马良》等水墨动画片, 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背景相结合, 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文化完美地再现于荧屏,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2]让儿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所以利用动画片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下去、弘扬文化传统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二、动画片影响儿童成长的消极方面

(一)暴力动画片所产生的攻击行为问题

那些在动画片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或者暴力行为作为解决冲突和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时,儿童就会容易模仿,产生攻击行为。所以家长们应该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免受或少受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的影响。首先,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第二,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父母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二)影响儿童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对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模仿,而潜意识得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此外,长时间观看动画片会影响视力,也会使儿童与父母疏离,易导致儿童混淆现实与虚幻。所以父母应正确指导孩子看动画片。

参考文献:

[1]王嵋.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外动画片的影响[M].电影评介2012(3)

儿童动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日动画 儿童文学因素 童话 神话

动画片作为电影四大类型之一,以其独有的戏虐性表现。充满童心、童趣的纯真情感表达,有趣的夸张、变形、甚至恶搞式的情节、无拘无束的瑰丽的想象,在工业化、市场化的全球语境中备受瞩目,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更是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全球。《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阿拉丁》、《人猿泰山》、《花木兰》《怪物史莱克》等等,不仅在全球求得亿万票房,而且成为一时间青少年之间流行话语的经典语录”。近几年来,日本动画异军突起,不仅成为亚洲市场上动画系列片的霸主,它以低成本的制作、趣味性、破坏性、时尚性的话语表达,把擅长高成本制作、及幻想性和唯美追求为一体的美国动画封锁在影院中,从而在全球电视动画市场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随着美日动画在我国的热播,新时期以来被冷落的美术片重新获得了国人的注意,面对美日两大动画强国对我国影院动画和电视动画造成的强大压力,国产动画如何走好“原创性”、“市场化”道路。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是残酷的,又是具有启示性的。只要认真总结我国动画市场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反思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借鉴外国动画市场运作的成功经验,我们就一定能走好国产动画“原创性”、“市场化”这条路。美日动画的成功,从本质上说得益于本国发达的儿童文学传统,在两国的动画电影中,儿童文学因素都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美国动画:平民的幻想童话

迪士尼公司从本世纪初以来就一直是影院动画的统治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迪士尼就创作了《白雪公主》等经典动画长片和一些好看的、有特点的动画短片。体现了原创动画和产业化的完美结合。在迪士尼出现之前还没有人将动画产业化、全球化。

打造品牌是迪士尼一贯的市场化策略。在迪士尼公司内部,注重培养员工的品牌意识,使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以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为中心,促进品牌形象在各个领域的拓展。到目前为止,迪士尼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十一个主题公园,“米老鼠”和“唐老鸭”已经成了不朽的品牌形象。以这些形象为标志的产品行销世界。

可见,迪士尼所创造的品牌形象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作者们认识到动画制作不只是制造形象讲述故事,它也是在创造鲜活生命、展现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魅力的过程。与文学一样。探索生命本质是其最终归宿。最初的动画电影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其文化定位远比今天繁复的社会能治功能简单得多,随着媒介的权利日益扩大,儿童文学因素也就又显到隐慢慢渗透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影视儿童文学”。而以迪士尼动画为代表的美国动画作品,正是以其平民的“幻想童话”的儿童文学本质特征赢得了成功。

在这一创作理念指导下,迪士尼塑造了一系列品牌形象。从米老鼠、唐老鸭、猫和老鼠到花木兰和史莱克。这些动画形象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文化的精神土壤之上,以诙谐幽默的情节和平等、自由、勇敢的美国文化精神俘获了世界各国观众的心。《花木兰》本来是我国乐府民歌中的形象,迪士尼把它拍成动画后,原来那个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木兰就成了一个渗透着美式文化品格的人物,随着影院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被观众接受。

《花木兰》系列作品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首先吸引人的就是作品无羁的想象力,一个中国封建社会中宣扬忠孝节义的旧女孩,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美国式的平等、坚强的新女性形象,为了不使花木兰在从军途中感到寂寞,编剧们为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同伴“木须”,在花木兰从军的路上它与一只小小的蟋蟀上演了几出好剧,每一出都令人捧腹不已,作为影片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配角,他的身份值得关注,在剧中开头它是一个看守灵堂的小人物,保护木兰从军是它地位转变的契机,木兰成功了,它也获得了自己的地位,一个普通人的“美国梦”本身就是童话那种理想化表达的具象化。而木兰则在笑声中颠覆了古老的性别意识给女性强加的束缚,除了儿童文学,没有哪一种文学样式更能给予女性以高度的地位,在剧中,木兰被塑造成了一个拯救国民,扭转战争的英雄,而木兰的贫民的出身和经过努力所获的荣耀,不仅丰富了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美式童话并成了一个有趣的佐证。木兰的中国背景显然更别具用心,一个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女性,经过美国式的个人努力,不仅成就了美国人公平、坚强的东方幻想,而且也是对儿童文学中,毫不代世俗偏见的童心作了一次成人的挪用,即遮蔽了性别中的冲突,又显现了性别的差异。而《花木兰》通篇洋溢的爱国激情所构成的严肃剧情并没有使影片显得压抑。相反,木兰坚强、勇敢的性格使影片处处透着欢快的调子。剧中做事马马虎虎的木须贺木兰的两个战友。从外形、动作到细节处理都为影片增加了笑料,体现了美式卡通夸张、搞笑的特性,使美式文化中幽默因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达到了娱乐目的。

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式动画在张扬本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动画介于绘画和电影两种艺术之间所特有的“幻动性”品格,以童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纯真的幻想。“如果神话、传说有幻想的虚妄性的话,那么童话与寓言则有幻想的讽喻与教育性,其中童话还留有幻觉的纯真性。”,《怪物史莱克》以童话无拘无束的幻想。在浪漫的爱情中颠覆了西方传统故事中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模式,以先进的电脑技术创造了凡人的爱情神话,博得了观众的赞赏,也赚取了高额票房。

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产品正伴随着源源不断的美国商品遍布全球,其动画产品的全球化也得力于本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整的产业运作模式。迪士尼公司在竭力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注意娱乐的外包型产业特征,注意与其它公司的、企业的沟通合作。精心打造了从制作、宣传、发行、放映到影视产品、衍生品(服装、玩具、生活用品)、主题公园的完整的产业链,实现高水平的市场化。但是影片流露的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对平民生活的准确把握,仍是影片的最大卖点之一,“平民的幻想童话”为大多数人筑就了美好的精神家园,也赢得了全球人的喜爱。

日本动画:青少年的英雄神话

电视诞生于1946年,它以更加普及的传播方式和低成本的制作给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起飞,电子产品制造业,尤其是家电产品开始风靡世界,松下、索尼、东芝、日立都成了世界知名的家电品牌。面对新崛起的电视娱乐产业,日本动画界敏锐地抓住了娱乐方式转变的契 机,开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家庭电视动画探索。

节目的连续性是电视娱乐与电影娱乐最大的区别,一部动画片系列片可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播放,符合现代人规律性的时间安排,而且摆脱了影院动画播放中比较严格的时空限制,是一种更加大众化的休闲方式,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合拍,具有更大的消费潜力。动画本身作为文化产品,投入市场后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其经济价值,观众的认可是动画产品实现价值的最终途径。

日本动画针对家庭成员的时间安排和欣赏趣味,把观众定位在青少年身上,创作了具有颠覆意义的“青少年罗曼史”类动画,以青少年为中心向家庭成员辐射,吸收了美式动画幽默的因子又摒弃了美式动画中刻意为幽默而幽默的恶搞成份,代之以轻松、亲近的生活幽默。适合家庭成员集体观看,扩大观众群。片中有着类似电视剧的连续性的情节和节奏性很强的矛盾冲突,适合电视播放。井上雄彦的《灌篮高手》是最具代表性的电视类青少年罗曼史系列片,它以湘北高中足球队中各个队员的生活为主线,讲述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人物造型上,既有东方人的特质,又加入了西方元素。红头发、黑眼睛的樱木花道本身就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品格。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日本动画很好的把握了民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关系,把日本民族精神灌注到作品中,使作品处处充溢着东方文化的魅力,《灌篮高手》中,紧张的比赛训练,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惺惺相惜的武士道精神和英雄崇拜,兼具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而流动于作品中的爱和生命主题则提升了日本动画的审美品格。使日本动画具有了人类普遍的内涵。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最大的魅力均来自超乎常人的某种力量,由性格上的魅力,如赤目晴子的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彩子的勇敢、泼辣和成熟的大姐姐风范。这些完美的少女本身就取自神话中至善至美的女神。而樱木花道、流川峰等人身上超过常人的能力,则与神话中英雄具有同质性,他们创造了奇迹。满足了青少年罗曼蒂克的幻想,除了神话人物的塑造外,情感的单纯明快也与儿童文学的特点吻合,在日本动画中情感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情节才是影片制胜的法宝。儿童文学的读者普遍年龄偏低。接受信息时也往往以线性的故事为主,日本的动画剧本借鉴了本国的儿童文学传统,剧情发展也有着神话故事浪漫抒情的风格,英雄创造奇迹的故事,在《灌篮高手》中,湘北队每次发生危机都是某个英雄挽救了失败的命运,在激起观众英雄豪情的同时也在逐步的自上而下浇灌个人主义的英雄崇拜情绪,日本儿童文学中神秘的神灵披上了现代人的外衣再次唤起了观众童年的记忆。

立足于普及型的电视动画市场开拓,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眼光的开放型的动画产品,把生活理想纳入现代语境进行表达,是日本动画成功的内在原因:政府的大力支持,合理引导作为外部因素,在日本动画走上市场化道路的过程中也功不可没。目前日本动画已经在产量上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经济上更是收获颇丰,“据统计,2004年日本动画片仅在美国的销售额便已达到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3倍多。”

儿童动画范文第6篇

一、 看点繁多的内容制作

《熊出没・奇幻空间》以《熊出没》系列为基础,选取了原作中出场的四名主要人物――熊大、熊二、光头强和大舌头。毫无疑问,对比电视版的《熊出没》,无论是剧情还是影像效果,口碑较为优良。《熊出没・奇幻空间》从题材上算是一个科幻作品,讲述了现实世界的天才科学家BOOS为了弥补童年缺憾,闯入各个动画世界,夺取动画世界的珍宝的故事。《熊出没》中的金鹿角就是这位天才科学家所看中的最后一个目标,纳雅则是负责保护这个金鹿角的女生。作品的主线则讲述了考古队的机器人COCO联合三名主角和纳雅对抗坏人,保护金鹿角的故事。从其面向的年龄段来看,现实世界入侵动画世界,将动画世界看作平行宇宙的设定还是颇为有趣的,可惜的是这一赛博朋克(Cyberpunk)味道的设定在作品中只是昙花一现就神隐了。整部作品的亮点并不算多,但是同时,作品的缺点也没有太多。这使得作品的受众扩展了,不仅可以面向儿童观众,成人观看也未尝不可。而这部作品最为让人注目的一点在于,其对于组成动画电影的各类元素的合理安排,并没有出现某部分特别缺失的情况,作为一部贺岁片而言,这实际上是最好的选择。它使每个元素都能成为看点,同时又不喧宾夺主。所以,整体而言,这部作品尽管特别出色的地方并不多,但是看点却较多,这就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内容安排。下文将就几个方面,对作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是剧本。《熊出没・奇幻空间》的故事主线一直都比^明显突出,观众能够很容易理解这些人物的行为和意图,特别是考虑到它的主要观众是儿童的情况下。而其关于反派BOOS的相关刻画以及一些支线也并没有打破主线所奠定的基调。所以,整体而言,作品在内容上保持了欢乐和轻松的基调。同时,尽管电影在进入后半段奇幻森林之后,剧本的松弛节奏有所扭曲,处理得略有瑕疵。但是在电影的前半段,内容上的起承转合衔接可谓是极其标准和教科书化的。以悬念―解答―悬念这样的基本模式为轴,电影的前半段能够一直有效地使观者的注意力聚焦在屏幕上。譬如,电影开场是人们所熟知的水帘洞,然后反派们遇见了孙悟空,还夺取了金箍棒。正当观众们一头雾水,以为自己看的是《西游记》时,却立马解释说,其实相对于现实世界,动画世界是平行宇宙,反派的目的就是破坏夺取这些动画世界的珍宝。而这一文戏则配合在一段漂亮的武戏之后,整体过程不过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渡。因此,可以看到,《熊出没・奇幻空间》在剧本上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与调整。

其次是人物设定(Character set)和背景(Background)。作为动画之中较为静态的表现,人物设计和背景向来是基础性的工作。人物设计的好看与否是一点,而能否成功的使其动起来又是一点。两点间的平衡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而背景则是故事所发生的舞台。总体来看,《熊出没・奇幻空间》的人物设计,除却4名老角色之外,其余新角色都各有特色。无论是以真人出镜的坏蛋三人组,还是颇有90年代港片风格的BOOS都让人印象深刻,而机器人COCO和纳雅,尽管有借鉴的痕迹,但依旧让小朋友们喜爱不已。而在背景上,除了主要呈现的人们交口称赞的奇幻森林之外,《熊出没・奇幻空间》还绘制了冰川、虫洞等场景。形态各异的场景表现和神态丰富、活泼生动的人物群体,使得作品单就表演而言,就颇有趣味。

最后是音乐与配音。音乐与配音某种程度上向来是国产动画的一大软肋,因为它不仅考验作品本身的质量,也考验导演的运用能力。近几年,最为有名的音乐就是“Let it go”,作为一个范本,这首歌曲不仅仅在质量上冠绝群伦,并且与作品本身紧紧地贴合在了一起。《熊出没・奇幻空间》在音乐运用上,自然不能像“Let it go”这般出色,但是也学到其一点神韵。而配音上则运用了具有丰富经验的配音员,而不是盲目的采取明星战略,这使得人物的语言与表演具备高度的融合感。

二、 精心安排的商业元素

毋庸置疑,电影的内容与质量是决定影片能否顺利杀出重围的核心因素,而正如上文所说,《熊出没・奇幻空间》的质量在近几年的国产动画电影中,已经算是佳作。尽管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酿酒之前的准备工作就必须要精心安排。从经济学上来讲,有需求就有供给,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供求定律(Law of supply-demand)。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定律,却支撑起了经济学的大厦。而当我们去考查《熊出没・奇幻空间》时,可以看到它合理运用了这条定律。首先一点是,它精确瞄准了目标人群;其次是它在作品中间,能够明显分辨出来其对经费的合理把握;最后是它的核心价值观。下文将对这三点分别展开叙述,并意图说明这才是未来的国产动画所应学习的路子。

(一)目标人群的准确性把握

儿童动画范文第7篇

《童心再现》

第一集童心再现之隐形衣的诞生

编剧:李欣容

人物介绍:

主角:童飞——一个iq低于同龄人的七岁男孩子,有使迷失心灵的人恢复本性和真善的超能力。

魔力武器:1、童心使者变身棒——日常形状是童飞随身携带的一支钢笔.

技能:它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使童飞变身为童心使者。同时,因为它聚集宇宙的正义之光,所以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在关键的时候,指向哪个人的心,就可以使他恢复善良和本性。

2、时光再现心形锁——日常形状是童飞脖子上挂着的家门钥匙.

技能:用心形锁照耀出的光可以使时光回退到任何时间。再现那一时间的场景,用以追寻迷失本性的原因。

3、影子记事本——日常形状是童飞衣兜里随身携带的记事本。

技能:能够智能分析此人的心灵状态。同时变身为智能笔记本,对应采取的对策做相应的分析。

4、童心再现水晶球——日常形状是空灵犬身上的球形挂缀儿。

技能:能够重现所有的罪恶,水晶球再重现罪恶之后会溢出月光之水,迷失者喝下这水便会陷入自我反省状态,即而恢复本性。

使者坐骑:空灵犬——日常状态是童飞的宠物狗,瘦小地可以被童飞放入怀中带入学校。

变身后为一只勇猛异常的坐骑,童飞骑着它可以与邪恶斗争,维护正义。空灵犬嗅觉灵敏,只有它能够发现心之恶魔潜藏在哪里。同时,它有光一样地奔跑速度,于时光之间来去自如。也可以幻化作光速旋转魔力武器。

空灵犬通人语,智商很高,它时刻保护着日常生活中弱智的童飞。

空灵犬会与主人同步变身。

反面主角:心之恶魔——他是火星上派遣到地球来破坏人的心智的恶魔。他本身的形状是脸像巴掌大的一块心型面包。四肢在周围伸开着,很短很短。他可以于空气中来去自如,隐身在空气中,或是直接潜入人的心灵。掌控人们去做坏事。他是童心使者的敌人。

黑暗精灵——是心之恶魔的帮手。来自黑暗世界,被心之恶魔召唤而来,是各种黑暗花的精灵。一集召唤一个,在第一集被召唤的是黑玫瑰精灵,有幻化为玫瑰锁链以光速旋转的本领。

本集配角:小美——童飞班里的同学,温柔善良,爱哭,懂事。

小美父——潜心钻研科学的科学家,隐形衣的研制者,因为被心之恶魔掌控心灵而迷失自我。

其他配角:童飞的老师,小美父的导师,小美母,其他同学若干。

下面是剧本正文:

【校园门口/清晨】

傻傻的童飞怀揣着空灵犬走进学校。

老师:童飞,你衣服里装着什么呀?

童飞不说话。空灵犬将它的小脑袋从童飞的胸口里露了出来,又赶紧缩了回去。

老师上前给他脖子上挂了一个布兜,然后把空灵犬拽了出来,塞进那个布兜里。

老师:童飞呀,我说了你多少次,不要把它带到学校来,你就是不听。

老师看了看躲在布兜里全神贯注望着她的空灵犬,心软了。

老师:不过看样子这个小家伙还挺乖的,以后你就把它放进这个布兜里再带进来吧,别总挺着肚子,怪难看的。

老师转身走了几步,又突然回头对童飞说:不过,你要向我保证它会乖乖地不乱叫喔。

童飞笑着答应说:喔,好的。

老师无奈地摇摇头,走了。

童飞看着布兜里的空灵犬,摸摸它的头,傻笑着,往教室的方向走去。

【淡出】

【教室】

童飞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座位上坐好了。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空灵犬从布兜里一跃跳了出来。它从童飞的书包里叼出童飞的书,一本本摊在书桌上,用爪子将书全部摆正,然后又跳回到布兜中,继续乖乖地待在里面,只把小脑袋露在外面,敏锐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它的目光停留在童飞的同学小美的脸上,小美的头耷拉着,眼神里放射出忧郁的目光,看上去好象有很重的心事,空灵犬看着她叫了一声,小美回头看着空灵犬,空灵犬咧开嘴向小美友好地笑了一下,小美被空灵逗地开心了,也回了一笑,但是当她回过头去的时候,脸上又重新现出愁容。空灵犬向上望了望童飞,童飞出神地看着她,若有所思。

【淡出】

【放学后/下午】

傻傻的童飞挎着空灵,跟在同学小美的身后,小美一路走着,穿过马路,拐到另一条平行并列的路上,她走到一栋大楼前,正巧遇到从单元门口走出来的老师。

老师看到小美,关切地俯下身子对小美说:小美呀,刚才我去过你家了。你的爸爸经常这样吗?

小美看着老师,无奈地点了点头说:恩,是的。妈妈走后,爸爸就一直是这样,总是喝醉酒,躲在他的实验室里,整天都不管我。

老师心疼地看着小美,说:小美,你放心,老师会想办法的。你先回去吧。

小美点了点头,走了进去。

身后的童飞笑地对老师说了声“老师好”也便径直跟了进去。

【淡出】

【小美家】

小美家的门大开着,小美的父亲很凶狠地在客厅里讲电话。

小美将本已走进门里的脚又收了回来,关上门独自坐在了楼梯的台阶上。童飞抱着空灵犬安静地坐在了她的身边。小美的眼睛凝神注视着前方。

【学校门口/一年前】

小美走出校门,爸爸微笑地站在那里,小美跑过去。

爸爸:放学了?

小美点了点头。

爸爸微笑地抱起了她。

然后微笑着对旁边的小朋友说:要不要一起去家里玩儿呀?

小朋友们纷纷不好意思地微笑着摇头回应。

爸爸抱着小美向家的方向走去。小美被爸爸抱着,回头跟童飞以及其他同学挥手再见。

【小美家/一个月前】

小美家的电话铃响了,小美的父亲走过去接起了电话。

【小美家/29天前】

小美的父亲将自己独自关在实验室里,闭门不出。

小美的爸爸对着实验台上的半成品隐形衣发着狂:为什么还不能成功?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小美的爸爸疯狂地了实验台上所有的东西。

小美一个人在饭桌上吃着方便面。眼睛里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淡出】

【小美家/此时】

小美从台阶上站起,走到自己家门前,推门走了进去,童飞也尾随其后跟了进去,小美走进爸爸的实验室,这时小美的爸爸刚好从里面推门走了出来。

原本很安静的空灵犬看到小美的爸爸之后似乎像是发现了什么,突然狂叫了起来。

童飞的双眼盯着小美的父亲看,他的眼睛里很明显地闪着蓝色的光。

童飞拿出心形锁,对准小美,心形锁发出奇异的七色光芒,小美被定格在原地。童飞取出平日里放在衣兜里的钢笔,闭上眼睛,钢笔立即变成了蓝色的使者变身棒。

童飞开始变身,他双眼紧闭,身体在原地飞速旋转着,口中默念:

童心再现!

使者变身!

眨眼间童飞已经由傻乎乎的童飞摇身一变成为了童心使者。童心使者身穿金黄色铠甲,手中举着金黄色的使者棒,那使者棒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灿烂夺目。

空灵犬也随着他一起变身,浑身穿有黄白相间的绒毛铠甲,头上戴着很帅气的犬形钢盔,他满身英气地立在童飞的左边,眼睛放射着正义的金光。

童飞将心形锁对准小美的爸爸,被心形锁的金色光芒照耀的他立即抱着头蹲了下来,他头痛异常,最终他瘫倒在一旁,不停地抽搐着,过了一会儿,他不再抽搐,开始突然地站立,他的眼里泛着红光,他的声音已经变成了心之恶魔的声音,他狞笑着对童心使者说:

臭小子,好久不见了。

童心使者微微一笑,说:心之恶魔,你终于现身了。我就知道是你搞的鬼。

心之恶魔:在火星上的时候,你就喜欢跟我做对,害地我在火星上没有了藏身之地。现在来到地球,你又跟随我到这里,好吧,让我们继续较量吧。这一次,我不会再输给你这个小孩子的。

心之恶魔狞笑起来。

童心:童心使者会出现在宇宙空间中任何需要我出现的地方,哪里有你,哪里就有邪恶的心灵,而我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找回迷失的心灵,维护宇宙间的正义。

空灵犬随即狂叫了几声,声如洪雷,心之恶魔(小美爸)后退了几步。他站定后,便从身上取出一枝黑色的玫瑰花,开始念起了咒语,召唤黑暗世界的精灵来协助他。

倾刻间,黑玫瑰精灵现身了,头戴黑玫瑰形的头盔,眼睛里放射着红色的光。

她单膝跪倒在心之恶魔(小美爸)的面前。

心之恶魔狞笑着,下命令说:去将童心打败!

黑玫瑰精灵:遵命,主人!

黑玫瑰精灵转身面对童心,顷刻间已化作一条黑玫瑰锁链,旋转着将童心和他的空灵犬围困在中间,那黑玫瑰锁链越转越快,以至变成了一团黑色的旋风烟幕将童心和空灵围在里面无法脱身。

心之恶魔在外面狞笑着,神态很夸张,得意忘形。

童心双手合十,紧闭双眼,整个身子在锁链的包围之中旋转着。

童心口中默念着:童心再现,空灵变身!

话音刚落,身旁的空灵犬已经化作一阵金黄色的旋风从锁链的空隙之中飞了出去,在将黑玫瑰锁链团团包住,它飞速地旋转着,不一会儿便听到了黑玫瑰使者苦苦的哀求声:别转了,我受不了了。

只听哗啦一声,黑玫瑰锁链从空中掉了下来,瘫在了那里,立时化为了一滩黑水。随即又化为一团黑烟消失在空气中。心之恶魔(小美爸)顿时“啊”的一声昏倒在地上。童心将变身棒指向小美爸,金色的光束照耀着小美爸,不一会儿,小美爸的胸前便发出黑色的一团光,心之恶魔便从小美爸的体内飞了出来,恢复了原形——一块巴掌大的心型面包,短小的几乎看不到的四肢在周围伸展着,他的眼睛和嘴巴都在面包上集中着,很滑稽。从小美爸体内跳出来之后,他就立即以光速一蹦一跳地飞走了。

飞向空中的心之恶魔边飞边回头喊:童心,你等着吧,我还会回来的!哼!

心之恶魔恶狠狠地说着,没有看到前边的塔尖,便硬生生地撞了上去,撞得眼冒金星,赶紧调整一下,冒着金星逃掉了,消失在宇宙的天际中。

童心走到空灵犬身边,将空灵犬脖子上戴着的球形挂

儿童动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动画;创作理念;错位现象;儿童本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动漫受众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XW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60032)。

在国外动画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不断在本国的GDP刷新百分比的情况下,我国动画产业却屡屡看不到任何希望,质量连年下滑。我国动画产业为何举步维艰?不少动画人士找了原因:产业政策、投资环境、技术创新、动画教育,等等。这些原因也确实造成了我国动画产业的退缩,但随着新时期,国家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关于动漫产业的相关政策、投融资环境、创新技术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改善。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确实也促进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但动画自身的创作理念才是改变动画产业发展的根本,创作主体的意识观念是动画产品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在我国儿童动画创作中,存在“非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就与儿童动画的价值本位相去甚远。在国外,儿童动画片就是以儿童作为本进行创作的,比如西班牙儿童幼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就是儿童本位创作理念的创举,该片创作设计算得上精彩之极,其视角之独特,反响之巨大,是一部典型的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儿童系列动画片,但把娱乐性和教育性恰当地分化为一定的层面。此片在第三十届法国安纳西动画节上获得“世界最佳电视动画片”殊荣。①

(一)“儿童”是儿童动画片的主角

当今社会,我国大多数少儿艺术节目中,教育是避免不了的话题,在我国几千年的教化历史演化语境下,这无疑是相当正确的。在西化、分化的国际环境下,传播我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非常必要的。动画作为少年儿童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理所应当担当起了传播正确价值理念的艺术载体,少儿动画在电视台、网络上、电影院等是铺天盖地。出发点无疑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创作主体在创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受众地位,一味地以角进行教育理念的架构,也就是没有在影片中把“儿童”作为主角,导致创作出来的动画片儿童不喜欢,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了。“儿童”主角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儿童动画作品中的形象主角应该是儿童,叙事的主体、戏份的重量等都应该放在儿童身上,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共鸣。而不是把主体放在成年人上,我国大多影片就是如此,因为成人是施教者,创作者想,既然是教化,那教育者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动画片就成了孩子们受教育的“课堂”。二是在受众角度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这就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创作动画片。总之,儿童动画片需要唱戏的是儿童,捧场的也是儿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童心,让儿童动画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达到最大化。“儿童”主角化在西班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体现得恰到好处,这无疑为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创作榜样。

(二)“玩乐”主导整部动画片的剧情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②没有任何目的,在玩中成长,在玩中获取知识。这一点,国内外的认识不一样,施教于儿童的方式也不一样,国内是典型的填鸭式的中规中矩的被动教育,国外就是让儿童在玩中学,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玩”的方式,把教育目标与玩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儿童的身心快乐着,心灵得到了浸润。当然国外的儿童动画片也是这样的,充分让儿童在寻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素养。动画作品分成教化和娱乐层,创作者需要把娱乐层进行充分的“显”化,而将教化层进行充分的“隐”化。这种设计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一是在故事和动画形象层面上进行最大化的“乐”性设计,一定要好看,好玩,有趣味;二是在主题层面进行充分的“悟”性设计,让儿童无意中受到教育,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潜移默化的。当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通过故事情节和主题意指交相呼应,对儿童的身与心进行高度融合的影响。在西班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中,创作者把“鸟蛋”的概念引入故事情节中,设置了一个情节点引入“鸟蛋”的形象作为故事的一个建制点,然后,通过这个情节点,让小观众认识鸟蛋的形状、颜色、内容等。

(三)通过剧中行为模仿,学习知识和规范

教育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孩近乎一张白纸,没有什么辨识色彩,对于成人的言行往往采取一味地模仿。在日本的一些低幼动画片中,植入了诸多养成教育的元素,让孩子们观看模仿学习,充分运用孩子的模仿天性。在动画片中有意识地将教育元素建构成动画故事及其情节,其表面是娱乐性的元素,编织成美丽的故事与情节,是用来养眼的,让小朋友看后悦目,但故事情节的深层却是赏心的教化元素,是用来养心的,修炼小朋友们的美好心灵。诸如,日本动画宫崎骏《龙猫》中两个小姑娘小月和小梅对大自然的好奇,以及对妈妈的情感之深,感人流泪,感人至深。还有高田勋的《萤火虫》,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两兄妹的情感,相依为命,让人热泪盈眶,发自肺腑地感动。特别是最后妹妹死去后,哥哥的那种无奈使人心碎,由此产生对战争的反感和厌恶。这些动画片对儿童的心灵美好的塑造可谓真知灼见,在润物细无声的境遇中潜移默化地回归了创作者儿童般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少年儿童享受到美好的动画餐食。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一般都是以感性认识主导自己的一切行为。③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儿童对情感需求的满足永远是最重要的,意味着少年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理念应该是将娱乐功能放在第一位,不应该把教育性放在至上的位置,再则少年儿童天性的玩的特性也印证了这样一种创作理念。我国儿童动画创作俨然不顾儿童受众的心理需求,硬生生地把教育功能放到了动画创作的首位,使动画片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

(一)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教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拥有悠久的教育传统,时时处处无不体现到教育。古时的“三纲五常”,新时期的“八荣八耻”,等等,都是教育公民的。以教育为本,艺术创作也无例外,作品首要考虑的就是其教育性如何,然后才是其他的。在这种教育语境的延续下,动画艺术固然也不能逃出教育的桎梏。由于历史原因,家长希望儿童无时无刻学习知识技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成年人的一种“自恋”行为,始终希望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这种想法和思维渐渐成为这个国度的一种集体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儿童的教育,大大地忽视了孩子的快乐。这种思想映射到动画艺术中一点也不足为怪,成年人们希望孩子们从动画片中获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希望孩子们从中获得笑声和快乐,这便形成了教化型动画艺术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还愁什么呢?创作者们毫无疑问紧随市场,创作了大批教育功能为主的儿童动画。投资商看到了市场,便投资大量生产复制创作出来教育动画片。然而他们错了,儿童有自己的认知判别能力,人小志气还大呢!哪能如此随意能受大人的支配?你们创作生产吧,我就是不看,奈我如何?儿童动画强行将教育从神殿里拉出来,扯到幼儿的电视荧屏前游行,确实值得商榷。估计儿童们也在心中嘀咕:大人们啊,别那么无聊,为我们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吧,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

(二)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成人”意识

我国低幼动画以教化为主也就不多追究,但总得讲究一下教育规律吧。我国动画创作不但不遵从儿童教育规律,更为甚者把儿童世界全部予以成人化了,这种肆意践踏儿童内心世界的行为以及不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功利化的教育的举动是对儿童极为不尊重的。除了“教育至上”以外,我国大多儿童动画创作的“非儿童本位”取向的另一种迷失就是用成人的眼光俯瞰儿童的内心世界。这种创作态度表现为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远离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状态,没有接上“儿童气”。创作者多以自身童年回忆谋取点滴状态进行儿童世界的建构,从而理解普遍儿童的内心世界。殊不知,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儿童世界也“与时俱进”了,各个时期的儿童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历时态的儿童生活还能会相同吗?所以,创作者以自己的年少经历表现的儿童世界为一种“假天真”。

基于我国儿童动画片的创作现状以及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萎靡状况,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种迷茫、迷惑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态度,吸收国外儿童动画创作的先进理念以及动画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寻找国内儿童动画片创作以及产业发展的改良措施,结合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审美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征,再比照我国童龄动画的失败路径,最终总结了儿童动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和可行路径。

(一)深入体会和了解儿童观众群体的心理世界

众所周知,忽视了儿童观众,也就等于忽视了儿童动画市场,动画产业将受到严重挫折。所以,艺术创作,特别是作为媒介产业的动画艺术创作,不能忽视观众的存在。在创作之前,必定要预设市场定位,然后进行调研,将调研分析的结果反馈给创作者,如此进行“首尾相接”,方能生态发展。创作者在创作初期,事先抽取一定的儿童样本观众群体,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对小观众的心理特征、审美特点、心理需求等深入洞察,再根据分析结果,创作与之相适应的动画作品,从而满足儿童观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二)强化儿童动画片的娱乐性

娱乐性是动画片应有的主要特点,儿童动画片更是以娱乐性为主要目的。儿童受众群体欣赏动画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愉悦,幽默、风趣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动画艺术风格之一,在快乐中获取动画片传递的显性知识。据调查显示,在儿童观众群体的动画形象认知方面,内容风趣、生动形象是最受儿童欢迎的特点。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就是一个反面角色,其憨态可掬的形象甚为可爱,说明儿童在动画片的总体认知上是从娱乐性上开始的。

(三)选择儿童认知范围内的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

儿童动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儿童教育 动画创作环节 动画教学

动画从发明至今,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批观众,尤其是儿童观众的热爱。因此将儿童作为动画创作主体,让动画创作作为教育的手段,从接受的角度而言,已对儿童已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具有天然优势的;从创作角度来看,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特性的契合,使动画仍然具有得天独厚的长处,成为最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动画创作的环节

动画创作的环节总体来讲,可分为前、中、后期三部分。前期为创意阶段;中期为绘制和制作阶段,后期为合成与调整阶段。

如果将动画创作视为专业性的创造,那么流程就要严格符合专业特点,以保证团队合作顺畅。例如前期的资源开发、故事创意、分镜头剧本等;中期的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原动画设计等;后期的拍摄、剪辑、录音与声画合成等。

但如果儿童作为动画创作的主体,主要目的并不是生产严格规范的动画作品,而是让他们在创作中得到成长。因此与其说这是创作,不如说是一种教育。面对这样的创作群体,动画创作的流程首先应简化,让儿童产生更多舒适感,过多的限制会压抑创造力。其次应当做相应调整,更符合儿童接受规律。例如在定格动画的拍摄中,允许出现边拍边想的情况,因为孩子们可能会从粘土偶中得到新灵感,有时比之前的设想更生动和易实现。

二.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特性之契合

对于儿童而言,动画创作的不同环节更像是一场游戏,把专业化流程化的东西,转变成儿童可以自然接受的内容,找到动画创作各环节与儿童教育的契合点,是儿童动画教学中关键的一步。同时应将专业动画流程简化,选择一些关键步骤让儿童来实施,在保证他们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动画的同时,得到乐趣。

(一)故事脚本——讲故事

故事脚本也称为文学剧本,它是按照电影蒙太奇的模式来构想和写作。故事脚本通常以场景叙述为单元,主要围绕五个因素:什么事件、谁是事件的主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及为什么。

故事脚本的编创其本质就是“讲故事”。许多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儿童,能够自发讲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发生在他们身边,也许存在于他们的想象。如果能将这些故事,用动画语言记录下来,对儿童自身和对儿童心理研究者们,都非常宝贵。

同时,“讲故事”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让儿童去讲故事,而不是总被动地听父母和老师讲故事,将极大地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能给动画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当儿童的创造被支持,并最终成为动画作品时,他们也将形成更富有自信和创意的思维方式。

(二)故事板——画故事

故事板是动画导演对未来作品效果的一个完整设想,包括动画中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时间、关键动作等。它是一部动画作品的蓝图。

故事板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将一个故事,用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并配合文字等元素综合表现。对儿童来说,画画是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因此创作故事板也可以让他们理解为“画故事”。只不过从前是将故事画在一张图里,现在需要将故事的发展也画出来。

儿童通过“画故事”,能够学会从视觉角度表达自己。这样的训练与绘画给儿童带来的帮助大致相同,但在连贯性与逻辑性表达上更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给儿童一些镜头的概念,但是不需强调,因为对于儿童创作而言,镜头语言的掌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可以顺畅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同时,画面数量不用过多限制,只要孩子能够把想法理顺,在几幅图中表达出来,指导他们下一步创作即可。

(三)造型、场景设计——建构想象中的世界

动画的造型设计包括角色设计、道具设计、动作设计等。动画场景设计是指导演与绘景师共同写作完成的关于背景、色彩、光影及镜头画面的构图工作。这两部分的工作是建构一个动画世界的视觉基础。

在引导儿童进行动画创作时,可以让他们对角色和角色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想象,并通过绘画或手工实现出来,营造自己的梦想世界。只需给孩子们一个大方向,不需要严格按照三视图、比例图、转面图等方式操作。场景设计也不需要剖面图、立体结构图等,让孩子把大概的平面场景直接画出或搭建出即可。儿童经过不断挑战他们小困难,并取得成就感后,就能持续对一件事的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应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想象的过程中,儿童能够发展潜力,增强思维、行动、交流能力,培养情感,发展运动和感知技能,树立价值观。因此通过动画创作建构儿童心中的世界,发展想象力,将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原画、动画设计——赋予生命

原画与动画是赋予动画角色以生命重要的环节。原画能够描述一个动作过程的特点和意义,确定动画角色的动作路线走向和动态变化效果,是动画艺术效果的核心内容。动画是将一张张原画中间部分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构成了动画“动起来”重要的一环。

原画与动画的训练能让孩子们创造出的角色活起来,这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新鲜的体验。从前他们总在从事静态的艺术创作活动,但通过动画训练,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控制手中的角色,想眨眼就眨眼,想飞行就飞行,真正体验到了“上帝之手”的感觉。

但让动画角色“动”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引导儿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才是动画教育的目的。当孩子能够掌握“动”的秘密时,为何“动”,如何“动”将成为他们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五)合成与剪辑——电脑是工具

与从前庞大的动画摄影台拍摄不同,如今动画后期基本是在电脑中完成,包括原动画与背景合成、音乐音效合成、剪辑与输出等工作。

对很多孩子而言,电脑主要是个游戏机,但是当他们通过电脑创造出自己的动画作品时,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电脑是工具。这个工具非常强大,能节省创作时间,能快速查找资料。因此在动画教学中,应更好地引导儿童用平常心去看待电脑这个工具。

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就像大禹治水,疏导胜于围堵。一味地禁止、害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自制力问题。而是要善于将电脑是工具的概念渐渐植入进孩子心里。通过动画创作来引导,无疑是非常好的方式。

(六)配音配乐——声音的魔法

声音创作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动画中的声音元素包括配乐、音效、旁白等。动画是一种视听语言,视觉给人的充斥力非常强,而听觉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听觉做的到位,观众的整体感受就会大幅提升,因此很多专业动画人都非常注重“听”的制作。

儿童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声音创作,这使得动画创作教学从声音的角度,再次对儿童产生了影响。星海音乐学院的黄虹老师认为:“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中包含认知和审美两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音乐概念(如力度、音高),而审美层面则体现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上。”

因此在动画教学中,应让儿童在审美层面上体会声音的魔法。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音乐道具,如杯子、铃铛、木鱼等东西,根据动画内容原创打击节奏,通过电脑软件录制下来。其次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演唱、拍手给动画配音,并自己录制对白等。

综上所述,参与动画创作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需要儿童动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儿童心理出发,对创作环节进行筛选和改良,设计符合儿童特性的课程,使儿童能够真正从动画创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否,动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第50页.

[2]董帼,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观察思考,2012年第六期.

[3]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新模式,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8期.

儿童动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动画片;儿童行为;暴力行为;不良影响

动画片因为其色彩鲜艳的画面,夸张的人物造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深受广大儿童观众的喜爱。儿童处在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动画片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但是动画片中的不健康因素的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也在为儿童的行为发展增添了一些隐患。卡通形象已经嵌入到“零零后”的成长历程当中,成为这一代中国儿童成长的见证。以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对于国产动画片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突破,乃至当代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动画片中人物间的语言交流与行为交往给幼儿提供了一种社会交往的行为模式。有研究表明,幼儿观看过那些有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参与的动画片后,而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动画片或者看过消极内容较多的动画片的幼儿,则会产生更多的合作互助行为、分享行为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研究以探讨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和在此过程中涉及的道德行为的影响为目的,最后,针对研究发现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动画与儿童行为

1.动画

动画片是19世纪2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融合了了漫画、绘画、胶片电影、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摄影、音乐和文学创作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工业社会是人类寻求精神解脱的产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任何18岁以下的人,或者适用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的人。”联合国将人的儿童阶段分为学龄前(0岁-6岁)、小学(6岁-12岁)和中学(12岁-18岁)三个阶段,并且明确规定任何国家的每一位儿童既是社会与家庭的的一分子,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享有一个人法律赋予的全部权利。我国一般将儿童分为五个阶段:婴儿阶段(0岁-1岁)、幼童阶段(1岁-3岁)、小童阶段(4岁-6岁),中童阶段(7岁-10岁)、大童阶段(11岁-13岁)。本文以3-10岁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

2.儿童行为的界定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系列应答反馈系统,儿童的行为是儿童的感情、思想、情绪、能力和行为动机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最终导致的肢体表现。当个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习惯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所要求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相互契合,即为良好的适应;当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良好行为;反之,当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不相符合时,就叫不良适应,其行为也就是不良行为。

二、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

近年来国产动画片发展较快,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不良影响逐渐凸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未来几年,关于动画片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必定会取得更多更新颖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儿童性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形成。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聪明机智、善于长跑的喜羊羊,美丽乖巧、爱打扮的美羊羊,鲁莽健壮、爱护伙伴的的沸羊羊,贪吃懒惰但又聪明过人的懒羊羊等等。小观众们能从这些小羊身上看到他们自己所认同的品质,有时甚至能从小羊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2)发扬团体的力量,互相帮助。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小羊们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生活简单而幸福,他们快乐安逸的时光经常会被灰太狼这位“不速之客”而扰乱,虽然喜羊羊被塑造为足智多谋的的主角,但整部动画非常强调的是小羊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运用群体的力量同灰太狼斗争,体现的是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集体主义精神,每集故事的结局都是小羊们发挥集体聪明才智,以惊险、刺激并且非常有趣的方法打败灰太狼,救出同伴,保卫了青青草原。

(3)拓展思维,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每一集都能让灰太狼或是村长都有源于生活中的现象的稀奇古怪发明。儿童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无疑激发了他们的无限的想象力和自己动手“发明”的热情,使儿童养成勤于思考,善动脑筋的好习惯。

(4)有利于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儿童时期,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体验往往比成年人来的更为迅速和强烈,对于“对”与“错”,“正义”和“罪恶”的分界也更为明显。动画片的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更为浓厚,这样就能引导他们较早的体验别人的情感,对于其早期道德认知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

动画片一方面通过英雄人物行为的正义性使暴力动作合理化了,另一方面动画片的娱乐效果使暴力行为造成的后果喜剧化。动画片创作中如何既要使暴力这一视觉元素应用的恰到好处,又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便显的尤为重要。

(1)施暴主体行为“合法化”。动画制作者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和道德的双重修饰之后,对施暴双方划出正义和邪恶的分界线,使施暴主体的行为合法化。惩恶扬善、保卫家园、为民除害的暴力行为是合乎情理的。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一旦社会体系(大象包大人和老虎泰哥)无法提供正义与公平,那么使用暴力就成为解决社会争端,争取个人权利唯一的手段。

(2)暴力行为结果“喜剧化”。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红太狼用平底锅打的这种暴力行为被喜剧化,让儿童误以为用平底锅打丈夫甚至是一种“爱”的表现,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儿童的盲目模仿。

(3)易导致儿童行为判断出现偏差。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会从动画片中学习什么是好人与坏人、该做与不该做、对与错等等。动画片里确定的行为逻辑是“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法律依据和社会准则,只强调个人的情感宣泄和英雄主义,而不考虑行为可能会造成的种种后果。

三、家长的建议

儿童在放学后和假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观看动画片类型的选择和指导直接决定着动画片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家长应当重视动画片对儿童的教育作用,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有教育意义的动画作品,指导儿童如何观看动画,而不是将动画作为孩子在在家里娱乐的一种工具。

(一)正确选择适合儿童相应身心发展年龄特点的动画片

动画片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它的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动画片的质量很重要。欧美的动画片大多情节轻松搞笑,但是同时不失浓厚的教育意义,如表现亲情的温暖、同伴之间的团结互助、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乐于助人的品质等等,当然也有少量的暴力元素;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系列都不错,表现的主题也大都为强调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为主,揭示人性的美好和善良,对幼儿交往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启蒙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有些动画片内容较为成熟,且包含有一些打斗、暴力、复仇等情节。家长应针对儿童的心理、智力和行为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观看的动画片,是家长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建议家长给1-3岁幼儿观看《米奇妙妙屋》、《爱探险的朵拉》等剧情简单,色彩鲜艳的动画片。4-6岁儿童可以观看《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科学教育和品德教育类动画片。对于7-10儿童比较适合观看《秦时明月》、《棋魂》等较为有内涵的动画片。

(二)合理安排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

合理安排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行为发展意义重大,长时间看动画片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极为不利,除了对眼睛有损害,还会影响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一般情况,3-4岁儿童看每天动画片以不超过20-25分钟,5-6岁儿童不超过25-30分钟。

(三)积极创造条件陪同孩子观看动画片

如果家长有时间,不妨多陪陪幼儿一起看动画片,可以帮助幼儿选择符合其某年龄特点、内容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如选择中央电视台的“七巧板”“动画城”“奇思妙想”等节目。父母陪幼儿在观看时看可以随时提醒幼儿与电视机保持适宜的距离和正确的坐姿,同时可以起到一个“筛子”过滤的作用,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另外也要讲究教育方式和方法,应多理解孩子内心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例如有时候对于幼儿的主动提问、疑惑的地方,应及时给与评论和回答,有时也可以就某些有意义的情节对幼儿进行提问,锻炼其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浙江教育研究,2010(6).

[2]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4]陈文,郑淮.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学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1(10).

[5]蔡黎曼.论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教育导刊,2010(6).

[6]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测量[J].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9).

上一篇:皮克斯动画范文 下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