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10:37:23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1篇

一、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还是延续一年级教材的思路,全书共十六个主题单元,其中包括三个集中识字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和一个开放单元《书的世界》。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一共27篇主体课文,读背古诗7首,自读短文12篇。集中识字单元需要学习25个部首:第二单元学习6个部首,第一篇看图识字,从北京的一些著名的建筑引入。后面分三部分,学宝盖(宀)头、穴字头、广字头、厂字头还有门字框和户字头这6个部首,都是和建筑有关的部首。第七单元学9个部首,学和身体各部位有关的一些名称,和人体有关的9个部首,通过这9个部首来识字。第十二单元又安排了10个部首的学习,先学的是山、土、石这些偏旁的生字,由丁丁、冬冬对话:山上有什么?有岩石有土,引出和山石土有关的一些生字;地上有什么?有金属矿藏、宝石,引出了金、玉这些偏旁的生字;水中有什么?有鱼、有贝,就引出了带鱼字旁、贝字旁和贝字底的生字;最后是和厨房有关的皿字底、刀字旁、立刀旁等等。按照山上、地下、水中、厨房中的这个排序,选择了相关的部首进行识字,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识字有兴趣,并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和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2.认字475个,学习偏旁部首累计至70个左右。学习利用汉字的规律,重点是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分析字形,并对认字方法有个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初步学会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来独立识字,在书上的77页金钥匙有认字方法小结。方法就是看字形来认字,比如是山字就是象形字;看拼音来认字;也可以去问别人,还有看上下文来猜,还有读字读半边,比如说青等一些字;还有查字典。可以运用不同的认字方法,以后就可以熟练运用了。一年级渗透性的学习了字理识字,但它一直不是作为知识点来讲授的,只要求学生接触,有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发现,去思考。在一年级识字量的积累上,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初步认识,有体会。三个集中识字单元都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表意功能有一个认识,而汉字的形声字,用声旁来表音的特点也开始在本册渗透,第十单元和第十四单元就出现了这类的设计。比如说67页那个小话筒,“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就开始渗透汉字声旁的特点。另外第十四单元93页有一个“比一比,读一读”,就是进行比较,深一步了,让学生想一想字意有什么变化。这一册集中识字是从表意的特点来进行,到下册的时候再来讲声旁。在教学中希望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的实践。认字目标应当靠学生的实践来完成,而不能当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知道了,懂了并不等于会了,更不等于能熟练掌握,要注意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来体会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之美,实现认字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第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至少需要半年的努力,教学时也应把它当一个过程来看待,不要企图一蹴而就,也不要奢望所有的孩子同时都能掌握,难点越分散学生学起来越容易,积极性也越高。第三,要正确处理认字、识字能力、文字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识字量是形成认字能力的基础,文字知识是为多认字、快认字和培养识字能力服务的。但它不能成为识字教学的支柱内容,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形声字、形旁、部首等概念,但不应要求学生掌握它们,适度的渗透字理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能让他们悟出汉字的特点,可是过分的重视字理分析使学生失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不利于识字教学的效率,即使是那些学生明白了字理的字,也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一年级上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下册是稍做面上的渗透,本册争取让孩子在认识上产生飞跃。但是教材也没有涉及声旁表音的情况,许多部首学了也不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原意,查字典也并不要求学生要读懂正文,总之文字知识要掌握精当、好懂、有用的原则,不宜要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学生在分析字形的时候,(因为在这个学期,我们开始要求学生来学习分析字形)编上一句话等等,这是一种记忆术,老师不必用所谓正规的字理知识去纠正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会这个字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老师本人要说的就必须是符合文字学的知识了。3.学习查字典。从第二单元开始学习部首查字法是以金匙钥的形式出现的,第13页认识字典,第三单元19页学习查字典,第四单元27页学习查找难检字,这三个单元连续出现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内容,但并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第七单元的时候开始限时,要求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查字典速度,基本上要求一分半钟查到。学习部首查字法,如果由老师来讲那将包括很多的内容,特别容易变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们的设计希望能利用画面,引导学生来读画,读画中的文字,有的学生就开始说了,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既然要查字典肯定有一些问题需要前期解决,这个孩子就说提手(扌)旁、门字框、单人旁都是部首,用部首来查,那咱们找一找部首的目录,找一找检字表,看一看正文。可以像图画表现的一样,分成小组让学生用字典自主来学习,根据画中的提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发现,去学习,遇到障碍可以小组交流,其他的同学可以帮助,老师也可以给予一些适当的指点。这样就需要老师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学习查字典的欲望,学生想学查字典了,就引出这个活动。像19页学习查字典,是用丁丁冬冬交流的形式说你是怎么查字典的?他说我的方法是数、查、记,数部首的笔划,查部首的目录,记住检字表的页码,查到后到检字表上就要数另一部分的笔划,再查检字表,从检字表上找到正文的页码这样才能找到,底下查一查、试一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按照文字表述尝试做一做。这时候如果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他们之间的语言是比较直接和有效的,比老师去说更好。难检字在“勇敢”单元,学查难检字设计这个金匙钥有三个目的:学习如何确定一个字的部首,熟悉没学过的常用部首,学查难检字表。字的部首,一般是以上到下、左到右、内到外的顺序来确定的,如果在这几个位置都找不到,就可以去查难检字表了。教学生学习查难检字表之前,应该先熟悉部首目录,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去看,对照目录去想例字,再由学生出例字练习,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上中下都可以,然后学生会找部首在哪个位置,学生可能找不到,这时候就引出问题:这样的字怎么办?那就去查难检字表。凡是做部首的字都不在难检字表里,比如鲜血的血,身体的身,因此熟悉部首目录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练习是不可能使学生熟悉所有常用部首的,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一边查一边认识生的部首。凡是没学过的部首可以暂且可以称它为什么旁,由学生自己给它命名,尽量让学生自己活动,不要求非常的精确、准确,让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去发现,去学习,去找出学习的办法来。

部首查字法应该用来独立认识生字。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爱查、会查、自觉查,把查字典当作最可靠的认字方法来对待,把使用工具书当作最重要的阅读习惯之一来培养。由于学生识字量小,读正文是有困难的,学习查字典刚开始只要求他会查,能找到字,读准字音就行了。初学的时候不宜要求速度,日后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步加快速度。到第七单元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速度的问题:丁丁冬冬就有一个提示,我用八分钟查了五个字,你怎么样啊?到了十五单元就要组织查字典的比赛,比一比谁查的快。要让学生在学查字典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来说,查字典的困难,第一个就是确定部首,还有翻页找页挺麻烦,但有些孩子很聪明,他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有的孩子把部首的页码记住,到时候就翻那一页,有的孩子在某页码夹纸条,有的孩子把字典用彩笔涂了,到时候一翻,这都是非常有效的办法。老师要发现这些小创造,要及时让孩子总结经验,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怎么能查的快,引导学生先找出耽误时间的环节在哪儿,再想办法,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以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教参上也提了几点建议,第一个记住部首的目录,检字表和难检字表的页码。第二掌握确定部首的方法适时地使用难检字表。第三要记住同一部首同一笔划的字是按照横竖撇点折的顺序排列的,比如说月旁,六划的字有32个,要找脏字,第一笔是点,点在32个字中靠后排,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最好,如果学生没有找到这个规律,老师也可引导他适当注意一下。查字典是一项技能,技能要靠练,不能靠讲,所以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在实践中提高速度,他就会产生兴趣。4.写字260个。在语文天地中设计了例字描红,并对字形结构的安排做了指导,我们有一个写字本,对所写的汉字做了规范的很具体的指导,但教师不要把这些指导做为知识来传授,也不必特意提醒学生对照指导去写每个字,而是由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去发现汉字的美。在低年级阶段首先是要求把字写正确、写工整、写规范。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关于书写的提示,能领悟多少是多少,能尝试多少是多少。在今后的书写过程中逐步通过量的积累,通过比较逐步理解、掌握。由学生自己去看、去尝试,发现字体的变异,字形的框架。老师不要太着急,不要反复枯燥的练习、书写,以免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学习写字的兴趣。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实现部分认字与写字的合流,学生学习字理的过程,学习练习分析字型既是认字也是写字的步骤,所以凡是那些引导学生分析过字型的汉字即使是不要求写的也可以在分析以后试着写一写。当然要学生自愿,有兴趣就可以写一下。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分析字型的艺术,也会巩固学会的字,同时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因为他已经超过了必学的范围。什么是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呢?恰当与否一要看是否出于学生自愿,二要看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要看效果是否好。之所以特别强调恰当是说教材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认写合流,在这里教师有广阔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你班学生的发展情况自己确定。二年级下册将继续学习将近450个生字。到二年级的结束是一个学段了,有许多事情要做。所以希望老师能根据四册教材的整体安排正确把握本册的教学目标。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我们前面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刚开始学汉语拼音时,拼音都不要求写,很多老师很着急,实际我们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大量的看了以后基本上就掌握了,写起来就很容易。我希望老师尽量按照教材的安排来做,不要把某些东西提前,不适当的提前就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当然我们也尊重有些老师的创造性,您可以根据您学生的状况,选择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我们希望不要加重学生负担,这做为一个基本原则吧。

5.继续练习抄写音节。在本册语文天地里没有出现抄写,但是老师们不要把这个忽略掉,要让学生练习抄写,要求学生给生字标音,能够在查字典的时候准确的读出生字字音,注意不要返生。这里提醒各位老师注意,我们把拼写的一些规则和写都放到一年级下册,但一年级下册实际上是没有全部讲完,有一部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如大Y和小i在拼写的时候就要出问题了,就是一定要教给学生这个规则,大Y在什么情况下用,小i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什么时候用。再比如ü上两点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不去,老师一定要强调。还比如说u和o相拼,和o,活泼这个词,声母和o之间什么时候需加u,这些需要老师带学生去做练习,去发现它的规律。

6.阅读。第一,一年级上册提出指读,让学生把小手指放在要读的对应的文字上,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下册开始要求指但不要出声或者说小声读不用手指;本册继续练习。这样逐步逐步的过渡到二年级下册以后能够尽量的使学生脱开手指降低声调来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就要求学习默读。学生现在脱不开手指也可以,但要把声放小,或者只用手指别出声。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不必要求所有学生一步到位,到本册结束大部分孩子能够默读一个段落就可以了。第二,要学会借助课文的插图来阅读,能够看懂情节简单的多幅画面讲故事。如书上36页有个看图讲故事,能看出图与图之间的联系,也能够看懂单幅图,根据文字提示和图中显示的一些细节来理解这个图表现的内容。又如《勇敢》单元42页,放了一个小话筒,进行口语表达练习,你自己在家害怕吗?介绍你独自在家的经历。这个练习就是要求学生看图想象编一个故事,老师就要引导孩子注意他的表情,在什么环境里他的动作都要注意,注意细节。第三,在阅读中要积累词语,学习不同的句式,同时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和书交朋友,同时学习查找目录,树立查找资料的意识,初步知道书是应该分类的,这在第九单元《书的世界》里面。要知道在哪里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还有怎么办图书角?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一下当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看一看别人是怎么查找图书的,向同学们介绍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给自己的图书分一下类,交流怎么分类,这是最基本的,让学生接触这方面的知识。第四,背诵和朗读是按教材的要求,但是我们鼓励多背,多认字,自读的短文里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字。第五,要积极地认真地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能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共同讨论,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象。总之是要在语文的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养。三、教学建议

1.关于备课。备课备什么?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备。一是准备教参以外的相关资料。我们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各地情况各位老师的水平、经历、教学风格不同,要和当时当地的实际相结合,要准备教参以外的相关资料。二是对每个单元总体思路的把握。每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来研究教材内容。三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水平。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方式,这点特别重要。要了解学生,不然备的课就白备了。四是树立科研意识。把我们的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要理性的备课。那么教案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呢?教案不再是线性的形式,不再是由一连串的序号组成。不再是一导入,二学习新知,三巩固练习。而应该是板块式的或者是网络形的,学生的状况,教材的内容,要达到的三维目标,还有教师自身的优势都应该考虑在内,都应该在教案上体现出来,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在动态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每教学四十分钟,既有学生的创造也有老师的创造,每一份设计都是有多个方案的,而不是一个。这里要特别强调,不能无视儿童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到他们头脑中已有了哪些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备课。教育要以人为本,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利益为主要依据,不要再一厢情愿的编写和导演剧本。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好事情》。有一位老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把尤拉想做的好事写在黑板上,希望同学明白尤拉想做的好事是做不到的,由此揭示这个故事的主题。读完以后问学生,尤拉想做的好事你能做吗?同学都表示能做。这个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不能因势利导。上述这样的一个过程是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了成人的思维。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案,漠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真诚的想办法做好事,都被否定了,也就打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损伤了学生向善的美好的情感。教材是学本,是学生的直接的对话者。我们不要把它当成至上性的东西,老师们可以进行再创造再修改,让它更符合自己地区的需求。

2.关于教学的策略问题。我们所有语文学习活动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引导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学习语文,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来学习语文。不要单一的,而是整体推进。有的老师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放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仅仅保证知识单线出击了,明显的表现在识字和写字的问题上。还有单纯搞活动,为活动而活动。就是说活动和学习不要脱离,不要成为单一的课型。关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现在经常说要进行小组合作,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环境是学习的媒介。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去探究,去合作,但是要讲究适当二字,只有当多个人比一个人更好的时候才应该采取合作的形式。当分享交流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有益的时候才应该采取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而且要注意要有个人体验的空间,进行独自思考,要有这个过程。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要让他自己去修正,学生是通过修正来实现他的学习和发展的。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自己修正自己总结。放在板书上解决,需要老师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注意一点:除了合作学习外,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个流程图,当一个人在陈述的时候,在反驳的时候才可能重建自己的知识的结构,所以说交流是非常必要的。策略方面,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探究答案的机会。教师要实现几个转变。第一,由重视讲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第二由重视学生记录现成的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和重组知识。第三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第四由重视单科独进只作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贯通。第五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和个体发展。注意:第一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第二是把学生需求做为教学的出发点。第三要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第四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3.课堂的即时评价。一年级下册提出让学生设立评委。如第一单元“元宵节”的口语交际,由学生轮流担任评委。本册仍继续采用学生评委的形式。学生对别人做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教师的指导要具体,不要走形式。目前课堂评价的偏差,一是一律化——你真棒!学生的称赞并不是发自内心。况且让学生看到差距也会是一种激励。二是一边倒——或者都挑刺,或者都说好。本册应有评价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讲出理由:为什么给这个成绩?还应能提出建议:需要怎样改进?教师可进一步组织学生评价评价者,这种评价是一种示范,一种提高,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也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应当作一个教育的过程来对待。

4.自主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学习内容等不同情况组织自主学习的形式。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不要空泛地开展,没有具体措施或要求过多。

5.整体推进。两种偏向:活动和学习分离,趋向两极,形成单一课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任何学习活动都要考虑三个维度,促使学生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有临场发挥,要有教学机智,新就新在前面没有,教案上没有。教师需创新,也需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6.自主性作业的设计建议:

难度自选——根据学习目标设计ABC三个等级的作业。分别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例如,一年级下册《大熊猫》一课,课后思考题是:“大熊猫是什么样的?描一描,说一说。”可设计为:A完成要求,并编一个熊猫的故事讲给别人听;B完成要求,并用“熊猫”一词写一句话;C边读课文边完成要求。A级作业适合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掌握了熊猫的基本特点,且想象力丰富、表达能力强——可要求离开课本独立完成;B级作业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熟悉课文,了解有关熊猫的资料,且有表达愿望——要求能够借助课文完成;C级作业适合于程度较低的学生——要求完成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应多加关注,给以及时的指导或采取同学互助的形式,保证这些孩子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

数量自选——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记忆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确定各自的作业量。此种方式适用于重复性作业。例如抄写生字:如果抄写三遍即可掌握,就不必一律要求写五遍。这需要老师在开始时即提出明确要求,并及时检测,逐渐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自觉运用学习技巧加快学习速度,有效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这样做也可以使抄写的过程不再枯燥,成为学生激励自身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体验。

形式自选——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不同爱好、不同水平,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供学生自选;也可由学生自主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池塘边的叫声》文后思考题是:“青蛙会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呢?”可以设计以下几项作业,由学生自选其中一二项。(1)替青蛙编故事,讲给别人听;(2)表演青蛙和小鱼的对话;(3)画出青蛙和小鱼,贴在板报上,最好有个文字介绍;(4)查有关青蛙或鱼的资料,抄写下来,贴在教室里;(5)有语气地读课文,录音,请同学猜猜是谁在读;(6)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在横线上填空”后,再写出青蛙与小鱼的一两点区别;(7)完成“语文天地”中的“读多音字,组词语”后,试着用上其中的几个多音字词语说几句话。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二年级;课堂教学;高效学习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传统对新形势的冲击

新课标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改革,新在思路、在内容、在目的,新课标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传输思想的重要课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提高素养,这是同传统语文课堂有所区别的。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2.学生性格突出

现阶段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当下“二孩”政策的颁布,很多这个年龄的父母都考虑要“二孩”或者已经有第二个孩子,此时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性格容易出现叛逆、不听话、以激进的行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又或者性格突然沉默、害怕、孤僻。学生的性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低年级语文教学本身也有义务为学生培养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3.学生语文基础不同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语文水平不同,有些学生上了早教班,在早教班和幼儿园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些学生按部就班,没有接触更多的知识,造成语文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拼音、字母、阅读等方面有的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还没学过,学生层次不同,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难易程度方面很难把握。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设置的十分合理,教学单元清晰,配图丰富有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和模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二年级上册单元设计来看,第一单元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景色,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第二单元是生活篇,教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目的,接下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则是从祖国和人生说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接下来又涉及社会,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懂得合作,保护环境为自己生活的地球作贡献。整册书思路十分清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顺序,通过教案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以轻松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比如讲秋天时,教师可以将课程选择在秋天落叶的时候讲述,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不同,什么叫秋高气爽、什么是大雁南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诗人描写秋天时的情感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电影,既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计划

由于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困难,涉及的生字多了会让学生抵触,生字少了学生会不专心听讲,同时学生基础的差异更增加了教师教案设计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互帮小组,小组中分配成绩中高低三个档次的学生,其实二年级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固定,并且有可能某一方面不强但是其他方面有优势,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督促。比如让认字多的学生帮助认字慢、认字少的学生识字,朗诵好的学生帮助弱一点的学生练习朗诵,通过这种形式增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新课标形式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抓住各个方面来创新,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课本运用、实际资源应用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师课堂教学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特制订以下学区教研教研计划

二、工作重点

1、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本学期开始,对第七册教案和故事资源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设计整理成册,建好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与大家共享资源。

3、教师要学会通过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三、工作计划

月份

工作安排八月份

1、参加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2、布置落实各校的教研工作任务

九月份

1、进行期初常规检查。

2、小学学科教学规范实施情况调研。

3、第七册品社教案资料收集与整理。

4、第七册品社故事资源的修改、整理及补充。十月份

1、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行动(待定)

2、《县域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专题研讨。

3、学区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品德35周岁以上)

内容为(a、叙述“我的教学故事”b、分享“我的教学感言”c、展示一堂品德课(课例自选)十一月份

1、参加市级小学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2、《小学品德课程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成果交流活动。

十二月份

1、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安排活动。

一月份

1、学期评价与质量评估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使我们学校的品德教学队伍素质更上一层楼,使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二、工作要求: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建设。

2.本学期开始,对十一册教材教案进行整理,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我教研组将积极参与,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教案撰写,教学故事筛选。

3、加强网上教研活动。可结合本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及时上传优秀课例、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通讯稿等,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通过开展校级课堂教学评比,以评促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研究课可结合一至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自定教学内容。

三、具体活动安排:

八月份:

1、参加市教研组长会议。

2、学区教研组长会议。

3、制定本学期学区教研组计划。

九月份:

1、推进实施《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建议30条》,并提出修改意见。

2、申报参加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行动。

3、六上教材教案整理。

十月份:

1、参加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行动。

2、学区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3、六上故事资源整理、筛选。

十一月份:

1、参加市中年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

十二月份:

1、学习教育理论,进行博客、qq等网上沙龙,写体会。

一月份:

1、学期工作总结。

2、期末质量评估。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改的思想精神,推进基础教学改革,进一步发挥品德教研组工作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自身素质。

二、工作思路

1.学习反思聚焦,促进有效教学;

2.立足常态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3.加强校际交流,实行资源共享。

三、工作重点

1.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教法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文件,德育纲要,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加强教师师德学习,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新教学观念,对新教材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常仿写 计划仿写 单元整组仿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0-02

小学习作教学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尽管当前习作教学改革千帆竞逐,百花争艳,但习作教学领域仿佛依然是山重水复。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最头疼的是莫过于习作教学,往往花了大量的精力,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不见长。对许多学生,特别是城郊、农村学生而言,习作是语文学习的拦路虎,不少孩子视习作为“榨文”,写作时搜索枯肠,绞尽脑汁,认为是最苦之差事。即使是勉强写就的作文,不是东拼西凑,就是泛泛而谈。

前年九月,从一直任教高段语文返回到教一年级语文,一直思考如何设计台阶,降低起始阶段学生习作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快乐走上习作之路。经过思考,推行 “说作文”,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感觉学生绝大部分喜欢“说作文”,但是在由说到写的转型过程中,感觉孩子们的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想到的是读写结合,依托二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仿写句子、句群的实践探索,近一年下来,积淀了许多的感性认识。

一、且行且思之一:偶尔仿写经常仿写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文与其他年级的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文本中的许多句子、句群适合学生进行仿写。刚一开始时,是相对比较随意的,仿写也没有真正进入我的教学设计,想到要仿写了就在刚上到的那篇课文中挑些句子或句群让孩子进行仿写,有时没有想到就很长一段时间不仿写。尽管偶尔在写,有一定的效果,但因为写得不多,孩子们的兴趣也不是很浓,达到的效果也不明显。

一段时间后,除古诗外的每篇课文中挑选了适合仿写的句子、句群,列出了仿写表格。这样仿写就比较容易坚持,学生仿写就成为经常。

这是二年级上册实行计划仿写后中值得仿写的句群,尽管有些课文感觉挑不出特别适合的句段,但从经常仿写总比不仿写好的角度考虑,除古诗课文外,均进行了初步的仿写句子的挑选。

依托句子句群,几乎每篇课文进行了仿写,收获不少。孩子们觉得写话是件有趣的事,老师也士气高涨起来。但是每篇课文仿写的句子、句群是老师随意挑的,没有什么科学性而言,这些句子、句群的仿写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也没有经过思考与论证,结合文本什么时候进行仿写也没有进行很好的设计。

二、且行且思之二:随意仿写计划仿写

在前期实践与思考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是仔细学习了大纲对于第一学段写话的一些要求。并在二年级下册学习前就对文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学习,在学期初列出了仿写的句段,并在每课教案中进行了精心设计。

根据下表整理的仿写句段,精心设计了教案,实实在在开展了句子或句群的仿写。

与实践第一步相比较,第二步仿写的含金量相对比较高,特别是孩子们仿写的积极性更高了。如在学习了第一课《找春天》的第4-7段后,让孩子们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在欣赏的基础上,先让孩子们模仿说,再让孩子们进行仿写,同时提出不分展的要求,可写一句,也可多写几句组成一篇小短文。孩子们兴致盎然。有孩子写道:“柳枝长长的,那是春天的头发吧?桃花红红的,那是春天的笑脸吧?雨点亮亮的,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不过,第二步的探索也引发许多的思考,如仿写的句子句群相对比较散,没有什么系列,如何进行整合,形成系列,让学生在一段时间仿写差不多的句式,肯定收获会更大。

三、且行且思之三:无主题仿写单元整组系列仿写

这是在前两步实践之路后的一些设想,主要考虑的是单元整组仿写,每一单元围绕同一主题或同一训练点进行仿写,既实现读写结合,又进行同主题同训练点的集中练习,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在一单元后安排一次结合单元主题或训练点的整体写话,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从仿写到创造。

1.主要根据内容进行单元仿写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是根据单元进行编排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有许多的关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春天里的发现”,第二单元是“关爱与奉献”,第三单元是“爱祖国爱家乡”……如果能结合单元内容来进行仿写,能使仿写也能有单元的连续性与关联性,更能使孩子学会写同一内容的句子或句群。于是,又一次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能根据单元主题内容进行单元系列仿写的单元还有很多,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夸夸家乡”,可从每一课文中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或句群进行仿写,如第9课可仿写描写湖水的句子,第10课仿写描写葡萄沟美景的句子,第12课仿写描写灯火辉煌的夜景的句子。单元仿写完后,让孩子们通过实地观赏与图片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也来写一段描写家乡美景的话。

2.主要根据表达方式进行单元仿写

不是每一单元都适合二年级孩子从内容出发进行仿写,有些单元的课文还是比较散,还需要另行寻找仿写的切入点。比如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让学生进行仿写。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培养优秀的品质”,但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写人的句子仿写是有点难度的,不过我发现写人的课文中有许多人物语言描写,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会写对话,需要会使用对话中标点。于是从对话这一表达方式入手进行这一单元的仿写探索。

当然,从表现方式入手让学生进行仿写一定要注意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话描写中,提示语在中间的表达方式难度很大,适合让三年级孩子仿写,尽管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但也不让学生进行仿写。

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发现单元整合进行仿写,使仿写有连续性与关联性,降低了仿写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更能使学生学会写同一内容的句子或句群。但是,有几个单元,无论从内容入手还是从表达方式入手进行仿写感觉都不很妥当,怎么进行整组仿写还是需要经过思考,另外,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园地中出现了写话要求――写五种小动物,但在这一单元中却不是描写动物的,找不出相关可以进行动物描写仿写的句子,对于这样的单元,是否可结合课外句段的仿写?如何操作?这是下一步需要思考与探索的。

四、且行且思之四:仿写的注意点

1.读写结合

一定要实实在在结合文本学习,精选好仿写的句子或句群,创设好语境,让孩子们进行仿写。这种仿写始终在学生理解领悟文本的基础上,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统一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理解运用,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2.课堂完成

为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仿写尽可能在课堂中结合文本完成,不要留到课外,否则会给学生带去很多的学业负担与精神压力,一旦学生失去对仿句、写作的兴趣,那就违背初衷了。

3.重视交流

要在学生写后进行适时的交流,一方面及时修改引导,另一方面增加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使孩子们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去仿写句子。

4.关注评价

结合语文过程性学业评价,对仿句类作业的奖券要适当地倾斜,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信心。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 教研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43-01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是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要素。下面结合我校近几年开展校本教研的做法作以介绍,与同行共商榷。

一、深入研究,发现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制约教学效率的两大瓶颈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不能有效地发挥,有时出现错位现象。课堂上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根据这一实情,我们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二、确定主题,落实课题

在开展构建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简称“双效课堂”)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校本着低重心、小步伐的原则,结合本校的实际,确定了“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校本教研主题。根据年级和学科的特点,我们又将这一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下移到各个年级组和教研组。如一、二年级组研究的小课题是识字教学的研究;三、四年级组研究的小课题是阅读教学的研究;五、六年级组研究的小课题是作文教学的研究;小学英语组研究的小课题是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简单对话能力;七、八年级各科主要以教案、学案和巩固案“三案”的使用为研究课题;九年级重点以如何上好复习课为研究课题。每位教师结合本组的课题都有自己的小课题,这样人人参与教研活动,形成了上下共同参与的教研网。

三、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遵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原则,以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带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一)发挥基地教研的引领作用

我们将全县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位置分别划分四个教研基地,每个基地都成立了组织机构,以便推动基地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修学校将教研活动下移到各个基地,由协调各个学校确定活动内容、学科及形式。如,本学期“西南片”基地的教研专题是“双备双上”,即定年级、定学科开展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现场抽签上课,然后评课,修改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再上课。通过这种“同课异构”活动,使集体备课由形式化走向真实化,评课由专家一言堂转向群英荟萃,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平行班级少,有的学科只有一名教师,甚至一名教师跨几个年级的课,这就给开展教研活动带来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学科整合,以大科带小科的方法,即相同学科、相近的学科整合起来。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划分为一个教研组,这样教研组的人数可增加到4至6人,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2010年9月20日,我校举行小学中年组(三、四年级)教学研讨课,主题是:“如何上好阅读指导课”,这个教研组共有5人,首先我们通过讨论定在四年一班,这个班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接下来就是定内容,组织大家进行第一次备课。这是教研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可在上课的前一周进行。由于是现场抽签上课,所以参加备课的教师都有机会“”。我们还要求上课教师必须在上课前进行说课,因此,他们备起课来特别认真,不仅要有设计的思想,而且还要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起来。课后,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评课,在评课这一环节里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课,针对课不针对人,让教师广开言论,上课教师的课堂上哪些地方可取,哪些地方存在着不足,说出自己的设想;二是集思广益,将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为第二次备课提供依据。

第二次备课和上课的形式和方法与第一次基本相似,但,绝对不是第一次重复,而是第一次的延伸和提高。

(三)自我反思促发展

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而且能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达到新的理论高度。每搞完教学公开课后,要写教学反思,平时每上完一节课后,也要写课后记。长期坚持下去,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得到了提高。

经过几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对“开展校本教研正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余文森)的教学研究”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树立了“以研促教,研培结合”的教研理念,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校本教研(上册).新华出版社,2003.9.

[2]陈伟.校本培训实践的思考.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6篇

一、认真研读教材

1.从厚变薄

拿到一篇文章之后,我们不要急于去到网上找现成的课件、教案,那样只会限制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更多的获得文本的信息。所以,当我拿到一篇文章之后,我一般都会认认真真地将文章从头至尾阅读三遍,找出文章的中心,提炼出文章的主题,理清文章的叙述内容。这是一个将课本知识变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虽说简单,但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他能帮我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流思想,不至于偏离主题。教师自己弄清楚了,才能更加清楚地讲给学生们听,才能追求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

2.从薄变厚

确定了文章的中心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充实中心,使得文章的中心不那么的骨感,要丰富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向教参求教。教学参考书,是教材的配套用书,是教师的良师益友。当我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我经常能在上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因此,我觉得教参是个非常不错的辅助工具。

(2)向生活取米。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用很多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一年级下册的《三个小伙伴》《小松鼠找花生果》《月亮和云彩》,二年级的《秋游》《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三年级的《赶海》《荷花》《放飞蜻蜓》等等的文章都充满了浓郁生活的气息,在拿到这些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去讲解,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去感悟。

(3)从学生出发。我们在研究教材时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研读教材时,我们要注意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这是一个大前提,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材时,一定要将学生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认知程度都是考虑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考虑面对对象,不思索教学方法,那么这样的教学我想注定是不成功的,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二、扣住文眼,向深处“漫溯”

如果说,认真研读教材只是一些粗糙的做法,那扣住文眼,我觉得就更有必要了。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1.学生操练。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是最真实的,也是最难忘的。围绕住这一点,讲到文章关键地方时,我通常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体验。我在执教小学一年级上册《怀素写字》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怀素写字的刻苦认真,课本中列举了怀素将木板写穿这样一个事例,怎样将这个故事更好的给学生以理解,而不是呆板地局限于课本呢?在备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板书时,特地将“写字”留出,待讲到这个地方时,让学生补充板书,刚好这两个字又是课文中的生字,一举多得。在这节课中,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反反复复,来回几次,终于得到了同学们的满意,该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唉,写个字,可真不容易啊!”我因势利导,是啊,写字的确不容易,那怀素是因为不容易,就这样放弃了吗?让学生体验“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得花多少个日日夜夜啊!怀素写字真是刻苦,激发起学生向怀素学习,从小就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的亲身操练,的确可以加深印象,可以更好地走向文本的深处。

2.扣读导悟,读中感悟。读,有感情的朗读,亦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在执教小学二年级《谁的本领大》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充分朗读。上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朗读第一次比赛的对话,读读比赛双方此时的心理。通过朗读“那还不容易”“看我的吧”等句子读出风的不可一世,太阳暂时领先时的得意,让学生充分读,一边读一边想:要比这个,那可是我的 ,我只要 ,这小孩还不 。边读边想,更加深了学生理解。是呀,读着读着,学生不知不觉中深刻地理解了双方的本领,这又为第二次的比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比赛,我这样导入:赢下了第一场比赛,此时的太阳心情怎样:得意洋洋。对于第二次比赛呢?读一读吧!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进入了情境,仿佛一个个都成了船夫,都在高兴地喊:起风了!快挂帆吧!两次比赛,我都是让学生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方法朗读,再扣住重点字词读,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尤其是第二次船夫的话,学生更是读出了水平,读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7篇

如何备好美术课呢?基于美术学科的特点,要想备好美术课,我们必须把握好“钻、解、研、制、编”五个环节。

一、“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钻研教学大纲:从整体上明确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本学科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掌握教材的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钻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某课教材确定后,首先教师应分析教材中美的因素。研究怎样在教材过程中进行美育和思想教育,怎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然后分析这课教材在整个美术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教材的知识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阐述清楚哪些部分属于旧的知识,要复习巩固,哪些是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最后根据掌握教材的内容,研究怎样通过作业,让学生掌握哪些技能、技巧,使教学“由博返约,深入浅出”。

钻有关资料: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例如: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虽然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但课前我还是查阅了一些关于自行车方面的书籍及现在最新款和未来自行车发展的趋势等新闻资讯,从有关作品中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需进行试画,对教材力求理解透彻,把教材讲的生动活泼。

二、解

“解”即了解学生,要想使备课工作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掌握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负担等情况;还需联系本课教学要求,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产生的问题;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特长;对美术教师的感情,班级风气等情况;以便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创造适当条件帮助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后进生树立进步的信心等。特别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下面我就以三年级学生情况分析为例:

本班共48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5人,班级纪律和其他各科学习成绩较好,美术成绩在全校为中上水平,其中有14位学生成绩优秀,占29%,9人较差,占18%,成绩特别优秀的有张亚婷、麻世国、王梦迪等三位学生,成绩很差,要加强辅导的有刘伟强、王庆亮两位同学。

一、二年级时学习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较为巩固,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平面物形象有一定的目测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描绘。

完成作业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画完,少数学生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水平。

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才能准确,确定的教学目的才有针对性、现实性,才能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反之,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就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的主观主义。

三、研

研究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要求,因而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例如:要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就先考虑用什么方法,提什么问题,举什么例子;然后分析怎样启发联想,怎样板画示范,怎样解决具体作画的方法步骤,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怎样纠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等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样使学生既有学习兴趣,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最好是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同时以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形成教学方法的最佳结合。

四、制

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水平来制作范画。过难过繁,或过于简略草率的范画,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范画大小要适当,要让最后一排学生也能看清楚,范画要做得美观,具有典型性。例如: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彩线贴画》一课中,我选择制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形象范图,并将范画装饰的美观、新颖,激发学生美的感受,引起他们剪贴的兴趣。

只有研究绘制范画和运用制作的直观教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五、编

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中最深入、最具体、最落实的一步。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教师应精心制作,即便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仍然要写教案。因为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变化,而补充材料要更新,学生在变化。教案内容一般有:年级、授课日期、课题、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那么怎样编写美术教案呢?

我认为主要由以下6各方面入手: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定得要具体、明确、恰当,便于执行和检查。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一节课知识的关键核心部分。教学重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确定重点、难点,应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的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就是依据教学方法的要求对教材进行组织加工。如用讲授法,就应列出教材内容的讲授提纲。

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就是一节课各部分的先后顺序及时间分配。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不尽相同。它是课堂教学的施工程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记录演示画略图。

演示图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此外写教案要用简单明确的文字,如果发现教案中有某些不合适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使这一堂课上得更好。

写好教案后,要反复熟悉教案,使教案内容融化在自己的脑子里,达到讲课不离教案,但基本上不看教案。否则手不离教科书、眼不离教案,学生听起来一定会枯燥乏味。还要通过想象把自己带入实际课堂的意境中。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激疑、答问、启发诱导,运用科学的语言,使学生明确概念;运用形象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是实实在在地准备好了教案,可见编写教案是备课技能中重要的一项,也可以说是掌握备课技能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智慧。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学文;课文插图;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1-01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看图学文”,图文相映,内容生动,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它富有情趣,易教易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好“看图学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借助插图,进行词句教学

借助插图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看图学文”的特点。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从指导看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提问和提示,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山羊》一文时,请学生仔细看图。回答下面问题:①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长得怎样?②小鸡在吃什么?③小鸡对小山羊说什么?小山羊怎么回答?让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展开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明白图意,进而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这样段落中的文字自然而然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在句中理解词语,在段中理解句子。通过“请”字可以看出小鸡和小山羊很友好,“谢谢你”一词可以看出小山羊很有礼貌。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又学会了字词,也发展了语言。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学文”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可看出秋天的季节?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认识到: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一群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一秋天景象。这些都是秋天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写好这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分段朗读,逐句理解,弄清为什么树叶黄了会从树上落下来,显示了秋天的特点。天空的特点是那么,那么蓝,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是大雁飞行时的样儿让学生知道秋天到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啊!”这里表示“知道了”,“看出来了”。除了这些以外,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通过想象,学生纷纷发言:燕子飞到南方过冬;稻子成熟了;开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用彩笔画出简笔画来。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同时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理解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小学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甚为重要。

1、以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义务教育新教材插图新颖,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对儿童有吸引力。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到了》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图意后可提问“秋天到了,大地有什么变化?”“天空又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一年四季,不但春天很美,而且秋天也不逊色。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抓住重点句启发思考,教育学生做事不能纯模仿。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猫种鱼》是讲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花生的种子播到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的玉米、花生,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想到了秋天,也能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教学时要紧扣重点句子设问,让学生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教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可提问:①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和花生播到田里,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说明了什么?(小猫有向别人学习的思想)②它的想法能实现吗?(不能)③为什么不能实现?(玉米和花生跟鱼的生长条件不同,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在泥土里生长;鱼是动物,在水里才能养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向别人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3.扣紧重点词语,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讲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人们的互相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应选好“训练”与“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讲读时,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本义,要重视理解这些词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如《小山羊》一文中做“请”“谢谢”这两个词,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看图说文”的教材特点,对儿童进行两个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精品论文doc[OL].互联网-其它论文-道客巴巴.

2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课件《月球之谜》[OL].互联网-豆丁网.

3《燕子》说课稿 PDF[OL].互联网-技术总结-道客巴巴.

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山羊》[OL].互联网-[斐斐课件园].

6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7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OL].互联网-教育-道客巴巴.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6]张咏梅.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J].少儿科学周刊,2014(7).

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音乐要素;歌唱教学;情感体验

唱歌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方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音乐教学从单纯的“教唱歌曲”转变为“用声音进行丰富的交流”,把音乐知识和技能落脚到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挖掘音乐要素,避免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而是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歌唱中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音色等概念,从而达到富有感情地歌唱,并运用歌声进行自我表现。

一、激趣导入,渗透音乐要素

如何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学习乐在其中,“激发兴趣”是音乐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堂音乐课,“激趣导入”就像一个魔法水晶球,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而且能够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激发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人音社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歌唱教学《大海》为例)

课例:感受大海:

1.听音乐做律动,播放音乐《大海》。

2.听海:你们听听,这是哪儿?播放大海声音,学生聆听。

3.看海:欣赏大海的美景。

【设计意图:通过律动、听、看等最直观的方式充分享受大海独特的美。】

从课例看,开课非常紧凑,通过律动、聆听、视觉等直观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老师紧紧抓住音乐教学中的肢体语言,通过《大海》的音乐律动引导学生想象大海的音乐形象,接着通过聆听大海的声音,引出听海、看海,把孩子们带进美丽大海的意境中,直观、生动、趣味浓、有针对性,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奠定了良好的铺垫。

二、尝试探索,深化音乐要素

歌唱教学“三段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版块是“尝试探索”。在这个板块中,老师将带领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从而学会歌曲并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要素去解析歌曲,让学生在熟悉歌曲和演唱歌曲时能够懂音乐、赏音乐,进而有兴趣、有感情的去歌唱音乐呢?

(一)“感受节奏”中体现音乐要素

“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它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而节拍是音乐中节奏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针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音乐教学中往往会把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例如:节奏、力度、音高等,在学唱歌曲之前单独作为一个环节进行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先去体验、掌握这些音乐要素,为歌曲的学习打下铺垫。

课例:感受节奏:

1.欣赏配乐诗朗诵《大海》。思考:这是怎样的大海? 2.以大、小鱼跳水声中感受三拍子的特点,通^不同的表现方式体会三拍子的节奏韵律。

3.师按三拍子节奏再次朗诵《大海》,生用击拍的方式伴奏。

4.启发学生模仿海上的浪花起伏一起朗诵歌词,充分感知歌词的意境,挖掘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感受歌词的美,熟悉掌握歌曲的节奏韵律。】

课例中,为了让二年级的孩子更好地掌握歌曲《大海》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老师紧紧抓住“节奏”这个音乐要素,首先通过欣赏老师配乐诗朗诵《大海》和按三拍子有节奏地朗诵《大海》, 让学生对比体会两种不同朗诵方式带来的不同视听效果,引导学生对歌曲节奏的了解。随之,通过大鱼和小鱼的跳水声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并通过不同拍击方式加以掌握,让学生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与优美、安静的大海微波荡漾的特点联系起来,最后师生按照三拍子的节奏朗诵歌曲《大海》,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歌曲中《大海》微波荡漾的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歌曲中优美的大海,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喜爱之情,为学生歌曲学唱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二)“感受旋律”中体现音乐要素

音乐新《课标》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表演等实践活动,同时对各年级有着不同的要求。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歌谱将所有的音乐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优美动听的旋律。因此,在学唱歌谱中我们要充分挖掘音乐要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歌唱基础。

课例:感受旋律

1.完整地聆听歌曲,谈谈听后的感受。

2.师边唱边画旋律线,用独特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听后感,生再次聆听。

3.师生在歌曲录音伴奏中描画歌曲旋律线。

4.学着小海螺的声音“U”整体哼唱旋律,出示旋律谱。(师指导哼唱状态,高位置发音)

5.学着小海螺的声音“U”连贯哼唱旋律。

6.跟着钢琴模拟唱。

7.学生练唱。

【设计意图:在宁静的氛围中聆听感受歌曲旋律的美及蕴含的情感,熟悉哼唱旋律。】

课例中,在前面“感受节奏”教学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初步体验和感受到大海微波荡漾的音乐形象,但仅停留在节奏基础上。在“感受旋律”这个环节中,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老师主要抓住“旋律线”这个音乐要素,在学生聆听、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设计图形谱,引导学生通过“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特点,整体感知和体验歌曲旋律的美,激发学生对优美、安静的大海的赞美之情。

(三)“学唱歌词”中体现音乐要素

歌曲是音乐与诗的结合,它不但具有音乐艺术的表现特点,还兼有文学艺术的表现特点。歌词就是可唱的诗,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涵着歌词的生命。因此,在学唱歌词教学中,教师要深化音乐要素,准确把握和理解歌词包涵的音乐形象,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使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三、巩固拓展,充实音乐要素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提供了拓展教学天地,提供了开发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唱歌教学的拓展,是指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音乐要素的充实和延伸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艺术能力,开阔视野,获得音乐学习的愉悦与满足。例如:《大海》一课最后的拓展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欣赏一首管弦乐片段《海上风暴》,从音乐体裁、演奏乐器、乐曲情绪、乐曲的节奏、速度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让学生在与众不同的音乐中感受海的另一形态,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歌唱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与技能,充分挖掘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多方位进行情感体验,我们的音乐课一定会真正地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中一定会真正有收获!

【参考文献】

[1]黄维.教案《大海》,北部新区康庄美地小学音乐教师,2014.1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