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6:44:16

儿科护理论文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7)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6.1)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一种管理方法。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注重护理的细节,寻找其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能及时对其进行纠正,以保证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实现与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进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大致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改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这属于内在管理的范畴。二是规范和细化护理流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这属于外在管理的范畴。进行内在管理的目的是让护理人员从根本上转变思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外在管理是进行护理管理的具体方法,用规范的制度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护理,从而降低护理工作的差错率。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有效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并能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结束后,观察组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的差错率,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管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

分析的对象中,对比组398例患儿中,男208例,女190例;观察组中,男184例,女181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问题。组成专门儿科护理研究小组,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55例投诉的细节,归纳其矛盾所在,并总结成几大类。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继续分析记录采取新的防范措施之后所产生的新的投诉案例矛盾所在,并补充到之前所总结的结果上。经分析归纳儿科医患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为:

(1)服务质量:包括护理态度、更换滴注点滴时间、技术的熟练程度。

(2)意外突发:包括患儿摔伤、烫伤、走丢等。

(3)其他:包括护理人员对患儿及监护人的医疗性质问题的回答、医疗人员对患儿信息的记录的全面性及时性等。

1.2.2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结合先前所总结的矛盾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儿科医患之间的措施。

(1)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经常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患儿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做好新生儿或患儿护理知识指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日深入了解家长需求、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疑问,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规避护患纠纷的风险。

(2)提高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防坠床、跌倒、窒息、烫伤等评分表,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各类危险因素的评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向患儿家长做好针对性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护士示范加护床栏正确使用方法并加强巡视,以防患儿坠床;将危险物品远高患儿如暖瓶、锐器等,以防烫伤或意外伤害;护士按分级护理的要求巡视病房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合理安排住院患儿床位,非感染和感染性患儿、新生儿和儿科患儿分开安置病房,儿科病房隔日1次、新生儿病房1次/d用人机共存的紫外线消毒车进行消毒并早晚各开窗通风30min,以保证病房空气的新鲜、流通。对出院病人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4)建立全面的医护网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医患关系趋于缓和。

1.3效果评价

具体防范措施实施后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投诉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录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投诉情况比较

对比组中责任心较差、技术失误是造成医患之间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技术失误是导致投诉的比例最大(30.9%),在采取防范性措施后总体上的投诉例数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投诉比例从13.8%下降到3.8%。采取措施后,观察组中的责任心差与技术失误依然是造成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但相较对比组来说,整改后有了很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满意程度比较

对比组中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84.7%,而在采取相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95.6%的满意程度。经比较P<0.01,两组的数据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我国医疗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其中,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儿童的自控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以及医疗合作性较差,使得儿科护理变得相对于其他成人科室更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儿科护理的医疗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的成人科室,且儿科护理的投诉率也高于其他成人科室。所以研究与制定针对于儿童病房护理的相应的防范措施也是十分急切的。良好的儿科护理防范措施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现有的儿科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理的投诉率,减少了医患之间纠纷的发生,同时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健康,提升了医疗人员及团队的形象,融洽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本文的对比组收集了398例病例中的55例投诉案例,护理研究小组针对这一年中的投诉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儿科护理所能遇到的潜在风险矛盾归纳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欠缺、护理人员自身存在的技术层面的失误、人员的缺编、规章制度差、基础设施不完全等其他问题。研究组针对最易导致投诉的医护人员责任心差和技术失误制定了新的防范措施,着重加强医护人员的基本医疗操作的练习与培养医护人员耐心和细心,完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服务网络。在观察组中,明显的看出投诉的比例相较前而言下降很多,能看得出这一系列防范措施是很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培训和提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和患儿的安全。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儿科护理人员10名,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4.95±6.12)岁,护龄(5.67±3.36)年。选取2013年4月~2013年6月来本院儿科治疗的患儿家长200例,其中男68例,女132例,年龄25~65岁。

1.2方法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端正态度和实践学习。首先进行理论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临床和预防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健康宣教的工作内容。其次提升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化思想素质教育工作,摆脱传统护理观念的束缚,树立服务至上的工作准则,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亲切感。最后进行实践学习,在护理工作的进行中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儿及其家长,要求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沟通技巧,并针对每个患儿及家长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宣教。

1.3评价指标分别对200名患儿家长进行培训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包括疾病知识知晓率、药品知识知晓率和预防知识知晓率3个方面。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前、后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3讨论

3.1由于护理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健康宣教已成为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大多数患儿家长缺少儿科医学常识,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要向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儿科疾病、药品及预防知识。护理人员进行健康宣教规范化的培训是当前护理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

3.2本研究发现,通过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健康宣教培训,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37%升高到培训后的92%、药品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23%升高到培训后的82.5%、预防知识知晓率由培训前的26.5%升高到培训后的89.5%,三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与莫瑰婷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儿科护理人员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后,端正服务态度,工作主动积极,同时丰富了临床、药学以及预防等专业知识,更好的满足了患儿家长的需求。另外,规范化培训可以让护理人员充分学习到沟通技巧,提高患儿家长接受信息的效果,因此,住院期间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4小结

儿科护理人员经过规范化健康宣教培训之后,执业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为今后护理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9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3±1.1)岁。同时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47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4±1.1)岁。两组患儿在体质,平均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儿科常规基础护理,如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而观察组再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有些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不了解,甚至不参与,这可能导致实际护理质量下降,故家庭中心式护理要求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及治疗,并对家属情绪进行管理[2],同时优化教养模式和家庭环境,使家属起到榜样作用。②疼痛的护理。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疼痛的处理,如当患儿疼痛来临时,患儿家属首先需平静心态,再可通过向患儿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减少患儿体验疼痛的时间[3]。③其它。在脑瘫,肾病等其它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可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护理,如何进行心理沟通,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保护意识,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1.3效果评价

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非常满意51例,满意31例,一般15例,不满意4例,非常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81.2%;对照组非常满意31例,满意21例,一般29例,不满意7例,非常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57.1%。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家庭中心式护理最早由美国Fond和Luciano于1972年提出,其中心理念主要为,患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例,他属于社区,家庭或家属。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考虑家属对患者的影响,同时动员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使患者迅速康复。家庭中心式护理适用于儿科护理,在本文中作者对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疼痛护理等,主要内容为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家属掌握护理方法及沟通方法,使患儿家属充分参与进患儿的护理中,使患儿感受到家庭的存在,从而促进康复。护理后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8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这说明家庭中心式护理效果显著。总之,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860张,病区37个;全院护理人员435人。床护比1∶0.51。本次研究选取妇科(床位30张)、儿科(床位40张)、内科4个病区(神内、呼吸、消化、心内分别为52张、40张、40张、84张)、外科4个病区(普外、心胸外、神外、骨科分别为40张、25张、34张、40张)共10个病区(共计425张床位)作为研究区域,住院1周(2013年3月12~18日)患者作为调查对象。10个病区的护士149人,均为女性,年龄19~45(28.74±6.50)岁。护士长10人,护士139人。学历:中专48人,大专78人,本科22人,硕士1人。职称:护士75人,护师43人,主管护师24人,副主任护师7人。护龄1~26(7.33±5.59)年。在编42人,合同107人。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测算各专科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由护士长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对本病区住院患者1周所有操作项目进行测量。要求每名护士将所完成的操作项目的时间进行记录,填写于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间接护理项目测量表,护士长负责核查与监督。

1.2.2计算方法

1.2.2.1间接护理时间

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例•24h)”。如果护理项目不是每天执行,则用测得的总时间除以间隔天数,其平均值即是间接护理时间。

1.2.2.2直接护理时间

按照护理级别测量每例住院患者操作项目执行时间。直接护理时间单位为“min/患者”。操作由1名护士执行,操作时间为实际花费时间;如果多名护士完成,操作时间则为实际花费时间乘以护士人数。

1.2.2.3以专科为单位计算各级别患者人均日护理工时

①各级别患者护理总工时(1周)=间接护理工时总和×该护理级别例数/患者例数(1周)+直接护理工时。②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工时=各级别护理总量(1周)/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

1.2.2.4以专科为单位计算护士日工作量

①日护理工作量=年护理工作量/365。②年护理工作量=各级别患者例均日护理量×各级别护理患者总数(1年)。

1.2.2.5护士人员配置

①护士人数=(日护理工作量/每名护士每日工作时数)×休息系数×机动系数(原卫生部人力编制常用计算公式)。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1.4(休息天数=法定节日假+平均公休假);机动系数为1.2(原卫生部标准机动系数为1.2~1.4)。②护士人员配置=床位数/护士人数(计算所得)。

1.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同一病区不同护理级别患者护理工时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弹性排班

各专科一级护理患者日均护理工时显著大于二级护理患者(均P<0.01),这与不同护理等级患者的护理项目和内容不同有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有关。而分级护理其定义则阐明了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实施的护理。随着患者自理能力的下降,护理需求量增加。就一级护理患者而言,患者多是要求严格卧床或病情随时变化需严密监测,并且其大多数客观配合能力较二级护理差,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相对耗时,相应增加了护理工时。针对此情况,病区护士长应每日了解患者动态,根据住院患者的数量、病情等,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一方面落实责任制护理,保证护理质量,如三级护士管理3~4例一级护理患者,二级护士管理6~8例二级护理患者;另一方面,护士长机动调派二线班护士,使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应用,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2.2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不同,应根据专科进行人员配置

不同专科、同一护理级别工作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疾病种类有关,同一护理项目可因患者所患疾病不同而操作时间各异。有研究发现,同一护理操作在不同专科所需时间存在差异。此次研究根据一年各病区患者住院情况测算各病区日护理工作量,并测算出各专科标准人员配置。经比较,心内科、呼吸内科日护理工作量最大,妇科、心胸外科最小;妇科存在人员过剩现象,其余病区均人员相对不足。鉴此,若每个病区按照原卫生部颁布的床护比1∶0.4统一配备专科护理人力显然不合理,护理人员的配置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动态调整”的原则。即根据各专科护理工作量,结合护理人员年资、学历、职称进行人员配置,根据其不同的能力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一方面,护理部根据各专科的实际特点、护理工作量统筹、机动调配不同数量及类型的护理人员,另一方面,各科室采用分层护理、“弹性排班”,最大限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

2.3各病区护士人员配置不足

除妇科外,其余病区护士标准人员配置低于实际人员配置。分析原因为:第一,护理工作量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护理工作的内涵延伸、功能扩大、范围拓展,护理工作量逐年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第二,护士辞职率高。由于重医轻护的观点普遍存在,护理工作虽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但护士的社会地位及薪酬与同等技术水平的其他行业人员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这种付出与得到不平衡也是护士辞职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人员晋升职称难。在本调查中,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了32.21%。而许多医院相关文件规定,“中专学历晋升护师需7年。学历只承认脱产学习取得的毕业证,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从而极大影响护理队伍中中专学历的人员晋升,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这种人员短缺,加重了在职人员的工作负荷,一方面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能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影响护理质量。对策:从医院方面,首先,管理者应切实考虑临床一线工作需要,根据临床实际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文关怀,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降低其精神紧张及压力;提高其待遇,尽可能消除付出与获得不相符导致的不平衡现象。其次,放宽对护理职称学历条件限制,取消“国家自学考试、函授、业余在晋升中均不被认可”的规定,考核重点放在业务技术水平上。这样有利于调动中专学历护士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护理队伍。教育部门应加强以高中为起点的高职及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整体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我价值感,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晋升,增加其薪酬及福利待遇,减少临床护理人员流失。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测算了不同护理级别住院患者1周的护理工时,为不同专科护理人员合理配置提供了参考,也可作为级别护理收费标准的依据。以级别护理为基础测算不同专科、不同护理项目的护理工时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建议采用“笔试+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法。笔试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其他章节在期末时同时进行,但应适当加大分值;技能测试可安排在期中进行,教师提前设定好几个考核题目,让学生随即抽题,进行当场操作,根据操作标准当场打分。理论结合实践的考核方法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童保健的基本知识,又能学会基本技能,同时能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我校中职护理专业的扩招,中职学生去医院见习的机会日益减少,原本应去见习的实训课只能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结合目前实训课学时及校内的实训条件,我们选择新生儿护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3个章节的实训课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单一的操作练习或病例讨论模式,搭建融教、学、练、做为一体的教学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训练临床思维的教学目标。同时,为满足学生课余参加妇幼保健员考试及“3+2”考试的需要,我们一直设想在儿科护理实训课中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但考试需要的内容,以便学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在此背景下,我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完成了新课的开发和应用。

2集体备课的实施

2.1集体讨论定方案

教学方案及流程的开发首先取决于集体智慧。通过讨论,首先制订出每次综合实训的大致内容和流程:(1)教师示教本章节的常用操作(含仪器使用介绍)及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操作(满足学生考证需要的操作);(2)学生分组操作练习;(3)学生完成任务并展示。确定综合实训的大致内容和流程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提炼出教师认为应重点教会学生的操作技能。以新生儿护理章节为例,示教内容有温箱与蓝光箱的操作示范、奶瓶清洁与消毒、配奶过程3项,其中第一项只是教师展示,不要求学生练习;后两项是必练项目。练习结束后的任务则以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为主要训练内容,主要针对中职学生的薄弱环节予以训练。当大方向设定后,把任务分配给教研室3位年轻教师,分别完成3个章节实训课的细节设计,包括教案书写和材料准备,准备的材料包括病例、图片和视频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个人才智和能力,也避免了在第二轮集体备课时“一言堂”或“集体模仿”的弊端,每位设计教师都要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由于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安排教研室中的骨干教师先完成一份其他章节实训课的细节设计,供年轻教师参照,以完成分配给其的设计内容。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统一性原则。

2.2集体备课定细节

在规定时间内初步完成3份教学设计后,教研室内开展第二轮集体备课:由每位设计教师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重点确定每一步的时间控制、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病例中的任务设置等,以保证每位教师在每个班的授课具有同步性。例如,同样是示教环节,新生儿护理实训由于示教内容多,所以占实训用时比例大,但在消化系统实训时,由于示教内容仅为臀红护理,所以占实训用时比例较小。再比如婴儿被动操和头罩吸气这两项操作,由于有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通过视频集中示教,臀红护理和配奶等操作需要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故以教师亲自示范为佳。教师通过临床进修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对实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教师也可以分享临床上更新的知识和技能,讨论如何在实训课中向学生介绍临床的新进展,保证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密切联系。在本环节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范、统一操作手法,特别是一些在不同医院有不同要求的操作,我们以大纲为蓝本,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统一操作手法。通过集体备课完成的教案和讲稿,凝聚了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是一种集体成果,可以在组内共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

2.3集体听课定改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尽管有了细节的设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临床经验、教学特点及学生反应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执行仍存在差异,且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气氛调节能力也不相同。此外,新设计的实训课是否可行、预计的时间是否够用、教学方法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这一切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考证。由于我校护理专业班级数多,教研室内的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在不同班级的这3章实训课中担任主讲教师。为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要求教研室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听其他教师的主讲课,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集体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差距,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教学反思习惯。在听课结束后及时开展课评,进行组内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他人值得学习的方面,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继续开展相同内容的综合实训课积累经验。同时,授课者个人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回顾本次课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

3体会

(1)集体备课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而年轻教师擅长课件制作和资源收集,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集体备课可以综合双方的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比增加上课次数更能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我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尤其重视这一环节,让年轻教师形成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反思的全程教学思维,这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2)集体备课营造了交流、合作的学术气氛,激发了全员参与科研的兴趣。集体备课能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方法,也有机会学习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研室的和谐发展。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教师今后的科研拓展了思路,也调动了教师开展科研的主观能动性。

(3)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高年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收集了丰富的图片资料和病例资料,而年轻教师制作的课件和动画也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在集体备课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为设计完善、丰富、全面的教案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入180例患儿,其均是在2012年4月1日~2014年4月1日期间来我院接受诊断,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协议书。在180例患儿中,共有98例男性患儿,82例女性患儿。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1岁至14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1.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90例患儿,对这两组的患儿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

患儿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根据医生的嘱咐对患儿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如打针、换药等。观察组患儿中除了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还要利用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医护人员在对患儿开展护理工作时,要注重面部表情,面带微笑,对其充满关切之情;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其沟通,做出善意的举动,注意患儿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安慰工作;要定期为患儿进行检查,在打针或是换药的时候,可以抚摸患儿的额头、脸庞,以消除其心中的畏惧,利用一些肢体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1.3疗效判断标准

在对患儿进行接受度调查的时候,可以利用4级标准来评分。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可将护理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完全接受、部分接受、完全抵触和部分抵触。完全接受:患儿十分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诊断和鼓励,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按时打针吃药;部分接受:患儿基本能听取医护人员的嘱咐,可接受部分的护理和治疗,较为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但对某些护理内容具有抵触情绪。不过在护理人员的心理安慰和鼓励下最终仍能接受;完全抵触: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反映强大,十分反感,对其具有害怕之情,完全无法接受和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部分抵触:患儿难以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内心十分不愿接受治疗,具有抵触情绪,但又被强迫的必须接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述数据,利2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X分析计数数据。若P<0.05则视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所选入的180例患儿进行分组比较,可得出:观察组中的患儿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为94.45%,而对照组对医护人员护理的总接受率则为71.11%。据此,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听从医生嘱咐的状况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讨论

小儿护理工作并不简单,其服务的对象是缺乏自我约束力、表达能力不强的儿童,因而护理人员在与其交流时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掌握患儿的病请,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此,在小儿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是重要的沟通手段,具有有效的作用。研究表明,肢体语言可有效地运用身体各部位来进行变化动作,以向对方呈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沟通方式,能让患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让其消除抗拒心理,对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和信任,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而提高小儿护理工作效率,加强对患儿护理的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仅仅只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中,患儿的总接受率为71.11%,而基于常规护理方法,采用肢体语言的观察组的患儿总接受率则为94.45%,其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这充分证实了以上结论。总的来说,基于本文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证实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重要性,具有推广价值,是保障我国小儿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MiniQuest的评价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MiniQuest评价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及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水平,即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发挥了主体性,积极进行了知识建构和评判性、创造性思考。

1.2MiniQuest的评价强调评价

主体多元化MiniQuest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等,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从主客观对立到双主体间平等交互。评价的过程是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采用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1.3MiniQuest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丰富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而MiniQuest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设计任务之前会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情感与态度等,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和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QQ群、微信平台随时与教师和同伴交流讨论,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位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评价和最终的学业成绩及总结性评价联系起来。由此可见,MiniQuest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多种能力品质的评价。

1.4MiniQuest的评价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

常见的MiniQuest的评价方法有表现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将电子作品上传到相应的平台,如QQ群,以便接受多方评价。而这需要课程设计者事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相应的结构化的评价量规。

2MiniQuest应用于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评价策略

我们采用MiniQuest进行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教师又不便集中辅导。此外,我们的学生为高职生,他们动手能力强但缺乏规范意识,喜爱交友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荣誉感但缺乏竞争意识,对形象的知识易于接受但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评判,网络资源应用能力强但缺乏目的性,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缺乏自控力。所以我们依据MiniQuest的评价特点和高职生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以保证学习活动高效顺利开展。

2.1通过诊断性评价选择主题

我们在选择每一次MiniQuest的主题前,都要评价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的能力和特点、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选择主题,从而确保所选主题难易度适中、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2通过过程性评价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进展

我们在设计MiniQuest的任务时,会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式是教师根据主题设计几种真实的任务,上传至班级QQ群里,让学生通过点赞的方式进行投票,教师根据投票的结果确定最终的任务。另一种方式是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自行设计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择优选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评价学生选择的对错或是设计的好坏,只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就使教师不仅知道了学生对任务的态度,也使学生的想法得到了表达。学生在开始探究活动之前,需按小组进行组内分工,由组长填好各组的具体分工表并发至教师邮箱,这样教师便可以知道每位学生需要具体做些什么。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搜索、查阅、整理资料,完成任务模块中的一系列高度结构化的问题,这个环节一般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在网络教室里进行。学生在独立探究时遇到问题可以通过QQ群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讨论。这种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形式也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与积极性、学习方式与过程的依据之一。教师通过评价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这一系列高度结构化的问题,学生必须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决每个问题所用到的资料都需注明参考文献,再以Word文档的形式发至教师邮箱。教师根据完成情况判断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况,如是否按教师所给的资源进行搜索,是否扩大资源搜索范围,对收集的资料是单纯复制、粘贴还是进行了甄别、整理。学生自行组织讨论时,教师可以到讨论现场观察他们的讨论情况,也可以让组长拍摄讨论的视频或是照片,以此监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督促每一位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3通过评价量规、课堂测验进行总结性评价

评价量规的制订是实施评价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MiniQuest,学生的成果展示一般以学术报告、健康教育情景剧表演、病案研讨、健康宣传海报制作等形式进行,我们针对每一种成果的评价都制订了相应的评价量规,这里由于篇幅有限,就只介绍健康教育的评价量规,在成果展示环节,非汇报组成员和教师根据成果汇报评价量规对汇报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汇报结束后,各小组进行组内他评,组长汇总后根据贡献率评价量规对每位组员的贡献情况进行打分。此外,每完成一次MiniQuest探究活动,都对学生进行随堂小测验,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以此评估学生对知识目标中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对错误率高的知识点进行点评。

2.4通过自我评价调查问卷

让学生进行自评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都会发给学生一份调查问卷,主要通过一些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未搞明白?在这次学习过程中你学会了哪些技能?你将如何再次使用这些技能?在本次学习中你做得较好的是什么?下一次开展相同的学习活动时,你准备如何改进?你一共搜集了多少资源?哪些资源最有用?最后,教师对各种汇总的评价资料认真审视,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结合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教师通过自评、学生评、同事评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修改,这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MiniQuest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有效的评价方案是整个探究活动成功进行的保障,是监控学生活动和学习进展情况的有效方式,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手段,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还可以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促使教学过程实现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真实地与患儿接触,面对患儿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对病人的同情心、义务心、责任心。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同一个护理操作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大多患儿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护士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具备儿科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才能与之有效沟通,完成护理实践或操作。学生在此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激发获取儿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为患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儿科学科的专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儿科护士工作的价值。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业自豪感,有利于专业思想的形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索取儿科护理学专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儿科专科护理工作有了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儿科护理学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积极主动获取儿童心理学、儿童保健等儿科护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感受到儿科病人的需要,能认识到儿科护士的价值,能切身体会到掌握儿科专科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热情。

上一篇:初中物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