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融资券范文

时间:2023-03-21 08:26:28

短期融资券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1篇

1.国外融资性商业票据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商业票据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商业票据的发行人再也不是过去的纺织厂、烟草公司和铁路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市场发行商业票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金融公司——通用汽车票据承兑公司(GeneralMotorsAcceptanceCorporation,GMAC)率先发行商业票据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发行人的机构,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市场的发展。商业票据这一称谓也逐渐演变成为“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商业本票”的专称。

商业票据市场的真正繁荣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商业票据市场。从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自1960年至20世纪末,美国商业票据的发行量每10年增长3~4倍。其中,1991年年底非金融公司商业票据未清偿额未1326亿美元,2000年年底到达创纪录的3434亿美元。商业票据市场的繁荣还表现在其他国家商业票据市场及欧洲商业票据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上。20世纪60年代前加拿大,70年代中期的澳大利亚,80年代的法国、瑞典、英国、日本、芬兰等和90年代的比利时、荷兰等均先后建立了商业票据市场,欧洲商业票据(Euro-commercialpaper)也出现在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

2.国外商业票据快速发展的原因

(1)商业票据有着其他融资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成本优势,商业票据的利息比同期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要低2~3个百分点,加上发行费用在内的发行成本也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第二,灵活性,发行人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多种机构投资者,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对资金的需求设计商业票据的期限、利率等。正常情况下当天就可以筹集到资金。第三,有利于建立市场信誉。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进入商业票据市场融资,因此,商业票据的发行本身就是公司实力、信誉的最好证明。为此,有些大的公司在并不十分需要资金的情况下仍然发行商业票据,为的是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信誉。

(2)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均采取了积极扶持态度,比如美国规定:面值在10万美元以上、期限在270天以下、且用于临时性融资的商业票据,发行前可以不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日本在其20世纪80年代末起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票据的金融管制,商业票据的期限被允许延长,不仅证券公司和其他非金融机构可以发行商业票据,外国发行人也可以在日本发行以日元和外币为面值的商业票据。中央银行还可以开始已回购的协议方式以商业票据为标的物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这些都提高了商业票据市场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有效刺激了商业票据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了商业票据的市场发展。

二、

2005年《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发》出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这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突破,更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它受到了市场和公司的热烈追捧,必将成为潜力巨大的市场。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性商业票据的运用

1.《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出台。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其两个实施规则,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银行间债券市场范围内的成员发行短期融资券,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短期资金。短期融资券是指证券公司以短期融资为目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金融债券。其发行和交易受央行的监管。它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的商业本票,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的融资性商业票据。

《办法》规定,证券公司不得将发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用于以下用途:固定资产投资和营业网点建设,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为客户证券交易提供融资,长期股权投资,央行禁止的其他用途。申请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证券公司,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并经证监会审查认可:取得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资格1年以上;发行人至少已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上按统一的规范要求披露详细财务信息达1年,且近1年无信息披露违规记录;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符合证监会的规定,最近1年未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内控制度健全,受托业务和自营业务严格分离管理,有对业务的前后台进行监督和操作风险控制,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违法违规经营;采用市值法对资产负债进行估值,能用合理的方法对股票风险进行估价;央行和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办法》要求,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60%。在此范围内,证券公司自主确定每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

《办法》规定,短期融资券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1天。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证券公司可在上述最长期限内自主确定短期融资券的期限;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期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即从短期融资券发行招标日到确立债权债务关系日,不超过3个工作日;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应采取拍卖方式,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由供求双方自行确定。

《办法》还规定,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证券公司应当聘请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央行根据证监会提供的证券公司净资本情况,每半年调整一次发行人的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上限;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和发行人的情况,对证券公司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与该证券公司净资本的比例上限进行调整;有权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短期融资券的期限上限进行调整。

2005全年共有58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76只,发行规模达到1392亿元。截至2007年末,已有316家企业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7693亿元,余额为3203亿元。

2.办法出台后部分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状况

2005年首批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5家企业分别是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5家企业共计发行7只不同期结构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量为109亿元。其中,华能国际一家的发行量为50亿,占了45.87%。5家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主承销商均为商业银行,并且通过组建承销团的发行方式。从企业短期融券的期限结构上看,最长的为一年,最短的为三个月,其中以一年期品种所占的比重最大。与目前银行系统的贷款相比,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大幅下降。6个月内的贷款利率为5.22%,6个月至1年的贷款利率则为5.58%。而据有关数据,6个月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为2.59%,1年期的发行利率则为2.92%至2.95%。

四、上市公司对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选择>上市公司有理由选择发行短期融资券作为继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再融资手段之后的有效替代品。正如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所表示的:“与其他企业相比,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信息披露相对透明,具有成为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的优势。”优质的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可以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的财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还可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约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素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1.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一般来讲,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具有更多、更便捷的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市公司可以通过IPO、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取得资金;此外,我国的上市公司有着特殊的优势地位,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也相对的优惠。但自从证监会启动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监管层明确,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新老划断前将暂停新股发行,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上市公司也将暂停再融资。另外,由于保荐人制度和询价制度的实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都说明上市公司的通过股市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传统资金的供应者商业银行,伴随着自身的改革的进行,其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更加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约束,越来越慎贷,通过银行融资的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就意味着可以进入货币市场融资,无疑的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有效的、全新的资金供应渠道,与此同时也实现了企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的协调均衡发展。

2.降低财务成本、调整债务结构

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相比,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低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从实际利率看考虑到包括发行费用在内的成本,短期融资券的综合费用率在3.33%~4.45%之间,与贷款相比明显偏低。短期融资券能够为企业降低财务费用,调整债务结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企业得到了充裕、低成本的短期资金的支持。

3.便于上市公司连续融资

央行公布的《短期融资管理办法》规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40%;期限实行上限管理,最长不超过365天。在这里面隐含着一个连续融资的契机,如果发行人前一次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能如期偿还的话,立刻可以发行新一期的短期融资券。假如上市公司自身有足够的实力、较好的市场那个表现和信誉,就有可能不间断地发行短期融资券,这样的连续融资行为会使得短期融资券变为实质上的企业的长期资金。

4.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形象

在西方资本结构中表明:相对于股权融资,负债融资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用于个人私利的自有资金;负债到期偿还的责任压力会使得管理层努力工作,以此减少经验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对于股权融资的软约束,负债融资对于上市公司则一种硬约束。此外作为债券持有人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公司经营决策中区,发挥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鉴于短期融资券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推动企业健全财务管理模式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以上这些都将促使上市公司的行为变得更加得规范和理性。发行短期融资券是对企业优质形象、龙头地位的认可,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利用短期融资券来宣传企业自身,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还有的企业认为发行短期融资券可以提高其在金融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荣芳:《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短期融资券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谷裕:《借鉴国际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理论与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小清韩玉启:《上市公司短期融资券融资的热捧及冷思考》.《财会研究》,2006年第10期

[4]胡小芳:《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政策效应分析及建议发展》,《财会研究》,2007年第11期.

[5]吴晓灵:《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开放》.《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2篇

一、短期融资券的简介

企业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中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短期融资券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人发行,不对社会公众发行,其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短期融资券采取备案发行方式,须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并实行上限管理,其发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65天,企业可在上述最长期限内自主确定每期发行的期限;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发行利率不受管制,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由企业和承销机构协商确定,在中央结算公司无纸化集中登记托管。

二、短期融资券产生的必然性

我国的货币政策长期处于一种搏击状态,一方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调,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造成企业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中,使银行对企业贷款事项小心翼翼,以强制性条款和多重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待审批手续完全下来后,往往会造成企业生产能力、期望收益的滞后。而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的生存性经营与扩大再生产的双重压力,使得企业资金需求量依然较大,但狭窄的融资渠道、较高的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却牵扯了企业发展的脚步,也使得整体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金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多重限制性条款,阻滞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血脉来源。正基于此,金融市场需要推进多层次体系的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5月23日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三个指导性文件,操作性简易、审批手续灵活、要求条件相对宽松的短期融资券应运而生。

三、短期融资券对金融市场的推进作用

1 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中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依靠信贷信息传导,其公正性受到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而作为直接融资方式的短期融资券,使企业的融资行为更多地在透明度较高的市场上进行,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调节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行为,这样,就大大地增强了市场金融供求关系传导机制的效能。

2 有利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一方面,由于短期融资券是面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人发行的,它不仅拓宽了资本市场的投资渠道,而且也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人增大投资范围,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短期融资券市场,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原则,把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的责任交给投资者,把信息披露的责任交给评级机构,把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交给企业和承销机构协商。这样就弱化了政府行政干预的能力,带动了直接资本市场规则体系的完善,提高了参与者的多重市场化意识,促使投资市场更趋于理性化。

3 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相对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短期融资券具有市场透明度高、风险分散等特点。因为在发行过程及完成兑付前它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市场约束力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减少恶意违约行为,同时也就减少了企业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的概率。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较多,并且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使得发行企业信用状况的变化可通过二级市场价格的变动及转手频率来加以消化,降低了单一投资者的风险,减少了向系统风险转化的可能性,有利于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优势

1 有效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特别是处于企业生产经营扩张阶段,固定资产、在建项目等长回期投资会占用较多地资金。其紧缩银根政策却为企业融资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滞待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步伐。正因如此,国家在直接融资渠道上为企业放开了闸门,促使企业通过门槛相对较低的短期融资债市场来获取资金支持。

2 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以发行10亿元1年期短期融资债为例:目前10亿元1年期固息短期融资券的平均利率为2.5%左右,发行中介费约为0.5%(包括承销费0.4%、信用评级费、律师费等),即综合年利率约为3%,这与1年期贷款利率5.31%相比有近2.31%的差距!即使静态考虑(即不考虑利率上升因素以及银行贷款须按季付息所带来的成本),短期融资券与银行贷款相比每年至少可节约财务支出约2310万元(10亿元×2.31%),节约利息支出成本十分明显。并且,通过短期融资券募集的资金有节余时还可用于归还部分银行贷款,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支出。

3 债券融资具有节税效应。利用短期融资券融资时,债券的发行费用及利息计入成本,均可以在所得税前全额列支。这对企业来说,短期融资券筹资成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负担的,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这就意味着企业举债成本中有将近三分之一是由国家承担的,而股息支付则是在税后进行。因此,它具有冲减税基、合理避税的作用,这样可以使每股税后利润(EPS)增加。保证现有股东的实际回报。而进行股权融资,现实的股权收益将被稀释,股利要从税后盈余中支付,股利仍需纳税,企业法人和股东出现“双重纳税”,导致现有股东的实际回报下降。

4 有利于建立企业形象。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展现该企业的最突出优势。短期融资券发行上市后,企业需要按规定定期披露信息.这些信息将被广大的机构投资者所关注。有利于企业规范化运作。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另外,短期融资券采用信用发行,不需要担保,可在资本市场上树立起良好的信用形象,从而可以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名片”效应,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为其从各金融市场持续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短期融资券本质上来说是以企业信誉为担保的商业票据,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企业若能按期偿付本金及利息,会增强投资者对企业信心,为企业未 来的发展也夯实了信誉基础。

5 短期融资券融资方式更加灵活。短期融资券相对于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发行门槛较低,手续相对简单。其主管部门为人民银行,发行人只需将相关资料报请人民银行备案批准后即可发行,无需通过发改委、证监会等单位审批;企业只需根据发行标准,提交申请材料并具备信用评级即可发行,无需为此寻求担保,它打破了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在债券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创新: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制度,企业只需一次性申请一个融资总额度,在规定的时间和额度内,企业可根据当时市场利率、供求关系和自身资金需求情况,合理、灵活地决定其发行时机和发行期限;短期融资券只面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人发行,不对社会公众发行,由于它们资金规模庞大,有利于发行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融资。

6 有利于企业改善资本结构,分化财务风险。短期融资券可使企业逐步摆脱单纯银行贷款负债类融资的局面,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的合理搭配,分散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同时,与股票筹资相比,企业债券筹资具有明显的财务杠杆作用。股票筹资可以增加企业的资本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股票筹资同时也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不利于股权人加强对企业的控制,其结果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所产生的收益或者亏损将会被全体股东所均摊。而短期融资券则不同,企业除了按事先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外,其余经营效益将为原来的股东分享,避免了企业实际控制权分化的风险。

五、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

目前发行方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水平、市场化程度、承销商资格等问题上,对于短期融资券隐含的信用风险仍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1 对于发行企业来说,由于短期融资券的每期发行规模都较大,能否按时偿还对于企业现金流的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会存在企业现金流预测失误导致无法按期偿付的可能。目前有部分企业试图通过滚动发行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情况的限制,一旦发行环境恶化,企业同样面临无法偿付的问题。

2 由于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的违规成本很低,对财务数据、经营情况进行修饰的空间很大,这一点已经在证券市场反复得到了验证。若发行企业对所披露资料进行一定的修饰以达到低成本融资的目的,这无疑也增加了短期融资券到期偿付的风险。

3 短期融资券募集的资金,按规定只能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购买材料、维持日常经营、调剂银行贷款等方面,若发行人违反了募集资金的使用用途。投资于基建、股票等长回收期或高风险的项目上,也有可能造成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短期融资券的风险不局限于以上几种情况。但是,若发生违约情况,发行人将在机构投资者心中形成不守信誉的不良形象。而投资者中大多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这样会造成发行人未来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变得十分困难。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3篇

超级企业受青睐

超短期融资券是高等级信用企业以市场化利率,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低成本债务融资工具。作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一种,超短期融资券从期限上属货币市场工具范畴,具有信息披露简洁、注册效率高、发行便利、资金使用灵活等特点。

2010年1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开始接受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的注册,并规定企业发行超短期融资券所募资金应用于符合规定的流动资金需要,不得用于长期投资。试点期间,只有重点AAA级央企才有资格发行。

最先试点的这批发行主体都是“超级企业”,分别为原铁道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分别注册800亿元,1000亿元和300亿元,合计2100亿元。

超短融券和短融券一样,均是注册发行制,这意味着达到评级要求的企业可以方便在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更为重要的是,发行规模不是必须要与企业净资产挂钩,因为发行方便、成本较低,对于这些超级企业的短期贷款会产生很强的替代效应,企业发行融资的空间非常大。

业内人士认为,超短期融资券产品有助于丰富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渠道,提高企业流动性管理水平。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更好地满足了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地方企业需求旺

超短期融资券正式推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发行主体都是“超级企业”专享,之后才逐步放开至全部央企及核心子公司。经历三年的发展,超短期融资券已经发展成熟,但是面对地方企业和中小型上市企业开放力度还是不够,有专家呼吁应该尽快打破“垄断”,让更多的企业受益。

据了解,今年短融券融资规模将在一万亿元以上。其中,百亿规模超短融券频频出现,已成为今年短融券市场热点之一。下半年比较受关注的超短期融券有中国五矿,注册金额高达400亿元;中国广核集团300亿元、中国联合网络通信350亿元、中国国电集团500亿元、国家电网300亿元等等。

记者从中国银行业交易商协会官网了解到,今年所注册的超短期融资券多在50亿元以上,很多央企动辄就是数百亿的注册额。但是,地方企业和资产总额较少的上市公司却很少。有关专家指出:不是这类企业对超短期融资券没有需求,恰恰相反,这类企业资金需求很强烈,其中很多企业还面临短期周转问题。相对大型央企,他们的融资渠道很窄。而超短期融资券融资成本多在2%至4%之间,相对其他金融工具,成本较低,这对地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秘书长谢多在一次座谈会上直言,超短期融券向地方企业开放将有效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解决部分企业融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能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

开放力度待加强

2013年10月底,交易商协会同意将发行人扩大至满足一定条件的优质地方企业。2013年11月,江西高速集团10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顺利日前通过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这标志着国内第一家地方企业获得了超短期融资券发行资格。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首个超短期金融产品创新。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与债券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分析:超短融发行主体放宽,短融券发行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向地方企业和资产规模较小企业开放的力度还是不够,这类企业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获得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批准。即便获得了批准,其融资规模也远不能与超级央企相比。

目前,国内企业的短期融资工具有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票据贴现等。这些融资方式都涉及到较为复杂的信贷审批程序和授信管理,操作成本高,时效性差。这些企业实时摆布短期头寸的手段很少,超短期融资券有望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超短期融资券一次注册,分次发行,持续发行备案程序十分简便,短期资金获取高效快捷,可以有效熨平企业现金流波动。另外,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短,市场需求旺盛,利率水平将明显低于贷款。而且超短期融资券可以更好的契合企业的现金需求,避免资金堆积造成的成本无谓增加。

这些优点,地方企业及资产状况良好的大中型企业自然是十分清楚,但是,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是否能够加大、加快开放力度,记者目前尚没有看到交易商协会公开这方面的计划。

服务城镇化建设

在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成立五周年的座谈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交易商协会成立后,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银行间市场发展,对于促进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12月中旬,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行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重点考虑建立由城镇化事权主体发行、以本地投资人为投资主体、引入本地中介机构、以自律管理为主的市政债券市场,以市政债券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

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日前报告称,通过城镇化事权主体发行市政债券,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一方面有助于解决市政建设中财权与事权错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化,降低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规范的城市政府发债开闸后,有步骤地疏导化解既有的融资平台债务。交易商协会正在酝酿建立城镇化建设市场化融资机制,短期市政债券有望成为地方发债创新突破口。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4篇

短期融资券发展提速

从《办法》规定的发行要素看,短期融资券明显具有发行便利性强、发行条件较为宽松的特点。首先,与企业债相比,短期融资券发行流程相对简单,较为便利。短期融资券发行实行备案制,其唯一的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须在收到材料20个工作日内通知企业是否接受备案,并且企业允许自主决定发行的时间和利率,避免了以往企业债“多头管理”、发行程序繁琐、审批缓慢的局面。其次,《办法》对于申请发行的门槛也相对较低。企业只要具有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流动性良好,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盈利就具备了发行核心条件。此外,近3年内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有跟踪评级安排的上市公司可以豁免信用评级。对于发行额度,《办法》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即可。

华能国际、振华港机、国际航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五矿集团等5家企业发行了7个品种共计109亿元的短期融资券,期限覆盖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实际利率分别为1.99%、2.59~2.67%、2.71%和2.92%。其中,华能国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量为50亿元,占总发行额的45.87%。中国铝业发行了实际利率为2.92%,总额20亿元的1年期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均为中国农业银行,并获得了6倍的超额认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行企业均为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领域的大型垄断性国企,这也充分显示了央行鼓励“瓶颈”产业发展的倾向。

近日,中国联通的2期总额为10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开始在市场招标发行。目前已有华电股份、东方航空、路桥建设、马钢股份、宁沪高速、北大荒、鄂尔多斯等7家上市公司了拟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公告。此外,还有超过20家的大型企业正在进行发行准备。

如此多的上市公司“试水”短期融资券,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股市融资暂停促使上市公司转向债市寻觅资金。5月份开始,证监会启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后,在股权分置改革实施新老划断前将暂停新股发行,今后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一律实行改革后的新机制,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停止再融资。其二,200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短期信贷收紧导致相当多的企业流动资金较为紧张,对短期资金的需求较为旺盛。其三,短期融资券的成本优势明显,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财务费用,调整债务结构。

商业银行面临较大冲击

当前,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均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优质客户,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商业银行,短期内将面临优质流动资金贷款投放渠道缩小的冲击,并且在承销市场上将面临证券公司的有力挑战。从商业银行同业角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借此争夺国有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的迹象明显,商业银行对客户资源的全方位竞争将日趋激烈。

短期融资券对商业银行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是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效应”。目前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58%,但是市场上发行的同期限短期融资券参考收益率不到3%,即使考虑到包括发行费用在内的发行成本,与贷款相比成本依然明显偏低。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主体均为准国家信用级别的国有垄断性大公司,而这些公司同时又是对商业银行贡献度较大的“黄金客户”。据悉,只要符合《办法》规定的,在华注册的外资企业也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券。据估计,2005年将至少有30~50家大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总的规模将在1000~1500亿元左右。而今年上半年,金融体系内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的增量为6528亿元,2004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4868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即将分流的短期贷款总量占到了2004年上半年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量的20.5%~30.8%。因此,下半年短期融资券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效应”将不可忽视。

客户资源竞争加剧

短期融资券承销手续费收入(承销手续费行业标准为0.3%~0.5%)可以部分弥补贷款“替代”的利差损失。同时,商业银行还可凭此吸收相应的企业存款,可谓“一箭双雕”。为此,金融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之间对客户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截止到7月21日,全国已有18家金融机构获得了短期融资券的承销资格,其中的11家商业银行已经获得主承销资格。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不仅借此机会争夺短期融资券承销市场,而且目标直指国有银行的传统客户。

此外,虽然目前短期融资券的主承销商均为商业银行,但证券公司在承销市场上亦觊觎已久,欲分一杯羹。证券公司由于在证券承销领域具有传统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因此一旦大规模进入该市场,将对商业银行承销市场份额形成实质性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缺乏关联度。2003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不断上行,民间融资利率水平高企,但是货币市场利率却不断下行,2005年上半年,代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下降了80.1个基点。短期融资券的一大功绩便是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联系的更加紧密。

短期融资券的用途是弥补企业短期经营支出,因此其利率定价将不仅仅参考金融市场利率,还将参考实体经济的中长期走势、实体经济中资金的供求水平,发行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这样一来,作为一种短期货币市场工具,短期融资券打通了货币市场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连接渠道,其利率定价机制将更加复杂,并将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走势。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短期融资券带给商业银行的不仅是挑战,也许更多的是机遇。随着短期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债券融资偏好的形成,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投放过多的压力将逐步减轻,承担过多信贷风险的局面将会扭转,在债券市场的运作空间和盈利机会也会增加。在这一进程中,商业银行可以调整资产结构,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最终实现经营模式的全面转型。从中长期看,短期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融资券进一步促进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融合,全方位提高了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的竞争强度,以信贷为纽带的传统银企模式遭遇到了新的挑战。更新观念,主动出击,继续为优质客户及潜在优质客户提供信贷、结算、现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稳定客户和资金资源,而且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目前我国短期债券市场品种较为有限,主要是短期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受国债发行管理制度的约束,财政部缺乏发行短期国债的动力;由于发债主体的数量限制,政策性银行短期金融债供给较为有限;央行票据则是最主要的短期债券市场工具。短期融资券的问世,将继续丰富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增加短期债券投资选择。

据有关数据表明,上半年商业银行央行票据投资力度较大。由于目前央行票据收益率已经大幅降低,6月末,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为1.63%,比年初下降了163.75个基点。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运作力度,提高短期交易性债券在资金业务中所占比例,有效改善投资组合的收益结构。国有垄断型大企业所发的短期融资券由于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好,收益率高于同期发行的央行票据,应在短期资金资产配置中给予更多关注。

短期融资券是短期企业债券的“雏形”,完善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期限结构,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它灵活便利的发行模式必将对现行企业债形成“倒逼”,企业债券目前存在的发行程序繁琐、利率定价机制不灵活的状况将逐步改变,企业债券市场停滞不前的现状将改观。一旦优质客户更加倾向于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短期和中长期融资4,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战略将彻底改变。

同时,在承销领域,未来中长期企业债券承销业务完全被证券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垄断的格局将势必被打破,商业银行应注重积累承销经验,为未来全面介入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与承销进行“热身”。另外,随着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推出,其内在的盈利机会也将逐渐显现。通过在二级市场做市,可以提高短期融资券及企业债的流动性,并实现一定的差价收入。

时下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主体虽然仅限于大型国企,但可以预计,随着市场的成熟,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体系的完善,大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将会逐步参与短期融资券市场,市场主体将进一步增多,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相关链接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5篇

从理论及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商业票据应该是企业短期融资的惯常工具。由于我国票据法规的落后,才使得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商业银行进行短期融资,此次央行针对企业短期融资制定相应管理法规,某种程度上凸现了我国现有票据市场法规的立法缺陷。

短期融资券的法律特征

此次的《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无论是从发行方式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具有商业票据的特征。

第一,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方式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

第二,短期融资券的功能是为企业发展直接融资服务。

第三,发行王体是国内一般非金融企业,只要求一个会计年度盈利。

第四,短期融资券实行“备案制”,不需要发改委的审批,比企业债的“审批制”有本质突破,甚至也优于股票市场发行的“核准制”,几乎等同于发达国家的注册制。这是我国直接融资领域根本性突破。

第五,需要进行信用评级,且信用风险将成为短期融资券定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不需要强制性担保。

第六,利率不受管制,由市场参与方自行决定。直接突破了原来企业债管理办法中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的规定。

第七,强制信息披露。关于信息披露的做法,与股票发行类似,是直接融资的典型特征。

《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是一部比较彻底的市场化的发行管理规则。其立规的指导思想将对整个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甚至是股票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短期融资券的特征来看,其与国外货币市场上的商业票据基本相同,但从我国现有的票据市场法规来看,短期融资券虽然在本质上等同于商业票据,但在形式上仍不属票据市场法规的范畴。

我国现有票据市场法规的立法缺陷

传统的商业票据是商业上由于信用关系形成的短期五担保债务凭证,其产生于商品交易中的延期支付。商业票据具有抽象性和无因性,即商业票据只反映由此产生的货币债权债务关系,而不反映交易的内容。

从商业票据的定义中我们可知,商业票据的签发即商业票据的一级市场是基于商品交易的延期支付,因而它是一种信用结算工具;而一旦商业票据进入金融市场后,它就成为了一种融资工具,原有的结算功能不复存在,即当商业票据市场成为货币市场的一个子市场时,商业票据只是金融市场的一种融资工具。随着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商业票据的抽象性得以强化,其签发不再基于商品交易的背景,更多地成为发行人融资的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市场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商业票据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单指短期、无担保的本票,商业汇票的买卖贴现成为平行于商业票据市场的另一个货币子市场――贴现市场。

1995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对于票据要式条件的规定较为狭窄,汇票只规定了银行汇票、商业汇票,而没有个人汇票;本票只规定了银行本票,而更为重要的商业本票尚未规定;在肯定票据无因性的前提下,更强调票据的真实交易,债权债务关系等。正是由于这一狭窄的定位,使得中国的票据功能仍仅仅局限于支付信用结算工具,票据的融资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谈沦和研究的票据市场只是指汇票的贴现市场。可以说,目前在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作为金融市场组成部分的票据市场尚未建立。

完善我国的票据市场法规体系

从法律上许可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

我国商业票据的立法缺陷使得发行融资性票据面临法律障碍。票据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因此市场的工具应该既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也包括单纯以融通短期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从世界其他国家票据市场发展进程看,融资性票据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甚至达到70%~80%。而我国《票据法》对票据必须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的规定,使中国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中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因此,要抓紧修订《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把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纳入法律许可的框架以内。

完善我国票据市场法规体系的目标

融资性票据主导化。一个活跃的、高效的票据市场必然存在大量的、有着各种不同需求的市场参与者,丰富的、满足各种市场交易主体需求的短期融资工具,以及完成各种不同市场功能的结构模式。剖析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脉络,借鉴发达国家票据市场的发展经验,可以预见融资性票据的出现乃大势所趋。

票据市场主体多元化。从票据市场交易主体上看,打破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票据市场的参与者还将包括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且其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趋于扩大。

票据市场品种多样化。在票据市场中,不仅有银行承兑汇票,还有商业承兑汇票及商业本票等。

票据市场管理规范化。随着商业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运行规律和风险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化,票据法规的不断完善,金融监管部门对票据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将不断加大,监管技术更加先进,依法合规、科学高效管理票据市场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完善商业票据市场法规体系的政策建议

科学定位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方向,完善现有票据市场基础条件,提高对发展商业票据市场的前瞻性认识。商业本票作为商业票据市场主要品种,是一种独立的企业信用形式。建议在适当时机,修订《票据法》有关条款,以对商业本票做出必要的准确界定。

改善票据运作环境,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票据运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仲裁环境,监管环境和竞争适应环境。改善票据运作环境,一是要致力于法律建设,使票据行为从始至终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增强社会对票据的信赖度。二是要建立权威性的资信评估机构,严格信用评级制度。同时,加强对票据业务活动中交易风险的防范和交易纠纷的高效处理,维护正常稳定的交易运作程序。三是要加大对票据行为的监管力度,要注重发行者资格的认定,实行发行登记制。同时,要特别注重交易性票据行为真实性,对融资性票据行为在发展初期加以必要限制。四是要营造票据业务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促进票据市场规范有序运作。

此外,充分发挥利率调节市场的杠杆作用。中央银行要赋予再贴现率更完整和更有效的内容,可以考虑放宽再贴现率的浮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再贴现率下浮空间。推行差别利率,对不同行业的票据和不同信用度的企业执行不同档次利率等等。

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建立专业性的票据交易机构。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商业票据的主要买方包括大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地方政府投资公司等。近年来,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作为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在票据市场上的地位已举足轻重。可考虑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扩大票据市场参与主体。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 中小企业融资;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融资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7-002

一、前言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资金的筹集是正常生产经营的保证,传统的企业融资模式中,商业信用、短期借款占有重要地位。商业信用方式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这种企业间的借贷关系,由于其属于“自发融资”行为,在取得时间、规模方面都有较大弹性,限制性条件也较少,但缺点是期限较短,很多企业对3个月的应收账款就设置了预警。短期借款,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安排,取得相对简便,其不便之处在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有许多信用条件要求,申请、审查、抵押、还款保证及信贷限额等约束条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短期融资券(CP-Commercial Paper)因其注册制的便利,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融资的空间。

二、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历程

1.短期融资券的启动与中止

1989年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主要内容是肯定了一些地区进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试点,促进了资金融通、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表示各地可以运用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这种办法,以缓解在紧缩信贷的形势下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矛盾。

其特点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额度由人民银行总行在年初一次性下达;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必须经人民银行审批;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所筹集的资金只能用于解决企业临时性、季节性流动资金不足,不得用于长期周转和固定资产投资;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最长不得超过9个月;利率上限为以同期居民储蓄利率为基础上浮10%。

总体而言是严控发行规模和发行利率的计划模式。90年代中期,出现了乱集资、乱提高利率、乱拆借的三乱现象,短期融资券不能按期兑付,信用风险的暴露导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中止。

2.短期融资券的重启

2005年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企业发行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期限最长不超过365天;发行利率或发行价格由企业和承销机构协商确定;企业通过主承销商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备案材料,中国人民银行核定企业发行融资券的最高余额。于是,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始重新启动,部分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开始了短期融资券的发行。

2008年4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企业只须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即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披露信息;发行利率、发行价格和所涉费率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投资者自行判断和承担投资风险。这种政策准入门槛的取消,使所有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成为可能。

三、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状况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由审批制到备案制再到注册制,使原来由政府信用背书的模式转向了依靠企业信用为支撑的信用工具模式,计划体制彻底走向了市场化。

首批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为5家: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商业银行为主承销商、通过组建承销团的方式发行,总计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7只,总额为109亿元,期限从三个月到一年。发行利率均在3%之内,相对于银行6个月贷款利率5.22%、一年期贷款利率5.58%,融资成本大幅下降。

2005年共计58家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76只,发行规模达到1424亿元人民币。2006年187家企业发行了241期短期融资券,总额2926亿元人民币。2007年数据为:214家,263期,总额为3349.1亿元。

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在2008年10月8日开始试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接受了6家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注册,首批注册额度共2.52亿元,首期计划发行1.97亿元。

短期融资券以其融资成本低、方式灵活、发行便捷等特点成为企业的重要融资工具。截至2012年11月15日,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存量已达4.05万亿元人民币。2012年,共计359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总额1854亿元,发行家数占比由2005年的8.6%增加到31.2%,发行金额比例由2005年的3%增加到7%。

包含短期融资券在内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已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在业内获得广泛认可的证券时报“最佳投行项目”评选中,其一直占比重要位置(见表1)。

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20个项目中,短期融资券占7个。大型项目包括招商银行的“中国铝业公司2010年短期融资券项目”,发行额100亿,期限365天,利率2.1%(发行日前一日SHIBOR1.89%+0.21%);中小企业项目包括广发银行的“东光微电短期融资券项目”,发行额0.2亿,期限365天,利率7.02%(发行日前一日SHIBOR4.56%+2.46%)。

利率方面,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自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其基于报价行预测的利率,相对于央票具有更好的前瞻性、灵敏度,其作为基准利率的意义已逐步为市场所认可,短期融资券的利率基本上由SHIBOR加点定价。影响加点的因素包括信用利差、流动性利差及期限结构利差等,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逐步市场化。

四、短期融资券发行的注意事项

企业从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大财务杠杆以取得所有者权益的更快增长是可行的,但要注意风险的控制。从理论上讲,只要总资产报酬率高于负债利息率,即可不断增加负债,无限地向临界点趋近。然而现实中,产品销售、资金周转不会完全平稳而是会发生波动的。因此,速动比率1:1、流动比率2:1这一安全中值是值得参考的。在企业运营中,财务管理要与主营业务充分配合,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增强抗风险能力。

短期融资券可以一次注册、分次发行,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滚动发行,以实现短期资金长期使用。然而此举不可过分使用,尤其是企业在进行中长期项目投资的资金安排方面,短贷长投、期限错配的结果可能导致现金流中断的风险,此时应考虑中期票据、公司债等融资方式。

不断提升企业信誉,合理规划发行。规范、透明有利于提升市场对企业信心,规范信息披露、重要信息及时,都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时支付的风险溢价。规划发行时间要留有余量,以减少外部事件的影响。“福禧事件”中福禧投资在2006年3月发行了10亿元1年期的短期融资券,7月份,福禧投资曾违规拆借32亿元上海社保基金用于购买沪杭高速上海段30年的收费经营权之事被查出。随后福禧投资的财产遭遇法院冻结,短期融资券面临兑付危机。这直接导致其它融资券在发行时风险溢价的提升,发行时间留有余量则可以推迟发行以避开因市场恐慌产生的发行成本。

五、短期融资券对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善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决定了企业融资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发展资金取得从量上而言,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占绝大部分,股票、企业债券融资即使是上市公司也只是主要融资渠道之一,财政扶持也是僧多粥少。

企业短期融资券对改变上述状况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加上0.3%的发行费及相关咨询费用构成的实际融资利率,依然低于银行贷款,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自然成为银行贷款的良好替代。短期融资券改变企业流动债务结构的结果,是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增强了企业的财务能力。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过程,使得企业的公司治理更加的规范和理性。发行短期融资券对于企业而言,不仅是财务行为,而且是企业形象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的契机,最终从财务与业务等多方面助力企业的发展。

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从企业层面看,改善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不足、优化了财务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融资成本,在提升企业声誉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价值。从资本市场的层面看,拓展了市场发行主体的规模,丰富了市场层次,改善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严重不平衡的局面。随着市场监管、信用、风险、评级管理等方面水平的提高,短期融资券的潜力还将会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延喜.财务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

[2]查尔斯.R.盖斯.华尔街投资银行史:华尔街金融王朝的秘密,The Last Partnerships. Charles R.Geisst, 2001

[3]中国人民银行,

[4]证券时报,

[5]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cn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7篇

变动态势:从趋同到差异

2005年5月26日~2006年3月29日,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变动明显分为两个阶段(见图)。

在2005年12月14日之前,一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维持在2.92%的固定水平,发行利率处于“趋同”状态。其间发行的39支短期融资券中,28支信用评级为短期信用最高评级“A-1+”,11支信用评级为信用等级仅次于“A-1+”的“A-1”。这一阶段的数据显示,信用等级差异并没有体现为信用利差。

从2005年12月14日开始,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开始出现分化。当日,铁道部2005年1年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为2.95%,比此前的2.92%高出3个基点。2005年12月26日,南京钢铁、葛洲坝1年期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分别达到3.23%和3.25%;12月28日和29日,翔鹭石化、梅雁股份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更是分别高达3.53%和3.72%,创出年内的最高水平。2006年1月5日,康美药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则升至3.80%,成为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2006年2月以来,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差异化态势更加显著。信用评级为A-1+的短期融资券平均发行利率基本在3.2%左右,而信用评级为A-1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要比A-1+级的短期融资券平均利率高5~30个基点。

作为企业发行的一种无担保融资票据,短期融资券具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其发行利率须在无风险利率(一般为短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的基础上体现信用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同时,作为一种市场投资产品,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将受到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制约。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的预期、对产品价值的判断、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策略以及承销商之间的竞争策略都对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信用评级公司通过对企业的所有制状况、产业前景、经营素质及现金流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得出的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评级,对企业信用风险水平有一个差异性的总体评价,这种信用评级差异会对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形成方向性指引。数据统计显示,国有垄断性大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低于一般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发行利率低于民营企业。煤炭、电力、交通、石油等资源性国有企业的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的一般性国有企业,而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则高于产需平衡行业。

从宏观层面看,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进行回购交易将影响市场资金面和投资者预期。2005年11月末到2006年春节前,由于资金需求旺盛,各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增大,作为资金市场方向标的央行票据收益率也逐渐上行。由于短期融资券的主要定价基准就是相邻时期发行的央行票据收益率,因此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也随之上升。

例如,2005年末发行的翔鹭石化1年期短期融资券,虽然该公司有外资背景,财务状况也较为优秀,信用等级为最高级别A-1+,但是发行利率高于前期短期融资券平均发行利率60个基点左右。2006年2月份以来,由于传言央行将在今年上半年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资金面预期趋紧。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收益率从2月28日的1.9368%攀升到3月28日的1.9888%,上升了5.25个基点。相对应地,这两个时间段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也出现显著差异。3月初发行的江苏交通和南方电网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分别为3.1992%和3.1247%。而在3月28日发行的南京钢铁和无锡国联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则分别达到3.2951%和3.2844%,比3月初上升了14个基点左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钢铁在2005年底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比本期低5个基点。

目前,除商业银行外,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也可以成为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商。3月下旬,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两家资产管理公司成为首批获得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资格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随着券商及保险公司的介入,短期融资券承销市场竞争强度逐渐加剧,各家机构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将对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外,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方式为通过簿记建档发行。簿记建档一般是指管理新发行出售证券的主承销商作为簿记建档人,和发行人共同确定申购价格区间;然后进行路演,与投资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簿记建档人将每一个价位上的累计申购金额录入电子系统,形成价格需求曲线,并与发行人最终确定发行价格。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这种发行方式有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发行利率。一是簿记建档发行的方式透明度相对较低,由于发行人在簿记建档过程中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因此其意愿可能影响发行利率。二是主承销商既履行承销职能,同时又是重要的投资者,因此,其动向对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相对于同期限的国债、金融债及央行票据都有较高的信用溢价,其发行利率甚至高于部分长期国债。现阶段,由于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质量较高,违约风险也较低,因此,短期融资券成为商业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短期资产组合的重要品种之一。

在短期融资券的品种选择方面,由于机构投资者对产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判断存在差别,因此,不同短期融资券在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不同类型的短期融资券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也有所差异,发行利率将受到影响。

未来动向:利差将会更好地覆盖风险

当前,短期融资券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短期融资券进行合理定价,也就是如何能让利差更好地覆盖短期融资券所具有的风险。为此,须构建合理有效的无风险利率基准,增强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与短期信贷(包括票据融资)利率的相关性,并完善违约率检验制度,发挥信用评级的引导性作用。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短期国债作为无风险短期债券,发行计划和规模较为稳定,是风险债券的定价基准。而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定价基准主要为央行票据。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主要功能是体现货币政策操作意图。短期融资券以央行票据为定价基准直接面临的问题是,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随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策略的变动而频繁波动,不利于体现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和真实财务情况,也对企业融资成本产生不确定影响。

2006年3月份,我国正式推行的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取代了实行多年的国债赤字管理政策。短期国债发行量将增多,市场影响力将显著增强。预计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将更多地以短期国债利率为基准,同时参考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以及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另外,随着短期融资券市场流动性的提高,二级市场到期收益率也将成为短期融资券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2005年5月26日至8月份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信用评级均为最高级“A-1+”;8月份之后,信用评级“A-1”也在市场出现。但截至2006年3月29日,除华能国际和中国铝业根据标准普尔评级“BBB”级发行外,短期融资券的国内信用评级仅有“A-1+”和“A-1”两个级别,尚没有被评为A-2及以下级别的短期融资券。总体看,信用评级与信用利差关联度较弱,信用评级对不同资质的企业区分度较差。

当然,这种现状的形成也有其它原因:首先,目前上市的短期融资券大多数属于垄断企业、行业龙头或者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较好,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短期违约风险较低;其次,在流动性过剩的金融市场环境下,较少的短期融资券供给和相对旺盛的需求使得信用利差被缩小;再次,由于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违约率检验还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信用评级的科学性还有待观察。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短期融资;短期融资券;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杨大楷(1949- ),男,重庆市人,上海财经大学投资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投融资理论与政策研究;蔡锦涛(1978- ),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F8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142-04

收稿日期:2008-08-20

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协议》、《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两个配套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债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更是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和完善货币市场建设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但是2006年以前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意识较弱,如不同主体发行利率呈现利率趋同的情况。2006年7月24日“福禧事件”的发生给急速扩张的短期融资券敲响了警钟,使得市场各方面普遍关注短期融资券存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市场行为,完善既定制度,加强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控制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表1)。

一、文献综述

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无担保的信用债券,信用风险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因此较多的研究侧重于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欧洲金融市场协会(ACI,2002)在《欧洲短期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建议》中,针对短期融资券的市场风险,从信息披露、市场组织、财政调控、欧洲央行资质、结算与清算、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控制风险的建议。David Doran(2006)认为,通过对欧美短期融资债券市场的比较,提出了短期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整合,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化解市场风险促进市场稳定的观点。Erik Banks(2003)则针对短期融资券风险理念、治理构架、风险确认、风险量化、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认为确认流动性、财务杠杆比率、融资、风险暴露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因此,设计、制订明晰的权限、责任和预期的风险危机管理方案,必须满足快速执行的需要。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李立民(2006)从短期融资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构成从信用风险、金融风险、评级风险、利率风险、信息披露不完善而引发的道德风险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化解和规避风险的对策。而李红、戴鸿(2006)认为,短期融资券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又一个重要渠道,分析得出股权分制改革、宏观调控和节约成本等是上市公司偏好短期券融资的主要原因。发行短期融资券既面临包括了偿付风险与财务杠杆风险两方面内容的财务风险,同时,又面临包括短期债券市场的系统信用风险与自身信用风险两方面的信用风险。周好文、王蕾(2006)指出,由于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发行与流通中出现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银行作为承销商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加,以及短期融资券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较差等原因,使得短期融资券无法实现缓释银行信用风险的功能,因此,企业短期融资券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程序与市场发达程度,才能降低其对银行造成的负面效应。而周子元、邓雁(2007)通过对12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分析其违约距离和短期融资券风险溢价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负相关关系。违约距离比信用评级能提供更多的关于风险溢价的信息,但不能完全解释风险溢价。孙克、冯宗宪(2007)对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采用了虚拟变量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待偿期限短期融资券的信用差价的差异性,建立了短期融资信用差价期限结构,发现了短期融资券的信用价差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进而,统计分析现有各个待偿期限的短期融资券的信用差价分布,认为短期融资券市场蕴藏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我国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分析

在金融体系中,风险和收益总是相伴而生。短期融资券在带来新的机会和收益的同时,也会引起显著或潜在的风险。我国目前短期融资券主要存在下列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就是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风险。在国际风险管理领域,信用风险被定义为:在某一给定时间段内可获得一笔收益预期实现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产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违规成本低,与企业财务状况紧密相连的风险提示处于空白阶段。部分企业为达到低成本融资目的,对所披露的财务数据、经营情况资料进行一定的修饰,从而增加了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强制信用评级的要求下,企业可能为了降低发行成本或提高信用等级而聘用评级标准不严格的评级机构,从而不但掩盖了风险,也降低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而言的。它是指当债务提取突然增加,有可能迫使机构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资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兑付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负债持有者要求兑现或提取其金融债权所引起的。第二种为承诺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表外承诺的持有者要求执行承诺而引起的――此时的贷款承诺成为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资产。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使流动性风险按其分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

一是银行自销自买短期融资券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兑付风险的产生。一旦个别发行主体出现兑付风险,必然引发投资机构对于相同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资质产生质疑,从而引发大范围抛售,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短期融资券价值迅速下降。若恰逢负债持有者要求兑现或提取大额的金融债权,而银行又将短期融资券作为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时,必然引致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二是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即承诺风险。短期融资券是无担保信用债券,不少企业为了顺利发行,将银行授信额度作为提高债务偿还能力的条件,主承销银行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也不得不提供隐性担保。一旦出现违约风险,银行和企业为了维护双方各自形象和关系,就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企业偿

债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导致本应分散化的信用风险仍然集中在银行,若此时银行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那么承诺风险将显现出来。

在我国,截至2006年5月22日,共有157只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达2 532亿元。6月底,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券持仓量占其总托管量的63%,而保险公司只有9%,基金公司是17.8%。因此,对短期融资券信用风险程的控制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将最终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除了有可能受到再融资或再投资的影响之外,还面临着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短期融资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投资者而言,其风险变现为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对其投资收益的影响。二是对发行者而言,则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对其再投资、再融资的影响。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若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处于持续上升势态,那么原先已经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二级市场的价格将会下跌,投资者若在二级市场抛售短期融资券就有可能承担投资损失,避免损失的唯一办法只有继续持有原有的短期融资券直到到期为止。此时,短期融资券对于投资者而言就失去了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功能。2006年随着短期融资券利率的不断攀升,一些过去发行的低利率的短期融资券成了金融机构手中的鸡肋,为了避免损失,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到期后再兑现,如遇资金短缺只能折价卖出,承担投资损失。

从发行者角度看,自2005年底以来,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呈现分化迹象,发行利率出现较大幅度攀升,特别是2005年7月底的福禧事件发生之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迅速上扬,尤其是民营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其发行利率已接近一年期的优惠贷款利率。

(四)评级风险

评级风险是指信用评级服务专业机构对评级对象不公正的信用评级,而隐藏了潜在的有可能造成的信用缺失、市场混乱无序乃至发生经济危机的现象。

一是评级缺乏时效。虽然评级公司都做了后续信用评级安排,但时至今日尚无一只融资权被跟踪评级,致使短期融资券发行时的评级终身化。

二是评级手段滞后。现有评级方法大多采用类似长期债券的评级方法,主要关注行业状况、发展趋势、行业风险及发行人财务状况等中长期指标,没有体现短期融资券的特殊性。对发行人的资产流动性、财务弹性等短期财务指标和债券的偿债保障措施并未给予特殊关注。

三是评级标准不统一。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评级尚没有相关统一指标,且一些发债企业既缺乏历史数据,又缺乏参照系,给评级公司开展短期融资券项目信用评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是监管主体缺位。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未涉及对评级机构如何进行监管,导致在目前违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信用评级机构可能与主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合谋,使评级结果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状况。

三、国外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方法和经验

(一)美国商业票据市场

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较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最初发行商业票据的是各类工商企业,通过证券经纪人发行。而购买者多为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到了19世纪,经纪人开始经营商业票据的自营业务,通过向银行借入资金买人票据,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以赚取利差。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市场发行商业票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票据市场进一步繁荣,使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成为全球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商业票据余额占到全球商业票据市场余额的近70%。从欧元市场来看,以美元为面值的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到商业票据余额的86%,并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目前美国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级机制。1970年宾州中央铁路爆发8200万美元商业票据违约事件之后,几乎所有的商业票据开始都从一家或更多的评级机构获得评级。目前主要的3家信用评级公司是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投资公司。评级机构通过广泛多样的信息对发行人的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企业过去项目运作结果和融资结构。一般而言,评级较高的发行人平均盈利比评级较低的发行人高,而且,较高信誉级别的发行人的融资负担较小、负债率较低。在美国,信誉最高的票据必须有两家评级机构对拟要发行的商业票据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如果只有一家公司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或者两家公司给予次高评级,则该票据是二级票据,在发行时不得不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利率。

二是流动性支持。为了支付全部或部分到期的商业票据、还清其他短期贷款,商业票据的发行人希望能够随时获得现金。这些资金或者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现金储备、或者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评级机构要求企业出具短期流动性证明,否则不对其评级。最高级别的发行人可以持有商业票据发行量的50%的流动性支持,但是低于A1/P1的企业必须持有100%的资金支持。

三是信用增级。要获得一个商业票据的评级就需要获得信用额度的支持,评级机构不会为潜在信用的发行人提高信用级别。但是发行人可以通过选择一种信用增级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其票据的信用等级。这些信用增级的方法可以在发行人不能偿付到期票据时,安排其他机构偿付,以减少违约风险,信用增级和信用额度支持的不同之处在于信用增级提供的是一种资金支持的保证,不能用做提现。其方法包括售出应收账款的企业担保、银行信用证、保险债券等。

四是市场监管严格。早期由于商业票据市场违约事件很少发生,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条例中很少涉及商业票据的条款。随着1970年宾州中央铁路82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违约,保护商业票据投资者的权益开始受到各方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发生,则进一步推动了监管框架的形成。美国1991年2月通过了对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2a-7款的修订。受到该条款的限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作为商业票据的最大持有者,仅能持有P-1或P-2级别的商业票据,并且这些基金持有的P-2级别的商业票据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这些严格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低信用级别票据的发行,保证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韩国企业债市场

自1963年韩国发行第一只企业债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公共和私人部门仍然过度信赖国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债券融资。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政府采用建立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坚实的投资者群体,同时采取保证净收益的方法鼓励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目前,韩国企业债市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二级市场。韩国企业债市场的风险方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是公司治理和政府监管相结合。1997年以后,企业债

券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为了灌输透明度和可信度理念,一些新的准则和管理规定被引入公司领域。要求有统一的财务报表、独立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强力的审计及信息披露体系,少数股东的权利得到加强。由于意识到政府直接控制的危害并重建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韩国政府重新将其职能定位于审慎的管理者和监管者,并且合并了几个原来独立的行政机构以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为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银行监管机构得以改进,建立了前瞻性标准,设置了更加严格的贷款分类标准和计提准备金标准。为了加强固定收益工具的透明度和刺激二级市场,政府2000年7月引入了要求机构投资人持有的债券资产组合按照市值计算的会计准则。结果,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不同基金间不断调整债券损益。此外,私人债券定价机构也在2000年出现,以弥补市值计价法的不足。

二是提高信用水平。一方面,政府通过修改法律鼓励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韩国政府在1998年通过了《资产证券化法》,该法案清除了许多制约资产支持证券发展的法律和管制障碍,同时简化了交易实施的特定程序。在此基础上1999年通过了抵押资产证券化法案。另一方面,政府设计了一级市场债券抵押债务和贷款抵押债务,以便在大宇危机后帮助那些难以达到发债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不仅如此,政府还在一级市场债券抵押债务中结合了部分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或韩国科技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对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的改善对国内企业债市场的风险管理。

四、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控制的建议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流通涉及到评级机构、发行主体、承销商、担保机构等多个市场主体,因此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控制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

(一)对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建议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在发券、投资、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自我约束力,有效地降低短期融资券的市场风险。

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企业要建立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必须懂得如何把所面对的风险统筹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还要明确纳入风险管理的控制范围。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在企业高层的参与下,部门间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协调,风险管理的工作必须具有连续性,同时要扩大视野、全方位的把企业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机会都考虑进去。

(二)对不同市场参与主体的建议

各个市场主体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个主体通过各种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主体内部的风险;另一方面各个主体间通过相互合作和监督减小市场其他主体的风险,从而提高融资券市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以下就分别针对各个主体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质量,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其采用的评级制度的合理性及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大都成为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的基石。高水准的业务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规范的行业自律体系都是提高信用机构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

二是发行主体。短期融资券的品质是由发行主体的信誉、实力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为了提高发行主体的实力,除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外,确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以及建立有效的现金管理制度,才能发行高品质的短期融资券,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是承销机构。我国目前承销商承销融资券,可以采用代销、余额包销或者全额包销三种方式。对于承销商而言,采取后两种方式承销如果短期融资券的品种不好、风险较大的话,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对于承销商而言在承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发行品种的甑选工作,合理选择承销品种,同时还需要选择合理的承销方式,为了避免风险可选择代销的方式。此外,承销机构还应该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和发行人共同制定合理的短期融资券价格,保证发行的顺利进行。

四是担保机构。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担保方现在均为主承销银行,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中的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担保机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建立规范风险决策程序,按风险程序操作,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对每笔担保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再次是合理设计担保组合,通过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分散风险。

五是投资机构。作为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要增强风险意识,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短期融资券档案,以加强对发券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发行风险和预防风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定期了解发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监督发券企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维护自身及其他投资者的权益。

六是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政府及监管机构而言,建立制度化的监管合作框架是确保短期融资券市场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政府对各方的制度监管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规范发展第三方信用评级,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对发行主体的监控;建立对发行主体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细化主承销商负责制;扩大机构投资者群体,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券等级;营造社会舆论监督的氛围。

七是金融产品创新。随着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各种风险将逐步显现,政府必须加快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为各市场主体提供防范风险的工具。目前可以借鉴的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有资产支持融资券、利率互换等。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9篇

一、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展现状

1988年前,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弥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足,尝试在本地区发行短期融资券。198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企业短期融资券进行了规范,企业纷纷通过这一渠道进行融资。但从1993年开始,我国出现了乱拆借、乱抬高利率和乱集资的现象,各地超规模发放短期融资券,到1997年,一些地区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不能按期兑付的情况逐渐暴露,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审批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使得该金融工具退出了市场。

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依照相应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这是我国根据企业融资结构调整和货币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的重新启动,同第一次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相比,无论是在制度规定,还是在操作流程上,重新启动的发债行为都比较规范。

从2005年5月到2005年年底,我国共有58家非金融企业发行了74笔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累计1353亿元人民币,极大的支持了企业的资金融通。从发行主体来看,大部分都是大型企业且信用评级较高,多为A-1级以上,评级机构多由国内评级公司担任;从承销主体和投资主体来看,主承销商大都是商业银行,而投资机构也多为商业银行;从发行利率或价格来看,在发行初期,各企业的利率差异不大。但从12月末开始,发行利率的差异越来越大,1年期的发行利率最高达3.72%,最低为3.19%,这体现了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差异,体现了发行价格和利率的市场化取向。总之,从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这次企业短期融资券的重新启动,坚持了市场化的原则,对发行规模实行余额管理,对发行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严格评级,使得企业融资券在自由发展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规制,促进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规模扩张和稳定发展。

二、企业短期融资券对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的绩效分析

企业短期融资券可以改善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有失均衡的情况,调节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结构。同时,可以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冲击银行的业务结构,也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从制度层面讲,企业短期融资券为银行的信用风险缓释机制提供了制度平台,降低了企业的银行贷款比重,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从技术层面讲,使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上的衍生产品交易拓展到债券市场,为衍生产品交易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信用衍生产品可以转移和对冲银行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会给银行带来其他风险,因此,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缓释问题需要银行进行破解,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为缓释风险提供了空间。但是,企业短期融资券真的可以缓释银行的信用风险吗?

从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设计来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成本低于向银行贷款,我国现行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58%,而已发行的相同期限的短期融资券的参考收益率低于3%,因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会从银行贷款转向发行短期融资券。而且从长期来看,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会越来越大,从而使得银行贷款的份额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会减小。现有的研究也都认为,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可以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是通过推动金融结构调整,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将银行直接风险向市场转移,降低银行经营系统风险。二是商业银行投资企业短期融资券扩大了资产组合种类,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同一银行可以投资众多的企业融资券,也有利于分散信贷风险。但作者认为,企业短期融资券并不能缓释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不能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这是因为,从实际操作来看:

第一,《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规定了市场准入条件,目前满足这些条件的企业一般都是信用良好的大型企业,是银行传统的优质客户,受短期融资券成本低、流动性好的吸引,这些大企业容易从银行贷款转向短期融资券。尽管短期融资券可以给银行带来中间收入,但同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相比,其盈利空间较低,因此,出于利润的考虑,银行还会继续其信贷业务,而此时银行的大量客户都是没有实力发行短期融资券、信用等级较差的中小企业。所以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并没有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反而使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

第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商由金融机构担任。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发行的短期融资券的承销商大部分由商业银行承担,出售不掉的部分由商业银行买断。由于企业短期融资券是一种无担保的证券凭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融资券的信用风险全部由商业银行承担。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企业短期融资券的需求较旺,不存在滞销的现象,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用等级较低、风险较大的企业也会进入市场,同时,需求较旺的市场局面也会逐渐趋于平缓,因此,未来市场会出现滞销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变大。

第三,从目前短期融资券的发展实践看,其投资主体大都是商业银行,尽管商业银行投资短期融资券可以优化其资产结构,但从银行的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由此也由银行来承担,抵消了银行信贷额度降低所带来的信用风险缓释。同时,商业银行对绝大部分短期融资券的投资也使信用风险只是在银行间进行转移,银行的系统信用风险并没有降低,无法实现短期融资券设计方案中由多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承担信用风险的目的。

三、结 论

短期融资券范文第10篇

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的背景

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概括来说,金融领域改革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长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增长率持续高于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其结果是m2/gdp的比例从1990年的80%,增长到2003年的183%,2004年末,该比例达到了185%。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m2/gdp比例是全球最高的:2002年,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的m2/gdp的比例大多数在30%~40%之间,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在40%~50%之间。中国m2/gdp比例过高,虽然从转轨的实际国情来观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表明了以间接融资为主模式的低效率。这种状况给宏观调控和微观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银行不良贷款累积、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都与现有融资结构不协调有联系。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的挑战。改革早期,我们通过让利方式促进了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对外经济改革,当财政资源很紧、体制上又缺少灵活性时,金融业就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其后果之一就是在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金融改革滞后。1998年以来,国家通过发行特种国债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等措施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势必随之转变。这就需要响应的配套机制和环境及市场工具。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体制的改革比其他领域的改革具有更大的艰巨性,不管是休克疗法还是渐进式改革,共同点是要培育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与金融机构发展相应的法规体系、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挑战。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不均衡的挑战,这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均衡”:一是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使发育程度低、市场规模小的金融子市场的需求,转移到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金融子市场中实现,形成跨市场的风险转移,既不利于新兴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既有市场的完善;二是金融市场产品、参与者、中介机构和市场规则体系发展不均衡,在推进产品创新中必须顾及现有市场环境的约束。要解决这两个“不均衡”,仅针对个别问题采取局部性的改革措施是不够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

第四,储蓄难以顺畅转化为投资的挑战。一方面,近几年我国家庭住户部门的储蓄性金融资产增长迅速,对可投资的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但苦于投资工具不多,大量储蓄类资产集中于银行体系,使金融系统的可用资金十分丰裕,货币市场资金大量聚集;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虽然企业愿意以较高成本融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出现了“梗阻”。上述四个方面的挑战在现实中错综关联,在具体领域有不同表现,目前金融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大多可以分析归结到这三个方面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超越常规、加快发展金融市场、以发展和改革的手段应对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推出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政策意图

在应对金融改革面临的新挑战中,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从目前情况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带动市场规则体系完善,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在金融产品创新中,企业短期融资券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具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按照经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市场传导机制都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主要是依靠信贷传导途径,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传导,受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很大。

首先,在银行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待完善,利率定价能力和判断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其经营行为并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商业银行不会像经典市场经济假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作出反应。这种情况在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和以抑制贷款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阶段,都出现过逆周期调控手段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累积的不良贷款问题也使商业银行面临多目标经营的困境。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机构意识到大量不良贷款的严重后果,开始加强风险控制,尽量收缩信贷总量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当时经济景气总体下滑,银行紧缩信贷的行为加剧了经济周期波动。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而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贷款总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行为比较普遍,恰好与经济周期波动顺周期,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第三,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后,通过微观管制方式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可能性降低。在经济景气度降低的时候,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促进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但央行并不能强迫商业银行发贷,信贷主动权在银行手中,他们可以通过增加信贷申请难度继续收缩贷款,并将多余的流动性存放在央行(形成超额准备)或购买债券。在经济趋热的时候,央行往往会提高利率或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缩信贷,这时商业银行可以不断提高消耗超额储备来解决流动性问题,维持信贷扩张,同时在信贷结构上首先压缩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使这些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向各方面诉苦,对货币当局形成较大压力,这在2003年~2004年表现得非常典型。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能的办法要多方面入手。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水平,使其行为对货币政策产生正反馈,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加强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效能,即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市场,使企业融资更多地通过市场进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而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及投资行为。在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没有大的变化的同时,增强市场传导机制的效能。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金融稳定

从美国的情况看,直接融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融资体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与间接融资(通过银行融资)相比,具有市场透明度高、风险分散、有利于金融稳定的特点。

债务人违约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当企业违约时,贷款由于透明度很低,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市场压力,企业风险直接转化为银行风险,不良贷款累积转化成金融体系的风险,最后需要由中央银行来处置。

如果更多的融资通过短期融资券以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情况就不一样。短期融资券与短期贷款相比,一是信息透明度高,发行过程及债券完全兑付前有严格的信息披露、信用评级贯穿始终,违约事实也会公之于众,市场约束力较强,恶意违约者将立即被市场抛弃,有利于减少约束不足导致道德风险的恶意违约,减少企业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的概率;二是风险分散,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众多,风险责任分散,加上短期融资券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发行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价格变化和债券在不同投资者间转手,有较多的时间靠较多投资者加以消化,降低了单一投资者的风险,减少了风险积聚并向系统风险转化的可能性,有利于金融稳定。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经历了诸多重大变革。金融市场也由单一的国债市场发展为包括同业拆借、债券、股票等多层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共存的格局。但是,与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金融市场发展仍不平衡。引入短期融资券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利于改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与资本市场相比,货币市场工具相对短缺,其别是商业票据和短期债券的发行量很小。从短期债券来看,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大额可转让存单这两种工具在我国货币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后来由于存在各种问题而停发。因此,重新开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有利于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协调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改善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在资本市场中,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不同方式,与之相适应,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市场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规模很低,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逐年下滑的趋势,2000年企业债发行额只相当于a股筹资额的8.48%。短期融资券属于固定收益类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对于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协调股票市场与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改善政府债券市场与非政府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的债券分类,大致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政府债券都是由国家财政担保的,是无信用风险债券,企业债是金融机构担保的,不利于企业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有助于壮大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促进企业债券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协调政府债券和非政府债券市场的平衡发展。

四是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不均衡。我国的金融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国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中介机构。国有银行和大型保险公司垄断金融资源,在金融市场有很强的垄断力量,而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机构投资人的进入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为货币市场基金增加了投资品种,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他们之间的平衡发展。

五是有利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短期融资券作为企业的主动负债工具,为企业进入货币市场融资提供了渠道。与一般企业相比,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信息披露相对透明,具有成为短期融资券发行主体的优势。优质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能够有效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还可以通过合格机构投资人市场强化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约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微观基础的素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在证券公司已被批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基础上,新兴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拓宽了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为证券公司开展新业务,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短期融资券还为基金等新兴机构投资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基金规模的扩大就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丰富了货币市场工具,将改变直接债务融资市场中,长短期工具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改变政府债券市场与非政府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利于逐步改变一系列制约金融发展的制度安排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之后可以使社会融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高信用等级的大型企业更多地通过cp市场直接融资,迫使商业银行去发现和培育中小企业客户,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由于市场直接融资效率的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此外,在货币市场领域率先突破企业债券市场过度管制,有利于促进减少管制的市场化改革。

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框架设计和运作管理

面向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人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货币市场中的融资性商业票据(com鄄mercialpapers)。融资性商业票据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的本票。在美国,商业票据已成为高信用等级公司筹集短期资金的重要方式,其属性十分类似于债券,只是在期限上比我们通常说的债券要短。目前美国有超过1700家企业发行商业票据,主要是高信用等级的大型公司。随着cp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货币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大额存单(cd)市场已经逐渐消失,短期国库券(t-bill)市场也退居次位,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总额已占货币市场待偿还票据总额的66%,一跃成为当今美国货币市场上最主要的工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短期融资券,有发达国家货币市场的成熟经验可资借鉴。

既往经验表明,在货币市场建设中什么时候坚持了市场化改革取向,货币市场就能快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市场化改革取向,货币市场的发展就会遭遇挫折和困难。在设计短期融资券市场框架中,首要的问题是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原则,并将此原则贯穿在市场运作管理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短期融资券发行准入的市场化集中体现在弱化行政干预,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市场解决。把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交给投资者,把信息揭示交给专业评级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坚决让行政部门从对发行人的实质判断中摆脱出来,防止把间接融资体系下集中到银行的信用风险转而变成直接融资体系下的政府风险。

其次,在发行方式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既可以采用企业债、可转债等证券的承销发行方式,也可以采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招标发行方式,其核心原则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定价,消除价格管制,完善不同期限、不同信用等级的收益率曲线,也有利于利率市场化。

第三,在规范中介服务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为短期融资券发行和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律师、信用评级机构,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还可能有资产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等专业机构进入。此外,交易平台和托管结算机构也是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也要进行市场竞争,建立基于市场选择的扶优限劣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形成的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避免通过行政垄断或行政认可方式来“扶持”一家或数家垄断中介机构。

第四,在市场发展进程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超越常规、加快发展是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基本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能一蹴而就。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认真分析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找准发展的立足点和法律支撑点,按照市场要素发展的内在逻辑,选择突破口,通过强力推动,打破市场发展的瓶颈制约,打开市场的发展空间。在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进程方面,重点是引导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发展市场。

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问题

在发行短期融资券需要进行信用评级的问题上,管理部门和市场参与者的意见十分一致,但是在如何进行信用评级的问题上,存在诸多见解。

有的观点认为,目前国内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难以得到市场认可,由于发行人通常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评级对外公布,从而替代评级机构的外部评级。有的观点认为,目前由发行人聘请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的做法很难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应该引入承销团成员协商确定评级机构和评级办法的机制。有的观点认为,可以将发行人在海外发行债券的评级结果直接作为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信用评级,豁免重复的信用评级。

由于我国非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在信用评级领域缺乏市场化的实践和统一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是正常的,应该允许通过实践去检验各种观点。在《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中,只规定了发行短期融资券应当进行信用评级并公布评级结果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只要市场认可、投资人接受的评级办法都允许试验,待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拟订规范性文件,逐步推广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与信用评级一样,对发行人进行信息披露监管也是减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在人民银行统一监督管理下的信息披露规则,其内容包括发行信息披露、持续信息披露、重大事项临时公告、超比例投资公告、违约事实公告在内的整套信息披露制度,并逐一落实了监管责任、信息披露媒体和操作流程,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发行人披露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管理办法》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置措施,将不讲诚信的机构坚决清除出场。

市场培育与市场风险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培育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机构,要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金融市场发展要面对大量机构成长不到位的难题:比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自身的成长不足,机构投资者的成长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产品发展的必要环节;再比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评级机构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需要将自身培育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还比如,破产法的演进和执法问题,需要立法、司法、行政方面改革,没有好的破产法和破产程序,就意味着差的信贷环境和偏高的不良贷款水平;此外,金融风险管理的市场缺失,风险转移、规避和定价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由此可见,对于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我们不能作过于理想化的判断,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若干风险。只有在确保市场整体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才能谈市场的改革和发展。风险问题逐步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产品创新带动市场发展的过程。在如何正确看待和防范风险的问题上,需要厘清几个基本问题:

对于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应该静态地分析还是应该动态地比较

有的观点认为,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有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比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要大,允许这样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可能会影响银行间市场的平稳运行。

笔者认为,关于市场培育与市场风险的关系有一个辩证认识的问题。有人说目前我们的市场主体不成熟,识别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差,现在大力发展市场,风险太大。但如果我们反问,为什么市场主体不成熟?反观金融市场发展的经历,实际上从制度设计到市场管理,我们一直就没有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实际上是没有信用风险的,企业债券的风险稍高,但管理上要求国有银行担保,几乎也没有信用风险。没有风险的市场环境,如何让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锻炼成熟?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确存在信用风险,也可能出现部分企业违约的情况。但是,评估一个新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时,不应该仅仅静态地看它有没有风险(实际上没有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很少),而应该比较它与原来的金融产品哪个风险更大,新产品是否带来了新的风险。

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目前主要通过贷款满足,贷款也存在坏账的可能性。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单一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规模目前远小于商业银行对该企业的总授信额。因此,引入短期融资券并没有增加社会总体的信用风险。而且,短期融资券与贷款相比,投资人分散,透明度高,短期融资券的违约行为将立刻被市场周知,其声誉损失远远大于对单一银行出现贷款坏账时的声誉损失。因此,发行人在短期融资券违约方面将会面临更强的市场约束。

在风险自担的原则下,集中风险更好还是分散风险更好

有的观点认为,流动资金贷款是“一对一”的交易,交易双方风险自担,即使出现违约也是一个“点”上的问题;而短期融资券面向多个机构投资人,一旦出现违约是一个“面”的问题,其市场影响可能较大。

贷款违约是一个“点”的问题,但对于承担风险的机构是违约金额100%的损失;短期债务工具是一个“面”的问题,但对于承担风险的机构只是违约金额十几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贷款风险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可以是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集合投资等多样化的机构投资人,客观上能分散目前集中于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是应该坚持行政审批还是应该坚持市场约束

有的观点认为,企业良莠不齐,为了防范信用风险,应该对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定比较高的准入门槛,允许“好企业”发行、不允许“差企业”发行。

上一篇:债权融资范文 下一篇:债券融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