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说明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4:20:41

动物说明文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1篇

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那如何把自己喜爱的动物介绍给别人呢?

一、善于观察,抓住重点。从整体到部分,首先我们要观察动物的整体模样,然后再从头到尾认真细致地观察它身体的各个部分,比如头部、尾部、四肢的形状、特点、颜色,这样才有可能对动物有一个完整而正确的印象。从静态到动态,动物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跑,有的跳,有的游,有的爬。我们观察它们时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情境,更全面准确地进行观察,以便发现特征,抓住特点。

二、了解习性,抢抓镜头。动物的生活习性多是通过吃、睡、动等表现出来的,我们必须把这些作为了解的重点,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要学会抢抓镜头,设置情境,加强细节描写。此外,我们可以根据动物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文章显得生动、富有趣味。

三、条理清晰,言而有序。一般来说,介绍动物采用“外貌——习性——用处——其他”或者“一般——特殊”的顺序。而结构上则多采用“总—分”的形式。

四、语言准确,生动有趣。本次习作目的是为了向别人介绍自己热爱的一种动物,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语言的选择上切不可太艰深难懂,不妨学习下法布尔的“娓娓道来法”。

【经典例文】

蝉的地穴

〔法国〕法布尔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惯,因为我是与它同住的。七月初,它就占据了靠我屋子门前的那棵树。我是屋里的主人,门外就它是最高的统治者,不过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在行人很多、有太阳光照着的道路上,有好些圆孔,与地面相平,大小约如人的手指。在这些圆孔中,蝉的幼虫从地底爬出来,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它们喜欢特别干燥而阳光充沛的地方,因为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焙过的泥土与沙石。

当我考察它们的储藏室时,我是用手斧来开掘的。

最使人注意的,就是这个约一寸口径的圆孔,四边一点尘埃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大多数的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在它的窝巢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蝉则不同,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在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但蝉幼虫是从地底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门口的生路,因为当初并没有门,所以它不是在门口堆积尘土的。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达十五至十六寸,一直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但是在底端却完全关闭起来。在做隧道时,泥土搬移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裂下来呢?谁都以为蝉是用了有爪的腿爬上爬下的,而这样却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的聪明同他们一样,它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这种粘液是藏在它身子里的,用它来做灰泥,地穴常常是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须上的,它可以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容易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对于它是很重要的,因为当它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宜于它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保护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最后的一霎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以便测知气候的状况。

假使它估计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当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但是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了。

在它肿大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液汁,可以利用它避免穴里面的尘土。当它掘土的时候,将液汁倒在泥土上,使它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因此,当它在顶端出口处被发现时,身上常有许多湿点。

(选自《昆虫记》)

选文科学地介绍了蝉高超而又与众不同的挖穴方式,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其中一大功臣就是遍布全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值得我们借鉴。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文中描写蝉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几乎全部是描写人的词语。如“统治者”“储藏室”“工作方法”“聪明”“小心谨慎地溜”等,这种把蝉直接当人来写、来观察的人格化的手法,使蝉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十分亲切。此外,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让读者一下就能从字里行间,把握到作者对昆虫的热爱之情。

二、精妙动词的选择。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展示蝉高超的掘土技艺,作者准确地选用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动词。如“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隧道底下。但是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了”,其中的“溜、击碎”等词是多么生动传神呀!它们不仅活现了蝉聪明、灵活的特点,而且把作者对它的欣赏、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焦点】

1.请根据上文的内容,简要概括蝉的地穴有何特点。

2.阅读上文并联系《松树金龟子》一文,分析法布尔写作《昆虫记》的语言特点。

超级明星大熊猫

周 周

神奇的活化石

自从1869年法国人大卫在我国四川省宝兴县发现第一只大熊猫,全世界人就都迷上了这种黑白相间的可爱动物。

在距今1000多万年至300万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剑齿虎、三趾马和大熊猫等代表动物的化石。剑齿虎已经灭绝,三趾马进化成了如今只有一趾的马,唯独大熊猫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骨骼和300万年前的相比,几乎没有差别。因此,科学家们把大熊猫叫做“活化石”。

为什么黑白相间

大熊猫有着圆圆的脸,胖乎乎的身体,毛色黑白相间,憨态可掬又活泼俏皮的形象,不但受到孩子们和玩具商的喜爱,还被世界自然基金会采用作为会徽标志。

那么,它为什么是黑白相间的呢?

原来,除了时节,大熊猫都喜欢独处,在密林深处,这样的皮毛非常醒目,它们以此来告诫同类,不要入侵自己的地盘。大熊猫眼睛周围的一圈黑色是为了使眼睛更具有威慑力,而那一对黑色耳朵也像另一双眼睛瞪视着入侵者。如果大熊猫要表示没有敌意,它会掉开头,并且用前爪捂住黑眼圈。可爱吧?

竹子难填饱大肚皮

大熊猫在远古时代是吃肉的,可是现在,它的食物非常单一——竹子,而且是特定种类的竹子。

由于竹子缺少营养,而它们的消化能力又只能吸收全部营养的17%,所以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必须吃15公斤的竹子,才能满足生存需要。野生大熊猫几乎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大雪纷飞的季节,它们的远亲熊已经在洞里安稳地冬眠了,大熊猫却只能冒着严寒四处觅食。只有当春天到来,竹笋生长的时候,大熊猫才迎来了美食狂欢节。它们可以放弃睡眠,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大嚼鲜嫩的竹笋。

熊猫妈妈不好当

野生大熊猫数量少,不合群,繁殖能力很差。熊猫宝宝的存活率也很低。刚出生的熊猫宝宝只有人的手指头那么大,熊猫妈妈要把它抱在怀里哺乳、保温整整两个半月,直到宝宝会摇摇摆摆地自己走路才能放下。

不过,从1963年起,人工繁殖大熊猫就取得了成功。现在,在人类的帮助下,大熊猫的数量正在缓慢地增加。

国宝明星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国际交往中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动物大使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向11个国家和地区赠送、借展大熊猫31只。无论是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还是朝鲜平壤,大熊猫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熊猫热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在德军的轰炸下照样泰然自若,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2008年,大陆向中国台北赠送了一对大熊猫团团、圆圆,台北动物园立刻被挤爆,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还特地打电话向动物园长好奇地询问:“大熊猫是在树上睡觉的吗?”

正在远去的种群

在地球这个生命的历史舞台上,任何生命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大熊猫已经进入衰亡的阶段。

如今,我国在四川省成立了三十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卧龙大熊猫研究基地,努力使这个古老的物种得到新生。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希望有一天,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能越来越多。

(选自《悦文摘》2010年第7期)

本文是一篇介绍大熊猫的科学小品,语言幽默俏皮,感情真挚。从题目中的“超级明星”到小标题中的“神奇活化石”“熊猫妈妈不好当”“国宝明星”,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大熊猫这一动物的喜爱、怜惜与赞美,很能吸引读者眼球。另外,6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标题的巧妙运用,不仅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明了,而且层层推进,从多个方面更好地突出了大熊猫的明星特点。

【阅读焦点】

1.为什么说大熊猫是“超级明星”?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本文除了介绍关于大熊猫的一些知识外,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学生例文】

江苏海门实验学校1102班 王冰冰

牛属于哺乳动物。它是一种威武、驯良、勤勉、脚踏实地的动物。我是非常喜欢牛的。

牛是一种外表威武的动物。头上的两只犄角非常锋利,眼睛很大。它的脖子虽然很粗,但很灵活。它的肚子很大,看上去鼓鼓的,一次可以吃下几筐草。那条粗大的尾巴,甩来甩去的,使人想上前摸一摸,但是又怕被它抽一下。大腿很粗壮,肌肉鼓鼓的,牛蹄子分成两瓣。它身躯高大魁伟,浑身充满力量,处处个性分明。

牛耕田是比较劳累的。肩胛骨上架着一副架子,前腿使劲向下踩,后腿用力向前蹬,拉犁的绳子绷得紧紧的。肩上的木头架子很磨人。农闲时,会发现牛的两肩上有点泛白,上面没有什么毛,其实那是很深很厚的老茧。牛一天要耕三四亩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作很大的努力,工作量是很大的。牛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日子。

牛看上去虽然威武,但十分通人性。只要人骑在它的背上,它就会很懂事似的不晃动身子,不嚷不跳,走得慢悠悠的。它从不挑食,最爱吃的美味佳肴就是青草。只要把它放在河边草地上,它就会把嘴挨到地面,伸出舌头,一卷一夹的,上下嘴唇横向一搓一搓的,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起,它会停下来发出“哞”的惬意声,尾巴还会欢快地甩动着。

是呀,牛是人类忠实尽职的伙伴,它勤于耕作,很少索取。而奶牛更以洁白、醇美的乳汁滋养着千百万人。因此,今天还常用“老黄牛” “拓荒牛 ”来比喻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人。

牛的全身都是宝。牛肉含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佳肴。哦,对了,我每天必喝的牛奶也是牛奉献出的……

1.题目直接点出说明对象,一目了然。

2.第一段开门见山,概括特点,总领全文,让读者对牛这一说明对象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

3.第二段作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牛的外形,且突出了它的“威武”。但具体的说明顺序可以略微调整一下,描写也可以更细致、具体一些。

4.开头总领时说:“威武、驯良、勤勉、脚踏实地的动物”,但第三段文字介绍的却是“勤勉”,放在了“驯良”之前,在前后呼应、说明顺序方面做得不太好。另外这段文字显得比较平淡,抢抓镜头的意识不够强烈。

5.第四段主要通过牛驮人、牛吃草的两个动人镜头,形象生动地再现牛驯良的特点,其中动词非常准确、传神,所选镜头情趣盎然、生动感人。

6.第五段画线句,语言不够生动,可以试着引用些名人名言,为文章增添点文学色彩。

7.结尾一段内容还稍嫌单薄,需要进一步补充。

这篇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地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威武、驯良、勤勉、脚踏实地的动物——牛。观察仔细,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但在具体处理说明顺序的时候,还有些不够成熟,同时抓抢镜头、写活动物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可尝试做以下修改——

一、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为了更好地呼应开头,需要把3、4两节的文字进行对调。

二、抓抢最佳镜头,加强细节描写。学会抢抓镜头,就是要能够抓住那些情趣盎然、生动感人的最佳镜头,用精当、朴实的词句做画笔,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如牛耕田的部分,就可以巧妙地抓抢一个夏日水田犁地的镜头,并进行动态描写、细节刻画,相信牛勤勉的特点会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用心打造准确生动的语言。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比较保守,大多靠形容词、动词来刻画牛的特点,而修辞格的使用则非常少,比喻、拟人、夸张、引用都很少使用。修改时要适当注意改进。

江苏海门实验学校1102班 王冰冰

牛属于哺乳动物。它是一种威武、驯良、勤勉、脚踏实地的动物。我是非常喜欢牛的。

牛是一种外表威武的动物。头上的两只犄角非常锋利,像是用来防身的两把尖刀;耳朵毛茸茸的,鼻子油光光的;眼睛铜铃一般,给人一种威严而刚毅的印象。它的脖子虽然很粗,但很灵活。它的肚子很大,看上去鼓鼓的,一次可以吃下几筐草,吃完后,肚子就更大更圆了。它粗壮的大腿像小柱子一样,肌肉鼓鼓的。牛蹄子分成两瓣,走起路来一踩就是一个小坑,小坑的表层还闪着亮滑滑的光。那条粗大的尾巴,甩来甩去的,使人想上前摸一摸,但是又怕被它抽一下。它身躯高大魁伟,浑身充满力量,处处个性分明。

牛看上去虽然威武,但它的性格却很温顺,十分通人性。只要人骑在它的背上,它就会很懂事似的不晃动身子,不嚷不跳,走得慢悠悠的。它从不挑食,最爱吃的美味佳肴就是青草。只要把它放在河边草地上,它就会把嘴挨到地面,伸出舌头,一卷一夹的,上下嘴唇横向一搓一搓的,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起,它会停下来发出“哞”的惬意声,尾巴还会欢快地甩动着。放牛是个比较自在的事,因为牛是不会乱跑的;牛背上的牧童,肯定有时间奏出婉转的曲子,那场面,真是一道恬淡美丽的田园风景。

牛耕田是比较劳累的。肩胛骨上架着一副架子,前腿使劲向下踩,后腿用力向前蹬,拉犁的绳子绷得紧紧的。肩上的木头架子很磨人。农闲时,会发现牛的两肩上有点泛白,上面没有什么毛,其实那是很深很厚的老茧。牛一天要耕三四亩地,每前进一步,都要作很大的努力,工作量是很大的。还有蚊虫的叮咬、鞭子的抽打,牛的耐性真是了得。最艰难的是夏天,为了使水田平整一些,还要将田耙一耙,牛的付出就更大了。牛很重,陷在泥水里,行走很不方便,可还要拉上耙,耙上还站着一个人。牛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日子。

是呀,牛是人类忠实尽职的伙伴,它勤于耕作,很少索取。而奶牛更以洁白、醇美的乳汁滋养着千百万人。鲁迅先生形容牛的伟大时说过:“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又赋诗曰“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人们常用“老黄牛” “拓荒牛”来比喻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人。

牛的全身都是宝。牛肉含大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佳肴。牛皮是制皮革的好材料。此外,牛骨可制骨胶,牛毛可制成毛刷,牛角可做成精美的雕刻品。哦,对了,我每天必喝的牛奶也是牛奉献出的……

前面听老师说要注意观察,要按照顺序介绍,要注意把动物写活,注意抓镜头等,感觉自己都听懂了,但是真正动手写的时候才发现内容太多,一不小心就乱了手脚。真是“眼看千遍,不如手摸一遍”呀,这么一写,一改,我觉得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同学们,你们还等什么,想进步就赶快动笔吧!

【素材链接】

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首先要选定对象,根据自己平时对该动物的接触,选定最能展现其个性特点的某些方面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尤其要注意把该动物放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或“具体的故事情境”(争食、抢地盘、比美、战斗、愤怒、戏水等)中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动物的个性才会更鲜明、突出,文章读来也更生动、有趣。

蟋蟀为谁而鸣

宋海年

如果没有窗下的鸣叫,我几乎忘了蟋蟀的存在。遥想当年,天凉秋渐,风吹草黄,蟋蟀之声,如歌而来。

犹记来自弄堂深处的蟋蟀声。午后日斜,虫斗开场。虫主各持草须逗虫,两只大虫张牙舞爪,未及争斗,已亮翅示威,旋即斗成一团。时隔多年,我无法复述二虫相斗的细节,只记得战斗间隙,双方稍作后退,目光越过盆壁,看见数个“虫迷”——人的脑袋围在半空,凝神屏气,心醉神迷,虫主的表情则阴晴圆缺,跌宕起伏。此刻,斗虫用前脚摩擦牙须,在养精蓄锐中重整尖牙利齿。

片刻之后,双方鸣翅再战,牙齿错咬如钳,谁都不愿松开。松开意味着认输,意味着丧失斗士的荣耀。胶着中,蟋蟀各自发力,双双在盆中起落翻腾,直至声嘶力竭,仍未松牙。没有人知道蟋蟀强大而不屈的灵魂里是怎样的光景。它们像标本一样一动不动,唯有长须微微颤动。难以置信的是,它们的主人一反常态,把斗虫强行分隔。蟋蟀心有不甘,双翅振动,同时发出了铿锵的鸣叫。这场格斗在虫主的干扰下没有胜负,微型战场空空荡荡,犹如古罗马斗兽场落寞而空茫。没有蟋蟀的虫盆像空城一样死气沉沉。

在七宝蟋蟀草堂,历朝历代的水盂草筒、虫盆铃房、线装虫谱以及蟋蟀杂件,陈列于厅堂,闪烁的却是积淀千年的蟋蟀文化。主人的“黄虫”征战多场未遇敌手,而今日来者手持之青虫,亦未遭败绩。双方志在必得,斗的是虫,争的却是人的输赢。虫代替人出场,代替的是人争强斗狠的天性。

青黄二虫狭路相逢,顿时肉搏厮杀,硝烟弥漫。黄虫将青虫钳在半空,青虫把黄虫揿在身下;一个六爪齐舞,“触尾才张戟,回头又请缨”,一个双牙撕咬,“开钳披紫甲,立翅亮红旌”。

五分钟过后,二虫已斗数十回合。青虫突然转身,以迅雷之势咬住黄虫左后腿,猛一甩头——黄虫一条大腿被活生生卸下!

黄虫遭此重创,已成独脚。青虫并未因卸敌一腿而振翅高歌,因为黄虫依然保持着进攻姿势。怒目对峙间,我们无法知晓它们的内心所想,但黄虫与青虫对视中的一瞬间,捕捉到对方眼神一闪而过的敌意、犹疑和一点点胆怯。黄虫绝地反击,毕其功于一役,像钳子一样咬住敌虫的牙齿。青虫死命挣脱,牙齿歪斜,已然昏厥!六分钟鏖战尘埃落定,独脚蟋蟀扬起高傲的头颅,迎着人的目光,发出了嘹亮的鸣叫。

蟋蟀以百日之命,演绎了壮怀激烈的一生。游戏结束,所有的尖牙利齿、刀光剑影都销声匿迹。蟋蟀为谁而鸣?秋空下,唯有华丽的翅衣鸣镝而来,瞿瞿然如同人语。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2篇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正是说明文的一种。在向同学们介绍这一文体之前,我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哪些文章是说明文。同学们说初中学过的《桥》,也有同学喊出《颐和园》,这令我很高兴,说明高校阅读中练习过的篇目还是给他们留下了一定的印象。接着我继续让大家回忆,当时我们练习说明文时,给它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定义。有同学说:“就是指解说一类事物的文章。”他们只记得一个大概,于是我补充告诉他们:“凡是对实体事物的形态、性质、关系、成因和功用作用等作解说的,以及对人物的历史、政治面貌、特征等作介绍的文章,都属于说明文。”后来又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回忆了说明文的三个特点,即客观性、科学性、简明性。那么科普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实际上就不难回答了,同学们结合刚才回忆过的说明文的知识以及导学案,总结出:“科普说明文是介绍科学领域某方面的探索、研究的文章。”介绍完文体知识,又检查了预习后,正式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提前布置预习时,我只要求同学们课前完成导学案上的注音题,专门提示大家不要提前读课文,我想测试一下,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我们的阅读效率是否还能保持住。备课时,我确定了文章的字数,是2623个字。我要求同学们四分钟速读课文,用笔划出自己眼中的重点,然后闭上眼睛抢答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班的孩子在4分钟之内是可以读完这种长度的文章并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而闭眼抢答是我们上高校阅读以来保持下来的传统。4分钟后,我提了4个问题。1、文章开头举了哪些动物游戏的事例?2、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有哪集中类型?3、介绍了哪些成果(学说)?4、文章最后是否下了结论?只有第一个问题是由两位同学一起补充回答的,其他三个问题皆一次过关。(听课的老师后来问我,如何做到让那么多同学参与抢答,我告诉她,也许是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这样就克服了他们的害羞心理。也许是抢答这种方式激起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有公平竞争的权利,所以在抢答时,基本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这说明孩子们的阅读效率保持得还不错,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在我所任教的另外一个班级,同样的课文他们需要7-8分钟才能完成阅读,只有少数孩子能在4-5分钟内完成。而且我观察过,速读文章后,另一个班的孩子们没有用笔勾划重点信息的习惯。)课后我计算了同学们阅读速度,大约606字每分钟,而这只是因为给孩子们限定了时间,在平时的高校阅读课堂上,孩子们平均可达到774字每分钟。根据我的提出的问题的反应来看,多数孩子的理解率达到了100%。而阅读效率60.6字每分。

接下来是弄清课文的结构方式,我又一次提到《颐和园》,并与孩子们一起回忆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先是总体介绍颐和园的景色,然后分写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最后总地评价颐和园。孩子们反应很快,立刻明白了我的意图。他们争前恐后地回答:“这是总―分―总的结构!”我提示他们快速看一下,我们这篇《动物游戏之谜》又是什么样的结构。很快同学们指出:“一开始举例介绍了动物游戏,然后分说三种类型、四种假说,最后得出还需深入研究的总的结论。也是总―分―总!”课文结构就出来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 ―― 分 ―― 总

内容:

演习说

自娱说

动物为什么游戏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学习说

锻炼说

科普文是高考的第一关,我很重视同学们是否能够在本课的训练下获得应考科普文的相关能力。当然,做题也是验证孩子们是否高效率阅读的最好办法之一。为了考察同学们是否筛选出了极细微的信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动物学家认为,动物们的游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是与人类儿童游戏相同的行为。

B、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焦点。

C、同意“演习说”的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D、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行为,能直接产生效果反馈,锻炼动物们的各种能力。然而目前这还是其中假说之一。

这道题让不少同学挠头,只有1/3的同学迅速说出了正确答案,其他同学都重新翻书寻找信息,不多时,几乎所有同学的找出了文中的原句,并纠正了其他选项的错误。

后来的几道讨论题目看似与高校阅读的内容无关,其实关系很大。高校阅读不仅重视孩子们阅读文章的速读,也重视质量,所以高校阅读整体分为速读和精读两个部分。而我根据导学案设计的讨论题目,目的就是让同学们精读文章中的重要部分。例如这道题:“文中的四种假说有和依据和结论?你同意哪一种?请完成课后第一题的表格。”四种假说绝对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同学们立刻开始分组寻找课文中给出的依据和结论,四人小组,每人找一种,很快许多小组都举起了手。这道题就帮助孩子们重新复习了四种假说的内容,精读了文章的重要部分。再如:“作者说‘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超出估计的‘智力潜能、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证吗?”《动物游戏之谜》中给我们举出了许多动物游戏的例证,看似散乱,实际上是有联系的。为了使同学们能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例子,我引导孩子们再次快速浏览文章,迅速找出各个例证,并分类。这道题让孩子们又一次注意到了作者举出的例子,并且很快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道题在另一班进行得很慢,我发现另一班的孩子相较于本班来说,进入课文比较慢)

通过泰戈尔的一段话引出文章内涵后,我们又做了一道开放性题目,这节40分钟的课正好结束。这节课的内容实在不少,虽然被压缩到了40分钟里,但是我认为是有效率、有收获的。(在另一班用同样的方法,没有在一课时内结束本课的学习)这篇文章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还帮助同学们回忆了高校阅读中说明文板块的内容,巩固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说明文教学 语文本色 实践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42-02

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教学中,由于老师没有把握住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要么把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要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说明方法,诸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

1 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1.1 在赏读中领略语言的“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文章很有兴趣。然而在许多说明文中,由于老师自身不进行文本的细读,忽略了文中的妙笔生花之处,教学时总是围绕着“作者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的?”这个问题做文章,等罗列出一些干巴巴的概念后也就算大功告成了。如此枯燥的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因此,我们何不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这种趣味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说明文中的这些有趣的描写,细细赏读,那么,定会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五年级课文《奇异的琥珀》一文中对小苍蝇的描写是那样与众不同:“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作者笔下的小苍蝇可谓娇柔可爱,让人读后产生怜爱之情,有人这样评价:“这是迄今为止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苍蝇了。”“柔嫩的绿翅膀、圆脑袋”写出了小苍蝇的可爱,“飞舞、掸掸、拂拭”写出了小苍蝇动作的柔美。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平时对苍蝇的印象,再来读读柏吉尔笔下的这段文字,谈谈文中的小苍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学生定会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远古时代的小苍蝇是如此可爱有趣,也就对它的命运产生隐隐约约的担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说明文也不乏生动的描写,说明文的的学习也像学其他课文一样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1.2 在读读演演中欣赏语言的“美”

说明文中打比方的运用,可以使读者对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易于理解。学生在品读这些语句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三年级课文《悉尼歌剧院》从歌剧院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科学”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文中是这样描写悉尼歌剧院独特、美丽的外形的:“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页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老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边朗读边伸手做出莲花盛开、扇贝张开和白帆扬起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悉尼歌剧院独特的灵动的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既了解到说明方法的作用,又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

2 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语言的特色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的说明文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老师必须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准和妙处,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2.1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说明文中,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事物的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因此,老师在潜心会文本的时候,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说明思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能了解说明的条理和顺序。

三年级的课文《动物的休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两个部分介绍了蝙蝠和海参这两种动物的休眠原因、时间和方式。初读课文后,老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结构,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不仅写了动物的冬眠,还写了动物的夏眠,从而感知课题“动物的休眠”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自己去了解冬眠和夏眠的知识,学习描写蝙蝠和海参的休眠的生动的语言。

四年级课文《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脉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老师可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引导学生简单概括每一节的意思,了解了作者采用了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具体说明了太阳跟地球及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五年级课文《蛇与庄稼》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课文通过“蛇能保护庄稼”、“猫有利于苜蓿生长”等具体事例,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只有研究它们,掌握其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一科学道理。课中,老师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找一找文章写了那几件具体事例,想说明什么道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很快地读懂这类常识性的文章。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在关注作者的表达,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去阅读这类文章。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迁移,去阅读更多类型的说明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喜爱说明文,大大激发阅读的兴趣。

2.2 斟字酌句,品味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明白课文的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这些内容的。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品味,我觉得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比较中,亲身体会和品味作者的表达效果。

如《冬眠》一课,学习第4自然段,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句子表达的准确性,我设计了如下片断:

(1)出示句子:“所谓冬眠,就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所给定义的正确性。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错误:冬眠不一定在漫长的严冬进行,还有特殊现象――“如果你在7月把动物放进冰箱里,它也会冬眠”。“一般地说”说明所表述的只是一般情况,不排除其他情况,这样判断更加准确、严密。

(2)体会句子中用词的准确,“但是”一句提出特殊情况:动物并不是只有在严冬才会冬眠,三伏天放进冰箱,因为周围温度低了,它也会冬眠;“因此”一句是在上面“一般地说……但是……”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3)模仿文中写法,用“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把下列句子连成一段准确、严密的话。

青蛙眼睛能准确判断活动的物体,却看不清静止的动物。

青蛙能用舌头捕捉空中一闪而过的害虫。

可放在青蛙眼前的死虫 ,它不会吃。

只要人们把死昆虫用线栓住,在青蛙面前一晃动,昆虫马上

被青蛙吞食了。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在教学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有逻辑地、规范地表达。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准确,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到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规范的表达。

2.3 体会标点的表达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标点的巧妙应用可谓是锦上添花,更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有效地传递。老师在教学中常会有选择地去指导学生品味。在说明文的课文中,老师也可以挖掘文章中标点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体会作者思维的缜密,没有一点纰漏。

如学生学习四年级的课文《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老师就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流浪汉”一词上双引号的含义。出示课题后,老师问学生:“什么是流浪汉?”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流浪汉居无定所,有的说流浪汉靠乞讨为生……老师又问:“空气中的流浪汉指的是什么呢?”学生预习过课文,异口同声:“是灰尘。”老师追问:“为什么称灰尘是空气中的流浪汉呢?”这时,大多数学生没有举起手来。老师就出示课文第一节的文字:“清晨,当一束阳光照到室内时,你就会看见光亮里有无数个小颗粒在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让学生通过朗读知道灰尘像流浪汉那样总是到处游荡,东碰西撞,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了流浪汉,很形象,很有趣。因此,“流浪汉”三个字要加上双引号。学生理解了文中句号的妙处,培养了语言思维的能力。

3 创设表达的机会,强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本领的。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我们的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以教学《蝙蝠与雷达》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或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或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再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

读写结合:

从中选择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

从这两则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刻意地讲科普类说明文的方法,并不等于就忽略了科普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我想: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列举有关数字、例子,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是的,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将就此得到颠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随笔[M].中华书局.2007年

[2] 周玉屏.让学生用适合文体特征的思维去阅读[J]教学月刊.2011(4)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4篇

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希望通过说明文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科技类作品的阅读兴趣。趣味盎然地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为此,在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结合文本用各种语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在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教学中,由于课文说明的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例如在“鸣沙现象”的教学活动中,我补充了一段视频材料,包括“鸣沙”的声音和原理解说。这一设计将视听与文字阅读相结合。弥补了文字的不足。增强学生对“鸣沙”这一奇怪现象的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扣住视频材料中对“鸣沙现象”原理的解说与课文中的文字解说进行比较,从而自然过渡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学习。

(二)利用小活动,创设运用情境。

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事理说明的特点,我设计了“科普宣传显身手”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了文本信息呈现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现象。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照图片,以讲解员身份,向同学们作介绍。这样,学生既能重视文本的解读,注意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又能增强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激发了探索事物奥秘的兴趣。

又如在说明建筑的课文《凡尔赛宫》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之后,为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者设计了阅读表演的环节,提出问题:“假如此时有一个中国旅行团刚刚来到法国,想请你为他们作导游,参观凡尔赛宫。你该怎样为他们介绍呢?并出示要求: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凡尔赛宫全景、外壁、金碧辉煌的宫殿内部、镜廊、法兰西式大花园)。仔细研究课文内容,结合图片,写出解说词,推荐一人走上讲台当导游。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采用一定说明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导游的语言特点。

于是为了准确地进行“导游”,学生会主动再读课文,探究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顺序及方法:交流讨论过程中又可以使学生相互感染,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导游”表演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展示出来,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

(三)利用综合实践。开阔更广视野。

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突破却可以与“生活语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获得新的活力。

如苏教版七下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动物世界”,包括《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几篇说明文。在单元整体学习课上教师提示:“动物世界异彩纷呈,你除了想了解课本中的小松鼠、金龟子或是大熊猫,肯定还对许多其它可爱的动物感兴趣,你愿意做个有心人,去搜集更多的动物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生存现状吗?”经过一番研讨,学生们很快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资料等情况制定《单元主题探究方案》。研究主题涉及课文动物知识拓展、濒危动物邮票、动物诗歌搜集、珍稀动物知识、世界各地代表动物等:成果展示形式和活动方式也是多姿多彩。

这样的主题确立,既符合了教材体系,又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突破了文本的限制,突破了学科的限制,将学生的视线由书本转向生活,引导他们关注身边事,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说明文,学习语文,使学习内容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形态。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拥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5篇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中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习得常用的学习方法。因此,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要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阅读教学过程,营造教材就是学材、课堂就是学堂、学生就是主体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质。

2012年5月16—18日,我市举行了第六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笔者听了人教版四下《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同课异构的教学,几位教师均能努力体现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力求全员参与,明确练习要求,保证练习时间,展开练习过程,指导评价到位。但是,有些练习的设计由于偏离了文本的体裁样式——文艺性说明文,导致练习的效果不尽人意。

【课文简介】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人教版四下的一篇选学课文,与《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与雷达》《大自然的启示》同属于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这一专题。文章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为总起,后三段为分述。分述部分分别介绍了犀牛与犀牛鸟、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三对动物的共栖现象,且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先写“怎样共栖”,再写“为什么共栖”。文章语言饶有趣味,主要采用了作比较、拟人等方法进行说明,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好范例。

【对比设计一】

分析:

在初读课文字词检查以后,两位教师均以上述表格为依托引领后续学习。从表目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设计A旨在通过表格引领学生摘录文中“充满趣味的描写”,即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作比较、拟人等方法说明的句子,选取关键词填写在表格中。且不说“充满趣味的描写”这种说法与本文的文体——文艺性说明文不相吻合,在说明文中用“描写”一词可能换成“说明”更为合适;更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忘却了说明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把握说明的要点,跨过这一层面的学习,直接转入第二层面的学习——揣摩说明方法并体会说明效果。这样,这篇文章就失却了一半的教学价值,教学任务也只完成了一半,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设计B则以表格为载体,让学生梳理文中三对动物是“怎样共栖的”,又“为什么要共栖”,从内容层面梳理了课文。通过梳理使学生了解了有关动物共栖的科学知识,准确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要点。这样的设计和教学,符合说明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实现了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对比设计二】

分析:

设计A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在引领学生理解把握犀牛与犀牛鸟共栖的原因之后,通过去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关联词语在语意表达上的连接作用,进而体会文本语言表达的连贯有序。诚然,让学生“体会关联词语在表达上的连接作用,体会表达的连贯有序”是第二学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文艺性说明文,不是普通的记叙文,文章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体会“表达的连贯有序”,应在于揣摩“说明的生动形象”。这样的设计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主次不当,教学的价值不大。

设计B则以文艺性说明文的体裁特点为基点,以“哪些句子写得很有趣”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依托“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以及“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这样两个典型语例,通过删除比较、情境想象等方法,真切地体会作比较、拟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生动形象,进而潜移默化地感受了文艺性说明文的说明特点,实现了文艺性说明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对比设计三】

分析:

新修订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设计A和设计B都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课程的本体目标,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跨越。

但是,说明文的仿写练笔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笔者以为在练写之前首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说明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否则就会造成知识性错误,误导学生,有悖说明文教学的宗旨。

设计A忽略了说明文仿写所必需的科学知识,缺少前期的知识铺垫,给学生的练笔带来了困难,影响了练笔的效果。在练写时,让学生想象鲨鱼和向导鱼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符合说明文的体裁样式。而且,仅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窄化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作比较也是学生需要模仿运用的一种有效的说明方法。

设计B在学生练笔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铺垫,出示图片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鲨鱼和向导鱼的科学知识。进而,参照文本的说明要点,以表格的形式分两种情况呈现介绍鲨鱼和向导鱼“怎样共栖”“为什么共栖”。然后,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运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进行仿写,水到渠成。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起点,也符合说明文仿写练笔的特殊需求,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反思】

上述三组对比设计,A组设计忽略了文本的体裁特点——文艺性说明文,三次练习均偏离了文本的体裁样式,为练而练,价值不大;B组设计牢牢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目标准确,练有成效,学生在练习中既获取了科学知识,又形成了语文能力,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首先应该从文本的体裁样式出发,找准基点,明确目标,才能使练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落实“以作业与练习为主线”构建教学过程,实现轻负高质。

一、有效的练习应符合文体的教学趋向

人教版实验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童话、寓言、小说、剧本、相声等等应有尽有,不同的文体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趋向。如果是记叙文,就应该引领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揣摩作者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是议论文,就应该引领学生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结论以及论述的方法;如果是童话、寓言,就应该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丰富的情节、夸张的语言以及深刻的道理。有效的练习应符合文体的教学趋向,只有这样,练习的设计才能与文本的体裁相得益彰,才能使练习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根据这样的体裁特点,我们可以将本课练习设计的教学趋向定为:①准确把握说明的要点,理解文中的三组动物“怎样共栖”“为什么共栖”。②揣摩作者的说明方法,体会作比较、拟人说明的表达效果,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生动形象。

二、有效的练习应体现文体的核心价值

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练习的内容。从练习的形式来分,可以设计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练习;从练习的时间上来分,可以结合初读、研读、巩固、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相应的练习;从练习的目标上来分,可以是词语的积累运用、句子的仿写改写、段落的承接排列、篇章的布局谋篇等等。有效的练习应体现文体的核心价值,指向语言形式,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的秘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实现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既具有说明文的普遍特点——严格的科学性,向人们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又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采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进行说明。从语文课程学习的角度来讲,后者才是文体的核心价值,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因此,《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的核心练习可以定为“揣摩作者采用作比较、拟人的方法进行说明并迁移运用”。

练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聚焦典型语例,揣摩体验。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揣摩作者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效果。第二层次迁移辐射全文,深化体验。根据课文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辐射全文,迁移自学第三、四自然段,找到采用作比较、拟人进行说明的句子并交流,深化体验。第三层次创设相关情境,尝试运用。提供鲨鱼和向导鱼共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仿写,在仿写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内化体验。

这样,使学生的语言学习经历一个由感知体验到迁移提升再到运用内化的过程,使练习真正成为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

三、有效的练习应提供文体的个性需求

近年来,语文教学必须通过“教课文”实现“教课程”的理念已渐入人心,教师们不再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终极目标,逐渐把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作为语文课的核心目标。为此,我们可喜地看到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情境仿写已成为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实现了从读学写的跨越。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一文,其仿写练笔既具普遍性,又具特殊性。普遍性指的是,说明文的仿写练笔中也应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致用。特殊性指的是,说明文的仿写练笔,首先应该引领学生了解说明所需的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该文设计仿写练习的时候,应该通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视频播放、拓展阅读等方式进行知识铺垫,提供文体教学的个性需求,仿写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少了这一层帮助,仿写就成了一种摆设,形相似,而神已离。

崔峦老师曾说:“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必须基于文本的体裁特点,才能促成有效训练,实现训练价值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6篇

说明文具有实用性,常常可见,也正因其实用性和常见性,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强调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或归纳其主要内容,上成了理论分析。然而,选入课文的每篇说明文都文质兼美,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那么,如何才能让说明文的教学彰显“语文味”?笔者以常识性说明文《鲸》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发挥说明文特有的优势,让说明文也姓“语”。

【案例描述】

一、充分朗读中悟出“语”

第一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鲸》这篇课文只要认真朗读,就能读出里面包含着的作者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获取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出示多媒体课件(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风平浪静,一艘渔轮从天际驶来。镜头随着渔轮前行,这时渔轮边出现了一块巨大的黑影,渐渐地,一只庞大的蓝鲸浮出海面。)

2.师: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诗一般的画面中,在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预设的情境。)

3.听课文录音,录音的朗读让学生神游于鲸的世界。随着配乐朗读。此时此刻,不需要老师多费唇舌,不需要作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在优美的配乐中,学生把作者对鲸的喜爱之情都读了出来。

4.当学生读完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时,教师这样引导:这一句提出疑问,声调要往上提,速度要变快,让人产生好奇;当学生读到“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这一句时,教师再次引导读出惊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意,也要悟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合理的推敲、揣摩、品味,并进行适当的想象。这样,学生读的不再是静态的“文”,而是有生命力的“语”。

二、积极表达中显出“语”

(一)拟人自述,合理归纳

第二是说。吕叔湘老师讲过“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所以,学习说明文不能局限在文本里,应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想象。如课文第2自然段进行的自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个环节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式。学生在交流中各有侧重,涉及了进化过程、形状、生活习性等。

(二)领悟写法,体会妙处

本文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全文写了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如教学“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时,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数字来体会鲸的大,还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联系生活经验,用学生的体重来想象鲸的重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具体的表象,使鲸的巨大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列数字、作比较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克服了机械训练的做法。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列数字、作比较”,还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写作的好处。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习得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文教学科学、形象、有趣,不乏语文味。

【案例反思】

说明文也应该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一、“语”在读中

本堂课的设计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说明文不同于诗歌,没有押韵,它不能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说明文也不同于散文,没有美丽的辞藻,不能让人一读就爱。说明文一般是通过各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通俗易懂,并且文中表示数量、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句都非常精确。对于思维还处在形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多次有声有色地朗读中,能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让说明文的“语”存在于有所得,有所思的朗读中。

二、“语”在迁移

说明文的教学,一定要讲说明方法。但是如果把“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课文的文字就缺失了魅力,文本就丧失了活力,学习过程也将变得枯燥乏味。本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请以“鲸,我们的朋友”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采用表演,画画,朗诵,演讲,写作等方法中的一项,让更多的人了解鲸,参与到鲸的保护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样就有机地将教材与其他文本资源紧密交融,化抽象为形象,真正体味鲸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得到拓宽。在语文和科学学科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既学得语文的知识,也得到科学的知识;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除了理性的分析鲸的特点,课文的篇章布局外,也对鲸这种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在读文和写作之间进行迁移,让学生掌握住科学的语言,养成严谨的说话习惯。

通过迁移,展现语文的魅力,说明文的 “语”就存在于精确的表达和形象的表述中。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7篇

说明文,是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从近几年中的命题趋势来看,说明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及实用价值,同时,它的内容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从对象上来看,说明文可以分成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有时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事物和阐述事理往往也可以交替出现。

因此,同学们在阅读事物说明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主要是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用途等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类事物。所以同学们在阅读时应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2.事物说明文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来介绍事物的具体特征,所以在阅读时,同学们应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态度,捕捉住作者的情感喷发点。

【即学即练】

狮子鱼,来自1992

葛 闪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佛罗里达州新建了一家水族馆。因为该水族馆在佛罗里达州尚属新鲜事物,加上馆内各种设备先进,观览环境一流,特别是种类繁多的海底动物,所以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开业以来,水族馆吸引了无数的游客,生意一直呈火爆状态,持久不衰。

1992年夏季,佛罗里达州的上空阴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没过多久,当时著名的“安德鲁”飓风疯狂地袭击而来。尽管美国事先已经了飓风警报,大家也都做好了迎战飓风的准备,但还是因为“安德鲁”的威力太过强大,造成了重大损失。佛罗里达州的水族馆也未能幸免,馆内为数一半的观览设备被飓风摧毁,百分之十的海底动物死亡,超过百分之十五的海底动物流失。

在清点具体损失的过程中,馆内一名员工突然发现:位于水族馆中间位置的“狮子鱼”不见了6条。狮子鱼体积小,生命力十分顽强,但逃逸力却很弱,估计如果立即寻找,在附近应该还能找到。狮子鱼原产南太平洋、印度洋和红海水域。它们主要以其他小鱼类、虾类和螃蟹为食,而且胃口巨大。更重要的是,“狮子鱼”在佛罗里达州附近缺乏天敌,将会对这里土生土长的海洋生物构成严重的生态威胁。

这名员工立即将情况报告给馆长,建议发动全馆力量寻找丢失的6条狮子鱼。然而,馆长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狮子鱼并非什么珍稀海底动物,价值不大,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多人力去寻找。最终,这名员工提出的建议遭到了大家的嘲笑,并被彻底否决。

岁月平静流淌,时间一如往常流逝。

2010年,佛罗里达州环保部门发现一个严重情况: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以惊人的数量,在最近一段时间入侵了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的珊瑚礁,大肆吞噬海域内的小鱼、虾类和螃蟹等动物,给佛罗里达州的海洋生态平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更为奇异的是,该食肉鱼类就是狮子鱼。

狮子鱼在佛罗里达州,除了水族馆内有过,海域内是绝无出现的可能。经过详细调查,专家组认定,此次造成严重海洋生态威胁的大群狮子鱼,就是由19年前水族馆逃逸掉了的6条狮子鱼繁衍而成的。

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环境,美国佛罗里达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州政府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对策,花费数百万美元研究抵御狮子鱼进攻的方法,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只要有人捕捉到狮子鱼,将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并且,佛罗里达州的海洋保护机构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专门编写了一本配有45个菜谱的“狮子鱼烹饪指南”,意图将狮子鱼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以期能调动人们捕鱼的积极性。的确,当年逃逸的仅是区区6条狮子鱼,谁又能想到,它们会在19年后繁衍出数十万倍的数量出现在佛罗里达州海域,且造成了这么严重的破坏?

很多灾难,都如1992年的狮子鱼这般,披着渺小的外衣,起初让人们感觉到漫不经心、不以为然,却总是在不久的将来,带给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创伤。

(选自《青年博览》2011年第13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具体特征?

(解题思路: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所想要传达的这些知识,就是说明文的中心。在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可先由文章的标题明确其所要说明的内容,然后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回答即可。)

2.针对第六段中所出现的现象,佛罗里达州的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请结合全文分条列举出来。

(解题思路:在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可以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即可。)

3.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8篇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在其优美的语言文字背后,表现出的是作者对“国宝”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在介绍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时,作者更是用词丰富、描述具体,比如“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表演前滚翻”,这些文字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立体、可爱的“国宝”形象。全文将重点放在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说明对象之所以能成为“国宝”的原因上,这很好地把握住了说明文字应有的指向。阅读文章时应注意品读作者在行文中表现出的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但是,一篇说明文所传递的情感和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很难体会到。品读任何一篇文章,无非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一是写了什么,比如说明文写作对象及其特征,所选择的能反映写作对象特征的素材等;二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三是为什么写的,是文章传递出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其中“为什么写”是最重要的。比如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将对“国宝”的丰沛情感潜藏于字里行间,还大量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产仔成了大喜事。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 更重要的是,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已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中的重点保护对象。我国已建立了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文字明显传递出三层情感:一是大熊猫很珍贵,是“国宝”;二是大熊猫需要保护甚至是呵护;三是表达了一种期待,期待“大熊猫繁衍复壮,家族兴旺”。这些情感的背后其实还隐含了善待动物、保护动物以促进人类更好发展的道理。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从这篇说明文中学到什么?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提取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等等,这些固然重要,毕竟这是说明文的要素。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说明文,即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其实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学习说明文是为了提高自己对说明性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它的立足点是语言文字本身。比如本文,如果要想学到这种生动的说明方法,就不能忽略作者的语言,否则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很难把握作者所传达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说明文,需要我们去梳理的内容的确不少,包括时间、地点、对象等等,但千丝万线都由语言文字所牵引,全都紧密围绕着语言文字这一核心,不能疏离,更不能断裂。《辞海》中只用很简短的文字介绍大熊猫: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而本文则用很长的篇幅,从大熊猫的可爱长相、珍贵价值、生活习性、悠久历史等多方面作介绍,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好地感受、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课文背后的故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1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著述颇丰的作家,在刚上小学时并不显得出色,相反,他是一个作文不及格的孩子。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9篇

科普说明文是用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它一般发表在科普杂志、报纸或专门的科普专著中。

科普说明文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是提升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知识对于当代人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整体上说,当前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社会迫切要求人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讲文明、守纪律的新型人类。

第二,满足人们在课堂之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要求。从个人角度来说,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生命欲望之一,这一欲望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满足。一个人的一生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书本上的知识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走出学校之后的长长的岁月中,人们仍然要靠工作实践、业余自习的方式,获得各种各样自己需要的科学知识。

第三,为有特殊爱好的人提供精神享受。有些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着特殊的爱好,例如有人喜欢天文,有人喜欢地理,有人喜欢汽车,有人喜欢兵器,他们往往长时期的订阅特定的科普读物,如有人订阅《奥秘》、《飞碟探索》,有人订阅《国家地理》,有人订阅《兵器知识》等。此类刊物上发表的科普文章能给这些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

(二)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知识性是科普说明文的第一特点。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科普说明文尤其重视基础知识和最新知识,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最新知识则可以使人们认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

2.通俗性

科普说明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写给广大群众看的,不是写给专家看的。因此,它必须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

3.趣味性

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说明文要尽力吸引更多的读者,这就作者力争把文章写得新鲜生动,富有趣味。有些小品式的科普说明文甚至采用文学的手段,笔法灵活,妙趣横生。

(三)科普说明文的类型

1.科学说明文

这是采用普通说明文写法的科普说明文,它要求写得准确、通俗、朴实、明白,以知识本身的魅力调动读者的阅读趣味,但不刻意追求文学性和趣味性。多数科普说明文,都属于这种类型。

2.科学小品

这是用文学手法写出的科普说明文。它跟一般科普说明文的区别在于:一是标题新颖生动,如高士其介绍消化道内细菌知识的《我们肚子里的食客》,贾祖璋介绍珍贵动物丹顶鹤的《白丝翎羽丹砂顶》。二是行文大量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如《洲际导弹自述》以洲际导弹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诞生、特点和类型,十分生动有趣。

(四)科普说明文的写作

1.标题

科普说明文的标题写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总体要求是:

第一,以文章介绍的知识对象为拟定标题的中心依据,换句话说,就是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是介绍什么科学知识的。如果含混朦胧,不知所云,很有可能失去对读者的吸引力。

第二,语言简要。标题只需要点明所介绍的知识对象,有时也可兼及它的特点、作用、意义、价值等,但不能详细展开知识介绍。标题通常只有几个字,一般没有副标题。

第三,生动新颖。标题要尽力做到生动新颖,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但除科学小品外,不必刻意标新立异,要避免过于造作,否则会显得不够自然朴实。

2.结构

跟所有的文章一样,科普说明文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是总体介绍,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概括介绍它的特征、作用、意义、价值。

主体篇幅最长,是科普说明文的核心部分,有关说明对象的各种知识就是在这一部分充分展开表达的。这部分的写法没有一定之规,但在结构上有这样的原则:必须分为若干层次依次表达,层次与层次之间或并列,或递进,或分总,要呈现出清晰的逻辑秩序。

结尾或指出当前存在问题,如贾祖璋介绍丹顶鹤的文章在结尾处就提出了丹顶鹤保护的严重问题;或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某篇介绍基因工程的文章就预测基因工程的应用前景;或提醒人们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如在结尾处告诉读者相关知识还有很多可注意阅读。也有些科普说明文没有结尾,主体结束时全文就自然收束了。

3.表达方式

科普说明文当然要大量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有时兼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就“说明”表达方式内部来说,还有举例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图表说明等多种技巧。写作中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展开表达。

【 例 文 】

中国湿地的特点

中国湿地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类型多。按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划分,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面积大。中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其中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湿地约为2594万公顷,包括沼泽约1197万公顷,天然湖泊约910万公顷,潮间带滩涂约217万公顷,浅海水域270万公顷;人工湿地约4000万公顷,包括水库水面约200万公顷,稻田约3800万公顷。

分布广。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而且还表现为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组合类型。

区域差异显著。中国东部地区河流湿地多,东北部地区沼泽湿地多,而西部干旱地区湿地明显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干旱地区又多为咸水湖和盐湖;海南岛到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区分布着独特的红树林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人工湿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积高原沼泽和湖群,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丰富。中国的湿地生物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初步统计,中国湿地植被约有101科,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94科,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中国海岸带湿地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中国的内陆湿地高等植物约1548种、高等动物1500多种。中国有淡水鱼类770多种或亚种,其中包括许多洄游鱼类,它们借助湿地系统提供的特殊环境产卵繁殖。中国湿地的鸟类种类繁多,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

动物说明文范文第10篇

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初中语文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 , 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 况且,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 , 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 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 学好说明文, 树立明确的目标, 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之以情”、 “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 是导体, 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 体验传导给学生, 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 那么, 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其次,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叶老说过, 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 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松鼠》、《大自然的语言》文字活泼, 生动有趣;《奇妙的克隆》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文情并茂, 既富有知识性, 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第三,课内外结合, 重视实体教学。说明文的说明性强, 即实用性强。 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 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 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 也能激发学 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 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 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 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 写一则 2 0 0 字左右的短文, 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第四,充分彰显说明文的语言魅力。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 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 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分寸, 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 讲“石拱桥”特点时,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 不仅形体美, 而且耐用, 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 各有两个小拱”, 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 进行比较, 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 打比方 , 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 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 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至于说明文的写作比之散文、小说也许容易些,简言之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和精确的语言体现说明事物的特征。下面具体说说趣味盎然的说明文的一些写法。平时,我们看着身边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植物, 有时候是不是不经意问突然冒出个想要把它记下来的冲动,那么, 就让我们仔细观察, 然后遵循下面的四个步骤, 写出一篇情趣盎然的作文来吧。第一,整体勾画摹姿态。不管写哪一一种动物或者植物, 尤其是人们平时不大常见的, 首先就可以用简练的话句勾画出这种动物或植物的整体形态, 以便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动物可以交代体形大小、皮毛色泽、饮食习性等, 植物可以交代植株高矮、茎枝粗细、外表颜色等。《松鼠》的开篇是“大森林里居住着许多松鼠。松鼠是一种精明强干的小动物, 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 身段修长。玲珑的小脸孔上, 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 可以一直翘到头顶上, 显得格外漂亮。”作者“精明强干”说明了松鼠的总特点;“毛茸茸的大尾巴”“高翘到头顶的形象”写出了松鼠特有的体态。这样就给了读者一个概貌的认识。关联到全文的写法, 一一般是先写整体, 再写局部;或者先总述, 后分述。

第二,细部描写抓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生动的形象特征, 观察时就要抓住这些特点, 并在作文的细部描写中形象的描述出来, 让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物。 这里观察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 要注意灵活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 从不同的侧面来感知事物, 抓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事物的不同情态, 并选用准确的词句来表达。如《我的“朋友”》文中一段(她 ( 含笑花 ) 的叶子呈墨绿色, 花不大,白色的花瓣中是嫩黄的花桂。靠近一些, 还能闻到淡淡的、甜甜的清香呢。一阵风吹来, 天堂和含笑的叶子碰在一起, 发出沙沙的响声, 好像在倾心交谈呢! ”作者不仅调动了视觉写叶的“墨绿”、花恶的“嫩黄”, 调动嗅觉写花的“清香”, 调动听觉写“沙沙的响声”, 还想象这两朵花在“倾心交谈”, 显得真切细腻而富有情趣。

第三,相关介绍蕴科学。每一种事物都蕴含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写作时作一些相应的介绍, 可以让读者获取一定的常识, 更深的了解所写的事物。例如写植物, 就可写其萌芽、开花、结果等生长规律及种子的传播、食用或药用价值等。写动物, 就应介绍其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或者仿生学上的作用等。例如“你尽管站在蝉的背后讲话, 吹哨子, 拍手,撞石子, 它都满不在乎。要是一只麻雀, 就是比这种声音更低微, 虽然它没有看见你, 一定也会惊慌地飞去。”这里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没有听觉这一特点。而这些相关的科学知识, 可以是源于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 可以向字典或专业书籍取“经”, 也可以求助于师长或者互联网。

上一篇:归家范文 下一篇:用工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