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

时间:2023-03-12 05:11:53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新会计准则;确认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新会计准则实行后,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异处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其中的处理方法有递延法和债务法。而新的会计准则后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其核心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1.要想掌握并且确认应纳税的暂时性的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就要掌握其确定的原则,即:

除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特殊情况

虽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的基础存在很大的不同,产生了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但是在税法准则中规定的不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只要包括:

(1)商誉的初始确认。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因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按照税法规定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商誉的计税基础为0,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个原则只要是考虑到在交易发生的时候企业的利润和应纳所得税不会受到影响,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定就是增加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者是降低账面价值,使得资产和负债在初始设置的时候,违背历史成本的基本原则,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递延所得税负债是不给于确定的。

(3)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时候,投资企业就可以决定自身的差异转回或者不转回。这就需要要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加以确定。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原则相一致,在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时候,应该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使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就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是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而出现额,所以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确定的时候要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所得额为限。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企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就需要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1.确认的一般原则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1)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是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二是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的差异,只要产生与权益法下的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的时候,投资企业按照各自的持股比例确认自己应该承担的部分相应的来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持有期间不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对于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在企业的亏损或税款抵减金额得到税务部门的批准后或者预计得到认可后并且能够在短期限内能够得到补偿和满足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除了准则中规定的不予确认的情况外,应该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对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加以确认,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某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适用税率变化对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

因税收法规的变化,导致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新的税率进行重新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眼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代表的是有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于未来期间转回时,导致企业应交所得税金额的健身或增加的情况。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应对原已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进行调整。

四、总结

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重点是确认资产或者负债在入账时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把握企业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预期。

参考文献:

[1]财务部.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Z].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06.

[2]张立强.全国公安机关会计师资格考试辅导[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所得税会计中,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存在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此加强管理和控制。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这就是所得税会计中的债务法。

在债务法中,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要考虑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同时,在其计量上,还要考虑预期该差异转回时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是重要依据。而这个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到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到税后净利润。在这个会计处理方法中,是否存在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以及如何控制这种行为,是所得税会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利润操纵的理论空间

众所周知,在所得税会计里,存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两个主要方法。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利润操纵问题时,还得从两法的理论比较开始。

关于递延法,美国会计原则理事会(AccountingPrinciplesBoard:APB)早在1967年就过第11号意见书(Opinion)《所得税会计》(APBO11)。在该意见书中,APB强调了配比原则。依据其观点,如果强调配比原则,那么就有必要在确认计算税前利润的收入和费用时,确认该项收入和费用对本期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计入所得税费用,将所有所得税费用与本期税前利润进行配比。在此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就是指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之间由于期间确认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同时,由于要依据配比原则计算差异发生年度的损益。因此所得税费用要依据差异发生年度的实际税率来计算。当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时,不必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

在递延法下,由于只要求计算差异发生年度与税前利润相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所以与税前利润不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就可以作为递延税款计入资产负债表中递延到其他会计期间里。因此,递延税款在概念上是否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就不重要了。这是递延法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在的第6号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SFAC)《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SFAC6)中,对递延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例如,在递延法中,贷方递延税款是所得税的支付递延到未来年度时产生的,如果贷方递延税款余额符合SFAC6的负债定义,那么其金额就可理解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税率或者税法发生变更,影响到未来所得税的支付,在计算递延税款时就有必要反映这种变化,即要依据未来可预期的所得税率来计算所得税费用。但是,递延法采用的却是过去的税率,这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债务法的理论依据,FASB在1992年公布的第109号财务会计准则(Star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SFAS)《所得税会计》(SFAS109)申并未强调配比原则,而是转而强调通过有组织且较合理的分配手续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资产或负债性质了。

FASB在SFAC6中将资产定义为:“特定实体获得或控制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给其他实体的现实义务所造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性质,FASB在SFAS109中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SFAC6中所定义的资产或负债的所有特征。

因为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在财务报表中的报告金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通过企业资产或负债已确认和报告金额的收回或偿付。会增加或冲减未来年度的应税收益和应付税款,从而对未来支付所得税产生影响。如果这些税务影响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那么,有必要在产生暂时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被确认的报告期里同时确认其差异带来的所有税务影响。可以看出,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了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含了时间性差异以外的差异(比如按公允价值计价后产生的差异)。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税收益的影响,所以要按预期收回该资产或偿付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也就是说,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并且要按暂时性差异未来转回期间的适用税率或按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给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来操纵利润提供了理论空间。

二、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

在所得税会计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实现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要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时,主要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预测、现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未来转回预测以及纳税筹划策略等因素进行判断。在这里,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就具有重要地位了。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SFAS109采用了“有可能(高于50%)”这个判断标准,并指出,如果有有效证据表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则通过设立“估价备抵”来抵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这里,“估价备抵”的设立就有可能起到一种蓄水池的作用,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另外,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而“预期的适用税率”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从理论上讲,即便税法或税率的变更尚未公布,只要其公布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就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考虑其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带来的税务影响。在这里,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还是以可能性为标准。在会计准则中没有作出咀确规定时,同样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往往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利润操纵。这些办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可选会计方法中选择某个有利的方法。二是在估计到资产的购入或处置会带来较大的利得或损失的时候,改变购入或处置时间。三是对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才能取得的某些会计指标进行蓄意更改。本文所涉及的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的判断就属于第三类。这些行为,从理论上说很难判断其是否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相关实证研究与主要事例

关于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国外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只提及其中两个相关研究结果。Visvanathan(1998)对估价备抵的变动与本期净利润的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企业通过调整估价备抵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比较高。大沼(2004)选取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金融机构为样本,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在可结转以后年度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有价证券的评估损益、折旧、租赁、坏账核销等项目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受到了估价备抵变动的强烈影响,从而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有相关关系。关于具体事例,可以ST吉化为例加以说明。吉化2000-2002年连续3年出现巨额亏损,2003年扭亏,2004年继续盈利。在亏损的3个年度和2004年第三季报之前,吉化均未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廷所得税资产,直到2004年第三季报,才以“按照目前公司产品的价格水平,管理层预计上述亏损可在未来5年内弥补”为由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延迟确认。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5.33亿元。因为有约1.67亿元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导致吉化2004年度第三季报账面上净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3.66亿元,这项收入是巨大的。其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只有企业管理层知道了。

2008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从2008年起,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从33%降为25%。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预计到税率有可能变更,相关企业就要重新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了。对于那些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数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留意一下这些企业在2007-2008年度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1已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2未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3何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从中可以猜想一下这些企业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四、他国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参考

为了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加强管理,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于1999年11月公布了第66号文件《关于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审计办法》。在该办法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危险性。同时,在判断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时,将企业分成以下五个类别,并对每个类别分别指出了具体的审计措施:一是每个会计期末均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二是业绩比较稳定,但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三是业绩不稳定,且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四是存在重大的税务亏损的企业。五是过去曾在几个会计期里连续出现重大税务亏损的企业。由于这个审计办法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管理产生了积极效果,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1年1月公布《关于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的更改通知》,将第66号文件升格为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适用税率的判断上也存在混乱情况,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制度委员会所公布的第10号报告《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和第6号报告《合并报表中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中,规定对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并指出:如果税率或税法变更的可能性比较高,且其变更对以后年度的经营状况和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时,可在会计报表的注释里注明税率或税法的变更情况及其影响额。在这里可以看出,适用税率判断标准的统一,不仅可以减少在税率或税法每次变更时,企业是否将该变化反映到会计报表上的混乱判断,而且还因此可提高企业之间会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压缩了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五、结束语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3篇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主要内容(表1)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流程

三、典型案例解析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解析

[例1]甲公司有关涉税业务如下:(1)2010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800万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0%,甲公司期末计提了坏账准备80万元,甲公司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的期初余额都是0。(2)2011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2000万元,甲公司根据规定计提了120万元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期末余额变为200万元。甲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2010和2012年税前会计利润都是500万元。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

要求:请分别核算2010和2011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0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甲公司 2010 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800-80=

720(万元)

甲公司2010年末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800(万元)

根据本文图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万元。

解析:该案例中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80万元的主要原因,表面看是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实质则是税法不认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计提的坏账准备80万元,在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属于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项目。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2010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80×25%=20(万元)

2010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发生额=20(万元)

解析:甲公司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都没有期初余额,在没有其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是0,2010年末,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就是该年该账户的发生额。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010年甲公司应交所得税=(500+80)×25%=145(万元)

2010年所得税费用=145-20=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45

解析:不少会计人员对第三步核算中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理解不透彻,经常把加减弄混了。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办法,在第三步中,计算完应交所得税后,先写会计分录,后计算所得税费用。在这个会计分录中,借方一定有“所得税费用”科目,贷方一定有“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该登记在借方还是贷方,可以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发生额增减变动来判断,因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资产类账户,增加应该登记在会计分录的借方,反之登记在贷方。在本例中,该账户发生额增加了20万元,因此,应该登记在分录的借方,这样,借方“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就是145-20=125万元。可以看出,通过先编分录,后计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甲公司2011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2000-200

=1800(万元)

甲公司2011年末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2000(万元)

根据本文图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累计额200万元。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2011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200×25%=50(万元)

2011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发生额=50-20=30(万元)

解析:甲公司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是20万元,2011年末,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时50万元,双方的差额就是该年该账户的发生额。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011年甲公司应交所得税=(500+200)×25%=175(万元)

2011年所得税费用=175-30=14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45

递延所得税资产 3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75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务处理解析

[例2]乙公司于2007年12月底购入机器一台,当月投入使用,购入成本54万元,预计净残值0,预计使用年限5年。会计核算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计税时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和折旧年限与会计相同。该公司各会计期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无其他税会差异。乙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各年税前会计利润都是10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期初余额是0。

要求:请分别核算2008-2012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8年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如下:

第一步,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乙公司 2008 年末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4-10.8=

43.2(万元)

乙公司2008年末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54-18=36(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资产;所得税费用;应交税金;净利润;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91-02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从税务处理的角度来看,它是因为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造成的影响,税法一般不考虑递延所得税资产。而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则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现举例说明:

1 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与税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如,某企业2000年12月1日取得设备一项,账面价值为900万元。假设该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律采用直线折旧法,该设备会计折旧年限5年;税法规定折旧年限6年。2001―2006年,每年实现会计利润均为1000万元,2001年至2004年,该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2005年税收政策调整为25%。

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2001―2004年年末,有关会计处理:①会计每年折旧额=900/5=180(万元);②税法每年折旧额=900/6=150(万元);③每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750-720)×33%=9. 9(万元);④所得税费用=1000×33%=330(万元);⑤应交所得税=(1000+30)×33%=339. 9(万元)。

2005年年末,所得税税率改为25%时的会计处理:

调整2001年至2004年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额=9. 9×4÷33%×(25%-33%)=-9. 6(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9. 6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9. 6万元

按新所得税税率进行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25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7. 5万元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57. 5万元

2006年,税法规定不再计提折旧,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所得税会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250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0×5×25%]37. 5(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000―150)×25%]212. 5(万元)

分析,2001年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使得所得税费用减少9. 9万元,从而增加了净利润9. 9万元。

2001―2005年,税率变为25%,递延所得税资产累计为37. 5万元,使得所得税费用累计减少37. 5万元,从而共增加了净利润37. 5万元;

2006年因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增加了所得税费用37. 5万元,使得净利润减少了37. 5万元。可见,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平滑了各年的净利润,待转回后,对净利润的影响就平衡了,对于累计净利润的影响为0。

2 未弥补亏损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对净利润的影响

按照税法的规定:可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应该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处理。在预计可利用未弥补亏损或税款抵减的未来期间内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但若企业未来期间无利润,继续亏损,无所得税可交;或者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消以前年度亏损,则不能保证这项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予说明的是,可抵扣亏损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准予用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弥补的亏损,不是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亏损。

企业今年发生亏损,税法允许用今后五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亏损,如果发生亏损当年估计以后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当年的亏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冲减当期所得税费用。

例1:

A企业2006年亏损1200万元,2007―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400万元,400万元,4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则亏损当年分录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00万元(1200×25%)

贷:所得税费用300万元

2007年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100万元(400×2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00万元

2008年、2009年分录同2007年。

2006年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了所得税费用,使2006年的未分配利润增加了1200万元×25%=300万元(因为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话未分配利润将减少1200万元,而确认了减少了900万元)。

2007年、2008年、2009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亏损,则冲减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当期所得税费用。其未分配利润分别为(400~100)万元,(400~100)万元,(400~100)万元。而应交税金与应交所得税均为0。

2007―2009年,因为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所得税费用,其未分配利润共减少了300万元。

例2:

某企业:实现利润1400万元,所得税税率25%,则:

应交所得税=1400×25%=350(万元)

净利润=1400-350=1050(万元)

假设,上述实现的利润1400万元是分三年实现的,分别是:第一年发生亏损600万元,第二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第三年实现利润1000万元,则:

第一年:

应交所得税=0,所得税费用=600×25%=150(万元)

净利润=-600+150=-450万元

第二年:

应交所得税=(1000-600)×25%=100(万元),所得税费用=150+100=250(万元)

净利润=1000-250=750(万元)

累计净利润=-450+750=300(万元)

第三年:

应交所得税=1000×25%=250(万元)

净利润=1000-250=750(万元)

累计净利润=300+750=1050(万元)

由上可见,上述两者的最终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可见,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意义在于,使得企业各年之间实现的净利润保持平稳,避免因税收政策的影响而导致各年间净利润水平的不合理波动。此外,确认递延所得税也使得企业确认的资产负债,更能合理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

3 结 论

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在发生时不是计入利润表当中,而是计入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当中,比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是计入到资本公积,不影响利润,不构成时间性差异,但却构成了暂时性差异。当然还有例外,例如新税法下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属于免税收入,从利润表上看属于永久性差异,不是暂时性差异,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

总之,递延所得税的计量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等项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从而将该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本年度的净利润。

参考文献: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操纵

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这就是所得税会计中的债务法。

在债务法中,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要考虑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同时,在其计量上,还要考虑预期该差异转回时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是重要依据。而这个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到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到税后净利润。在这个会计处理方法中,是否存在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以及如何控制这种行为,是所得税会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利润操纵的理论空间

众所周知,在所得税会计里,存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两个主要方法。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利润操纵问题时,还得从两法的理论比较开始。

关于递延法,美国会计原则理事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APB)早在1967年就过第11号意见书(Opinion)《所得税会计》(APBO11)。在该意见书中,APB强调了配比原则。依据其观点,如果强调配比原则,那么就有必要在确认计算税前利润的收入和费用时,确认该项收入和费用对本期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计入所得税费用,将所有所得税费用与本期税前利润进行配比。在此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就是指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之间由于期间确认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同时,由于要依据配比原则计算差异发生年度的损益。因此所得税费用要依据差异发生年度的实际税率来计算。当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时,不必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

在递延法下,由于只要求计算差异发生年度与税前利润相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所以与税前利润不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就可以作为递延税款计入资产负债表中递延到其他会计期间里。因此,递延税款在概念上是否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就不重要了。这是递延法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在的第6号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SFAC)《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SFAC6)中,对递延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例如,在递延法中,贷方递延税款是所得税的支付递延到未来年度时产生的,如果贷方递延税款余额符合SFAC6的负债定义,那么其金额就可理解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税率或者税法发生变更,影响到未来所得税的支付,在计算递延税款时就有必要反映这种变化,即要依据未来可预期的所得税率来计算所得税费用。但是,递延法采用的却是过去的税率,这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债务法的理论依据,FASB在1992年公布的第109号财务会计准则(Star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SFAS)《所得税会计》(SFAS109)申并未强调配比原则,而是转而强调通过有组织且较合理的分配手续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资产或负债性质了。

FASB在SFAC6中将资产定义为:“特定实体获得或控制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给其他实体的现实义务所造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性质,FASB在SFAS109中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SFAC6中所定义的资产或负债的所有特征。

因为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在财务报表中的报告金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通过企业资产或负债已确认和报告金额的收回或偿付。会增加或冲减未来年度的应税收益和应付税款,从而对未来支付所得税产生影响。如果这些税务影响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那么,有必要在产生暂时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被确认的报告期里同时确认其差异带来的所有税务影响。可以看出,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了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含了时间性差异以外的差异(比如按公允价值计价后产生的差异)。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税收益的影响,所以要按预期收回该资产或偿付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也就是说,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并且要按暂时性差异未来转回期间的适用税率或按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给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来操纵利润提供了理论空间。

二、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

在所得税会计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实现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要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时,主要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预测、现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未来转回预测以及纳税筹划策略等因素进行判断。在这里,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就具有重要地位了。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SFAS109采用了“有可能(高于50%)”这个判断标准,并指出,如果有有效证据表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则通过设立“估价备抵”来抵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这里,“估价备抵”的设立就有可能起到一种蓄水池的作用,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另外,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而“预期的适用税率”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从理论上讲,即便税法或税率的变更尚未公布,只要其公布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就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考虑其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带来的税务影响。在这里,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

日为标准还是以可能性为标准。在会计准则中没有作出咀确规定时,同样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往往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利润操纵。这些办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可选会计方法中选择某个有利的方法。二是在估计到资产的购入或处置会带来较大的利得或损失的时候,改变购入或处置时间。三是对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才能取得的某些会计指标进行蓄意更改。本文所涉及的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的判断就属于第三类。这些行为,从理论上说很难判断其是否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相关实证研究与主要事例

关于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国外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只提及其中两个相关研究结果。Visvanathan(1998)对估价备抵的变动与本期净利润的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企业通过调整估价备抵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比较高。大沼(2004)选取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金融机构为样本,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在可结转以后年度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有价证券的评估损益、折旧、租赁、坏账核销等项目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受到了估价备抵变动的强烈影响,从而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有相关关系。

关于具体事例,可以ST吉化为例加以说明。吉化2000-2002年连续3年出现巨额亏损,2003年扭亏,2004年继续盈利。在亏损的3个年度和2004年第三季报之前,吉化均未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廷所得税资产,直到2004年第三季报,才以“按照目前公司产品的价格水平,管理层预计上述亏损可在未来5年内弥补”为由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延迟确认。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5.33亿元。因为有约1.67亿元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导致吉化2004年度第三季报账面上净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3.66亿元,这项收入是巨大的。其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只有企业管理层知道了。

2008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从2008年起,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从33%降为25%。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预计到税率有可能变更,相关企业就要重新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了。对于那些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数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留意一下这些企业在2007-2008年度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1 已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2 未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3 何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从中可以猜想一下这些企业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四、他国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参考

为了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加强管理,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于1999年11月公布了第66号文件《关于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审计办法》。在该办法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危险性。同时,在判断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时,将企业分成以下五个类别,并对每个类别分别指出了具体的审计措施:一是每个会计期末均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二是业绩比较稳定,但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三是业绩不稳定,且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四是存在重大的税务亏损的企业。五是过去曾在几个会计期里连续出现重大税务亏损的企业。由于这个审计办法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管理产生了积极效果,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1年1月公布《关于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的更改通知》,将第66号文件升格为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适用税率的判断上也存在混乱情况,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制度委员会所公布的第10号报告《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和第6号报告《合并报表中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中,规定对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并指出:如果税率或税法变更的可能性比较高,且其变更对以后年度的经营状况和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时,可在会计报表的注释里注明税率或税法的变更情况及其影响额。在这里可以看出,适用税率判断标准的统一,不仅可以减少在税率或税法每次变更时,企业是否将该变化反映到会计报表上的混乱判断,而且还因此可提高企业之间会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压缩了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五、结束语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资产;财务报表;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产生于以下情况:

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当企业发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大于税法的折旧、摊销;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内部交易形成未实现利润等交易或事项时,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以所得税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符合有关条件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等,会导致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与负债相关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自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符合有关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所产生

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以后,不符合资产、负债确认条件,如果将其视为资产,其账面价值为0,但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的,其账面价值零小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构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等。

4.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等的投资所产生

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等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在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当该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并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5.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

虽不是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但均能够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会计处理上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确认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依赖于企业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获得性。如果企业在未来不能获得足够多的应纳税所得额,即使本期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也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判断企业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考虑企业在未来期间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以前期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将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某些情况下,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属于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例如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取得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企业在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当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重新计量。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的影响

某项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即产生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

2.对资产负债表中商誉的影响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二)对利润表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时,首先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当期应交所得税,然后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当期发生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倒挤出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当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一当期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角度来看,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符合有关确认条件时,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同时,应减少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越多(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越少),本期所得税费用就越少,由于利润表上列示的净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差额,则会导致企业利润表上当期的净利润的增加。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尽管企业在本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企业的利润没有影响,但却增加了企业的净利润并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净利润高出利润总额。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和列报引发的思考

财务报表要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状况,提高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组成

关注递延所得税资产组成。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源于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导致;发生的未弥补的亏损和内部交易形成未实现利润等,从而分析其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真实性。

(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依据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存在是因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能够减少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只有企业在未来能获得足够多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消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递延所得税资产所代表的所得税支付额减少的经济利益才会真正流入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要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时,主要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未来有很可能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预测、现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未来转回预测以及纳税筹划策略等因素进行判断。企业既要有规范的且经董事会批准的对未来市场环境及自身经营状况做出充分预测分析的相关文件,又要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提供的证据必须充分、规范,令人信服。给出企业未来应纳税所得额获取能力的证据可以是: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历年盈利的历史;企业制定的计划、预算和战略目标;以行业发展、产业前景甚至国家宏观经济为预期;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所实现的收入,扣除有关的成本费用等支出后能够保证未来能产生足够多的应纳税所得额,该部分情况的预测,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并对外公布的最近财务预算或业绩预测数据为基础,这样可以适度限制企业管理层预测数据的随意性,避免企业管理层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利润操纵,以使报表使用者对所披露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信息进行核实,进而做出有用的决策。

(三)对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准确性进行跟踪管理并加强外部监督

企业在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或者由于企业在制定预测、计划及预算的时候,对未来不确定易或事项的认知,不可能完全能对所有业务准确预计,使企业预算存在着误差;或者由于不可抗力因素所致;或者由于企业管理层为达到某些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操纵利润等。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31-02

中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这种方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1.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调整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将有违会计核算中的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该种情况下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内部研发支出形成的无形资产。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例如,某企业于2008年度共发生研发支出4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万元,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支出12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支出240万元形成无形资产,假定该无形资产于2008年7月30日达到预定用途,采用直线法按五年摊销。该企业2008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 0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定无形资产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无形资产2008年按准则规定计入管理费用金额= 40+120+240÷5÷12×6=184(万元)

按税法规定2008年应计入损益的金额=184+184×50%=

276(万元)

2008年应纳税调减金额=184×50%=92(万元)

2008年应交所得税=(1 000-92)×25%=227(万元)

2008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40-240÷5÷12×6=216(万元),计税基础=216×150%=324(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24-216=108(万元),但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承租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对于承租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例如,甲钢铁公司2008年7月从乙公司融资租入一套生产设备,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十年,最低租赁付款额合计为1 500万元,最低付款额现值为1 200万元。该生产设备公允价值为1 400万元。则该生产设备会计入账价值为1 200万元,按税法规定该生产设备的计税基础为1 5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元,但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

(3)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对于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类似。

2.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损失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损失。而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这样就存在暂时性差异。但如果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则该投资成本的调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不大可能转回,因而也不会产生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一般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3.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

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1.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该类交易或事项在中国企业实务中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有关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均会为税法所认可,不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差异。

2.商誉的初始确认。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在免税合并的情况下,商誉计税基础为0,商誉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减少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商誉,由此进入不断循环状态,故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如,A企业以增发市场价值为15 000万元的自身普通股为对价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对B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前A企业与B企业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假定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购买日B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计税基础(如下表所示):

分析: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预期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该项交易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商誉的金额计算如下: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2 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25%)187.5

递延所得税负债 (4 125×25%)1 031.25

考虑递延所得税后

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11 756.25

商誉 3 243.75

企业合并成本15 000

因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当事各方选择进行免税处理的情况下,购买方在免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有关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原计税基础不变。被购买方原账面上未确认商誉,即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

该项合并中所确认的商誉金额3 243.7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零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按照准则中规定,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不考虑递延所得税的商誉=15 000-12 600=2 400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87.5

贷:商誉 187.5

借:商誉 1 03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 031.25

需要说明的是,在非免税合并的情况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若将被合并方出售时,商誉的价值可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初始确认商誉时,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

3.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收益。同样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这样就存在暂时性差异。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满足上述条件时,投资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决定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如果不希望其转回,则在可预见的未来该项暂时性差异即不会转回,从而无须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总之,中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之间暂时性差异有许多,以上列举的几种情况,仅是基于平常个人理解,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可作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刚.暂时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特殊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9,(12).

[2]柳一波.新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如何确认[J].西部论丛,2009,(8).

[3]王思敏.长期股权投资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J].资治文摘,2009,(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Z],2006.

[5]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连载[Z].[责任编辑 吴高君]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8篇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对于所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某些特殊情况除外。

一、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一)除企业合并以外的交易,若其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不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承租方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会计准则规定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以及相关的初始直接费用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而税法规定以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加上运输费、途中保险费等的金额计价,对二者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若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则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

例如,某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会计准则其入账价值为100万元,但按照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为120万元,若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0万元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会使该资产的入账价值减少20万元,此时既不是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也不是其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不符合会计准则中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标准,改变了该资产的初始计量,违背了历史成本原则。

(二)按税法规定可结转以后年度的亏损,若数额较大,且缺乏证据表明企业未来期间将会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结转以后年度的亏损,税法规定可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但弥补期限最长5年,这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但是否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要视未来期间是否有足够的应税所得可用于抵销以前年度亏损。只有未来期间税前利润抵销了以前年度亏损后,未来期间的所得税费用才会减少,才会有经济利益的流入,而这正好符合资产的定义,即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若企业未来期间无利润,继续亏损,无所得税可交;或者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抵销以前年度亏损,则不能保证这项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资产。

其实,不仅是可结转以后年度亏损问题,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时,都要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预计将获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因为只有当未来转回期间预计将获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大于待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会使未来期间的所得税费用减少,才会在未来期间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才符合资产的确认原则。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一)商誉的初始确认中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因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商誉,但按照税法规定其计税基础为0,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准则中规定对其不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否则会增加商誉的价值。

例如,a企业以1000万元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该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改组条件,购买日b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均为800万元,计税基础为700万元,则有10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假设b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0%,则可确认30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账务处理为借记净资产800万元,贷记银行存款1000万元,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30万元,借贷方的差额230万元确认商誉。但实际上a企业是以1000万元购入b企业公允价值为800万元的净资产的,也就是说,这一并购行为实际上产生了200万元的商誉,但因确认了该商誉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使商誉的价值增加了30万元。若继续确认230万元商誉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9(230×30%)万元,则会进一步增加商誉的价值,此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净资产800万元,贷记银行存款1000万元,同时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69万元,借贷方的差额269万元确认商誉。如此往复,商誉的价值会不断增加。因此,准则规定商誉的初始确认中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中,如果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由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确认。

如,某项资产按会计准则确认的入账价值为100万元,按税法规定确认的计税基础为80万元,若确认该项递延所得税负债20万元,则其入账价值应为120万元,违背了会计准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

(三)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不予确认: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9篇

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会员,美国康涅狄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国际会计和财务会计研究多年,曾出版《国际会计与中国会计比较研究》专著,对新会计准则有较深的研究,曾出版《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指南》、《新会计准则实践案例》等多部实用性书籍,且有多篇文章相继发表。

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中所得税会计是运用广泛并且较难理解的一个会计准则。我们发现上市公司在执行这个会计准则时,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理解比较模糊。本文以ST平能公司和闽东电机为例,讨论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条件以及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需要关注的问题。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所得税会计准则。这个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起草完成的。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新的会计准则关注的是暂时性差异,而不是以前的时间性差异,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即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资产负债表中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使递延税款具有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表示企业在未来应收回或清偿的资产或负债。这种处理方法就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由于我国原所得税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较大,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就显得较难理解,本文就以一些上市公司的案例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解析与讨论。

案例背景

(一)ST平能公司案例

ST平能公司与平煤集团进行了资产置换,在资产置换前,公司截止2006年末累计亏损1363754813.04元,在资产置换后,以目前公司盈利能力来计算,公司有能力在5年内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据此ST平能公司向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地方税务局提出《关于内蒙古平庄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申请》。2007年8月9日,经该局批复同意允许ST平能公司在税法允许的年限内对2002至2006年的亏损额用以后不超过5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亏损,累计可弥补亏损额1318050919.89元。因此,本期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地方税务局确认的可弥补亏损额,分别追溯调整增加2006年期末的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调整增加2006年期末未分配利润434956803,56元。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期初数已按调整后金额列示。

(二)闽东电机公司案例

2007年10月31日闽东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会计差错的更正公告:

公司2007年初根据2006年末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并结合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25547077.15元(主要是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及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致)。

本年公司在对执行新会计准则对本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所产生影响进行评价并慎重考虑的基础上,参照财政部对新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讲解认为,按2006年末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销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差异转回时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能无法得以转销,从谨慎性要求考虑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销与差异转回直接相关,差异转回如为资产收回导致,则资产收回当期是否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以抵销当期应转销递廷所得税资产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差异转回如为处置资产导致,则除前述的不确定性外,资产处置损失税前扣除能否得到税务主管部门认可具有不确定性)公司本季度将已确认的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

公司目前已做好2006年度所得税汇算申报并已统计出可用以后年度税前利润弥补的未弥补亏损额30327900A3元,同时公司预计在未来将会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故在2007年第三季度按预计以后年度可获得足够应纳税所得额予以弥补的未弥补亏损额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确认为2007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10008207.14元。

以上两项合计,共计调减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15538870.01元(25547077.15-10008207.14)。

案例分析

(一)ST平能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分析

从ST平能的公告来看,公司将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采用了追溯调整法。

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以前没有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由于环境发生变化,估计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估计的变革,它不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而应该是未来适用法。ST平能公司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估计金额的变动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而不是追溯调整法。

(二)闽东电机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分析

闽东电机的公告晦涩难懂,但总体的意思是公司将2006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作为错误更正,采用了追溯重述法。

但是我们不明白的是:闽东电机的公告认为2006年末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没有根据谨慎性要求,2007年10月将已确认的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但问题是该公司又说现在做好了2006年度所得税汇算申报,认为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2007年估计可以满足确认的标准,2007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闽东电机2007年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又确认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实在是费解。因为若公司在2007年时认定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以后能够弥补的话,那么根本不应该全部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廷所得税资产。

根据闽东电机的公告,给我们的印象是闽东电机原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没有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现在是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来确认。我们不禁要问: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一定要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来确认吗?我们知道所得税汇算申报往往在年报编制之后,那么年报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就无法估计了吗?

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的通知》的第二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企

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严格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必须有确切证据,比如未来期间的经营计划、经营策略、利润的新增长点、与税务部门的沟通等相关证据,表明企业未来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在无确凿证据证明可抵扣亏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情况下,不得确认与可抵扣亏损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上面规定看,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并不一定要根据所得税汇算申报来确认,更何况一般情况下,年报的公布时间要早于年度汇算清缴。

另外,还要重申的是:以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由于环境发生变化,估计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估计的变革,它不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而应该是未来适用法。

(三)所得税准则有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

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所得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提到:企业在确定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包括未来期间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而增加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应提供相关的证据。

例析 某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10000元,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00元,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于2009年度转回。预计2009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元,假若企业在2009年后五年内均不能获得应纳税所得额,也未实施任何税务计划,所得税税率为25%。

该企业2008年12月31日应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预计转回的期间,仅能获得预计同期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000元,以及应纳税所得额1000元可以抵扣,因此于2008年12月31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000(4000x2.5%)元。

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对于企业发生亏损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需特别谨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ST天龙2007年年报披露,该公司没有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其年报在亏损的情况下,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542358.69元。由于其年报没有任何说明,公司是如何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我们无法在现有的信息披露中找到答案。结论与启示

新会计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以下项目:所得税费用(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人权益的项目相关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对所得税费用(收益)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亏损的金额(如果存在到期日,还应披露到期日)、对每一类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在列报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依据,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与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金额。可以看出:所得税会计要求有详细的披露。这也正体现了我国财务报表正在日趋走向以投资者为服务对象的发展方向。

递延所得税资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在对暂时性差异进行核算时,要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时,将涉及两个一级会计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科目不易被理解,且会计处理相对复杂,因此本文重点对这两个科目的确认与计量进行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计税基础是企业新会计准则提出的区别于企业账面价值的一项重要概念。资产在未来期间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企业收回这些价值的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资产的全部或部分金额在计算应税所得时能够税前扣除,该部分金额即为资产的计税基础。换句话说,若假设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依据的是税法的有关规定而不是会计准则,那么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金额。

企业资产在进行初始确认时,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就是其计税基础,也就是说,在取得该类资产时所支付的费用按照税法规定在未来期间是可以税前扣除的。如企业在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时所支付的成本就是其计税基础。资产在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通常为该项资产的取得成本扣除已经按税法规定税前抵扣掉的金额后的余额,该余额在未来会计期间仍可以税前扣除。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扣除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累积折旧额、摊销额;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以其取得时支付的历史成本为基础扣除折旧或摊销计算确认。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去除以后会计年度中企业严格按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能够税前扣除的那部分之后的金额,即企业在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不可税前抵扣的负债价值。

税法规定税前扣除标准的负债的确认可能会通过影响企业的损益进而影响不同会计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造成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按照税法规定一些负债允许全部税前扣除,这些负债的计税基础则为零,即未来期间可予抵扣的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例如预计负债、预收账款等;还有一些负债税法规定了其扣除标准,不能全额扣除,未来期间可抵扣额只是账面价值的一部分,因此使得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小于账面价值,但是其计税基础并不为零,例如应付职工薪酬等。

而大部分负债的确定与偿还并不影响企业的损益,税法规定不予税前扣除,这些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此时其计税基础就等于账面价值,如企业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等。

二、所得税会计差异

财务会计和税收在进行收益和所得税核算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服务目的都各不相同。财务会计遵循一般会计准则,核算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进行有关决策时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税收则是严格按照有关税收法规进行核算,并以课税为最终目的。由于这些不同,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会计准则得出的利润总额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在金额上往往并不相等,形成永久性差异或者暂时性差异两类。下面分别对二者进行介绍。

(一)永久性差异

企业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口径和标准不同,使得企业最终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由这种原因造成的差异即为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的发生只影响发生当期,并不会对其他会计报告期产生影响,也不存在其他会计报告期的摊销问题。因此,形成永久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金额相等,不需要进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也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例如企业购买的国债利息收入,在会计上被确认为收益,而按照税法规定该笔收入是免税收入,不作为应税所得,由此会使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二者之间形成差异,该项差异只影响收入发生的当期,不会对以后各期的应纳税额产生影响,因此由国债利息收入引起的差异为永久性差异。再如企业发生的超过税法规定扣除范围的业务招待费,支付的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纳税利润等造成的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都是永久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

不同于永久性差异,企业的暂时性差异是指当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金额不等时形成的差额,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未来会计期间导致企业应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增加的暂时性差异称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二是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此时,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大于税法规定的未来可抵扣金额,或者未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小于未来期间不可税前抵扣金额时,未来的纳税义务将增加,因此产生应纳税所得额。例如某项资产账面价值为200万元,计税基础为150万元,该项资产未来将给企业带来200万元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按照税法规定未来可抵扣的金额只有150万元,企业因为该差异将增加纳税义务,二者的差额50万元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且该差异加重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对应,在未来期间导致应税所得额以及应交所得税金额减少的暂时性差异称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情况同样有两种:一是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二是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此时会减轻企业未来的纳税义务。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企业的纳税义务减少,因而应相应的确认一项资产,该项资产即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等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企业当期所得税适用税率二者的乘积,并且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一般地,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同时应对应地减少所得税费用。

例如,甲公司2011年末存货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假设甲公司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该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均不存在期初余额。经分析,2011年年末甲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100万元-10万元),而税法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形成10万元的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10×25%=2.5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

贷:所得税费用 2.5万

然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企业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此时不应再调整所得税费用,而应减少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对于确认时记入权益的交易,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同时,应对应地调整资本公积。

例如,甲公司持有乙公司的股票,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购买时公允价值为100万元,2011年年末,乙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为90万。经分析,2011年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90万元,按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失不得税前扣除,因而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由此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10×25%=2.5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万

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下文中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计量时应采用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预计转回期间适用的税率。目前我国除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适用的税率不发生变化,但是当一些企业税率发生变化时,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也随之发生改变,应当重新对其进行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复核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果未来期间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利益无法收回,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应计提减值准备,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该减值准备在未来会计期间允许转回,依据新的环境进行判定。

四、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将增加企业的纳税义务,除某些特殊情况外,根据负债确认条件应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应地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 应根据业务实际发生情况对应地调整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和商誉等。

例如,甲公司2009年12月10日购入某设备,原价为12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税法规定应按3年计提折旧。经分析,2011年年末该设备账面价值为72万元,计税基础为40万元,因二者的金额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2万元(72万元-40万元)。由此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32×25%=8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8万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8万

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下,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如果合并成本大于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按照会计准则该部分差异应确认为商誉,而按照税法规定不确认商誉,即计税基础为零。然而此时账面价值虽然大于计税基础,但是准则并不将二者之间的差异确认为商誉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此外,在除企业合并外发生的交易中,若有关项目的初始确认对企业的收益和应纳税所得额均不产生影响,则由这些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导致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对应地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新会计准则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使会计和税法的相关规定更加完善,使会计信息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反映,同时增强了国内外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应对该部分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会计报告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高樱.所得税会计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2008(11).

2.张涛.新准则下所得税会计差异的处理[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0(6).

3.李雪飞. 浅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J].经营管理者,2009(6).

上一篇:所得税范文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