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3-06 10:33:51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1篇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仅仅对于我国环境、资源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对于世界也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利用两者的特性,解决社会的不同矛盾,让我国的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让我国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2篇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放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它要求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一消费一生产”的循环系统。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上述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但它们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减量化原则才具有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特点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从上述分析看。两者从概念、发展模式、发展侧重点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英国率先提出的。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把低碳经济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并出台一系列鼓励的配套经济政策。其主要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全球气候的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当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探索废弃物减量化、源头削减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致力形成“资源一产品一消费一再生资源”的物质能量多次循环的模式。

(二)针对的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人手,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产业导向方面,低碳经济侧重强调建立少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石油的产业体系,而循环经济强调无论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均对废弃物循环使用,。

在技术运用方面,低碳经济通过新能源技术、替代化石能源等措施可以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循环技术,在现阶段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要对采用这种技术后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

在地区布局上,循环经济强调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要求上下游企业实现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形成循环利用链。把废弃物的排放单位和利用单位在空间上有效集中,可以产生较大的聚集效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强调这种地域上的集聚,它强调的是产业结构问题,要求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耗是低碳能源,较多考虑能源供给与利用的优化。寻找替代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三)实施的方式不同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强调要建立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如果在全社会倡导少消费化石能源,就是建立低碳社会的概念:如果在全社会各个环节推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就是建立循环社会的概念。

(四)实施的进展不同

循环经济提出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响应,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八项循环法律,其中《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计划与单项法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各地也在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正从试点向制度层面上逐步推进。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呼应。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持续升温,低碳经济在我国逐步兴起。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成为国际合作机制的内容。欧盟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鼓励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目前,国际上碳交易和碳排放权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特别是以循环技术的联

合开发和示范推广为重点,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合作研发、技术援助已形成相当规模。

二、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更”: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这“四个更”是循环经济原理的精神实质,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资源有限和需求无限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更大、更广范围内解决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低碳经济是集中缓解C02排放大幅度增长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展低碳经济可以探索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和路子,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这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和路子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又是循环经济要解决的突出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加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循环经济的“4R”原则(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完全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工具。所以,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针对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因此。两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寻求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鉴于从发展的历史看,循环经济这一称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各_国已有广泛认同和发展经验;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已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大量政策规章;从覆盖范围看,“循环经济”相对较广,特别是“低碳”经济重点关注碳减排,过于狭窄:因此,有些专家建议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避免陷于语义混杂、热衷时髦、难以理解、政出多门等不必要的词语困境,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三、对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可厚此薄彼

低碳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是指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自然资源的生态循环来发展,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发展模式。从上述概念来看。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经济模式,都是当今社会极力推崇的发展新方式,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所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3篇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不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仅仅对于我国环境、资源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对于世界也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但是其根本目的都是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利用两者的特性,解决社会的不同矛盾,让我国的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让我国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均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两者均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为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诞生的,但同时又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的优秀遗产;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生态文明理念探索新型工业化模式,可以少走弯路,减少生态代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危及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一方面,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占国土面积的2/3,海岸线漫长,人均占有资源量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是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和严峻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我们必须应对以下挑战:一是确保能源安全。化石能源终将被人类开采耗尽,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成为确保能源安全,逐步减小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途径。二是保障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源替代和循环利用率低,亟需发展先进资源勘探与利用技术,发展可替代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三是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广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52%,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达2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岩溶地区面积9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量少、利用率低,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的能耗却达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短缺将严重限制我国未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及时建立战略性资源的合理使用、有效替代、动态优化和安全保障体系,而这些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前提。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之下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规模开发利用,由于纯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解决大气圈层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容量所造成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导致资源和环境的配置利用出现重大扭曲,由此导致了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公地的悲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邓梁春等,2008)。低碳发展模式是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保持高度统一,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环境方面相互结合的战略性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由于存在自我净化机制,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只要排放温室气体就会产生,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破坏大气自我净化机制的排放量就是临界点,一旦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量超过此临界值,气候变暖就会发生。这种后果产生后,升温的气候就会就会成为强制各国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容易导致解决气候变暖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和治理成果的“免费搭车”,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缓气候变暖。世界能源绝大多数来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正是它们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没有规模化的低碳能源取代它们,减排行动必然危及能源系统,不采取行动又会损害气候。低碳经济战略为在节约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和增加就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多益处,其既是抉择,也是机遇。

(二)循环经济与资源优化配置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中国资源相对不足,目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流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3R原则中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端的物质量;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周期;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一)二者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要解决废物变资源的产业对接、技术应用、空间布局、市场效益;低碳经济是既要低碳又要经济,其核心是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要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循环经济发展要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统一规划;低碳经济要与能源安全、节能减排统筹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两者均可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工作乃至产业均是相互统一的。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1.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结构低碳化。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能源利用的结构与数量,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未来能源的高效利用 以及能源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在中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到2030年能源相关的CO2 排放量低于目前的水平存在巨大困难。中国能源需求的70%来自煤炭(美国只有24%,欧洲为16%)。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活动,仅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控制能源消费和构建低碳能源是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低碳化的能源体系不仅可以显著削减碳排放,还具有增强能源安全、改善环境问题的多重效益。

2.产业结构调整。面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现实,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改造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更应向利润曲线的两端延伸,即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快发展包括金融、保险、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重视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减轻我国的碳排放强度。

3.国际技术合作的潜在优势。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减排空间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金乐琴、刘瑞,2009),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技术合作潜在巨大。

4.统筹低碳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其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已达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中,排放量增大,增长速度快。减缓气候变化可以配合其他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冲突。同样,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提高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立法上,在中国都是较早的。至今甚至有很多循环经济领域的专家将低碳经济归为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这是十分不科学的。

不断完善与探索性的有机结合。从实践发展看,循环经济是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完全的、呈闭合回路式的循环经济是无法达到的,有必要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无限地、不间断地向它靠近。

循环与非循环的有机结合。完全得到循环利用的物质材料十分有限,且能够进入循环的很多也不得不降格使用,循环利用也主要局限于生态学的方法领域。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在资源、生产与消费、废弃物排放3个环节中,大体有5类环境保护技术,即: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节约、废弃物安全化或无害化处理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中核心的一点就是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这仅仅是5类环境保护技术中的一种,在这5类环境保护技术之间,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从技术经济的可行性看,物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解决当代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非循环技术途径,也不能成为惟一的或主要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它必须和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配合起来实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尽管目前在我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还存在一些掣肘,但是,实现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向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转变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邓梁春,,吴昌华.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气候变化展望,2008(1)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5篇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对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每一个活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上的贡献是有层次的。以减量化为例,第一个层次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二个层次是减少工艺过程。第三个层次是“将合适的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换句话说是物尽其用。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虽然提法不同,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追求的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目的是提高资源(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看成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我们借用了子孙的资源,要为我们的子孙留有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

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t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

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

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

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

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e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2]尹小平.王洪会.日本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日本经济.2008(06).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7篇

1.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1大部分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只是将循环经济停留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粗浅的认识上,而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的深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还未将循环经济放入实际的应用中。某些经济学者或专家则认为循环经济是需要等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之后再考虑的问题。没有清楚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3高能耗的经济架构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各类能源的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2.1低碳经济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进以往一些落后的企业生产工艺,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工艺很难起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针对新能源的开发上,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于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开发研究的相关机构或者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研究的进度被限制。

2.2我国的经济架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低碳经济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数据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3没有完善的机制约束高碳量排放企业。由于我国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部分企业真正做好低碳工作。加上低碳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有的消费者缺乏一定的低碳意识,加上低碳产品相对与其他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普通产品,导致低碳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度变缓。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地位

1.循环经济的优势:节约国民经济资源的消耗。

1.1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比较,传统经济是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弃物一同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这就是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源消耗的时间,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1.2循环经济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就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点: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2.1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方向,能有效的完成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促进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带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形势中。

2.2低碳经济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将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改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企业中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3低碳经济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天然气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新能源不仅使用安全,而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种优势的带动下,对低碳领域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国民经济视角下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地位的具体措施

在一定层面上,想要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单单依靠某一经济的改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改进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1.制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将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理念放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内容中,在对不管是国家整体的规划还是城市的规划中都要体现出循环与低碳的内容,认真落实到实处。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短期的发展目标中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合理规划到我国以工业架构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过渡阶段中,两个时期都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关系偏移的出现。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一些较好的经验与技术,缩短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

2.调动各行各业参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的层面包括法律、经济、技术,还包括整个国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应采取主导作用,首先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企业,在企业的试点过程中,逐渐完善行业内部的环境监测标准、各类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污染标准、废弃物治理标准等。在整个市场中实行时利用市场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媒体监督,有关部门的管理,建立举报制度,让一切违反政策的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改善这个问题上的成效。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使得我国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的提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变成必然。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8篇

1.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1还未将循环经济放入实际的应用中。某些经济学者或专家则认为循环经济是需要等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之后再考虑的问题。没有清楚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2高能耗的经济架构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各类能源的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2.1低碳经济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进以往一些落后的企业生产工艺,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工艺很难起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针对新能源的开发上,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于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开发研究的相关机构或者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研究的进度被限制。

2.2我国的经济架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低碳经济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数据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3没有完善的机制约束高碳量排放企业。由于我国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部分企业真正做好低碳工作。加上低碳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有的消费者缺乏一定的低碳意识,加上低碳产品相对与其他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普通产品,导致低碳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度变缓。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地位

1.循环经济的优势:节约国民经济资源的消耗。

1.1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比较,传统经济是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弃物一同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这就是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源消耗的时间,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1.2循环经济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就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点: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2.1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方向,能有效的完成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促进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带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形势中。

2.2低碳经济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将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改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企业中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3低碳经济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天然气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新能源不仅使用安全,而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种优势的带动下,对低碳领域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国民经济视角下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地位的具体措施

在一定层面上,想要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单单依靠某一经济的改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改进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1.制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将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理念放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内容中,在对不管是国家整体的规划还是城市的规划中都要体现出循环与低碳的内容,认真落实到实处。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短期的发展目标中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合理规划到我国以工业架构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过渡阶段中,两个时期都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关系偏移的出现。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一些较好的经验与技术,缩短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

2.调动各行各业参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的层面包括法律、经济、技术,还包括整个国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应采取主导作用,首先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企业,在企业的试点过程中,逐渐完善行业内部的环境监测标准、各类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污染标准、废弃物治理标准等。在整个市场中实行时利用市场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媒体监督,有关部门的管理,建立举报制度,让一切违反政策的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改善这个问题上的成效。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使得我国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的提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变成必然。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 生态经济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后,“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的研究。与之前已经广泛研究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一起成为经济界的谈论热点,而这四个概念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很容易混淆。所以,文章认为有必要就四个概念进行澄清。

四个概念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该书讲述了英国未来50年的能源政策,阐明了英国今后如何实现京都协议的承诺,和确保长期的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措施等。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随后,低碳概念传入中国。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低碳经济从提出到现在,只有短短七年多的时间,对它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甚至学术界对它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流行的定义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传入我国后,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出现了大量讨论低碳经济的文献。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分析,包括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理论上予以探讨和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的比较研究等;另一类则是有关中国低碳经济的具体微观问题研究,包括低碳经济与具体产业的结合,各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困难、解决办法等。总体上说,国内的研究内容多数比较宽泛,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来看,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及著作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编著的《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低碳经济及中国低碳行动的书籍;陈英姿撰写的文章《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从地区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宋德勇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里提出,我国的政策工具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二)循环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正式提出“循环经济”这个术语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他们受鲍尔丁的启发,1990年在《自然科学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国内最早研究循环经济的是左铁镛教授,他确立了“3R”原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循环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并且于2005年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志教授也专注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领域第一人”。其他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循环经济做了大量研究,比如,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我国在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绿色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他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Jacobs与Postel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绿色经济学中倡议在传统经济学三种生产基本要素:劳动、土地及人力资本之外,必须再加入一项社会组织资本。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绿色经济既是指具体的一个微观单位经济,又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甚至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目前,绿色经济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推动全球经济转变,发达国家普遍转向了绿色经济,在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中实现结构增长。

国内对绿色经济的研究比较广泛,已经将绿色的概念贯穿到各个产业领域: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绿色理念的提出。张叶、张国云编写的《绿色经济》一书是比较全面的介绍绿色经济的一本著作,书中详细介绍了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市场等概念,提出了实现绿色的措施。实践中,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教授做得最为出色,季铸教授充分应用了绿色的理念,他在四川遂宁按照“结构增长+绿色经济”理论,帮助地方政府完成了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2010年11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管理监督机构授予四川遂宁全球首个“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目前,季铸教授每年《中国30个省市绿色经济与绿色GDP指数》。

(四)生态经济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生态经济学是将生态学和经济学两门独立的学科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与循环经济一样起源于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描绘美国因滥用杀虫剂而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深刻揭示了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几年后,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科的诞生,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所以,学术界把肯尼斯・鲍尔丁既看做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也是生态经济学的最早倡导者。

一般来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一种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国内对生态经济的研究比较早,发展的也相对成熟,既有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也有生态经济计量方面的研究:包括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等。

四个概念的相同点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面对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自我反省与改进的结果,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它们从经济学角度,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

它们在内容上互有重合、彼此交织,具有相同的系统观(人类和自然世界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相同的发展观(经济发展要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相同的生产观(节省资源投入,提高利用效率,清洁生产)和相同的消费观(物质适度消费、产品包装尽可能的循环使用),都没有停留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般性关注上,而是深入剖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揭示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联系,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传统理念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影响,寻求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与人类环境价值观念的革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种经济都主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点的,是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扩大,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模式呼之而出。

从本质上说,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支撑低碳经济、通向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

四个概念的不同点

四种经济彼此联系,紧密相关。南昌社科院的杨美蓉老师详细指出了四者存在的差别,分别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核心不同。笔者个人认为,各种不同都可以归结为一个不同,就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低碳经济则主要从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形成低碳的经济结构,来应对全球化石能源过速消耗和全球气候变化;循环经济主要从资源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角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末端治理的成本,以应对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绿色经济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而生态经济则侧重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3.袁丽静.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

4.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5.杨美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 2009.30

作者简介: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范文第10篇

经济原则是二者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经济性是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能是循环不经济或低碳不经济的发展,而是在循环和低碳的基础上以效益最大化作为统筹发展的原则。循环经济强调资源利用的效度和频度,以一定的资源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则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更少的能源投入和碳排放,也可以理解为以一定的碳排放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化。因此,在制定循环经济规划或者低碳经济规划时,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不能为了实现循环经济而影响低碳经济,也不能为了实现低碳经济而损害循环经济,要充分平衡协调两者的关系,尽量使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化,而尽可能避免两者的此消彼长。

2我国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发展阶段约束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一定会受制于这样的发展规律,既其工业体系要经过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后工业化等若干阶段。从我国发展的现实和前景来看,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期任务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以机械、钢铁、石化为主体的高耗能产业群仍是进一步推进增长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与此相适应,城市化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因之也带来了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这对全球资源和能源提出了空前的需求,对环境和气候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增长和发展转型面临的阶段性特征(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及国际减排责任等)成为未来制约中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好能源及其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造高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奠定最为重要的工业基础。

2.2基本国情的不利因素

与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相对应的是基本国情中存在着不利因素,为推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带来困难。首先是人口众多。据估计,我国人口高峰将在2030~2040年达到高峰近15亿,适龄劳动力的人口增长仍将持续10年;更严峻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依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难以短期改观,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主要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将刚性增长,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下降。其次是能源禀赋矛盾突出。表现为:品种上以煤为主,比重超过70%,区域上分布极不均衡,品质不良和资源缺乏并存。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21世纪将达到50亿~60亿吨标准煤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只能依靠国产煤炭解决。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严重影响着生产和技术的选择与效率,而且在消费数量倍增的同时,结构改变越来越困难,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代价也越来越高。

2.3多重发展目标的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现实,使得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满足多重政策目标,既要实现快速增长又要突破资源的瓶颈,既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要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还要考虑就业、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国际责任等等。因此在现阶段,不管是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的“世界工厂”地位,还是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先进技术的缺失,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的艰巨任务,都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我们必须要做出战略取舍和选择,明确发展任务的主次顺序,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寻找出一条协调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权衡各类发展目标的路径。我们推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就不应以单纯的循环或碳减排为核心,而应在绿色经济框架下,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为手段,以节能减排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打好基础,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

3我国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3.1制定循环–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社会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因而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二者共同协调发展才是我国应对我国能源人均不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具体实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从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多个方面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碳排放减少的目标,以此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是一个长期要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但其效果也是随着其实施的深入而日益显现的,在具体的实施中,国家应该制定分阶段目标,实行逐步推进的政策,循序渐进的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要动员各种力量积极投入到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建设之中。各个部门主体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要加强合作,通过彼此的政策支持、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共同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有关能源与环境保护的谈判与规则制定事务之中,尽量为国内经济转型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3.2建立健全循环–低碳经济政策

我国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的推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鼓励各个行业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持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成效上来看,我国的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各个主体也并没有十分积极去参与到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之中,这主要是国家虽然对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做出政策支持,但并没有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去建立一套激励和约束政策,因此造成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循环-低碳经济政策的建立也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去看,从纵向来看,国家应该尽快制定从上到下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的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国家制定的宏观引导政策和地方政府为相应国家号召和促进经济方式转型制定的一些中观支持政策,但贯彻到实际应用之中的微观政策还较少,这就使得政策的实际指导力并不强,一些有利于经济转型的技术和想法并不能实际上得到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而一些粗放型的经济生产也得不到相应约束,这就降低了人们参与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完成微观领域的政策支持,使整个循环–低碳经济建设能够形成宏观指导、中观协调和微观可操作的一套完整政策体系。而在横向方面,一是要注重各个地区循环–低碳政策的相互协调性,使之能够实现区域通用和跨区域发展,这有利于循环–低碳政策实施的统一性,促进不同地域的技术、产业能够实现对接,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组织社会非正式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中。

3.3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执行机制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将是我国的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因而它不能只靠一些临时性政府文件和规章制度来维持长久的发展,随其发展的深入,必然要将一些相关政策纳入法制轨道,以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法律政策建设首先要进行的便是立法工作,这是法制建设的基础。立法工作之中,先要对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指导原则以及基本的政策等有所规定,这些基本法的确立也为其他相关法律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判断。而在法律内容上,要特别重视从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角度去制定各种较为具体的法律法规。除了立法之外,还要建立严格的执法程序,完善执行机制,这样才能够使得法律贯彻执行下去,保障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

3.4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是循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持,因为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才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实现寻找新的代替能源的可能。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我国还应该引导建立一套技术创新体系,为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实验和创新活动,要制定相关的科技发展长期规划战略。而是要注重科技转化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机构与企业市场的合作机制,让适合大范围推广的技术能够迅速转为生产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制,为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三是要建立一定的科技共享机制,让同类技术和同类企业能够联合研发和应用生产,这既分担了技术研发的成本,减轻了企业的经济风险,又能够实现科技的规模创新和范围内使用推广。四是要加强与国外相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促成国际先进技术对国内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支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只是国家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参与的社会建设。目前我国的循环–低碳经济主要侧重在政府主导组织,科研机构牵头和企业参与的层面上,而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还应该更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要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和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这样既能够转变人们的观念,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都为循环–低碳生产模式做出贡献,又能够起到督促企业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转变。

上一篇:低碳生活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概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