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

时间:2023-03-14 20:37:25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顶岗支教 意义 问题 缓解对策

顶岗支教是指在学校的组织和和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实习学校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1]。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它通常采取导师带队、师生配合、合理配置、分组派遣的方式进行[2]。2008年9月聊城大学启动了村义务教育顶岗支教工程,其主要内容是:从2008年开始聊城大学每年选派数百名师范生赴莘县、阳谷、临清等县市的一百多所中小学任教。此举旨在把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送到农村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当地的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对聊城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舞台。笔者通过对聊城大学顶岗支教活动的调查,阐述了顶岗支教的意义,分析了顶岗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顶岗支教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落后农村地区缺乏教师的问题。

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而且教师质量普遍不高。开展顶岗支教活动,师范高校通过与师范生实习地的各县教育局沟通,将高校的实习生安排到缺乏教师的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村地区缺乏教师的问题。与此同时,实习生也带去了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为支教学校注入了积极元素,有利于提高实习支教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3]。

(二)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师范生在高校获得了较为深厚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不足。顶岗支教活动的开展,使高校师范生可以和当地教师一样独自担任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将自身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找出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和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有助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拓宽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渠道。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大学第三职能,20世纪中叶,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普遍职能。大学除了要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各种人才外,还要运用它的知识优势服务于社会上的广大的求知者,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一项主要内容[4]。高校通过“开放式”教学和远程教育服务于广大社会上的求知者,顶岗支教活动将师范生安排到缺乏教师的贫困农村地区,解决了农村地区缺乏教师的“燃眉之急”,进一步拓宽了高校服务社会的渠道。

二、大学生顶岗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生的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一般的顶岗支教是从大三上学期开始的,在此之前,师范生只进行了两年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时间较短,许多顶岗支教的实习生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掌握还远不能胜任实际的教学工作。首先,实习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在调查中,许多实习生表示在与当地学生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实习地区较为偏远,当地学生在学习中多操方言,加之一些实习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师生在交流中存在障碍。由于实习基地多为小学,对实习生的写画能力要求较高,而许多面向初高中的实习生在此之前并未接受过相关的专门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困难。其次,实习生组织课外活动的技能有待提高。受制于实习基地学校教学资源的匮乏,实习生的到来并未改变学生课外活动少且质量低下的局面。许多实习生“空有一腔热血,偏恨报国无门”,他们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在实习基地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最后,实习生的班主任工作技能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习生担任班主任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实习生的班主任工作技能不足,导致在面临突发性事件,例如:学生在校期间患病、打架等,显得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化解矛盾,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和运转。

(二)实习经费不足,影响实习支教的正常开展。

聊城大学给予每一位参与顶岗支教的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这些资金一部分来源于高校,另一部分由地方教育和财政部门拨付。由于高校资金吃紧,再加上参与顶岗支教的学生众多,许多支教点的教育行政部门本身就财力有限,造成一些支教点财政困难,部分地区出现拖欠实习学生生活补贴的现象,使实习学生难以安心支教,影响到实习支教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实习中的指导工作较为薄弱。

聊城大学在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中采取领队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制度。即领队教师全权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的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评价学生的教学工作,同时各个院系还派遣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但聊城大学每学期派出的实习生一般在四五百人左右,这些实习生要分赴聊城的四个县市展开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实际分配到每个实习点的实习生只有几名,实习生所在的实习点比较偏僻且相隔较远加之高校教师资源有限,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缺陷。因此,从总体上看对学生进行实习中的指导工作还需要加强。

(四)顶岗支教的评价模式不完善。

在顶岗支教过程中,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岗后评价。所谓岗后评价就是在顶岗支教结束后对顶岗支教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聊城大学在对实习生顶岗支教后的评价上采取的模式为:实习成绩=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基地的评价+领队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但是主观性太强。有些实习生借助顶岗支教大搞“形象工程”,大作表面文章,一些实习点的学校和学生“被素质化”、“被优秀化”。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实习基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正常进行,对实习生本人和实习基地都不利。

三、缓解大学生顶岗支教实习问题的对策探究

(一)做好支教生入岗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支教生的入岗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技能和心理准备两个方面。只有具备较好的教学工作技能才能有效进行教学,不至于应付公事、误人子弟。心理方面的准备,主要是接受实习地较差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的生活方式,较快使实习生进入到工作状态。学校要根据中小学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和师范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基本技能薄弱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师范生“三笔一话”、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实践技能的培养。心理方面的准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新老实习生一对一沟通机制,加强新老实习生的沟通,使新老实习生了解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并据此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组织“新老实习生”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会这个平台使新老实习生了解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缩短他们到岗后的适应期;入岗前组织实习支教学生到实习地参观等。

(二)多方渠道筹集实习资金。

要做好顶岗支教实习活动,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经费顶岗支教学生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致使支教生无法安心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经费投入是做好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的关键,这需要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共同的努力。地方政府应该从财政收入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师范生实习支教的专项拨款,支持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经费使用上应做到有所侧重,确保顶岗支教实习学生的生活;师范院校在保证学校各项实习活动的基础上,在经费使用上,应向顶岗支教活动倾斜,为顶岗支教实习学生提供一定的补贴。另外,学生也要注意经费的科学使用,减少浪费、节约开支,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

(三)顶岗支教岗上指导。

对学生在顶岗支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是实习生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关键。因此,岗上指导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指导。针对实习生所在的实习点比较偏僻且相隔较远加之高校教师资源有限的特点,对顶岗支教实习生的岗上指导可采用实习教师、指导教师和当地老教师协调的方式进行。实习地点相近的实习生可以相互听课,并对彼此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相互交流经验弥补不足;指导老师要经常与实习生进行电话询问,对实习生遇到的困难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实习地点有经验的老教师应该成为实习生的主要指导者,时常听实习生的课,作出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实习生提高教学技能。

(四)建立合理完善的岗后评价模式。

岗后评价是对实习支教生半年教学任务的考评,是顶岗支教活动顺利进行、实习生积极进取认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的保障。合理的评价制度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因此,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坚持可以量化的标准。实习支教生的努力过程和成果反映在平时的教案和学生的成绩上,因此应该将实习生平时的教案和所教班级学生的期末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考虑用下列公式作为考核实习支教生的实习成绩:

(任教科目学生成绩的平均分-上学期该科目的平均分)×40%+教案成绩×20%+(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基地的评价+领队教师的评价)÷340%=实习成绩。(中教案成绩满分为十分,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习基地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满分各位十分。)

对考核成绩优秀者颁发优秀实习支教学生证书,师范院校要尝试探索优秀实习生在教师招聘、考核、留用方面优先考虑,对考核成绩差、顶岗支教持漠然置之或敷衍了事态度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合理、适度的处分。

参考文献:

[1]刘初生.教育实习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2.

[2]梁海波.广西高师院校开展项岗支教实习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97-99.

[3]李娟琴.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实习支教模式――山西师范大学顶岗支教实习模式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4):41.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而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着眼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构建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顶岗实习以其实际的企业工作岗位,复杂的工作环境,综合的工作经历与体验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第一、顶岗实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与动员、实施、考核、总结与表彰五个阶段,其中考核既是对实习计划、组织与实施效果各环节的检测与反馈,也是实习工作进行总结与表彰的重要依据,在实习工作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

第二、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不仅可以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而且可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以利于指导今后实习工作质量稳步提高;

第三、顶岗实习考核具有检查、评估、监督控制、导向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考核可以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也可以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管理者更可据此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顶岗实习作为锻炼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就课题组针对石家庄市的六所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考核评价普遍重视不够,对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监控不到位,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方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考核评价形式主要表现在:

1.缺乏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均没有给出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实习成绩主多以学生的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和企业的评语鉴定为依据,而教师和企业的评价仅凭自己的印象和理解给予评价,结果没有定量考核,对专业建设而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不足,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实习的盲目性和敷衍性。

2.集中于最终评价而缺乏过程考核

由于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定期巡查或远程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和考核,仅仅凭借是否参加了实习,或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实习报告、答辩等给出实习成绩,而缺乏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

三、构建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实习标准科学制定

(2)系统性原则。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包括顶岗实习筹划顶岗实习实施和顶岗实结三个阶段由于顶岗实习过程的时间较长,管理难度较大,因此,要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客观评价,首先必须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评价结果要充分结合过程考核,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紧密结合过程性考核可以从顶岗实习的三个阶段把握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从各个环节控制顶岗实习的质量终结性考核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及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能使整个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公正。

(3)多元性原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应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评价的办法学校侧重考核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主要从学生的实习成果及报告等方面进行了解;企业侧重考核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可操作性原则各项指标定义要明确,不能含糊,指标数据要易于采集和相对真实可靠,能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有效可信地度量,计算公式要科学合理,评价过程力求简单,便于掌握和操作

四、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1.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指标

(1)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由于这些因素较为抽象,因此通常只能通过主观性评价来考评。

(2)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丰富学生实习内容,把提高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融入实习全过程。

(3)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把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可见,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顶岗实习的核心目的,所以专业技能是顶岗实习考核必不可少的内容。

(4)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5)创新意识。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5)实习报告。实习日志与实结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教训都会体现在实习日志与实结中。对学校而言,实习日志与实结所反馈的信息也为学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提供一手材料,为实习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2.考核成绩的评定办法

(1)考核主体。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双重指导,实行以实习单位为主学院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共同填写考核评定表。

(2)成绩评定。考核分两部分:一是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学院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占总成绩的40%。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实习单位应对学生在每一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五个方面,并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表,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加盖单位公章,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校内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材料提交情况等,然后综合评定成绩。采取等级制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1~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五、结语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3篇

摘要: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培养的模式改革,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但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影响着顶岗实习的质量。本文对影响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健词: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所谓“顶岗实习”就是指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教育管理、训练学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关健是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这也是高职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园林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意义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在园艺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的以培养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去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克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就业和工作积累经验。

1、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密切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可以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提高毕业生的质量,真正培养可以适应现代园林技术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参加实习的学生,有一部分将来有机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的就业率,可以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3、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园林企业的概况、工作流程。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

二、 影响顶岗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顶岗实习的企业比较分散。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安排学生去校外不同单位参加实习,中小企业可以接收的实习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学生被分到不同的单位实习,这种条件下,与学生联系及管理学生就有诸多不便,实习过程老师对其指导和管理难度增大,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现象。而大企业从自身的安全生产、运行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多方面考虑,不想接收大量学生进行实习。

2、顶岗实习的岗位对口程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部分学生的实习的岗位和内容与其在校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在实习过程有的学生从事工勤人员的工作,专业对口程度低,这种情况下,有的实习学生提早或是中途离开实习单位,放弃实习,使顶岗实习失去了意义。

3、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观念淡薄,适应能力较差

首先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片面理解为专业实习就是生产劳动和再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对每天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乏味,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其次,学生的适应能力差,不适应实习单位与学校环境的差异;从学校到生产管理一线,有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的要求和安排,在实习过程中违反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最后有些学生由于对工作单位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等。

4、学校顶岗实习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指导力度

学生实习单位比较分散,而“双师型”专业教师力量又不够强,导致在实习过程中,老师无法实现“一对一”指导,缺少沟通交流,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对学生实习指导不够及时、全面,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学校与企业责权不明,实习学生的权益得不到良好保障

中小型园林公司大多数还处于成长初期,不愿意为实习学生支付劳动报酬,而只是把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劳动力紧张的补充力量。提供的实习岗位多是以单项育苗或栽培技能为主,甚至提供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岗位。部分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习,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不积极;具体表现为实习单位不与学生签订相关的协议和合同,一旦在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获得保障。

三、推进学生“顶岗实习”的对策

以就业为主要导向,改进顶岗实习的方法与措施,使学生通过参加实习能深入地了解园林企业的生产过程,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1、加大对顶岗实习的宣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做好实施顶岗实习的宣传、动员工作,让实习单位、学校、学生及家长都能充分认识到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端正态度、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顶岗实习。

2、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合作,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机制。学校可以邀请园林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优化课程设置,结合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特点、企业需求情况和学校现状,不断创新顶岗实习模式。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任何有关学生实习方面的法律法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如果与实习单位发生纠纷,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学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可以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到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从而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4、规范、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

顶岗实习工作要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应该向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必要的劳动报酬,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以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在顶岗实习期间,要保证每个学生有2~3个岗位可以轮换,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5、加强管理力度,加强企业指导教师的参与度

学校要及时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方案,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管理方面,实行由实习领导小组 指导教师 实习小组 实习学生的层层管理。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由于自身还有教学任务,对实习学生不能深入地指导其在工作碰到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的指导教师配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的指导教师有时是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丰富经验,通过总结传授指导给实习学生。

总之,高职院校园林专业顶岗实习是创新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就业的过渡期和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只有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多方共同参与,对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制约因素采用多种措施解决,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切实提高顶岗实习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张玉臣.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6.12

[3]汤忠华.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与思考.职教论坛[J]2002.24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DEA模型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开始快速发展,至今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已经有1215所,在校学生达到965万人,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人才越来越多地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挑选与社会的任用。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以怎样的培养目标,培养人才质量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确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机制是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进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衔接评价体系的建立成为关键解决问题之一。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完整且可操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为职业教育的具体运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指标体系建立依据与原则

(一)选择DEA分析方法的依据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pper等学者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是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好方法。通常应用是对一组给定的决策单元,选定一组收入、输出的评价指标,求所关心的特定决策单元的有效性系数,以此来评价决策单元的优劣,即被评价单元相对于给定的那组决策单元中的相对有效性。也就是说,通过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据此将各决策单元定级排队,确定有效的决策单元,并可给出其它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从而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管理决策信息。

DEA方法自C2R模型提出并应用于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以来不断得到完善,并在实际中被广泛运用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金融投资、人力资本评价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对非单纯盈利的公共服务部门诸如学校、医院的评价中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DEA评价方法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如图所示:

我们已经知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是一个包括人才源、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配置和继续教育等多个过程组成的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而DEA在对经济社会系统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相对有效性评价方面独具优势,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适合用DEA方法来评价。以职业教育中人才选拔、培养、配置、继续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投入作为输入指标,以其培养人才各种能力为输出指标,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必须首先明确确定指标的依据,本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以人才系统培养模型为基础,选择相应指标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模型,整合了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衔接系统从人才源的选择、选拔、人才培养到以及继续教育等所有过程的资源和信息。以人才培养模型为基础,既可以评价人才系统效率,又可以评价不同环节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效果,还可以评价人才个体经过人才系统培养获得的能力情况。

为了使各个DMU具有可比性及DEA中和评价指标的合理和有意义,必须选择好评价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指标体系,以实现系统的客观描述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充分、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较为全面的涵盖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有充分的代表性。

第二,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的内涵要清晰、相对独立,可分组建立。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数据要有可获得性。

第四,综合、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动态联系较密切,各组指标可以综合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第五,可比性原则。要尽可能采用相对指标,便于各类人才之间进行对比,便于不同年份间的对比。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且可操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笔者根据以上指标体系设置原则,在分析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与有关专家讨论结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联系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些特殊情况,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评估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四、各指标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

(一)输入指标

(1)每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人数占当年职业学校计划招生数量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院校人才系统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人才源的控制情况。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yyk—代表每年进入职业学校学人数;Njh—代表当年职业学校计划招生总人数。

(2)当年通过高考考试的所有合格者的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人才选拔过程中选出的潜人才的素质水平。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yi——表示第i个学生的高考考试成绩;n—高考考试合格者的人数

(3)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理论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jli—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第i个学生的所有基础理论课程成绩;Ns—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总人数;Nbk—表示基础理论课程的门数。

(4)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学习的学生的职业理论知识的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理论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lli—表示当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第i个学生的所有职业理论课程成绩;Ns——表示当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总人数;Nlk—表示职业理论课程的门数。

(5)当年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习的学生的职业技能课程的平均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lsi—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第i个学生的所有职业技能课程成绩;Ns—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总人数;Nsk—表示职业技能课程的门数。

(6)当年进入职业教育中学习的学生的顶岗实习表现成绩,由企业评价、客户评价和指导老师等综合给出成绩,取值在0-100之间。该指标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corelzi—表示所有评价主体给出的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中参加顶岗实习的第i个学生的实习的综合成绩总和;Nls—表示当年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习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的人数;Nt—表示对学生顶岗实习表现进行评价的评价主体的数量。

(7)当年职业院校用于职业教育的仪器设备、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占高等职业院校所有支出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建设的投入情况。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Fm—代表职业院校用于职业教育的第m项经费投入;An—代表第n所职业院校对专业的所有费用支出。

(8)当年实践教学的各项费用支出占当年职教系统各环节所有费用支出总额,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Pk—代表实践教学的各项费用支出;Sh—代表当年职教系统各环节所有费用支出总额。

(9)当年职业院校就业信息中心的各项费用支出,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系统对信息以及职业人才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Vl—代表职业院校就业信息中心的第I项费用支出;Sh—代表职业院校就业信息中心第h个环节的总费用支出。

(10)当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占当年职业人才配置人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系统对职业人才再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ce—表示当年接受继续教育的职业人才数量;Npz—表示当年职业人才配置的人数。

(11)当年企事业单位等需要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所投入的经费占用人单位当年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用人单位在进行职业技能型人才配置过程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HRj—代表当年第j个用人单位引进职业人才投入的经费;Fj—代表第j个用人单位当年的费用支出总额。

(二)输出指标

(1)当年从事教学等理论型工作为主的人才总数占当年配置的职业人才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的是职业人才系统培养人才的理论水平。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li—表示当年从事第i种理论型工作的职业人才数量;Npz—表示当年职业人才配置总人数。

(2)当年从事实践技能工作为主的人才总数占当年配置的职业人才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的是职业人才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Nls—代表当年从事实践技能工作的人数;Npz—代表当年职业人才配置总人数。

(3)当年职业院校毕业职业型人才数量占当年社会所需职业人才的数量的比重,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的供给能力。具体计算方法公式:

式中:∑Phx—代表当年职业院校毕业职业型人才数量;∑PtP—代表当年社会所需职业人才的数量。

(4)当年以职业技能完成工作数量占当年需要完成的技能型工作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人才运用职业技能的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Pzy—表示当年以职业技能完成工作数量;∑Pt—表示当年需要完成的技能型工作总数。

(5)当年工作者所带领的实习生的数量占同期所有实习生总数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职业型人才的实践技能传承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Sdn—表示当年工作者所带领的实习生的数量;∑St—同期所有实习生的总数量。

(6)当年职业型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数量占同期职业型人才总数量的比例,取值应该在0-1之间。该指标反映了职业人才的再学习能力。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

式中:∑Kdn—表示当年职业型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数量;∑Ktt—同期职业型人才总数量。

这些评估准则从各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程度,可为高职院校科学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需要说明的是:首先,由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施投入程度均不相同,在内部管理和财务计划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各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调整评估重点,对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予以不同的考虑。其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系统本身相当复杂,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依存,加上这些准则又是动态的、变化的,大多难以定量描述。因此,对它的评估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评估方法。本文旨在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对接评价指标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定量化的指标是本文不同于其他评价体系的根本所在。希望本文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际运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55-56.

[2]丁如兰.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2010(5):124-125.

[3]应智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85-86.

本文系全国商科十二五规划:我国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衔接程度规范和实证研究(课题编号:SKKT-1206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冬玲(1981—),女,管理学硕士,山东英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级递进;技能训练;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电子技术”我校是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一门通用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实验实训、综合设计等四部分内容。该课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

2 “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

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a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将学生按3―5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合作完成。先由老师下达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有关知识点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接着开始实施制作。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方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接受学生的资讯,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价。

(2)专业社团活动

学校为专业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为每个社团指定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制定活动方案。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特长教育

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和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编组为特长班,鼓励他们积极发挥特长,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竞技教育

首先学校层面每年举行一次校级技能大赛,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学生为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储备工作;在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国家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顶岗实习

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教学实习提供帮助,而且是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技能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可以较为深入的技术交流,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技术讲座,学校也定期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

4 保障措施

(1)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把教学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2)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重新整合,按项目化教学进行配置。加大基础性实验和技能实训的力度,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训环节难度和广度。

(3)改革实训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三开放,即:实训室开放、实训内容开放、实训时间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实训,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失败,并给予多次重做机会,直至成功。

(4)增强实训室的氛围,制作各种彩色实训挂图、基本器件表、基本原理图和基本公式等,使实验实训教学更加方便。

5 结语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专业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研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院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的电子方面的应用能力认可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3]谢文林,林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5]王伟,王建华,董鹏中,曲丽娜.职教师资基本素养标准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9.

[6] [德国]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73.

[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147.

支持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项目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燃机;实践教学;改革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nder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rogram

Zheng Jianming, Lu Xiaoming, Liu Changshou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skill and design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in practice teach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re analyzed and a set of solutions and policies a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缺乏,是当今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批评之一,同时也是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1]。为此,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我校内燃机专业成为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为使专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并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内燃机专业以机械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燃烧学等为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均很强的发展中学科[2]。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内燃机技术日新月异,所涉及的理论内容也不断扩充,这与不断压缩的课程学时形成矛盾[3]。在此情形下,如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积极创新的实践应用能力尤为重要。目前,我校内燃机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置的相关实践环节有课程实验、拆装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实行“卓越计划”3+1培养模式后将被安排到企业进行,学生“真刀真枪”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顶岗实习和工艺方案设计。除采取“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外,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 实践教学现状

1.1 课程实验

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力图在有限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尽量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环节受到挤压。内燃机学实验项目以配合相关理论学习的验证型实验为主,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综合利用已掌握知识探索未知的求知欲。另外,实验结果在预料之中,难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按指令循序完成实验操作,收获甚微。

1.2 拆装实习

目前,为期2周的内燃机拆装实习被安排在内燃机学课程之后进行。内燃机零部件众多,且主要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复杂抽象,这对初始接触发动机、缺乏相关实物的直观概念与认识的学生来说,理论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困难,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由于缺乏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后续的拆装实践过程中,对内燃机结构特点的认识与理解也大打折扣。

1.3 生产实习

内燃机专业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以生产农用多缸柴油机为主的漳州力佳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学生到工厂进行2周的生产工艺实习,主要形式是由厂里技术人员针对机体、缸盖等零部件的结构特点与加工要求,对机加工的工艺流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随后到生产现场观看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并详细记录各道工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被动地熟悉整个加工流程,并未能根据零部件的特点,深入思索其加工工艺的方案设计,也未能有“顶岗”操作的实践机会。

1.4 课程设计

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以内燃机热力计算为主,教师提供内燃机的相关计算参数,由学生自主完成热力过程计算并绘制相关内燃机纵横剖面图。传统课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使学生的绘图能力得到提高。但所设计内容过于单一、空洞,缺乏新意和工程应用背景,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缺乏积极性,甚至有个别学生照抄别人的计算公式,而对计算过程中的参数选取及其内在意义缺乏理解,导致计算结果不合理。

1.5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的1~4周,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到相关企业实习。然而,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系,成绩的给定也仅凭一张加盖某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学生实习起来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学生到一些不相关的金融贸易类企业打零工,甚至有个别学生干脆不参加实习,而在实习期结束之时找单位盖公章应付了事。此外,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属性,能接受学生到厂参观实习已属不易,更难于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走马观花式的实习过程中收获极为有限。因此,毕业实习存在难于监管、效率不高、动手机会少等问题。

1.6 毕业设计

目前,毕业设计题目由教师布置,多为改进设计、校核计算或模拟仿真类设计内容。此类课题一般通过计算(或仿真)分析找出不足,进行适当的改进设计后,再通过计算(仿真)分析以验证所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此类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但存在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实践技能与工程素质的提高相对有限。

2 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实践,二者有机结合”的原则

理论知识是前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学习起来比较抽象难懂,且易于遗忘。若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则可使学生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并使知识得到丰富和提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鉴于实践教学环节所起的重要作用,应坚持“理论够用,加强实践,二者有机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重组整合,通过精炼教学内容减少理论课时以增加课程实验的学时数,着重增加综合分析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内容;注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如可将2周的拆装实习拆开,分散到理论教学的各个过程中,边拆边学,对着发动机实物结构进行讲解,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对发动机结构的认识也更为深入。

2.2 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企业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思想库。应坚持走开门办学之路,与企业构筑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实践技能,又可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校企双赢,是需要校企紧密沟通合作加以解决的课题。在此情形下,可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以便充分利用工厂实习的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顶岗工作能力,解决目前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所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同时,采用与企业项目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工艺设计与改造,可解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的问题。另外,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介绍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应对方法等鲜活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内燃机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要求教师在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然而,目前很多年轻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经验。若能组织年轻教师分期分批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则可大大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有了企业的实践经验,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就能紧密结合实际,将很多鲜活的工程实例融入其中,使知识理解起来更为形象和深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可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指导和榜样作用,且有利于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2.4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工程师的任务是发明和创造,因此,创新能力是工程师的灵魂与生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参加机械创新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或教师科研课题,不仅能多方位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科技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获得敢于挑战、乐于实践,进而实现成功的体验。

3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转变高等学校办学的目标定位。为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尴尬现状,应坚持“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思路,通过与企业构筑紧密的产学研关系,改革优化并创新现有实践教学环节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38-140.

[2] 周龙保.内燃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7篇

(一)从课程现状上看。

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来看,目前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课,同时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化会计实训、、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手工会计综合实训、电算会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反映在顶岗实习期间对会计工作依然无所适从。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打破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模式,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更吻合企业用人需求。

(二)从就业形势上看。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广东省及湖南省就业,去向多是中小企业。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一般不购买财务软件,通常是设置一个专门针对本企业的Excel财务系统进行财务处理。据介绍,这主要是因为用友等财务软件价格不菲,而且对于小企业而言,其功能过于全面,有时反而使得财务处理更繁琐。因此,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的学习中,有必要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课程设计,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积极性,强调实践性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利用Excel完成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整体流程等工作任务。知识目标:掌握Excel的基础操作;掌握Excel有关工作表、公式、常见函数应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科目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凭证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日记账、分类账;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汇总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科目余额表;掌握利用Excel建立会计报表。能力目标:能够对Excel的窗口界面和工作对象等进行操作;能够对Excel表格进行操作;能够绘制Excel图表;能够应用各种常见函数;能够完成Excel会计核算的整体流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与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本课程拟以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经历为主线,一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包括Excel认知、编制会计科目表、编制会计凭证表、编制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科目余额表、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综合业务分析等,循序渐进地讲解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且针对每一个学习情境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表1为学习情境二编制会计科目表的课程实施方案。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笔者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课堂内容,以高职会计专业的某毕业生在湖南长沙红星公司实习为主线,共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由浅入深来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法、班组合作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方面,首先,每一学习情境都会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入一个实际工作案例,并给学生一张任务单,让学生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及通过本任务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操作技能。然后,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并且要求每一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来讲述一下小组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并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小组成员进行互评,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提交作业,笔者利用世界大学城来批改作业。如果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可以及时回复,要求学生更正。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与评价分为过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过程考核占70%,期末考试占30%,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重在考查学生在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堂设计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 企业实践 商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96-02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2012年,受北京市商业学校委派,本人有幸参与了由北京求实职业学校牵头主持的文秘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到“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6个月。作为大学毕业后毫无任何工作经验即走进中职学校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企业学习和工作实践机会,虽然半年的顶岗实习仅能获得微薄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实践工作方法,但已经让我受益颇多。

1 制度保障与实施体系

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意义对于职业教育工作来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该项目的实施要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实施操作体系。

1.1 国家政策的扶持

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的支持。因为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毕竟是短期的,对于几乎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哪怕是只有三十岁的教师来说,短期内很难成功面试到一份合适的对于未来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的顶岗实习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它不希望雇佣和培养了一名员工之后最多半年后就离开。在这方面,目前教育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使得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渠道已经非常畅通。

1.2 学校的支持

中职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具体安排是由学校来执行的。为了行之有效的进行企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2.1 选取合适的公司或企业

(1)中职教师顶岗实习的公司与部门应该是与该教师的专业相对应的。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专业实践指导未来的专业教育教学。(2)中职教师顶岗实习的公司应该有各个学历层次(其中一定要有中职毕业生)的员工。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中职生毕业后的工作动态。

1.2.2 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许多教师不情愿下企业实践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为了鼓励教师的企业实践,学校需要做一些调研,然后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解除教师企业实践的后顾之忧。

1.3 企业的保障

为了使教师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真正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一员,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状态,安心、有效地进行企业实践,需要企业为实习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硬件条件保障。

1.4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教师轮岗实习计划

为了使教师企业实践收获最大化,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合理的教师轮岗实习计划。学校与企业沟通教师实践的目标规划与思路,企业根据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教师半年中不应该在单一的岗位工作,而是尽可能地去体验同一岗位群的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2 了解专业岗位群与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

2.1 熟悉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和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

作者本人的企业实践工作,结合了商务类专业和企业运营特点,6个月之中,基本上每两个月轮换一次岗位,先后进入该公司行政部的“接待专员、邮递专员”和“行政专员”岗位进行顶岗实践工作。同时,还接触和了解了人力资源部的部分人事助理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动态等内容。这是属于商务类专业中职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群。

作者半年内具体从事了“前台接待、信函收发、办公用品管理、礼品管理、名片制作”和“会务管理”工作,接触和了解了绿植管理工作、文件管理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管理工作、各种费用的部门分摊统计工作、门禁卡和胸卡管理工作、机票预订。

2.2 分析专业岗位职责和提炼专业职业能力

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要明确自己实践的目的,熟悉岗位重点工作流程和主要工作内容,了解相应工作的目标及关键点,掌握企业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技巧,学习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沟通技巧和商务礼仪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然后分析和提炼本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3 掌握中职生工作中的状态

作者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中从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到中职生均有供职,这种企业实践的工作接触中有助于了解工作中的中职生心态、状态和职业提升空间。

3.1 中职生的优势

作者进行实习的公司是属于生产性企业和全球供应商。在这里,有多位中职生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可见,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企业对于中职生并不排斥。因为对于某些岗位来说中职生有成本优势。而且中职生对于这类岗位的工作认同感强烈。

3.2 中职生的问题

工作中的中职生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不足:

3.2.1 通用能力方面

时间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上级交代的任务不能够及时完成,经常需要被催促;对临时交办完成的事项有怨言,而这些其实很显然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服务对象不能够一视同仁,对于领导表现出耐心和热情,对他人则经常过于苛责;对于交办事项的转述不够清楚完整,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才能清楚明了。

3.2.2 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在工作中不善于发现问题,对于自己不满的问题不善于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法或方案;Excel表的使用不够熟练;应用文写作能力不强,而且经常出现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等低级错误;商务礼仪训练不到位等。

3.2.3 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方面

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不足,缺乏个人进取意识。具体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上进心不够,在工作闲暇时经常玩游戏,而不是做诸如读书之类有益的事情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学习能力不强,不愿虚心接受他人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不能够接受批评,认为是领导在挑自己的毛病;不能够特别严格的要求自己,表现在较为随意的请假和迟到、早退等。

4 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提炼相关知识点与技能点

作者进行企业实践的公司行政部负责公司资产管理,行政综合管理,日常安全管理等。提供车辆服务、部门服务、综合办公服务、会议服务、安全保卫等工作,要处理繁杂的多头绪事务。这就需要商务类中职毕业生具有处理众多事务的能力和相关文秘专业技能,要有较强的积极主动工作的精神,极强的沟通能力,具有亲和力,良好的心态与服务态度,有效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

(1)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办公类专业知识的掌握;日常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Excel的熟练运用,对于各种公式、数据调用、筛选等功能的快速使用;得体的PPT制作能力与讲解展示;Word的熟练录入与排版;商务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能力。

(2)通用能力方面:掌握商务礼仪;对各类间接商务知识的涉猎和再学习能力;对于往来资金的严谨处理;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再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等。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要有团队协作意识,工作主动性,责任心,细心,时间观念等。

5 对于教改的反思

对于上述知识能力点的要求,企业实践后的教师对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有些属于学校已开设的但需要进一步增加课时量和加强强化训练的课程科目,如:办公接待,办公软件应用(尤其是Excel),会务接待与服务,文档管理,办公应用文写作,商务沟通,商务礼仪,对于传真机、打印机、碎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等。(2)有些需要我们在学生培养方案中新增或者补充一些选修课程,如:花卉绿植知识,茶艺知识,中西方文化习俗与禁忌,人文地理知识,对于投影仪、VCD\DVD等会务设备的操作,饮水机、空调等生活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参与企业运作,学校聘请更多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等,进行更合理的实训室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

6 多方互利局面的形成与良性循环

教师企业实践可以为各方带来巨大收获,为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基础与支撑。最终形成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6.1 有助于教师了解企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提高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也许我们自身不是最优秀的企业员工,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会指导学生如何成为企业需要的员工和受欢迎的优秀员工。就像篮球教练员,他可以不是最优秀的球员,但他应该了解该项运动并调教出优秀的球员。通过参加实践锻炼,教师的教学将不再是纸上谈兵,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用实践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理论。

6.2 有助于学校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制定定位明确的学生培养方案

专业教师深入到不同类型企业同类专业进行实践锻炼,有助于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标准与评价方法,了解目前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中职生就业状况,掌握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对应企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在专业建设中及时反映当前企业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技艺,从而使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更贴近企业需求,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力与社会企业接轨。

6.3 有助于学生学习企业真实工作案例,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企业锻炼积累了教学素材与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把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和评价反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训练中,能够更有效的做到使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还可以用实践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近半年的实习锻炼,作者切实体会到中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践工作对于学生、学校、企业和教师个人四方来说都是件互利多赢的事情。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够把真实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带回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和更受欢迎的毕业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作为教师,通过真实的企业实践工作,可以弥补自身专业工作经验的不足,提高商务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用企业实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提高商务类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校和教师更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与企业,成为素质更高的职业人;作为企业,体现了他们的企业精神和对于中国职业教育的支持,履行了社会责任,宣传了自己的企业价值和理念,从长远来说,可以从学校招聘到更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减少或者缩短了毕业生就职后的企业再培训时间。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力主线;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课程体系,是教书育人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范本,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都必须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变能力的发挥。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专业是核心,课程是抓手,师资是关键”的理念,积极推进课程体系重构,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师资、专业建设,推进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全面上水平。在推进课程体系重构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做法。

一、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步骤

随着高职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课程的开发等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探索出一些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

一是从学生能力提高上着眼,重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相关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重新优化、组合课程体系。

二是从岗位工作氛围上着手,突出“基于工作过程”。职业教育只有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岗位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与工作更主动。

三是从教学效果上着力,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是从结合行业动态上着想,深化校企合作。结合行业动态,使现有的教学资源打破静态变为动态,跟得上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典型的核心岗位技能分析,每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以此设置相关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通识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然后确定综合能力课程。对3~5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对其他课程按照项目制课程进行设计。这一做法早在2007年的6个重点专业进行试点,2008年推广到全校各专业,2009年全面实施,2012年不断完善。

首先:进行典型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我们组织院系教职员工,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分析,明确了现在岗位技能和未来岗位发展对课程的要求,对我校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预测做了非常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我校每个专业都制定了《岗位技能分析报告》,准确把握了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每一个专业设置3~5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核心技能。

第三: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能力

我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度。所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我们筛选出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来组织教学,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第四:设置拓展能力课程,培养学生其他相关素质与拓展能力

在拓展能力课程方面,我校设置院系二级选修课,一是系内任意选修课(专业任选课),是专业的提高课程、拓展课程。二是全院任意选修课,主要是人文、社科、管理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管理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的个性化开设,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求,而且拓展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第五: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我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精心设计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增设顶岗实习课程,通过实施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答辩和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等关键点控制,全面提高顶岗实习课程教学质量,充实和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夯实了专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大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高职课程体系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的差异性,人们习惯于将高职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这就促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并由此提出理论教学的“必须,够用”原则,实践课程的“针对、应用”要求。我校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体系进行相互融合、渗透、补益、提升,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迁移。

实践教学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突出熟练、灵活、变通、创新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征,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较全面的职业工作能力训练。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设计并组织实践教学。实践技能支撑教学体系分为实验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依次递进。近年来我们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体系。在实验课方面,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应用性实验,为此增开了综合型实验;在实训教学方面,建立实训教学新模式,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在顶岗实习方面,增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作为高职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验证或演示某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应用性,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模拟生产实践的一种方式。从从我校实践过程来看,它们是互动关系,即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应用而加深、提高。从培养对象上看,学生在实验中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我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以及着重提高综合素质,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教学,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有机结合,精讲多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实验技术,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综合分析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实训做好准备。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以实训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实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它强调的是独立操作、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

我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虚拟实训,为学生实践操作前提供多种有效的仿真实训条件。例如建立数控仿真实训室、会计仿真实训室等,使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环境中接触企业的实际设备和技术,学到实际、实用、先进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我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实训,建立了18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在开展实际生产活动的同时,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教学,让学生体验未来工作岗位的主要环节,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一定的行业工作经验。通过实训教学,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换的重要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到顶岗实习企业通过实际工作掌握处理有关的操作、编制、检测、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学生可增进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增长实践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我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多层次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立了650多家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达到了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开发符合课程设计、强调实战训练的工学结合教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典型的工作任务导向开展教学。我校教材的编写以职业能力为本,以介绍最新技术及新生产流程为特色,以全息化案例为基础,教材的设计必须适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一)以能力为本位开发高职教材

我校鼓励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突出劳动过程、职业岗位工作的系统性训练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能力本位教材强调“做”,着重回答“做什么”、“ 怎么做” 等问题。“做什么”就是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怎么做” 则是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路径和方法。我校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学做合一”这个中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我校能力本位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强求形式上的绝对统一,但必须追求内在的一致:以基于实战的全息化案例所涉及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即教材围绕着实战化工作任务的内容、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实战化工作任务必备的各种前提条件来编写。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全息化案例相结合的综合化训练

所谓全息化案例,是指包含企业或实际工作岗位的全部信息的实战案例,与传统上根据理论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抽象化案例在逻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全息化案例条件下开展教学,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强,能够充分发挥高职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全息化案例既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案例;既可以是企业遇到过、已经解决问题的案例,也可以是正在发生、正在寻求解决措施的案例。学生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岗位技能,也可以从案例中获得实战经验。总之,丰富的案例为学生充分了解岗位能力标准。在充分学习、了解这些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将理论与实践再一次结合。

(三)根据校区实际,改革课程安排方式

我校有广州和南海两个校区,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广州校区和南海校区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的现状基础上,将南海校区和广州校区的实训资源与课程对应起来,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2007级教学计划开始,我校对几门全校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如学校将《“两课”基础(含廉政修身)》实践周安排在第1个学期的寒假,《“两课”概论》实践周安排在第2个学期的暑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按系(院)分学期进行,以解决计算机机房不足的问题;我校各专业的金工实习上课时间则由实训中心金工实习车间统一安排;为加强教学场所改革,适应“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进行。

五、基于能力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我校课程体系构建,以重点专业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建设。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带动,实现全校课程建设的全面开花, 2009年,我校获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4门、省级(含教指委)14门,至此,已建成8门部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提前完成国家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2013年拥有10门部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质课程。近两年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师资建设、专业建设、学生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跃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奕纭.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2]李爱玲.试论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考试周刊.2010年31期

顶岗实习计划公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岗位职业标准;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开设有数控专业,各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培养数控人才的力度,培养了大量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许多学生在学校就已取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数控技能等级证书。但为什么我国的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仍然非常短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传统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普遍缺乏工艺知识,技能水平不高,无法完全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

因此,当前我国缺乏的不是低层次的数控人才,缺乏的是“精操作、懂工艺、会编程、善维护、能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一、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技术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从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采取学院牵头、广泛调研、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主笔,反复研讨、行业论证、逐步完善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该标准针对装备制造业,基于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程序编制相应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数控生产操作及工艺实施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养等要求进行系统描述,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标准以数控加工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作为依据,满足了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可以作为企业选用数控加工岗位人才的标准,也是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相关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依据。

以此为引领,借鉴德国等职教发达国家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同时,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制定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企业一起,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建立专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全过程评价和监控,并形成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和修正,从而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重新架构课程体系

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校企合作制定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按照“岗位职业标准”架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内容。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如图2所示。

改革前后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教学大纲、计划。改革前的大纲、计划按照传统学科体系模式进行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三类。

改革后的大纲、计划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设计与开发了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仍然采用学分制,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学习领域、职业迁移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和公选课五类,学分基本上没有改变。

(2)课程内容及安排。改革后一个重要特点是对重点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及进程更加密切,也便于监督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将《数控职业技能培训一》、《数控职业技能培训二》、《数控设备与编程》及《数控加工工艺》重点专业课程变换为《数控车削加工及质量保证》、《数控镗铣加工及质量保证》、《电火花加工及质量保证》。这样就将数控工艺、设备、编程及数控机床操作融为了一体。

(3)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前在教学方面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以传统的讲授及练习为主教学模式。

改革后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出来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同时,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有所变化,比如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的变化,使得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2.精品课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积极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其中《数控车及质量保证》、《零件几何量检测》两个课程先后评为省级、部级精品课程。课程完全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其它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3.“活页教材”的编写

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改革后的教学,为此组织各部门完成各学习领域中课程“活页教材”的编写,保证了改革后的教学顺利进行。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建立相配套的仿真,多媒体课件,音像,音频教学资料和习题库。使教材能用多种手段展示教学,使教材的建设呈现立体化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4.“数控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

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是学生行动能力培养的有效保障,才能更快地获取行动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为此,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了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方式,与东方汽轮机厂合作共建了7000平方的“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2007年底,校企联合组建了东汽工具研究所,共同实施复杂数控刀具国产化攻关,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训产品。

5.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德阳装备制造企业及人才积聚优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了数控专业教学团队。

针对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工程经验不足,而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时间精力不足但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矛盾,实施了专兼职教师“双师授课教学法”。即在一门核心专业课或实训课中,由1至2名专兼职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专任教师负责主体教学环节的工作,兼职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绝技示范、拓展应用、点评等多种方式承担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每门专业课有20%以上的课时由兼职教师完成,使学生得到了“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了“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

6.顶岗实习管理与实施

毕业生提前半年以上都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并且100%的毕业生均以准员工的身份到就业岗位顶岗实习半年以上。通过制定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由校企双方联合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养和管理,并在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教师分组分片下厂指导、沟通和管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我们在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管理还需要科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需要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应该更合理。

我们希望经过2~3年的改革与试点,努力将数控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成熟周期缩短。只要我们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找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我们的教学改革一定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Kleiner M,Rauner F,Reinhold M,Roeben P,Curriculum-Design I:Arbeitsaufgaben fuer eine moderne Beruflichkeit Konstanz:Verlag Dr-Ing.Paul Christiani GmbH&Co. KG,2002.

[2]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 马树超.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德国“学习领域”改革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上一篇:学生个人实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学生顶岗实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