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08 19:08:31

地名管理条例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设施;冠名;公物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设施被有偿冠名并不鲜见。自2004年重庆拍卖轻轨较新线18站冠名权起,公共设施改名字,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的又一经济增长点,同时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争议。 2005年的南京地铁站被称为“鼓楼蒙牛酸酸乳站”和“苏宁电器新街口站”,2011年贵州茅台机场奠基,2012年四川宜宾市政府宣布投资逾11亿元的“五粮液机场”被国务院正式批复立项。2012年武汉知名小吃品牌“周黑鸭”被冠名于当时即将开通的武汉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1]。这些公共设施有偿冠名事件是否妥当激起网民的激烈讨论。深圳、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市,每一次公共设施被有偿冠名,就会引发公众关注和质疑。在周黑鸭冠名事件引起社会热议后,为尊重和顺应民意,武汉地铁站将此次冠名取消。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消弭民众的诟病,只有明确公共设施商业化冠名的限度以约束商业化冠名行为,才能避免类似的饱受舆论诟病的现象发生。

二、公共设施有偿冠名的现实考察

(一)立法考察

根据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民政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3条又将“地名”进一步细化:“ 《条例》所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海、岛礁、沙滩、岬角、海湾、水道、地形区等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各级行政区域和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包括城镇、区片、开发区、自然村、片村、农林牧渔点及街、巷、居民区、楼群(含楼、门号码)、建筑物等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还包括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企业事业单位等名称。”从以上规定可知,目前中国已被冠名或曾被冠名的公共设施属于“地名”范畴。前述两部法规都未提到地名有偿命名。唯一提到地名有偿命名的政策文件是民政部、财政部在2006年7月6日发出《关于加快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服务与民间服务相结合的地名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但是它不是法律规范,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成为地名有偿命名的法律依据。

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已就地名的冠名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如《天津市地名有偿冠名管理办法》(2012年)第2条规定,对本市的居民住宅区、广场、绿地、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地理实体进行地名有偿冠名的,应当遵守本办法。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需要保护的地名,应当列入天津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不得有偿冠名。《济南市地名管理办法》在2003年修订中专设“地名的有偿冠名”一章,2003年修订的《嘉兴市地名管理办法》也于第3章第9条明确规定“地名冠名可以有偿使用,但须从严控制,规范管理”。2008年通过的《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名有偿冠名适用于广场、桥梁、闸坝和隧道灯,城镇路、街、巷名,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地名,以及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不得有偿冠名。除此之外,呼和浩特市、无锡市、拉萨市、包头市、哈尔滨市、唐山市、重庆市、长春市、西宁市、吉林市、甘肃省、宁波市、兰州市、石家庄市等地区的《地名管理条例》或《地名管理办法》也都规定了地名冠名可以有偿冠名。但也有少数地区如广东省、呼和浩特市、淄博市、陕西省等地区的法规规定地名的命名不得实行有偿冠名。

从以上立法概况可知,对于公共设施有偿冠名,在中国的中央立法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断有地方立法开始尝试进行规定,但对于是否可以有偿冠名、可有偿冠名的公共设施的范围、禁止有偿冠名的事项、有偿冠名的内容要求、冠名的程序、冠名是否可以转让等方面规定的不一致。从法理的角度来看公共设施有偿冠名,法学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公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公共设施冠名一般被认为属于公权力,是政府行政权力的一种,那么在中央立法对此未规定以及未授权的情况下,地方立法规定有偿冠名事项似有违法嫌疑。

(二)立法之外的现实问题

随着近年来经营城市理念的盛行,各地的公共设施有偿冠名层出不穷,它们在给地方政府带来不菲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两个主要问题:

1.公共设施有偿冠名程序不统一,不明确

众所周知,程序是实现正义的重要保证。公民参与是行政程序的主要内容之一,广泛的公民参与有利于保证行政行为的透明性和科学性。就公共设施非有偿冠名而言,中央和地方立法中非有偿冠名程序规定的较为明确。《地名管理条例》第5条第(2)项规定,不符合本条例第4条第3款、4款、5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地方立法中的相关规定更为明确。如《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第8条第(3)项规定,地名的命名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尊重群众意愿,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第14条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必要时应当举行听证会。反观公共设施的有偿冠名,中央立法层面的缺席导致各地的地方立法差异较大,有偿冠名程序并不统一,有的规定的不明确,导致在实践操作中程序正义有时难以实现。以五粮液宜宾机场为例,其前身宜宾机场在被正式命名为五粮液宜宾机场的整个过程中,虽经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并经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立项,但并未经过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的知情权未获得足够保障,也未经过冠名权拍卖程序,众多企业无法参与到公开的冠名拍卖的角逐过程。事实上五粮液集团的此次冠名并没有任何出资,宜宾市政府以域内名牌企业“五粮液”命名机场,有挤占公共资源来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之嫌。此举招致颇多非议,更别提程序正义的实现。

中国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已经采取了不同做法。如上海因不堪冠名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在20世纪90年代末不再实行有偿冠名;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第12条规定:“ 地名的冠名权不得实行有偿使用,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2009年4月16日北京市规划委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提出今后一般不以人名、企事业单位名称作地名,而老北京的“胡同名”则尽量保留。可见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地区已不再实行有偿冠名。其他地区,包括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也应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和居民认同度决定是否实行有偿冠名。事实上,地方政府即使是财政宽裕的地方政府也有实现城市经营效益最大化的动力,所以多数地方政府有实行有偿冠名的意愿,如2010年6月1日起施行的《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第55条规定以政府性资金建设的桥梁、隧道、广场等市政设施名称,除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的外,可以有偿冠名。当然,民意不可忽视,武汉地铁集团取消对地铁站的有偿冠名就是居民不认同的结果(这将在下文“冠名的程序”中论述)。

即使某类公共设施适宜有偿冠名,对于有地名意义的公共设施也不得损害作为地名的原本用途。地名的功能在于指位、定位,便于人民记忆,能够通过地名迅速确定某人或物所处的具置。因此若有偿冠名不便于人们的记忆,或使得人们无法准确定位,则这样的冠名应该予以撤销。

(二)对于有偿冠名的公共设施,数量应保持适度,以防止出现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如前所述,公共设施有偿冠名基本是私人主体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出资进行冠名,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有偿冠名是现代社会商业文化的一个表现。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曾有过对地铁站进行商业命名的计划。2001年,美国最古老的地铁系统波士顿地铁首先提出出售车站冠名权来降低营运赤字的想法。2004年,纽约地铁也提出要出售几个地铁站的冠名权来弥补亏损。但是它们都在美国民间的“商业化警示”组织和民众的反对声中最终被迫取消[10]。民众的精神过度商业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污染和精神殖民,美国社会愈走愈远的商业化催生了颇具影响力的“商业化警示”组织的诞生,其目标在于限制商业文化,阻止它对儿童的侵害,防止其对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民主这些更高价值的侵蚀。中国社会的商业化程度还不能与美国媲美,但美国的过度商业化值得我们警醒。保持民众精神世界的愉悦也是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公共设施商业命名须提防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三)对于可有偿冠名的公共设施的种类和程序,应区别对待

1.可进行有偿冠名的公众用公物的种类

作为公物的公共设施种类多样,包括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以及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等。它们的名称都具有地名意义。对于它们是否进行有偿冠名应区别对待。对于较大范围的公共设施,如自然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划、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等,它们的名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往往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而成,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民众的认同感非常强,这些都构成了公共利益,若予以有偿冠名将损害这种公共利益,因而不适宜有偿冠名。对于较小范围的公共设施,如桥梁、隧道、涵洞、水库、广场、公园,它们本身范围较小,影响面也相对有限,进行有偿冠名既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又对公共利益影响甚微,因而可以进行有偿命名。实践中地方政府也是选择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进行有偿命名。如《河北省地名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除桥梁、隧道外,其他地名的冠名权不得实行有偿使用。《济南市地名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市、县(市)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涵洞、水库、广场、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新建的居民区、非自建自用的大型建筑物可以实行有偿冠名。《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名有偿冠名适用于广场、桥梁、闸坝和隧道灯,城镇路、街、巷名,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地名,以及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不得有偿冠名。它们对于有偿冠名的公共设施的种类各不相同,这有赖于以后中央立法的统一规定。

2.公众用公物有偿冠名的程序

就公众用公物有偿冠名的程序而言,在决定某一具体公众用公物是否实行有偿冠名时,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在组织专家论证的同时,吸收公众参与,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网络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切实保障广大民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公众认为可以实行有偿冠名后,如何分配冠名资源呢?虽然根据公物特许使用理论,公物的特许使用者可依据行政主体单方面行为给予使用权利以及和行政主体订立合同所取得的使用权利两种方式取得。但是,公众用公物有偿冠名实际上是对稀缺公共资源的配置,是私人为了宣传自己,提供知名度,基于公平的考量,应该按照《行政许可法》第53条的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从行政主体那里获得许可,并交纳有偿冠名费。

参考文献:

[1] 奇翔.武汉地铁站冠名全部取消 周黑鸭回应称不做评论 [EB/OL].http:///20121124/n358515374.shtml,2013-01-01.

[2] 地名办地铁公司分享冠名费[EB/OL].http:///20060502/n243097579.shtml,2013-02-01.

[3] 专家谈武汉地铁冠名周黑鸭:考虑大众感情很重要[EB/OL].http:///20121122/n358295982.shtml,2013-01-01.

[4] 徐艳茹.人工公物公用开始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11:18.

[5] (台)翁岳生.行政法(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75-482.

[6]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7-274.

[7] 肖泽晟.论公物在保障中的作用[J].南京大学学报,2003,(3).

[8] 吴爱明.中国地方政府地名有偿命名的法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9] 体正.地名有偿冠名的法律规制[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0,(00).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 地名,谁说了算 谁说了算 “杀人”,谁说了算? 房价谁说了算 美不美,谁说了算? 肥胖谁说了算? 美,谁说了算? 到底谁说了算 打胎谁说了算 国内油价该谁说了算 低碳经济:谁说了算 儿童消费 究竟谁说了算 高管薪酬谁说了算? 房价涨幅,谁说了算 涨工资谁说了算 企业涨价谁说了算 透明度谁说了算 房价定多高谁说了算? 公民幸福谁说了算 “老字号”生死,谁说了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地名,谁说了算 地名,谁说了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玮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3年5月15日,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永兴岛上的路牌

2014年1月,国务院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2016年2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

“结合地名普查,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不仅是为了充分调查、挖掘、整理地名文化资源,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也是为了集中整治地名‘刻意夸大、崇洋、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等不规范现象。”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陈德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要改善这些地名不规范现象,关键在于完善地名政策法规,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法规的渐进

1986年,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

“30年来,地名管理工作的外部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由于《地名管理条例》没有及时修订,地名管理法律依据不足,致使地名乱象缺乏有效制约。”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王胜三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数量由356个增长到650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不到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6万平方公里,这客观上增加了地名管理工作的难度。

1996年,民政部印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补充了地名标志设置和奖励惩罚等内容,对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化处理和档案管理等内容都作了规定。但受到上位法滞后的影响,该“细则”同样出现了不符合地名管理工作实际的问题。

“比如,没有对审批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王胜三说。

近日,《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被列入2016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

从“九龙治水”到归口管理

197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这个机构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由国家测绘总局、公安部等13个部门委派代表组成,负责全国地名管理工作。

1988年初,在国务院非常设机构的清理调整中,中国地名委员会被正式划归民政部。同年7月,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民政部成立了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机构。之前归属不统一的地方各级地名机构也逐步转入民政部门。

在北京、上海、天津,地名由当地规划部门管理。但在其他地区,情况则千差万别。比如,门楼牌的命名管理,有的归属民政部门,有的归属公安部门;住宅区、建筑物名称多是由立项审批单位确定,而这些单位批的是楼盘,实际上并没有严格审核过地名;台、站、港、场等专门设施的命名,则由相应的主管部门管理,比如,铁路站点归铁道部门管、航空港归民航总局管。

“如果不实现地名工作统一归口管理,地名管理混乱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陈德说。

实际上,201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民政部牵头的地名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程序很重要

理顺体制机制是地名工作的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地名整治和保护并不简单,不能一蹴而就。

比如,在整治小区地名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冬虎认为:“民政部门不放弃责任,但对开发商也不能太过强求,两边通过协商总能解决问题。”

在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时,“如果能通过调研考证把千年古县、古镇、村落的地名以名录固定并,对于那些爱胡乱改名的地方会有所限制。”王胜三说。

他认为,在处理重名问题时,因为习惯问题,也不能一换了之。“是不是可以在前面加上限定词、保留原有地名?辽宁有个朝阳市,北京有个朝阳区,在朝阳前限定这是哪里的朝阳就行了。”

据陈德透露,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主要程序是:县级以上地方,由地名普查办公室邀请专家,成立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专家组,对普查摸底提出的初步名单进行审核论证,提出处理意见;然后,由本级地名普查办公室邀请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进行法律评估和相关风险评估,必要时应举行社会听证。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为推动地名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县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地名是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最广泛使用的媒介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地名命名与管理,推广使用标准地名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县地名命名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名使用单位不依法申报,非法命名或冠名新建设小区;相关部门不按标准地名设标;广告媒体在宣传中不使用标准地名;地名命名与规划建设不同步;门牌户牌及镇街、村标牌设置少、不规范;地名名不副实、重名同音,有路无名、有名无牌等。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公共服务效率,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了不便。因此,做好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传播先进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街道)、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做好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地名命名与管理工作水平。

二、地名命名、更名原则

地名命名要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命名。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法审批原则。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命名、更名地名。

(二)采词规范原则。要使用规范的汉字,做到雅俗共赏,名副其实,特点突出,指位性强。

(三)突出特色原则。要突出自身特点,注意发掘古地名,保护历史地名,新命名的地名要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

三、职责分工

(一)县民政局。负责县地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宣传地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工作规划;负责本辖区内各类地名命名和更名的有关审核工作;对各类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进行指导,根据路牌、门(幢)牌的标准,对地名标志的生产及设置进行检查和监督;负责检查公用设施使用标准地名;指导镇(街道)地名标志牌的设置工作;收集编制辖区内各类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指导辖区内涉及地名的有关工作;对各类地名出版物进行地名审定;向社会提供地名咨询服务,推广并监督标准地名和标准地名标志的使用。

(二)县发改局。在计划立项及审批基建项目中凡涉及到地名命名、更名的,应督促建设单位的主管部门将拟定命名的名称报县地名办审核后,凭地名办的审核意见给予办理有关立项手续。

(三)县财政局。保障地名办的日常办公经费,落实地名标志设置和维护经费,及时核拨地名管理工作中必需的专项经费。

(四)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在开发建设项目中凡涉及到地名的,应负责将拟定命名的名称报地名办审核;在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凡涉及建筑物名称的,应当查验地名审核文件,未经审核的,督促办理有关手续;协助县地名办进行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对各类住宅、大型建筑物的竣工验收,应将地名标志的设置作为验收内容之一,并请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在办理房屋登记时,所涉及的地名必须以标准地名为准;对未办理地名使用手续的开发建设项目暂缓办理房产手续。

(五)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交通设施中的桥梁、公路等名称的申报;在省道、国道两侧设置地名标志时,必须使用标准地名;做好国道、省道两侧地名标志的设置、管理和维护工作;凡涉及地名的公共交通站点,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六)县公安局。在户籍管理过程中,坚持使用标准地名;协助相关部门告知前来办理证件的群众应当使用标准地名;道路、交通指示牌上的地名应使用依法批准的标准地名;协助县地名办做好地名管理的执法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毁坏地名标志的行为。

(七)县国土资源局。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登记、变更、发放及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时,所涉及的地名必须以标准地名为准;对未办理地名使用手续的开发建设项目暂缓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八)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楠溪江风景旅游区管委会。负责文物古迹、游览地等地名名称命名申报和地名标志设置及使用管理。

(九)县工商局。户外广告涉及地名的,必须查验相关的地名批准证明。

(十)电信分公司、县邮政局。负责在本部门业务工作中使用标准地名。

(十一)县档案局。负责提供各类涉及地名的档案资料。

(十二)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辖区内标准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设置和维护工作,做好辖区内标准地名的管理工作;做好辖区内门(幢)牌的编码、制作、安装及管理工作。

(十三)其它部门。凡涉及地名的事宜,必须以标准地名为准,配合地名管理部门开展地名管理工作。

四、开展地名整顿、规范标志设置活动

地名整顿规范标志设置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调查摸底阶段(5月15日—6月15日)。各镇(街道)对未按审批程序命名的地名或命名不科学,以及重名、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楼无号、有门无牌等,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第二阶段为组织实施阶段(6月16日—8月15日)。对需重新命名、更名的,各镇(街道)要按照命名、更名原则和审批程序上报命名、更名。第三阶段为地名标志设置阶段(8月16日—10月15日)。各镇(街道)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名标志》强制性标准,全面开展地名标志设置工作,设标的范围包括:农村的村标、户牌,城区及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的街、路、巷、桥、楼、门牌、单元牌、广场、台、站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场所。第四阶段为检查验收阶段(10月16日—11月30日)。对重新命名、更名及设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名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要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要地名的命名、更名和标志设置,推广和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二)强化分工协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搞好联动配合,努力提高地名管理的效能。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协调能力,完善管理措施,切实发挥地名管理的主体作用。凡是涉及到地名管理方面的工作,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应主动征求县民政局的意见。要扩大地名管理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地名管理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提高地名管理工作水平。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后悔啦?

30年前,徽州为了发展当地旅游,撤地设市的时候,把市名改成了“黄山”。另一个案例便是湖南的大庸县把名字改成了张家界市,傍着境内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名头,一下把自家名气炒了起来,至今无人再记得大庸。

这算是成功的案例。黄山的名气自然不亚于张家界,“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无人不晓的名言足够让改名后的黄山市免去了一大笔的广告费。

没错,当时决策者也是这样想的。

但“徽州”二字也并不是吃素的。如果从文化底蕴来说,徽州二字的文化容量要远超黄山。

记者去过黄山,发现满市的仿古建筑,但细细寻觅,不少新的仿古建筑用的都是老建筑上拆下来的窗棂、石雕。多年前毁掉的徽州历史又以这种“夹生饭”的方式回到了现实。

看来大家对真实的历史是真的缺了。

所以,在黄山市命名30周年之际,一些颇有传统情怀的文人们又开始鼓噪着呼吁把名字改回“徽州”。呼吁者中还有黄山市的首任市长崔之康。理由无非是“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

当年毅然决然抛弃了“徽州”,如今又要“哄回来”,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真爱”?

后悔的不光是黄山,襄樊在努力了多年后,终于改回了襄阳。多好,杜甫曾赞赏“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郭大侠和黄女士曾在此并肩战斗……虽然为这次改名奔走了好多年,付出了上亿的行政成本,但也可以算是一个成功。

这次黄山能成功吗?

其实,关于地名的更改,民政部有个《地名管理条例》,1986年1月23日由国务院颁布。1996年6月18日,民政部嫌说得不够明白,又公布了一个《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白纸黑字,非常明白。

1983年12月,设立县级黄山市;1987年11月,撤销县级的屯溪市和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来县级的黄山市变成了新黄山市的黄山区。于是就有了黄山市黄山区。于是,在当地就出现了三个“黄山”地名,引发不少麻烦: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买机票、火车票,看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外地人来说都是傻傻分不清。

但地级黄山市的设立在1986年初颁布的《管理条例》之后。该条例的第四条第三项就规定: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虽有规定在前,黄山市黄山区却这么任性地存在了下来。

30年后,如果遵照这款条例,黄山改个名,也有正当理由,无非是“要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这也是该条例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但什么叫“当地群众同意”?100%,80%还是多少比例?这个立法还嫌粗糙了些。

1986年出台的这个条例对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规定并不清晰,只是笼统地说“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这个规定出台于1985年1月15日,大篇幅涉及行政区域划界的问题,背景就是当时的“撤地设市”潮。但对于行政区域命名的问题所涉无多,且语焉不详,只是说了“要由国务院审批”。

所以,新设行政区域的命名问题就给了地方较大的空间。除了徽州改黄山市之外,还有湖南大庸县改张家界市、福建崇安县改武夷山市。最新的是今年刚通过的江西星子县改庐山市。

文化空壳

尽管舆情汹涌,各分两派,黄山市如果要恢复“徽州”名,在现有规定中并无不当之处。如果黄山真的铁了心要改名,计算的无非是成本和收益的事儿。虽然改个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公章、牌匾信笺,路名、户口本、居民身份证等等,都需要更改,涉及非常巨大的行政成本。麻烦是麻烦,但如果真的改名收益大于成本,至少当地官员是会下定决心干的。就看省政府让不让报,国务院给不给批了。

只不过这地名变更跟游戏一样,颠来倒去,老百姓心里总不是滋味。

中国这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一部地名变迁史,就够历史研究者头疼的。有沿用千年成“活化石”的,有被占领后改名的,有皇帝一时兴起赐名的,有粗心的历史记录员笔误以讹传讹的……

此外,建国后为了方便群众识字,把一些专用的地名按声音改得毫无个性的。比如陕西~县改成富县,新疆于阗县改名为玉田县等等。这些地名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大有故事,只不过这些历史都屈从了政治现实。

改革开放以后,官员头脑灵活了。终于发现历史也是GDP,所以有咸宁、黄冈争赤壁,南阳、襄樊抢诸葛,甚至非得为孙大圣找个故居。所以,无论是徽州改黄山,还是黄山改徽州,背后算的都是一笔经济账。

但几十年前算“经济账”要改名,几十年后算“文化账”又要改回来。现有的地名命名、更名条例里并没有特别严密的规定来制止这种“翻烙饼”的行为。只有一句似是而非的话:“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按规定,因为经济或文化原因更改地名,并不在允许的范围内,但实际上,很多地方的改名主张绑定着政绩冲动,屡次冲关,能不能成?到头来都变成了更高层资源和关系的比拼。

靠人情,靠关系,这本身就不够规范,更不严肃。

中国的很多地名都承载了历史,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法律来保护这些富有深厚历史记忆的地名,如果我们把地名也看作是一种文化遗产的话,为什么不能立法保护呢?

反过来说,经济、文化原因也不应该成为改名的理由。如果都要文化上正本清源,那西安要不要改长安?南京要不要改金陵?甚至更远点,改建康、建业,岂不更有味道?有些时候,地名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要尊重现实。

从另一角度说,任何地方的文化传承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地名上,还体现在当地官员百姓的精神气质上。花点钱改名不见得都要一刀切反对,但改了之后,如果还是为了发展产业造一堆假古董,那无论是改名徽州,还是更古老的新安、歙州,都只是一个“文化空壳”而已。

这可能是很多地方不愿触碰的痛处。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行政处罚(共34项)

一、社会团体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入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三、社会团体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四、社会团体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五、社会团体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2.《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第十四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理。”

六、社会团体从事营利性得经营活动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七、社会团体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八、社会团体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处罚种类:警告、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九、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

处罚种类:没收非法财产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十、民办非企业单位涂改、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一、民办非企业单位超出其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超出其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二、民办非企业单位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三、民办非企业单位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四、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分支机构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设立分支机构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五、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六、民办非企业单位侵占、私分、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侵占、私分、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七、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十八、未经登记擅自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或者被撤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未经登记,擅自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或者被撤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十九、从事非法民间组织活动的

处罚种类:没收非法财产

法律依据:

《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第三条:“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非法民间组织进行调查,收集有关证据,依法作出取缔决定,没收其非法财产。”

二十、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违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规定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十四条:“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2.《**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定》第五十条:“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市)人民政府民政一发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低保款物;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二十一、受赠人未征得捐赠人的许可,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性质、通途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二十八条:“受赠人未征得捐赠人的许可,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性质、通途的,由县级以上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经征求捐赠人的意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捐赠财产交由与其宗旨相同或者相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管理。”

二十二、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捐赠款物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二十九条:“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并处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捐赠款物,应当用于原捐赠目的和用途。”

二十三、擅自对地名更名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市地名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擅自对地名更名的由民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二十四、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桩或者其他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物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桩或者其他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物的,应当支付修复标志物的费用,并由所在地的负责管理该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的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五、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1.《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撤销婚姻登记,并对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2.《**省婚姻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机关在撤销其婚姻登记的同时,可对当事人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六、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不到规定比例、侵犯残疾人合法利益的、违反税收减免金管理和使用规定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1.《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第四十条:“社会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员达不到生产人员总数35%的、侵犯残疾人合法利益的、违反税收减免金管理和使用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限期纠正直至吊销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2.《**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规定》第十六条:“社会福利企业在经营期间职工的残疾人人数或者上岗率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收缴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二十七、社会福利机构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擅自执业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擅自执业的。”

二十八、社会福利机构年检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年检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二十九、社会福利机构进行非法集资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进行非法集资的。”

三十、社会福利机构未办理变更手续,其活动超出许可范围以及其他违法行为的

处罚种类:警告、罚款

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未办理变更手续,其活动超出许可范围的;

(六)其他违法行为。”

三十一、养老服务机构未经批准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养老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处以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批准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的。”

三十二、养老服务机构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注销登记手续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养老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处以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注销登记手续的。”

三十三、养老服务机构拒不接受民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的评估、审验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养老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处以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三)拒不接受民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的评估、审验的。”

三十四、养老服务机构年度审验不合格继续开展服务的

处罚种类:罚款

法律依据:

《**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养老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视情节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处以2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四)年度审验不合格继续开展服务的。”

行政给付(共7项)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法律依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四条第一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八条第三款:“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八条第四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管理审批机关以货币形式发放;必要时也可以给付实物。”

二、军人死亡抚恤金

法律依据:

1.《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2.《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十二条:“现役军人死亡,根据死亡性质和本人死亡时的月工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标准是:烈士,80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病故,20个月工资。月工资或者津贴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照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

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下列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一)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

(二)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

(三)立一等功的,增发25%;

(四)立二等功的,增发15%;

(五)立三等功的,增发5%。

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其中最高等级奖励的增发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

3.《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依靠定期抚恤金生活仍有困难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可以增发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予以补助,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4.《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二十七条:“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因旧伤复发死亡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发给其遗属一次性抚恤金,其遗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抚恤待遇。”

5.《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十五条:“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

(一)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

(三)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

三、伤残抚恤金

法律依据:

1.《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抚恤优待工作。”

2.《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二十五条:“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按照残疾等级享受残疾抚恤金。残疾抚恤金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

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依靠残疾抚恤金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军人,可以增发残疾抚恤金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给予补助,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四、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护理费

法律依据: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二十九条:“对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发给护理费,护理费的标准为:

(一)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

(二)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

(三)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未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护理费,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发给。”

五、军队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的医疗补助

法律依据: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及随军家属、遗属医疗、生活补助问题的通知》第二条:“经组织批准随军无经济收入的军队退休干部家属、遗属的医疗费用,由军队退休干部安置管理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六、军队退休干部的医疗补助

法律依据: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及随军家属、遗属医疗、生活补助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军队退休干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待遇内个人自付医疗费较多的,由安置管理单位给予适当补助”

七、军队退休干部随军遗属的生活补助

法律依据: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及随军家属、遗属医疗、生活补助问题的通知》第三条:“军队退休干部去世后,从去世的下月起,给其遗属继续发6个月的军队退休干部生前退休费。军队退休干部遗属符合享受生活补助费条件的,从第7个月起领取生活补助费。享受生活补助费的军队退休干部随军遗属去世后,一次性发放生前6个月的生活补助费,作为丧葬费,包干使用。”

行政确认(共4项)

一、婚姻关系确认

法律依据: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一条:“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进行审查,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即时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离过婚的,应当注销其离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结婚证起,确立夫妻关系。”

第十六条:“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离婚申请进行审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应当即时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注销结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起,解除夫妻关系。”

二、收养关系确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五条:“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办理登记的民政部门应当在登记前予以公告。”

《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二条:“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收养子女或者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三条:“收养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和孤儿的,在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收养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在弃婴和儿童发现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收养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或者由监护人监护的孤儿的,在被收养人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组织作监护人的,在该组织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以及继父或者继母收养继子女的,在被收养人生父或者生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三、革命伤残人员等级评定

法律依据:

民政部《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伤残人员的残情医学鉴定,须治疗终结后,由县(市、区)以上民政部门指定的医院伤残医学鉴定小组做出;职业病的残情医学鉴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指定的职业病专科医院做出。”

四、因战牺牲其他人员的革命烈士评定的具体工作

法律依据:

国务院《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四条:“革命烈士的批准机关:因战牺牲的,现役军人是团级以上政治机关,其他人员是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因公牺牲的,现役军人是军级以上政治机关,其他人员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第六条:“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的,由民政部向革命烈士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行政强制(共3项)

一、封存、收缴印章

法律依据: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社会团体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和印章。”

2.《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八条:“民办非企业单位被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其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民办非企业单位被撤销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登记证书和印章。”

3.《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五项:“民办非企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后,应当及时将全部印章交回登记管理机关封存。”

第六项:“民办非企业单位被撤销,应当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其全部印章。”

4.《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第十一条:“对被取缔的非法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收缴其印章、标识、资料、财务凭证等,并登记造册。”

5.《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五项:“社会团体办理注销登记后,应当及时将全部印章交回登记管理机关封存。”

第六项:“社会团体被撤销,应当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其全部印章。”

二、撤销登记

法律依据:

1.《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第十三条:“社会团体在申请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时弄虚作假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登记办法证书》或《社会团体代表机构登记办法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对所设立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给予撤销。”

2.《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入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业务主管单位撤销批准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民办非企业单位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登记证书和印章。”

4.《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撤销婚姻登记,对结婚、复婚的的当事人宣布其婚姻关系无效并收回结婚证,对离婚的当事人宣布其解除婚姻关系无效并收回离婚证。”

5.《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第十二条:“收养关系当事人弄虚作假骗取收养登记的,收养关系无效,由收养登记机关撤销登记,收缴收养登记证。”

三、对经调查认定的非法民间组织取缔

法律依据:

1.《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第九条:“对经调查认定的非法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取缔决定,宣布该组织为非法,并予以公告。”

2.《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3.《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未经登记,擅自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或者被撤销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继续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其他行政行为(共15项)

一、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工作条例》第二十七条:“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三)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二、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施年度检查

法律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九条:“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

(二)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实施年度检查;

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三、对社会福利机构实施年度检查

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进行年度检查。”

四、对社会福利企业实施年度检查

法律依据:

《**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规定》第十五条:“对社会福利企业实行年检制度。民政、税务部门每年对社会福利企业验审一次。”

五、印章备案、收缴、销毁

法律依据:

《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一项:“社会团体的印章经登记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备案后,方可启用。”

《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一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印章经登记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备案后,方可启用。”

《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三项:“社会团体因变更登记、印章损坏等原因需要更换印章时,应到登记管理机关交回原印章,按本规定程序申请重新刻制。”

《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六项:“社会团体被撤销,由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收缴其印章。”

《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三项:“民办非企业单位因变更登记、印章损坏等原因需要更换印章时,应到登记管理机关交回原印章,按本规定程序申请重新刻制。”

《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需要销毁印章、资料等,应当经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监督销毁,并填写销毁清单。”

《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第四条第八项:“对于收缴和社会团体交回的印章,由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登记造册,定期销毁,并将销毁印章的名册送公安机关备案。

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确认

法律依据: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四条第二款:“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2.**省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第三条第二款:“县级民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工作。”

3.《**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区(市)城市低保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申请人证明材料不全的除外)。”

七、社会福利企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登记的初审

法律依据:

《**市社会福利企业管理规定》第七条:“社会福利企业的认定,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企业向所在区(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社会福利企业登记表,并按规定提交有关材料;

(二)区(市)民政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符合条件的,报市民政部门核准,不符合条件的,书面答复申请人;

(三)市民政部门自收到区(市)民政部门送交的书面审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发给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取得社会福利企业证书的企业,应当按规定到税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社会福利企业登记项目变更或企业分立,合并,应当按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其中,企业职工中残疾人的人数和上岗率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回社会福利企业证书。”

八、申办社会福利机构审核

法律依据: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者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九、养老服务机构开办审核

法律依据:

《**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市和各区(市)人民政府以及非本市组织、个人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人直接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本市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人应当向养老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区(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区(市)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报市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审查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申请的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

十、行政奖励

法律依据:

《**省优待烈属军属和伤残军人规定》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检查优抚工作落实情况,对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民政部门对在伤残抚恤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十一、地名登记备案

法律依据:

《地名管理条例》第七条:“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其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实全国地名工作规划;审核承办本辖区地名的命名、更名;推行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设置地名标志;管理地名档案;完成国家其它地名工作任务。”

《**市地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未按规定设置、维护和更新地名标志或地名标志书写不规范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6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这就对地名公共服务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进一步实现工作重心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 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在智慧北仑建设中的意义

随着北仑“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各行业数据库、信息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体系建设陆续展开。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是开展多种形式地名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地名语音查询、地名网站建设、地名信息触摸屏设置、电子地图建设、“地名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建设等。地名信息标准化、数字化是地名为公众服务最高效、最便捷的手段,是全区公共信息服务效能和“智慧北仑”建设最基础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不仅能方便大家查询地名信息,而且可与城市经济信息、应急联动、智能交通信息等系统联动,成为城市“救命线”,真正实现城市的“智能化”。

二、全域城市化形势下地名标准化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地名管理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地名标准化数字化进程缓慢,跟不上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1、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城乡规划与地名规划严重脱节,各部门登记备案的街、巷、道路名称不统一;

2、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地名标志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地名更新维护不及时、申报、登记、审批手续不规范,出现有路无名、有名无牌、有门无号的现象;

3、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存在人员配备不齐、条件设施简陋、管理模式落后、手段原始单一,要素不全、数据陈旧,甚至出现毁损或丢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

4、地名信息化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只有纸质地名资料,尚未借助信息化设备进行成果转换处理,开发利用率低,致使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不完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和方便群众。

三、北仑区地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老地名更替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也使北仑区地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已有的地名数据和管理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如下:

1、地名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包括办理手续不规范、登记备案制度不健全,随意性强,数据存在"缺、漏、错、乱"现象。地名要素不全;地名存在错别字,地址信息与建筑实体不符;新、老地名、标准和非标准地名并用,如“大碶”和“大矸”、“霞浦”和“亚浦”混用;不规范的缩略数据缺乏专指性,如将“新碶镇新大路1#商住楼”缩略为“新大路商住楼”等。

2、地名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早期我区地名工作人员少,且未经专业性培训,地名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支撑,地名建设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保障;我区地名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采用纸质化办公,纸质地名数据未经数字化处理,不利于地名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地名信息共享,这是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丞待解决的“瓶颈”。

四、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名信息是重要的社会基础公共资源,完整、准确的地名信息能够保证社会各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率。开展标准地名数据库建设,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1 、组织保障,抓好地名地址库工作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地名工作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北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地名地址库建设机制。地名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广大地名工作者既要了解人文、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知识,又要熟悉有关地名方面的政策、法规,并重视地名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

2、 统一标准,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

加强地名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地名,是地名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的重要途径。以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依据,结合宁波市编码标准,会同建设、规划、公安、房管等部门统一制定地名地址编码规则和数据采集、录入规范,修改完善适合我区的《地名管理条例》、《地名标志管理办法》、《门牌号码编码规则》、《地名命名、更名程序》等地方性法规文件,建立完善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确保地名规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部门协调,把好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化关口

地名主管部门与经常性地与建设、规划等部门保持联系,把地名规划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范畴,编制符合北仑区情况的地名规划方案。地名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地名法律法规和宁波市地名相关规范对现有地名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和完善,对使用门楼牌号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把关,禁止私自编制地名地址信息;规划部门对新建建筑物进行规划竣工验收时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填报已领取的门楼牌号。

4、 数据入库,建立高效、便民的地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建立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库,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和建库需要,及时向地名主管部门提供地名地址信息数据。标准地址库建成后,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地名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并通过政务网络建立地名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地名成果信息资源共享。以该 数据库为支撑,积极推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开通地名信息查询网、公共场所设置地名信息查询触摸屏等,使地名信息化建设成为一项服务群众的便民工程,努力发挥地名信息化服务功能,积极推动智慧北仑的建设。

五、 结语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7篇

一、行政区划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全市行政区划的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市县(区)、乡(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试点调研工作。依据自治区《关于加快建设柳州市超大城市桂林特大城市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有关加强区划调整力度的精神,上半年,深入12个县区开展调研,进一步掌握各县区乡镇的自然环境、民族民俗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与行政管理等的实际情况,提出市县(区)、乡(镇)近中期区划调整总体规划设想,为我市今后科学管理、合理布局行政区划,落实建设超大城市战略部署,提供重要的调研依据。(完成时限:上半年前)

(二)、认真抓好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有关—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区划调整工作。上半年,进一步加强与自治区民政厅业务处的协调沟通,及时掌握有关动态,确保区划调整工作的顺利实施。区划调整工作实施后3个月内完成新的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贯通工作。

(三)、认真抓好调整邕宁区蒲庙镇行政区划,设置蒲津、龙岗街道办事处的审核报批工作。通过协调沟通,力争今年完成邕宁区蒲庙镇的区划调整工作。

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一)、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界。2月份下发通知,认真组织和指导各有关县区开展2012年度的界线联检工作,下半年深入县区开展督查,确保年内县界联检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继续推进“平安边界”建设,营造我市和谐的边界环境。上半年开始部署和深入县区指导履行《平安边界创建协议书》,建立“平安边界”联系会议制度,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工作,以“贯彻边界管理法规,建设平安边界,维护和睦家园”为主题及有关界线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探索“平安边界”创建机制,在全区率先建立市本级内部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网格化管理体制,多方面推动“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为促进市“首善之区”建设发展,营造平安和谐的边界环境积。

三、地名管理工作

(一)、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抓好《市地名管理条例》报审颁布工作。上半年,加强与市人大内司委的协调沟通,及时解决《条例》报审工作有关问题,力争2012年市人大顺利颁布《市地名管理条例》。

(二)、认真实施市政府审定的《市城区地名规划》,并进一步组织修编。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要求,上半年组织深入各城区开展调研,掌握城区绿地、湖泊绿城、人行天桥等规划建设及周边环境情况,下半年进行研讨,提出方案,进一步补充完善《市城区规划》中的城市绿地、湖泊水域、各类桥梁等的地名规划内容。

(三)、适应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管理及人民群众生活工作要求,积极组织研究开发《市城区地名规划》规划道路坐标GPS定位管理系统。

(四)、进一步完善地名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路名标牌管理”子系统,创新地名标牌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命名及时,路牌常新。

(五)、认真组织抓好《地名词典》编撰中我市2128个政区、居民地类地名条目的编撰工作。3月份下午通知,成立编撰委员会,并召开动员工作会议,3---6月指导全市完成我市的撰稿任务。

四、其他工作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地名管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是指:

(一)市、区、县级市、镇等行政区划名称及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

(二)住宅小区、村、街巷等居民地名称;

(三)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设施名称;

(四)河(涌)、湖、洲、岛、山、峰、丘、谷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五)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名称;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机场、港口(码头)、铁路、公路、车站、水库、电站等交通、水电设施名称以及楼群、大型建筑物等名称和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业事业单位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应从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做到地名标准化和译写规范化。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地名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地名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组织编制地名规划,审核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

(三)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四)组织设置地名标志,管理地名档案;

(五)依照本条例规定查处违法行为。

市辖区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权限内,负责本辖区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

第六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实行申报分级审批制度。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和销名。

第七条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愿望,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二)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特征;

(三)楼群、大型建筑物的名称与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高度、使用功能、环境等因素相协调;

(四)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五)不以外国地名作本市地名;

(六)用字规范,并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名、同音和使用生僻字;

(七)名地相符,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统一。

第八条凡有损我国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不符合本条例第七条第(三)、(四)、(五)、(六)项规定的地名,应当更名。

因自然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建设而消失的地名,应当销名。

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九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按下列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

(一)行政区划名称,按照国家行政区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村和城镇街巷名称,在市辖区范围内的,由区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县级市范围内的,由镇人民政府申报,经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新建的道路、桥梁、隧道名称,由建设单位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在市辖区范围内的,向工程所在地的区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县级市范围内的,向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核后,报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工程跨区或跨县级市的,向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用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楼宇20层以上的建筑物以及新建的住宅小区(含小区内道路)名称,由建设单位在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向工程所在地的区、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市、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五)市、县级市的专业部门管理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水电设施名称,以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名称,由主管部门在征得市、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批准;

(六)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办理。

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对地名的命名、更名和销名的申报,应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予以批复。

经市或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由市或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标准地名使用证书。

第十条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各专业主管部门批准命名、更名和销名的地名,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有关批准文件送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经批准命名、更名和销名的地名,由批准机关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十二条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在以下范围使用现行地名的,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政府及所属部门的文告、文件;

(三)编列的门牌;

(四)地图、报刊、广播、电视和有关书籍;

(五)其他标有现行地名的商标、牌匾、广告、印信和公共交通站牌等。

第十三条书写标准地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汉字书写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

(二)用汉字译写少数民族地名,应当执行国家规定的译写规则;

(三)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地名,应当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规范。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在申办道路、桥梁、隧道的建设用地手续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房地产证及门牌时,凡涉及地名命名、更名的,应当向国土、房管、公安部门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

企业单位在申办核准企业名称手续时,凡涉及建筑物、住宅小区地名命名、更名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标准地名批准文件。

第十五条经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和专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由地名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汇集出版。

地方性标准地名书籍,由本级地名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纂,报上一级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定,交国家批准的专业出版社出版。

第十六条凡公开出版本市行政区域内交通、旅游指南等与地名密切相关的图册的,应当在出版前送市或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地名,并在出版后送市或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未经批准命名、更名的地名,不得在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其他公开场合宣传和使用。

第十八条各级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地名档案的管理制度,保持地名资料的完整,提供地名信息咨询服务。

第四章地名标志的设置

第十九条地名标志是标示地名的牌、碑、桩、匾等形式的标志物。

地名标志标示的地名,应当是标准地名,按规范格式书写,并标注汉语拼音。

第二十条下列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一)住宅小区、村、街巷;

(二)城市道路、桥梁、隧道;

(三)机场、港口(码头)、车站。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地名标志。

同类型的地名标志,其设置位置和样式应当统一。

第二十一条以下地名标志,由有关管理部门设置、维护、更换:

(一)行政区划界位标志,由民政部门负责;

(二)公路、机场、港口(码头)、车站的地名标志,由有关主管部门负责;

(三)城市道路、街巷、桥梁、隧道地名标志,由市政管理部门负责;

(四)村牌、村内路、街、巷牌等地名标志,由镇人民政府负责;

(五)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由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责成的有关部门负责;

(六)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体育场馆等地名标志,由有关主管部门负责;

(七)住宅小区、具有地名意义的楼群、大型建筑物地名标志,由建设单位或业主委员会负责;

(八)门牌由公安部门负责。

第二十二条地名标志,应当自地名批准命名、更名之日起45日内设置,其中新建筑物应当在竣工验收前设置。

第二十三条各级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地名标志的设置、维修、更换进行检查监督,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通知有关管理单位在30日内进行维修、更换:

(一)非标准地名或用字不规范的;

(二)已更名的地名,地名标志仍未改名称的;

(三)锈蚀、破损、字迹模糊或残缺不全的;

(四)设置位置不当的。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涂改、玷污或遮挡地名标志;

(二)在地名标志上悬挂物品;

(三)擅自移动或损坏地名标志。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市或县级市地名行政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命名、更名并在公开场合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书写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经审核擅自出版的,责令补办手续,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使用非标准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没收销毁已出版的图册;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涂改、玷污、损坏、移动地名标志或者在地名标志上悬挂物品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不按时设置、维修、更换地名标志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执行处理决定的,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盗窃、破坏地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地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在年8月1日《*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颁布后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有关单位应当在本条例颁布之日起半年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补办申报手续。符合本条例规定的,予以保留;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应当限期改正。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9篇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2003年,深圳美地公司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讼,状告上海龙仓公司、上海外滩公司侵犯其“香榭里CHAMPSELYSEES”注册商标专用权——本案被媒体称为“中国房地产商标侵权第一案”。 2004年9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原告深圳美地公司败诉。

案例二:2004年8月,万科集团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状告浙江绿都公司侵犯其“四季花城”注册商标专用权——本案因原告在国内业界的地位和声名而倍受关注。2005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万科集团败诉。

案例三:2004年8月起,“东海花园”商标权人深圳东海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对广州、佛山、威海、宁波和杭州5座城市“东海花园”的开发商提讼,创下国内房地产商标维权被告数量之最,再次引起媒体和业内的高度关注。据媒体报道,目前这5宗诉讼中已有3宗下达了一审判决,深圳东海公司的诉讼请求仅在威海法院获得支持,在佛山、宁波则被法院驳回。

案例四:2003年11月,重庆协信集团将重庆南岸天骄公司告上法庭,指称重庆南岸天骄公司在某旧城改造项目中以“天骄花园”名义从事楼盘开发、销售侵犯了其“天骄(及图)”注册商标专用权——本案被某媒体称为“重庆地产商标第一案”。2004年5月,一审法院未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随后提起上诉。

看到“李逵”们纷纷败在“李鬼”们的大斧下,我们不由地对于房地产商标的保护产生疑问,为什么房地产商标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原因到底为何?

二、商标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

1.房地产商标的保护始终存在局限性

因为依据我国《商标法》第3条的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另据《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的规定,房地产商标仅能在服务类注册。具体而言,《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载明,第36类“保险,金融,货币事务,不动产事务”中的不动产事务主要包括不动产管理人对建筑物的服务,如租赁、估价或筹措资金的服务;第37类“房屋建筑,修理,安装服务”主要包括建造永久性建筑的承包商或分包商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由个人或组织为修复建筑物或保持原样而不改变其物理或化学特征的服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关于“商品房”如何确定类别问题的复函》(商标函[2003]32号)进一步指出:在“商品房”建筑、销售等环节中,建造永久性建筑的服务属于第37类,以“商品房建造”申报;销售“商品房”的服务属于第36类,以“商品房销售服务”申报。因而上述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楼盘商标也只能申报为服务商标。换言之,房地产企业为开发项目注册的商标实际上限于建造、销售、出租、管理等不动产服务活动,不能保护开发项目本身,即无关楼盘或小区的名称。

2.地名使用权与注册商标权发生冲突,各地地方政府的地名办批准的“楼盘地名”实际具有“楼盘商标”的作用

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及各地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除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居民地名称,对国际公有的新的自然实体报国务院审批外,一般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各地方县(区)级以上的地方政府审批,特殊的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地名管理的地域性决定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完全可能存在相同的地名。两个不同行政区域内使用相同名称的开发项目,若都没有注册商标,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不存在相互侵权问题;如果发生跨区域法律冲突,可以提起反不正当竞争之诉,处理时应适用“在先使用”原则 (同一行政区域内适用“申请在先”原则),即先使用、先申报的应优先保护。在“香榭丽CHAMPSELYSEES”商标案和“四季花城”商标案中,被告分别辩称:已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将其开发楼盘的地址申报“香榭丽花园”和“四季花城”为地名,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拥有合法的使用权,因此不构成对原告商标权的侵犯。“香榭丽CHAMPSELYSEES” 商标、“四季花城”商标两案的一审判决基本上支持了被告的辩解,认为其在先合理使用权应受法律保护。从法理上讲,权利性质决定权利位阶,两个平行权利发生冲突时,位阶高的权利优先受保护,这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商标权的获得要经当事人申请,国家商标局核准,并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公示,而地名的获得只需地方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方式批准,且没有公示程序。据此可知商标权审批标准更严,位阶更高,应优先受保护。但司法实践和现有的法律冲突在于楼盘或是小区名称可以申报为“地名”,由《地名管理条例》和各地制定的地名管理办法规范,地方政府的地名办即可审核批准地名。而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规定,“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因此,此两案原告的败诉也在所难免。

3.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之间的法律冲突

在“天骄”商标案中,被告答辩的主要理由是, “天骄花园”项目使用的“天骄”字样是其企业名称权的合理运用和延伸,不是原告的“天骄”商标;“天骄”作为其企业字号,已按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获得了企业名称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该条例第10条第1款规定,“企业法人只准使用一个名称。企业法人申请登记注册的名称由登记主管机关核定,经核准登记注册后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制度的保护。因此,本案就涉及到了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之间的法律冲突。

而根据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工商标字[1999]第81号)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的规定,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之间法律冲突通常按照以下原则处理:(1)维护公平竞争原则,即禁止恶意的企业名称登记和商标注册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2)保护在先权利原则,即保护登记或者注册在先的企业名称权或商标权;(3)禁止混淆原则,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及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一般认识为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商标中的文字和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相同或者近似,使他人对市场主体及其商品或者服务的来源产生混淆或混淆的可能性。

那么,是不是房地产商标就无法实行有效的保护呢?

三、商标保护之策

我们认为通过以下的策略可以对房地产商标实行有效的保护,以及对侵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反击。

1.在商标申请时进行充分考虑,使用联合策略申请注册商标

对房地产企业来说,除了要注册的商标具有显著性、使用有版权和专利权的商标、商号、域名一步到位、申请在先、考虑国际注册、正确使用商标之外,在现行的法律和规定之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注册使用联合商标、主辅商标和防御商标,建设自己的商标保护体系。

联合商标是指同一个企业在同一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商标,其中一个指定为正商标,与其他近似的商标一起构成具有防卫性质的联合商标。联合商标中任一商标的使用视为其他商标也在使用。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可以逐步建立并实施商标战略,首先需要确立一个主商标,然后以该主商标为母体,根据产业扩张和项目开况,逐步申请注册若干子商标(辅商标),最终形成自主的、系统的且层次分明的商标体系。

2.注册及使用商标时认真区分地名与商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南京金兰湾房地产开发公司与南京利源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请示的答复》认为([2003]民三他字第10号)“以地名作为文字商标进行注册的,商标专用权人有权禁止他人将与该地名相同的文字作为商标或者商品名称等商业标识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来表示商品的来源;但无权禁止他人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正当使用该地名来表示商品与产地、地理位置等之间的联系(地理标志作为商标注册的另论)。能否准确把握上述界限,是正确认定涉及地名的文字商标专用权的权利范围,依法保护商标专用权并合理维护正当的公众利益的关键”。同时认为在审理商标权与地名权案件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使用人使用地名的目的和方式。使用地名的方式往往表现出使用目的。使用人使用地名的方式是公众惯常理解的表示商品产地、地理位置等方式的,应当认为属于正当使用地名。2.商标和地名的知名度。所使用的文字,如果其作为商标知名度高,则一般情况下,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其作为地名知名度高,则相关公众对其出处的混淆、误认的可能性会较小。3.相关商品或服务的分类情况。商品或服务的分类情况,往往决定了是否需要指示其地理位置。房地产销售中指示房地产的地理位置,一般应当认为是基于说明该商品的自然属性的需要。4.相关公众在选择此类商品或服务时的注意程度。根据相关公众选择此类商品或服务时的一般注意程度,审查确认是否会因这种使用而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混淆、误认。5.地名使用的具体环境、情形。在房地产广告上为突出地理位置的优越而突出使用地名与在一般商品上、一般商品的广告上为突出商品的产地而突出使用地名往往给予公众的注意程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别。”因此,开发商在注册房地产商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地名权与商标权有可能发生混淆和误认,并应充分考虑到对于商标使用环境、使用目的、商品或服务的认知度的因素,避免商标与地名的混淆与误认。

3.积极努力争取获得驰名商标的保护

所谓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在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其被保护的范围就被大大的扩大和延伸了。首先,如果某商标或该商标的主要部分被在与使用某驰名商标的商品或服务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提出注册申请或注册,而该商标或该商标的主要部分构成对该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并易于造成混淆的,该商标将拒绝注册,即使获得注册将被禁止使用。和普通商标相比,驰名商标禁止使用的范围扩大到不相同和不相类似的商品上。其次,当驰名商标与企业名称发生冲突时,只要驰名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就可以向主管机关提出撤销该企业名称的申请。最后,如果某域名或该域名的主要部分构成对某驰名商标的复制、模仿、翻译或音译,且该域名是以恶意注册或使用的情况下,驰名商标注册人有权请求主管裁决,对发生冲突的域名进行注册的机构撤销注册,或将其转让给驰名商标注册人。可见,在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其被保护和禁止使用的范围将更为宽广,驰名商标权人的利益将会得到有效的保护。

4.在进行商标诉讼时选择适当的诉讼保护策略

在我国目前的司法体制中,对于商标权的诉讼也会因为商标权人选择不同的诉讼策略产生不同的保护后果。最常见的为采取不正当竞争诉讼还是采用商标侵权之诉两种策略。而两种诉讼策略采用将适用不同法律体系,产生不同的保护后果。因此,在具体案件中,房地产商标权人应当在前进行认真分析和选择,以达到最有利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效果。

地名管理条例范文第10篇

近年来,我局依法治理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县普法办、法制办的具体指导下,按照依法治理的工作目标,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部门工作实际,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根据*县政办[20__]18号《关于做好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本部门行政执法自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强化组织领导

民政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担负着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地名管理、民间组织管理、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社会事务管理的繁重任务,如何更好地依法行政,最广泛、最密切、最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局领导班子把落实执法责任制作为更好地依法行政,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的根本措施来抓。成立了落实执法责任制、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同时结合局领导班子分工情况,分别与局长签定了执法工作责任状,结合本部门内设科室和岗位,将执法责任分解到具体科室和每位执法人员,明确执法责任,认真抓好落实。

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

(一)根据县政府法制办的统一安排,对本部门负责执行的行政执法依据进行了梳理,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婚姻法》、《收养法》《兵役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务院条例主要有:《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扬条例》《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和自治区级法规主要有:民政部《实施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自治区实施办法》《自治区实施办法》等共9法10条例5办法之多。

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了本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和规范性文件,由局领导亲自把关,对本部门行政许可依据、条件、内容发生变化的方面向县法制办报告了改革的意见、建议。按照县政府下发的文件,将行政许可事项、服务事项办理的依据、需提交的材料、收费标准等内容在局机关、婚姻登记办、殡葬管理所服务窗口单位办公场所予以公示。并公示表的形式下发到各乡镇民政办。

(二)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将法定职权按业务分工划定到救灾救济办、基层政权建设办、低保办、民间组织管理办、婚姻登记办、优抚安置办、老龄委办、区划地名办、殡葬管理所9个科室。做到日常依法行政和集中执法检查相结合,兼顾并举。建立了本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制度等。

(三)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抓了领导和业务主办人员的法律学习培训。一是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政治理论学习之机,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法律法规;二是参加县级有关部门举办的法规培训班;三是参加区、州业务部门举办的法规培训学习。近三年,每人每年参加区、州、县三级培训不少于4次。结合各阶段的业务重点,组织驻县团场、乡镇民政助理员、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举办了婚姻登记培训办1期,参加人数20人;低保业务培训班2期,参加43人次。20__年,经参加州、县法制办组织的培训和测试,14人取得了执法证,6人取得了执法监督证。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同时,为业务科室配备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照相机等,加快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目前,救灾救济、低保、婚姻登记等已实现微机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信息交流,改善了行政执法硬件条件。

(四)重视法制宣传。近两年,印制、订购民政各类法规宣传材料2.8万份,一是利用局领导、业务人员检查、调研之机,把法规宣传材料发到各乡镇、村组、社区;二是先后举办了2次“以民为本、依法行政”为主题的民政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我局安排8名工作人员向行政相对人集中发宣传单13000多份,出动宣传车2辆5天。三是通过办板报、简报、公开栏、报送信息等形式,宣传法规,交流依法行政工作动态。结合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侧重地宣传。如:每年5月份,为“低保宣传月”、9月份为“敬老宣传月”、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期间,重点宣传基层政 权建设方面的法规。通过广泛宣传,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了解民政法规、支持民政工作、支持民政工作,促进依法治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落实执法责任制保证措施

1、重视制度建设,建立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违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廉政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

2、实际工作中,自觉将法律法规原则精神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创新贯彻实施法律法规工作机制。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落实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和五保户供养经费;规范了农牧区特困群众救助工作程序,发放了救助证、孤儿证,对灾民倒房重建资金补助到户;探索城乡医疗救助办法。按规定程序草拟了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社区建设、行政区划、地名管理、殡葬管理等方面的意见、方案、通知等,在起草过程中,反复查阅、对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没有违法或不当行为。

3、将行政执法与纠风、行风评议相结合,公布投诉电话,设置意见箱,聘请了义务监督员,为群众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

4、根据本部门依法行政考核制度,由“两制”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民政重点工作,分阶段对各科室在办理业务过程是否依法办事进行了自查,包括按办程序、时限办理、需提交材料齐全、使用规范性文书等。对各项业务做好执法检查,社团、民非单位、福利企业实行年检;低保按季度检查;救灾救济、婚姻登记、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建设适时安排检查。同时,积极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的意见、建议,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当面征求意见,拟定答复函。

通过加强监督检查,本部门在各项业务管理方面,都能严格依据法规规定的程序、条件、时限依法办事,没有出现错案和审批过错,民政工作依法健康运行。

四、存在的困难及今后改进的措施

1、由于工作人员较少,工作业务量大,设定专门的执法机构和专人专岗有困难。今后,在行政执法方面加大兼职力量。

2、在对社会宣传民政法规和民政队伍自身增强法制观念方面,与上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要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增强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的法制意识。

3、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民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法办法,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受理、审批、听证、处罚等文书资料,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避免发生错案或行政过错。

上一篇:劳动保险条例范文 下一篇: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