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范文

时间:2023-03-04 13:11:20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1篇

方法 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压、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S)等指标,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体外LDL氧化修饰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正常对照组38例等的OXLDL水平。结果 AMI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SAP组、UAP组比较,OXLDL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01),SAP组和UAP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X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OXLDL与TC、TG、LDL成正相关,与HDL成负相关。结论 CHD患者OXLDL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指标,冠心病脂代谢异常是发生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ぁ竟丶词】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663-02中图分类号:R 541.4文献标识码:Aお

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除已明确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和高龄等因素外[1],目前众多学者认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目的是探讨OXLDL在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我院收治冠心病(CHD)患者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5

~71岁,平均54.6±8.1岁,均符合WHO 2002年关于CHD诊断标准。按疾病类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54.3±8.7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2.3±8.9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5.3±8.6岁。对照组(C)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5.6±8.6岁,均为健康体检者。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①各组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常规分离血清。②铺制不连续密度梯度于离心管,超速离心后吸取LDL组分[2]。③以体外LDL氧化修饰法进行测定OXLDL水平[2]。④TC、TG、HDL、LDL、BUN、Cr、S测定采用酶学方法。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 10.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用等级相关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各组之间LDL氧化修饰程度比较 各组间平均延滞期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AMI组LDL氧化修饰延滞期最短,提示其OXLDL水平最高。见表1。

2.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生化指标比较 冠心病组的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血压、尿素氮、肌酐、血糖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3.冠心病组患者OXLDL与TC、TG、HDL、LDL相关分析 冠心病患者中经过等级相关分析LDL氧化修饰延滞时间与TC浓度成负相关(rs=-0.281,P<0.05);与TG浓度成负相关(rs=-0.254,P<0.05);与HDL浓度成正相关(rs=0.336,P<0.01);与LDL浓度成负相关(rs=-0.386,P<0.01)。

讨论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由于脂蛋白数量和质量异常,以及脂蛋白代谢紊乱,并影响血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清除,脂蛋白脂酶活性也显著下降,作为TC载体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下降[3]。其中LDL的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LDL自身被氧化修饰后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及向内膜迁移,激活血小板及血栓形成。LDL氧化修饰阻碍了肝细胞上受体对其识别而使其代谢减慢,被巨噬细胞优先吞噬和降解,并堆积在巨噬细胞内成为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LDL氧化修饰是不连续地变化增加,可分为延滞期、增殖期和降解期。比较延滞期时间长短可以明显反映出LDL抗氧化能力,即延滞期低于正常越多抗氧化能力越差,也就是说LDL氧化易感性增强(OXLDL水平高),有利于AS的形成。本研究发现冠心病各疾患组LDL延滞期比正常对照组缩短,以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缩短得最明显,提示其在冠心病各组间发病致死率最高。可见,LDL氧化修饰延滞时间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个可靠指标。延滞期时间越短证明其致病越严重,危险性越高。

同理从OXLDL水平看,AMI、UAP和SAP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以AMI组OXLDL水平最高。CHD患者LDL氧化易感性与TC、TG、LDL浓度成正相关,与HDL浓度成负相关。可见检测患者OXLDL可作为早期诊断CHD有无心肌梗死趋势的一个敏感指标,证明OXLDL代谢异常是CHD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确切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项昌富.感染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03,31(2):157.

[2]汪俊军.低密度脂蛋白亚组分氧化易感性的检测及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1999,17(2):77.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方法学 心血管疾病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血清中LDL-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正相关[1]。在1986年病理学家们就研究证明LDL-C浓度越高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程度越大,粥样硬化程度小时,测到血清中LDL-C也低[2,3]。

LDL是一组不均一的脂蛋白颗粒,一般认为LDL的漂浮密度为1.006~1.063,且包括了中间密度脂蛋白(LDL)1.006~1.019及Lp(a)1.050~1.080。LDL中蛋白含量约为20%~25%,主要是载脂蛋白B-100(ApoB-100),而载脂蛋白E(ApoE)和载脂蛋白CⅡ(ApoCⅡ)含量很少。胆固醇的含量约是血清中总量的三分之二。LDL是通过受体途径进行降解,如过量时可以导致巨噬细胞和其他吞噬细胞变成泡沫细胞,这被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因素。因此,LDL-C的测定结果直接影响到分类和治疗。美国的NCEP专家组以LDL-C浓度将成人、小孩、青少年各分为:成人在3.37mmol/L(1300mg/L)以下为合适水平,在3.37~4.12mmol/L(1300~1590mg/L)间作为中危水平,高于4.14mmol/L(1600mg/L)时作为高危水平;小孩和青少年在2.85mmol/L(1100mg/L)以下为合适水平,在2.85~3.34 mmol/L(1100-1290mg/L)为中危水平,高于3.37mmol/L (1300mg/L)为高危水平[4]。为提高LDL-C测检水平,国内外对LDL-C测定方法进行广泛的研究并不断改善,现将有关方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等密度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

血清中的各种脂蛋白的分离是LDL-C测定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各种脂蛋白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及功能都有很大的不同。超速离心技术就是利用脂蛋白各种成分的密度不同将它们分离,是脂蛋白分离的主要方法。

1950年Delalla和Gofman首次报道等密度超速离心法。在实验室中一般采用βQuantification(βQ)法,它利用1.006的临界分离液,在离心力为10900g时离心18h,将血浆分成上下两部分,上清液为VLDL和乳糜颗粒,下面为IDL、LDL和HDL。用试管切开技术将上下液体分开。下面部分再采用化学沉淀法将HDL和LDL及IDL分开,分别用酶法测定胆固醇。这方法已被临床实验室作为参考方法。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分离液密度,当密度提高为1.019,可以将IDL与LDL和HDL分开,也可提高到1.21,分离出HDL等。但在选择脂蛋白分离切点系指它们与缓冲液混和物的密度,而不是脂蛋白自身的密度。

另外有报道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这种方法是将血清加入到已有不同密度梯度的分离液中,进行超速离心后,血清中脂蛋白的各种成份可以转移到各自相等密度的相等的区域。这种方法可以一次将脂蛋白中的各种成份分离。而不足之处是要求离心时间很严格,分开各种组份较困难。根据离心转子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平转子,垂直转子以及固定角度转子。水平转子在实验中已被证明分离效果最好,但要求离心时间长(17~66h);垂直转子可以缩短时间(45min~3h),由于转动距离小,会有微量丢失;在等密度超速离心中首选固定角度转子,如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中使用时,离心时间要比垂直转子稍长。

这两种方法对实验室要求条件高,一般实验室都难以应用。虽然现在有很多改良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部分缺点,但分离的效果仍不能同传统方法比。所有的超速离心法都有它们的局限性,它们所测得的结果仍是NCEP作为分类和治疗的指标。

2、谱法

根据脂蛋白分子的大小和亲和性有很大的不同,利用层析技术对脂蛋白进行分离。目前有多种色谱仪和分离柱被用于脂蛋白的分离。而琼脂糖层析技术和Toya soda的高压凝胶层析技术使用最普遍。这种方法是非破坏性,可以回收各种成份,有报道[6]LDL-C的回收率可以达到80%~98%,但稳定性较差。目前这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要求实验条件高,操作繁琐,时间长,仪器昂贵,难以在临床实验室应用。

3、电泳

电泳技术是基于脂蛋白分子所带的电荷和分子量大小不同进行分离,早期这种技术在临床实验室普遍用于定性分析,直接观察血清脂蛋白谱。现在已不再推广使用,大量实验证明电泳电量法所得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发现与常规实验测得的结果有误差。有报道[7] 肝硬化胆道阻塞病人的血清脂蛋白谱显示正常,而血清胆固醇浓度追忆忼于25.9mmol/L(10g/L)。因此还应进行总胆固醇(TC)测定。因为亲脂性染料不能和游离胆固醇以及磷脂结合。另外,可以与超速离心法和化学沉淀法联合使用,经分离后,进行某一组份纯度分析。免疫与电泳技术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准确度;以及全自动电泳分析仪出现,在常规实验室进行脂蛋白定量分析将成为可能。

4、化学沉淀法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26-01

血脂异常其实质是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po)的异常,对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脂蛋白的作用更甚于胆固醇。

1 RORα的调控作用 RORα是一个孤细胞核受体在代谢中有潜在作用。研究显示RORα调整鼠类ApoAI基因和人类ApoC3基因。Lind等〔1〕在研究中发现ROR也诱导人的Apo的转录。腺病毒介导的RORα过表达增加了在HepG2细胞内的Apo内源性表达,RORα也加强了Apo启动子的活性。删除和突变研究在Apo启动子上鉴定了3个AGGTCA基序,这三个基序调节RORα转录活性,其中的一个重叠于黏合位点PPARa。Genoux等〔2〕研究发现RORα和RORα的4个蛋白质能黏合于存在于Apo基因启动子上的-272/-260位置的一个正向重复1位点。并发现RORα和RORα的4个蛋白质都能剂量依赖性增加Apo启动子转录活性。确定RORα和RORα的4个蛋白质是人Apo基因表达的转录激活因子。

2 LXR和SREBP-1c的调控作用 Jakel等〔3〕用配体T0901317处理后发现Apo mRNA水平在肝癌细胞株中下降,而通过LXR-维甲酸X受体(RXR)共转染没有观察到Apo启动子活性的下调。扫描Apo启动子序列发现了两个公认的E盒元件,这两个元件在凝胶转移检测中能黏合特定的SREBP-1c。干预SREBP-1 mRNA使其受抑制,则ApomRNA对T0901317的反应的下调消失。对hApo转基因鼠给药T0901317,发现在肝组织的Apo mRNA和循环的Apo蛋白的显著下降,证明所描述的下调也发生在体内。

3 各种激素的调控作用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状态和血浆TG水平间呈负相关。Prieur等发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激活的甲状腺受体(TR)通过一个被4个核苷酸分割的功能的正向重复序列直接调控Apo启动子。通过大鼠实验表明随着甲状腺激素的缺失,Apo水平降低,但在给与T3后可回升到正常水平。用一个甲状腺受体β(TRβ)的选择性激动剂处理可增加Apo和降低TG水平。TRβ可能是一个高TG血症的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

已知载脂蛋白B(ApoB)参与的VLDL合成、装配和分泌,是肝脏合成和分泌富含TG的VLDL所必需的载脂蛋白,也是介导LDL与相应受体结合必不可少的配体。Schaap等[9]给C57B1/6鼠静脉注射小剂量的Apo腺病毒载体(1~5×108pfu)后,测得血浆TG、TC降低,肝脏VLDL-TG分泌率降低29%~37%(P

4 小结

Apo参与了人体脂类代谢的全过程,是目前揭示心血管疾病机制最受关注的课题。最近发现Apo基因与TG关系密切,从过表达和缺乏Apo的资料中提供的直接证据表明,ApoA5在TG代谢中有重要作用。血浆中的TG水平与Apo多态性有强相关,为高TG血症的治疗提供靶点,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起到重要作用,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Lind U,NilssonT, Mc Pheat J,etal?Identification of the human ApoAVgene as a novel RORalpha target gen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30(1): 233-41.

[2] Genoux A,DehondtH, Helleboid-ChapmanA,etal?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apolipoprotein A5 gene expression by the nuclear receptor RORαlpha[J]?ArteriosclerThromb Vasc Bio,l 2006, 25(6): 1186-92.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4篇

但是仅仅测定LDL-C只能不完全地估计LDL的 致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现在普遍重视LDL亚组分 型式,Austin提出LDL以 大而轻的颗粒为主时称为A型,以小而密的颗粒为主时称为B型[3],不少横向与纵向研究均已证明B型LDL与CHD的关系最 密切。小LDL颗粒易进入动脉壁,在 内膜下被氧化修饰,而LDL发生氧化修饰是 As病变形成的关键步骤。

脂蛋白(a)[Lp(a)]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 LDL,它的 脂质组成与LDL相同,也含有 一分子载脂蛋白apoB100,但是它还含有一个与血凝有关的apo(a)分子。它被认为是一种受遗传决定的As危险因素。近年研究指出apo(a)的致As作用与LDL密切相关,因此不妨将Lp(a)与CHD的关系和LDL结合起来讨论。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介绍小LDL,氧化修饰LDL和Lp(a)三者与CHD联系的某些新观点。

LDL亚组分,小而密LDL(sLDL)

血脂(异常)三联症sLDL的产生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有关,其代谢机制已如前文介绍[3]。新 近Grundy氏[4]将sLDL增多、TG增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三 者同时 存在称为“血脂(异常)三联症”(lipid triad),更确切地反映“致As性脂蛋白谱(ALP)”[5],是冠心病的主要脂类危险因素。各种脂蛋白在代谢上是有相互联系的,临床上 不应孤立地看待sLDL增多,同样也不应孤立地看待TG升高。血脂三联症也与代 谢综合征有联系,这种病人往往有胰岛素抵抗,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轻度高血压与躯干肥胖等。TG增高代表富含TG的 脂蛋白(TRL)增多,其中包括强致病性的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及残余颗粒增多。最好把高TG作为冠心病危险性增高的一种标志,除了IDL等直接致病外,它可以通过sLDL生成、HDL-C下降,影响凝血因子等多方面起到致As作用。因此治疗上需要在广泛的代谢水平上来处理,如治疗胰岛素抵抗、减肥、增加运动量等。

sLDL的特性及其与As发生的关系根据实验、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Hokanson等[6]将sLDL与As之间的关系归纳为:(1)sLDL与其他 致As脂蛋白(如高TG等)有代谢上的联系。(2)sLDL增多常与胰岛素抵 抗综合症和内脏脂肪贮积综合症相关。(3)sLDL颗粒的氧化易感性增强。(4)sLDL对LDL受体的亲和力低,故在血循环中存留时间延长。(5)sLDL流入动脉内膜增多。(6)sLDL与动脉壁蛋白聚糖的结合力强。As的发生是上述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降脂治疗对LDL亚组分的影响根据家族性As治疗研究的10年随访资料,表明CHD临床疗效与LDL亚组 分变化有密切关系。用它汀类药物做强化治疗后,血脂改变不仅在于LDL-C和apoB水平下降,而且LDL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即LDL颗粒变得大、轻与漂浮(buoyancy)。临床资料的多因素分析显示LDL颗粒变大变轻与冠状动脉As病变的退缩(regression)及管腔阻塞程度的减轻(改变37%,P<0.01)高度相关。因为疗效基于LDL亚型改变,则临床上监测LDL颗粒大小是推测病人能否从治疗中获益的有效手段。

以apoB测定评估sLDL水平的设想

在正常情况下sLDL颗粒数少于大颗粒LDL,但在B型LDL时,sLDL增多远远超过大LDL颗粒,比较这两种颗粒的组成,可见sLDL含胆固醇比例相对较少,而ap oB较高。综合若干文献资料,B型LDL与A型LDL的个体相比,前者血浆apoB比后者高12%~23%[6]。所以B型LDL患者可以表现为LDL-C不高而apoB增高的现象。每一个大或小LDL颗粒及TRL颗粒中都只含有一 分子apoB100,但因LDL在循环中的半寿期远比TRL长,在任何时候由LDL携带的apoB都在总apoB的90%以上,因此测定apoB可以代表LDL颗粒数。Sniderman[1]认为高TG而apoB正常者(表示sLDL颗粒不增加),CHD危险不增加;高apoB而TG正常或增高者,CHD危险性高。横向与纵向研究都支持LDL颗粒数是比LDL-C(或TC)更好 的CHD危险指标。Sniderman[1]根据魁北克心脏研究,指出高apoB是最重要的CHD危险因素,有人甚至主张以apoB代替LDL-C与TG作为第一线的CHD危险的筛选指标[7]。

选择代表LDL的指标的意见代表LDL水平的指标主要是LDL-C与apoB,apoB反映LDL的颗粒数,而LDL-C指LDL所携带的胆固醇量,可以反映胆固醇代谢状态。作者以为在没有sLDL临床实用的测定方法以前,LDL-C与apoB同时测定结合TG水平有助于估计LDL亚组分的类型。国外有人主张首先测apoB是因为apoB测定方法简单,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且不一定要求用空腹血,而LDL-C数据多由Friedewald公式计算得来,容易出现误差。但我国情况不同,目前广泛存在apoB商品试剂质量差及操作方法不合理问题,难于准确测定apoB,也没有以大量人群调查为基础的参考值作为apoB高低划分的依据,何况目前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与治疗目标中,主要参照LDL-C水平,尚未采用apoB。

LDL亚组分的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主要依据LDL颗粒的物理性状,即在超离心中的漂浮率(密度),电泳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电镜测定颗粒直径等[6]。这些方法都不适用于大批量血清标本及自动化分析。看来比较可行的是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及新近报道的用凝胶柱作高效液相色谱法[8]。简单实用的分析方法有待开发。

氧化修饰的LDL(oxLDL)

“oxLDL”的涵义

各类脂蛋白都可以被氧化修饰,动脉内膜下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所能大量摄取的是oxLDL及少量氧化的Lp(a)。有人提出:“何谓oxLDL?”的质疑[9],因为oxLDL一词是含糊的,它既不反映LDL天然氧化修饰的不同形式,也不反映氧化修饰的程度,它组 成一种相当复杂的 生化系统。在体外实验中,LDL的氧化可以是细胞介导的(如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也可以是Cu、Fe等金属离子介导的。体外用过渡金属离子或用紫外线氧化所得oxLDL的特征是不同的,前者破坏LDL与其受体(B/E受体)的识别,但后者则否。Cu离子可以使LDL氧化修饰至足以被清道夫受体所摄取的程度。

氧化修饰的形式LDL中的蛋白质与脂质都可以被氧化,典型的是脂质过氧化[10],LDL中的脂肪酸有50%为氧化易感性强的多烯酸。多烯酸的 过氧化是触发LDL其他成分氧化的共同途径。活性氧使多烯酸发生分子重排形成共轭双烯,进一步产生醛基(丙二醛MDA,4羟壬烯醛HNE,己醛等)及多聚物。氧化过程中并有溶血卵磷脂形成。LDL中的胆固醇也易氧化,主要生成7-酮胆固醇,7α及7β羟胆固醇和环氧胆固醇,我们也曾检出5α、6β二羟胆固醇及25羟胆固醇[11]。LDL中的抗氧化剂(如α-生育醇)被消耗。Cu离子可以修饰apoB分子结构,甚至使apoB裂解成多肽或碎片。apoB的反应性氨基酸残基(如赖氨酸、组氨酸)能与脂质过氧化物(如MDA)交联,在有As病变的动脉组织中可以出现MDA-LDL的自家抗体。来自血管As病灶的LDL样提取物可以识别oxLDL抗体,但天然LDL则不能。也有人报道人血浆中可以检出能识别oxLDL某些抗原位点的循环抗体。

LDL氧化修饰及受体识别

LDL氧化程度可以理解为连续的、不同层次的。体外实验可以设计将LDL氧化到不同水平,但体外氧化所见能否沿用于体内氧化是非常可疑的。LDL氧化修饰主要发生在动脉内膜下,初步形成轻度修饰的LDL(mm-LDL),这种LDL还保留LDL受体的识别能力,但氧化程 度高的LDL及Cu氧化的LDL则不被LDL受体所接受。进一步氧化的LDL可依次被巨噬细胞的下列受体所识别[9]:Fc受体亚类(Fc rRⅡ-B2),清道夫受体B类(CD36及SRB1)及清道夫受体A类(SRAⅠ及SRAⅡ)。oxLDL与其抗体的复合物由Fc受体清除,oxLDL的聚合物则能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oxLDL的致As作用机制[9,10,12]

内膜下产生的 mm-LDL能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单核细胞粘附因子,单核细胞分泌化学趋化蛋白(MCP-1)及巨噬细胞群落刺激因子(M-CSF),使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进而移至内膜下,M-CSF使它分化成组织巨噬细胞,后者在活性氧的参与下进一步使 mm-LDL氧化成oxLDL。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可以大量摄取oxLDL而不受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调控,从而导致胆固醇积聚而逐渐形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1b)能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oxLDL还有细胞毒性,可以抑制内皮舒张因子(EDRF),引起内皮功能障碍。现在认为一氧化氮(NO)即内皮细胞合成的舒张因子,是维持冠状动脉舒张的关键物质,它能抑制LDL氧化,但oxLDL能直接或间接使NO灭活[13],从 而加速LDL氧化 。mm-LDL还能促使血小板集聚和内皮细胞合成纤溶酶元激活抑制物(PAI-1),对凝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oxLDL测定方法

根据LDL氧化修饰后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设计,详见Devarej的综述[10]。例如测定多烯酸产生的共轭 双烯(234 nm吸光度增加),测定LDL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代表生成的过氧化脂质,利用oxLDL有负电荷增加的特点而测电泳相对移动度,测定胆固醇氧化产物(气相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内源性抗氧化剂的减少,SO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apoB裂解,测定oxLDL自身抗体,测oxLDL生物学特性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都只能从某个侧面检测oxLDL的存在。

现在认为血循环中oxLDL易于被清除,其浓度极低,自然状态下氧化修饰的程度大概比较轻微,目前尚无足够特异与灵敏的测定方法。文献中比较合理的方法是监视共轭双烯,探测LDL的氧化易感性[14],新近也有测定LDL中基线共轭双烯的报道[15],也有测定oxLDL的自家抗体的。

Lp(a)的致As作用

Lp(a)的生理功能未明,正常人Lp(a)水平极低或近于零者也不出现病态。有许多病理学及实验研究资料支持Lp(a)与As发生有关的学说[16,17],其依据是:(1)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干扰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结合,从而延缓血块溶解,延缓血管壁损伤的修复,加速As进程。apo(a)转基因小鼠体内实验也证明有血块溶解的抑制。(2)apo(a)可以与LDL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其机制可能是apo(a)分子KringleⅣ区域与apoB的脯氨酸残基结合,因此延长在内膜下的存留时间,增加氧化修饰机会,终于被巨噬细胞摄取,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国内外文献中均有apo(a)存在于As病灶中的报道[18]。(3)Lp(a)能激活转化生长因子(TGFβ),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并提高其活力,而LDL则否。(4)Lp(a)在内膜下易于与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纤维连结蛋白)结合。因为Lp(a)的apoB部分更易与蛋白聚糖结合,游离的apo(a)部分能诱捕更多的富含胆固醇的颗粒,使巨噬细胞大量摄取经受体介导的LDL和Lp(a)。

P对Lp(a)临床意义的认识以往不少文献指出Lp(a)水平增高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现在有人提出高Lp(a)只有在高LDL同存在时才有危险的观点。(1)有的研究发人深思,指出Lp(a)升高与CHD的关系并非都有一致的结果,在一份病例/对照研究中,低水平LDL-C组Lp(a)50 mg/L者与>300 mg/L者比较,CHD出现的概率比(Odds Ratio, OR)仅仅增至1.7,但高水平LDL-C组相应的OR增至6.0。这一结果也许可以部分解释各家研究结论不一致的现象。有人计算了CHD患者LDL-C自3.4至8.2 mmol/L,Lp(a)≤100 mg/L与 ≥300 mg/L者比较,OR从1.0升至16.6,可见Lp(a)升高伴以高LDL-C者才显示致病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前瞻性研究中,低TC时CHD与Lp(a)水平没有联系。但不能解释另两份报告中虽有高TC,但Lp(a)与CHD无(或弱)联系。(2)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研究中,在治疗2.5年前后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As病变。在未治的病人,Lp(a)水平与病变迅速进展呈强相关。①降脂治疗后LDL下降不明显者(<10%),Lp(a)水平与病变进展相关明显(r=0.45,P<0.01),强化治疗使LDL-C下降明显者,Lp(a)水平不再与病变相关(r=0.05)。高Lp(a)患者有LDL-C持续升高者,CHD临件发生率是40%,降LDL-C而未使Lp(a)降低者,冠心病事件发生只有10%(P<0.05)。②单独强化治疗组(辛伐它汀加消胆宁)与强化降脂加用血浆净化疗法(LDL-apheresis)组比较,前者只降LDL-C,后者同时降低LDL-C与Lp(a),2年前后造影比较两组都有As病灶退缩和CHD减轻。以上结果说明LDL-C与Lp(a)有相互作用,降LDL-C而不改变Lp(a)水平,这种病理性相互作用就消失。

目前对高Lp(a)尚无可行的有效疗法,主张对同时存在的高LDL-C进行强化治疗,并控制其他CHD危险因子(如降血压、控制糖尿病及戒烟等)。

Lp(a)测定的标准化研究我们已另文综述[19]Lp(a)测定标准化研究极其困难。现在IFCC已经组织了Lp(a)标准化工作组,1995年碰头时提出了要优先考虑的重点问题:(1)制定参考方法。(2)单克隆与多克隆抗体的适用性比较。(3)分析种类:ELISA法中以抗apoB或抗apo(a)为测定抗体的对比。(4)方法间与实验室间测定值的转移,(5)参考物质(一级与二级)与质控物。(6)apo(a)异构体的重要性。(7)结果表示方式(质量、颗粒数或Lp(a)-胆固醇)。(8)不同人群的参考值。

现在Lp(a)测定的临床应用在不断增加,但缺乏共同的参考物,实验室之间变异大,精密度差,测定结果无可比性。当务之急,放在首位的是需要制定可用的二级参考物,使不同分析系统及世界各地实验室测得的Lp(a)值比较接近或有可比性。由于Lp(a)分子高度异构,要使参考血清的组成与一切病人的标本一致是不可能的,但不能不提出一份参考血清(或校准血清)作为国际标准化的基础。IFCC工作组的第一份报告[10]现已发表,工作组组织了12国33家试剂公司和临床化学实验室参加,评价了40份Lp(a)分析系统及其校准物,认为其中20个分析系统是不合格的,其中16个非线性 ,4 个不精确。某些商品校准物有可以 接受的分析特性及用于协调Lp(a)测定值,有可能选作次级参考物。

《参考文献》

[1] Sniderman AD, Pedersen T, Kjekshus J. Putting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at center stage in atherogennesis. Am J Cardiol, 1997, 79:64-67.

[2]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95.

[3] 李健斋,董军.冠心病脂蛋白谱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327-329.

[4] Grundy SM. Hypertriglyceridemia,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 J Cardiol, 1998,81(4A):81B-25B.

[5] 李健斋.“致动脉粥样 硬化性脂蛋白谱”与冠心病.中国实验诊断学1997,1:11-12.

[ 6] Hokanson JE, Austin MA, Brunzel JD. 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DL subclasses. In: Rifai M, Warnick GR, Dominiczak MH, eds. Handbook of lipoprotein testing. Washington DC: AACC Press,1997:267-282.

[7] Kaplan IV, Levinson SS. Apolipoprotein and related testing as marke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Lab Medica International, 1998, 15:12-14.

[8] Scheffer PG, Bakker SJL, Heien RJ. Measur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size by high performance gel-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Clin Chem, 1997,43:1904-1912.

[9] Chisohm Ⅲ GM,Penn MS. Oxidized lipoprotein and atherosclerosis. In: Fuster V, Ross R, Topol EJ, eds.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Raven Pub, 1996:129-149.

[10] Devarej S, Jialal I. 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lipoprotein oxidation. In: Rifai N, Warnick, GR, Dominiczak MH, eds, Handbood of lipoprotein testing. Washington DC:AACC Press, 1997: 357-372.

[11] 董军,陈文祥,李健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量胆固醇氧化产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179-182.

[12] Stocker R. Lipoprotein oxidation:mechanistic aspects, methodological appoaches and clinical relevance. Curr Opin Lipidol,1994, 5:422-433.

[13] Jessup W. Oxidized lipoproteins&n bsp;and nitric oxide, Curr Opin Lipidol, 1996,7:274-280.

[14] Schmuck A, Fuller CJ, Devarej S. Effect of aging on susceptibity of LDL to oxidation. Clin Chem, 1995,41:1628-1632.

[15] Ahotupa M, Marniemi J, Lehtimaki T. Baseline diene conjugation in LDL lipids as a direct measure of in vivo LDL oxidation. Clin Biochem, 1998,31:257-261.

[16] Kronenberg F, Steinmetz A, Kostner GM. Lipoprotein(a) in health and disease. Crit Rev in Clin Lab Sci, 1996,33:495-543.

[17] Lawn RM, Scanu AM. Lipoprotein(a). In: Fuster V, Ross R, Topol EJ, eds.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Pub, 1996:151-161.

[18] 蒋雷,李洛生,李健斋.主动脉正常内膜及粥样斑块中载脂蛋白(a)沉积.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5,3:153.

[19] 董军,李健斋.血清脂蛋白(a)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52-55.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5篇

血脂代谢异常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报告,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1,需引起人民群众的重视。同时研究亦表明,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健康人群和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的LDL-C值达标管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不同临床情况来进行目标值的管理。为此,对前来就诊的352例本社区人群的LDL-C值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8月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有进行LDL-C检测的社区居民352例,男94例,女258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并根据患者临床情况按表1进行分组,其中A组47例(13.35%);B组47例(13.35%);C组108例(30.68%);D组150组(42.61%)。

分组标准: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于2011年联合首个《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按不同临床情况进行危险分层作为分组标准2,见表1。

方法:全部社区居民均为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选择性抑制法检测,该试剂LDL-C的参考值范围1.4~3.5mmol/L。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分析每组各人的LDL-C值,与检测试剂的参考值范围比较,高于参考值范围的即为按参考值范围标准不达标;同时也与表1中每组的LDL-C目标值比较,高于其目标值即为按危险分层标准不达标,见表2。

讨论

血脂通常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而LDL-C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载脂蛋白,其胆固醇的含量在一半以上,血浆中胆固醇约65%是在其内。许多实验都证实L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其浓度的增加,而成递增关系。事实上,早在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在对高危人群的血脂管理共识》(ACC/ADA)中,即提出LDL-C“低一点,好一些”的观点,特别是在已经明确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中。共识指出,理论上,所有人都应该将LDL-C维持在1.3mmol/L(50mg/dl)的“新生儿”水平,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CVD患者也应该控制在类似低的水平3。由此,可以明确,LDL-C控制目标日趋严格,尤其对我国CVD患者,只有严格控制LDL-C水平,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改善临床结局。

目前,我国不少医院在治疗CVD患者LDL-C的方面,治疗目标通常定在了参考值的高值,即低于参考值高值就为控制达标,高于参考值高值就为控制不达标。此法有利于全国标准的统一及医患双方的掌握及认识。但是,对于不同临床情况的患者(即已经出现心、脑、肾等脏器损害及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选择了同一的降LDL-C治疗目标,显然是不足的,会导致患者启动调脂治疗的标准被抬高和极高危、高危患者得不到强化降脂治疗。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组织开展的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建议:在血脂化验单上增加指南危险分层信息,切实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了解不同人群不同临床情况的胆固醇的控制目标,对属于不同危险层级的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提高血脂治疗的达标率,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日前联合首个《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更是进一步强调了降低LDL-C的重要性,并且设定了更为严格的目标值5。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参考值范围标准进行分析,有37.22%的人超过标准,可诊断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而采用危险分层标准后重新定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有44.89%的人可诊断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明显高于参考范围标准下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人数。提示存在7.66%的人群被漏诊或被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至正常了,可能导致这部分的人群未能进行及时降脂治疗或不再进行持续的血脂干预治疗。

而存在临床情况的人群(即属于危险分级A、B、C组的人群)中,如果采用参考值范围标准进行分析,则有38.12%的人(77/202)被认为血脂升高或血脂不达标;采用危险分层标准后,则有63.36%(128/202)的人被认为血脂高或控制不达标,较参考值标准高出25.24%。此类人群如果不继续进行调脂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血再次升高或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对于无临床情况(即属于危险分级D组的人群),被参考值范围标准认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36%,而被危险分层标准划分为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占20%,较参考值范围标准的低16%,而这16%的人群可能正在进行或许没必要的降脂治疗。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几点:①在社区,有必要对所有人群尤其是对有临床情况的人群的LDL-C值按临床情况进行危险分层,按层级管理,在血脂化验单上增加危险分层信息,无论对于有临床情况的人群还是医师本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提示和提醒,促使他们和医生更好地朝目标LDL-C值改善;②采用危险分层标准进行LDL-C值的管理,更贴近临床,目标更加明确,对指导临床治疗更有意义,使更多的有临床情况的人群在降脂治疗中获益,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文华,张坚,由悦,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06-310.

2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EAS).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J].Eur Heart J,2011,32:1769-1818.

3Consensus Conference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Lipoprotein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5):1512-1524.

4中华心血管病学会,等.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之间关系。方法:用(TBA-40),生化分析仪氧化酶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休克心法检测OX-LDL结果: 糖尿病总胆素与血浆OX-LDL两者呈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血清胆红素参与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作用而减少OX-LDL。患者血浆中过氧化物过多引起全身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糖尿病各器官功能减退,有关文献认为胆红素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胆红素高低影响微小血管病变,查患者血中胆红素含量与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糖果尿病98例,男34例,女64例,年龄38―64岁全部病例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标准健康组104例,男58例,女46例心电胸片,肝肾生化检查均正常。

1.2方法:

1.2.1 标本采集:早上空腹抽血4毫升,其中2毫升放于干燥管中,用于总胆红素测定,2毫升放于试剂盒提供抗凝管中用于OX―LDX测定。

1.2.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用BS―320生化分析仪氧化酶法检测无溶血现象的血清总胆红素。

1.2.3 血浆OX―LDL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法,以特异性抗OX―LDX单克隆抗体包被酶标板与待测品中的OX―LDL结合,终止反应后,查似合标准曲线得相应OX―LDL浓度值(mmol/L)。

1.2.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胆红素与OX―LDL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糖尿病组的血清总胆红素(9.81±2.93)umol/L,血浆OX―LDL(7.765±20.08)mmol/L,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532 P

2.2健康组血清总胆红素(13.20±5.03)umol/L,血糖OX―LDL(37.02±23.00)mmol/L,两者无明显性相关性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异常血中OX―LDL水平均增高OX―LDL,含有脂自由基,比检验糖尿病组血总胆红素偏低,OX―LDL增高,两者与健康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

胆红素其分子具有特殊卷曲结构,在体内蛋白结合极易与自由基反应,从而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具有抗氧化功能,因此胆红素降低自由基升高会引起体内氧化能力强,引起体内微小血管病变,有资料显示胆红素能抑制OX―LDL所诱导的单核细胞的趋化性,阻抑脂蛋白在血管沉积,减缓血管斑块的形成,这可能是糖尿病时胆红素的作用,本检验显示胆红素量与OX-LDX量呈负相关,健康人总胆红素OX-LDX无明显相关性考虑胆红素参与抗LDL氧化为OX-LDX的作用胆红素可能阻断LDL脂质过氧化增殖链式反应从而抑制OX-LDX的形成。

LDL分子本身含有抗氧化剂,LDL被氧化修饰首先是其内源性抗氧化剂被耗竭,而后LDL被脂自由基氧化成OX-LDL .本试验显示:糖尿病组血清总胆红素偏低,OX-LDL增高,两者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

胆红素由于其分子具有特殊的卷曲结构和不对称性,在体内与蛋白结构后极易与自由基反应:Alb-BR IV。+2ROOAlb-BR IV。+2ROOH,从而具有清楚自由基的功能,参与维持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的平衡机制,因此,胆红素降低、自由基升高无疑会导致体内氧化能力增强,从而导致大量LDL被氧化,而且前人们对胆红素降低而导致人体生理改变的了解还十分不足。有资料显示,胆红素具有抑治制OX―LDL所诱导的单核细胞的趋化性;阻抑脂蛋白在血管沉积、减缓血管斑块的形成,这可能是胆红素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本试验显示:糖尿病人血清总胆红素与血浆OX-LDL呈显著负相关,并显示总胆红素越低,OX-LDL越高的趋势;而健康人总胆红素与OX-LDL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胆红素在糖尿病中参与了抗LDL氧化的作用,推测胆红素可能阻断LDL脂质过氧化增殖链式反应的某一环节,从而抑制了OX-LDL的形成。

(1) 胆红素是由血红素经血红素氧化酶(HO)作用下分解代谢的产物,糖尿病人总胆红素偏低的原因不十分清楚。日本学者町田稔观察到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大鼠血中铁原卟啉IX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而铁原卟啉IX是HO活性的抑制剂;Ishizaka等用血管紧张素Ⅱ处理培养的鼠动脉平滑肌细胞,观察到诱生型HO(HO―1)mRNA水平降低(39±9)%,其蛋白含量及活性也相应下降,而糖尿病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Ⅱ显著增高。因此可以想象,糖尿病人体内存在有影响HO活性的因子。HO―1是胆红素的限速酶,其活性改变无疑会影响胆红素的生成,目前认为这是机体缺氧应激作用和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结果,但其确切原因不十分清楚。这种现象和本试验结果提示胆红素可能是潜在的防治糖尿病的有效物质。

(2) 新近研究显示胆红素其强抗氧化性被逐渐揭示, 1990年发现胆红素含有一个延伸共轭双键体系和活性氢原子,能够阻止氧化作用并证实它的抗氧化活性比VitC、VitE、β胡萝卜素等强,因此胆红素具有防止脂质和脂蛋白被氧化的作用,能有效地减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 LDL)是一种重要的致AS脂蛋白,它能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下聚集,抑制巨噬细胞胆固醇、抑制与OX LDL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在泡沫细胞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胆红素在体外能阻止LDL被2,2’偶氮(2丙基脒)的双盐酸盐在37℃产生的氧自由基氧化修饰,从而抑制OX LDL的形成。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7篇

【关键词】直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冠心病;清除法;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脂蛋白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表明,血中LDL-C升高并被氧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强危险因素,与CHD的发生、发展显高度正相关性。近来,有人主张在诊断CHD的多因素中,应将高水平的D-LDL-C放在致病作用的中心位置。过去,我科长期沿用Friedewald(1972年发明)的公式计算法,为临床提供LDL数据,但该方法影响因素多,如:①空腹血清不含CM;②TG浓度在4.40 mmoL/L以下;③Ⅲ型高脂血症除外。另有报道与标准直接测定LDL-C方法比较,血清TG2.26 mmoL/L以下者,计算的LDL-C值与实测值符合率为90%;TG2.26~4.50 mmoL/L,符合率72%;TG4.50~6.80 mmoL/L,符合率为(39%±10%),造成LDL-C误差偏大。再者遇有TC、TG等项目由于实验方法学所致的结果准确度受限时,影响CHD的早期诊断,即LDL-C的临床价值甚微[1]。现在,我们采用了当前先进的清除法[2],测定CHD和无CHD对照两组人群中的D-LDL-C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先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方法

1.1 对象 CHD患者60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CHD的诊断标准,年龄38~80岁。对照组40例,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除外心脑肝肾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龄32~68岁。

1.2 方法 受检者均为清晨空腹静脉血,立即分离血清后进行D-LDL-C的测定(同时还测定了TC、TG和HDL,测定方法均为酶法)。清除法测定的D-LDL-C是采用了液体双试剂,双波长直接分析,可以自动排除样品空白的影响,试剂及质控品均为东欧生物有限公司产品。仪器采用东芝-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试验参数及操作程序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x±s)表示,各组样本均数之间的显著性差异用t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冠心病组D-LDL-C的结果 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冠心病组血清LDL测定结果(x±s,mmo/L//L)

组别例数TCTGHDLLDL

对照组404.63±0.771.51±0.871.29±0.232.68±0.62

冠心病组605.16±0.991.98±0.961.18±0.233.19±0.9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损伤动脉内壁膜,使血管壁纤维化增厚和狭窄的一种病理改变。LDH-C是能增加动脉壁胆固醇内流和沉积的脂蛋白,即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因冠状动脉管腔较细,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CHD[1]。血浆中的天然LDL是由疏水的核心和亲水的表面层组成的复合物,LDL极易受到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攻击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OX-LDL,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空泡细胞且空泡细胞进一步释放生长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动脉粥样硬化是以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伴随平滑肌细胞增值,纤维基质成分增加以及炎症反应为特征,并通过各种生长因子和活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和调节,刺激泡沫细胞不断产生和堆积,导致脂质条纹,并逐步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3]。因此血浆中的LDL-C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现已公认,血清血脂水平,尤其是LDL-C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降血

脂治疗)特别是大幅度降低LDL-C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还可以使其斑块消退,减少冠状事件的发生,所以,在调整饮食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体育锻炼,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血脂成分已成为CHD的基本防治措施[4]。故临床上定期检查D-LDL-C并把它做为诊断和预测CHD的较灵敏、可靠、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显得非常必要,同时D-LDL-C也将在CHD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3] 马景德,齐秀芬.动脉粥样硬化实验诊断的研究现状.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3,4(6):371.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动脉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a)-072-02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胆红素测定作为肝胆疾病的一个检测指标,其浓度上升被认为有临床意义。但随着人们对血红素加氧酶(HO)/一氧化碳(CO)-胆红素系统的不断研究,发现血清总胆红素作为一种强抗氧化剂,广泛参与了体内对氧自由基的消除。本实验通过检测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总胆红素(TBIL)的浓度,旨在进一步探讨动脉硬化的临床识别和预测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动脉硬化患者(包括轻度硬化患者135例、重度硬化患者60例),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并且通过动脉硬化仪测定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健康查体正常者150例。345例研究对象中,男性200例,女性145例,平均年龄(60±25)岁。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日立7180i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总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盒由日本日立公司提供。各项检测的试剂配置及实验条件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空腹12 h以上,抽取坐位前臂静脉血3 ml,及时分离血清,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红素。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的总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本结果显示,轻度动脉硬化与重度动脉硬化组总胆红素血液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轻度动脉硬化与重度动脉硬化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液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动脉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胆红素作为一种体内强抗氧化剂,可能参与了对氧自由基的消除,形成对体内脂质的抗氧化性保护。此外,胆红素还通过增加胆固醇(TC)的溶解,促进胆固醇(TC)从胆汁排出,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TC)的浓度,来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并且大量资料表明,人体内的全部总胆红素均来源于血红素的降解。在细胞微粒体血红素氧化酶作用下,血红素降解成胆绿素、Fe3+、CO,胆绿素经还原再生成胆红素。血浆中的游离胆红素、白蛋白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都具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它们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氧化,而脂质氧化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胆固醇含量在一半以上。正常人空腹时血浆中胆固醇的2/3是和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后,形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经化学修饰作用后,易与清道夫受体结合,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并停留在血管壁内,从而沉积了大量的胆固醇,使动脉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就是这种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形成的过程中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进而促进脂质斑形成。本研究检测了195例动脉硬化患者和150例健康人的总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结果发现,动脉硬化组的总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与动脉硬化的产生有关;动脉硬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异常升高,是好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本实验也证实了胆红素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理性抗氧化剂,它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氧自由基氧化,抑制脂质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若血中总胆红素(TBIL)降低,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增多,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故认为血中总胆红素水平可能是造成动脉硬化的新的危险因子,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4-349.

[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临床实验诊断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1-284.

[3]李萍.生物化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2-174.

[4]饶汉武.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血清胆红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45,47.

(收稿日期:2008-09-25)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胃癌;围手术期;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分析

Compartative analysis of plasma cholesterol and low lipoprotein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plasma

MA Cui-li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Henan 47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erioperative serum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and with patholog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10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ancer group), select the year and the hospital treatment of benign gastric diseases, 98 patients (gastric group) for perioperative plasma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detected and compared.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lasma cholesterol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surgery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surgery.Different degree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plasma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the tumor tissue increased demand of cholesterol, resulting in lipid metabolism, there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duction; gastric higher grad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and higher demand on the more cholesterol, reduce more apparent.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Perioperative period; Plasma cholesterol;Low density lipoprotein;Comparative analysis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10

作者单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30年来,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每年的新发胃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7.2%,仍居首位[1]。实验肿瘤模型及少数人类肿瘤的初步研究显示,肿瘤细胞的胆固醇摄取、合成和膜含量均有改变;胆固醇的代谢参与了DNA的复制和癌基因蛋白作用的调控[2]。近十余年来有关恶性肿瘤与血浆胆固醇关系的报道增多,为了进一步对此进行了解,我们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05例(胃癌组),其中男75例,女40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4.5岁;Bormman分型结果为:Ⅰ型16例,Ⅱ型24例,Ⅲ型46例,Ⅳ型2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部分病灶送病理检查。选取同期与本院手术治疗的良性胃疾病组98例(胃病组),男性78例,女性20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2.6岁;其中胃溃疡70例,急性胃穿孔28例。以上所有患者或正常对照者均无原发性血脂代谢异常疾病。

1.2 检测方法 两组病例均与术前及术后10 d空腹12 h后,采集其清晨静脉血2 ml,加入0.2 rnl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清,使用Antomatie Analyzer 7170A生化仪(日立),用酶法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用化学沉淀法(PEG法)测定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3]。

1.3 记录相应病例资料 查阅相应病例手术记录,对手术记录中肿瘤瘤体大小,周围脏器侵犯、转移情况,手术术式以及病理报告中肿瘤大小、周边侵犯转移情况详细记录,并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部分病灶送病理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 手术前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情况:对两组病例均与手术前进行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检测,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2.2 手术后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情况:对两组病例均与手术后10 d进行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检测,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

2.3 病理与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关系

2.3.1 对10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手术后病理结果与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具体见表3。

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血浆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化组血浆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分化组及低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脂类是构成细胞内外膜质结构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等。在维持膜结构完整性、信息的跨膜传递和调节代谢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现恶性肿瘤时,生物膜(包括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变,导致细胞的各种恶,而这些改变必然伴有脂类组成和代谢的改变[4]。胃癌时肿瘤细胞增生活跃使得脂质代谢异常活跃,从而造成胃癌患者血脂及脂蛋白改变。

绝大多数胃癌患者血浆胆固醇低于正常,血浆LDL水平同步下降,一个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组织完全失去了机体正常控制的异常增殖。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高浓度胆固醇及其前身物质。对胆固醇的需求增加,需要大量的胆固醇满足其有丝分裂的需要[5]。LDL是血浆胆固醇的主要载体,血浆中的LDL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70%的胆固醇存在于LDL中,60%~80%的LDL是通过细胞表面的LDLR进入细胞内,在溶酶体中降解,其中的胆固醇被胆固醇水解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及脂肪酸。由于癌细胞代谢增强,膜转换加速,对胆固醇需要量增加,细胞通过受体升高机制使细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数量增多,且活性增强,以增加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摄取,内吞入胞的能力增强。肿瘤细胞膜上增多的且活性增强的LDLR过多地与血浆LDL结合,内吞LDL入胞,增加胞浆中游离胆固醇的含量,以适应肿瘤细胞过度增殖之需要。导致胆固醇代谢紊乱、低胆固醇血症[6]。

决定血浆中LDL浓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其分解代谢速度。由于癌组织对胆固醇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LDL是携带胆固醇的主要血脂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运输细胞外的胆固醇至细胞内,满足细胞的生理需要。LDL与LDL受体结合后,被吞噬进入细胞内,二者分离,LDL被分解为氨基酸、胆固醇和脂肪酸。这样,在肿瘤组织大量消耗胆固醇的同时,大量LDL也被分解破坏[7]。肿瘤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也是血清HDL下降的原因。资料报道胃癌、肺癌、乳腺癌、肝癌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增高,导致HDL大量被消耗。胃癌组织分化程度越差,往往代表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越强.但是抗氧化能力不能随之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度及其损伤作用增强,并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分化越差,抗氧化能力越弱,参与脂质过氧化水平的脂质越多,HDL的消耗越明显。血清HDL的下降也就越显著[8]。

通过本组病例研究,胃癌组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胃病组P

参考文献

[1] 王春祥.胃癌患者血浆胆固醇、LDL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7,45(2):160-162.

[2] 付丽,蔡桦.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4,5(6):52-54.

[3] 林明.李瑞慧,谢宝松,等.60例肺癌患者血清脂质及载脂蛋白测定结果分析.福建医药卫生,2002,24(3):86.

[4] 黄群,赖人旭,王崇文.胃癌患者血脂及脂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华消化杂志,1997,17(6):361-362.

[5] 王春祥,王培林,智绪亭.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胆固醇水平研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4):240.

[6] 李白云,李继昌,陈健,等.胃癌、食管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含量的测定.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3,28(2):137.139.

[7] 王建宁,郝忠芳.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初探.江苏医药,1993,19(7):386.

[8] 孙汉英.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意义.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2,21(6):409.

低密度脂蛋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CH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23-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预计到2020年,CHD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位疾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血脂代谢紊乱已被公认为是CHD发病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等许多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HDL-C水平与CHD危险性呈负相关,对冠状动脉有保护作用,以及降低LDL-C可以减少CHD的发生[1-2]。对LDL-C/HDL-C的研究发现,该比值是评估CHD的又一重要指标[3]。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组及阴性对照组的HDL-C和LDL-C,探讨HDL-C、LDL-C、以及LDL-C/HDL-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在CHD的诊断方面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80例患者,纳入研究的所有对象均排除肝脏、肾脏、代谢类疾病、恶性肿瘤、近期外科手术,且近一个月未服用过调血脂的任何药物。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冠心病组195例,男133例,女62例,年龄43-85岁。对照组285例,男162例,女123例,年龄38-74岁。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由本院技术熟练的心内科医师操作,采用Judkins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多投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造影结果由至少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共同诊断。造影结果发现左冠状动脉主干即左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装动脉(RCA)等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血管中,有1条或几条血管的1处或几处管腔狭窄在50%或以上的诊断为CHD。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排除冠状动脉病变,为对照组。

1.2.2 生化指标的检测两组人员均清晨空腹(禁食12h)采集静脉血2-3ml,30min内分离出血清,采用酶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计算其比值。

1.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LDL-C及LDL-C/H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它的形成是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侵入冠状动脉壁沉积,导致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形成突出于管腔的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大量研究已证实,除年龄外CHD的发生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其中血清HDL-C与LDL-C水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LDL-C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被公认为是CH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CHD组血清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

已有的临床试验发现,低水平HDL-C是CHD强有力的预测指标。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指出低水平HDL-C可作为独立于CHD其他公认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及LDL-C(>160mg/dl)之外的指标[3]。LDL-C也被证实是CHD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将降低LDL-C作为CHD的一线治疗方案。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LDL-C/HDL-C比值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LDL-C/HDL-C比值增高和LDL-C水平降低都可以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CHD患者病情的恶化。血清LDL-C/HDL-C对CHD危险性的预测作用优于单独的监测LDL-C水平。因此,对血脂各项指标的监测对CHD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4]。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病患者要严密监测血清LDL-C、HDL-C及LDL-C/HDL-C的状况,做到及早发现并及早预防,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预防冠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赵冬,周北凡,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和危险分层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28-433.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3] Zeljkovic A.Vekic J,et al.Doessimui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LDL and HDL particle size improve predi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dse risk?[J].Clin Exp Med,2008,8(2):109-116.

上一篇:白蛋白范文 下一篇:蛋白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