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范文

时间:2023-03-06 17:53:13

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学科地位;知识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3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6-01

地理学科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中,还一直扮演 着“副科”的角色,其学科地位仍然得不到相应提高。这无疑会使学生在意识上淡化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地理学科边缘为副科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过去的中考,地理学科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地理这门学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副科”。在师资配备上,很多学校都不配备专职的地理老师;在教学时间、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与所谓的“主科”相比也相差甚远。其次是客观原因。教材内容的取用和教材的编写,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取用方面,始终局限在原来教材最基本的一些基础知识,没作拓展和扩充内容。教材也是也一直再版沿用2006年版的教材。所以具体到学校的课程编排上也就跟着沿用旧的课程了。其实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今年用的已经第五版了,早该修订改版了,因为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说我国的铁路交通网络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早已经不是“三横五纵”了,而辽东半岛的水稻经过不断的改良也早已能一年两熟了。

再次是主观意识上形成教材编撰出版的思维定势。由于地理学科在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客观上的固定性。而人文地理却又以自然地理为转移的,所以教材的沿袭使用的理念,就顺理成章了,教材也就不因为地理学科升格为中考科目而去作增补或修改了。

二、地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例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执政党的治国策略必须实行现在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历史证明,非这种高度集中又民主合作的政治体制,无以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来自各次经济周期的经济危机的冲击,非这种政体也无法快速灰复国民经济,更不能倾力打造沿海开放经济特区,从而推动全面的改革开放,抢得经济强大的时间。再看我国的地缘政治。我国有十四个紧邻的邻国、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这种国际地缘环境特点,是我国制定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创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的依据。

其次,地理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例如我国人口东密西疏分布的特点、农业东耕西牧、南田北地的布局,都是因为我国地势地形分布特点和气温降水分布特点等地理因素决定的;再如我国的工业分布,无论是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带,还是以城市群分布的工业网,都受到自然资源、交通、能源分布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其实,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做到快速持续发展,都必须考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等因素,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再次,地理因素对军事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要做到使自己的领土完整,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防。但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防,海、陆、空等各兵种如何配置,其建军理念和依据,必然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这客观条件。试想,在蒙古共和国这样的内陆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当然是没有用的,而在拥有3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我国,没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不能保证海洋国土、海洋领空的安全和海上资源的安全的。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重要海峡、运河通道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是因为控制这些要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达到垄断全球能源运输的目的而称霸世界。单从军事这个角度看,地理位置所起的影响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

第四,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片面性,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如何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和其他学科一样,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而树立正确的地理学科观念则是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本质意义、特殊地位及独特职能,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地理学科知识的淡化意识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要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教与学,“教”的施政者是关键,施政者的理念必须改变,在思想上有效构建起地理教学上的“大科”理念。“教”的执行者则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消除“地理是副科”的观念。而作为“学”的广大群体,除了树立地理的“主课”观念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使他们在情感价值观上,充分的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正面临着不堪负重这严峻的现实。

其次,在教材的改版编撰、内容的拓展扩容等,要按中考科目配套进行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要尽快达到学科专业化的标准,(目前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转科教师)课时的安排和课程编排等,都必须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来审视对待。在充分认识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实实在在的有效操作。

再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教材内容应扩容至九年级;课堂教学时数应相应增加至每班每周三个课堂时;同时要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把其它相关的地理科普知识在课堂上加以参透;中考独立赋分至100分。

人类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和保护、生产建设规划布局、人口控制等人类关心的问题上,无不与地理因素联系在一起,而地理知识又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宏观决策与微观调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地球家园和谐共存,是人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最后归宿,只有全人类的地理知识综合素养都得到提高,人类才会把目前面临的生存危机感,变成地球家园大营救的伟大动力。

地理学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学科地位;中学地理;地理知识;地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69-01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开展,作为农村中学的地理教育在这次课改潮流中遇到了颇为尴尬的种种困境。一直以来,地理在中学课程里就是扮演一个饱受轻视的角色:学校不重视,算超课时津贴,地理是"三等公民",不在语数英主科之行列,亦无法与理化享受同等待遇,只因为它一度只进行结业测试,而无须记入中考成绩;学生不重视,在他们的心中,地理无非是将小学常识中的知识讲得更详细些,因此地理也不需要怎样学习。况且它既抽象,又枯燥,更主要的是对升学并无多大作用,这种急功近利之心理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理学科成了可有可无、名副其实的"副科"。一些农村中学地理课课时常得不到保障,多的也每周仅两课时,别无富余。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窝蜂地将眼光、精力、师资集中于九年级毕业中考,把其放在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关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理、生物:不仅课时得不到保障,而且地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令人担忧,仅有的少数地理专业教师大多流向城市初中甚至高中,广大的农村中学的地理课程则由语文、数学或是其它学科的老师兼任。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一直处于滞步不前的松散状态,这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学习,使高中地理教学的任务显得尤为艰难、繁重。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地理学科知识的淡化意识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要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教与学,"教"的施政者是关键,施政者的理念必须改变,在思想上要有效构建起地理教学上的"大科"理念。"教"的执行者则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消除"地理是副科"的观念。而作为"学"的广大群体,除了树立地理的"主课"观念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使他们在情感价值观上,充分的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正面临着不堪负重这严峻的现实。

2.把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

在农村,许多地方都没有把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范围,而只是在八年级时进行一次会考,近几年似乎都淡化了。曾经的高中课堂也多多少少把地理学科边沿化,基本上只是高一和高三开课,但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各年级开设地理课时了,这说明高中是非常重视地理学科的教育。我们初中为了给孩子减少负担,在九年级时就把地理学科给落掉,这应该是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若把地理学科列入中考,不仅能消除家长和学校领导对地理学科的负面看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教师好教,学生也爱学,这样教学效益质量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3.发挥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各科教学都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理学科也不列外,在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时,教师要勇于结合学生特征来探索。在农村,总体学生的视野不宽,见识很短,然而在课堂中,就要求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差异等特征,有秩序有计划地逐步讲到将来在家种植养殖、到上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出门在外,地理知识对我们将来遇到的很多事情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教师这样把地理课堂结合生活实际,发挥出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不断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促使我们的课堂效益逐步达到最大化。

4.使用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内容层出不穷,所涉及的知识并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需要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来结合理解,而传统教学时间有限,教具比较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方便地让学生灵活理解和掌握。当我们在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时,从听觉视觉上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地理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生兴趣的培养。

5.强师生合作与交流

目前,许多地理老师因为受到了学科的不重视影响,反而也不去重视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认为学生不喜欢这科,自己只要把教学大纲完成就算完事。这其实是错误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学生越是不喜欢,我们更应该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这才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体现。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互相之间建立起良师益友关系,在学生群体中慢慢灌输地理学科的价值观,让部分学生是先喜欢老师的教学,再演变到喜欢该学科的学习。

6.于律己地上好每一堂课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要因为其它的影响,而忘忽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仍然要像其它学科教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课前充分准备,为课堂服务。做好课后努力反思,为下一次课服务。在课堂中,多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科学知识的传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地变化教学方式,有效地打动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于接受的最佳精神状态之中。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时机和表达方式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宣传地理学科对社会的贡献。使每一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地理学科范文第3篇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区域性、实用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使地理学研究及学习具有多维、动态等特点,地理学的空间表达方法也是复杂多样的。也正因如此,地理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应被广泛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科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发展过程中,教育计划的推行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较差、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教学器材不足、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兴趣低下。

1.1教师专业性较差

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较低,使大多数教师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从而农村学校专业地理教师极为匮乏,地理课程由其他专业老师代教。且农村教育资源的落后,老师本身又不进行专研,只是对地理书的内容照读,就当教学任务完成,地理知识功底十分薄弱,创新意识不足,教学经验较少,这些都十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地理人才的培养。

1.2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如因前几年东北地区地理尚未纳入中考范围之中,使地理这一“小科”更加不受重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老师认为只要上课就可以,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并且大多时间都留给语、数、外等主科,使学校给地理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少,使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程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很落后,认为孩子只要把主科学好,小科不重要。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不重视地理课的观念。

1.3地理教学器材不足

在一些农村学校由于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有很多课程需要三维立体化的教具,但乡村地区学校连基本的地图和地球仪等器材都不足,甚至没有,在地理教学器材上的投入较少,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1.4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低下

由于地理课是个相对抽象以及空间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地理的情况下,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再综合以上几点,师资力量差,地理课不被重视,教具也较为缺乏,课堂氛围不活跃,自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点。另外,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材+板书”模式,较为呆板、单一,难以捕获学生眼球,教学效果也并不明显,且只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地理课堂失去活力。另外,教学案例较少,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

1.5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依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和主体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脱节。

2建设共享案例库的意义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乡村地区因为观念落后等原因,以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课程的深化改革。针对以上乡村地理课程现状,地理学科案例库可以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促进从原来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现在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地理学科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有助于地理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共享案例库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了教学方式,这种创新,有望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建设乡村地理案例库,共享案例资源库,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建设共享案例库有利于增加乡村地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升了地理在乡村学校的学科价值,使地理学科的影响力提高,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观念,促进乡村学校对地理学科形成科学认知,减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于解决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2.2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案例库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理解、研究具体案例,或者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综合发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理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综合性地理人才,服务于家乡、社会、乡村振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2.3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提高

案例库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描述,又充实完整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补充了教师欠缺的地理专业知识。对于一些虽具备专业地理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拓展了教学模式与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大大提高了从教技能和教学效率,在科学开展教学方面,也将会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进而促进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地理案例是新的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体现的载体,建立在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学生的旧的学习观念、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5促进区域间地理案例库的完善共享

推进案例库向全面、综合、完善发展,就要真正树立起“全员共建、案例共有、平台共管、利益共享”的案例库建设理念,在加强校校合作、城乡合作起到了特殊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教育的城乡差距。

2.6对于新课程改革有较大推动作用

新课改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方向。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分析、思考、探讨问题,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且尊重学生个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案例,使案例库种类丰富,促进科学教学,有助于师生共同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要求。

3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原则

3.1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地理教学性原则

共享案例库建设所选择的数据和信息必须要确保它的客观性,绝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数据、捏造事实,避免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错误的认知。为了确保案例及数据来源准确、可靠、客观,要全面的查阅信息,保证论证充分,分析恰当。实施步骤应清晰有度,方案齐全。最重要的是案例要围绕实际问题采集,并展开教学,据此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特点。案例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教师教学水平实际,符合教育教学特点实际,有效针对教学特点,制定并遵守教学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繁多复杂,要将案例库建设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探究的兴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但认知宽度较窄,且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和认知不足,因而教师应秉持教学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案例,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认知。

3.2符合地理学科特性原则

地理是一门空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依据图表进行。因此,案例库的建设要以图表为主,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结合图表的习惯,从而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培养和优化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从中探索出地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3.3关注各学科间相互联系原则

各个学科从不同方面阐述知识和理论体系,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建设案例库时还要关注其他各学科对地理的影响及作用,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析案例,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案例的选择要兼顾文理思维,使学生建立多方位,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3.4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共享案例库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反应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整体强调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顺应地理课程改革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而案例库的建设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5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开发目的

开发与建设共享案例库应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现代地理学为基本战略,服务乡村振兴为主要责任。共享案例库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使教学和科技发展有力结合,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阐释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3.6确保案例时效性与实用性

吸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保持案例库不断更新,案例的选择最好为近期发生或当下存在,不宜选择时间过长或历史时间悠久的案例,并保证案例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的及时,且最好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将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境,并且对特定案例的背景、发生条件、发生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情况,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共鸣,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同时案例要与生活和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易于理解,确保知识为社会生产、现代化建设服务。

4地理共享案例库建设与应用建议

4.1加强案例库区域间的共享机制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就要依靠区域间各学校的交流、合作、对案例的补充,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建立基于区域共享的教学案例库,增强共享意识,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案例间的区域共享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更有利于加强乡村地区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观念交流,从而对乡村教育振兴产生较大影响。

4.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呈现地理案例库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虽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先进,但运用形式依然较为单一、呆板,通常只是通过图片形式呈现。案例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多方式、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地理案例。例如,可借助现流行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将地理案例与视频、音乐、图片的结合制成地理案例短视频,增大地理案例的影响力与共情力,拓宽传播途径,从而有利于共享案例库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3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担任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领导组织作用,而学生使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是案例分析、探究的主体,不仅要了解案例的问题本身,还要学会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方法,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与教材紧密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使教师方便讲授,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探究意识以及协调、组织、沟通能力,完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4.4优化案例库实施过程

建设前,大量收集数据真实案例,丰富案例种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建设时,将不同种类案例进行有规律分类,同时进行严格筛选,将时效性较差,违背科学原则案例删除;建设后,积极收取各学校教师及用户的反馈,及时改正案例库中的不足,满足用户需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人才,人才培养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教育因此要保障各学科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振兴,是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办好乡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有利于留住乡村产业人才。地理共享案例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库,也是为学生提供素材的平台,更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它的建设不但有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平衡各学科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培育地理人才,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朱学尧.基于区域共享的高中人文地理案例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0(11).

[2]张文娟.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D].河南大学,2020.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刘彦随.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地理研究,2019(03).

[5]陈家焱,洪涛,周娟,等.以案例库建设为载体的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9(08).

[6]郑铎.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增进学生兴趣探索[J].视界观,2020(02).

地理学科范文第4篇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哲学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地理学思想发展至今,充满了人们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因此,地理学科中渗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地理事物如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矿产等等均反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在必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首先介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天体,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他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展现的就是宇宙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自然地理学中所揭示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运动。“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揭示的就是太阳系中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月系中月球的公转运动。大气环流揭示的是大气运动,水循环揭示的是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既反映了物质的运动,也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洋流揭示的是海洋中的海水的运动。各种地貌的形成也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结果。如河流地貌的发育就与流水有关,风成地貌的发育就与大气运动有关,海岸地貌的发育就与海水运动有关,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发生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等等。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运动规律(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保证了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地球上不同的热量带。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奠定了地球上气候分布规律的基础;地壳内部物质的运动(板块的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有规律的分布;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农业布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把握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更好的利用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避免生产布局上的盲目性,趋利避害,真正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且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辩证法的联系观在地理科学中有非常明显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指导方法。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之中,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河流是地形和气候的产物,地形影响到河流的流向、水系特征、河网密度、河流落差与流速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气候影响到河流的补给方式、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凌汛等水文特征。河流含沙量的大小则又明显受到地面状况、植被覆盖度和降水强度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河流又影响到地貌的发育和形成。由此可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联系是普遍联系和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所以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判断地理事物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各种条件,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显著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也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同时还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注意防微杜渐。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地理事例。例如黄土高原出现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就是长期以来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的结果;又如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呈越来越快的趋势所导致的。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大家认识一致并采取切实行动,量变才会引起质变,真正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再如目前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大大超过了海洋、大气、水体等自身容纳、清除污染物的能力造成的。把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抓住地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推测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地理学科范文第5篇

地理教学要讲授各种工业的地理分布,原料来源,燃料和动力供给,交通运输条件,产品的供销,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后,对将来参加有关的生产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认识、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

关键词:系统 价值 乡土地理 模型

研究和阐明地理学科的价值,可以端正人们对地理学科的偏见,让一些人不能小看我们的“小科”,更不能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地理就是勾勾划划,记记背背,就学好地理了。地理学科的价值是巨大的,体现在许多方面:

一、高中地理学科对升学及升学后继续学习的价值

高中地理重在一个“理”字,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由气候、植被、水文、人口、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

高中地理研究不同层次的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变化规律,因此它要求学生有空间分析的能力和多种分析的方法。而地理学习的好与差,直接影响高考的能力发挥,特别是今年地理在文综中的分数占很大比例,足可以说明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地理成绩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考的总分数。同时,地理教学中自然知识对学生升入天、地、生、农、林、水等专业,学习天文、气象、地质、土壤、生物、自然地理、地图、环境科学等学科,都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知识,对学生学习文、史、政、经济、财贸、外交等有关专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中地理学科教育在德育中的价值

高中生面对两种选择,一是升学,二是就业,高中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而地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课程。

对使学生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全球意识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确立科学的人生观、种族观、资源观、环境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他们进行美育和意志、情感的心理素质教育都有其他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

三、高中地理教育在生产建设中的价值

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商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运输业等几个基本方面。而高中地理在这些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具有显著的价值。

作为我们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各项生产活动虽然各有特点,但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对这些生产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涉及我国的土地类型、水热条件、森林草场、天然牧场等各种自然资源条件,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对将来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理教学要讲授各种工业的地理分布,原料来源,燃料和动力供给,交通运输条件,产品的供销,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后,对将来参加有关的生产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高中地理教学还涉及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管道运输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这些也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四、高中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地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价值,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的,只有认识、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

一个没有任何地理知识素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不便和困难,就是外出旅游,看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也会因路径不熟,缺乏应有的景点知识和地名知识而感到索然无味。古人曾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描述一个人的知识的渊博,更何况我们处于新世纪的青年,更应在投身祖国建设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五、高中地理学科在国防上的价值

地理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尤为密切。掌握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物产、交通、城市、村落、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等知识,对战胜敌人,保卫自己,,捍卫国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掌握读图技能,地理素描,野外辨认方向和堆塑地理模型等技能,对学生毕业后参军或到军校学习,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六、高中地理学科在引领科技前沿上的价值

地理学科在国土整治中直接引领了科技的前沿,如Gls 、GPS 、RS 等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但为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援,这是历史、政治等学科无法替代的。地理学科在宇宙探索、气象观测中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如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射成功,鼓舞了中国人奋进的勇气,显示了我国的科技水平。

当今社会,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一个个接踵而至,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教育,于是联系当代一些世界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现代社会、科技的关系,从而树立最新的、科学的理念。

地理学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法制教育;渗透

初中地理学科综合性极强,涵盖了社会、环境、自然等各方面的内容知识。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旨,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渗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简单的进行说教,而是要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法制意识,能够知法、懂法和守法。此外,教师还要从学生实际特点出发,把地理知识教学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基础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1地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并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还能够让学生逐步树立起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并健康快乐的成长。此外,由于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这为法制教育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实际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真实而具体,不能一味说教,要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1]。教师要重视深入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以此为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更好的在初中地理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有更强的能力抵制心灵污染,并具备更强的法制意识。

2地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2.1以教材为依据,渗透法制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里面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与研究者。所以,教师要明确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和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不断拓展教材,争取将教材用好、用活,以此提升最终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教师找准渗透点[2]。例如:在《首都—北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等知识融入其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法》,沙尘暴与《环境保护法》,人口的增加与交通、水资源的匮乏等,逐步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与文化遗迹的意识。教师要为学生介绍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知道文化遗迹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属于一种可持续发展资源,所以要加大保护力度。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2.2以课堂为基础,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即要掌握合适的渗透时机,采用正确的渗透方法,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让学生更好的认知与接收法律知识。当然,不能为了渗透而忽视教学内容,避免出现牵强附会、强行渗透的情况,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忽视对法制教育的渗透,这样会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为初中地理学科特点比较明显,所以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时,不是抽象和直露的,而是要含蓄的、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教师要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逐步加以延伸,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接收到法制教育,避免出现生拉硬扯的情况。例如: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绿洲、绿洲农业、能源开发等知识点时,将《节约能源法》、《农业法》、《水法》及《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点渗透进去,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能源、保护土地等法律意识,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等反动势力分裂祖国、制造恐怖的邪恶罪行,渗透爱国主义与国防知识教育。

2.3运用多媒体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要充分应用好多媒体信息。地理配套光盘里面有很多图片与视频,能够将地理知识生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里面也有很多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和价值导引的法制教育资源。教师要重视将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挖掘出来,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环境[3]。例如:教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视频里面播放各种环境污染现象,或者是展示环境污染相关图片,如工厂巨大烟囱里冒出滚滚的黑烟,发黑发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龟裂。然后教师为学生提问:“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同学们,在你们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呢?都有哪些危害?”、“从社会中浪费资源与污染环境的实际案例中,你们思考有哪些解决办法?”、“如果破坏程度较轻,可以使用教育的方法,但是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就要罚款。那么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有人因为破坏环境而被判刑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有哪些?最后教师要学生思考并谈论,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教师作出小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国家颁布实施了很多环境保护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罚款与判刑是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人的处理办法。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不能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而是要珍惜我们的家园。因此,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

2.4组织实践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首先,应该自然、恰当的渗透法制教育,避免出现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情况,不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与要求出发,积极挖掘能够渗透法制教育的地方,在适当的时机渗透,同时不断进行升华,不然会出现形式主义。例如:在《土地资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还要将土地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渗透其中,要适当详尽的进行描述,这样的课程才是完整的[4]。其次,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法制教育的量,地理学科并非法律常识课,避免出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情况。由于初中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量。再次,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渗透方法,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谈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个章节中,教师可以选择“山西违法煤窑事件”的案例,指导学生谈论如何正确开发矿产资源这个问题,并贯穿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在降低初中生违反犯罪率的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加大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力度,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培养初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让初中学生具备更强的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世荣.对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2,(03):61-64.

[2]吴岩岩.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J].法制与社会,2012,(07):3-4.

[3]赵付州.论法制教育在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渗透[J].河南农业,2012,(12):44-46.

[4]王向东.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的地理知识教学策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4,(06):67-71.

地理学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师资问题;教学问题;地理学科;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18-02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有必要探究初中地理学科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学习新的地理课程理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因而,不管是地理专家,还是普通公民都应该学习地理,掌握一些必要的地理知识。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而目前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学科建设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稳定的专业地理教师队伍,其次,要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好、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有的地方、有的学校没有固定的专业地理教师,都是由其他主科或副科教师代的,有的学校还没有开足地理课,记得有一位学校领导曾经这样说过,地理课大家都可以上,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而且,每到考试时地理课被其他的主课上了。从每年毕业会考阅卷教师情况来看,每年都有许多新面庞,目前我们学校所在的区,科班出生的地理教师为6人,其余都是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中,有些还是主课兼的。而各个地方地理教师的不稳定与地理学科的正常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争取地方主管领导的理解支持,才能使我们的地理学科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在地理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

二、外部环境和学校教学设施的问题

由于地方、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加之地理教师严重缺乏,这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我们当地从2003年开始实行在大市范围的地理毕业会考,一般都安排在初二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会考,成绩是以A(100-90)、B(89-75)、C(74-60)、D(60- ~)的形式记入每一位学生的档案,凡出现D的学生要在第二年(初三)补考,凡要报考重点高中的学生必须达到B,虽然,以通过这种考试的形式来引起大家的重视,但有的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原因,还是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考不及格。同时,有的学校地理课时不足,有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学设备配备不全,连最起码的挂图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了,种种因素使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而学校的硬件、软件都跟不上,再加上关键的教师不到位,这怎么能有效的进行地理教学呢?同时也给高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由于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经常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1.教学语言不严谨、规范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工具,地理教学语言又有严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地理性上。教师在讲课中要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术语,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规范的地理教学语言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而地理教师更需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也是衡量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如:讲到地球的经线和纬线的方向时,不能说纬线是什么方向的,而应该说纬线指示什么方向。但是,由于学校没有固定的专业地理教师,都有其他主科或副科教师代的,像上面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经常出现的。而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地理教学科学性的体现。因此,地理教师的语言要规范、严谨;概念要准确。

2. 教具使用不当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学生难以认识、理解和掌握。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而地图、各种直观教具、多媒体的充分利用,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其中挂图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常用的教具,也是地理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有的老师上课不用挂图,地理课不用挂图,学生学习地理也就没有意义了,有的老师在讲七(上)第一章地球经、纬线的特点时不会使用经纬网地球仪,只安书本上文字讲解,更不用说用多媒体了,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只能任务式的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压根都没有学到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3. 讲课没条理,满堂灌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的地理教材,注重贴近初中生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图片,很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文字叙述的部分相对少了些,而有的老师对教材不够理解只知道把书本上描述的内容讲完了就好了,有的把两课时内容一节课就完成了,一节课从上课讲到下课,任务式的完成了,从量上来看讲的很多,但学生缺乏思考、练习和互动的机会,满堂灌,没条理,没有知识的铺垫,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已是在课上就出现看小说书的、做其他作业的等等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4. 教学形式单一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而大部分老师上课都是老一套,从上课一个人讲到下课。上课要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地图》这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预习,当学生知道一张完整的地图必须有三个要素即:比例尺、图例、方向内容,后再让学生画一张地图。老师可以在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组,提供卷尺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长度,选用适合的比例尺画一张教室的地图。给学生自己动手、小组讨论、探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如:野外考察、观看地理影片、编辑地理墙报,举行地理讲座,召开地理主题班会,指导制作地理学具,开展地理游戏,进行地理科普宣传,组织参观采访,撰写地理小论文,组织地理夏令营等,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但这一点很多老师都做不到,最多布置一点作业就算了。

总而言之,地理课堂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广大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展和完善!

地理学科范文第8篇

新课改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人这一主体地位上来,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获得知识。正是基于此,笔者指导学生自己绘图,由教师自绘教学地图变为学生自绘教学地图。

一、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因此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在地理复习中,必须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区域图、柱状图、地理模式图等讲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教会学生判读各种地图的方法,如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首先要看清数值大小的递变方向,然后再根据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读高低。又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如经常引导学生及时将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与地图相结合,通过读图获取与自然、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绘地图的优势

让学生自绘地图,其优势十分明显。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人,为什么不自己动手获得知识?例如“黄河水系图”,学生在图中添加了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干湿区,这对分析黄河河段特征十分有益。

其次,学生通过自己绘图,记忆地图的效果大大提高。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自绘一幅地图,印象会更加深刻,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铁路交通网”时,引导学生梳理出“五纵三横”的框架就停手了,至于每条铁路经过的省会城市、铁路枢纽等,要求他们自己绘在图上。这些知识比较零碎,又容易混淆,单凭教师一个一个地教,真是费力不讨好。现在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他们还唯恐遗漏了知识点,整理填充得十分详细。

再次,学生的读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自绘地图,是对地理信息的二次整合。通过自绘地图,学生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信息;可以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特征;有助于学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地理学科的特性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这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借助地图去探究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通过几次的考试结果证实,学生通过自绘地图,知识掌握相对扎实,空间想象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让学生自绘地图的弊端

自绘挂图也有一定的弊端。使用自绘教学挂图授课是建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之上的。我们采用的方式是教师首先出示自绘教学挂图,再由教师在挂图上指认主要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忆。依然采用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学生很少有实践和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一种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探究的创新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地理学科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 知识迁移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98-01

新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呈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实用性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授基础知识时,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常规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也叫学习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例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即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例如温故而知新。从迁移的结果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另一种学习;通常所说的迁移是正迁移。

1 地理学科知识迁移的影响因素

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而具有不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形成了不同的迁移心向。迁移心向即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学生将已学知识经验迁移到新场合的心理准备状态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因此,导致他们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差别,即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

除主体因素外,也存在影响迁移的客体因素。如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在学习中国河流时,首先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再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学习材料十分相似,学生很自然的将学习长江的方法迁移到黄河的学习中。再如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会更加深刻,更容易做到知识的迁移。同时,教师的指导更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2 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2.1 充分分析学情――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教师应对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更容易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更好的实现知识迁移做准备。例如,小学《科学》中涉及到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自转周期、自转方向等,这是知识迁移的入手点,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亲切感,更有自信心。

2.2 合理安排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1)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

变式是通过改变对象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改变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好的变式材料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时,教师利用世界地图,不断给出世界主要国家的首都,要求学生写出这些地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利用已学的经纬网定位方法,不断的进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

(2)选择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

地理知识可以放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多角度的呈现,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越相似,学生的知识迁移越容易发生。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将书本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中国交通时,学生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明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合理的安排教学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顺序,教师安排的教学步骤既要符合逻辑顺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步骤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更易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明晰、比较、强化内容特点――实现知识迁移的途径

(1)明晰概念、原理,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知识进行迁移的必备条件,初一、初二年级的上学期都是整体的概论,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初一上学期更是地理学习中基础的基础,只有这部分内容学得扎实,才能进一步联系旧知,构建新知。如初一上学期的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气候、人口、聚落等,都是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年级的基础。夯实基础可以更好的实现正迁移,减少负迁移,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逐步建立。

(2)应用比较,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可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例如,在区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就可采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在对比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始终积极主动,思维是不断转换,完善旧知识的同时,又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3)强化特征,引起迁移心向

利用强化特征来引起迁移心向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明确不同的地理知识的特征,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明确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部位的特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时,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判断,形成一定的迁移心向有助于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4 培养积极态度――实现知识迁移的保障

学习是一个需要认知、情感共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得到解决后又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次的知识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设置相应学习梯度,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可以迅速而有效的提取知识,使知识发生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地理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还能真正推动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地理学科范文第10篇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而更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Party。在这里,抛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陈旧方式,教师变教为导,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分析、讨论、请教等自主学习环节来逐步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大胆提出疑问拓展思维空间,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氛围使得学生在一种新鲜、快乐、思考、探究的情绪中轻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便是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

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调动学生兴趣

地理课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考验了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地理课又是传统观念中的“副科”,所以学生对于地理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运有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艺术来调动大家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巧妙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堂课开始,通过创设新鲜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导入新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同时又融入了教学的主题。创设情境的形式多样,例如歌曲、谜语、广告、新闻、故事、图片、视频或动画,等等。例如,学习《自然灾害》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2014年3月20日浙江台州的特大冰雹来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幻灯片等教具展示图片:一只碗中盛满了圆圆的、晶莹的、白色球状物体。先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被提起,纷纷猜起来,有的说是冰块,有的说是汤圆。老师接着揭晓答案:这是冰雹。同时展示冰雹带来的破坏性图片,汽车前窗玻璃被砸得像峰窝,农民的菜地和庄稼受损严重……接着,老师再让大家结合最近新闻报道,说一说还有哪些自然灾害,这样,一堂课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展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每个学科的存在价值都是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因此,地理科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全方位展示地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科产生探索欲望和学习欲望。例如,出国旅游或出国留学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要去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气温、饮食习惯等,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去,让自己的旅程或留学生活过得顺利;地震来临前会有哪些预兆?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紧急避险?等等。

3.善用文字和语言艺术吸引学生兴趣地理学科对于初中生是非常抽象和陌生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记忆教学重难点,如琅琅上口的古诗、押韵的顺口溜、流传于民间的俗语,等等。例如,学习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时,可以用这两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描绘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形象地表示。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同时了解学生心灵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打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同时实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上一篇:高一地理范文 下一篇:地理学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