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0:46:58

地方文化论文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为充实课程资源,我们就地取材,引领幼儿走出园区,迈出教室,挣脱束缚,向自然、向社会索取更多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构建和谐文化课程,让教学融入自然、回归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上述观点。农村丰富的乡土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天然、开放、趣味的学习瑰宝。我们本地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拥有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数百种,有风景秀丽的田园,清新雅致的果园,广袤苍郁的银杏园;下原镇有着古远悠久的历史背景,积淀凝练的传统地方文化资源更是丰厚独特,有董糖、火腿、茶干、盆景等特产,有地方风筝、彩灯、木偶等工艺,有远近闻名的造福当地百姓的医疗器械,我们当地的文学、音乐、历史名人等方面也有着较为深厚和独特的造诣。资源闲置就是一种浪费,用好了就成为宝藏。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内容要素,课程资源的丰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幼儿素养的提升。我们要发挥农村区域优势,敏锐地捕捉和利用身边的可用资源,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园本课程资源,为幼儿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撑。

二、挖掘城镇特色资源,彰显和谐文化价值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更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在喜爱动物之余更要善待动物、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为了让幼儿深切感受领悟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的乐趣,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我灵活运用了座落于本地的城镇特色资源———如皋宠物园,举行了一次“人和动物交朋友”主题活动。活动一:在“看一看”中观察感知动物的可爱。我带领孩子们跨进闻名全国的“宠物园”,游览、观赏园区内的各个宠物交流点,孩子们在宠物乐园内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孩子们被这些长相可爱的小动物给迷住了,在开心兴奋地观赏中感受到小动物的有趣、可爱、亲和。活动二:在“说一说”中交流感悟动物的状况。在孩子们充分观赏了各种动物之后,我组织了交流汇报活动,让孩子们说一说所见、所闻、所想,使孩子们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能虐待它们,应该和它们友好相处。活动三:在“养一养”中体验领悟动物之趣。在孩子们看到可爱的动物,感受到动物的生存状况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进行饲养,通过喂养并和它们相处,让幼儿在亲自饲养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它们互动交流,深入体验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在感受到饲养动物乐趣的同时感悟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和习惯。

三、秉承城市资源精髓,润泽幼儿生命和谐

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我们不仅可以用好本地乡土资源,更要拓宽视野,我们可以触及城市资源,放眼未来,提炼、秉承其精髓,去营养、润泽幼儿的生命,促进每一颗幼苗健康茁壮成长。盆景是南通的一大特色资源。盆景经过历代盆景艺人的锤炼,富有工笔细描装饰美的浓郁地方色彩。为了让孩子们深入持久地得到润泽,我们将盆景摆设在教室的前台或者边角,点缀美化我们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孩子们如临其境,情景交融,天天感受盆景的魅力。为了更好地发挥盆景资源的教育作用,我将每一个盆景挂上简介标牌,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幼儿观察盆景,培养情操;用自己的小手绘画出来,培养绘画能力;和他们一起修剪盆景,赋予新的造型,并将修剪下来的枝叶制作成叶画,装点我们的教室。孩子们在与盆景的交流互动中陶冶情操,深深感受到盆景生命的价值和魅力。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蓝印花布是南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国内乃至全球享有盛誉。为了让幼儿也感受体验蓝印花布的价值魅力和文化底蕴,组织孩子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展览馆,参观感受蓝印花布工艺品的美丽,聆听历史背景讲解,观看工艺制作过程表演,孩子们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愉悦了身心,积淀了和谐底蕴。回到幼儿园,我们开展《美丽的蓝印花布》美术活动,组织《蓝印花布工作坊》特色区域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蓝印花布的特色,体验印画的趣味,感悟蓝印花布艺术文化精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乡土资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使其成为独特财富,让我们不懈挖掘、提炼地方文化资源,让这块瑰宝散发和谐气息,持续润泽幼儿生命。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作者:王孝千 单位:富阳市东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有人干事、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发挥党、政、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制订出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3],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通过文体活动抓凝聚力建设和精神文化;通过竞赛比武抓学习文化;通过医疗卫生工作者评先评优抓服务文化;通过岗位廉政教育和营造廉政建设氛围抓廉政文化;通过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抓管理文化,同时给予一定经费保障。明确主题“守护健康,共创和谐”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宗旨和主题。它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宣传精神、形象、标志文化内涵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激发所有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形成团队精神,产生共鸣的效果,使工作人员的奋斗目标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将文化建设纳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中心负责人切实担负起对单位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责任,保证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将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各科室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与科室评先评优挂钩。同时,把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其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突出重点在办公大楼一楼设立宣传栏,专门进行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宣传。在一楼大厅增设电子显示屏,公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动态、办事程序、服务承诺等内容。巩固和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发挥年轻工作人员、妇女同志的积极性。在办公楼楼梯张贴廉政警示用语,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图书室管理,充实业务书籍数量,延长阅览室开放时间。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工作人员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建立荣誉室,展览获得的各项奖励等。精神文化突现“四个一”:即一个宗旨:守护健康,共创和谐;一种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精神:敬业、务实、责任、奉献;一种质量理念:用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一种历史使命:争当人民健康事业的“守门人”。强化执行要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着重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树立品牌意识[4],发动全体工作人员尤其是医生学习工作人员守则、行为规范、行风效能建设、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完善各类人员的考评制度和考核标准,制度和标准重点体现工作业绩、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作风等内容。要求每个科室开展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文化建设大讨论,写好关于文化建设学习讨论心得体会,把执行力建设纳入科室和人员考核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深入社区,贴近居民,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5]。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对塑造这一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当前必须增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氛围,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教育、文明行为常识教育、典型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在工作人员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引导工作人员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宣传方面,扩大全科医生在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文明用语和着装要求,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形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楼大厅和走廊要体现社区卫生特色和文化内涵,建立文化宣传窗(廊)和文体健身活动场所,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氛围。总之,文化建设是从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出发来协调和控制人的行为,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又使他们的行为自觉地趋向一致,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为实现医院目标而努力[7]。满足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形成后,通过文化的培育、教化和熏陶,用新型的服务文化理念规范工作人员的思想与行为,不断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使广大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就会趋于一致,能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交流和沟通。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活动吸引人,就能将文化的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8],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辽宁高校还具有多重可转化的人力资源。首先是教师资源。辽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队伍日渐庞大,教师素质也在日益提高,思想观念也在逐步转变。老师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社会节奏同步,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另外,辽宁高校的学生以辽宁省为主,他们对地方的了解较为清楚,情感也极为浓厚,形成热情与激情并存的资源与力量,而这两种人力资源是任何商业机构都无法轻易获得的,如果开发得当,巨大能量就能很好地释放。除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外,客观条件也需要辽宁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布局、统筹,才能做到让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异彩。一方面,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区域比较局限,多围绕二人转、民众游等沈阳—铁岭一线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发掘力度缺乏。另一方面,文化发展的方向单一,未考虑不同群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对多种艺术形式的重视程度以及开发力度不够。第三,对文化开掘深度不够。对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符号简单提及,其系统表现力以及完整性都无从体现,盲目模仿他省。各地单打独斗现象比较普通,各地文化之间缺乏互通与融合,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文化品牌,辽宁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及作为东北重要省份,其品牌形象的价值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辽宁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策略与方法

辽宁高校能弥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处不足,但目前高校像一个充满清澈甘露的巨大水库,地方文化产业又像是久旱无雨灌溉的农田,亟待清泉的滋润。然而,水库之水无法到达旱田,无渠无道、无法无门,进而导致水无用、田无产,优质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文化产业又是青黄不接,单纯依靠政府救济于事无补。因此,寻找两者相互交通的途径与方法显得极为必要。

1.内部运力:沿产学研相交错的脉络

高校应该将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将一切可以为地方服务的文化研究都进行整理归纳与开发,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努力开掘一切可以被发扬、推广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应按照受众需求而划分,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文化产业,带领学生共同投身到这项工作与学习中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让学生懂得文化、热爱文化、贡献于地方文化。实地调研、田间教学的方法可以被广泛使用,新的媒介也可以为学生的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高校内部要形成良好的地方文化研究与转化氛围,不盲目跟随,更忌形成高大上的研究与教育格局,只能立足地方才能放眼全省与全国。高校间要形成文化产业研究联盟,同一课题要互通有无、相互合作,既提高效率,也能够避免重复研究与教育资源的浪费。

2.外部发力:走政企学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对地方文化产业进行深入了解后,要由政府来搭台,将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积极调动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排除二者的误会与分歧。政府的文化产业不能仅停留在行政决策的层面,其规划要强调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强调创意性、整体性与系统性。既要有成本意识,更要有价值意识,不能只作为政绩来对待。企业更要加强文化建设意识,不能只停留在营销层面。既要不断提高意识,认识到文化作为长远投资与回报的价值所在,要投资于实际的文化产业领域,成为辽宁地方文化产业的支柱与新生力量。

三、结语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文化产业亟待发展提高,而辽宁高校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定可以为辽宁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因而,注重高校的文化力量,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结合与转化方法及模式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从发展绩效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少。侯艳红采用数据包络法(DEA)和经济增加值(EVA)的评价指标从中微观的角度对2006年天津文化产业投入的运行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郭国锋、郑召峰模拟了2008年中部六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投入产出路径以及研究各个省存在差异的原因。但是这两者的研究只是从横截面数据进行的绩效研究,并没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时间变化进行探讨。李炜应用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对我国各省2007~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绩效水平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杨智勇根据我国1996~2009年的文化产业的数据,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定量地分析各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并构建模型检验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柳青采集西部文化产业2003~2011年的数据评价发展绩效,同时构建Tobit模型实证性地说明了投融资环境对西部文化产业的作用。总之,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绩效的研究大多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涉及西北部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的文献不多。本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对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了解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2甘肃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收集2012年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数据,重点从文化产业的投入要素和效益产出两个方面,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实力进行全面的评析。考虑到数据的统一口径,选取的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3甘肃文化产业绩效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SPSS软件对2012年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并对31个省的投入和产出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到甘肃省文化产业的绩效发展水平。结果得到:KMO值为0.717和0.737,Bartlett的值为0.000,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前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75.239%和76.286%。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做因子分析,且指标的因子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投入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1在X9、X2、X6、X1、X7、X36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二级指标表示了文化产业基础因子的投入程度,可称为基本投入因子;第二个因子F2在X4、X2、X5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因素能够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满足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能,可称为公共投入因子。产出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提取的第一个因子F3在Y1、Y2、Y6、Y54个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量,表示了文化产业资源投入的产出效果,可称为效益产出因子;第二个因子F4在Y4、Y3、Y73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表示城市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渴望,可称为公共产出因子。全国31个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距。东部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而甘肃省所在的大西北地区整体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都比较滞后。从文化产业的投入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投入综合评价在全国排25名。其中基本投入和公共投入的排名分别为30和12。由此可见,甘肃省的优势是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等,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的基础,但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图书馆的规模有限,且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产业投资度较低,未产生一定的产业规模。另外,甘肃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产业的产出水平的综合评价的得分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产出综合评价排在全国的第26位。其中效益产出和公共产出的排名分别为28和18。从中可看出甘肃省的国际外汇收入、接待国际游客和报纸图书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严重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广播电视业和期刊业发展较快,对居民的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从综合竞争力来看,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在全国排29位,其发展的整体竞争力较弱,与前3名的广东、北京、上海差距悬,而其在西北地区,仅略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周边地区如陕西、新疆的文化产业比甘肃更具竞争实力。综上所述,甘肃省的文化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均位于全国的末端,整体综合竞争力水平也较低。

4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处在成长发展初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薄弱、集群综合竞争力不强,落后于中东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和挖掘不足,文化企业散而小,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甘肃省的人均收入较低,文化消费需求不足;人才任用机制滞后。从以上结论中,对于提高甘肃省文化产业绩效水平可以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1)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信息平台,新建和规范文化产业基地,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吸引文化企业入园;

(2)统筹区域发展,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

(3)提高文化需求意识,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要注重居民的教育水平;

(4)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特别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创新类人才;

(5)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有效地发挥产业集聚辐射效应。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张宁 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楚都寿县城呈现的楚文化、艺术特征

寿县城地处淮南,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受独特地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尧、舜以前的寿春楚人不得不信奉巫术、崇拜图腾,不得不用细致的观察力和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去适应环境,发展自我。东周时寿春先后成为了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寿春土著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楚末年,为避秦国压力,而把都城迁至此。寿春楚人在此期间不断吸收、消化了来自北方中原、东南部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艺术因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5]寿县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尾段,内涵丰富、内容庞杂,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物件,又包括精神形态的意识和理念;既包括不断发展的制度又包括循序渐进的风俗;既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又包括文化、艺术和巫术;既然是寿县物质文化的遗存,又是涵盖寿县的楚精神文化的总和,无论是青铜铸造还是漆器工艺;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乐舞美术,无不闪现着楚人智慧的熠熠光华。寿县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寿县城遗址上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是楚文化鼎盛期的象征,其古朴庄重、气势雄伟,腹部饰圆箍,箍饰花纹,双耳和颈的外壁饰有模印几何图案,三足根部有浮雕漩涡纹饰,鼎口平沿有铭刻,展现了楚国在绘画、铸造、语言、雕刻、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再现了浪漫、深情、喜庆、悲壮的情怀,彰显着现实理性主义的气息,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小巧精致的青铜雕塑大府铜牛回首顾盼,表现出卧牛闻风而动的霎那情态,生动传神;似劈开竹节的“鄂君启金节”物象突出,寓意庄严,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6]以上三件文物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反映出寿春楚人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长期的积累、悟化和抽象,把传统的对图腾的崇拜寄托于自然界的具体物象中,把本民族的理想与追求运用于不同形制的抽象线条和符号中,用赋予其生命律动的奇特、夸张造型表现奋发向上、不懈追求的深刻内涵,为研究探讨楚国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衰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是楚艺术的精华所在,其数量较多、保存较好,虎虎生风、神采飞扬,无论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线条都给人以不可言喻的审美享受和某种激越奋发的精神力量。远古寿春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与楚结合之前落后的社会形态,使得寿县人保留着率真、热情、奔放的土著传统,意识中存在的奇异想象和狂放不羁与楚人的浪漫情怀有机融合。他们信奉神灵与图腾,重视用神话和巫术与神沟通,内心渴望通过祈求而得到神的庇佑,较少顾忌制度与宗法。寿县神秘的土著传统与楚人的浪漫情怀共同培育了寿春楚人幻化神秘、追求自由的艺术特质和纵横驰骋的想象力以及取法自然、高于自然的不竭创造力。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既非对自然事物的简单摹仿,也不是对当时社会的刻意表达,而是寿春人对一系列自由生命形象的提高与创造,是当时的寿春人对潜意识里生命活力与超越自我的生命机能的尽情释放。典雅华丽的楚漆器以奇妙的造型,繁缛的纹样和丰富的色调,至情、至性、至美的洋溢自由生命的情怀,幻化揽括浩渺宇宙的无穷气魄,阐释追求理想与自由的深厚精神内涵,显示出寿春楚文化“对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别致风韵,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寿县楚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多端,各种形式及不可名状的几何形匹配,把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7]寿县楚人由原始土著人发展过渡而来,意识纯真质朴,没有中原人经历奴隶社会所沉淀下的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的文化,不似中原人的审美心理注重社会政治功利性,其更重视审美对象的娱情作用,更多地保留着一种开放心态,奋发图强的决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寿县楚艺术更大的魅力,还在于其整体意象构成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蕴。面对楚漆器艺术品,望而立知其为何物,顿后悟出其非自然摹本,而是视觉艺术形象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统一。富于想象力的寿县人能够将各种线形统一在一定的数序规律之中,通过S形动荡曲线,使戏剧性效果与严格的秩序感被完美地统一起来。更能以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一个生机勃勃、用美好的灵性维系的世界,使其象征意味依然神秘莫测,让世人在无限的空间内享受无尽的艺术魅力。所体现的精神风尚与理想追求,代表着这一变革时代的特殊风貌[8]。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将寿春人大胆支配传统和再造传统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将自然界存在的传统事物形象先进行总结、抽象、肢解和打散,依据自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辅以变形,再根据装饰、表现或象征的新需要和新风格重新组合,以此独特的神韵提升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辽阔深邃空间,熔铸了运动和力量,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寿县楚漆器中多龙凤鸟纹饰,寿春楚人“人心营构之象”就是排除束缚于艰险,乘龙驾凤到神秘浩渺的空间自由驰骋,这恰与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悖,寿春楚漆器给人轻快、飘逸、欲腾空而去的感觉,老子的表现宇宙生命本体的“道”与“气”、“大象无形”、“涤除玄鉴”等学说所折射的美学意蕴,在寿春楚漆器中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9]寿县楚漆器在造物饰形上的“羽觞”乍看简单小巧,而细观髹以黑色,饰以朱红单鸟图纹的形制,盈透着大气的盘旋式宇宙感以及辽阔深邃的奥妙空间会喷薄而出,让人目不暇接!这也正反映出寿春楚人对纹样的迷信崇拜心理和对美好、力量、正义的情感寄托以及与道家造物思想的重合。[10]

研究楚都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的现实意义

寿县楚人对生命热爱、对自由向往,他们通过对灵巧、生动、变化和力度的把握,用具有“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气魄与力量创造了承载着寿县楚人生命渴望与精神追求的楚文化艺术的灿烂与辉煌,用严谨、科学、务实和创造的理念诠释了寿春楚人发展自我、不断提高的理念,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精神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的活力。从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分析,我们能够发掘、总结出当代寿县人民应继承和发扬寿县楚人的精神,寿县一定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大的拓展寿县的知名度,更快的推动旅游业乃至全市、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启迪当代艺术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综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53-02

图书情报词典对地方文献的解释:它是记述地方情况或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包括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与地方出版物。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近十年来,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地方文献工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笔者一直在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本文以图书馆界业内人士在近十年对地方文献的研究论文为对象。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对2002年至2011年这十年间发表的地方文献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以“主题”“题名”“关键词”为检索项,分别输入检索词“地方文献”,经过或运算,并且作者单位为“图书馆”,进行搜索得1713条记录。并对其发表时间分布、期刊来源分布、作者单位分布进行计量分析,尤其对研究的重点进行详细分析,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我国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为今后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实践的重点。

1 年度与数量分布情况

某一学科领域的期刊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状况。笔者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统计,总结出近十年论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

为了能更有力地说明近十年来地方文献研究的发展,又对建国后五十年间发表的地方文献论文作了统计(见表2),进行比对。

从表1与表2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地方文献所经历的发展过程,勾勒出地方文献初创、发展、兴旺发达不同阶段的发展景象,近十年较之于建国后的五十年上升趋势尤为明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围绕我国地方文献的研究也十分活跃,地方文献的篇数逐年递增。2002年至2011年发表的论文数达1713篇,平均每年171篇。这十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至2005年,年均发表111篇,第二阶段是从2006年至2007年,年均发表165篇,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2011年,年均发表235篇,每一阶段呈明显的飞跃。说明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人所重视。

2 的期刊分布

从论文所发表的刊物种类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近十年间我国图书情报界在这一研究领域里的基本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现状,凸现了该领域的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有利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所在期刊的分布反映各刊物的办刊特点。表3列出了自2002至2011年各期刊发表的地方文献载文量。载文最多的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共120篇,占总数的7%,该刊是山西省一级期刊,为旬刊,图书馆工作研究是其最主要的栏目。其它载文50篇以上的期刊有4种,40篇以上的有3种,30篇以上的4种,20篇以上的6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3 论文作者单位分布

通过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数据,列论文作者分布如表4。广东省立中

山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名列最前,这也与目前国内地方文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注重地方文献工作,其地方文献馆藏是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中最具规模的;浙江图书馆作为国内创办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地方文献工作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基础。从表4还可以看出,浙江其它的一些市级图书馆,如绍兴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衢州市图书馆,其关于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同类其它馆。表4所列的前20个图书馆中,及大部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只占15%,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及研究方面,比较明显地滞后于公共图书馆,这一现象,除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有关以外,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今后要努力改善和提高的。

4 论文内容分析

有关地方文献的诸多论文中,以作者从事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在总

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探讨与分析。据表5统计,近年来图书馆业界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及文献资源建设、以及文献的征集方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和资源的共建共享等几个方面。

4.1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由于地方文献资源所包含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文献的开发利用也日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关于开发利用的论文也是所有论文中所占比例最多的,这些文章结合作者所在馆的具体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如钟东的《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1],徐玲玲的《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仇家京的《馆藏地方碑刻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王向峰的《图书馆民国文献的社会需求和开发利用》[4],汤宪振的《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利用》[5],吴利薇的《论外文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6],王喜梅的《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7]。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指出了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如要面向社会,瞄准市场热点,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要加强专业队伍的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

4.2 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及数字化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是近几年地方文献工作颇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浙江省文化厅关天地方文献的考核细则中就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这几年图书馆界在这方面的思考、探讨和构想相对也比较多。赵萍萍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8]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数据库的发展前景,金国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管见》[9]提出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模式及技术实现,阎佳梅的《提供数字化地方文献的思考与启示》[10],田英萍的《试论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11]等则从地方文献的保护、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论述了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及建立数据库的重要意义。

4.3 地方文献的特殊采集方式

地方文献的采集是地方文献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提供了文献的保障,是地方文献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关于地方文献的采集方式大都论文都有涉略。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文献内容丰富、出版方式复杂,而一般从订购商或书店等正规发行渠道只能征订到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一部分,大量的地方文献特别是内部或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除了常规的呈缴、上门征集和读者赠送以外,还需通过其它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方式才能采集到。比如通过围绕一定的主题,以文献陈列、宣传的形式,从特定的文献持有者手中,征集到相关的地方文献,达到既宣传、又征集的目的,绍兴图书馆在举行“馆藏家谱展览”后,就有许多家族把最近几年新修的冢谱主动送到图书馆收藏[12];中山图书馆举办的《百年撷英 传世典藏——20世纪广东学术文化图书馆展览》系列活动后,征集到来自海内外各地粤人提供的各种学术著作五千余种[13]。而与其它图书馆、收藏单位以及个人建立良好的信息和文献合作交流关系,定期交换、互通有无[14],也是地方文献采集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一些稀缺的、无法征集到原件的重要文献,可通过拍摄、复印的方式从有关收藏机构获取文献的复制件来补充馆藏[15]。

4.4 地方文献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

随着网络的发展,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马晴云的《数字演绎 文化传承》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中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16]。王小会的《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结构模式研究》则以拓展合作空间,与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合作,逐步建立一个区域性、多层级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结构体系[17]。

4.5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与深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越来越为各级所重视。而图书馆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2007年以后也进入到一个明显的上升时期。这些研究文章中,主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图书馆保护的现状,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条件,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起的作用,论述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18]。

图书馆业内人士关于地方文献的研究在最近十年中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通过分析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比如地方文献的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的研究尚待加强。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及其它情报部门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相关研究主题缺乏创新,主要著者的影响力不够明显等,解决了这些问题,地方文献的研究将会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钟东.论基于岭南文化的广东地方古籍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7(10):153-155.

[2] 徐玲玲.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4(3):223-225.

[3] 仇家京.馆藏地方碑刻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论坛,2009(8):137-139.

[4] 王向峰.图书馆民国文献的社会需求和开发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4):63-66.

[5] 汤宪振.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利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6):84-85.

[6] 吴利薇.论外文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贵图学刊,2010(3):47-49.

[7] 王喜梅.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75-76.

[8] 赵萍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J].现代情报,2004(10):135-136.

[9] 金国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管见[J].宁波大学学报,2005(6):124-126.

[10] 阎佳梅.提供数字化地方文献的思考与启示[J].农业图书馆情报学刊,2010(1):38-40.

[11] 田英萍.试论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12):100-102.

[12] 戴晓红.绍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概况[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2):68-70.

[13] 郑玉颜.与时俱进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6(6):160-162.

[14] 刘群.浅述我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J].贵图学刊,2006(3):36-37.

[15] 贾酉全.地方文献中照片的收集、管理与利用[J].晋图学刊,2001(12):53-54.

[16] 马晴云.数字演绎 文化传承——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探讨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0(6):128~130.

[17] 王小会.海南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结构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8):109-112.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利用网络数据库,对2002年~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时间与数量分布、期刊分布、论文被引率、论文著者分布等有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了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123-03

地方文献是对一定区域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其地质地貌等自然现象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沉淀和宝贵财富。西部地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形成并积累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献。“存史、资政、励志”是前人对地方文献主要作用的概括性总结[1]。认识和开发西部,离不开西部地区地方文献所提供的重要信息。近年来,西部地区各文献收藏机构逐渐加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形成独有的馆藏特色。笔者以近10年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的研究论文为对象,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地方文献”及“西部”为“主题”对2002年~2011年相关文献精确检索,共得文章41篇。通过对41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刊发论文期刊分布、论文被引率等进行计量分析与研究,以期获得对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1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1时间与数量分布

统计时间分布可以从时间序列上直观地表明该类文章近年的研究现状。从表1显示的检索结果可以看出,2002年~2011年共41篇,年发表量较为稳定。说明有关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的关注度较为持久稳固。

12期刊分布

从来源发现,该研究领域期刊分布较广。表2为2002年~2011年刊发有关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论文的期刊及载文量。从表2中可以发现,刊载在图书馆学相关期刊上的文章有29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认可的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上刊发文章有16篇,占总载文量的3902%。

13论文被引率统计

引文率即论文被引频次,主要是对论文学术价值的反映,一篇论文被引用的频率越高,表示论文的影响力越大,其研究成果越受到同行的肯定。因此,论文的引用情况是表明论文质量的较客观的指标。笔者将2002年~2011年10年内论文被引率不少于5次的论文列出,如表3所示。

14论文著者分布

由表4可见,整体来说关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的研究队伍较为弱小,且研究群较为集中,发文较多的作者往往具有高级职称。从发文作者所在单位来看,高校图书馆工作者仍是该领域研究队伍的中流砥柱。从所在地域来看,并非只有西部图书馆工作人员关注西部地区地方文献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因检索条件有限,表中所列的职称级别以所检索出的文献资料所示为准。

15论文研究主题分布

根据所得论文表现的研究主题将其按照“理论探讨”、“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数字化研究”、“专题”五大类进行划分,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如表5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多种主题会交叉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表中数据仅依照其中之一进行统计。从所得数据中发现,大多数论文结合实际工作研究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探求其所能发挥的价值,此类论文占总检索量的366%。2研究的主要热点

21开发与利用

2002年~2011年间研究西部地区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论文有15篇,大都结合实际工作展开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切合实际的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例如,邢丽娟在《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古籍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提出“开发利用古籍地方文献,挖掘地方资料,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2]莎日娜在《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文中提出从“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与利用”、“宣传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内涵”[3]三个方面进行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22专题研究[HJ]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形成了大量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及具有西部民族特色的地方文献。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是西部民族地区各类文献的总称,真实地反映了民族地区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军事、人物、艺术等一切自然和人文情况,再现了地方民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民族特色。[4]通过对近10年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检索研究发现,结果中293%的论文以民族地方文献为专题方向进行研究,结合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特点,专门论述了包括“搜集整理”、“数字化研究”、“开发利用”等流程的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及价值。

23数字化研究

现阶段,数字化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西部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研究也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2002年~2011年间,有6篇文章是有关数字化研究方面的。此类论文从“数字化的意义”、“数字化原则”、“数字化技术”方面为西部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3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

31发文数量

此次检索工作共整理出近10年有关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论文41篇,虽然年发文量较为稳定,但总发文量较少。说明相关工作者对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的重视度不够高。原因在于地方文献学并未形成自己的学科地位,其研究体系尚不完整。如何刺激实际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是关键。

32研究内容结构失衡

从文献主题统计情况看,659%的文献集中在开发利用和专题研究两个领域,分布过于集中,有关该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的论文几乎空白。研究内容结构失衡导致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工作的整体把握受到影响,制约了该领域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因此,结合实际工作,开展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的指导性工作和研究交流活动有助于改变这一现象。

33主题不够深入

在现有论文中,很多文献在论述某主题时大多泛泛而谈。如果能将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化,针对核心问题通过连续发表文献进行系统和深入地探讨,将会使该领域研究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

4结语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研究体系尚不成熟。但是,该领域研究工作在发展地方经济、开发地方文化、传承地方文明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与魅力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聚焦于此。在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研究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ZK(#]邬卫华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初论[J]河北科技图苑,2005(2):4-7

[2]邢丽娟试论西部大开发中古籍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9):27-29

[3]莎日娜西部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情报资料工作,2006(3):96-98

[4]王月娥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3(5):30-33

[5]林岫,王炜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0(2):8-12

[6]骆伟我国地方文献专题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6(6):99-103[ZK)]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世纪之交,为了对本世纪的地方文献事业有个了解,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以山西省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的《图书馆学文摘》和南京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论文索引1949-1982》为主,收集了自1949年至1997年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科学论文和专著170余篇,编纂了《图书馆地方文献论文汇纂》。

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试图对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与研究事业作一个综合描述。

1 论文基本情况

1.1 统计

表一:年代与数量表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年份 数量(篇)

1957 1 1980 7 1986 11 1993 6

1959 2 1981 3 1988 5 1994 15

1960 2 1982 7 1989 12 1995 24

1962 1 1983 9 1990 16 1996 17

1963 1 1984 13 1991 6 1997 14

1979 4 1985 13 1992 3

年代与数量比较图

注:横坐标是年代,从1949年-1997年。纵坐标为论文篇数。

1.2 核心刊物统计

表二:

数 期 刊 名 称

18 图书馆学刊

13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11 山东图书馆季刊

10 福建图书馆学刊

9 黑龙江图书馆、图书馆学通讯

8 河南图书馆学刊

7 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界

1.3 作者分布地域统计

表三:

篇数 作 者 所 在 地 区

20 广东

14 辽宁、浙江

12 福建

11 北京

10 甘肃、河南、江苏

9 山东

6 黑龙江

5 江西、青海、广西、贵州

4 山西

3 新疆

2 吉林、云南、宁夏、安徽

1 河北、、四川、重庆、陕西、湖北、湖南

1.4 核心作者统计

表四:

数 作者人数 作 者

4 4 韩朴、骆伟、杨锐明、李诚

3 2 柯平、程光雄

2 12 略

1 176 略

1.5 引文率统计

表五:

论 文 名 称 引用次数 著 者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18 韩朴

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

14 沈继武

论地方文献

8 骆伟

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7 马澄宇

县馆对地方文献的收藏、管理和利用

5 官立中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5 杜定友

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5 韩朴

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论考

5 雷树德

表六:

著 者 引 用 总 次 数 引 文 率%

韩朴

28 9.76%

骆伟

14 4.88%

杜定友

8 2.79%

马澄宇

8 2.79%

雷树德

6 2.09%

刘子明

6 2.09%

沈继武

6 2.09%

邹华享

6 2.09%

官立中

5 1.74%

柯平

5 1.74%

易雪梅

5 1.74%

引文率的统计依据是1949年至1997年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科学论文及专著172篇和第一次全国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115篇,合计287篇论文。

表一统计内容:为单篇论文被引用5次以上(含5次)。

表二统计内容:为著者的多篇论文合计被引用5次以上(含5次)。

2 论文内容综述

2.1 地方文献的概念和范因

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进行描述的是杜定友先生。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此后,关于地方文献概念,几乎有一篇文章,就有一个概念。据统计目前约有50余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王锦贵和张春红在《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至今在概念本质上已达成共识,即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域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

关于地方文献的范围,基本形成两大看法。

一是广义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浙江省文化厅依照这种看法签发的《关于加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尽可能收齐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文献资料,本地的出版物和本地人的著作。”

二是狭义的地方文献,即依文献资料内容是否记载地方情况为衡量地方文献的基本标准。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和地方文献是两个局部交叉的不同概念,其主要内容与本地方无涉者,一般不应收入。其收集任务应由母馆来承担,地方文献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需要在地方文献系统中反映地方出版事业水平和地方文化水平时,可以通过地方出版目录和地方人士著述书录的形式予以反映。

2.2 地方文献的特征

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的骆伟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广泛性和翔实性的特点。

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柯平先生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一文中,不同意骆伟先生所提的翔实性和民族性。他认为地区性和资料性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除此以外,还具有非本质特征,即时代性和多样性。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则认为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和重复使用性。其余特征还包括:广泛性、连续性和相对客观性。

2.3 地方文献的类型划分

柯平先生在《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划分》一文中认为,地方文献的划分一般以著作形式作为主要标准。包括:地方志、家谱、地图、地方史料、年鉴、资料汇编、地方辞书、目录索引、文告、

档案、笔记、碑刻、拓片等。次要标准可按地方文献的内容及载体形式划分。韩朴先生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认为,除了以著作形式划分外,文献类型还可以从载体类型、出版方式和信息密度等角度划分。

2.4 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属于狭义的范围,它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校勘、纂集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适用的地方社会情报和地方史料。

2.5 地方文献采访

杜定友先生对于地方文献的采访订下了“要在精选,以切实用”的方针,提出“宁滥勿缺”的思想。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首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地方文献生产与传布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收集有关文献:,地方文献书目控制除常规的书目信息系统外,还包括采访人员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系统。采访工作的收集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挑选、选辑、采购、征求、复制、交换、接收、寄存、代借等方式。

地方文献采访工作需要两种保障制度: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这指的是地方文献呈缴制;二是馆内保障制度,或是建立地方文献专藏,或是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的书目系统。

2.6 地方文献分类方法

目前国内各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方法很不统一。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基本上采用现行的某种分类表。只是在分编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局部的调整。如开封市图书馆的目录体系大致是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作为分类依据。只是在《中图法》类目不足以反映文献的现实面貌时,适当的增添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类目名称。

②对现有的某种分类表进行较大的修改,以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如广东省馆据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的说法,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草案》基础上加冠号号、列细类,制定出自己的分类表。甘肃省馆的分类是在刘国钧先生的《中图法》基础上加“西资”字样以示区别。另外.泉州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是在书次号上加特殊标记以示区别。

③参照通用的分类表,根据地方文献分类编目工作的特点,编制出地方文献专用的分类表。如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在60年代前期编制的《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

2.7 地方文献的典藏

地方文献典藏问题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设立专藏库。内蒙古的马晋英先生认为,不需要设立专藏库,只需要增设一套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就能集中反映出来。黄明先生认为,地方文献工作不一定非要搞特藏、专库,如果过分强调地方文献工作的典藏职能,将会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先生则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将地方文献的补充、整理、典藏,阅览等工作统一起来,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

在地方文献专藏库的典藏方式上,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方法是:先将入藏的文献资料按其各种不同形式分别排架,分书籍、杂志、报纸、舆图、碑拓、图片、传单、布告等。碑拓、传单、布告等按历史时期的先后次序排列。报纸、杂志则按入藏的先后顺序排列.不按性质分类,必要时可通过字顺目录来解决。

“地方文献的藏书的保护与管理与普通图书无大区别。但是,由于地方文献载体形式多样而造成多种排架方式集于一库的特殊局面。图书多采用分类排架,以便于直接按类排检,报纸平放排架,期刊竖立排架,照片、拓片、缩微品等特种文献由于受典藏设施和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形式排架的方式。”

2.8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立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有1986年建立的《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有1988年建立的《青海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1996年建立的《北京地方文献数据库》和《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数据库》。

2.9 地方文献工作组织

对于不同级别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机构组织与岗位设置也不尽相同。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地方文献工作的中心,应组织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与省级公共图书馆相比,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背景和依据是独立的地方文化体系,是否设置专业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和地方文献专藏,要因地制宜进行统筹安排。

3 结论

3.1 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

从表一和“年代坐标图”中可以看出,、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地方文献事业属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地方文献事业已成为某些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国范围内尚不普及。“”前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是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萧条时期,地方文献事业也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图书馆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地方文献事业也经历一个空前发展阶段,地方文献的篇数逐年递增。其中1995年是地方文献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年度达24篇之多。

从表二中可以得出结论,地方文献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是《图书馆学刊》、《黑龙江图书馆》和《图书馆通讯》,出版地分别是辽宁、黑龙江和杭州。

根据表三统计情况,在地方文献研究领域最多的是广东籍作者,其次为辽宁、北京,甘肃等地。这实际也反映了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在上述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无论从文章的数量及文章的水平来看,都高于其它地区。同时广东、北京、甘肃等地也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较早的地区。结合表四情况,我们统计出的核心作者所在地区与表三也基本相符。但在少的作者中,水平相对较高者亦不乏其人。

论文作者绝大多数为从事地方文献实际工作的图书馆工作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者仅占总数的5%以下。从论文的内容看,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多出自大学或研究机构;介绍具体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者,占全部论文的70%,而且文章内容大多雷同。

3.2 论文内容反映的问题

地方文献事业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曾有过两个发展高潮。一个是1957年南京会议后部分省区的地方文献建设高潮,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范围的地方文献建设高潮。后者的起因固然在于1982年12月文化部图书馆司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有关地方文献建设的规定,另一方面则在于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对于自身的再定位。

由于起步有先后,认识有高低,因而事业发展的水平也极不平衡。这一现象在论文的内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早期发展起来的地方文献机构在业务上日趋专业化,对于地方文献基础概念的认识也逐步趋同。但多数论文的内容仍处在对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操作型问题的尝试与认识阶段。实践结果则是各地地方文献工作五花八门的非规范化局面。

在170余篇文章中,有一些是专门论述地方文献采访、分类、编目、书目索引、参考咨询的工作理论与方法,以及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的,这说明有一些地区的地方文献事业已开展得·十分深入。但这些文章的数量很少,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总体专业化程度还不高。地方文献研究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文献事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即便从1957年算起也有40年以上了。对于一门学科,甚至是一门分支学科来说, 170余篇论文绝不是一个大数目。

建国以来有关地方文献的专著有两部。一部是1957年杜定友先生在南京图书馆举办的省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的讲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讲稿中第一次对地方文献的范围、收集、分类、编目和使用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虽仅万余字,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地方文献工作的较为系统的著作。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所收录。

另一部是1992年由文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一书、,本书是华北五省图书馆协会联合编纂的岗位培训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是首都图书馆的韩朴先生。本书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地方文献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全书14万字,是现今有关地方文献方面最系统全面的著作。由于本书是内部发行,因而没有大范围的流通起来。时至今日,其中的某些论点己略显陈旧。

因而,我们同意王锦贵先生的意见:“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经验描述阶段,

只是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及一些实践工作进行了探讨,未能达到科学的深入的理论研究水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但是也应看到,自1994年到1997年的4年间。有关地方文献的论文就发表了70篇,年均17.5篇,大大高于历年的地方文献论文8. 35篇的平均数。这固然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蓬勃发展,从文章的整体水平来看,与此前各期相比,也有了质的变化。如果说1979年于乃义先生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的时候条件尚不具备, 1988年骆伟先生对“地方文献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的论述。则表现了地方文献研究的渐趋成熟。

1998年5月,在湖南韶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地方文献论文200余篇,全国各公共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约1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与会代表就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地方文献概念、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是对地方文献事业半个多世纪的一次历史性的总结。

/:请记住我站域名/总书记视察国家图书馆,表明党和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为资源共享铺就了坚实的基础,也给地方文献这一独特信息源服务社会走向世界展示出更为宽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杜定友. 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印,1957

2、刘子明. 论地方文献的概念.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3)

3、韩朴.地方文献采访工作诹议. 图书馆学刊,1990,(2)

4、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图书馆学刊,1989,(2)

5、柯平. 论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划分. 图书情报论坛,1990,(4)

6、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10)

7、刘毅. 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

8、马晋英.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保管.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85,(2~3)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地方文献 读者情况 统计分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86-02

地方文献,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记录、研究和探讨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沿革、发展及其现状的资料总和,具有区域性、资料性、时代性的特征。省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是该省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历史地理、民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则是充分发挥、挖掘、实现地方文献资源价值的重要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地方文献的读者构成,找准读者需求,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地方文献发挥最大的作用。

笔者以云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为例,从2005~2012年间进入该阅览室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登记的信息入手,从读者类型、文化结构、查询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读者情况调查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05~2012年,读者类型及人次都基本稳定,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又以大学生、研究生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文献的专业性、资料性、学术性较强,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尤其是研究本地情况的研究生,为撰写论文和做课题来查找资料。其次占读者比例较多的是离、退休人员,这些读者文化知识水平较高,对本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浓厚的兴趣,加之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图书馆既能丰富晚年生活、增长知识,还能发挥自身余热。相比之下,机关事业人员、企业人员、科研人员相对较少,平均各占读者的10%左右,这部分人员可能在时间上有所限制,或所需资料要在专业图书馆或单位资料室查找。

由表2可以看出,来本室阅览的读者学历相对较高,大学本科学历的读者占了近一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读者占17%,并有上升的趋势,大专以下学历的读者比例不到30%。由此可见,地方文献知识的特殊性、针对性,尤其受高学历读者的欢迎。

由表3可以看出,地方文献的读者为撰写论文而来的占了1/3以上,所撰写论文多为毕业论文及学术论文。平均有1/3以上是因课题、科研项目来查阅资料的。因“经济、商务”而来的相对较少,平均占4%。“其他”主要是指因个人兴趣爱好或丰富个人知识面而来,占了近1/3。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地方文献阅览室作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窗口在读者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学术研究以及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亟需完善之处。如,地方文献收藏体系不完善、征捐力度有限,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滞后等。

二 地方文献阅览室未来的发展及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

1.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规划和重点文献收集体系的确立

地方文献藏书建设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来制订相应的长远收集规划。需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和重点,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地方文献资料,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丰富、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本着追求地方文献系统及全面的原则,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及史料价值高、有效信息量集中、读者长期反复使用的图书资料列为重点文献,不但可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整体藏书质量,还能提高读者服务能力。

2.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让读者更便捷地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就需要加大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方式既具备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的检索功能,又有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让读者更轻松地查阅所需资料。不仅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也有效地保护了发行量极少的史料图书。

3.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有效加大征捐力度

虽然图书馆每年都有购置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但与不断上涨且价格不菲的地方文献图书价格相比,经费仍远远不够。因此,图书馆要做大量的工作,争取政府的认同、重视和支持。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作为一项有利于创建文化强省的重点工作来抓,增加地方文献的专项经费的支出,确保地方文献的购置数量。如在购书经费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就能购买诸如《云南丛书》等大型地方文献精品丛书,让读者能够更为系统方便地查询所需史料;还可将读者利用率颇高的云南统计年鉴、各地州统计年鉴等工具书更加系统地完善起来,保证读者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地方文献的搜访人员要深入地方,积极走访,寻找挖掘散落于地方基层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文献,努力与当地图书馆沟通合作,通过交流、交换、征捐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地方文献馆藏内容。

4.开展个性化服务,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文献的价值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以实现,地方文献也是一样。需针对本馆地方文献需求状况和读者情况,开展多样化服务及多种形式的宣传,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以提高其利用率。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态度对读者的阅读有直接影响。在读者服务工作中,馆员应投入真情实感,对每一位读者以诚相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做到主动与读者沟通,了解读者需求;加强宣传工作,主动向读者宣传阅览室的目录体系、藏书特点和阅览制度;主动与老读者保持联系,建立读者档案,开办针对不同读者群的主题活动。让读者参与地方文献图书的荐购,用高质量的知识信息、特色化的服务来吸引读者,取得读者长期的信赖和支持。并积极联系学校、机关及各科研单位,与其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参与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展,根据其需求制作二三次文献。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根据表1可知,来地方文献阅览室的老年读者占了近1/5,针对老年读者的个性化服务也开始突显其重要性。可在阅览室设立老年人专属查询台,帮助不会使用电脑的老年读者查询检索;还可定期为老年读者举办专场读者活动,开办针对图书馆检索系统的电脑及图书利用培训等;提供老花眼镜及放大镜等适合老年读者阅读使用的贴心小物件,让老年读者宾至如归。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充分了解读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图书馆馆员的思想观念、专业技能、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也要随之改变。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进一步推动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旭.图书馆阅览室读者工作的服务方式新探[J].科技资讯,2007(16)

[2]裴文玲.济南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读者及文献需求分析[J].图书馆工作,2012(2)

[3]金更达、高跃新.图书馆用户需求层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4(6)

[4]温幽燕.浅谈公共图书馆读者类型及其特点[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

地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l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概念

什么是地方文献:图书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什么是图书馆地方文献。人们却研究甚少,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研究地方文献无可非议,研究图书馆地方文献应当得到重视。

人们似乎认为地方文献就等于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地方文献就是对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研究,这是一个错误。地方文献绝不等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就好比图书绝不等于图书馆藏书一样。

什么是图书馆地方文献?本文认为,图书馆地方文献是指特定的图书馆为收藏和传递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文献资源体系。这个定义,揭示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特点——特定性,即特定的图书馆收藏和传递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

二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意义——收藏和传递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

三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

四是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性质——区域性文献资源体系。

2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构成

图书馆地方文献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献资源体系,它的构成取决于它的社会作用。一般认为,图书馆地方文献是一定区域风貌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沿革、发展和现状。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的文化、科学、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是认识地方、了解地方和宣传地方的可靠资料;是当地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国民经济计划和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它在研究、开发利用地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将会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黄俊贵同志对地方文献的作用作过具体的描述:它可以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决策、规划及实施提供以资借鉴的经验,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可以为激励人们热爱乡梓,热爱祖国提供生动、具体的乡土教材,所谓“思乡愈爱国,忧国方恋乡”。[1] 邹华享同志在文章[2] 中认为地方文献的具体作用有三:一是资政;二是励志;三是存史。不论是一般作用,还是具体作用,它们都是决定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要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故此,图书馆地方文献构成,应是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一切文献资料。据此,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构成,应包括以下要素:

一是记载关于某一特定区域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历史和现状的图书报刊资料。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风俗习惯、自然资源、名胜古迹等。

二是地方各单位和人士著、编的图书资料,包括正式发表的论文、文学艺术作品等地方性、资料性的文章。

三是地方出版物。即各系统、单位出版发行的报刊资料(包括声、像资料和家谱、族谱等)。

四是本地祖籍在外工作的地方名人的著述及其研究文献和本区域内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

基于对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构成要素的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应分三个子系统。

一是基本系统——指文献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资料。

二是辅助系统——指文献资料内容不具有地方性的地方人士的著述和地方出版物。

三是参考系统——指本区域内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

地方文献是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它不论文献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只要是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都应属于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这里的特定区域是指特定的图书馆所辖范围。不是特定图书馆所辖区域人类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文献资料,一般不能视为其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范畴。特定区域里的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成果,只有被文献化以后,才能视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那种认为:“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1] 的说法值得商榷。因为知识承载的物质载体除文献资料外,还有人和实物等,把它们都视为地方文献的范畴,图书馆是很难收藏和传递这样的文化载体的。

有人认为只有内容上具有地方性的文献资料才属于地方文献,这样我们在一些有关方面,也许就很难自圆其说,如邹华享同志在论述地方文献概念中认为:“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而在论述地方文献的作用时则认为:“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2]。很显然邹文在地方文献概念与地方文献的作用方面就不能自圆其说。

地方人士的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它们内容上虽然不具有地方性,但它们都是一定区域的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晶;反映了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水平;是宣传和发展地方的重要资料。如人们在谈及某一区域的人文现象时,总是以“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来说明人物与地缘的关系。又如人们在修志过程中,都把地方名人作为重要内容加以撰写,人们宣传和介绍地方时,常常利用名人的知名度,搞名人效应。把这部分文献资料作为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用一定标准,对这些出版物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可以从中发现一定的地区优势,对开发利用地区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将会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

本区域出版社出版文献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区域的文化现象及发展水平。如进而对其出版物定位、学术含量进行评估,就更能显示它的人文、思想倾向及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定区域里的图书馆如果能够系统地收藏其出版社出版的文献资料,

这不仅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需要,也是新环境下整个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突破口。如果所有的图书馆都能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出版社出版的文献资料变为其藏书,那就基本保证了图书馆藏书入藏与文献资料的增长的同步发展,以及与社会的文献信息需要的同步发展,这又何乐而不为呢。3 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及其意义

图书馆作为收藏文献资料和传递文献信息,为满足一定社会的文献信息交流需要的文化机构,决定了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使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增长同步发展,与社会对文献资料的需要同步发展,这种同步发展,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建立社会文献保障体系,全面满足社会的文献信息需要。然而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面前,仅仅依靠单个图书馆孤立而分散地建立“小而全”的社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大家都去采集热门图书和核心期刊,形成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没有的重复建设局面。一方面致使不少的社会文献资料不能被图书馆收藏;另一方面又造成各图书馆入藏文献资料的相互重复和浪费。这样,必然大大降低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的完备性和信息含量。对此,图书馆界长期呼吁协作协调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出按地区和系统进行分工协调、分工购藏等。但由于图书馆的体制等诸多因素,这一工作难以落实,效果一直欠佳。电子文献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用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信息资源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面对浩瀚的信息源与复杂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图书馆依靠自己有限的力量来全面收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根本不可能的。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图书馆使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求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必须各具特色,避免重复,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社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同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也将逐渐转化为电子文献,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其它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没有必要。因此,各图书馆拥有的文献资源相互重复,就网络来讲是没有意义的,这就使一个相互协调、互补优化的社会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图书馆地方文献作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地方文化,它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具有不同地方文化特征的信息媒体资源,不仅能有效地为本区域的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还能促进人类社会不同社会文化需要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进入人类信息高速公路,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独特的信息媒体资源。不同图书馆的不同地方文献信息,将是图书馆在人类信息时代里,不断独立输出的重要信息成果之一,这正如费孝通同志在62th IFLA大会上所作的《面向多元一体化世界新格局图书馆》主题演讲中指出的那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将保持其固有的多元化特征,这就为对文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起着桥梁作用的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里所讲的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固有的多元化特征,它实际上集中体现在图书馆地方文献中。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是无法收全人类所有的文献资料的,但一个图书馆要收全自己所辖范围的地方文献是完全可能的。各图书馆在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主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或本系统的文献信息需要,以及本馆的实际,进一步建设起各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资源共享的部门和地区以至全国性的图书馆信息媒体资源体系,这不仅避免了各图书馆之间,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的相互重复,造成有限的经费、空间和物力等的不必要的浪费,既有效地保存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又有效地满足了社会的文献信息需要,而且也能有效地形成图书馆系统在整个高速信息网络体系中的特色,这将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地方文献作用的发挥,要靠图书馆工作来实现。大家知道,地方文献的生产与流通一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从某一地方文献而言,也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但就某一区域的整个地方文献来讲,则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分散的、多头的,甚至是失控的。这种无序状态的地方文献,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使人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得到研究与利用。为了使人们有效地研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需要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加以收藏与整序,使无序的地方文献,通过图书馆的收藏与整序,形成有序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地方文献中的一种图书、一份报刊或是一篇论文,只有当它成为这种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它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量,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社会作用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说地方文献绝不等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其理由就在于一个是无序状态的文献,一个是有序的文献集合体,所以,我们说研究地方文献与研究图书馆地方文献意义各不相同,其中一个主要的道理也就在于此。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领域的各个方面;载体形态多样,有甲骨、皮革、缣帛、金石、木犊、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磁带、光盘等;文献的类型复杂,既有图书、报刊、视听资料,也有文物资料和文书档案资料等。对此,全面收集、系统保存地方文献资料,应当由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未共同承担。图书馆只应收藏和保存正式、非正式出版的书刊和正式发表的论文、地方性资料,对于书刊来讲,重点收藏地方志、部门志、地方史料;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地方人物著述,包括传记、评传、回忆录、文学艺术作品、纪念文集、论文集、研究评论文集、年谱、家谱、族谱等;地方报刊。对于论文和地方性资料来说,重点是编制综合性和专题性的题录和索引,必要时编辑出版有关文集。目前,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对地方文献中的书刊部分是比较重视的,但对地方文献中的论文和地方性资料部分有所忽视,不少图书馆根本没有抓这部分工作,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应当指出,这部分文献资料较书刊部分的数量要多,且内容广泛而新颖,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非常之大,千万不可忽视。

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社会知识工程,涉及一个区域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涉及到每一个社会咸员,需要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图书馆坚持不懈的工作。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需要逐步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最终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在这个行为转变的过程中,图书馆需要加强这一工作的宣传,统一认识,争取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科学化和法制化,即各地出版社应无条件向当地图书馆呈缴出版的文献资料,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也要无条件向当地图书馆缴送。社会各界人士发表的论文。文艺作品等文化成果,要定期向有关部门及当地图书馆报送其有关目录、索引资料。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加强其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地方文献在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议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第54页

2 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第60页

3 潘仁彬,公共图书馆特色之路,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1998(12)

上一篇:新会计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投资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