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23:56:18

地方课程总结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0-01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其涉及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扩大[1],医学影像学对临床诊治的帮助越来越大,尤其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从简单阅片诊断,已经发展到利用学科知识独立对疾病进行诊治并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阶段,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学会正确运用各种医学影像诊断学诊疗技术,是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授课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以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实行“少而精”的授课原则,注重精选讲授内容,突出重点,主要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病例分析,最后由老师针对不足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影像解剖等基础学科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医学基础、临床实践与影像图像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通过不同方式的人体成像技术发现病变,并对疾病的临床过程、转归预后和治疗效果进行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及综合评价[3]。影像都是以人体不同部位各种器官的系统解剖和断面解剖的结构形态为依据,解剖基础知识贯穿在医学影像学的始终。只有熟悉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形态,才能真正读懂影像所表现出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典型的病例影像与正常的组织结构图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讲授医学影像学时需以影像解剖学为基础,将二者有效结合来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强调影像、病理、临床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互补

医学影像征象既是组织病理变化的反映,也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和表现有关,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单纯依靠一种或几种有限的影像知识在临床应用中很难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率[4]。因此,在指导学生分析诊断病例时应特别要强调联系病理学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对影像征象进行系统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向学生强调临床与影像的联系,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利用放射诊断的检查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临床问题,同时要提示同学们注重病理学与医学影像学的相互印证、对照,才能不断促进医学影像诊疗水平的提高。各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不能相互替代,应有机结合,则可优势互补,有效反映病变的特征,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作为1名全面发展的放射科医生对它们都应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各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学会根据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四、双语教学是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各医学院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制定长期、系统和全面的双语教学规划,各院校、各学科自行其事,各自为政,根本没有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但是医学影像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交叉科学,其理论基础、较多的的科研成果及大部分机器设备基本由西方国家最先掌握,为了深入掌握医学影像,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我国的医学影像学要发展、要充实,要提高我们的学术地位,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培养大批掌握双语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双语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在今后的医学影像乃至很多相关教学中都会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一直都在不断发展总结中,上述教学方法在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中都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李坤成,许卫.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2-621.

[2]刘玉清.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治水平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

[3]黎海涛,王健,陈思浩.如何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200.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地方改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44-03

[作者简介]王骁炜(1973―),男,浙江杭州人,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注重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联系各地改革发展实践成果,加入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或者编写地方性思政理论课程辅助教材,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1]不过囿于思政理论课程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性质,强调统一思想和意志,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客观要求,各地在增加地方性教学资源和实践成果的同时保持了谨慎、低调的立场。尽管如此,地方性教材和资源的采纳和应用呈现越来越多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既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研究寻求突破客观束缚和限制,改革创造新的增长空间的尝试。因此,加强和促进地方区域特色资源与全国思政理论教学体系的融合互补,应该是未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发展维系于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发展实践

全国高校普遍设立的思政理论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门课程构成一个整体,既强调执政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立场,凸显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注重对现代社会科学和文明成果的教化,意在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高度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思政理论课程从思想到内容必须面向社会现实、面向地方和基层实践。课程的内涵和生命力系于全面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新成果,系于有效总结和反映先进政治和文化理念的最新成就,这决定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创新的课程。不论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政策理论上看,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和总结社会发展实践的最新最有效的成果扩充和增益起来的,以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例,就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在哲学上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落实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指导原则,善于从社会发展现实的丰富内涵中去总结和创新理论,并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和学习。而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新成果从哪里来,不是来自高层某个人头脑灵光一现的“英明决断”,也不是来自枯坐书斋和图书馆的专家们的苦思冥想,只能来自社会基层的实践创造,来自生产、科技、服务、管理等具体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现和包含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内容,大都是在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并经过提炼和推广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真实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充分条件。我们注意到这点,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的方向也就洞若观火,那就是必须善于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善于总结和提炼各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推陈出新,比较归纳,最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创新做出贡献。全国高校散布于各省市地区,与各自地方区域联系密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方发展经验和成果中去提取和总结理论创新,是科学理性思维和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体制与内容改革依赖于地方和基层改革和实践创新的助力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门“校本化”的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拓展课程资源便成了当下老师们感到最棘手、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发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国家只规定了基本的授课时数和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目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综合实践课程还没有体现课程特点、富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给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地方文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多样性的、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组成的,而民族文化是由独特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有机地开发和运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地方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实践探索,无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必须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进一步彰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方法

1、目标的确定。结合我们各地实际,我们可以将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第二、以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第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2、方法的选择。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展开开发工作:(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对已经形成的教育现象的考察、分析,来认识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确定研究单位。班级可以小组为单位,学校可以年级组或年级段为单位。其次,根据具体的问题,落实调查时间。明确是近期调查、中期调查还是长期调查,要确定调查的起始时间。要有明确的计划,才能使调查如期进行,达到调查的目的。此外,还要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方式主要有问卷式和访问式。问卷设计应该严谨、明确。访问时要注意把握好提问的分寸和方式,态度要真诚,如果是电话访问,还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和控制。(2)文献研究法:针对某一专题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活动;也可利用网络平台相互学习、借鉴。使研究者及时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3)经验总结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一般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实事;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⑦总结研究成果;⑧实行经验总结时,应注意下述各点:选择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全面观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要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要有创造革新精神。(4)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只有这样,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对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如何深层次把握地方资源特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这是今后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的重点。作为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MOOC;翻转课堂

一、引言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中兴起许多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便是一种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颠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观看、学习,之后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以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翻转课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机结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改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不足。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考录取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属于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录取,因此,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普遍较低,且相比前批次录取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但是,MOOC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应提前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观看与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方式,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进行方案设计,最终确定改革步骤,具体如下:首先,应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其次,在归纳传统教学模式优缺点及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将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为改革对象,碎片化分析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并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归纳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并进行分类,同时,要对各知识点的适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看讲解知识点到底适合翻转课堂模式还是MOOC模式。再次,将适合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点与适合MOOC模式的知识点进行结合,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最后,将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相应专业的学生中,也就是进行实际教学,对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以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为基础,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构建一门具体课程,并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分析、总结其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通过研究其应用情况,探讨该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地方应用型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利用并有机结合应用MOOC、翻转课堂等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l展进程,因此,应加强对MOOC、翻转课堂的重视与研究。

参考文献: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色彩课程;改革;意义;措施

色彩课历来是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没有色彩课的基础知识学习积累,就不会有后期各专业课程的优秀色彩方案。色彩理论基础的巩固和色彩实践的训练能很大程度的为后期设计工作积累经验教训。目前就广告学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总结,足以说明色彩课在广告学专业的绝对重要性。广告学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最多的难题是色彩问题。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应十分重视色彩课程,以促进应用型广告学专业的建设,最终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色彩课程在应用型广告学专业中的基础地位永远不能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所培养的都是现代设计人才。现代设计是指起始于上世纪的德美日等国的实用设计,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美洲国家一直以来追求艺术的写实性,写实油画曾经是欧美国家的艺术象征。因为这种艺术的写实观念也造就了设计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设计自然依附于传统的写实艺术基础。所以诸如素描、色彩这样的传统课程在现代设计专业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等都在学习欧美日先进的设计理念、教学理念,因此学习西方写实素描、写实色彩则自然地成为不可逾越的艺术堡垒。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的建设重点是专业课程的建设,而专业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设计作品的展示,而要展示最终的设计作品,色彩课的基础地位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则不能有半点含糊。可以说,没有扎实的色彩基础就绝对不会有优秀的后期设计。因此色彩课程的基础地位还是不能动摇。

从业设计师都知道色彩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而且也都在努力的学习研究色彩,那为什么最后还是都在色彩问题上栽跟头呢?究其原因就是色彩基础理论的缺失和色彩实践检验的不足,以及色彩相关课程知识的积累不够。如果设计师在前期的学生时代在色彩课程上欠缺了相应知识,那在后期的设计生涯中将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所欠缺的知识,否则色彩问题将困扰他设计生涯的一生。

二、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中色彩课程应作为改革的排头兵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也有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就目前的商品竞争环境来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时能起到推手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把地方特色推出去,可以有力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如果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要很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对广告学专业课程进行科学改革。而广告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先锋就是色彩课程的改革。以往我们的色彩教材都是针对宏观的广告设计制定,面向的是现代设计或者更多的是西方设计,评价色彩教学的好坏也基本是用西方现代设计的标准来衡量,而现今我们专业建设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尽早改革色彩课程的教学方向、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具体如下:

1、教学方向的制定对于一个专业来说至关重要,既然广告学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那教学方向就必须要以地方经济、文化为指导,真正学习了解研究地域文化、地域经济等有自己特色的案例和素材,以现代设计理念为支撑、以地方特色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为方向来改革专业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向的制定才能真正起到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欣赏中西方经典色彩画,以西方写实色彩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若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则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勇敢地打破西方写实为尊的模式,大胆的加入中国传统美学、文化、思想,大量的学结身边的案例,课堂训练更多的练习具有地方特色的写意作品,在西方绘画材料的基础上更巧妙的寻找表现中国地方特色的技巧。

3、传统的色彩评价机制重视学生的色彩关系处理,较为忽视民族、地域特色。所以适时科学的改革评价机制将能更好的建设应用型广告学专业。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我们可以大胆的把地方产品引入课程,把地域色彩引入课堂,并且改以前的写实色彩评价为现在的写意产品色彩设计。这样既在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基础色彩知识,又体现了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宗教等文化的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三、应用型广告学专业建设中色彩课程与辅助课程的关系

高校专业课程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与课程之间必有其先后顺序,这样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接纳和传递才能顺利进行。而广告学专业的色彩课程更是要注重这种前后因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色彩知识,巩固基础的色彩理论,服务广告设计中色彩各环节的问题。

众所周知,素描课是色彩课的先导课程,因其能解决学生的造型问题,而色彩构成课则是色彩课的后续课程,学生通过色彩课程学习了解色彩理论及基础应用技能,色彩构成课则是在色彩课的具象色彩基础上引领学生研究抽象色彩及其应用技巧。所以,巩固色彩课程的基础地位、改革色彩课程教学考核模式及辅助课程的设计安排,这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将最终决定色彩课程的教学成果。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轻视,更不能删减。

现阶段应用型专业建设强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广告学专业要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就必须要重视地域色彩的研究和教学,在色彩教学中应着重地方区域色彩知识、文化的总结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既能使地方色彩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时大放光彩,又能使区域色彩和现代设计巧妙结合。

四、结束语

应用型广告学专业的建设最终必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每门课程的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改革的成败都将直接影响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程度。而广告在信息传递中色彩是第一语言,因此,色彩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辅助课程的改革将最终接受实践的检验。地方经济要发展就要依靠优秀的广告,而优秀的广告创意则依赖于色彩、素描、色彩构成等这些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所以,在建设应用型广告学专业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重视色彩课程的地位和改革先锋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以上原则,广告学专业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2] 刘卓.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和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作者简介】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新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国家统一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统一的课程开发与利用做的非常好,但是,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做的较差。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既肩负了为普通高中输送合格的新生,同时承担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输送学生。 一方面,学校硬件资源严重不足,实验场地缺、教学设备、教学媒介单一。我校有多媒体教室2各,教师电子备课室1各,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因为校舍紧张,没有生物实验室。均建立于90年代中后期(普实,普九),现在正准备对实验室作标准化配备。另一方面,软件资源匮乏,2008年以前的图书室,现已改为他用。除以上一些因素外,还有以下一些问题,地方课程对于农村初中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很多教师对地方课程的认识不够,开发意识不高。认为课程是国家的事,教师没有必要去开发,也不具备开发的条件。由于农村初级中学相对城镇学校,教学质量偏低,有较大的差距,教师的压力大,任务中,认为地方课程的利用与开发会分散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初中的教学设备和教育经费的物质条件差,难以进行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开发地方课程的能力参差不齐。在推行素质教育十余年,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实施6年时间,为了进一步推行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在三级课程体系中,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尤为重要。

二、地方课程的利用与开发的原则

(一) 实用性原则。

(二) 自主性原则。

(三) 循序渐进的则。

(四) 地方特色原则。

(五) 资源共享的原则。

三、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结合自然学科的教学开发地方课程。

案例1、食用菌栽培基地参观学习

活动要求:

1、观察了解基地食用菌栽培情况,着重了解常见食用菌平菇的生产全过程;

2、了解并初步掌握平菇生产流程,详细记录,参观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

3、活动地点:高寺破河村蔬菜种植基地。

学生活动:学生在食用菌栽培基地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并仔细听取和记录平菇生产的全过程,特别是培养料的制作及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等。

4、学生交流: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再进行组间的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菇生产全过程及注意事项。

5、教师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学生体验:生物其实就是和生活、生产实际息息相关的一门应用型的科学,我们可以通过对家乡很多资源的了解和学习来进行掌握,在学习中体会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确立起长大以后服务家乡的坚定信念。

7、生物学科教师李天权点评:在初二、三班的这堂课,通过对食用菌栽培基地这个乡土资源的利用,把在课本上抽象的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和人类所起的作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1、乡土器材:热水、盐水瓶、旧雪碧瓶、吸管、气球、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玻璃杯、吸盘、纸片、细线、鹅卵石。

2、学生活动: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

3、活动地点:学校内操场。

4、教师说明: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即大气。

5、提出问题:大气有压强吗?你能根据日常经验和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6、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观点,实验展示。

7、教师观察情况,如果学生提不出方法,教师可以用一代表性实验为突破口,适当解释后,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

8、交流实验与想法。

9、教师补充实验。

10、提出问题:这些实验是怎样显示大气压存在的?

11、引导总结实验的基本思想:大气压虽然普遍存在,但由于研究对象在平时两侧同时受到大气压的作用而平衡,不能表现出来。逆向思维,只要使研究对象一侧的气压减少,另一侧将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显示出效果。

12、物理教师舒旭点评:在上大气压这堂课时,利用乡土地方材料,创设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验中感知物理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3、把知识用于实践 让知识回归生活

在初中化学第十单元中介绍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时,课本上有这样的叙述:“我们可能都被蛀虫叮咬过。被蛀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蛀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而氨水这种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不易保存。在家庭生活中并不多见,也不可易得。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和运用带来困惑和不便。

化学教师陈光友点评:在初三、二班讲授这个知识点时,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抓住教材上的缺陷,开发新的家庭资源,利用生活常见易得的肥皂水或牙膏等碱性物质来处理,实际效果非常明显,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并以此进一步拓展,如果在生活中被蛇、狗或猫咬后,为了防止蛇毒和狂犬病毒的感染,就应即时对伤口用肥皂水进行消毒处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生活的经验。由于这些教学资源取材于生活中,同学们都非常熟悉,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同学们积极展开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乡土材料起到了教材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并成为课本的有力补充。

(二)结合红色旅游 开展品德教育

利用故居、陈列馆的学生进行向家乡的元帅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

利用列式陵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理想教育。

(三)利用摄像机、数码相机、多媒体制作地方教材,开展教学。

(四)利用本土特色师生制作教具学具。

(五)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开展净化校园,人人爱卫生的教育。

(六)结合学校位于资乐路,318国道的具体情况,开展安全教育。

四、在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之间团结协作,资源共享。

(三)处理好统一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资源的关系,统一课程的相关知识可以由地方课程资源得到补充与诠释,地方课程要为统一课程服务。

(四)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地方课程提供一定的物质、时间保证。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实践

材料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多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材料力学的实验教学是深化学生理解力及拓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一、目前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自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实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调整和整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发现。这种改革和创新仅仅是对教师的创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收到了微乎其微的效果。为了显示实验内容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趋向于追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规模、数量和速度,过于追求高深的理论与新型的内容,忽视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

(二)学生对实验课在思想上的误区

传统的观念认为,实验只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实验课中完成了实验任务并会做该实验就行了。室内实验课多数都是分组实验,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不上实验课无所谓,拿别人的实验数据来校核理论知识还可节省时间,实验报告也是抄别人应付了事,甚至有个别学生实验报告只抄个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处理部分空白。另外,由于材料力学实验是非独立实验,实验成绩所占该门课程的总成绩比例较小,对期末成绩影响不大,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三)实验考核办法单一

实验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系统地学习、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往的教学中,成绩评定主要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基础,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具体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报告就成为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的重要依据。这显然很难达到考核的目的,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调整、完善

我国的地方大学由于举办者为地方政府,经费来源以地方投入为主,其生源就业大多面向当地。因此,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考虑到地方高校的特殊环境和地方的人才需求类型。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的调整还要了解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地方高校多数生源来自本地,就业面向本地,更注重专业技能的知识,习惯于从实际应用方面思考问题。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这符合了地方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实验内容的调整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功能定位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总结、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对于教学的成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起着重大的作用。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是作为实践性极强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更必须始终强调学生的主动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十几分钟的讲解,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老师所承担的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尤为重要。结合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提炼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运用这些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思路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应用已学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相关实验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分析问题的性质;2)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本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所需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和理论知识着手,通过课堂提问或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和掌握本门课程所需基本计算方法和理论基础。3)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测分析、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所需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和理论知识着手,通过调整授课内容次序、欲擒故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通过现象发生分析实物本质规律。4)小结式教学方法: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及时批改和总结。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三)考核方式――全面、多样

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采用了多种考核办法:上课出勤情况、实验报告情况和实验内容笔试考核。笔试考核即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实验仪器、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等出一定量的选择题,70%基本内容(考查学生是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30%提高题(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通过笔试考核可以更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并将实验成绩从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0%提高到了20%。从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从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课程政策模式,使我国的课程多年来一直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统一标准的国家课程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点。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改变了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了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民间传统生物技术的收集和整理

由于生物课本介绍的知识大部分是比较先进的生物技术,在高中的生物实验室里,由于资金有限,设备有限,学生要想体验这种技术过程大部分是不可能的,而那些传统的生物技术在必修教材上已经微乎其微,理论上仅一句话,但是生物过程由于时间和条件很难控制,在必修课堂教学上往往无法展示或实践一下。本课题研究针对普高生物教材的不足,按照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要求,利用乐清本土资源,查访民间传统生物技术,将它们收集起来,根据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编制成适合高中学生的校本课程。

2.传统生物技术的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改进

校本课程不同于现有必修课程。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主要是用于必修实验的,民间生物技术校本课程需要民间特殊的传统的设备,所以,有些需要重新购置,有的需要改进。

3.对传统生物技术的改进

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体,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可以对传统的生物技术进行思考,并加以改进。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继续实验加以验证。

校本课程是地方课程,是灵活的课程,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使其不断完善。

(二)研究方法

1.访问调查法,也称访谈法

访问调查法,就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了解社会情况或探讨社会问题的调查方法。利用访问调查法可收集民间传统生物技术。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利用文献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传统生物技术的基本生物学原理。

3.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法是从人类学中借用过来的定性研究方法。指为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势态发展流程,而去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

4.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可在选修课堂上利用比较研究法将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民间生产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差异,提出改进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通过让学生写心得体会,总结经验,可以改进实验,提升传统生物技术。

三、研究过程

1.校本课程理论学习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准备工作,课题组在这一阶段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了解课程改革的思想,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校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2.收集民间传统生物技术: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

课题成员全面展开到民间收集传统生物技术,上网查询民间传统生物技术的制作方法,比较研究,整理简单易行的,可在实验室操作的生物技术。

3.整理资料,编制校本课程: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

将整理好、操作性较强的民间传统生物技术,按照校本课程结构编制成校本课程,并编写校本课程纲要。

4.校本课程课堂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

经过一年校本课程课堂实践,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修改并完善校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学校对课题研究提供经费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该课题研究需要到民间收集传统生物技术,需要购买进行生物技术实践所需要的原材料、仪器设备等,所以为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持续有效地进行,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和必要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一、新课程对美术教育实习的新要求

以前的美术教学大都注重对美术知识的传授,强调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相对繁琐、复杂,教师一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态度,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实施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将呆板的讲授转变为新颖的探讨,将固定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独特的教学风格。美术课程改革要求新一代的美术教师坚持以美术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学美术到理解、感悟美术,通过创设浓厚的美术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美术实践中体会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同时,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实现美育的作用。

二、现阶段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在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师范院校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师范教育在办学体制、招生制度以及就业制度改革方面的深化,地方高师院校在生源素质、人力资源、办学资金等方面,与部属师范大学和开办师范专业的综合大学相比已经明显处于劣势。作为培养基层美术教育骨干和新生力量的地方高师院校,其美术教育实习也出现了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与现行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理论课程设置不足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开设的理论课以教育学和中学美术教法为主,课程评价主要是通过笔试检验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美术教育理论在美术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师范生在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上没有融入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只是一些相关概念和图片的简单导入。

2.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实习缺乏专业指导教师

在美术教育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应该以学科特点和教育理论为基础,指导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但是,目前大多数学院缺乏专业的美术实习指导教师,这导致教师在美术教育实习的指导过程中出现实习指导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指导内容不够全面,实习成绩的评定不够规范等问题。另外,现阶段中小学对美术教育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造成实习学校分布过于分散,实习生很难在实习期间得到少数指导教师的充分指导,反馈的问题也不能得到指导教师的及时解决等现象。

3.美术教育实习缺乏完善的实习评价体系

目前,在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实习评价过程中,实习分数大多是由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所在学院的指导教师按比例进行综合评定。这种实习评价模式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参杂了过多的主观色彩,实习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很少被考虑在内。同时,实习工作的总结方式较为单一,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只需要上交一份书面实结,指导教师做好评定后往往只是作存档处理。这种实习评价和总结模式无法调动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使得实习课程收获甚微。

三、构建新型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实习模式

1.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美术师范教育

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是进行师范教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院校要从课程设置上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整合。地方高师院校在强化学科建设,重视研究性与学术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进一步强调师范性。另一方面,院校要积极拓展适合自身特色的选修课程,并开设与美术教育实习相关的指导课程。师范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重点选择相关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长领域。此外,院校可以在原有的美术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教育心理学和美术教学论三门选修课,并将其设置为在校二年级以上师范生的必选课程。

2.全程化、多样化的美术教育实习地方高师院校通过分解实习期,使师范生在低年级就进入美术教育实践训练,并通过让学生参与实习基地课堂教学一线的相关教学活动,使其感受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美术教育带来的转变。具体方法是:第一学年,安排学生观摩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相关优质课比赛,并协同实习基地的美术教师开展课外美术兴趣活动;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实习,通过参与美术学科的教科研工作,加强实习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对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第三学年,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学校,并协助实习学校独立完成相关教学计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样的实习过程能使师范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其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主动探究,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其今后走上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岗位树立了信心。

3.建立以互惠原则为基础的实习基地

地方高师院校要依托自身的办学优势,加强与实习基地和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积极为地方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新信息、新知识的指导,同时,开放公共教学资源,定期展开相关师资培训工作。例如,校属美术馆可以向实习基地师生免费开放,共同承担相关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活动;关于基础美术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可以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承担、共享成果;邀请实习基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师范生交流教学经验;地方高师应派遣美术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帮助开展一些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外活动,通过辅导、义教,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对当代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评价本身具有导向和监督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高师各学科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美术师范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整体实践教学过程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认识。院、系两级单位在评价体系中要起到督导作用,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座谈、问卷调查、教学抽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实习生在不同实践教学阶段的表现。利用师范生教育实习手册量化实习生出勤、备课、说课、讲课、微格使用、课程辅导、作业批改等方面的考核指标,最后让学生以一篇有关本专业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论文作为实结,在进行综合评价后获得该门课程的成绩并核计学分。这样的评定结果才具有说服力、竞争性和鼓励性。

结语

地方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25-02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 进行知识构建,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

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

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 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

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

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

新的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出勤得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得分+最终论文得分。这样更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课程改革总结范文 下一篇:管理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