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

时间:2023-02-28 08:00:5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1篇

1.1专业口径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阶段,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该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并未进行严谨的考虑。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等专业学科,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专业口径过宽,这就无法有效体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课程设计时并未对该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这些原因都导致大部分学校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等理工学科之间没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种情况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1.2师资力量不雄厚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初期阶段,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欠缺。很多高校中真正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因此这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传授及时有效的前沿知识。加上校内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严重不足,校内师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1.3缺乏专业实践力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因此,实验教学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合理的实验课程安排,然而实验课程只是单一的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起了限定作用,影响学生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加上实习过程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上的实验实践能力。

1.4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足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讲解时,只是一味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等方面知识并未给出更多的研究和讲解。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此外,一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味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并未结合课程实际和新技术发展对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提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并有得到一个有效引导,进而产生排斥厌烦的情绪,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无法达到预定教学成果。

2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2.1加强专业方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对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口径过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突出该专业科学特色。针对该专业特点对一些基础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重点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和电磁波这四个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向,将培养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系统体系。

2.2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学科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关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并完善自身专业教学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目的性的学科教学。其次,学校应当资助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使其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教学工作。因此,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效提高教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

2.3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强化对知识的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为主。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实验的关注度,重视实验教学,同时加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此外,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要积极和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机会。

3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然而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使得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不断促使该专业培养更多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2篇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社会高科技产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转变,我校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新修订的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采取灵活学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这样,就对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以及教师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不合理的实践教学结构

目前的实验教学内容最多的是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少之又少。很多实验内容都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性实验,很难通过单一的课程实验仪器完成这类综合性实验项目,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设计性实验更难完成。因此需要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系统地把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1.2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变动,而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随着生源和学生层次的变化,许多教师已按自己的设想对原有实验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添加,但随意性较大,实验的时间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1.3落后的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按照教师安排实验内容和进度,参照实验指导教材进行实验,显得非常呆板。一般实验指导教材都把实验原理、电路图、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罗列得非常详细,甚至是把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都已经画好。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虽然最终可以得到实验结果,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点实验故障,就束手无策。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性实验如“模拟电路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等,只是简单地观察和验证一个实验现象或物理结果,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仿真软件,适应不了现代电子工程的应用实际的要求。

1.4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综合性实践环节方面,由于本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大多是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因此,实习岗位与任务分配及管理过程与评价机制等细节都还不完善。学生在企业见习、岗位培训直至最后的实习鉴定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盲动性和随意性。虽然毕业设计在形式上有非常严格的管理程序,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大多忙于找工作、考研或者复试,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甚至是有时间和精力的同学也会因大环境而没有心思去完成毕业设计。另外,由于平时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毕业设计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达不到要求,教师定期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组织等方面的监督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明显,最终导致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普遍不高。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学院先后组织了专业负责人和主干教师到学生就业主阵地(深圳)各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还拜访了本专业先期毕业的部分学生,重点与相应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座谈。用人单位都特别强调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生产和应用领域中的工程实践技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建设,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本专业而言,可以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基础实践训练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两个阶段的理论基础,后两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提升和深化。根据专业教学经验,不仅需要充分保证后两个阶段的教学时间,而且要创造必备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这样,就需要专业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教师和规范化的管理作保证。针对上述三个实践阶段,初步确定了如下实践教学思路: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略向实践教学倾斜的思路;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并鼓励和组织广大师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建立起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辅助提升,集中实践(各类实习)为重点的完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实现“三个层次相呼应”,第一层次包括教学实验和各种基础实习;第二层次为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第三层次是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层次之间互相呼应、相互补充,前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补充,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原则。

3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可持续、不断改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优化配合,将企业实践教学作为大学实践教学的最后提升环节,突出企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特色地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16-02

一、引言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较好。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专业方向结构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1.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广泛调研本专业建设现状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1)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小的课程,适当减少部分对本专业而言过多的课程学时,新开设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或实践,增加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课程学时。(2)在课程组织上,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形成了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三个课程群。(3)制定完善的、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1]。

3.教学内容改革。(1)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2)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继续采用双语教学的同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合作办学班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

4.教材选用和建设。选用适合本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需要的近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同时,鼓励有造诣的教师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1)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2)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建立了适应本专业的比较完整的自主研究式学习环境,并着重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教师的研究项目,提前进入研究式的学习之中。(3)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组织教学。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技术将枯燥的过程可视化,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6.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专业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2)挖掘中青年教师的潜力,兼顾当前使用和长远培养,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梯队。鼓励、支持和督促本专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到国外进行学习,提升教学科研水平。(3)鼓励本专业教师到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加大对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帮助、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进行专业研究,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5)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推进教师间开展经验交流的同时,鼓励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开展的改革与研究项目;同时注重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当中。

7.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了最大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培养出新型专业人才,必须做到专业计划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管理的协调一致[3]。(1)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对重点建设课程按校级优秀课的标准规范教学。(2)加强对考试考核环节的管理和改革。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促使课程考核更加科学;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3)按照学院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系重要课程进行评估。

8.实践教学改革。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2)采用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及最终评价等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锻炼操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品质,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资金、天津市“重中之重”等经费,不断充实完善DSP实验室和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三、改革实施成果与总结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并提高了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考研和就业率也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120-122.

[2]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13-14,23.

[3]魏望和,陈秀洪,潘小青,等.“以生为本”理念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124-12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Jun,WANG Wen,LIU Li-jie,ZHANG Fang,CHEN Chun-kai,LI Qi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Tianjin 300387,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som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re performed i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The research i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oriented for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talents in new period,which consists of cultivating goal and requirements improvements,curriculum system reformation,course content reformation,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and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s,faculty construction,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ation.The reformation promote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 in this major effectively.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建设 建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电子信息人才的参与,因此高校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了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但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仅无法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针对这一专业建设展开深入研究。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口径太过宽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学科,在高校教学中仍然出现于建设阶段,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学科时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课程设置研究工作,因此往往出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口径太过宽泛的不足。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体现其专业特色,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因此刻意忽略了对其专业性课程的深入培养,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与同类电子专业学生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终在市场中无法获得专业优势。

1.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时间较短,因此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较多不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因此往往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代课,这对于专业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同时,部分高校聘请的专业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虽然其专业对口,但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与工作经验,因此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教学。

1.3实践教学较为薄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但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最终造成其专业实践教学较为薄弱,学生实践水平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很多高校在开设这一课程使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却没能在课程建设中安排丰富、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验证性强,而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最终无法真正实现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改进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中的专业口径太过宽泛问题,高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其专业建设。首选,高校需要对这门专业的教学内容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划定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特色课程,并对其展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点研究,如计算机、电路与系统等专业内容;其次,高校还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全面了解市场中对该类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内容的设置。

2、提升师资力量。首先,各高校必须重视对这一专业师资队伍的招聘与培养工作,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其次,教师也应该重视对自身水平的提升,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不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还应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对教学队伍结构的调整,定期对团队进行考核,最大可能的挖掘教师的潜能,通过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改进与发展,最终有效提高整个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

3、强化实践教学。在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时,高校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学习实践提高了其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高校也应该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社团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发展;前景探讨;电子技术

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当然不能缺少信息科学与技术这方面的人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前景是不错的。展望未来,电子产业(包括方兴未艾的光电子专业)还将继续站在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一如既往的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通信与广播电视、厘米波与毫米波技术、传感与自控、雷达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超导电子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究、微电子技术、电子离子光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显示、光电子技术和真空微电子学、传感技术与应用系统等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语言、英语、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

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数字图像处理、信息论基础等。

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而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无疑是国家加速结构重组进程的重要手段。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也逐步提高,邮电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就由1994年的1.10%上升到1998年的3.03%。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电子信息学专业的学校,并且一直与世界最新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培养出了许多著名人士,例如我国搜狐的总裁张朝阳就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我国最早开设本专业的是清华大学,并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999年招生34342人,占招生人数的2.24%,并且每年的招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二、本专业在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国防还是国民经济中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据我比较了解的通讯行业和信息产业来说,人们常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在通讯行业中,十几年前手机还是人们炫耀的资本,计算机还是不为人们所熟识的陌生物,但是今天,手机和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渐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期间,微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电路、以及集成电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光令人们诧异,更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没有任何人可以精确地做出预测,因为发展的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信息产业可谓是国家鼎力支持的一个产业,几年前部委改革时就单独成立了一个信息产业部,而且信息产业部的地位一步一步地在提高,这当然不是国家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政府积极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国家已经预见到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而且预见到信息产业在未来经济地位中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积极调整政策,以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就是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毕业生的最大鼓励与帮助,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市场做大了,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增多了。虽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自发运作的结果,但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也是功不可没。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产业来说,人才可说是必不可少的剂;同样的,迅速扩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毕业后从事任何与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相关的工作,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可以成为:

通信系统设计工程师――各种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电路设计工程师――各种电子电路、设备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工作。

计算机开发人员――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软硬件开发。

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居于主动地位。下面我就谈谈本专业在当代军事高技术中的应用。

当代军事高技术主要可分为六大类: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在信息技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军用微电子技术,其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是使电子元器件及由它组成的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的集成电路芯片也越来越小,集成度和性能越来越高,这使军用电子设备水平不断提高,更加小巧,灵活和精确。除此之外,由于在各种现代武器系统中,雷达仍是信息获取和精确制导领域中最重要的装备。特别是在广大的作战地域内,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各种目标信息,雷达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破坏了雷达工作,也就破坏了整个武器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很可能使其成为“聋子”、“瞎子”,这对于取得军事的优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高科技的优势,从战争开始前数周到战争结束,对伊军整个地区进行了连续不断的电子侦察和强大的电子干扰,不仅使伊军所有的雷达都无法正常工作,通信中断,指挥失灵,甚至成为各种反辐射武器直接攻击的靶源,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仅持续两个月,双方的人员损失分别为百余人比数十万人,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充分展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6篇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

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冬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3):58-61.

[2]杨成全,卢玉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8:79-8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社会因素 实践

1 各类院校积极培养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补上哪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

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冬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3):58-61.

[2]杨成全,卢玉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8:79-81.

[3]邵杰,王成华,江爱华.浅谈高校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1):2-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8篇

实验课程的内容与体系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的实验课中,信息处理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路与电子学实验作为电科专业的入门基础实验课程,对学生了解电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起到了打基础、做铺垫的作用。这三门课程注重实验的准备和必要的讲解,做到1人1套设备,培养独立思考和完成整个基础实验的习惯。必要时实验课教师采用分组教学,发挥小组长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力争每个实验的环节都能落实到个人。

实验内容不留死角,实验学生没有遗漏。微机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后续实验课程,是电科专业的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的课程。这两门实验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做到先充分预习,做到心中有数,实验开始前,教师做重难点分析,明确实验目标,检查和监督完成情况,实验数据采集、分析、整理,最终形成实验报告。定期对前面所做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了解和询问学生掌握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综合性实验打下基础。

在选修课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分为两类:1)电科专业的电子测量、EDA技术,该两门课程是电科专业技能课程。在具备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电子电路设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为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打下良好基础。2)应用面广、适应性强的实验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网站建立、多媒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这些课程培养的技能,在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当中应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必须让学生学到相关的实际操作的知识和技能。这类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或任务驱动,学生采用分组,可采用竞争、合作等方式,最终完成所有项目或任务内容。

2实验课程体系层次分析

在电科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体系当中,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专业基础。2)专业技能。3)综合应用技能。在这些层次的对应课程当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最终以学生获得的技能作为目的。让学生在专业试验当中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

3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工程应用型学科,具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对于一个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的现代电子系统,往往是综合若干门课程理论知识来设计实现的,通过单一课程的实验仪器完成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比较困难。所以,在整体上进行实践体系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另外,由于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知识和技能更新换代非常迅速,需要实验室教师要不断学习、进修、实践,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和企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与传统教学相比对来看,一方面,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重点已发生迁移,这种变化的基础动力来源于教学改革的内在推动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外在要求,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教学重点的迁移也推动着新时期教学方式的革新,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更加注重对现代教学模式的引进与结合。对此,运用项目教学法,注重并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的同时,以项目为具体形式与中心环节来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为新时期专业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创造了条件。

1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现状

现阶段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较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身兼具并融合了计算机、通信等学科之特点,对理论与实践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强调二者的相互渗透与支持,同时与其他科学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最终解决相对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或实际问题。然而,结合现阶段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学习成绩是整个教学所关注的焦点,分配给理论教学的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等明显要高于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较低,重理论轻实践这一教学误区仍然无法摆脱。相对应来讲,实践课程课时少、内容单一且创新度较低,学生探究精神与能力不足。(2)教学实验方法与途径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新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由教师统一布置和安排任务与流程。对于学生来讲,仅仅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就可以,通过完成教师所安排的实验任务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相对应来讲,学生虽然是实验过程当中进行着操作,但是由于完全按照教师所规定的任务与步骤依次进行,缺乏对实验原理深入分析与研究,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错误的。学生对实验原理认识不清,就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当中最为本质、也最为精华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法与途径也不适用于现代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养成。(3)相关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学校能够开展教学的相关基础条件不足,由此导致专业实践无法跟进与实现的同时,对学生的校内实践评价与校外实习评价也难以详细且标准地去完成。举例来讲,临近毕业的时候,毕业生大多忙于找工作,基本上难以投入大量时间到毕业实际当中,表现为选题不够合理与质量水平不高等。

2项目教学法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教学的改革实践

(1)整合并优化课程设置:总体来讲,课程设置应本着两大基本目标,即扎实学生理论水平、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具体来讲,其一,为扎实学生理论基础,需加强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既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做以有效的延伸,拓展学生知识面;其二,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以武装,把控好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并针对课程做以有效设计,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举例来讲如构建“物联网嵌入式系统”或“基础实验平台”等,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与余地的同时,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来做出更为合理的选择。(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应以实际应用性为基础,进而引进并运用现代化的电子设计工具来完成工作。与此同时,还必须以所需遵循的原理、正确的方法、合理的步骤为指导。具体来讲,可采用学和用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实验仪器,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的去开展教学课程。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应尽可能地增加实验教学种类与数目,同时有目的的开展一定的设计实验课程,如“嵌入式系统”教学当中,涉及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网络原理等多重知识层面,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课程开始之前需对相关知识重点层面进行有效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减少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升实际学习成效。(3)校内外实验与实习硬件平台的建设:对于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科学专业而言,其研究的领域较广、研究内容可谓日新月异,对此我们必须对校内实验室进行足够的专业化配备,突出本身特色的同时,满足教学需求。具体来讲,实验室的构建需要基于阶段性学习内容与情况的不同而对应设置。对此,我认为需构建基础实验室、通用综合性实验室以及创新性实验室,其中,基础实验室包括数字电路实验室及模拟电路实验室等,通用综合性实验室包括DSP、EDA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创新性实验室主要进行相关毕业设计比赛或科研工作等。

参考文献:

[1]赵华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自然科学报,2013(14):44-45.

[2]杨全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M].山西大同学院学报,2014(02):77-78.

[3]林俊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M].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25):40-4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28-02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最新形势,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与完善,特别加强了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根据我院师资、教学实验条件和原有相关专业情况,我们将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划分为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相应课程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电机拖动控制、PLC、电力电子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某一领域的基本应用,便于毕业生就业。同时还设置了多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选修,便于学生拓宽就业面。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既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与特色,又可与国内外研究型高校教学体系接轨的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1)。我们根据电信专业方向的划分,在电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信号与系统(4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5学分)、自动控制原理(3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3.5学分)、通信原理(4学分)5门专业核心课程,共18个学分。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相关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了合格课程的建设。但这五门课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都由某一个教师独立完成,没有作为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这样就存在因为内容之间相互交叉而造成重复教学的问题,也存在与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脱节的问题。可见,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目前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1] [2]

二、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指导原则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这5门课程的建设,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的需要。这5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电子技术、信号处理、通信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及方法论上面来。针对以往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结构横向协同性与纵向衔接性结合不紧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以电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考虑核心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共建关系,构建电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并通过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等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一)修订教学大纲,选用规划教材

核心课程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目前选用的核心课程教材多为部级规划教材,内容新颖,但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我们以前梳理得并不仔细,教师之间缺乏这方面的研讨。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要积极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更新陈旧内容。为此,近两年来,我们教研室对核心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删除大纲中冗余、重叠的知识点,再根据培养方案的设置,增加专业课程学习中用得比较多的知识点的课时数,依据教学大纲对这几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内容进行修改。[3] [4]

(二)形成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要求,我们组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电子、通信类企业调研,深入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对5门核心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将教学重点内容着眼于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也邀请行业专家做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求每位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为学生做两个课时的报告,报告内容着重于该课程知识体系的现状及发展,通过几届学生教学实践,这一做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融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同时结合皖西学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采用任务书式实验模式,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讲座、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每门核心课程有充分的实验课程支撑。

四、专业核心课程对所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贡献度分析

该5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兼顾了我院电子信息科技技术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除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之外,我们选择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控制方向的课程体系,而且是为了电信专业毕业生以后考控制类方面的研究生打下基础。另外,因为控制方向和通信技术方向专业课程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电磁场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将电磁场与电磁波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是互相渗透、紧密联系的,是电信专业所有专业方向课程的基础。

五、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关联度分析

建立从行业需求引入专业核心课程的机制,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适时地将行业中最需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能保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同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建设层次。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增加综合、设计型项目比重,我们把绝大多数实验从课内实验改为独立实验,让实验项目更加体现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充分融入这些实验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总共开设6个专业实验,每个专业实验20个学分,每门专业实验都体现了专业核心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如专业实验一就融合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子线路三门课程,实验电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既能使学生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抽象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六、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一)试点核心课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有助于课程教学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我们以自动控制这门课程试点双语教学,试行前两届,没有太注重学生英语水平和主观意愿,所有学生都选择双语教学,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最近几届自动控制双语教学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机制,对同一门课程同时开设双语和正常中文教学,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建立核心课程试卷库

对于5门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建立课程试卷库,包括评分标准、答案。每门试卷库由20套试卷组成,考试的时候随机抽取。

[ 注 释 ]

[1] 马增强,王永强,任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1-104.

[2] 孔英会,戚银城,项洪印,等.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68-75.

[3] 胡建荣,王秀敏,金宁.信号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5):455-456.

上一篇:电气工程技术范文 下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