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07:44:33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

以省厅“一二三四”审计工作思路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局2014年审计工作要点,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逐步建设电子审计体系,实现计算机审计“全覆盖”,服务审计工作创新转型。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探索建立数据存储和备份中心。根据市局统一安排,探索建立数据存储和备份中心,开展审计管理系统数据及审计项目库等数据库数据的存储备份工作。加强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采集、积累和存储,加强审计数据资源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

2.加强终端配备和更新。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和改善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必需的计算机、数码相机、移动存储设备的配置。至年底,审计管理、业务人员人均配备1台便携式和1台台式计算机,以满足审计管理系统应用和现场实施计算机审计的需要。

(二)强化计算机审计应用推广

1.全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审计。要进一步拓展计算机审计力度和深度,全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审计,在审计项目中广泛应用“AO”、“广联达”、“SQL_Sever”、“Access”等审计软件或通用软件开展计算机审计。2014年,我县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的审计项目要达到年初计划项目总数的80%以上,争取“全覆盖”。对有电子数据的审计项目,要运用审计软件或通用软件进行审计分析、查证,使用AO审计软件和OA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管理和交互;对没有电子数据的审计项目,要及时从OA下载项目信息,使用AO进行项目管理,编制审计底稿,关联审计证据,生成审计报告、审计现场数据包,并上传至OA,实现AO与OA的交互。所有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AO,要能应用AO系统编写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取证记录、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并实现AO系统与OA系统的交互,同时要积极探索审计数据采集转换、审计数据汇总分析等计算机审计方法。凡未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的项目,不得参加市级优秀审计项目评选。

2.全面使用审计管理系统(OA)。强力推进OA的全面应用,全局所有的审计项目计划、行政文书和业务文书都应在OA中流转,强化无纸化办公和操作流程,实现机关文书全部网上审签、项目计划执行网上管理、项目资料网上传输、项目审理网上把关等,提高OA在管理、办公、学习和监督等功能作用,形成审计业务、办公决策一体化的现代审计管理新方式,充分发挥OA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强大功能,有效提高审计机关工作效能和审计项目质量。

3.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要积极探索在信息化条件较好的被审单位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以及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等进行审计,揭示由于信息系统缺陷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经济安全风险,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管理。积极学习借鉴联网审计技术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等的联网审计技术方法,实现对数据的实时、远程采集分析,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的结合。

(三)加大审计成果提升转化

要努力加大计算机审计成果的提升转化力度,认真收集整理计算机审计资料,及时总结提炼审计成果,编制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及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广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各审计组至少上报1篇AO应用实例、上报1篇计算机审计方法,积极报送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上报的实例、方法推荐市局、省厅参加评选,并作为评选“十佳能手”的重要依据。

三、保障措施

1.突出重点,切实加强计算机审计培训。一是选派4名审计人员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全市审计系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合格率争取达到75%。二是积极开展本单位的相关培训和传、帮、带工作,采用案例讲解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培训措施。三是积极选派计算机审计业务骨干参加市局9、10月间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经验总结互动交流,进行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及信息系统审计案例的探讨交流、编制撰写和经验总结,逐步提高我县计算机审计水平。

2.明确任务,抓好计算机审计的监督检查。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计算机审计制度,特别是《市审计局计算机审计管理办法》,以制度引导、规范、提升审计信息化实施与管理,努力提高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分管领导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掌握工作主动权,抓好计算机审计工作指导,适时开展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确保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用户;管理;窃电;行为

中图分类号:F416.6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以及用电量的增大,窃电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这种违法行为的主体已变得多元化,不仅一些居民、个体和私营经济组织、集体企业窃电,甚至有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有窃电行为。 这些用户,特别是那些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耗能大用户,其窃电行为已使供电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窃电问题不仅困扰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到了不管不行,非管不可的程度。为此,笔者通过对国内供电企业出现的典型窃电事件分析、总结,提出如何通过加强对用户管理等措施,减少乃至消除用户窃电行为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几起窃电事件分析

1.1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见图片0513

图片0513用户擅自接线用电(窃取电源点)

1.1.1事件经过:

2009年8月25日,我局xx供电所接到客户中心关于xx客户窃电的业务单,xx供电所迅速组织用电检查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经核查,发现该客户租用的一建筑物的用电设施在没有报装用电的情况下,在供电企业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属于窃电行为。用电检查人员马上对此行为进行了制止并取证。

由于该用户在供电企业没有报装用电,因此电力营销系统不具备台帐资料,在进行计算追补窃电电量电费及处罚金额时不能进行电子流程传递,无法做到帐、实、营销系统一致。经研究并征得客户同意后,决定使用该客户所租用建筑物的业主其中一个长期未用电的客户台帐进行窃电的流程处理,其窃电行为的用电类别属于照明用电,但用于处理窃电的客户的用电类别属于普通工业。为保证报表分类统计正确,先将其用电类别改类为照明用电,再进行窃电电量电费及处罚金额的计算及处理。待月末系统初始化后再将用电类别改类为普通工业。

1.1.2经验总结:

本次事件中,xx供电所是在接到客户中心关于xx客户窃电的业务单后才组织用电检查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这是有线索的检查,查获的可靠性高。

进行这种检查的关键是要有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整的用户档案,定期分析用户用电量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可能有窃电行为;加大宣传力度,依靠用户互相监督,举报,获取线索。

1.2绕越计量装置用电

1.2.1事件经过

1999年10月20日晚湖南某供电企业用电管理稽查人员稽查时发现一配电变压器油枕内穿出三根导线接于0.4kv配电线路上。仔细检查发现该三根导线是从油枕通向变压器油箱内并挂接在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绕组引出线上的三根电源线。

后经调查核实,该三根导线是窃电者(农电员)为从计量装置前窃取电源而装设的。

1.2.2经验总结

本次事件中,供电企业是通过现场稽查而发现窃电行为的。

由此可见,作为供电企业,要想及时发现并制止用户的窃电行为,就必须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用户档案,定期进行负荷分析,不定期开展现场稽查工作。

1.3故意使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不准或者失效

1.3.1事件经过

xx变电站的一条10kV线路长期以来线损率正常,2011年全年累计线损率为3.17%,但自今年2月起,该线路线损率突增,成为线损率异常线路,2、3、4月连续3期线损率分别为11.83%、6.52%、9.24%。为了彻底查出异常原因,在排除关口表故障、抄表及负荷割接等原因后,检查小组决定对该线路属下的用户逐一进行排查,并对所有装有参考表的专变用户参考表进行不定期抄录,以确定是否有计量故障或窃电事件发生。通过分析对比,发现某专变用户的计费表与参考表之间每天存在1300度左右的误差,存在窃电的可能,但通过现场检查,发现所有计量封印完好,未能找到该用户窃电的确凿证据。为了得到更有力的技术支持,xx供电所立即联合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到该用户的电房进行全面检查。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发现高压计费表A、C两相电流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而低压参考表A、C两相电流平衡,且与高压计费表数据不对应。凭借这一线索,最终在高压计量柜发现A相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被铜丝短接,从而确认该用户存在"故意使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不准或者失效"的窃电行为。以下是现场拍的照片:

1.3.2经验总结:

本次事件中,供电企业就是通过对用户负荷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发现窃电怀疑对象后,再通过现场稽查才出用户窃电行为。

同理,作为供电企业,要想及时发现并制止用户的窃电行为,就必须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用户档案,定期进行负荷分析,不定期开展现场稽查工作。

2减少或消除用户窃电行为的基本错施

2.1建立用户档案:

对每个用户都要按照用电性质进行分类,建立包括开户日期、负荷类别、容量大小、电费缴纳、合同违约记录等信息在内的用户档案。

2.2做好普及《电力法》的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传单、广告等媒体,大力宣传《电力法》和反窃电的重大意义。

2.3严厉打击窃电行为:

抓住典型案例,除按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联系新闻单位进行社会曝光,窃电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惩处。

2.4从计量装置和配电设施上堵塞窃电漏洞。

2.5加强对用户配电设备的巡视检查管理:

供电企业内部的用电检查,装表接电,抄表收费等从事用电管理的人员,都应自觉肩负起维护电力企业正当利益的责任。

(1)不定期的突击性检查,对重点可疑用户必要时可采用"回马枪"的方法反复检查。

(2)坚持定期的检查。

(3)抽查电量猛增猛减的用户。

2.6为达到防窃电的目的,可利用各户电能表集中安装方式公示于众。集装表可充分利用用户互相监督的因素,利于防窃电工作。

2.7加强线损考核:

根据线路的导线型号、地理分布及月用电量,按有关方法计算出各条线路的理论线损,外加两个百分点的表计误差即为考核指标。根据这个指标对各供电营业所线损进行考核,并设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加强了线损考核力度。

2.8加大营业普查力度:

线损管理虽然可以发现窃电的线索,但不能反映具体问题,因此必须深入用户经常进行营业普查,从抄表监督、表卡审核、用电检查到动态管理、业务工作单及现场查看各项反窃电工作的技术措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理。

2.9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

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反窃电技术培训,提高用电管理人员反窃电和防窃电的技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要想减少乃至消除用户窃电行为,确保供电企业经济不受损失。就必须加强对用户的的管理,建立完整的用户档案;抓好普及《电力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严厉打击窃电行为;从计量装置和配电设施上堵塞窃电漏洞: 加强对用户配电设备的巡视检查管理:为达到防窃电的目的,可利用各户电能表集中安装方式公示于众。加强线损考核: 加大营业普查力度: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蕾.窃电实时监控与欠费管理系统的研究, 2008.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审计

[DOI]10.13939/ki.zgsc.2016.05.107

伴随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角落的逐渐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实行已成为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实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性,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核算模式、核算内容等。同时,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会计电算化对审计产生的诸多影响,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审计工作中产生良好的影响。

1 会计电算化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1.1 会计电算化的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对会计信息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管理与控制模式。[1]该系统主要服务于会计业务处理一体化的现代企业。它融合了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会计学等多门学科,是一种新型会计信息系统。

1.2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特点

(1)数据存储信息化。实现了电算化的会计处理,其数据存储形式主要是以文件的方式进行,实现了数据存储的信息化。这与传统会计纸质账簿记录的数据存储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以文件形式存储的数据一般以磁性材料为介质,存储方便快捷,便于修改和删除,且不会留下任何修改操作的痕迹。但同时它也给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带来了一定威胁,并增加了审计线索追踪的难度。

(2)内部控制程序化。较之传统的手工会计,实现了电算化的会计内部控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中,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人员分配和划分职能的方式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2]财务报表、凭证等内容通过在各个部门之间发挥作用而对会计信息提供一层安全准确可靠的保障。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存储数据和编写与运行应用程序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内部控制方式实现了程序化的运行与控制,实现了数据处理的集中、高效与连续。

(3)信息处理自动化。电算化会计信息是通过计算机集中式、自动化的进行处理。它不需要涉入过多的人工操作。计算机处理完相应的会计业务后会将数据自动录入系统内,从而实现了数据的有效共享。随着会计电算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系统也会逐渐变得更为复杂,信息处理自动、集中的特点也就更为突出。

2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产生的影响

2.1 对审计内容产生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现代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即计算机只能够按照设定好的处理程序执行会计事项。这就意味着如果计算机系统应用程序发生错误或编码错误,将很可能导致内部存储的所有会计资料信息被彻底删除或篡改。如果缺乏内部控制系统,会计电算化下的固有风险会变得更大。由于会计电算化固有的风险和特点,使得审计内容必须要包含有内部控制功能和计算机处理功能,包含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现,会计软件程序的编写、数据存储以及对数据文件和内容的控制等。这一要求与改变是传统审计内容中所没有的。

2.2 对审计方法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会计审计主要是以人工的方式进行。一般情况下,根据具体审计情况主要有顺序检查、逆序检查和抽样检查三种检查方式。而审查的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审阅、调查、检验等。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业务处理数量的不断增长,审计工作的任务量也随之而增长,且处理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与烦琐。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会计电算化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与广泛下,传统审计方法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审计对象从纸质账簿资料变为纸质账簿资料与内部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审计取证入口从反映经济业务水平的纸质账目转变为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和内部控制体系;审计工作执行由人工方式转变为人工与机械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审计资料分析由纸质变为计算机式等。这主要是由审计方法受会计电算化影响所致。

3 合理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审计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审计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审计方法选择合理

在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背景下,现代会计及其审计工作与传统的会计审计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为保证实现电算化的会计及审计能够适应时展和企业发展需要,促使众多研究者积极投身于会计电算化技术及其实践应用的研究工作当中,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电算化技术及其工具的逐渐成熟与不断完善。考虑到会计电算化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对会计工作内容与处理过程中的数据收集非常重视,这就需要在发展审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加大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力度,根据企业审计要求和以往经验总结,对各种审计方法与审计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了解与掌握,以确保审计方法选择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从而加快审计电算化的实现。

3.2 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技能水平

审计工作人员作为会计审计工作中的主体,其专业技能水平对审计工作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具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技能水平是合理利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在会计审计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率,节约了人力投入,并给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有先进工具的同时也离不开专业人员的配备,尤其是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审计从业人员。因为他们是一切工具设备正常发挥效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与完成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企业重视起对审计人员基础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实践训练,丰富其工作经验,提高他们对会计电算化及审计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其对审计方法与技术的熟练运用程度。同时,对审计工作人员与审计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为审计工作电算化提供良好的保障。

3.3 提高风险规避程度,降低风险影响

面对全球信息化这一大环境,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网络设备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会计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与规避,以降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对数据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通过打印机打印出相关会计资料,通过分类整理成账簿资料和通过系统存储功能将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由于以这种方式存储数据的会计电算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审计线索,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深入系统内部来测试审核工作进而达到有效规避会计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的目的,非常符合时展特点与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要求。为强化风险规避效果,还需要通过计算机将测试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核对,并加强对会计计算公式的检验。

4 结 论

综上,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推广与应用给审计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得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只有企业正视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会计电算化引领审计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远.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216-217.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

一、内部审计在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尚未成熟,使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承担和面对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安全和利益保障,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识别和风险问题的有效监控和预警。最后,随着我国四大行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渗透,必然导致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与其他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业务范围、人员素质和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维持竞争日益激烈的农村市场,借助有效的内部审计实现转型升级,提高风险防控水平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主体一般由本单位的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组成。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时间较短,操作过程、内容和方法均处于探索阶段,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缺乏该领域的工作经验。在审计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内部审计的对象是经济负责人所属的部门和单位,审计的对象是其所在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在农村商业银行中,由于内部审计的主体和对象属于同一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复杂,因此审计主体往往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就审计工作而言,相对良好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目前,农村商业银行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普遍缺乏完善的审计制度。甚至部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了审计委员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但仍存在审计委员会议事规则不明确、履职不到位甚至不履职的情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内审机构只是管理部门之一,还要执行总务。未能与董事会形成紧密联系,未能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边缘化,审计监督评价作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缺乏科学的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社会各方对内部审计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各地采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不统一,评价方法也不一致。选定的评价指标难以对审计对象产生全面的量化评价。审计结论是片面的,多为绩效结果,很少有指标能够解释经济负责人能力的差异。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选择指标时,注重对经济负责人的考核和奖励,而不是评价本部门和本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本部门的国有资产是否和单位已经失去,以及经济负责人的纪律守法、廉洁自律。这些经济责任评价指标重心的偏离将直接影响经济责任人的绩效评价,增加审计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其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队伍素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和制度支持直接相关。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农村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并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组织无法发挥作用,这也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甚至缺乏必要的流程操作,导致审计判断失误严重。

(三)内部审计的目的有失偏颇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责任,作为对有关部门的考核依据。一些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内部审计只是走个形式,不重视这项工作,使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一些领导也对内审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内审调查农村商业银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挖掘人才。这两种对内部审计不切实际的期望将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结论的准确性。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仍然采用传统的以事后检查为核心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仍然是检查合规性。受部门职能定位、人员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内审部门需要监督检查,同时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或者配合其他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存在较大问题,无法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被审计方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被审计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实际应用中,影响一个单位的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有些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有些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可能是人为的主观原因、单位的集体决策或历史遗留的问题。因此,很难通过在一个单独的时期内评估负责人的工作绩效来确定审计责任,而且定性结论在审计报告中占的比例太大。

(四)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仍在建设和改进的过程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在法律制度中存在一些操作困难,如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人的定义,公司法规定他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法定代表人。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被分开,农村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由经营者实施。因此,在确定内部审计负责人时,存在责任定义的问题。另一个例子是,目前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离职审计往往是负责人先离职,然后再进行审计。审计结论对如何追踪负责人没有明确的条款,很难界定内部审计的责任。

(五)缺乏高度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机构

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项目通常包括组织治理、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绩效、问题整改等方面。就目前情况来看,与其他国有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或者内部审计制度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难以在内部审计中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审计水平较低,甚至很多工作还处于手工处理状态,导致审计时间过长,审计效率低下。

三、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升级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目标职能的准确定位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督的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将其转型升级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评价协调联动的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以保证审计的充分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风险防控的有效推进,进而将风险隐患控制在初始阶段。其次,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和组织架构的合理合规,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战略规划的实现。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密切相关,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有必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层级管理,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充分保障其高级审计权威。其次,各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审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阻力。此外,审计部门必须配备高水平的专业审计人员,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内部环境,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由对内部审计的被动应对转变为积极配合。被审核方对内部审计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即通过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展示本部门和个人的业绩和廉洁自律,还可以发现日常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差距。有待完善,有利于整个农村商业银行平稳有序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形成自上而下的网络管理体系,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协同工作,部门负责员工积极参与。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决策层要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解决问题保驾护航。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更特殊的审计环境,审计手段相对有限,风险因素更多。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会影响到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评价,甚至可能影响到相关负责人今后的岗位晋升。因此,被审计方一般对审计报告持谨慎态度,以尽量减少对审计结论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审计人员没有披露发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增加审计风险。为了预防和避免这些风险,我们必须“有明确的事实、可靠的依据、明确的责任和适当的评估”,并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对可量化的经济指标尽可能补充详细的数据,定性结论应明确调查方法,形成对各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职能

监督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但基于前瞻性审计和风险防范的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工作规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流程并严格执行,提高内部审计的透明度、客观性和权威性;再者,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法律和业务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形成,充分发掘潜在风险,避免损失。

(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

要从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员工信息技能等方面入手。比如,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借助审计问题模型,建立规范的审计工作流程,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处理能力。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关键在于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员工信息,以达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审计技能培训,要求农村商业银行配备合适的审计信息技术人才,促进内部审计部门人员计算机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运作能力,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五)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外几乎没有有关内部审计的文献可以直接参考。国外对类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上。我国政府的“内部审计”始于1985年的“厂长、经理离职后的内部审计”和2008年的《经济审计与审计条例》(曝光草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规章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然而,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一个复杂的国际转型之中,制度建设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只有不断完善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为审计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导,审计员能够规范、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六)提高审计人员创新能力

通过推动审计创新,切实加强审计人才建设,努力培养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加强理论研讨,发挥内审协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科研保障、创新研究形式、拓展交流平台,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组织审计理论学术研究研讨会和交流会,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培养一批能够进行前瞻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学理性研究的审计人才,激发了审计人员的内在动力和研究兴趣,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应当为审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供时间安排、经费保障等支持和保障。培训方式可采用讲授式、互动式、参观式等,提高审计人员在培训中的参与度,增强获得感。除了参加主管机构举办的培训外,内部也积极组织交流分享,鼓励审计人员分享外出培训、工作经验总结、自学等多途径获取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多元化、多形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培训,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提高职业胜任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加大培训力度,针对新兴大数据软件与平台进行学习,掌握大数据内部审计的流程,提高审计人员的电子数据分析取证业务能力。扎实抓好“传、帮、带”工作,采取以老带新、以审代训等方式,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带领新进人员共同参与审计项目,让新同志边学边干,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短期内业务技能快速提升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对银行监管体制机制进行了不断完善,面对这样的发展新常态,银行机构必须进行针对性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经济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经过经营结构的不断完善,实现了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即便如此,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仍然较为低下,不利于自我监督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对其职能发挥与经济效益的提升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面对发展新常态,农商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与决策支持作用,推动农商银行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新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11):59-60.

[2]田正.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J].财经界,2019(15):140-141.

[3]方温柔.新常态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升级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01):78-79.

[4]吴秀峰.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20(02):37-37.

[5]张丽云.浅谈审计中审计人员应保持的谨慎性原则[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290.

[6]李华丽,江飞责.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为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以下称两部一省)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2011年)》,有效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现就进一步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是落实党的*大精神,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迫切要求。省部产学研合作是两部一省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推动我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有效途径。

(二)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省部产学研合作涉及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深层次的改革,涉及高校办学思路的调整与完善,担负着为全国探索积累经验的重任。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始终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进一步深刻认识产学研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模式战略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迫切要求。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广东破解制约发展重大难题的重要途径和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的重要内容。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加速聚集国内优势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尽快建立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快速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部署,以省部合作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二、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创新联盟是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载体。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要围绕本区域产业特色和需求,积极引导和组织本地区的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制定有关技术标准。各联盟要创新运作机制,加强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要积极吸纳行业内中小企业参加联盟,加快行业共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联盟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部产学研办)及广东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联盟的支持和服务,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联盟凝练的重大和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国家、省相关规划纲要和要求,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及高校重点学科等为依托,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成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每年用于支持重大项目的资金不少于1亿元。相关企业自筹配套资金与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比例不低于3∶1,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对参与重大项目的本地企业提供比例不低于1∶1的配套资金。

(三)设立相关专项计划,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把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作为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和培养有产业一线工作背景的青年教师及科技人员的重要途径,借鉴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完善评价体系,帮助企业解决突出的技术难题。企业要为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安排合适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充分利用科技人员的知识及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大力支持校地、校企共建研发平台。支持广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部级工程实验室,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广东设立研究院,建立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支机构。鼓励广东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产业化目标明确的研发基地。省部合作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将其优先纳入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五)加强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镇)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业聚集度高、特色明显的区域、专业镇、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大学科技园等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集中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基地内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动园区的“二次创业”,提升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加快发展。

(六)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每年在广东选择20个左右产学研结合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的科技型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及产业投资、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对示范企业产学研结合活动给予支持,帮助示范企业大幅提升研发能力,创建自有品牌,形成示范效应。

(七)加快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以各种形式参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推动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部级科研机构与广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发挥“帮扶带”作用,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广东的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广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优先推荐其参与相关表彰奖励的评选。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助学金、奖学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各类人才,加速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八)优先推荐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申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鼓励广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争取在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海洋产业、电子信息和新药开发等领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重大科技项目。

(九)积极引导全国重点建设高校加强对广东省属高校的对口支援。协助和支持广东省属高校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鼓励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部级科研机构联合广东省属高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广东省属高校综合实力。

(十)完善省部产学研结合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围绕广东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聘请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专业咨询委员会,开展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立项咨询等工作,不定期提交咨询报告。省部产学研结合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每届聘期为5年。

(十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完善省部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络,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对接服务。在加速存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同时,进一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广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鼓励广东各地、企业在高校设立产学研合作办事机构,建立高效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

(十二)加强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广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和利益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持续、长效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及时总结经验,加速示范推广。

三、营造有利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环境

(一)全面实施开放的科技发展战略,构建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进入广东的无障碍通道。广东省内的科技计划逐步向国内外开放,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外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广东省各级政府要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制定激励措施,提供便利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对列入各地级以上市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支持的重大(重点)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带动银行、保险、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投入。充分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产学研结合紧密的产业化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贷款融资能力。鼓励和协助条件成熟的相关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三)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投入主体。通过财税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投入的主体。优先支持落实自筹研发经费的企业申报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

(四)加快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粤发〔*〕1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粤府〔*〕88号)和《印发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粤府〔*〕123号)等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产学研结合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政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首台首套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所得税和增值税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

(五)推动广东各类科技资源形成合力。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申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报、企业实验室及大型企业研究院建设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联合广东省及广东省内各地区的工业攻关、社会发展攻关、农业攻关、成果推广和各类园区创新项目等科技计划资金,对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给予持续支持。

(六)完善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服务产学研合作中介机构的利益保障机制,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积极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加快推动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把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范围。支持高新区、专业镇、软件园、县(县级市、市辖区)特色产业园区等组建产学研合作中心,为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全面服务。

(七)鼓励高校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激励措施。高校要把推动产学研结合纳入学校科技工作重点,制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积极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制定激励措施,对校企合作项目予以应有的重视和同等待遇,对与广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高校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省部合作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和服务。

(八)完善科技成果登记和评奖制度。对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原则上在广东登记、评奖及产业化,并由广东或联合教育部推荐参加国家评奖。完成单位和人员应按实际贡献大小排名,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及部级科研机构可作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广东省以外的相关人员可作为成果第一完成人,在广东进行成果登记和评奖。

上一篇:线上教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践育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