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20:07:59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体系是一个国际通行、框架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为每个企业提供实用的、具体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企业需根据这个“框架”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企业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的体系,而且,不仅要有“档案”文本,更要制定一看就懂的“执行”文本,加大执行力,从而将质量管理工作根植在实际的业务开展过程之中;比如:在型号研制之初,总体单位和计划部门应明确计划,通知所有的工程相关人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供相应的标准和编写资料等,即建立型号质量体系,结合体系写出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责,梳理需用到的技术知识和岗位工具,并经过审批,必要时可以培训,这也是理顺流程,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2质量管理的前沿方法探析

鉴于上述对体系有效性的分析,企业需做的除了对体系的补充完善外,还需针对体系中涉及少或没有涉及的部分,对其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从人的意识到工具、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从避免计划于延迟到减小内部损失,从硬件到软件,从技术状态管理到双五归零等。

2.1变革质量观

世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是要转变质量观念,即转变质量观、责任观与控制观。

a)转变电子企业质量观产品质量必须考虑到企业的所有受益者(客户、员工、所有者、供方和社会)的期望和需要,损害其中一方的利益,企业的长久发展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企业内所有的部门都有一定的质量问题,各部门都应明确自身在质量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部门的产品质量、工作质量,从而保证企业的运作质量;产品质量是消费者定义的,并非技术标准越高越好,主观的确定会把技术性能指标定得过高,导致成本价格上升,工期延误等;提高质量保证部门的地位,使他们和别的部门同样重要,以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戴明);观念的改变应自上而下,毕竟扫楼梯不是从下往上扫的。

b)转变责任观很多企业的质量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管理混乱,工作随意性强,效率低下,质量活动失控,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不可能有效地控制质量,产品质量问题应追究经营者的责任;提倡事前预防,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许多质量缺陷在设计阶段已经存在,而且会影响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采购、销售、服务和用后处置等环节中,也会出现质量事故。

c)转变控制观必须树立动态质量控制观念,不断地根据顾客需求进行质量改进,确保顾客满意;质量包括能说服顾客倾向于选择产品的“优势”,好的质量,可以使产品与众不同,成为竞争的利器,对于成熟稳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对小地方、细微特性的关注来获得,但是各种优势也无法弥补一个劣势。

2.2重视人的因素

在电子企业质量管理中,有人机料法环测6大因素,应以人为中心,成败关键在于人。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王长清: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前沿方法的分析与探讨需要激发员工积极性,吸引人、培训人;不在拥有多少,而是整合多少;新岗位的人要有一个知识体系;应以“做了什么值得惊喜的事情”作为工作标准;作好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体系作为人的思想行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人力”财富。质量管理高级人才是解决体系和业务“两张皮”的关键。

2.3建立岗位工具箱整合就是力量,工具就是能力。万事有方法,事事有工具,任何一个岗位都可以开发与建立工具箱。借助岗位劳动工具(像流程、方法、模板和表单等)可以大幅地提高员工绩效,减少岗位工作失误,填补员工素质、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为每个岗位的员工提供一套可以大大提升劳动效率的劳动工具是企业提升岗位工作绩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4建立“不管”部门

鉴于体系的“特性”,企业应建立一个起仲裁作用的“不管”部门,负责改进和监督这些看似合理的劣质成本,仲裁各个职能部门都不管或管不到的问题,及时解决,达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消除劣质成本的目的。劣质成本不仅包括显而易见的诸如报废、返工、返修、测试和试验成本(分析不合格原因),以及用户投诉、退货等项目,还包括浪费、加班过多、上门服务支出过多、文件延迟、对现状缺少跟踪、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顾客赔偿备用金、未正确完成销售订单、报价或结帐错误、计划延迟、因接待和处理不满所引起的顾客投诉、未使用的能力、产品开发失败、未及时退货等,前者总额约占成本的5%~10%,占销售额的4%~5%,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后者约占营运成本的15%~20%,是真正“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劣质成本,这些成本大多并未直接计入损益表或资产负债表,企业可以就这些问题消除其产生因素,发掘这座“水中金山”,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因节省而产生的巨大收益。

2.5避免计划延迟

如果各部门是一个阶段接另一个阶段地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工作,到最后阶段就会出现堆积成山的工艺变化,这必将导致计划的延迟,采用预防原则,质量必须从一开始就贯彻到计划进行的每一步,不同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联系和合作,为了预见和解决问题,应像一支球队一样互相配合,激发创意,尽早地发现问题,避免拖延或向下推卸责任。

2.6应用

10种世界级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工具如果企业想取得好的乃至世界级的质量(解决长期问题、利润改进、提高客户忠诚度、总质量改进、可靠性改进、降低成本、缩短周期、缩减空间、设计改进、全面生产维修、供应商的改进和提高员工的士气),则其领导层必须理解、消化、吸收和指导利用这些新的、简单且非常有效的工具,这些工具远比QC的7种工具、7种质量管理工具、工程方法、工人参与、8-D、抽样、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运动和QS9000,以及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有效。这10种工具是:试验设计(DOE),多环境强化应力试验(MEOST),质量功能展开(QFD)———倾听客户的意见,全面生产维修—改进设备生产率,水平对比—学习并采纳最好的经验,防差错(Poka-Yoke)———清除操作操作者可控差错,客户管理(NOAC)———白领质成本和周期时间的改进,供应管理—供应商质量、成本、和改进周期的转折点,全面价值工程—远远超过了传统价值工程,缩短生产周期—质量、成本、交付期和效益的综合体现。摩托罗拉公司使用了上述方法后,产品质量改进了10倍,甚至100倍。

2.7采用一些可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可靠性的新方法

a)采用一种可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速度的最有效方法———“五环法”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产品质量的人为因素大大地减少,过程保证能力大大地增强,据统计,65%的质量问题是设计责任造成的。树立设计开发新理念,采用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和速度的“五环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五环法”由以下5个关键环节构成:正交试验设计(DOE),三次设计,可靠性设计,设计评审,同步小组实施并行设计。即:以顾客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专业技术设计和统计技术相结合,产品功能形成设计同产品可靠性设计同步进行。

b)采用一种可以提高外场可靠性的设计方法

虽然传统的可靠性设计工具(可靠性预计研究、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对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就象质量管理的7种工具对质量管理一样有效,但是最多不过勉强有效。用大量的寿命试验来改进可靠性,正象工厂利用大量的检验来改进质量一样,结果是没用的。有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在设计阶段,通过综合利用DOE和MEOST(多环境强化应力试验),能够模拟并防止外场失效,从而达到极大地改进外场可靠性级别的目的。

2.8实施软件工程化管理

由软件原因造成产品故障的事例越来越多。应严格地落实软件质量管理规定,执行软件“三库管理”,实施软件第三方测评和更改后回归测试,建立能够完善软件更改、版本管理和灌装的制度,确保软件质量。

2.9严格技术状态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所有参与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在其寿命周期的任一时间能够使用正确和准确的文件。由于产品多,各个型号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导致每个产品的技术状态都随着系统的变化而改变,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初样基线、试样基线和定型基线,并将某一阶段的全套设计和工艺文件定为技术状态文件,采取相应的标识来加以管控。状态更改要求将设计图纸、现场作业指导书等替换为与更改后的状态相一致的版本,以保证文实的符合性。设计更改要确保全部都是纳入到图纸和技术文件中,确保产品符合图纸和技术文件的要求。有时产品出现问题,设计人员会埋怨那些更改手续繁杂,时间紧,怕责怪,就私下改动,不纳入图纸,而后续生产还是按照原来的图纸进行,这样必然导致问题“复现”。

2.10认真执行“双五归零”制度

质量问题能否真正做到质量归零,可以说明一个企业技术能力、工作态度和质量管理的优劣。容易产生的问题是:质量管理的问题处理方式简单,解决不彻底,重复暴露,很多时候是换件处理,导致前期已解决的问题到后期重复出现。需要认真执行“双五归零”制度,做到“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把问题当做“财富”,追根寻源,以技术促质量,以质量保安全。

2.11质量经营中的管理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和降低流程成本。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活力之源,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包括以下5种情况:

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的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电子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好比斜坡上的球体,必然下滑,要想使其上移,则需要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使其下滑,好比企业的基础工作;另一个是拉动力,促使其上移,好比创新力。其中,“止动力”如6S中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拉动力”如“在市场否定你之前先否定自己”的创新管理。发展不好的企业很多都是“休克鱼”,即肌体硬件还很好,就是思想观念出了问题,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和配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快就能被激活起来,就象海尔兼并重组别的企业一样。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完善电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创新管理方法的论述,针对企业质量经营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措施,目的是希望把“质量”真正打造成竞争武器,经济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为核心竞争力服务,为企业战略服务。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级人大档案;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 A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档案是机关工作查考的依据

档案是过去工作和历史情况的记录,它可以为机关工作提供备查的依据。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证,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首先,它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而非后人编造的,这就客观地记录了历史情况,具有最可靠的凭证。其次,它保留着真切的历史痕迹,如有些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有的留有机关领导人或有关人员的亲笔签署或批示;许多文件盖有制发机关或个人的印信;有些材料是以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的形式存在的,这也是档案具有凭据作用的证明。还有一些文件材料,如合同、契约等制发的目的就是备忘,其凭证作用就更加强烈、更加明显。

2、档案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近年来,我国档案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级档案部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档案的利用服务上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我国档案工作重新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档案事业的宏观管理得到全面加强;各机关、各单位档案室,各级各类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工作扎实推进,档案在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档案工作是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是企业各项工作和员工各种活动的直接记录,通过档案可以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企业的各个工作流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追溯。档案工作也是企业的窗口,是检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抓手,是企业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以及企业与企业领导人接受国家和社会审计、监督和检查的重要基础。企业的档案工作现在已不是仅限于加强对档案自身的管理,而是立足于通过加强档案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县级人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馆室设施设备和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全县不少乡镇和单位至今仍使用被淘汰,不利用防火防虫的破旧木质档案柜,高矮不一、颜色不一,破烂不堪。档案室未配备必需的温湿度调控设备和监控和消防设施。“十防”设施几乎空白。县档案馆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修裱,数字化、翻拍、复制、存储等技术设施设备缺乏。电子档案异地备份以及备份所需的防磁设施缺乏,至使档案部门无法使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档案和提供服务,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难以保证。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近几年,县政府虽然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无法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馆日常维护和运转、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预算,致使有些工作无法开展,如特殊载体档案(特藏室及档案数据库、电子查询系统无法建立)。档案工作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层面上,各单位在档案事业的投入也很不平衡,大部分乡镇和县直单位投入较少。

3、县级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县档案局作为全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编制紧张,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档案处于工作的末端,档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干部长期不流动,使得档案干部的工作视野、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受到影响和制约,存在着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问题;另一方面,机关单位档案员大都变动频繁,流动太快,有些档案员业务刚一入门,便被换岗或提拨。档案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导致档案员学习业务,钻研业务兴趣不高,工作的依赖思想较重。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担当起推动事业发展的重任。

三、对做好县级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管理工作责任化。

专门成立档案管理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明确任务、卡死责任,并规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调动时要办理好档案交接手续,增强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收集归档程序化。

要求各科室资料员主动将本科室及本人经手的需要存档的资料及时搜集、整理并送交档案管理员存档,从而在机关内部形成了由办公室专人负责、其他科室共同配合的档案管理机制。

3、管理工作规范化。

制定机关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员的职责。档案管理员负责将档案资料进行规范整理、合理分类、准确划分保管期限,并装订造册。

综上所述,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创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不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管理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管理道路,一定会把县级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使档案工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论文:浅谈乡镇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2】《档案管理论文: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3】《公共管理论文--如何做好县级档案管理工作》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方法;探讨

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

一、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量意识

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档案管理论文内容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计划,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二、档案管理的正确方法

1 档案库房的设立

从总体上讲不论单位规模大小,凡是档案库房的设立,必须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但是有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往往将库房附设在机关办公楼内。但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一间办公室都可以用作库房的(首先要考虑到楼墙、板的承重性),从档案管理与安全保密的角度来看,不宜将库房设在办公楼的最底层,库房门窗等应专门加固,以防盗窃。还应尽量做到库房与办公室分开,库房与阅览室分开。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管、维护档案保密与安全的基本保障。

2 制定可操作的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一个单位档案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有关。因此制定适宜,可操控的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尤显重要。职责制度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不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

3 注重档案的交接

由于档案具有及强的延续性,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基层单位中,有一部分单位或档案人员却忽视了这一工作环节。

4 致力企业档案的信息电子化建设

我公司档案室经过多年努力,开展了企业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其优势就是以室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我们的体会是

4.1 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室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着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5 档案的管理

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产品往往涉及到国家(企业)的核心秘密,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企业建设的进程。因此,为确保核心秘密的安全,必须管理好档案。

5.1 档案应与非档案分别保管。要设保险柜、保险锁、防盗器,从保管条件上确保绝密档案的安全。

5.2 层层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与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无形”储存在头脑中秘密的泄露。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国家和企业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5.3 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5.4 做好档案的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的区分工作 正确分析和鉴别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根据本企业工作的需要,全面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档案的保管期限。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企业简介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九十五年历史的民族制造企业,也是全国农机行业及常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同时拥有A股和B股,总股本3.74亿股,其中国家持股占31.43%,法人持股占2.69%,上市A股占39.16%,上市B股占26.72%。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及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分别于1994年及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主要从事以“常柴牌”为商标的中小型单缸和多缸柴油机的生产及销售。该公司所生产及销售的柴油机主要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轻型商用车、农用设备、小型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和船机等。近几年来,常柴股份公司全面推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加强过程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力的建设,深化供应商PPM值管理,努力使常柴质保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一个高标准轨道。

二、物流成本变化对制造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表1是该企业2009年1季度财务报表,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本文根据其主营业务财务数据从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三方面来分析物流成本对财务造成的影响。

由表1可见,净利润NI是息税前利润减去利息成本乃理和所得税TX得到的,这里净利润解为3392.34万,主营业务收入S为6.23亿,净利润率5.44%,毛利GM是主营业务收入占减去主营业务成本CGS的差。息税前利润EBIT是毛利扣除运营总成本TOC得到的。存货成本等于平均库存乘以库存比率W。

表2表明了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为21.74亿,企业通过运营后产生了6.23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TA包含13.27亿元的现金CA、3.41亿元的应收账款AR、1.34亿元的存货IN和3.71亿元的净固定资产FA。所有的资产总和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和。它们是8.54亿元的负债合计TD,其中有7.14亿元的流动负债和1.39亿元的非流动负债LTD以及13.20亿元的所有者权益。

基于表2所给出的财务数据,物流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往往最终都反映到成本节约上,可以用灵敏度方法来分析各自的波动情况。如运输费用减少10%后财务状况的变化、仓储费用减少10%后及存货成本减少10%后的财务状况。表3、表4、表5则是运输费用减少10%之后的财务变化。

从计算结果可见,2009年1季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为3392.34万,净利润率为5.44%。企业因此而投入的资产为21.74亿,求得企业有1.56%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1季度的存货周转为4.13次左右,运输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1.84%,仓储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0.41%,存货成本达到总销售额的1.49%。

如果该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将运输费用降低10%,则企业的净利润会增加97.44万元,达到3489.78万。企业的净利润率也将增加到5.60%,净资产收益率从1.56%增长到1.60%。运输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从1.84%降低为1.65%。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还维持不变(假设运输费用的改变并不引起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增加或减少)。

表6、表7、表8和表9、表10、表11同样表明了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随着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降低都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计算得出的数据说明物流成本分析和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结论

表12对比了几种改进方案的财务影响。可见,对净利润率的增长影响最大的是运输费用的减少。因为运输费用占销售比率为1.65%,比其他两项要大,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分别是0.42%和1.53%。同时减少运输费用对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次,库存减少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了1.61%。由库存减少而引起的财务利润的变化既降低了存货持有成本,也引起占用资产的减少。库存周转率变快,库存量随之降低,企业只要用比较少的资本投到库存,大大节省了成本。因此,减少库存战略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有着双重的作用,既能降低占用资本又能增加净利润。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流运作情况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影响的本质主要是物流对相关成本的作用。

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个动态系统,随着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策略、企业战略等的变化,企业的控制体系必须随之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状况,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控制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滨如:《物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刘涛:《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4]王汉江:《企业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要素有5个:公开,目标,界定缺陷,测量缺陷,奖励。所谓公开,即每个职工都要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公开做出自己对致力于无缺陷工作的承诺。所谓目标,即公司为每项工作和个人确定现实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标。在界定缺陷时,考虑到每个公司情况以及每项定货要求不同,对缺陷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西屋公司界定的缺陷有12个:

(1)没有按照计划工作;(2)在送货之前重复性工作;(3)从事了本来完全可以减少费用的工作;(4)低于用户或公司质量标准的工作;(5)高于用户已经确定为合理实用的质量标准的工作;(6)没有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7)没有事先具体计划、指导工人实行这些具体计划,并且没有事先采取必要的纠错行动;(8)没有有效管理成本;(9)从事了虽然能被接受但以某种方式导致其他高成本或延误送货结果的工作;(10)设立比实际报价要高的预计成本项目;(11)对预计成本项目的忽略;(12)没有满足预算要求。

测量缺陷也有各种方式。有的通过目标完成情况来确定缺陷数量。西屋公司的无缺陷测量公式为:绩效=100-有缺陷项目数/无缺陷项目数×100。如果有缺陷项目数等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为零;如果有缺陷项目数多于或小于无缺陷项目数,绩效值就为负或为正。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来自日本企业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大力引入我国。日本企业结合科学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的理论,提出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即将产品的质量缺陷消灭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这样最终产品必然是符合质量要求的。为了做到这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量控制点,每个环节的操作员工都是质量控制人员。为了保障每个质量控制点不出废品,每个质量控制点都设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客观检测手段。按照这种控制要求操作,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用检测都是合格产品。

个别工商组织推行的零缺陷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已经显得不够通用和规范,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1988年由国际标准组织推行的ISO9000系列的质量认证体系,融合零缺陷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成为保障质量管理更加规范的国际化标准。ISO9000实施的是已经具有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质量国家标准,它适用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某一具体产品。该体系认证在市场上标志着质量,国际购买者往往会坚持要求其固定供应商获得这种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严格的程序及考核要求,按照系列分为ISO9001、ISO9002、ISO9003和ISO9004等,依照不同行业设立,但制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是其核心。其中ISO9001标准的用途是:当合同要求进行设计,并对产品性能要求有原则规定或有待制定,只有当供货方充分证实了其设计、开发、安装和服务的能力时,才能相信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应要求供货方按ISO9001提供质量保障。该质量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尊重。因而,只要企业通过考核达到ISO9000质量体系并严格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去做,其产品质量就是可靠的,其服务就是值得信赖的。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代表着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迅速从工商业领域推广到其他领域。在用企业精神、市场原则改革政府组织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影响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以及成功经验也开始推广到公共管理领域,国外许多公共机构如医院、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也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在我国,2000年9月深圳市国税局蛇口分局通过了ISO9001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后河北省地税局也开始学习深圳的经验,在基层机构进行ISO9001体系试点建设。

综合起来,规范化管理的特点就是程序性管理、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

二、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含义

应当说,在政府组织内部推行规范化管理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一些好的经验,但是理论上的探讨还不够充分,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推行规范化管理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规范化管理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约束或自律。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显著特质,诚如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所说:“第一,政府是一种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性的组织;第二,政府拥有其他经济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力。”这两个特性,决定了政府行动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形式多种多样,法律和社会舆论是对政府的外在约束,或政府他律,而规范化管理则是政府的自身约束,或政府自律。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能够有助于消除政府失灵。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工商组织的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公共机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方,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和理念,向社会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需求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政府规范化管理应运而生。在80年代,我国曾经在政府管理中大力推行过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实践证明,目标管理比起规范化管理有许多不足。由于目标管理强调终极结果,容易导致政府行为短期化弊端,而规范化管理强调的是过程结果,能够促使政府持续不断地改进管理质量与效率,因此规范化管理更符合政府组织的特性。

政府规范化管理就是按程序办事。所谓规范化,就是政府按照事先的规定行动,这种规定实际上就是程序。简言之,政府按程序办事,就是规范化管理。政府组织本身就是依照程序建立和运行的,但是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息不对称,政府组织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主观随意性、长官意志以及以职谋私等现象大量存在,以致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的还发生犯罪行为。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就可以大量减少这种不规范行为和犯罪行为,最终提高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的质量与效率。推行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提高管理质量。应当将这个目的作为统帅政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不能为规范而规范,以致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消极面,搞形式主义。

规范化管理要有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化是一个制度建立和强化考核标准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度建立的依据是法规和惯例。法规比较明确,也容易执行。在建立具体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与现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法规条文相冲突。而惯例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且从行为结果上看具有利弊双重性特点。过去在没有规范化管理要求的时候,实际工作也按照许多工作惯例来运作,并取得成效。因此,政府规范化管理应力求将惯例趋利避害,将好的惯例转化成制度安排,将不好的惯例通过制度安排革除。有了制度,还需要对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就需要设立独立的考核标准以及考核机构。首先,标准应是指标化、量化和可操作的。而且标准起着导向的作用,需要下功夫来设计一套标准体系。ISO9000引入公共组织,就是一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除ISO9000以外,还可以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立其他标准化体系。其后,对运行情况需要有外在的独立机构对政府组织进行考核。政府同级组织或上下级组织之间由于形成了一定的利益共同性,比较难以做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容易流于形式。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尚未真正制度化,任重而道远。

三、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难点及解决

全面推行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也有一定难度,这与政府组织的自身特性和承担功能有关。政府是非生产性组织,非营利组织,因此在理解政府管理质量、管理效率方面与工商组织有许多不同,这直接影响政府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设立。政府的行为绩效应当不同于工商组织绩效,不能以政府机构取得的收益当作考核标准,或政府基层组织不能只是以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作为考核标准,而应以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数量及质量的满意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说,由于政府面对的社会经济事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行为都能够走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实事求是地说,政府规范化管理不是万能的。

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会遇到两个突出的矛盾:第一,政府行为合法与合理悖论问题。要么政府行为合法但不合理,比如事事都要按照程序办结果导致不合理行为的发生;要么政府行为合理但不合法,比如为了便利服务对象的需求,省去繁琐的办事程序,结果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到底以哪种标尺来规范政府行为,没有统一意见,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是依据现行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如火车站内厕所收费;以改革精神来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如对娱乐、休闲场所服务人员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工作讲求实际效率和办事遵从程序形式的矛盾。应当说,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可以将效率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制度形式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事事都提前考虑,特殊情况时时出现,需要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因此,刻板地遵循已有的制度规定,也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说,制度是由人创造的,并由人去遵守。而人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规范化管理中也要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留出空间。21世纪的最新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由于这种理念的传播,使得许多具有创新特性的工商企业开始推行弹性工作制以及创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作为侧重程序性管理的政府组织,当然不可能照搬这种弹性工作制,必须推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政府组织也会遇到如何处理效率与形式的矛盾,为此,需要上级关注来自基层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做法,及时地将一些不符合惯例或已有规定的做法纳入到制度创新中。不能忘记,规范化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提高政府组织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政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建立具有可操作法和可检验性的制度。ISO9000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制度,但是需要有相关条件的具备和落实。毕竟,按照ISO9000的要求,需要制定比较繁琐的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三个通用文件,许多政府机构还不具备制定这三类文件的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Q·威尔逊将政府组织机构分成四种类型: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能观察得到的生产型机构;可以观察到付出但观察不到成果的程序型机构;可以观察到成果但观察不到付出的工艺型机构;付出和成果二者都观察不到的应付型机构。显然,只有生产型和程序型的政府组织才具备条件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其他类型的政府组织实施有效管理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一般说来在我国,窗口服务性的政府机构可以参照服务业的ISO9000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和调控性的政府机构主要围绕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

2.细化制度,责任量化到人。政府组织都多多少少建立了管理制度,但是缺乏实施细则,就使得既有制度不能落实。实际部门的经验比较看重领导的重视,以及抓落实就是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实际上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也能起到落实的作用。为了将制度细化和责任量化到人,需要有一套考核政府组织管理绩效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国内对政府组织的管理绩效及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和不具体,今后这应是政府组织理论研究需要突破的难题。

3.尽快建立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对政府组织行为是否规范,从根本上讲不能由政府组织自身说了算,而应当由政府提供服务的受益方社会各界来评价。目前我国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及其考评主要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努力,这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政府做出的积极努力,值得高度评价。但是从长远看,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约束应当是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自律和社会他律。实现社会他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政府业绩考核机构。

4.强化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政府规范化管理固然是政府内部的事情,但是由于与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将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相关服务的质量要求和标准,这样从外部增加了一条对政府规范化管理的督促和检查渠道。实际上,政府规范化管理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让这些受益者了解政府规范化管理制定规定,会更加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5.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与管理素质。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因此政府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和管理素质对完成规范化管理有重要意义。搞ISO9000,首先需要人人掌握相关规定和知识,通过学习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

6.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进政府规范化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的需要。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将加快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本身就需要有规范化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同时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电子政府可以满足政府改革的多种目的和要求。因此,把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的构成要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应当从这个角度审视政府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对电子政务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快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刘瑞.政府经济管理行为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CarHeyel.TheEncyclopediaOfManagement[M].VanNostrandErinholdCompany,NewYork,Cincinnati,Toronto,London,Melbourne,

1982.

[5]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呈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 化1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210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无显明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力以及效益。究其缘由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经产生扭转,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于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1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进程中有些组织没能依据商务环境的扭转及时调剂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胜利的经验以及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以及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入理解知识以及信息的区分。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拥有某种行为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于象性质以及执行效果联络更紧密”。这个观点以及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符合:“知识暗藏于使用者的脑子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于1系列相干信息反应”。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 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至多是1种工具,作为1种高效信息运送者以及信息载体,在人类充沛应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生行为的能力。

二 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良到企业再造

过去10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1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一示。与传统强调对于现有进程逐步改良不同,BPR着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流程作总体性的从新设计。

从逐步改良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 业务流程再造(BPR)

扭转程度 增量 剧烈

出发点 现有流程 从零开始

频率 1次性/连续 1次性

所需时间 短 长

介入方式 自底向上 自顶向下

典型规模 狭小 跨职能部门

风险 中等 高

主要发起方式 统计节制 信息技术

扭转类型 文化 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终究谜底,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以及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重视企业内的数据搜集以及信息同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便性。1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以及信息接口的客户瓜葛管理系统(CRM)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重视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1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类商务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系统的灵便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含企业内外部)。

过去410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阅历了3阶段:自动化、流程公道化以及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期外部市场信息有时乃至比企业提品以及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首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咱们必需对于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良多虚拟企业短期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没法想象的价值。新的、胜利商业模式是不是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首要性,但从胜利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立异更是博得全世界市场份额的症结因素。着请求咱们必需利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以及客户瓜葛,这就不单单是业务流程的调剂,而要从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以及组织间的信息流。

三 从业务进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立异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 Arthur)认为这是1个“从新思考以及再造1切”的时期,企业都基于信息展开业务,企业成败的症结在于审查、调剂业务展开的方式,以适应环境剧烈扭转。现阶段虽然持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展开商务也能胜利,但从长远看企业的延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剂战略目标以及展开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 Kerr)曾经在《规划评论》期刊上对于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患上很快,有时你根本无法预测...,因而咱们更多强调对于外界的快速响应,而再也不是完整靠规划工作。咱们对于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以及.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患上昨天的最好实践或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依据业务以及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剂,学会充沛应用现有知识以及新知识。

四 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以及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抉择将来的行为方案。但从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类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干的3种神话是:

神话一: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量的时间将适量的知识以及信息传递给适量的人。应当说这类观点只合适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于不乱的市场中业务出现增量变化,高档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期的商务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需以更灵便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树立1套系统去对于甚么时间甚么人需要甚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二: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以及业务经验。数据库以及群件技术能存储1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没法存储成心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尤其是知识与利

用环境亲密相干,一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者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应。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欲望以及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1个进程太难实现。

神话三: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以及知识的传布。这类论断也是树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尽管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流零星信息,但在1些首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括繁杂数据结构的通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即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员工愿意应用。过去的钻研表明虽然有内容详尽的讲演以及数据库,大部份高档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赅博的人探讨交互进程来决策。仅以1种统1的方式保留数据有益于理解信息,但阴碍了商务模式的立异,也无益于知识库的更新以及新知识的创造。

五 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络到1起只会对于计算机硬软件厂商发生益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1份访谈录中提到“过量强调技术会迷失症结胜利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 Noes以及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做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以及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 technologies);虽然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份组织仍是在寻觅1些简单问题的谜底:如何扑获、存储以及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同享知识?为了找到谜底,组织必需清楚知识以及信息的区分,这类区分不单单是语义上的,而对于企业信息过多环境中的胜利拥有抉择意义。前1段时间良多媒体以及网络主管争取“眼球”、“注意力”以及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期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而要很好地应用已经有知识进行创造以及立异、把知识胜利利用到拥有市场的新产品以及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创造立异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以及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立异的瓜葛。跟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良多选择来施行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瓜葛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以及销售链管理等。

六 依据电子商务战略施行知识管理

目前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良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于电子商务发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以及发展。为此,咱们必需从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定,调剂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 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 预测 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 集中式 扩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 顺从 自我节制

组织知识进程 利用 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 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 结构化 适度“凌乱”

六.一 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请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协调依托长时间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展开商务要多用“场景计划”(scenario 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化。但这其实不是是说要完整解除组织的规划,而是应用场景摹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订规划,但不会完整依赖这些规划,这类观点在1些新出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显明,这些公司时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察看市场并踊跃响应是胜利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六.二 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跟着信息化程度的增添,良多企业将1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1般采用“最好实践”的情势。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写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常常使业务处理不太灵便。跟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常常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咱们必需斟酌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斟酌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以及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管是外购仍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调和现有技术以及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需从支撑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以及工作流向支撑员工通信以及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类柔性技术以及系统才能支撑实践社区(co妹妹unities of practice, cop),由组织雇员以及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难,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斟酌的,福特以及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六.三 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以及经理们再也不过量强调业务展开的惯例,由于命令-节制系统以及惯例常常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激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节制的角色向“感觉以及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心以及许诺方面区分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于组织远景的许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以及所谓的“最好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做员工社区,这类社区能发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走访组织信息。这1点无比首要,由于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档经理的决策以及底层施行是分开的。对于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扭转。

六.四 组织知识进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好实践有益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初期阶段就要开发最好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常常请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必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从新评价症结假定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利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掏出后再加之从新理解的进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1个问题后常常基于业务环境追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经有知识追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患上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计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1个方向发展。

六.五 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于个人、对于经济都是最可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含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患上次要了,良多组织在从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1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取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法子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以及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胜利来源于“回报增添”。传统出产因素受范围以及规模的限制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偏向,相反信息资产以及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偏向。这是由于知识“外化”的结果,跟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添,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六.六 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节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请求组织维持适

量“凌乱”,就象凯利在《失去节制》1书中描写的缺少固定结构以及外部节制。这类组织只有少许规则、1些信息以及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从新评估以及审视方案的发生进程。这样通过激励试验、从新思考,这类进程增进了行为反思以及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类方式质疑所有假定,不是遵循传统的最好实践而是追求更好、更合适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七 结论

在过去几年中知识管理遭到了极大的关注,良多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吹患上最为剧烈,但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大都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也是没法把“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区别出来的缘由,也引发了“知识管理只会是过眼烟云”的论断。因而,有必要提出1种新的框架来更好地舆解“知识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推进器”。

本文提供了这样的框架,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员工创造力来实现巨变商务环境所请求的灵便性;从全新角度论述了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含意,并与过时的商务模型区别开来。本文还解释了为何高层经理要从新思考商务战略的基本假定、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组织知识进程以及组织资产等。对于知识管理的正确理解有益于推进新的商务战略,患上到更好的商务结果。

一 信息、知识与商务战略

1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呈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 化1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210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无显明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力以及效益。究其缘由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经产生扭转,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于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1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进程中有些组织没能依据商务环境的扭转及时调剂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胜利的经验以及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以及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入理解知识以及信息的区分。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拥有某种行为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于象性质以及执行效果联络更紧密”。这个观点以及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符合:“知识暗藏于使用者的脑子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于1系列相干信息反应”。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 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至多是1种工具,作为1种高效信息运送者以及信息载体,在人类充沛应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生行为的能力。

二 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良到企业再造

过去10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1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一示。与传统强调对于现有进程逐步改良不同,BPR着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流程作总体性的从新设计。

从逐步改良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 业务流程再造(BPR)

扭转程度 增量 剧烈

出发点 现有流程 从零开始

频率 1次性/连续 1次性

所需时间 短 长

介入方式 自底向上 自顶向下

典型规模 狭小 跨职能部门

风险 中等 高

主要发起方式 统计节制 信息技术

扭转类型 文化 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终究谜底,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以及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重视企业内的数据搜集以及信息同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便性。1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以及信息接口的客户瓜葛管理系统(CRM)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重视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1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类商务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系统的灵便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含企业内外部)。

过去410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阅历了3阶段:自动化、流程公道化以及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期外部市场信息有时乃至比企业提品以及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首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咱们必需对于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良多虚拟企业短期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没法想象的价值。新的、胜利商业模式是不是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首要性,但从胜利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立异更是博得全世界市场份额的症结因素。着请求咱们必需利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以及客户瓜葛,这就不单单是业务流程的调剂,而要从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以及组织间的信息流。

三 从业务进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立异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 Arthur)认为这是1个“从新思考以及再造1切”的时期,企业都基于信息展开业务,企业成败的症结在于审查、调剂业务展开的方式,以适应环境剧烈扭转。现阶段虽然持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展开商务也能胜利,但从长远看企业的延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剂战略目标以及展开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 Kerr)曾经在《规划评论》期刊上对于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患上很快,有时你根本无法预测...,因而咱们更多强调对于外界的快速响应,而再也不是完整靠规划工作。咱们对于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以及.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患上昨天的最好实践或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依据业务以及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剂,学会充沛应用现有知识以及新知识。

四 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以及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抉择将来的行为方案。但从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类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干的3种神话是:

神话一: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量的时间将适量的知识以及信息传递给适量的人。应当说这类观点只合适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于不乱的市场中业务出现增量变化,高档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期的商务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需以更灵便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树立1套系统去对于甚么时间甚么人需要甚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二: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以及业务经验。数据库以及群件技术能存储1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没法存储成心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尤其是知识与利用环境亲密相干,一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者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应。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欲望以及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1个进程太难实现。

神话三: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以及知识的传布。这类论断也是树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尽管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流零星信息,但在1些首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括繁杂数据结构的通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即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员工愿意应用。过去的钻研表明虽然有内容详尽的讲演以及数据库,大部份高档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赅博的人探讨交互进程来决策。仅以1种统1的方式保留数据有益于理解信息,但阴碍了商务模式的立异,也无益于知识库的更新以及新知识的创造。

五 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络到1起只会对于计算机硬软件厂商发生益处。

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1份访谈录中提到“过量强调技术会迷失症结胜利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 Noes以及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做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以及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 technologies);虽然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份组织仍是在寻觅1些简单问题的谜底:如何扑获、存储以及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同享知识?为了找到谜底,组织必需清楚知识以及信息的区分,这类区分不单单是语义上的,而对于企业信息过多环境中的胜利拥有抉择意义。前1段时间良多媒体以及网络主管争取“眼球”、“注意力”以及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期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而要很好地应用已经有知识进行创造以及立异、把知识胜利利用到拥有市场的新产品以及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创造立异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以及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立异的瓜葛。跟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良多选择来施行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瓜葛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以及销售链管理等。

六 依据电子商务战略施行知识管理

目前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良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于电子商务发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以及发展。为此,咱们必需从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定,调剂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 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 预测 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 集中式 扩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 顺从 自我节制

组织知识进程 利用 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 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 结构化 适度“凌乱”

六.一 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请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协调依托长时间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展开商务要多用“场景计划”(scenario 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化。但这其实不是是说要完整解除组织的规划,而是应用场景摹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订规划,但不会完整依赖这些规划,这类观点在1些新出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显明,这些公司时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察看市场并踊跃响应是胜利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六.二 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跟着信息化程度的增添,良多企业将1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1般采用“最好实践”的情势。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写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常常使业务处理不太灵便。跟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常常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咱们必需斟酌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斟酌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以及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管是外购仍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调和现有技术以及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需从支撑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以及工作流向支撑员工通信以及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类柔性技术以及系统才能支撑实践社区(co妹妹unities of practice, cop),由组织雇员以及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难,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斟酌的,福特以及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六.三 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以及经理们再也不过量强调业务展开的惯例,由于命令-节制系统以及惯例常常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激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节制的角色向“感觉以及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心以及许诺方面区分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于组织远景的许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以及所谓的“最好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做员工社区,这类社区能发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走访组织信息。这1点无比首要,由于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档经理的决策以及底层施行是分开的。对于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扭转。

六.四 组织知识进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好实践有益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初期阶段就要开发最好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常常请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必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从新评价症结假定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利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掏出后再加之从新理解的进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1个问题后常常基于业务环境追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经有知识追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患上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计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1个方向发展。

六.五 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于个人、对于经济都是最可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含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患上次要了,良多组织在从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1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取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法子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以及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胜利来源于“回报增添”。传统出产因素受范围以及规模的限制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偏向,相反信息资产以及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偏向。这是由于知识“外化”的结果,跟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添,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六.六 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节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请求组织维持适量“凌乱”,就象凯利在《失去节制》1书中描写的缺少固定结构以及外部节制。这类组织只有少许规则、1些信息以及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从新评估以及审视方案的发生进程。这样通过激励试验、从新思考,这类进程增进了行为反思以及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类方式质疑所有假定,不是遵循传统的最好实践而是追求更好、更合适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七 结论

在过去几年中知识管理遭到了极大的关注,良多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吹患上最为剧烈,但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大都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也是没法把“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区别出来的缘由,也引发了“知识管理只会是过眼烟云”的论断。因而,有必要提出1种新的框架来更好地舆解“知识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推进器”。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持续的竞争能力。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场管理的革命。知识管理正是适用这种管理革命需要的崭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本文从知识管理理论的回顾、目前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研究的程度展开论述,以期在正确理解知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对知识管理研究程度,为将来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知识管理理论的回顾

2.1知识管理理论的确立

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是西方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知识企业和确立知识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的指南针式的开山之作。德鲁克初步确立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学术框架。

2.2 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知识管理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9年,国际知识管理网络(TheInternationalKnowledgeManagementNetwork,简称IKMN)成立于欧洲,它促进了知识管理理论的研讨和传播。此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斯隆管理评论》(SloanManagementReview)、《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Science)等学术刊物和《财富》杂志先后刊发了一批重要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Serge的《第五项修炼》(TheFirstDiscipleline)等一批关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理论著作也相继问世。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知识管理实践的大面积推广,知识管理理论也得到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1994年,IKMN在网上建立了主页,并了对欧洲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调查报告。不久,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KnowledgeManagementForum)和其他一些相关组织或出版物也纷纷加盟IKMN,该网络一度成为国际知识管理界的旗手,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讨知识管理问题的主要阵地,在传播和发展知识管理理论、推广和普及知识管理实践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一种与管理科学的其他分支理论相融合的趋势并应用于许多领域。调查发现,知识管理被应用于企业的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风险管理、质量管理、R&D等15个业务领域。然而,虽然知识管理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但真正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实施知识管理还是很少的,致使知识管理技术的使用大多停留在文档管理阶段和工作流程阶段。

3.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程度

3.1国内知识管理的现状

我国开始注重知识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源于经合组织(OECD)1996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进人1999年后,知识管理才成为国内谈论的热门话题,很多的高科技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管理对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进行知识管理的初步尝试。目前,知识管理的认知和实践应用在中国刚刚起步,由于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认知不同,在知识管理的开发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中更多的是文档管理工具的选择。在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禁锢的组织文化及组织结构,固有的知识垄断观念都成为我国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

3.2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就知识管理应用研究而言,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虽然对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比较分散,但它们构成了知识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突出表现在教育、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及各类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中。

对各类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中主要是对虚拟企业、新兴行业中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具体包括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生命周期研究、跨国公司知识管理类型及其转化的研究、基于多和本体的生命周期工程设计知识管理框架、对社会行动元和机构在新行业产生时的作用的研究等。

就知识管理系统实施而言,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一直是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实施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实施方法和框架。

目前知识管理实施研究中仍然缺乏统一模型的研究,部分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如揭示知识管理促进因素、流程或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知识管理综合模型以及针对知识管理方法论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的KMIRIS方法。

4.结束语

自接触"知识管理"一词以来,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管理这一专业研究领域的艰深和乐趣。在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领域要想更好地实现代自身的管理,需要转向知识型管理理念,构建本领域的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并结合各自特征,将知识形成为管理中的利剑。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尚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其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人,知识管理理论的不断不展,各领域知识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洪深,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5-11

[3]翟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强,樊治平.浅析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

[6]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7]徐勇、王福今等著:《知识管理--如何构建中国的知识型企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90页。

[8]金吾仑著:《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41,150页。

[9]Jordan,J.andJones,P.(1997)AssessingYourCompany''sKnowledgeManagemnetStyle[J].LongRangePlanning,30(3):392-398.

[10]Checkland,P.andHolwell,S.(1998)Information,Systems,andInformationSystems[M],JohnWiley&Sonslid,WestSussex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版权所有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在过去几年中知识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很多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吹得最为激烈,但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都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也是无法把“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和“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区分出来的原因,也引起了“知识管理只会是过眼烟云”的论断。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框架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推动器”。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当今市场,风云变幻、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创新、不变革,危机随之而来。居安思危,居危思危,方惧者生存、惧者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逢盛世,立警言,扪心自问,修训自身也。

行业上划20年来,充分运用专卖垄断优势和自身发奋努力,企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随着岁月推移和各方面因素的转化,一些支撑发展的背景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未曾料及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企业潜在风险迅速增加,极有可能进一步积累和升级。

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家将进一步放开烟叶市场,企业面临津巴布韦、巴西等烟叶生产大国、强国的威胁。三明烟叶与国际巨头在市场上将会短兵相接,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烟叶产品的内在质量、口味、价格以及综合利用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一些差距,还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国际竞争力较弱。

烟草行业改革进程加速,对烟叶市场冲击可以预料——云贵烟草工商分离,烟叶将冲破地方封锁,如下山猛虎势不可挡。冲击的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同时,行业组建工业集团,使我们的目标市场逐步集中和缩小,集团对烟叶质量标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加上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手段日趋成熟,以往“人情营销”、“生意营销”做法将可能逐渐失去一定的优势。

烟草税收的进一步提高导致工业企业负担加重,进而会将部分经济压力转移给烟叶企业。就目前情况而论,世界平均的烟草税收负担率注1约为53%,英国、德国、巴西等国家都超过或接近80%,而中国的实际水平仅为43%左右。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都提出要统一全球烟草税收标准并建议把税率提高到70%。在可预见的将来,已加入《公约》的中国政府将会较大幅度地提高烟草税收。成本费用过高、管理不善和经营欠佳的国内烟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因无力消化愈来愈重的税收压力而趋于亏损和衰亡。

一个企业稳健前进,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务实的内部管理。自1984年三明烟草组建以来,管理制度建设从无到有,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但同时,在完善和执行“内控”制度以及“过程化法治”管理注2、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严刑峻法”、“令行禁止”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对于国内外同行,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还没有相应建立一整套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激励措施。我们的科技人员一有新的发明和技术创新,首先想的是如何发表,省级、部级、甚至国际刊物,以取得评定技术职称的条件,却没有确认个人发明和职务发明的区别,没有从保护企业长远利益出发,申请企业专利权和著作权。科研实践成果,往往无偿地奉献给我们的竞争对手——国内外各个烟叶生产种植和经营企业。我们每年接待全国烟区几十次的参观、考察、学习,几十、上百篇极有价值的科技论文和多项科技发明,使本应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核心财富在不经意之间付之东流。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的不到位对企业的风险是巨大的注3。

企业眼下存在着职工进取心衰落、主人翁意识淡化、凝聚力下降的潜在风险。这些年,三明烟草效益好,收入高,员工的进取意识、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的意识有所淡薄——我们有时不讲贡献专讲索取;不讲实际工作需要专讲官职资格排场,干群隔阂增大;不讲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与企业生死与共、风雨同舟;专讲沾企业好处、现在不沾什么时候沾,日夜想着合法地、甚至不合法地使自家钱库更加丰盈,盘算着企业如果衰败,自己仍然风光依旧。这种现象,就是进取心衰落的现象、主人翁意识淡化的现象、企业凝聚力下降的现象,是三明烟草最大的危机。

面对风险,我们应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更应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是可怕的,有重复性的,也有突发性的。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认识它、掌握它,变危机为转机。树立危机意识,要求我们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即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位”,直面风险和危机,不回避、不推诿,敢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针对问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我们应该把树立危机意识贯穿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在mba教程中,管理有一种重要的原则:80/20原则。即在企业里,管理人员(骨干)是少数,但他是关键的;员工是多数,但从管理角度上说,却是从属地位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因此企业出了问题,管理人员应该负80%的责任。如果把管理人员抓住了,就把系统抓起来了,所谓纲举目张,整个企业就有效运转了。

在选拔和使用骨干力量时,我认为应该始终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一刀切是形而上学的,不是辨证地看问题。我认为人才的内在素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第一,科学分析、判断形势和善于把握大局。在复杂的局势面前,能找出最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第二,对一件事有一抓到底的韧劲。每天只抓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因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一件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第三,具备“柔弱胜刚强”的谦虚谨慎作风和强大的学习力。弱可以转强,小可以转大,能够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始终充满学习和实践的激情,就有了向前的目标,就可以永远前进。

我们应该冷静面对日益成熟和发展的市场,不为产品走俏冲昏头脑、看不到危机、不善应变;也不为产品暂时积压,就自暴自弃,做“有奶便是娘”的蠢事,干言行不一的绝事。为应对危机,必须强化全面质量意识,落实各项质量管理措施和承诺服务措施,应该彻底摈弃“不可能”、“做不到”、“吃亏论”等陈旧的思想观念。骨干力量应该率先垂范、带头执行质量管理制度,以实际行动影响员工、教育员工,在企业内逐步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处处规范、事事标准的良好氛围,认真实践我们“至诚至信、全心全意——客户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服务理念,真正赢得市场。

全方位的工作质量,包括烟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企业职能部门,从生产种植到售后服务咨询全过程的工作质量,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对全体员工和烟叶合同种植户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营造一个人人讲产品质量、个个服从产品质量、每个员工自觉为产品质量做贡献的良好氛围,真正把“烟叶质量在我心中,烟叶质量就在我手中”融入到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促产品质量上来。应该抓好质量事故追究制度的落实。加强每个环节的质量跟踪,环环严把关,道道重检查,树立“优质烟叶是靠人制造出来”的思想。坚持质量“三不放过”,即:事故责任人没处理不放过,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落实整改措施不放过。真正把“视产品、服务质量为企业生命”落在实处,形成“谁砸三明烟叶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态势。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可持续性”地贯彻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要求某员工把桌子擦干净,今天他擦干净了,明天就差一点,后天就更差了,大后天可能就不擦了。而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就很难看到。抓管理,我们就应该不停地要求“反复抓,抓反复”。基础工作稍微差一点,就要滑下去,一旦滑下去,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就很难有所结果。因为就岗位任务而言,如果每个人的工作都差一点,这个任务的结果就差太多了,所谓小差距和大差别,就差一点,恰恰看出了一个企业在管理和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异。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第一,是将原先的表扬、鼓励转变为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商品化,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相配套的岗位创新奖励措施。只有将知识产权奖酬机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技术发明的产业化。第二,应该使一切可以取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及时取得国内外专利保护,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的流失。目前,应抓紧时机形成一整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企业智力财富资源不被流失,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应该大力抓好三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与企业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主人翁意识,陶冶和锤炼职工的思想品质,约束职工的行为和动机,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做贡献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中层以上干部,骨干们身体力行,信守三明烟草企业价值观的模范行动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考核企业中层骨干时,应该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搞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干部应果断予以降级或撤职,让全体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我们应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培养和营造全体干部职工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使干群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进而形成和产生三明烟草企业的凝聚力。如果我们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它的强大推动力是无法估量的,这就是“人心齐,泰山移”。在当前烟草行业体制改革和迎接入世挑战的过程中,在努力实现全国行业“数一数二”愿景目标的征程中,全体员工心怀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企业领导、中层骨干和职工之间相互配合,相依为命,认识一致,情感共鸣,定向相同,大家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战略任务和行业的改革,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规避风险、迎接挑战。

电子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测试中心的发展历程。

孙建林:北京科技大学是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北京市材料学科群建设牵头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与品牌学科,由我国最早设立的金相及热处理、轧钢、金属物理等专业发展而来,是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属的3个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均为首批全国重点学科。

培养高水平世界级的创新型材料人才一直是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我校也引领了我国材料学科的教育和教学改革。由柯俊院士主持的“大材料”人才培养项目,曾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大材料”试点班教学模式已在全国普遍推广。近年又开展了拔尖科技人才(理科班)、国际化人才(国际班)和卓越工程师(卓越班)等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得到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立项支持。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前身是1952年建校初期的金相及热处理、轧钢、金属物理等专业实验室,是我校柯俊院士、肖纪美院士、葛昌纯院士、陈国良院士等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的教学与实验研究基地。200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原分属8个系所的实验室进行调整和整合,成立了我校第一个院属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7月,实验测试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11月又被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实验测试中心设有金属材料、电镜、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虚拟6个实验室以及材料加工生产实习基地、中心办公室等部门,共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47人,实验室面积6 642平方米,仪器设备2 438台套,设备总值11 026万元;近三年来每年承担材料、冶金、高等工程师等学院实验课程教学39门,实验学时526学时,实验项目119项,实验课总人时数达58 306人时。为适应国际化办学要求,中心专门建立了双语教学实验室。

电镜实验室

实验测试中心依托部级精品课程及部级教学团队,打造精品实验教学课程;完成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并获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了强化“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我们建立了实验、实习基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并且举办了首届国际大学生显微结构摄影大赛及两届北京科技大学金相实验技能大赛。

:实验测试中心作为材料学科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孙建林:中心通过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推广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成果突出

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高水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是中心实验教学追求的目标:①结合部级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开展精品化实验教学,全国教学名师余永宁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杨平教授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开发新实验;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综合实践密切联系,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北京市教学名师强文江教授依托实验中心力学性能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的硬件基础,设计了完全依照国家标准的实验,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要求,实验中心专门建立双语教学实验室,并特别编写实验指导书,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用中英双语完成。③改建了材料加工生产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工程实践活动的平台和实习基地,满足“工程化”人才培训的需要。

(2)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提供平台,举办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大学生参与实验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自2008年起,实验中心设立了6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平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鼓励学生自主实验。2008~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累计立项401项,参与大学生1 274人,共有35项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部级、北京市级、校级奖项,其中部级奖项20项,获奖作品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12项。本科生共发表SCI科技论文182篇,申请专利79项;读研率达到65%,155人到剑桥、斯坦福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深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认可。

为了培养大学生崇尚实践的精神,2011年3月举办了首届国际大学生显微结构摄影大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九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的100多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300余件。

在2011年6月及2012年8月,举办了两届北京科技大学金相实验技能大赛,有203名学生参加。2012年12月6日至7日,由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决赛在我中心举行。经各高校选拔赛推荐,来自23所高校的71名材料专业优秀学子来京参加决赛。

全国金相大赛比赛现场

(3)建设材料虚拟实验室,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

在示范中心建设中,我们集中优势资源,用3年时间开发了材料虚拟实验室,目前已在校园网上对全校学生开放,并制作成光盘版,计划无偿提供给国内其他高校使用。网络虚拟实验打破了实体实验室资源局限,它高效、安全,不但是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而且为中心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途径。

(4)成立联合实验室,引进顶级实验设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材料实验中心与美国Quantum Design公司联合成立中国演示中心实验室,配备了价值620万元人民币的综合物性测量系统,该设备可在低温强磁场环境下对材料进行磁、电、热学性能的综合测试,是目前国际上材料物理研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2011年还与德国卡尔蔡司公司成立了电子显微镜合作实验室,2012年与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成立了光学显微镜合作实验室。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实验技术装备水平。

(5)坚持开展对外实验技术培训,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服务社会

为了更好地培训电镜实验技术人才,材料实验中心多年来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国电子显微镜技术培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师生以及科研和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已培训人员近千人次,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应用及提高做出了贡献。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从2006年9月开始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2008年6月,实验测试中心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12月获得计量认证资质,从而全面提升了材料实验中心的实验技术和管理水平。以资质建设为特色的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以更加完备的服务体系、更加规范的内部管理、更加满意的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服务于社会。截至目前,认可的检测项目覆盖15个领域,69个项目。2011年实验中心对外服务收入超过100万元,充分发挥了中心优质实验资源的作用。这部分收入反哺实验教学,使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

(6)开展对外交流,接待参观和实习

自2008年以来,实验中心接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大学等国内47所高校、科研院所参观访问1 300人次以上;接待太原理工大学学生认识实习76人次,华北科技学院材料成型专业学生参观实习两批75人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接待法国瓦朗西纳大学、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学者参观访问;接待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外大学生60余人参观、实习。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生在实验中心实习

:贵中心在示范中心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请您详细为我们介绍实验中心具体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工作,为同类实验中心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孙建林:我中心自2007年被评为材料学科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在发展建设中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创新的同时还注意发挥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创造多种途径共享实验测试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

(1)构建了“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深入总结“大材料”试点班的宝贵经验,以“全程化、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为依托,开展了拔尖科技人才(理科班)、国际化人才(国际班)和卓越工程师(卓越班)等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该成果获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2)实验中心组织授课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建设完成了材料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该软件系统包括多类教学资源,获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被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高校使用。

(3)率先建立了材料网络虚拟实验室,采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以三维的形式制作虚拟实验。虚拟实验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知识表达科学、准确,学习方式个性化,且交互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打破实体实验室资源局限,有效降低实验教学设备、材料的成本,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有效途径。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将余永宁、杨平等教授的课程录像到中心网站上,供学生随时在校园网上浏览;同时虚实结合,利用中心的优势师资力量及仪器资源,坚持开展对师生进行各种实验技能训练,举办多期全国电子显微镜实验技术培训。

(4)加强“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专门设立了6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并且举办、承办了多项技能大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

(5)实验中心运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使材料实验中心的实验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验教学、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们了解到,贵中心自2007年就开始建设材料虚拟实验室,经过5年多的努力,该实验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以请您为我们介绍其建设经验与取得的成果吗?

孙建林:从2007年成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起,中心开始建设虚拟实验室,一期建成了包括11个有材料学科代表性实验项目的虚拟实验室。

材料虚拟实验室以三维形式,采用交互性强的个性化方式,准确再现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果;可以展现“板材热连轧生产线”这样难以近距离观察的大型生产设备细节、工作原理及技术参数;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系统能够向学生提示错误;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次数限制,随时登录系统,反复认知,不断强化实验技能。虚拟实验系统设计灵活,各项实验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修改和更新。

材料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建成之后,已在部分实验课中投入使用,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理论讲解时也用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获得良好反响。全校学生都可以自主登录材料实验测试中心网站,使用虚拟实验室。此外,中心分别在北京和河南举办了两次虚拟实验研讨会,邀请近30所高校的专家教师进行分析讨论,探索虚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进行虚拟实验室应用推广。目前该系统已在国内一些大学开始试用。

:“服务社会”是实验测试中心的功能之一,贵中心在对外服务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孙建林:在服务社会方面,实验中心除了开展对外实验测试服务,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坚持开展对外实验技术培训,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国电子显微镜技术培训,已培训人员近千人次,2013年第十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培训班于4月15日至19日举行;坚持开展对外交流,2008年至今接待国内外参观千余人次,接待国内外高校实习和社会实践数百人次。

实验中心大力支持改进、自制仪器设备用于实验教学。例如:刘德民高级工程师把三台φ130二辊实验轧机用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拆装,自主开发了轧制工艺参数计算机采集系统,可以在轧制过程中自动检测7个轧制工艺参数并自动处理数据。该轧机及测试系统已推广到国内5所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天津大学、新疆钢铁学校、太原理工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计12套。

王立锦高级工程师结合科研成果自制了薄膜材料磁电阻效应测试仪,从2009年起应用于本科生材料物理性能实验课教学。此设备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教学仪器设备评选中获成果奖,设备已经推广到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高校使用。

:请您介绍实验中心未来的发展建设方向。

孙建林:为了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测试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材料学科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实现以下7个方面的目标:

(1)继续探索、构建适合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2)实验中心集约化管理,设备资源统筹安排,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共享。

(3)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改、扩、新建各实验室;结合新专业,建立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建设双语实验教学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材料制备与加工实习基地。

(4)结合部级精品课程和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金属材料实验室软硬件配置,将其打造成国内本专业的样板实验室。

(5)继续举办对外实验技术培训,拓展培训内容;建立全国电子显微实验技术培训中心。

(6)举办更多实验技能竞赛,提升大学生的实验研究兴趣与动手技能。

(7)将一期建成的材料虚拟实验室的11个实验项目应用于实验教学,并在国内高校材料学科进行推广,同时进行虚拟实验室二期建设工作。

孙建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3~2004年兼任青海大学校长助理,协管科研与实验室工作。自2000年起,从事实验室整合、建设与管理工作,发表实验教学、教改与管理论文10余篇,负责建设了材料虚拟实验室。现任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12年12月组织全国首届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上一篇: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质量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