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5:07:01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电子科技》(CN:61-1291/T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电子科技》主要刊登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新发明、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实用技术方面的技术论文、综述等稿件。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欧阳征标早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静电混合型自由电子激光器的概念。他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10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SCI收录30余篇,被EI收录近6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0项,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中国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1项。

1988年6月,欧阳征标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任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固态光子实验室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光子晶体的理论及相关光子器件的开发研究。

近年来,在光子晶体研究领域,他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光子晶体全光逻辑门和全光半加器等逻辑光路;他还提出了一类光子晶体磁光环行器、单TM模工作的磁性材料Bragg光纤结构、宽禁带全角度反射器结构以及正入射情况下超窄频带、超窄角度单偏振滤波器结构等。他发现了光子晶体谐振腔的模式分类特性和复周期光子晶体中的密集多通道滤波特性。他提出的二维FIBONACCI光子晶体的概念,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了该光子晶体存在较大的光子禁带。

在太赫兹领域,他提出一种高灵敏度太赫兹摄像头,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他提出的几种宽调谐范围窄带连续波太赫兹发生器,曾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他还曾获得过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短波长光子晶体三维谐振腔”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2000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种复合型光子晶体微谐振腔”获深圳市2005科技年会优秀论文奖。在深圳大学工作期间,他曾获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深圳大学先进工作者、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入选美国“马库斯科学与工程名人录”、“马库斯亚洲名人录”、“马库斯世界名人录”。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刘强和毛德鹏获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分别赴Old Dominion University和Iowa Stat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其硕士论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欧阳征标曾负责申报成功广东省名牌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名牌专业。他还是创建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负责人。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04-02

一、引言

常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是: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微电子、新能源和新兴光电行业。

二、专业现状

1.社会需求情况。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设计人才的短缺。

2.师资力量。本专业共有14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1位、副教授3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28.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位,占比64.3%,另有4位教师博士在读,即将毕业。

3.科研情况。现有实验设备资产超过300万元,近五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厅级以上项目4项,累计科研到款70余万元。发表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4.课程设置情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时注重协调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学时比例,并且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课程。主要的专业课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MEMS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等课程。实验环节有: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

5.人才培养。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又具备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微电子技术等专业的相关知识,在薄膜制备、微电子工艺、电子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在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内就业的机会较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超过95%,学生最近在人才市场应聘的反馈信息说明,我校本专业的学生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有一定竞争优势。另外,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在上升,近5年,共有37名学生考取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考研录取率分别达到12.3%、15.9%和24.2%。

三、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专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主要体现在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仍然较低,教师专业结构较分散且偏物理,具有微电子或半导体领域研究背景的教师较少。原因就在于:(1)本专业属于热门专业,全国相关的企业众多,对高层次研究人员的需求较大,而培养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院校相对较少,研究生毕业的规模还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2)企业给出的薪酬待遇较之高校要高出不少,这也是造成引进不到具有专业背景教师的一个极重要原因。(3)近一半教师是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科背景相差很大,很难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

2.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仍需大力加强。物理学科在校内是属于弱势学科,不仅缺少高层次领军型的学术带头人,而且教师的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面临着科研经费少、科研设备缺、科研氛围不浓厚等问题,科研平台的建设也存在着巨大的压力。虽然近年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实验设备,基本满足了本科学生专业实验、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科研的需要,但仍然面临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设备利用率低、维护人员缺、维护经费少、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3.专业的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与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相成的辩证关系。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重大和综合性的课题。在这方面存在着:(1)缺少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课程设置不规范,不是按需设课而是“因人设课”。(2)教材选择和讲授内容没有统一标准,仍然是“因人而异”。(3)课程知识讲授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现象;(4)学生学习多以“自我为中心”,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认识不够、毕业去向不明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抓“质量”,只有经过“教”与“学”双方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4.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实验知识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看,专业实验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出现了专业实验开设数多、教学学时长、所需教师多,而教师个人工作量少、无人愿意承担实验课程等问题。

5.毕业生的就业导向有些许偏离。由于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光伏企业,而且就业形势良好,这直接导致下面几届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是面向光伏企业就业的,甚至有些老师也有同样的看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也会使就业形势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而电科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就业应当是面向整个微电子行业的。

四、专业建设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全部依托于此。师资队伍建设应外引内培相结合,坚持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为主,并且重视制度设计,形成一整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1)引进的人才应能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及凝聚态物理、光电信息材料硕士点建设的需要,可定位于引进具有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MEMS技术等领域研究背景的年轻博士,其中主要以引进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人才为主。考虑到专业的长远发展,应尽可能引进实验研究人才,相关的学科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2)在人才引进后的使用上应明确其主要任务是科研和专业建设,有计划地为其搭建科研设备。(3)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人才引进工作应主动出击,按需引进,省内外相关的院校有: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等。

2.科研平台建设。好的科研平台是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提升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的现状是投入到科研平台建设的经费较少,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常州大学“十二五”事业规划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因此,我们应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融合,使基础科研平台不仅能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需求,而且能满足凝聚态物理和光电信息材料专业硕士生、相关教师的科研任务,以科研带动教学。

3.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专业课的开设必须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研室应认真讨论每一届学生的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引进等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可以新增一些与专业、就业联系紧密的课程。(2)注重教材的通用性、经典性和新颖性。选择本专业多数院校都采用的教材。经典教材是国内或国外在本专业学习中长期使用并得到公认的优秀教材。学生通过经典教材的学习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新颖性是指新版和再版教材包含有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新版教材的学习能够了解当今世界上本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和发展方向,拓展知识面。(3)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课堂讲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可以考虑有计划地、有选择性地选派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4.专业实验教学环节。针对目前专业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考虑大型设备的相关实验课仍由原先的几位老师承担,其余实验课由新引进的博士上,适当增加实验课教学的工作量。此外,除了目前已开出的专业实验,应充分利用已购买的设备,开设与企业生产工艺相关的专业实验,学习与制备一些半导体器件,同时应投入经费、人力,保证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这些设备。

5.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教师、系部负责人应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对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做好专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尽早准备。可以通过教师讲座、请已经工作或读研的同学参加座谈会、进企业参观实习等形式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继春,毛剑波,杨明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38-141.

[2]王健,樊立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56.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2-02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培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13,(3).

[2]徐文彬.应用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1,(8).

[3]封余军, 王文华,师文庆.影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4]朱培逸, 徐本连,谢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子教育,2012,(13).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子科学技术;雷电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052-01

雷电具有发生频率高,重复性和危害性等特点,根据雷电危害的途径划分,可以将雷电危害分为三类――直接雷危害、雷电静电感应危害和雷电电磁感应危害。在人类广泛应用电子技术前,雷电对我们生活的主要危害是直接雷危害,主要针对人和物进行雷击。电子科技得到普及后,由于我们的生活生产越来越多的与计算机电子电气设备相互联系,雷电对我们的危害就由原先的直接危害进入到雷电静电感应危害和雷电电磁感应危害。

雷电防护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内蒙古兴安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北部倚靠兴安岭,由于兴安岭的分支都延绵向东南方向,所以兴安盟地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因此造就了兴安盟气候变化多样的局面,根据内蒙古兴安盟气象局多年来对该地区雷电的发生的统计资料来看,兴安盟年平均雷电日数二十九天左右,全年发生雷电现象无规律,但是可知夏季是兴安盟雷电多季,特别在中午之后到下午傍晚期间。根据我国对年平均雷暴日的划分等级来看,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属于中雷区。

雷电防护技术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计算机系统雷电防护遵循的原则与其他安全原则相同,都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为唯一方向。其次,针对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的各方面条件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地理晴况、土壤水文条件、气象环境、雷电活动情况和规律以及雷击事故的原因和后期的解决办法等,在上述条件都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制定相符合的雷电防护措施。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技术分析

根据对雷电危害的防护途径划分,可以将防护雷电分为三个部分:直接雷的防护、感应雷的防护以及线路来波的防护。

(1)、直接雷的防护

雷电不通过其他物体而直接击打在设置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筑物上被看做是直接雷,针对直接雷击的主要防护措施就是采取在建筑物等上面安装避雷针和接地装置。通都是在建筑物最顶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线等,避雷针或避雷线都有多条进引导,根据原则应该布置四根以上的引下线进行引导,在两条相邻的线之间最大相隔距离应小于等于十二米,称为对称布置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分离相间布置的引下线,使其相隔较远,进而可以均衡电位。在对避雷设施的要求上是保证用镀锌扁钢与建筑物顶端的避雷针和避雷带下端接地连接,这样可以在最大的安全范围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个设备进行保护,针对不同的雷击途径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要采取不同的防雷措施,以期取得最好的雷电防护效果。

(2)、感应雷的防护

所谓感应雷即是我们常说的二次雷击,二次雷击又分为静电感应雷和电磁感应雷。在雷电产生的时候,由于雷电电流变化极大,又有电流产生,因而会产生强大的交变流电磁场,金属又是电流的良好导体,这样一来周围的金属物件都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会向周围的物体进行放电。此时如果雷击导线连接,并被感应电流感应到,就会对计算机的通信连接设备产生极大的破坏。

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感应雷电防护中,应该始终注意使建筑物内个楼层间进行分层屏蔽感应电流。对避雷设备要注意对其线路终端的设施进行架空,在供电变压器两侧都要进行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安装,主要是安装在高低压两侧。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个电源设备设施的所有接地线,都要分别和电缆沟的铜排进行相连接,这样就能够形成环形接地母线连接。

对计算机系统的雷电电磁干扰防护措施中,对屏蔽网的设计应该着重注意对计算机系统的中心机房装设,可以对电磁干扰进行评比的屏蔽网,此屏蔽网要特别根据抗电磁干扰的要求进行设计。盒状的金属壳体,以及包围在金属壳体的导线,以及连续的金属网等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屏蔽设计。对屏蔽设计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注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心机房的屏蔽,如果机房的计算机设备对屏蔽的要求较高,那么就要针对这种情况在机房周围安装金属屏蔽网。第二,对设备的信号线的屏蔽,以及包括电源线注意防电磁干扰。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信号线不论是在建筑物室外还是室内,都必须进行屏蔽设计。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采取屏蔽电磁干扰和对地进行接地的两项技术措施,都能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这也是在最大范围内降低了最小的破坏程度。

(3)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中的线路来波防护

线路来波防护主要是针对雷电通过架空的线路或者其他金属管道产生雷电波并由架空线路或者金属管道作为媒介直接导人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枢机房内的危害进行防护,即保证了设备设施的安全,又保证了操作人员的切身安全。根据我国国内雷击事件的统计和分析,在所发生的雷击事故中,雷电波侵入造成的破坏事故所占比例为一半以上。因此,要减少或杜绝此类雷击事故发生,就要主要两点:第一是给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中枢机房装置避雷设备,从而达到控制电压幅值波动较大的目的;第二,对进线端进行保护设计,这样可以在雷电进入中枢设备的源头进行控制,减少雷电波发生。

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对计算机系信鼠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为了保护我们的利益,就要保证这些系统的安全运行。雷电是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广泛,且破坏力度最大的灾害之一,它的产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电磁干扰现象,这就会给我们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作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那么如何降低影响也是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龚细明,苗健,段和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技术初探[J].江西气象科技,2005,(08)

[2]宋佰春,李斌,袁安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技术初探[J].计算机应用于软件,2008,(10)

[5]刘佼;徐彬彬;孙大雨;川气东送扬子站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综述[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卢干斌;李碧;浅谈CORS系统的整体防雷[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傅彦教授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为本科学生授课,深受学生欢迎,也得到学生的尊敬。她满腔热情的课堂讲授,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她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都受到学生的关注,课堂教学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和极大的成功。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特色。2007年1月,她在“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排名全学院教师的第一名。另外,长期以来她一直指导本科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自1998年以来,共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其中已获硕士学位42名,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

2教书育人,用真爱感化学生

傅彦教授从教25年来,凭着满腔热血和赤诚之心教书育人,乐于奉献。长期以来,傅彦教授的育人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同行及学生的充分肯定。她所指导的研究生成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不少人在全国各大企业中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在要求学生学业上进的同时,傅彦教授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学生们做人方面的教育。她所提出的本科生导师制对当今的本科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由她亲自指导的本科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有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在其他综合素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她要求她的学生像她一样事事求真。“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是她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从教以来,她的务实精神及教学成果为她赢得了诸多荣誉,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电子科技大学首届“优秀主讲教师”、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师奖”、“先进女教职工”等光荣称号。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傅彦教授潜心钻研,积极探索,以勇者之志探索教学新路。经过数年辛勤钻研试验,她终于创出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基础专业课的教学与方法。提出了“离散数学”中以逻辑为主线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描述问题的方式、证明问题的按定义证明方式。她先后到欧洲和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和教学考察,将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及科学成果及时引入到国内的高校中,制定出了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负责和参与的教学建设项目中,《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改革》于2001年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21世纪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2004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于2004年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中,她先后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离散数学及辅导、实验教材6部。由傅彦老师负责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离散数学及应用》和《离散数学实验及习题辅导》在2007年7月出版发行,其负责的“离散数学”课程获得部级精品课程、四川省精品课程。她所领导的“离散数学”课程小组拥有国内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环境和一支在全国同类课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师资队伍,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离散数学”课程网站和“离散数学”的系列教材在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4科研工作成绩突出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19-02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常态的出现,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许多高校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新增设专业的建设,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综合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力求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学生能就业、易就业、就好业,是新增设专业的主任、学校各有关部门和辅导员必须面临的问题。西安工程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新增专业学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西安工程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

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应用物理学专业微电子方向的基础上,于2009年提出申请,同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于2010年增设的,专业代码为080704,属于工学大类,电子信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征

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和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固体电子学、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他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的基本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5)了解VLSI和其他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微电子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备以下特征:兼容性:本专业是理工兼容的专业,融合了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交叉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等多种技术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基础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重在建设和积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以教学团队为抓手,以课程群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深化改革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将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作为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实现成效的最大化。

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教学团队从师资队伍中产生,不能孤立于师资队伍建设之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带领和引导,需要传帮带。为了使教学团队具备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大面积教学质量,必须大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开办时间不长的新专业而言,更要特别注重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

首先,理念引导,认识到位。我们始终坚持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的宗旨,确立了教学的重要地位,为了把教学这个良心活做好,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再强调换位思考,希望任课教师要像当年要求自己的教师那样要求自己,以对学生、学校、家长、专业、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教师们教学态度端正、认识到位,责任心强,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其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如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教学信息交流反馈机制、资源经验共享互用机制,通过互相听课、针对性听课、随机听课、学生评教等渠道了解、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沟通并督促限期整改。

针对新近开办专业青年教师多的现状,我们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定期、不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交流治学、教学、科研经验,要求他们跟班听课并要听不同教师的讲课,博采众长。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个人特长选定主讲课程(至少两门),扎实练就教学基本功。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加速他们的成长。

1.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团队不能脱离课程而单独存在,课程群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去建设。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本科教学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将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把建设落到实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建设效果。微电子教学团队和课程组认真研究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这几门课程之间的区别、联系、共性和互补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改革,以促进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处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团队和课程群建设的成果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接受课堂和学生的检验,并做到互相促进,增强了整体效果。

2.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相结合。只有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我们对教学研究常抓不懈,常研常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案实施等方面全方位抓起,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课程内容的研究与改革,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科学体系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主线、抓住要点;从微观上对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如MOS场效应管与现行手机屏之间的关系,由于和实际生活非常近,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改革方面,可以阅读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从中受到启发,如杨振宁的老师泰勒水平很高,但往往无暇备课,上课时总是现想现推,有时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恰恰是在他摆脱困境和纠错的探索中,让细心的学生有机会亲眼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鲜活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泰勒是无意的,有经验的教师难道不可以有意而为吗?教学的关键和难处在于揭示前人的发现过程和思想脉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教育学原理,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提问、专题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纠结探索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把自己现有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带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并通过专业课程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

3.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践、毕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微电子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实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不断的实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取代传统的教师主体式的模式,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大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力求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学生比例逐年递增的趋势。生产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增强创新的重要活动,通过不断加强实验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教育环节,使学生自己体验学、用微电子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在学科建设中多位一体,统筹统建,将课程群、教学团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培养等有机融合、统筹统建,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经过6年的建设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8月我校微电子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青年教师培养富有成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同行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刘占柱,于彦华,赵湘莲.新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4).

[2]刘焕军.培养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3]刘晓.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平台创新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

[4]张朝霞,吴杰颖,黄毅萍,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化工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2007,24(4).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应用物理学专业微电子方向的基础上,于2009年提出申请,同年9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于2010年增设的,专业代码为080704,属于工学大类,电子信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征

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和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固体电子学、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集成电路和其他半导体器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的基本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电子产业政策、国内外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其他法律法规;(5)了解VLSI和其他新型半导体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微电子产业发展状况;(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具备以下特征:兼容性:本专业是理工兼容的专业,融合了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交叉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等多种技术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基础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电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重在建设和积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以教学团队为抓手,以课程群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深化改革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将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作为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实现成效的最大化。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教学团队从师资队伍中产生,不能孤立于师资队伍建设之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带领和引导,需要传帮带。为了使教学团队具备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大面积教学质量,必须大力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开办时间不长的新专业而言,更要特别注重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理念引导,认识到位。我们始终坚持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的宗旨,确立了教学的重要地位,为了把教学这个良心活做好,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再强调换位思考,希望任课教师要像当年要求自己的教师那样要求自己,以对学生、学校、家长、专业、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讲好每一节课。教师们教学态度端正、认识到位,责任心强,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其次,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如青年教师培训培养机制、教学信息交流反馈机制、资源经验共享互用机制,通过互相听课、针对性听课、随机听课、学生评教等渠道了解、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沟通并督促限期整改。针对新近开办专业青年教师多的现状,我们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定期、不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交流治学、教学、科研经验,要求他们跟班听课并要听不同教师的讲课,博采众长。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个人特长选定主讲课程(至少两门),扎实练就教学基本功。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加速他们的成长。

1.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团队不能脱离课程而单独存在,课程群需要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去建设。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本科教学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将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把建设落到实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建设效果。微电子教学团队和课程组认真研究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这几门课程之间的区别、联系、共性和互补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改革,以促进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处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团队和课程群建设的成果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接受课堂和学生的检验,并做到互相促进,增强了整体效果。

2.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相结合。

只有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我们对教学研究常抓不懈,常研常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案实施等方面全方位抓起,不断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课程内容的研究与改革,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科学体系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主线、抓住要点;从微观上对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如MOS场效应管与现行手机屏之间的关系,由于和实际生活非常近,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改革方面,可以阅读科学史和科学家传记,从中受到启发,如杨振宁的老师泰勒水平很高,但往往无暇备课,上课时总是现想现推,有时就会陷入困境或误入歧途,恰恰是在他摆脱困境和纠错的探索中,让细心的学生有机会亲眼看到老师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鲜活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泰勒是无意的,有经验的教师难道不可以有意而为吗?教学的关键和难处在于揭示前人的发现过程和思想脉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教育学原理,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提问、专题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纠结探索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把自己现有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带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并通过专业课程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

3.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践、毕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几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微电子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实行“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坚持不断的实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取代传统的教师主体式的模式,构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体系。加大力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力求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学生比例逐年递增的趋势。生产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能力、增强创新的重要活动,通过不断加强实验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教育环节,使学生自己体验学、用微电子的乐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在学科建设中多位一体,统筹统建,将课程群、教学团队、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青年教师培养等有机融合、统筹统建,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经过6年的建设与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8月我校微电子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青年教师培养富有成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也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同行的好评。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科研竞争力 ESI数据库 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in Colleges of Western Region

――Econ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ESI Database

LU Wei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focus on Building Offi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49)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st 11 years the ESI database-related data on the Western College papers total cited frequency, high has been cited papers and hot papers published circumstances, etc.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of objectively true of a reflection of the wes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position and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tatus quo.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ESI database; econometric analysis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对自身在世界上所处位置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本文试图根据ESI数据库中各校论文总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及热点论文等方面的数据,从论文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来定量的反映西部地区各高校在国际范围内的位置及科研竞争力现状。

1 数据来源

1.1 基本科学引文(ESI)数据库

基本科学引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数据库是由世界上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ISI(美国科技信息所)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ISI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和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万多条文献纪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②③

1.2 研究对象

本文选用的是ESI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时间段的数据。④研究对象是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在世界前1%的46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西部高校。西部地区共有10所高校进入排名,分别为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 西部地区高校ESI数据排名情况

表1为ESI数据库中西部地区各高校的基本数据,同时还分别选择了论文总数、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热点论文数在国内及世界高校中排名第一的高校作为参照,从表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区10所高校近11年来发表的论文数均未超过15000篇,其中以四川大学发表的论文最多,为14683篇;而论文的总被引频次也以四川大学最高,为71159次;10所高校篇均被引频次整体偏低,其中兰州大学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最高,为6.13次;10所高校高被引论文总数最高仅为76篇,其中高被引论文的产出率以西北大学最高(1.14%),仅有西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高达到中国平均水平(0.71%);西部地区仅有5所高校拥有热点论文,其中四川大学6篇,电子科技大学3篇,第四军医大学、兰州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各有1篇。

3.1 总数较少,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论文总数是高校科研生产力的体现,西部地区10所高校论文总量偏低,与哈佛大学(103349篇,世界高校第一)和清华大学(32570篇,中国高校第一)差距明显。此外,西部各高校间差距较大,10所高校间最大相差达6倍。由此可见,西部地区高校不论是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还是与国内名校相比,差距均比较明显,整体实力还不够突出,同时各校之间的差距也较大,整体发展不均衡。

3.2 学术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亟待提高

由表1数据可知,西部地区高校发表的论文整体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普遍不高,这首先与西部地区高校总量较低有关,但主要还是由于论文本身水平不高。从论文单篇被引频次来看,与哈佛大学的差距依然很大,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内第一)的差距也不小,因此,各高校应注重科研质量,提升论文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科研竞争力,为实现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学科的目标奠定基础。

3.3 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创新能力不足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是指在ESI相应学科领域和年代中被引频次排在前1%以内的论文,⑤它代表了某一学科中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高水平论文,是学科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而高被引论文产出率(高被引论文数/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发展潜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该机构在以后发展中越有可能产出更多优秀的论文,有能力持久保持该学科的核心地位。西部地区高校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偏少(最高仅为76篇),与国内外名校均具有较大差距(北京大学363篇,哈佛大学4800篇),说明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科竞争力还不高。但是,从高被引论文的产出率来看,西北大学(1.14%)、西安交通大学(0.71%)、兰州大学(0.7%)均在0.7%以上,已经超过或接近国内平均水平(0.71%),其中西北大学的高被引论文产出率与北京大学(1.24%)也相差不大,说明西部地区部分高校的学科均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有望在未来的若干年中,率先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

热点论文(hot papers)是指某学科领域发表在最近两年间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内被引次数排在前0.1%以内的论文,是衡量高校科研创新力的指标之一。从热点论文数量来看,西部地区共有5所高校拥有热点论文,但总共只有12篇,仅占国内热点论文总数的6.4%,与哈佛大学相差甚远;另外我国热点论文总量也偏少,这说明国内高校学术研究的引领性不足,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因此,各校应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把握好学术前沿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前瞻性,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4 小结

本文基于ESI数据库,分别从总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数量,对进入ESI排名的西部地区高校的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发展力和创新力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定量的反映了各校科研竞争力的现状。从以上各方面来看,西部地区高校科研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校际间发展不均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② 王颖鑫,刘德洪,刘清.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应用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37-140.

③ 董文军.基于Web of Science 及ESI的学科数据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09.28:27-31.

④ ESI数据库. esi.省略/home.cgi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地点:埃及开罗。

事件:2010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决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本届大赛的主题是“辉煌金字塔”,即机器人逐个建成3座金字塔。在3分钟内,最先建成三座金字塔指定部分的获胜队可以成为“机器法老”。随着决赛比赛哨声响起,长着4只手臂的“成都造”机器人就让各国参赛队员大吃了一惊:穿插金字塔块,推送底座,放置塔顶,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又迅猛,通常要一两分钟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队的机器人只需要几秒钟、十几秒钟就“搞定”。其中,最小的一块金字塔仅用了一秒多钟就盖完了,这种眨眼般的速度让不少国家的代表队惊得张大嘴巴。“太猛了!我们还没看清楚机器人的动作,金字塔就已经盖完了。”观众彻底被这4个长相特别“朴实”的机器人折服了:“抛开外观,中国队的机器人确实非常实用!” 这是中国队连续第四次获得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而代表中国队出战的,就是我的母校――坐落在“天府之国”的电子科技大学。

早在1956年9月,在的亲自关怀下,国务院提出了“将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的与电讯工程有关的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的战略。紧接着,在六十年代,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委直属的8所国防工业重点院校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并入选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名单。

时至今日,母校历经风雨五十载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科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教育部批准,重点建设的信息安全、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这7个专业。这为我们这些对国家建设抱有远大理想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就业基础。

学校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学生入校的前两年课程差异不大,接受统一电子信息领域基础类专业培养,从大三起再细分专业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还可在大一到大三的任何时间,申请转任意专业,学校不设比例门槛。每个学期末,学生都能对想转专业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只要通过了学院的自行测试,即可转专业。如果你担心这样分大类培养、随意转专业,专业课学习会受影响,那你大可放心,由于学校开设专业基本都是电子信息领域,专业之间的界限并不特别明显,学生前两年接受通识教育,即使后两年转专业,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能容纳全校80%的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各类科研竞赛,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培养。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学校特意设立了创新学分,学生在大学四年必须完成一定量创新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创新学分可通过参加科研实验、社团组织和等途径获得。每年还有30%的本科生能申请到校级的创新基金。学生可以以3~5人为一组,向学院提出创新基金申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设立项目,学院筛选后报给学校。学校会聘请相关专家评估审核这些项目,如果具有可行性,专家会鼓励学生继续完成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资助金额在3000~10000元不等。而且学校并不过分看重学生科研项目的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理念,项目的验收方式也放在了考核学生在实验中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上。

上一篇:智能科学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小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