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2 14:10:24

电力实习计划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属地化管理后,上海电力学院教师队伍出现了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教师队伍的行业特色和实践能力加强培养,打造一支有特色、实践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原电力部部属高校。在长期依托电力行业办学的过程中,与行业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水融的共生共荣关系。校企之间全面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造就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型教师队伍。但是,2000年属地化管理以来,学校经历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其间,教师队伍在规模高速增长、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较大优化的同时,却出现了工程应用能力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加强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激发教师下电厂实习实践的动力,校企合作打造实践性教师队伍取得初步成效。

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

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队伍增长了近两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更是大幅度增长。在学校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发生较大质变的同时,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和电力特色背景的教师比例却严重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学校近年来虽然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名牌大学,但是,真正毕业于电力和新能源等传统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比例不高,具有在电力行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师职务的比例则更低。据统计,2003年—2009年,我校共引进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380多人,其中具有电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仅有19人,比例仅为5%。其二,学校属地化管理以后和电力行业没有了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相互联系的紧密度大大下降,电力企业没有了接纳青年教师实习实践的义务和责任,对青年教师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和产学研合作造成了严重障碍。其三,近年来那些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电力企业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的老教师陆续退休或退出教学科研一线,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现象的发生。

2.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实践性教学效果堪忧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势头迅猛,一批批超大火力发电机组纷纷上马,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强劲。但是,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高校和电力行业没有了行政隶属关系,信息反馈滞后,跟不上电力行业改革的步伐,甚至游离于电力和能源改革的大潮之外。这种现象反映到教师队伍建设,最直接的后果一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电力行业的改革,没有亲历超大火力发电机组上马和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所以,电力行业的改革和新能源的发展既没有在大学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也没有及时走进大学课堂,导致电力高校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步伐和发展实际。二是属地化管理后,电力企业接收青年教师培训和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动力下降,实践基地不断萎缩,参加实践的青年教师比例不高,实习的时间有限,加上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对行业不熟悉、对企业不熟悉、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不熟悉,甚至连一些设备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近年来,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和华东地区部分电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电力企业实习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青年教师的实习实践一是比例偏低,数量有限,难以根本解决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难题;二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很难和企业技术人员找到合作的契合点;三是实践成果不能及时反哺于教学实际,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践效果。

3.工程应用能力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

属地化之前,由于特色高校和行业同生共长、同属一个系统、同一隶属关系,校企关系形同一家,教师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非常密切,不少教师经常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调试设备、科研攻关,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的同时,自己也经受了锻炼,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双师型”人才。随着教师科研实力的增强和产学研合作步伐的加快,一些企业敢于也愿意把大的项目交给学校来做。但是,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个别高校服务行业、承接行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下降,企业不愿也不敢把大的项目交给这些高校来做。我校一课题组1998年承接的《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总标的为740万元,规模为学校历史之最,也是当年上海市教委系统第二大科研项目。我校的产学研工作得到了当时国家教委的较高评价,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属地化管理后,多数青年教师既缺乏“涉电”专业的学科背景,又缺乏电力企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良好的企业人脉关系,更缺乏主动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导致工程应用能力逐步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近年来,虽然也和电力企业有不间断的科研合作,但是,来自电力企业一线项目的比例越来越低,并且再也没有接到过比江西省电力公司更大的科研攻关项目,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亟待加强。

4.行业和高校争夺人才现象加剧,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对电力院校毕业生构筑了光明的前景,另一方面,随着“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等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大大增加。加上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电力系统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待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高校在和电力行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往往处于下风。调查显示,具有电力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每年培养的博士毕业生90%以上都选择了部级大电网公司或电力系统科研院所。除非遇到有家属需要安排等特殊情况,这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一般不会主动选择高等院校。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2008年,我校在引进清华大学一名该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已签好聘用合同并为其办好入沪的一切手续后,却被上海一家电网公司挖走了。我校在近年来的高端人才争夺战中,和电力企业打了很多这样不期而遇的遭遇战。

二、打造有特色、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及思路

1.制定“双师计划”,特色和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为尽快改变教师队伍工程应用能力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局面,我校先后出台了《教师下电厂实习、培训工作实施细则》、《中青年教师下现场参加电力生产实践修订意见》、《中青年教师电力特色培养工程》。2009年10月,学校又出台了《电力特色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简称“双师计划”)》等系列文件,从学校层面对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计划和规划,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特色、应用能力强的实践型教师队伍被提到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各个二级学院也都根据自己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电力特色培养的计划和规划。学校提出,从2010年起,三到五年内使所有新进青年教师通过电力基础知识培训,取得合格证;50%以上的涉电专业青年教师具有到电力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的经历,熟悉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环节;部分教师和企业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成为具备较强“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把青年教师下电力企业实习实践和进行电力特色培养的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并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人才计划挂钩。

2.建立产学研合作与青年教师培养基地,与企业合作培养实践型师资

属地化管理后,我校虽然和电力行业脱离了直接的行政关系,但是,几十年来和行业同生共长、同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互为依托、水融的人缘关系,高度对接、相互渗透的产学关系是割不断的。学校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加强和电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基地,利用产学研平台培养青年教师。近年来,学校先后在上海外高桥电厂、宝钢电厂、华能上海燃机电厂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基地,使青年教师到电力企业实习实践经常化、常态化。学校负责制定每学期青年教师选派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电厂则负责青年教师实习实践岗位的设定、产学合作项目的筛选、青年教师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以及青年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情况的评价等。2010年2月,学校又和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3月份以来,20多名青年教师和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电站的调试和上海地区22家电厂的世博保电安检工作。日前,双方又在共同申报部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以及合作指导研究生等领域将要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3.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

2005年,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上海电力科技园。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批准,上海电力科技园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种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主申请成功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和所依托的行业紧密合作的成果。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获批,更加拉近了我校和电力行业的距离。目前,已有包括投资规模达30亿元的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国家能源战略重点支持和发展的电力企业、新能源公司入驻大学科技园。这些企业的入驻,一方面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拉动学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经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科技园也成为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性培养的重要平台。日前,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大学科技园进行产学研合作。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大学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实施“借脑”工程,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校和企业都深刻地认识到,特色高校和行业的联系渐少、关系疏远,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实现双赢,高校和行业应该建立一种基于知识交流的人才共享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业高层次科研人员的交流。一方面,应鼓励高校科研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到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加强科研人员对我国行业发展实际的了解。同时,高校也应有计划地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职务,不仅直接参加一线课堂教学,还要直接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的培养。这样,高校的教学内容不仅会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所培养的人才也会更受企业的欢迎。2006年以来,我校已先后聘请来自电力生产和输配一线的近百名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并给每位兼职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这些学术助手都是近年来毕业的博士和青年教师,通过这种“结对子”,他们和企业高层建立了一种水到渠成的“天然”联系,为他们融入电力服务电力铺设了桥梁。同时,学校还出台了聘任电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主讲教师计划。该计划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作出了重大调整,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全校涉电专业五分之一左右的涉电课程将由电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5.制定考核和奖励措施,激发教师实习实践和特色培养的动力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特色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简称“双师计划”)》,鼓励教师下现场参加电力生产实践,培养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学校又制定了《教师队伍电力特色培养考核及奖励办法(试行)》。该办法实行分级考核奖励原则,学校对学院进行考核和奖励,学院则对教师进行考核和奖励。学校考核和奖励的主要内容,一是电力特色培养计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包括计划制定的及时性、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以及计划的执行情况等;二是教师电力特色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包括基地名称、数量、签约内容以及利用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情况等;三是教师下电厂的实践情况,包括下电厂人数、时间、次数以及实践内容、企业反馈的评价意见等;四是教师实践成果,包括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申报项目、合作申报科技成果、合作编写教材、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实践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等情况;五是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各类电力特色基础培训情况,包括电力与能源基础知识培训、电力仿真实验培训、继教中心各类专项培训等;六是其他方面的电力特色培养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解除他们因下电厂后工作量下降而待遇降低的后顾之忧。

6.打造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平台,以事业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

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近年来,我校结合我国的新能源战略,审时度势,强抓机遇,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不断扩充和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调整和优化学科分布和结构,重点建设了一批诸如“电力电子与风力发电”、“洁净发电技术”、“智能化电站与核电运行”、“节能与能源管理”、“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电池材料”等特色学科或专业方向。2009年,学校又适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建立了“上海电力学院智能电网研究院”。这些领域涉及诸多不同学科背景,需多学科、多专业力量相互配合,采取大兵团、集成攻坚的工作方式方能完成。一方面,新能源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凝聚到了一起,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2008年以来,先后有数十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教师队伍,3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海外学者应聘为该校的“东方学者”,学校的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校教师队伍在属地化管理后出现了诸如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实践性教学效果堪忧;工程应用能力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行业和高校争夺人才现象加剧,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影响学校“特色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所以,只有打造一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实践型教师队伍,增强服务行业、承接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才能主动与相关行业保持紧密的关系,与行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积极参与研究制定行业发展的战略,从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出台了许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建立了一批青年教师培养基地,打造了一些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平台,吸引和凝聚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队伍的实践型和特色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教师队伍工程应用能力下降和行业特色弱化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学校自身的问题,有些是社会因素,加上学校各种政策和措施出台的时间比较短,不少正处于逐步实施阶段,因此,要取得更大成效,还需要社会各方和学校付出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红屏,孙宸.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3).

[2]杨百梅,贾继海.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j].高等职业教育,2005,(8).

[3]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2篇

Abstract: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ional demonstrating college, Sichuan Electr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itiate the "Three Three One Five" Mode to develop the college post-secondary apprenticeship program. The first "Three" are three targets which aims at generic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second "Three" are three kinds of post-secondary apprenticeship which are apprenticeship for experience, apprenticeship for applicable skill and apprenticeship for employment. The "one" is the ISO9001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he "Five" are five ways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to realiz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all the students, college, employer and the whole society. The first way is signing contract with company for post-secondary apprenticeship. The second way is supplying post-secondary apprenticeship at a profession position of major. The third way is supplying training of special professional skill. The forth way is supply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ment in school. The fifth way is establishing an open education system.

关键词:顶岗实习;“三三一五”模式;四方共赢

Key words: post-secondary apprenticeship program;"Three Three One Five" mode;win-wi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98-02

0引言

顶岗实习指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学生到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参加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后备人才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近两年来,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过程中,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顶岗实习作为践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对顶岗实习方案设计、过程管理、评价标准进行了整体的构思,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差异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坚持“适度够用”的理论学习,配以基本技能训练,在高职专业教育全过程融入“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学习与创新,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要求,逐步实现了学生、学院、企业和社会的四方共赢。

1确立目标导向,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认知规律认为教学过程应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人类学习规律。因此,我们将顶岗实习能力目标划分为通用能力、行业专门技能、综合能力三个层次。通用能力目的是提供职业入门教育,让学生学习本职业(专业)的基本工作内容,了解职业轮廓,完成从职业选择向职业工作世界过渡并初步建立认同感;行业专门技能目的是提供职业关联性教育,让学生对工作系统、综合性任务和复杂设备建立整体性的认识,掌握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作,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与劳动组织之间的关系,获取初步的工作经验并开始建立责任感;综合能力目的是提供职业功能性的教育,让学生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如故障诊断),并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成长为初步的专业人员并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

我院保留3年6学期学制,为使学生达到此三项能力,我们将顶岗实习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体验式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具体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通过参观、访问、讲练结合、项目课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职业的基本概念、标准化要求和典型工作过程;第二阶段:技能应用型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行业专门技能,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职业情景中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任务,利用专业规律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参加工种考试考取职业资格上岗证;第三阶段:准就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的后六周和第六学期,学生必须带任务、集案例,到企业具体岗位针对真实的岗位完成毕业设计,此阶段在前两阶段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课本之外的拓展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流程和进度独立地或合作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具备一定的质量及效益意识。在顶岗实习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强化“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职业管理培训的各项要素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以健康的心理投入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规范的认知。

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电力三下乡青春光明行”社会实践服务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尽快完成在校大学生向合格劳动者角色的过渡。

2导入ISO9001,强化过程管理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要求“无缝对接”,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境相融合,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我们积极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构建了支撑目前顶岗实习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

2.1 建立校企协作管理机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身兼两种身份,即“高职学生”和“企业准员工”,校企双方均负有教育与管理的职责。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实行院、系(部)二级负责制即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系(部)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小组。校企双方通过定期走访座谈、现场随查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与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沟通与指导,认真查找问题,统计分析各类情况,切实改进和调整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方案,共同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检查、评价,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保障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2.2 强化过程监控导入ISO9001的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使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运行模式设计到规章制度建设,从实习基地的遴选到顶岗实习的安排,从校外实习指导到学生教育管理和安全风险控制,初步形成了具有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学生顶岗实习闭环管理系统。ISO9001质量管理文件由三级文件构成:第一级纲要文件,确定了顶岗实习工作整体纲要及各部门职责,它对学生顶岗实习任务开始到结束进行全过程监控,明确了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系(部)职责和任务,规范了顶岗实习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使顶岗实习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也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第二级操作文件(19个),针对纲要文件规定的顶岗实习工作各个环节制定具体操作细节。操作层面的文件分类两大类: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实施办法》等10项制度,对合理布局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间各专业学生分布等结构性问题,各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执行计划并检查计划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负责对全院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过程监控与检查,切实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对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突发事件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有效保障了顶岗期间学生的合理合法权益,维护了企业的员工管理,保证了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第三级记录文件(128个),包括顶岗实习中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所有需提交的文案、数据、格式等资料,作为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的依据。

2.3 企业、学院、学生三元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学院、学生共同评价完成。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学生在岗工作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工作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察,在顶岗实习结束时给出考核成绩及评议,占顶岗实习成绩的50%;学院成绩包括顶岗实习情况(实习日志、周记及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等)考核和遵守顶岗管理纪律情况的考核,占顶岗实习整体成绩的40%。学生自我评价占整体成绩的10%,是顶岗结束后,由学生撰写顶岗实结报告,并对自己进行综合评议。其中,企业鉴定成绩具有一票否决效力,即该项成绩不合格者顶岗实习成绩直接作不及格处理,不再进行成绩总评。

3拓展顶岗范围,构筑开放式教学体系

通过到签约单位顶岗实习、专业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特种专业技能顶岗培训、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电力三下乡 青春光明行”复合型人才培养顶岗实习等五种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途径,学院保证学生毕业前进行半年以上与所学专业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顶岗实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实景相融合,与岗位技术要求“无缝对接”。

3.1 签约企业顶岗,角色定位实习安排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进入签约单位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这种与专业及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明确角色定位、强调岗位适应性的实习不仅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受益匪浅,也使企业与新进员工有更充分的相互了解,缩短磨合期。据统计,学院2010届毕业生中有812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56%),在最后一学期到签约单位或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参加顶岗实习,他们的优秀表现博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3.2 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预就业实习学院紧盯人力资源市场,把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或未到签约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到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顶岗,分担实习单位大量的实际工作,因为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而被顶岗实习单位留用的同学很多。如学院水利水电与建筑工程系2009届50名在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乐山沙湾电站施工项目部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中,就有35名学生因顶岗实习成绩突出,被单位留用,其余的同学也因出色的表现而被其它相关单位聘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关口前移,主动与学院联系,共同研究、制定具有明显“校企合作”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愿意为学院提供学生校外实习场所、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的岗位,大大地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施设备,又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了企业、学院双赢。

3.3 校企合作顶岗,特种、高危岗位实习为了解决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等特种岗位、高危工种“顶岗实习高风险、技能培养动手难”的现实问题,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企业与学院共同编制“顶岗培训计划”,完全按照行业岗位培训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抽调企业内训师,实施现场培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结束考评合格获得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证书,实现双证融通。如四川省电力公司与学院开展的“特种岗位培训,高危技能实习”。2010届270名毕业生参加了此项实习,通过16周的顶岗实习,学生积累了生产现场经验,全部都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要求,合格率为100%。

3.4 校内实训基地顶岗,特色就业实习学院集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应急培训中心、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于一身,配备了极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师资和大批生产性设施设备,拥有一座装机3×1250kW的生产性教学电厂,并按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管理实训场所,能支撑学生从职业岗位认知实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践性教学。以输配电线路专业为例,高压与超高压输电线路室外实训场地不仅满足输电专业每届200名左右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及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送电线路架设工等行业工种中级工~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还满足电力行业技能培训考核、技能大赛的要求。

3.5 社会服务顶岗,综合能力实习学院建立“电力三下乡青春光明行”社会实践服务队,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开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顶岗实习的新路子。2008年,完成了“512地震”重灾区崇州怀远镇西山九年制学校,11幢共1520平方米教学板房、53间教室的通电工程;2009年、2010年,在“灾后重建顶岗锻炼”和“灾区重建感恩行”活动中,志愿者服务队分别赴资阳、什邡、德阳电力电力公司各个部门顶岗锻炼,极大地缓解了灾区电业部门重建任务繁重、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面。社会实践服务使学生在感恩社会中得到与他未来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实践机会,走进生产一线,亲身体验电力生产员工的甘苦,把学院培养与社会、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现“零距离”上岗。

4顶出好口碑,树立优品牌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顶岗实习顶出了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顶出了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催人奋进的斗志。我院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展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近几年用人单位从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爱岗敬业、责任意识、阳光心态等9个方面对学院毕业生质量进行反馈,综合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学生、学院、企业、社会四方共赢。

注释:

①川电院[2009]127号.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Z].

②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38.

参考文献:

[1]姚和芳.探索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构筑开放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2]裴智民.“2+1”工学结合工作站管理顶岗实习“1”的模式初探――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1”工学结合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3]川电院〔2009〕127号.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Z].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38.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实习基地

作者简介:舒辉(1976-),女,湖北嘉鱼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学院科研课题“高职电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控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jxyj2012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7-02

顶岗实习是国家要求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与组织形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规定“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多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把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一、电类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对2013届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及企业进行了顶岗实习情况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分析发现,目前电类专业顶岗实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顶岗实习来源渠道单一,地点分散

顶岗实习来源渠道主要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多为学生签了就业协议的单位,学校集中安排数量较少,造成实习地点分散,难以统一管理。这一局面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多数企业出于经济利益、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向用人单位倾斜。二是电力行业为高危行业,生产安全责任重大,电网企业不愿意大规模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的企业数量多,涉及发电企业、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供电企业。由于政策对人才门槛的限制,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量较少,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量较多,而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的工作地点难以固定,经常变换。

2.教学指导手段有限,过程管理难以控制,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难以实现

顶岗实习教学是以一个校内教师带数个学生,校内教师远程指导,实习单位一个指导师傅现场指导一个学生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没有明确的责任、义务约定,对校内教师的职责有文件规定,但是条文模糊,可操作性不强。顶岗实习教师职责操作性不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工作量大。1名教师要带二十多位学生的顶岗实习,还有繁重的教学和培训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另外学生去外地实习后联系方式经常改变,顶岗实习学生若未主动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教师较少会联系学生,给以相应指导。二是不像校内课程有督导听课、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务处有定期检查,顶岗实习管理文件中缺乏对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考核细则,并且过程考核难以实现。企业指导师傅由于一方面没有详细的职责约束,另一方面缺乏教学经验,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把握往往不足,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仅停留在实践层面上。而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师傅沟通很少,对实习的目的、课程标准等没有共识。顶岗实习期间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难以实现。

3.校企合作不深,层次不够,优质资源难以共享

学校和企业沟通有限,缺乏合作,校企合作在就业中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人才市场平台时体现较为突出,但是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不够(除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外)。具体表现在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停留在纸质协议的层面上,有的甚至只是挂了一个顶岗实习基地的牌子。学校管理方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很少联系,校内指导教师和现场指导教师联系很少,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企业现场专家的指导和参与,学校在科研方面对企业的服务作用体现更少。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方面的优势资源与学校的师资、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资源没有共享,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4.缺乏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督,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目前对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定的方式规定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50%,其中实习纪律占20%、成果评定占30%,企业评定实习过程考核成绩占50%。而由于校企合作不够,实际操作中企业评定实习过程考核成绩是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日志及现场师傅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日志是在实习完返校时上交的,虽然有单位盖章,但是顶岗实习的过程不能实时监控,日志记录内容的真实性难以确定(有些学生的顶岗实习日志是在上交截止日前临时赶工的)。现场师傅的评价也难以逐一确认,有的现场师傅敷衍塞责,评价都是学生自己填写。至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由于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基本无考核功能;对于现场企业的指导教师更谈不上考核。缺乏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监督以及考核主体的单一,导致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可信度不高。

5.缺乏总结和信息反馈,没有形成闭环控制

顶岗实习结束以后,实习档案未及时归类妥善保存(如实习日志、报告等由指导教师各自保管),实习单位、实习满意度未做及时统计,实习工作中的经验未及时总结,缺乏总结就难有信息反馈指导修正今后的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质量难以提高。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其优点是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

二、提高电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措施

针对电类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依托就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根本基础。离开校企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等于空谈。而校企合作(具体到顶岗实习)虽有国家法规政策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可操作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从法律、政策、制度的层面引导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近期还难以实现,但是利用行业办学优势,争取电力公司的政策支持还是可以的。

目前,就业企业是最大的顶岗实习基地,从电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的企业数量多,但主要可分为发电企业、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供电公司。应和接收就业学生较多的变电安装施工企业、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在这些企业的顶岗实习生进行集中管理。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在顶岗实习工作中要求企业全程参与,包括派专人参与顶岗实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期间对学生顶岗实践的指导、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实习工作的总结等。

2.依托顶岗实习基地,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双导师制”

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区域与实习内容,一个实习基地安排少量专业教师驻岗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协调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在半年的驻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中,专业置身生产一线,与生产技术人员打交道多,同时可进行现场调研工作,收集教学案例资料、开发培训项目和科研课题。这是培养教师、工程师、企业培训师的有效途径。

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担任顶岗实习现场指导教师,将企业现场指导教师列入师资库,进行统一管理。企业现场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及参与成绩评定,完成技能培养工作。在电力公司的政策支持下,若能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半年换岗制度,将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好方式。

3.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建立由学校、企业、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修订顶岗实习相关制度文件,审定、修订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校企双方设专人负责联络,处理具体事宜,使顶岗实习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是学校、企业、学生方面沟通的桥梁,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为系部领导、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等;参与企业为顶岗实习基地企业,企业参与人员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企业指导教师;家长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代表可在学生干部中选取。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目前针对顶岗实习,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了一些规章制度,已有的顶岗实习制度主要有《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这些文件规定还不够具体,要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首先要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顶岗实习学生考核细则》、《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守则》、《学生顶岗实习守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手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规范学院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实习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与任务,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细化考核评定的管理方法。

(3)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由于实习地点的分散,学校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监督实习学生的难度非常大,学生的信息难以实时掌握。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能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

“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应具备分级管理、实习管理及跟踪系统、实习安全监管系统以及数据应用模块,能实现从实习计划到安全教育、实习申请/审批、实习汇报/考评、实习成果汇总的完整管理流程。要强化跟踪管理和管理监控的功能,平台可记录每个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痕迹,如实习计划、实习周记、实结,便于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及时进行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可记录教师的指导痕迹。平台实现了一个可管控的、可追溯的、高效安全的实习管理系统。平台软件的所有应用系统都应基于公网实现,在域网之外也能访问和使用,顺畅实现内外网的交流。这种开放的、可交流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实习学生之间、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及时交互,达到信息迅速流动的目的。

4.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改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缺位或仅仅由学校内部评价的状况,顶岗实习教学质量通过实习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监控与评价。学校内部评价由教务处、系部组成的两级监控体系,对顶岗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教学实施过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

顶岗实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与动员、实施、考核、总结五个阶段。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抓好顶岗实习的关键,学校要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包括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检查、不定期现场调查等方式抽查学生的实习情况、校专业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指导等。

三、结语

顶岗实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学校内部而言,涉及到教学系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办等多个部门,需要互相配合协调。首先要领导重视,其次是要各部门人员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充分实现顶岗实习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易传英,王静,申昕.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2]王桂明.中职学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质量问题与对策顶岗实习——基于我校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2011,(8).

[3]王明跃,辛屾淼,王平.高职农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的研究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1,(6).

[4]邱丽芳,李德尧,张宇驰.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5]白香鸽.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推进顶岗实习教学[J].职业技术,2011,(5).

[6]周胜保.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的探讨[J].教育教学,2011,(1).

[7]陈曙娟.HACCP 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控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8]沈忠红.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9]黄阿梅.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

[10]刘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实施与控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11]蔡凤,李铁军.“政府参与,三方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3,(1).

[12]王树印.对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

[13]汪建立.高职院校“应电”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4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任。作为电力行业而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未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在电力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建立起完善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电力技术类专业生产型实习作为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电力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巩固加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的社会能力。本文通过学习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探索了在电力技术类专业生产型实习过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1电力技术类专业生产型实习教学计划与教学课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电力类生产型实习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制定了电力类生产型实习的教学计划,见表1。计划安排生产型实习时间为两周,根据教学要求分为7个阶段。针对每个学习阶段我们做了相对应的教学课件。课件涵盖火电厂生产过程、水电站生产过程、发电厂变电站及其电气设备概述,电气主系统(一次系统)、电气辅助系统(二次系统)、配电装置、电厂现场认识实习等7个部分。针对表1中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制作了教学课件。首先,课件中设计了一系列课前预习问题。然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自己拍摄的生产现场设备的外形、内部结构、生产流程的图片和录像,多媒体仿真教学系统、卡片、视频等,将知识分层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

2教学实施过程

本实习课程在电力技术类专业的第五学期进行,学生通过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通过本实习环节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与电力系统生产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本文仅就课程设计中的要点进行阐述:

2.1学习能力倾向测试[1]的引入

本课程开始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倾向测试,见表2及图1,以确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执行者、创新者、协作者、分析者),从而为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的分组方式做好准备。四种学习能力倾向的相关说明如下:执行者通常具有首创精神,因此在办事过程中也会起到主导的影响作用,重视队伍进度且主动承担义务,倾向于取得成果与达成目标,不喜欢游手好闲;创新者的新观点层出不穷,也会尝试探索新的路径,对他们而言,提出非常规的建议可谓轻而易举,因此,他们有时候会给别人留下不安于现状的印象,他们极富创新精神,重视团队的多元性;协作者喜欢同他人共事,肯于让步,对他们而言,良好的团队氛围很重要,因此他们尽量避免矛盾与争论,他们有时候会给人留下保守的印象;分析者处事通常是三思而后行,也期望他人能够谨慎行事,因此他们不喜欢草率和冲动的人,他们非常理智,对事物的评判也较为客观。分组时,均衡考虑小组中四种学习能力倾向(执行者、创新者、协作者、分析者)的学生配置,每4人一组,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任务进行过程中,以上四种角色在不同的学生之间轮换担任,从而实现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2.2实习教学改革的实施

根据电力类生产型实习的教学计划,实习教学改革的实施分为7个阶段,其中前6个阶段在学校完成,第7阶段主要在电厂完成。前6个阶段的实习教学改革的实施分为如下5个步骤:

(1)课前学习解决问题把预先设计好的课前学习任务发给各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应资料、了解相应知识,完成任务。

(2)课前学习成果展示课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提出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疑问。教师掌握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理解。

(3)课上学习在教学课件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应知识,使其对前述问题和疑问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课上学习成果展示给每组学生一定的时间再次讨论前述的问题和疑问,再请部分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如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偏差,教师再进行纠正。

(5)课程总结每天课程结束前,随机抽取几名同学对当日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总结情况计入最终成绩考核),然后,由教师对总结内容进行点评。第7阶段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在电厂开展,学生分组后按老师所给出的教学项目在电厂中认知所学的系统(如汽水系统、电气系统等等)或设备(如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等)。每个小组根据所分配任务总结整理相关资料,拍摄相关照片,完成项目相关文档日志,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实习报告,并整理制作可视化材料(如PPT或自制海报)向全班同学汇报实习认知情况及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2.3成绩考评方式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前都要进行考核,主要考查任务(或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完成情况,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组内同学相互了解,使得学生的自评较为客观,不会给自己打过高的成绩。我们还要求学生查找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计划。因为是分阶段考核,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2)组内互评同学间采用积极肯定的方法评价同学的学习效果和工作表现,积极、真诚地欣赏身边的同学和真心提出自我看法,建立和谐的团队和人际关系,提升团队的竞争意识、学习激情和信心。

(3)教师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展示和实际观察以组为单位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易于使评价恰如其分。通过多阶段、多角度考核,最后按一定的权重予以综合,使评价结果更加公平,更具真实性、有效性。

3结论

本文通过在电力技术类专业生产型实习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造原有生产实习模式,并补充完善相关内容,开发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电力技术类专业生产型实习课程。实践证明,与旧有教学模式相比较,实施新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参与到教学中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证明,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其中的教学模式,知识掌握程度较原有教学模式下更加牢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不同类型工作任务的锻炼,在课程开始时META测试中对应的4种能力得分较低的项目上,自身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归纳起来,与旧有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后能取得以上显著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试的引入通过引入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并且在分组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以学号或宿舍等为依据进行分组的模式。改变了按旧模式分组的小组中,少数人在完成任务,大多数人等着结果的情况。通过各种能力的均衡配置,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较高,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不同任务中每个人所担任角色的轮换,实现了不同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2)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引入实习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引入,以及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思考等),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视觉型、听觉型等)都能够高效地接触到所学信息。具体教学实施中,每种教学环节(如看录像、多媒体仿真实训、教师讲授、学生小组讨论等)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有效降低了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的发生。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5篇

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

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教(师)”轻“学(生)”。这种职业教育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作为技术密集型、安全可靠性要求及其严格的电力企业,其生产技能人员数量性缺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尤其是基层一线的高技能生产人员严重不足。由此,广东电网公司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转向一线班组、转向实用技能和操作、转向表单、转向企业所需。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本着对“广东电网公司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审时度势,转变办学思路,明确定位,主动求变,找准着力点,大胆探索电力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双元制”职教模式。

转变办学定位

面向“双元制”教学改革是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相比面向社会的单一招生模式,校企联合的“订单式”招生模式乃大势所趋。学校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用工需求制定招生计划,将办学方向转向供电企业,主要是为县级供电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带头人;全面提升一线员工和农电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转变招生模式

学校和各地市供电局、县级供电企业根据企业未来的用工需求,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参与招生,实现传统的、面向社会的单一招生模式向订单式招生模式的转变。

从2011年开始,学校进行了招生模式的改革。传统招生模式仅由学校自主招生,企业只管等学生毕业后来招工。现在进行招生改革,根据企业岗位特性,从源头开始把关,招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招生,共同进行基本知识能力测试、根据专业岗位要求进行身体和性格测试(由中介公司完成)和综合面试,最后根据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公开招生,学生毕业时企业择优录用;二是由企业自主招生,学校配合完成招录手续,学生毕业时学生随即转化为企业“准员工”,经1年见习期实践锻炼后考核合格后录用。这两种招生方式,企业充分参与其中,为后续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转变教学模式

“双元制”教改模式构建及运作

“2+1”或“1+1”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将原教学时段划分成“学校2或1(年)”和“企业1(年)”两 段。“学校2或1”为学校学习阶段,主要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1”为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训基地进行项目式的实操训练、技能鉴定和职业实践。其模式及运作如图1所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操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校企有机互动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实践环节,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现已与广东电网公司及有关电力企业就人才培养开创了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中厂”和“生产实训中心”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种技能鉴定”的校企合作模式、“指令性定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

专业设置调整

针对县级供电企业急需人才的需求,学校将全日制专业调整为: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检修专业,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面向营配方向)三个主干专业,重点培养变电检修工、用电检查员、装表接电员、抄核收、电能表修校员、用电客户受理员、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等岗位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法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一体化教师,采用一体化教材,在一体化教室里同时进行理论、实验、技能(操作)一体化教学。

“教材一体化”修编

学校原校本教材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差,与现场实际脱节,以至于学生毕业后进入现场,难以利用学过的知识顺利开展工作。为此,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结合县级供电企业的现有设备和岗位需求,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及供电企业需求逐年进行改善,完成了《变配电所二次部分》《输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用电营业管理》等16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并投入使用。

根据教学大纲,针对供电企业的技术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改变传统教学理论性、体系性强、探索性弱的弊端,充分利用挂职任教内训师资源,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紧贴实习,建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材、规范。利用丰富的实例介绍相关专业知识,使其更贴近于现场实际,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懂、学透,真正了解一线工作,以便在毕业后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教室一体化”改造

为了配合模块式一体化教材的使用,将传统的理论课室、实验室、实训室整合为一体化教室,便于教师将知识与实验、实操联系起来教学,学生可以先体验、再学习,后操作,充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感性――理性――实践。2013、2014年,学校开展了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比带练、以赛促学。

“教师一体化”培养

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熟悉实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技能(操作)的指导者。因此,一体化教学必须有一体化的教师。在学校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在企业能对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提高培训。即将传统的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最后达到“三师”型的复合人才。

毕业实习方式创新

电力学校打破传统的实习方式,以校内实操项目实习为基础,供电企业跟班为支撑点,实行“先实习,后跟班”的实习方式。学生的一年实习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第一学期)在校内实操实习;第二阶段(第二学期)到供电企业跟班学习。2011年,中心(电校)安排全体毕业生进入供电局、黄埔电厂、校内等10个点进行实习。2012年,中心(电校)采取择优原则,将毕业生中成绩较好的一部分按专业划分,送入地市供电局进行实习。2013年,中心(电校)采取新的实习模式,将班级全部拆分,按照专业人数比例,重新组成新的班级,新的班级包含3个不同专业,一并送入县级供电企业进行实习。2014组织全体毕业生到各地市供电局实习。

人才评价方法改革

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培养及人才评价纳入广东电网公司人才评价体系之中,建立校、企、政(劳动厅技能鉴定站)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由学校评定,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各供电局实习点)评定,最后通过劳动厅授权的电网公司各局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技能鉴定,三者最后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生评定优秀毕业生和推荐学生到供电企业就业的主要依据。在校学习成绩和毕业实习成绩将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加适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

实践证明,“双元制”教学改革即是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校与企业进行最优的结合,是职教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011年实行“双元制”教学改革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多数被县级供电企业录用。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其中200多名被公司招聘到县级子公司工作,5名考上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

“从2009年起,我们就从电校引进技能型人才。自从2011年双元制教学改革实施后,近两年招的毕业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电安建设公司领导表示,“比起同样起点的其他新员工,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对设备也比较了解,适应得更快。”

“能吃苦、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这正是我们急需的人!”韶关新丰供电局人资部负责人坦言。目前,供电所结构性缺员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员工年龄普遍偏大,许多岗位都需要新生力量。“虽然本科生理论丰富,但技工生动手能力更强,我们目前最缺这种人才”,他对这两年招聘的电校毕业生相当满意,“他们底子好,上手快,执行力也比较强。女员工也会爬杆,都有证,可谓一专多能。”他表示,未来希望能逐步引进输配电线路、营销类、用电检查类技能型人才。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6篇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构成相互衔接、逐步扩展深入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认识实习安排在二年级暑假,此时基础课程基本学完,即将开始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学生到一些发电企业和相关热力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可使学生对火电厂生产过程、热力系统有一定的认识,并对热力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系统的了解,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因此,认识实习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启蒙,对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作为非电力系统的地方院校,在联系认识实习单位和实习安排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认识实习的最佳时期是火力发电厂建设或机组大修期间,而发电厂的大修计划与学校教学安排不可能一致。即使时间接近,企业考虑到安全生产等问题,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企业一般安排学生在集控室或生产车间走马观花,不允许学生在现场过多停留,对热力过程和设备的讲解也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佳。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和企业都迁往郊区,增加了实习的交通费用等。学校下拨的实习教学经费没有相应增长,教师在安排实习教学时捉襟见肘,只能相应缩短实习时间和减少实习企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认识实习的效果。为保证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对热工设备、热工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熟悉生产现场,能为学生讲解电力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原理、特点等相关内容,及时解答学生提问。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专业教师队伍主要为近几年从高校引进的博士,这些教师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在电力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较弱,无疑会影响对学生的指导。

二、认识实习改革

根据热能专业认识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认识实习的改革设想,即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分成三个模块进行:一是利用发电厂的模型和灯光演示板进行热工过程、系统及设备的讲解,二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观摩火电厂的生产、检修等过程,三是组织学生去电厂及相关的制造企业参观实习。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学校和分院的大力支持,共投入80余万元购置了模型、教学录像和仿真系统;购置了较全面的电厂设备模型,包括300MW火力发电机组整体模型、300MW锅炉模型、300MW凝汽式汽轮机模型、汽轮机冲动演示仪,以及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锅炉生产过程、300MW机组凝结水处理系统、300MW机组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300MW机组汽轮机调节系统、水蒸气焓熵图等灯光演示;购买了国家电力部电教中心发行的《300MW火力发电机组运行技术———集控运行》《锅炉本体》《汽轮机本体》等多媒体教学录像和南京工程学院开发的实习软件。这些影像资料比较全面地提供了火电厂的生产过程、主要热力过程、主要热力设备的结构及零部件以及机组集控运行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到热能专业毕业生进入大型电力企业的人数不多,主要就业于本省一些热电企业和相关能源环保企业的现状,学校分别购置北京恒和大风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同清华大学热能动力仿真与控制研究所合作开发的300MW电站系统仿真系统,北京夏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135MW循环流化床仿真机组系统。配备了投影机、电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组建了电厂仿真系统实验室,用于热能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验和生产实习。针对校外实习基地实际情况,编制了电力企业、锅炉制造及汽轮机制造等实习指导书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事先对实习企业有一定了解,有利于后续的现场实习。同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电厂仿真系统培训,轮流安排青年教师到产学研合作的能源相关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和动手能力。

三、改革实践及效果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臧春艳(1978-),女,湖北宜昌人,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吴彤(1971-),男,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2010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053)、华中科技大学第四批教改项目“电气工程专业优才优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6-01

生产实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1]这一实践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2]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生产实习内容、方式、次数、时间不尽相同,但目的、要求大体相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的基本情况,验证所学理论,并学习一定的操作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工学科的传统专业。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特点,该专业方向是电气与电子并重,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信号变换与处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因此,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对生产实践熟悉程度高,这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生产实习就是一个关键阶段。

一、生产实习的意义与要求

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实践环节(或者说广义上的“生产实习”)历经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一套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其中生产实习也常被人冠以“专业实习”之名。第一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二时完成,主要是参观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做准备。第二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三时完成,此时学生已修过专业基础课,即将学习专业选修课,是他们巩固加深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机。第三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四时完成,此时主要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选题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及校学位委员会审查。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团队合作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生产实习计划一般由系或教研室征求实习单位的意见以后制订,通常包括如下内容: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的地点和时间;实习期间各类上课、听报告、参观活动等流程安排;实习期间的纪律;实习经费预算;住宿及参观车辆的联系;其他注意事项等。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需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同时认真撰写实习日记,逐日记录实习内容、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各种重要的资料与数据、实习的收获和心得、待解决的问题等,为写实习报告积累材料。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地写实习报告。部分高校还要求在实习临结束前,由带队教师总结本次实习的内容并出一份实习试卷,由参加实习的学生统一作答,考试分数作为本次实习综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二、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

笔者多次带学生赴外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故以在某国有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习为例,来说明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赴该企业实习的目的是获得与高电压技术及输变电设备有关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总的要求包括:第一,熟悉高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规则、制造工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的情况。第二,熟悉和了解生产过程的检验与测试方法(包括产品的型式试验),试验设备的原理、参数及特点;了解各种高压试验与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第三,学会工程观点、工艺思想,培养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具体实习内容参见表1。

表1 赴某电力制造企业生产实习内容列表

实习子单位 实习要点 实习时间

高压开关厂 了解少油断路器;了解SF6(包括GIS)断路器;了解真空断路器;了解成套配电设备及装置 1~3天

变压器厂 了解变压器厂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各类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变压器的生产工艺;了解变压器的设计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出厂试验的内容和程序;了解变压器产品的发展方向 1~3天

电瓷厂及电瓷研究所 了解电瓷厂的规模和产品类型;了解绝缘子的有关内容;了解套管的有关内容;了解避雷器生产的有关内容;了解电瓷厂的高压试验室;了解电瓷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了解国内外避雷器的技术水平及研究动态;了解避雷器参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了解绝缘子的研究动态 1~3天

电力电容器厂 了解电力电容器厂的产品分类;了解各种电容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各种电容器制造工艺;了解各种电容器设计方法;了解电容器的出厂试验;了解电容器的新材料、新工艺和发展方向 1~3天

高压电器研究所 了解高压电器研究所各室的研究方向;了解高压试验大厅的设备;室外高压试验场的设备;大容量试验室的设备;了解计量室的设备;了解国内外高压研究发展动态 1~3天

在实习前几个月,教师就着手与实习单位联系学生实习事宜,由对方初步定下实习的总体计划及住宿生活上的安排。各实习子单位也非常重视接待工作,提前制定了专题讲座的计划、人员的安排、参观的路线,有专人全程陪同,使得在每个单位的参观学习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当然,暑期期间企业的生产任务繁重,工作人员繁忙,加上生产车间里噪声较大,也会有个别同学认为学习效果不好。

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以某次实习队为例,总人数为68人,其中综合评定的成绩达到“优”的10人,成绩为“良”的有48人,成绩为“中”的有9人,成绩为“及格”的只有1人。绝大部分同学反映,看到了许多电气设备的实物及其生产过程,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工程实际有很大帮助,收获很大,不少同学向专家们提出很多问题,请专家解答。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与专家们一起讨论。除此之外,也有同学针对企业招收毕业生的情况向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了解。总体来说,在该单位的生产实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本科生生产实习质量的建议

同学们在实习报告中表现出对生产实习的整体肯定,认为学到不少东西,但同时也认为在每个单位的实习时间较短,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希望能够在每个单位的时间适当延长,最好能动手参与一些工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电气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生产过程。这一情况与工厂的允许实习时间及实习经费支持有一定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分组下到不同实习子单位的生产车间,由工人师傅指导完成一些基本的生产活动,掌握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也更能培养学生朴素的劳动观念。

另外,要严格管理学生。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较强,对活动及人、事、物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生产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不能完全依照个人意志来左右。在笔者所带的生产实习中,就曾出现过个别同学迟到、早退或轻微的违纪现象,这都说明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还有待加强。对于在外地实习的学生队伍来说,带队教师必须要坚持晚点名制度,并和几位主要学生干部经常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大的问题。对于实习带队教师来说,应对突发状况必须冷静思考,必要时借助实习单位的力量进行处理。因对实习地点周围环境不熟悉,学生人数又多,各类突发事件也偶有发生。如能在实习开始前考虑充分,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则事情发生时教师会有较优的处理方案应对,避免造成慌乱。

四、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生产实习环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建议,但难免有所遗漏。这一环节的落实和取得的成效,尚需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四方的圆满配合,特别是学生作为实践环节的主体,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真正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增强,陈开君,杨卫军.剖析生产实习中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15):235-236.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工业标准;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杨庆柏(195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存旭(1965-),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11年度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A8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2-0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七纵横式”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但包含了理论教学体系,也包含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工程计算和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专业教改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的两年时间里,采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课件已经先后对12个电厂的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课件受到电厂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同时,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生产现场人员的肯定。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培养的自动化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就业签约率已达90%。

参考文献:

[1]洪源渤,衣晓青.构建面向21世纪“热动”专业新课程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1999,(2):23-26.

[2]杨庆柏.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9篇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电力行业必将逐步放开发电厂、电网和配电企业之间的环节。在纵向上,电力行业将组成四大块:发电公司、输电企业、配电企业和电力零售商,充分实现电力市场各环节的自由竞争。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为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管理人才的专业创新能力。电力市场的变革将迫切要求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形成鲜明的电力特色。同时在传统管理能力及技能的基础上,增强电力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创新及管理创新能力。

2.要提升管理人才的市场应变能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电力工商管理的背景将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驱动,将面临更多的未知事物。因此,电力市场改革对新时期的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市场应变能力,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及时自我更新理论知识,实现对新型市场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新时期的管理人才要具备预知未来发展的动态思维能力,加强风险掌控能力的培养。

3.要注重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电力市场改革的整体路径是确定的,但改革过程中可能呈现的具体问题是未知的,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应用能力,使其在具体问题面前,能够及时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决,并视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的完美结合,减小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电力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与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环境保持步调一致,电力工商管理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模式,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三重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夯实教学基础新时期,为更好地实现电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创新,首先要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途径加强专业建设,彻底夯实教学基础。①加强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明确专业定位,突出电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②注重师资梯队的完备、师资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化;加大引进、培养的力度,尽快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抓好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③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基本文件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电力经济管理特色,将教学内容改革与市场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电力市场发展动态。④加强实验室建设。围绕电力市场经济与管理的模拟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与营销模拟实验室,重视先进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以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

(二)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以社会实践为导向实现教学创新,主要体现为积极开展“行动导向”的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提升自我。①建立健全关于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一整套量化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以从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四方面来构建,并保证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校内及校外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对于校外的实践活动,增加电力企业共同考核部分,改变以往只要交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任务的弊端。②与电力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产学研相结合落到实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避免以往实习接触不到实习单位核心内容和程序,学不到有用知识的弊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电力工商管理专业相关课题与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创业大赛、挑战杯赛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素质拓展。④开展电力市场项目学习、情景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其教学内容是从电力市场经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在以上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可以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凸显职业教育,旨在避免传统工商管理教学与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主要内容如下:①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育作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加强电力市场发展及改革进程背景下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使教学内容指向未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②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新时期,在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内容方面,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从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的转变。

三、结论

电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管理人才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因此,新时期电力工商管理教学工作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挖掘学生能力为目标,建立面向电力市场的动态培养机制,尽快形成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电力实习计划范文第10篇

200*年7月,我从校园步入了社会,很荣幸的加入了XX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成为了穿着印有“国家电网”标志制服的电力人。但我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以前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跟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我的专业又偏弱电,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我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方面的热情反而比任何时候都要高涨。时至今日,我在单位已经实习了半年了,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不仅在各种电力知识和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思想上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能取得如此的进步,与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向关心爱护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下面,我就简要地将半年来个人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做一下总结,改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发扬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好的习惯,以便今后更好的工作,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力人。

首先,是我们对本单位的认识。对本院现状的认识,包括对我们单位人事上的认识、生产的认识(重点参观了户内校验室和高压试验室)、规章制度的认识,从而让我们新进员工对我们院有了一个总的认识,熟悉了本院的概况,明白了本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此外还对我们进行了消防教育,熟悉了消防器材的用法、学习如何报火警以及了解安全通道的设置等,让我们一旦碰上火灾时能应付自如,而不慌张,进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我们在单位的认知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受电力公司的统一安排,我们被集中到沙坪坝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半军事化封闭培训。此次培训应国家电网要求,由市电力公司统一计划安排,培训对象包括各个供电局、电力科学实验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重庆发电厂等各个单位的共200多人。当然这次培训的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包括军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学习、现场操作、文化课学习等,培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老师的讲授、自己的操作、现场的参观等。由于是针对我们新进员工,每个课程的设计也是非常有必要,从应用文的写作到电力法规的认识,从礼仪的学习到电力规程的熟悉,从模拟变电站的操作到发电厂的现场实习,都与我们电力人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

在3天多的军事训练中,同学们学到了军人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同志为榜样,严格要求,刻苦训练,不畏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任汗水打湿衣衫。军人的雷厉风行、军令如山的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军训让我们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加强我们的执行力,而素质拓展训练则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超越能力。通过训练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与责任感,特别是建立的信任团队的精神,增强了大家的协作能力。此外,这次训练还给了我很大心灵上的触动,特别是在最后的毕业墙项目上,我们男同事不怕哭不怕累,为集体勇于牺牲,让自己的肩膀成了同事的阶梯,脱下他们的衣衫每个人的肩膀上是无数的脚印;女同事的加油声给了我们动力,看到我们为了整个集体如此努力,最后好多女同事感动的相拥而泣,我们男同事也是感动的眼里噙满泪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队伍是团结的,我们的队伍中的每个队员是有集体荣誉感的,每个队员之间是有很厚的感情的。军训和素质拓展训练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短暂的,而带给我们的精神是永恒的,从中的一些体验是我们无法忘却的。我觉得通过这些项目的考验,证明了我们重庆电力公司的员工是无畏无惧的,是一个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相信在这么好的队伍的建设下,重庆电力的明天会更好!

应该说了有了军事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的铺垫,使得我们后面的学习阶段变的没有困难克服不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以上课为主,以丰富大家的业余爱好为辅,以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并重为原则。借助学生会和班委平台,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举办了演讲比赛、交易舞学习、太极拳和广播体操比赛以及毕业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各个班干部和学生会成员认真负责组织,大家积极参与。既增加了大家的才艺,给大家了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又增进了大家的感情。

电力公司的培训是采取“2+1”形式,既在培训中心培训两个月,而到本单位现场实习1个月。对我们而言,也就安排到调试队实习。应该来说,这次的实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此实习期间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极有可能就是以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因此,我们对此次实习异常的重视,要做到多学习,在师傅的监护下多动手,为以后自己的工作打好基础。院领导为了保障我们能更多的接触现场,更快的熟悉现场工作,更多的增加对电力设备的感性认识,对我们的实习内容做了详尽的计划:

从近一段的现场实习中,我体会很深!首先来讲,就是老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工作的任何异常都不来半点马虎,事事以安全为先;其次,就是同事之间友好的协作氛围,大家不会因为工作的性质和难易程度而有情绪,在工作过程中,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团队精神,刻苦钻研,踏踏实实,任劳任怨!

实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到计量室去实习,计量室也极有可能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因此在计量室的实习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计量室包括:标准组、仪表组和热工组,我们将分别在这三个班组实习。计量室的实习与调试队的实习不太一样,计量室的作业一般都在室内,没有特别高的电压,但也有其危险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确保设备的安全。对与我们专业相关的标准组和仪表组,进行了重点实习,而在热工组,我们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下。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标准组和仪表组工作的重要性,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上的一点疏漏给别人带来的也许是很大的损失。因此这边工作强调客观、公正、严谨。在这次实习中,老员工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首先,他们非常的细心,对工作一丝不苟,哪怕是小数点很后面的一个小数,在处理上也是严格按照各种规程也规范进行处理,决不自以为是;其次,他们刻苦的态度,在计量室实习的过程中,我切实的体会到了加班是员工的家常便饭,工作量大,人手少是现状,所以大家也觉得正常。他们给我们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就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和打算。

这半年的实习,还给我提供了一个鉴定自己的机会,使自己发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足,明确了自己较之别人的长处和优势。首先,自己十分的讲求效率,无论工作多与少、无论工作轻与重,都要尽快的把事情做完,应该说这样的想法也是正确的,但与此可能会带来事情做得不够细心,可能出现一些纰漏,而我们的工作却是不允许的。因此,以后要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戒骄戒躁,做工作不能再马虎。其次,自己的协作性和互帮互比较欠缺。在工作时觉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够了,不习惯在工作时借助团队的力量,也善于不在工作时帮助别人,造成在工作时有点势单力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与同事交流,让大家的工作变的更轻松。通过这半年的实习,已经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改正自己的不足,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和好的习惯。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为本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为XX电力的建设添砖加瓦!

纵观实习这半年,自己的收获也是很多的。从知识层面来讲,由于自己所学专业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虽说自己做的东西和电力密切相关,但大学里学的有些基本知识还是不扎实的,而这半年中,我自己不断的在现实的实践和书本的理论知识之间对比学习,在实习中碰到问题就去书上学习相关的知识;而在学书本上的知识,碰到不容易理解的理论时,就可以结合实际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经过这半年觉得自己充实了很多。从做人层面来讲,通过和一些老员工的交流,得到了不少做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慢慢改变了懵懂小子的形象,使自己的性格也从原来的内向变的逐渐喜欢去和别人交流,这些转变使自己从中受益非浅。从思想层面来讲,原来以为工作了就可以轻松一下,现在发现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应该说工作后对自己的挑战更是严峻的,不应该给工作加上享受的标签,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以后,应该说自己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不去实现这个价值,那是对自己劳动的不负责,是对自己上学的一种否定,因此要在不断学习中升华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还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在的我通过半年的实习,终于成为一名正式职工了,我感到非常的欣慰,我这半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我可以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职工了,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为人民服务了。

上一篇:教育机构实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幼教实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