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09:32:17

电控实训总结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03-02

《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运用仪器设备对发动机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性能检测等专业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与实际需求间的差距较大。

(二)教学内容有待优化。一方面,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吸收;另一方面,课程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存在,偏重于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没有按照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整合,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不够突出。

(三)教学条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为实训教学场地不足、实训教学设备配置不尽合理、教学团队建设不到位等。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当前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以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展开,缺乏对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的研究和借鉴,也缺少对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佳。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进

(一)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调研,确定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的常见工作任务,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归纳总结,确立本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理解其工作原理;掌握电控系统各元件的作用、工作原理和特性;了解常用的检测诊断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知道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基本原则、正确的故障诊断流程和检测诊断方法。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能评定车辆技术状况;能制定维修计划;能熟练使用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和修复;能对维修后的发动机进行技术检验。

(2)方法能力。能利用各种资源查找所需信息并合理使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总结规律的归纳总结能力;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素质目标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处理生产废料。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大纲的确立

1、以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内容

为使教学更贴近工作实际,强调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借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方法。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和开发。课程内容充分融入国家标准、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维修手册,强化了检修操作技能训练,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是对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共为《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和21个学习单元,并针对每个学习单元的任务工作量分配课时。每个学习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载体,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后展开技能操作。

3、遵循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在设计了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之后,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与难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零部件到系统”的规则,序化教学内容,对学习情境排序。

(三)教学条件建设

注重教学团队建设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建设。如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激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提升“双师素质”。

建设专用实训室,实训实空间结构模拟真实工作现场的职业工作情境。实训室配置教学整车、试验台架、举升设备、故障诊断仪、尾气分析仪等仪器设备和专用工具。在实训室中设置教学区、讨论区和操作训练区,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完成轮岗实习、顶岗实习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校外实习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带队,企业配备兼职指导教师共同授课,实行学院和企业双重管理,可以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1、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的整体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形象思维较弱,基础知识储备不够扎实,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和好奇。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学生参与度高、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甚至学习目标定位的差异较大。因此,在授课中需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就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考虑使用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教学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职业技能

1.前言

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汽车发动机,它相当于汽车的心脏部分,随着电控系统与发动机技术的全面发展,所有的汽车制造厂商对发动机新技术投入全部研发精力,促进了电控系统飞速的发展。2001年我国就要求所有汽车生产必须全部进行电喷系统的安装,所以,电喷系统的维修技能提升是所有维修人员的技能必备。在我国,所有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应当紧跟社会要求与企业要求,开设满足需求的所有课程。其中,在汽车类专业课程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为此,就需要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排除能力、仪器检测能力、分析能力、电控系统故障诊断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导致技能人员的好与坏,如果课程设计的内容脱离实践、方法轻实践重理论,会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专业化,所以,课程教学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目标实现。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始终在培养学生附近围绕,以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文章通过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训进行分析。

2.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主要有构成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定位、培养关键能力。目前所有的课程开发都是通过实现工程来进行的过程向导,比如,工作过程所对应的整合、归纳以及抽象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所对应的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情境、汽车应用类对应职业工作顺序。通过对一些汽车营销企业、汽车故障诊断岗位、汽车维修岗位、汽车专项技术服务岗位、汽车维修岗位以及汽车维护岗位等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了六种属于汽车机电维修领域的岗位,主要有整车性能检测的诊断、电气系统在汽车车身的检修、诊断与检修汽车底盘、诊断与检修汽车发动机、汽车维护以及诊断与检修汽车电器系统。我国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学习课程是根据职业资格在汽车修理中的技能要求,进行专业学习领域、专业学习情境和行动现实化、具体化的课程体系。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它始终围绕着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关键职业能力而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电控发电机组中出现常见故障排除的培养、电控发电机组中出现常见故障诊断的培养、检测设备熟练使用的培养、维修工具熟练使用的培养、技术资料相关英文和中文查找的培养、数据分析技能能力的培养、方法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关键能力是通过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汽车维修来进行设计的,并且,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教学、学习情境的工作过程化设计都是一种对专业能力进行强化的培养手段,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对具体问题能力、方法能力进行强调解决的培养手段,具体任务工作分工完成、具体任务工作小组讨论合作是一种对学生团结问题、协作问题、社会能力进行解决的培养手段。

3.课程设计过程

3.1 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基本教育特点为,从学生体系转化为工作体系,而学习过程就成为一种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一体化,并根据工作任务来进行具体工作、工作要求、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内容,所以,现行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课程普遍呈现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通过汽修厂要求的工程过程可以知道,要想教学内容实现有形化和具体化就必须采取教学所对应的情境,并以理实一体化来进行实训室教学,以此表现出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设计课程的重点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性的培养,学校利用教学情境的不同来不断让学生进行训练以及学习,以便让学生获得需要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在团队的协作合作中,训练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使学生所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需要注重在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职业技能,所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到企业里面实习顶岗,同时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可以去企业聘请技术人员来为学生进行讲课,以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来把学校学习过程导入企业最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去,并使两中过程相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课程。

3.2 课程设计原理

通过多年的岗位需求、培养目标、人才培训、学校的课题研究以及企业的用工要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目前从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来进行从业人人员素质要求培训、能力要求培训、知识要求培训,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就业应变能力。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有五个,分别是在众多的课程中要以突出能力作为目标,课程的任务以及项目是课程载体的体现,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来进行实训过程中能力的设计,切记学生才是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行为主题,理实一体化中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统一的教学课程。

4.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

4.1 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企业专家、教师共同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以培养汽车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的总结职业技能、归类职业技能、分析职业技能,最后剩下五个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五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都是从企业工作任务中产生出来的维修故障和实际需求,并且都具有相对完整的过程,能够比较好的把技能、知识点融合掌握,并且从简单到困难来进行循序渐进的设置任务。当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单元的教学时,老师则需要对学习单元进行任务工单、教学设计、学生手册、教学课件、演示录像和教学录像的拆分,并且,由教师把整个学习单元按照六步法来进行组织过程的教学设计,设计的内容必须包括组织教学过程、任务名称、学时、任务目的、实训设备、实训场地以及客户任务描述等。

4.2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竞赛模式

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引入竞赛模式,不仅可以展示学校老师的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和学校宣传的办学成果,还可以展示学校中学生的风采。根据各种技能大赛的数据可以知道,竞赛模式既需要参赛选手具备应对自如、心理素质好、配合明确、分工明确、逻辑思维清晰,也需要参赛选手具备仪器正确使用、记录完整、设备检测、分析准确、故障点确认。要想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到技能竞赛中去,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一般在竞赛中的故障点通常是由企业技术维修总监进行的,并且对分工协作、逻辑分析、规范操作以及安全生产都要求比较高,这一点也是现实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多缺少的一点。

4.3 理实一体化实训

理实一体化为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为学生打造了作为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现实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在进行实训时,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注意现在的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老师教导、指导学生,而现在则是由老师指引,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引入技术规范标准、工作流程标准、工作责任书以及技术手册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职业院校采取的的生产性实训,是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在企业汽车维修团队进行教学模式的展开,让学生了解到汽车维修包括,预约—接待—车辆诊断—制作工单—车间派工—车辆检修—质检验收—清洗交车—服务跟踪。此外,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还可以建立汽车美容设备,让学生为车辆进行美容,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

5.结束语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它始终围绕着培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关键职业能力而进行设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遵循在众多的课程中要以突出能力作为目标,课程的任务以及项目是课程载体的体现,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来进行实训过程中能力的设计,切记学生才是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行为主题,理实一体化中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统一的教学课程的五个原则进行设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从典型工作任务、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竞赛模式以及理实一体化实训三个方面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龚文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87-89.

[2]严景明,陈国庆,张新强,罗黎.汽车发动机组电控系统课程的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2(15):170-173.

[3]孟国强,刘越琪,洪志杰,李军,王庆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92-96.

[4]苏广义.《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8(6):59-62.

[5]孙冰寒.《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网络课程教学研讨[J].学问科教探索,2010(2):11-12.

[6]李玉茂.边学边用 在实践中了解电控系统—新书《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维修》[J].汽修书吧,2011(8):95-96.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电控发动机 实训教学 工作任务

《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对汽车电控发动机各个系统进行检测与维修等实训教学内容的实施,引导学生掌握汽车电控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并能熟练使用维修工具,掌握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维修方法和故障排除步骤,把学生培养成为能满足汽车维修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缺点

传统汽车电控发动机教学模式是在理论教师完成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和工作原理、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实习教师在实训课上指导学生进行汽车电控发动机拆装和检测、使用和维护、故障诊断和排除等实训操作。授课过程一般都是教师作示范,学生根据示范进行相应的操作,最后教师做小结。在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去操作,缺少了一个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缺少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和考核,教学效果难达理想,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工作的能力也相对较弱,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企业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控发动机实训教学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包含多个知识要点,这些要点是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任务完成了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实习老师做示范、学生机械模仿操作的老套路,是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控发动机实训教学的实施

1.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企业工作岗位,合理设计工作任务

针对本课程对应的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岗位,笔者进行了工作过程分析,根据汽车电控发动机日常工作项目和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工应该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任务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设计了5项典型工作任务。将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工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为学习性工作任务,以任务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各个工作任务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完成知识要点学习的过程。

2.工作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根据学生的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各组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分工协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实际工作中的顾客角色,学生模拟成汽车维修企业的员工,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在实习设备或车辆上设立故障点,把一个个待处理的有故障设备或车辆交到学生手上。学生(员工)接到有问题车辆后,询问教师(顾客)车辆存在的问题,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学生运行车辆设备,确认存在的故障,然后本小组学生讨论、交换意见,归纳出排除故障的要点,然后共同实施解决;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故障特征的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要参与工作小组的交流、讨论,使他们能尽快地明确自己的切入点,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每个小组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教师的帮助,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3.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

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及时的讨论和评价,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效果评价,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这样做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其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当学生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发表见解,同时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评价。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也指出了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实践后的分析

1.采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效果

中职教育强调操作技能,这是中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成为了主体,并且获得贴近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在汽修09(1)班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后,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相比以往用传统方法教学的班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基本上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一扫以往只有一半同学操作,另一半同学观望的沉闷气氛。该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后,企业反馈的信息是上手快、适应性强、工作勤快、同事关系处理良好。该班的班长张浩同学在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很快就能独立开展维修工作,并且工作责任心强,深受企业负责人赏识。

2.教学方法的运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可根据工作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下表:

3.教师的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解者、报告者、示范者,而是起组织、咨询、解说和总结性评价作用。在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他就给予具体的帮助,他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任务评价阶段,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任务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教师则评价各组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五、结语

在《汽车电控发动机》课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牢固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他同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协调工作的能力,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勇强.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且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不但是对教育观念的创新,而且会带来教学模式根本性变革。在对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在汽车类专业课程《汽车发电机电控系统系统检修》研究和尝试,也取得了经验和大家分享。

1 依据建构主义,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1 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教学设计

依托汽车集团公司,共同开发《电控发动机检修》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能力标准和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虽在学校进行,但以《电控发动机检修》真实维修项目为载体,缩短了教学与行业、企业的距离。

(1)教学地点与工作地点相结合。

(2)企业兼任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联合授课。

1.2 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设在汽车电气电控实训室,实现课堂与教学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理论知识溶于故障排除的过程中学习,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可随时随地有机融合,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1.3 化班为组,采用小组教学形式

在我们使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中,一个班通常可根据教学需要可分成6-8个小组。进行小组分组教学时合理分配小组人员的数量与搭配。要观察、了解和发挥小组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以改善教学效果。

1.4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设计

以电控发动机检修真实维修任务为基础,在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学习和训练。

(1)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任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设计,将企业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和管理;

(2)将企业的项目进行分解、提炼和整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

(3)学校教师在暑期走出校门,和兼任教师一起,辅导学生完成企业维修项目;

(4)通过专项培养的方式在学校搭建起与企业技术环境相同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

(5)通过专项订单培养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起暑期工学交替的企业平台。

1.5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企业的需求,设定课余电控发动机新技术、专项品牌化学习情境,以满足分层次、差异化教学的要求

2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电控发动机检修》是一门培养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能力为核心主线的职业核心课程,以典型故障症状诊断为载体,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2.1 头脑风暴教学方法

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集中授课”、“集中总结”阶段,一般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方法;比如:就 “电控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诊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其可能原因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一一进行评价、解释、归类、划分正确的可能原因,是学生掌握可能原因的分析方法;这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头脑风暴教学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案例教学法

在各种故障诊断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实际典型维修案例,从单一部件的简单故障到复杂综合故障,采用案例导入,讲解,演示、分组训练,使故障具有真实性、实战性,从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学会收集使用资料的能力,并根据故障案例,结合维修任务,根据故障现象,制定维修计划,确定诊断思路、维修方法和手段。通过维修过程的实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实际问题的诊断、分析能力和拓展与迁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3 小组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自主练习、分组讨论”阶段,有目的的安排讨论主题,作为“集中总结”阶段学生上台讲解的内容;因此,在此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研究,以找出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

在我们使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中,一个班通常可根据教学需要可分成6-8个小组。进行小组分组教学时合理分配小组人员的数量与搭配。要观察、了解和发挥小组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要明确小组在规定时间内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或任务。

要明确小组召集人。必要时进行召集人的轮换,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全局观念,培养学生对团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对在小组活动中不爱参与的学生,老师和同伴要给任务让他们参与工作,并且进行一些控制和调整。让他们在小组工作中积累经验,经常练习。在活动中要求这些学生必须用语言形式参与,经常对他们进行交流能力的培养。在他们参与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允许其他学生指责他,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4 项目(任务)教学法

主要在电动发动机故障诊断教学过程的自主练习与讨论阶段是“项目(任务)教学法”运用的重点,在该教学阶段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包含项目教学法六个步骤:项目设置项目咨询计划项目决策实施项目检查项目评估。教师对每个阶段都设计完整的考核实施办法,并把工作的条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列入评价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于专业学习过程中,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并重。

参考文献

[1]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 1997,(05).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

[3]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6).

课题来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HKYKG-2014-14)。

作者简介:张朝山(1970―),男,河北滦南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就更少。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汽车新结构与新技术》的教学对象是已学过汽车基本构造和原理、检修等课程和有一定的自学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通过对不同车型新结构与新技术的了解,进一步掌握当今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动态,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汽车企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学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该门课程主要内容有:发动机新技术、底盘新技术、汽车电子与电气新技术、汽车安全新技术、丰田第二代混合动力系统、汽车相关知识六个章节。下面,就其中一个发动机新技术――柴油共轨喷射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思维导图)

柴油共轨喷射

二、教学准备

教案、PPT、相关视频资料,电控柴油机、多媒体、教学视频、学材等。

三、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主要包括:学习环节与时间分配、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组织教学(5分钟)。①学习内容:师生互礼、点名考勤、检查胸卡。②教师活动:点名、检查仪容仪表、检查场地卫生。③学生活动:调整情绪、准备上课。

(2)引入新课(20分钟)。①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1)学生分成6组。2)学生分组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3)学生小组总结、整理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4)学生小组汇报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②教师活动:引导与控制学生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③学生活动:讨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记录与整理讨论结果;汇报讨论结果;专心听讲。

(3)学习新知识(15分钟)。①学习内容:教师讲解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包括: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柴油共轨喷射的组成、柴油共轨喷射的类型、共轨喷油系统的特点。②教师活动:1)引导与控制学生学习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2)讲解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4)播放课件。③学生活动:学习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专心听讲。

(4)参观实验(30分钟)。①学习内容:1)各小组到实训专场观察电控柴油发动机,2)教师讲解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3)学生学习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4)学生学习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共轨工作原理,5)学习共轨喷油系统的特点。②教师活动:1)示范讲解电控柴油发动机,2)引导与控制学生对电控柴油发动机共轨原理的学习,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③学生活动:专心听讲,观察教师示范电控柴油发动机;按要求对电控柴油发动机共轨技术进行学习。

(5)学结(5分钟)。①学习内容:认真总结授课过程中的要点,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1)新知识方面。高压共轨系统组成:高压油泵、共轨腔及高压油管、喷油器、电控单元、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高压共轨系统利用较大容积的共轨腔将油泵输出的高压燃油蓄积起来,并消除燃油中的压力波动,然后再输送给每个喷油器,通过控制喷油器上的电磁阀实现喷射的开始和终止。2)育人方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正确处理与同学相处合作的关系。②教师活动:教师讲授、及时鼓励、知识总结、讲解示范。③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跟进、做好笔记。

(6)学习拓展(5分钟)。①学习内容:1)卫生:检查桌椅的使用情况,检查课室的卫生情况;2)作业:试分析柴油共轨喷射工作原理。3)卫生安排:要求人走五关(关门、关窗、关气、关电、关水);清扫地面、擦黑板、拖地、摆好桌椅、工具、工作台、实训设备等。②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卫生安排。③学生活动:积极跟进、做好清洁工作、记录作业、课后独立自学完成功课。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后,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括11项:①是否能够叙述出柴油共轨喷射的作用、组成、类型?②是否能够指出电控柴油发动机台架上的各个部件名称和作用?③是否能够叙述出电控柴油发动机的共轨工作原理?④是否能够叙述出共轨电控喷射系统基本特点?⑤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完成小组分配给自己的任务?⑥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参加安排的学习活动?⑦在完成本次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与本组成员以及对方小组的沟通是否顺畅?⑧是否顺畅表达出个人想要表达的观点?⑨是否客观公平地进行自评与互评?⑩是否主动参与工作现场的清洁和整理工作?以及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选项:是、否。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一般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小组内部其他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组间评价是一个小组对另外一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结束语: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情况、贴近社会或企业的要求,播放相关视频,利用现场实物进行互动教学,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对教学思路进行优化,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这样,开阔了学生汽车新技术方面的视野,为学生成为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靖雄,赖瑞海.现代汽车新配置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发动机电控 教学设计

一、前言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使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也对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1]

在我国,大部分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是从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培训出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职业院校必须要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开设汽车企业所需课程。其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就是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一门面向汽

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汽车运用和汽车维修等具有综合技能的专业平台课程, 它不仅是一门在汽车传感器、发动机构造以及电工电子基础上建立的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讲述工作原理和电控系统组成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即让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制作工作计划,并利用先进检测设备对发动机电控进行检测与排故能力。在教学上,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国家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融入先进企业文化; 这样才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精英人才。[2]

二、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1. 以“项目单”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项目单”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项目单”的填写能够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在项目单的编写中,都是以真实的汽车企业工作场景为工作任务,并且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积累知识而学习,改为让学生解决有范例意义的真实的工作任务而学习。

3.2 以学生为主体,工作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项目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与排故能力。学生在“项目单”的实施中经历明确任务、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馈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在工作系统化过程中,获得显性和隐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理论知识讲授,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

三、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流程设计

下面以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进气温度、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为例,来阐述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要提前对本项目进行课前准备,包括故障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相关理论知识准备,以及课堂上会用到的各种相关检测仪器及工具的准备。主要包括万用表、温度计及水杯、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及配套的实训台架和维修手册。同时对用工具和设备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实训知识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实施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地思考任务、独立地制定计划,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出决策;然后独立地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学得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3]

资讯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案例,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故障,对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在此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由此来导入关于汽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也可以通过专业书籍或网络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和课程相关理论知识

决策

教师根据上课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每组6-8人,以小组方式,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进行决策,确定小组负责人及各工作责任人。

计划

制定决策结束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学生仍然以讨论的方式,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查找维修手册,找出各传感器的位置,测量方法,和相应操作步骤,制定出本项目中的工作计划,实施步骤。教师要一一进行审核并点评,找出其中的漏洞,让学生加以修改和补充。

实施

在实施之前,教师要将工作的注意事项提前告诉学生,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按照相应步骤进行传感器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填写至项目单中。

检查

可分为三种检查方式,自检、互检和教师终检。首先,完成工作后,小组成员内部进行检查,是否有漏洞和没有完成的工作。然后小组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工作完成情况,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情况。最后由教师进行终检。

评估

教师在此阶段,对各小组填写的项目单进行评估。并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第三步 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教室的整理和工具的归位,卫生打扫等。

参考文献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与维修课程教学改革,崔志华、赵向阳。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9月

[2] 孟国强,刘越琪,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检修》课程设计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2-96.

[3] 邹德伟.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教学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提出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招考方式与政策法规在内的外在手段与以培养目标、教学安排为主的内在要素之间的衔接。其中,课程衔接是影响中高职能否顺利与高效实现衔接的重要因素。

1.中高职课程衔接下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学目的及任务

学生经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汽车发动机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背景下高职教育阶段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学,主要实现以下目的:教导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控制电路等基本理论,进行使用和维修发动机的基本操作训练;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能准确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了解车用柴油机电控技术和燃气发动机电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汽车电控技术的专业技能,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能不断积累有关发动机电控检修方面的经验。

2.中高职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教学策略

(1)兼顾中职教学内容,巩固和拓展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知识面。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是其他课程的延伸,与其他课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分工。如中高职阶段的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等都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难点是对各种传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对汽油喷射和点火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该课程的梳理和定位,发现该课程与中职阶段教学存在的差别,区分其难易程度。在高职阶段教学实践中,应当对中职阶段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提高和拓展,在巩固学生学习基础的同时,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

(2)优化高职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知识的输入和技能的输出两大板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与研讨方法等。比如,在采用小组合作与研讨的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汽车维修资料与光盘等物品分发给每一小组,并且将教学环境布置成具有实训区与讨论区的格局模式,然后再让学生在实训台前进行自主研究与摸索,独立完成对各种故障的检测与维修。然后再所有小组的学生到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分享或讨论自己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是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适时的点评或者对学生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3)提高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教学中也是如此。为了使得评价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以采用老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评价可以选取每组的代表来完成,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对教学做一个客观评价,然后再运用加权平均数的相关原理来对其进行衡量。其中,老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仪器的整理与使用、安全性等,而学生的评价则侧重于团队合作和方案的质量等。这样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就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大大提高评价的合理性与效果。

3.总结

将传统教学与衔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别应用于普通高中水平的学生与中专水平的学生的教学中发现,衔接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考评人员对教学的反馈来看,在教学中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并且初步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课堂实践任务。

参考文献:

[1]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 (16):22-27.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53-02

汽车电子控制类课程(本文简称汽车电控类课程)是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气专业的重点课程,学生对于汽车电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专业技能的水平。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的特点

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拓展空间比较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技能。

知识更新快,拓展空间大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电控点火装置(ESA)、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巡航控制系统(CCS)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车型。在原有的较成熟的技术基础上,又不断有新技术的突破,如车身电子安全系统中的自适应前照灯系统(AFS)、汽车夜视系统(NVS);汽车信息通讯技术中的汽车导航与定位系统(NTIS)等,汽车更趋向于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应紧贴行业发展,因此汽车电控类课程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可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大。

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 作为汽修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汽车电控类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该课程的核心是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涉及电子技术、控制理论,需要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电子控制技术又是学生未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术,要求学生对电控系统主要零部件,如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的构造、原理及工作性能有所掌握,并具备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的能力。

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会使用工具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常见故障能进行分析和排除。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需求,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毕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要想使学生精通所有的汽车电控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中职学校在讲授汽车电控类课程时,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其能以几种典型车型的电控知识为基础,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其他汽车电控知识和技能,并将之用于实践,完成工作任务。

中职教育汽车电控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通过对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段内,较好地掌握汽车电控知识,并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在未来可以顺利投入工作,就必须选用适合且高效的教学模式。目前,在汽车电控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项目型教学模式 在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往往将任务称之为项目,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即为项目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指定项目的分析、实施和总结工作。项目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但该教学模式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有些项目在规定学时内难以完成。

互动型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研讨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即为互动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现了和谐的师生互动,以及师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若过于发散,则不利于其获得连贯、系统的知识。

案例型教学模式 汽车电控系统的维修案例有一些比较典型,通过对典型案例解决过程的讲解,将所授知识贯穿其中的教学模式即为案例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并与所学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获得对各种案例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通过案例所能串起的知识点有限,往往导致教学内容不全面。

汽车电控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在采用以上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用适应观解释学习动机,认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根据这一动机,在中职教育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实践之后进行。例如,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之前,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课程学习,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总体结构认知,使学生发现已有的适应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为使自己适应新环境,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学习动机被迅速激发,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认为知识是主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是主体赋予自己经验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其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笔者在讲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时,让学生先掌握汽车构造、传感器技术等相关知识,再学习电子控制技术知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知识、技能体系。在讲授《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时,先组织学生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现象的观察,建立起直观的印象,随后开展分组讨论,使学生对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产生兴趣,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带着问题参与到下一步的学习之中。

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注重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相关知识的储备,为后续汽修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电子控制类课程的核心是电子控制技术,因此应在原课程体系中增加电子类基础课程。在学习汽车电控技术之前,应适当增加一些《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传感器技术》等基础课程,至少是部分章节的内容,作为专业基础知识的补充。在选择增加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学习内容与专业课所需内容能够准确配合。对于汽修专业学生而言,增加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不必过多,课程的学习不必照搬其他专业教材,不用大篇幅地进行学习,以“够用”为宗旨。

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采用营建真实职业环境的方法,实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围绕汽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向学生呈现知识被建构的真实背景。

要营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可以采用现场导入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有两项要点:一是所有实训项目应来自于汽修企业的现场实际或维修作业内容,授课时要结合项目内容和设备,充分利用实例教学,尽量创造企业生产实际的氛围;二是在汽车故障维修实习中,与企业现实工作情况相结合,如在检修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故障时,使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独立完成车辆检测和电路分析任务,还要从实际出发,教会学生如何从车上拆下总成,包括总成与其他部件的连接。

为营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可在实践教学中借助专业授课与实车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发动机电控技术》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单项检测实训教学后,将学生带到实际的车辆现场,复习、巩固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并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人为地设置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观察发动机的异常现象,学习正确使用解码器、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等设备诊断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故障,恢复其原有的性能。这样,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又达到了让学生“零距离”体验真实职业环境的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在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效非常显著,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扎实,所学与所用良好对接。

在中职汽车电控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符合课程特点、满足教学革新要求的教学模式,能够给汽车电控类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平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都本伟.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保军.订单培养 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7).

[3]邓润梅,黄睿.“以能力为中心”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4]程书岳.中职汽修专业实验实训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5]余国联.汽车底盘项目化教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1).

[6]王前新,孙泽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7]李保俊.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J].广东教育:职教,2009(1).

作者简介:

张翠华(1981—),女,天津市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2010级中职硕士研究生,天津市公用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专业教育教学。

王锋(1977—),女,辽宁铁岭人,辽宁省铁岭市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后市场生产一线,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从事汽车维修、检测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综合素质较高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团队在吸收总结多年工学结合教改经验和课程组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基础上,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工学结合引入课程教育,如何在校内实训场所开展工学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是:

1、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完成职业任务为依据,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深入企业、校企合作,分析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由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和优化处理,开发针对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找准本课程学习目标,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开发出课程教学内容。

2、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设计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建设仿真和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获取知识,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面向岗位,坚持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审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取一线实践经验;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

二、课程开发思路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是现代汽车的核心技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诊断及检修方法日新月异。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后,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才能适应岗位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汽车维修教学团队及课程组紧密与企业联系,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与深度。课程组与本地区主要品牌汽车维修企业合作,在参照国家人社部制定的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岗位能力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该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以故障现象为载体、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的课程结构结构。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单元结构

2.教学过程面向实际的工作流程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到企业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课程组在确定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岗位职业行动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企业执行实际工作任务时的工作流程。课程组在确定学习领域中如何选取学习情境的时候,参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开发具体的教学项目单元。

确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单元(能力项目)要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即工作过程需要什么项目,课程中就开发什么项目,也就是实现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能力是真实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在开发能力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思路,开发每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在开发知识要素的过程中,打破过去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思想,换之以强调能力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知识要素退居到辅助能力项目的地位。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应坚持以培养一线汽车维修技能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对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和职业素质。

按照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的资源情况来进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设计,以突出专业课程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思路如下:

(1)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制定教学计划: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是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制定的。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研讨和论证专业的设置、建设、调整及专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及时研讨、调整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负责审议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校企联合,及时向本专业反馈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本专业从2007年始,就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及政府管理部门领导或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

(2)课程内容的设定: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是在与企业和行业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设定充分体现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意愿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3)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校内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而后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的教师主要是双师型的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的技术人员。

电控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及特征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是一种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模式。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收获目标的多重性。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往往可以得到一个过程多重收获的效果。对学生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对学校是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培训周期短,可控性好,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且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实践性、职业性突出。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情境相吻合,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作为设计项目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以企业对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

(4)互动性、科学性强。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互动过程,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管理、计划、目标的实践活动。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1.认真编写《气动技术实训任务书》

《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课程采取“学中做、做中学”项目教学法进行。向每个学生下发的《气动技术实训任务书》,是进行该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书。它是整个项目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关于课程的内容目标、操作过程、时间进度及考核评价的指南和依据。所以,进行《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项目教学的关键,就是按照项目教学法认真编写《气动技术实训任务书》。

2.《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对气动技术中步进模块和电控技术的学习,逐步从了解、认识到掌握应用气动技术中的步进模块和电控技术来控制多缸气动回路。要使学生掌握步进模块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及各组成元件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实际中的各种气动元件;学会分析气动回路图的工作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步进模块或电控技术来控制多缸气动回路;学会通过软件绘制气动回路图并模拟其演示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气动回路、控制回路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动手安装、测试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电器元件和气动元件的连接、调试及气控、电控多缸气动回路的拆装调试。

3.《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的主要能力培养目标

在《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主要设定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气源组件、安装供气回路能力;会选择能识别气动元件符号,阅读气动回路原理图能力;能安装气动元件、连接气动回路能力;会检修气动回路,能判别气动元件是否完好能力;按照工作要求调整系统压力、执行元件速度与位置能力;能设计中等复杂程度气动回路能力;能识别电控控制元件符号,阅读电控回路原理图能力;能安装电器控制元件、连接电器控制控制回路能力;会检修电动控制回路,判别电器控制元件是否完好能力;会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控回路能力,能选择元件及其安装形式;能识别液压元件符号,阅读液压回路原理图能力;会根据气动系统工作情况选择气动元件的安装形式。

几年来,笔者先后在9个班级的《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学穿行,融教、学、做为一体,不仅实现了将《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与《电动机拖动系统分析与安装》、《传感器应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等多门已学专业课的相互渗透、交叉,也为后续课程《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学习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美容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铣床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