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9:04:19

德育教学论文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战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组织形式;管理条例

学校教学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包括课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做好正常的课堂教学外,鼓励学生更多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各门课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我们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学活动由教研室组织实施,由任课教师按班级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调研或旁听,然后学生撰写实践报告,教师进行经验总结。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师生共建、馆校共育、多方受益、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宗旨在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的角度看,必须改革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1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农,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为深化改革所作的努力,以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还可培养学生的博学、开放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透过地方看中国,通过地方的实践经验论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普遍性,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讨论、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3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一个学者成功的奥秘往往就在于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而且也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理论创新和革命精神,在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充分认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自觉实现由“学”到“好学”到“乐学”的转变。

4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可预先设计好一些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各自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参观,结合问题去询问、去记录,去知道其所以然,去采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料,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动口动手能力。亲历创造过程,可以开拓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事业心。

5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作为实践教学,学生都要写出实践报告。他们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要用自己调查了解所占有的信息、资料,确定重点,概括观点,阐明论点,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事物、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形式

实施“05方案”以后,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相继压缩教学课时,课堂教学的任务相当繁重。根据这一实际,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节假日比较合适。它可以避免期中或期末各科考试匆匆忙忙、学生草率了事的弊端。同时,把社会实践报告跟中段考试成绩挂起钩来。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们普遍认真准备,完成的社会实践报告质量较高。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一定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培养创新意识。

1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通常采用这一形式,先集中活动,组织参观,后分散交流,进行讨论。社会实践的内容丰富多彩,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我们采用的方式是走出去接触社会,一是集中活动。按班级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二是分散活动,指导学生回家乡进行调研、访问。通过参观,让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专业讲解员的优势,让学生接触课本以外的知识,大大增加了信息量,帮助学生了解本地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和改革开放成果,明白本地的革命实践和改革开放是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取得的,同时本地的革命经验和改革开放又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正所谓以小明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点带面,由本地的基本情况而推知全国的巨大变化。社会实践的分散活动,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如参观家乡的革命遗址、调查家乡的革命事迹、访问家乡的老红军、老战士、了解家乡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调查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家乡的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家庭等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灵活的形式。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变化,特别贴近生活,特别令人信服。特别感动人心。因此,在经过慎重思考写出的感想体会、实践报告中,我们欣慰地看到青年一代对党的认识提高了,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增强了。

2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知识咨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经济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常采用这一形式,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主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较关注的问题,如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基层民主政治与法制问题、宗教问题、信仰与理想信念问题、人生价值和人格修养问题等。所有问题都不仅只是涉及到单一的理论或观点,而是通常需要有多方面的理论支持和融会贯通,这对学生如何整合所学是一个考验。为避免学生的重复劳动,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一般不提倡个人独立完成,而是同时给出多题,采取以小组为单位抽签出题目,这样每个小组的课题都不同。每个小组内部的各成员之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并完成课题,一方面可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加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交流和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学习组织和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考虑。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可采取多种方式完成。各组可就抽签到的题目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也可自主设计问题调查表,利用面对面访谈、发放调查表、电话或网络调查等方式,辅助以学生的网络资料,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然后将分析得到的成果形成文字并制作成电子文档,教师组织各组之间进行交流、总结、修改并上交社会实践成果。通过这一系列方式,学生在知识掌握和知识扩展、资料收集能力和资料整合能力、理论理解和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和运用、人际交往和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学生普遍对这种通过自己动手来完成的实践课题有浓厚的积极性,完成课题的质量也普遍较高,对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3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参加模拟法庭,启发学生灵活掌握法律常识,处理各种案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常采用这一形式,主要在正常教学时间内采取统一组织的形式。旁听的案件可以是因交通肇事而转化成故意杀人案件,也可以是未成年人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案件等。虽然每次案件的性质有所不同,但是案件审理的程序以及学生们的感受却是相同相通的。在旁听中,学生们了解到了从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到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等一系列程序。庭审中,学生们聚精会神,认真听取公诉人意见、刑事附带民事原告人的民事赔偿意见、被告人陈述、律师辩护意见。义正严辞的书,人法融情的辩护词,法庭中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学生们的心,真切体会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旁听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旁听课”意义非凡。目睹了这样一场真实的法庭审判,给自身以深刻的法制教育和心灵震动,而这些感受是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直接获得的。学生们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法治精神,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的大学生。另外。参加模拟法庭,是学生们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通过实践,学生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而且开展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教学的灵活性及实践的空间都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教学模式开放、灵活、实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虚拟接近生活。学生们也希望学校教师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无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成果不能埋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报告展示。这对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互相交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三、实践教学的管理条例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正确结合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是使学生克服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病,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办法。实践教学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但是要顺利地完成实践教学,我们还必须制订一些管理条例,亟待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实践活动必须充分结合课程教学的需求,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的魅力和乐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真正学习到知识。

2每一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都由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动员,讲清实践目的、意义,提出学习、参观、纪律、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做好实践笔记,按时完成实践报告。

3事前教研室要把实践教学的时间、方式、经费预算报告社科部,与接受实践单位保持工作联系。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和教研室要在教学总结中报告实践教学情况。做到行动有方案,去向早联系,实践有指导,活动有成效,学生爱教育,教师有收获。

4教师对实践内容要精心安排,难易结合,并要布置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合理组织。小组内要明确分工,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与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交际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实践教学期间实行教师责任制,由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在安全纪律、学习参观、讨论总结等方面都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做到服从指导教师和接受实践单位的领导,准时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准确完成指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遵守社会实践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实践单位人员,搞好团结;注意文明礼貌,展示饱满精神面貌,让社会实践单位留下良好印象。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探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展示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

(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

(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三、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提高教学时效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探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触动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设计了故事导入,创设情景,让学生来交流自己了解的刻苦求学的小故事,班里的小敏同学平时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这一次却主动到台前讲一凿壁借光的故事,讲得非常好,不仅自己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利用课文素材来解决

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班里有几名学生因为高中学习太累,想从高中部转到学校的职专部去。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分析“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并适时地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怎么办?是当逃兵,还是勇敢地一步步地去克服困难?”孩子们有几秒钟的沉默,然后就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转专业了,我会继续上高中。”我不由得为他鼓起了掌,同学们也都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课文课堂教学中就迎刃而解了。

3.多媒体辅助、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丰富德育渗透形式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资料,把课文中艰苦学习条件与现在的学习条件作对比,在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现在学习条件的优越,体会到了国家对残疾学生的特殊照顾,爱国感情油然心生。同时,学会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灵活采用德育教育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1.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操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我们的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缺失,和普通孩子比,知识面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倡导的“书香校园”活动的引领下,我们教研组也积极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老师们都给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书目,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问题。

2.开展校园征文、成语故事大赛、手抄报评选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的听障学生不能进行演讲比赛,不能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但他们可以写,可以画,可以表演。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组织一些适合我们听障学生的语文活动,能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坚强的意志、良好品质和个性。比如,我们的校园征文系列,已经成功举办两次,作文展活动成功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校园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语故事大赛,手抄报评选等活动,让听障学生们既能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和绘画才能,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评语中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搞作业展览,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日记,更是能反应出学生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一天当中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与我们分享,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们的指点,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来解答,这时,老师的评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名寄宿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我心情不好,不想写日记,也不想值日了。”想到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我连忙在日记中写了这样评语:“你心情不好,是因为昨天老师没带你去配眼镜吗?对不起,老师因事未能带你去,老师向你道歉。今天下班后,老师一定带你去配眼镜。值日还是要坚持的,同学选你做值勤生,说明同学们信任你,你不能辜负同学们对你的信任,老师也相信你能做好这项工作!”在意识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导致学生心情不好时,我勇敢地、真诚地向他道歉,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诚态度,让他从心里感觉老师是在乎他的,老师是尊重他的,同时告诉他做为一名值勤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有责任感,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而置班级工作于不顾。

三、打造从心理沟通到活动渗透到行为教育的德育教育立体教育模式

虽然课堂教学仍不失为学校开展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还要注意德育教育的递进性和长期性原则。因为不同的学生主体,其知识结构、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我们应根据这种不同施之以不同内容的德育教育。低年级进行简单的、基础的德育教育,高年级学生,可进行高层次的、复杂内容的德育教育。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这比空洞的说教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日常要激发学生有意识地配合老师,发动和组织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动员他们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只不过加以指点或提些修改建议而已。这样做,可以很自然地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上师生沟通顺畅,课堂气氛活跃,紧张适度,秩序井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有效缩短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想更丰富、更活跃,继而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中对文本作个性化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则作针对性的点评。对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向上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消极、片面、错误甚至可笑的阅读感受和心理体验,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要热情地去引导和纠正,必要时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这样,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总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育人因素

培养良好品德选进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德育教育材料。除了要求学生多读以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谈如何学习?如何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如何感谢家人和国家?学习《爱莲说?》,让学生谈如何做一个“洁身自好”之人?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谈如何处理和谐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树立良好的亲情观……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可以结合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信念和《愚公移山》中“不畏困难、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学《鱼我所欲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向我们阐明的“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后,劝勉学生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教学《岳阳楼记》,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进而体会范仲淹在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情怀的同时,还希望以自己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影响世人的写作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德得到培养。

三、发挥作文教学德育功能,提高思想认识

(一)命题诱情,练文又炼人

语文教师在命制作文题目时,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只有精选学生既熟悉且又有意义的题材,并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考虑命题,才能诱发学生蓄积在心中的美好情感,从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提高思想认识。例如,某学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学生前去探望和帮助他,教师若以《他病了之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就会诱使学生抒发对友爱互助精神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教育,达到“练文又炼人”之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消极思想设计命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精心选材,端正学生思想

围绕文章主题选择材料,是作文指导的一个重点,而选择什么材料,确立怎样的主题,都鲜明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青少年处在成长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正面的、向上的文章,即便写批判不良现象的文章,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写。例如,有些学生抱怨我国落后,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更亮”,不能辩证地看到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变化,命《市场见闻》《我家富了》之类的题目。学生的调查研究和作文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端正思想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学生就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我国正在飞速发展,“明天的中国并不比外国差”,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匡言纠行,改文又改人

学生年纪小,阅历浅,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强,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行上的偏差与错误,并反映在作文中。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要做到“改文又改人”,改语言又改思想。例如,在一次以《记星期天的一件趣事》为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突然‘咣当’一声,两辆自行车撞在一起,人仰车翻,多么有趣啊!”诸如此类学生中流露出来的幸灾乐祸的思想,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在批改作文时予以指正。让学生懂得对于别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意外,应采取什么态度,不应采取什么态度。这样,学生的错误言行,就会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匡正,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四)颂美扬善,陶冶学生情操

作文的讲评不仅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更是德育教育的继续。它在活跃学生思维思想、端正认识、培养良好文风、提高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作用。对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要适时并恰如其分地进行激励性讲评,使学生看到教师的赞许和期望。对文质兼美的作文,教师可让小作者自己朗读,全班同学品鉴,并让小作者讲述自己的写作经过和体会,还可在墙报上张贴或选编成册,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提升道德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道德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其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并寓德育教育于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这是提升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开展活动,从中引导解决。语文实践活动应以学生喜闻乐见、便于在课堂上开展的形式(如课本剧、辩论会等)为好。实践表明,语文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明辨是非曲直,实现自我教育,提升道德素质。比如我校地处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而唯不为自己,更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了,从而出现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上主观意识强烈,忽视学生的自身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错觉;二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走低的现状,致使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部分学生看不清目前读书与将来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学习为了谁?学习与将来的关系?我会不会选择放弃学业?并在语文课堂上展开辩论,让学生成为主人,在辩论中明辨是非、修正动机、明确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班风、学风的好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坚持育人为本,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为此,我们要善于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90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成年,并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并且每位学生的心理情况、身体情况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且就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学生而言,大部分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有些缺乏自信心,有些虚度光阴,好吃懒做。并且这个阶段正是其建立人生观等重要思想的时刻,他们具有前卫的思想,强大接受信息的能力,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有效开展德育教学,从而将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重要思想,保证学生具有强烈、正确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成为国家栋梁。

1.2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现状

中职德育教学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实践却缺乏很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首先,很多的中职院校不重视德育教学,这就导致德育教学的地位被降低,导致学生、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学,进而导致德育工作没有具体、科学的教学计划,没有科学、全面的德育内容,教师没有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其次,中职院校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导致不能有效的开展德育教学工作,而且在开展德育教学时,教师的说讲是教学开展的大部分内容,枯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第三,中职院校对德育教学工作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不明确教学开展的主体,要将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第四,并且目前我国对赏识教育的研究正在发展阶段,没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而导致中职院校在应用赏识教学方法时,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探索性,没有完善的应用体系,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2.将赏识教育应用到中职德育教学的建议

2.1统一师生认识

首先,中职院校想要应用的赏识教育,就必须要明确学生才是教学开展的中心,教师要与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具有更大的耐心和爱心,积极的鼓励学生,用心与学生进行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等重要思想。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因为学生之间具有很多的差异,所以教师不可能有效帮助到每个同学。但是教师仍然要具有耐心的与学生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用理性的思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良好的道德。

2.2弘扬爱心爱是人类沟通的桥梁

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时,应该融入更多的爱,用爱来感化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开展赏识教育就是要开展爱的教育,只不过是通过赏识来把抽象的爱进行具体化,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反映出更多的尊重、信任、关心等。从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来感化学生,帮助那些心理抑郁、具有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走出心理黑暗,感化那些学生冷酷的内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正确的成长。

2.3做到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学,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赏识教学时,一定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情况。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能够面临更大的挫折而不会崩溃。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实践,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要长期持久的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发展。第三,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的个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开展教学。并且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等方法将自我的期望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进行发展,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发展的目的。

3.总结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所以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时,不能像传统教学课堂一样刻板,要让课堂充满人情味,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虽然目前赏识教学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所以相信在不久之后,这种教学一定会能够有效的帮助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学,从而大幅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让他们以史为鉴,形成完善的历史认知体系,丰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引导学生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高度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时期,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高度一致,二者构成互为推动的关系。通过历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稳固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共同发展。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历史课程遵循以唯物主义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翻开历史教材,处处展现着爱国主义素材,让学生从中充分吸收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应用生动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例如,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习,可以感受到满目疮痍,甚至催人泪下。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饱经风霜,既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又夹杂着内部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束缚和剥削,这也就是导致中国在那个时期沦落不堪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英雄,是他们逐渐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潮,是他们在国家处于历史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例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都有豪壮的爱国义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情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让学生坚定爱国的信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继承历史英雄的遗志,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二)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在探究型学习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强化德育教育。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借助岳飞的名作《满江红》展开历史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作品了解历史英雄岳飞的人物内涵,再通过讲述“岳母刺字”等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自然地激发学生对岳飞的尊崇。然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岳飞抗金这段历史的个人看法。从中深深感悟民族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思想。(三)利用多媒体强化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以更加直观、现代的方式将知识与思想传递给学生。如,向学生放映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或是不断涌现的历史题材影视音像、文献纪录片,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通过这些形式能够充分再现某段历史,将某些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贴切的认知历史,容易达到情感共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延伸历史课堂,通过更加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初中德育教育是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通过历史教学来开展德育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方式。针对德育教育的缺失问题,应该有效结合历史课程中体现的历史精神,切实加强学生的责任感、爱国情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方法有六种,分别是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道德修养法以及品德评价法。这六种方法侧重的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质量。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的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德育教育案例

最近我发现班上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意打乱教师讲课,这一现象严重扰乱了班级的课堂秩序,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并没有立即去批评那几位同学,而是在课下将他们找来谈心。从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名同学是对这门课十分感兴趣,所以想积极的表现自己,还有另两名同学则是性格就是如此,喜欢说话。还有一位同学则是受到家人的影响。这反映出针对不同的学生,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也不同。因此,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结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对于像第一种情况的学生应该多给与启发,诱导他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遵守课堂纪律。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主要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首先我从正面对这两名教育,接着和他们经过几次的交流,培养我与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情感上感化他们。其次,他们之所以在课堂上随意打乱老师的讲课还是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还应注意着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对于最后一种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学生的坏习惯往往来自于家庭与社会中的模仿。在教育学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公式:五加二等于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星期在学校的五天中经过老师悉心的教育,学生能做的很好,然而随着周末在家庭与社会中模仿的不良习惯,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磨灭,这就是五加二原理。而在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中就明确提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做到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要求,因此,这启示我们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要从学校出发,更要家庭与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对于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建议

职业教育在教学目的与教育内容上都不同于中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应注意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此,职业教育的德育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在职业教育中,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需要通过德育教育重点培养职业学生的思想品德。

2.加强疏导、引导学生道德行为。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从强化疏导做起,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表明。正确的疏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意识会引起道德行为的产生,当我们对学生道德意识难以教育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成为了关键。因此,加强疏导、引导学生道德行为是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

四、结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德育教育我发现这些学生不再在课堂上随意打乱老师的讲课,有的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家也能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了,整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我发现在此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虽然能够对学生起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德育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教育还是明显不足的,一方面老师想要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自然的在学生道德行为中起了主导作用,这很显然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希望此次的德育教学案例分析及研究能够对今后中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借鉴作用。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上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学科更好、影响也更深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3.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德育渗透需要考虑到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将世界观、品德修养等内容纳入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不限于知识、技能技巧,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更好的体现与实践素质教育。

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现在,我们面临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视若珍宝,甚至溺爱,尽力给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生活,而学生受教育的途径又是多渠道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教育外,还与家长、同学、亲戚、朋友接触,电影、电视、杂志、小报、各种娱乐场所、网吧和一些社会现象对他们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既增加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使一些腐朽落后、荒谬的东西侵蚀和毒害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意志、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振兴中华的理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在向低层次倾斜。有不少学生认为:现在是讲钱、讲吃、讲穿、讲“实惠”的时代,除了学习外,生活应追求高档次,穿戴讲究名牌,劳动观念淡薄,怕苦怕累,有浓厚的超前消费意识,还有个别学生产生厌学的念头,好吃懒做,荣辱不分,道德水准低下,甚至做出践踏法律的令人寒心的事情。

作为政治教师,面对学生的现状,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没有手段的目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政治教师应该把政治课教学和德育自然和谐地结合起来,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教育。

现阶段,由于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太强,所以要提高青少年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从加强法制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学法、用法、自觉守法。例如:八年级的《思想政治》上下两册都是学习法律常识

其次,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我们面对的学生大多在十五、十六岁左右,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政治老师有义务教给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例如

讲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首先批驳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人生观,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并结合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及当代中国的张海迪的事迹,说明我们要积极对待人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好充分的准备,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的那样:“你若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人生的价值是同他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的。

最后,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教育。

通过对我国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人民民主的必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通过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学习,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及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封建迷信和;通过对我国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学习,理解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我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分辨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上一篇:德育获奖论文范文 下一篇:德育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