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5 07:59:32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1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2篇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如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等;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讲授《雨中登泰山》一文,我先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泰山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雨中泰山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雨中泰山的险、奇、、幽的景致,体味作者在雨中登山时那种愉悦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也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常常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和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雨中登泰山》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雨中泰山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地感知到了雨中泰山的景致美,又真正地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我的四季》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职业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书本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实践;烟台

中图分类号:G646?摇 文献标识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6-02

中国农业大学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更好地教书育人,每年利用暑期组织教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的坚持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深受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欢迎。本文是作者参加赴山东进行社会实践的认识与体会。这次暑期教师社会实践从形式到内容,可谓丰富多彩、高潮迭起,令人深受教育与启迪。虽然活动归来已过一段时间,但笔者还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瞻三孔圣地,领略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登东岳泰山,感悟祖国历史渊源流长;观甲午遗址,痛感耻辱落后必定挨打;访山东农大,深感竞争激烈时不我待;进烟台校区,喜看建设如潮前程似锦。

本次社会实践以“访齐鲁大地,观发展成就,学为师之道,作优秀教师”为主题。一周的紧张行程,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山东是我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活力四射的地区,既是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更是经济大省。到这样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去访问学习,本身就能激励我们爱国爱岗,敬业奉献!我们访问了两处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地方:曲阜、泰山。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称为“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主张“有教无类”把古代贵族专有的教育带到民间的第一人。参观当时,曲阜暴雨倾盆,我们一行36人仍然兴致勃勃,顶风冒雨,参观瞻仰,没有一人因大雨带来的行走不便而取消参观。孔府和泰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泰山还是文化自然双遗产。这不仅说明孔府与泰山是中国人心灵中的圣地,也受到世界人民的景仰。通过瞻仰孔府、登临泰山,更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灿然中华文明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无数伟大人物,创造了灿然华夏文明,我们今人要继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同时,更要不辱使命,奋发图强,吸纳世界优秀文化,进一步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7月4日上午,我们来到山东农大进行参观学习。山东农大党委副书记周林同志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待了我们,并与大家进行了座谈。座谈中,周林同志对我们来到山东农大表示欢迎,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山东农大的发展历史。山东农业大学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52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并将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成为现在的山东农业大学。周林同志介绍说,山东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有着深厚的友谊,在山东农大的教职工中,许多教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其中不少成为了山东农大的学科带头人,在工作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每年山东农大许多毕业生考入中国农大,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周林同志说,2006年是山东农大建校100周年,10月份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并真诚邀请我校师生届时能够来到泰安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2005年,山东农大在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的成绩,2007年我校也将迎来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所以此次来到山东农大也是我们认真学习山东农大在“迎评”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的好机会。因此,大家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分成几个小组和山东农大的老师进行对流,大家围绕行政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等方面交换意见和经验。在迎接教育部教学建设评估准备问题上,山东农大教师介绍说,“迎评”需要全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评估小组将从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到老师教案、学生试卷和日常作业全面考查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座谈后,参观了山东农大的相关学院、实验室、教学楼和体育场馆和新校区。

我们感受到山东农大校园文明整洁、师生热情高涨、新区建设现代宏伟,全校到处呈现出一派兴旺发展的景象。我想这是与该校领导的严格管理、教师的爱岗敬业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充分借鉴他们的经验,脚踏实地,不浮躁不虚夸,埋头苦干,使我校发展更上一层楼

7月8日,迎来我们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我校烟台校区。校区领导张建华、俞守能、封树民等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张建华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烟台校区的基本情况,校区总占地3013亩,附近有1000多亩海防林归校区代管,总规划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分四期开工建设。目前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公寓、餐厅、教工住宅等一期28万平方米将于近期交付使用,图书馆、双塔公寓、国际会议中心、职业教育区、二期教工住宅等二期工程20多万平方米也将随之启动。张建华表示,从去年开工建设到今天刚好是一年的时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烟台校区是在一片玉米地上从无到有建设到现在的规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校区的建设工作一直进行得很艰难,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不等不靠,发扬了艰苦奋斗、同甘共苦的创业精神,跑银行,跑施工单位,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现在校区已准备搬迁,9月16日将在新校区举行新生的开学典礼。他介绍说,目前,校区1500多名本专科生在烟台农校上课,等到校区主体工程完工后将全部搬到新校区。教师则由三部分组成:原烟台农校部分老师,社会外聘老师和我校北京校区去的兼课老师。张建华希望在北京的我校老师能够前往烟台校区进行短期授课,为烟台校区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社会实践团领队刘秀梅说出了我们的共同心声:今天来到校区的感觉可以用高兴和敬佩来形容,高兴的是来到烟台校区后马上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看到中国农大烟台校区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内心感到了自豪和骄傲;敬佩的是当我们听完校区基本情况的介绍后,深深地被校区领导和教职员工这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感动,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把所有的设施建设齐全,真是很不容易,很辛苦。我们愿意尽自己所能,为校区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4篇

那么,如何在实际中切实有效地运用这件21世纪的教学工具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是多媒体课何时上,上多少的问题。恰当地使用高品质、多元化的媒体信息可以给教学锦上添花,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认为该上的多媒体课尽量要上,不该上的多媒体课坚决不上。如诗歌鉴赏、写景类散文、某些戏剧等适宜上多媒体课,这类课应多上。而一些议论文、抒情散文等则不宜上。实践中有些老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新授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所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过是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传统板书罢了,反而让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缺少了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尽管教学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存有明显不足,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使用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形而上学”,多媒体成了“花架子”。我们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选用的辅助媒体必须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势媒体,传统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就没有必要非得使用媒体。

另外,上多媒体课还要注意适量的原则。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既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也淡化了教学目标,喧宾夺主。

由此可见,再好吃的菜,也有吃厌的时候。如果多媒体课上得过多、过密,一则耗费教师大量精力,二则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三则减弱了多媒体特有的效果。据此,对于高中第三册诗歌鉴赏单元可以这样处理: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上好多媒体课,其余篇目或安排讨论课,或安排探究课及其他课型。

第二是制作课件应追求高效低时。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①请人制作课件。对于某些技术性因素要求较高的课件,如Flas课件,我们可以请多媒体辅助人员帮忙。教师应注意写脚本时一定要写清楚写详细,像时间的控制、画面和声效的运用、色彩的调配都要预先设计好。②自己制作课件。在课件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自己时间又较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动手。这样做的好处是课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曾经运用PowerPoint自己制作了《登高》的课件。里面配上朗读的音效,插入几幅古代的山水画,再加上《九日》的迁移训练,上完以后,效果不错。③修改他人课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好的教案我们可以借鉴,那么为什么好的课件就不能拿来用呢?在一些教育网站上经常有一些优秀的课件,我们可以将其下载,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加以修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上《登泰山记》时,我下载了网上的课件,在实际应用中保留了原课件的文章思路分析以及几幅泰山风景画面,为了进行教学扩展和迁移,又在原课件的中间加进了几篇描写泰山日出的文章,供学生比较、学习。这堂课上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对写景有新的认识。

第三是课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光看不练假把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上多媒体课不是让学生玩游戏,也不是让学生看娱乐片,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课件中选用的素材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如利用画面和音效创造适宜情境,增强学生语感,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一节课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整堂课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应口、耳、手、脑并用,听、说、读、写齐练。某些声效、影像要慎重使用,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作用的可用,无帮助的不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答案出现时伴有各种声响,应坚决删除。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54-0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春风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应仅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转变传统观念,以生为本

传统的课堂指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把目光聚焦在了学生身上,明确了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教师就不重要了吗?非也。教师也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课堂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引领、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的发挥那才是最主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其实就是这个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只有把这个课堂中的师生定位弄明白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合理、正确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少讲解,多引导,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观念转变了,课堂也将会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2.提高备课实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2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他会先思考从哪里着手。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他们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而进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他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3.让孩子"展示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合作学习是纽带,探究学习则是动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视听效果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听潮》采用听录音朗诵,使初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又深切领会到了朗诵的魅力。《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通过播放"泰山胜景""三峡风光"的DVD光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高效小学数学学习课堂[J].教师;2011年09期

[2]冷静杰.浅谈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6篇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不难发现,校园文化建设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校园文化与其建设。前者,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而后者则表明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无谓的顺其自然,而应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不同的引导方式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偏离老师这一主导,老师成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的论点。青年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我们觉得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在老师成长日记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1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各专业协作组;组织各个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老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的亮相课、一般老师试验课、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利用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教育火花”、网上主题论坛等交流活动,实践新课程、解读新课程。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 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要求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一方面采用导师制,结合集体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3.1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

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提倡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3.2“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

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会有亮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3.3网络交流――分享资源的天地

如果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氛围的话,网络交流则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学校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方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子,写文章。如今,教师的教育故事――“小城故事多”在“教育在线”登陆,点击率一路攀升。学校还在“成长论坛”、“和风论坛”、“读者论坛”上建立了主题贴,另有十多名教师在各大网站建立了个人主题贴。网络,使教师真正走进了教育科研;网络,也帮助青年教师重新点燃了教育的激情,使他们时刻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 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通过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7篇

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把握教材特点,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逻辑进行思考,掌握思路,就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具体地说,就是在阅读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来自主达到阅读目的,从而锻炼他们的分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并最终能独立完成阅读训练,并将之用于实践中。

1 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语言教学有一个特点,阅读的时候,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语句,不同的意境都可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共同规律,比较中找出事物间的差异。

例如教学《雨中登泰山》前,先要同学们写一篇类似的游记散文,学生们在写这一类文章时,往往是游到哪儿,写到哪儿,满纸“风景”,却又不见“风景”。然后让他们对照本文进行比较,看本文如何选择“立意”,如何围绕“立意”选材;再对照丰子恺的《上天都》的立意、选材。这样,三篇文章比较来看,就能理解文章要写得新颖、与众不同,就必须在立意上下工夫,这可以说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

有一次,讲到李白《渡荆门送别》时,对本诗以景物来展现出豪迈之情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有意识选择杜甫描写相同景物的诗《旅夜抒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与“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则境界开阔,气势雄奇;一则停舟细观,凝重沉郁。一经比较,不仅对前一个问题有透彻领会,而且了解了杜甫和李白诗作风格的不同。

2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质疑问题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发现就谈不上解决。以前我们曾经认为,问题只有老师才能发现,学生顶多可以找出哪个字不会读,哪个词不会讲。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只有善于启发,善于留疑,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

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讲到“刘兄迫嫁”一节,我说“在封建社会刘母也要听从兄长的安排”,马上有学生就在下面小声说:“那焦母怎么不听儿子的话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借此我启发学生来讨论,然后再来讲解。通过这一穿插、质疑、解疑,使学生既了解封建社会礼教制度,扩展知识面,又进一步深刻理解诗中人物的复杂性格,也更加深了对全诗意义的理解。由此看来学生是很善于联想从而发现问题的。

又有一次,学生读到《荷塘月色》中引用的一句诗“莲子清如水”,学生就提出疑问,“莲子”是“绿”的,怎么是“清如水”呢?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生善于发问,任何事情都是在发问、去疑中得到解决。于是,我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来看,因为有荷叶覆盖,映衬出水是绿的,这里“清”是指“绿”,这句诗更描绘出满塘荷叶覆盖的景象。

3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学生知道答案、懂得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讲解,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课堂上,有时需要教师“大智若愚”,善于藏起答案,诱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开启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一次上《赤壁之战》时,对于文言文学生不太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将他们分为四组,每组派一人讲课,要求准备教案。结果这么长一篇文章,学生个个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每个同学分析问题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有些问题老师在准备时没有涉及到,而同学们却能找到并解决。因此,虽然是四个同学讲同一篇文章,但是由于讲述角度不同,又是他们自己讲课,因此学生们兴致很浓。下课后,学生找到我,希望以后能多让他们自己讲课。由此看来,这既激发他们的兴趣,又锻炼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这类活动,效果明显。

4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语言教学,在活动中意识到阅读理解的重要,加强思维训练的必要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学,阅读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培养积极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口头训练、课堂表演等方法,既可活跃气氛,又达到阅读及锻炼思维的目的。

比如,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形式包括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辩论演讲,同时要求自己拟定题目,这样一方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快速思维、发散思维、概括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

再如,有些课文可以运用表演的形式,采用课本剧的形式,给学生以导、演、写的机会,既使学生有实践能力,也使学生能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例如将《药》改编成剧本、《雷雨》的表演、交谈表演等,都是为了达到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医学生 网络化 语文教学

近几年,一些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反映部分医学生实习期间:病案记录书写不规范,层次不清,错别字成堆;与病者及其家属交流词不达意,语言艺术性差;知识面窄,对医学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个性张扬,合作不协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语文课程教学有很大关联。

传统医类职校偏重于专业课程,所以学生对非专业的文化课程重视不够,而语文教学往往又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使教与学的活动都相对封闭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很难体验和享受语文的学习乐趣,更别提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所以,在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也应与时俱进,进行适当的改革了。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 备课的网络化

网络具有快速、开放、自由、信息量大等特点,这就可以大大改善以前传统备课“教参+教材”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链接了解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图书馆藏资料库,搜索到全面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地区的同仁进行教案交流,借鉴各种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除了教案之外,还可以适当进行动画课件制作,将原有稳定但呆板的文字与各种丰富直观的图像、声音、动画综合,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比如当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笔者录制了名家的朗诵,配以康桥实地的照片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情境;当讲解《华佗传》时,录制了有关“五禽戏”的示范动作,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了解。

虽然这样做要花费传统备课的2~3倍的时间,但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找与整合工作,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均大幅度增加;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审美愉悦。

2 预习的网络化

许多教师常常会布置预习作业,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不高,多半是敷衍了事,并没有开动脑筋研究课文,更不会在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了。

经过多次实践,笔者采用了“任务+奖励”的办法。在讲授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几日布置任务一上网查找有关荔枝的形态、品种、销售、种植、诗文等图文资料,制作相应的资料卡片或幻灯片。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从一而终流水式”的教学模式,改用“模块”教学,将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分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进行对照学习,由此学生不仅通过图片具体地了解了荔枝的形态、习性、历史等知识,还从课外资料的讨论中积极思考,发现“习性-种植-品种-销售”之间在商业经济中的相互关系,与现实生活挂钩不仅超越了课文学习本身,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交叉性、实用性。又如在讲授《游褒禅山记》与《登泰山记》前,让学生先上网查阅有关两山的具体地理位置与环境,根据课文里的描写,勾勒出简要游踪图,在讲解课文时,进行现场展示,看看谁画得最准确、美观。再如《鸿门宴》一课,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背景史实与传说故事,在课堂上按角色进行叙述、表演。最后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和课堂发言的情况,进行适当分数的奖励,并将之纳入“成绩考核”体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锻炼。

3 阅读的网络化

古人云:“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陈金明先生就曾强调过:“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信息载体进入社会后,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成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分子,他就必须阅读――及早学会网上阅读。”教材毕竟有一个比较长的更新周期,但网络却不同,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是语文教材的有机延伸和无限补充。所以笔者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并推荐网上的一些好书、好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后,笔者先让学生上网阅读有关《虞美人》的赏析文章,有一位学生通过网络阅读,发现了一首《虞美人致萨达姆》的打油诗,说的是人们对当时伊拉克战争的看法:枪林弹雨何时了,战事知多少。巴城昨夜又遭袭,伊国不堪回首沙漠中。精锐之师应犹在,只是格局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管石油向西流。当这个学生在课上一念,大家听完后不仅从形式上理解什么是“词牌名”,而且从内容上有一种“古诗新作”的新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部分学生进行了类似的“仿作”,以抒发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感想。

有时相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也能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归纳,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教授《药》时,课后让学生上网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以加深对“国民愚性”的理解。教授《过秦论》时,让学生上网阅读《六国论》,思考强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教授《祝福》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分析鲁迅笔下的其他女性形象,体会旧礼教与社会吃人的本质等等。

4 口语交流的网络化

传统教学中,偏重于“听、读、写”,“说”往往被忽略,造成“高分口吃”现象。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语文教材改革中,逐渐增加了许多“口语”训练单元,有“介绍、演讲、采访、评析、主持、质疑、辩论、研讨”等模块。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没有“语文听力和口试”这一项,所以教师对口语训练的授课时数安排不多,引导泛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平平。而现实是,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社会的成员,学习、生活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说会道”,怎么融入集体,怎么真正进入社会?

我们都有这样的教学经验:越是贴近生活的人和事,越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例如《学生当众放屁罚五元》在《北京娱乐信报》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网评如潮。于是我便在课前将学生分组,正方观点:好习惯是严管出来的。反方观点:谁在剥夺学生的生理权利。然后要求学生上网浏览这则新闻的具体内容并搜集相关评论准备辩论。在课堂上,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古今中外,名家例言,无所不有,辩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从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作品浅薄,无聊,低俗,虚假,矫情,是电子化时代的语言垃圾。也有人认为它经典,说它是网络文学的“旗子”,誉它为“开山鼻祖”。笔者认为,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禁读反而适得其反,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读,更要让学生议!通过“议”,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因为阅读之后

的讨论和交流,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质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信息价值判断能力,积累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口语训练,既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口才,学生很显然也自信了许多。

5 写作的网络化

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完题目,学生在下面咬笔杆子憋文字。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受环境和年龄所限,城市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体验户外生活,作起文章很可能成无源之水,由此他们对作文就会产生害怕和抵触情绪。如蒲公英本是极不起眼的植物,作文课上,教师可利用网络迅速搜集冰心的散文《蒲公英》,也可播放日本作家壶井荣《蒲公英》的录音,学生知道了蒲公英既可以是平凡的英雄,也可以是战争中苦难日子的象征。学生会发现:原来生命的意义可以有这么多的诠释。这就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也在逐步地形成。

又以“非典”话题作文为例,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同学上网收集一些有关“非典”的小知识,了解“非典”疫情,浏览有关医护人员忘我奉献精神的报道。然后在课堂上顺势播放《非典人生》,看着画面,听着医护人员的感人的话语,动情处,有的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使他们产生了想对医护人员表达敬意的需要。在有了表达的愿望后,同学们开始提笔写下了心中的感激、祝福与赞美。

有时学生在课外产生萌发写随笔的念头,有的学生想交流自己比较隐私的想法,所以笔者便创建私人邮箱与班级公共聊天室,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文档发送到电子邮件中进行修改、交流,这个过程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教师几句真挚的评语,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有利的。对于写作程度较好的学生,便鼓励通过班级网页或校园网上传,也可向刊物投稿,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职业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理念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培训,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并自觉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可以说,课程改革的实践已从宏观转到微观,应经深入到课堂领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已日益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共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的颁布,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决定》提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万名中职毕业生。”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面对当前这严峻的形势,作为中职语文老师,我们感觉身上的担子重了,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主课语文教学还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沿用普教模式,缺乏职教特色”,教学质量不甚理想,中职语文教学与时代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志,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那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的现实水平状况,完成职业教育任务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探索一条既符合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的改革之路?这是我们迎接新世纪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凸显中职语文课堂的职业化特色,下面,我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①整合教学目标,加入职业化内容。②创设参与情境,凸显职业化特色。③以就业为向导,进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实践。

一、整合教学目标,加入职业化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表述的:“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表述上与普通高中总体是一致的,但在目的性上更强调“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职业化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独有特色,中职姓“职”而不姓“基”,普通高中基础教育无论怎么发展,都不可能取代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工作者不能在工作中凸显职业化特色,则有可能贻误前程。语文老师可将职业化全面渗透到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文化课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职业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中职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职教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这个多元的体系要求教师在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还应从渗透职业教育的角度着手,沟通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凸显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职业化特色。比如,给幼师专业学生教学职高语文第一册《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学目标中除了学习课文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顺序组织材料和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通俗、平实的特点,了解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巧妙的特点,认识我国劳动人民不平凡的劳动和智慧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制作一件其他手工艺品,再现场演示,口头表述制作过程,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制作手工艺品的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创业和升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

二、创设参与情境,凸显职业化特色

谈及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人们往往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是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因素,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学研究表明:就学习成绩一般较差的学生内部来说(职高学生大部分来说属于这一群体),他们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有着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觉得影响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是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心理上的障碍,方法上的失当等非智力因素,因此,要提高中职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亲近、活泼、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创设参与情境,给学生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思考空间,凸显职业化特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语文课可以尝试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探究文学作品;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芦柴棒”算算那份可怜的经济账单;等。这样的教学,既能深入学好文化课,又能巩固专业课,可谓一举两得,效果颇佳。我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雨中登泰山》这篇游记时,采用了情境模拟法,在教案上创设了一个学生参与的情境,假设学生是一名导游,你会怎样带领你的游客登泰山呢?请具体操作,这一环节既提高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口头表达水平,又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相辅相成,凸显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职业化特色。

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和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作为中职语文老师还可以在教学渗透职业技术知识或者激发学生对职业技术的浓厚兴趣。在入学时,语文老师要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渗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告诉学生,使其明白,在社会实践中,谁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越多,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越多,产生的社会效益愈多,人生的价值自然越多,得到的社会回报也越多,生活就越幸福。而幸福的生活是我们的理想目标。这样学生就会具体地了解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职业技术渗透”产生足够的重视和兴趣,为“渗透职业教育”注射一针长效兴奋剂。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荔枝的说明文,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说说其他植物的种植,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到网络上查找荔枝种植的方法同时查找其他植物种植和管理技术,有条件的话,可要求学生种植各种植物,这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又学到了种植技术。还比如,《威尼斯商人》、《雷雨》等有关戏剧的课文,可以创设表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其他职业能力,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中职教师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仪器,包括DVD、电视机、实物投影、电脑等创设参与情境,让学生通过更为直接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对他们进行职业化教育。

三、以就业为指导,进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行为实践

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观,需要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和政策措施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在语文课堂中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行为实践。

重实践、重操作、重应用,早就被许多务实而有远见的教育家所推崇。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严厉批判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明确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理论,主张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注重从做中学习,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教系统地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把读书学习和生活实践,工作时间结合起来。美国著名的职业教育思想家福斯特早在1965年就指出了“职业学校谬误”,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劳动就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主体参与讲课(教师犹如导演或教练在旁指导),有助于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在给数控专业的学生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给了学生一个行为实践的机会,将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在课余知道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帮助他们写剧本,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学会了在网上查找资料,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要学生改编表演《项链》、《窦娥冤》,也可有《祥林嫂之死》、《林黛玉与贾宝玉》等创作小品演出,甚至还有《琵琶行》中“琵琶女是白居易之知音还是情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诚信”的大讨论,在课堂上,举办读书演讲比赛、主题演讲,进行言谈举止有礼貌和用语得体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写求职信,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和进行必要的求职礼仪训练等。这些体验、行为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推销了自己,是学生获得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主要是应用在求职和生产操作过程中,在求职中,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展示个人的风貌,诚恳的求职信会给人深刻印象,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能书写报告、信件、说明书、制作图表及流程图,使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提高效率。

总之,职业化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世纪之交,作为以就业为向导的中职学校语文老师,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在一般的知识教授中,应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职业化渗透,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在广阔的综合的教学空间里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想方设法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气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刍议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2]周益民.江苏省海门市进修学校

登泰山记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教师 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

・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师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连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文学科从本质上说,是语言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化,语文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语言文化的践过程,“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对语文教学质量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清楚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要对教学语言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这样才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对症下药,达到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使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一)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

语文教师是教语言的,应该注意言传身教,在语言方面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而且,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语言是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的首选因素,并且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说话辞不达意,或者杂乱无章,东拉西扯,要想学生获得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力求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规范性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的科学严谨,言简意赅,抑扬顿挫,逻辑性强,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规律,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成功的完成课堂教学;教学语言的模范就是给学生提供可以模仿、借鉴的“纯洁而又规范”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把饱含着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组成一系列使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符号,争取把教材中点点面面的内部语言都恰如其分的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教材内容及教师自己的思想也转化为合乎一定语言规范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教师,文本能在同一时间互相沟通融合,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垫好铺路石。

(二)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教师能否真正传授给学生知识,始终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略的重要标准。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把沉睡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将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溶入到知识的传授中。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能让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刺激学生的兴奋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思绪飞扬。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使用科学、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有趣的材料进行生动活泼的分析和讲述,巧妙地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融为一炉,对学生启发思维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讲授《咬文嚼字》一文时,讲这么一则笑话:一秀才夜里被蝎子给蛰了,忙喊:“贤妻,速烯银灯,尔夫为毒虫所袭!”可连叫几声,却不见有何动静。而秀才痛得实在受不住了,便大嚷道:“老婆子,快点灯!我让蝎子给蛰着了!”于是,同学们在哄笑中对咬文嚼字的可笑,就很容易弄明白了。从而进一步给大家讲明:所谓的“咬”还应看对象、分场合。以下就自然地进行导入课文了。如此,学生就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学习,就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也会很认真的接受文化知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提上去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怎样更科学的引幽默趣味的语言到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三)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激励性。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以这些文本为依托,设计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运用文雅精致的教学语言,和颜悦色地和学生交流对话,在平和、互动、有亲和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去感悟,让那些诉说着作者生命轨迹、表达着作者人文情怀的花能开在学生的心里。美的文本,美的教学语言,再加上语文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就会有主动去感受美的动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审美性的教学语言,在这方面,现代的许多教育大家给我们提供了典范,余映潮老师的教学魅力就是教学语言充分体现审美性与激励性,他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炼丰富,充满诗情画意。如教《求知论》时,余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记雅词,背名句,析精段,学美句。多么精炼工整的排比句,这不仅体现了余老师板块碰撞的教学思路,更体现了他授课内容的层递美。在问答的应接上,余老师的设计颇具匠心,他善于用精妙的语言开拓学生得思路,激励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了《求知论》中的“三列式”句式后,余老师欲让学生学习写话与说话,他先创造性的设计了一组精美的“三列式”的句子,激励引导学生接应下去。余老师深情地吟道:“祖国啊!你是展翅的――”,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地接“雄鹰”;余老师又吟道:“祖国啊!你是腾飞的――”,学生欣然应答“巨龙”;余老师接着:“祖国啊,你是永生的――”,学生齐答“凤凰”。此一问一答,错落有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一“花”引来“万花”开,诗情画意的美感在教室里回荡。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性与激励性还表现在,教师恰当运用褒扬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批改作文和作业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能让他们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有的学生写父母对自己不理解的苦恼,要引导他与家长换位思考;对一些学习松懈的学生批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等;对一些缺乏自信的学生则赠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通过这些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激励性的诗意语言,让学生不断调整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写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教学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说对学生不能批评,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引起学生们的不随意注意,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但批评也要主要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语言的运用,绝不是盲目的、训斥式的批评。

应该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综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模范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审美性与激励性,不断完善教学语言,不断创新教学语言,以适应新的课标改革。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有剧作家的思想,用丰富的思想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应有画家的眼睛,以敏锐的观察去发现美的神韵;应有音乐家的灵感,以奔放的激情奏出时代的乐章;应有导演的天才,以非凡的技艺挖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此,语文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育条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能,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去认识:

(一)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尺讲台,45分钟,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教学效果却迥然有异: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推究其中的原因,至少有一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从备课到讲课,都要注意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让“出口成章”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是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我自己从走上语文教学岗位起,就定下了奋斗目标:‘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几十年来,我就是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心,坚持写详案,认真推敲反复琢磨每句话每个词,凭着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终于在语言运用上达到较为理想的境地,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与魅力的教学语言,被人称道为‘一讲课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脱口而出’。” ,总结于漪先生锤炼的教学语言特色,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于漪先生始终不懈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几十年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积累,给了我一定的文化素养、较为丰富的词汇量”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了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才能有意识的去提高教学语言能力,进而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才有可能把课上的有感染力、说服力。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博众家之长,见贤思齐,勤攻吾缺。

在今天的教育界,各类学科的研讨会、各类学术刊物、各类观摩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对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利的。但交流学习得来的知识,如果不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加强练习,恰当的运用,生搬硬套是不会对教学有利的,甚至适得其反。语文教学语言的交流学习更是如此。也许对那些语文教学大家,名家,我们无缘亲身感受其丰富多彩的授课,但是,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在我们身边也不乏优秀的教师,我们利用身边优秀教师资源照样可以对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见贤思齐,勤攻吾缺”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贵在“思”和“勤”;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取八山之石”,而且要懂得攻自己的“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勤于练习,做到得心应手的运用教学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不断努力,做到规范性与模范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审美性与激励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得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课堂氛围达到学生如沐春风,教师如鱼得水,教学游刃有余的理想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教学语言的新的艺术特征,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许更生.关键在于语言转化――多媒体语文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5):18-19.

[2]叶蜚声,徐同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508.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

[4]于漪.《雨中登泰山》教案[J].《语文教学》,1982(6).

[5]狄德罗.论戏剧艺术[J].文艺理论从,1958(1).

[6]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7]于漪.于漪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上一篇:精简祝福语范文 下一篇:关于爱国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