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范文

时间:2023-02-21 08:07:42

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 健康第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76-01

一 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现在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失去了兴趣,反而对其感到厌烦。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关注越来越少,甚至觉得上不上体育课都无所谓。这都是过去在体育教学中刻意追求技术动作和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用高度、强度、速度等统一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评价教育效果的结果。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状态是“不用脑子”,把身子带来,听老师发令,学些简单动作。根本不用脑子,不思考。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多年来,体育课教学组织过程过分要求绝对服从教师指挥,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的规范化和有序性,体育考核评价多采用绝对性评价,全体学生用一个标准评分。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会有个体差异。体育成绩的评定,应采用相对评价法,要反映出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评价尺度应人性化。

把枯燥的技能学习转变为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实现这种转变,不仅会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体育课和一般文化课有着明显区别,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练习方式。

高校不管设置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体育在这方面也能大有作为。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行选课制,一堂课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院系,彼此间很陌生。高校每节体育课,老师都应用3~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给每个同学在众人面前展示的机会,给予他们勇气。不少同学通过这种方式在体育课上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比以前更加自信。

师生应当互尊、互重、互爱。有些体育教师惯用“一统天下”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改变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方面。

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和加强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至关重要。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塑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为前提,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落脚点,从教学组织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顺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主题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全面深入改革大学体育的教学体系,建立与中国当前国情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二 营造课外体育活动氛围

大学体育教育,还要正确认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关系。学校各部门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努力构建大学校园和谐体育环境,营造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良好的氛围。从引导个人自发体育锻炼行为和建立健全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两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个人自发体育锻炼行为层面上,大力宣扬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课外体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在课外体育活动具体实施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放的大学环境使大学生余暇时间休闲娱乐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让数量众多的大学生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面对当前大学生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协调配合,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推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深入展开。建立健全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层面上,倡导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体育社团组织,逐步规范组织规章制度,定期开展校内外有组织、有影响的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又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能够让他们在统一规则标准下学会良性竞争。

三 提高服务竞技体育的能力

竞技体育层面上,大学体育教育也大有作为。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多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提高专业运动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退役之后能够有更加多样的职业选择,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人力、科研条件、标准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优势,为提高专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水平提供服务。另外,要借鉴全国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连续十余年成功举办的经验,紧紧抓住建设体育强国新的历史起点契机,努力争取将更多体育运动项目纳入到全国大学生联赛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各项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为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 结束语

大学体育范文第2篇

1.1对体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有这样的认识:体育课不重要,体育课不是主干课,学生就是要努力学习文化课,体育课无关紧要.正是由于有这种错误的认识,因此学校不重视体育教育,老师也不认真备课,不努力钻研体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体育课就像放羊,都不重视.再有就是中考、高考也不考体育,因此学生们经常占用本来学时数就已经很少的体育课,来学习其他文化课,经常这样就导致恶性循环.由于不重视体育教育,多数大学生入学时,不知道科学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体型保持得最好.总之,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运动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1.2课程设置单一化、呆板化

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课程都是按照学期课程统一设置的,在教学计划中固定下来.这就导致训练的内容单一,教学活动枯燥,学生厌学思想浓重,这样后果就是:学生上体育课就想活动活动身体,但对体育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再有就是体育课的特点是露天上课,这样就受气候的影响,刮风下雨、冰冻雾霾、风雪交加等天气就不能正常上课,导致连贯的教学活动中断,因此有可能不能完成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这就使得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能学到完整的体育科学知识,不能更好地用体育教育科学知识指导身体的锻炼.

1.3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当前,我国的大学体育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要把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科学创新能力等并不关注,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起到负面的影响.现在在我国大部分大学体育课中,很多学校的大学生都存在着学生盲目锻炼,并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体育运动来保证身体的健康,也就是缺乏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训练的科学指导.

2改进策略分析

2.1增加教学内容,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是:体育课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内容单一且呆板.为此我们要增加教学内容,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进行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只是依据个人的爱好来选择某个项目,这样就会使得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还要增开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教育课,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一些娱乐性体育,使得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最后,还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这样可以提升学校对体育的关注度,推进学校加大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2.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我及他人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学期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课堂效果严肃有余,自由、活跃不足.上课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厌学气氛浓厚.这种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教师的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因而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有一个选项的范围,采取合班、分组、分项、分能等方法,使学生各尽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体育课程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需要丰富和发展,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2.3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规定课时内教完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确保教学质量,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为此,学校应努力提高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或体育相关参与者的专业知识,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体育改革的大潮中,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3总结

在全民体育活动中,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地位尤为突出,因而对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经历了几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制约了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文章对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策略,这将对我国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有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战略性意义.

大学体育范文第3篇

(一)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在1818年德国学者G.A。菲特出版的《体育史》中被定义为:身体文化,他主要侧重强调斯拉夫民族的沐浴与按摩等保健养生活动。而《韦氏国际大辞典》中也同意这一观点,将其解释为有关身体系统的保养。1974年,《体育运动词汇》在广义上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提升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各种保障措施,含制度和物质设施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是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价值、道德和体育制度的阐述,也包含文化产业和物质产品等,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大学体育文化大学体育文化是在大学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大学文化和体育文化双重特征的概念,属于交叉范畴。从传统定义上看,大学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它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活动的核心内容,讲求以空间为主,重视精神层面的群体文化。它整合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社会化所创造的共同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对大学体育文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所指的大学体育文化是广大师生在学校体育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的内容。狭义上的大学体育文化则是强调了在学校育人环境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下,各种体育运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而创造的学校文化形态,具有社区性质的体育群体意识。(三)大学体育文化的特征1.时代性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大学体育文化是时展的结果,与时俱进,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体育文化的核心。时代性赋予了大学体育文化的前沿地位。2.教育性大学仍然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场所,锻造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积极改造社会的人才。大学肩负的文化建设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实现其教育的目的。3.系统性大学的体育文化是以国家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基本导向,结合实际精心营造的丰富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和知识的获得,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规范,积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割裂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文化的效果。4.开放性大学体育文化面向高校师生全面覆盖展开,它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封闭不前的。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积极探索社会需要的人才模式,有选择、有限度、有层次的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文化研究策略

(一)以物质文化为基础,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建设大学体育文化的表层建设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物质载体。在有形的物质中培育无形的育人工作,这是阳光体育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文化研究的价值显现。1.完善场馆设施,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基础体育场馆的建设是大学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完成阳光体育运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性保证。“阳光”既反映出场馆内的建设,也强调了课外体育运动,这对于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证。2.建设阳光营地,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构建多元体育文化的途径阳光的真正含义是要走向自然,走到阳光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开展校外体育运动的缩影,是关注学生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为了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促进体育锻炼的实施,坚持经常化和生活化,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通过运动能力的提升,增强身体素质,崇尚体育运动,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江苏省在2009年的时候结合实际,建立了适合青少年发展的体育俱乐部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这是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直接体现,是课外体育运动的多元形式。辽宁省也在积极探索,预计明年于丹东建立野外生存、越野、登山等主要项目的体育户外运动基地。(二)以制度建设为依据,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中层建设尽管阳光体育运动计划下发五年之久,但是高校对于体育文化建设仍然存在漏洞,不够完善。为此,要不断完善制度文化,以此为依据,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文化的中层建设。良好的学校风气和制度保障,是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整体体现。1.以竞赛为平台,积极搭建大学竞赛体系大学教育较之高中教育具有松散性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尤其是实行选课学分制后,学生的时间掌控在学生自己手里。这就给的体育运动时间造成一定的阻碍。要定期举行体育竞赛,在氛围的影响下,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摸清的情况下,组织各层级的体育竞赛,并逐渐形成大学体育文化,成为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竞赛可以分为竞技类和趣味赛两种,也可以将体育联赛,校际间的联合赛为依托组织大型的体育比赛,扩大体育竞赛的覆盖面,形成人人参与体育的氛围。2.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丰富大学体育文化内容社团是大学学生组织中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群体。它是大学课题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扮演各种角色,以俱乐部等形式演绎社团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内核,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深层建设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使大学生走出压力,走到阳光,宣泄自己的情感,接受体育运动,对于培养终身运动的目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以活动口号为窗口,深化体育精神体育口号是文化的载体,尤其特殊的功效。它能够号召群众团体和民众积极参与到行动之中,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可以通过体育文化艺术节、体育成果展等形式,深化体育口号,以“我选择,我喜欢,我活动,我健康”等形式多样的口号为窗口,宣传体育精神,不断增加其影响力,发挥体育竞赛的魅力。2.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意识仍然淡薄,在主体观念中处于次要地位。体育锻炼被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所取代。要在改变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唤醒大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自愿走向操场,走向阳光,参与体育,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切入点,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将积极的体育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这是提升全民族体魄的最佳手段,也是培养人良好素质的重要途径。

阳光体育运动既是一种体育运动存在的形式,也是青春和活力的象征。它的存在,对于大学师生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实施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有序的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参与高校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高校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偏颇,暴露出现实的问题。要积极结合学生的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新,不断加强高校的物质文化提升,在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和日常教学的制度管理基础上,唤醒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主动自觉的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增加育人氛围,从而促进阳光体育视阈下的大学体育文化蓬勃发展。

大学体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休闲体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和更多的闲暇时间。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体育的兴起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倍受大学生的青睐,它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融纳新的理念,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贡献。

1、大学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在于造就人。大学开展休闲教育,既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是终身教育和终生体育的重要形式。大学休闲体育教育是在体育课程中增加有关休闲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参加休闲活动的积极性,获得野外生活经验,达到以运动平衡身心目的。大学体育课程引入闲体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是积极贯彻终生体育思想,以体育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特点,教会学生怎样休闲的最好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2、大学体育引入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2.1 大学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1 休闲体育教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最重要阶段是高校体育教育阶段, 在这段时期里对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显得格外重要。在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中发现, 16-25岁以下体育人口占体育人口总数的30.5%, 到了26岁后骤然下降, 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走出校门体育锻炼也随之结束。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 能直接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体育运动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灵活运用所学的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体育再认识能力, 从而完成各个年龄阶段休闲体育的成功转移, 实现终生体育目标。

2.1.2 大学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慢慢会以工作为主转向休闲生活方式为主。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多美元,国外大量的经济学研究证明,人均GDP从800美元跃进到3000美元将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现代化的过程加快的时期以及休闲娱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休闲体育的出现, 正好符合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它与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社会步调形成互补, 成为现代人娱乐身心、结交朋友、保持体能、平衡心态、回归自然的重要方式。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应关注当前休闲潮流的走向, 积极提倡大学生运用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手段, 学会休闲、利用休闲, 为日后适应社会做好准备,使体育体闲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大学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2.2.1,休闲体育走进大学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他们在个性和情感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人格独立张扬、表现欲强、个性鲜明突出、人生观较模糊且不稳定、感情脆弱、意志力不够坚强……这样的群体日常的业余生活多是以上网聊天、玩游戏、街上闲逛等所谓的休闲活动形式,特别是面对就业形式严峻、学业压力和自我要求过高相矛盾的情况时,他们常常出现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工作、休闲之间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休闲体育的出现,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转机,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为人处世能力、自我锻炼和自我调控能力, 从而逐步改变原有的休闲方式,同时满足了他们求新善变的心理。由此可见,休闲体育是集娱乐性、休闲性、健身性、竞技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良好的教育活动,它符合新时代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2.2.2 休闲体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体的情绪和健康。而休闲体育活动有助于调节人的紧张情绪,一些实验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从事某项运动或体力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有助于人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由于科技的进步,网络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喜欢沉迷于网络这样虚拟的世界中,缺少实际的人际交往,因而他们在性格、心理等方面易形成孤僻、自我、偏激等特点,基于此休闲体育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它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消除孤独寂寞、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剂,大学生们在形式各样的休闲体育运动中可以结识许多朋友,丰富精神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可以说,无论在学校、商界、家庭、单位同事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

2.2.3 休闲体育是大学生与自然界和社会交流的媒介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却疏远了人与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交往,特别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运动生活质量,并很快就退出了体育人口的圈子。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培养大学生会生活、会运动、会休闲,提高生活质量,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就迫在眉睫。通过休闲体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释放出本能的野性,摆脱传统体育的束缚,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与此同时, 还能对大学生的户外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从而增进了与自然、社会的交流。

2.3 大学课堂融入休闲体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3.1 大学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使其重新认识大学体育。

休闲体育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其从休闲文化的价值角度重新认识体育的文化内涵,使其懂得体育具有为人服务的本质,进一步显现出休闲教育的功能。基于休闲体育的特点,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大多采用单向式以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方法上缺乏情景教育、娱乐教育、审美教育,因此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于是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步回归到对自身的超越和对大自然的挑战中,由经验性的体验上升到精神的升华这才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传统体育教育势必要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所在。

2.3.2 大学开展休闲体育弥补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缺憾和不足

大学开展休闲体育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大学体育范文第5篇

通过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查阅以及CNKI检索进行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为项目研究提供政策和理论支持。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和选用体育生单位相关人员。研究设计有10个方面问题的《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学生问卷调查表》和9个方面问题的《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测。对于在校体育生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抽取400名在校体育生,其中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各抽取100名。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问卷326份,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315份,收回有效率为78.8%;对于用人单位进行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收回所有效问卷数据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确保第一手材料真实可靠,为研究提供准确数据。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结果与分析

2.1.1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情况如表1所示,体育生有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经历的占81.27%,说明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相对是较多的。在校体育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适应社会是一种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表现,可以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2.1.2不同专项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情况不同专项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排前三的,分别是气排球、篮球和田径与户外运动(表2)。分析认为: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与区域内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密切相关。气排球是我国首创的一个新兴球类运动项目。2000年,引入广西区域。至今已成为广西区域全民健身活动最普及的项目,体育生能更多以此专项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与市场选择全民健身项目有着直接关系。篮球运动在广西是最受群众欢迎的传统竞技体育健身项目,广西体育行政部门在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时,曾以村级篮球场作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打造广西万村篮球赛群众体育赛事品牌。据广西体育部门统计,广西区域内84%的行政村有篮球队,连续举办的三届广西万村篮球赛,共计有12085支篮球队参与3万多场次的比赛。多山多水的广西区域,是户外运动和探险者聚集的地方,也直接影响着田径与户外运动专项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程度。2.1.3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渠道如表3所示。老师和学校介绍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生占34.92%,同学和朋友介绍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生占39.36%。体育生获取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渠道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第一步,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老师和学校及同学和朋友渠道获得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生占74.28%,说明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范围广、安全性较高。在校体育生的社会经验、社会关系及自我保护意识都还欠缺,所以从安全的角度来说,通过自己寻找渠道获得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体育生所占的25.72%,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比例的人数,学校需要引起重视,加强人身安全意识防范教育。2.1.4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扮演的角色如表4所示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竞赛执裁占34.6%、体育活动者占39.05%,说明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与所学专业和专项关系度很高,是一项针对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缘于其他(相关产业营销)选项占17.78%,在对体育生进行访谈时,特意对其参与的活动进行了调查,这个比例的体育生多数是从事商家赞助体育活动的饮料、运动服装等相关产业的销营工作。如“红牛杯”广西篮球联赛的饮料推广和营销。2.1.5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目的选锻炼自己的占73.60%(表5),分析认为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思想端正,有一个正确和良好的动机。社会体育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大众体育,其运作发展以市场为基础,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体育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更需要社会实践能力。正确目的是在校体育生真正能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前提。2.1.6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时间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利用非课堂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占89.5%(表6)。参与社会体育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业,但是,若能做到绝大数利用非课堂时间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可以说是一件学业与社会实践锻炼一举两得的好事。

2.2用体育生的活动单位情况

2.2.1选用在校体育生的原因选支付报酬低的占55%(表7),说明用人单位主要还是考虑经济因素,认为在校体育生是一种廉价劳动力,同时也看重体育生参与活动主要是参与实践锻炼的目的。访谈期间,对于认为体育项目多的选项单位,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是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的职工活动,举办体育活动项目多,旨在丰富职工生活,促进职工进行体育活动,加强身体锻炼。如,南宁电信公司和广西林业协会的职工运动会。2.2.2选用在校体育生的途径采取联系学校和通过熟人介绍的占66%,说明多数单位还是采取传统方式选用在校体育生。通过访谈得知,用人单位认为参与本单位活动多数是临时的、一次性的活动,没有预演,只有通过有把握的途径选用体育生才放心、可靠。对占29%的其他选项访谈,了解到现在有许多相关体育活动项目都建有QQ群或微信,根据需要在群里进行公告选用(表8)。2.2.3在校体育生能否满足本单位体育活动的需要从表9可以看出,选用在校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满意度还是很高,占96%。分析认为广西民族大学对体育生专业技术技能教学目标的培养是符合广西区域内社会体育市场需要的,其综合素质也是得到认可和肯定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高等教育法》第56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所以,广西民族大学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是有政策依据的,学校应给予大力扶植。体育生在认真学好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体育活动有利于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及市场的需求,能够培养自身的社会化角色认识和就业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人的综合素质。学校也可依据不同专项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密切程度情况,灵活调整、规划体育专项设置和人数。气排球专项的设置就是学校依据广西体育市场需求,灵活设置的成功案例。气排球以其独特而较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审美性、社交性等功效,在广西区域内已成为一项深受群众喜欢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气排球专项生已成为用人单位的热门招聘对象和首选条件,为体育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3.2建议

在校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单位多数认为其活动多是一次性、临时性的,很少与体育生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同时,由于体育生爱面子、法律意识淡薄,常导致体育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时的权益受到损失,特别是体育生代表选用单位参加商业性体育活动时意外受伤或人身安全等方面,需要学校对体育生加强相关法律的教育和培训,以保护其自身权益。

大学体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武术专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

前言

武术一直是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主干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广武术段位制进校园活动、江苏省教育厅将武术加入到中小学必学课程等新形势下,社会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现行的教学大纲不管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考核、评价方法方面都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扬大体院体教武术专项教学大纲;扬大体学院体教学生进行研究。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95.7%。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学院有关武术专项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现状分析2014年4月10日江苏省教育厅了试行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在此方案中首次明确将武术列为必学课程。作为省内优秀的体育师范生培养单位,武术一直是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我院现行的教学大纲均为2010年制定。2.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2.2.1武术专项学时安排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项的课时一共为200学时。由表1得知,大部分同学希望在第二学年开设武术专项。根据实际情况,第1、第2学期大部分必修基础课程并没有完成,学生无法对各个专项有充分认知,不适宜进行专项选择。第7学期开学后,该年级学生需在外进行2-3个月的实习,该学期的专项课因此中断,学生并没有完成专项学习,在实习中的专项实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综合考虑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第二学年为开课时间。由表2得知,大部分人依然觉得一周6课时的专项课时间比较合理。专项课在一周内的强度不大,学生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融入到专项课的课堂中。也有部分同学选择的是每周4课时的安排,他们大多选择两年专项选修时间的,所以课时方面并没有太多变化。所以现行教学大纲的课时安排仍是科学的,符合学生需求的。2.3课程内容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理论教学部分共48课时占200总学时的24%,其中,实践能力理论学习共有18学时,占总学时的9%。实践部分共140学时,占总学时的70%,其中,传统拳、器械共28课时,也占到总课时的14%。总的看来,都是以套路的学习为主,其他的方面涉猎较少。据调查可知,在体育学院中高考加试时是武术专项的并不多,其中一大部分同学此前并没有武术基础,所以仍要花大把的时间在武术的基本功教学上。但武术基本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现行大纲中,将武术专项课中28个学时分给传统拳与传统器械,但并不能达预想的效果。而与在外进行实习工作的同学们交流得知,当下的中小学课堂中,以基础的拳法为主,校园武术当下主要开展形式为武术操,甚至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创编适应本校学情的武术操。这些是大纲中所缺少的,我认为应该相应减少传统拳与传统器械的课时,减少传统拳的技能学习,改为理论介绍为主。统筹其他教学内容的时间,将武术操的学习与武术操的创编加入到课堂中。专业技能是指完成武术套路或是散打的能力。实践技能是指进行武术教学、武术裁判、带队训练和理论研究的能力等。从表3、4可看出: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的比例分配还是一个值得推敲问题。经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得知,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一般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寻找,一般在整个专项的学习过程中,会分配到一次带队训练的机会。在表3中,46.27%的同学觉得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都很重要。然而细看,觉得实践技能更重要的同学多出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不是偶然。结合表4来看,近七成的正在学习或已完成专项学习的同学是觉得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是不够的。而经过对已经实习工作的同学的采访得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专业实践能力是有点捉襟见肘的。2.4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服务于课程,好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课堂良性发展。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仅是确立了考核一个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标准,也确立了未来教学的方向及重点,甚至左右着学生的学习重心。评价体系包含很多: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而我们就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成绩考核”的内容,辅以问卷及访谈的结果,做一些讨论。在现行教学大纲中,成绩考核的描述如下:Ⅰ“理论考试”、“技术考核”均属于期末考核(占70%)Ⅱ“平时考核”(占30%)Ⅲ“平时单项成绩”、“技能考核”属于技能考试(占60%)Ⅳ“理论考试”、“课堂提问、完成作业、学习态度”属于理论考试(占4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行的教学大纲中,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试为辅;考核方式以技能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为辅。从表5得知,平时为辅考试为主的形式可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统一的做一个全面评价,便于教师考察、评价。但这种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存在临时抱佛脚的同学,平时上课滥竽充数,在期末考核前,只练习考核内容。根据表9数据得知,以平时为主,考试为辅的考核形式,也不便于教师的考察、评价。降低了期末考核的比例,使学生也降低了对期末考核的重视程度,这样期末考核就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这样就失去阶段性评价的意义。所以不管是以平时考核为主还是以期末考核为主都具有其优势,只有把握好两者合适的比例分配才能既在课堂中抓住学生,也能保证阶段性评价的科学性。

3结论

3.1在学时安排方面,同学们更希望在第二学年开设武术专项课程,将开设时间延长至2学年,而对每周的课时安排要求相对不变。3.2在武术专项的教学内容中,传统拳的比重较大,实践能力锻炼的比重很小,不符合新形势的需求。当下校园武术开展形式多为简单套路和武术操,而现行教学大纲在此方面课时并不多甚至没有。3.3评价体系中,现有70%的期末考核明显多于30%的平时考核,并不是十分平衡。而60%的技能考核与40%的理论考核依然适合当下需求。

4建议

4.1武术专项课可以选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课,到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结束,一共持续两个学年,这样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武术各项能力的积累,特别是武术十分注重基本功的积累。4.2在现有的教学中,传统拳、传统器械的课时与对练、散手及太极推手的课时应改为浮动制的,根据学生能力与需求的多方面考虑,由任课教师确定侧重,将另一方的教学改为介绍为主,相应的调整课时安排,将调整出的课时分配给实践能力的锻炼。以此可以均衡实践能力和专项技能的比例。4.3评价体系中70%期末考核分为40%的技能与30%的理论,而在30%平时考核中又有20%的技能和10%的考勤、随堂提问,所以我认为理论方面的考核可以分配给平时课堂,并换一种形式将理论考试与技能结合,例如:进行模拟武术赛事,对裁判与策划能力进行锻炼考核。这样就可以平均将期末考核中的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的比重有效的分配给平时考核,以达到平衡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涌、李修萌.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0):63-65.

[2]郝也.武术被列为小学、初中体育必修课[N]金陵晚报,2014-4-11(4).

[3]中国武术教程编委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1-7.

大学体育范文第7篇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学足球体育教学中的足球游戏是把足球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要点,通过教师的编排,以师生间的游戏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日常的教学训练。足球游戏具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和训练规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足球技能的运用,使学生热身充分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丰富足球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体魄,提高战略战术水平,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安排课堂足球游戏时,要根据每节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足球游戏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消除运动过程中的疲劳感,增加足球学习的趣味性,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更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2.有利于减轻学习压力。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又受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时限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足球项目的知识和动作要领,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大学足球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倘若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搞一些形式主义,做一些强化教学和训练的项目,那么势必会使课堂呆板、枯燥,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为应付考试来学习足球。所以,采用足球游戏这种辅助教学方法,利用游戏趣味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提高教学效果,这对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足球游戏通过快乐的娱乐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足球游戏的竞技规则要求学生要遵守游戏要求,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发挥自身的技能优势,进行独特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足球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促使学生注重团队合作,在自我鼓励和相互鼓励的作用下,不甘落后地完成各项训练,对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足球游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个性发展,使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牢靠,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使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道德品质。

4.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体魄。足球游戏是一项竞技激烈的体育项目,在参与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和热爱集体以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具有追求成功、超越现状的心理特点,所以通常会对足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关心和喜爱这项体育运动。足球游戏作为足球教学的辅助手段,通常以集体形式展开,并具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带有明显的对抗性和竞技性。学生在足球游戏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足球的乐趣,不但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享受。

5.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在足球课堂中,科学、合理地采用足球游戏,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促使学生们相互合作。在足球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喜欢为同伴提供技术上的反馈与改进,使同伴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从而进一步融洽彼此的关系。同时,足球游戏可以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次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集体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二、足球游戏的应用策略

在大学体育足球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足球游戏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制定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设置足球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准备热身环节。在足球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准备热身阶段。通过足球游戏活动,使学生的呼吸、血液循环等身体系统可以快速适应足球运动状态,提升肌肉温度,从而避免运动中的肌肉损伤。以往足球运动热身阶段,教师通常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常规的慢跑、体操等教学环节,训练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但通过开展足球游戏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进行快速的热身活动,以适应课堂教学要求。例如,热身开始时,安排一些蛇形跑、抢球等基本的游戏项目,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堂教学环节。大学足球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学习足球新内容、新技巧的基础上,复习和巩固已学的旧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们都会根据每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基本动作要领,并督促学生自行练习,但足球项目属于高难度的体育活动,每个技术要领和动作要点都很难掌握,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通常不高。但如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立一些游戏活动,就会使学生在娱乐活动中掌握足球技术要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并能巩固和提高足球技能。教师应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以后,组织一些对抗性的游戏活动,并增加游戏的难度和精度,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技术要领的练习,提高学生挑战难度动作的勇气,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游戏对抗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并逐渐和完善相关动作,从而提高足球的课堂教学效果。

3.结束环节。教师在每节足球课堂教学结束以后,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地从疲劳状态恢复过来,使学生整个身体的运动状态从高度亢奋逐渐的恢复到安静平稳,这就要求教师要安排一些放松的游戏活动。教师通过开放式和放松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身心得到有力的放松,在轻松愉快的足球学习之后,为下一节课程做好准备。综上所述,足球游戏是大学足球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大学足球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大学足球教师要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足球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足球游戏活动,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体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5〕李尚胥.浅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74-175.

〔6〕罗亚娟,彭崴.浅析社会体育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73-74.

大学体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智慧体育;顶层制度;共享共用;能力建设

时代在进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的深刻含义。在这一趋势下,当前全国各学校为了本校的高考升学率和声誉,要求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大量时间,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知识改善其今后的生活质量。其结果就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生考上大学以后,课余时间比高中阶段多了许多,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但如何科学、系统地锻炼身体,又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高考制度的制约,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为解决这一难题,大学智慧体育应运而生。大学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拥有其他行业无法企及的科技优势。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学校和学生的潜在能力,加快大数据建设,使大学生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健身,这对其个人和社会发展极其有益。大学智慧体育是全民健身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体育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必将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大学智慧体育顶层制度的制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大学的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大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改革创新,努力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1.编制总体发展规划。总体发展规划是引领大学智慧体育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学校应该组织体育专业的教师参与编写,并请相关的专家审查,只有设计好规划,行动起来才有方向性。

2.制订顶层制度。学校应该建立信息化工作小组,结合学校实际,把各部门有机组合起来,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构建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标准化是基础,要形成数据框架、访问接口、数据集成、公共代码等一系列标准,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注重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应用分析和共享共用

1.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大学智慧体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体育课数据、课外体育活动数据、校园运动会数据、校园各单项比赛数据、各网站的体育健康相关数据、国家公布的体育健康数据等。

2.大数据的应用分析。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发现大数据的潜在规律和内在联系,通过统计分析建立模型,实现影响健康的溯源分析、预判分析和监管分析。数据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及潜在的天赋。大学智慧体育未来将不再是简单的视频播放,而是会升级到数据分析处理,成为大学的数据分析专业。

3.大数据的共享共用。大学智慧体育要充分运用校园、国家和社会的各种平台,积极整合,全面共享共用,提高系统的使用率,提高效益,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

三、注重大学智慧体育能力建设

1.专业人员队伍建O。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引进专业人才,配合各部门的工作,为大学智慧体育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2.资金投入。大学智慧体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学校不能只看眼前效益,应该有长远的目标。大学智慧体育的前期建设、后期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等每年都需要资金投入,因此学校应具备前瞻意识、大局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四、小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智慧体育建设必将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健康有望成为互联网大数据最具有价值的第四极,以及消费者和互联网的新连接点,其必将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大学智慧体育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必将对体育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必将颠覆传统体育健康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庆林.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方向研究[J].新校园,2015(5).

[2]段伟,许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世界,2015(3).

大学体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教育;生活;本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101-04

我国的体育教育,缺乏分层教育,也就是说从幼儿时期至大学的体育教育缺乏层次,从小到大都雷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得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身体发展(体质增强)层面上。我国现阶段大学体育从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理论、教育方式等方面来看,缺乏生活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定位则仍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仍然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框架,教育理论、内容和方式则仍然重复着中、小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体育课程机械划一,缺少生气,对体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不能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没有体现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确立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体育与体育教育产生于人们生活中的生存需要,战争则促使了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体育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手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因此,大学体育应该紧紧围绕着社会生活进行其教育目标的定位,而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是学生最需要相关的体育教育引导去形成“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时期,其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方式影响着学生将来的体育观念,而大学体育在体育生活教育内容方面的缺乏,使得学生失去了形成合理而又良好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建立良好的“体育行为”和“运动习惯”的最佳的接受教育的时期,造成了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终身体育”和“体育健康”意识的淡薄,形成了对体育不端正的态度和看法。因此,更谈不到使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科学掌握、自我设计、自我锻炼的方法,也就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1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1 体育教育的观念

教育思想影响着教育的观念,并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一直延续着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主智(以知识传授和智能教育为主,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材、教学为中心)主义思想,并且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则一直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教学观念,在教育理念上则没有根据“人本主义”把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方式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心理倾向、心理期盼及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仍然把“技能”教育作为“健身”的唯一手段,认为体育在教育过程中就只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忽略了体育的文化和生活内涵,使得大学体育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注重发展学生体质,而在实质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却注重的是体育的知识化、项目的学科化和考试的标准化,违背了体育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关系。

1.2 体育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学校教育的行为指南,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我国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育依然将增强体质作为大学体育的唯一目标。众所周知,影响人们体质的因素有营养、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等,而并不仅仅只有体育,这样做的结果只是给体育赋予了过重的责任,而发展体质的体育教育目标,使得大学体育教育跟中、小学体育教育一样过多的注重了体育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体育文化生活内涵的教育,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是为了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宗旨。

1.3 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几十年来在内容和方法上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不断的在重复着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在教学的内容上注重学科化(体现在注重单项体育技能的教学而缺乏进行兴趣教育)、知识化(体现在不断围绕体育与体质健康进行着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知识的教育而缺乏进行体育欣赏教育)以及考试的标准化(体现在设定一个定量标准而缺乏进行定性的分析);在方法和手段上则采用的是最基本的运动训练手段,使得大学体育教育既似运动训练又与教育有关却又背离的尴尬现状,造成大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的职责不明、定位不清的状况,是教练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忽视了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实际交往生活化的教育功能。

2 回归生活与大学体育教育的重建

生活方式则是指社会群体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体育及体育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提高生产力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且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生活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跟生活的教育有关,因此,体育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使得人们具有一种在体育运动中享受生活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向自身、向社会的回归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是为了促使人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得个人人格与社会人格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得到社会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各阶层的日益分化,不同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生活目标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行为,而国际交融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西方的一些生活思想和方式也已经不断的涌入并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对我们的生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对我们原先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使得我们都有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及享受生活的要求,而且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人本主义”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affect)、认知(congnition)、感情(feeling)和理智(intellect)、情绪(emotion)和行为(behavior)。“人本主义”课程不仅仅把重点放在智力上,它强调“人”是“主体”,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i。因此,除了智力以外,情绪、态度、价值均是教育过程应当关注的重要领域。而“人本主义”课程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学生主体意识或主体精神,其实质在于他对自己价值的认可以及其行为的取向显然于他的需要有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思洛认为人们的动机是由其内在需要驱动的,其行为和动机就是根据其心理需要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不同。而在对学生入学动机的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把改善生活条件、寻找较好的工作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环

境,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作为读大学的目的。

因此,大学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紧紧围绕着生活进行,以促使大学体育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大学体育的生活回归,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所进行的教育理论和课程形式必须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必须使得大学体育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手段、方式走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对体育的生活需求,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和行为,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为此,大学的体育教育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首先应该确立“生活教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理论(欣赏)和实践(参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改革:

2.1 大学体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构建

体育的理论教育应该与中、小学的教育理论区分开来,如果说中、小学的体育理论教育使人们了解了体育与体质增强的关系的话,那么大学体育理论的教育不但应该为解决人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而努力,而且应该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现在大多进行的是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选课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对某一运动项目有一定的兴趣而进行选择的。因此,怎样在学生初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长期兴趣,就要求我们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当前大学的体育理论体系大多进行的是健康知识(重复中、小学)和专项理论(一般进行的是相关规则和裁判法)方面的教学,这个理论体系向学生传授的是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某项运动的运行原理,而体育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各运动项目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却因为当前的体育理论体系使得学生不能得到应有的了解,从而使得相关的体育理论不能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讲,它最初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专用名词,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但对人的身体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人的道德品质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公元前6至5世纪的希腊雅典,其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注重青少年身心的和谐发展,把城帮的意志、雅典人的生活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结合起来,通过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使雅典人成为体格健美、情操高尚、智力发达、有多方面兴趣和多种活动能力的人ii。这个时期的雅典教育从斯巴达引进了体育训练,并通过在公元前479年~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的胜利,在希腊掀起了体育热,他们认为,战争的胜利一部分要归功于体育训练,而体育热潮极大的推动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了雅典体操学校的建立。雅典人坚信体育不仅对军事方面有价值,而且对人体的健康更有价值,同时它还有着美学和道德方面的价值。

其次,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生活时尚特征,时尚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最为频繁的一个词语,作为外来语时尚应该与时髦的定义相近似,参照辞海对时尚的释疑,所谓时尚应该解释为现下正在崇尚流行的“新颖趋时”之事物。时尚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对人们而言时尚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品味。如果有兴趣,我们不妨查阅一下现代体育的发展史,从中不难发现,现代体育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处处遗留着人们追求时尚和生活的气息,如网球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就带有贵族化的追求生活时尚的痕迹,而足球、篮球和排球运动则具有明显的、平民化的生活时尚特征。

体育作为西方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不但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日益交融和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体育作为生活的时尚已经在开始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逐渐的在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和健康意识等方面发挥起了应有的作用。

电视媒体不但促使了经济和体育的全球化,还促进了体育与时尚、体育与娱乐的紧密联结。电视媒体把中国体育与生活时尚和娱乐关联起来则始于2001年,这一年在由各省市电视台娱乐频道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莱卡风尚奖”颁奖典礼上第一次将时尚的奖励颁与了体育人,使得体育与时尚在媒体上有了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而这个奖项的颁布则预示着体育作为生活时尚开始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关注;接着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中国电视体育奖”,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脱离其他文化时尚而存在的纯体育意义上的颁奖盛典,此举不但提高了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关注程度,而且还标志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关心的主流文化之一;电视对体育的相关报道,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递增的势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主流电视媒体对体育的报道还仅局限于体育新闻,此后不但在黄金新闻报道期间有了体育新闻的报道,而且除中央台,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也相续出现了24小时播放体育运动的体育频道,其它城市也出现了相关的文体频道。进入21世纪,中央台的晚间新闻将体育新闻报道改为文化体育报道标志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

体育与生活时尚的关联,不但吸引了人们关注体育的目光,还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关心程度,并开始引导着人们的体育行为。

再次,体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世界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体育的欣赏和喜爱,而世界体育经济的发展更是证明了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关注。体育运动是在人们生活中的基本身体活动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关注体育的发展其实是在关注其自身的身体活动技能的发展潜力,如果说这是人们关注进而欣赏体育的心理倾向的话,那么体育运动所体现出来的美及其文化内涵则是吸引人们关注和欣赏体育的外在动因。

体育与美休戚相关,人体健美不但是现代人而且也是古代人审美追求的主要内容,如古希腊奥林匹克的产生就是人们追求完美人体的重要标志,是古希腊人在崇拜健美和肌肉发达及追求的人体艺术和人体雕塑的欣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体育比赛中所展现出来的健与美、力量和速度、艺术性和高强度的对抗力,无不对人们产生着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得人们可在欣赏运动竞赛过程中可得到极大的情感享受,得到情感发泄的机会和场所。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也关注着他们的表现,明星运动员对高超运动技艺的演示和其人格魅力的展示,又吸引人们关注着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激发起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意识和行为。

体育的文化内涵也是吸引人们关注和欣赏体育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奥林匹克文化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此外,各运动项目都具有其本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如网球运动就蕴涵着对这项运动历史文化的传承,网球起源于法国,发展于英国,但是在现代网球比赛的比分宣报中就还保留着法文“love”一词,而在比赛过程中则不但保留着网球这项运动的贵族特色,而且还保留着网球运动自身的传统礼仪。在网球运动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四大公开赛中,英国温网鲜明的贵族文化

气息、法网独有的浪漫文化、美网开放的、创造性的文化特色、澳网多元化的文化表现都通过赛事的组织和人们的欣赏参与而传承和展现出来。此外,其他运动项目也体现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体现出了平民化的文化特征。

此外,相关的体育功效也是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的重要因素,体育功效是指体育所带来的功效和利益。具体来说是指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运用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并且使学生通过学习在了解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体育的社会功能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培养人格和提高能力方面,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只有在工作、生活中让自身得到与己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关注,才能使相关的社会群体了解和认识自己,以便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体育则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纽带,由于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且还可在交流对运动认识的过程中扩散到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因此,通过体育运动人们不但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群体为自身发展服务。

因此,在大学体育的理论教育过程中,针对体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其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及体育所具有的相关社会功能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激情和兴趣,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使得学生在成为具有体育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并激发起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

2.2 大学体育生活教育的实践构建

大学体育生活化的实践应该与中、小学区分开来,如果说中、小学的体育对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有了一定提高的话,那么大学体育的实践教育在观念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他还应该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比较一致,他们在继续提倡掌握体育与保健的理论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提高体力,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提出: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提倡体育生活化,通过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养成勇敢、顽强、坚韧的心理品质iii。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运动,在满足其兴趣爱好的条件下,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技术战术,他们均能主动参加,即使兴趣发生转移,也可以改变项目,从而为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习惯提供了舞台。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其中学是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动手、动脚的基础上,我们也要不断引导学生动脑、动嘴,让学生能够通过大脑学会对技术动作的思考和总结,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询问形成符合其自身的运动技术动作。因为运动技术动作的形成不象智力教育可通过书本、讲解等形式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它是通过人体的本体感受器形成的,由于各人的本体感受不同由此形成的运动技术动作也各不相同,个体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技术动作。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就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能过多的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而是应该根据运动技术动作形成的原理,鼓励学生形成符合其自身的运动技术动作,而适合其本身的运动技术动作就应该是合理的。

当我们的体育教学不再是灌输式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不断的鼓励,那它必将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从而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服务。

体育活动可视为愉快、高兴、娱乐、乐趣、兴致的同义词。米卢提倡的“足球是快乐的”和“享受足球”的理念,我们是否可以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它转化为“快乐体育”和“享受体育”的观念呢?并且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把它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会欣赏和享受体育运动呢?

大学体育教育要实现其“终身体育”的终结教育目标,其教育理论、手段、方式等都必须具有有效性,满足学生的需要。陶行知在《湘湖教学讨论会议》一文中指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因此,为实现其生活教育目标,大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与授课形式就必须进行生活化改革,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把体育内容变成由多种项目组成,可以供学生和教师选择的,既强调统一又强调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力求在授课形式上使教育、学习与实践及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倡“以人为本”和“因学施教”的教学思想,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生活体育教育。

3 结束语

我国的体育教育,由于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的影响而不断产生着变化。解放后,我国体育教育也经历了由发展一停滞~发展的过程,直至第3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裕,余暇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体育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于强健体魄的追求,更加要求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心理的放松和愉悦。体育活动在满足了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体育通过多样化的锻炼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地充实着人们的大众文化生活,营造着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通过其“健康”的理念,积极地营造着健康的文化环境。尤其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大众体育文化所营造的健康的文化环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引导着人们养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人是处于第一位的,身体运动是为人自身服务的。体育以其教育的形式出现,则是“有教无类”,因而,在这一过程中,从不淘汰人。西方在反对高物质文明和丰富余暇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大众体育的文化内涵,呼唤着从原来与自然隔离的生活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归大自然,也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东方则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中,摆脱了自我封闭的枷锁,不再固步自封,从纯粹的自我修炼转而积极吸取西方的生活体育的思想。

因此,大学的体育教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回归到生活本位,形成生活体育的教育理念,确立“欣赏”和“参与”并存的教育目标,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要,提倡“以人为本”和“因学施教”的教学观念,使得大学体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的手段及方式走进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上一篇:市场经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菜市场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