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6 19:02:22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职业活动 高职语文教学 实用语文 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职阶段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但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以我院为例,有的专业将大学语文定为选修课,有的干脆不开设,以应用写作取而代之。即使开设大学语文,课时也不足,选用的教材是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压缩饼干”。大学语文遭遇尴尬,现状堪忧,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学校层面来看,重专业、轻基础这一思想在课程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专业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就业难的形势长期存在,使学校层面格外重视专业教育。在设置课程、分配课时,专业课总是享受“优先”的待遇,基础课就只能充当“填空”的配角。当然,注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忽视语文的基础作用,一味把专业教育当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却失之偏颇。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无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无法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从教师层面来看,绝大多数对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实用性等特点缺乏必要的认识。在教学改革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发展结合起来,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只是一句空话。同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地认为写好了公文、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及条据类的应用文就能满足就业的需要。这样就忽视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把语文局限于单一的程式化的应用文写作上,对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极为不利。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老师也会面临语言贫乏、底气不足的危机。

高职语文应设置“经典文学”模块,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开展“实用写作”模块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贴近市场,强化经典阅读和实用写作功能,并且要增加实践训练模块,突出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开展实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分析及实用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并为其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职业活动对实用语文能力的要求

实用语文能力是一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工作岗位和创新发展的语文应用能力,它包括“语文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实用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重识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有本质的不同。高职语文旨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学习语文,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能力、言语交际能力及实用文书写作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实现为专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设置课程,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教学,从而使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语文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藩篱,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系统中。教学时理应同社会实际和职业活动挂钩,因为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相互渗透中“呈现不断交融,共同发展的态势”。因此,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衔接,另一方面要与职业活动相结合,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人文性,突出专业性,体现职业性。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在职业活动中,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人文底蕴的专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用人单位“优中选优”(即动手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发展潜力大)这一心理需求来看,职业活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有文化、有后劲的职业人。因此,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是高职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公共模块。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准确的表情达意奠定基础,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浸润人文情怀、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品位的过程中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这样,高职语文才能真正达到为就业服务,为职业生涯服务的目的。

“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链接越来越纷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高标准高要求”。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有文化的职业人的重任。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局限于学科教学层面上的听说读写方面,而应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专业结合,使之相互渗透,打上专业的烙印。同时,还要模拟工作情景,加强实践训练。在“练”字上面做文章、下工夫,提高职业素养,增加就业砝码。这样设计有利于各专业根据需要灵活选学的模块化实用语文教学内容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实用语文模块化教改尝试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正名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称是个代号,它虽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正确名称的确定过程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高职语文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缓慢前行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高职语文一直被看作是“附属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在“适度够用”原则的指导下,高职语文几乎被视为无足轻重的课程。高职语文发展出现多元化倾向,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从教材命名看高职语文学科的命名

学科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教材的命名,也就是说教材名称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的“代名词”,高职语文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就教材的名称来看,2000年以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其教育目标、学科性质等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所以课程设置往往以本科院校教学为参照,高职语文几乎是本科语文教学的“压缩饼干”。事实也是如此,2000年以前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虽前后修订增删多次,有三类九种之多,但它始终没有摆脱本科院校学科教学的束缚,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2001年周治南、桂裕胜、李卫光主编的《实用语文》,2002年李竹林、邸艳妹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2003年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语文教材相继问世。这些教材与先前的教材相比,开始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逐渐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2005年以后,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大学新语文》、《应用语文》、《高等语文》和《大学人文读本》等名目繁多的教材更是不断推出,职业教育的大讨论影响到高职语文学科的发展。从《大学语文》到《实用语文》再到《应用语文》,逐步体现了人们对高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的重视。但从另一方面看,名目繁多的教材名称,也反映了高职语文缺少一个能代表学科特点的相对统一的称谓。我们对北京、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山东、甘肃、宁夏等部分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命名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对高职语文课程的称谓随意性较大,大多是按照高职院校使用教材的名称来定名,更多的高职院校仍旧使用“大学语文”这样的称谓。

研究者和教师对高职语文学科的命名

职业教育研究者和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语文学科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个检索: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项,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以“高职”和“语文”同时为检索词,共检索出440篇相关论文;以“高职”和“大学语文”同时为检索词,共检索出131篇相关论文;以“高职语文”为检索词,共检索出302篇相关论文。通过统计得出: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占以“高职”和“语文”为主要内容论文总数的29.8%。用同样的方法,在搜索引擎“百度“中,以“高职”和“语文”同时为关键词、以“高职”和“大学语文”同时为关键词和以“高职语文”为关键词,检索近一年来的相关文章,分别检索出4220,000条、546,000条和80,400条记录,其中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相关项,占所有高职语文相关检索内容的12.9%。在搜索引擎“google”中的查询结果分别是2,630,000条、264,000条和93,400条,其中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相关检索项,占所有高职语文相关检索内容的10%(2010年4月23日查询结果)。这些数据证明,直到现在为止,提到高职语文时,对职业教育给予关注的各类人群,仍然有一部分人把“高职”与“大学语文”同时论及,甚至职业教育研究者或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也认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称谓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随着研究和讨论的深入,很多人已经明确表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不同于本、专科的“大学语文”。本、专科的“大学语文”明显强调了语文学科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体系性,它与职业教育的“适度、够用”原则有很大的不同,并且高职院校虽属于高等教育,但它与真正的本、专科体系下的学科教育有本质的差别。“大学语文”这一名称体系下的学科内容受本科教学模式化的影响太深,即使我们对“大学语文”的内容作了根本性改变,使其渐渐适用于高职学生,但继续使用这样的称呼无疑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的本、专科教育是同类型的教育,或者高职语文是本、专科教育的“附属品”,所以高职语文的内容重要,形式也同样重要。无论如何,摈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呼是首要的。最简便的做法就是仿照“大学语文”的命名,将面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称之为“高职语文”。

“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语文学科的应有称谓

“高职语文”虽然不是高屋建瓴的称谓,但这一称呼使用和推广却可以有意识地打破在学科体系下高职语文朝“大学语文”发展的倾向,也可以避免因片面强调高职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而将其命名为类似于“实用语文”、“应用语文”等的弊端。一方面,“高职语文”这样的称呼不仅有传统“语文”的定位,而且以“高职”置前,区别于“大学语文”,使之明显独立于“大学语文”之外,预示着“高职语文”是与“大学语文”同等地位的专门面向高职学生的语文课程。所以,“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语文学科的应有称谓。另一方面,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高职教学的实用性是无可厚非的。在素质与技能并重理念指引下,加强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面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提高的要求,找到它们中间的平衡点,才是解决高职教育与高职语文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决定高职语文的命名

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该有什么样的名称,最终还是由高职语文的内容决定。从外部环境来看,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专业技能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征。现实情况是,由于增加技能课程的比重,几乎在所有职业院校类似于语文教育等素质拓展课程都面临相当尴尬的境地。以高职语文为例,即使职业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大多也仅30个课时左右,这对于那些语文水平较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人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极其有限的教学计划时间,而且更应该以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为引导,同时注重利用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立起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培养链”,最大限度地做好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培养工作。

从内部组成来看,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终究离不开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没有阅读欣赏,缺乏表达训练,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就只是空架子。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人文”与“工具”的协调沟通,理想的高职语文也必定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好融合的统一体。所以“高职语文”的名称,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即注重“实用”又不偏废“人文”,其称谓可谓恰如其分。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校本教材 《实用语言艺术》 开发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095-02

1 问题的提出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或由原来的专科学校转型而来,或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在高职院校初创时期,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依然采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如“专题+文选”“主题+文选”“文史+文选”的模式。文章试图基于校本的立场与理念,寻找高职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突破。

第一,创新《实用语言艺术》教材编写思想。对课程进行内容和结构的优化,整合成《实用语言艺术》课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普通话训练、实用口才艺术、职场写作和能力拓展训练四大模块进行教学,力求使学生在社交、应变、创新、写作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二,从内容上着手,以编写理念出发,做到创新,体现新意,对体例建构的系统性进行强调。按时间顺序的先后来编排作品和以文体及表达方式编排作品的编写体系和以往大学语文以文学史发展为主线的体系被模块编写体系取而代之;把语文教学目的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到每个模块中,使学生具有职业性。

2 校本教材开发实例

2.1 高职语文教材的结构

从高职语文教材出发,能够体现出“读”“说”“写”3个方面架构的教材才能称得上一本合格的高职语文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必须突出“必需性”,在知识量上突出“够用性”,在效果上突出“好用性”。高职教材从这3个方面出发,融合了4个模块,进行目标学习训练。结构如表1所示。

2.1.1 “读”的方面

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高职学生特别缺乏的是扩展阅读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理工科高职院校尤为突出。所以,高职语文教材需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的扩展阅读兴趣,让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宽度尽可能平衡地拉伸。因此,高职语文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应充分从求职、面试、演讲、辩论、朗诵等方面调动学生独立品课外作品的兴趣和热情,给他们留下作为鉴赏主体对作品的再度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在教材设置上要考虑那些容易让学生引起阅读兴趣的作品,刺激学生课下自己找书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1.2 “说”的方面

众多高职教材将“说”定位在演讲、辩论、谈判等较高层次的语言运用能力上,却忽视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载体――普通话。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能够熟悉地运用辩论、演讲和谈判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普通话欠缺,将会影响交流效果,如果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普通话,犹如雪中送炭,实用性显得更大。因而,在“说”的方面,要求学生按照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韵母训练、声母训练、声调训练、音变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等实训,达到高职毕业生能够顺利完成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的目的。

2.1.3 “写”的方面

“写”的方面主要是指应用文写作,是通过教学内容需要扩展出来的必要的内容。传统教学方式中,应用文就是重点是行文格式,具有内容呆板,枯燥乏味的特点,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看看书,用的时候翻翻工具书,网上搜一搜看看就好,学不学无所谓。但实际上,应用文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已经成为了工作中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不学,无益于工作。因而,“写”,在高职语文中,应该把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偏向专业特点来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在编排教材时,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去引导学生主动写,主动解决问题。老师布置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对应用文的理论知识做一般性介绍,调动学生积极性才是完成任务的重点所在,力求让学生在动手写作过程中,通过实践尽可能多地掌握各项应用写作技能。

2.2 高职语文教材的内容

2.2.1 日常交际语言能力训练

在交际活动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集中体现在语言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心理过程。说和写,听和看,既是语言沟通情意的行为,又是人们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反映,是人们的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这是由于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动作姿态、语言和语调的参与交际和沟通来实现的。进行交际活动始终,可以充分展示交际语言心理。

日常交际语言能力训练包括了4个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心理素质训练,介绍与招呼语言技巧,交谈与劝慰语言技巧以及条据写作、告启文写作与运用。

2.2.2 演讲、朗诵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演讲是人类较高级较完善的口才表达形式,是以有声语言为主、态势语言为辅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只有系统地了解演讲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演讲的多种表达技巧,才能使演讲水平不断提高。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表演性,因而是口语表达中较高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能分析欣赏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通过朗诵语言上的技巧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普通话,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欣赏水平。

这一模块能力训练包括了5个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定题、即兴演讲的语言技巧,演讲比赛方案的制定及赛后总结,演讲稿的写作,观看演讲赛录像,进行讨论、评点,朗诵的语言技巧。

2.2.3 辩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辩论,是论证己方见解,反驳他人观点的说话形式之一。与一般的口头表达相比,它具有针锋相对、互为攻守、逻辑严密、说理周全、反应灵敏、机智、表达准确、言辞简洁等几个特点。辩论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联合国大会上的争辩,小到日常生活中两人之间的争执,都需要运用辩论语言艺术。教材主要是从辩论的含义、特征,辩论的技巧以及赛场辩论艺术3个方面进行讲解和训练。

辩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包括了4个主要教学内容:辩论论证逻辑方式,论证方式和论辩的语言技巧,观看大学生辩论赛实况录像,组织赛场制辩论模拟赛。

2.2.4 面试(推销)求职能力训练

为什么要把推销放进教材里来呢?其实推销不仅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也是和人们密切相关的,让学生了解推销、模拟推销,熟练的掌握推销语言礼节性、灵活性、诱导性、风趣性的特点。基于此,高职学生经常涉及到的职业:业务员、业务代表、营业员、销售员、访问员、调查员、销售工程师等,这些都是靠推销来谋生的推销员,也就是狭义的角度来认定的推销。就广义而言,推销是一种说明、暗示,也是一种沟通、要求,因此人人时时刻刻都在推销。任何人任何时间,身处任何地方,在做任何事情,都是进行着推销。

面试(推销)求职能力训练这个模块有3个主要教学内容:面试(推销)时的礼仪,面试(推销)应答的各种语言技巧;面试求职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应用文(求职文档、广告、合同、招聘启事等)写作要点;收集相关专业就业信息。

3 结语

校本教材《实用语言艺术》,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研教改成果积累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机电特色的体现。在高职语文教材纷乱的年代,不可能有任何一本教材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因而,能够编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越来越为更多的学校所倡导。《实用语言艺术》建立在广泛的调查基础之上,针对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设,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自主地去学,知识和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训巩固下来,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文章展示了一个校本教材开发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可供其他类似的教材开发行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雷振华.高职教材编写现状与出版趋势――以高职文秘专业教材为例[J].出版科学,2012(6):38-40.

[2] 谷荣.高职语文教材设计构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20-121.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4篇

针对以上实际,职业技术院校的授业、解惑就应该比普通高等院校要求更高,就“解惑”而言,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树起一根思想标杆,即:语文应用既是为社会服务,也是为自己的就业服务。假如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连语言、文字应用都不符合要求,谁来为其提供就业岗位?说到借助电脑、网络,那只能是“饮鸩止渴”,贻害终生。因为“拿”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所掌握的“真材实料”,进入不了大脑的“知识储存库”。久而久之,大脑空空如也,一离开电脑就成了盲人瞎马,何以适应工作,何以服务社会?著名作家、国学专家余光中先生在《大学语文新编》教材的“序二”中说,“中文不但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也是与时并进的高速公路”。这就进一步表明,语文应用不仅十分重要,并且大有可为。对于语文应用,国家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非常重视,组织了以魏饴为主编的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经过几年努力,编撰出版了《大学语文新编》这部教材。教材中不仅选编了涉及诸如商务、新闻、学术论文等等特别实用的应用文体,而且安排了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共6个单元,分别教学口头表达概说、口头表达的基本方法、交际口语、辩论口语、职业口语、事务口语等内容,直接培养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全国就业情形显示,各地的职教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要高一些。这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使职教院校固步自封,不在课程开设、教学改进、师资培养以及生员吸收方面下功夫,那么,现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说到底,职教院校的优势其实就是学生各项技能应用的优势。

近年来职教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求职竞争中获胜较多,常常得益于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应用。你说的话、你写的文字打动了人家,吸引了人家,再加上你的专业符合人家的要求,人家就录用你,于是你也就“英雄有用武之地”,得到了就业岗位,得到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市场上有一句流行用语,叫作“包装自己”。从人才角度而言,“包装”首先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包装”——让别人通过你的谈吐了解你的思想,通过你的笔“力”检验你的才干。这些年,职教院校始终在探索通过语文教学加快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路子。笔者所在的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无论是中文系的语文课,还是其他系的语文课,每一堂课都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为了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教师以分派任务的方式,请同学们轮流上台,时间长的演讲四、五分钟,时间短的演讲两、三分钟。演讲内容由教师在一周前通知,演讲后或由老师点评,或由班内同学点评。这样,人人都能感觉到有一种压力,必须认真做一些准备;个个都能体会到有一种荣誉,应该尽量努力去争取。演讲点评的作用是明显的,因为演讲的逻辑性、艺术性、节奏性以及感染力,包括普通话的标准程度,点评都会涉及。有些同学限于时间未能当场评完,课后还会找演讲人继续谈自己的意见,对演讲人很有帮助。为了使语文教学取得更佳效果,使师生互动经常化,我们学院中文系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活动。说课办法:一是由教师就某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由学生就老师所讲的某篇课文,谈各自的学习心得,其中包括对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和触动。当然,学生说课也不避讳对教师提出意见和批评。

都说职教院校对社会需求的“脉搏”摸得很准,一点不假。我们学院考虑到社会上缺少秘书型人才,便在语文教学中加设了公文写作课,其中包括教写工作总结、教写会议精神传达提纲、教写领导讲话,等等。为了促进公文写作教学,中文系还定期举办公文写作比赛活动,挑选获奖文章在学习园地刊登,并对获奖者给予表彰。教为应用,学以致用,这就是职教院校最基本的要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各类体裁的文章的写作水平,就应该是长期努力的方向。学习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当然也可以说是享受语文。从精神层面来说,学语文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当然不能光享受不实用,也就是要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对学生来说,还是要在生活、工作中用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相容。

作者:方少敏 单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5篇

语文教师的语文修养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只有拥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才能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全面系统地把握住语文知识。所以说,在学前教育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完善自身的语文修养,全面系统地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才能保证教学在根源上处于正确的教学局面。

二、实用语文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主要围绕语文实际教学活动与语文基础知识完整性是否相矛盾展开的讨论。实际上,应当这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实践性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假如把这两个方面对立起来,则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存在一些表述模糊不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认识混乱的现状。实际上,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具有莫大的帮助。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有利于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学前教育中提高实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对策

(一)纠正错别字,掌握正确的拼音

拼音是汉字的基础,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可见学好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无论是在识字还是阅读或者是在练习普通话中,拼音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具。在学习拼音时容易出现这几个问题:第一,平舌音和翘舌音分不清。第二,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因此,在练习平舌音时,记住在zh、z的时候是不送气的,在ch、c的时候要送气,在sh、s的时候要摩擦发音,在r的时候要颤动声带发音。在学习拼音的时候,鼻韵母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主要是学习者不能较好地将前后鼻尾音发好。如果对发鼻尾音的学习有难度的时候,可以将有关汉字的音引进来,读鼻韵母就行。比如αng这个后鼻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这个“αng”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中“昂”字的发音。学习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归类分辨。比如在学习前鼻韵的时候,汉字“斤”是一个前鼻韵字,同时可以学习同斤有关的汉字“近”“芹”等等。学习后鼻韵的时候,比如“京”是后鼻韵字,这时候就可以将相近的字“谅”“凉”“景”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αng的时候,可以运用分解法将“杨”的韵母划分出来。在学习拼音的时候,鼻音和边音也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归类分辨的方法来学习。比如“奴”字的生母是鼻音,就可以从这个字引申到其他“孥、帑、驽、弩”字。比如在学习“卢”字的时候,知道这个字是边音,从这个字可以对“泸、颅、胪、栌”这些字尽心学习,这些形近字都是边音。错别字出现的几率比较多,识别错别字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强调同音字在字形上的区别和字意的差别。比如说:“过度”和“过渡”读音相同,但是在具有含义和用法上是不同的。第二,注意字形相似但含义不同的字词。比如“师徒”写成“师徙”,这就错了,因此,要注意这些相似词的不同发音。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懂文章并且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能够从中获得营养,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比如在学习《小木船》这篇文章,教会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和维护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三)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发表真实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真话,流露出真实情感。只有真实的写作,才能提高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意图的水平,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才能充实学生的内心情感。对于学生今后诚实的写作文风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四、总结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应用崭新的教学方法、价值引导技巧、知识体系等培育新时期的中小学生。我们反思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用系统、全面的语文基础知识武装自己。既要在充分运用把握系统语文基础知识,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渠道,更要帮助同学们对语文基础知识在语文实践中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应用,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设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行动导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体系都有很大改变。对各个高职院校而言,升格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了,学生学历文凭提高了,于招生于就业都是有利的,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与教育体系的改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重点基础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语文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现状如何?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究竟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应该引起我们高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关注一:高职语文是否有用?

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中小学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不论课时或是师资,语文课都占尽优势。但到了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样是基础课,教育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目标、教材与课时的明确要求,对大学英语,则有检验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四六级合格证书,很多学校把它当作硬性指标,以此来衡量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学生也认为取得它可以加重求职的砝码,因此,政治课与英语课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并无二致。相比之下,语文的境遇就不同了。它缺乏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没有大学语文的水平考试,更没有国家统一发放并且认可的合格证书,学生学好学坏影响不大,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笔者曾经担任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中针对医学专业的记叙文、消息、通讯、文言文等占到一半,尤其是一些医古文,没有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有些病症与疗法已非常难懂。常常一个文言医学术语要反复解释学生才能弄懂。通常,医古文还篇幅较长,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无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很少会再用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没有需求做支撑,学生自然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从小学到中学,学了12年语文了,还要学吗?”是很多高职学生的心声,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对于讲求实用与时效的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

语文课到了高职阶段真的该砍或该减了吗?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看法则更为长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华罗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衡量语文的作用,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行之不远,存之不久”正是教育大师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的深深忧虑,大学语文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语文教育,会是怎样的后果呢?“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站在另一个的角度阐述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问题,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各级教育者的最高目标。

关注二:“实用”是否“够用”?

通常,在以就业为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基础课安排统统向实用性看齐,这种作法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用性”是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固有的特色。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情况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锐减。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少数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其他专业则以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以此来突出来实用性与专业性,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我认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不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很多。关于课时变化,“58%的学校减少。……一般开设一个学期”。不少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变成了《实用语文》,《实用语文》实则开成了《实用文体写作》,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要求选择写作训练内容,诸如日常事务文书、机关事务文书、专业应用文等等,其间穿插少量的口语训练,这实属高职语文课时大幅压缩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消息、合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在学生步入职场后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当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时代需求相比,“实用”是否“够用”?“实用”与“够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合格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希翼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讲,高职教育是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等于直接面对着就业,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一切改革都应指向专业、就业、职业。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也是应对职业发展、职业变革的基本保证。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业”进行。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衡量高职语文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仅强调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了,围绕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技能性的教育任务,开创务实、创新、够用的新型高职语文教育体系。

关注三:怎样才能“够用”?

高职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高职语文重新定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语文训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差不小,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平的下降。写,错字连篇;说,辞不达意;读,难解深意。尽管如此,语文课还是被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有责任对学生初、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和提高,彰显高职语文的基础性、人文。

但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实际上承载着“基础”与“技能”的双重责任,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又是一门技能课,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每个求职者终身的关键技能,它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说,语文课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更不能是当下的《实用文体写作》,高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应该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是连接学生各门专业课的桥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够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职语文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得它既具工具性,又体现综合力呢?近年来高职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经过教者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引用在我们国内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它以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和职业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以期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目前,我们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自然改变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偏见,这种既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又加强职业演练的教法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毫无生气的被动学习,二是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总设计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熟知自己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把知识、能力目标贯彻其中。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切合学生专业实际;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要密切关注、检查、监督每一个活动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再次,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应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是未来职业的体验者与项目的执行者。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任务研讨、制定方案、任务分配、沟通合作、自我评估、交流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亲力亲为”,而不是以往的“袖手旁观”,每一步的态度表现、完成情况都会在分段评价与总评中量化体现,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基本上屏蔽了评价体系的盲区,更全面、更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样,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它与高职教育职业要求相结合的综合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06-09-13(1).

[2] 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2008-12-25(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4] [5]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J].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豫科112400430026)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7篇

例: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①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余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也不乏幼稚之处。④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这道试题从内容上看,取材于学习生活。记叙十几年来,“我”跟随郭老师做学问时的一些小事,也是郭老师引导“我”如何做学问,对“我”熏陶渐染的难忘之事;从考查的角度而言,侧重考查现代汉语虚词的正确使用。虚词是贯通文脉的重要语汇,它的使用体现着严密的逻辑与通顺的文气,对文意的准确表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了较强实用性特点。正确使用好虚词,是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这道试题的考查,内容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考查上突出了实用性。

例: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总结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工作、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悟出个中的道理,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而形成的书面材料。

这是一道句式变换题。就内容而言,总结这一文体与工作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种文体;考查方式上要求考生对总结的这一文体所给出的定义,把一个长句变换成一个短句,着重考查考生语言句式转换的能力。语言句式的转换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常见方式。它既能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下定义规则的掌握。可以说也是生活化浓、实用性强的一道试题。

例: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这道试题,重在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修辞运用的能力。从内容来说,是对谅解的一种形象说法,“谅解”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如何理解好、运用好它,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善于“谅解”可以化解生活中的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温暖。从考查方式上看,是要求考生仿照给出的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按照原有的句式,自选话题,重新写出新的句子。做好这一考题的关键在于对原有句式的把握,即“……是……,能……”,选取的喻体与所起的作用要有关联,要能一致。如原句的“春风”融“坚冰”;“细雨”洗“尘埃”;“阳光”驱“乌云”。喻体与其所作用的对象是有关联的,且语意上是相通一致的。这一道题,也是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化特点,考查方面也是实用性很强的。

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那就是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语言表达主观题体现了选材生活化,强调实用的特点。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8篇

本届会议开幕式由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于殿利主持。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田立新出席会议,并就中国辞书学会加强党建工作和国家语委“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问题做了指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历史及其5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在过去几十年发展历程中的工作成绩进行了回顾。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曹广顺做了工作报告。中国辞书学会秘书长周洪波传达了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著名辞书学家、我国当论词典学奠基人之一黄建华教授就《汉法大词典》编纂及其辞书成果评价的问题发表了讲话。

开幕式后,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主任余桂林对《辞源》第三版的修订专家团队进行了大会访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教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原总编辑王涛以及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先后就《辞源》的定位、修订必要性、修订重点、项目管理以及工作不足之处等予以了全面解读,并就“辞与词的确立标准、修订工作的组织协调以及两岸文字工作的交流合作”等问题和参会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

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环节采取主题发言与专题讨论两种形式,交流方式不再遵循宣读全文的发言传统,发言人需要围绕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内容、研究创新与价值三个方面简要论述观点,整个研讨过程强调高效、务实。

一、 主题发言

在主题发言中,河北师范大学苏宝荣运用语法、语义的综合视角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中36000多个双音复合词,认为汉语复合词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应该从其语义特征和搭配关系上寻找突破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谭景春针对“打折”一词进行了深入的英汉语义对比分析,并对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予以成因探析。厦门大学苏新春结合《现代汉语分类词典》论证了类名对分类词典的重大意义,并进而呈现了五级类名的确定原则与类型。陕西师范大学田兵以《汉法大词典》为个案,参照国内出版的几部重要大型汉英词典,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特征方面对其编纂特色进行了系统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章宜华突破传统释义的理论局限,阐释了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构建意义驱动多维释义模式,包括事件参与者角色的提取、语料库模式分析和基于构式的释义结构的形成等。南开大学周荐对两岸语言工具书四字条目的收立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追溯成因。鲁东大学王东海在梳理西方符号学意义观的基础上提出“普通/学科二值变体”这一组合范式来处理语文辞书中的语文意义与专科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杨慧玲从历时研究视角,认为我国的外向型学习词典应该走出一条更为适合汉语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之路。华南理工大学刘喜琴对理论新著《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进行解读,并概括阐释了二语习得、语言认知与学习词典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语言习得和认知的观照下进行词典释义。广州大学汪磊对当前国内网络语言辞书、汇释著作进行了穷尽性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网络语言辞书编纂应更加科学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谢金霞介绍了DPS词典编纂平台对词典编纂协同性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 专题讨论

本次专题讨论改变了以前按专业委员会分组的做法,而是根据论文内容分为“语言学理论在词典学中的应用研究”“辞书编纂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辞书编纂、编辑和出版中的应用”“学习词典与语言教学”四大议题。

1. “语言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板块

王仁强以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为基础,对现代汉语兼类词和词频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李明提出了双语词典的翻译原则,他以“大白面包”应翻译为“哈拉面包”等为例阐述了双语释义的对应原则。于峻嵘比较了俄语、英语、汉语三部词典,分析了整合理论对释义的指导作用,提出要注重运用结构性语言来释义的观点。武建宇以历史的眼光探究合成词的发展,证明了词义的历时发展与语法结构的互动关系。白冰探究了中西文化沟通与释义的中西对接问题。刘娜在语域视角下讨论了中医术语的英译问题,建议构建中医语域标志,区别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薄晋华和康晶考察了动词ing和ed的形态问题,认为它们可以获得独立的词位地位,甚至可兼有两种或三种词类属性。成莉铭从词典结构、体例和例证选择方面对《汉语语用词典》的编纂进行了构想。吴澄从语用释义视角出发,阐明学习词典中多义词及其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在总结讨论中,赵世举提出词典编纂研究应该与时俱进,但在具体操作时也要确定来源和通行度问题,苏宝荣提出可通过语料查证来确定某个概念是否由某个词来表达。

2. “辞书编纂实践”板块

周明鉴从十个方面谈如何加强辞书编辑的修养。邵宇彤结合编辑实践工作对语言文字的差错类型进行了总结并加以案例分析,他们认为辞书编纂应该把社会效益与图书质量放在首位。李尔钢对《汉语大字典》第三版整体修订工作加以介绍。李志江评介了两岸语言词典的特点。吴继刚以“保伶,般,_”为例分析了《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的学术面貌。盛培林论述了黄建华先生在创建理论词典学及其学科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并介绍了《汉法大词典》的特色和创新亮点。余富林在比较五部英语外来语词典的基础上谈及编纂实用外来语词典的设想。何帆从六个方面对《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中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曾珍介绍了2010―2014年的法语新词并加以分类。付巧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1―8版)为例,分析了英语学习词典动词句型标示体系的发展趋势。王龙阐述了《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的释义方式。王伟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义项增补进行研究分析。戴文颖分享了编纂《学生漫画成语故事》的体会,认为漫画故事与成语理据需要照应关联。在总结讨论中,黄建华、周明鉴等专家点评鞭辟入里,让与会代表的学术认识得以深化。

3. “现代信息技术在辞书编纂、编辑和出版中的作用”板块

申雨平探讨了如何运用语料库抽取例证并加以语言转换。冯海霞对比分析了多部语文辞书中不成词语素的词性标注问题。宋作艳、杨旭结合语料库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多/同义词释义和兼类词处理策略。林仲湘展示了他多年心血积成的《多功能汉代汉字电子辞典》。李仕春运用语料库技术研究现代汉语中常用词的义项分布情况。吕靖介绍了如何运用网络爬虫工具自动抓取网络语言数据,及其对学习词典编纂的启示。温朔彬认为辞书编纂创新离不开现代化手段,应该开创电子辞书新领域。王娇运用BNC和CLEC语料库分析了中国EFL学习者的近义词习得情况。宫妮探究了“贪污”一词在汉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的词类归属问题。蒋文凭运用语料库提炼出医学英语深层语言特征,认为专科词典应该是“术语学、语言学、词典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李莉介绍了DPS词典编纂平台的框架和功能,并从编辑出版角度提出了关于词典编纂平台应用的建议。马立东运用互联网和语料库数据对“以人为本”的英语对应词进行筛选及排序。罗文青、唐志丹运用自建词类标注数据库对现代越南语兼类现象以及现代英语的词范畴表征展开调查。在总结讨论中,语料库技术、词典电子化和词典编纂开发工具等激发了与会者的较多兴趣点。

4. “学习词典与语言教学”板块

徐海从一个介词“to”入手探讨其语义网络,并提出四层级的介词义项编排模式。李婧对比了民国时期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所编词典之异同,并分析了两者产生诸多差异的原因。金沛沛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学生如何选择和使用汉语词典展开实证研究。杜开怀对我国21世纪英汉学习词典进行了回顾,认为国别化研究可增强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和使用教育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赵红梅运用同义词辨析理论来探究语文词典的释义效度问题。王敏以“APP,MOOC”为例探讨了外语中译词作为术语和一般语词在释义和使用上的区别。杨海英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中的computer一词为例,论证了专业术语的普通化表征问题。吴婷婷、盛蔚讨论了对外汉语词典中个别词目的释义问题。范瑞瑞、卢念春、王雅雅就学习词典中的例证、语块及新词释义等展开论述。在总结讨论中,民国时期的双语辞书研究、外向型汉语词典的呈现介质和用户接受度、MOOC一词的中文译名、专业词汇与普通语词的区分问题等引起了较多关注。

综上,在与会代表和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圆满成功。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常务理事会,并举办了辞书成果展。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各位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编纂经验丰富,为辞书学研编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点和实践手段。

从研讨内容上看,本次会议体现了我国辞书研究现状中的几大特色: 一是“中西融合、互吸所长”的研究理念。与会代表将汉语、外语各自的研究视角、手段和成果纳入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框架中,双方兼收并蓄,产生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性效应,对国际视野下的辞书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经典延续、鼎故纳新”的研究氛围。《辞源》百年生命长青不衰,《汉法大词典》的编纂团队倾尽十余载人生岁月再创佳作,王宁、黄建华、周明鉴、韩敬体、苏宝荣等资深专家在学术道路上引领后辈,田兵、王仁强等中青年学者组建浩荡的学术团队深化研究特色,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新兵们在聆听感悟中得以学术启蒙,由此呈现了我国辞书学界的传承交替与后继有人。三是“学科互涉、科技创新”的研究范式。与会代表从解释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计算语言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汲取养分来探讨词典学问题,同时,随着传统的辞书编纂研究走向十字路口,如何将现代科技手段辅助于辞书编纂研究,如何将纸质词典内容呈现于更加友好、实用的用户界面,如何让辞书工作者在语言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洪流中寻求定位,如何让辞书学跨越“词典”产品的樊篱,在大数据时代中寻求更加广博、多元的研究对象,这都是焦点所在。辞书学的未来,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附: 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提交全文论文目录

(每个议题中均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议题一: 语言学理论在词典学中的应用研究

白冰全球化视野下的语文词典释义

成莉铭《西游记》中的“打断”现象研究及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李明论双语词典的特有属性和翻译原则

刘娜等语域视角下中医双语词典中的中医术语英译对比研究

刘喜琴构建新一代学习词典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宁真真等两岸语文辞典敬谦辞释义的对比研究

苏宝荣复合词结构的隐含性、多元性及其认知原则与辞书释义

王东海二值变体义项

王仁强等现代汉语兼类与词频的相关性研究

吴澄基于语用释义视角看多义词的不确定性

武建宇等词义历时变化与合成词语法结构互动关系探索

叶其松新中国语言学词典的历史和进展

于峻嵘等语言的整合描写与同义形容词释义

章宜华基于语言认知和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探讨

议题二: 辞书编纂实践

何帆浅析《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正文的文化信息呈现

黄建华对修订《汉法大词典》的期许

李尔钢义例问题举隅

邵宇彤编辑工作中的语言文字差错类型

盛培林黄建华教授――我国理论词典学的先行者

谭景春说“打折”

田兵大型汉外词典设计特征研究

王新霞法语品质形容词在双语学习词典中的例证研究

吴继刚《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 编纂路径、体例及应用价值

余富林实用英语外来语词典的设想

曾珍2010―2014年法语新词研究

郑定欧谈借入词借出词: 以广州话的“茶”、“镬”及“长衫”为例

周荐两岸语文工具书四字条目收立比较研究

议题三: 现代信息技术在辞书编纂、编辑和出版中的应用

曹蓉等语料库驱动的机器词典构建关键问题探讨

冯海霞基于生成词库理论及原型理论的汉英多义体育词条释义的分析

李仕春等《现6》《牛8》多义词义项数目异同研究

林仲湘等编制电子字典的经验及体会

吕靖等大数据时代购物网站的语言数据挖掘与词典编纂

申雨平等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典例证翻译浅析

宋作艳从生成词库理论看词典释义

田昊扬等中国古代汉语字频频级分布的计量研究

汪磊国内网络语言辞书编纂问题探析

王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EFL学习者近义词习得研究

温朔彬原创辞书的现代化之路

谢金霞基于DPS词典编纂平台的《新世纪英汉大词典》出版的协同性

杨旭“出版”的词类标注问题实证研究

议题四: 学习词典与语言教学

邓小玲学习型英语习语词典的语用信息

范瑞瑞汉英词典例证功能及不足略观

金沛沛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词典需求分析

李大国英汉学习型词典中汉语外来词词条的呈现方式研究

李晖双语武术词典用户需求分析

李婧民国时期辅助英语学习的双语词典初探

刘燕菲以“打扰”为例看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及例证问题

卢念春语块在积极型学习词典中的总体呈现方式

盛蔚“干预”的词典释义和例证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王雅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中新词的译义方式

吴婷婷基于“起哄”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杨慧玲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反思

张红岩构式释义对中国学习型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研究

从这几年试卷的考查情况来看,我国新课标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中对于人物传记的考查仍然是热点话题,对近几年的高考题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考语文试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难度有所增加,专业性和综合性都明显增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我们就全国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进行探究,总结一些做题的规律和方法。

一、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分析

根据我国考试大纲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本阅读所做的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做了明确的规定: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新闻、传记、报告文学和科普文章这四个大类。这四个大类也有不同的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筛选分类,运用语言能力将文章的中心思想、

艺术特色总结出来,再进一步析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时代

意义。

以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II)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个不能忘记的人》为例,试卷中四道题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这些题目都考查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水平。如第二道题“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的就是学生对整体文章的分析,成为船王的文字出现在第几段,一般答案也在第几段。学生通过整合全文的信息,认真考察分析,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分析及做题技巧

实用类文本阅读通常由四道题组成,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第二、三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四题则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拓展,深入探究的能力。但总体来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依据文本进行阅读和考查,因此,首先重点应该放在“结合材料”上,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筛选。2015年全国卷(新课标I)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朱东润自传》第一题中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分析,重点应放在“对材料有关内容”这几个字上,四个选项中分别是对文本有效信息的提取,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材料进行分析:A选项:“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定开展传记文学研究。”“所有的大学”和文中“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不符,因而A选项错误。C选项“朱东润固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转》作为写作范本。”结合原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这一段内容可以看出C选项与答案说法相反,故而被排除C。D选项中“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根据相关链接中②进行判断,“②朱先生确实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答案D中“关注现实是一贯原则”和“态度上有保留”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答案。剩下的B、E则是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在这个文本阅读中,第一、二、四题均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可见在文本阅读中结合文本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但是,在结合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在阅读文本过程中需要学生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答题,避免对文本材料照搬照抄和过度解读。高考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陷入很多误区,在理解过程中出现过度理解和照搬照抄的现象,只有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对重点进行一个整体把握,有效筛选分类,使答案能够符合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查漏补缺,在字里行间中大胆预测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并进行细致分析总结。通过对自然段进行整合分析,我们就很容易得出

答案。

综上,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及鉴赏和探究的能力,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添加的新题型,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探究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巧讲解。

参考文献:

[1]丁玉英.一石激起几层浪:谈文本阅读有效教学[J].新课程导学,2012(1).

[2]邹星旺.实用类文本阅读 消息阅读题目训练[J].高中生之友,2016(11).

大学实用语文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评介 科学性 实用性 兼容并包

1.版本介绍

本文选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第二版作为讨论对象。

2.对本书的整体性评介

2.1合理的章节安排与内容设置

齐沪扬教授与陈昌来教授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一书,分八章介绍了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测试、中文信息处理、语言规划和语言调查、社会语言学、儿童语言学、地名学和人名学等应用语言学的八个主要研究领域。思路清晰,线索明了,且内容丰富。并且把属于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第二语言教学这两个热点问题放在第二章进行了单独的介绍和讨论,这样的安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在阅读这本书籍之后,既能够抓住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对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够抓住本学科的重要内容,做到点、面结合。

2.2 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这是教材的灵魂,是教材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体现,也是教材能否站住脚的关键。教材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陈昌来、齐沪扬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一书,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运用和表达上可谓是恰当而精妙。对于学科概念绝不含糊,在前言这一章,作者就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学科名称的由来。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详细区分了其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另外,作者在第一章“语言教学”和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分别单列一节来讲述语言理论P26①和第二语言习得P61的理论。

2.认真总结、充分吸收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注重研究、吸收最近一个时期的成果。作者在此书中大胆引用了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作者在编写教材时,借鉴了很多专业的书籍和文章,例如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就借鉴了桂诗春、靳洪刚、朱曼殊等人在心理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2.3 教材编写的实用性

1.教材认真总结了语言应用的实践,尤其立足于我国语言应用实际,总结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语言应用的知识与理论,例如:教材对于人名学和地名学的探究就充分表现出教材的实在性。

2.教材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科技生活,起到了指导语言应用的实际作用,解决语言在这方面应用的一般问题。例如本书当中所讨论的中文信息处理。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以中文信息处理之——字处理、词处理、句处理以及短语和歧义处理这几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2.4平实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编写此书时,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举例典型、实际,语言流畅、生动,可读性强。因而,《应用语言学纲要》既可作为对外汉语系、中文系、语言学系、应用语言学系的“应用语言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基础课教材,还可供外语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其他对应用语言学有兴趣的学员参考。

3.重点章节评介

3.1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传统内容,本书从不同的各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也做了详细的阐述。此书在第一章讲了语言教学这一内容。此章又分为四节,即:语言教学的性质和基本过程;汉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和思考;国外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理论。语言教学跟应用语言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侠义的语言学似乎专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②作者在本章主要介绍了语言教学的一般问题和汉语文教学、国外语言教学的主要问题。并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单独的介绍。作者再章节内容的安排上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很好地为读者建设了一个合理且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这也是此书收到广泛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2对外汉语教学

3.2.1兼容并包的学术眼光和胸襟

例如,在介绍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和笔墨来介绍海内外学者的观点,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兼容并包的学术眼光和胸怀。

3.2.2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

作者在此书的撰写过程中,贯穿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理论成果及观点,其中包括索绪尔、韩李德等大家的结构主义、行为主义、描写主义及其流派的观点。笔者所主要要讲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的讲述这些理论,反而,作者再介绍理论的同时,注重实用性。作者在书本中绍了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且就如何备课和撰写教案给予了详细明了的指示。作者从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教授读者如何准备课程。而且在课堂的组织方式上也给予了充分的展示,还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板书等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一般的应用语言学理论教材来说无疑是一个突破和亮点。另外,在教学技巧和方法上,作者罗列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交际法共12种教学方法,并详细阐述其产生背景、适合学生群体以及各种方法的优劣和对比,供读者参考和选用,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3.2.3表述不够精准的地方

作者一开始就特别区分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母语和外语、本族语非与本族语、这几组概念的意义,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目了然。但是,笔者认为作者在区别这几组概念时,仍然有表述不当的地方。

4.总结

陈昌来、齐沪扬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虽然在学界广受欢迎,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因为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几乎包括了语言学知识在其他科学领域的一切应用。所以,作者只选取了其中八个分类进行了叙述,从而忽视了其他的应用语言学的相关领域。另外,这本书仅仅是站在汉语的角度为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编写的,所以,其视野相对较为狭窄,并没有站在普通语言学这一宏观的立场上来进行编写。

注解:

①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标注的页码均为陈昌来、齐沪扬《应用语言学纲要》第二版的页码。

② 如英国学者科德(S.Pit Corder)的《应用语言学导论》就是专门介绍语言教学的。

参考文献:

[1] 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陈章太,于根元.语言美和精神文明建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 陈章太,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总序[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上一篇:大学生活委员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帮扶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