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2 13:49: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第一,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采用讲座、定期考核、业务培训等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水平。同时,还可以采用扩大心理咨询、辅导等专业的招生规模方式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社会的挑战和竞争会更加激烈,大学生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会更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以制度保证落实。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树立以全体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观念,优化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要明确咨询治疗任务,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真正做到观念先进、目标明确、机构落实。第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因而,高校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水平,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既能够反映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方法和观念,又能够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制定出完整而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顺利实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策略

现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家庭、学习和就业等,这些压力使得学生极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定问题。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于这些不足,必然要求高校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完善和改进。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1工作体系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完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需时间也较长。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时,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辅导和治疗等工作机构进行完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序的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完善的工作系统并不具备,导致相关工作在开展的时候不能够有序进行,不能实现预期效果。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置的课程也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将一些重要的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内容也不规范,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2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二。在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数为兼职,且没有经过正规和专业的培训,其专业性不够强,教育教学的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此外,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是以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对于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行为训练的活动很少涉及,教师不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会完全信任教师。1.3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问题人群。心理健康教育侧重问题人群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三。我国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都是侧重问题人群,针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自信心较差、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应做到“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2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建立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学的进行一般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和学科定位,进而以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教学,细化教育对象以及对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和结构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以其所在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作为根据将其分为不同群体,高校中的学生群体大致有贫困生群体、网络群体、新生群体和毕业生群体四大类。贫困生群体具有独立性强、勤劳简朴和学习刻苦特点等,同时其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其中经济压力是最突出的;网络群体指经常使用网络,在网络中尽管没有迷失自我但是却有严重网瘾的群体,其在网络世界也会受到一定压力,会接收到一定的负面信息,影响其心理健康;新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其刚步入高校校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处于转型和适应阶段;毕业生群体则是一个问题多样化的群体,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往往引发毕业生焦躁的心态,产生严重的“离校综合症”。2.2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要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师资力量的建设,长久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当前部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这一问题,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不能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应付考核的一项任务,而是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对待。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二者混为一谈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而不是直接让德育教师或是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而高校应形成心理健康教师、德育教师和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和全方位。2.3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调控能力、抗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健全和发展其人格。正常学生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存在轻、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主要对象,存在心理疾患的学生则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的主要对象。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改进,需要建立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还需要开展全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作者:兰翔 王越 周彧竹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一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3):7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一、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在网络的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传递方便快捷,容易得到,多重价值观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又良莠不全。在当代教育中,提倡教育资源的网络化,网络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有利于为现代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也有利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网络中,价值观的不同又导致了人们对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脱离。有些恶意分子在网络中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鼓吹自己国家的政治力量,力图通过网络来瓦解人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些不法分子更是企图通过网络散播反动言论和错误的观念。而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员,由于身心健康发展还不全面,分辨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这些言论和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走上人生的歧途。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的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受外界的支配而形成错误的的意识。

(二)人际关系的紧张。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网络工具的使用,这样的方式存在很大的虚拟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仅仅依靠虚拟的网络,没有在很正实现感情上的交流。在网络中,即使是两个陌生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友好关系,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在这样的陌生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秘密,也有助于情感的发泄,舒缓压力。但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决定了它自身的缺点,因此在网络中的交往也带有很大的虚拟性,如果大学生长期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往,会导致与现实的人际交往逐渐脱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逐渐的疏远,对身边的人和事会漠不关心甚至渐渐变得冷淡,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孤僻等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学习动力下降,意志力薄弱。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也是学习需要产生的内在条件,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把对网络的需要当成了人生的需要,这也渐渐地削弱了大学生的意志力。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全部都集中在了网络游戏中,把上网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网络的快捷性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中的资料变得更加丰富,但也会让大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网络信息纷杂,干扰了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消磨了了大学生的思想意志,让他们原有的意志在上中慢慢的抹去。网络影音视像发展阻碍了大学生对于事物的客观思考,形成了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的研究。由于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比较迅速,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产生的影响令人始料未及,因此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只是很肤浅的认识,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的成长缺乏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在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当中,也只是简单的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比较常用的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心理测试,对大学生在网络下的心理健康成长和问题并没有过度的关注。在教育理论上知识沿用了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并没有结合当期的网络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创新的理论。因此在解决网络环境下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在网络心理健康方面缺乏相应的网络资源的投入,对学校的网络资源没有充分的开发。在目前的高校当中,网络只适用于计算机课堂的使用,并没有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心理学教育网站上的开发利用还不足,网络的数据更新缓慢。在教师队伍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

三、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根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受的影响和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构建一种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公开的面向全体学生,把学校的工作任务放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当中,让学生在课余中的学习中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预防措施。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中,不应当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应当还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同时多展开心理健康方面的检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报告,在校园中利用各界的媒体广泛的进行宣传,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网络文化的特性中,传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十分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不起来,因此必须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上,开拓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学校中,可以利用网络的系统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在学校的网络系统上,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有效地整合网络上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课程和在线辅导,利用网络的便捷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在网络上可以开展电子邮箱和在校交流活动,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其次,还可以在网上开展网络论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娱活动,并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开展心理讲座,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最后,在网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调查以及心理方面的测评,及时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在线进行心理辅导,弥补传统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新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更需要教师拥有雄厚的教学技术。因此在学校中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性工作。让教师在网络的教育环境之下,更加科学的分析网络带给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计划。高校应该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力度,构建完整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团队中,建立良好的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培训,让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变化和网络时代的变化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预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频率,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心理健康辅导的质量和效率。

(四)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教师要适当根据网络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中心,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对待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用教师的引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把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与新型的模式结合起来,更新教育的新理念,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总结

在网络环境,分析当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受的影响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解决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完整的教育模式,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引导学会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1“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可知,“心理育人”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是“大思政”背景下,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激发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1.2“三全育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均积极响应,从多角度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探索新时代“三全育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完善

目前,高校整体在校人数已趋于稳定,“95”后和“00”后成为校园的主要群体。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呈现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特点,同时在心理韧性、积极品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大一新生入校时进行的心理普测,就近几年的结果反馈,大学生入校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有所增加,而心理专业教师人员不充足将导致心理异常学生不能被有效地及时干预,因此配备充足的心理专业课老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当前较多院校尚不能满足1:400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师生比,同时在处理实际工作时,辅导员常处于心理咨询的第一线,虽然辅导员在处理心理异常学生事件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但就心理教师的专业性而言尚不够专业化,过多的不正当干预有时会适得其反,而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辅导员又极为稀缺,因此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2大学生心理咨询意识不强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疫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当前大学生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界定不清晰,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才逐渐接触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课程,对在环境适应、学业压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心理应对措施了解甚少。同时,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态度和认知偏见,认为只有“精神异常”才会进行心理咨询,即使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但害怕受到同学们的“有色眼光”而选择了默默承受,部分学生直至出现较为明显的问题时才被迫进行心理咨询。因此调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建立心理健康安全底线、增强心理健康认同感、提升心理咨询接受度,发展及时解决心理困扰的意识,才能有效做到防止“未病”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不突出

高校全体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并未发挥育人功能。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作为坚守课堂育人阵地的主力军,辅导员作为驻扎在第二课堂开展“育心”“育德”的一线工作者,仅以此力量发挥高校心理健康育人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教职工并未深刻意识到自身也是高校育人主体中的成员,其工作中的管理、服务态度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支重要队伍,直接参与到学生成长、成才,是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的群体,但部分教师存在“重专业轻育心”的理念,只重视课程任务的完成程度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建设,面对一些课堂突发事件有时会采取过激言语和行为,对部分低自尊的同学往往会造成心理伤害。所以明确高校各管理部门、行政部门和服务部门教职工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范围,发展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共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和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心理健康新局面。

2.4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明显

原生家庭在早期心理教育的缺位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的成长环境特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经济贫困等客观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即使是家庭成长环境优越,有的学生因为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各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情绪和情感产生不同的认知体验。也有部分家长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学习排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成长。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是青少年时期与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其面对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发展危机,这就意味着早期家庭对心理教育的缺失更容易引发孩子在大学时期出现心理方面的困扰。因此,在处理心理异常学生的问题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及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和关注,更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3“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对策

3.1加强思想引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党的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探索者和民族崛起的掌舵人,是党和国家发展的脊梁。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期和转折期,其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将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四个意识”、践行“四个自信”,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指明方向。

3.2坚持全员育人,建立多元心理支持系统

坚持全员育人,就是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其他任课老师、行政管理人员、家庭成员、朋辈导生、社会榜样等均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共同引导形成多元的心理支持系统。建立一个专业的心理教师主力团队。心理老师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主要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发展的心理工作方案,研发学生粘合度高的课程设计,建立可追踪的学生心理动态档案库,统筹满足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的特色活动,以其专业性学术学科背景促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打造一支由辅导员和朋辈导生组成的辅助队伍。辅导员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参与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纵观辅导员工作模块,无论党团建设、资助奖贷、职业发展,还是日常谈话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导生作为榜样力量,以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在“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立一支由其他任课老师、行政管理人员、家庭成员和社会榜样组成的补充力量。学校要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在思想引领方面的育人意识,加强心理育人观念,营造“育心”“育德”氛围,发挥高校的育人主阵地职能。充分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加强家-校、校-社联系,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其以健康的心理状态砥砺前行。

3.3把握全过程育人,形成心理教育实践链条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像一场由家庭-学校-社会不断助力才可完成的接力赛,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接力跑需要从学程阶段、个性环境等方面进行全程考量。按阶段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一新生初入校园,在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困扰,因此通过小组会议、团体辅导、朋辈导生等加强该阶段的适应性教育。大二、大三逐渐熟悉校园生活,开始由探索期过渡到稳定期,这个阶段是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爱恋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容易出现困扰,可通过报告讲座、专题课程等进行疏导。大四即将步入社会,在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方面时感彷徨,面对考研或者就业存在压力,通过模拟就业、职业规划大赛等进行助力。按特殊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每个学生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生活环境、经济压力等方面带来的个体烙印,他们的承压能力、道德底线等也均不相同,在面对和处理每一个学生事件时,都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特殊情况定制心理健康方案,建立动态档案库,用发展的眼光为学生提供帮助。其次,根据每年春、夏开学季学生的心理波动情况,因时因地有效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月和“5.25”等特殊的日期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随着大量“00”后不断步入校园,在文化背景、教养方式的冲击和迭代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满足其个性的发展,这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实现全过程育人。

3.4深化全方位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育人从心理健康必修课逐渐渗透到“第二课堂”再延伸到网络媒体新阵地。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改革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基本辨别心理异常情况,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心理困扰的信心。“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利抓手。通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和品牌性的文化活动不断内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以自主参与、主动学习、亲身实践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落脚点要从重点学生的特别关注逐渐转向大众学生的心理知识普及与识别,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同时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要做到与时俱进,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课程。网络教育是以教育创新发展为契机,在特殊学习环境的背景下为高校全方位育人提供新思路。通过搭建专业性的网络平台,收集线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专业性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学生当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教育中注入充足的心理养分,以正能量引导网络文化新动向,净化网络交流环境,增强网络教育的体验感,帮助大学生在健康的“云”环境中相互指引相互帮助。

4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关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百年大计最基本要素之一。新时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三全育人”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其时代赋予的特殊性,有效指导和保障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2]王良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3]吴卉君.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

[4]叶星.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研究———学习关于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J].高校辅导员,2018,(6):3-7.

[5]吴先超.“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1.1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这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个性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均衡的发展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所以大学生也要承担越来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开发智能潜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这个阶段,或者由于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或者家庭、社会对他们期望过大、过高而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1.3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竞争的不断加剧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就随之而来,并由此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问题巳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那种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门的教师采取特定的活动形式来完成的观念是片面的,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就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调整教育工作,使教学活动、管理活动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2.2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还要具备与大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科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个别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备这些素质的专业人才极为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从业素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来实现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第三,针对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齐的现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

2.3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在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学校不仅要强调德智体等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门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功能互补。这样,在改变了各科教学现状的同时又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推动了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3结束语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我们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个人、教师、学校通力合作,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6篇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脊梁,是祖国重点培养的人才。但是,随着时展的进步,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关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其更加需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培养,注重做好其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并需要引起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探索更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支撑下活动更好发展是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大学生的发展不断努力。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不仅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极容易造成其未来发展的不良倾向,严重的情况下还容易造成学生“钻牛角尖”的情况发生。由于中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使得中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结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审视,寻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最佳之路。

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大学生的顺利成长与其息息相关,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也极为关键,二者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宗旨上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出心理健康的思想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互补,在教学方法上又互通,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轻松,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矛盾,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避免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缺陷或者价值观取向存在扭曲问题。第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程,当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采用心理咨询或辅导进行的,其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科学应对难题的答案,还能帮助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养成不放弃的精神。有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这类学生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进行心理治疗,就能够尽快地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大学校园中一方面要注重心理咨询或者辅导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节、健康月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可以利用网络传媒等新型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着心理健康的良性方向不断发展,让学生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这就让心理健康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在教育中更具有指导性。因此,心理教师必须在心理学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该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其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师身兼多职,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选拔或者推荐的方式组织一支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专业化队伍,通过一带一的教学模式,不断使队伍获得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专业心理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业务素质培训,让教师获得不断的进步,让教师将更加先进的心理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第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专业学科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上,高校的主管部门也应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样高校才能全力发挥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成绩。此外,高校要注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修订,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与学分考核之中,让学生认真对待心理学方面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期跟进,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之中,让学生从内心对于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让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生在高校之中的学习,随着其所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以及社会发展,其只要具有较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才能够让其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段义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尹航.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1):207-208.

[2]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4):31-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7篇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大学生休学、退学、轻生乃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出现,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并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礼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北京大学的王登峰教授,总结出大学生心理特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相处;接受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挑战;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善;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在整个社会中是处于较高的文化层次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与其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有群体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生理上日渐成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和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环境变化带来的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主要包括对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不适应。首先,对学习的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在入学以前是尖子生,备受老师的关爱,自我感觉良好,升入大学以后,在集中了优秀学生的新群体里,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优势。另外,由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差异,部分同学仍然沿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结果导致这些大学生因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不佳,并产生厌学和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多数大学生第一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及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这些环境的变化超过大学新生承受能力的时候,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的不良情绪

人际关系问题是许多大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的条件,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信心,缺少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妨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加之因个性、习惯、兴趣等的不同而在人际关系上发生冲突时,这种孤独感会进一步加强,进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三)恋爱引起的情感困扰

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4周岁,这一群体正处于心理学家霍尔所称的“狂风暴雨”的青年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十分强烈,为满足这种情感需要,开始寻找伴侣,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由于其心理不成熟,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比较差,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情绪变化较大,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往的不适和缺乏正确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长期以来青少年性教育的缺乏,使得他们在青春期得不到相应的指导,有些大学生由此产生种种性困扰。甚至陷入单相思或失恋的痛苦之中,这些困扰通常只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安,但当其达到严重程度或恋爱遭到挫折却又不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时,即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

(四)家庭贫困导致自卑心理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高校学费逐年提升,昂贵的费用对农村学生和其他城镇贫困学生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由于经济原因,部分贫困生整天节衣缩食,不敢与那些家庭富裕的同学相处,而物质生活贫乏也使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希望得到帮助,又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愿意开展勤工助学,又不乐意干服务性工作,或怕人讥笑,或怕影响学习,由此造成抑郁烦恼。物质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生活的缺乏使这些贫困生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致使其情绪不稳。

(五)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行,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学新生中,部分新生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影响,从入学起就为四年后的就业问题担心。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择业的竞争会愈来愈激烈,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高校目前针对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是提供就业信息,而相关就业心理指导还是比较欠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体实施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的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必要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心理学课程。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身心发展规律、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学》《人际心理学》《挫折教育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积极开展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等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3.结合实际问题,组织专题讲座。结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学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对大学生开展个体或团体咨询,以帮助其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并为一些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高校应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确保心理咨询中心正常运行,培训专业化的咨询人员,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专题讲座,把心理咨询与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一般包括学习、人际关系、恋爱、专业选择、择业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咨询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倾吐烦恼、宣泄郁闷、寻求理解与慰藉的场所,而且给大学生行为上的科学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弱点,获得心理平衡。通过心理咨询,排除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或烦恼,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通过推进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培养心理健康、品质优秀的新―代大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高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之一。

1.加强校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学生处在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集体中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2.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际交往。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尽情地施展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心理健康实效

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自觉运用于教学和管理之中,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增强自信,丰富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为切实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设入。学校可按师生比例配备专职人员,将他们的工作时间按一定系数折算成课时工作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劳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确定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将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高校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从现实情况看,按照“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队伍结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比较符合高校的实际。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仅靠专职、专家型教育者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兼职教育者作为主体来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强调,“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尖锐和激烈,大学生不仅面临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更要承担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阐释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顺势而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37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治疗受教育者的心理疾病,激发其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受教育者优秀品质的形成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734可见,人不能脱离集体生活而单独生存,否则,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更加密切,大学生需要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当下和变化的生存环境,具有完善的心理特征,紧跟时代潮流,对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心理调控。总的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主要包括,开放创新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求新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健康向上的心态五个方面。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正常学习和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那么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联系、缺一不可。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提高。“21世纪将真正属于能承受社会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3]152时代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面对挫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大数据背景的相关特点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迄今为止,对于大数据的定义,科学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大数据概念最初被使用时是指,由于数据量太大,现有的软件工具不能对其进行正常的处理,所以,要对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改善。学者根据不同标准给大数据下了不同的定义。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编著的《大数据时代》把大数据定义为,“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39大数据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的定义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笔者更倾向于麦肯锡研究所对于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背景的主要特点是数据的数量巨大、价值密度低、种类复杂、更新速度快。正是由于人类迫切地追求对于未知世界的认知,大数据才有了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很多国家看到了大数据背后的价值,把大数据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2012年3月,美国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截至到2014年4月,世界上已经有63个国家拟定了公开政府数据计划。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带领全国人民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将要释放出巨大价值,使得我们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选择。”[4]94高校要充分探索与利用大数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经济革命,也是一场教育革命,“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5]163,大数据技术使跟踪每一位大学生的数据成为可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群体向个体转变,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指日可待。在这场教育革命中,机遇与挑战共存。曾在讲话中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一)面临的机遇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被调查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调查过程中,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被调查对象的整体情况,不具有针对性。调查活动也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借助大数据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大数据能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中的样本代表性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方法是在被调查者无意识下进行的,不会有外界干扰因素,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所有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有助于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的建立。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及时更新数据信息,打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性,不仅节省了研究成本,而且提高了研究效率。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独特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者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同学,要利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人才。此外,大数据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自己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并做出及时调整。

(二)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大数据为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首先,大数据带给人类的难题之一就是数据处理。大数据的诸多特点对高校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才能挖掘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其次,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碎片化、非结构化,使数据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充斥一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冲击的负面信息。当前,我国还未出备的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此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大数据意识,这严重制约了大数据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作用的发挥。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者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教育者的单向传授为主,而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接受时代前沿的信息,甚至有时候学习到的知识要超越老师,这会使教育者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遭遇挑战。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正视这种挑战,树立能者为师、教学相长的理念,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三、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大数据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有能力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使用,从而实现“知识解放”。所有科技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无论怎样改革、创新,都不能脱离培养心理健全的人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教育创新。

2.价值主体性原则

价值主体性指的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如果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则认为客体对于主体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则认为客体对于主体而言是没有价值的。本文强调的价值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于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注重教育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大学生发生的新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必须考虑到大学生的价值主体需求,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并外化于实际行动。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教育内容,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实现。

3.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这里所讲的联系实际原则,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要联系大数据时代背景,利用大数据关联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大数据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价值,在这种价值的指引下进行创新,使创新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创新的要求。

4.情感渗透原则

情感渗透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时,要体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大数据是冰冷的文字信息,但人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动物。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过去传统式的单向灌输在大数据背景下已经行不通。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辅助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理解与关注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的对策

1.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网络用户超过了6个亿,微信、QQ聊天、微博等通讯软件成为了大众的沟通方式。人们沟通方式的转变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高校要抢占网络这个公共交流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更愿意倾述自己的真实心声,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预测每一位学生的真正需求,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学习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麻省理工第十六任院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认为,在线教育与住宿制教育不具有对抗性,相反,它是另人鼓舞的教育解放联盟。线上教育不能脱离线下教育而独立存在,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有限,线上教育需要在线下教育者的引导下开展,从而使大学生接受正面的教育信息。此外,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反馈教学意见和自身需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

2.健全大数据支撑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数据库

大数据的潜在价值不只是商业竞争的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大数据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数据与日俱增,在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须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对学生档案大数据分类处理并及时更新。通过数据信息的关联性分析,发现变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及时掌握每个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感变化、生活状态,依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那么,我国教育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必将实现。

3.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测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在微博、微信、QQ聊天等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更愿意借助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工具记录和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大数据,分析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重点关注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并对他们的行为数据进行持续跟踪,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育方案,防范于未然。2012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渐。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最好教育目标不应该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见,高校在学生个人信息大数据的支撑下,通过对数据分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测机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陈潭.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9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每位大学生都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自行减压,达到舒缓身心的作用,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今后顺利融入社会做准备。第一,首要目标——治疗心理疾病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治疗心理上的疾病。现在大学生承担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生理上的压力。因此,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轻者整日消极怠慢,无所事事,重者伤人伤己。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可大大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以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正常学习和成长[1]。第二,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在各大高校都有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而且,在大学生的选修课程都有心理咨询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考试、恋爱、实习、找工作等等人生中各种重要的选择,因此,难免会有压力和窘迫,如果有的学生抗压能力低,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出现焦虑,慌张,焦躁等等问题。通过心理调节,可全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抗压能力,完善自身的性格,改善不好的习惯,懂得欣赏生活,热爱生活,有充分地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第三,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心态决定是否成功,性格决定命运。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因此,培养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应该把握机会充分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充分体验生活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全面调动内心的潜力,迎接各种挑战。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

第一,全面性原则现阶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考虑到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全面地开展进行,不仅要开展理论课,还要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地全面学习中;第二个方面是教育对象的全面性。我们可能只意识到只有那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2];第三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等等,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工作。第二,分类性原则在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分类,因为每个对象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样,如果对每位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那么其效果一定不会很好,便达不到我们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大学设置心理健康中心时,要有所准备,招收不同专业方向的心理咨询老师。大概分为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工作等等几个方面,彻底地、全面地去解决掉每位前来咨询的学生。对不太接受心理教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对接受效果不是很好的学生采用一般和专业化结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接受效果良好的学生进行一般的心理培训,这样一来也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的工作效率。在聘用心理咨询老师的时候,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控制考核制度,一定要接收专业、负责的心理老师,这样会大大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阻碍。第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培训的过程中,不要只进行单一的老师辅导,这样学生的接受效果是低下的。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给自身带来的轻松和舒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各种测试和小游戏,让学生主动说出内心感受和想法。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遇到困难时,轻松自在地面对和克服,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的。一旦学生建立了主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便会进行口碑宣传,这样心理咨询工作便会非常顺利在学生中展开,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进展。结论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构建良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格建立,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作者:张秋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4-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系统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系统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概述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组成系统有三个基本条件,即.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拼凑,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也要具有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系统也要具有目的性,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此外,系统也具有结构功能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他们之间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

1955年贝塔朗菲(LudwigvonBertalanffy)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开启了近代系统论的新发展。贝塔朗菲关于系统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一是整体观点: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一种在时空上有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一种自然整体。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等级观点: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层次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聚合物,形成了层次结构。贝塔朗菲根据生命有机体的等级秩序、逐渐分异与逐渐集中化、均等潜能与等终局性、动态有序、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自我调整、节律-自动活动等特征,提出了机体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原理(组织原理)、动态原理、自主原理。这些原理表明:有机体是一个独特的组织系统,其个别部分和个别事件受整体条件的制约,遵循系统规律;有机体结构产生于连续流动的过程,具有调整和适应能力;有机体是一个原本具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系统。这一思想对于其他科学(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诸多启示。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认识不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绝非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综合的系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及人格倾向寻找原因,对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微观环境)的认识不够。

二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课程教学和心理辅导中心的方式,缺乏多元化的渠道。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不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式辅导,对于其他的项目研究不够。

三、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环境来看,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和家庭。从大学生个体来看,其心理问题往往与他们不良的人格倾向有很大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应对方式、自我概念、归因方式、社会比较方式、社会支持以及人际关系等。此外,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特殊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独特的发展任务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性建构。从体系的思想出发,考虑整体性与综合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实施途径、模式、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与工作评价等诸多方面加以体系性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廖桂芳.系统论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J].理论月刊,2007,(12):183-185.

[2]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3]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5]魏爱棠.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3):48-52.

上一篇:心理师范文 下一篇:管理心理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