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2:25:21

大学生情绪论文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情感教学 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战场,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健全健康人格、挖掘心智潜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攻手。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各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将心理健康课程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其实效性受到人们的诟病。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形成健康心理,保持积极情绪。而传统教学模式非但难以实现目标,甚至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反作用。

笔者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于2015年10月份对华中地区5所高校的共计896名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期待值高,同时失望度也较高。在课程设置方面,80.9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非常重要,87.72%的学生认为所有在校生都要掌握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生认为最应当学到的心理学内容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情绪管理(50.89%)、学习心理(46.65%)、人际关系(46.21%)自我认知(40.40%)、爱情心理(33.59%)和网络成瘾(27.34%);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有80.47%的学生认为不应当设置试卷考试,84.6%的学生认为应当多种教学模式并用。

可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确实存在问题,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心理学知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彻情感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及课程的实用性。

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目的的过程。情感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升教学效率。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学习行为中伴随着产生的情感与学习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情感态度上对课程认可,就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目的在于给学生减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因此只有学生情感上认可,态度上接受,才会把学习心理健康看成乐趣,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情感教学模式应用原则

要保证情感教学有效应用到实际,需要设置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更需要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因素。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是显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传统传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死记硬背式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违情感教学模式的初衷。另外,传统课堂环境严肃而生硬,学生的天性受到压制,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调动课堂内的有利因素,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正面情绪。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减少学生功利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前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如考试、论文反而加深学生学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具有强迫性和功利性,使学生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多样化、更轻松、更实用的课程考核体系应当被积极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三)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获得的愉悦。

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各方各面都能得以应用,要突出这个特点才能使得学生内心真正接纳和喜爱这门课程。教师应当积极地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更倾向实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喜欢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学生更喜欢情景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可以模拟实际应用的教学方法。

(四)转化教师角色,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负责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丰富,传授方法不当教师容易成为机械的灌输者,从心理上被学生排斥,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转变,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及生活的朋友。

二、情感教学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具体操作建议

现有对情感教学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方面,都是一些概括的、笼统的而非具体操作性的研究,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情感教学应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要真正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教学应用到实际中,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操作,将操作量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价值。笔者通过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初步尝试,总结出以下几种实际操作方法,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案例引发讨论与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完成知识的讲解。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讲――情绪控制,以本校学生刘某某(化名)为例,介绍其面临的两难困境(学业压力与异地的女友),一天晚上终于爆发出情绪问题,提问引发思考“假如你是小刘,应当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小刘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问题情境讨论平均每两个课时一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优点在于引发主动思考,学生积极性高。

(二)巧用课堂内外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灵活多变地利用课堂内外因素引发学生积极情绪,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心理学之前提问学生是哪个星座,讲出这个星座的种种特性,再提问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最后将星座与科学做对比;第十一讲挫折应对中,引入肯德基创始人的案例,讲述挫折应对的重要性。平均每节课一次,课前充分准备,学生反应较明显。

(三)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现实案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教师自身为例举出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以自身为例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投射反应,清晰地认识到人格的界限。

(四)组织分组对抗,引发良性竞争。

分组对抗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对抗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学期共计4次,效果显著。

情感教学模式需要深入探究,影响情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学习动机等。笔者虽然给出情感教学模式实际操作的建议,但是太过笼统,也不可能写入教学计划中去。笔者考虑,如果从影响情感的因素入手,将情感教学分维度地进行实际操作,可能会给情感教学模式一个明确的方法。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很适合情感教学模式,两者的结合会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产生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心理环境;以人为本

1.绪论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于人们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群体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良好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应包括心理环境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学校心理环境营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有着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大学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园文化与心理环境的关系

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亚文化。它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并与其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且与其他亚文化如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等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接着它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然后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如图书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精神文化(如校风、学风等)是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制度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行为文化(如学校流行的歌曲、服饰等)是表现形式。

大学环境,按其对人的心理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大学客观环境和大学心理环境。所谓客观环境,是指现实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社会及历史文化。而心理环境,特指对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产生影响的环境。也就是说,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以观念的形式而出现的环境,就叫做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是指客观环境被感知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物质环境不同,心理环境是无形的、潜在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文环境相比,心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它像一个磁场,左右人们的心理,引导人们。这一原则认为不管是人意识到的事件,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如果它们成为心理的实在,都可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功能。以完美的形象去感染师生的心灵、行为,促进大家奋发向上。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能使心理变化正常、镇定从容,适应现实,从而改变现实,使之向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向转化。反之,不稳定的心理环境,会造成不稳定的情绪,导致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甚至熄灭智慧,扼杀个性,使人产生自卑感、绝望感。因此心理环境的营造既关切又迫切。

3.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航运类高校校园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在价值追求、人才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模式,表现出具有航运特色的独到之处。概括地说,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3.1 学术风气浓厚

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十分严格,实行“一日生活制度”的策略。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一些鼓励竞争、激励上进、淘汰后进的规章制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另一方面,很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高校经常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定期座谈,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还为学生科研创造条件,如提供科研经费、开放实验室等。对于教师,则通过多种激励机制,如举办学术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航运类高校浓厚的学术气氛。

3.2 注重学生个性化和行业特色

最突出的校园文化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航运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学校通过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生活、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3.2.2 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对各学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完全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学院可以根据本学院的特点与需要、学校传统(航运背景)、课程基础及教师专长来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只要是本学校的学生, 不管哪个专业,都了解或掌握航运业的基本知识,体现了航运类高校学生的大行业特色。

3.2.3 课程开设的多样性。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选修课的开设。在必修课中也引入选课的形式,给学生以充分的选课自由,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3.2.4 学科专业的建设与时俱进。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了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适当调整专业,应对新时期对航运、金融人才兼具的挑战。

3.3 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形势需要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也都积极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求得知识,获得技能,谋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措施

4.1 坚持以人为本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处理好学科建设、校园建设和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从和谐文化出发,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大学阶段是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特殊时段,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学习、工作问题,需要我们为其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2 营造大爱氛围

和谐校园需要全员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全校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术,还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来,在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中,加深对大学生的了解,准确解读大学生心声,知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培养对大学生的深厚感情,带着感情投人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从学业上,同时也要从生活上和人格上对学生进行培养。

4.3 校园活动特色化

探索大学文化融合的新机制,既传承学校的历史文脉,又体现“大爱”的特征,即以高尚的人格和优良的师德感染学生,又以丰富的学识和求实的精神引导学生。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培养规格,有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在这个共同的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要着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因为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这也是许多著名大学成功的经验。

4.4 校园文化信息网络化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4.5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文化

开放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师生们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与社会的交流与日俱增,表现在跨校活动越来越多,与社会、企业的交流日趋频繁。与很多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但是随着目前很多高校校址搬迁,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文化,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吴立奇,罗志伟.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环境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72-73.

[2]孙艳杰.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230-231.

[3]郭玉玲.加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4]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

[5]黎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大学生情绪论文范文第3篇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对比研究

硕士研究生:宋海涛

导师:赵鹤龄教授

业:教育管理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目录

[此篇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呕心呖血之作转载时请加文秘站 站外部链接]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绪论…………………………………………………………1

第一章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3

第二章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8

第三章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11

第四章改进初中教育工作的策略…………………………13

结论………………………………………………………15

注释………………………………………………………17

参考文献………………………………………………………18

附录………………………………………………………19

后记…………………………………………………………20

摘要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阿城市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城区经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存在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反映并影响教育活动的诸多方面。本文从调查研究入手,将师生的教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一方面,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全方位考虑师生之间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从学校获得了有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分析、综合,发现了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了对本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就如何改善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所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差异对比研究

ABSTRACT

Becauseofreformandopening,ruraleconomyinAChengcityhasdevelopedgreatlyinthepast20year.Butcomparedwithurbaneconomy,there’sstilldistinctdifference.Thedifferencewhichliesinmanyaspectssuchaseconomy,culturereflectsandinfluencesallaspectsofeducationalactivities.Byresearching,theauthorthinksitimportanttoconsiderthespecialrelationshipthoroughly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incetheirprofessionallyrelationshipisonesideofthisrelationshipsystem.

Adoptingvariouswayssuchasinvestigation,experimentandanalysisofcases,theauthorgainedthedirectmaterialsaboutsomeissuesconcerned.Theauthoranalyzedandsummarizedscientificallythemanddiscoveredtheproblemsof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andstudentinjuniormiddleschoolincityandcountry.

Thewriterthinksitisnecessaryandfeasibletomakeafurtherresearch.Moreover,theauthoranalyzedanddiscussedstrategiesabouthowtoimprov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andstudentinjuniormiddleschoolincityandcountry.

Keywords:cityandcountry,different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andstudent,comparativeresearch.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阿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所属的县级市,经济是黑龙江省县级市中最发达的,也是黑龙江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县级市,同时,阿城市又是一个农业县,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方面,城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与城区经济仍有较大差距。20__年,阿城市实现财政收入45,063万元;全口径工农业总产值1,499,563万元,其中工业1,273,737万元,农业225,826万元;城市人均收入5,800元,农村人均收入2,658元。经济发展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教育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那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否会因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的影响而不同呢?

阿城市共有初中生42,877名,其中城区14,238名,农村28,639名;共有初中

教师2,505名,其中城区1,168名,农村1,347名(包括代课教师262名)。本研究调查阶段抽取样本六个,其中城区初中三所,农村初中三所,共下放问卷2,000份,调查学生1,700名,实际有效回收问卷1,228份,其中城区初中生729名,农村初中生499名;调查老师300名,实际有效回收问卷217份,其中城区老师113名,农村老师104名。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有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对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作此对比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研究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阿城市教育工作全貌,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基础;能够客观上反映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别,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能够对师生关系理论研究做一补充。

(三)以往研究的情况

师生关系问题从总体上看居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虽然有些观点引起了广泛争论,但许多领域未受关注。从研究涉及的方面看,分别探究二者之间的特点的较多,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较少,研究教学方面的较多,而研究其道德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政治或经济关系的较少。从方法上看,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较多,实证性研究较少。

(四)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个案分析和走访座谈等。

(五)基础概念的界定

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活动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形成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初中师生关系对初中教育活动,尤其是对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师生关系的定义也很多,诸如:“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rel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

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

“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2)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3)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4)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等。”(5)

本文从这些定义出发,并且不局限于这些定义,将师生关系放在大教育观中来考虑。从大教育观来考虑,师生关系不应局限于教学工作之中,师生关系应是一个以教育活动为核心的特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系,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从教学角度考虑)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还应包括师生的道德关系、师生的文化关系、师生的心理关系、师生的法律关系、师生的政治或经济关系等。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师生关系的讨论从教学工作角度考虑较多,因此,本调查研究将师生的教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体系中的一方面,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来全方位考虑师生之间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章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无论是城区初中还是农村初中师生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都有较深认识,如在回答你认为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很重要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农村:92.8%,城区:94.5%;认为很重要的老师比例分别是:农村:95.2%,城区:98.2%;认为不重要的老师没有,学生个别也有,农村:2.8%,城区:2.1%;但也有个别学生和老师认为有作用但不大,农村:学生占:4.2%,老师占:4.8%;城区:学生占:3.3%,老师占:1.7%。但在调查中师生关系的每个方面都各有差异,下面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此次调查进行总结。

一、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教学关系方面的差异。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以及在双边活动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即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6)。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对走访座谈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初中师生关系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教学关系存在以下差异:

1.对师生关系对教学工作影响的程度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很重要的普遍人数比例比城区师生低。例如,在回答“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影响教和学的效果吗?”这一问题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36.1%,农村占:40.1%,老师:城区占:

8.8%,农村占:30.8%;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城区占:40.9%,农村占:38.5%,老师:城区占:80.5%,农村占:50%。

2.对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认识不同。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并将其称之为教室里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待是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施加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成长的人数比例普遍比城区师生低。例如,在回答“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28.4%,农村占:33.3%,老师:城区占:3.5%,农村占:31.7%;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城区占:48.7%,农村占:43.5%,老师:城区占:74.3%,农村占:54.8%。

3.对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在教师的业务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数比例普遍比城区师生低。一方面,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师生都期望改善师生关系,例如,在回答“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正确观点学生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师生都期望委婉的指出错误。而另一方面,在教师的业务素质方面,城区师生比农村师生更注重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能力这一因素,例如,在回答“你认为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渊博且有特长和专业知识丰富但其他知识了解较少两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知识渊博重要的学生:城区占:27%,农村占:42.6%,老师:城区占:38.9%,农村占:27.9%;认为

两者都重要的老师:城区占:71.2%,农村占:54%。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知识丰富渊博的老师更易于让学生接受,便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知识

渊博教师的期望,其潜意识里也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期望。

二、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道德关系方面的差异。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是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可分为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7)。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因师生关系这一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区别于其他的道德关系。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和对走访座谈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道德关系存在以下差异:

1.对社会公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识不同。经统计分析,农村师生认为社会公德会影响师生关系的人数比例大大低于城区师生的人数比例。例如,在回答“教师办公室环境的好坏能否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这一问题时,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城区占:32.2%,农村占:23.8%,老师:城区占:57.5%,农村占:41.3%;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8%,农村占:23.1%。

2.对尊重学生隐私的认识不同。在这一问题上学生的分歧较大,老师的认识比较一致。例如,在回答“你对教师检查学生日记和信件怎么看?”这一问题时,认为在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看的学生,城区占:60.6%,农村占:28.1%,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看的学生,城区占:19.3%,农村占:57.5%。这一结果表面上反映出农村学生对自己的隐私权很看重,而实质上则反映出农村学生思想较城区学生保守的事实,这给师生沟通带来了障隘。

3.对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认识不同。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影响较大。在这一问题的调查和总结中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

看法基本一致;而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则有较大差异,反映为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弱于城区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师生的交往,职业道德观念的弱化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带来了许多难题。例如,在回答“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比如说,工作积极认真和消极不认真相比)?”这一问题时,认为会有影响的学生,城区占:53.6%,农村占:45.9%,老师:城区占:84.1%,农村占:57.8%;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1.7%,农村占:25%。而在回答“你怎样看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一问题时,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而教师的分歧较大。认为“应该,因为学生犯了错的”学生,城区占:15.6%,农村占:15.4%,老师:城区占:6.1%,农村占:15.4%;认为“应视错误情节而定”的学生,城区占:32.4%,农村占:27.9%,老师:城区占:38.9%,农村占:25%。以上结果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主要在教师身上。

三、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涵义有三: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和纯自然界有区别;2、文化是人类的思想观念体,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制度以及思想信仰、价值等。3、文化是人类不同的心理类型。文化是观念的,是特定社会有行为和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体系,或者说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特有意义体系。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文化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内容”,(8)文化对师生关系也有着较大影响。通过对此次调查的分析,发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文化关系存在以下差异:[此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文秘站 -帮您找文章,12小时内解决您的文章需求]

1.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传统的道德文化塑造了中国等

级森严的封建家长制和民族性格中深厚的等级观念,在价值取向上,重道

德轻功利,也即重义轻利是最显著的特点(9)。从而形成了带有浓重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而这种观念对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遗留的影响要大大超过城区,加之阿城市是金代古都,传统文化色彩较重,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例如,在回答“从道德角度出发你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哪种类型的?”这一问题时,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学生,城区占:24.3%,农村占:28.1%,老师:城区占:5.3%,农村占:13.5%。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比例农村均大于城区。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官本位,读书做官”、“中庸”思想在农村和城区师生关系中都有不同反映,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既在农村遗留的传统影响要大于城区。

2.大众传播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同。“大众传播”(Mass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书籍、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的活动(10)。大众传播也是文化。以现代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大众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对老师的知识依赖,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这一点因经济发展和教育设施的差别城区要比农村更加显著,阿城市也是这样。

四、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的心理关系方面的差异。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心理现象包括:①.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也泛指人的意识、思想、感情的表现。师生的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的过程(个人看法仅供商榷)。通过此次调查,发现阿城市城区

与农村初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差异如下:

1.对师生关系对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认识不同。城区师生认为师生关系对认识过程会有影响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师生。例如,在回答“你认为师生的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方式相互影响吗?”这一问题时,认为“会相互影响”的学生,城区占:39.2%,农村占:36.1%,老师:城区占:77.9%,农村占:51.9%;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3.5%,农村占:15.4%。

2.对师生的情感关系的认识不同。前苏联学者K.H沃尔科夫认为,对感情接触的需要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感情接触在人的生活中及社会关系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对情感的看法会影响师生关系.农村师生认为师生的情感关系应该象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的人数比例高于城区师生的人数比例,而城区师生认为师生的感情关系应是一种包涵多种情感的特殊感情的人数比例高于农村师生,表明了城区师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渴望。例如,在回答“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这一问题时,认为师生感情应“象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的学生,城区占:17.3%,农村占:22.2%,老师:城区占:15%,农村占:22.1%;认为师生感情应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包涵很多感情。

”的老师,城区占:50.4%,农村占:38.5%。

3.对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同。在回答“师生的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时,认为“影响很大”的老师,城区占:58.4%,农村占:36.5%;认为“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9.7%,农村占:23.1%。从这一结果上可以看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在是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农村师生的认识与城区师生的认识还有较大差距。

五、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法律关系方面的差异。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和认可,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的工具。自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学

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基本结束了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从法律角度规定了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的正确指导和严格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的关系。但因城区与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对师生的正确的法律关系认识仍有不同之处。例如,此次调查中,在回答“从法律角度讲,师生之间应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时,认为师生应是“平等的,有事应协商解决”的学生,城区占:83.1%,农村占:76%,老师:城区占:92.9%,农村占:76.9%;认为“学生就应听老师的”的老师,城区占:2.7%,农村占:22.1%.有人曾在某地专门进行过中小学校体罚或变相体罚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体罚面广、形式多、随意性大的结论。(11)而在农村体罚现象较城区要严重的多(前文已有表述),这表明,对师生关系应该是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的认识农村和城区仍有较大差距。六、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的政治或经济关系方面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与过去那些谎言不同,我们不能不公开提出问题,公开承认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

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经济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生活的匮乏必然会影响教育,也必然会影响师生关系。例如,在回答“一个爱国对社会负责又能将这种思想经常渗透给学生的教师和一个对国家社会都不关心的教师相比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应怎样?”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的老师,城区占:10.6%,农村占:20.1%;认为“前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的学生,城区占:66.8%,农村占:58.9%;老师,城区占:85%,农村占:65.4%;认为“前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的学生,城区占:18.2%,农村占:24.2%;老师,城区占:4.4%,农村占:14.4%。这一结果反映出农村师生对政治的漠然。又如,在回答“你对老师补课收费怎么看?”这一问题时,认为“应该收,老师付出劳动了”的学生,城区占:27.6%,农村占:17.2%;认为“不该收,老师已有工资了”的老师,城区占:6.1%,农村占:15.4%;认为“可以收,但不应太高”的老师,城区占:77%,农村占:67.3%。这一结果表明,城区师生之间的功利性关系倾向明显大于农村。

第二章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

阿城市城区师生关系与农村师生关系所产生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是由阿城市城区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的,也正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政治生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差距,从而造成了教育活动中这一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差异。下面分别对产生师生关系以上六个方面差异产生的的原因进行分析。

原因之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对比而言城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地区的城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阿城市正是这种情况。教育承担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人的培养,(13)因此,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造成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必然造成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师生关系的差异。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师生之间交往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等价交换原则为某些教师乱补课、乱收费、利用家长谋取不当得利找到了籍口。这种情况在城区表现为补课收费屡禁不止,家长请客送礼,老师坦然受之等现象,师生关系过多地掺杂了物质因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物质化,使个别教师收入有了不正当提高,在社会上和教育内部造成了极坏影响。这种情况在农村也有表现,但表现形式不同。农村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子弟,这就决定了诸如补课收费(或者说补课收不上费)、请客送礼现

象很少。但是,多年来农村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始终不满,而城区与农村教师当前的经济收入依然有较大差距,这就使很大一部分农村老师不安于本职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到城区,所以就造成了农村教师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作用认识的漠然,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在学生方面,则表现为一方面升学有望的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交往(有经济条件的学生则千方百计进城读书),升学无望的学生则疏远教师甚至辍学(农村初中的实际辍学率要远远高于统计数字)。

原因之二:教育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城区教育设施与农村教育设施相比有较大的优越性,阿城市城区初中的微机普及率已是百分之百,而农村只有百分之八十七,其他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较多,例如,一堂设施完备的实验课,师生之间的交往机会更多一些。而这种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往往更利于形成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这一角度考虑城区先进的教育设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农村则有很大差距。

原因之三:教育体制改革深度的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目前对师生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师的聘用制。阿城市城区初中已基本实施了校内教师聘用,为实施教师的全员招聘提供了基本条件,积累了宝贵经验。教师招聘制的实施增加了教师的危机感、紧迫感,使教师普遍提高了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更加注重师生的交往沟通。尤其有些学校开始搞学生选老师的试点,将学生意见加入对教师的考核中,更促使教师认真对待师生关系问题。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师生关系向良性发展,但在阿城市农村初中只有个别学校进行了尝试,没有大面

积推开,这也是当前农村初中教师对师生关系普遍认识不到位的一个原因。

原因之四:文化传统,尤其是地域性的习俗、习惯等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极其不平衡,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师者,所以正礼也”(《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学记》),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师生思想观念里仍然有着深深的烙印,而这种传统在农村师生中间(包括在学生家长的思想里)的影响遗留更大。另外,阿城市特有历史文化底蕴也对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阿城市是金代第一个建都地,是金代文化的发源地,是满族人的聚集地,满族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农村仍有较大的影响。但因城区是建国后发展起来小型工业区,这种影响在城区却很小。这些因素也是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不同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五:教师的知识占有量,尤其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占有量不均衡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据统计,阿城市城区初中共有教师1,168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的有724名,占

城区初中教师的62%,大专学历的有405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35%,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有39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2%,师范专业毕业生有1,127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96%,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有41名,占城区初中教师的4%。阿城市农村初中共有教师1,347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的有363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7%,大专学历的有692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51%,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有292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2%,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有1,041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77%,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有306名,占农村初中教师的23%。从以上得

数据可以看出,城区初中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初中教师。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知识水平,尤其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占有量,在师生交往中有积极的作用,专家型的教师始终受到学生的尊敬。而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中,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一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的教师更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所以,城区初中教师与农村初中教师知识水平的差距也造成了两者师生关系的差异。

原因之六:学生获取信息、知识途径的方式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前文已述,大众传播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知识上的依赖性,从而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当然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的原因不止如此)。但大众传播因为许多方面的原因在城区和农村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Internet等传播媒介的软硬件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区,阿城市也如此。所以农村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还很单一,在知识上对教师的依赖远大于城区学生,这一点是农村良性师生关系形成众多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

城区初中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差异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师生交往的内容不同、当代城区师生与农村师生的特点不同等等。

第三章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教育生产对象是正在发育的不成熟的人,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人的生产,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反过来师生关系的差异也必然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下面就师生关系的差异对教育工作的影响谈谈我的看法。

影响之一: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是客观上造成受教育者享受教育的权利不公平原因之一。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是免费的,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14)1999年阿城市在迎接国家义务教育检查时,初中辍学率是1.98%。但是,农村初中的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毕业班甚至高达30以上),当然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师生关系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在对辍学生的调查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老师瞧不起或不喜欢某一老师等原因而辍学的。那么,在如此多的辍学生中,真就没有人具有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条件吗?综观初中升学情况,农村毕业生总量远远高于城区,而升学人数远远低于城区,教育的不公平显而易见。

影响之二: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客观上给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增加了难度。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15)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落实,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师生之间要有

良好的配合,要形成以平等的、相互尊重为前提的良性师生关系。阿城市农村与城区初中师生关系的这种差距,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师生关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怎样缩小差距共同发展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之三: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管理学理论,沟通联络作用有三: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当前形势,使决策能更加合理和有效,稳定组织内人员情绪便于统一组织行动.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沟通联络关系,所以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一方面师生关系的疏远和冷漠给学校班级管理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农村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轻视心理更对班级管理不利.另一方面,城市师生关系表现出来的较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造成了乱补课、教师利用特权谋求私利、家长请吃请喝等现象屡禁不止。而农村师生关系表现出的较强的专制性则造成了体罚、变相体罚、随意辱骂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给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影响之四: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不利于教师的业务成熟,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如等价交换观念)在有些教师中产生了影响,至使城区教师漠视师生的交往,只教书,不育人,只研究利益,不研究业务,尤其是教育理论业务;而农村有些教师因为城乡经济的差别,长期经济地位的压力使他们不安于本职工作,挖空心思想进城,更别说研究业务,主动与学生交往了。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使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往,至使其在心理上、生理上、学业上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初中学生是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期,这一现象更显著。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与教育发展不协调之

处,必然会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城区与农村教育也必然会相互影响,师生关系也不例外。研究这种影响,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章改进初中教育工作的策略

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虽然只是教育工作中差别的一部分,但是,因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它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区教育工作与农村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通过以上研究,从缩小城区与农村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的差异、促进城区与农村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角度,对初中教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建议一:加强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缩小城乡教育经济环境差距,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经济条件。经济差别是农村与城区教育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经济上的差别也有政策的原因,或者说是政策原因将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置于不公平之处。1995年国家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77.95亿元,高等教育:304.57亿元,16.22%,中等职业教育:227.70亿元,12.12%,普通高中:175.96亿元,9.37%,义务教育:1061.25亿元,56.51%。(16)从数据上看国家在义务教育上的投资比例较大,但真正投到义务教育上有多少呢?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统计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中,乡镇负担约78%,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财政负担约11%,中央财政负担约2%。(17)乡财政负担的78%,一方面是在税收体制实行一级一级按任务指标下压的前提下负担

的,另一方面这些负担都来自农民自己(或者说是农民自己承担了义务教育的78%费用)。而城区则完全靠在财政上,无忧无虑。所以说,城区与农村教育是处在政策和经济不公平的位置上,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必须由政府来改变(当然不是地方政府),由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来缩小城区与农村教育的经济差距。只有城区与农村经济差距的缩小才能使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差异缩小,才能使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共同步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建议二:加大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提高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农村教师在学历整体水平上低于城区(前文已有统计),只是教师业务素质差距的一个侧面,此次调查,在和教师的座谈中发现,农村教师和城区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差距更大,远远大于学历水平的差距。另一个方面,无论城区还是农村在教研工作中注重更多的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对教育理论方面(如师生关系)的探讨很少甚至没有。教育理论决定了教师在理论上对师生关

系认识的深度。因此,加大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质,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良性师生关系形成的有效手段。建议三: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开设实用技术学习课程,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减轻升学造成的师生心理上的压力,为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因经济的制约,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只实行到初中,能够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还是很少一部分,这就使大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厌学思想,甚至辍学,这一现象在城区和农村都很严重,尤其是在农村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也给师生的交往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为继续加大素质教育实施力度,应在城区和农村初中分别[您所阅读的这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文秘站 -是]

开展适合于城区和农村特点的实用技术课程,为不能升学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在这些课程的开展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兴趣,增加师生交往的机会,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

建议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深层次改善师生关系,使初中生心理、生理共同健康成长。师生之间认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个性等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城区与农村师生对师生心理关系看法的不同,并不是说师生之间的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很小,相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长远的、重要的,只是师生都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初中时期是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当代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普遍提前,独立性较强,所以,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是由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或者专家来主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那么,无论是城区和农村,师生关系应该向哪一方面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方向应是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教育民主精神、崇善本性和发展至上宗旨的有机结合型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师生情感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联系型的师生关系。(18)这种说法颇有道理。

结论

综上所述,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在业务、道德、心理、文化、法律、政治或经济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差别产生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反过来又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城区与农村师生关系的这种差异并不局限于初中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也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存在具有普遍性。虽然我们从教学关系、道德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政治或经济关系等方面分别探讨了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的差异,又从几方面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应孤立地从某一方面去看问题考虑问题,应始终坚持从全局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师生关系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教师队伍中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造成师生关系恶化,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家长、学生对教师尊敬、尊重的风尚甚至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弱;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敬业精神下降,追求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兴趣锐减,固步自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身心发育"早熟",各年龄阶段对教师的评价和与教师交流的需求差异明显,均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教师自身素质的下降,"与世无争,于功无争,

于利无争"的传统美德日渐消褪,"为人师表"的观念日渐淡化。这些不良倾向极大地败坏了师德形象,是恶化师生关系的根源所在。

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原因很简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

农村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居主导地位,素质教育难以推广,涵盖面过于狭窄。农村教育部门的领导在素质与能力之间很轻松地划上等号,认为能力就是素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喊口号,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克服弊端,构建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第一,调整现存的农村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农村现状,减轻升学压力;第三,调整和改革课程的体系、教材的编排,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第五,在农村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计划的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中小学失学率逐年加大的恶性循环;第六,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相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使农村教育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一轨道上来。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2]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版,第140页。

[3]许高厚主编:《现代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4]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姜智:《师生关系模式及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申请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

[6]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7]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15页。

[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10月版,18页。

[9]王旭东编著:《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师生关系》,《国外师生关系研究》,海南出版社20__年1月版。

[10]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10月版。[11]刘杭玲苏正旺:《中小学校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第59页~60页。

[12]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01页。

[1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10月版,19页。

[14]童大焕:《中国青年报》20__年4月1日第8版。

[1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66~373页。

[16]转录于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68页。

[17]《南方日报》20__年3月14日。

[18]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王本陆:《关于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改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__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10月版。

[4]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10月版。

[5]余永德主编:《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6]吴琅高主编:《城市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7]皮连军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8]谢德民主编:《论学习》,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9]扬文士张雁主编:《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0]王鼎宏著:《师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月版。

[1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2]申亚权张守臣著:《教育测量学》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7月版。

[13]付道春主编:《情境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14]付道春主编:《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5]程正方主编:《现代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3月版。

[16]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编:《20__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_年1月版。

[17]齐亮祖著:《学校管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8]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2月版。

[19]宋晶如注译:《古文观止》,中国书店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0]李江颜波主编:《中国经济问题报告》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1]《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3月版。

[22]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23]H.O.林格论著,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24]A.M弗里德曼K.H沃尔科夫著,李国臣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版.

[25]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6]R.Rosenthal&L.Jacobson,Pygmalionintheclassroom:Teacherexpectationandpupils’intellectualdevelopment.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68.

附录

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表一:阿城市城区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二:阿城市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表

表三:阿城市城区与农村初中师生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对比表

阿城市初中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1)、很重要;(2)、不重要;(3)有作用但不大。

2。你期望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1)、传统家长式的;(2)、朋友式的;(3)家长式和朋友式相结合的。

3、你对你们班现在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1)、满意;(2)、不满意;(3)、不太满意。

4、你认为师生的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方式相互影响吗?(1)、会相互影响;(2)、不会相互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5、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成长是否有影响?(1)、没有影响;(2)、有影响但不大;(3)、影响很大。

6、你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影响教和学的效果吗?(1)、没有影响;(2)、有影响但不大;(3)、影响很大。

7、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往(比如说,工作积极认真和消极不认真相比)?(1)、会有影响;(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8、你对老师补课收费怎么看?(1)、应该收,老师付出劳动了;(2)、不该收,老师已有工资了;(3)、可以收,但不应太高。

9、你对送老师礼物怎么看?(1)、应该送,是当今社会和老师沟通的一种手段;(2)、不该送,玷污了师生关系的纯洁;(3)、送一些小礼物,可以更好地沟通师生友谊。

10、从法律角度讲,师生之间应是:(1)、平等的,有事应协商解决;(2)、学生就应听老师的;(3)、除了学习学生都可不听老师的。

11、你能将你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吗?(1)、能;(2)、不能;(3)、有时能说一些。

12、你认为你和老师(学生)之间沟通的怎么样?(1)、很好;(2)、不太好;(3)、无法沟通。

13、你认为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渊博有特长和专业知识丰富但其他知识了解较少相比,哪一个更重要?(1)、前者;(2)、后者;(3)、两者都很重要。

14、师生的性格对师生关系的影响:(1)、很大;(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15、你认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1)、影响很大;(2)、没有影响;(3)、有影响但不大。

16、一个注重仪表的老师上课和一个不注重仪表的老师上课对学生有无影响?(1)、有很大影响;(2)、没有影响;(3)有一些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

17、师生之间的感情应是:(1)、像父母对子女一样的感情;(2)、像好朋友一样的感情;(3)、一种特殊的感情,包涵很多感情。

18、从道德角度出发你认为师生关系应是哪种类型的?(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尊师爱生,教学相长;(3)、老师工作是义务,学生学习是权

利。19、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例如,歌咏比赛、郊游)应是:(1)、组织者和参加者;(2)、只是组织者,不参加;(3)、应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旁观者。

20、师生关系的范围:(1)、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师生存在就会存在;(2)、只有在学校内存在师生关系;(3)、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在校内和校外都存在。

21、一个爱国对社会负责又能将这种思想经常渗透给学生的教师和一个对国家社会都不关心的教师相比:(1)、两者对师生关系没有影响;(2)、前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3)、前者对师生关系有消极的影响,后者对师生关系有积极的影响。

22、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正确观点学生应:(1)、立刻指出,不用考虑环境;(2)、委婉地指出,不要伤教师的自尊心;(3)、知道也不说,老师自己会纠正的。

23、你心目中的老师应是:(1)、一个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平易近人的老师;(2)、一个要求学生宽松又平易近人的老师;(3)、一个要求学生严格又严肃难以接近的老师。

24、你对教师检查学生日记和信件怎么看?(1)、在学生允许情况下可以看,这样可以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2)、不用学生允许也可以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3)、为保护学生隐私任何情况都不可以看。

25、你认为师生之间感情应怎样沟通?(1)、在现今的经济社会里应主要以物质沟通为主;(2)、师生感情是纯洁的,不应有物质关系,应只通过精神沟通。(3)、物质和感情同等重要,所以师生之间沟通应既有物质又有精神。

26、教师办公室环境的好坏能否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1)、有较大影响;(2)、没有影响;(3)、影响不大。

27、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和一个严肃刻板的老师你喜欢哪一个?(1)、前者;(2)、后者;(3)、两者对我都没影响,知识最重要。

28、你怎样看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1)、应该,因为学生犯了错;(2)、不应该,应尊重学生以说服教育为主;(3)、应视错误情节而定。

29、当你在课余时间上网吧时,老师批评你,你认为:(1)、课余时间是我自己的,老师不应管;(2)、老师批评的对,他是为我好;(3)、老师不应太主观,我上网吧可能也有好处。

30、你对家长和老师沟通怎么看?(1)、应常沟通,有利于学生成长;(2)、不应沟通,对学生成长没好处;(3)、沟通与否应视情况而定。

后记

在本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到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赵鹤龄教授的悉心指导,整篇论文都凝聚了赵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辛勤汗水。在与赵老师相处的日子里,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兼容并蓄的博怀,让我在做论文的同时学到了更多。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赵鹤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本文的资料搜集、撰写、修改、文字润色与打印到最后定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李铃老师、高峻峡老师等多方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上一篇:大众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心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