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9:54:10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建设。

礼仪要求全体成 员同遵守。道 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 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 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和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充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在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 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 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 体效果并没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的内在的修养。不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大学生礼仪的教育目标主要有两点,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有气质,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放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中的“礼”字为最初的起源,在祭祀中用。“礼” 的形成阶段―古代思想家的论述。礼仪的内涵是礼貌、礼节、仪式。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衣食以厚民生,礼仪以养其心。――许衡

克己复礼。――孔子 《论语》

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现代礼仪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发展阶段,礼仪的内容日趋简单化,礼仪的标准日趋国际化。

孟子说过:“尊敬之心,礼也”。

礼仪的原则是:尊重、宽容、自律、适度。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是一种教养。礼仪的实质:针对性、继承性、共同性、差异性、时代性。礼仪的作用:自我完善的基础、组织形象的保证、文明程度的标志。

世界上最廉价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项物质,那就是礼节。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的第一课。

男士发型发式要求:后发不及领,侧发不掩耳,前发不附额。干净整洁,不宜过长,不剃光头。女士发型发式要求:女士留短发,长发扎起来。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体语是一个人最具魅力的语言,所以我们要拥有:挺直如松的站姿,文雅端庄的坐姿,从容稳直的行姿和雅观得体的态势。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的产物。大学生只有对礼仪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刻理解礼仪内涵,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都能反映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体现德育的基本要素。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能规范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还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有效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使道德教育更加坚实可靠,丰富厚实。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地在社交等公共活动中使用文明用语,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有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身心发展。大学生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会从其社会交往时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中反映出来,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规范,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平等友爱、诚信真挚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内化并践行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就能很快与他人产生共鸣,更好地被别人所接受。因此,接受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友谊,树立自信,从而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文明礼仪教育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更能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是让大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大学生能自觉践行文明礼仪规范,争当学礼仪、重礼仪、行礼仪的模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现状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到文明礼仪层面,则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着的大学生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等不文明行为。这与大学校园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笔者在某高校开展过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文明礼仪缺失令人担忧。调查问卷中有一项为“你认为大学生(包括你自己)的礼仪表现状况如何”,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7%的大学生回答“因人而异”,仅有3%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乐观。此外,笔者还针对大学一年级30名新生展开了随机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2名大学生认为室友间相互态度冷漠,有7名大学生表示室友间彼此态度一般,仅有3名大学生认为室友“极其热情”。由此可见,大学生知行脱节,人际关系相对冷漠,文明礼仪教育缺失现象严重。虽历经多年的学习教育,但大学生有关礼仪的基本常识、主观愿望与礼仪动机、外化行为相脱节,知礼而不会行礼。大学生基本礼仪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形象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反映出现有教育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的内容形式急需拓宽。身为高知分子的代表,大学生理应体现出优雅的谈吐,文明的素养,但由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偏颇,社会文明礼仪教育的错位,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弱化,大学生主观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部分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过度亲密,部分大学生不懂尊老爱幼,不懂谦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凡此等等,均凸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层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明礼仪教育只是家庭、社会的事情,由此导致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加上受学校主导教育意识的影响,大学生主观上对于文明礼仪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足,因而难以聚焦文明礼仪教育的合力。其次,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够。高校对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宣传的力度不大,对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相对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宣传不足乃至校园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礼仪观,文明礼仪素养缺失。再次,缺乏相对完整的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不良礼仪行为的教育不及时。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高校层面却缺乏相对统一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当大学生发生不良礼仪行为时,高校不能及时地对其加以批评和引导。此外,高校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其失礼行为。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身上背负着家庭的期望。面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他们常常因不能选择理想的职业,或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情绪低落沮丧。家庭的重压,使他们对自我失望,甚至对未来绝望。当此之时,陷入不断的自我否定以及对未来绝望中的他们,生存尚且艰难,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礼仪行为,致使其失礼行为泛滥。

三、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推进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形势紧迫。高校应将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以行为养成为目标,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高尚的人铺平道路。文明礼仪教育应系统全面,致力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一门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一次文明礼仪教育讲座,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由课程教育、礼仪文化主题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及社会礼仪践行所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以此完成和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目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列入德育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中,把文明礼仪教育内容纳入《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或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课,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入手,在教会大学生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的同时,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文明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身体和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高校就必须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以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上,要及时制定大学生校园文明礼仪修养条例等规章制度,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使其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文明礼仪教育应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上,为此,高校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搭建一座联通学生的桥梁,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道德品质、诚信观、礼仪行为、价值观、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人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渴求文明礼仪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养成文明礼仪行为,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对此,学校应不断拓宽文明礼仪教育的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领会文明礼仪重要性的同时,亲自参与文明社会的构建,将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人文明礼仪行为做起。文明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在客观上更好地认识自我,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文明礼仪教育应分层实施,形成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缺失,以及道德品质日益低下的现实,高校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文明礼仪教育方式。大一学生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文明礼仪意识,但受环境影响,许多人还没能将其付诸于行动之中。因此,党团组织应通过入学教育等系列活动,引导大一学生,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此阶段,高校应在强化基础文明礼仪课程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礼仪规范辩论赛、文明示范岗等多种课外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大二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文明礼仪观,通过实践互动活动,将礼仪知识与礼仪践行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充满欢乐和尊重他人的学习氛围,可定期组织“我文明我行动”、“文明使者在行动”、“我做文明礼仪宣传员”、“关注孤寡老人贴心行动”等活动,以进一步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大三阶段,高校可利用学生的实习、见习机会,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将其文明礼仪行为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其内在文明素质,使其个人修养、礼仪规范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大四阶段,高校要在学生的职业操守、就业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将其长期积淀的文明修养和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文明礼仪教育的分层实施,有助于形成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而文明礼仪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能在对学生的全程覆盖中,有效地端正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推动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动作,而且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确的礼仪规范行为,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校,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修养和完善自我的需求。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他主要通过仪态、语言、动作、活动表现出来,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加强礼仪道德修养,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伟大复兴。

1.2职场礼仪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

在职业道路上,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文明礼仪俨然成为高校学生职业道路的基本前提,它除了可以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在全球化商务竞争中,也将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而日益受到重视。东西方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现代职场中,尤其是外资企业中,对职场礼仪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和行为规范,所以学习正规的职场礼仪是进入社会工作时要走好的一步。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学会这些礼仪规范,将使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大为提高。对公司而言,礼仪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整个公司的人文面貌;对个人而言,良好的礼仪能够树立个人形象,体现专业化;对客户而言,享受更上层的服务,提升对整个商务过程满意度和良好感受。职场礼仪不仅可以有效的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气质和魅力,还能体现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工作中,通过职场礼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按照礼仪的规范来约束自己,通过职场礼仪中的一些细节,会得到领导更多的信任,使人际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与同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2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基本文明礼仪知识的缺失,缺乏基础文明礼仪知识当前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奇装异服,男女生染发、烫发;大学生随意说脏话,教室、宿舍、食堂不注意卫生,乱扔乱倒杂物,破坏公物,遇到老师不打招呼,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些不该有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出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言行,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屡禁不止。

(2)家庭教育对礼仪的缺失,缺少良好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环境环境能够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个别家长不能从正面给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当着孩子的面儿出口脏话,多数子女受这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效仿父母的样子,渐渐地不守文明礼仪;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骄纵任性,父母又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学生始终认识不到礼仪的缺失,逐渐养成无礼仪、不懂礼的失礼行为。

(3)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不够深,不够宽。具体体现在:第一:高校没有足够的重视礼仪教育,有些高校有文明礼仪课程,有些高校的专业根本没开设相关礼仪课程,这样文明礼仪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道德修养的提高;第二:长期以来,好学生的定义为:学习好就是好,其实不然,学习好,但没有好的礼仪规范,未来走向社会也是很难立足,高校一直重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才,却忽视了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人。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3.1营造礼仪环境,优化校园营造礼仪环境,是礼仪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外在因素,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处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通过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礼仪教育的具体要求;组织班级制订礼仪教育计划;举办礼仪教育主题班会,与导员签订礼仪教育责任状、班级内挂警句,校园条幅等形式,让礼仪教育处处在学生的生活中,积极的舆论宣传、文明礼仪环境的熏陶,促进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

3.2加强礼仪课程教育,让礼仪课程成为必备基础课程礼仪课程走进各个专业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形式,课堂上可以系统的讲授礼仪规范要领,教师在讲授时可以进入各种礼仪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规范礼仪行为,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离开实践,再谈礼仪,毫无意义,学生只有把教师讲授的礼仪要领融会贯通,融合在自己身上,那才叫真正“掌握礼仪规范”。

3.3督促、检查,习惯养成,适当推出“榜样示范”行为培养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老师给予督促、检查,对于不正确、不文明的行为加以纠正、引导,表现好的,推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榜样的距离越近,激励的作用就越大。

3.4延伸拓展至走出校园我们培养的学生要“知礼、懂礼、习礼、用礼”,不仅体现在校园,更加要运用到社会,乃至学生即将走进的职场,要处处做到文明礼仪规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时刻按礼仪常规要求自己,摒除一切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4总结

总之,加强礼仪教育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是未来职场的中坚力量,在走出校园前,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 礼仪教育 学校策略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8]姚丹萍.中学礼仪教育刻不容缓[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作者简介: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区德育特色。

3、加强德育工作的常规管理,推动德育工作创新。

4、深化主题教育活动,细化德育工作内容,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5、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二、指导思想

**年我区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详细落实,继续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紧紧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德育”的思想,和学院“内涵发展”的方略,以“和谐”为主题(即德育工作者素质状况与工作要求的和谐,德育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和谐,德育方法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和谐等)。大力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成长,并进一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发展德育特色,坚持推进德育工作创新。

三、工作内容、要求

(一)、坚持抓好常规工作,促进德育工作创新。

常规工作是德育工作的根基,做好常规工作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要做好常规工作就要做到对其内容的持守、对其形式的创新。

有专家指出,一种行为坚持二十二天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德育工作往往就是要在这种重复和坚守中,实现质的飞跃。各校要结合本校德育工作状况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内容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一日常规,通过制度约束及表奖激励,促进广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各校利用传统的节日、纪念日,通过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大队主题队会、实践体验等活动,充分发挥节日所蕴藏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加强法纪教育、人防教育把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民主法制素质和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中坚持开展“学法、知法、守法”的教育活动;

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珍爱生命教育、道德实践日记活动、并将珍爱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远离教育、远离“两厅一吧”活动以及“防艾”宣传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平安;各校要尤其抓好生命教育,要出经验、出成果,为省在我区举办现场会做好准备。

(二)、在各项主题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礼仪文化赋予了我们民族典雅的语言,优美的举止,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自信恢弘的气度。我区德育工作要沿袭和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寻找、唤醒、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年度将继续深入开展“寻根问礼美丽人生”主题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各校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各校要高度重视“寻根问礼美丽人生”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本溪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为准绳,按照平山区中小学“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的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各校制定出礼仪教育目标,并有计划、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落实“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良好习惯,推进我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大阅读活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等活动,促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相关实验校,要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教育局将在适当时候,以适当形式予以推广。

(三)、让德育工作在教育特色中发展,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1、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各校要更新观念,要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月的主题是“和谐、阳光、快乐、健康”。各校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并征集阳光评语,汇编成册,在教师中广泛推广。

2、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支撑。本年度,组织教师参加市学院组织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活动。同时,各校将适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提高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收集整理,定期以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3、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制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制度:师校和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备课和研讨;考评制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评比活动;营造氛围: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谈心室,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德育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尊重和挖掘,并在对学校文化的丰实中形成学校精神。我区各中小学要在原有“阳光教育”“绿色教育”“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等基础上,在对学校特色的追求中,发挥其自主性,使我区德育工作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保障措施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积极营造氛围,搭建平台,使德育工作者在学习中提高自我驾驭工作的能力,向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想状态迈进。

1、大力开展培训活动。

以《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计划》为指导,对现任班主任进行培训和考核。培训采取统一要求、统一评价、立足校本、分层负责、骨干带动的办法。(市教育局及市德育部制定培训计划并考核,中学由市德育部、小学由县区负责管理及培训),拟通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实现全区班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区德育工作实际情况,将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德育干部及班主任论坛,为德育队伍的成长提供平台,实现我区德育特色资源共享,对德育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进行统一研讨学习。同时,适时以校际间互相学习督导的方式进行德育干部的拉练,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以教研为依托,以评优课为载体,通过观摩咨询室等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2、让读书思考成为班主任的习惯。

此工作也是德育工作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读书对一个班主任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漫长的教育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引导班主任认真阅读教育经典著述,通过文本及网络与著名教育家对话,通过思考和写教育随笔,让教师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而使其远离浮躁,学会感悟和反思,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使德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本年度,我们将继续在班主任队伍中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让读书推动德育工作科学化进程。

为推进教师读书活动,我们将继续实施**方案。**指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学年写20篇教育随笔,读一本教育专著,研究一个教育现象,写一篇研究论文,上半年举行**活动成果展示会;出版《班主任专业成长》指导丛书。为建设一支学者型、行动者型、完全人格型、研究型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而努力。

3、在教师中,开展“做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重视自我修养,提升师德水平,促进师生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关系,开展好前期问卷调查工作,适时召开总结表彰会公布评选结果。

二、建立德育工作网络

建立市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县区教育局及师校、学校层层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做到层层明确职责,层层高效实效;同时加强家校与社区的联合,完善家长学校,建立家访制度,使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全面完成本年度的工作目标。

三、表奖调动积极性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E232.5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以能力为本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对应岗位为“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主管、大型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项目负责人”等,主要从事财务管理或会计实务工作。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企业或组织需要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足够的基础理论,重点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些培养要求,本文着重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探讨如下。

一、理论课程的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教育为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撑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的高低。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全球意识和应变能力。合理设置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课程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它圈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否为将来的工作、深造和立人服务,综合素质能否全面提升等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设置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围绕高考而准备,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和生活能力差。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这些方面的再教育。

对大一新生来说,进入高校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此时,他们或许非常迷茫,所以高校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教育,让他们明确自己将来干什么,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按照单位用人的要求不断塑造自己。常言道:“要做事,先做人”,在学校要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走上社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大学生在法治社会必须知法守法,大学要加强“校纪校规与普法”教育,否则,学生被开除学籍或身陷囹圄后已悔之晚矣。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说,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礼貌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这是高素质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大学必须开设“口语表达与礼仪”课程。作为中国的大学生,必须要知道本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建设情况,将来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特色理论”。大学生不仅要能说,而且对各种实用文书要熟悉和会写,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实用文书写作。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工具,大学生在大一必须学习计算机基础(如word、windows、excel和网络应用)等知识。作为社会人,我们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市场,我们的任何计划和行动希望有序高效,大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和管理学知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可或缺。为了学生以后能够深造,为了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大一学生需要开设实用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设置

大学二年级,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如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电算化、金融学、财政学、会计信息系统、税收学等,实用英语可以继续开设,此学期要为大三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专业课设置

大学三年级,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要开设专业课,如商业企业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会计学(英文版)、审计学、财务报告分析、会计综合实训、审计电算化、国际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这些专业知识能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方向选修课程群设置

大学四年级第7学期开设方向选修课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去选择某个方向的3至4门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如:财务管理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国际会计方向、其他相关方向等,每个专业方向可选修3-4四门课程。这一学期同时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使学生在生活自理、心理素质、自主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五)毕业准备

大四第8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动手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答辩,准备毕业。

四年制应用型会计学本科8个学期课程安排参考资料:

这种教学计划注重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夯实基础;其次,可以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科学地构建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平台;再者,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这样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能够较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的设置

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训、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要认真编制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实训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创新,将实践教学与正常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毕业时真正成为实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一方面要注重校内专业实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顶岗实习。

(一)校内专业实训

校内专业实训是理论课的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初级阶段。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一般为7:3,比例高一些则为6:4。学校必须要加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确保本专业所开课程学生的实训,努力做到让学生把知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化为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校外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二)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进行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双方共同打造实用型人才,学校要根据实习学生规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也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也可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社会改革动向,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素质拓展训练

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法律、政策,具备较强的专业判断和沟通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当今的大学生必须要进行专门的综合素质训练才能成为高级人才。综合素质训练包括通过独立生活训练使大学生能够生活自理,通过社交能力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彬彬有礼、沟通自如,通过团队精神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以大局为重、合作协同,通过自主创新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等。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训练、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

因此,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设计合理的培养机制,科学地设置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等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分析解决问题果断,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与他人团结合作,有创新意识,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应用型会计学本科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3(3)

[2]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江苏高教,2006(4)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衡水学院学报,2007(9)

[4]高晶.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研究

[5]何军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会计之友,2006(5)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班级建设 德育为先 全员育人,德育为先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班级管理,德育为先 德育孝道为先初探 低年级学生日常常规的养成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必以德育为先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探索“德育为先”新途径 “德育”为先 先在“育德”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德育为先先在教师 德育为先 科研兴校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常常规范德育为先 常常规范德育为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基础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正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但落实好基础德育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国家规定的稳定性、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使之逐步积淀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应该是我们育人工作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落实规范养成习惯 一

德育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效。

著名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在给杨冰主编的《成就一生好习惯》的序言中写到:“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由于脱离实际,由于追求‘高、大、全’,许多德育工作不但未培养起下一代的良好道德,反而制造了太多太多的麻烦……”

孙云晓的这个观点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指出:“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我国教师相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忽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在极端的状态下,甚至出现‘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他认为“德育要抓住基础的东西”。伦理学家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一书中写到“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够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可能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可是人类的最后屏障。”[2]何怀宏先生这话,更道出了底线德育的重要性。

基础德育,尤其是规则层次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这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的新认识,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小学德育,并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

中小学德育如何抓住规则层次德育这一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好基础德育,这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探讨。

其一,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搜寻一些地区或学校关于中小学生的有关规定,可以说五花八门,如:《XX中学学生文明行为八条要求》、《XX中学学生家庭日常行为规范》、《XX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XX市中学生学习常规》、《XX市学生一日常规》、《XX学校教室常规》、《XX学校宿舍楼生活常规》、《XX中学课间常规》、《学生尊师公约》、《学生课堂常规》等等。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考察过不少学校,这诸如此类的规范、常规、公约在许多学校都有,似乎是一种时尚。

这如此种种规定,它是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的一种选择,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途径的探索,也体现了基础德育的特征。但是,凡是有学校教育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规则过多过细,最后的结果,规则不过是张贴在墙壁上的规定,很难落到实处,更难通过长期坚持从而积淀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认真地研究《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学校所制定的规则,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往往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深入地理解守则和规范,结合学生实际,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以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二,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没有错,一段时间,很多人在批判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不要乱丢乱扔教育的德育倒挂现象,这种倒挂现象的出现,就是忽视了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从娃娃抓起的基础德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注重整合并科学安排,也唯有这样才更具有实效性。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版图意识教育、人口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教育、合格小公民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教育、国防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荣辱观教育等等,这些大多是学校根据上级安排的专项教育,属于有检查的指令性德育。这些专项教育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这些专项教育,一方面只能是蜻蜓点水,时效性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这些专项教育内容上相互割离,同时挤占了校本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整合这些德育内容,我想一是同教材结合,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的教育;二是扎扎实实地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诸如此类的专项教育,我们往往都可以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作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认为,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3]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高职高专护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职高专护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提出了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为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

Study on humanistic of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PENG Xin-hua,WANG Qiu-yue

【Abstract】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raining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bout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clearly the meaning of humanistic about train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 nursing students , raised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way human,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to develop human qualit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 university student; humanistic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高专学生应该是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的“三位一体” [1]。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所以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美学、礼仪与沟通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要求要不断加强对高职高专护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是未来社会医学生培养的方向,也是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

1我国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1.1 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加强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气质和修养方面的内化[2],同时也包括文化素质,即语言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表现为一个的人格、气质、修养。但目前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使有的学生偏科严重,只重视医疗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不愿意上有关的政治理论课、社会科学等课程,由于受社会大环境不良影响,还有的学生对未来产生疑惑,精神生活空虚,生活品位较低,相信迷信。有的则沉迷网络,流连在虚幻的中,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所以护理学院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环节需要更加得到重视。

1.2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时代气息不强:在校的护生普遍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医学书”,对政治的敏感和关心程度不够。据调查分析,多数护生平时对政治理论学习之类的活动缺乏兴趣,因而,政治敏感性不强,很难掌握时展主潮流,时代信息不强。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较差[3]。

1.3因高校扩招,使在校护生整体素质下降:很多护生的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也非常狭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学论文、病历、处方、护理病志及至一般日常应用文的书写能力等都很差,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字迹难看等。在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理解和与老师沟通的问题,这都将影响今后的今后的医疗护理行为。

2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2.1护生今后从事的职业特点需要人文素质:现今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已使护理工作不仅局限在减轻患者痛苦、治疗疾病上,护士还充当着健康知识的宣传者,疾病护理的计划者、管理者,医患之间的协调者以及促进全民健康的指导者等角色。护士要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 扎实的文化基础, 精湛的护理技术, 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勇于创新、不进取的综合素质, 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护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护士角色的转变,职业特点的更新对护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2.2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需要护生具备人文素质:高职高校办学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护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学习理论和实践技能,人文素质有所忽视,为了使高职高专护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应加强在校期间对高职高专护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2.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护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培养对护生业务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护生理解护理专业知识, 掌握护理专业技能, 对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浓厚兴趣, 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护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 护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一方面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 从而爱惜生命; 另一方面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 从而产生为人类的健康而奋斗的顽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种毅力和精神正是可贵的心理品质,所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必须有人文素质作支撑。[2]

3高职高专护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3.1构建优质的人文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地影响。组建结构合理的人文学科教师队伍,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和引进校外组素质教育人才梯队;鼓励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相关人文课教学;现有人文课教师通过相关基础医学课程培训和深入医院体验生活等方式建立医文相融的知识结构,成为具有交叉学科学术能力的教师。同时,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适当吸收人文学科背景教师(如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加入,发挥学科优势,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3.2加强护生的人文学科和教学建设:要加强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课程体系,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评价体系。课程设置上,必须开设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史、哲等人文课程,以培养护生基本人文素质的逻辑思维;同时开设与医学直接相联系、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等课程,为护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护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而且,课程内容应体现出医学专业的特点,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卫生资源分配等,使人文课教学和医疗实践结合,使护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只靠文化知识来填补, 还需营造一个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因子,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和影响力量。积极引导护生针对性阅读一些历史、文学书籍, 利用每年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之际,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并积极开展以“人环境健康护理”为主题内容的各项活动,如心理法律等方面讲座、护士礼仪展示个人才艺表演医学知识竞赛等,把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隐性课程中,建立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拓宽人文素质培养的渠道, 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氛围, 使护生的人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3.4注重提高护生的基本能力:按照人文素质的内容,通过讲、写、听、说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为整体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处理一些具体的案例及同学们身边发生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使她们在矛盾的冲突中寻找共识,使她们学会沟通,学会做人,学会处世。通过建立悄悄话信箱、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心理咨询室,开通热线电话,促进她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使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健康适应能力都得到培养训练,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

3.5利用实习教学医院加强护生在实践中的人文素质培养:高职高专的护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医院实践学习,所以学校应该很好的与医院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利用医院现有的资源,在日常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护生进行详细指导、教育,培养其人文素质,最终达到实践育人,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展和探索方法。将人文教育渗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以适应新时期人们对疾病护理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华平,赖平.浅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24-26.

[2] 蔡雅谷,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中等医学教育,1998,16(10):35

[3] 范妮娜,田力,田晓晔,李全健,谈高等护生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论坛,2008,8,5(24):123-124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学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分析和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议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邱钰文 袁爱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29-0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合理就业观、心理素质较差等内部因素,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在求职阶段屡遭“碰壁”或者个人违约拒签事件频发的学生群体。该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缓解其思想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惧怕公开场合说话,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

上,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个人理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胜不骄败不馁。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其次,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认真总结求职经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不管什么单位都投,双选会上随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避免盲目。其次,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书写求职自荐材料,掌握面试礼仪技巧,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自信。最后,指导学生在面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简历资料,扬长避短,提高简历命中率,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走出去,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鼓励他们多尝试。

5.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

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没有实际意义。

总之,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应以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为主,学校教育引导为辅,“五个引导”之间协同作用、互相补充,共同帮助其走出就业困境。

大学生礼仪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活德育;知性德育;传统德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2-0077-08

前言

生活德育理论自1990年代末发端以来,现已成为德育界一个热门话题。1998年张华教授把胡塞尔(E.Edmund Husserl)的生活世界概念引入德育,提出德育应回归生活世界。其后一批学者跟进研究,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召开以德育与生活关系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对此问题进行探讨。2005年《生活德育论》、《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生活道德教育论》等著作问世,此后有关论文逐年增加,形成生活德育研究的热潮。

生活德育论是在对知性德育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据此我们提出生活德育论”[1]。生活德育论者认为走上知识化之路的知性德育“根本背弃了道德和德育的本性,是德育的自我放逐、自我消解”[2]。

中国德育走向知性化,始于清末民初新学制改革,当时德育开始单独设科,在科学化思潮的夹裹下,德育逐渐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的结果。在此之前,虽有德育之实而无德育之名,德育包含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

美德作为一种情感、态度的培养,其获取的关键在实践,“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3]德育回归生活可谓从迷失回归到了正途。但是德育如何走进生活?走进生活的路径是怎样的?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抽象的概念编织出的教育理论脱离教育现实,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并没有把德育带回生活世界,“他们大多是理论上的空谈,既没有实践的检验,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读完他们的许多策略和途径,我们还是不会做”[4]37。生活德育提出十多年,效果不彰,也是明证。如今生活德育作为一个时髦的学术话语,往往成为一些学校作秀的口号,在实践上表现为穿新鞋走老路。

当前,生活德育作为一个从西方哲学引入到德育的话语,在研究取向上,基本上处于西方话语的跟从状态,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建构,翻开生活德育的论文大多充斥着胡塞尔、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等人的言论。其实,古代中国最重视德育,有悠久的生活德育历史,只是当时无生活德育之名而已。我们的研究者只是向西追随,却几乎不做向前追寻的本土历史研究,以至于有学人误判生活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式”[4]33。

今天,我们谈论中国传统生活德育的话题,并非“古已有之”的民族虚荣心使然,而是历史的实然状况需要并且值得我们这样去做。中国有重德的传统,道德学说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核[5]2。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是以人文为主的教育,首重道德,中国之学实为成人之学。西方教育重智,中国教育重德。古代中国教育史是一部以德育为主、以智育和体育为辅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教育史[6]。在道德方面,“没有哪国人民比古代中国人在这方面做过更好的尝试”[7],中国传统德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和借鉴,而且传统德育的基本方式是生活德育,因此,通过对传统生活德育实践理路的探寻,今天我们也许可以找到德育回归生活的路径。

然而,目前,关于传统生活德育的研究成果甚少,短视所及,仅见《生活育德是中国传统德性培育基本范式的回归与超越》和《“回归生活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 》两文。前者,从德育内容和知行之间的关系简略论证了传统生活德育的范式;[8]后者从道德价值、德育目标、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有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做了简单梳理。[9]传统生活德育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传统德育如何和生活世界紧密结合?对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对此进行探寻,以期德育找到回归生活的路径。董美英金林祥:中国传统生活德育的五个基本实践理路

一、施礼乐之教,德育生活化

中国数千年的德育,形成了一套伦理教化和提升人格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核心的是礼,“圣人之道,一礼而已矣”[10]。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11]意思是说,礼至高无上,人一定要有礼,人无礼不如去死,礼表现在丧、祭、射、御、冠、婚、朝、聘等礼仪上,国家因为礼而可以大治。礼是对行为的约束,也是行为的准则,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要合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23礼同时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13]3礼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溶于生活之中,通过礼仪、礼节、仪式进行教化,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促进道德的形成,“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13]437。

礼的种类繁多,有吉、凶、军、宾、嘉五种大礼,在每种大礼之下又分为很多细目,从日常穿衣戴帽、举手投足到婚丧祭祀等都有相关的规定,“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经礼三百,曲礼三千。”[13]213在这些大小显薇的礼中,祭祀之礼最为重要,“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13]422祭礼基本上可以分为祭神和祭祖两种礼仪。

祭神,祭祀的是哪些神呢?“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患,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13]412祭祀的都是有功于人民的神,通过祭祀这些神灵的至诚至敬的礼仪活动,形成一种为民、为国、为公积极奉献的社会倡导,祭祀礼仪的参与者实际上受到爱民、爱国、无私奉献的道德教育。

祭祖,“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13]423祭祖思亲,不仅对祭祀者是一种孝道的教育,同时也是感恩教育,因为不仅要“继孝”还要“追养”。“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13]411“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13]412祭祖念宗,祭祀者产生同宗同族的归属感,进而产生互爱之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13]303从上面的逻辑推导中,我们可以看出祭祖敬宗的礼仪活动可以促进种族团结,进而爱民、爱国,乃至于有利于治国安邦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丧、祭、射、御、冠、婚、朝、聘,礼仪繁多,均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如婚礼让男女互爱、忠于爱情,冠礼让其意识到人生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增强行为的自律和责任感,因篇幅所限,仅选其要者祭礼论述。

其实,礼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已经渗透到日常活动,正如朱熹所说:“耳闻目见,无非是礼。”[14] 不同的场所、不同的角色身份都有相应的礼,手、足、口、目等如何行动皆有规可依,“凡行容惕惕,庙中齐齐,朝廷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13]278。

讲习礼仪,久之成习,久之成俗,人们行礼并不感觉约束难受,因为人人如此,代代如此。这就是一种习俗和教化的力量,通过礼俗教化,不仅使人文质彬彬,而且形成一定的道德自律。讲求礼仪,就讲究体面,羞耻之心就重,就耻于为非,“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2]12礼仪兴,道德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2]63-64 。

礼外在表现为动作行为,其实质是调整人际关系,理顺社会秩序。生活化、日常化的礼,使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是一种礼仪的存在,在家重礼为教养,在校习礼为教育,在社会讲礼为教化,全方位的浸泡式的生活道德教育,无处不在,行动化,日常化,非常符合道德品德养成的规律。

乐是传统生活育德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和礼相辅相成,“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13]330“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13]329“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13]347“致乐以治心者也”[13]346,相对于礼的外部行为约束,乐则从内加强道德修养,进行心灵陶冶。乐有正邪之分,对人的道德情愫造成不同的影响:“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13]334-335“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13]341-342所以,对于作为一种教化工具的乐,要有所选择,取雅正之乐教民,对于淫邪之乐不仅禁,而且对制作者责以重刑,“作淫声,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15]。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16]音乐通过“感于心”“化乎内“来陶冶人的情操,无形中塑造出人的品格。“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13]348雅正之乐可以广心志,端容貌,正行为。“圣人作为兆鼓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琴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13]342合乎道德的音乐可以厘定社会秩序,使社会有序。“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13]334音乐可以善民心,化风俗,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礼乐并用,内外兼修,进行品德的塑造,“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13]327“是故先王之制礼作乐也,非为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3]327正如梁漱溟所说:“在孔子便不是以干燥之教训给人的;他根本导人以一种生活,而借礼乐去条理情意。”[17]中国传统社会通过礼乐这种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完成社会教化。

二、小事上磨练,德育日常化

中国传统德育不耽于玄理大道,而是生活小事上磨练,具有日常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教育,无论官学、私塾还是书院都有制订学规、学则、须知的传统,规范学生日常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高尚的品德。中国最早的学规《弟子职》,郭沫若认为它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则,讲学生入学、受业、事师之法,对晨起、上课、就餐、洒扫、执烛、就寝、切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非常细化,可操作性非常强。如晨起时,就如何洒扫、洗漱规定如下:“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18]意思是晨起先清扫座位,然后再洗漱,做事要恭敬谨慎。轻提衣襟为先生摆设洗漱用具,先生此时正起。服侍先生洗漱完便撤下用具,又洒扫室屋摆好讲席,先生便开始坐入讲席。

南宋朱熹撰写的《童蒙须知》,开篇即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19]371下文分五项详细开列了学童穿衣戴帽着履、言语应对、洒扫庭除、读书写作及其他日常行为的条例,涵盖了学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全部内容。作为蒙养之教的学规,求的是易知易为,切于日用,目的是养其德性,以“入于大贤君子之域”[19]376。

朱熹撰写的另一个学规《白鹿书院揭示》,也是最为有名的书院学规,也把圣言大义包含在“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20]之中。

从日常小事入手培养学生品德,把大道、盛德化为洒扫应对、进退接物的日常行为,便于操作,而且符合道德形成的规律。“虽然这此学规、学则的某些内容带有时代局限性,但这种教育方式却是可取的”。[21]“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过从小到大,从微至著的发展、积累过程。”[22]《周易》《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23]也如荀子所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4]有了日常小善的积累才能养成美德,道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仅靠几次德育课、几次活动,不可能有多大成效,正如煤炭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木材,长期的地质运动。

三、从事教到理教,德育顺序依照生活的逻辑

生活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就个人的生活而言还是有逻辑可言的。就生活的复杂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越来越复杂,那么生活的逻辑就是由简单到复杂;就生活的参与度来看,童年时主要是适应生活,成年有为时则可以建构生活,那么生活的逻辑是由浅入深。与此相应,德育逻辑顺序也应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

《学记》说“学不躐等”[13]31,中国古代教育很早就注意到学习顺序的问题,为了实现有序的教育,传统教育把学校教育分段,一般分为小学、大学两段,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童给予不同的道德教育,尽管这种分段有所不同,但都照顾到了儿童生活的逻辑顺序。小学进行小节、小义的教育,大学进行大节、大义的教育;小学“知室家长幼之节”,大学“知朝廷君臣之礼”;小学进行“事教”,大学进行“理教”,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小学“学其事”,大学“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中国古代典籍中对此多有论述[25]:

《大戴礼・保傅》篇曰:“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白虎通・辟雍》章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汉书・食货志》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到南宋时朱熹明确提出:“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26]这种“序”具体到小学和大学,就是 [27]: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他认为小学和大学的内容应是一种逻辑的演进,“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28]“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29]。由此可见,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内容是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

朱熹又进一步指出不同学段实施不同的德育内容是“次第之当然”[30]:

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察其义理,措之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亲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

小学和大学德育内容的差异,也是学生生活的演进在道德教育中的反映。入小学者,所过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所以道德教育仅需“知室家长幼之节”;入大学者,即将入仕为官,或步入社会,故需“知朝廷君臣之礼”。入小学者思维还处于懵懂之态,所以仅从事上磨练,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入大学者思维成熟,不仅日常习礼做事还要穷理,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由小学到大学,从“然”到“知其所以然。”。由此看来,中国传统德育不仅符合儿童生活的逻辑顺序,也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四、学为圣人,道德典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道德教育要有一定的目标,即把人培养到什么程度才是好的,理想的人是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教育把道德目标具体化为圣人这个道德典范,由此,德育目标获取了具体的形态。

圣人,人的最高境界或标准,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也不是玄虚不可及的神,而是人。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圣人,是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途径就是修养,追摹先圣。“圣人作为一种引导的目标,为人提供了精神发展的方向,使人始终受到理想的鼓舞,从而能够避免世俗的沉沦,不断实现精神的升华。”[31]因为圣人和普通人都是人,所以可学可为,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32]285朱熹也说:“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 ? ”[33]荀子认为普通人经过积习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圣人者,人之所积也 ”[24]91,所以,“涂之人可以为禹 ”[24]296孟子也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32]303。圣人与普通人一类,圣人“来自普遍人之中,而不是一种超验的存在,……圣人作为现想的人格典范,首先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同样,在现实的我与理想的典范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34]

尽管人皆可以成圣,反映了先民的道德自信,但是,圣人毕竟是“人伦之至也”[32]176,连后世被称为圣人的孔子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12]76这不是孔子的自谦,因为在孔子看来尧舜离圣人也有距离:“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12]65圣人作为至善之人,给人感觉还是有些难以企及,为了增加实现的可能性,减少道德追求中的挫败感,在圣人之下又树立了“君子”的道德典范,“分别贤人君子与圣人历级而上”[35]。

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儒家的话语中君子有现实生活的特征,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6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2]4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2]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2]9,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32]341相对于圣人,君子可以看作是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它固然不如圣人那样尽善尽美,但也不像圣人那样难以企及,而是表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典范。圣人作为人格的引导目标使个体始终具有超越的要求,并使理想的追求表现为一个未有止境的过程,那么,君子作为现实的人格典范则为人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规范。 [31]由普通人到君子到圣人,这种层次性的设计,便于道德修养逐级上升,可操作性强,也便于激发人的道德自信和道德追求。

道德典范,有理论中建构的圣人、君子,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士人。在修身以图成为君子,追摹圣人的过程中,士人还要自身立范,注意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生活中,自己也要注意成为百姓的道德典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24]76《学记》对学生提出了以身立教的要求:“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13]317梁启超也如是说:“道学之应用,全在有志之士以身为教,因以养成一世之风尚,造出所谓时代的精神者。”[5]170当然,可以以身立范的,绝不是懵懂待教的学童,而是学成之士,即“大成”之后的士人。新儒家梁漱溟也认为士人“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担当着社会教化,培植礼俗的社会功用[36]。

士人成为老百姓的典范,这里有一个预设,就是经由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校起到道德提升的作用,学校在传统社会有重要的道德担当,《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3]316同时,作为士人因为有这样的道德担当,也会加强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因其意思到“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37]。在德育体系中,士人的道德修养受到百姓的推力和君子圣人的拉力,在下推和上拉合力作用下,士人对道德孜孜以求,士人成为整个道德体系建构中的中坚力量。“学而优则仕”,学校作为进身必经之路,为官者大多必先为学,由注重学德也保证了官德,相对于学德,官德对社会道德的风尚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所谓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12]129。其实,士人往往混迹于学界和政界,在朝为官,在野为学。

因此,中国传统德育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一个梯度的道德典范体系,士人―君子―圣人,人人有可以追随的典范,世人竞相学习,形成崇德的社会风气。“‘饶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5]169。

五、重视生活育德,亦不排斥道德知识

目前,基于对知性德育批判而提出的生活德育理论,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知识避之唯恐不及。“但凡德育要谈‘知识’,更多地被理解为对‘生活’的背弃,而如果德育谈及‘生活’,背后大都隐含着对‘知识’的批评。”[38]。对此种状况,有学者担心,呼吁“认真对待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39]也有学者指出目前的生活德育走向了感性主义,“以德育内容为切入点的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实质上走向了感性对理性的超越,日常世界对科学世界的超越,问题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40]那么到底如何对待道德知识?生活德育要不要道德知识?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回答的是品德的形成是否需要知识的问题。中国传统德育对此早已给了我们可资借鉴的范例。

中国传统德育,一方面,行礼乐之教,化民成俗,注重教化,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道德的引领作用,统治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3]316“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圣人在上,以《诗》、《书》教民,以礼乐化民;圣人在下,以无体之礼、无声之乐化民。”[41]。“教”和“化”兼重,但有区别,“化”格顽,“教”格愚,“教”让其“知”,格愚是格顽的前提,教化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相对于“化”而言,“教”是前提,是条件,更加重要。“化”是形成风俗,让民跟着为善;“教”要让民知道何为善,如何做为善,一般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即所谓读书明理。孔子说:“未知,焉得仁?”[12]49朱熹说:“义理不明如何践履?……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悌,交友不得不信”[42]。

读书明理,读书要明白什么道理呢?道德是人作为一种关系存在中的问题,它要处理的是群己、公私的关系,人要和谐地存在就不能以己害群,以私害公,因此,传统德育把道德的根本问题归结为“义利之辨”,程颐说“天下之事, 惟义利而”[43],陆象山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44]方正学说:“人道之路,莫切于公私、义利之辨”[45]后来南宋理学家提出的“理欲之辨”,可以看作是“义利之辨”在理学里的重新演绎,其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群己、公私的关系问题,“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46]对于义利,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47]基本上代表了儒家的观点。

传统德育抓住了道德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些伦理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是空讲静听,而是贯穿于教材、教学之中。自从西汉独尊儒术以后,四书五经被奉为经典,特别是隋唐科举考试以后,四书五经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指定书目,士子不仅要天天诵读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而且科举考试时还要代圣人立言。孔孟之道的伦理道德,天天诵于口,入于耳,化于心,道德知识通过教材、教学和考试内化在士子的思想体系中。

明理,可以使道德主体由道德自发走向道德自觉的状态,因此,尽管生活德育通过生活培育德性,但也不能也不应拒斥道德知识。

结语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中西文化各有所长,西学长于科技,中学长于道德之学,近代向西学习科技迫于救亡图存的需要,本来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却导致对科学的过分推崇,对科学的推崇其中蕴含着一个逻辑――科学的就是正确的,现代的就是进步的。其实,科学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被物化,导致人本身的价值失落;现代化也导致人的异化。在的“科玄论战”中,张君励等玄学派就意识到“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48]但是,因为当时对科学的推崇,一切质疑科学的观点都被斥之为反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于是,中国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中国人又面临着人的问题,熊十力指出:“人类如只要科学,而废返己之学,则其流弊将不可言”[49]。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却忽视了自己数千年的道德教育传统,实在让人痛惜,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延续数千年而不衰,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其中的生活德育实践理路更值得我们好好总结,“治心治身,本原之学,我先民所以诏我者,实既足以供我受用而有余。”[5]6的确,从上文对中国传统生活德育实践的总结中,我们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可以得到许多可资借鉴的良方,比如,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进而带动整个社会致力于恢复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气质风貌;注重校风建设,树正气立新风,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学校风尚;细化大学生守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注重日常生活育德;树立道德典范,大学师生以身立范;通过教材、教学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等,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将另文专门讨论。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1.

[2]鲁洁.边缘化 外在化 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14.

[3]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3.

[4]张忠华.生活教育:我们研究了什么[J].现代大学教育,2009(4).

[5]梁启超.德育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王泽应.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

[7]柳御林.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162.

[8]寇冬泉.生活育德是中国传统德性培育基本范式的回归与超越[J].道德与文明,2006(3):26-29.

[9]闫少华,尉天骄.“回归生活世界”:现代道德教育观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契合[J].社会科学家,2011(2):12-14.

[10]凌廷堪.复礼[G]//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27.

[11]孙希旦.礼运[G]//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585.

[12]佚名.论语[M]//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佚名.礼记[M]// 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王云五,主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14]朱熹.朱子语类・论考礼纲领[G]//朱熹. 朱子全书:第17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877.

[15]佚名.刑政[G]// 佚名.孔子家语.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247.

[16]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M]//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37.

[17]梁漱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G]//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著选著.马秋帆,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12.

[18]佚名.弟子职[G]//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19]朱熹.童蒙须知[G]// 朱熹.朱子全书:第13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朱熹.白鹿书院揭示[G]//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14-115.

[21]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4):102.

[22]冯克诚,等.隋唐时期的道德理论与德育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70.

[23]佚名.周易[M]// 朱熹.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0.

[24]荀子.荀子[O]// 王先谦.荀子集解:第二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1:4.

[25]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经部[O].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26]朱熹.小学・嘉言[G]//朱熹. 朱子全书:第13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

[27]朱熹.大学章句序 [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3:1.

[28]张伯行.小学辑说[G]// 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22.

[29]朱熹.朱子语类・小学[G]//朱熹.朱子全书:第14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9.

[30]朱熹.四书或问[O].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31]杨国荣.儒家视阈中的人格理想[J].道德与文明,2012(5):46-47.

[32]孟子.孟子[G]//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33]朱熹.朱子语类・总论为学之方[G]//朱熹.朱子全书:第14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0.

[34]杨国荣.人格之境与成人之道 ――从孟子看儒家人格学说[J].南京社会科学,1994(6):63.

[35]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一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1972:119.

[3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213.

[37]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338.

[38]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91.

[39]张正江.认真对待反对道德知识教育的思潮――关于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化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8):41.

[40]王晓丽.生活德育的兴起、局限和超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19.

[41]魏源.默觚下・治篇[G]//魏源.默觚:魏源集. 赵丽霞,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80.

[42]朱熹. 朱子语类・论知行[G]//朱熹.朱子全书:第14册.朱杰人,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3-304.

[43]程颐,程颢.明道先生语一 [M]//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71.

[44]陆九渊.语录[G]// 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470.

[45]黄宗羲.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G]// 黄宗羲.逊志斋外集.张常明,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41.

[46]孟子.孟子[G]//朱熹.四书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0.

[47]班固.董仲舒传[M]//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570.

[48]张君励,等.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35-36.

上一篇: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