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1 03:28:03

大学生创新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实验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育部创办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创新教育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①本计划自实施以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学生在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的过程中,不仅广泛涉略了不同领域的知识,还增强了跨学科交流和渗透,不断拓宽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创新意识。

2012年4月,依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要求及武汉理工大学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我院制药工程专业来自不同年级的5名学生组成了研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关于神经导管的构建及机制研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经过申报、立项、方案优化、阶段性试验等,本项目开展已有近一年的时间,现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1 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育思维定势,能力培养欠缺

目前,很多高校教学、教学单位的授课方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方式较为单一化,缺乏知识与实践的关联性,又通常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手段,这样就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教育思维定势的现象。这种填鸭式教育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故而,以往我们所提倡的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以及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这些方面,仍然是无法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高校实验课程较为有限,大部分为照本宣科的基础性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畏惧、害怕等因素不敢冒然进行实践性试验,这也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1.2 创新能力薄弱,兴趣毅力缺乏

创新能力薄弱已日渐成为限制我国科研创新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学习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循环过程。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实践经验却严重不足。害怕失败、缺乏耐力、畏惧苦难是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直接导致了他们缺乏勇气探索未知领域、遇到挫折缺乏毅力,这也成为了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原因。同时,因为学校创造的科研条件相对有限,学生不善于利用现有条件了解、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有创新的动力。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上都有所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支撑。在实际创新活动中,一项实验项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反复,大学生往往缺乏毅力,虎头蛇尾、见异思迁,不能够较完整的完成创新活动实践。

1.3 实践平台有限,科研氛围不足

实践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为大学生构建好良好的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学校的实践平台略为有限,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每一位同学进行科研创新的要求,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相对有限;而由于沉重的课程学习也使得学生学业繁忙,无暇顾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创新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导致了学院里无法形成浓厚地科研氛围。近年来,学校也在努力创建新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主观能动性。此外,大学生不能仅仅拘束在大学校园里,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同时实践也是培育与激发创新灵感的必然条件。

2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特点

2.1 具有探索性

对于教学方式的探索性,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通过带动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来改变现阶段高等学校实践环节的薄弱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推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了创新性的教育氛围,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探索性,学生在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广泛涉略大量的专业相关知识,冲破课本的束缚,发散自己创新性思维,进行一定的探索性试验,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新想法,从而获得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2 具有自主性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直接面向大学生设立的创新实践类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试剂、完成、管理实验,自主进行创新性训练和实践活动。②具有以下自主性特点:(1)自主选题 ,要求学生基于兴趣爱好,以解决问题为动力,以综合运用知识、强化过程训练为目的,自主提出选题;(2)自主研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探索,注重过程训练;(3)自主管理,突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需要独立组织全程的研究创新活动,还要主动请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团结协作,建立好研究团队,自主创设优良的创新环境。③

2.3 具有发展性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2篇

厘清两对关系

1.要厘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它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进而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自身或者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创新和创业存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推动着创新。从总体上说,一方面,任何创新以及创新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和实现都会引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从而为创业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本质上,创业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至少对于创业者本身而言,创业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创业是创业者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如果创业者的创业一开始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也许有了创业的开始但可能无法取得创业的成功,原因在于简单重复的创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挤压而最终被淘汰,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才能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任何创新只有用于社会、用于人们的生活才有现实的意义,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造福于人类社会。要实现这种转变,根本的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以是创新者,也可以不是创新者,但创业者必须能够发现社会需求,并将创新与这种社会需求有效地结合;创新者可能是创业者,也可能不是创业者,但其创新的成果必须要经过创业者才能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

2.要厘清大学生群体与创新创业的关系。传统的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要,大学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扩展。德国的大学最早提出了大学也具有科学研究的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和实现使得整个大学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创新中心。仅以我国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为例,全国高校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比为81%,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比为64%,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占比为76.6%。由于大学具有了科学研究的使命,成为了创新的中心,大学必然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展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思想氛围。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创新潜能最强的群体,在经历过大学创新思维的熏陶和创新活动的历练后,大学生本身或者已经取得创新的成果,或者为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潜在的准备;另一方面,大学作为创新的中心,本身也有大量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必须要用于社会、用于人们的生活,才有真正的价值,也就是它们必须要进行社会转化,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大学生一旦毕业就必须面临就业,最有效率的就业选择就是通过自身的创业把自身的和学校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样,大学生既实现了自己的就业梦想,也报效了国家和社会。此外,大学生经过大学的教育所养成的创新能力在日后的创业过程中必将彰显出来,使创业及创业成功的过程转化为一个新的创新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大学生是双创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不可替代的力量。

大学生参与双创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1.双创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并进而形成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和消费使用,带动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大学是创新的中心,所有的创新只有能够为社会带来价值才有实际的意义,大学负有社会服务的使命,而这一点恰好是履行其服务使命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通过将大学或者自身的创新成果以创业的形式在社会中得以实现,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学生是年轻人,充满创新的活力,一代代的大学生就可以将创新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它是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

2.双创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使其具有一种内在的创新潜能,通过创业实践,不仅把大学生的创新构想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创业梦想,而且自身创新和创业梦想的实现,一方面,表明了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创新和创业的结果必然会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双创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创新就是要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创业就是要以独立的、自我的精神做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如果把创新和创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意味着大学生以独立的、自我的精神做人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新的冲动和欲望,既削弱了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使自己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而这种创新如果不能与创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当今,世界创新无处不在,创业机会也无处不是,确实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有利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群体进行创新创业的优势可圈可点。首先,大学生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是有未来的人,有未来的人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必要进行拼搏,而拼搏就意味着有创新创业的可能。其次,在大学生的面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生活需要去探索,他们也必须要探索,否则,就只能止步不前、坐以待毙。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探索,使他们更加具备闯荡和冒险的精神,对每一件事、对未来的每一天,他们总想去闯荡和尝试,这是一种对未来和新事物的渴望,这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支柱。最后,大学生群体比之于其他群体,在创新创业上有着“大学”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大学生经过科学的训练,更加具备将自身内在的创新创业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成果和创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所构建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使得大学不仅在创新上而且在将创新转化为社会服务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氛围,大学生群体凭借这一优势和环境状态,在学习期间或者毕业后就更容易实现创新创业。实际上,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研究的过程,而且,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和社会服务的典范,也使得大学越来越容易实现官产学研的高度融合,这就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大学生参与双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大学生缺乏进行双创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创新创业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实现途径,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这些规律并熟知其实现途径,有可能使得大学生在迷茫中探索,既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还可能导致更多的失败。为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双创基本常识和方法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学必须为大学生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同时,大学还必须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大学的科研过程融为一体,而且,也必须使大学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大学必须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研究的平台,以及将这种创新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模拟创业或者实际创业的平台。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校的周边建立了许多科技研发基地,引进了大量的企业入驻这些基地。进入基地的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或者对大学的责任就是必须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并帮助他们实现创业的梦想。在德国,政府明确要求企业必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习的基地和机会,政府对这些企业还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无论是大学内部的创新创业平台,还是通过大学与外部之间所共同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其目的就是为大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2.大学生进行双创缺乏休学的制度条件。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大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学分方可毕业。有的高校还规定每个学期必须选择多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以及相应的绩点。如果大学生由于创新创业休学,就可能导致其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学分、达到绩点,当然就会影响其正常毕业。所以,将大学的“学年学分制”转化为终身学习的学分制不能不成为必要。另外,如何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后所取得的成果与大学生学业的毕业要求之间进行有效的挂钩,也是必须要进一步探讨的。如果说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认知世界、改造世界,那么创新创业所取得的成果不仅说明大学生在这方面已经具备了所需的知识,而且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3.大学生进行双创缺乏初始的平台资源。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必须要有基本的平台资源,包括房屋、实验设备、生产设施、信息平台等。如果这些平台资源不能事先提供并实现配套,必然使得大学生进行双创一开始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同时,大学生要获得这些平台资源以及开始初始的双创活动,也必须要有初始的资金支持,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说,双创活动就成为了“无米之炊”。所以,无论是大学生就读的大学,还是休学和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只要大学生有双创的愿望,都应该为其提供资源平台。这种资源平台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投资予以建立,也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由民间机构建立。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双创可以凭借虚拟平台以及信息体系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可用资源,特别是剩余资源,为大学生双创所用。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共享经济”,大学生参与双创完全可以凭借“共享经济”的方式构建资源平台,实现双创梦想。为了给大学生进行双创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国家必须要大力发展各种与双创有关的基金,基金可以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筹措、专家管理的方式设立。这类基金的根本使命就是要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成为现实,但由于是创新创业,显然存在极大的失败风险。因此,基金的使命必须要包括承担失败风险的责任,政府要为这种失败风险提供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持。整体上说,政府在搭建平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上,可以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构建信息平台,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包括所有的企业名录以及社会和企业可用资源的信息;二是政企、校企合作,用好创新创业资助基金,尽可能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将政策与市场化经营有效融合;三是搭建展示平台,要像欧美的证券市场那样,构造一个全面有效的路演体系,实现政企、校企联动,如搭建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者与投资者的互动平台;四是对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进行政策性扶持,尽可能降低创新创业者的风险。例如:按照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产业化、产品孵化和早期营销等环节出台相应政策。

4.大学生进行双创缺乏应有的信心。双创既然是创造性的,就必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失败意味着丢脸,失败意味着损失,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心理上可能难以承受。也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经济上也可能难以承受。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必须为大学生进行双创失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提供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必须弘扬创新创业的正气,对创新创业的成功者必须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创新创业的失败者应该给予更多释放压力的机会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就全世界的风投经验所得出的规律是“二八规律”,即风险投资者对创新创业者投资的成功率大体只占两成,这意味着创新创业者失败的几率高达八成,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成功的两成就足以弥补失败的八成,并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整个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用成功者为社会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弥补失败者的损失,社会不能让任何一个失败者由于创新创业而无地自容和无法生存。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个永恒的命题,创新创业既是大学生的内在愿望,也是国家和民族所需。但创新创业充满了艰辛和复杂,还可能面临失败。作为创新创业者本身,必须要有足够的胆略和胆识;而作为政府和大学,也必须为创新创业者构建基本的平台,提供各种必要的风险补偿。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现在是一个充满竞争并且日益激烈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如果没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我们就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是较高层次的后备劳动者。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现代大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具体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只有掌握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在不断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只有把创新潜质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可谓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而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求是具备创新思维。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已经把创新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日程当中,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和目标。

大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许多自身优势。大学生本身具有了一定的知识修养,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高,高起点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高校这样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获得新思维、新知识的渠道。大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群策群力,更能发挥出自身优势。高校日益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大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加上技术资源的丰富,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年华,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不断追求、不断求知、不断成长的黄金年代,充满激情和斗志,有着对创新的强烈愿望。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运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十报告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且提出:“要提升创新思维,首先要创新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不再是单一被动的传承,而是积极营造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对共享经历的解释。”因此,大学生思维创新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也非常重要。

一、培养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创新思维的积极因素

创新思维产生的首要前提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首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会敢于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有益于创新。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消极厌世,虚度光阴,不利于思维创新和课程学习。人生态度不同,人生亦会过得截然不同。

其次,充分利用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些因素在促成创新精神产生时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促成创新精神。

再次,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思维创新离不开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有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以及敢于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立。敢于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坚持不懈,不怕孤军奋战,最终会走向成功。

最后,培养大学生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没有对创新的追求兴趣,没有对创造发明的满腔热情,就不会有创新。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追求创新的合理价值观,培养大学生乐于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而创新的高尚道德情操。

二、建设利于创新的校园大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激情

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负有天然的责任,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培养方向,提出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培养目标。

其次,要建立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发明、设计、论文、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专项考核,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授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当下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知识融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创新潜质;实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和技术指导,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再次,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必需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回归教育的本质,倡导大学的创新文化,核心就是对于“人”的关注,以培养能够主动去思考“所以然”的独立个人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是实行综合化课程改革。加强核心基础课程的授课,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素质标准;注重文理结合,要求理工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文科学生也应该对自然科学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实行弹性学分制,跨系选课等,促进学生由知识专一型向多面交叉型转变,使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具有较为宽泛的知识基础。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做法是强调教,自上而下地推动,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改革之后应该是强调学,自下而上地拉动,学生主动,教师只是帮助和引导。学校积极提倡问题式、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启发学生更多地做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总结上面来,改变原来只是课上听讲、课下就丢在一边的现象,而且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在研究的内容上主动深入,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认知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要引入实践平台,开展个性化创新实践活动。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创新思维来自实践,服务与实践,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可以与企业、专业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使学生可以参与到更多的实际的研究项目中。当然,应该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和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教育是要培养善于质疑,有独立见解的人才,而不是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的奴才。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提倡怀疑精神,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权威、书本。久而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火花就迸发出来。

四、不断探索新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的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展所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而且,这种多媒体教学,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创设情境,能把一些静态物景动态化,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能把枯燥无味的问题趣味化。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从一定程度上打破固定思维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化为一种自主追求创新的心理取向。

总之,大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面临许多挑战,但教师更应该积极承担大学生思维创新和培养的重任。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知识经验对创新思维的双重作用,注意弱化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与创新,使现有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高峰,沈士团,主编.21世纪工程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江丕权,李越.关于大学生的思维训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4).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4篇

一以差异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塑造扎实的“创新”基础

公园中生长的植物是由各个科、属,各种生育期植物相互搭配而成的,这样的公园才会更加美观。但是,不同的植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属,有着不同的生长形态,需要的是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生育期、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差异是必然的。高校学生与公园中的植物类似,他们各自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相去甚远的成长经历,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智力取向,对未来的规划也是千姿百态[2]。面对着如此众多种类的差别,我们没有理由一定要让学生们“一刀切”的去发展,而且一刀切的发展未必对学生成长有好处。比如,有的学生善于思考,有的则善于动手;有的喜欢钻研,有的则喜欢模仿;有的喜欢创新,有的则喜欢保持传统,等等。教师不能强求每个学生都去不断创新,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趋向,因势利导地安排学生的发展方向。对于那些有创新能力潜力的要给予更加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对于那些对创新不感兴趣的,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好处,逐步培养他们对创新的兴趣。总体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人为本的差异化管理理念,采取求同存异的思想。因为,人们只有找到共同之处,才能解决冲突。无论人们的想法相距多么遥远,总是能够找到共同性。有了共性,就有了建立沟通桥梁的支点。

二以丰富的创新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些活动作为载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被融入到这些活动组成的各个环节之中,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比如目前教育部、一直在坚持组织的“挑战杯———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以及各个学校分别各自组织的各种创新活动、创新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创新”一词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氛围。这种氛围和环境的形成对于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宣传过程。当然,我们开展各种创新活动,还是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自身能力的实际情况,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的现实状况,以此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引,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设计。

三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动力,培养完善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内,极其强调应试的重要性,人们称之为应试教育。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创新人才培养则客观上要求各级教育必须实施创新教育,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3]。在这个过程的转变中,课程设置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是优化课程类别的设置,强调对创新性课程的倾斜。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课程;另一方面就是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更新,很多高校上课所采用的教材比较陈旧,尤其是一些没有教材的课程,教师们更是拿着不知道多少年前的教案,举着已经早就过时的例子给学生讲课,这样的方式何谈创新?因此,各高校一方面要优化对课程选用教材的监督,重点要突出教材内容的前沿性,选用那些能代表学科前沿而且是和学生能力需要的教材;而对于那些没有教材的课程,就要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统一模式的教学知识体系,也是要强调一些代表学科前沿案例的融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四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依托,构建良性的“创新”环境

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因此,如果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中研究创新的成果多,势必会使他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增加,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看到教师在不断地创新,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激情。从这方面来讲,教师首先应积极改进对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融入更多的创新性思维,要将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添加到教案中;其次,教学手段也要及时创新,不能单纯地把讲课定位在让学生听懂,而是要更多地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将知识立体式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进行演示,或者可以将实物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另外,教学组织手段要创新,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外,可以空出一部分时间,组织学生积极地讨论本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并和学生一起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在专业课的问题上,进行多元知识的融合,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大学生创新潜力;重视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民主化教育。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用科研成果中最前沿的知识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以扎实的实践课程为平台,激发持久的“创新”兴趣

目前,我们很多高校,尤其是在扩招政策开展后,很多高校的培养体系中,都不同程度地欠缺了实践环节。其实,实践是最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了,因为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这样远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要更加直观。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走出来,多参加实践活动,树立学生学习创新的“大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将发明创造、科研创造等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各种实际问题[5]。另外,各高校还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尤其要推进开放型实验室和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的范围,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以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6]。尤其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实践学习中,各种理论知识的物化可以非常直观地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而这种深入的理解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内化的产生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并要求人具有创新能力。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以理论知识扎实而见长的人才,转而需要的是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而且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是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以后我国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扭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路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很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多角度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加积极宽松的环境,这样最终才能形成更加适合的培养环境,最终促进了整个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于培养有独特个性、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我们也有理由坚信,在社会各界的一起努力下,高校的改革必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必将会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主流,高校最终也会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枫英,武震.创新性思维与灵感思维[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

[2]李玲.以人为本,注重差异[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0).

[3]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

[4]曹啸敏.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10).

[5]司继胜.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英语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革命,更是呈现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新媒体及其对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媒体技术对促进外语教育的发展,推动教学手段的创新,强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界已经开始注意到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导致近几年毕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条件不相符。所以,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英语的创新实践问题,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疑对深化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英语创新实践的影响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随着互联网、手机网、电视网三网融合,从QQ到飞信、微信,从博客到微博,从手机报到新媒体音视频,可以说是有了传媒技术,使得受众接受外界信息更便利,对事物的理解变得更容易,对外界的感受将更深刻,对世界的认知将更直接。近年来,各种新媒体资源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软件获得,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巨大的资源获得平台。各大高校创建校园网,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区域。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登录了解学校每天的重大信息,并且能通过统一检索平台免费查阅学术资料和文献共享。另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的传播手段,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方法相比,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强交互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事业,也提高了整体的英语教学质量。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被单纯地应用,因为这种单一的直接授课的教学模式会忽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研究表明,例如使用了小组合作性学习法、概念获得学习法、学生课堂讨论法、学生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能力途径,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脱离了以老师为主体的主导约束,处于主动、开放、较自由的状态,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的途径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在经济、文化、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学习英语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就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而言,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低下。例如,2008年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前6名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应该要有意识了,明白英语专业学生的训练方法存在欠缺。同时,何其莘指出“由于外语教学的固有规律,加之我们思想上的忽视,以往外语教学中强调模仿、复现、机械记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薄弱。显而易见,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然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研究大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英语微电影创作

必须指出的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过去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是以PPT为主要辅助手段,学生借助PPT协助自己的创新活动。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分配每个人的任务,将文字的内容制作成微电影,是学生完成创新表演的主要手段。在思想方面,拍摄微电影锻炼了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创新思维,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语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感受中外对话方式不同,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2.微信平台英语交流实践

英语属于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学习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练习应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能满足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要求。因此,开展网络公众平台交流就变得十分重要,如笔者班级建立了英语学习微信群,老师安排每星期打卡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利用微信群的特殊功能,学生可以自由在该平台上进行视频对话演讲,活跃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同时老师重点知识、口语能力检测试题、定期话题讨论问题、知识共享。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英语情景对话实践

在现今社会,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英语对话的基本能力。学生在大学英语中学习问候礼仪等,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就语言表达开设课程,在课堂上展开英语对话不足以成为难点。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情景对话成为学生开展创新的又一主要手段。在我们学校里,有专门开放的尔雅平台网站来供医学生练习英语情景对话。在心理方面,英语情景对话强化了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异国习俗的了解,开阔了自身眼界,留下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在语言方面,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4.即兴演讲实践

课堂英语即兴演讲也成为开发创新潜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上,一般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答题为辅,从而教给学生知识等。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授教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即兴演讲。在心理方面,课堂即兴演讲克服了学生面对大量观众紧张的情绪,缓解了学生压力,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在能力方面,这不仅是锻炼学生口语的机会,还是锻炼其反应能力的机会。

三、结语

英语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推陈出新,更是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平台。特别是新媒体领域的应用而生,不仅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开发创新潜力的机会。通过课后微信群的交流方式学习、拍摄微电影的表演手段,以及课堂英语即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用自己的头脑构思方案,计划一系列的步骤,更要自己参与到研究项目当中学习,进而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的英语复合型人才需求,深入研究大学生英语创新实践的能力就是必然。

参考文献:

[1]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7(3).

[2]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2007.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管理;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34-02

一、引言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该计划项目较原有大学生科研项目更强调过程管理,实施中期考核、经费浮动等管理方式:通过项目中期验收,给予科研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更多经费支持,同时减少或终止验收不合格项目的经费支持,此激励政策给大学生科研项目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各组织单位对本院获批项目进展情况有实质性掌握。本文拟对目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对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作用的体现做出概述和论证,并对新形势下对项目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探讨。

二、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大学生了解课本和课堂以外更多专业知识的机会,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组队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提供学生增强专业素养和多方面能力的机会。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使大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升,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三、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举措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本文将探索科学、有效地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方式方法及其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学院基层教学组织的严格评审

各教学单位对科研项目申报过程的评选是否公正以及能否严格把关,关系着大学生对科研工作严肃认真性质的认识,并对大学生建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有重要影响。在各学院教师认真评审的良好学术环境下,提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的各项目组会更加踏实、认真细致地进行前期资料整理及项目调查论证。

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为例,每年申报部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期间,历史学院都组织学院古代史教研室、近代史教研室和世界史教研室及考古教研室四个教研室负责人、院督导团教师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对学院本科生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公开、细心、科学的审核和公平、客观的排序,为各项目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推荐申报部级训练项目的项目组。逐年进行之下,这项制度逐渐完善、担任评审的教师公正认真,使得历史学院近五年来每年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部级项目答辩会的过关率都很高,获批项目数更是连年居武汉大学人文学部中最高。

公正合理的制度和严格执行的过程使得师生都受益颇深,严谨的学术风气培养了学生科学论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良好学术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院本科生的科研水平,使得学院连续多年在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获奖率居全校前列,多年在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中获奖率居学校前茅,近五年来在两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中,学院本科生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的好成绩,2012年学院本科生还在权威期刊《历史地理论丛》上发表文章,彰显了历史学院本科生优秀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二)宣传、组织申报和过程管理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研项目参与意识不仅需要依靠学院教师的指导、院基层教学组织的认真评审,还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对申报的良好组织和对获批项目的有序管理。本科教学院长和副书记及其领导下的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安排工作需认真、及时、有创意。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每年一度的新生入校见面会上,教学秘书都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重点宣传,使新生入校时即对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有全面、耳目一新的了解,继而介绍培养个人科研能力对其自身专业素养和全方位能力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学院还定期组织新老生交流见面会,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沟通大学学习、科研、生活、就业、考研等信息搭建平台,使低年级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的优秀学习经验。为保障高、低年级学生间的顺畅交流,历史学院还建设了一项特色制度——“学长制”:优秀学长不定期给予低年级学生有关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指导,这样一来,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大获裨益的高年级学生会在交流中介绍并建议低年级学生进行申报。由于宣传和组织的到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生历来对科研项目申报极为踊跃,201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数更是较2012年申报数翻了一番,且历年申报项目中从来不乏优秀者。

除了申报组织外,对项目的过程管理也是提高项目完成质量的有力保障。作为本科教学秘书,需组织各项目组按时提交申报书、安排好项目评审会;在项目申报阶段保持与学校教务部门的联系,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后,及时通知学生提交项目合同书;在项目进行中期,给予学生关于项目报告书写规范的指导,组织学生提交科研日志、中期报告和中期报告表,项目完成阶段组织各项目组提交项目完成报告表、项目完成报告和科研总结,并把关项目完成报告的格式;结项后期,安排学生经费报账。整个过程周期长、联系事务多,事务琐碎,如何做好该过程的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学秘书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作为项目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项目进程、给予项目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的指导,并严格把关每份报告的学术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过程各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只有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处理好所有细小的问题。

(三)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学院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学院设立研究小组,有的学院组织以科研工作为主题的项目大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建立了院级和教研室级科研项目,以支持和鼓励学生投入科研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历史学院自2008年起设置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并颁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此激发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努力创新的科研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研氛围,全面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进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研究所科研基金的评审采用的是校外专家盲评制度,将学生已经形成的科研成果匿名发给校外专家,综合校外专家评审结果,给予学生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奖励。此举对学生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项目评审的公正度增加了砝码,该制度实行以来一直广受世界史学生欢迎,切实资助和鼓励一批向往从事历史学科研工作的学生,使他们在大学学习成长过程中更加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这样优秀的培养制度下,历史学院每年都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中一半以上走向了海外著名大学和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为历史学科研究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新鲜血液。可见,院级和所级科研项目的创设为本科生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奖励机制的创设

1.对学生的奖励。为鼓励学院本科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在每年一度的保送研究生和奖学金评定中给予主持和参加部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完成项目的成员各自相应的加分,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

2.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科研项目完成的水平,所以指导教师对项目指导所投放的精力多少、是否与项目成员间定期沟通等作法关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质量,所以学院很重视对项目指导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每年度本科教学劳酬分配中都对指导并完成结项的部级、校级和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给予分配倾斜。

奖励机制的创设无疑对教师和学生投入科研项目的激情起到促进作用,使得教师为指导学生科研学习付出大把精力后能得到更多来自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肯定,使得学生在收获科研水平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兴趣。

(五)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间相互促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大三年级学生都会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奔赴各专业基地实习3~4星期,考古专业实习期为一个学期。

历史文献和档案、文物对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陌生,通过接触第一手资料,紧密结合实习内容与平时专业训练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科研内容,使得学生增强了以后从事史学研究积累处理档案资料的经验,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需要从宣传、评审到过程管理都采取认真、公正的态度,并不断挖掘新的思路来支撑和优化项目的实施,从而形成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多角度培养模式,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飞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项目管理实践[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2.

[2]吕卉.促使高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对策及意义[J].现代交际,2012,(12),230.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6-0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计划。该训练计划是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设立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1,2],主要目的是在通过实施训练计划时,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

一、高校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不断扩招和国家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毕业生在创新精神、主动性和开拓性等各个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所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面对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创业人才,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相结合,自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型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石河子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的高校之一。笔者指导了多项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这些项目,笔者深切认识到这些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以笔者指导的石河子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为例。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如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合成方法、材料的表征手段与性能测试等内容都了解较少。为了项目顺利开展,学生主动要求指导教师,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参加项目的学生深入实验室,学习如何使用相关专业仪器,集体讨论分享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加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均有显著提高,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开展项目能够提供给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在“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项目成员参观考察了石河子市天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让学生们切实感受电极材料实际生产、制备过程,并且让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实际的考察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方案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场地情况、技术条件、自身设备、具体问题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这些工程思维的拓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有一定意义,更为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知识系统性增强

参加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所学的知识比较离散、不系统,和实际需求、工程实践都是脱节的。实施项目时,学生才能够把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令本来很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简易理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需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课程知识“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等来解决具体问题,与此同时还能重新组织之前逐渐忘却的知识点。因此,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工程实践、实际需要与学生学到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系统性显著增强。

(四)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提升

开展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环节,学生想着顺利完成项目,就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彼此相互配合与通力协作。因此,在初期确定项目时,需要先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再一起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了解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背景、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知识,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制作幻灯片,顺利通过申报评审环节。

实际实验中,一个人很难完成全部的工作,因实验模块多、重复次数多、涉及面广,所以工作量特别大,这就需要所有项目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分工。通过完成项目,学生们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更加理解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真谛。同时,通过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共同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解决,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往往忽视了过程管理,而太过于注重结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但是对失败案例报道较少,缺乏对失败原因的剖析及应对措施等的教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提倡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应增加项目的针对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评价成员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收获,着重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二)处理好大学生学业和项目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修读的课程普遍较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得到学分对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大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事情无疑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种资格证书等。而对于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需要积极备考,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激励措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项目申请人可申请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如果能为其保研加分或提供对考研面试有利的证明材料,无疑会更有吸引力。

(三)完善教师队伍激励

目前,各大高校对每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展所需的分析、检测、调研等的费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需要指导老师解决部分经费问题,造成教师的指导动力不足。就拿石河子大学化工院的情况来说,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基本都有主持的项目,研究经费比较充足,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有限,造成了不少学生很难寻找指导老师。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就如何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教师指导一项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学生人数不少于3人,一年完成,计工作量60标准课时。每年评选若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其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并对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院(系)实行奖励。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果可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措施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仍值得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高教高职研究,2014,(30).

[2]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

[3]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

[4]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岳庆荣,任永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45-02

1 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1.1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健谈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就是说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

1.2 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要素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个人的知识、经验、禀赋、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有密切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升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3 想像能力: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约束,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先锋队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性工作。

1.4 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具体的讲,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1.5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1.6 批判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人云我云,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1.7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生物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8 实践能力: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1.9 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1.10 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不断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

2 如何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通过直接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可以灵活的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内容丰富的项目。为了能激发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并给予更多的挑战,刺激学生的集合和发散思维的教学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能经得起变化并自己示范发散性思维是最有效的。除了指定任务刺激创造性,教师还要提供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情境,进行分组活动除了能够增强创新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相互认可的机会和优势互补。

2.2 “询问―发现”或“提问―解决”的教学策略:创新能力与发现过程有密切关系,发现的经历会通过加强学生驾驭环境并产生新观点来强化创新性。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以经验去行事,世界只会原地踏步走。[1]以下是对“询问―发现”学习经历的几点建议:(1)创建一个初始经历,使学生愿意询问问题、概念、状态或观点;(2)向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情境及开始探索的途径;(3)为学生的问题提供信息资源;(4)鼓励学生进行试验并创新材料和设备;(5)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经历操作、讨论、试验、失败和成功的过程;(6)为学生的观点和假设提供必要的指导、肯定和强化;(7)创建积极的环境氛围将会产生较好的结果,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3 提升认知能力,强化创新能力:认知是由知识、推理技巧、算法的真实性及技巧和特殊才能构成的。认知取向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天赋是密切相关的。情感取向包含了美学、个人的感觉与情绪等等,这些都将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创新力的欣赏。在这个方面应以“强化创新能力的态度”为目标。情感表达在认知领域对于刺激创新力同等重要。事实上,所有的创新项目都应以教授“创新的态度”为重要内容。除创新态度以外,刺激创新性思考的另外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创新性思考行为中的实践可以加强创新能力(如促进分散思维,发表独创性观点);二是可以培养创新思维的技巧,分为个人的和标准的技巧。个人创新技巧是独特的,而标准创新技巧在创新理论课程中是可以传授的。一般来说,要想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1)要增强个人的创新意识(即愿意自发的进行创新性思考);(2)理解创新的主题;(3)会使用个人的和标准的创新性思维技巧;(4)努力自我实现(如达到个人潜能)。这就是培养创造力的四步模型:意识、理解、技巧与自我实现。由此可见,刺激创新力的最有效技巧除了提供外在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机会之外,和认知与情感因素都有关联。另外,在有关创新力的课程中运用真实的问题将会大大受益,因为这样会增加学习问题解决技巧的可能性。在学校中,大多数的创新力培训都是以增强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其实,改善转换的能力(即校正自己的经验,然后产生新的雏型)也很重要。所说的转换能力将增强学生在思考时的灵活性,会产生更新颖、更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此外,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很重要,因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需要一个有效的知识库来提取知识。

2.4 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的开发理论建议,应提供给学生想像的学习活动,而教学者着重于如何增进创意成果的呈现。创意成果的呈现与“个人兴趣”有关,这些兴趣可以是任务或目标。只要学生的兴趣越协调、越强烈,那么创新力就会越强。课程需强调学科的结构化训练,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思考。但是,课程也须弹性调整,以适合不同学生的独特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而课堂活动也应将学生作为学习领域中“专业询问者”的角色,这种角色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思考、感知和专业实践。同时,在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良师”与“角色模范”。事实上,大学教师的下列行为会激励学生的创力:(1)认真备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效知识和信息;(2)以非正规的方式授课,加强师生互动;(3)欢迎独特的观点,奖励创意和创新;(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接受,愿意进行创新,情绪乐观时,在智力上极富有挑战性。激发创新力的六种资源包括:(1)智力(2)知识(3)思维方式(4)人格(5)动机(6)环境情境。其中智力有两个方面与创新能力有关:问题的定义再定义和洞察力。有创新力的人不仅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还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应该对所选择的问题负责到底,而教师则需要为学生寻找问题提供机会。关于那种富有洞察力的思维是人们在寻求解决弱结构问题的好方法时会用到的一些技巧。建议教师多提出一些弱结构问题以促进学生富有洞察力的思维。

2.5 增强知识储备,完善人格特质:知识作为创新力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必须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并可能作出创新性的贡献。但是要注意,所学知识不应损害人们思考的灵活性[2]。而思考的方式则是人们选择使用和利用他们的智力和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也与某些人格特质有关,(1)容忍模糊点(2)战胜障碍的意愿与意志(3)成长的意愿(4)冒险的意愿。

2.6 突破经验定势:我们生活在一个经验的世界里。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大小事件和现象,都成了人生的智慧和资本。常有人说:“我吃的油比你喝的水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等。人们常以经验多而自豪。经验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经验具有指导性,有时经验具有局限性,这要因事因人、因时因地,灵活处理,此时经验才有价值。据说,哥伦布在横越大西洋的航程中,船上带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一天傍晚,一位老船员看见一群鹦鹉朝东南方向飞去,便高兴地说,我们快要到陆地了,因为鹦鹉要飞到陆地上过夜。于是,哥伦布指挥船队向鹦鹉的方向追去,终于很快发现了美洲大陆。经验使我们在处理常见现象时得心应手。但经验并非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经验也给我们带来不少沉痛的教训,[3]如果我们把计划经济的经验拿到市场经济中来,把封建社会的经验,再搬到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验少的青少年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约束。如:7岁的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G小调泼罗乃兹舞曲”。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应具备十大创新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不同的有效途径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国家贡献出应有的才干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培,等.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M].第1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161

[2] 贺淑曼,等.成功心理与人才发展[M]. 第1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275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设立与认证,是高校推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成果基础上,展开创新实践学分认证主要理论分析,籍以为高校推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的内涵

创新实践学分指的是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学校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并取得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成效或成果,经过学校相关负责部门评审认证后而被授予的学分。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的一种有形记载和综合评价,创新实践学分独具自身特性:一是创新性;二是超出性;三是成果性;四是认证性。

创新实践学分认证,在这里指的是学校创新实践学分负责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大学生参加的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进行监督、综合审核和评估后,承认其成效或成果,并参照相对明确的量化标准给与这些学生相应学分的过程。

二、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的研究进展

(一)近年来,国外对学分及其认证途径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国纷纷通过建立“学分银行”认证学分的途径,如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澳大利亚学分转换计划和韩国学分累积制度等,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目前,从认证项目数量、大学参与度、学生参与度和所涉及专业领域等方面看,认证规模及其实施模式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实践研究较为成功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ECTS)、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韩国学分银行体系、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等,均对包括创新实践学分在内的学分认证的主要途径和做法做出有益探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发以及党的十的召开,不同程度强调“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届时,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探究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证途径,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受国内学者、理论专家和学生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

一是从不同角度诠释创新实践学分的内涵。赵环宇(2008),张似阳(2008),秦记洪(2013),曾扬阳、高兴(2014)等从创新实践学分的具体项目内容、获取程序,阐述创新实践学分的内涵。此外,各高校相关制度的规定,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课外8学分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等,均从实施创新实践学分的不同认识与态度,定诠释创新实践学分的内涵。

二是从性质与功能视角探讨创新实践学分的特征。综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华正伟(2005),于文梅(2005),华正伟、刘洁(2006),乔玉香、安立龙(2010),顾嘉、唐永升、邵苏玲(2011)等从创新实践学分的性质及其功能的角度,提出对创新实践学分的特性与特征的不同理解,这也侧面反映出创新实践学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是从不同侧重点探究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现状和完善途径。根据目前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显示:于文梅(2005),刘洁(2006),王力与唐甜甜(2006)等从创新学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等方面,探讨创新实践学分的实施现状;蒋新兰(2009),阮彩萍、章联军(2010),乔玉香、安立龙(2010),乔玉香、胡章(2010),曾扬阳、高兴(2014)等从不同侧重点,探究创新实践学分的完善途径。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及启示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内理论界关于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具体表现在:1.是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度还不够。2.是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缺乏系统研究与整体把握。3.是总结现有文献资料,发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途径的研究深度不够。

随着高校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研究必将成为国内各大高校与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重大理论性与实践性课题。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一定经验,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反思,深入探讨当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启示:

1.是全面正确地深入理解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

2.是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及其认证。

3.是创新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晨,顾凤佳.国外学分互认与转移的探索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9-14.

[2]顾嘉,唐永升,邵苏玲.创新学分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34-36.

[3]李健.新形势下国内外创新学分实施的异同[J].中国电力教育,2012(z2):150-151.

基金项目: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证的途径探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创新范文第10篇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绩。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就主要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探讨。1.辅助教学,延伸教学辅助教学,延伸教学,即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采取以服务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题目的选择要注重辅助教学的目的,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辐射性。理论与实验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实验需要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同时理论也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5]两者在教学体系中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同步发展、统筹协调的。采取这种模式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做中学”、“探中学”。这种模式的实验项目虽然在成果的体现上并不直接,很难产出高水平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论文或成果,但其潜在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保证了教学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后续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在实验过程中既给学生坚定了完成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其学习探索的兴趣,注重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学习边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项目通常分为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基础层——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能力入手,加深、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实验室安全和操作规程熟练,了解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自行设计实验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二是深入层——在基础层的前提下,使项目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创新研究性,从熟悉实验仪器设备及其使用入手,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在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从兴趣出发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并进行创新。2.科研引导,导师管理以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或部分内容作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项目的设立,让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以及某些领域的科研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导师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即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教学制度,由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6,7]我国许多高校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大量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中,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8]教师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中主要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在项目的选题、学生的指导当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细致严谨,引导学生学会科研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开展新实验的科研能力。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且要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培养成导师的助手,辅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实验,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优秀学生的实验结果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这种实验项目模式既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锻炼培养了学生,也服务了教师科研。3.兴趣带动,竞赛激励实验项目从兴趣出发,主要针对参赛作品,学生自由选题,并自行设计完成。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培养、锻炼和展示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深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愿意通过竞赛去展示和验证自我、肯定自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该实验项目就是要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培养其探索精神,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使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在其执行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注意各方面问题,主要概括如下:1.项目的设立与开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即使相同学科的不同实验项目其难度也相差甚大,因此对参与项目的学生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根据实验室或可利用的实验环境与需求设立题目。选题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兼顾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及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持续性。避免设立的题目过于难和宏观而导致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产生距离目标遥遥无期的感觉,最终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半途而废,这样往往会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要做到题目难度适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既要考虑到其实行的难度和安全性,也要考虑到项目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是否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项目开展的意义。2.注重基本功训练,规范其实验安全行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学生安全更为重要,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违规操作和粗心大意造成的。从基本操作开始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基本功,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是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不同的学科其实验形式各异,涉及的操作安全也各不相同,如电工实验涉及到电力和用电安全,化学实验涉及到化学药品安全,财经学院的实验项目和法学院的实验项目则涉及社会安全等。危险不仅来自于实验本身,还来自于物质的毒性、电器使用和操作等方面带来的安全隐患,如化学实验经常会使用一些有毒或强腐蚀性且易燃易爆品很容易引起中毒、烧伤等意外事故,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电工实验是以电源为载体,不安全因素较多,设备容易损坏,甚至对人体和实验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当然,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麻痹大意与违规操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实验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同时需要指导教师不仅在项目选题、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过程及项目材料的撰写过程中严格把关、悉心的指导,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教师应及时提醒,教会学生各种防范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应通过指导与讲解使学生谨慎的同时也要打消学生的顾虑,排除障碍,大胆实验,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是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3.注重成果,更注重过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注重成果,但更注重过程。通常教师对本科生的能力和毅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教师科研普遍只是与研究生培养相关联。但本科生对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很高,让本科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不仅有助于增强本科生的信心,还能培养其坚毅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真正的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审视,对实验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重在发掘学生的研究性与创新性而不是苛求实验的结果,给学生过大压力。[9]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通常题目较难,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允许学生失败,使学生在实验的失败中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才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意义的成果。

本文作者:赵秀春徐国凯张涛陈晓云葛平淑工作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上一篇:管理学创新范文 下一篇:教育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