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04:49:07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

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个人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各高校近年来都在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充实了安全教育体系内容,完善了安全教育的制度保障,更新了安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但总的来看,多数安全教育主要针对法律法规普及、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而系统研究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的论文很少见,仅宋海军以校园环境为视角阐述过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1]。

事实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必要的财产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财产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缺少了是万万不行的,尤其是公司或集体的财产,更是容不得半点闪失。另一方面,财产的丢失或被盗有时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其他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诱发,导致校园乃至社会的不和谐。

一、大学生财产安全现状

2012年针对大学生财产安全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发生过财产被盗案件的大学生比例为35.3%,这比杨中文[2]的调查结果高8.3%。被偷盗财产涉及现金、银行卡、一卡通、衣物、笔记本、手机、背包、自行车、书本等,这些都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由此表明,在校大学生属于财产被侵害的高危人群,且这一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发生几率远高于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问题。此类案件同样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心理状态,影响到其对社会的认可,乃至其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所以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对财产被盗场所的调查显示,发生在校外的比例为52.7%,略高于校内的47.3%。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园环境的层面上,还应放到社会大环境的层次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

从被偷盗的学生的年级分布来看,发生在一、二年级学生中的比例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说明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成为偷盗分子的选择对象。低年级学生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丝毫保护个人财产的意识,导致其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财产被盗的事情。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财产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从对于财产被盗后的处理方式上看,只有19.4%的学生选择报警或报校园110,这比杨中文[2]针对高职学生调查结果的23.6%还低,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自认倒霉,不做任何处理。由此可见,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部门对类似案件的处理不力。

二、大学生财产安全现状解析

1.个人财产安全意识淡薄

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3],其中也包括个人财产安全意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圈为学校和家庭,真正处身在社会环境中的机会很少,对社会的认知也较少,对社会现象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实际经历,也没有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等观念,缺乏实用性强的个人财产安全防范意识;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知之较少,在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不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社会保护,甚至对法律缺乏信心;绝大多数大学生从未参加过勤工助学、社会兼职等工作,所有钱物均来自家庭的无偿供给,其自身不知道挣钱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甚至有人认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错误观念,对个人财产缺乏必要的自觉保护意识。

2.家庭财产安全教育缺失

在独生子女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对“子成龙,女成凤”更加渴望。与此同时,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教育存在较大的短视性和局限性,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其社会认知和适应的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包括财产安全在内的子女安全教育。另一方面,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时间,限制其生活空间,人为封堵了他们外出接触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使年轻人在真正步入社会前丧失了自我养成财务安全保护意识的机会。

目前,多数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普遍欠缺财产安全教育。高校普遍重视“三防”(防火、防盗、防骗)硬件设施建设,但对财产安全的防范教育力度有限,更有甚者,此教育内容为空白。就是在防范措施上,也有部分高校对防范规章的施行缺乏长期性、持续性,只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一笔带过,使防范教育流于形式。[4]

4.社会环境并非完好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满意,各类偷盗案件大大减少,人民财产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上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或多或少干着偷盗的事情,甚至有些是职业偷盗分子。正如作者的调查问卷中显示的,在各类车站、公交站台、人流密集的商业区等,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提升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职能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安全保护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力度,加大检查频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堵塞漏洞,明确各具体分工区域,确定具体责任人;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责任心强、战斗力强的安保队伍,加强对校园盗窃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强校园、特别是关键场所的巡查力度;在公共场所如教学楼、宿舍区、食堂、体育馆、操场、办公区等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区域安装监控设备;适时开展财产安全演习,并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另外,包括大学生财产安全在内的大学生安全问题是所有师生员工的事情,校园内的所有人员都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财产安全保护的工作中来。

2.开展行之有效的财产安全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开设必要的法律和道德教育课,结合政治学习时机开展课外教育,利用讲座、对话等形式开展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学生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意识,提高大学生对财产来之不易的认识和珍惜个人财产的观念。

在财产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枯燥的理论传授,应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智力特点,多结合实际案例,以事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享中主动总结归纳财产安全教育的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财产安全事故的应变和处理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财产安全防范的自觉性、主动性。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更容易让学生把知识点记住、记牢,并切实掌握。因而,在传授对个人财产的保护措施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可让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和具体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如知识竞赛、安全演习、普法讲座、有奖征文、案例说法等。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真正掌握财产安全保护的必要知识和方法。

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园,为大学生开展财产安全教育。事实上,财产被盗案件在社会上发生的比例远高于校内,因而在对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过程中必须囊括校外安全措施的内容。毫无疑问,在社会反扒、防盗方面,社会人有更多、更全面的教育体系和实战经验,特别是反扒人员和公安人员。把他们请进校园,让他们与广大学子零距离接触,直接讲解法律知识,传授财产保护方法和经验,效果必定很好。

不可否认,大学生中不免也有个别人有贪图便宜、顺手牵羊、乃至偷窃的想法或行为。故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警示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不能完全独立开展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的情况下,必须将该部分内容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切实把财产安全教育开展起来。

3.把握关键节点,开展财产安全教育

新生入学、包括寒暑假在内的所有假期和毕业生的求职应聘期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的时间节点。在这些关键点上,更有必要开展财产安全教育。在这些时间段,应以安全提醒、财产携带和存放提醒、案例讲解等为主,这些措施能在瞬时间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从而确保大学生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宋海军.独立学院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培养研究[J].广

西教育,2012,(7):63-64.

[2] 杨中文,曾亮,等.高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J].职业时空,2011,7(6):158-159.

[3] 武敏,李艳,等.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与能力问题研究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6):

122-125.

[4] 关明伟.浅谈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途径[J].吉林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权;学生权利;冲突;协调

一、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冲突的现状

1、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财产权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29条规定。学校有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护学生人生财产安全。并基于该目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处分的权力和权利。与此同时,财产权作为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大学生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理论上不易成为学校管理权处分的对象。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在课堂上玩手机、平板;日常宿舍中热得快、电饭煲等有一经查处给予没收使学生的财产权屡屡被学校的管理权所侵犯。

2、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人身权的冲突

在学校,学生有权进行评教活动,但学校却利用自己的自主管理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都限定在一定的框框内。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高校有保护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对高校大学生不可以体罚、人格的歧视,这些都是大学生人身权的一部分,也是高校管理中需要十分注意的方面。

3、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学校对学生违纪的事实、处分结果张榜公布、是学校将学生的分数公布于众等等,这些都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冲突的事实。大学生大部分为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他们的隐私权在法律条文上是有保障的,但是学校有权制定一定的规章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且出于安全考虑,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从而产生冲突。

二、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管理权逐步自主化,虽然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学生的维权意识也有所提高,但还是出现了学生的隐私权、财产权、人身权等受到侵害的现象。原因何在,我想还应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高校对学生行使管理的正当性及其权力限度。学生进入学校就是为了受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要要求高校享有对学生的管理权。但是高校的管理权也是要有限度的,不可以侵害学生权利为代价;第二方面,由高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权限造成。就高校管理而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是有可能造成高校管理权侵害学生权利的原因。而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渐提高,但目前为止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关于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保护的法律少之又少加之学生权利受侵害后法律救济渠道又不畅通,加剧了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第三方面,在对近几年关于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案件中,发现以下问题:1、高校对学生做出的处分畸重;2、高校的管理行为有程序瑕疵;3、学生权利义务的分配不合理;4、高校自制的校规校纪不规范,有与法律及规章相抵触之嫌

三、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协调的建议

高校管理秩序是我国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权利保护也是法治进步的重要板块。怎样才能在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中寻求一种平衡,我提出以下建议:1、改革高校管理模式。转变“管理本位”为“学生本位”的观念,切实为学生考虑;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减少工作当中的疏忽;逐步完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制度,从制度上减少冲突;2、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应当遵循的原则,高校学生权利保障应当遵守尊重学生权利原则、坚持法律优先原则、坚持正当程序原则、坚持按照正当比例原则;3、逐步完善立法。虽然国家在维护大学生“学位授予和学位证书的颁发方面”有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等,但在具体保护大学生的权利问题上仍存在非常多的问题;4、规范内容及制定程序的完善。在修改的过程中对影响学生重要权利的事项实行法律保留同时高校管理活动程序应当完善,最好应当让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5、提高在校生的法律意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6、严格依法管理,依法治理;7、疏通救济渠道。 完善教育系统内部的申诉制度;扩大行政复议范围;建立教育仲裁制度;健全教育司法救济制度;成立专门的非政府组织——大学生权益保护协会;8、加强对高校管理权的监督;9、平衡两者的权利,创造和谐校园。对高校管理权的限制应该是有限度的;对大学生的权利诉求也要进行必要性考虑。

结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正逐步加快,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也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逐渐从一个封建家长式的管理者向现代服务式的管理者转变,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也逐步提高。然而受传统办学模式影响,高校管理理念过渡缓慢,加之高校管理方面法律滞后,暴露出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益相矛盾的问题。对高校行使管理权过程中的问题及我国大学生权利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好的行使管理权也使学生的权利免受侵害。(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马鹰. 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冲突分析[M].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张金辉.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大学生权利的冲突和平衡 [J];河北法学;2011年02期

[4]黄晓峰.试论高效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冲突和平衡[J];黑河学刊;2009年02期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大学生权利冲突

一、高职院校的权力与大学生的权利

1.高职院校享有自主管理权。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逐步将权力下放给高校,高职院校同样享有自主管理权。《教育法》第28条和第43条、《高等教育法》第11条和第53条规定了高等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及学生应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实施管理和纪律处分的权力,并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

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权是国家行政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赋予学校的权力,具有行政权力的性质,这种权力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上的一种自由裁量权。学校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制订哪些规章制度,怎样制订和执行,都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问题,主要由学校内部决定。这种权力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高职院校学生的权利。在接受教育的特定时期,学生的身份和地位比较特殊,既是公民,又是受教育者,同时又足消费者。学生作为公民和消费者,享有《宪法》和民事法律规定的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又享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的权利。概括起来,学生的法定权利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受教育权。《宪法》第46条和《教育法》第9条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可以要求学校和教师中止影响其受教育权的一切行为,并获得补偿和救济权利。

二是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学资源权。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合理使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实验室设备、图书馆书刊资料等有关教学资源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权利,这是受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受教育权的体现。《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三是选择权。即大学生享有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或者接受其他服务的权利。具体包括:(1)专业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或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和学校,包括转专业和转学,当然这种选择权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管理规定。(2)课程、教师、学习进度和修学方式的选择权。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有权选择选修课程、选择课堂,对个别教学法态度不好、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有要求更换的权利。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可以拒绝参加学校赢利性劳动或过重的体力劳动。(3)就餐、购物、住宿、娱乐的选择权。

四是公正评价权。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成绩档案中,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获得相应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五是获取相应知识权。大学生缴纳_r一定数额的学费,就有权要求高校提供至少与学费价值相当的知识、设施、服务;有权要求教师认真上课,保证质量,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教育设施、教学资源和教师,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有权拒绝高校增设毕业条件、标准,随意加重学生的负担。

六是知情权。大学生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发展状况、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本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以及经费投入等基本情况有全面了解的权利。对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制度、评价结果都有知晓的权利。

七是参与权。大学生享有与教师、管理者同样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特别是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学校事务,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享有提出意见、参与决策的权利。2005年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保障了学生的参与权。

八是监督权。一是监督学校资源的使用,二是监督学日常机制的运作。大学生享有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进行监督的权利。学生可以就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应予明确答复。

九是救济权。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服务中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4条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学习努力、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纪律的学龄前生,均有权提出贷款申请,以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种权利不能因为公立与私立、普通高校与成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十是人身权。公民人身权被视为“天赋的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身份权主要指因为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包括亲属权、亲权、配偶权、荣誉权等。

十一是财产权。大学生享有财产受到妥善管理和保护的权利。大学生对其财产享有独立的所有权,只要不违法,学校无权没收其财产,也不能以学校名义对学生处以财产处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财产应该得到学校的管理和保护。当学校没有尽到保护职责使其财产受到侵害时,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学生有使用学校公有财产的权利,学校有为学生提供其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义务。

十二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指个人对其智力成果的独占排他利用从而取得利益的权利。学生对其付出了劳动、贡献了智慧的论文、著作、作品、科研成果及发明创造享有知识产权,学校和教师应给予充分尊重和保护。

十三是申诉权。“无救济则无权利。”当权利法定后在事实上或社会生活中遭到否定时,必须设立一种保障机制,使之能获得及时的救济。《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200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规定学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听取学生或其人的陈述和申辩。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二、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对大学生权利的侵犯与分析

政府下放给高职院校自主管理权是为了保证其教育职能的实现,这种权力实际上是公众权利的让渡,而且主要是被管理的大学生权利的让渡。该权力的存在应以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为前提,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高校要自我约束管理权,接受法律的审视和社会的监督,否则极易造成学校权力对学生权利的侵犯。调查表明,高职院校为了实现统一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屡屡发生。1.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依法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学生名誉关系到其在学校的地位、人格尊严、老师同学对其信赖程度,公正的评价、良好的名声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学生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高职院校在管理工作中,侵犯学生名誉权的现象较多。批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但一些教师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考虑语调和语气,动辄训斥学生,甚至使用一些挖苦、嘲讽、伤害性或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责骂、体罚学生等,这无疑构成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践踏,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另外,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鉴定或成绩评定时,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或能力水平给以评价,然后公布出去,也是对学生名誉权的侵犯。

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和死者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高职院校学生有权对个人信息与生活情报进行控制和保密,禁止他人公布其个人信息与私人秘密。高职院校在实施管理时,学校管理权和学生隐私权发生冲突的现象很多,而且不可轻易断言是否存在侵权。如舍务管理人员晚上叫门查寝;安全检查部门对学生的衣物、床铺、箱包的搜查;老师对夜不归寝学生的细细盘问等等。这些行为是否构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还需要将其放在具体背景下全面分析。但学校的下列行为是构侵犯学生隐私权的:一是学校对学生违纪的事实、处分结果张榜公布,这是权力的膨胀与泛化,是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二是学校将学生的分数公布于众。考试成绩属于学生的隐私,学生有权决定是否公开、对谁公开以及在什么场合公开,学校无权采取张榜公布或通报的形式将学生分数公之于众。

2.侵犯学生的自由权。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大门紧闭,将学生局限在围墙之内。学生需要外出办事必须由老师开具出门证,有时间和次数限制。从法律视野看,这种封闭式管理是学校管理权对学生自由权的覆盖和湮没。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晚自习制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到班级自习。有些班级秩序很混乱,不利于学习;学生为了完成作业或学习计划想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但为了遵守学校的自习制度,无法自行更换学习场所,否则要受到扣分等处分,这也是对学生自由权的侵犯。

3.侵犯学生的中诉权。《教育法》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都对学生的申诉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的申诉。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处分学生时还是先处分后告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或者没有,或者形同虚设,学生的申诉权无从享有。

4.侵犯学生的财产权。具体表现为:(1)罚款。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设有罚款的处罚措施。如班级管理制度中规定学生旷课、迟到、值日不合格、打架、校园内吸烟等违纪行为要受到数额不等的罚款处罚。殊不知,这种处罚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因为罚款是行政处罚,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定的授权组织才能实施,其他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无权进行。(2)没收学生财产。如: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对学生在宿舍内使用的禁止性大功率电器予以没收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看的课外书或玩弄的手机、MP3、游戏机等没收的行为,都没有法律依据,属于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行为。(3)强行要求学生购买教材或参考书。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教学的需要,对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进行统一购买和发放,甚至在学生入学时就收取了数额不菲的书费,这种作法无疑是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4)学生宿舍或公寓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松散,保卫工作不到位,致使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学生宿舍或公寓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一旦被盗,学校很难破案,又不主张向公安机关报案,学生只能自认倒霉。(5)教学服务“缩水”。学生付出了学费,但学校不能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也属于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高职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中专院校,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仪器、实验实训场所、计算机房、体育设施、图书藏量等教学资源存在很大局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各院校扩大招生使教学资源更加匮乏,影响了学生各种技能素质的提高,学生的付出没有实现物有所值。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把一种意识、思想、行为经过培养逐渐内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

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的重任大部分由辅导员来承担,然而大多数辅导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多少相关培训。他们对于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法律意识淡薄而侵犯学生正当权益,或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能依法保护学生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现象。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对待学生财产权问题。首先是学生财物被盗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还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遇到的学生财产被盗事件80%的作案者要么是在校大学生,要么有在校大学生的间接参与。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向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作为经常和学生直接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有更多可能与学生发生财产纠纷。有的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淡薄,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取收受财物;更有甚者私自制定规则,对违规的学生或者班级进行罚款。这些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在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辅导员的违法行为不但对自己有害,还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二)侵犯学生的知识产权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论文著作署上教师其本人的名字。大部分学生因碍于导师的面子或者是对导师在学业上的指导的感恩之情而默默地接受。高校辅导员应当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但自己要知道窃取学生劳动成果是违法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知识产权,更要帮助学生增强依法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能力。

(三)处理学生被处分问题不恰当

对违反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警示、引导、规范的重要手段,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直接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原则,对违纪违规的学生给予帮助,实事求是,并告知其享有申诉权,允许其对处分决定进行申诉。总之,高校辅导员在对违规学生进行处分时应当注意程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整个过程的合法性。

二、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作为在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依法开展本职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最注重的是应聘者的学生干部经历、应变能力、学历等方面,而对应聘者的法律素养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辅导员并不具备法律知识,虽然在上岗之前或者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会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但是其培训内容对法律知识的重视不够,辅导员的法律素养依然是参差不齐。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2003年7月17日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

三、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举措建言

当前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但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欠缺系统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辅导员依法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有效性。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一)加大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力度

目前高校辅导员通常为“杂牌军”,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法律、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其中法律知识是他们最为缺乏的知识。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辅导员,法律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还是奖惩等都受法律的约束。高校应当尽力加强对辅导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并将他们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的法律知识细化、具体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与考核,使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成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加大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宣传力度

要通过多种渠道对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进行宣传教育,把一些经典案例放在法律知识研修班、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沙龙上进行研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辅导员的法律意识,使辅导员从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到将相关法律知识内化为其自身的行为准则甚至习惯。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界经常提到的“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做到依法律己、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有理有力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普及力度

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学校加大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使学生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水涨船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无形中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成为辅导员自己的迫切需求。

四、结语

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自觉地依法办事,这也是做好其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依法治校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办法,促使辅导员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良性发展。高校辅导员需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宪法》《刑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还有所在院校的《学生手册》,切实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树立依法管理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随机应变,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2]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我们在干什么,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停止正在做的事情,静静地注视着国旗的冉冉升起,直到国歌停止、国旗升旗仪式结束。这种行为即是一种潜意识,也是一种观念内化的结果。依法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内化为高校辅导员的潜意识,使法治观念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但自己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也应该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覃壮才.高等教育法规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维波.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3(5).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权;消费者权益;高校学生;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F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09-02

目前,由于高校学生管理日趋法制化和规范化,大学生的权益保护也被逐渐提上日程。随着公众法制观念的普及以及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意识到了要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学生与高校之间的法律纠纷,其实质是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与学生拥有权利之间的冲突。本文拟从产权理论入手,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内容,探讨高校学生的权益保护问题。

一、产权、教育产权与高校的学生管理

关于产权理论,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产权也称财产所有权,是指存在于人和客体之中或之上的完全权利,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租借权、用尽权、消费权以及其他与财产有关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产权研究的视角延伸至各个领域,于是出现了关于教育产权的定义和理论。以往学者在明确教育产权的归属和其定义域的同时,也对其权利束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研究。学者崔玉平认为:“教育领域内的产权都可以成为教育产权。它既包括教育机构的产权,也包括教育的和学生的人权等”[1]。而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中,几乎没有学者将产权的思想延伸至学生的人权方面,尤其是学生的人权等权益保护方面。

二、高校学生的价值实体问题

在我国,学生起码具备除自身以外的两个价值实体,即公民和消费者。现实中,很少有观点认为学生是消费者,而认为学生是学校管理中的被管理者,这就为学生的权益保护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学生本身的权益和作为消费者的权益都没有受到合理合法的保护,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从受教育者或者公民的角度

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根据《教育法》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包括听课权、活动权、建议权、考试权、学位权、择业权等。近几年,全国许多高校管理者不恰当行使教育权和惩戒权,在学籍处理、学位授子、后勤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

2.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很多高校都在学生违纪处理条例中规定,对在校学习期间发生不正当或结婚者给予退学处理或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处分。这种禁止大学生婚前和结婚的规定与社会发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背离,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值得关注与探讨。

3.侵犯学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与其他公民一样,学生依法享有财产权和人身权。但有些高校为了谋取利益擅自动用或者克扣学生财产,如奖学金、助学金等?鸦还有些高校没有经过物价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向学生“乱收费”或私自提高学生的生活、学习用品价格等。

(二)从消费者的角度

以往学者研究的消费者涉及到了读者、妇女、农民等,但却很少将学生列入其中。从消费者角度看,学校向学生收取学费并提供教育服务,学生缴纳学费、接受教育服务并享有各项权利,事实上就是在承担消费者的角色,学校则是作为固定的消费场所和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九大权利: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有关知识权、人格尊严和民族习惯受尊重权和监督权等。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学生的权益受到侵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侵犯了学生的安全权。在有些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尤其是宿舍的管理存在很多隐患,学生的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既然高校录取了学生,并收取学费,就应该对其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对学生的安全有一些保障。

2.学生不具备知情权。高校的很多决议,尤其是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条例条文的规定,很少征求过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管理过程缺乏民主机制。学生拥有的只是事后知情权。

3.自主选择权。学生作为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往往被强制剥夺。例如,苏州某高校在研究生的住宿管理中,强制学生必须统一住宿在校内,学校在贯彻统一管理的“政策”时,其实牺牲的是学生的利益。

作为消费者,学生的很多权益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对于高校的管理者而言,若要做到高校的后勤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如何协调学校与学生权益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理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一)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关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学校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制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向学生收取学费并提供教育服务,学生缴纳学费、接受教育服务并享有各项权利,因而两者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第二,两者之间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及学位条例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具有管理权(包括处分权),从而使高等院校成为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于是,高等院校在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和学生之间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从法律上讲即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第三,两者之间是一种准行政关系。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虽然受到国家法律的授权对学生进行某些方面的管理(诸如学籍、学位等),但学校与学生之间仍然不属于纯粹的行政管理关系。同时,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又不能简单从平等民事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毕竟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法律授权管理的职能。学校对学生承担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属于一种社会责任,类似于行政管理,即准行政关系[2]。

(二)把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是一种教育机构,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因而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是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于学校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义务都分别作出了规定,为高校和大学生享有其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高校是组织管理系统,学生是该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高校是组织者,学生是被组织者,因而高校和学生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高校作为履行特定职能的特定主体,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职能范围内自定规章、自主管理的特别权利,《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教育部《规定》对学校的办学自的具体内容作了细化。法律也规定大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承担和服从学校管束的义务,否则高校将有权依据自定规则限制甚至剥夺学生的某种法定权利。这样的公法规定与私法约定并存的状态决定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有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又有不平等的行政管理关系。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学校对学生给予处分、进行学籍管理就属于行政关系,双方之间不存在自愿、平等协商等问题;而此外的诸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与生活服务、给予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等就属民事关系。

高校不是纯粹的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管理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在承担一个组织机构和职能行驶机构的角色,这个机构在行驶职能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定、修订自己的管理制度,还是具体行使管理权和处分权,都应当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授权范围之内进行。无论是从产权的角度还是消费者的角度,都应该重视学生的权益保护,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力争使学校的管理井然有序,并且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四、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权益保护的对策

首先,从产权理论出发,确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3]。遵循产权理论中有关人权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权,维护学生的利益。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高校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其次,完善学校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相协调、相衔接,不能与现有的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要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必须从健全制度规范入手,必须以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权益、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尊重学生权益的规章制度。

最后,强化学生管理,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强化学生管理,实际上就是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根据消费者理论的有关规定,学生不是简单的被管理者,而是拥有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既然学生是消费者,所以,学校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还是生活都要力争做到“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建立高校和学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处理高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维护学生权益的过程中,无疑高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在统一管理和特殊问题的处理上,要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在“法”的范围内更好地行使高校的职能,促进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

[2] 陈刚,陈洪宗.依法治校与学生权益保护[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2005,(2).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权利 司法保护

近几年来。高校侵犯学生权益现象屡见报端,学生状告母校的诉案也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与高校管理理念陈旧,对学生权利保护重视不够,以及整个教育法治化进程落后不无关系。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主体.其权利保护是实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司法机关应当用法治的理念和法律思维的理性,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制度和程序,切实保障和维护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各种正当权益。

一、大学生权利解析

(一)大学生权利的主要内容。本文探讨的大学生权利,是指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相应不作出或作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律对大学生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权利。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授予高等学校管理权力的同时也规定了大学生的权利。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学生享有的其他一些权利.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国家教委的规章《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学生有转学、转系、停学和退学的权利,有参加社团、创办校内刊物的权利。有按照法律规定程序举行游行、示威活动的权利等权利;第三十五条规定:“具有学籍的学生,德、智、体合格,学完或提前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及格或修满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本科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学士学位”;第五十一条和第六十四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允许本人申诉、申辩和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学生对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有通过正常渠道积极向学校和当地政府反映的权利”等。这些规定,正是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依据。

(二)侵害大学生权利行为的种类。大学生权利受侵害突出表现在高校管理中对学生的侵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受教育主体公平、公正地普遍享有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教育的权利。”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宪法和法律保护,《宪法》第四十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在现实中,全国统一高考,不统一的录取分数线,造成不同地区考生入学的不平等。

二是侵犯学生名誉权。学生名誉权是学生依法享有的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学生名誉关系到其在学校的地位、人格尊严以及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赖程度。法律保护学生的名誉权。但是,高校在管理工作中,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将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这些都可能构成了对学生名誉权的侵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三是侵犯学生财产权。与其他公民一样。学生依法享有财产权,但一些高校以各种借口侵犯学生财产权。如有些学校以学生自己保管财物不安全为由.在未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代其保管:有些学校甚至为了谋取利益擅自动用学生财产如奖学金、助学金等:还有些学校没有经过权威部门的同意而向学生“乱收费”或提高为学生提供的生活用品的价格。

四是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享有要求教师、学校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并客观真实地记录在成绩档案中,在完成相应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二、保护大学生权利的法理基础

根据“有权利必救济”的法律理念,对于受侵害的大学生权利理应受到司法保护,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屏障。而实施司法救济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厘清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

(一)特别权力关系。

对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学界大都认为应属于公法人内部的“特别权力关系”。秦惠民教授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为基础,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复杂结构的法律关系,其中既包括隶属型法律关系,又包括平权型法律关系。但隶属型法律关系,即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是其主要特点。在这种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完全对等。”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这种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标的实现而对于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我国法律对于高校自主管理权的确认和维护,可以理解为法律对于高校作为一种公法人内部“特别权力关系”的确认和肯定。

(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有学者认为,高校代表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其对学生的管理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并非为了高校自身的利益,其所行使的管理权具有公法性质。同时,高校与学生法律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因此,普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而公法性质的关系是要有法律的监督,须接受司法审查。我国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在客观上有其特殊性。我国的行政法沿袭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创设了“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这一概念,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将高校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为“权力与服从”,使得高校成为法律不能触及的“国中之国”。不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外部行政法律关系的观点便于司法审查高校的管理行为.但是不利于保护高校教育必需的自主性管理权。

(三)民事法律关系。普通高校和学生首先分别作为法人和公民而存在,他们作为平等的民事主体享有财产权、人身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民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属于私法性质。主要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从民事法律关系讲。双方必须平等履行各自义务。但是在我国普通高校特殊的环境下,民事关系的双方,实际地位并不对等,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服务合同,明显属于“格式合同”的性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校规定的状态,这使得高校民事法律关系行政化、权力化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从表面上强调了高校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推崇意思自治、契约自由。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实际上是以一种理论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就是将一种行政管理关系说成民事关系。单纯地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认定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不利于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四)教育契约关系。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能否用教育契约的观念来认识,尚存争议。有学者提出,应当用教育契约的理论重新构建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认为高校是从事公共服务事业的法人,高校与学生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法律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教育契约关系中,强调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平等,把高校和学生作为两个平等独立的主体,而不是一方服从另一方权力约束的关系。

综上学术争鸣.笔者概括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视为支配与隶属的关系,维护学校管理的权威性,但也有条件地承认法律对学校权力的制约,即当学校的行为对学生的前途产生重大影响时,学生可以就受到侵害了的权利诉诸法律。二是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视为平等的关系,重视对学生人权的尊重与保护,将学校的管理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充分保障学校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可以说,两者理论各有利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承认学生享有司法救济的权利。

三、大学生权利司法救济的途径

对大学生权利的司法救济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对不同类型的侵害行为采取相应的救济手段予以救济。救济手段主要有行政救济、民事救济和宪法救济。行政诉讼救济主要针对处于特别权力关系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权利;民事诉讼适用于平权性关系中受到侵害的大学生权利;宪法诉讼救济作为一种特殊的救济形式,是以上两种救济手段的有益补充,主要针对那些通过一般法律和手段无法得到救济的遭到侵害的受教育权利施以特殊的法律援助。以下就具体的救济方式予以一一阐述:

(一)大学生权利的行政诉讼救济。行政诉讼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对被诉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活动。大学生权利能否通过行政诉讼取决于被告主体是否适格。在诉讼主体适格方面阻碍最大的当属公立高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受传统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影响.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特别行政关系不能寻求司法救济.最多只能寻求内部申诉渠道予以解决。但随着特别关系理论的发展以及

实行特别关系理论国家司法实践中成功尝试的影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观点和做法也逐步趋同.公立高等院校作为公务法人的一种已经被公认为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特别是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l条明确将行政诉讼法被告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使学校等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被确定为法定行政诉讼的适当被告。

(二)大学生权利的民事诉讼救济。如上所述,大学生权利受到行政机关或公立学校侵犯时,大多是由于双方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型教育行政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予以救济。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双方属于平权型关系时大学生权利受到与他相平等的学校一方主体侵犯的情形。此时,学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予以救济。该类案件主要包括非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纠纷、接受委培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公立教育机构)与委托委培单位或个人之间的教育纠纷、公民与公民以及公民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教育纠纷。比如,在委培法律关系中,双方以意思自治为前提,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以等价有偿为特点达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关系。如果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违反契约方式侵害约定的受教育权的行为是一种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依据《教育法》第8l条规定,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学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应有的救济。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中除了校生之间以契约为依据的法律关系遭到破坏而以违约责任方式恢复被侵害的权利外。对学校以外其他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及社会组织侵害大学生权利的,也应通过民事诉讼以追究侵权责任的方式矫正、恢复、补救被侵害的权利。

(三)大学生权利的宪法诉讼救济。教育领域的宪法诉讼救济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立法机关的教育立法,以及对现有教育法律和政府关于教育事业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就审查结果作出合宪有效或违宪无效的判决。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尚未实行。我国法院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宪法法庭或。普通法院也未被赋予违宪审查权。实际上,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处于分散零乱的状态.各校规章制度也多以管理为名自作主张,侵犯人权。宪法诉讼对于理清教育法律法规问的关系,使整个教育法体系在宪法的领导下达到高度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对侵害大学生权利的行为直接适用宪法规定进行司法审判。众所周知,我国法院判决多以部门法条文为依据,但大学生权利中的重心——受教育权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却没有具体的规定及保护方式。实际需要与法律缺位的矛盾必将促使权利受害的大学生直接依据宪法提讼。早在2001年,对于轰动一时的“齐玉苓诉陈晓其冒名顶替上大学一案”,最高人民法院经反复研究,公布了法释[2001]25号《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嘎确指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一做法开创了我国宪法司法化的先河.同时也为大学生权利的司法救济提供了更广阔的途经。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福建高校治安状况总体是安全稳定的,但也还存在着各类安全事故危害师生人身安全、治安案件多发、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问题日趋增多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复杂化,加之对校园安全管理重视不够、防范不足和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科学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清洁校园及周边环境;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D6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2)06002506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高科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高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社会的安定和谐。长期以来,福建省高度重视高校的安全稳定。但随着高校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办学规模以及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发展,福建高校安全情况仍日趋复杂,校园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为此,本文就福建高校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加强福建高校安全管理有所裨益。

一、福建高校安全现状

福建省于2003年通过了关于建设“平安福建”的战略部署,将“平安校园”建设纳入范畴,并于2004年全面启动;2010年4月16日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福建省“校园安全”专题培训计划》(闽教安〔2010〕3号),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全省学校安全工作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2010年5月15日,福建省教育厅发文《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闽委教宣〔2010〕19号),要求本科高校、省属高职高专院校深入贯彻2010年5月3日全国、全省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安全防范工作,切实维护我省高校安全稳定。福建高校的安全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但是,由于高校安全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福建高校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一)各种事故危害师生安全

1.火灾安全事故。高等学校发生火灾是造成学校和师生财产损失的严重因素,甚至有爆炸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比如2010年11月8日福建省某大学一教学楼火灾和2011年6月12日福建某职业技术学院女生楼大火,火灾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也不同程度的造成了财产损失,妨碍了教学秩序。

2.交通安全事故。交通安全是影响福建省高校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福建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省师生非正常死亡145人,其中交通事故死亡43人,比去年同期的22人增加21人[1],约占死亡人数的2966%。

3.食品安全事故。(1)“食堂社会化”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后勤社会化”以来,有些高校食堂的卫生条件简陋,通风条件差,冷藏设施不足,食物变质腐化快;有的食堂业主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降低成本,往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给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2011年5月5日,有媒体以“福建大学校园遭遇‘染色馒头’”为题,报道了福建某大学校园售卖“染色馒头”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再次关注。(2)校园周边饮食摊点安全问题。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安全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各高校周边“三不管”的“学生街”更是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隐患所在。某大学老校区的“学生街”,是福建省知名度很高很繁华的学生街。每天晚上,这条学生街人行道上挤满了三、四百个各类饮食摊点,周末更是食客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大小摊位生意兴隆。但这些摊位食品卫生令人担忧,一卖福鼎肉片的摊主直言:“做肉片只需要技术,不需要任何卫生证件,四、五年来都没有人上门检查,只需要交少量的卫生费就可以了。”[2]安全隐患让人不寒而栗。

4.高校医院、医务室水平低,造成安全事故。高校一般根据本校师生的规模设置医疗卫生机构,但大多数高校师生抱怨校医院“条件差、水平低、治愈难”。根据一份名为“泉州校区医务室现状调查”的网上问卷调查,问及对校医务室的印象如何,6066%的人选择“一般”;校医务室卫生水平,4918%的人选择“较好,有时消毒”,2951%的人选择“一般,有点脏乱”;有关医务室就诊后的治愈情况,4262%的人选择“效果不明显”,2295%的人认为“没有好转”;当你生病时,选择去医务室的原因,有8852%的人选择“方便”,2295%的人选择“价格便宜”,只有约1639%的人选择“医疗效果好”。[3]2009年4月28日晚9点发生在福建某大学08级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一女生死亡的事件,就是因为校医误诊,延误救援时间所致。

(二)治安案件多发影响校园安全和稳定

治安案件多发是当前高校治安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治安案件的日益增多,给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2010年第一季度因为治安问题死亡14人,比去年同期的1人增加13人。[4]

1.醉酒闹事、聚众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高校中,学生的饮酒现象极为普遍,酗酒者也不在少数。酗酒,直接损害身心健康,也是构成校园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心理尚未成熟,思想不稳定,容易冲动。醉酒后因行为冲动,意念模糊而打架斗殴、闹事的不在少数,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再者是问题,大学生不仅影响学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诱发违法犯罪,有些因为没钱而盗窃抢劫,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诸多隐患。

2.学生校外租房安全隐患大。当前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的现象,在福建高校乃至全国都很普遍。租房比例高的学校已经达到10℅以上。从主观上讲,学生租房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方便学习,有的是为了打工方便,有的是为了谈恋爱方便,也有的仅仅是为了舒适。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从安全的角度讲,学生校外租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一方面学生租住的是私人住房,不属于学校的管辖范围,容易形成学校对学生安全管理上的“死角”。[5]另一方面学生租住的房屋一般是廉价房,安全设施极差,财物容易丢失。周边居住的人员又很混杂,互不相识的人之间合租以及当下流行的“异性合租”,都隐藏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1.侵犯财产类案件高发。财产类案件是发生在高校的刑事案件中最常见也最普遍的一类案件,主要以校园盗窃和诈骗案件为主,具有发案率高、涉案标的小和作案手段多样化等特点。(1)校园盗窃案件居高不下。盗窃是校园发案率的一个高增长点。据福建省公安厅的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福建省学校及科研单位共发生侵犯财产案件11181起,其中盗窃案件9330起,比例高达8345%。(2)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根据福建省公安厅的统计数据,福建省学校及科研单位发生的诈骗案件,2007年99起,2008年241起,2009年157起,2010年221起。校园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从传统的语言诈骗逐渐转变为高科技诈骗。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作案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网络进行诈骗。二是通过手机电话、短信进行诈骗。据福州市上街分局通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福州大学城发生的49起刑事案件中诈骗案件就有22起,其中网络诈骗高达63%,电话诈骗案件占27%。[6]

2.侵害人身民利案件。根据福建省公安厅的统计数据,综合2006年至2010年5年的情况对比分析,福建高校侵害人身民利案件总体呈下降趋势,杀人、和绑架案发案率较低,其中2009年和2010年的杀人和绑架案件发案率为零。伤害案件每年大概有75起,最低是2009年21起,最高是2006年有114起。数据来源于福建省公安厅的统计资料。

3.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其隐蔽性和危害性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犯罪更大。从有关部门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省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却呈下降趋势,且多为在校大学生。2004年福建省破获的33个网络“黄毒”嫌犯,大部分为大学生。2004年省公安厅通报的9起部级、省级督办相关案例中,一部分网络“红灯区”的“帮主”是年仅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嫌犯在网络上开设“红灯区”,并自称“帮主”,在网络上提供大量的、电影和文字,有的还开办论坛,进行网上“流”,有的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等等。大学生网络犯罪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问题日趋增多

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在经历过高中阶段紧张学习和迎考之后,有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大学后,有着新的环境、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适应,面临着来自社会、经济、学习、乃至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一部分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心理比较脆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若自身不能很好地调节,又得不到外部关怀,则会发展为精神疾病,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比如自杀或者杀人。[7]2009年上半年高校非正常死亡人数13人,其中高校自杀8人[1],占非正常死亡人数的615%。2011年3月3日上午,福建某大学管理学院发生一起女生因失恋而自杀的事件,2011年5月24日,另一所大学一大四学生因为“挂科”太多,心理压力太大上吊自杀死亡。据调查,在自杀的学生中,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学业及就业压力、感情纠纷及家庭原因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福建高校的安全形势还是比较复杂和严峻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高校内部和周边的环境日趋复杂

1.高校人员组成的复杂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被广泛推广和采用,高校内部的人员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大量商业机构和务工人员的进驻,使得原本以学生为主的校园变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小社会”。这些从事务工、经商、服务的暂住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学校的基建、后勤、校和系办的工厂、公司、实验室、校卫队等部门,从事建筑维修、后勤服务、承包经营、门卫巡逻等服务性工作。这部分人数量多,流动大,文化水平偏低,法制观念、安全意识淡薄[8],容易发生盗窃公私财物、打架斗殴等危害高校安全的事件。

2.高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治安环境的复杂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高校人员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高校也由原来的相对封闭转变为全面开放。在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格局是教学区、生活区和家属区的“三足鼎立”。有些高校邮局、银行、营业厅、超市、宾馆、酒店、理发店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还有公交车、电瓶车直接进入校园。这种复杂的格局,容易被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混入其中,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

高校周边商业圈的形成也使得高校周边的治安环境日益复杂。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将学生作为摇钱树,致使无证食杂摊点、饮食店和“三室两厅两吧”大量出现。复杂多变的治安环境引发大量的治安问题,给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9]此外,很多高校处在城市繁华地带,校园周边人流、车流量大,且绝大部分实行开放式管理,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供人游览,这样使得周边的治安环境更是错综复杂,极易滋生安全问题。

(二)高校安全管理重视不够,防范不足

1.多校区办学或合并办学的弊端。多校区办学或合并办学往往出现各个校区分开、分离的现象。最常见的是“一市多区”模式,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新旧校区,分属闽侯县和仓山区。也有一些是“多市多区”模式,如华侨大学,两个校区分别在泉州市和厦门市。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容易滋生安全问题。一方面,地理上的分散,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各校区在专业设置、学生素质和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在高校安全管理实践中,出现相同或者类似的安全问题时,在处理上大相径庭甚至矛盾,不利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学校的安全稳定。

2.高校保卫工作被动滞后,“重形式,轻实效”。高校保卫处主要是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治安管理,开展消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提供服务。有效预防和遏制政治事件、各类案件、火灾事故及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高校安全保卫的一项重要职责。但在实践中,很多高校的安全工作重心都在处理事故和善后工作上,而忽略了安全工作的预防,没有“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待到安全事件发生,手忙脚乱,被动应付。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尽管很重视学校的安全宣传工作,却没有深入落实。只注重形式上的宣传,却没有深入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安全工作没有做到深入民心。很多高校有开展“消防安全月”,或者是开展“消防安全周”活动,但只限于拉几条横幅,挂几张图片等流于形式的工作,真正落实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安全演练的很少,以至于发生火灾时很多大学生连灭火器也不会使用。此外,高校的保卫机构队伍建设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难以胜任当前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面对目前高校治安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思想、新点子。

3.高校安全基础设施不足。高校安全基础设施是学校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安全设施跟不上而谈安全,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据调查,福建省福州市将近80%的高校的安全设施存在使用不合理和老化问题。比如,消防安全水管被用于清洗楼道,灭火器长期闲置,没有及时更换,出现过期等。又比如建筑物没有安装防盗网,没有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或者是消防安全标志损坏等。此外,围栏、防护栏、门窗、楼梯、扶手、活动场地及相关设施设备未能全部符合安全标准。部分高校校园交通设施简陋,道路拥挤,缺乏校园交通标志,事故易发地带也没有设置减速挡板。

(三)大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

1.社会经验和安全防范意识匮乏。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社会经验相对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碰到人和事不会分析判断真假,容易上当受骗。在遭遇不法侵害时,不懂正确维权,容易吃亏。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对于潜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估量不足,马虎大意。比如,钱包、电脑等贵重物品随意放置,门不上锁或者是将门钥匙放置在门梁上;又比如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等。

2.心理障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自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新旧观念的碰撞和多元价值趋向给青年学生带来诸多困惑。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突然变化的生活交际圈难免有些无所适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外部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从高学费引发的经济压力到高校扩招后激烈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压垮了一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最终因为无法释怀而发生安全事故。

三、高校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安全第一,稳定压倒一切。针对高校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是福建高校安全稳定的关键所在。

(一)科学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清洁校园以及周边环境

高校后勤社会化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也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但后勤的社会化,绝不意味着学校对后勤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相反,学校对后勤仍然有管理权,后勤应对高校负责。因此,科学管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学校要支持后勤实体自主用人、自主聘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后勤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确保后勤管理有序进行。

同时,应当加强校园管理,更好地应对高校周边人员及环境成分复杂等问题,清洁校园以及周边环境。首先,要加强学校的出入口管理,对于进出校园的人员,应该严格登记、检查;对于电线、危险化学品等应该定期检查;对于宿舍的管理实行不定期检查制度;同时配合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对校园周边的不法摊贩和可疑人员积极举报,消除潜在隐患,彻底整治周边环境,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侵害师生安全的不法行为。

(二)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高校保卫部门应该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高校保卫组织的管理对象是本校内部,其工作是通过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和各种措施的兼行并用,防止各类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自身的安全和教学、科研、生产等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高校保卫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预防。要完成这项任务,就是要坚持专业性预防与群众性预防相结合,坚持预防工作与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相结合,坚持预防和预测相结合,把预防工作渗透到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去。此外,保卫组织还应该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把各方面的力量动员组织起来,相信和依靠群众,真正的实现综合治理和综合预防。[10]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安全保卫队伍。高素质的高校安全保卫队伍是高校安全的保证。各高校要建立健全保卫机构,负责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对高校安全进行管理,协助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案件和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但现在高校安全保卫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人员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素质不高,碰到安全事故不会处理,消极处置。因此,高校应将安全保卫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教育培训、实战演练、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促进高校的安定稳定。对于多校区的安全管理队伍,可以采取“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强化职能,区域管理”的队伍结构模式,有利于保卫力量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动;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减少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11]

3.全方位完善安保监控体系,改善高校安全基础设施。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安保监控体系,一方面可以对企图违法犯罪的人员起到警示和威慑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案发后作为侦查违法犯罪的有力工具,为迅速侦破案件提供有效保障。

加强校内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管钱、管物部门和重点要害部位落实铁门、铁窗、保险柜和防火、防盗报警器,配备足量适用消防灭火器材,设立机动车停车场,完善消防、交通安全标志。[12]换句话说,从减少群体安全事故的角度来说,必须完善防火设施、救生设施的配置;从个别事件来说,要建立完善的校园交通体系,配备足够的医疗卫生资源,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

1.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要尽快适应环境,提高独立生活和处事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在与人交往时,不轻信他人,保持应有的理智。[13]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安全教育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举办“消防安全周”或者是“消防安全月”活动,现场模拟消防急救,让消防安全深入学生的心;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民主法治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正当权益。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根据自身条件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或是专、兼职心理医生。学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应定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为他们答疑解惑,协助解决学习、生活以及朋友交往中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通过心理释压和心理疏导,使大多数学生及时、顺利地度过难关,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事故,甚至是自杀和犯罪。

总之,福建高校的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打造“平安校园”,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关于2009年上半年全省师生非正常死亡情况的通报[EB/OL].(20090707)[20120810]..

[2]周学华,魏凤林,于振铎,刘义飞,等.浅析高校食堂“社会化”带来的安全问题[G]//王文湛.学校安全工作指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23125.

[3]问卷星.泉州高校医务室现状调查[EB/OL].(20101205)[20120810].http:///jq/543851.aspx.

[4]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考评的有关规定》的通知[EB/OL].(20100622)[20120802].http:///newsInfo.aspx?pkId=77473.

[5]王文湛.学校安全工作指南[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2930.

[6]上街分局.近期上街大学城区新区各高校多发诈骗案情况通报[EB/OL].(20110412)[ 20120812].http:///News_View.asp?NewsID=123.

[7]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安全稳定调查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8]王健卉.论新形势下高校外来人员的治安管理[G]//王文湛.学校安全工作指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8287.

[9]施祖美,林轩春,庄伟廉,陈金章,张本钰,等.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王文湛.学校安全工作指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99105.

[10]王有红,李兰枝.高校保卫组织必须把预防工作作为主要任务[D].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2005:117123.

[11]枫时林.特大规模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探索[G]//王文湛.学校安全工作指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158162.

[12]张少杰.构建高校安全保障新体系[G]//王文湛.学校安全工作指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241245.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学生权利不同程度受侵害的现象,并从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维护学生权益的角度出发提出系列维权对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寓环境。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工作事关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但尚遇到许多新问题,存在诸多不同程度的侵害学生权利的行为。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强势话语,新一代重视自我权利,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依法管理,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巫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阐述目前公寓管理存在的系列侵权现象并从法制管理的思路提出若干对策,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侵害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

权利或称权益,这里专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指体现国家意志上的法律法规所承认和保护的一般性的行为规则。其含义是:作为法律关系主体即权利主体或享有权利人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和资格。

大学生在公寓生活、学习,与之相关的权利主要有:在公寓学习权、休息权;交费住宿(即与学校订立住宿合同)的自由权,住宿交费的知情权、监督权;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学校保护的权利;因违纪或违法受行政处罚后的申诉权、申请复议权,等等。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和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后勤服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损害了学生的权益。过去,各地高校学生免费住宿,而现在学生都必须向学校交纳一笔不菲的住宿费,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校与学生之间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学校是房东”、“管理就是服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理念,要求学校转变角色,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对待顾客—学生。但因体制因素制约,学校弱化了对学生服务的意识和工作质量,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切实利益,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误解、怨言、不满和矛盾,无法赢得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阻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水电故障维修服务态度差,学生无权参与制定水电费的补助标准;抄表、计价不公开,缺乏透明度;交费一样却要住宿不同年代建造和配套的生活设施不同的公寓,所住楼层、距离澡堂远近以及所处的周围环境等也大不一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尽管如此,学校还往往用行政手段迫使学生在校内公寓住宿,以保持高住宿率,确保学校的收人,实质上是剥夺学生订立合同、选择服务的自由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乏力,成效低。扩招后生源质量、生均资源占有率明显下降和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使宿舍管理工作产生了新问题。有的学生在公寓通宵达旦地沉溺于麻将、扑克牌或电脑游戏;有的肆意酗酒、猜码、吵闹;有的违章用电,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从楼上乱扔东西、倒水,室内烟味、酒味、汗臭味弥漫其间等等。公寓内脏、乱、差成为老大难问题。本来实行学分制改革以后,各班级已经没有固定的教室,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学生公寓中学习、生活,学生公寓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工作名存实亡。部分管理者工作缺乏耐心,对违反规章制度又不主动认错的学生,动辄“株连”,集体处罚,严重地伤害了无辜者的情感,从而把他们推向学校及其管理者的对立面。而那些违反学校纪律,视情节和事后态度被学校给予行政处分的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挨罚的地位。正是校方管理不善,客观上侵害了大部分在学校住宿公寓的同学的休息权、学习权和人身安全权利。

(三)规章制度和住宿收费欠公平和透明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律规范”。但是,从法理的角度分析,学校管理学生的行政权力是学生通过契约让渡的、赋予的。学生之所以要服从学校管理,即让出或者失去自己的部分权利和自由成为公共权力,是要获得在学校对他们的人身自由和生命财产的保护,实现平等的权利。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学校也要遵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意志。

由于社会不可能提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这么多民房供学生自己住宿,在学校住宿成为学生的必然选择。学生集中住宿实际上就是大集团消费,学生完全有权选举和组织代表与权利相对人(学校)就住宿的条件和价格等合同的实质性内容进行协商谈判。因此,学校在将自己的收费申请报送当地物价部门审批前,充分征求和吸收学生的意见,以做到公平、合理、合法但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单方面行政行为,并不主动听取民意,学生的合理性建议和正当性理由常被忽视。

(四)人身、财产权利受侵害。学校对学生的浸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公寓管理水平、生活条件和后勤服务质量是目前各高校招生宣传介绍的硬性指标和必选内容。学校向考生宣传,目的是希望考生报考本校,是希望与学生订立就读合同的要约。但是许多新生报到(承诺)之后常常后悔,有被欺骗的感觉,因为学校提供的住宿条件与招生宣传资料货不对版,学校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事实上构成了对新生履行合同义务的违约。其二,在利润的驱使下,不少学校借口统一要求的名义为新生购置军训服装、校服、宿舍生活用品,普遍存在质量瑕疵、价格欺诈。其三,线路改造不及时和扩招后用危房继续作宿舍使用,常常潜伏着安全隐患,随时会给学生的生命财产带来灭顶之灾。其四,学校为节约开支,保安力量有限,宿舍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财物失窃案。其五,近年不少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其六,学校或后勤服务集团无一例外地将围墙或学生宿舍楼底层作商业出租,繁荣的商业和闲杂流动人员进人学校造成宿舍周边安全环境恶化,侵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严重干扰了毫无商业利益的学生一方正常的学习、生活,损害了学生的行动自由权利和带来人身、财产安全隐患。

(五)校园成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法外桃源”。对于学生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学校总是本着“家丑不外扬”的思想,担心影响学生前途、学校声誉和综合治理考核评估成绩,不问行为性质是否已构成违法,习惯于将案件扣在校内处理,不恰当地代之以行政手段来解决,使学校真正成为“法外桃源”。如个别学生连续作案二十余起,总价值达万余元,最后公安机关主动介人,启动司法程序,学校不得不开除其学籍以自保声誉。因而笔者认为,似这类案件应根据情节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防微杜渐,绝不能扣压瞒报,养痈成患。

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对策

(一)履行合同义务。保障学生权利。从民事法律的规定看,该项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是合同的当事人,两者地位是平等。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学生作为租赁消费的主体,有权根据后勤服务的态度、质量和规格,对之提出批评意见,甚至选择拒绝接受服务,搬到校外住宿。即便如此,学校也无权强行要求学生接受。另外,法律规定“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承租人在租赁物需要维修时可以要求租赁人在合理的时间内维修。因不可归责于承租人的事由……承租人可以减少或不付租金,甚至解除合同”,“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等等。这表明法律对出租方—学校在服务质量、人财安全保障等规定了种种义务,学校应明确自己作为房东的义务和责任并切实履行,让学生住得称心满意,从而保住住宿市场(高住宿率),稳定收益。

(二)建立和健全学生参与制订规章制度的机制。要学会正视学生在公寓中的权利,凡是涉及学生收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有学生自己的声音。建立反馈机制,虚心听取和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是为政者执政为民,顺应民意,体贴民情,尊重民权的反映;建立学生民调机构,涉及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先调查后施政,民所不欲,勿施于民,做好稳定工作;设立主管学生校长和后勤处、学工处学生处处长助理,出台宿舍管理措施前先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宿舍管理事务法律顾问,涉及学生权益主动征求意见;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公寓自律(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管理,行使与校方对等的谈判权,以及住宿问题、收费工作、后勤服务和履行合同义务的监督管理权力,赋予他们与学校各级部门进行沟通的权利,促使校方做到服务与收费公平,切实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合理性要求。

(三)依靠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竞争。经营学生公寓,有稳定的生源作为常客,有国家政策合法收费作保障,有可观的利润诱惑,可以使许多社会资金投资学生公寓建设和物业管理,学校就可以腾出资金集中力量投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或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与物业公司谈判,或可以发包给学生住宿和物业公司管理,监督物业公司,充当维护学生权益的角色和利益代言人,又可以警示部分未发包的学校公寓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学生权利不受侵犯。超级秘书网

(四)加强对教育者的法制教育,促进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管理的最高效率和水平。对于情节较轻的违纪行为,诸如情侣夜间在宿舍‘“煲电话”等行为,学校不必要兴师动众,组织专门力量巡查,或者将违规者名单公之于众。这种习惯于用手中的权力对认为不合乎其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蛮横地制止,就是过度扩张行政权力的行为靠刚去制比和行文处罚成本和代价太大,又显失合理性和法律依据。近年来,多所高校因开除“非法同居者”屡遭败诉,这正是校方忽视人权,权力过分滥用的后果。大学生都已步人成年,生理和,合理已经渐渐成熟,爱一个自己爱的人和被别人爱,应该是他们享有的权利,只要不是触犯非法同居这条红线就行。再者,符合结婚条件的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婚姻法》又做了具体规定,《高等教育法》也明确地作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表述,学生与社会上其他公民一样有权享有婚姻自,学校其实不必也无权“禁婚”。至于担心出事和质量问题,学校只要对他们在校住宿的安排及教育、管理问题等做些相应的工作就完全可以了(作者有另文阐述此观点)。对那些公德意识淡薄的其他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引导来解决。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日前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一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

“留言板”以中南海新华门和“为人民服务”影壁动画页面为封面。网友点击进八留言板首页就可以给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网友留言可以个人的“网友”身份,也可以“党组织”或单位名义;同时,网友可以查看所有留言,也可以就其他网友的留言进行点评。在目前的诸多留言中,房价、教育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最受关注。中央从关心民生到聆听民声,实现了真正的“直通”。

关键词:

服务基层入员公考不再加分

日前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出台了《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今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加分日益泛滥,“你加我加等于大家都没加”。并引起舆论的广泛质疑。重庆、内蒙古、四川、河南等多个省区市,开始取消了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内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加分优惠政策。招考贵在公平!

关键词:

“中产”面光鲜心难堪

近来,“中产”成为描述中国经济生活的热词。外表光鲜的“中产”,表面的高薪与实际的生活负担并不成比例,不断上涨的房价及各种生活费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及对现实和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让他们的幸福快乐打了折扣。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半生财富,再加上“短腿”的社保、高强度的工作、子女教育、户籍门槛…・-国内的所谓“中产”背负着种种生活压力。“房奴”、“车奴”、“卡奴”、“孩奴”……浸透着“中产”的苦恼与无奈,也使建立“橄榄型”社会显得长路漫漫。

关键词:退休年龄暂不凋整

有关“延迟退休”的说法近日流传甚广,实行了几十年的退休年龄真的要改了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我们注意到国外有一些国家在研究、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同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国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我国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一句“暂不调整”,就是一粒“定心丸”。

关键词:“苦一代”被“了克”

生还是不生,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能力问题,靠个人奋斗拼出一条血路的“苦一代”,在延续“生命”的抉择前彷徨,甚至退缩。“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我宁愿不生,因为没有能力去培养好下一代。”这句话听上去十分残酷,却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的心声。当下的“不愿生”既不同于打着浪漫旗号的“丁克一族”,也并非全是缺乏生育养育成本的“穷二代”。更多的是靠个人奋斗拼出一条血路的“苦一代”。他们不愿意生的理由,多数是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平民阶层上升渠道堵塞,更主要的是不舍得孩子像自己这样“苦”,继而选择了“被丁克”。

关键词:

陈光际“裸捐”逾百人响应

中国私营企业家陈光标近日发出的离世后捐出全部财产的公开信,在中国激起千层浪,已有超过一百位的国内企业家通过来信、来电、传真的方式响应其“裸捐”的号召。陈光标透露,这些企业家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化工等行业,他们不一定都是大富豪,资产从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她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财富依靠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员工的辛勤创造,理应回馈社会。这让我十分感动。”截至目前,陈光标及其所属企业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达13 4亿元。慈善高调,相当需要!

关键词:

玩魔方“为亚运尽力”

魔方,相信不少70后、80后都玩过,但坚持下来一玩28年的,就所剩无几。广州的张振清,不单玩得久,还玩出不少魔方名堂,例如在11×11的魔方上拧出“亚运”、“教师节”等图案。与普遍魔方玩家追求速度不同。张振清另辟蹊径,专注于魔方图案的组合上。为响应广州市政府“人人为亚运尽力”的号召,他在11阶的魔方四个面上分别拧出“2010年广州亚运”的图案。在这个构思上花了不少时间,但他动手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真是骨灰级的玩家啊!

关键词:壹基金

2007年,功夫皇帝李连杰正式创立了壹基金,从此以后“说服人捐款”、到处求人就成为他的主要事业。壹基金也迅速成为中国最为知名的“慈善基金”之一。出人意料的是,前不久,李连杰在接受央视《面对面》专访时却透露,壹基金存在中断的可能,因为她连“身份证”都没有。我国的慈善机构大部分是官方的或具官方背景。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近日发表官方回应,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个专项公益基金,壹基金的账户不是独立的,但财务科目是独立的。只要壹基金账户上的钱没用完,就不存在关闭问题。

关键词:75人“不均分”老宅遗产

因为拆迁,位于南京下关区的一处老宅,在今年引起了广泛关注:享有该处老宅权益的人不仅多达75人,而且疑似大诗人李白后代。李氏家族先祖叫李均泰,一百多年前从安徽到南京,于清同治三年在今下关热河路103巷置下一片房产。法官作出一审宣判后,总结该案六宗“最”:人数最多,共75人;时间跨度最长,房产历经清、民国、新中国,共100多年;继承类型最全;继承的份额划分最复杂,其中最复杂的继承人份额达到了53/8640,有的分到30多万,有的分到一两千;判决书字数最多,近AFA,字,每份达33页;判决书打印的份数最多。

关键词:港大居亚洲大学首位

国际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近日公布了世界大学排名的最新榜单,剑桥荣登榜首,哈佛和耶鲁紧随其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均进八世界排名前50,清华大学位列第54位。香港大学首超东京大学。位列亚洲大学首位。北大较去年上升5名排第47位,清华和台湾大学与去年的名次相比均差距不大,港大延续了去年的升势位列第23位。该排名主要以大学研究素质、雇主评价、师生国际化程度、论文引用情况等为准则,有较高的权威性。排名像考试,有落也有起;了解一下,不必在意。

关键词:未婚生子要缴费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 宿舍管理 法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17-02

一、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概述

(一)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内涵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指高校中的一些宿管部门依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保障学生的安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校风与舍风,以达到高校的育人目标。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地方。学生在学校的多半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舍友也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同学们一起吃饭、上课、讨论学习、评论人物事件。久而久之,每个人的思想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宿舍氛围的好坏对每个学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宿舍氛围能够帮助全宿舍人员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不良的宿舍风气也能够使宿舍内其他人员深受迫害。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2004年6月7日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学生宿舍管理规定,以此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工作。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宿舍住房分配与管理。主要包括安排学生入校时住宿,以及毕业离校时财产验收等。一般规定,学生住宿原则上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集中安排,任何学生原则上不得在校外租房,因特殊原因需在外租房住宿者,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家长或其他法定亲属同意并签字,学院(系)批准,安全责任自负;学生没有正当理由不能夜不归宿。

2.学生宿舍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防火、防盗等。一般规定有:学生不得擅自调换宿舍以及床铺,不得未经批准带人入舍就宿,不得私拉电线和使用大功率电器等。

3.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主要包括个人、寝室、公共卫生管理等。

4.学生宿舍文明管理。一般规定有:学生要讲文明,互帮互助,积极创建文明宿舍。学生不得在宿舍内经商,不得酗酒等。学生应尊重宿管人员,虚心接受宿管人员和学校有关部门的检查指导等。

5.学生宿舍奖惩等管理。主要包括对被评为文明宿舍文明个人的学生加学分或者在评优时优先考虑等奖励。对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学生,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通报批评、扣分,甚至开除学籍等处罚。

二、实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一)宿舍管理制度与学生的自由权的冲突

学生住宿后,自由权明显受限制。当前,各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中,都要求学生住在学校指定的宿舍及其分配好的床铺,不得随意调换宿舍和床铺。如《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宿舍管理暂行规定》:“学生应在指定房间住宿,不得擅自调房调铺和搬移公物,不得未经批准带人入舍就宿,亲友来访必须履行登记手续。”“不准在学生宿舍经商或将小商贩带入宿舍内进行交易活动,不准在宿舍饲养宠物和各类小动物。”“严禁室内私拉电线,严禁在楼道与宿舍内做饭和使用煤气及大功率电器,违者严肃处理,并对违章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再如《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公寓在学生上课期间锁大门。上课时间任何人不得留在宿舍(病号除外)”,这些学校制定的以上规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宿舍管理。但这些规章制度内容本身不应该与法律法规相抵触。这些规章制度侵犯了学生的自由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广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个人在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的范围内,有一切举止行动的自由,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民法》对于公民的自由权也做了规定,其中行为自由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可以依照其自由一直支配自己外在身体的行动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行为自由权的内容包括得很广泛,例如:自然人有权安排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饮食、睡眠、出行等,不受他人限制。有权进行通信、交友,他人不得限制等等。但事实上,因为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学生的很多自由都受限制。学校宿舍管理制度本身就与学生的自由权存在冲突。

(二)宿舍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目前多数学者研究,一致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众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为他人知道、入侵或他人不便知道、入侵的个人信息或个人领域。”高校学生所维护的隐私权主要指,学生个人信息的隐私、学生个人领域的隐私、学生个人活动的隐私。在大多数高校中,学校为了加强管理,会不定期组织特定的部门人员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检查的时间和内容是检查人员根据学校要求自行决定的。有时候检查宿舍会提前通知,有时会进行突击检查。在检查宿舍过程中,学生的隐私权经常会被侵犯,如检查人员在学生不在宿舍的情况下,用备用钥匙私自打开学生宿舍门,在检查的过程中,有些人员翻查学生的衣柜抽屉,查看违禁电器物品等。这些行为明显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三)宿舍管理制度与学生财产权的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高校为了保障学生宿舍安全,以及规范宿舍管理,通常会突击检查学生,在学生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收学生的大功率电器,如热得快、吹风机等,有时还会出现罚款等现象。如《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对于严重违反公寓住宿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的宿舍和个人,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有权视其认识态度等按有关规定给予5~50元的经济处罚。学生接到赔偿和处罚通知后,应三日内到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办理有关手续,拖延或拒不交者加重处罚。”在学校看来,这些管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但这些制度本身已经与学生的财产权相冲突,学校无权没收学生的私有物品。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持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如“特别权力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契约关系”等。那么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背景下,高校与学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宿舍管理背景下,高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双重属性的法律关系。他们之间既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又存在民事法律关系。

(一)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所谓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在严格意义上是指根据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在特定法律事实发生时,在具体的法律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高校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行政职权进行管理的过程与学生发生的关系,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是行政法律关系。我国现行教育立法规定,为确保教育活动的有序运行,实现教育的宗旨和任务,高等学校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高校有权制定和实施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属于法律授权的组织,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可行使一定的行政职权。因此高校宿舍管理权作为学校管理权中的一种,它具有行政权的特点,即强制性、单方性。但学校由于具有行政权所行使的管理行为是否就可以侵犯学生的自由权、隐私权、财产权等人生基本权利呢?笔者认为,宿舍管理部门若不对宿舍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不对学生宿舍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是其行政不作为的表现,若出现后果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对宿舍进行检查,对学生在宿舍行为进行约束是合情合法的。但在宿管人员进行检查宿舍,以及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越权行为。学校有权检查宿舍,但无权翻看学生的抽屉柜子,也无权直接没收学生的物品,更无权因为学生没有按规章制度行事而对学生罚款。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所谓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为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以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为内容的一种法律关系。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二是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三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首先,学生如果要住宿就要向学校缴纳相应的住宿费、水电费等,因此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其次,学生选择住宿与否完全是学生的选择,他缴纳住宿费,代表他愿意在校住宿,而学校收缴学生的住宿费也代表学校愿意为学生提供住所,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学校与学生的之间均是自愿的。再次,至于学生因破坏宿舍公共财产而要赔偿相应的费用,这种行为不具备惩罚行政,是属于补偿性质。学校与学生之间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所以他们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双重性极易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学校在实施民事管理行为中,容易借行政管理之名进行管理,这样会忽略、限制乃至剥夺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应明确按照章程行事,不得有越权行为,增强学生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加强学生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学生的权益,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减少学生与学校的冲突。

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有效进行管理工作的保障。学校在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时,首先,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与学生的基本权利相冲突。其次,内容应该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制定制度时校方应该与学生代表讨论,所拟定的规章制度要能够被学生所认可。

(二)加强对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教育

在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管理员越权等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一些基本权力,造成了学校与学生间的冲突。因此加强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定期对管理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使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的管理能力,促使其更好地行使管理权。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使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循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傅静坤.民法总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8.

[2]刘志松.关于我国隐私权的探讨.中国法院网,2005.11.

[3]边慧亮.浅析高等学校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4]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

[5]李华.高等学校与高校学生的法律关系探究[J].工作研究,2010.11.

[6]宁洁.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研究[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8.4.

[7]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宿舍管理暂行规定.

[8]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条例.

上一篇:采矿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饲料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