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0:14:31

大学历史论文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 历史教学方式 历史学习方式

初中历史小论文是指初中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就某一个问题或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撰写成一篇史论结合的文章。它的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科学,取材要精细能说明观点;它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它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而且可以锻炼自己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为什么要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能够巩固读书和听课的收获,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单读书或听课,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容易忘记,经过自己动手写作,学来的东西才会会扎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次是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第三能够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增强阅读原始资料,解析原始材料的能力。

第四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研究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改变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历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听、读、思、写的能力,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要求。

二、历史小论文的基本特点与形式

初中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一般在200——600字,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1、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2、不仅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还要求突出历史学科特征。3、要把辨析正误、因果分析、理解区分、归类分类、总结概括等思维方式用上。

初中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应不拘泥于形式,或是论证一己之观点,或是读史之心得;或是点评事件,或是褒贬人物。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因此,初中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论文。不能以一般的历史论文来衡量。因为初中学生毕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结构并不健全,思维方式也不十分完善。初中学生课业负担也比较重,不大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博览群书,收集资料,所以也不可能要求历史小论文成就历史学上的创新和突破。从写作角度而言,初中学生接触议论文写作也仅是个开始,故而要求历史小论文完全符合历史论文的写作规范似也十分困难。因此,如果有些学生对历史兴趣浓厚,写作底子又比较好,则可以用较高的标准去要求。

三.如何指导初中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选题与拟定标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要注意四点:①选题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热点、焦点,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或现实意义。②选择学生熟悉或有兴趣的课题。③选题内容新颖,使学生有发挥创见的余地。④选题宜小不宜大、关键是抓住本质,突破一点,可偏不可全。初中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论文或专著,甚至不同于高中生的历史论文。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小”。所谓“小”,一是指这些文章的篇幅短小,一般在600字以内;二是指这些文章只是初中学生的习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显得较为稚嫩和不成熟。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切忌大而全,应选择一些与中学历史教材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又比较有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来作论题。如秦始皇的功与过、曹操的功与过、拿破仑的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等等。另一个特点是“少”,作为初中生来说,很多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一学期可以训练二到三次小论文活动,使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凭一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去完成,使他们不会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实践中一般初一第一学期安排一次关于秦始皇功与过方面的内容,第二学期安排两次即关于隋朝大运河和唐太宗功过方面的内容。初二第一学期安排三次即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等方面,第二学期安排两次即关于抗美援朝、中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初三第一学期安排三到四次即关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拿破仑华盛顿林肯等人评析,工业革命影响等,第二学期主要安排两次即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世界格局变化的比较等。再结合中考复习进行试题类的小论文练习。

拟定标题。在开始阶段,对标题的要求不能很高,只要能体现文章的思想就可以。使学生要认识到标题的重要性,不妨多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最后确定的标题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

其次是阅读、搜集与整理资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看多了,视野就开阔了,思维活跃起来,才能写出文章。但是目前初中生由于年龄学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可利用的材料并不多,因此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从理论上说阅读应该广而博,但是就初中生的现状来说,我重点让学生熟读手中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伴你学历史》、《基础训练》、《资源与训练》等)、一本与本主题有关的人物传记等,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凋查、走访或查阅图书文献、登陆上网等搜集资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或把有关的语句和段落用做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为撰写小论文积累材料。这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工作,正如刘知几所说:“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只有掌握了较多的有关材料,才能开始动手做文章。 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作文,来不得半点杜撰和虚构。教师应要求学生,搜集材料贵“博”,选择材料贵“精”和“实”。所谓“精”,就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处理,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作为论据。所谓“实”,就是要去伪存真,只有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作为论据,才能对历史事件的是非曲折进行客观和公允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撰写关于鸦片战争的小论文时,学生对搜集到的大量有关鸦片战争的材料进行处理后,选择了以下真实可信的材料:当时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政治十分腐败,中国水师的战船都是些用薄木板旧铁钉钉成的小帆船,中国陆军的武器大部是大刀、长矛、弓箭、藤牌以及少量制造粗糙、年代久远、老式陈旧的火绳枪、火炮;而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殖民大帝国,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海军军舰、来复枪、火炮制作精良,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得出鸦片战争中国必败,而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中国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个历史的结论。这样做到了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同时,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也就蕴含其中。

第三正文写作。历史小论文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立论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①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②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③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④结论正确。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人文价值。⑤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⑥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第四批改。历史小论文的批改,不能象批改历史作业那样打个对、错就完事,而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教师整体引导为主,通过对一些佳作的点评、分析,打破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平衡性。在分析其他学生的文章时,特别使其他学生表述了与自己的思想有差距的思想时,对自己既有思想、观念就是一个冲击,就会打破自己知识结构的既有平衡,形成某种失衡的状态。不但如此,当其他学生发表了高于自己的真知灼见时,眼见他人超越自己,对自己自是、向上、满意的意向体系也是一个冲击,也会相应破坏其平衡,形成某种失衡状态。面对知识结构与意向体系的失衡,平静的内心世界就会激起波澜。它促使学生展开新的努力,积极思考,展开新的知识建构,形成新的真知灼见,使自己的知识获得新的发展、平衡;同时超越他人,以形成新的自是、向上、满意的意向平衡。如此,平衡、失衡、再平衡、再失衡的循环往复就会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意向体系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然,对于学生习作中的明显错误,教师应该当面对学生讲清楚为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正确的应该是什么,使学生分清什么是历史唯心主义,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五反馈、修改:历史语言要规范、科学、严谨,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特别是根据教师的批阅,修改文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再次整理,形成自己的得意之作,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整理成册,或者向外推荐发表。

历史小论文反映了历史新课改的方向,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它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它也有助于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在历史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直到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张晖,《教师的适应与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开展,教育部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实现这些目标呢?其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那么,应怎样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模式:

1.历史资料搜集式。在课堂中,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简历,学生首先主动从教材中挖掘资料,然后课后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历史资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关于孙中山丰富多彩的人生,教材语焉不详。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各组内学生相互分工协作,分别搜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1911年前)、辛亥革命后(1911年~1922年)和国民大革命三个时期的主要史料,并且制作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由各组出代表模拟孙中山纪念馆的讲解员向游客介绍孙中山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思想。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课堂的气氛也非常活跃,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阵地。

2.历史调查报告式。主要是在开展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一般适用于注重社会性的问题。历史学习如果钻进了故纸堆,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历史学习更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材说“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笔者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淮安地区是否也有呢?学生受到启发,课后纷纷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生活中搜集了大量史料,加深了对的认识和理解。再如,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对企业、学校、家庭等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才能写出调查报告。

3.历史论文撰写式。历史论文的写作是以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核心,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最终以论文的形式结题。历史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性、具体性方面给予指导。历史论文的写作可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运用较为丰富的资料深入研究某一个历史问题的多个侧面。论文的结题与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评价标准应符合史论结合的原则,更应以学生探究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为评价的原则。例如,在世界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以“我眼中的哥伦布”、“历史上的拿破仑”为题,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以论文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学生们广泛阅读历史资料,从中提炼、分解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

4.历史专题辩论式。历史专题辩论式是指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专题辩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其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思辨、发挥的专题(垄断推动还是阻碍了社会进步,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指导学生选定辨题,先以小组为单位,并分工协作,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小规模辩论。学生之间可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以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中心,使师生处在平等的位置。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合作意识也得到培养。如在有关“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就“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还是失败的革命”展开讨论,甲乙双方各举史实并说明理由。通过辩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地位、历史教训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辩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5.历史角色扮演式。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因此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采用历史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受,“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的理解过程”。在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之前,教师应指导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其研究一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时,学生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在表演中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将角色扮演和历史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纷纷参与到这项活动研究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理解了在19世纪晚期的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艰难。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理解。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学力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以问题的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实现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为宗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学习目标,贯彻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课改目标,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必然能够在新的平台上促进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谢家沛,毕晓黎.历史辩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J].山东教育教育科研,2002,(2).

[3]刘玉尧.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2,(12).

[4]洪明.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从简单化和严重概念化的中学历史课本吗?或者是越来越繁琐艰涩的大学论文集?实际上,中国人开始不喜欢历史,恰是因为这两种东西在盛行!

中学历史课本剔除了历史细节,把历史脉络搞成数学定律,没有李自成一定会有张自成,纷复曲折的历史故事蜕变成一连串儿难于背诵的年份。

大学历史专著旁征博引,不知所云。有道是,“我们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这种历史钻研,以远离红尘为骄傲,成为极少数人孤芳自赏的古玩,密不宣人,谁要是去《百家讲坛》讲了些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谁就会遭到围剿。

这是一种离奇的文化氛围,反对细节,反对通俗,认为只有枯燥和深涩才够得上客观和经典。这种把学术神圣化殿堂化的变态情结,几乎要了历史的命,它使大多数国人从上了中学开始便厌恶历史,最后因为忍受不了故纸堆里散发的腐朽气味儿,放弃最后了一丝期盼。

其实,我们厌恶的不是历史,是关于时间的流水账,我们抛弃的也不是历史,只是死气沉沉的中国式的史学研究。

真实的历史是生机盎然的,如同它被称为“新闻”时一样,曾经五彩斑斓,因为充满各种关于成功和胜利的可能性而弥漫着喜悦,也因为充满遗憾和失落而具有悲剧之美。

真正的历史没有定论,它总是在新的发掘中接近着真相。于是,历史不应该是一组组年代和数字,而应该是一场场有意思的讨论,找出其中失败的缘由,分析哪些成果未能实现。

真正的历史是有趣的,因为真历史总是充满细节,一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既然历史用无数鲜活的细节编织出它的发展方向,复原这些细节,历史便会赢得人民的喜爱。

真正的历史一定是通俗的,至少没有现阶段历史论文表述得那么繁琐。

今天,中国人能否亲近历史,取决于我们怎样描述往事。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96-01

历史背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正文

我在教初二《中国历史》下册,三大改造过后的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点想法,我在教完这节课后,当时整个国家农业的状况就是长期的经济低增长,农民过着温饱由天,长期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农业风调雨顺了农民就增收,反之则歉收,并且当时我国农民才分到土地,并且农业生产力有所恢复,农民分散经营,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农业改革,在摸索中找出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路来。

第一:要有统一的思想政治认识,农业是中国之本,搞好农民的工作才能使国家稳定,这一点才是中国发展基础之所在。

第二:改革步骤措施要得当,有其实行的可操作性。

第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单干好呢?还是分阶段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好呢?也存在着争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的,同时要有改革前,改革后对比,改革后的农业产量对比分析,论证走合作化的道路是成功的。

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业现代化了,农民看到了走合作化的希望,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改革,这就是农业改造后引起的巨大变化。

同时,也要看别的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好借签利用,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只有农业进步了,才能保障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二点想法,手工业面临的问题是个体私有制和公有有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私有制如何过渡到公有制。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解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当时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可以采用矛盾同一性的办法解决掉,不使矛盾激化,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优点向同一的方向发展。

分析当时的手工业,同样是个人经营,自负盈亏,分散经营,产品质量缺乏竟争力,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会帮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者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方针政策。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了分步骤,来完成手工业的改革。

改革就是扬弃不足,发展优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

手工业的改造分为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先前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实行的私有制,其中在没有成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以前,遭到工业资金本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和控制。小手工业者经不起折腾。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实行公有制,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私有制,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一种形态。

只有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点想法,就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国民政府时期进一步发展,抗战期间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解放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缓到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多样化,有封建遗毒,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怎样消灭封建遗毒,转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是国家领导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独创。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民族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采取了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且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部分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完成的。

[公私合营前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后,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拔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廷长了3年,共计10年。

改革经济体制是一项任务,教育资本家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是另外一项职责。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国家公有制之间矛盾的解决,使其思想观念转变过来成为新的公有制经济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作过粗过急过快。偏差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也不能正确看待这两种所有制。

参考文献

[1] 2013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知识精讲精练肖秀荣主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 《中学历史教学》左双文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1研究的意义

1.1可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中学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又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历史学习活动,如千方百计阅读历史课外书籍,收集和研究其感兴趣的历史实物。课内外相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就会大有起色。

1.2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多样、灵活多变、限制较少的中学历史课外教学活动以整个社会作为课堂,以生活为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涉及的知识面广、新、活。中学历史课外教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为学习内容,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学习、探索。同时,它与时俱进,史学界有什么最新的研究信息,有什么争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外教学来传授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形式进行创造性活动。

1.3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与应用能力:历史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与应用能力。

1.4可以使思想教育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应贯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历史课外教学,面向整个社会、面向生活,使各项活动更为直观,学生所教育更为深刻。用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1.5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聪明才智的课外活动,借助于课外活动环境和动力,容易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通过课外活动,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优缺点,按照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2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有效教学途径

2.1历史课外学习性活动

2.1.1历史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历史课外读物,拓展历史学习的知识面,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并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如(1)快速阅读,了解基本历史读物的全貌,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精读。(2)理解性阅读,为解决具体问题,对历史读物的篇、章、字、句、内部结构、作者观点等有关资料,细细地研读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3)评价性阅读,对历史读物中有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和向他人介绍读物,以理解性阅读为前提条件。进行评价性阅读必须对读物的观点和材料进行剖析,并作出判断和评价。(4)消遣性阅读,目的不固定的阅读。可为了好奇,可为了大概知晓其中的知识趣闻,也可为休息和娱乐。(5)创造性阅读,为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作准备,一般运用于撰写历史论文和研究报告,是一种高级的阅读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的目的,进行变通指导。

2.1.2开展历史专题讲座、历史报告会和历史选修课:历史专题讲座、历史报告会和历史选修课等活动,不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限制,以丰富的信息、深入的探讨、精辟的见解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讲座、报告和上课来传授比较专门的知识,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历史,培养创造性人才。

2.2历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参观、访查,使学生受到生动具体的教育和实际的锻炼,效果十分显著,为师生所喜爱,也是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2.2.1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物等,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受到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水平。如带学生参观盐业博物馆,学生从中对先辈的业绩产生敬意,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用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2.2.2访问:对历史人物的后代、革命老人和历史学家等进行拜访和求教,目的是请他们对已逝去的历史进行回忆,以达到印证史实、接受教育的目的。

2.2.3考察:一般没有现存的结论,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甚至要亲自动手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果,实践的意义更大。例如带学生参观上海知青博物馆,了解中国特定时期的人口迁徙的背景以及对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讲解,观看实物,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可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由以及这场运动对那一代人命运以及国家命运的影响。

2.3历史课外创造性活动:可指导学生举办历史展览会,编撰历史小报,撰写历史论文,制作历史教具,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开展活动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将创造意图转化为物质形式。在发展学生智力方面要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指导学生一题多问多解,一事多做多写,使学生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热情、坚毅、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同时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推动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如学生举办自己的古钱币展览,要阅读许多有关古钱币的书籍,可促进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收集古钱币,锻炼了社交与沟通能力;鉴别古钱币,锻炼了观察分析能力;简要介绍古钱币,锻炼学生的口笔头表达能力;仿制古钱币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2.4历史课外娱乐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学生从中得到了快乐又学到了历史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2.4.1观看历史影视戏剧:历史影视剧作为一门视听艺术,能使历史事实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是历史课外活动的重要的内容。为增强活动效果,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时,要介绍有关影视戏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和结局,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生平、业绩、评价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相关背景知识,便于观看时获得更多最佳的历史知识。看后要注意总结和提高,引导学生辨别艺术和历史的不同,以免产生误解。

2.4.2历史知识竞赛:以历史知识为竞赛内容,分课堂历史知识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政治时事知识竞赛、重大节日纪念知识竞赛等类型,是一种对抗性强、兴趣性浓,寓知识和能力于娱乐之中的一种比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历史课外娱乐性活动。

2.4.3历史故事会和历史演讲会:以讲述为主的一种娱乐活动。一般应围绕一个中心,也可组织比赛。进行历史演讲必须把生动叙述和精辟的议论结合起来,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讲述历史故事应以生动感人取胜。

2.4.4历史文艺娱乐活动:可以晚会的形式进行组织,如历史文艺晚会和历史游艺晚会。历史文艺晚会主要是表演历史文艺节目,形式有朗诵、唱歌、舞蹈、快板、相声、戏剧等,可分单项表演和综合表演。单项表演日革命历史歌曲表演赛、大联唱、历史曲艺晚会、历史戏剧晚会。综合表演融各种文艺形式于一起,一般要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进行。历史游艺晚会更加活泼放松,如猜谜、征联、填空、打靶、套圈等。如猜谜,可猜历史人名与史地名、历史著作、历史故事等,学生玩得尽兴愉快,又学到历史知识,寓教于乐。

3结束语

历史课外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历史课外学习或实践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历史课外活动的正确指导,应把全部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并按计划执行,活动内容、形式都应具有历史特色,融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加强活动的全程管理与评价,确保历史课外活动的质量,促进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 历史教学 历史小论文

Simple analysis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used in history teaching

Liu Ga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an exploratory learning way that can make students learn independently------writing the history paper and also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history paper teaching, hop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history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Exploratory learning Student History teaching History paper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如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好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有关方法、注意问题和意义。

1.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1 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使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识“庐山真面目”。从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来看,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新课程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课堂学习过程看,问题是使课堂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发展。因此,定题是关键性的第一步。在此环节设计问题主要应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指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或者与此相关的当前形势、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题目要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举例如下: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有名的一代暴君,他罪恶滔天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他应该全盘否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1.2 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高中学生知识范围的限制,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在历史学习中引进历史资料,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历史资料对于历史学习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重要,同时,历史资料的运用也是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拓宽视野,深化认识,教师应该补充相应的历史资料或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资料的内容是与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文献。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文字、图表、图画、地图及音像资料等。补充资料的途径主要是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多方获取。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经过择取的客观性的历史资料。另外,适当提供一些教材中未体现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如翦伯赞评价“焚书坑儒”:“……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1.3 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高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

1.4 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的、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的、需要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论题,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思考分析,拓展思维空间。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研究论题和材料,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同时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1.5 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必不可少。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评价中要使学生成为评价的受益者和参与者,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划出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1.6 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建议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采取分析加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

以上是教学历史小论文的一般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把握教学方法,以最好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兴趣。

2.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2 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几个原则。①设计的情境应有一定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②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③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通过伊拉克战争让学生谈谈对美国霸权思想的认识。这使学生不仅关注了历史也关注了现实,把他们的眼光从教科书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达到了“开眼看世界”的目的。④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如:人类历史中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他的认识,标题自拟。此题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心中的偶像,发挥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认识,其实这也是创新学习的过程。

2.3 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2.4 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2.5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努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3.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3.1 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①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②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就会取得更多的收获。③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④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这是学习的革命,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3.2 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修正人生目标。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如在评价秦始皇的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秦始皇暴政的一面,又能肯定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这使学生感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3.3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及撰写论文等阶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是时间的矛盾。搜集资料仅仅在教室是完成不了的,学生必须走出教室接触更多的信息形式,才能获得较充足的信息资料,而现实的课程安排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校的图书资料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是空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活动内容和巧妙地安排时间,尽量不和课程发生冲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同样,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设计也不尽完美,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让它占有一席之地,也衷心希望各位同仁实践研究,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万事开头难,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实践新课程的浪潮之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姬秉新.谈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历史教学.2003.第3期

2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5.第二版

3 邓解骖.考试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历史教学.2002. 第3期

4 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7 朱光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中学生 历史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专家告诉我们,现代教育强调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也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说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历史教育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的、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对学生来讲既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认识,也锻炼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其他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对教师来说既可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也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好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有关方法、注意问题和意义,以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举例如下: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有名的一代暴君,他罪恶滔天所作所为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对他应该全盘否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2.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信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另外,适当提供一些教材中未体现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如翦伯赞评价“焚书坑儒”:“……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

3.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初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

4.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的、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的、需要较高程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论题,就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思考分析,拓展思维空间。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研究论题和材料,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同时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5.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划出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6.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建议最好是开一堂总结课,采取分析加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

以上是教学历史小论文的一般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把握教学方法,以最好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兴趣。

二、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设计问题情境应注意几个原则。第一,设计的情境应有一定的复杂性,问题的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各种资源和能力、综合各种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第二,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如:在今天的台湾省内,有人高唱“两国论”、“论”的论调,对此你有何感想?现实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也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再如通过伊拉克战争让学生谈谈对美国霸权思想的认识。这使学生不仅关注了历史也关注了现实,把他们的眼光从教科书引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达到了“开眼看世界”的目的。第四,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如:人类历史中你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谁?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他的认识,标题自拟。此题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心中的偶像,发挥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认识,其实这也是创新学习的过程。

3.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4.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5.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努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于学生对于中学历史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就会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三,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这是学习的革命,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修正人生目标。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如在评价秦始皇的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秦始皇暴政的一面,又能肯定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这使学生感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和空间的矛盾问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及撰写论文等阶段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往往满足不了需要,这是时间的矛盾。搜集资料仅仅在教室是完成不了的,学生必须走出教室接触更多的信息形式,才能获得较充足的信息资料,而现实的课程安排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校的图书资料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这是空间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活动内容和巧妙地安排时间,尽量不和课程发生冲突。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8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05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之一。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效性的关键。自2007年春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全国普遍开设四年来,为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教学方法是指方法的广义内涵,包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所有的手段、方法、途径。现将四年多来,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三者整体性的统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探讨了教学模式创新的问题。

有的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MSD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所做的一项探讨。Modernization指教学内容上的“现代化”路径,Specialization指教学形式上的“专题化”运作,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手段。“MSD教学模式”还认为在教学中还原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是体现教学内容真实性的客观需要。基础课专题化突出问题意识,是体现课程题目中的“纲要”二字的理性选择。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群集优势,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史学的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功能 [1]。

有的探索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采用的“12345”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新模式就是指“一个中心、两个优势、三个带动、四个关系、五个结合”。一个中心是坚持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两个优势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的优势和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丰富的优势;三个带动是以问题切入,带动学生同步和以激情讲授,带动学生情感共鸣以及以多媒体精彩画面,带动学生感官共振;四个关系是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的关系、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关系、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处理大学历史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五个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讲授与拓展课程内容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

有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讲求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把握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指“一个主题”的贯穿始终、“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讲求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指创设历史情境、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思维创新,建立网络化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文素质教育研修基地进行课题研究[3]。

有的还探究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八环立体教学模式。这八个环节是讲(系统讲授)、听(专题报告)、看(录像)、读(原著)、做(多媒体课件)、谈(沙龙、辩论、演讲)、走(社会实践)、写(观后感、调查报告、小论文) [4]。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研究

为达到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须突出一个“新”字,有的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要使方法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授课技巧;教师必须特别注重情感色彩的运用;教师还必须注意课堂讲授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5]。

有的认为,为使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问卷式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学生课前演讲与教师课上讲授相结合、传统的文字表达与现代多媒体实景展示相结合、加强网页和资料库建设、建设社会实践基地等等 [1]。

有的从五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多样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利用重点问题解析发挥课堂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对人物和事件的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借助历史背景透视发挥影视资料感性教育的功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学生登讲台等方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两段式考核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有的在教学中,还提出了几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知、情、理互通浑融的渗透联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等 [7]。

有的在教学方法中提出:提倡“双向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以史为鉴相结合,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激发学生兴趣 [8]。

有的认为,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效性可以采取演讲式教学、引导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 [9]。

有的在教学中提出了典型对比法、联系现实法、画龙点睛法、精雕细刻法等教学方法 [10];有的提出了知识灌输、情感体验、历史对话的教学方法 [11];有的探讨了征疑设疑议疑解疑的问题教学法 [12];还有的探讨了隐形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 [13]。

三、考试方法改革研究

从广义角度而言,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所有的手段、方法、途径都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因此,就实质上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也应该属于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开设以来,广大教师也对课程的考试方法进行了积极地探讨。

有人探讨了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考核的考试方法。认为: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将获得最大的解放。平时考核采取以下四种方式:组织活动课,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探究;撰写历史论文,强化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历史贴近现实;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14]。

有的提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创设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主要指:重视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应采取开卷或闭卷、口试或笔试、抑或二者结合的灵活多样形式,在考试的命题上以应用为主 [9]。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和归纳中可以看出,自从新课程实施近四年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中,无论是对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还是考试改革实践上,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是:第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有的还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第二,还缺乏一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身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方法,对本门课程而言却缺乏个性。第三,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中,还缺乏大实践教学观意识,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社会实践,没有把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蒋艳丽,等.“12345”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3]毛圣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8).

[4]张小媚,刘加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八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

[5]朱月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突出“新”字[J].职业时空,2008,(10).

[6]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7]潘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08,(19).

[8]林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2008,(9).

[9]杨建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孙玉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初探[J].杭州电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11]郑又成.灌输・体验・对话――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12]周双娥.征疑 设疑 议疑 解疑――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式教学法的思考[J].传承,2009,(3).

[13]韩玉芳.隐形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新方法[J].高教论坛,2010,(3).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9篇

由于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技术信息服务日益普及,并且在社科信息服务领域中得以成功地运用,这就为建立现代化的历史信息资源网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各种历史信息资源网络不断涌现。当前构建历史信息资源网络的目标在于,从历史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历史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求达到最大的效益。

一、古籍文献资源数据库

我国古籍整理和研究领域引入计算机始于80年代初期,而真正的古籍数据化却始于90年代。最早利用光盘技术存贮古籍,并建立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的是港台地区。1984年7月台湾地区开始启动汉籍计算机数据库规划的实施,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1)“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数据库”。该库由中研院史语所、台史所、资讯所、文哲所、计算中心及国史馆共同参与制作。主要包括“二十五史”、“十三经”、“古籍十八种”、“诸子”、“古籍三十四种”、“大正新修大藏经”、“台湾方志”、“文心雕龙”、“佛经三论”、“新清史-本纪”、“古汉语文献”、“台湾文献”、“水经注疏”、“台湾档案”等在内的上亿字资料的数据库。(2)“简帛金石资料库”。该库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文物图像资料室在着名秦汉史专家开义田的主持下建立的。它收集了大陆、台湾和日本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两汉镜铭集录》、《汉代石刻集成》等40余种全文资料,包括已经整理出版的先秦至魏晋的简犊、帛书、碑刻、官印等,还收录了相关的书目、索引等,总计约340多万字,内容极为丰富。(3)“古文书数据检索系统”。该库是台湾大学建立的一个含有台湾居民、台湾历史和台湾文化遗产等数字化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数据库。它是以浏览方式使用的数字图书馆与博物馆,共有九项研究主题。其中的“古文书MetadataFormat数据库”已于1997年10月上网,具备了基本检索和浏览功能。收藏品数字化完成约3400件,其中2400件已输入Metadata,数字扫描1800件,还完成了人类学系240件典藏古契书的Metadata输入及全文建档,并已进行了数字化处理。(4)“古典文献全文检索资料库”。此资料库主机由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可直接连线查询,内容涵盖“十三经”、“二十五史”、“先秦诸子”、“朱子语类”、“明儒学案”、“全唐诗”、“四库总目”等。

自1988年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就开始从事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库的建立。主要成果有:(1)“先秦两汉一切传世文献数据库”。该库收集了《战国策》、《礼记》等103部、约900万字的先秦两汉传世典籍,于1992年以光盘和书刊两种形式出版。资料库输入文献所据版本,均为旧刻善本,并经过研究人员重新点校,有助于历史学者们全面探讨中国上古历史文化的特质。(2)“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数据库”。该库自1991年至1995年共输入文献近1000种,计约2400万字。其中经部文献149种(20万字)、史部正史类文献5种和子部释家类文献127种(共1000万字)、集部别集类文献64种(80万字)及《文心雕龙》、《曹植集》都收集入库。魏晋南北朝一切传世文献数据库有助于学者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文学、哲学、历史及语言面貌。(3)“竹简帛书出土文献数据库”。该库自1994年至1996年,将已发表的12种,约140万字的竹简帛书出土文献,全部输入数据库,并以光盘形式出版。数据库采用北京文物出版社提供的释文,经研究人员重新点校,在视窗系统上,可以同时显示简帛图片和对照释文。(4)“甲骨文全文资料库”。该库是1996年中国文化研究所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协助下,将胡厚宣先生主持编纂的《甲骨文合集》13册释文、共86万字输入数据库。(5)“《文渊阁四库全书》数据库”。该库是由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文电子出版工程。它分为“原文及标题检索版”(167张光盘)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183张光盘)两种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保持原书真迹的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书名、作者、类目、标题以至全文中的字、词语全部数字化,从而给读者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的功能。这种古籍文献的数字化,为系统的、大规模的中华文化电子资源信息进入全球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国内古籍文献展现类型日趋多样化,尤其是古籍光盘数据库异军突起,使古籍文献利用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编制古籍索引取得了不少成果,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数据库”。该库由上海图书馆主持开发制作。1997年上海图书馆开始计划用五年时间,将馆藏的17.8万册、500多万页的古籍善本书全文制作成光盘。该系统将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古籍善本书(其中不少是海内外极为珍贵的孤本)的全文以图像形式录入数据库,并仍保留古籍原有形式。(2)“中国基本用典电子文库·国学宝典”。这是一套面向文史专业研究人员、以古籍文献为主要内容的全文检索数据库系统,由北京瀚海电子文献处理中心尹小林研制,于1999年投入使用。该文库共有8000多万字的各种中外重要典籍,其中中国经典名着约占80%,适用于各种家用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具有全文逐字检索、统计、摘录、打印输出、生成卡片、浏览等功能。“中国典籍库”收入“十三经”、“前四史”、“诸子”、“全上古文”、“明清小说”、“佛典”、“道典”等280多部古籍文献。(3)“《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该库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师、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人员袁林博士研制。1995年下半年,他组织人力,开始着手《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的建设,于1999年6月终告完成。《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的开发成功,对于众多文史工作者和历史教学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这是国内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古籍全文数据库,在国际同类中文电子古籍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4)“《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数据库”。该库由济南汇文科技开发中心历时三年多研制推出。该系统囊括了《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的所有文献,共计3万余册,200余万页。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电脑阅读到原版的文献资料,而且能够方便地按书名、作者、盘号、书号和指定卷、册、页检索,还可以放大或缩小打印输出,并装订成册。《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多媒体光盘评测优等奖及特别奖,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二、在线历史文献数据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历史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取得明显成效。历史专业数据库以因特网为依托,将其知识内容根据专业知识结构进行分类整合,最大限度地集成历史专题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支持多种用户检索的平台提供服务,为用户创造了十分便利的信息获取条件,形成了专业学科知识检索的网络数据库环境。这种在线数据库的使用,使信息动态数据更新快、效率高,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个性化服务。

美国Gale公司在我国推出以“资源中心”命名的在线数据库,主要包括有:(1)近50年来出版的着名参考书系列;(2)拥有学术期刊信息2,600多份,其中1,800多种提供全文检索;(3)可链接9,000多个权威网站和180万条书目信息。“现代历史信息数据库”是在Gale数据库的“资源中心”里的一个子数据库。该数据库是Gale公司组织由10个图书馆及历史专业的权威教授组成的专家团协助制作的,选取的文献源主要是20世纪以来现代历史的主题及事件。历史文献资源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亚洲历史方面围绕20世纪中国共产主义及东南亚革命的历史事件;第二,欧洲历史方面介绍20世纪决定国际关系及全球历史的事件,即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种族大屠杀。第三,亚非拉历史包括印度及非洲殖民主义的消亡以及拉丁美洲的政治及社会活动。这些历史资料被公认为世界上相应学科领域中最权威、最全面的参考资料,是研究世界现代史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值得查阅的历史文献。

此外,OCLC数据库也是美国OCLC公司在世界上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最多的机构之一。1996年OCLC公司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服务中心。OCLC公司拥有75个数据库,其中有30多个数据库可以全文检索,总计包括7,500种期刊的联机全文和3,000多种期刊的联机电子印象。全文检索的文章总数高达900多万篇。OCLC数据库对从事美国史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的研究者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其中Article First、ECO(Electronic Collections On lined和Wilson Select Plus这三个数据库收集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并提供相关论文的题目、作者和正文。使用者可以通过关键词、主题、着者、摘要、刊物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多种方式查找所需的刊物和论文。ECO数据库中主要是浏览和检索该库收集的所有期刊;Wilson Select Plus数据库主要提供论文的全文;GPO数据库收集了1976年7月以来出版的与美国政府相关的各方面的文件,包含52万多条记录。使用者可以通过该数据库了解美国国会报告、国会听证会、国会辩论、国会档案、法院资料以及国防部、劳工部、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出版发行的文件。此外,该数据库还包括有World Almanac(世界年鉴),这是美国史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参考工具。

三、历史教学信息网络

www是当前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最新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全都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此外,www 不仅能提供图形界面式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用户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目前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正成为历史教学中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1.通过搜索和浏览Internet网络检索历史教学信息资源

从“.cn”、“.cn”、“”这三大网站可以看到:第一,Sohu网站能检索到有关历史资料的网站3433个,相关的搜索点还有:中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论文、历史教案、历史图片。在社会科学栏目的历史索引类目中,有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大洋州史、欧洲史、非洲史、美洲史、亚洲史)、参考资料、地方史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族史志、史学理论、文物考古、专门史、家谱、口述史、应用史学等几十个链接网点。第二,yahool(中国)网站可以检索到有关历史内容的网站4192个,相关的搜索点有中国历史分类同站2048个、历史人物分类网站512个、历史课件分类同站23个、世界历史分类同站239个。第三,sina网站能提供有关历史类的网站1399个。有关历史分类题材的网站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军事史、论坛与聊天、考古学、研究机构、史学理论、科技史、记事、博物馆与文物、历史人物、参考资料、通史、地域文化等等。

2.通过历史信息资源网页查寻历史资料

从网站可以搜寻到ccs.ncl.edu.tw网站。该网站能了解汉学整体的研究与发展、学术动态、专题研究计划、各种书目索引、学术研究论着和各项学术活动。该资料库包括的内容有:典籍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汉学研究中心典籍书目目录、明人文集目录及篇目索引、两汉诸子研究论着目录、经学研究论着目录、敦煌学研究论着目录、外文期刊汉学论着目录。同样在saturn.ihp.sinica.edu.tw/网站可以看到关于中国史、世界史、地方史、专门史以及史学论坛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其中在专门史栏目中就包括有: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妇女史、家庭史、儿童史、生活史、交通史、城市史、服饰史、文化史、思想史、道教史、佛教史、科学史、医疗史等专题史研究。这些网点中都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专题资料。

3.通过认识历史信息资源网站类型快捷获取历史教学资料

目前网络 上历史学科网站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学术机构与公司合作建立的网站。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建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网”网站)。这类网站一般有不少学术性专栏:史学动态、学术研究、史书评论、学科信息、历史论坛、专题讨论等等,有助于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其二是公司独立承办的网站。比如:北京报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的“历史在线”网站(.cn)。这类网站可以检索到不少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有助于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对所需内容进行下载和打印。其三是网友个人建立的网站,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发烧友”创建的,比如:一个叫“小隐”的作者创建了“三只眼看历史”网站();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个人创建的,比如:湖北省黄石八中历史教师刘金林创建的“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网站()。这类网站都是富有个性的,适用于学习型的历史信息资源网站。它们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以及了解更多的历史课外知识。其四是地方中学建立的网站。比如:晋江一中历史教研组创建的“春秋风”网站()。这类网站有各类历史参考试卷、同步教案和优秀课件,还可以帮助中学教师获得更多的历史教学法内容,同时网页还提供多方面的教学讯息和教学经验,是值得中学教师关注的历史教学网站。

网络环境使历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渐成为现实。然而,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加大信息技术开发的力度,缩短用户在网上浏览的时间,减少无效的信息流量;(2)对历史教学信息资源还应作更深层次的开发,克服简单的信息罗列;(3)拓宽互联网上的历史资源环境,尽快在互联网中扩展历史教学信息资源传播的信息。愿网络资源能给研究型、教学型、学习型用户不断带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袁林:“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

2.于亭:“计算机与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现代化”,古汉语研究,2000.3.

3.王纯:“古籍数字化之趋势”,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0.4.

4.陈立新:“/:请记住我站域名/古籍文献与现代化技术”,图书情报工作,2000.9.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学历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76-02

自2006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众多学界前辈便对《纲要》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尤其是《纲要》与《中学历史》近现代史部分(以下简称《中学历史》)的衔接问题。但遗憾的是,对该问题的展示与解析,特别是其可行性解决途径的探讨仍显不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学生对《纲要》课程认识的误区――即其与《中学历史》的重复。本文尝试在对比此两门课程差异的基础之上,强调突出《纲要》课程的中心使命与特点,并对其教学技能的可行性作出新的尝试与探索。

(一)《纲要》与《中学历史》的差异

为什么中学阶段学习过了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在大学阶段作为必修课程要再学一次?二者有什么不同?我们学习《纲要》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不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无法理解教学安排的意义所在,容易因对历史学科的心理定势产生惰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明确这两门课程的差异是我们探索二者衔接的第一步。

首先,课程性质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育部在将《纲要》纳入本科必修课程时便明确其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本课程以历史为载体,从史实出发,但其最终的目标乃是希望通过对近现代史历史进程的发展线索与规律探讨,构建主流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理论的导向性。而《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史实的构建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历史分析方法及史观建立,同时强化其爱国主义、公民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就容易将《纲要》与历史课相混淆,专注甚至是拘泥于具体的史实,缺乏对历史整体发展脉络的理解。

其次,教材内容、教学重点不同。据笔者的了解和调查,真正看过中学教材《纲要》的老师并不多。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在经过新一轮改革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版本虽在具体内容上略有出入,但就整体编写思路来看是统一的,特点如下:初中阶段的教材主要以时间为纲,关注对史实本身的描述,考查标准多集中在对历史要素的理解与识记;高中阶段的教材,则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侧重理解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线索与规律。不难看出,新教改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尝试做《纲要》的部分工作了。但在现有考试评价模式下,尽管教材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仍多停留在对史实本身的关注,而学生在这一阶段由于本身的知识有限,价值观尚未形成,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历史观的目标难以达成。《纲要》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弥补这种不足。现行各版《纲要》教材基本在20万字左右,抛弃琐碎的历史细节,更关注核心问题解决(三个选择,一条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第三,教学时间不同,教学技巧不同。从教学时间上来看,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用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存在较大不同。中学阶段的历史学课时超过456,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也有76以上,因此有较为充裕的时间,采取多种手段的教学形式如:课堂小剧场、制作手抄报等等。但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仅26课时,除非忽略深度否则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述将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势必在教学技巧上要选择更直接、高效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课堂讨论、分析论证等方法使用得更多一些。

(二)衔接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看出《纲要》与《中学历史》既存在着的种种联系,具有延续性和连贯性,也有着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必须实现二者有效衔接。

首先,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突出各阶段教学重点与目标。中学阶段历史学习不论从性质还是其特点来看与《纲要》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其二者的衔接,将之放在一个完成的人格教育与培养的框架之下,才能突出教学重点、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

其次,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避免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和维持学习兴趣。将《纲要》视为中学历史的重复并不是一个个别现象,而成为一个普遍的误解。倘使不能在明确二者的区别基础上做好衔接工作的话,便极易将《纲要》课上成历史课,势必造成学生的惰性心理,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做好衔接工作,有利用于实现认知的升华。中学历史希望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线索,形成初步史观,但客观而言,由于考试机制的滞后,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认知能力的局限,这些任务只能在大学阶段完成,因此做好二者衔接,不仅是对中学教育的发展和补充,也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提升与升华。

尽管不少同仁已经看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对教学实践的探索却十分有限,一些方法和原则略显笼统。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对教材体系的了解。高校教师深谙《纲要》教材特点,掌握史学发展动态,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整体原则,但却不约而同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学历史教材。什么是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什么是他们仍欠缺的?了解和关注《中学历史》教材的变化动态,比较其与《纲要》的差异,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其认知上的缺陷,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教学内容乃是做好衔接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文科生与理工生,(历史)专业与非专业生,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要求《纲要》教师做充分的课前调查,依据具体情况编制难易程度适宜的教案讲义。

第二,寻找适合《纲要》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在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上形成史观。中学历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时间为纲,讲述历史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中学教师多是对“现象的描述”,丰富的史料,情感充沛的讲述,更容易从感性的角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形成初步的史观,从而达到“论从史出”。《纲要》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整体线索性,历史发展的趋向性,以及其背后的规律与经验。因此,《纲要》教学应该树立起明确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史料是用来说明和补充论述的,即“以史佐论”。而通过问题意识的确立,学生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特别是对历史事件在历史整体进程中的作用有所了解。

第三,结合其他学科,构建科学史观,并在此基础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纲要》利用的虽是历史的内容和方法,但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历史学。前文曾经提到,尽管《中学历史》希图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这实际上也是《纲要》的任务,可见在教学目标上,二者确有重复之处。但实际情况却是,囿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科知识的局限,这个目标在中学阶段是难以完成的,学生大多只是掌握了史实,部分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线索。随着年龄的增大,眼界的开阔,知识丰富,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们开始接触其他的学科,比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站在多学科知识体系之上更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线索性与规律性。因此在《纲要》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体系的资料,比如书目、信息资源等,另一方面则应适时地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在社会立体架构之下理解和解决问题。

第四,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中学历史教学根据学生识记能力强,认识多感性化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主要是教师讲述、多媒体演示、课堂短剧等,这些在传授知识点和帮助理解记忆上是有着突出优势的,但未必适合大学课堂。哪些教学模式和手段是适合《纲要》教学,并能对《中学历史》作出适宜的补充,有效衔接二者呢?仅仅依靠课堂里的26个学时显然不够,必须充分发挥12个实践课时的作用。首先,引导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并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深化认识的需求。其次,结合学习要求在理论课堂上集中解决相关问题,并以课堂讨论、发言、辩论的形式提高效率。再次,利用丰富的媒介资源、课程教学平台,有效帮助学生对系统问题,延伸问题的解决,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科学史观。最后,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比如组织辩论讨论会、撰写历史论文等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模式和手段的选择不仅要体现出《纲要》课程的特点,还应该弥补中学历史教学阶段的不足,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不论从教学目标、教材设置、教学手段上都存在着具体差异。要避免二者的重复,有效进行衔接,需要我们认清差距的基础之上完善《纲要》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的可行性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史观,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仍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思索、实践和检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郭海成.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06).

[3]张建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学习月刊,2010,(11).

上一篇:大学生时政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二历史论文范文